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中国古代诗歌散文欣赏知识点清单
中国古代诗歌散文欣赏知识点清单 [复制链接]
只看该作者 楼主
星陨落
私信 等级:高中一年级 0 2011-8-10 11:03 查看: 5594 回复: 2
1.《长恨歌》白居易 字乐天,号香山居士 “新乐府运动”“文章合为时而著,歌诗合为事而作”反映人民疾苦,揭露社会黑暗的《新乐府》《秦中吟》叙事诗《长恨歌》《琵琶行》
2.《湘夫人》《国殇》屈原 字原 名平浪漫主义诗人 《楚辞》为楚地民歌发展起来的新诗体“楚辞体”“骚体”
反映人格魅力和艺术成就的《离骚》
根据楚地民间祭祀乐歌改作加工的《九歌》
3.《拟行路难》鲍照 鲍明远 鲍参军 南朝宋 发展了七言诗
门阀制度下的怀才不遇
4.《蜀相》《登岳阳楼》《阁夜》《旅夜书怀》杜甫 杜工部 杜拾遗 号少陵野老 字子美 “诗史”“诗圣”成立七言律诗
诗风沉郁顿挫
三吏:石壕吏 新安吏 潼关吏 三别:无家别垂老别 新婚别
5.《书愤》陆游 字务观 号放翁 “中兴四大家”之一
诗风深沉蕴藉
6.《咏怀八十二首》 阮籍 字嗣宗 “建安七子”阮瑀之子
“竹林七贤”之一 正始文学的代表作家 用诗歌抗争黑暗政治
7.《杂诗十二首》陶渊明 字元亮 字渊明 名潜 开创“田园诗” “田园诗人”“隐逸诗人”《归园田居》《杂诗》
8.《越中览古》李白 字太白 青莲居士《将进酒》时被“赐金放还”八年之久 9.《一剪梅》李清照 易安居士
10.《今别离》黄遵宪 子公度 人境庐主人“诗界革命”“史诗”
11.《春江花月夜》张若虚
“吴中四士”张若虚 贺知章 张旭 包融
闻一多称“诗中的诗,顶峰上的顶峰”
12.《夜归鹿门歌》孟浩然 孟山人 孟襄阳 山水田园诗 与王维并称 13.《菩萨蛮》韦庄 字端己 与温庭筠并称“温韦”“花间派”词人代表作家 《浣花集》 14.《积雨辋川庄作》王维 字摩诘 诗佛 王右丞
15.《新城道中》苏轼
字子瞻 “三苏“苏洵 苏轼 苏辙 北宋诗坛最有成就诗人
16.《扬州慢》姜夔 字尧章 白石道人
17.《长相思》纳兰性德 原名成德 字容若 号楞伽山人 “白描” 18.《李凭箜篌引》李贺 字长吉 诗鬼
19.《虞美人》李煜 字重光
史称南唐后主
20.《苏幕遮》周邦彦 字美成 清真居士 “词中老杜” “词中之冠” 21.《燕歌行》高适 字达夫 字仲武
22.《登柳州城楼寄漳汀封连四州》柳宗元 字子厚 史称柳河东 柳柳州 23.《菩萨蛮》温庭筠 原名岐 字飞卿 “温八叉”花间词人鼻祖 与李商隐齐名“温李” 24.《般涉调 哨遍 高祖还乡》睢景臣 一作舜臣 字景贤《屈原投江》《牡丹记》《千里投人》
诗歌发展概述 25.诗歌的源头是歌谣 26.《诗》是中国最早的诗歌总集,共有诗歌305首 从汉朝汉武帝起儒家将其奉为经典,因此称为《诗经》分《风》、《雅》、《颂》三部分 《风》又称《国风》,一共有15组,称为十五国风,是出自各地的民歌。《雅》多为贵族祭祀之诗歌,《颂》则为宗庙祭祀之诗歌
27.乐府原指音乐机关,汉武帝刘彻时扩充为大规模的专署。《上邪》《陌上桑》《孔雀东南飞》汉末五言诗大兴 晋代后称汉末五言诗为古诗
28.《古诗十九首》最早收录于南朝梁萧统所编《文选》之内。古诗十九首奠定了五言诗的基础,可以说代表了汉文人五言诗的最高成就 29.建安时期为自觉时代
30.三曹(曹操、曹植、曹丕)
31.建安七子(孔融、陈琳、王粲、徐干、阮瑀、应玚、刘桢)32.文学特征:建安风骨、汉魏风骨 33.正始文学:代表作家:阮籍、嵇康 34.西晋:左思
35.东晋: 陶(陶渊明:开创了田园诗派《归园田居》《饮酒》《杂诗》)谢(谢灵运 :开创了山水诗派)
36.长篇叙事诗《木兰诗》(代表了北朝民歌的最高成就),与《孔雀东南飞》并称为中国诗歌史上的“双璧”。
37.文人诗创作:代表诗人:鲍照、谢朓“永明体”、庚信南北朝诗歌艺术集大成者 38.上官仪、沈诠期、宋之问促成了近体律诗的定型 39.初唐四杰:王勃、杨炯、卢照邻、骆宾王
40.陈子昂力倡汉魏风骨,建立高峻雄浑、刚健有力的新诗风。《登幽州台歌》 41.张若虚的《春江花月夜》“孤篇横绝” 42.盛唐 诗仙:(李白)、诗圣(杜甫)
43.山水田园诗派:王(王维)、孟(孟浩然)44.边塞诗派:高适、岑参、李颀、王昌龄
45.中唐 韩孟(韩愈、孟郊——诗歌的风格特征:奇崛险怪)46.元白(元稹、白居易——诗歌的风格特征:语言平易直白)47.刘禹锡擅长怀古诗和政治讽刺诗,语言平易,以为深远。48.李贺(人称“诗鬼”——诗歌的风格特征: 诗境诡谲)
49.晚唐 小李杜:李商隐(律绝)、杜牧(七绝)
温庭筠(绮才艳骨)50.苏轼北宋诗坛最有成就
“以诗为词”词体革新家
“无言不可入,无事不可言”
51.黄庭坚与陈师道一起开创了宋代影响最大的“江西诗派” 52.南宋 杨万里 “诚斋体” 重活法
陆游为南宋诗坛盟主
53.晚唐五代 文人词温庭筠 韦庄为首
南唐代表作家冯延巳、李璟、李煜 元明清
54.元代出现了新的诗歌样式——小令,也叫“叶儿”,是元散曲中的一种,是单支的曲子。前期作家主要有关汉卿、马致远、张养浩等 后期代表作家主要有张久可、乔吉、睢景臣等,55.元代诗坛,古体诗宗汉魏两晋,近体诗宗唐,只有杨维桢能开宗立派,以乐府诗和竹枝词闻名,词藻华丽、奇特险怪,人称“铁崖体”。56.前七子时期代表人物是李梦阳、何景明等人 后七子时期代表人物是李攀龙、王世贞等人 散文
57.《过小孤山大孤山》 陆游日记体游记《入蜀记》
58.《庖丁解牛》庄子
《庄子》是庄周和他的门人以及后学者的著作
战国蒙人
道家
59.《项羽之死》司马迁 西汉 字子长 《史记》纪传体通史 60.《阿房宫赋》杜牧
骈体文 字牧之 借古讽今
61.《方山子传》苏轼
《大铁锤传》魏禧 字冰叔 62.《六国论》苏洵
字明允 号苏老泉
63.《伶官传序》欧阳修 字永叔 号醉翁 六一居士 编写两部史书《新五代史》《新唐书》
64.《祭十二朗文》韩愈
字退之 古文运动
65.《文与可画筼筜谷偃竹记》苏轼
文与可 即文同 字与可 开创“湖州竹派” 66.《狱中杂记》方苞 字凤九 号灵皋 桐城派创始人 因《南山集》案受牵连 67.《陶庵梦忆序》张岱 字宗子,号陶庵
68.《种树郭橐驼传》寓言体
柳宗元 与韩愈领导唐代古文运动,散文创作以寓言、山水游记和传记成就最大
69.《子路(姓仲,名由)、曾皙(名点)、冉有(名求,字子有)、公西华(姓公西,名赤,字子华)侍坐》《论语》
70.《春夜宴从弟桃花园序》李白
71.《项脊轩志》归有光
项脊轩,归有光书斋名 字熙甫 号震川 世称震川先生 明代古文家
72.《游沙湖》苏轼
《苦斋记》刘基 封诚意伯 谥文成 苦斋是章溢的书室名 艺术手法,又叫表达技巧,包括:
② 达方式 :记叙、描写、抒情、议论、说明。
②表现手法 :起兴、联想、烘托、抑扬、照应、正侧、象征、对照、由实入虚、虚实结合、运用典故、直抒胸臆、借景抒情、寓情于景、情景交融、托物言志、借古讽今、化动为静、动静结合、以小见大、开门见山。
③修辞 :比喻、借代、夸张、对偶、对比、比拟、排比、设问、反问、引用、反语、反复。
散 文 发 展 概 述 朝代
体
例 代表作家作品 主要风格特色
商周
记言史料汇编 《尚书》
古朴艰涩,语言带有感情色彩
先 秦 说理 ︵诸子散文︶ 《老子》
语录体散文 《论语》
精炼简洁,含意深刻
对话式论辩著作 《孟子》
言辞雄辩,用语警辟,比喻精当,说理透彻
《庄子》
创造确切生动的寓言故事
《墨子》
富于逻辑性,议论透彻,行文流畅
《荀子》
朴实深厚,说理透辟,取譬精审
《韩非子》
严峻峭刻,深抉隐微
记事 编年体
《春秋》大事记
编年体
左丘明 《左氏春秋》《左传》《春秋左氏传》
叙事富于戏剧性,情节紧凑,战事描写尤为出色,语言精炼、富于形象。
国别体 《国语》
国别体 《战国策》
长于说事,善用比喻,人物形象塑造极为生动。
汉 代 史传文 纪传体通史 司马迁《史记》 班固《汉书》
重视规矩绳墨,行文谨严有法
政论文
贾谊《过秦论》
善用比喻,语言富于形象性
晁错《论贵粟疏》
王充《论衡》
赋 大赋
枚乘《七发》司马相如《上林》《子虚》扬雄《甘泉》《河东》《长杨》《羽猎》
大赋大都以问答为骨架,铺陈名物、排比词藻、好用古文奇字和双声叠韵词,铺陈多用整齐对称的韵语,叙述多用散文句。
京都赋
班固《两都赋》张衡《二京赋》 左思《三都赋》
小赋
张衡《归田赋》蔡邕《述行赋》 赵一《刺世疾邪赋》祢衡《鹦鹉赋》 以抒情为主,往往带有尖锐的批判性
魏晋南北朝 魏
曹植《与杨德祖书》曹丕《与吴质书》 向清俊脱俗方向发展
东晋
王羲之《兰亭集序》陶渊明《桃花源记》 疏爽自然,情味隽永
南朝
宋刘义庆《世说新语》 语言精炼含蓄,隽永传神
北朝
郦道元《水经注》
颜之推《颜氏家训》 风格平易近人 魏 晋 南 北 朝
骈 文 鲍照
讲究对偶、声律和藻饰之美
孔稚圭《北山移文》
陶弘景《与谢中书书》
用笔简淡,有一种高雅的趣味
丘迟《与陈伯之书》 委婉曲折,收纵自如
吴均《与朱思元书》
辞
赋
王粲《登楼赋》曹植《洛神赋》 庾信《哀江南赋》
