藤野先生 教案

时间:2019-05-13 02:08:06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藤野先生 教案》,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藤野先生 教案》。

第一篇:藤野先生 教案

藤野先生

教学目标:

一、理解鲁迅先生的爱国主义思想感情,学习藤野先生正直、热诚、治学严谨、没有民族偏见的精神。

二、学习选择典型事例突出人物高贵品格的写法。

三、体会语言的感情色彩对表达主题的作用。教学重点

1、理思路、找线索,析事例。

2、理解藤野先生的高尚品质和作者强烈的爱国主义精神。教学难点

1.对文中含义深刻的语句的理解及反语的运用。2.对真正“爱国性”的理解。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同学们,我们学习了朱德同志的《回忆我的母亲》,现在我们再学习一篇回忆录《藤野先生》。这是鲁迅回忆他早年在日本留学时期生活的文章。这篇回忆录与《回忆我的母亲》在写法上有所不同,文章带有较多的文学性,注意典型事例的描绘,着重表现人物的精神面貌。我们学习时要特别注意。

二、指导预习

1.简介时代背景和藤野先生的有关情况。

鲁迅是在1902年去日本留学的,1904年去仙台医学专门学校学医,当时正是中国积贫积弱、受列强欺侮的时候,腐朽的满清政府与列强鉴定了一系列不平等条约。鲁迅是抱着寻求救国道路的心愿到日本学医的。1904—1906年在仙台医学专门学校学医,他原准备毕业回来救治像他父亲一样被误的病人的疾苦,来实现治病救人,救人救国的人生理想。可鲁迅最终并没有成为一名医生,他后来放弃了医学,从事了文学,一直用文艺作为武器进行战斗,成为了著名的文学家、思想家、革命家,这又究竟是怎么一回事呢?在这篇《藤野先生》中对弃医从文这件事情的原因也做了交代,这也是我们要理解的重点。

关于藤野先生:藤野先生,姓藤野,名严,排行第九,1874年生于福井县一个医生家庭,在名古屋爱知县立医学专门学校毕业。1904年在仙台医学专门学校教学,1915年,仙台医学专门学校改为东北医科大学,藤野先生到东京学耳鼻科,以后回到家乡——福井县木村开业。1945年8月11日逝世,终年72岁。2.本文是依据时间的推移、地点的转换和事件发生的先后顺序来记叙的,主要叙事线索是鲁迅和藤野先生的交往(相识、相处、离别、怀念)。要求学生认真听老师或录音范读,并注意文章的结构层次,生字、词的读音和带有浓厚感情色彩的语言。

三、研习新课 学生自主学习。

1.指导学生划分文章段落,提示学生在分段时要抓住叙事线索。学生讨论后归纳明确:文章按照时间的推移、地点的转换和事件发生的先后顺序来记叙,全文可分三部分。

第一部分(第1—3段)写作者在东京的所见所感。

第二部分(第4—35段)写作者在仙台与先生的交往。(主体部分)第三部分(第36—38段)写作者离开仙台后对先生的怀念。2.重点阅读有关写藤野先生的章节:

●读§6-10。作者先主要从肖像入手写藤野。找出写藤野肖像(语言、语调)的语句。说说作者初到仙台时,耳闻目睹的藤野先生是个怎样的人? ――生活俭朴、严于治学(读到此,一个生活俭朴严于治学的学者形象已经展现在我们面前了,这是我们、也是作者对藤野的初步了解。让我们继续读下去,看看作者主要为什么讲了有关藤野先生和作者交往过程中的哪几件事?透过这些我们会更深入的了解藤野的内在品质。)

●读§11-23,找找看,一共写了我与藤野先生之间的哪些事?

用简短的语句给每个事件拟小标题,并说说分别体现了藤野什么品质: 四件事:

①检查订正讲义 —— 工作认真、负责(对学生高度重视,对教学极端负责)②纠正解剖图 —— 要求严格(也表现了事一的品质)③关心“我”教剖实习—— 热情诚恳 ④了解裹脚的事 —— 求实精神

(课文具体写四个典型事例从不同侧面表现藤野治学严谨、正直热忱、没有民族偏见的高尚品质。)

●跳开没有直接写藤野的§24-31读§32-35与藤野告别。藤野的“悲哀”表明离别的痛苦,师生的情谊;

赠照片、题词表明对友谊的珍视,令作者终生难忘。可略讲:学了6-23,我们可以在写作上借鉴一些要领:

a.学会选择典型事例突出人物不同品质。

b.叙事应该有详略。c.上下文注意过渡。

d.叙事时要注意刻画人物的神态、语言、动作。.3.读到此,我们更深的了解到藤野先生的为人,他真诚的关心这鲁迅,热情的帮助鲁迅,对待鲁迅没有丝毫民族偏见。那我们会想,在这样一位老师的真诚帮助下,鲁迅定然能实现自己做医生的梦想,学生回国去治病救人,救人救国。可鲁迅最终最作出了弃医从文的决定,这究竟时怎么一回事呢? 学生合作探究

前面我们阅读的是直接些藤野先生的章节,文中还有一些内容事件是没有直接写到藤野先生的,这些事情与藤野先生有何联系?作者是用什么中心太统摄全文的?这也就是全文的一条暗线。即作者思想感情的变化,都是由于强烈的爱国主义。

1.第一部分写作者在东京的哪些所见所感?(1)研讨分析明确:

①作者在东京看到的是清国留学生思想腐朽、不学无术,整天不是逛公园、赏樱花,就是学跳舞。正在探求救国救民之道的鲁迅,对他们的这种思想行为十分厌恶,不愿与他们为伍。所以文章一开头就说“东京也无非是这样”,表达了作者对东京的失望情绪,为了寻求救国的真理,又只好离开东京“到别的地方去看看”,这样,自然地引出了仙台之行。

②“无非”是“只”、“不过”的意思;“这样”指代的是清国留学生盘辫子、散辫子、赏樱花、学跳舞,不图报国、醉生梦死的现实;这句话表达了作者对清国留学生在东京造成的恶浊气氛的厌恶;作用是为下文“到别的地方去看看”埋下伏笔。③描写清国留学生时,抓住他们盘辫子的特征。在清末不少仁人志士剪辫子表示与清王朝决裂,而这些留洋学生既要学时髦又要表示忠于腐朽的清王朝,于是只好盘起辫子。作者运用夸张“形成一座富士山”,反语“实在标致极了”(“实在”是“的确”的意思,用“实在”修饰“标致”,增强这一反语的讽刺力量)等修辞手法对他们的辫子进行了形褒而实贬的描写,揭露了这些清国留学生附庸风雅,不学无术,思想腐朽的本质,也表达了作者对他们的厌恶之感。

(2)总结:这部分作者以辛辣的语言,嘲讽了清国留学生的丑态,表达了作者强烈的爱国感情,揭示了作者离开东京去仙台的原因,为下文结识藤野先生埋下伏笔。

(3)指导学生集体朗读第一部分,体会语言鲜明的感情色彩。

原文借助反语用了冷嘲热讽的笔触,描写了“清国留学生”的丑态,表现了作者对不学无术、醉生梦死的清国留学生的厌恶,语言感情色彩鲜明,改过的文字就达不到这样的讽刺效果。

2.写从东京到仙台,途经“日暮里”和“水户”。

从东京到仙台六七百里,所见甚多,但文章只提到“日暮里”和“水户”两个地方,因为“日暮”两字触发了作者的忧愤之情,所以印象深刻,几十年后还记得。至于“水户”,则是反抗清朝至死不渝的朱舜水先生客死的地方,作者对这样一位具有民族气节的学者自然会产生仰慕之情,因此对“水户”铭记不忘。写这些事情,反映了鲁迅先生的爱国主义思想感情,起了突出文章中心的作用。3.写初到仙台所受到的“优待”。此段内容可分两层:

第一层(1—3句)写“我”受到“物以希为贵”的“优待”,即不收学费,几个职员为我食宿操心。

第二层(4—9句)具体写几个职员为我食宿操心。(认为我住的客店包办囚人的饭食,很不相宜,几次三番劝说,只好搬到别处。)

(“大概是物以希为贵罢”统领第一层,句中的副词“大概”表示推度、估计。作者到达仙台之后受到了免交学费的优待和职员们在生活上的关心。对于一个来自异国他乡的留学生所给予的特殊关心和照顾,固然反映了日本人民善良的心地和友好的情谊,而作者却把这些表示,推断为“物以希为贵”,这是作者感到自己受到的不是尊重,而是怜悯与同情。这里饱含着一个弱国国民的辛酸,反映了作者强烈的民族自尊心。)

(“居然睡安稳了。”句中的副词“居然”表示出乎意料之外。意思是想不到前面说的这个客店居住条件不好,一般是不易安睡的,但出乎意料地睡安稳了,表达了作者对恶劣生活环境的不以为然。“居然”一词加强了整个句子的幽默感。)这段写初到仙台,生活条件虽然艰苦,但还是受到“优待”。这样写是为藤野先生出场前作准备,为后文要写的藤野先生对自己的关心、爱护起了衬托作用。拓展延伸 1.写日本“爱国青年”的寻衅(匿名信事件)。先写收到预谋的匿名信,再简介匿名信的内容及有人在黑板上写广告,含沙射影地讥讽鲁迅,最后写事情的结局:“终于这流言消灭了”“要收回那一封匿名信去”。这是正义的胜利,是维护祖国尊严的胜利。尽管如此,作者在遭受凌辱后的辛酸和愤懑仍不可遏止,所以说,“中国是弱国……,也无怪他们疑惑。” 2.写看电影事件。(难点)

作者在看放映日俄战争的影片时,又一次受到刺激,影片上的中国人因愚昧而被杀头,因愚昧麻木做围观的看客而实在可悲,在讲堂里还有一个看电影的“我”,作者并没有把自己看作局外人、旁观者,影片的内容始终牵动着作者的心,他的内心的痛楚是可想而知的。当听到日本学生的拍掌欢呼时,更是火上浇油!不禁发出“呜呼,无法可想!”表达了作者难以抑制的激愤。

这两件事表达的思想各有不同的侧重。匿名信事件侧重写弱国国民受人歧视,从而激发作者要立志使自己的祖国富强起来;看电影事件侧重写中国老百姓的不觉悟,揭示了这一造成我们民族衰落的重要原因。这两件事促成了作者为了祖国的富强而下决心弃医学文。(引导学生再看课文有关注释。)反馈检测

(1)作者在与藤野先生的交往中选取了哪四个典型事例?分别表现了藤野先生什么思想品质?

(2)作者是抓住藤野的什么特征来进行描写的?

