第一篇:1藤野先生[推荐]
八年级语文学科
课题:藤野先生 课时
总课时数: 主备人:
审核人:
编写时间:
《藤野先生》导学案
第一课时
一、自主学习目标:
1、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抓住线索理清文章思路、结构,归纳文章所写的几个主要事件。①
②
③
④
B、离开仙台、告别藤野、弃医从文源于哪两件事?①
②
从中可以看出鲁迅具有怎样的思想感情?
(3)第三遍阅读:①将文中对藤野先生的描写内容勾画出来,思考分析,藤野先生具有那些美好的品质?
2、学习藤野先生的高尚品质和精神;学习鲁迅先生将个人的志愿与祖国的前途命运紧密的结合在一起的强烈爱国主义精神。
3、学会抓住人物的典型事例和特征来表现人物思想品质的写作方法;品析文中含义深刻的语句,能弄懂反语的意思和作用
二、合作探究目标:
1、小组内相互交流自主学习的成果(重在落实)
2、合作探究解决下面问题:
(1)文章标题是“藤野先生”,而文章第一段却没有写藤野先生,而是写自己在东京的所见所闻(清国留学生的种种丑态),这是不是离题?为什么?(在文中相应处批注)(2)初到仙台,颇受优待,对此,作者用“大概是物以稀为贵罢”来解释,对这样的解释,你是怎样理解的?
(3)鲁迅去日本留学的动机是学医,他希望借助医学来医治中国人的疾病使之有一个强健的体魄而不受人侮辱,可他为什么又要弃医从文呢?
(4)促使鲁迅做出弃医从文决定的两件事都与谁有关?用的是什么修辞手法?,这种人具有怎样的丑陋本质?
(5)鲁迅离开东京前往仙台途中,所经之地应该很多,为什么二十多年后只记得“日暮里”和“水户”这两处?说说你的理解
3、具体探究解决下列问题:
(1)第一遍阅读:①在文中给不认识的字注音,重点掌握“读一读,写一写”的字词 ②本文线索:;
③思
路:(提示:空间位置的变化)
,④结
构:(依据思路分析,简要概括)
(2)第二遍阅读:A、与藤野先生的交往分为几个阶段?重点写了哪几件事?
②将文中含义深刻的语句或运用法语的句子标记出来,初步体会其内涵和表达效果 ③本文的主题是什么?说说你的理解
三、检测反馈评价
1、给下面加点字注音:教诲
瞥见
诘责
解剖
畸形
匿名
深恶痛疾
杳无音讯
出言不逊
2、下面句子中加点词语感情色彩没有发生变化的一项()
A、我虽然觉得客店兼办囚人的饭食和我不相干,然而好意难却,也值得别寻相宜的住处了
B、日本报纸上很斥责他们的不逊,爱国青年也愤然 C、问问精通时事的人,答道,“那是在学跳舞” D、再继续写些为“正人君子”之流所深恶痛疾的文字
3、结合句意解释加点词语不正确的一项是()
A、据说是穿衣服太模胡了(马虎不讲究)
B、不及格的留级生,在校已经一年,掌故颇为熟悉了(关于历史人物和典章制度的传说故事)
C、这是明末遗民朱舜水客死的地方(死在异国他乡)D、问问精通时事的人„„(讽刺说法,“时事”其实是一些无聊的事)
4、下面一段话运用的修辞手法判断正确的一项是()
(清国留学生)头顶上盘着大辫子,顶得学生制帽的顶上高高耸起也有解散辫子,盘得平的,除下帽来,油光可鉴,宛如小姑娘的发髻一般,还要将脖子扭几扭实在标致极了 A、比喻,借代,夸张 B、比喻,夸张,反语 C夸张,反语,你人
D、反语,比喻,对比
5、按要求填写:
(1)贯穿本文的明线是,暗线是
(2)本文组织材料的顺序是
八年级语文学科
课题:藤野先生
课时
总课时数: 主备人:
审核人:
编写时间:
《藤野先生》导学案
第二课时
学习目标:
一、学习抓住人物的典型事例和特征来表现人物思想品质的写作方法;
二、理解“无非”、“实在”、“大概”、“居然”、“何尝”、“似乎”等副词对表达句子意思的作用。
三、学习藤野先生的高尚品质和精神;学习鲁迅先生的高尚品德和强烈的爱国主义精神。独学内容: 解释下列字词(给加点的字注音);并将文中的字词抄写出来解释,绯红:
宛如:
流言:
畸形:
匿名:
发髻:
杳:
瞥见:
美其名曰:
知识链接与问题引导 鲁迅是大家熟悉的我国伟大的无产阶级文学家、思想家和革命家。鲁迅是笔名,本名周树人,是浙江绍兴人。进入初中以来我们学过了写鲁迅的文章和鲁迅先生写的文章有哪些?(同学们回忆。教师归纳、明确。)现在我们再学习鲁迅的一篇文章。指名一学生读有关注释,要求学生考虑,注释告诉我们哪几层意思。
学生回答,由教师归纳明确:快速阅读课文
a 考虑文章是按什么顺序来组织材料的,记叙的线索是什么,b 变换了几个地点,记叙了哪几件主要事情:
C根据前面两个问题你觉得应该怎样来划分文章的部分,说说各部分的大意。
(组长可以适当提示组员)
4、根据上述提出的问题,进行研讨。(小组群学)
5、小组代表展示所学内容
6、研习课文的第一部分。
请一学生朗读,同学们看书并考虑:
(A)、作者是怎样抓住主要特征来描写清国留学生的形象?