唐 古 文 韩愈
雄伟深厚,气势磅礴,汪洋纵恣,曲折自如
柳宗元《永州八记》
析理透辟,清隽卓绝,以精密见长
北 宋
欧阳修《醉翁亭记》
重风神,绵邈,有跌宕唱叹的韵致
苏轼《赤壁赋》 豪放自然,多姿多彩
曾巩《墨池记》 委曲周详,完整严谨 王安石《游褒禅山记》 识见高超,挺拔劲峭
苏洵《六国论》 纵横驰骤
苏辙《黄州快哉亭记》 汪洋醇厚
明 初
短篇寓言
刘基《卖柑者言》讽元末官僚“金玉其外,败絮其中”
宋濂《送东阳马生序》《秦士录》 简练典雅
中
复古运动
李梦阳、何景明为首的“前七子” 李攀龙、王世贞为代表的“后七子”
归有光等“唐宋派”
晚 小 品 散 文
“公安派”代表“三袁”提出“性灵说” 袁宗道、袁宏道、袁中道
冲破传统古文的陈规旧律,自然流露个性,语言不事雕琢。
钟惺、谭元春为代表的“竟陵派”
张岱《西湖七月半》《湖心亭看雪》 语言清新活泼,形象生动,广览简取
明末 清初
侯方域《李姬传》 突出爱国主义思想
归庄《送顾宁人北游序》 清 桐 城 派
方苞《狱中杂记》、《左忠毅公逸事》 义法
刘大櫆
神、气、音节
姚鼐《登泰山记》 义理、考据、文章
龚自珍《病梅馆记》
新文体
梁启超《少年中国说》
提出“文界革命”创立“新文体”
73.《庄子》自称多“谬悠之论,荒唐之言,无端崖之辞” 鲁迅评《庄子》“汪洋辟阖,仪态万方,晚周诸子,莫能先也。” 74.春秋三传《左传》《公羊传》《谷梁传》
75.《史记》“究天人之际,通古今之变,成一家之言”鲁迅称“史家之绝唱,无韵之离骚”
76.《左传》被推为先秦散文“叙事之最” 77.最早写赋的是战国后期荀子
78.枚乘的《七发》是汉赋正式形成的第一篇作品 79.司马相如是西汉最有代表性的赋家
80.刘义庆的《世说新语》“读其语言,晋人面目气韵,恍然生动”它是记叙轶闻隽语的笔记小说的先驱
81.“唐宋八大家”韩愈、柳宗元、王安石、三苏、欧阳修、曾巩
82.王勃《滕王阁序》与骆宾王的《代李敬业传檄天下文》并称骈文中双壁 83.韩愈柳宗元批判骈俪文,提倡秦汉散文“古文运动”
韩愈《师说》说理 对话问答体《进学解》《送穷文》 托物寓意《杂说四》
传记文《张中丞传后序》
84.韩愈赞扬柳宗元“雄深雅健,似司马子长”柳宗元长篇论文《封建论》批判“不肖居上,贤者居下”
传记文《捕蛇者说》《段太尉逸事状》
寓言讽刺小品《三戒》山水游记《永州八记》 85.晚唐 李商隐为代表的骈体文占优势,宋初形成“西昆体”
86.欧阳修北宋中叶再度发起古文运动
“文坛盟主”
宋代散文文风创立者 议论文《朋党论》《与高司谏书》是古文的实际功用与艺术价值有机结合的典范 序论文《五代史 伶官传序》南宋李漆称“此老文字,遇感慨处便精神” 骈散相间《丰乐亭记》《醉翁亭记》
散文《秋声赋》 87.苏轼代表宋朝散文最高成就 被南宋叶适称之“古今议论之杰” 议论文《文与可画筼筜谷偃竹记》《石钟山记》
亭台记《喜雨亭记》 杂文《记承天寺夜游》
赋 《赤壁赋》
第二篇:中国古代诗歌散文欣赏
《中国古代诗歌散文欣赏·诗歌之部第二单元》
一、研究主题:借助联想和想象置身诗境
解读文学作品,特别是具有跳跃性的诗歌,需要充分展开联想和想象,去神游冥索,去迎寻作者所暗示的境界、情调。正如苏联作家别林斯基所说:“在文学中,尤其在诗中,想象是主要的活动力量。”的确,想象能突破时空的限制,能使情节更完整,形象更丰满。
在古典诗词的教学中,教师只有努力启发学生展开想象,激发学生的创造性思维,鼓励学生大胆参与讨论,使学生从被动接受的束缚中解脱出来,自觉学习,让学生身、心一同参与到古诗词的鉴赏来,把诗中的意境转化为自己脑中的具体形象,最终形成一幅分明而有序的直观画面,如耳闻,如目睹,身临其境,从而品味到诗词中作者的感情,达到与之共鸣,并转化成一种精神的力量,获得审美感受。这不仅使学生把握一首诗的主旨,也能使他们举一反三,培养他们自学古诗的能力。
二、研究重点:如何借助联想和想象鉴赏诗歌
三、研究难点:借助联想和想象鉴赏诗歌的方法
四、预设课时:3课时
五、设计指导学生进行专题研究的步骤和方法
第一课
教学内容:
1、举例明确什么是联想和想象。
2、借助回顾初中及高中必修模块古典诗歌的诗境,感受联想和想象在诗歌鉴赏中的重要作用。
3、借助回顾初中及高中必修模块古典诗歌的诗境,明确联想想象的基本方法。
参考资料
(一):想象在古诗词教学中的运用
1、以字解诗。
古人对诗词的用字极为讲究,往往要反复推敲后完成,所以古诗词的语言大多十分精练,具有丰富的内涵。教师在教学中要引导学生进行想象,从而去体会诗词的妙处。李白的诗《夜宿山寺》中有一关键的字“摘”。提问:“人能摘到天上的星辰吗?”于是学生展开想象,联系全诗就能明白:那是因为人站得高,即山寺之高。山寺真有如此高吗?显然不会,由此学生自然能理解诗人那夸张的笔调。再如《与史郎中饮听黄鹤楼上吹笛》一诗的后两句:“黄鹤楼中吹玉笛,江城五月落梅花”是全诗的难点,也是理解作者感情的关键。教师可引导学生进行扩展性想象,一步一步逼进主旨,化难为易。提问:(1)五月份中哪些花会开放?梅花是在什么时候凋谢的?谁都知道,梅花谢落时间应在冬末春初,而不是“五月”;(2)梅花在五月凋谢这意味着什么?这是一种反常的现象。(3)为何会出现此种反常现状?联系《窦娥冤》的内容,这种现象是有悖常理的,诗人以此种反常现象来说明自己遭受奇冤。至此,诗人的那种愤懑之情就不难理解了。
2、以画解诗。
心理学家曾作过调查,结果发现学习配有插图的课文与不配有插图的课文相比。学生要多获25%的信息④。教材中的插图具有直观性、形象性的特点,教师如能合理加以利用,引导学生由此展开理想,就能使学生从整体上去理解古诗词。如于谦的《石灰吟》,学生从字面上仅仅了解到石灰的高贵品质,但这并非诗人的意在,它还有更深的意隐藏在诗面的背后,这时就可利用插图引导学生加以想象:“画面上主要画的是谁?旁边有哪些人?他们在干什么?两者有何联系?”学生通过想象就能明白:诗人于谦看到在烈火中锻烧的石灰,想到自己。由此也就不难体会到此诗中诗人以石灰自喻,立志报国,死而后已的思想感情。利用插图,学生全面把握了诗的主旨,难怪有的老师说:“插图是学生理解课文的金钥匙。”
以画解诗的另一种方法是让学生在初步了解诗词大意后,根据自己对诗的理解,引导学生大胆想象,用水彩或水粉画一幅图,即利用自制的插图来加深他们对古诗词的更深的理解,同时提高他们对美的感受能力。如杨万里的《小池》,细流、树荫、小荷、蜻蜓几种事物组成了一幅生机盎然的画面。学生饶有趣味地对它进行创作,这本身是一种审美的过程,同时在美丽的风光中不难体会到诗人的热爱之情。学生在生动活泼的学习过程中轻松把握了主旨,提高了他们学习诗歌的兴趣,发挥了他们的主体作用。阅读的快乐与收获的喜悦与诗歌一起伴随。
3、以导解诗。
它是指教师在讲解诗歌时先介绍与作者有关的背景知识,让学生赏析诗歌时联系背景展开想象,最后理解诗意,把握诗心。如李白的《梦游天姥吟留别》运用了浪漫手法,虚拟了一个美妙的仙境,学生通过教师关于诗人人生经历和社会现实的介绍展开对比想象,就能清楚地明白其用意,即它表达了诗人对黑暗现实的不满,对自由的渴望。试想,如果没有背景的介绍,学生就不能展开想象,只从字面上理解诗歌就很难把握主旨了。
4、以诗解诗。
不同时期的诗人,虽然有不同感情,但总有不变的东西。在教学古诗词时如果能把学过的诗与新诗对比讲解,让学生在对比中展开想象,往往能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如教杜甫的《闻官军收河南河北》时,我就引导学生联系他的另一首诗《春望》,在对比中启发学生想象两首诗中诗人的不同形象。在想象中学生不难体会到诗人在经历了彻骨的悲痛后,意外听到喜讯时的那种情不自禁,泪流满面,喜极而泣的感情。由看到国家衰败的悲到听到收复河山的喜,学生想象出诗人的两种截然不同的形象,自然就能感受到诗人那种忧国忧民的思想感情了。
5、以读解诗。
这里的读决不是那种漫无目的,有口无心的瞎读,它含有反复诵读,潜心涵咏的意思。教师要引导学生慢慢地读,细细地吟诵。如此反反复复,次数多了就自然能引发学生的想象,使他们头脑中的意象不断丰富,从而悟出诗意。李白的《静夜思》明白如话,同时也能激起学生的无限遐想。教师只要让学生反复诵读,在诵读中展开想象,体会诗歌的意境,去感悟诗人的思乡之情。此时教师任何自谓精妙的讲解都是多余的。
除此之处,教师还可以以写解诗(让学生运用想象扩写诗歌,进而把握诗歌内容),以演解诗(通过学生创造性的表演来领悟诗歌主旨)等。
参考资料
(二):
一、看题目,猜内容
导入新课后,要求学生看着课题,展开联想和想象,大胆推测诗歌内容。例如学习《天上的街市》,教师板书课题后,要求学生结合平时所见街市景象,联系有关神话、传说,想象天上的街市会是怎样的景象?有学生想象到:天的街道是用水晶铺成的,晶莹剔透,诗仙李白手执酒杯,口吟“天子呼来不上船,自称臣是酒中仙”,在天街散步。学《观沧海》,则要求学生联系自己已有的知识经验,想象海上的壮阔景象。这样,新课伊始,便引导学生煽动联想和想象的翅膀,为新旧知识搭起了桥梁,易于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二、画面再现法
