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作文选材时的技巧
作文选材时的“技巧例谈”
从选材的角度看,选点小巧精致是作文成功的一大要诀。
小巧的材料往往就是生活中的一次历练、一番拼搏、一点收获、一种体验„„就是这些点点滴滴,经过我们的剪辑加工、精心组合,它们就
从选材的角度看,选点小巧精致是作文成功的一大要诀。
小巧的材料往往就是生活中的一次历练、一番拼搏、一点收获、一种体验„„就是这些点点滴滴,经过我们的剪辑加工、精心组合,它们就会变得鲜明而丰厚、灵动而美丽,因而显得异常精致。
可是,我们很多同学在作文时,往往喜欢犯这样一些毛病:让他们写长江,他们必然溯源到江头,飘流至江尾,浩浩荡荡三千里;让他们写长城,他们就会从山海关到嘉峪关,巍巍峨峨半壁江山。如此贪多求全、贪大求圆,是作文一大忌。
从操作的层面上看,我们如何克服这一毛病呢?下面是以“成长”为话题的两篇考场作文,以此为例,具体说明。
甲文:
我是这样成长的
一考生
“哇”的一声,我来到了这个世上。
我降生后,首先“被迫”认识了自己的父母,还“被迫”认了个姐姐。聪明的我,六个月就学会了说话,9个月大时就会走路了。
过了婴儿时期,就进入了童年,童年的生活过得“了无生趣”。4岁“被迫”进了幼儿园,认识了“陌生”的同学们,喊了自己根本不认识的老师,学了最基本的“火、土、水、木”和“1+1=2”„„一切都在进行着。
读完了幼儿园,进入了小学,分别了熟悉的同学们和老师,又“被迫”认识了陌生的同学们和老师,成绩平平,没有一点起色,但当我懂事时,就一头扎进了书海中。安徒生的童话故事让我为海的女儿而哭泣,为玫瑰仙子的幸运而赞叹,为白雪公主的美妙奇遇而陶醉。
可直到六年级,我的生活发生了改变。成绩如梦幻中那样上升到前几名。一切都发生得太快了。六年级时,我们必须进行小升初的考试,面对人生的第一战,我放弃了自己的最爱———课外书,但同时也获得了令人喜悦的成绩。
升入初中后,我告别了自己低幼的童年,逐渐迎来成熟,同时又告别与自己相处六年的熟悉的同学和老师,又“被迫”认识了陌生的同学和老师。初中阶段比我想象中辛苦一些,并且有了较强的竞争意识,我全身心投入到学习中去,成绩自然提高了不少。
这就是我目前的成长历程,以后怎么样,我也不太清楚,不过,从这些成长历程中,我也懂得了许多道理,不信,自己去瞧瞧吧!
乙文:
点击成长
一考生
打开青春的电脑,点击成长的图标:
惊
“哇!怎么搞的,是不是我眼睛花了。”我揉了揉眼睛。
定眼一看,我鼻子下面一丁点小绒毛在向我招手。
“怎么一惊一咋的。”妈妈走进屋里。
“妈,你瞧,”我指了指。
“唉哟,长胡子了,这有什么大不了的,你现在可14岁了!”
“好啊,多吃点饭,身体长得壮壮的,为咱们家又添一名男子汉。”爸爸附和着。
忧
一张画满“红灯笼”的试卷飘到我手里,居然这么差,真笨真蠢!我拧了一把大腿„„“怎么搞的,饭白吃了,这么差。”试卷被重重地摔在地上。
我捡起来,迈着沉重的步子走进了我的小巢,真想哭,可又哭不出来,这是怎么回事呀?