(B)、比喻和反语修辞手法的作用是什么?
(C)、“无非”、“实在”对表达句子意思有什么作用?
小组内群学,(注意:组长不能包办,只负责记录和总结补充归纳,明确展示的要点)
7、小结:本文题目是《藤野先生》,可第一部分内容看似与写藤野先生无关,通过对全文的理解你知道着是为什么吗?
写“我”在见到藤野先生之前,在东京的所见所感,以及离开东京到仙台求学的原因。布置作业。预习第二部分。该部分可分几个大层次?各层次写了些什么内容?概括各层层意。
2、按要求回答下面问题:
(1)“呜呼,无法可想”的感慨,表现了“我”怎样的思想认识?
(2)作者先是离开东京,后又离开仙台,两次选择的目的是什么?
(3)藤野先生最值得作者怀念、尊重的品质是什么?
(4)“但在那时那地,我的意见却变化了”,发生变化的是什么“意见”?
3、相关链接积累:(另查其他资料)
①先生常充左翼先锋,呐喊欲驱长夜黑暗——旗手永叱右倾后卫,彷徨要迎日昼光明 ②要打叭儿落水狗,临死也不宽恕,懂得进退攻守,岂仅文坛闯将—— 莫做空头文学家,一生痛恨帮闲,干预嬉笑怒骂,不愧思想权威
③依据《藤野先生》的一副对联:谆谆教诲点点滴滴尽显师德——句句激励朝朝暮暮皆为树人
品读课文,探究人物形象:
品读部分:作者在仙台与藤野先生交往的段落,(6-23)
1、用笔勾画出对藤野先生进行描写的语句,2、概括出在仙台我与藤野先生交往的事件,从而进一步概括藤野先生的性格特征。
(先自主学习,再小组合作)
研习课文第4、5两段。思考下列问题:
从东京到仙台途中,要写的内容是很多的,作者为什么只写“日暮里”和“水户”两个地方?用意何在?“大概”对表达句子的意思有什么作用?鲁迅到仙台后,受到了哪些优待?这能说明什么问题?“居然”对表达句子意思有什么作用?
五、研习课文第二部分第三层次内容。
指导学生结合文中有关注释,仔细阅读课文的第24—31段,并思考下列问题:这一层次写了几件事?反映了作者什么样的思想感情?作者为什么又要离开仙台,并弃医学文?
研习第二部分第四层次内容:阅读32—35段,考虑作者是怎样描写“我”与藤野先生依依惜别的深厚情谊的。
布置作业。
预习课文的第三部分(36—38段),考虑这部分写了些什么内容,怎样写的,说明了什么问题。
八年级语文学科
课题:藤野先生
课时
总课时数: 主备人:
审核人:
编写时间:
《藤野先生》导学案
第三课时
学习目标:
研习课文的第三部分。总结全文内容及写作特点。指导完成课文后全部练习。请学生朗读36—38段,思考下列问题:
这部分的三段,各写的是什么内容?怎样写的?说明了些什么?(体会个别字词的斟酌)2 “似乎正要说出抑扬顿挫的话来”。“似乎”一词有什么意思呢?体会作者深切怀念藤野先生的真挚情感。
总结全文,概括本文写作特点。脉落分明,记叙有序,按照表现人物品质的需要组织材料。抓住特征和选取有典型意义的细节来描绘人物。
反馈习题:
东京也无非是这样。上野的樱花烂漫的时节,望去确也像绯红的轻云,但花下也缺不了成群结队的“清国留学生”的速成班,头顶上盘着大辫子,顶得学生制帽的顶上高高耸起,形成一座富士山。也有解散辫子,盘得平的,除下帽来,油光可鉴,宛如小姑娘的发髻一般,还要将脖子扭几扭。实在标致极了。
中国留学生会馆的门房里有几本书买,有时还值得去一转,倘在上午,里面的几间洋房里倒也还可以坐坐的。但到傍晚,有一间的地板便常不免要咚咚地响得震天,兼以满房烟尘斗乱;问问精通时事的人,答道,“那是在学跳舞。”
到别的地方去看看,如何呢?
1、概括本文段的主要内容。
2、“东京也无非是这样”中的“无非”的意思是,表现了“我” 思想感情。
3、本文段主要针对清国留学生的和
进行描叙,表现了作者的的思想感情,其中从
这个词中可以看出,它运用的修辞是。
4、本文段描述清国留学生的生活方式,表现了清国留学生怎样的丑恶灵魂?