詩歌具有形象性,解读詩歌就须依据诗句特定的语言文字符号,进行再造想象,从而在脑海再现詩歌的意象。在教《渔歌子》、《江南春》一类画面性强的写景作品时,我引导学生展开联想和想象,要求他们在大脑荧光屏上再现有关诗句所描绘的画面,并试用语言表述出来,有时还要求他们为诗配画,将语言形象转化为视觉形象。这样,学生在联想想象过程中,渐渐进入了诗歌描绘的境界中,既初步理解了诗句,又锻炼了口头表达能力,还发展了特长,有利于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
三、添枝加叶法
精炼含蓄、跳跃性强是詩歌的另一个重要特点,“诗人只能提出几个要点,其余部分要靠读者自己去想象、配合、组织”(吴世祖语)。基于此,在叙事诗的教学中,有意设计练习,要求学生为情节添加细节,使故事情节更具体、更完整。如在《石壕吏》的教学法中,引导学生想象石壕吏的外貌、动作、神态、语言,想象妇人的衣着、动作、表情、语言,设想他们对话时的场景。这样,不但拓展了学生的想象空间,也加深了其对课文的理解。
四、改写、续写、尝试写诗法
可让学生充分发挥想象,将抒情诗改写为抒情散文,叙事诗改写为故事或剧本。笔者曾让学生将《送元二使安西》、《塘湖春行》改写为抒情散文,将《卖碳翁》《木兰辞》改为故事,将《石壕吏》改为剧本,或以《碳被抢后》、《石壕吏续》为题续写记叙文,都取得了较好的效果。还可以鼓励学生尝试写诗。如常栋同学以《平行线》为题,写道:命运/开了个不小的玩笑/让我们有缘相识/却无缘相交/只能/遥遥的注目/把思念与祝福/给白鸽/传告/语言虽稚嫩了点儿,但毕竟有点诗的味道/不乏诗的灵光。
五、假设情境法
教完一首诗歌后,往往设计,假如你是诗人,处在当时情境中,会怎么想,怎么做的思考题,引导学生联想、想象。比如,学完《卖碳翁》,要求学生设想:假如你是白居易,目睹了卖碳老人的不幸遭遇,你会怎么想,怎么做?这种开放式的思考题,既能使学生更深入的理解詩歌主旨,又能培养学生的联想想象力,激活其创新思维能力。
另外,在指导朗读中,我借鉴 宁鸿彬 老师的做法,要求学生口中念, 耳朵听,眼睛看,脑子里面想画面,不但训练了联想想象力,而且有效的提高了记忆效率,培养了语感。有时还为诗歌配上音乐,在配乐朗诵中使诗歌形象与音乐形象相互补充,进一步丰富学生想象的空间,增强记忆的效果。
参考资料
(三)一、渲染意境,古诗换新颜
古诗词的美在于凝练和模糊。其优美的意境往往只有通过读者的想象才会领略,若用白话直解诗意则会荡然无存。因此,对于写景状物类的古诗,让学生在通读理解的基础上抓住重点词语,通过想象来描绘渲染出诗句的意境,是融理解、想象、表达和创造于一体的最佳方法。比如白居易的《暮江吟》“一道残阳铺水中,半江瑟瑟半江红。”诗中的“残阳”每个语 文 老师都会解释为“落日余晖”而学生合理想象夕阳映照下江面的秀丽景色,以《秀丽的江景》、《江面残照》或《暮江夕照》为题,加以想象把诗景诗境描绘下来,比按句子翻译《暮江吟》来得更有意思吧!
二、联想补白,妙笔绘彩章
叶圣陶 先生曾说:“古诗教学的目标是陶冶性情和培养想象能力。”挖掘诗句存在的联系,启迪学生展开联想,补其空白,究其意渊,以扩写法培养学生的想象能力,学生的丰富的想象能力又为提高写作水平提供了契机。如《村居》“草长莺飞二月天,拂堤杨柳醉春烟。儿童散学归来早,忙趁东风放纸鸢。” 很优美的诗境,也留有许多的艺术空白,给人以回味。教师引导学生通过想象来补充诗中的“空白”。描绘草长莺飞柳醉春烟的春景,充实古诗中的春景自不待言。而那“儿童散学归来早,忙趁东风放纸鸢。”的情景,若能联想补白,该是何等景致啊!如儿童散学早归的欢喜劲儿,步履轻快,可能在回家的路上就三五成群地讨论起了回家后的安排,语言和动作就成了此时作文的联想补白点;回到家急急地拿出纸鸢赶到草地,想象儿童放纸鸢时的神情和动作吧:有的踮着脚尖,高举纸鸢,迎着风,等待着放飞的一刻,他们的神情认真又欢悦;有的孩子拿着线轴,一手随着风向手捏棉线,做好了随时拉着纸鸢凭飞借力的准备;想象纸鸢“一行飞在青云端”,想象着“纸花如雪满天飞”,想象着“风筝吹落画檐西”,而此时的儿童又会说些什么想些什么呢?仿佛置身其中,揣测着他们的心理,描绘出天真烂漫的情态„„在教师的引导下,一个个儿童放风筝的形象就栩栩如生地展现出来,使想象者成了画面中或事件中的旁观者,身临其境,真情实感,方能写出具有活力的作文。
用联想补白法对叙事性古诗进行想象作文,犹如把学生带到一棵冬天的树前,想象春天来
临时枝繁叶茂的情景,给古诗联想补白,就如同给冬天的树添上一条条绿枝、一片片嫩叶。
三、虚构再造,细摩写文章
再造,即重新建造、重新制作。再造法,即在理解诗意的前提下,抓住感受最深刻的一点或几点借题发挥,重新立意,谋篇布局,进行虚构的想象性作文。鲁迅在《怎么写》中曾言:创作即是他个人的造作,允许而且必然要有幻想与虚构,不能要求象“新闻记事”那样的“真实”。古诗的创作年代距离我们很遥远,可是诗中的情、景、事、物却是我们熟悉的。因此再造法既可以借古诗中的一点或几点内容进行借题发挥,也可抒发由古诗而感受到的激动人心的“心境”,既然是再造性的虚构的想象作文,那么我们可以极逞“创意之才”,发挥强烈的想象力,“登山则情满于山,观海则意溢于海。”主观的思想感情、意志欲念,均可借助事物来畅想抒发,感受驰骋的想象所带来的行文的无拘无束,并从中感受到一种语言的趣味,训练学生虚构的能力和想象的能力。
崔护《题都城南庄》“去年今日此门中,人面桃花相映红。人面不知何处去,桃花依旧笑春风。”这是一首情真意切的抒情诗。崔护考进士未中,清明节独游长安城郊南庄,走到一处桃花盛开的农家门前,一位秀美的姑娘出来热情接待了他。第二年清明节再来时,院门紧闭,姑娘不知在何处,只有桃花依旧迎着春风盛开。简练的言辞构勒出了简单的情节,回旋着一种淡淡的惆怅。有位现代诗人抓住“去年”、“今日”、“人面”、“桃花”四个重要词语,再造《题都城南庄》,在诗歌中,诗人不仅以清朗的笔调描述了崔护进京赶考偶经农家的经过,又以流露着的浓郁的情感使现代版《题都城南庄》流淌出回肠荡气的感觉。诗人在诗末写着:“你是谁?谁家的女子?
为了谁?站在这春风中?
我在梦中一次次地喊醒,我在醒时一遍遍地追问,桃花依旧,笑春风。
而那花下的人呢?
我把寻人启事,写进诗里。后来广为流传,一千多年了,至今没有回音。”
我们读完一首古诗,留在头脑中的可能只是一种模糊的感觉,也可能只是一种感慨,亦或是诗中的最打动人心的一个词语。虚构再造,就是抓住这一瞬间的感觉,“跟着感觉走,抓住梦的手,脚步越来越轻越来越温柔”,而此时的思维却越来越灵活,甚至于豪放不羁,在感觉的引领下,浓墨重彩地描叙着古诗带给我们的梦般的情节。当然学生的想象力是丰富的,却总是囿于见识浅薄,即使老师允许其天马行空无拘无束地想象,其想象的结果总难离窠臼。因此,教师在进行写作指导时,用经典性的优秀文章来拓宽学生的想象,补充学生想象角度上的空白,让他们思维的触角深入到各种端地,写出灵巧新颖的想象性文章。
四、见证诗境,奇思出佳作
理解诗意背诵古诗是学生学习古诗的习惯,诗人轶事学生虽然接触不多但比较感兴趣。他们读了《七步诗》也就知道了曹植七步成诗;读了“老骥伏枥,志在千里”也就知道了曹操其人,对于杨修以“一人一口酥”参透曹操“盒”字的用意而知道曹操是一个多疑的人;读了王冕的“谁家洗砚池边树,朵朵梅开淡墨痕”而与课文王冕学画联系了起来;读了李白的“两岸青山相对出,孤帆一片日边来”、“飞流直下三千尺,疑是银河落九天”体会到了李白的豪放与洒脱,很自然地联想到流传民间的高力士为李白脱靴等等;读了“桃花潭水深千尺,不及汪伦送我情。”,我们知道了李白与汪伦之间的深情厚谊,课外链接更让我们知道了汪伦以“十里荷花,万家酒店”骗来深深敬仰的“诗仙”李白的趣事。
诗人的种种奇事趣事轶事为我们提供了无穷的写作空间。我们可以坐上时光机器,穿越时空,回到某个朝代,扮演诗人或者诗中的人物,亲临古诗中的情节。比如,我们可以看着古诗,来到风烟弥漫的三国,化身曹植的友人,听他倾诉七步成诗后的愁肠。穿越时空,来到梦幻般的唐朝,让我们变成汪伦,亲自与李白泛舟小湖,吟诗会友;变成一位过路人,受到一豆昏黄灯光的指引,无意中在黑夜里投宿在李商隐家,看他写着“锦瑟无端五十弦,一弦一柱思华年„„”。我们可以回到清瘦的宋朝,成为岳飞麾下的将士,与“三十功名尘与土,八千里路云和月。莫等闲,白了少年头,空悲切”的岳将军驰骋沙场,感受金戈铁马的悲壮。阅读着古诗,我们可以尽情地挥洒想象的笔墨,就这样,我们可以写过春秋,写过三国,写过唐、宋、元、明、清,有多少诗人可以在我们的笔下重生?有多少诗人的小花絮可以在我们的笔下绽放?有多少历史事件可以在我们的笔下重演?而我们既在这样的想象中练笔,也在这样的练笔中既感受着诗人的喜笑言嗔、抑郁沉顿,又感受着历史激情的冲荡。
阅读古诗,充分利用古诗资源进行想象性作文,使读为写作所用,而写作又促进了对古诗的理解,使读写互为彰显。古诗如此,成语故事、精短文言文不也同样可以用渲染意境、联想补白、虚构再造、穿越时空四法进行想象性作文吗?