拼
“你连续这几次考试都不理想,真不知你这阵子在干什么。下去认真反思一下,好好抓一下学习。”
我带着班主任那恳切的教诲灰着脸从办公室走了出来。
回到教室,我重重地拍打着书———拼了,看谁与谁争锋。
埋头于题海书丛中„„
乐
“哈!我就知道能行的,果然不出所料。”
我接过那布满红勾勾的试卷,一吐晦气,抬着头,向春光灿烂中走去„„
成长的脚印一个个清晰可见,有惊,有奇,有忧,有喜„„
我明白自己会走得更稳更坚定„„
这两篇文章的小作者语言功底都不错,可是因为选材的原因,前者成了低分作文,后者成了高分作文。前者从出生落笔,婴儿幼儿小学初中全不放过,所选材料呈线条状。后者撷取成长路上的几朵浪花,精彩呈现,所选材料就是几个“点”。这就是窍门了:要选“点”,忌写“线”。
“写线”,犹如聆听一位老太太不停地唠叨“那过去的故事”,波澜不惊而绵绵不绝,有谁愿意听呢?这种选材思路因其“历时”过长,用笔过“粗”,而往往很难出彩。
“选点”,更容易去粗取精、去旧取新,更方便用各种表达方式表现手法表现生活,抒写心曲。
第二篇:作文选材升格技巧
作文的选材——人取我弃,人弃我取。
就一篇文章而言,如果说立意是灵魂,结构好比骨架,那么材料便是血肉。要写好文章,必须选好材料。
请记住“选材”的口诀:
选材熟悉最重要,材料真实才可*;
典型事例有意义,新颖有趣为最好;
围绕题旨选材料,感情真挚得分高;
考场作文时间紧,选材原则要记牢。
作文的材料主要靠平时的积累,这就要求我们平时做一个生活的“有心人”,随时留心生活中的种种事物和现象,还应尽可能地多多阅读书报,扩展知识,收集各种资料,获得各种信息,至于具体写作时,则应根据作文要求对所占有的材料作认真的筛选和择取,对材料进行技术上的处理,如对材料作合理的详略剪裁,对材料作顺序的编排,对材料作最佳的组合。仅将材料堆砌起来,或勉强凑合,是写不出高质量的文章的。
选材要选取真实、熟悉的、新颖的材料、自己独有的、最动情、感受最深的、藏匿在心底的典型材料,要选取生活中的小材料、贴近生活的热门话题。
老师在阅卷时,对学生的习作常常会有“似曾相识燕归来”的感觉。材料平淡,材料老套,没有新意。比如:《成功》——终于获奖了。《快乐》——获奖了,考好了,非常快乐。《苦恼》——成绩不好,真苦恼。《苦难后的芬芳》——成绩变好了,上次没考好,这次考好了。《难忘的一件事》——获奖的一次经历。„„许多考生,选材没有新意,就一个材料“换汤不换药”。
有的考生,背“优秀习作”,写起作文来,脑子里就搜索范文,张冠李戴套上去,让阅卷老师一瞧就知道不是真实的,作文没有真情实感,自然不能得高分。
同学们写不出真实熟悉的东西,关键是肚子里没“货”,平时不注意积累,不注重观察生活,其实生活是丰富多彩的,只要你做生活的有的人,留意生活,在生活中你一定会发现许多值得写的东西,积累起来,就是写作的材料。罗丹:“生活中去少的不是美,而是发现。”对于我们来说,生活是万花筒,是百科全书。生活中的许多闪光点,都具有典型性,都是典型的事例。生活有三大块组成家庭生活、学校生活、社会生活。这三方面的生活都为我们提供了取之不尽的写作源泉。然而作文不是材料的堆积,因此我们要注意材料的取舍和选择。许多学生在作文选材时,常常把别人写了又写的陈旧材料拿来写。比如给别人让座,帮人家推车,把拾到的钱包还给失主,扶盲人过马路,为同学补课之类早已写滥的内容,似乎这才是他们最熟悉的。其实,我们在校园、家庭、社会等现实生活中,必然会看到和听到许许多多的事,加上自己的亲身经历,作文素材是很多的。我们要从中发现那些新颖的材料。有些现象或变化可能很不起眼,但如果能抓住关键深究下去,就会发掘出新颖的材料来。