5、从本文段可以看出鲁迅离开东京去仙台的原因是什么?
自我检测:
一、基础知识.根据拼音写汉字或给加点字注音.fēi()红
芦 huì()
不 xùn()
nì()名信
诘 责()
畸 形()
深 恶痛疾()
发人深 省().解释下列词语 , 加点的字另作解释.(1)深恶痛 疾:
(2)油光可 鉴:.根据课文内容回答问题.文章中运用了许多反语 , 如“实在 标致极了”“问问 精通时事的人”“再继续写些为“ 正人君子”之流所深恶痛疾的文字”几句中加点的词语都是反语 , 请你说说在具体的语言环境中这些词的含义是什么 ?
标致:
精通时事:
正人君子:
二、阅读
中国是弱国 , 所以中国人当然是低能儿 , 分数在六十分以上 , 便不是自己的能力了:也无怪 B 他们 疑惑.但我接着便有参观枪毙中国人的命运了.第二年添教霉菌学 , 细菌的形状是全用电影来显示的 , 一段落已完而还没有到下课的时候 , 便影几片时事的片子 , 自然都是日本战胜俄国的情形.但偏有中国人夹在里边:给俄国人做侦探 , 被日本军捕获 , 要枪毙了 , 围着看的也是一群中国人; 在讲堂里的还有一个我.“万岁!” C 他们 都拍掌欢呼起来.这种欢呼 , 是每看一片都有的 , 但在我 , 这一声却特别听得刺耳.此后回到中国来 , 我看见那些闲看枪毙犯人的人们 ,D 他们 也何尝不酒醉似的喝采 , ——呜呼 , 无法可想!但在那时那地 , 我的意见却变化了..选文第一自然段中“我便将这事告知了藤野先生”中“这事”是指什么 ? 请概括。2 .文章中加点的四个“他们” , 所指对象与其他三个不相同的一项是
().文章中画横线的句子表明作者何种情感 ? 试加以分析..“这种欢呼 , 是每看一片都有的 , 但在我 , 这一声却特别听得刺耳”的原因是()A 日本青年无视社会公德 , “我”十分气愤.B 日本青年那一声叫得特别大 , 影响了“我”观看时事片的情趣, 所以觉得特别“刺耳” C 日本青年为了报复“我”上次匿名信事件的失败 , 故而大吼大叫:因此“我”十分厌恶.D 日本青年看到枪毙中国人 , 兴灾乐祸 , 严重地伤害了.“我”的民族自尊心 , 故而“我”觉得十分“刺耳”.5.从选文来看 , 造成作者弃医从文的直接原因是 __________ 与 __________ 这两件事.(每一道横线上不超过 6 个字)
八年级语文学科
课题:藤野先生
课时
总课时数: 主备人:
审核人:
编写时间:
《藤野先生》导学案
第四课时
【学习目标】
1.理解选择典型事例突出人物品质的写法。
2.学习藤野先生的优秀品质,感受鲁迅先生的强烈的爱国主义精神。【学习重、难点】
1.理解选择典型事例突出人物品质的写法。
2.学习藤野先生的优秀品质,感受鲁迅先生的强烈的爱国主义精神。
3.理解作者“弃医从文”的思想转变过程。【学法指导】
抓住课文以时间为顺序和“我”的思想变化为线索,围绕表现人物崇高品质的需要来精心组织典型材料的写作特点,理解作者强烈的爱国主义精神和藤野先生的高尚风格在文中的具体表现。【学习过程】
一、预习导学:
1.疏解疑难字词,给加粗字注音,并在横线上补充你在预习中遇到的重要字词。绯红
驿站
解剖
油光可鉴
畸形
不逊
匿名
诘责
杳无消息
教诲
瞥见
抑扬顿挫
深恶痛疾
2.解释下列词语:
绯红:
不逊: 诘责:
匿名: 油光可鉴:
瞥见:
抑扬顿挫:
深恶痛疾:
3.查找资料,了解作者及其主要作品以及本文的写作背景。
4.阅读全文,想想全文写了哪些地方、发生了哪些事情?以活动地点的变换为标志,全文可以分为几段?写出各部分的大意。
二、课堂助学:
(一)预习成果展示。(预习作业1、2、3)
(二)整体感知 1.快速阅读课文,看看鲁迅先生求学变换了几个地点,按照地点的变化给课文划分段落。2.文章是按照什么顺序,围绕什么线索来记叙的?
(三)研读课文
1.找出作者在仙台与藤野交往的相关部分,看看写了哪几件事?分别表现了藤野先生怎样的品质?用简洁的语言概括。
2.课文除写藤野先生之外,还写了哪些内容?这些和藤野先生有什么关系?