第三篇:中国古代诗歌散文欣赏
《中国古代诗歌散文欣赏》
置身诗境
缘景明情 单元教学设计 【教学设想】 1.
目标的设定
“置身诗境
缘景明情”八个字既是诗歌欣赏的目标,也是诗歌形象鉴赏的方法之一,是考纲“感受形象,品味语言,领悟内涵,分析艺术表现力”这一能力要求在课内的具体再现,也是必修课诗歌鉴赏的延续。它起到了课内外衔接的作用,起到了平时训练与高考规范答题的过渡的作用,所以对这一单元的诗歌既注重诵读欣赏的教学,也要注重欣赏方法的探究。2.
课堂的构建
选修课注重的是学生自主探究,所以,教师根据学生在必修课的所学实际进行分析整合,启发引导,授以探究的方法是制定单元课堂结构的前提。单元课堂结构可形成系列:师生共同探讨——学生自主探究——学生交流整合——学生拓展应用。每一课时:学生前半部分把握探究方法,后半部分,用此方法自主探究,得出个人的认识,完善诗歌意境鉴赏的思路方法,获得审美体验。3.
教材与学情的分析
本单元主要通过对古典诗歌中意象的把握,发挥想象,体会和品味中国古典诗歌
特有的意境美。但在具体阅读某一篇作品时,我们还要根据作品中意象自身的特点、组合方式,以及情景之间的关系,采取相应的欣赏方法,体会独特的意境。如: ①针对意象较为丰富或典型的《春江花月夜》《扬州慢》《菩萨蛮》可采用抓典型意象分析感情的方法把握意境;②对整篇优美、浑成的《梦游天姥吟留别》《夜归鹿门歌》《积雨辋川庄作》《新城道中》可采用整体把握再现情景的方法把握意境;③对诗中人物形象较为鲜明的《登岳阳楼》《旅夜书怀》可采用分析人物形象挖掘人物感情的方法把握意境。【学习目标】
1.诵读诗歌,背诵本单元要求背诵的篇目
2.引导学生置身诗境,发挥想像,品味诗歌的意境
3.引导学生根据诗歌中意象的特点以及情景之间的关系,采取相应的欣赏方法,体会诗歌的意境。【学习重点】
把握意象,探究方法,品味意境 【学时安排】
8学时 【学习过程】 第一、二学时 【活动内容】 单元介绍
学习《春江花月夜》《菩萨蛮》《扬州慢》 【活动过程】
一、单元介绍
学生了解“置身诗境
缘景明情”的内容及学习目标。
二、学习《春江花月夜》 1.诵读全诗
2.从赏析示例《春江花月夜》中师生共同寻找鉴赏突破口,探讨鉴赏思路和方法。
这首诗作者凭借对春江花月夜美景的描绘,尽情赞颂大自然的奇丽景色,讴歌人间纯洁的爱情,把对游子思妇的同情扩展开来,与对人生哲理的思考、宇宙精神的探究结合在一起,汇成一种情景理水乳交融的优美深邃的意境。越是复杂深邃的,越要找准切入点,可从小处入手,以小见大。
例如:可从春江、落花、明月这三个意象入手,分析意象的固定含义,把握诗的感情哲理,从而体会优美意境。
(1)
调动所学知识,联想与江花月有关的诗句,明确三个意象的常见含义。(2)
结合分析本诗中三个意象所在诗句,把握诗句含义,理解诗句感情和哲理。江:“但见长江送流水”——时间流逝——引发对宇宙、人生的哲理思考 明月1:“江畔何年初见月?江月何年初照人?”——明月常在——宇宙永恒、人生短暂。明月2:“可怜楼上月徘徊”——思妇望月——相思 落花:“昨夜闲谈梦落花”——游子思乡惜春——相思
(3)整合三个意象的含义,全面把握诗的意境。
三、用以上方法学生探究讨论《扬州慢》(1)
阅读全文寻找典型意象: 荠麦青青 清角吹寒
二十四桥仍在,波心荡,冷月无声。念桥边红药,年年知为谁生?(2)分析意象含义
战乱 物是人非 黍黎之悲
(2)
学生组织表述本词的意境
四、用以上方法学生独立探究《菩萨蛮(其二)》
(1)
结合歌曲《江南》把握“江南”这个意象的含义(2)
学习本首词进一步把握“江南”的含义和作者的感情(3)
组织表述本词的意境(4)
互相交流 第三、四、五学时 【活动内容】
学习《梦游天姥吟留别》师生共同探究欣赏方法 运用所学方法,学生自主探究《夜归鹿门歌》《积雨辋川庄作》《新城道中》意境 【活动过程】
一、诵读《梦游天姥吟留别》全诗,读懂文意
二、想像联想,再现仙境
(1)重点阅读“青冥浩荡不见底,日月照耀金银台。霓为衣兮风为马,云之君兮纷纷而来下。虎鼓瑟兮鸾回车,先之人兮列如麻”,结合所看有关仙境的电视剧拓展想像李白的梦中仙境,并用自己的的话表述出来。力求具体形象,真正置身诗境。(2)用贴切的词语综合仙境的特点(3)仙境与现实比较得出作者感情(4)组织表述本诗的意境
三、有感情诵读全诗
四、学生运用以上方法,自主鉴赏《夜归鹿门歌》《积雨辋川庄作》《新城道中》 第六课时
【活动内容】
学习《登岳阳楼》师生共同探讨诗歌欣赏方法 学生自主探究《旅夜书怀》意境,巩固所学方法 【活动过程】
一、诵读全诗
二、学习《登岳阳楼》师生共同探讨诗歌欣赏方法(1)
抓关键诗句、关键词语分析景物特点 “吴楚东南坼,乾坤日夜浮”——开阔壮丽(2)
抓神情动作表述人物形象 老病
涕泗流
(3)
由神情追根溯源挖掘人物感情 伤己悲国,忧国忧民
(4)
综合表述本诗的意境
三、学生运用以上方法学习《旅夜书怀》,鉴赏意境。第七、八学时 【活动内容】
学生交流整合,理清每一种诗歌欣赏思路方法 相关链接拓展阅读,学生灵活选择诗歌欣赏方法 【活动过程】
一、教师选择适合与所教方法的学案练习或高考题,对学生进行拓展阅读训练
二、交流学习心得,质疑问难,查漏补缺,理清每一种诗歌欣赏思路方法,鼓励学生寻找更适合自己的其他方法。
三、学生自主选择一道训练题,自主选择鉴赏方法,鉴赏诗歌意境,形成文字,师生互评。附:
《登岳阳楼》《旅夜书怀》教案 教学设想
4.目标的设定 《中国古代诗歌散文欣赏》第二单元“置身诗境 缘景明情”是诗歌欣赏的目标,也是形象鉴赏的方法之一,是考点“感受形象,品味语言,领悟内涵,分析艺术表现力”在课内的具体再现。另外,诵读是诗歌教学的不可或缺的手段。所以目标定为“背诵;置身诗境,缘景明情,感受诗的意境”。5.
课堂的构建
选修课侧重的是学生自主探究,所以,教师启发引导,授以探究的方法是课堂前半部分的内容,后半部分,学生用此方法自主探究,得出个人的认识,完善诗歌意境鉴赏的思路方法,获得审美体验。6.
教材与学情的分析 《登岳阳楼》《旅夜书怀》意象不够典型,不宜深究典型意义。意象不多,组合的画面变化不大,学生借助已有的生活体会和审美体验,发挥自己的想象和联想,将诗人描绘的画面再现在自己的脑海中,是可以做到的。《登岳阳楼》《旅夜书怀》两首诗的精妙之处不在整个诗篇的精妙浑成,而在于颔联营造的意境之美,所以突出对这一联的涵咏品味,从此入手,联系全诗,缘景明情,感受意境,理解诗歌内涵。
教学目标
1.背诵
2.置身诗境,缘景明情,感受意境 教学重点
学习缘景明情的方法,探究诗的意境 教学难点
联想想象诗人形象 课时安排 1课型新授
教学过程
一、直接导入,明确目标
欣赏古典诗歌,品味优美意境,就要缘景明情。今天我们通过诵读《登岳阳楼》来学习一种缘景明情的方法。
二、诵读《登岳阳楼》
登岳阳楼
昔闻/洞庭水,今上/岳阳楼。吴楚/东南/坼,乾坤/日月/浮。亲朋/无/一字,老病/有/孤舟。戎马/关山/北,凭轩/涕泗/流。
1、朗读全诗和注释,理解诗句,学生质疑、解疑
师:同学们大声读一遍全诗和注释,读懂诗句,有疑问请提出。学生读后 生:“凭轩”的含义 师:谁能帮他解答?
生:靠着窗子。或靠着栏杆。师:根据词义读出诗句的停顿。两名学生读。其他评价,有缺点再读、齐读
三、分析缘景明情的方法
师:哪位同学给我们读出文中写景的句子? 生:吴楚东南坼,乾坤日月浮。
师:颔联具体描绘了一幅怎样的图画?(或颔联描绘了洞庭湖怎样的自然景
生:吴楚两地被洞庭湖水划分开来,日月星辰和大地昼夜都漂浮在洞庭湖上,描绘了一幅浩瀚壮阔的自然景象。师:“坼”和“浮”是如何体现这个特点的?