一般说来,作文的选材应服从如下几个原则:第一,要围绕主题或中心来选择材料。对材料的取舍,一个最重要的标准就是看其能否表现主题或中心,倘与主题和中心无关,那么这个材料即使再生动,也应坚决舍弃。如以“变化”为题,同学们多以自己家住房的改变,餐桌上美味的增加,交通工具的升级等来反映“变化”这就不够新。一位同学留意了爷爷的烟斗的变化:爷爷最先用的是又粗糙又难看的竹蔸做成的烟斗,接着换成了漆得乌黑发亮、看上去很有“派头”的木制烟斗,最后爷爷抽起了“过滤嘴”,烟斗“退休”了。这小而平常的烟斗的一系列变化,不正反映了改革开放以来社会的巨大变化吗?这就从小处落笔反映大的主题,新颖了很多。假如以“水”为话题作文。同学们可联系《社戏》中“归航偷豆”、《如梦令》中“争渡”的野趣;可联系《听潮》中的海水、《满井游记》中的井水、《小石潭记》中潭水„„可以写出不错的文章。如“南水北调”,可见水之有用;“三峡工程”,可见水之有利;“水乃万物之源”,可见水之重要;“保护母亲河”,可见水之污染严重;生活如海洋——既有风平浪静又有波澜壮阔;人生似长河——九曲盘旋而始终向前等等,如此选材那就新颖深刻多了。由“一滴水与大海”的关系想到“个人与集体”的关系;由“治水要善疏”联想到“治人要善导”等等,这样可以拓宽写作的思路。就会有独特的亮点
第二,材料必须典型。要慧眼识珠,不能以“捡到篮里就是菜”的态度来敷衍。在选材时,我们要首选“打动自己”的材料。因为只有典型的材料,才能深刻地表现文章的主题和中心思想。1
比如有位考生写《这事发生在我班》,选取了班上有个叫李玲的同学为灾区捐献300元。一人就捐出了占全班三分之二多,可谓突出、意义重大的事例。当然还可写平时吝啬的人捐出很多钱,这也是典型。学习上,平时不坑一声的人,突然在这堂课上发言了这也是典型„„
如果所选材料是“一提起来自己就很感动”“亏他想得出来”的事件,那写出来一定能打动人,得分也一定会高。如2009年湖北省宜昌市中考高分作文《送你一轮明月》,考生以自己的篮球赛事作为素材,借父亲激励引导考生从逆境中奋起的经历向人们传达一种励志感悟---只要能坚持拨开最后一片枝蔓障碍,我们就能一睹明月。取材真实,叙写流畅,在情节中自然地生发出生活的哲理,有如一杯“心灵鸡汤”。2009年广东省中考满分作文《我和诸葛亮谈三国》,考生跨越时空,与诸葛亮大谈三国往事,历史典故信手拈来,角度创新,想象丰富,出奇制胜,令人耳目一新。另外,选择自己熟悉的材料(亲耳所闻的、亲眼所见的、亲身经历的、深切感悟的、了然于心的„„),写起来也会得心应手。
第三,材料应是自己熟悉或感受较深的。因为这样的材料最能表现自己的真实感情。要关注日常生活,选取真实、熟悉的小材料。要写自己的亲身经历的材料,写自己独有的、最动情、感受最深的、藏匿在心底的典型材料。比如事情的完整性、材料的理想性人物典型性等方面,要适当的进行加工。我们可将几个人的事情加在一个人身上,几个人的品质加在一个人身上,来深化人物和主题。中学生不可能是“百科全书”似的人,什么都懂。每人的家庭环境、生活经历、兴趣爱好等方面千差万别,知识积累自然也就不完全相同。选材时要有“自知之明”,避开自己陌生的材料,选取自己熟悉的材料:亲耳所闻的,亲眼所见的,亲身经历的,深切感悟的,了然于心的„„,这样才能得心应手。如果不懂装懂糊弄读者,欲“以己昏昏使人昭昭”,只能是吃力不讨好;如果出现错误,则更是画虎类犬,弄巧成拙了。
比如有一次,我上课前发生了这样一幕:一位学生端着一张破凳子向另一位学生要求交换。原因是交换座位前,这张凳子是另一位学生坐坏的。当了解真相后,我立即让全班学生当堂作文一篇。学生们都写得津津有味,似乎若有所悟。不再像平时写作文那样抓耳挠腮地绞尽脑汁。教师如果多抓住这样的机会,引导学生多写自己熟悉的一些事情,就会起到“润物细无声”的作用。
第四,材料应是新颖的、生动的。选这样的材料,可以使作文避免一般化,并显示出新意来。人无我有,人有我新,人新我奇。有的时间,换个角度想问题,可以老材料出新意。比如:“让座”是老掉了牙的材料,有一考生把“让座”写成“谢座”,使材料新颖了。有一位中学生让座给一位带小孩的妇女,这位妇女教小孩“谢谢大哥哥”,借孩子之口表达感激之情,到站了,这位妇女让孩子再次说“谢谢大哥哥”,“大哥哥再见”,再一次借孩子之口表示谢意。作者从中感悟,做了一点“好事”,得到的回报是一谢再谢。