三、课堂检测:
阅读课文11至23自然段,回答问题。
1.概括本文段的主要内容
2.用简洁的语言概括本文段“我”和藤野先生相处的四件事。
3.藤野先生对鲁迅的关心是见诸行动的,而且极为认真负责的,这从他看鲁迅抄的讲义中得到了具体的体现。其中最能表现“及时”的词语是
;最能体现“全面”的词语是
最能体现“细致”的词语是
;最能体现“始终如一”的词语是。
4.由上文段可以反映“我”对藤野先生相处的前两件事的态度是
(用文中的语言回答)
5.“我”与藤野先生相处的后两件事分别体现了藤野先生的精神。反馈助学
(一)齐读课文第三部分,讨论藤野先生对鲁迅的影响。
1、在藤野先生诸多美好品格中,作者认为哪是他最为敬佩、感动的?从课文的哪些语句中,可以感受到?
2、对于这样一位使鲁迅敬佩和感激的老师,鲁迅怀念他吗?鲁迅有哪些具体的怀念行动呢?
3、最后一句话中的“良心发现”“正人君子”分别是什么意思?这句话表现了作者什么样的情感?
(二)讨论鲁迅弃医从文的思想含义
1.鲁迅为什么要离开东京?作者是怎样抓住主要特征来描写清国留学生的形象?比喻和反语修辞手法的作用是什么?
2.鲁迅为什么要学医?是什么原因使鲁迅决心弃医从文?
3.鲁迅先生是用什么来统摄全篇内容的?
(三)探究补疑
1.本文是赞美藤野先生高尚品质的,却写了他的“掌故”,这样是否有损于他的形象吗?
2.鲁迅对藤野先生充满敬佩、感激之情,为何分别时,却向藤野先生说了谎?
(四)阅读理解
中国是弱国,所以中国人当然是低能儿,„„但在那时那地,我的意见却变化了。阅读该部分文字,回答问题。
1.“中国是弱国,所以中国人当然是低能儿”这句话中的两个分句有必然的因果关系吗?作者为什么这样说?
2.“这种欢呼,是每看一片都有的”说明
“这一声”指
作者觉得刺耳的原因是
3.“但在那时那地,我的意见却变化了”,联系全文,“我的意见”是指
;“变化了”的具体内容是
,表现了鲁迅的精神。4.这段文字运用了
的表达方式。理解人物
1、外貌描写(白描)
“黑瘦”“八字须”“戴着眼镜„‘挟着一叠大大小小的书”,讲课是“缓慢而很有顿挫”,衣着“模胡”,“冬天是一件旧外套,寒颤颤的”。——表现出先生的()
2、通过四件具体的事件,突出什么精神性格。A、主动关心“我”的学习,认真为“我”改讲义。()B、为“我”改正解剖图。()C、关心“我”的解剖实习。()D、向“我”了解中国女人裹脚。()
3、同样是日本人,别的日本人是怎样看待中国人的?这种态度,最集中地体现在哪两件事件上? A、“匿名信事件” 讥刺“我”得了教员漏出来的题目,才考试合格的。
“中国是弱国,所以中国人当然是低能儿,分数在六十分以上,便不是自己的能力了:也无怪他们疑惑。” ——前半句揭露了日本“爱国青年”的荒谬逻辑,表达对此的愤恨和抨击;后半句写出
了作者在遭受屈辱后极为辛酸和愤懑的感情。
B、“看电影事件”
做侦探的中国人被日本军队枪毙,别的中国人在围观,日本观众在欢呼。“呜呼,无法可想。”
——反映出作者难以抑制的激愤!C、这两件事各有什么侧重?
匿名信事件——弱国国民受人歧视。
看电影事件——中国老百姓的愚昧、不觉悟。
4、作者抓住什么特征,借用哪些修辞手法来描写“清国留学生”的丑态? 抓住他们盘辫子的特征。
运用比喻、夸张、反语,表明了作者对清国留学生的厌恶、嘲讽。
四、课堂小结
至此,我们可以清楚地看到,作者爱憎分明地刻划了两类人物,并形成鲜明对比。一类是日本人:像藤野先生一样没有狭隘民族偏见的日本人,也有像所谓的“爱国青年”一样,对中国充满鄙视、寻衅滋事的日本人;既有浑浑噩噩、麻木愚昧的中国人(清国留学生、围观杀人的百姓),也有怀着强烈爱国主义感情的“我”。这一切,都给我们的头脑形成强烈的冲击,不由感慨:要自尊自强,振兴中华。
五、理解主题
1、是什么原因,使鲁迅“弃医从文”的?
(学生概括陈述前两课时所学,加以总结、提升)
“匿名信事件”和“看电影事件”,是其“弃医从文”的两个原因。
2、藤野先生对我的人生产生什么影响? “使我忽又良心发现,而且增加勇气了”
在藤野先生的精神鼓舞下,作者决心以笔作刀枪,和反动势力斗争到底,为光明的中国继续奋斗。这种把与藤野先生的深情厚谊和自身爱国思想融合在一起,把对往事的回忆与现实的斗争融合在一起的结尾,深化了主题,增强了文章的战斗性。
3、夜深人静之时,面对东墙上藤野先生的照片,想到恩师已阔别二十多年,鲁迅一定有很多话要说。把握文章主旨,展开合理想像,模仿作者的口吻,给藤野先生写一封信,表露作者当时的心迹。
六、总结反思
文章赞扬了日本学者藤野先生正直、热诚、没有狭隘民族偏见的高尚品质,抒发了对他真挚、深沉的怀念之情,追述了自己当年为国为民而“弃医从文”的思想变化,表达了要同反动派斗争到底的决心。全文洋溢着鲁迅强烈的爱国主义思想感情,确实让我们深深反思:在人生道路的选择上,我们应该怎么做?