(3)本文语言精炼准确,有浓厚的感情色彩,试举例分析。

四、布置作业

1.仿照课文第6—10段写一个新老师到班上上第一堂课时的情景。要求写出老师的外貌、神态、声调、语言、行动以及同学的反应,自己对老师的印象等。(堂上完成)

2.熟读课文,体会文章的语言特点,深刻理解文章中含义深刻的语段。

第二篇:《藤野先生》教案

《藤野先生》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1.理解选择典型事例突出人物品质的写法; 2.概括藤野先生的高尚品质,体会作者在文中表达的深沉的思想感情;

3.领会语言的感情色彩和风格特点。[教学重点] 1.了解藤野先生的高尚品质。

2.理解本文依据时间的推移、地点的转换和事件的发生的先后顺序来记叙。

[教学难点] 理解作者“弃医从文”的思想转变过程。[教学课时] 3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导入新课

藤野先生是鲁迅先生最敬重的老师;回忆性叙事散文《藤野先生》是鲁迅最看重的作品。1935年,日本岩波文库要出版《鲁迅选集》,译者增田涉到上海征求鲁迅意见,问他选哪些文章才好。鲁迅回答:“一切随意,但希望能把《藤野先生》选录进去。”他的目的是借此打听藤野先生的下落,同时委托增田涉先生代为寻找。第二年,《鲁迅选集》出版,增田涉又到上海送样书,鲁迅再次问起藤野先生的下落,增田涉说没有打听到。鲁迅先生叹息说:“藤野先生大概不在人世了吧!”字里行间,情真意切。

1926年8月底,由于北洋军阀反动政府的迫害,鲁迅离开北京,到厦门大学任教。《藤野先生》这篇散文就是鲁迅离别藤野先生20年后,于1926年10月12日在厦门大学写的,回忆了他1904年夏末至1906年初春在日本留学时的生活片段。这篇回忆性散文带有较多的文学性,注意典型事例的描绘,着重表现人物的精神面貌。我们学习时要特别注意。

藤野先生,姓藤野,名严,排行第九,1874年生于福井县一个医生家庭,在名古屋爱知县立医学专门学校毕业。1904年在仙台医学专门学校教学。1915年,仙台医学专门学校改为东北医科大学,藤野先生到东京学耳鼻科,以后回到家乡──福井县木村开业。1945年8月11日逝世,终年72岁。

二、整体感知

1、学生默读课文,初步感知文意。

2、疏解疑难字词,读准字音,弄懂词义:

绯红(fēi)油光可鉴(jiàn)标致 不逊(xùn)匿(nì)名

诘(jié)责 托辞 喝(hè)采 适值 抑扬顿挫 深恶(wù)痛绝

物以希为贵

3、请你找出文中叙述时间推移和地点转换的词语,理清内容,列出结构简表。

根据时间的推移、地点的转换,将全文分成三个部分。第一部分(第1-3段)在东京,见藤野先生前。第二部分(第4-35段)在仙台,与藤野先生相处相识。第三部分(第36-38段)离开仙台,深切怀念藤野先生。

三、理解人物

学生采用跳读方式,阅读有关写藤野先生的内容。用“从__________的描述中,我感受到藤野先生的__________”的句式,表述自己的发现。(学生交流)1.外貌描写(白描)

“黑瘦”“八字须”“戴着眼镜…‘挟着一叠大大小小的书”,讲课是“缓慢而很有顿挫”,衣着“模胡”,“冬天是一件旧外套,寒颤颤的”。

——活透出先生的生活俭朴、不拘小节、不修边幅,治学严谨。

比较、体会:

老师觉得作者写的藤野先生不太漂亮,因此改为下面一段文字,可以吗?

他,既有高仓健一样的体魄,又有三浦友和一样的相貌。脸色白而透红,眼睛大而明亮,头发整齐而又有一点波浪。他穿着一套笔挺的西装,洁白的衬衣上打着一条漂亮的领带,皮鞋擦得又黑又亮。一走上讲台,就用洪钟一样的声音说:“我,就是藤野严九郎。”

不好,失去了特点,像电影明星,不像学者藤野先生。2.通过四件具体的事件,突出精神性格。

A、主动关心“我”的学习,认真为“我”改讲义。自始至终认真负责的精神。B、为“我”改正解剖图。对学生的严格要求和循循善诱。C、关心“我”的解剖实习。热情诚恳,关心入微。

D、向“我”了解中国女人裹脚。对骨学的兴趣和求实精神。

四、课堂小结

这篇课文,通过人物外貌的白描,以及四件事情的具体叙述,写出了作者与藤野先生交往中的经历,既可信,又耐人寻味,从不同侧面不同角度,热情赞扬了藤野先生正直热诚、治学严谨、没有狭隘民族偏见的高尚品质。

五、布臵作业

1.熟读课文,进一步理解藤野先生的高尚品质。2.课外搜集有关藤野先生的资料,准备与同学们交流。第二课时

一、检查作业 1.默写词语、拼音 2.思考下列问题:

(1)作者抓住藤野先生的什么特征来进行描写?(2)作者写了藤野先生的哪四个典型事例?分别表现了他怎样的思想品质?

二、深入理解人物

1.同样是日本人,别的日本人是怎样看待中国人的?这种态度,最集中地体现在哪两件事件上?

A、“匿名信事件”

讥刺“我”得了教员漏出来的题目,才考试合格的。“中国是弱国,所以中国人当然是低能儿,分数在六十分以上,便不是自己的能力了:也无怪他们疑惑。”

——前半句揭露了日本“爱国青年”的荒谬逻辑,表达对此的愤恨和抨击;后半句写出了作者在遭受屈辱后极为辛酸和愤懑的感情。

B、“看电影事件”

做侦探的中国人被日本军队枪毙,别的中国人在围观,日本观众在欢呼。

“呜呼,无法可想。”

——反映出作者难以抑制的激愤!C、这两件事各有什么侧重? 匿名信事件——弱国国民受人歧视。看电影事件——中国老百姓的愚昧、不觉悟。2.与藤野先生相比,你觉得他“伟大”在何处? 藤野先生在日本举国上下都鄙视中国人的风气下,能够做到没有狭隘的民族偏见,以公正之心对待来自弱国的学生,给予极大的关心、鼓励和真诚的帮助,尤其显得难能可贵。所以,在“我”的眼里和心里是伟大的。

3.文中还写到哪些在日本的中国人? 清国留学生、“我”。

4.作者抓住什么特征,借用哪些修辞手法来描写“清国留学生”的丑态?

抓住他们盘辫子的特征。

运用比喻、夸张、反语,表明了作者对清国留学生的厌恶、嘲讽。

5.文中哪些方面体现出“我”强烈的爱国主义思想感情?

A、对清国留学生的失望、厌恶; B、记得“日暮里”,暗含家国愁思;

C、记得“水户”,对爱国志士朱舜水的崇敬; D、对藤野先生的敬仰; E、把怀念藤野先生的深情,化为实际的战斗行动。

三、课堂小结

至此,我们可以清楚地看到,作者爱憎分明地刻划了两类人物,并形成鲜明对比。一类是日本人:像藤野先生一样没有狭隘民族偏见的日本人,也有像所谓的“爱国青年”一样,对中国充满鄙视、寻衅滋事的日本人;既有浑浑噩噩、麻木愚昧的中国人(清国留学生、围观杀人的百姓),也有怀着强烈爱国主义感情的“我”。这一切,都给我们的头脑形成强烈的冲击,不由感慨:要自尊自强,振兴中华。

四、布臵作业

1.完成“研讨与练习”二;

2.课外查找鲁迅“弃医从文”的有关资料。

第三课时

一、检查作业

1.朗读课文有关章节。

2.谈谈你对当今日本人的看法。(学生自由发言)

二、理解主题

1.作者为什么要到日本仙台留学,学习医学? 学生交流搜集的资料。教师补充。资料一:

鲁迅在《<呐喊》自序》中记载:“我的梦很美满,预备卒业回来。救治像我父亲似的被误的病人的疾苦,战争时候便去当军医,一面又促进了国人对于维新的信仰。”他是抱着寻求救国道路的心愿到日本学医的,准备毕业回来,“救治像我父亲似的被误的病人的疾苦,战争时候便去当军医,一面又促进了国人对于维新的信仰”,实现治病救人、救人救国的人生梦想。

2.但最终鲁迅走了一条什么样的人生道路? 成为一位伟大的文学家。

3.是什么原因,使鲁迅“弃医从文”的?

(学生概括陈述前两课时所学,加以总结、提升)“匿名信事件”和“看电影事件”,是其“弃医从文”的两个原因。

资料二: 这两件事,深深刺激了鲁迅,令他深切地体会到弱国子民的屈辱遭遇,使他深刻认识到国人的麻木,进而认识到“医学并非一件紧要事,凡是愚弱的国民,即使体格如何健全,如何茁壮,也只能做毫无意义的示众的材料和看客。”“所以我们的第一要著,是在改变他们的精神,而善于改变精神的是,我那时以为当然要推文艺,于是提倡文艺运动了”。

资料三: 《自题小像》:

灵台无计逃神矢,风雨如磐暗故园。寄意寒星荃不察,我以我血荐轩辕。4.让学生再从文中找出例句体会。“但在那时,我的意见却变化了。” 5.从鲁迅的人生选择中,你想到了什么?(学生自由发言)

三、探究拓展

1.文中哪些地方可以看出作者离开仙台后对藤野先生的怀念?

A、离开仙台后,“不知怎地,……不为许多人所知道。” B、珍藏藤野先生修改过的讲义; C、在寓居里高挂藤野先生的照相;

D、把对藤野先生的怀念化为继续斗争的勇气和行动。2.藤野先生对我的人生产生什么影响? “使我忽又良心发现,而且增加勇气了”

在藤野先生的精神鼓舞下,作者决心以笔作刀枪,和反动势力斗争到底,为光明的中国继续奋斗。这种把与藤野先生的深情厚谊和自身爱国思想融合在一起,把对往事的回忆与现实的斗争融合在一起的结尾,深化了主题,增强了文章的战斗性。

3.夜深人静之时,面对东墙上藤野先生的照片,想到恩师已阔别二十多年,鲁迅一定有很多话要说。把握文章主旨,展开合理想像,模仿作者的口吻,给藤野先生写一封信,表露作者当时的心迹。

A、学生写作;教师指导; B、学生交流。

四、课堂小结

文章赞扬了日本学者藤野先生正直、热诚、没有狭隘民族偏见的高尚品质,抒发了对他真挚、深沉的怀念之情,追述了自己当年为国为民而“弃医从文”的思想变化,表达了要同反动派斗争到底的决心。全文洋溢着鲁迅强烈的爱国主义思想感情,确实让我们深深反思:在人生道路的选择上,我们应该怎么做?

五、布臵作业

1.以“研讨与练习”一为凭借,综合所有的理解感悟。2.完成《语文同步训练》 3.阅读参考资料:

第三篇:《藤野先生》教案

一、教学目标:

1、学习作者抓住人物特征选择和组织材料,通过具体事例来刻画人物性格的方法。

2、体会、理解文章含义丰富的语言,掌握文章叙事线索。

3、体会作者对老师的崇敬之情,强烈的爱国主义情感与民族自尊心。

二.教学重点、难点:

1.明确文章的线索,探讨文章的主题。

2.分析藤野先生的形象,归纳其性格特征。

3.联系材料,领会作者弃医从文的情感因素,体会作者强烈的爱国主义情感与民族自尊心。

4、对鲁迅弃医从文的行为的理解把握鲁迅思想成长的脉络是教学难点。

三、教学安排:2课时

四、教学过程:

我十分重视引导学生敢于发表自己的见解,激发他们质疑、辨疑的意识,加强学生学习过程中的思辨色彩,要让学生。所以教法重点就在探究学习上,学生在整体把握课文时可采用默读法、圈点勾画法,之后,可采用讨论法、仿写法等学法。

第一课时

一.导入

1.让学生说说在成长过程中,对自己影响最大的人,并阐述理由。(有老师、父母、朋友、还有偶尔相识的陌生人)再让学生说说在成长中,哪件事最让你难忘?由学生的回答导入文章。鲁迅在《藤野先生》一文中,讲述了他与先生的交往。鲁迅先生怀念藤野先生的原因与我们刚才所讲的原因是不是一样呢?带着这个问题,我们来看课文。

2.复习有关《朝花夕拾》的知识。让学生说出已经学过的两篇课文的名称。然后说说在《从》《阿》及《藤野先生》三者之间的先后顺序。顺序是《阿》《从》《藤野先生》,作品是按照作者成长的经历来排列的,《朝花夕拾》是一本回忆散文集。

二、引导学生带着问题速读课文。

1.速读课文,思考问题:

(1)文章以什么为线索?写了哪些事情?(文章叙事的线索常常有:以地点转换、以事件发展的先后顺序、以人的所见所谓为线索。各举一例。)

(2)文章重点写了发生在哪里的事情?此外还写了什么地方的事情?你能说出文章中的地点变化吗?