如2009年山东省德州市中考高分作文《被风吹过的夏天》,选材不落俗套。在众多考生选亲情、友情、同学情的素材时,考生选取的是军训生活的点点滴滴,给阅卷老师耳目一新的感觉。2009年黑龙江省中考作文题“与结缘”,许多的考生见到题目之后,只做略微思考,就写上了“与名著结缘”“与诗歌结缘”,结果一篇文章虽然扣住了题意,但没有任何新颖之处,只是平平淡淡表达了主旨,这就是为什么许多文章不能进人一类文的原因。考场作文能够避开平淡,选择新颖独特的素材写作,是最能够表现出与众不同的内涵的。如“与你结缘”,在看似平淡的一个“你”字的内涵中写出中国剪纸的文化魅力;“与龙结缘”中的一条中国龙,引出中华民族的精神气质„„这些新颖的材料,给阅卷老师以新颖的感受,受到青睐。
要选取贴近生活的热门话题、人文命题,发掘出新颖的材料来。要以开放、容纳和宽容的心态来对待现实生活中的热点、焦点、难点和冰点问题。要将视野引向浩如烟海的文学典籍,培养体察苦难、品味人生的悲天悯人的人文情怀。
选材注意以下几点:
1.不涉禁区,积极健康。
“文以载道”,文章要表达思想。思想健康的文章才能给人积极的影响。考试作文的思想内容必须与社会的价值取向保持一致,才能得到认同。高考语文《考试说明》作文基础等级明确要求“思想健康”,某省高考语文阅卷负责人一再强调:作文只要思想不健康就不及格。那些不健康的内容绝不能写,不能越雷池一步,选材就绝不能进入禁区。
2.避生就熟,得心应手。
中学生不可能是“百科全书”似的人,什么都懂。人们家庭环境、生活经历、兴趣爱好等方面千差万别,知识积累自然就不完全相同。选材时要有“自知之明”,避开自己陌生的材料,选取自己熟悉的材料(亲耳所闻的,亲眼所见的,亲身经历的,深切感悟的,了然于心的„„),这样才能得心应手。如果不懂装懂糊弄读者,欲以己昏昏使人昭昭,只能是费力不讨好;如果出现错误,则更是画虎类犬弄巧成拙。如一篇中考作文《那一声声宝贝》,反映的内容是师生之间的真诚的相待。文章字里行间渗透着师生深情,从而深深打动了阅卷教师。该文制胜之处就是选用典型细节表现人物。一是教师对小作者那一声声“宝贝”亲切呼唤,表现出调皮学生的真诚;二是老师端上“一碗香喷喷的鸡蛋面”的细节温暖了学生的心房,从而立起了一个理解尊重学生的良师形象。
3.弃故纳新,与时俱进。
“文章合为时而著,歌诗合为事而作。”(白居易)时代的进步一日千里,社会的发展日新月异,历史的车轮滚滚向前,选材应当与时俱进,作文才具有时代感。隔夜好茶不好喝,干花不如鲜花美,作文材料如果老是陈谷子旧芝麻,谁会喜欢呢?“至今已觉不新鲜”,怎能激起人们的兴趣?“听唱新翻杨柳枝”,才会给人带来惊喜!有些同学写起作文来,喜欢罗列“光荣榜”“英烈榜”,举例尽是古人、死人,这样的文章往往缺乏鲜活的时代气息。其实,现实生活是丰富多彩的,当今社会新鲜事物和先进人物层出不穷,每天都有新信息、新现象、新问题出现,这些都可以成为写作的理想素材。如2009年安徽省芜湖市中考满分作文《那一次,我很感动》选材独特,具有时代性。当世人都津津乐道于奥运会开幕式中的精彩表演时,考生却将目光投向了达娜——代表伊拉克参赛的唯一运动员,一个20多岁的女孩子。独特的材料,带给“我”,也带给读者深深的感动。文章由此引出“一个国家可以被摧毁,但不可以被打败”的“感动”所在——拼搏的精神,并由此延伸到中国和自己,深化主题。特别是结尾三段,语言很精彩,富于哲理。2009年贵州省高分作文《想起你的时候》关注社会,立意高远。考生关注社会热点,选择一组生活中的小故事,以小见大,反映“和谐社会”的大主题。所选材料鲜活、新颖、有特色,得分自然很高。
4.避同求异,独特出众
不要套用现成的材料,有许多同学喜欢到“作文选”去寻找好的作文材料。有些材料人人皆知,当同学们就同一题目写作文时,许多人往往会不约而同的想到这些材料。用雷同的材料写出来的文章往往是人云亦云,千人一面,缺少新意。写到勤奋学习,就是“边啃馒头边看书,埋头走路撞了树”;写助人为乐,也是“扫地打水关窗户,让座捡钱引盲人路”。
因此,选材时要尽量避开人们容易想到的材料,尽量选取别人不容易或不能够想到的材料。材料新颖独特,文章才能引人入胜。以“20年后的我”为题,全班60名同学,除了少数学生选择当教师等职业外,绝大多数学生选择当县长、市长、经理、老板,为的是“自己拥有高档小汽车,住高级别墅,把父母接到城里好好享受,把兄弟姐妹的工作安排好等等。这显然落入了选材俗的窠臼。有一位同学则以一位水利专家为人们寻找淡水四处奔波,从而唤起人们珍惜水资源节约用水的危机意识。这样写就深刻多了。