第二篇:藤野先生[推荐]
《藤野先生》中写藤野先生高贵品质的四件事是:
1、添改讲义——工作认真负责。
2、纠正解剖图——对学生严格要求。
3、关心解剖实验——热情诚恳。
4、了解女人裹脚——求实精神。
正直,热情诚恳,没有民族偏见,认真负责,严谨治学
总结
作者在跟藤野先生的交往中,着重选写了他的四个典型事例。从四个方面来表现藤野先生的崇高品质。
(1)写藤野先生检查并从头到末地修改“我”抄的讲义。表现了先生认真负责,一丝不苟的工作态度。
(2)写藤野先生指出“我”绘的解剖图中的错误。表现了先生热情关心,严格要求的工作作风。
(3)写藤野先生为“我”不信鬼神,敢于解剖尸体而感到高兴和放心。表现了先生的正直无私,直挚诚恳的工作精神。
(4)写先生向“我”询问,了解中国女人裹脚的情形。表现了先生的探索研究,实事求是的精神。
这四件事,(1)(2)两件是详写,(3)(4)两件是略写。通过这四个典型事例的记叙,赞颂了藤野先生认真负责、从严治学、热情关怀、正直诚恳、毫无民族偏见的高尚品质。这些也就是藤野先生为什么要满腔热情地教育鲁迅的原因。
第三篇:《藤野先生》观后感
《藤野先生》观课报告
《藤野先生》是人教版八年级下册第一单元的第一篇课文,选自鲁迅先生的散文集《朝花夕拾》,是鲁迅对 20 世纪初自己在日本留学的一段经历的回顾,重点叙述了与藤野先生的交往,热情歌颂了藤野先生公正、真诚、没有狭隘的民族偏见的高尚品格。本课也是作者青年时代爱国、报国的心理历程的写真,洋溢着浓厚的爱国主义感情。
今天认真观看了范秀梅老师执教的这节《藤野先生》,感觉受益匪浅。整节课教学环节环环相扣,紧凑流畅,紧扣重、难点,师生交流和谐、顺畅,有很多可圈可点之处。我从以下几个方面来谈一谈自己的看法。
一是巧妙重组课文,环节紧凑流畅。这篇课文我也教过N多遍,但大多是按照课文的顺序解析课文,循规蹈矩,缺乏创意。而范老师巧妙重组课文,引领学生“读、品、悟”,把藤野先生的伟大和鲁迅的爱国思想这两条线索巧妙结合在一起,设计新颖,更符合学生的认知规律,令人耳目一新。比如一开始,让学生速读课文,找出鲁迅先生对藤野先生是如何评价的。学生很自然地找到了“他的性格在我的眼里和心里是伟大的”,抓住“伟大”这一关键词,巧妙切入文本。鲁迅先生“伟大”在哪里,引导学生跳读第6-23段;学生圈点勾画,寻找藤野先生与鲁迅相处的几件事,读、品、悟,感受藤野先生品格的“伟大”;相遇那么“伟大“的老师,鲁迅为什么又会离开呢?引导学生通览全文。为什么离开东京?为什么离开仙台?依次引导学生读1-3段和24-31段,读、品、悟,学生悟到的是鲁迅深厚的爱国情感,把个人的命运与国家的前途紧紧融合在一起的深厚爱国情。这个时候的鲁迅茫然、孤苦、痛苦、愤怒,是藤野先生给了他温暖和力量,给了他战斗的不竭动力。他们之间不仅仅是师生关系,更是朋友和知己。惺惺相惜,却天各一方;知己难觅,怎能不怀念?引导学生读结尾的几段,鲁迅先生化怀念为力量,继续战斗下去。范老师整节课就这样环环相扣,紧凑流畅,让学生深切感受到了藤野先生的”伟大“,触摸到了鲁迅先生“我以我血荐轩辕”的爱国激情。
二是朗朗的读书声贯穿课堂始终。范老师这堂课,“读”贯穿课堂。朗读形式多样,速读、齐读,略读、跳读,重点语段反复读,学生在读中悟,在悟中再去读,学生的读由生到熟,由熟到情,以读促品,以读促悟,读出了感情,读出了深度。范老师抓住朗读这个环节,让这节课洋溢着浓浓的语文味儿。这是最打动我的地方。反思自己以前上这篇课文的时候,功利性太强,因为课文偏长,课堂上很少这样带领学生一块去朗读,课堂设计跟着“考试”的指挥棒团团转,工具性有余,人文性不足。
三是范老师教学基本功扎实,课堂语言声情并茂,用当今一个流行词来说,就是课堂语言“走心”。说范老师基本功扎实,重点表现在课堂设计,问题切入,环节之间巧妙的过渡语等方面;课堂语言“走心”,不仅仅是抑扬顿挫,更是高潮处若飞流直下,低沉处若山泉呜咽,一言一语拨动着学生的心弦。
最后提几点教学小建议:反观整堂课,如范老师自己所言,师生沟通有余,生生合作不足。品读课文时,大多是老师抛出问题,指名学生解答,没有发挥学习小组的合作互助作用。比如“为什么藤野先生在我的眼里和心里是伟大的”,这个环节完全可以放给学生小组合作,只需展示结果而已。教是为了不教,很多问题学生能自己解决了的,学会放手,更能让课堂灵动起来,