生:坼,分裂,引申为划分、有力度。仿佛洞庭湖万顷波涛,千层巨浪,把吴楚两地的广袤冲开、分裂。显示出洞庭湖的磅礴气势。浮,洞庭湖包容了天地万物,比天地还广阔。
师鼓励学生读出颔联的气势(声高、速慢)。
师:诗人也是这是幅图的景,只占一隅,却是点睛之笔,关键之处,不容忽视,那么,这幅图里的诗人的外貌神情是什么样子的?同学们根据最后两联想象诗人形象。指名一学生朗读颈联、尾联。生:孤、老病、涕泗
师:诗人流泪的原因是什么? 生:“戎马关山北”,忧国忧民。(对当时动荡时局的担忧,对国家命运的深切关注)师:同学们根据板书提供的关键词,添加适当的词句,系统地组织一下这首诗的意境。生:诗人描绘了一幅洞庭湖水划分开吴楚两地,天地日月都漂浮在湖水之上的浩瀚壮阔的图景,自己孤单无依、年老多病,却仍担忧战乱,抒发了忧国伤时的伟大胸襟。师:置身诗境,大声诵读,试着背诵。背诵。
学生总结缘景明情的方法:先找景物抓特征具体描绘自然图景,然后联想想象景中诗人形象,最后追根溯源就可以理解诗人感情。
三、运用这种缘景明情的方法阅读《旅夜书怀》,体会意境。师:同学们自由朗读《旅夜书怀》然后从颔联入手缘景明情。学生朗读后
一学生上黑板演示,其他学生写在课本或笔记上。星、平野
阔 月、大江
涌
似沙鸥 名岂
官应
抱负不得施展的悲愤 漂泊无依的凄苦
学生组织表述诗的意境:明星低垂、平野无际、月随波涌、大江东流的壮阔景象中,诗人呆江边孤舟上像一只天地间无所依存的沙鸥,渺小孤寂,抒发了漂泊无依的痛苦和罢官后理想不得实现的悲愤之情。鼓励学生有感情朗读。齐读
五、延伸读本,自我实践
师:杜甫的这些诗能用这种方法感悟意境,其他人的诗能否也可以?(探究)阅读《赋得暮雨送李曹》,锁定颔联“漠漠帆来重,冥冥鸟去迟”缘景明情体会意境。学生朗读
赋得暮雨送李曹 韦应物
楚江微雨里,建业暮钟时。漠漠帆来重,冥冥鸟去迟。海门深不见,浦树远含滋。相送情无限,沾襟比散丝。学生分析:
能用。细雨分飞,打湿船帆、鸟翅,营造阴沉压抑的氛围,雨中岸边,诗人清泪沾襟,对朋友离别依依不舍,表达离别愁绪。师:这种方法适合写景抒情的诗。
六、布置作业
背诵《旅夜书怀》体会意境 朗读《倦夜》,置身诗境,缘景明情。
板书:
缘景明情的方法
描绘自然图景
星、平野
阔
月、大江
涌
人形象
似沙鸥
追溯诗人感情
名 官
岂 应选修课《中国古代诗歌散文欣赏》
第五单元“散而不乱 气脉中贯”单元整体教学设计 【单元教学目标】
一、在熟读课文基础上,借助课文注释及工具书,积累常见文言实词的含义、文言虚词的意义及用法,掌握文言句式、通假及词类活用。
二、了解本单元作者散文的特点及各篇文章的写作背景。
三、体会古代散文中的逻辑性和抒情性,培养自主鉴赏古代散文的能力。
四、通过反复诵读,提要钩玄,因声求气,感受作者情感的起伏流动(气脉),认识古代散文“散而不乱,气脉中贯”的特点。
五、理解作者在本文中流露的情感和阐述的道理。
【单元导读】
本单元所选文章,照顾到不同体裁和风格。
《六国论》是苏洵写的一篇政论文,文章围绕“六国破灭,弊在赂秦”的中心论点,利用对比推论,最后告诫北宋统治者不可重蹈六国破亡的覆辙。语言多用对偶、排比,感情愤郁,沉痛激切。
《伶官传序》是议论文,是欧阳修为《新五代史·伶官传》作的序。文章通过总结后唐庄宗李存勖得失天下的历史教训,阐明了国家盛衰取决于人事的道理,讽谏北宋统治者力戒骄奢,防微杜渐。语言骈散结合,错落有致,读来抑扬顿挫,气势旺盛。
《祭十二郎文》是一篇抒情散文,是韩愈为悼念其侄写的一篇祭文。文章在抒写对亡侄的哀悼和人生感喟中,隐含着对生死祸福难明难测的理性思考。作者很重视语言的复沓重叠,回环转折,多利用排比句式和语气助词来强化悲痛之情。
《文与可画筼筜谷偃竹记》记叙了作者苏轼与文与可之间的深情厚谊,并阐述了文与可的创作理论,是有回忆、有议论、深情缅怀亡友的文章。虽为悼文,语言却凝练生动,活泼幽默,乐中寓悲,凄恻动人。
本单元推荐作品《狱中杂记》《陶庵梦忆序》杂叙所历所见,或痛心于刑狱黑暗腐败,或忧愤于家国破亡,也是通篇情感贯注、情理兼胜的优秀散文。【学法导引】
本单元主要从形与神的关系角度欣赏古代散文,通过提要钩玄、沉思力索与反复诵读、因声求气的方法,把握作品的文气、意脉和情感,体会古代散文中的逻辑性和抒情性;另外,要继续进行文言基础知识的积累,并关注背景、了解作者,从而更好地把握文章的思想感情、写作特色及创作风格。
总之,学习本单元课文,要多读、多品味,注意不同作者、不同文体散文的风格特点及语言韵味,逐步培养自主鉴赏古代散文的能力。同时,还应有质疑问难的精神,大胆提出问题,探究问题,从而获得对文章内容的更深刻的理解。
【课时安排】 8课时
【学习过程】
第一课时
【活动内容】
1.学习单元“赏析指导”,理解本单元散文“散而不乱,气脉中贯”的特点。
2.初步了解本单元散文特点,并进行本单元学法指导。
3.结合课文注释,疏通《六国论》文意,做《学案》“积累整合”
4.通过“赏析示例”,初步了解《六国论》文章脉络及主要思想内容。
【活动过程】
1.自主阅读单元“赏析指导”,谈谈对本单元散文“散而不乱,气脉中贯”特点的认识。
2.教师讲解本单元散文特点,提出单元教学目标,并进行学法指导。
3.教师指导预习“赏析示例”,作《六国论》一课的《学案》“积累整合”。
第二课时
【活动内容】
1.通过提要钩玄,梳理归纳,弄清《六国论》的论证结构。
2.通过反复诵读,因声求气,把握文章意脉、情感及写作特点。
3.通过探究讨论,认识苏洵观点的片面性。
【活动过程】
1.自主朗读课文,列出《六国论》的结构提纲。
2.齐读第一自然段,体会作者是怎样提出论点的。
3.齐读第二、第三自然段,弄清二、三自然段是如何分别论证两个分论点的,这与中心论点有什么关系?
4.指名朗读最后一段,归纳比较的内容,理解比较的意图。
5.重点朗读第二、第三、第四自然段,体会对偶句、排比句、对比句在增强文气、体现情感方面的作用。
6.探究讨论:六国破灭,真的弊在赂秦吗?如果你认为本文观点欠妥,对你今后读书有什么启发?
第三课时
【活动内容】
1.通过质疑解难,归纳梳理《伶官传序》一文中的文言基础知识,作《学案》“积累整合”。
2.通过反复诵读,提要钩玄,把握《伶官传序》的论证结构和论证特点。
3.通过反复诵读、因声求气,体会本文语言特点,了解欧阳修散文语言的多样性。
4.通过探究讨论,理解本文观点,明确写作目的。
【活动过程】
见“教案示例”
第四课时
【活动内容】
1.通过质疑解难,归纳梳理《祭十二郎文》一文的文言基础知识,完成《学案》“积累整合”。
2.通过反复诵读,体会本文抒发的骨肉之情和宦海人生的感慨。
3.品味本文感人肺腑、催人泪下的语言。
【活动过程】
1.默读《祭十二郎文》,利用课文注释疏通文意,归纳梳理本课的文言基础知识,完成《学案》“积累整合”。
2.自由朗读课文,说说本文和一般的祭文有什么不同,抒发了作者怎样的情感。
3.指名朗读课文,并从文中画出句子说明韩愈对侄儿的死为什么会这样悲痛欲绝? 4.重点朗读第五自然段,揣摩语气助词在表达感情上的重要作用。
第五课时
【活动内容】
1.通过提要钩玄,归纳梳理《文与可画筼筜谷偃竹记》一文的文言基础知识,完成《学案》“积累整合”。
2.通过反复诵读,理解贯穿本文其中的感情逻辑和思想逻辑,把握形散神聚的特点。
3.通过诵读品味本文语言凝练生动、活泼幽默的特点。
【活动过程】
1.自由诵读,提要钩玄,梳理归纳,完成《学案》“积累整合”。
2.朗读课文第二、第三自然段,说说本文记叙了有关文与可的哪几件事?分别表现了文与可怎样的个性?
3.朗读第一自然段,概括本文阐发了怎样的创作思想,并谈谈你对这些思想的理解。
4.巩固练习
⑴完成《学案》“学练平台”第5题。
⑵完成《学案》“拓展应用”
(三)第4题、第5题。
第六课时
【活动内容】
单元拓展巩固
【活动设计】
⑴
比较阅读《六国论》和《伶官传序》(或《祭十二郞文》和《祭妹文》),分析其异同,看看是不是比分别阅读有更多收获。把自己比较阅读的心得写下来。
⑵
回顾本单元课文,体会它们紧紧围绕中心取材、“散而不乱、气脉中贯”的特点。模仿其中一篇文章的写法,自己写一篇小论文或抒情性的文章互相交流展示。
第七、八课时
【活动内容】
单元小测
【活动设计】
作《学案》“单元检测”,教师讲解部分题目。
附:教案示例
《伶官传序》教学思路设计
一、导入新课
上节课,我们通过赏析示例《六国论》,学习了提要钩玄,逐层梳理文章脉络的鉴赏方法,今天,我们通过学习欧阳修的《伶官传序》来继续认识古代散文“散而不乱,气脉中贯”的特点。
二、整体感知
课文写了什么事,表达了什么观点呢?
自由朗读课文,边读边把课文中的观点句划出来,并试着翻译。
三、品读欣赏
欧阳修散文作品有很多,体裁也丰富多样,我们接触到的就有《醉翁亭记》、《秋声赋》、《泷岗阡表》、《朋党论》等,可是据说欧阳修认为,《伶官传序》是他平生最得意之笔,文章好在哪里呢?
再次自由朗读课文,读完后以小组为单位互相交流对本文的看法。
(一)问题导读:
1、《古文观止》的编者认为本文“起手一提,包括全篇之意”,对这句话你怎样理解呢?
明确:本文论点:盛衰之理,虽曰天命,岂非人事哉!
这句话,具有提挈全文的作用,全文都围绕它进行论证。
2.对“盛衰之理,虽曰天命,岂非人事哉”这句话的理解?
明确:国家兴盛与衰亡的道理,虽然说是天命,难道不是由于人的作为吗?