一下子就想到的材料,往往是别人也容易想到的,不要轻易选用;稍加思考就能想到的材料,也别急着使用;再三思考之后才想到的材料,往往才是独特的。
5.去粗取精,以一当十。
围绕文章的主题选材,这是必须坚持的原则。要根据立意精心选取精当的材料。典型的材料才有代表性,更有说服力,更有表现力,更有感染力,更有震撼力,能以一当
十、以少胜多。魏巍从众多的材料中精选出3个典型材料,就充分反映了志愿军战士的高贵品德。
如朱自清在《背影》中选取了父亲买橘子时艰难地爬上月台的背影,写出了父子深情,因而感人至深。
选材需要慧眼识珠的识见,不能以“捡到篮里就是菜”的态度来敷衍,否则,就不可能选出典型的材料。
6.推陈出新,旧材新用。
有些材料内涵丰厚,“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苏轼《题西林壁》)。这样的材料,即使不是新的,但如果能从新的角度来点化、引申,用来表现新的主题,也能出奇制胜,让人耳目
一新。有人说过,生活的春雷明明在我们身边隆隆响起,不能充耳不闻;有的写作素材明明在我们四周金子似地熠熠闪光,不能视而不见。一旦有人写出来,他们才说,这事情我也看到过,只不过没有注意他。我们在写作时,要挖掘这些人人似曾相识却没有写过的材料,让人读了佩服你的思想敏锐,说出了他们心里想要说的话。
7.以小见大法
就是用日常生活中平凡的“小题材”来表现深刻主题或生活哲理的方法,也就是通常说的,从大处着眼,从小处落笔。
以小见大的“做”法很多,常见的是从一颗草、一片树叶、一滴水等小事物中,揭示其所蕴涵的深刻哲理,迸发出给人启示的思想火花。如冰心的《小橘灯》、鲁迅的《一件小事》等。
从选材的角度看,选点小巧精致是作文成功的一大要诀。
小巧的材料往往就是生活中的一次历练、一番拼搏、一点收获、一种体验„„就是这些点点滴滴,经过我们的剪辑加工、精心组合,它们就会变得鲜明而丰厚、灵动而美丽,因而显得异常精致。
可是,我们很多同学在作文时,往往喜欢犯这样一些毛病:让他们写长江,他们必然溯源到江头,飘流至江尾,浩浩荡荡三千里;让他们写长城,他们就会从山海关到嘉峪关,巍巍峨峨半壁江山。如此贪多求全、贪大求圆,是作文一大忌。
从操作的层面上看,我们如何克服这一毛病呢?下面是以“成长”为话题的两篇考场作文,以此为例,具体说明。
甲文:
我是这样成长的一考生
“哇”的一声,我来到了这个世上。
我降生后,首先“被迫”认识了自己的父母,还“被迫”认了个姐姐。聪明的我,六个月就学会了说话,9个月大时就会走路了。
过了婴儿时期,就进入了童年,童年的生活过得“了无生趣”。4岁“被迫”进了幼儿园,认识了“陌生”的同学们,喊了自己根本不认识的老师,学了最基本的“火、土、水、木”和“1+1=2”„„一切都在进行着。
读完了幼儿园,进入了小学,分别了熟悉的同学们和老师,又“被迫”认识了陌生的同学们和老师,成绩平平,没有一点起色,但当我懂事时,就一头扎进了书海中。安徒生的童话故事让我为海的女儿而哭泣,为玫瑰仙子的幸运而赞叹,为白雪公主的美妙奇遇而陶醉。
可直到六年级,我的生活发生了改变。成绩如梦幻中那样上升到前几名。一切都发生得太快了。六年级时,我们必须进行小升初的考试,面对人生的第一战,我放弃了自己的最爱——课外书,但同时也获得了令人喜悦的成绩。
升入初中后,我告别了自己低幼的童年,逐渐迎来成熟,同时又告别与自己相处六年的熟悉的同学和老师,又“被迫”认识了陌生的同学和老师。初中阶段比我想象中辛苦一些,并且有了较强的竞争意识,我全身心投入到学习中去,成绩自然提高了不少。
这就是我目前的成长历程,以后怎么样,我也不太清楚,不过,从这些成长历程中,我也懂得了许多道理,不信,自己去瞧瞧吧!
乙文:
点击成长一考生
打开青春的电脑,点击成长的图标:
惊
“哇!怎么搞的,是不是我眼睛花了。”我揉了揉眼睛。
定眼一看,我鼻子下面一丁点小绒毛在向我招手。
“怎么一惊一咋的。”妈妈走进屋里。
“妈,你瞧,”我指了指。
“唉哟,长胡子了,这有什么大不了的,你现在可14岁了!”