2.明确:

(1)文章以作者在日本仙台求学的经历为线索,写了作者在日本求学的一段经历,即写了离开东京,去仙台学医时藤野先生的关心,匿名信事件,幻灯片事件即离开仙台等一系列事情。

(2)重点写了发生在仙台的事情,此外还写到了东经等地的事情。文章中的地点变化:东京——仙台——中国。

三、理清文章层次结构

作者与藤野先生的交往是文章的叙事线索,以次我们可以比较容易地划分文章的结构层次。第一部分(1-3):在东京的所见及去仙台求医的缘由。

第二部分(4-35):在仙台学医,与藤野先生的交往及弃医从文的经过。

第三部分(36-38):回国后对藤野先生的思念。

四、研读课文第一部分

1.朗读课文前三段,体会鲁迅文笔特点。

2.讨论交流:

(1)这部分文字所描写的对象是什么?

(2)作者对所描写的对象是一种什么样的态度?你能够通过具体的语句来分析吗?

明确:所描写的对象是“清国留学生”速成班的其他成员。对他们是一种厌恶之情,这是从他们逛公园,赏樱花,梳辫子,学跳舞等事情中可以看出。这也许也是鲁迅为什么要离开繁华的东京的原因所在。

(3)分析这些段落在语言上有何特点,体现出作者什么样的思想感情?

明确:比喻、反语的巧妙使用,使文章语言幽默,风趣而又不失力度。文章中这样描写“清国留学生”:“但花下„„实在标致极了” 这段文字在准确地形容与细致的描写的基础上,作者还把“清国留学生”的精神风貌刻画出来了,本来是担当着救国重任的留学生,到东京之后,则不思进取,反而追逐时髦,将头发弄得油光可鉴,尤其可悲的是,始终不忘记那条象征落后和耻辱的大辫子,反而将其弄得十分醒目,令人恶心。文章用比喻和反语夸张,将讽刺之情巧妙地流露在字里行间。

第二课时

一、复习上节课的教学内容,二、研读课文第二部分、文章的主题是记叙在仙台求学及与藤野先生交往的经历,那主要记叙了与藤野先生的哪几件事呢?说说藤野先生是个怎样的人呢? 明确:文中主要写了修改订正讲义、订正解剖图、担心我怕鬼、问中国女人裹脚等四件事。表现了藤野先生对我的关心、严格要求以及对学术的孜孜不倦的求实精神。、作者初见藤野先生时,藤野先生是什么样子的?

明确:黑瘦的先生,八字须,戴着眼镜,夹着一叠大大小小的书,通过肖像描写,写了他的穿着,穿插了他穿衣服的掌故,表现了藤野先生是一个不注重穿着的人,生活朴素、简单。

3、朗读第24-31段,思考,这一部分写了那几件事?从中可以反映出作者何种思想感情?请用文章中的语言说明。

明确: 写了两件事,即匿名信事件,幻灯片事件。

鲁迅先生对自己到仙台学医的动机,在《呐喊》自序中写到“我的梦很美满,预备卒业回来,救治象我父亲似的被误的病人的疾苦,战争时候便去当军医,一面有促进了国人对维新的信仰。”可见他是怀着救国救民的思想选择了医学这一职业的。可是,当在学医的过程中,看到了枪毙中国人的影片后,而且围着看的也是一群中国人,鲁迅受到了极大的刺激,于是促进了鲁迅弃医从文的思想产生。他觉得,“医学并非一件要紧事,凡是愚弱的国民,即使体格如何健全,如何茁壮,也只能是做毫无意义的材料和看客,病死多少是不必以为不幸的,所以我们的第一要素,是在改变他们的精神,而善于改变精神的是,我那时以为当然要首推文艺,于是想提倡文艺运动了。” 看电影受刺激,固然是鲁迅先生“弃医从文”的直接原因,但不能理解为偶然因素,如果我们分析当时的社会状况,鲁迅先生的思想转变还有起深刻的社会原因,这就是当时的社会潮流。早在弘文学院学习时,他就常和许寿裳等探讨如何改变“国民性”问题,考虑如何提高国民素质,期间还受到了孙中山先生的革命思想的影响。

4、我想现在肯定有些同学会有想法,本文题目是藤野先生,为何写这几件事?

明确:写日本爱国青年寻衅滋事是给藤野先生做反面衬托。写课堂上看电影事件是作者告别藤野先生的直接原因。总之,这些材料都与突出藤野先生正直热忱、没有民族偏见的品质有密切关系。同时还表现了作者那份强烈的爱国热情。

三、研读 第三部分

1、在35段,已经完成了对藤野先生的回忆,为什么作者还要说自己回国以后的一些感想

呢?讨论明确:此部分一方面表现了藤野先生对我的影响之大,另一方面表现我在实践自己弃医从文的誓言。

2、朗读这一部分,画出我对藤野先生思念的句子我影响之大的句子以及表现我实践自己弃

医从文的句子。

3、结合课后练习一,文章以回忆藤野先生为主,为什么还花大量的笔墨来写我在日本的遭

遇和思考呢?从整篇文章的结构来看,是围绕藤野先生这个中心来组织材料的,虽说也贯穿着作者的爱国注意思想感情,但前者是明线,后者是暗线。写对东京学习环境的厌恶,离开东京到仙台,是写与藤野先生结识的前因,接下来写仙台的学习生活,基本上与藤野先生有关,而且作者着力正面描述与藤野先生的交往。写匿名信的寻衅和看电影所受到的刺激,这些事或是与藤野先生有直接关系,或是衬托出藤野先生的公正、真诚、在那种环境下的难能可贵。所以,这样一位没有民族偏见的老师,也是鲁迅写这篇文章的目的所在,来赞扬藤野先生的高贵品格。从这点看,我们教材倾向于第一种观点。

三、小结:课文以作者与藤野先生的交往为明线,以鲁迅思想感情的变化为暗线组织材料,体现了藤野先生崇高的精神和鲁迅深切的爱国感情。文章语言精练,幽默而又犀利,抓住了人物的特征,生动而又传神,我们在写作时可以好好借鉴,用我们的笔记住我们最怀念的人。

四板书设计

藤野先生

明线:与藤野先生的交往——没有民族偏见——怀念先生

添改讲义纠正解剖图关心实习问中国女人裹脚

暗线:鲁迅的爱国情感——弃医从文

整个教学流程,既要重视学生人文精神的提升,又要重视学生语文素养的提高,以体现语文教学工具性和人文性的统一。教师应该点拨到位,从而开启学生的心灵之窗,引导学生深刻探究,从而抓住内在的东西,以培养自学能力,能够学以致用,突出其主体地位。罗素说过:被动地接受老师的智慧,这种习惯对一个人的未来生活是一种灾难。《自题小像》

灵台无计逃神矢,风雨如磐暗故园。

寄意寒星荃不察,我以我血荐轩辕。

第四篇:藤野先生教案

藤野先生

鲁迅

【教学目的】

1、理清文路,了解线索。

2、通过典型事件表现藤野先生的优秀品质。

3、体会文章中浓厚的思想感情,理解鲁迅弃医从文的原因。【教学重难点】

1、通过典型事件表现藤野先生的优秀品质。

2、理解鲁迅弃医从文的原因。

【教学方法】情境导入法、朗读法、讨论法 【教具安排】多媒体课件 【课时安排】 3课时 【教学设计】

第一课时

一、导入:

同学们,鲁迅先生曾说过,给他一生影响最大的有三位老师。我们已学过了《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这篇散文,从中了解到三味书屋中极方正、质朴、博学的寿镜吾先生,其次是革命家章太炎,还有一位就是异国的藤野先生。(板书课题)藤野先生是鲁迅在日本仙台学医时的一位日本医专的教授,他是一位怎样的老师呢?鲁迅对他的感情又是如何的呢?让我们来一起走进鲁迅的《藤野先生》。

二、整体感知

(一)简介 :

1、作者(在回忆的基础上有同学们回答)

2、写作背景

这篇散文记叙了作者1902年夏末至1906年初春在日本留学的生活片断。写作年代则是在鲁迅离别了藤野先生二十余年后的1926年10月12日。鲁迅到日本求学,本想以学医来救国救民,可在仙台医学专科学校学习时,有一次观看反映日俄战争的影片,片中中国人看日本人枪毙给俄国人做侦探的中国人的麻木神情给鲁迅以很大的刺激。从此,他弃医学文,决心用文艺作为武器进行战斗,从而唤起国民的觉醒。鲁迅作此文时,正当“三·一八"惨案发生之后,鲁迅积极支持爱国学生的正义行动,与反动军阀以及反动文人进行英勇斗争,用战斗 的文章来抨击“正人君子”的迫害,抒发自己的强烈的爱国主义情感和歌颂没有民族偏见、正直、热情的藤野先生所代表的日本人民对中国人民的友谊。

3、体裁:散文

(二)朗读

1、学生自由朗读,勾画出不懂的字词,利用工具书自己解决;

2、听录音,正音 ;

3、师生共同解决学生不能自行解决的句子与词语; 绯(fēi)红:鲜红。

会馆:旧时同乡或同业的人在京城、省会或大商埠设立的寄寓和机构。流言:流传的毫无根据的坏话。瞥(piē)见:很快地看一下。畸(jī)形:不正常的形状。

遗民:a.留下的在国外的人;b.改朝换代后仍效忠前一朝代的人;c.大乱后遗留下来的 人民。

不逊(Xùn):不客气;无礼貌;骄傲、蛮横。美其名曰:(把不美的事物)美化它的名字叫。

(三)初读课文

1、注意:文章变换了几个地点;

2、文章篇幅较长,事例较多,请学生在朗读后复述或者概括文章大意。

解疑:

1、文章变换的地点有三个:(1)“我”在东京;(2)“我”在仙台;(3)“我”离开仙台后。

2、全文共有38段,划分时可以“我”活动地点的变换为标志。可分成三个部分: 第一部分(第1—3段):写“我”在东京的见闻及感受。

第二部分(第4—35段):这是全文的主体部分,写“我”在仙台与藤野先生相识、相处和离别,赞扬先生的崇高品质。

第三部分(第36—38段):写“我”离开仙台后怀念藤野先生的感情,以及先生的崇高精神对我的激励与鼓舞。

三、教学小结

四、作业 五 教学后记

1、字词。

2作者:请同学们来谈一谈鲁迅先生。

3、初读课文:

在一般人看来冷峻、甚至有点爱挑剔的鲁迅先生,在事隔20年后又是如何评价藤野先生的呢?请同学们快速浏览课文,找出课文中相关段落。

1)对先生的评价千言万语浓缩在一个词上,你发现了吗?(伟大)

2)“但不知怎地,我总还时时记起他”你认为鲁迅是真的不知记起藤野先生的原因吗?你能从此段中找出一句话回答这一原因吗?

3)藤野先生对我的热心的希望、不倦的教诲出发点是什么?请用文中6个字回答。(为中国、为学术)

4)再读本段,进一步体会作者对这位日本学者的深情。

三、1904年夏至1906年初春,鲁迅在日本留学。第一次向鲁迅走来的藤野先生是什么样呢?请同学找出相关段落。——初次相识

1、请学生阅读肖像描写段。

2、就是这么一位“其貌不扬”的老师,从此段也可以看出他对待工作的态度?