重点是强调人在主观上是否努力
小结:本文观点鲜明,条理清晰,很值得我们在作文中学习和借鉴。
3、文中哪几个词语最能表现庄宗忧劳?
受、藏、遣、告、请、盛、负、前驱、纳
欧阳修为什么极力渲染庄宗忧劳得天下呢?
明确:欧阳修极力渲染庄宗忧劳,就是为了突出 “忧劳兴国,逸豫亡身”这个主题。
4、作者在文中是怎样论证观点的呢?
明确:使用正反对比举例的论证手法
(二)朗读品味
1.读 “方其系燕父子以组”和“及仇雠已灭这两个句子”
注意感情和语气。
第一句赞叹,庄宗意气风发,应该读得激昂、振奋;第二句惋惜,庄宗败绩可叹,读得低沉、缓慢、哀伤。
2.将这些句子改为两两对偶的句子让学生评价
优点:使用对偶,朗朗上口;使用短句,干脆利落。
缺点:呆板,无变化。
在表达情感上平淡了,为什么?
引导学生发现课文句子的特点。
明确:(1)本文有陈述句,有感叹句,有反问;有骈句、有散句;有长句,有短句。句式错落有致,读起来抑扬顿挫,一唱三叹,感情饱满,气势充沛。
(2)第三自然段“方其系燕父子以组,函梁君臣之首,入于太庙,还矢先王,而告以成功,其意气之盛,可谓壮哉!”“及仇雠已灭,天下已定,一夫夜呼,乱者四应,仓皇东出,未及见贼而士卒离散,君臣相顾,不知所归,至于誓天断发,泣下沾巾,何其衰也!”
这是两个感叹句,用词不同,却包含着强烈的感情色彩。壮哉,在赞叹中有轻蔑;衰也,在惋惜中有谴责,都表达了作者对这件历史事实的鲜明的观点。接着又用“岂得之难而失之易欤?”和“抑本其成败之迹,而皆自于人欤?”反诘语气的选择复句强调后者,说明成败之事“皆自于人”的道理。文章感情充沛,语言富于变化,读起来朗朗上口。
3.同学们再齐读一遍体会。
4.回顾《醉翁亭记》中的句子:明确欧阳修散文的语言特点:
骈散结合、行文流畅,“也”字的运用构成反复咏叹,却毫无拖沓之感。
(三)探究讨论
1.本文是欧阳修为《伶官传》作的序,可为什么本文的主人公却并不是伶官而是庄宗呢?
明确:本文很少直接写到伶官们的事,因为伶官的事迹在传内已作了详细叙述,不必重复。庄宗的衰败正是由伶官所引起,作者以历史为鉴,就伶官乱政误国之事评述国家兴亡盛衰之理,以史论事,内容联系很紧密,重点落在庄宗盛衰的史实和评论上。文章最后也提到“数十伶人困之”的事实,使伶人的作乱和后唐的盛衰直接联系起来,这样扣住了题意,突出了中心。
2.欧阳修为什么要就伶官乱政误国之事评述国家兴亡盛衰之理呢?
(四)拓展提高
让学生发表对课文的观点的个性评价。
(五)结语:
正所谓“以铜为鉴,可以正衣冠;以人为鉴,可以明得失;以史为鉴,可以知兴替.”。欧阳修在乱世中,在仕途多舛中,肝胆忠心昭日月,义正词婉劝君王。《伶官传序》就像一面镜子,让我们从庄宗的悲喜人生中谨记:忧劳兴国,逸豫亡身;居安思危,防微杜渐。
第四篇:中国古代诗歌散文欣赏
《中国古代诗歌散文欣赏》名句
天生丽质难自弃,一朝选在君王侧。回眸一笑百媚生,六宫粉黛无颜色。春宵苦短日高起,从此君王不早朝。天旋日转会龙驭,到此踌躇不能去。春风桃李花开夜,秋雨梧桐叶落时。夕殿萤飞思悄然,孤灯挑尽未成眠。悠悠生死别经年,魂魄不曾来入梦。玉容寂寞泪阑干,梨花一枝春带雨。在天愿作比翼鸟,在地愿为连理枝。天长地久有时尽,此恨绵绵无绝期。袅袅兮秋风,洞庭波兮木叶下。时不可兮骤得,聊逍遥兮容与。心非木石岂无感?吞声踯躅不敢言。三顾频烦天下计,两朝开济老臣心。出师未捷身先死,长使英雄泪满襟。楼船夜雪瓜洲渡,铁马秋风大散关。出师一表真名世,千载谁堪伯仲间!孤鸿号外野,翔鸟鸣北林。
江流婉转绕芳甸,月照花林皆似霰。江天一色无纤尘,皎皎空中孤月轮。江畔何人初见月?江月何年初照人?白云一片去悠悠,青枫浦上不胜愁。昨夜闲潭梦落花,可怜春半不还家。山寺钟鸣昼已昏,渔梁渡头争渡喧。岩扉松径长寂寥,惟有幽人自来去。千岩万转路不定,迷花倚石忽已暝。云青青兮欲雨,水澹澹兮生烟。安能摧眉折腰事权贵,使我不得开心颜。吴楚东南坼,乾坤日夜浮。戎马关山北,凭轩涕泗流。
垆边人似月,皓腕凝霜雪。人生得意须尽欢,莫使金樽空对月。天生我材必有用,千金散尽还复来。五更鼓角声悲壮,三峡星河影动摇。野哭千家闻战伐,夷歌数处起渔樵。卧龙跃马终黄土,人事音书漫寂寥。昆山玉碎凤凰叫,芙蓉泣露香兰笑。女娲炼石补天处,石破天惊逗秋雨。梦入神山教神妪,老鱼跳波瘦蛟舞。小楼昨夜又东风,故国不堪回首月明中。问君能有几多愁?恰似一江春水向东流。身既死兮神以灵,魂魄毅兮为鬼雄。五月渔郎相忆否,小楫轻舟,梦入芙蓉浦。
长桥卧波,未云何龙?复道行空,不霁何虹?
歌台暖响,春光融融;舞殿冷袖,风雨凄凄。
鼎铛玉石,金块珠砾,弃掷逦迤,秦人视之,亦不甚惜。
秦人不暇自哀,而后人哀之;后人哀之而不鉴之,亦使后人而复哀后人也。六国破灭,非兵不利,战不善,弊在赂秦。
以地事秦,有抱薪救火,薪不尽,火不灭。
优劳可以兴国,逸豫可以亡身。
夫祸患常积于忽微,而智勇多困于所溺。
所谓天者诚难测,而神者诚难明矣。所谓理者不可推,而寿者不可知矣。虽曰爱之,其实害之;虽曰忧之,其实仇之:故不我若也。
第五篇:中国古代诗歌散文欣赏
中国古代诗歌散文欣赏
咏史怀古诗鉴赏练习
1.阅读下面一首唐诗,然后回答问题。
金谷园 杜牧
繁华事散逐香尘,流水无情草自春。日暮东风怨啼乌,落花犹似坠楼人。
【注】金谷园:故址在今河南洛阳西北,是西晋富豪石崇的别墅,繁荣华丽,极一时之盛。唐时园已荒废,成为供人凭吊的古迹。
(1)诗中“草自春”的“自”字与杜甫《蜀相》中“映阶碧草自春色”的“自”字用法是否相同?试作简要分析。
(2)全诗句句写景,且景中寓情。试分析诗人由三、四句中的“日暮啼鸟、东风落花”联想到了什么?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思想感情?
2.阅读下面一首唐诗,然后回答问题。
金陵怀古 刘禹锡
潮满冶城渚,日斜征虏亭。蔡洲新草绿,幕府旧烟青。兴废由人事,山川空地形。《后庭花》一曲,幽怨不堪听。
(1)诗的首联和颔联均是写景,但又各有不同,试作简要分析。
(2)“《后庭花》一曲”中的“后庭花”是化用了杜牧《泊秦淮》中的哪一句?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思想感情?
3.阅读下面一首唐诗,然后回答问题。
咏史 李商隐
北湖南埭①水漫漫,一片降旗百尺竿。三百年间同晓梦,钟山何处有龙盘?
【注】①北湖,南京玄武湖。南埭,即鸡鸣埭。二者都是六朝帝王寻欢作乐的地方。(1)简析第二句中的“一片”和“百尺”的表达效果。
(2)诗歌最后以反问结句,可以看出诗人怎样的观点态度?
羁旅思乡诗鉴赏练习
1.阅读下面一首唐诗,回答后面的问题。
除夜作 高适
旅馆寒灯独不眠,客心何事转凄然? 故乡今夜恩千里,霜鬓明朝又一年。
(1)诗歌讲究景情相合,诗歌的前两句作者选取了哪些意象?营造了怎样的氛围?
(2)杜甫在《月夜》中写道:“今夜郎州月,闰中只独看。”从写作手法上看,与本文的第几句相似?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
2.阅读下面一首唐诗,回答后面的问题。
寒食 孟云卿
二月江南花满枝,他乡寒食远堪悲。贫居往往无烟火,不独明朝为子推。
(1)本诗的前两句采用了怎样的手法?抒发了作者内心怎样的感受?
(2)寒食“无烟火”是为纪念春秋时期的介子推相沿而成的风俗。这个节日里,人们多外出游春,吃现成的食物,感受野外空气的清新。但是作者却笔锋一转,描写了贫居的生活,这其中有何深意?
3.阅读下面一首唐诗,回答后面的问题。
旅次朔方 刘 皂
客合并州已十霜,归心日夜忆咸阳。无端更渡桑乾水,却望并州是故乡。
(1)诗歌讲究炼字,从关键字词中可以窥看到诗歌的主题。本文是一首羁旅乡思题材的作品,试从诗中找出表现主题的关键字词,并简略分析。
(2)解析第三句“无端更渡”的意思,并分析作者所要表达的思想感情
4.阅读下面一首唐诗,回答后面的问题。
行舟 李益
柳花飞入正行舟,卧引菱花信碧流。闻道风光满扬子①,天晴共上望乡楼。
【注】①扬子:扬子江,长江的江苏段。
(1)“柳花飞入正行舟,卧引菱花信碧流”表现了怎样的情和景?
(2)诗人在第三句中提到了风光秀丽的扬子江的春景,但第四句却写道“天晴共上望乡楼”,很明显,诗人舟行扬子江,不是为了看景。请分析,作者为什么要在此时才登楼望乡呢?
5.阅读下面一首唐诗,回答后面的问题。
杂诗 ’ 无名氏
无定河边暮角声,赫连台①畔旅人情。函关归路千余里,一夕秋风白发生。
【注】①赫连台:东晋末年夏国赫连勃勃所筑,是古代战争中积尸封土其上以表战功的土丘。(1)诗歌前两句都是写景,其中既无动词,又无形容词。请结合注释分析景物描写营造了怎样的意境?