第四篇:藤野先生读后感
读藤野先生有感:
藤野先生,是鲁迅在异国他乡最关心他的一个人,一位恩师,藤野先生,是鲁迅的老师之中,最令他感激,给他鼓励的一个。因为没有忘了藤野,因此鲁迅中年后才会写下《藤野先生》这篇文章;因为没有忘了藤野,鲁迅才得以有毅力继续不断地写下为正人君子所深恶痛疾的文章。因此,我认为,我们要不忘恩师。
不忘恩师,是一种美德。居里夫人发现镭后,名声远扬,当她回到祖国波兰时,波兰妇女界举行盛大宴会欢迎她。大会期间,居里夫人被众人围在中间,然而她却分开众人,激动地跑到角落里拥抱,亲吻一位老年妇女。这位妇女,就是居里的小学老师西科尔斯卡。从此,居里夫人不忘恩师的美德,便成为世界教育史上的一段佳话。居里夫人之所以成名之后,仍然会拥抱自己的小学老师,正是因为她拥有不忘恩师的美德,这种美德,也就是居里不断前进的动力之一。在人生的成长道路上,最重的几个人之一,便有自己的老师,不忘恩师并不是谁的专利,这种美德,应得为我们大家发扬。
不忘恩师,不仅是美德,还要落实于行动。张澜是朱德元帅上中学时的老师,朱德后来为国为民奋斗大半生,与张澜的教育是分不开的。革命成功后,朱德对老师关怀备至,一日,张澜来北京,朱德亲自到车站迎接。而张澜病逝时,朱德便亲自担任治丧委员会主任,真正做到生事之以礼、死葬之以礼,祭叩之以礼。俗话道一日为师,终生为父,朱德对待他的恩师,正是如对待自己的父亲一样。也许,对于我们来说,并不需要像朱德一样等恩师去世后都要祭叩之以礼。但是,我们不应该回去看望一下以前教过我们的老师吗?真正的不忘恩师,就是要落实于自己的行动之中。
不忘恩师,是我们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需要我们中华儿女,以实际行动发扬光大。
第五篇:藤野先生学案
一、导入新课。
1、鲁迅是大家熟悉的我国伟大的无产阶级文学家、思想家和革命家。鲁迅是笔名,本名周树人,是浙江绍兴人。(横线处内容让学生回答)进入初中以来我们学过了写鲁迅的文章和鲁迅先生写的文章有哪些?(同学们讨论、回忆。教师归纳、明确。)现在我们再学习鲁迅的一篇文章。(板书课题)
2、指名一学生读有关注释,要求学生考虑,注释告诉我们哪几层意思。
学生回答,由教师归纳明确:
(1)交代了文章的出处,选自《朝花夕拾》。“朝”读zhāo,早晨的意思。早晨的花到晚上拾起来,说明这个集子的文章都是回忆性的。我们学过的《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也是这个集子的。
(2)说明了文章的体裁——散文。
(3)介绍了文章的写作年代、作者生活的背景和所写的对象——藤野先生的全名和籍贯。
3、介绍时代背景。这篇散文记叙了作者1902年夏末至1906年初春在日本留学的生活片断。写作年代则是在鲁迅离别了藤野先生二十余年后的1926年10月12日。鲁迅到日本学,本想以学医来救国救民,可在仙台医学专科学校学习时,有一次观看反映日俄战争的影片,片中中国人看日本枪毙给俄国人做侦探的中国人的麻木神情给鲁迅以很大的刺激。从此,他弃医学文,决心用文艺作为武器进行战斗,从而唤起国民的觉醒。鲁迅写此文时,正当“三·一八”惨案发生之后,鲁迅积极支持爱国学生的正义行动,与反动军阀以及反动文人进行英勇斗争,用战斗的文章来抨击“正人君子”的迫害,抒发自己的强烈的爱国主义情感和歌颂没有民族偏见、正直、热情的藤野先生所代表的日本人民对中国人民的友谊。
二、初读课文,思考完成:
1、划出文中生字词。
2、给题目添加修饰词,感知理解藤野先生的思想品格。
(正直热诚)(治学严谨)(工作认真负责)(对学生严格要求)(具有求实精神)(没有民族偏见)的藤野先生
3、想一想,文章是按什么顺序来组织材料的,记叙的线索是什么,变换了几个地点,根据地点变化,将课文分成三个部分。
4、本文写了作者作者与藤野先生先生交往的哪四件事,从这四件事中,可以概括出藤野先生什么样的性格特征?