挟着一叠大大小小的书,那些大大小小的书,便是从最初到现今关于这一门学问的著作。

3、课文不仅写鲁迅亲眼“目睹”先生的情况,还“耳闻”先生的哪些其他情况?由此能看出什么?(生活简朴、衣着朴素)

四、“在我所认为我师的之中,他是最使我感激、给我鼓励的一个。”藤野先生使我感激、给我鼓励,表现在与先生点点滴滴平凡往事的交往中,主要有哪些事件呢?从这些事件你能看出藤野先生的哪些品质?

事件一:为“我”添改讲义——高度负责的工作精神,毫无民族偏见的友好态度 事件二:为“我”纠正所画的解剖图——对科学一丝不苟,对学生循循善诱、严格要求 事件三:关心我的解剖实习——教会学生尊重科学 事件四:了解中国女人裹脚——求实精神

五、作者与藤野先生交往的琐事很多,为何只提及这四件?(典型性)

六、这么好的老师,他不仅认真“教书”,还注重“育人”,鲁迅为何最终选择与先生的“别离”呢?从课文中找出相关段落。

24——31节

1、学生阅读24——31节。

2、用简洁的语言概括事件内容。

3、匿名信事件:(体会重点句子中所包涵的鲁迅的情感)

4、看电影事件:鲁迅去日本的初衷是干什么的?那为何看电影就改变了他的选择?

七、离开时师生情感如何?你能用一个四字词语表达出吗?

八、为了表达对先生的怀念,鲁迅有哪些具体的行动呢?请分别用三个字概括。

九、课文题目是《藤野先生》,与先生的相识、相处、惜别均在仙台,那为何还要写1—2节有关东京的事呢?

十、结合板书归纳本课所学。十一:作业

1、老师在上课时将4-5节去掉了,你觉得可以吗?说说你的理由。

2、藤野先生给鲁迅留下深刻印象的到底是他的“教书”还是“育人”?在你的成长历程中有给你重要影响的老师吗?拿起手中的笔在采蜜本上写写你心目中理想教师。

板书: 东京(失望)

爱 ↓原因

仙台

相识 国

藤野先生— 相处

惜别(匿名信、看电影)情

北京(订、挂、写)

化怀念为力量

第五篇:《藤野先生》教案

《藤野先生》教案

第一课时

教学重点:理解选择典型事例突出人物品质的写法

教学内容:理清文章结构层次

围绕作者与藤野先生的交往来分析文章

教学要求:掌握本文通过典型事例突出人物品质的写法

当堂练习作文片段

教学步骤:

一、引入新课

同学们,我们已学过了《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这篇散文,从中了解到三味书屋中的老先生虽然施行的是封建书塾教育,但思想还算开明,因此,鲁迅对他“很恭敬”。虽是“很恭敬”,但并不是很有感情。藤野先生是鲁迅在日本仙台学医时的一位日本医专的教授,他是一位怎样的老师呢?鲁迅对他的感情又是如何的呢?让我们来一起学习鲁迅的这篇散文《藤野先生》弄个明白。

明确本文出处、教学重点、写作背景以及与《回忆我的母亲》写法上的不同。

二、简介作者留学目的

鲁迅是抱着寻求救国道路的心愿到日本学医的。1904—1906年在仙台医学专门学校学医,他原准备毕业回来救治像他父亲一样被误的病人的疾苦,来实现治病救人,救人救国的人生梦想。可鲁迅最终并没有成为一名医生,他后来放弃了医学,从事了文学,成了一位著名的文学家,这究竟是怎么一回事呢?

三、理清全文结构层次

提示:根据时间的推移、地点的转换将全文分成三个部分。

投影显示文章结构层次图如下:

相识前

相识相处时

相别后

东京(离

往、初到、在)仙台

(回)北京

见闻感受

? 相 识

肖像 声调

深切怀念

? ?

相 处

四件事例

珍藏讲义

? ?

悬挂照片

相 别

神情 话语

多写文章

明确:从结构表中可知全文是以作者与藤野先生的交往为叙事线索的,这是全文的一条明线。那全文的暗线是什么呢?

四、分析讲解直接写藤野先生的文字:

1.学生浏览6—10段,找出有关描写人物外貌、语言等方面的语句。

明确这些语句体现了人物什么特点。(投影显示如下)

(1)外貌描写的句子

符合人物身份

(2)动作

体现人物特点

(3)说话声调

治学严谨

(4)介绍解剖学历史

生活俭朴

(5)忘带领结,穿旧外套

读到此,一个生活俭朴、治学严谨的学者形象已展现在我们的目前了,这是作者,也是我们读者对藤野先生的初步了解。让我们继续读下去,看作者为我们叙述了藤野先生的哪些事情,透过这些事情,我们将更深入地了解藤野先生的内在品质。

2.学生默读11—23段,要求学生给每件事情拟一个小标题。

明确每件事情分别体现了藤野先生什么思想品质。

(1)

添改讲义

提问:“我”很吃了一惊的原因是什么?“我”为何感到“不安”?

(2)纠正解剖图

藤野先生对学生要求严格,工作一丝不苟,循循善诱,平易近人,和蔼地指出鲁迅图中的错,可当时的鲁迅有点任性,口头答应着,心里却不服气。哪个成语可恰当地概括这中情形?试着找出与此成语相反的词语。

(3)关心解剖实习

由“很担心”到“总算放心了”,从中我们了解到藤野先生对鲁迅真诚的关心,为人是多么热情诚恳。

(4)了解女人裹脚

投影显示如下:

思想品质

添改讲义

工作认真负责

纠正解剖图

对学生要求严格

关心解剖实习

为人热情诚恳

了解女人裹脚

可贵的求实精神

提问:学了6—23段文字,我们懂得了学写类似作文要注意哪几点?

投影显示如下:

明确:①学会选择典型事例突出人物品质的写法

②叙事应该有详略

③上下文注意过渡

④叙事时要注意刻画人物的神态

读到此,我们更深地了解到藤野先生为人正直,他真诚地关心着

鲁迅,热情地帮助鲁迅,对待鲁迅没有丝毫的民族偏见。读到此,我们会

想:在这样一位老师的真诚帮助下,鲁迅定然能实现自己做医生的梦想,学成回国后去治病救人,救人救国。可鲁迅最终却作出了弃医从文的决

定,这究竟是怎么一回事呢?

原因有二:一是因为日本学生怀疑鲁迅考试得了60分是先生泄露了题

目,他们根本看不起中国人,因为当时中国是弱国。二是因为看电影时,鲁迅看到中国人为俄国人作侦探被日本人抓获要枪毙时,日本学生拍掌欢呼,对中国人民大肆污蔑。鲁迅的民族自尊心受到了极大的伤害,同时感到中国人思想的麻木。这时鲁迅觉得,“医学并非一件紧要事,凡是愚弱的国民,即使体格如何健全,如何茁壮,也只能做毫无意义的示众的材料和看客”要唤醒人们麻木的思想,当首推文艺。为此,他决定弃医从文。

从上述两件事情,我们可知像藤野先生一样关心鲁迅的人非常少,这

就使得藤野先生的真诚帮助、热情关心在鲁迅心中显得犹为珍贵。因此,鲁迅对他特别感激,感情也特别深挚。

3.请一个学生朗读32—35段,要求学生找出师生惜别时两人的神情言行

的语句,并仔细揣摩,体会出师生间的真挚情感。“他的脸色仿佛有些悲哀,似乎想说话,但竟没有说。”

“凄然”、“说了一个慰安他的谎话”、“叹息”、赠照片、题字、“叮嘱” 寄照片和写信。

4.齐读36—38段,明确这一部分主要表达了作者对藤野先生的感激和怀

念之情。

鲁迅后来给藤野先生寄过照片了吗?写过信了吗?

他把老师忘了吗?

鲁迅时时记起藤野先生,怀念他,感激他,赞美他,鲁迅对先生的怀念之

情具体表现在哪里呢?

①珍藏讲义

②悬挂照片

③多写文章

有关直接写藤野先生的文字,我们今天都讲了,余下的内容没有直接写藤野先生,这些事情与藤野先生有何联系?作者是用什么中心意思来统摄全文的?这也就是全文的一条暗线。

五、小结(投影显示如下):

1.把握全文的结构层次。

2.明确本文的叙事线索。

3.了解藤野先生的高尚品质。

4.掌握本文通过典型事例突出人物思想品质的写法。

六、作文片段练习:通过写典型事例突出人物品质。

提示:先确定写谁,然后确定要表现人物什么思想品质,最后围绕中心选择事例,组织成文。

七、布置作业:

1.抄写词语(投影显示)

绯红fēi 宛如wǎn 驿站yì

解剖pōu 油光可鉴jiàn 毫不介意

落第 畸形jī

不逊xùn 匿名nì

杳无消息yǎo

美其名曰

诘责jié

凄然qī 教诲huì

瞥见piē 抑扬顿挫cuò

深恶痛疾wù

2.完成课后练习一

1藤野先生

教学目的

学习本文选择典型事例突出人物品质的写法。

理解本文语言浓厚的感情色彩。

了解藤野先生的思想品质。

教学设想

一、本文所写的是作者早年留学日本时的生活片断,年代较为久远,今天的学生理解起来,有一定难度。教学时,教师应把有关本文的一些资料和情况向学生作简要的介绍,例如:鲁迅留学日本的目的和有关情况; 鲁迅写作本文的时代背景和有关情况; 藤野先生的生平简历和有关情况。

二、本文组织材料的方法,学生理解有困难,教学时,可先引导学生理清以鲁迅和藤野先生的交往为组织材料的线索。再分析理解洋溢全篇的作者强烈的爱国主义思想感情,这是本文内在的线索。

三、课文中有一些难点,需要讲清楚,让学生理解。“大概是物以希为贵罢。”

匿名信事件。课上看时事片和“在那时那地,我的意见却变化了”。结尾段的“良心发现”、“增强勇气”和“正人君子”。文中的有些词语,例如“无非“、“实在”、“大概”、“居然”、“似乎”等副词,在句子中表达思想感情的作用,也是难点,需要讲清楚。

简单学习网最新讲座:

王大绩讲现代文阅读王大绩讲高考作文王大绩讲语段压缩

王大绩讲文言文阅读王大绩讲诗歌鉴赏王大绩讲句式仿用

四、本文和《回忆我的母亲》都是回忆录,有不少相同的地方,但在写法上又有各自不同的特点。可要求学生进行对照比较,以加深对课文的理解。

五、教学中应注意读与写结合的训练,可指导要求学生学习《加忆我的母亲》、《藤野先生》之后,学写一篇以父母、师长、好友为题的以记人为主的记叙文。

六、本课可安排两课时。

第一课时

教学重点

了解作者留学日本的情况、与藤野先生的交往和本文的写作背景。

把握课文的组织结构,理解课文的思想内容。

教学过程

一、简介作者、藤野先生和作品的写作背景。鲁迅和本文的写作背景。

鲁迅(1881—1936),我国伟大的文学家、思想家和革命家。他一生写作了许多小说、杂文、散文、诗歌、日记、书信、论著,还翻译了不少作品,这些都是我国现代文学的宝贵财富。

课文《藤野先生》选自散文集《朝花夕拾》。《朝花夕拾》,是鲁迅于1926年2月至11月间写作的十篇回忆散文。最初在《莽原》半月刊上陆续发表时,总题为《旧事重提》;1927年5月,编印成书时改题为《朝花夕拾》。这是鲁迅回忆青少年时代生活经历的一组文章。