“好啊,多吃点饭,身体长得壮壮的,为咱们家又添一名男子汉。”爸爸附和着。
忧
一张画满“红灯笼”的试卷飘到我手里,居然这么差,真笨真蠢!我拧了一把大腿„„“怎么搞的,饭白吃了,这么差。”试卷被重重地摔在地上。
我捡起来,迈着沉重的步子走进了我的小巢,真想哭,可又哭不出来,这是怎么回事呀?拼
“你连续这几次考试都不理想,真不知你这阵子在干什么。下去认真反思一下,好好抓一下学习。”
我带着班主任那恳切的教诲灰着脸从办公室走了出来。
回到教室,我重重地拍打着书——拼了,看谁与谁争锋。
埋头于题海书丛中„„
乐
“哈!我就知道能行的,果然不出所料。”
我接过那布满红勾勾的试卷,一吐晦气,抬着头,向春光灿烂中走去„„
成长的脚印一个个清晰可见,有惊,有奇,有忧,有喜„„
我明白自己会走得更稳更坚定„„
这两篇文章的小作者语言功底都不错,可是因为选材的原因,前者成了低分作文,后者成了高分作文。前者从出生落笔,婴儿幼儿小学初中全不放过,所选材料呈线条状。后者撷取成长路上的几朵浪花,精彩呈现,所选材料就是几个“点”。这就是窍门了:要选“点”,忌写“线”。
“写线”,犹如聆听一位老太太不停地唠叨“那过去的故事”,波澜不惊而绵绵不绝,有谁愿意听呢?这种选材思路因其“历时”过长,用笔过“粗”,而往往很难出彩。
“选点”,更容易去粗取精、去旧取新,更方便用各种表达方式表现手法表现生活,抒写心曲。
【选材导练】
文题一:以“良师”为题,写一篇不少于600字的文章,体裁不限。
[点拨]
虽是全命题作文,但既无提示,又无其他限制,只要所写突出“良师”即可。这道题开放度很大,为学生提供了展现个性的广阔空间。要在选材上闪出创新的亮色,应把握以下几点。
1、多考生写“教学上认真”“生活上关心”的“良师”这类“第一构思”,选择“医治心灵创伤”等内容为题材,在读者面前凸现一个“良医”式的“良师”形象。
2、跳出一篇写一人的常规思维,从印象深刻的众多“良师”形象中选出若干最具美丽的场面,构成“良师”群体,从不同角度表现主题。
3、打破“以人为师”的框框,选取生活中通过暗示间接地教育你的事物为叙写对象,展现这些不开口的“良师”的内蕴美。你可以写黑板——心甘情愿地把自己漆成一身黑色,为的是能清楚地衬托出粉笔字的白;你可以写扫帚——同污秽赃物势不两立,必欲扫除之而后快,而当人们在赞美优美清洁的环境时,在议论该给谁一个荣誉称号时,它却躲到了不为人注意的墙角;你可以写橡皮——宁可天天承受磨砺身躯的痛苦,但决不放过白纸上一丝一毫的错误;当然你还可以写坚忍不拔的小草,写任劳任怨的老牛,写团结互助的大雁等等,应该注意的是,无论写何物为“良师”,你都要揭示你对它独特的感悟,亮出有个性的视角。
4、你如果对“良师”的判断标准有切身的体会,如果你对校内外“良师”的个案材料比较熟悉,那么你不应该“随”写记叙文之“大流”,写一篇观点和材料都较有个性的议论文,说说你对何为“良师”的独特见解
文题二:《还我课外天地》
现有三则材料可供选用——
①学生课业负担过重,不能顾及课外天地。
②学校、家长卡得紧,不敢顾及课外天地。
③课外天地充斥着武打、凶杀、色情,不愿光顾课外天地。
你不妨想一想,①②两则选用者肯定很多,③则会少一些,你便可淘汰①②而取③。文题三:以“心中的美丽”为话题
[点拨]:可选文学作品中的人物美、历史中的情感美等等。有,二泉映月的凄美,高山流水的情美,霸王别姬的壮美;有,长江黄河的奔腾咆哮之美,林间夜月的幽静雅致之美;有,歌坛上一展歌喉的婉转动人之美,舞台上千姿百态之美,赛场上叱咤风云之美,等等。
文题四:以“感受青春”为话题
[点拨]本题就可以在体育界、歌坛上、商海里、战场上等等地方各选一位年轻有为的人物,写出他们青春的亮丽与风采。
文题五:以“美在夏季”为话题
[点拨]本题可选不同人物眼里的夏季之美,如简真的《夏之绝句》、李清照的《如梦令》、辛弃疾的《西江月》、还有一首流行歌曲《盛夏的果实》、峻青的《海滨仲夏夜》等
总之,要挑选健康的、熟悉的、新鲜的、独特的、典型的材料,要从新的角度来使用旧材料。
选材时可先用发散思维,在草稿纸上列出你认为切合题意的材料(为节省时间,每则材料可用三五字作提示),然后分析、鉴别,选定要使用的材料。
第三篇:作文选材技巧
作文选材技巧例谈
文章必须有一个深刻的主题(即立意),但是,没有恰当的材料,再好的立意了是无法表现的。因此,如果说主题是作文的灵魂、统帅,那么材料就是文章的血肉。所以,选取什么材料入文是作文成败的重要环节。优选典型、新颖、精炼的材料是中考作文制胜的又一绝招。
那么中考作文选材怎样才能选出“有新意”的材料呢?