三、阅读完毕,检查学生对上述问题的思考,教师进行归纳,提示要点。
1、(1)绯(fēi)红:鲜红。
(2)宛如:好像。
(3)会馆:旧时同乡或同业在京城、省会或大商埠设立的寄寓和机构。
(4)遗民:①留下的在国外的人;②改朝换代后仍效忠前一朝代的人;③大礼后遗留下来的人民。
(5)流言:流传的毫无根据的坏话。
(6)陌(mò)生:不熟悉。
(7)畸(jī)形:不正常的形状。
(8)不逊(xùn):不客气;无礼貌;骄傲、蛮横。
(9)匿名(nì):不具名或隐藏真名。
(10)疑惑:心里不明白,不相信。
(11)杳(yǎo):远得不见踪影;无影无声。
(12)瞥(piē)见:很快地看一下。
(13)精通:深刻了解,非常懂得。
(14)喝(hè)彩:大声叫好。
(15)决意:拿定主意。
(16)发髻(jì):挽束在头顶或脑后的头发。
(17)美其名曰:(把不美的事物)美化他的名字叫。
2、(正直无私,真挚诚恳)(治学严谨)(工作认真负责,一丝不苟)(对学生热情关心,严格要求)(具有探索研究,实事求是精神)(没有民族偏见)的藤野先生
3、(1)文章是按事情发展的时间先后顺序来组织典型材料的。
(2)以作者的思想感情变化为线索。
(3)变换了三个地点:①“我”在东京;②“我”在仙台;③“我”离开仙台后。
(4)段落层次的划分以“我”活动地点的变换为标志。可分成三个部分(全文共有38段):
第一部分(第1—3段)写“我”在东京的见闻及感受以及转到仙台求学的原因。这为与藤野先生的相识埋下了伏笔。
第二部分(第4—35段),这是全文的主体部分,写“我”在仙台结识藤野先生,受先生教益,赞扬先生的崇高品质,以及“我”弃医学文的原因。
第三部分(第36—38段)写“我”离开仙台后对藤野先生的怀念之情,以及先生的崇精神品德对我的激励与鼓舞。
4、事 例
思想品质
添改讲义
认真负责,一丝不苟
纠正解剖图
热情关心,严格要求
关心解剖实习
正直无私,真挚诚恳
了解女人裹脚
探索研究,实事求是
写作者在跟藤野先生的交往中的四个典型事例。从四个方面来表现藤野先生的崇高品质。
(1)写藤野先生检查并从头到末地修改“我”抄的讲义。表现了先生认真负责,一丝不苟的工作态度。
(2)写藤野先生指出“我”绘的解剖图中的错误。表现了先生热情关心,严格要求的工作作风。
(3)写藤野先生为“我”不信鬼神,敢于解剖尸体而感到高兴和放心。表现了先生的正直无私,真挚诚恳的工作精神。
(4)写先生向“我”询问,了解中国女人裹脚的情形。表现了先生的探索研究,实事求是的精神。这四件事,(1)(2)两件是详写,(3)(4)两件是略写。通过这四个典型事例的记叙,赞颂了藤野先生认真负责、从严治学、热情关怀、正直诚恳、毫无民族偏见的高尚品质。这些也就是藤野先生为什么要满腔热情地教育鲁迅的原因。
四、引导学生理解文中没有直接写藤野先生的内容与写藤野先生的内存联系。
本文的题目是“藤野先生”,但课文中却有一半以上的篇幅没有直接写藤野先生,请同学们认真读课文,完成:
1、想一想,这些没有直接写藤野先生的语段都写了什么内容
2、这些内容与写藤野先生的有没有联系?有什么联系?
3、这些内容对鲁迅先生有什么影响?
学生讨论后,教师引导学生归纳:
1、课文除了写作者在跟藤野先生的四件事外,还写了在东京的清国留学生赏樱花,学跳舞(第一部分),日本“爱国青年”的挑衅,课堂上看电影,鲁迅弃医从文等事(第二部分)
这些事从表面上,与写藤野先生没有直接联系,但实际上处处是写藤野先生(板书): 清国留学生 交代了作者离开东京去仙台见到写藤野先生的缘由;
有联系 日本“爱国青年” 反衬日本藤野先生正直无私,没有民族偏见的品质;
(社会背景)弃医从文 写鲁迅与藤野先生先生告别的直接原因。
五、齐读第三部分课文,讨论藤野先生对鲁迅的影响
1、在藤野先生诸多美好的品格中,作者认为哪一是他最为敬佩的感动的?从课文的哪些语句中,可以感受到?
(没有狭隘的民族偏见,正直无私。从第37自然段中)
2、对于这样一位使鲁迅敬佩和感激的老师,鲁迅怀念他吗?鲁迅有哪些具体的怀念行动呢?