《藤野先生》写于1926年10月12日。当时作者正在厦门大学任教。鲁迅是应厦门大学聘请于1926年8月26日离开北京南下到上海,同年9月4日到达厦门的。

1926年3月18日,北洋段祺瑞执政府的卫队血腥屠杀爱国请愿学生,死47人,伤300多人,女师大学生刘和珍、杨德群就是其中的两个殉难者。鲁迅说“三月十八日,民国以来最黑暗的一天”。北洋政府血腥镇压爱国者的当天下午,就下了通缉令,抨击过北洋政府及其首领的鲁迅,自然是被列入这个通缉名单的。后冯玉祥的国民军把段祺瑞赶下台,而奉军又攻进北京,赶走国民军。奉军进北京,骚扰百姓,奸淫掳掠,大肆逮捕和杀害进步人士。北京成了一个充满恐怖和令人窒息的地方。鲁迅遭到北洋军阀反动政府的迫害。这年的七月,鲁迅接到厦门大学的任教聘请,8月离开北京去厦门。

本文是鲁迅离别了藤野先生二十年后写的。鲁迅留学日本的目的和有关情况。

《藤野先生》一文,回忆的是作者鲁迅于1902年至1906年在日本留学时的一段生活经历和往事。

1902年春,鲁迅在南京陆师学堂附设的矿路学堂毕业后,在学堂总办俞明震的带领下和几位同学一道去日本留学。1902年到日本后,先在东京弘文学院学日文,1904年4月毕业后,他按原定志愿到仙台医学专门学校学医。这是鲁迅经过郑重考虑后作出的选择。1906年春,鲁迅决心改变自己的生活道路,弃医从文,于是离开仙台到东京。1906年6月,难违母命,他回国结婚,几天后复回东京。1909年回国。

鲁迅出国前后,中国正迅速沦为半封建半殖民地国家,祖国面临日甚一日的危亡形势。作者东渡日本前,1894年爆发中日甲午战争;1900年,八国联军入侵我国。这两次战争,最后都是以中国割地赔款而告终。鲁迅到日本后,1904年至1905年,爆发日俄战争,这是日本和俄国两个帝国主义列强为了争夺中国的东北而发生的战争。

鲁迅出国留学和后来弃医从文,都是为了寻求救国救民的道路。

鲁迅早在故乡绍兴的青年时代,就在探索人生的道路,立志“走异路,逃异地,去寻求别样的人们”。南京求学时期的他,和许多先进的中国人一样在思考、探索国家和民族的出路。他们的结论是:“要救国,只有维新,要维新,只有学外国。”(毛泽东《论人民民主专政》)

鲁迅东渡日本不久,便立下了宏大志向:“我以我血荐轩辕”。他要把满腔的热血奉献给祖国。他是一位深沉的爱国者,又是一个科学救国论者。他先选择了医学。他说:“知道了日本维新是大半发端于西方医学的事实”,后来便到“日本一个乡间的医学专门学校”学习,“预备卒业回来,救治像我父亲似的被误的病人的疾苦,战争时候便去当军医,一面又促进了国人对于维新的信仰”。(鲁迅《呐喊•自序》)

1906年,一个偶然的事件,成了他思想发展和改变志向的契机。

鲁迅:“有一回,我意在画片上忽然会见我久违的许多中国人了,一个绑在中间,许多站在左右,一样是强壮的体格,而显出麻木的神情。据解说,则绑着的是替俄国做了军事上的侦探,正要被日军砍下头颅来示众;而围着的便是来赏鉴这示众的盛举的人们。

这一学年没有完毕,我已经到了东京了,因为从那一回以后,我便觉得医学并非一件紧要事,凡是愚弱的国民,即使体格如何健全,如何茁壮,也只能做毫无意义的示众的材料和看客,病死多少是不必以为不幸的。所以我们的第一要著,是在改变他们的精神,而善于改变精神的是,我那时以为当然要推文艺,于是想提倡文艺运动了。

鲁迅:《呐喊•自序》)

鲁迅的这一段经历和他弃医从文的原因,他在《鲁迅自传》(这篇自传是作者在1925年所作《自叙传略》的基础上于1930年增补修订而成的)里是这样写的:我在矿路学堂毕业后,即被派往日本去留学。“但待到在东京的预备学校毕业,我已经决意要学医了。原因之一是因为我确知道了新的医学对于日本维新有很大的助力。我于是进了仙台(sendai)医学专门学校,学了两年。这时正值日俄战争,我偶然在电影上看见一个中国人因做侦探而将被斩,因此又觉得在中国医好几个人也无用,还应该有较为广大的运动……先提倡新文艺。我便弃了学籍,再到东京,和几个朋友立了些小计划,但都陆续失败了。” 简介藤野先生与鲁迅

藤野先生,即藤野严九郎(1874—1945),姓藤野,名严,排行第九。日本福井县人,出生于一医生家庭。1896年,毕业于名古屋爱知县医学专门学校后留校任教。1901年到仙台医学专门学校任讲师,1904年7月(鲁迅从仙台医专前几个月)升为教授。曾担任解剖学、解剖实习和局部解剖等课程。他为人正直、生活朴素,工作认真负责,对弱国学生无民族偏见,对鲁迅很关怀,受到鲁迅的尊敬。

1911年,东北帝国大学成立;1921年,仙台医专并入,成为东北帝国大学医学部。1915年,决定成立东北帝国大学医科大学,藤野因学历不够退职后到东京一慈善医院就业。1919年回故乡自立诊所,热心为乡民服务。1945年8月11日病逝。

“1935年日本岩波文库中要出《鲁迅选集》的时候,曾经来问鲁迅先生自己,选些什么文章好。鲁迅先生回答:„一切随意,但希望能把《藤野先生》选录进去。‟目的是在借此探听到藤野先生的一点消息。当这选集出版的第二年,译者增田涉到上海来访问鲁迅先生。鲁迅先生向他打听藤野先生的情况,增田涉说没有下落时,鲁迅先生慨叹地说,„藤野先生大概已经不在世了吧!‟其实藤野先生活到七十二岁,直到1945年8月11日才因脑溢血逝世。《鲁迅全集》在日本出版后三年,藤野先生的长子入第四高等学校读书。教师发现他是藤野先生的儿子,把《鲁迅选集》给他。藤野先生戴上眼镜匆忙地翻开这选集。当他看到扉页上鲁迅先生的照片时,惊喜地高声叫道:“啊!这是周君,他已经了不起啦!‟他知道鲁迅先生还健在,非常高兴。”(许钦文:《语文课中鲁迅作品的教学》,上海教育出版社1962年出版)1937年3月,日本《文学案内》上发表了以《谨忆周树人君》为题的藤野先生的谈话录。

二、请同学提出课文里的生字词。要求理解下列词语的含义,给黑体的字注音:

宛如(好像;正像)教诲(教训。诲,huì。)

译站(古代供传递政府文书的人中途更换马匹或休息、住宿的地方。译,yì)

瞥见(一眼看见。瞥piē。)

畸形(生物体某部分发育不正常。畸,jī。)

不逊(没有礼貌;骄傲、蛮横。逊,xùn。)

诘责(质问并责备。诘jié。)

匿名(有具名或隐藏真名。匿,nì。)

杳无消息(杳,yǎo,远得不见踪影。)

深恶痛疾(厌恶。痛恨到极点。恶wù)

油光可鉴(这里是说头发上擦油,梳得很光亮,可当镜子照。鉴,jiàn。)

三、教师范读或让学生朗读课文。

四、引导学生理解本文线索,把握本文的层次结构。

本文从不满于某些清国留学生的寻欢作乐、庸俗无聊的生活起笔,自然地过渡去仙台学医,记叙受到藤野先生教诲的情况,最后写到对藤野先生的怀念和感激。作者与藤野先生的交往,这是本文的叙事线索。文章依据时间推移、地点的转换和事件发生的先后顺序来写。

全文可分为三个部分。

第一部分(第一至三段),写在东京的所见所感和转地求学的原因。

文章一开头就说“东京也无非是这样”表露了对东京的失望和不满。在东京的那些清国留学生,头顶上盘着大辫子,除下帽来“油光可鉴”,还要将脖子“扭几扭”;到傍晚,他们就在中国留学生会馆的房里“学跳舞”,地板常“咚咚咚地响得震天”,“兼以满房烟尘斗乱”。这些出国留学生不学无术,寻欢作乐,思想腐朽,生活庸俗无聊,丑态百出,因而用副词“无非”(“只”“不过”的意思)表达了对他们的厌恶之情。“标致”在这里是反语,在“标致”前加副词“实在”(“的确”的意思)更增强了反语的讽刺力量。为了寻求救国救民之道而来日本留学的鲁迅,对那些“清国留学生”的思想行为十分厌恶,不愿与他们为伍。这样就自然引出要离开东京到别处去“看看”。

这部分作者用讽刺的笔墨描写某些清国留学生醉生梦死的生活,含蓄地点出了自己离开东京去仙台求学的原因。这也是他爱国主义思想的表现。

布置作业 朗读课文,思考归纳课文第二、三部分的大意。抄写、理解课文中的生字词。把作者与藤野先生交往中的四个典型事例,按练习一的要求,试列表填写。

第二课时

教学重点

理解分析课文的思想内容。

学习本文记叙、写人和语言等方面的特点。

教学过程

一、检查作业。检查朗读课文的情况。检查理解课文大意的情况。检查掌握字词的情况。

二、引导学生继续分析课文。

上一节课,分析了课文的第一部分。今天,接着往下分析。

第二部分(第三至三十五段),写到仙台学医的一段生活,重点记叙了与藤野先生相识,受到藤野先生的关怀和教益,以及弃医学文的原因。这部分是全文的主体,又可分为五个层次。

第一层(第四至五段),写去仙台时沿途所见和初到仙台时所受到的优待。

作者从东京到仙台有六七百里,路途所见甚多,但文章里只提到“日暮里”和“水户”两个地方。可见这两处均留给他深刻的印象。对“日暮里”,文中未作说明。这站名很可能触发了作者思念故国深感忧愤之情,所以二十年后还记得。至于“水户”,这是明末清初的思想家朱舜水(1600—1682)客死的地方。因他忠于明朝、反抗清朝,至死不渝。作者对这位具有民族气节的学者自然会产生仰慕之情,因此对“水户”这地方铭记不忘。这些细节都反映了作者的爱国思想感情。

因仙台还没有中国的学生,鲁迅到后受到优待,他认为“大概是物以希为贵罢”的缘故。仙台的天气寒冷,生活条件很艰苦,这大概同当时的日俄战争给日本人民带来的沉重负担也有很大关系。鲁迅到仙台医专求学,“不但学校不收学费,几个职员还为我的食宿操心”。鲁迅用“大概”表示似有此事又不敢完全肯定的语气猜测他在仙台所以受到优待的原因,含蓄的表现了中日人民之间的友好感情。

这些记叙,是在藤野先生出场之前。下文转入写藤野先生对鲁迅的关怀、爱护。

第二层(第六至十段),写作者与藤野先生相识。

第一层从写看见许多陌生的先生和听许多新鲜的讲义引出担任解剖学的一位老师——藤野先生。先写他的音容笑貌:“黑瘦”,“八字须”,“戴着眼镜”,“挟着一叠大大小小的书”,到讲台上用“缓慢而很有顿挫的声调”向学生作自我介绍。接着,根据耳闻和目睹来写藤野先生,即通过上学年留级生给新生讲述藤野先生和作者自己对他的印象,突出藤野先生的衣着:有时“忘记带领结”;“冬天是一件旧外套,寒颤颤的”。这既说明藤野先生的生活清苦和俭朴,也反映了他工作认真、严于治学。