1、准确性,紧扣主旨。主旨是选材的依据。选材时,要从表现文章中心的需要出发,严格区分主次,确定取舍。一方面要善于抓取主要材料,衬以相关的次要材料;另一方面要大胆取舍,一切与文章主旨没有关系或关系不大的材料,无论多么生动,都要坚决予以舍弃。只有选取最能表现中心的典型材料,文章才能以少胜多,达到“窥一斑而知全豹”的目的。
2、真实性 “假”。如写坚强,就是凄凄惨惨戚戚,或父母遇车祸或者离婚。
3、力求新颖。选材贵“新”,最忌拾人牙慧,落入俗套。
①材料成旧且撞车现象严重。一写父母的爱就是冒雨送雨伞,自己生了病;一写老师就是带病上课,深夜备课、评改作业;一写同学就是闹矛盾,误解-解开,想要重归于好,可是他已经转学了,没有机会了。“旧”。如写友情,就是好朋友——产生矛盾——想和解——已转学。
中考优秀作文:《抒情王子马老师》
“叮铃铃„„”上课铃响了许久,也不见语文老师进来。正当大家议论纷纷时,临班的马老师来到我们教室门口。大家一看就明白了:这节课,将由马老师给我们上。
马老师走进教室时,对我们笑了一下,我们赶紧回敬了老师一个笑脸;走上讲台后,老师又冲我们笑了一下,我们同样回了一个笑容;开始上课了,马老师又笑了一下„„终于,有个同学忍不住了,大声问:“老师你怎么这么爱笑呀?”哎呀,怎么好这么直接对老师说话呢?我们原以为马老师会生气的,没想到他却笑着回答道:“不笑就不是我。”哇!好经典的句子呀!快,快记在美文本上,出处就是《马老师之口语录》也。
上课了,马老师让我们把课本上的五首古诗“有感情”地朗读一遍。我们也摩拳擦掌,准备在新老师面前好好展示一下我们的才华。谁知读完后马老师却说:“不行不行,没有一点儿感情。”接着他给我们示范,“使至塞上,王维,单车欲问边,属国过居沿„„”啊,真是百闻不如一见啊!以前只听我们的语文老师说过,说马老师是学校大名鼎鼎的“抒情王子”,极有情感,很会写诗;还有他的书法也是一流的好、超级的棒。若不是今天亲眼看到,我还真有点不敢相信呢!果然是名不虚传。
马老师给我们上《春望》这首诗时,还写了一首安慰杜甫的诗。诗中写道:“杨柳枯了又绿了,花儿谢了又开了,白发的诗人啊,你寂寞的心何日充盈,你眼中的泪花能变成莹莹的露珠吗?但愿那布谷的叫声,化作柔柔的催眠曲唱给你。你没有理由再叹息,那令你梦里心悸的烟火,如今只是一道风景,你渴盼的家书,正飘在三月三的桃花里。你也不用为那不胜簪的白发而伤感,它是从唐朝飘来的一缕诗香。”
这首诗的名字就叫《又见春天》。我们读了好几遍,都觉得棒极了。同学们没有一个不佩服,没有一个不为马老师的才华而赞叹不已。
真的,虽然只有这一节课,但是我们全班同学都对马老师崇拜得快要五体投地了。你要是不信,就来我们学校听一听马老师的课吧!欢迎你哟。
(选自《田野》2003年第4期,作者:张玲玲)[例文评点] 抒情王子,果然名不虚传。只是那么短短的一节课,就让学生们有了如此深刻的感受。作文生动的记叙了马老师的一课,也道出了学生眼中真正的老师形象。本文情感基调轻松诙谐,笔触欢快之余不忘调侃风趣,文中如记录《马老师之口语录》一节,就让作文充满了童趣;而第二自然段上课前夕老师走上讲台的“三笑”和学生的奇问、老师的妙答,更是让作文情趣横生。文尾的“欢迎”,与作文题目遥相呼应,结构严密紧凑。
②如写初中生活的美,就是喜、怒、哀、乐四大块。
材料要新,但不一定全是轰轰烈烈的大事或新鲜事,它也可以是一些普普通通的凡人俗事。诸如日常生活中新人新事新风貌,只要它有动人的“闪光点”,也能感染读者,给大家留下深刻的印象。要发现和挖掘生活中这些新的东西,就要看你是不是有心人,有没有一双能认出新东西的“慧眼”,也就是能不能用心去观察生活,感受生活之美。事实上,普通的闪光之处更具有震撼人心的力量。
母爱:
奶奶努力学习使用智能手机,目的就是为了跟在外地工作的孩子联系。(母爱)
与时俱进:使用微信支付宝购物,方便快捷,也可以避免不喜欢的找零方式,给一包小纸巾或者一条止血胶布,最多的是糖。老人一般都不吃糖,给小孩子嘛,孩子爸妈讲究,害怕孩子会蛀牙。谁要啊!