(2)“一夕秋风白发生”一句用了哪种修辞手法?表达效果如何?
山水田园诗鉴赏练习
1、阅读下面一首唐诗,回答后面的问题
雨过山村(唐·王建)雨里鸡鸣一两家,竹溪村路板桥斜。妇姑①相唤浴蚕②去,[1]
闲着中庭③栀子花。①妇姑:嫂嫂和小姑②浴蚕:古时候将蚕种浸在盐水中,用来选出优良的蚕种,称为浴蚕。③中庭:院心
(1)“雨里鸡鸣一两家,竹溪村路板桥斜”两句诗写出了怎样的环境?请作简要概括。
(2)练习全市赏析“闲着中庭③栀子花”句中“闲”字的表达效果。
2、阅读裴迪这一首唐诗,回答后面的问题。
华子岗
日落松风起,还家草露晞。云光侵履迹,山翠拂人衣。
(1)本是描写了那些景物?这些景物时怎样串联起来的?
(3)请你揣测一下诗人此时的心境,并说出你的依据
3、阅读下面一首宋诗,完成题目
夏日三首 张耒
长夏村墟风日清,檐牙燕雀已生成。
蝶衣晒粉花枝舞,蛛网添丝屋角晴。落落疏帘邀月影,嘈嘈虚枕纳溪声。久斑两鬓如霜雪,直欲渔樵过此生。
注:①檐牙:屋檐如牙齿一样
②落落:稀疏的样子(1)这首诗主要写村居环境之“清净”,通观全诗,作者主要运用了什么手法来表现环境的“清净”?试作简要分析
(2)这首诗通过对村居清净环境的描写,抒发了诗人什么样的思想情感?
4.阅读下面一首唐诗,回答问题。
移家别湖上亭
戎昱
好是春风潮上亭,柳条藤蔓系离情。黄莺久住浑相识.欲别频啼四五声。
(1)这首诗主要运用了什么修辞手法?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
(2)请结合具体诗句赏析一下这种手法。
边塞军旅诗鉴赏练习
1.阅读下面一首唐诗,然后回答问题。
行军九日思长安故园①
岑参
强欲登高去,无人送酒来。,遥怜故园菊,应傍战场开。
【注】①这首诗的原注说:“时未收长安。”唐天宝十四载(755)安禄山起兵叛乱,次年长安被攻陷。至德二载(757)二月肃宗由彭原行军至凤翔,岑参随行。九月唐军收复长安,诗可能是该年重阳节在凤翔写的。岑参是南阳人,但久居长安,故称长安为“故园”。(1)“遥怜故园菊”中的“遥”字和“怜”字,极具感染力,请简要加以赏析。
(2)诗歌的首句是如何来体现题目“行军九日”的?请简要说明。
2.阅读下面一首唐诗,然后回答问题。
陇西行 陈 陶
誓扫匈奴不顾身,五千貂锦①丧胡尘。可怜无定河边骨,犹是春闺梦里人。
【注】①貂锦:古时士兵穿的是用貂皮制的战袍,这里代指士兵。(1)这首诗共分两个层次,请分析归纳。
(2)请从“虚实结合”的角度赏析诗歌的三、四句。
3.阅读下面一首唐诗,然后回答问题。
征人怨 柳中庸
岁岁金河复玉关,朝朝马策与刀环。三春白雪归青冢,万里黄河绕黑山。
诗歌的题目是“征人怨”,但却通篇不着一个“怨”字,虽然如此,却又处处弥漫着怨情。请联系全诗内容简要加以赏析。
4.阅读下面两首诗歌,然后回答问题。
从军行(其五)
王昌龄
大漠风尘日色昏,红旗半卷出辕门j 前军夜战洮河北,已报生擒吐谷浑①。
从军行 陈 羽
海畔风吹冻泥裂,梧桐叶落枝梢折。横笛闻声不见人,红旗直上天山雪。【注】①吐谷浑:吐谷浑又称吐浑、退浑,是我国西北的古代民族之一,这里指其酋长。(1)两首诗在题材上有什么不同?请简要说明。
(2)两首诗在写法上有什么异同点?请结合诗歌内容简要加以赏析。
5.阅读下面一首唐诗,然后回答问题。
听晓角 李益
边霜昨夜堕关榆①,吹角当城汉月孤。
无限塞鸿飞不度,秋风卷入《小单于》②。
【注】①关榆:关旁的榆树。②《小单于》:乐曲名。(1)请对第二句中的“孤”字进行赏析。
(2)诗的后两句写出了怎样的景与情?请简要分析。
咏物抒怀诗鉴赏练习
1.阅读下面一首唐诗,回答下面的问题。
杳杳寒山道 寒山①
杳杳寒山道,落落冷涧滨。啾啾常有鸟,寂寂更无人。浙浙风吹面,纷纷雪积身。朝朝不见日,岁岁不知春。
【注】①寒山:贞观时代的诗僧,长期住在天台山寒岩,这首诗就刻写在山石竹木之上。(1)本诗可分为几层?分别写了什么内容?
(2)使用叠字是本诗的一大特点,试选取一联分析其作用。
(3)本诗的颔联写了什么内容?用了什么表现手法?试结合诗句作简要分析。
2.阅读下面一首宋诗,回答下面的问题。
咏柳 曾 巩
乱条犹未变初黄,倚得东风势便狂。解把飞花蒙日月,不知天地有清霜。
(l)诗中的“柳”有何比喻或象征意义?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情感?
(2)“倚得东风势便狂”一句中的“倚”字,你认为用得好不好?为什么?
3.阅读下面一首唐诗,然后回答后砸的问题。
题张十一旅社三咏·榴花
韩愈
五月榴花照眼明,枝间时见子初成。可怜此地无车马,颠倒青苔落绛英。
(1)开头两句写出了石榴花怎样的特征?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感情?
(2)你认为那个词可以作为这首诗的诗眼?为什么
4.阅读下一首唐诗,然后回答问题。
官仓鼠 曹邺
官仓老鼠大如斗,见人开仓亦不走。健儿无粮百姓饥,谁遣朝朝入君口?(1)本诗前面两句塑造的“官仓鼠”这一形象有什么特点?联系全诗来看,官仓鼠应该指什么?
(2)这首诗主要运用了哪些表现手法?请选择其中一种进行具体赏析。
(3)尾句“谁遣朝朝入君口”有何言外之意?
5.阅读下面一首诗,完成后面的题目。
落花① 李商隐
高阁客竟去,小园花乱飞。参差连曲陌,迢递送斜晖。肠断未忍扫,眼穿仍欲稀。芳心②向春尽,所得是沾衣。
【注】①这首诗写于会昌六年(846),作者正闲居永业。当时,李商隐陷入牛李党争之中,境况不佳。②芳心:花心,亦指看花人之心。(1)该诗中哪个词是诗眼?请找出来并分析理由。
(2)尾联使用了双关的表现手法,试结合诗句作简要说明。
送别诗鉴赏练习
1.阅读下面的唐诗,然后回答问题。
谢亭送别 许浑
劳歌一曲解行舟,红叶青山水急流。日暮酒醒人已远,满天风雨下西楼。
(1)请简要分析“红叶青山”是怎样的画面?它是怎样和离情统—起来的?
(2)最后—句是怎样表现离情的?
2.阅读下面的唐诗,然后回答问题。
别薛华 王勃
送送多穷路,遑遑独问津。悲凉千里道,凄断百年身。心事同漂泊,生涯共辛苦。无论去与往,俱是梦中人。
(1)试分析首联中“穷”“独”二字在书法情感方面的作用
(2)“悲凉千里道,凄断百年身”有何深意
3.阅读下面的唐诗,然后回答问题。
送人东归
温庭筠
荒戍落黄叶,浩然离故关。高风汉阳渡,初日郢门山。江上几人在,天涯孤掉还。何当重相见,樽酒慰离颜。
(1)清人沈德潜在《唐诗别裁》中说“荒戍落黄叶,浩然离故关”句“起调最高”,试谈谈你的看法。
(2)颈联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思想感情?
古诗词阅读
《东溪》 l中间两联以细腻的笔触写了东溪之景,如野鸭倚岸而眠,悠闲自在;老树开 花,枝奈秀美;蒲茸齐整似剪,沙石洁净得好像被筛选过一样,充满了宁静、安详之 态。作者在写号时采用了拟人、对偶、夸张的修辞手法,突出环境的清净与尚雅,抒 发了作者内心的喜悦之情。
2.“情虽不厌”说明这里风景虽好,但终究不是自己的久居之地,“住不得”说 出了自己心中的无奈,曲折地表达了诗人对闲适宁静生活的渴求。.