第三层(第十一至二十三段),写作者与藤野先生交往中几件有意义的事,表现了藤野先生的高尚品质和对鲁迅的关怀。作者具体写这四个典型事例,表现了藤野先生与作者交往中所表现的高尚品质。每一件,写藤野先生检查并订正“我”所抄的讲义。他把“我”的讲义“从头到末,都用红笔添改过了,不但增加了许多脱漏的地方,连文法的错误,也都一一订正”。“这样一直继续到教完了他所担任的功课:骨学、血管学、神经学。”这表现了藤野先生对教学工作认真负责和对作者的关心、帮助。第二件,写藤野先生一次指出“我”画的解剖图中一条血管移了一点位置的错误,并给我改正了。这表现了藤野严肃的科学态度和对教学认真负责的精神。第三件,写藤野先生怕我不肯解剖尸体,后来放心了,表现了他的热情诚恳和关心。第四件,写藤野先生问“我”中国女人裹脚怎么裹法,他想知道中国女人裹脚使足骨变成畸形的详细情形。这表现了藤野先生注重调查,搞清问题的严谨的科学态度。

第四层,(第二十四至三十一段),写作者弃医从文的原因。

这一层主要写了匿名信事件和时事影片事件。先写一天日本学生干事借“我”的讲义看而引出匿名信事件。由匿名信又使作者回想起前几天干事在黑板上写广告的事。事情的结局是遭到“我”和几个主持公道的日本学生的诘责之后,“终于这流言消灭了”。他们“要收回那一封匿名信去”。这件事,讽刺了日本的所谓“爱国青年”,表现了作者的民族自尊心,维护了祖国的尊严。事情的解决,也说明藤野先生和有些日本学生是主持公道的。弱国的子民在军国主义势力强大的日本学习也备受污蔑欺凌。作者一次在课上看日俄战争的时事片,所放映的是一群中国人围着看被日本军枪毙的中国人。这是宣扬日本帝国主义侵略、污蔑中国人民的影片。作者看后受到强烈的刺激和极大的震动。“但在那时那地,我的意见却变化了。”这次看影片以后,他学医的想法改变了,决定弃医从文。他深深感到,要救国,首先要救治人们的精神,唤醒沉睡麻木的人们。许多耳闻目睹的现象、一系列残酷的现实,使他认识到医学救国的道路是走不通的,于是决定弃医从文。这是鲁迅思想上的一次巨大飞跃,也是他人生道路上的一个重大转折。

第五层(第三十二至三十五段),写作者与藤野先生告别。

作者去找藤野先生,告诉他“我将不学医学,并且离开这仙台”。藤野先生的脸色“仿佛有些悲哀”,表情“似乎想说话,但竟没有说”。藤野先生对鲁迅的弃医离去感到悲哀和痛苦,师生之间有很深的感情。鲁迅看见藤野先生因自己离去而引起藤野先生的悲伤难过而深感不安,于是便用谎话来安慰藤野先生,体现了对藤野先生的尊敬和感激。临别前几天,藤野先生叫鲁迅去他家,交给鲁迅一张背后写着“惜别”两个字的相片。赠相片、题词,“还说希望将我的也送他,”表现了藤野先生对他与鲁迅的友谊的珍视。这种友谊也是鲁迅终生难忘的。

第三部分(第三十六至三十八段),写作者对藤野先生的崇敬和怀念,以及从藤野先生的精神品格中受到的激励和鼓舞。

作者离开仙台之后,虽未给藤野先生寄过照片和写过信,但“我总还时时记起他”。作者深情地怀念和称颂藤野先生:“在我所认为我的师之中,他是最使我感激,给我鼓励的一个”;“他的性格,在我的眼里和心里是伟大的。”作者有时“常常想”:“他的对于我的热心的希望,不倦的教诲,小而言之,是为中国,就是希望中国有新的医学;大而言之,是为学术,就是希望新的医学传到中国去。”作者把对老师的怀念变为行动、化为力量:把经藤野先生改正过的讲义,装订成三厚本,收藏着,“将作为永久的纪念”;把藤野先生的照片挂在居室里书桌对面的东墙上,以激励、鞭策自己,增加斗争的勇气和力量。

文章最后一段里的“良心发现”,是指作者热爱祖国、勇于革命、立志使自己的祖国富强起来的思想受到触动。“增加勇气”,是指作者长期遭受封建势力、帝国主义势力的迫害,一想到藤野先生对自己乃至对中国的希望,便增加了斗争的决心和勇气。“正人君子”,是反语,讽刺那些为帝国主义、封建势力和军阀政客张目、效劳而自命为“正人君子”的文人。

文章的结尾,把藤野先生的深厚情谊与作者的爱国主义思想统一在一起,把对往事的回忆与现实的斗争结合在一起,起到了总结全文,深化主题和加强文章战斗力的作用。

《藤野先生》这篇回忆散文,记叙了作者留学日本时的生活片断。文章赞扬了日本学者藤野先生正直、热诚、认真负责,没有狭隘的民族偏见的高尚品质,抒发了作者对藤野先生真挚、深沉的怀念之情,并表述了作者当年弃医从文的思想变化和要同反动派斗争到底的决心。全篇洋溢着作者强烈的爱国主义思想感情。

引导学生分析、学习本文的写作特点。结构严谨,脉络分明,记叙井然有序。

这篇回忆散文,即写人又记事。写人,涉及到“我”、藤野先生及其他许多人;记述往事,时间上前后跨越二十年,地点从东京写到仙台,又从仙台写到东京和北京。但结构严谨,中心突出,泳络分明,记叙井然有序。

文章以作者与藤野先生的交往为组织材料的线索,依据时间的推移、地点的转换和事件发生的先后顺序进行记叙。作者与藤野先生的交往是本文的主要事件,也是本文的叙事线索。

开头写东京,“也无非是这样”,流露出作者失望、不满情绪,然后用“到别的地方去看看,如何呢?”这一设问句,承上启下,自然的过渡到下一段,转换了地点和所写的内容,引出藤野先生。在第二部分,记叙了作者在仙台的主要生活经历和与藤野先生的交往之后,以“但在那时那地,我的意见却变化了”,引出与藤野先生的话别和离开仙台弃医从文的事。最后写离开仙台后对藤野先生的怀念,和把怀念化为实际行动。

文章回忆藤野先生这条主线、明线十分清楚,叙事连贯。文中还贯串着一条内在的线索,那就是作者崇高而强烈的爱国主义思想感情。作者先前不满东京和那些“清国留学生”而决定去仙台学医,后来告别藤野先生和弃医从文,最后把怀念藤野先生化为实际行动拿笔继续去战斗,这一切思想行为的基础都是作者深厚的爱国主义思想感情。作者对藤野先生的深深的感激、怀念之情,是同他的爱国主义思想行为紧密相连的,正如文中所写:“他的对于我的热心的希望,不倦的教诲,小而言之,是为中国,就是中国有新的医学;大而言之,是为学术,就是希望新的医学传到中国去。” 选取典型事例,突出人物品质。

作者写人,注意抓住特征,选取典型的细节和事例,表现人物的精神面貌。

如写藤野先生,抓住他的外貌特征、衣着穿戴入手去写他的“黑瘦”、“八字须”、“戴着眼镜”,衣着“模糊”,冬天穿一件“旧外套”、有时“忘记带领结”;再写他“挟着一叠大大小小的书”,放在讲台上,便用“缓慢而很有顿挫在声调”向学生作自我介绍。这形象地描绘出一位生活检朴、治学严谨的学者形象。再通过一些典型事例表现他的精神品质。检查订正“我”所抄的讲义、纠正“我”所绘解剖图中的错误,对“我”肯解剖尸体的高兴和放心及问“我”中国女人裹脚的事,表现了藤野先生对鲁迅的热情关心、耐心帮助和教学工作上的严肃认真、一丝不苟的态度,读起来特别亲切感人。

写“清国留学生”,抓住辫子这个细节。写有的头顶上“盘着大辫子”,顶得学生制帽耸起,像“一座富士山”;有的“解散辫子”,除下帽来,“油光可鉴”。作者通过对辫子的描写,把这些留洋学生,既要赶时髦,又要对腐败的清王朝表示忠心的心态活画了出来。这些人还要将脖子扭几扭,真是令人作呕。他们学跳舞,使房里地板响得震天,兼以满房烟尘斗乱。这大概也是他们留洋学时髦的收获。作者用夸张的手法,揶揄的口吻,进行似褒实贬的描写,揭示了这些留学生的思想本质和在东京的表现,表现了作者对他们的反感与厌恶。语言的感情色彩。

本文带有较多的文学性,这不仅从选材和描写上可以看出来,而且从语言运用上也显示出它的文学性。

本文语言精练准确,耐人寻味,常常在看似平淡无奇的语句中,有力地表现了丰富深刻的含义和复杂深沉的心境。如开头写“清国留学生”和中国留学生会馆的文字。又如:“中国是弱国,所以中国人当然是低能儿,分数在60分以上,便不是自己的能力了:也无怪他们疑惑。”再如:“他的脸色仿佛有些悲哀,似乎想说话,但竟没有说。”“其实我并没有决意要学生物学,因为看得他有些凄然,便说了一个慰安他的谎话。”

文中多处运用巧妙的说法进行讽刺,如“形成一座富士山”,“油光可鉴”,“宛如小姑娘的发髻一般”、“精通时事的人”、日本的“爱国青年”等。而“标致”、“正人君子”则是用反语进行讽刺了。母亲

教学目标:

1. 知识与技能目标的落实:

① 学会通过分析具体事件来揣摩人物性格。

② 学会品味作品平淡朴实的文风。

2. 方法与过程目标的落实:

① 运用自主合作学习的方式。

② 通过游戏环节的设计,让学生在游戏的过程中完成知识的掌握。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落实

① 通过对作品情感的把握,培养出尊重母亲的思想感情。

② 明确在我们的人生道路上,每一个人都有可能成为我们的老师。

教学难点:

1. 让学生真正领会作品中的所蕴涵的真挚情感,理解平淡文字的背后所蕴藏的真情,真的很难。

2. 一般这样的文章原可以通过朗读,让学生自己去体会的,但是本文又实在是太长了,所以很难做到。

3. 歌颂母亲这一主题,学生从小学就一直在学习了,主题虽是永恒的,情感虽是真挚的,但作者在叙述的过程中,没有其它新意,要初中的学生去领会很难。

教学重点:

1. 重点仍应该把握在引导学生从作品中去领会母爱的伟大。

2. 了解名人的成长经历。

教学设计:

一)导入:

本文适宜用情感导入的方法,引导学生走近作品。

大家一听到“母亲”这个词,第一瞬间映入你脑海的一个词语是什么?

我第一个映入脑海的却是“愚”字。也就是“傻”的意思。为什么呢?我们先来看一篇我自己的作品《家有愚母》。

由于本文的文章比较的深,可能一下子吸引不了孩子的眼球。所以我打算采用我自己的一篇作品来进行教学。本文既是自己的写的,所以教育起来会比较有感觉,其次本文的风格也比较的诙谐,孩子可能会喜欢。

二)整体感知把握文章。

1. 教师自己配乐朗读文章。

学生在听的时候,请思考这样几个问题:母亲的愚究竟表现在哪些方面?母亲的“愚”的真实意思什么?