(1、一是装订收藏他改正的讲义(即讲稿)来作为“永久的纪念”,但因丢失,非常惋惜;二是把藤野先生的赠照挂在书桌对面的东墙上,时时可以看到,以此来激励自己,增强自己的斗争勇气和力量,用自己战斗的笔“继续写些为„正人君子‟之流所深恶痛疾的文字”。)
3、最后一句话中的“良心发现”“正人君子”分别是什么意思?这句话表现了作者什么样的情感?(“良心发现”:作者热爱祖国、勇于斗争的思想受到了触动;
“正人君子”:那些为军阀政客等统治阶级服务而又自命为“正人君子”的反动御用文人;
全句意思:决心以笔作武器,与反动御用文人所代表的反动势力斗争到底,为自由、民主、光明的中国继续奋斗)
六、讨论鲁迅弃医从文的思想含义
1、在本文中,除了着重描写藤野先生、清国留学生、日本“爱国青年”外,还多处叙述了鲁迅在日本留学的经历,谁能说说都叙述了鲁迅在日本留学的哪些经历?
(先在东京留学,后到仙台学医,最后离开仙台,弃医从文。)
2、鲁迅为什么要离开东京?作者是怎样抓住主要特征来描写清国留学生的形象?比喻和反语修辞手法的作用是什么?
(作者对东京“清国留学生”不是去逛上野公园,就是在会馆里学跳舞这种空虚、无聊的生活的感到憎恶、失望和不满。带到这儿不是探求救国救民之道的作者的栖身之所,因此决心离开这个乌烟瘴气的环境,而“到别的地方去看看”。这也就是作者要离开东京去仙台的原因。)
(用两个贴切的比喻,“形成一座富士山”和“宛如小姑娘的发髻”,加上“油光可鉴”,生动形象地描绘与讽刺了清国留学生的奇特打扮。“还要将脖子扭几扭。实在标致极了。”“实在”是“的确”的意思,“标致”是“漂亮”的意思,用“实在”修饰“标致”,说思想腐朽的清国留学生“的确漂亮”,这是反语,强有力地讽刺了这些顽固维护清王朝统治的“遗少”,强烈表达了作者对他们的极端憎恶、失望和不满的感情。)
3、鲁迅为什么要学医?是什么原因使鲁迅决心弃医从文?
(“匿名信”和“看电影”这两件事深深地刺激了鲁迅。匿名信事件使作者深感弱国弱民倍受岐视的悲哀,激发了作者强烈的民族自尊心和为拯救民族、富国强民的愿望。“看电影事件”使作者深感医学只能解救病人肉体上的苦痛,要真正解救自己的民族首先要医治中国民众的愚昧、麻木人的精神,唤醒民众的觉悟。)
4、这表现了鲁迅什么样的思想感情?表现了他什么样的精神?
(鲁迅的将个人的志愿与祖国的前途命运紧密的结合在一起的精神,这是强烈的爱国主义精神的充分体现。)
板书:
去仙台学医 寻求强国强民道路,强壮民族体质
弃医从文 改变国民的精神、唤醒民众的斗争觉悟
七、总结全文,请学生归纳中心思想,概括本文写作特点。
1、脉落分明,记叙有序,按照表现人物品质的需要组织材料。
2、抓住特征和选取有典型意义的细节来描绘人物。
(由上内容均可由学生根据研习的内容在复习的基础上进行归纳。)
八、揣摩语句含义,讨论完成课后《思考和练习》
第一题:因为藤野先生品格高尚,尤其是他毫无民族偏见——他对“我”的热心期望,“小而言之,是为中国……;大而言之,是为学术……”。这种精神与品格,在“我”的“眼里和心里”怎能不感到伟大呢?怎能不感激他呢?又怎能不从中受到鼓舞、激励呢?一个“最”字分量极重,真挚地表达了作者的崇敬、感激和怀念之情。
第二题:
1、“中国是弱国……也无怪他们疑惑。”这是日本“爱国青年”带有民族偏见的逻辑,表达日本军国主义歧视弱国弱民的傲慢思想,这事件使作者深感弱国弱民倍受歧视的悲哀,激发了作者强烈的民族自尊心和为拯救民族、富国强民的愿望。
2、强烈地表达了作者对反动派长期统治下的中国民众的愚昧、麻木的痛恨。正是发现中国民众精神麻木,使鲁迅深感医学只能解救病人肉体上的苦痛,要真正解救自己的民族首先要救治人的精神,唤醒民众的觉悟。鲁迅的这种将个人的志愿与祖国的前途命运紧密的结合在一起的精神,是强烈的爱国主义精神的充分体现。这是鲁迅决心离开仙台,弃医学文的根本原因。
3、瞥见了藤野先生的照片,作者热爱祖国、勇于革命的思想受到了触动;决心把对藤野先生的仰慕、怀念之情化为斗争勇气和力量,以笔作武器,与反动御用文人所代表的反动势力斗争到底,为自由、民主、光明的中国继续奋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