《送邹明府游灵武)1诗中邹明府形象的主要特点是清正廉洁。如诗中写到他三年县令任满离去
之时,马依旧瘦弱,随身相伴的只有书;胃雪远游朔方,前程艰险,单薄的衣衫难抵 透骨寒风。这些细节的描写,都表现了邹明府至清至廉的形象。
2.①“藏”字,运用拟人手法,描绘人行之迹很快便被大雪覆盖的边塞雪景,写景生动,颇有画意;一个“藏”字,已包含大雪纷飞、道路莫辨、行人稀少等多重意 蕴。②“透”字,极为传神地展现了林间朔风砭人肌骨的穿透力,同时还隐舍风急、天寒、衣单等内容,富有想象力和感染力。
第79版参考答案
《怀古咏史诗鉴赏练习>
1、(1)相同。两首诗中的“自”字,都妙在连接了景与情。表面写春草不管人世间的沧桑,依然碧绿,对人事的种种变迁,似乎毫无感触;实际上是烘托诗人物是人非的感伤之情。(2)联想到了“坠楼人”(或石崇宠妓绿珠跳楼自尽的故事),表达了诗人对绿珠如同落花般不能自主的命运的同情和惋惜。
2、(1)首联写的是早潮上涨、满川风涛的晨景和荒凉的江边晚景,巧妙地写出了盛与衰的对比,暗含吊古伤今之情;颔联两句虽然仍是写景,但此处写的景,则不仅是对历史陈迹的凭吊,而且以雄伟美丽的山川为见证以抒怀,形象地表达出诗人对某一历史问题的认识。时序虽在春寒料峭之中,但蔡洲却已长出一片嫩绿的新草;那被称为金陵门户的幕府山正雄视大江,山顶上升起袅袅青烟,光景依然如旧。这一联融古今事与眼前景为一体,“新草绿”“旧烟青”六个字醒豁鲜明,情景交融,为下文的感慨作铺垫
(2)“商女不知亡国恨,隔江犹唱《后庭花》”;诗人借古讽今,表达了诗人对统治者没有汲取历史上亡国的教训而纵情享乐的不满和担忧。
3、(1)“一片”是从广度上描写,“百尺”是从高度上描写,透过形象来看历史,揭露了六朝末代统治者的荒淫误国和穷途末路。(2)-百年间.王朝更替,降旗屡树,阐发了国家兴亡在于人事,而不在山川形胜的观点和态度。
《山水田园诗鉴赏练习>
1、(1)①在雨天,天色晦明交替,偶有一两家“鸡鸣”,写出了山村户少、人稀的特殊风情,显出山村之“幽”;“竹溪村路”配上“斜”“板桥”,曲径通幽,天然而和谐,昱出山居的“深”来。(2)用“闲”衬忙,一树盛开的栀子花无人采,更加突出春深农忙。
2、(1)落日、松风、草露、云光、山翠。诗人以“还家”为线索,通过自己的所见所闻所感,把这些分散的景物连缀成一幅有声有色、动静相宜的艺术画面。(2)诗人对华子岗无比喜爱,恋恋不舍。一是“还家”与“日落”相应,不仅点出诗人已游览多时,也刻画出诗人游共未尽、漫步下岗的悠然自得的形象;二是“侵”“拂”二字表面上是写云光山色对诗人眷恋不舍,实则反映了诗人对这美景的喜爱与留恋。
3、(1)反衬。首联用燕雀在檐前飞舞反衬村居环境的清幽;颔联写蝴蝶飞舞、蜘蛛结网,反衬白天的清静;颈联用风吹帘动、溪声嘈嘈反种夜景的清静。(2)对村居环境的喜爱以及归隐村野、终老乡间、心境清闲的喜悦之情。
4、(1)拟人,抒发了作者搬家时对故居一草一木依恋难舍的深厚感情。(2)第二句中的“系”字,既切合柳每、藤蔓修长柔软的特点,又写出了柳条、藤蔓仿佛伸出无数多情的手臂牵扯“我”的衣襟的动作,表现了它们依恋主人,不忍让“我”离去的深情。第四句中的“啼”字,既符合黄莺呜叫的特点,又似殷殷挽留、凄凄惜别,让人联想到离别的眼泪,语含双关,体物传神。
《羁旅乡思诗鉴赏练习》
1、(1)“旅馆”‘‘寒灯”等。“旅馆”点出了除夕之夜诗人远离家人,身居客舍;“寒 灯”渲染了旅馆的清冷和诗人内心的凄寂。(2)第三句。诗人用了“对写法”,即借描写对方来写自己,描写故乡的亲人在除夕之夜想念千里之外的自己,恰恰是诗人“千里思故乡”的表现。
2、(1)反衬。首句描绘出“二月江南花满枝”的美丽景色,在悲苦的境遇中面对繁花似锦的春色更容易勾起“独在异乡为异客”的伤感之情。(2)对于富人来说,一朝“断炊”意味着佳节的快乐,而对于“贫居”来说,断炊“往往”则包含着难堪的心酸。
3、(1)“旅次”“客舍”“归心”“故乡”等。“旅次”点出这是旅途中的作品,诗人漂 泊在外:“客舍”“归心”指出客居异乡有归家之心;“故乡”彻底明确作者思乡的情感。(2)“无端”即没来由,“更渡”即再渡。四字表明作者在十年之后,再渡桑乾,回到家乡。当他遥望远去的并州时,却又生出了另一种思乡情绪。
4、(1)舟行扬子江中,岸上柳絮飘来;诗人斜卧船中,任菱花轻舟随碧绿的江流荡漾东去,俨然一幅闲情逸致的画面;仔细品味,柳花入怀,撩起了游子思乡的 愁绪。(2)风光明媚、空气清新的晴天丽日,作者登楼望乡,或许可以般目千里;古时别家出走多在岁寒过后,当物华又换,春光再满时,游子的乡思愁绪倍增。
.
5、(1)在那荒凉的无定河流域和古老阴森的赫连台组成的莽莽苍苍的背景中,向晚吹起的角声与“旅人情”相映衬,渲染了凄厉幽怨的情境,恰与作者羁旅的心境相符。(2)夸张。用白发生长之快来形容作者的愁情之重。虽不言愁,却把思乡的愁情表现得更为浓重。
第80版参考答案
《边塞军旅诗鉴赏练习》
L、(1)“遥”字渲染出诗人与长安的相距之远。“怜”字不仅写出了诗人对故乡之菊的眷恋,更写出了他对故园之菊开在战场上的叹息和怜惜。可见作者的思乡之情之深。(2)古人在九月九日重阳节有登高饮酒的习俗,首句中“登高”一词就紧扣题目中的“九日”“强”是勉强的意思,表现了诗人在战乱中凄清的境况,“行军”的意味也就有了。
2、(1)前两句赞扬戍边战士奋不顾身的爱国精神,三、四句通过对悲惨情景的描写,反映了唐代长期征战带给人民的痛苦和灾难,表达了诗人的反战情绪。(2)“无定河边骨”和“春闺梦里人”,一边是现实,一边是梦境;一边是悲哀凄蓐的枯骨,一边是想象中的年轻英傻的战士。虚实相对,造成强烈的艺术效果。从诗中来看,知道亲人死去,固然会引起悲伤,但毕竟是一种告慰;灾难争不幸降临捌身上,妻子却还在梦境之中盼他早日归来团聚,这才是真正的悲剧。
3.诗人抓住产生怨情的缘由,从时阐与空同两方面落笔。诗中“岁岁¨朝朝”的戎马生涯,使人在无休止的战争生活中感到苦涩无时不在,而“白雪青幂”与“黄河黑山”等自然景象又让我们看到征戍之地的寒苦与荒凉,以及征A转战艘涉的辛苦,怨恨之情油然而生。
4、(1)王诗采用侧面描写的方式,呈现了一场大胜仗,表现了边关将士不畏艰苦、英勇善战的精神。陈诗则表现了边关将士在风雪中行军的场景。(2)相同点:两首诗都采用了映衬(衬托)的表现手法。王诗用风沙遮天蔽日这种恶劣的自然环境,来衬托将士们只能半卷了战旗迎风作战的大无畏的精神;陈诗捌用冻死纷纷裂开和梧桐树梢被狂风折断的恶劣的自然环境,来对托从军的将士们昂扬向上与坚强不屈的精神面貌。不同点:王诗除了采用村托的表现手法外,还采用了侧面烘托的手法,以前锋军队已在夜战中大获全胜来突出唐军的强大剡悍和威力无比,给人留下深刻的印象。
5.(1)“孤”是孤独之意。这里不仅形容天上的月是孤单的,更是写地上的人看到选片残月时的感受也是孤零零的。(2)-、四句为倒装,作者写一霹由边塞飞往南方的候鸟,听到秋风中传来画角吹奏的《小单于》曲,也深深为之前情,日而在边关上空低回流连、盘旋不度的情景,表达了边塞将士挥之不去的思乡之之情以及内心深处的孤寂与凄苦。
《咏物抒怀诗鉴赏练习》
1、(1)两层。前六句为第一层,分别写了山路、山涧、鸟、风、雪等景物,构成了一幅清出冷寂的画面。最后两句是第二层,写作者超然物外的液泊心境。(2)如首联中,“番香”言山路深暗幽远,“落落”言涧边寂寥冷落。这使得诗一开始就耙读者带进一个冷森森的境界,让人顿觉寒气逼人。(3)颔联写山的出静,用轻细的鸟呜声反种四周的冷寂,所以这联运用了反衬法。
2.(1)“柳”比喻社会上那些依仗别人的权势得志(2小人。诗人对柳树有明显的眨抑与嘲讽,暗含着对那些势利小人的憎恶之情。(2)好。“倚”是依仗、倚靠之意。作者运用拟人的修辞手法,把小人得志、依势猖狂的丑态表现得淋漓尽致。
3.(1)开头两句勾画出了五月里石榴花开时的繁茂烂漫景象,写出了看花人的愉快心情(2)“可怜”。五月盛开的榴花红似火,绿叶掩映着初结的小果,景象烂漫迷人,只可惜石榴生长在偏僻的地方,无人来赏,只能任其花开花藩。诗人用“可怜”一词,委婉地表达了这种孤独的心境。
4.(1)特点:大,勇(胆大也可)。“官仓鼠”比喻榨取民脂民膏的贪官污吏。(2)比喻、对比、象征等手法。比喻:如开头一句,用“斗”这一粮仓盛器来比喻官仓鼠的肥大,既突出形象,又点出了鼠的贪心。对比:官仓里的老鼠被齐得叉肥叉大,前方守卫边疆的将士和后方终年辛劳的百姓却仍然在挨饿。诗人以强烈的对比,把一个令人触目惊心的矛盾展现在读者面前,揭露了人不如鼠的黑暗现实。(3)那些贪官污吏之所以有恃无恐,是因为有最高统治者给他们作后台。
5.(1)“断肠”。风i落花,漫天飞舞,它们落到田问小路上,落到斜阳将沉的地方。诗人感慨身世,欲展才华,奈何无门可投,且流年易逝。诗人念此,伤感断肠之感油然而至。(2)花朵用生命装点了春天,却落得个凋残、沾衣的结局;诗人素怀壮志,却屡遭挫折,落得个悲苦失望、泪落沾衣的结局。这两句既说花也说人,一语兢关,感慨无限。
《送别诗鉴赏练习》
1.(1)时值深秋,两岸青山,霜林尽染,满目红叶,映衬着一江碧绿的秋水,色 彩格外鲜艳明丽。作者以乐写哀,以美景衬衷情。景色越美,越显出欢聚的可恋,别离的难堪。(2)融情入景,暮色的苍茫黯淡,风雨的迷蒙凄清,融入了作者与友人别 后的怅惘空虚、凄黯孤寂的情怀。
2.(1)道路荒寂,更兼分别后自己与朋友将都是弧身只影,“穷”“独”二字有力地渲染了朋友分别的悲伤心情。(2)这两句诗不仅是在向远行人指出在以后的行路中可能会遭受到的噩运,也是作者在抒发困怀才不遇不得重用而引发的苦楚之情。
3.(1)送别的地点是荒凉冷落的古堡,时令又值落叶萧萧的寒秋.环境冷寂、孤清,给人一种阴沉之感;然而接下去的诗句却陡然一振,出人意料:“浩然离故关”——友人此行,心浩然而有远志,气度不凡,格调高昂。(2)颈联仿效李白“孤帆远影碧空尽,唯见长江天际流”的诗句.,有两重诗意:诗人一面目送归舟孤零零地 消失在天际,一面遥想江东亲友大概正望眼欲穿,切盼归舟从天际归束。“江上几 人在”,想象归客将遇见哪些故人,受到怎样的接待,是对友人此后境遇的关切;诗人旱年曾久游江淮,此处也寄托着对故交的怀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