三)自主阅读,合作探究。

1.如果你们在阅读中还有什么问题的话,现在请大家自由提问,我们一起来解决。

2.教师讲解自己写这篇文章的经历。

我一直想写一篇关于我自己母亲的文章。因为我的母亲是我所见过的人当中最平凡,又最伟大的。如果说这个世界上又一个人愿意用自己的生命来换取我的生命,我知道这个人一定是我的母亲。但是母亲实在是太伟大了,又实在是太琐碎了,所以我一下子都不知道该怎么来写。我的母亲没有什么壮举,她对我的爱只是融入在每日的家长里断当中。总是觉得这也可以写,那也可以写,而往往写好了就发现实在太琐碎了。

所以在写这篇文章之前,我是好好地思考了一番。最终确定一个主题,写母亲的“愚”。母亲对我的爱,母亲在待人接物上,都是真诚的,这种真诚近乎于“愚”。当我把这一主题确定了以后,那么我的选材也就方便得多了。我仔细地想了想,最能够反映母亲待人真诚近乎于“愚”的画面就印入了我的脑海。

四)小结:

要想写好一篇歌颂“母亲”这类题材范围比较宽泛的作品,就需要把题目化得小一点,然后再在作品中通过具体的事例,来反映出来。那么你们想想看,你们的母亲有什么可以值得你们可以写的东西吗?现在请大家动笔,当堂写一段给母亲的话,或者是描述母亲的话。一样在你动笔之前,要先想好自己究竟要写母亲的哪一个方面。

第二课时

一)上一堂的课的小结。

请学生把自己写母亲的作品到讲台上来朗读。(可以采用游戏的方式,要让尽量多的孩子参与进来,可以给予加分,也可以让平时就不爱说话的孩子,点名让他们到讲台上来讲讲。一定要给予鼓励,一定要很好地点评她,要真心地表现出老师的欣赏。)那么我们今天来了解另外一位名人的母亲,了解这位名人走向成功的一段人生经历。

二)整体感知课文

1. 配乐朗读课文的最后一段。

提问:文章的最后一段,作者感谢母亲对他人生的帮助。那么请大家说说看,母亲究竟给了我哪些人生的教训呢?

① 在督促孩子学习和做人上很严格。具体的事例是:大清早让我去读书;我对姨母说错了话而受到严厉的责罚。

② 在与一大家子相处时,母亲的忍让,谦虚善良的品质给了我与人交往中启示。

③ 在受到人格侮辱时,母亲又表现出了“刚气”的一面,教育了我如何捍卫自己的尊严。

提问:由此,你可以为母亲画一幅画像吗,请用自己的语言,造句:“从 中,我感到„母亲‟是一位 人。”

④ 再次配乐朗读课文的最后一段。

三)自主阅读,合作探究。

1. 教师点出胡适的背景资料。

提问:这样一位了不起的学者,他的人生能够获得成功,在他的童年我们是否已经找到了一些原因呢?

得出结论,在我们成长的道路上,任何一个人都有可能成为我们的老师,因此我们要学得谦虚,要向自己身边的每一个人学习才有可能获得成功。

2. 你在阅读的过程中,还有什么不能够理解的地方吗?现在就请大家一起来讨论解决。

可以引导学生去关注课后的练习二。

四)小结。

我们的人生道路不可能会是一帆风顺的,因此我们就需要别人的指点,在这个过程当中,你的父母将是你人生最好的引路人,所以请我们珍惜自己身边最最珍贵的真情吧。“子欲养而亲不在”这是人生最大的不幸。

五)布置作业。

写一封给家长的信。

教学目的

一、学习抓住人物的典型事例和特征来表现人物思想品质的写作方法;理解“无非”、“实在”、“大概”、“居然”、“何尝”、“似乎”等副词对表达句子意思的作用。

二、学习藤野先生正直、热情、治学严谨的高尚品质和重视中日友情、毫无民族偏见的精神;学习鲁迅先生的尊师好学的高尚品德和强烈的爱国主义精神。

教学设想

一、讲清课文以时间为顺序和“我”的思想变化为线索,围绕表现人物崇高品质的需要来精心组织典型材料的写作特点,抓住物征写人的方法,以及作者强烈的爱国主义精神和藤野先生的高尚风格在文中的具体表现。

二、弄懂有关的时代背景以及一些含义深刻难懂的句子。

三、充分运用课后的练习进行教学;采用讲练结合的方法,引导学生自己深入理解课文。

教学时教

三课时

第一课时

教学要点

通读课文,辨清应掌握的字的形、音及词语的准确含义。理清文章脉落、记叙顺序,分清课文中变换的几个地点,了解全文记叙的几件主要事情,给文章划分段落层次,研习课文第一部分(1—3段)。

教学内容和步骤

一、导入新课。

鲁迅是大家熟悉的我国伟大的无产阶级文学家、思想家和革命家。鲁迅是笔名,本名周树人,是浙江绍兴人。(横线处内容让学生回答)进入初中以来我们学过了写鲁迅的文章和鲁迅先生写的文章有哪些?(同学们讨论、回忆。教师归纳、明确。)现在我们再学习鲁迅的一篇文章。(板书课题)指名一学生读有关注释,要求学生考虑,注释告诉我们哪几层意思。

学生回答,由教师归纳明确:

(1)交代了文章的出处,选自《朝花夕拾》。“朝”读zhāo,早晨的意思。早晨的花到晚上拾起来,说明这个集子的文章都是回忆性的。我们学过的《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也是这个集子的。

(2)说明了文章的体裁——散文。

(3)介绍了文章的写作年代、作者生活的背景和所写的对象——藤野先生的全名和籍贯。

介绍时代背景。这篇散文记叙了作者1902年夏末至1906年初春在日本留学的生活片断。写作年代则是在鲁迅离别了藤野先生二十余年后的1926年10月12日。鲁迅到日本学,本想以学医来救国救民,可在仙台医学专科学校学习时,有一次观看反映日俄战争的影片,片中中国人看日本枪毙给俄国人做侦探的中国人的麻木神情给鲁迅以很大的刺激。从此,他弃医学文,决心用文艺作为武器进行战斗,从而唤起国民的觉醒。鲁迅写此文时,正当“三•一八”惨案发生之后,鲁迅积极支持爱国学生的正义行动,与反动军阀以及反动文人进行英勇斗争,用战斗的文章来抨击“正人君子”的迫害,抒发自己的强烈的爱国主义情感和歌颂没有民族偏见、正直、热情的藤野先生所代表的日本人民对中国人民的友谊。

二、指导预习。

要求学生以较快的速度阅读全文,在阅读时: 做到借助课文注释和词典对文中字的形、音和词的含义有清楚明白的了解,为研习课文内容扫清障碍。

考虑文章是按什么顺序来组织材料的,记叙的线索是什么,变换了几个地点,记叙了哪几件主要事情,表达了作者怎样情感,赞扬了藤野先生哪些高贵品质,怎样来划分文章的段落层次,说说各部分的大意。

(阅读课文可请学生范读或老师范读,大家边听边看边想,但一定要有情感。还可以用放课文录音磁带的方法进行。)

教师巡回辅导,学生自习。(要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规定学生阅读的时间与速度。)

三、阅读完毕,根据预习中提出的问题,进行研讨。教师发挥主导作用,进行归纳,提示要点。根据课文的内容和学生提问,补充书中没有的注释。

(1)绯(fēi)红:鲜红。

(2)宛如:好像。

(3)会馆:旧时同乡或同业在京城、省会或大商埠设立的寄寓和机构。

(4)遗民:①留下的在国外的人;

②改朝换代后仍效忠前一朝代的人;③大礼后遗留下来的人民。

(5)流言:流传的毫无根据的坏话。

(6)陌(mò)生:不熟悉。

(7)畸(jī)形:不正常的形状。

(8)不逊(xùn):不客气;无礼貌;骄傲、蛮横。

(9)匿名(nì):不具名或隐藏真名。

(10)疑惑:心里不明白,不相信。

(11)杳(yǎo):远得不见踪影;无影无声。

(12)瞥(piē)见:很快地看一下。

(13)精通:深刻了解,非常懂得。

(14)喝(hè)彩:大声叫好。

(15)决意:拿定主意。

(16)发髻(jì):挽束在头顶或脑后的头发。

(17)美其名曰:(把不美的事物)美化他的名字叫。(1)文章是按事情发展的时间先后顺序来组织典型材料的。

(2)以作者的思想感情变化为线索。

(3)变换了三个地点:①“我”在东京;②“我”在仙台;③“我”离开仙台后。

(4)与藤野先生相处写了他四个典型事例,赞扬他认真负责、正直热情、严谨求实的精神。还写了匿名信事件和看电影事件,抒发了作者强烈的爱国主义精神。

(5)段落层次的划分以“我”活动地点的变换为标志。可分成三个部分(全文共有38段):第一部分(第1—3段)写“我”在东京的见闻及感受以及转到仙台求学的原因。第二部分(第4—36段),这是全文的主体部分,写“我”在仙台结识藤野先生,受先生教益,赞扬先生的崇高品质,以及“我”弃医学文的原因。第三部分(第36—38段)写“我”离开仙台后对藤野先生的怀念之情,以及先生的崇精神品德对我的激励与鼓舞。

四、研习课文的第一部分。

请一学生朗读,同学们看书并考虑:作者是怎样抓住主要特征来描写清国留学生的形象?比喻和反语修辞手法的作用是什么?“无非”、“实在”对表达句子意思有什么作用?

学生议论,教师归纳,明确要点: 作者抓住清国留学生的主要特征——将长辫盘在头顶,来描写他们的不男不女、不伦不类的丑恶形象。

2用两个贴切的比喻,“形成一座富士山”和“宛如小姑娘的发髻”,加上“油光可鉴”,生动形象地描绘与讽刺了清国留学生的奇特打扮。“还要将脖子扭几扭。实在标致极了。”“实在”是“的确”的意思,“标致”是“漂亮”的意思,用“实在”修饰“标致”,说思想腐朽的清国留学生“的确漂亮”,这是反语,强有力地讽刺了这些顽固维护清王朝统治的“遗少”,强烈表达了作者对他们的极端憎恶的感情。同时,还以“上野烂漫的樱花”之美来反衬这群清国留学生之丑。

“东京也无非是这样。”“无非”是“只不过”的意思,表达了作者对东京“清国留学生”的恶浊生活的憎恶、失望和不满。这群人生活空虚、无聊,不是去逛上野公园,就是在会馆里学跳舞。这儿不是探求救国救民之道的作者的栖身之所,因此决心离开这个乌烟瘴气的环境,而“到别的地方去看看”。这也就是作者要离开东京去仙台的原因。第3段是过渡段,承上启下,由记叙在东京的所见所感转到记叙在仙台的见闻和感受。

第一部分内容看似与写藤野先生无关,实际上从侧面反映了鲁迅不愿与清国留学生同流合污的爱国主义思想。他离开了东京,前往仙台,这为与藤野先生的相识埋下了伏笔。

板书段意:写“我”在见到藤野先生之前,在东京的所见所感,以及离开东京到仙台求学的原因。

五、布置作业。朗读这一部分课文,复习研习的内容。(郎读要求流畅而有感情)完成“理解•分析”题一、二。预习课文第二部分。该部分可分几个大层次?各层次写了些什么内容?概括各层层意。

第二课时

教学要点

研习课文的主体部分——第二部分。

教学内容和步骤

一、检查作业,复习第一部分研习的内容要点。(问题与答案参看第一课时的)

二、在课后预习的基础上,教师指导学生划分第二部分的层次。

明确:该部分可划分为四个层次。第一层(第4、5段)写到仙台的途中所见所闻和初到仙台受到的优待。第二层(6—23段)写与藤野先生的相识,并通过写藤野先生四个典型事例赞扬他的高贵品质。第三层(24—31段)写匿名信和看电影,激发作者的爱国热情。第四层(32—35段)写作者离开仙台与藤野先生依依惜别。

三、研习课文第二部分第一层次的内容。

学生默读第4、5两段,思考下列问题:从东京到仙台途中,要写的内容是很多的,作者为什么只写“日暮里”和“水户”两个地方?用意何在?“大概”对表达句子的意思有什么作用?鲁迅到仙台后,受到了哪些优待?这能说明什么问题?“居然”对表达句子意思有什么作用?

学生讨论,教师归纳,明确要点:

因为“日暮里”中“日暮”会使作用自然想到“日暮途穷”之意,从而触发他对社会黑暗的忧愤之情,所以记得;“水户”则是反抗清朝至死不渝的朱舜水客死的地方,作者这时也正身居异国他乡,对这样一位具有民族气节的学者自然会产生仰慕之情,因而也记得。这样写是为了表达作者爱国主义的思想感情。

“大概是物以希以贵罢。”“大概”有猜测、估计之意,表示似有此事,又不能完全肯定。它与句末的“罢”合用,更加强了不敢肯定的语气。“物以希为贵”从字面上看是仙台“还没有中国学生”,鲁迅当算第一个。但这不是受优待的根本原因。作者用“大概”一词诙谐而含蓄地猜测其根本原因大概是出于日本人民的善良心地和对中国留学生的友好之情。

受到的优待是“不收学费”,“几个职员还为我的食宿操心”。这段生活情况的描写反映了中日人民的友好情谊,又隐约让人感受到弱国国民的辛酸,这是作者强烈的民族自尊心的反映。这段生活情况的描写为下文中要写藤野先生的高贵品质埋下了伏笔。这段生活情况的描写将作者在生活上的刻苦精神与东京“清国留学生”的醉生梦死的生活形成了鲜明的对比。

“居然睡安隐了。”“居然”表示出乎意料之外,竟没有想到的意思。该词前面写的内容是说明这个客店的居住条件差,蚊虫多,晚上难以安睡,而作者采用了防护措施,竟出乎意料之外地睡得安稳,表达了作者以不好的生活环境并不在意,这种态度说明作者的生活上的刻苦精神,用“居然”一词,还加强了整个句子的幽默感。

板书第一层次层意:写“我”到仙台途中的所见和在仙台受到的优待,表达了作者强烈的爱国主义精神和中日两国人民的友好情谊。

四、研习课文第二部分的第二层次内容。

学生快速诵读课文的第6—23段,并思考下列问题;作者抓住了哪些特征来描写藤野先生?这些描写揭示了藤野先生的什么品质?作者着得写了藤野先生的哪几件事?这些事表现了藤野先生怎样的品质?

学生边复述课文内容,边回答上述问题。教师归纳,明确:

写藤野先生,作者抓住了他的外貌特征(黑瘦、八字须、戴着眼镜)、举止(挟着一叠大大小小的书)、声调(缓慢而有顿挫)等方面的主要特征,将一个正直的学者形象描绘得栩栩如生。然后作者又从目睹到先生大大小小的书的情景和耳闻先生的衣着模胡,来表现先生的严于治学和生活检朴的崇高品德。作者在跟藤野先生的交往中,着重选写了他的四个典型事例。从四个方面来表现藤野先生的崇高品质。

(1)写藤野先生检查并从头到末地修改“我”抄的讲义。表现了先生认真负责,一丝不苟的工作态度。

(2)写藤野先生指出“我”绘的解剖图中的错误。表现了先生热情关心,严格要求的工作作风。

(3)写藤野先生为“我”不信鬼神,敢于解剖尸体而感到高兴和放心。表现了先生的正直无私,直挚诚恳的工作精神。

(4)写先生向“我”询问,了解中国女人裹脚的情形。表现了先生的探索研究,实事求是的精神。

这四件事,(1)(2)两件是详写,(3)(4)两件是略写。通过这四个典型事例的记叙,赞颂了藤野先生认真负责、从严治学、热情关怀、正直诚恳、毫无民族偏见的高尚品质。这些也就是藤野先生为什么要满腔热情地教育鲁迅的原因。

板书第二层次层意:记与藤野先生相识和相处中的几件事,赞扬藤野先生的高尚品质。

五、研习课文第二部分第三层次内容。

指导学生结合文中有关注释,仔细阅读课文的第24—31段,并思考下列问题:这一层次写了几件事?反映了作者什么样的思想感情?作者为什么又要离开仙台,并弃医学文?

学生讨论回答,教师归纳,明确:

写了“匿名信”和“看电影”这两件事。这两件事对探索救国救民之道的鲁迅刺激很大。匿名信事件既用写匿名信者的卑劣行为来反衬藤野先生的高尚品格,又使作者深感弱国弱民倍受岐视的悲哀,激发了作者强烈的民族自尊心和为拯救民族、富国强民的斗争精神。“终于这流言消灭了”,鲁迅的正义斗争终于取得了胜利。“看电影事件”更深深地刺激了鲁迅。他极为沉痛而愤慨地写道:“中国是弱国……也无怪他们疑惑。”用这样的反语来表达作者的自尊心所受到的挫伤,思想上所受到的极大的震动,以及改变的志向,弃医学文的决心。结合课文注释,我们可以更清楚地了解作者这样做的原因:中国民众的愚味、麻木,使他深感医学只能解救病人肉体上的苦痛,要真正解救自己的民族首先要救治人的精神,唤醒民众的觉悟。鲁迅的这种将个人的志愿与祖国的前途命运紧密的结合在一起的精神,是强烈的爱国主义精神的充发体现。

“他们也何尝不酒醉似的喝采”,“何尝”与“不”连用,以反诘的语气来加强肯定,说明“他们”无一例外地是这样的幸灾乐祸,麻木不仁,强烈地表达了作者对反动派长期统治下的人们精神麻木的痛恨。

上述两件事,尤其是后一件事情是鲁迅决心离开仙台,弃医学文的根本原因。同时,也给下文写与藤野先生的惜别作了铺垫。

板书第三层次层意:写作者离开仙台,弃医学文的原因,充分表达了作者强烈的爱国思想。

六、研习课文第二部分第四层次内容。

学生阅读32—35段,考虑作者是怎样描写“我”与藤野先生依依惜别的深厚情谊的。

学生讨论,教师归纳要点:藤野先生听说“我”不学医,并要离开仙台,甚感“悲哀”、“凄然”,他“叹息”,并赠照题辞“惜别”,还希望“我”回赠照片,并常来信告诉他状况。这些记叙和描写将“我”与藤野先生依依惜别的深情生动具体地反映出来。先生对鲁迅这种毫无民族偏见的深情,鲁迅是终生难忘的。

板书第四层次层意:写作者离开仙台时,与藤野先生依依惜别的深情。

总结:课文第二部分(4—35段)是全文的主体部分。这一部分的意思,同学们可根据研习各个层次的内容及层意来进行归纳。

七、布置作业。朗读这一中分,复习这一节课上研习的内容。郎读要求流畅而有感情。预习课文的第三部分(36—38段),考虑这部分写了些什么内容,怎样写的,说明了什么问题。

第三课时

教学要点

研习课文的第三部分。总结全文内容及写作特点。指导完成课文后全部练习。

教学内容和步骤

一、检查作业,复习第二部分研习的内容要点。(问题与答案参看第二课时的)

二、请学生郎读36—38段,思考下列问题:

这部分的三段,各写的是什么内容?怎样写的?说明了些什么?

学生讨论,教师归纳,明确:

第36段,写“我”没有给藤野先生寄照片和通信的原因。对“又因为状况也无聊,说起来也无非使他失望,便连信也怕敢写了”这句话怎么理解?作者对中国辛亥革命后,依然是黑暗混乱的局面感到失望和不满,而又不愿意将这种情绪带给他敬爱的老师,对良师的期望无以告慰,用一个“竟”字将自己的这种无限遗憾和内疚之情表达出来。文字的笔调是十分含蓄压抑的。尽管如此,作者对藤野先生的真挚、深沉的怀念之情还是充分地显示出来。

第37段,写作者对藤野先生的怀念、感激之情以及对他的崇高评价。作者为什么说藤野先生是“最使我感激,给我鼓励”的教师之一?因为藤野先生品格高尚,尤其是他毫无民族偏见——他对“我”的热心期望,“小而言之,是为中国……;大而言之,是为学术……”。这种精神与品格,在“我”的“眼里和心里”怎能不感到伟大呢?怎能不感激他呢?又怎能不从中受到鼓舞、激励呢?一个“最”字分量极重,真挚地表达了作者的崇敬、感激和怀念之情。

第38段,写把对藤野先生的崇敬和怀念化作斗争的勇气和力量。如何化怀念为力量?作者为了怀念藤野先生,一是装订收藏他改正的讲义(即讲稿)来作为“永久的纪念”,但因丢失,非常惋惜;二是把藤野先生的赠照挂在书桌对面的东墙上,时时可以看到,以此来激励自己,增强自己的斗争勇气和力量,用自己战斗的笔“继续写些为„正人君子‟之流所深恶痛疾的文字”。这里的“正人君子”是反语,意在讽刺那些为军阀政客张目而自命为“正人君子”的反动御用文人。作者用这种“韧”的战斗精神和坚持继续战斗的行动,来表达自己对藤野先生的仰慕、怀念之情。

“似乎正要说出抑扬顿挫的话来”。“似乎”表明并未真地出现,不过是作者想象中的情景,但鼓舞的力量是巨大的,从而强烈地表达了作者对藤野先生的真挚怀念之情。

总结:请同学们依据第三部分研习的内容归纳该部分的意思。

板书第三部分的意思:深切怀念藤野先生,继续进行顽强战斗。

指导学生朗读这一部分,体会作者深切怀念藤野先生的真挚情感。

三、总结全文,请学生归纳中心思想,概括本文写作特点。脉落分明,记叙有序,按照表现人物品质的需要组织材料。抓住特征和选取有典型意义的细节来描绘人物。

(由上内容均可由学生根据研习的内容在复习的基础上进行归纳。)

四、布置作业。

学习本文抓住主要特征和事迹来表现人物的思想品质的写作方法,写一篇短文。(要求:选自己熟悉的人来写,写前要认真观察,并能作出进一步的接触和深入了解。)选读几段感情色彩浓烈的文字。

下载藤野先生 教案word格式文档
下载藤野先生 教案.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

    藤野先生教案

    藤野先生 第一部分(第1—3段):写“我”在东京的见闻及感受。 第二部分(第4—35段):这是全文的主体部分,写“我”在仙台与藤野先生相识、 教学目标1.有感情地朗读课文,理清文章思......

    藤野先生教案

    1. 藤野先生 一.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掌握课文的脉络、结构。引导学生明确这篇回忆录是按照时间的推移,地点 的转换和事情发生的先后顺序记叙的。 过程与方法 指导学生学习本......

    藤野先生[推荐]

    《藤野先生》中写藤野先生高贵品质的四件事是:1、添改讲义——工作认真负责。 2、纠正解剖图——对学生严格要求。 3、关心解剖实验——热情诚恳。 4、了解女人裹脚——求实......

    1、藤野先生(教案)

    1 藤野先生(三课时) 教学目标: 1.学习本文选取典型事例,抓住人物的主要特征刻画人物,突出人物品质的写法 2.理解鲁迅先生弃医从文思想变化的原因,学习他强烈的爱国主义思想感情。......

    《藤野先生》表格式教案

    话题 1藤野先生 教学目标 知识和能力 1.整理文章的结构 2.周围作者和藤野先生分析这篇文章 过程和方法 1.联系社会背景,理解方法工作的深刻思想。 2.通过私人和反复的阅......

    5《藤野先生》教案

    5 藤野先生 教学目标 1.理清作者与藤野先生交往的典型事例,把握藤野先生的人物形象。 2.通过分析文章典型事件体会作者的情感。 3.揣摩文章独特的语言风格。 第1课时 一、导入新......

    《藤野先生》名家教案

    1、藤野先生 一、[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目标:1、理解、积累“绯红、标致”等词语; 2、了解散文集《朝花夕拾》和写作背景; 过程与方法目标:3、自学课文,理清文脉,把握本文的叙述线......

    《藤野先生》教案2

    第一课时 教学重点:理解选择典型事例突出人物品质的写法教学内容:理清文章结构层次 围绕作者与藤野先生的交往来分析文章教学要求:掌握本文通过典型事例突出人物品质的写法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