良师:
可以打破“以人为师”的条框。
黑板:心甘情愿地把自己油漆成一身黑色,为的是能清楚地衬托粉笔字的白。
扫把:同污秽赃物势不两立,必欲除而后快。但是当人们在赞美干净的环境时他却躲到不为人注意的角落里。
④、巧于选择具有时代气息的材料
大凡好的文学作品总跳动着时代的脉搏,揭露社会丑恶,歌颂时代新风。有些同学写起作文来,喜欢罗列“光荣榜”、“英烈榜”,举例尽是古人、死人,这样的文章往往缺乏鲜活的时代气息。其实,现实生活是丰富多彩的,当今社会,新鲜事物和先进人物层出不穷,每天都有新信息、新现象、新问题出现,这些都可以成为写作的理想的素材。
5、调动积累。考场作文一般只能从自己的亲身经历或与他人交往的经验的记忆中提取有关材料。这要求要善于根据表达中心的需要,迅速调动自己的相关生活积累,由此及彼、由虚及实、由点到面地展开联想,使记忆库中的材料闪电似地复苏并纷至沓来,从中捕捉到与文章中心联系紧密而又能够索取的鲜活材料。
6、力求深刻
爷爷烟斗的变化:
用竹做成的烟斗——木质烟斗——过滤嘴烟斗 主题:改革开放以来社会的巨大变革(以小见大)
从选材的角度看,选点小巧精致是作文成功的一大要诀。
小巧的材料往往就是生活中的一次历练、一番拼搏、一点收获、一种体验„„就是这些点点滴滴,经过我们的剪辑加工、精心组合,它们就会变得鲜明而丰厚、灵动而美丽,因而显得异常精致。
可是,我们很多同学在作文时,往往喜欢犯这样一些毛病:让他们写长江,他们必然溯源到江头,飘流至江尾,浩浩荡荡三千里;让他们写长城,他们就会从山海关到嘉峪关,巍巍峨峨半壁江山。如此贪多求全、贪大求圆,是作文一大忌。写责任就是好好读书,将来光宗耀宗或者报效祖国。
材料能够做到新颖固然好,但是如果不能,努力把文章写生动写感人照样可以得高分,材料能够深刻固然好,但是我们的同学很多人还缺少透过现象看本质的能力,所以我特别强调的就是写自己身边的事情,尽最大的力气写出真情实感。当然这种真实,可以是移用我们积累的材料的真实,不一定是真的发生在自己身上,可以“拿来主义”,只要能够写出艺术的真实性就可以。
比如:三毛的《痴心石》,写自己放家人飞机,父母非但不责怪,还精心为我挑选礼物——痴心石。以小见大,真挚感人。
我们经常在电视里看到很多沉浸在恋爱中的一方,本来不会做饭,为了给对方一个惊喜或者照顾对方,宁愿从零开始,照着菜谱做菜。那种场面是不是超级有爱?那么我们也可以活学活用,某一天突然我们想吃某道菜,父母不会,加上刚下班很累,本来他们很想简单弄,但是看到你老大不高兴的样子,他们终于去菜市场买来食材,精心准备。
我们学习过的文章:《阿长与《山海经》》、《走一步再向前走一步》、《散步》 《秋天的思念》都是这样的身边小事来表情达意。从某种程度来说,只有你留意身边生活的美好,你才能够发现人生的美妙,你才是一个坚不可摧的乐观者。
7、力求典型。选材不再多,而在于精。典型、有代表性的材料才有表现力。
从操作的层面上看,我们如何克服这一毛病呢?下面是以“成长”为话题的两篇考场作文,以此为例,具体说明。
甲文:
我是这样成长的 一考生
“哇”的一声,我来到了这个世上。
我降生后,首先“被迫”认识了自己的父母,还“被迫”认了个姐姐。聪明的我,六个月就学会了说话,9个月大时就会走路了。
过了婴儿时期,就进入了童年,童年的生活过得“了无生趣”。4岁“被迫”进了幼儿园,认识了“陌生”的同学们,喊了自己根本不认识的老师,学了最基本的“火、土、水、木”和“1+1=2”„„一切都在进行着。
读完了幼儿园,进入了小学,分别了熟悉的同学们和老师,又“被迫”认识了陌生的同学们和老师,成绩平平,没有一点起色,但当我懂事时,就一头扎进了书海中。安徒生的童话故事让我为海的女儿而哭泣,为玫瑰仙子的幸运而赞叹,为白雪公主的美妙奇遇而陶醉。
可直到六年级,我的生活发生了改变。成绩如梦幻中那样上升到前几名。一切都发生得太快了。六年级时,我们必须进行小升初的考试,面对人生的第一战,我放弃了自己的最爱———课外书,但同时也获得了令人喜悦的成绩。
升入初中后,我告别了自己低幼的童年,逐渐迎来成熟,同时又告别与自己相处六年的熟悉的同学和老师,又“被迫”认识了陌生的同学和老师。初中阶段比我想象中辛苦一些,并且有了较强的竞争意识,我全身心投入到学习中去,成绩自然提高了不少。
这就是我目前的成长历程,以后怎么样,我也不太清楚,不过,从这些成长历程中,我也懂得了许多道理,不信,自己去瞧瞧吧!
乙文:
点击成长
一考生
打开青春的电脑,点击成长的图标:
惊
“哇!怎么搞的,是不是我眼睛花了。”我揉了揉眼睛。
定眼一看,我鼻子下面一丁点小绒毛在向我招手。
“怎么一惊一咋的。”妈妈走进屋里。
“妈,你瞧,”我指了指。
“唉哟,长胡子了,这有什么大不了的,你现在可14岁了!”
“好啊,多吃点饭,身体长得壮壮的,为咱们家又添一名男子汉。”爸爸附和着。
忧
一张画满“红灯笼”的试卷飘到我手里,居然这么差,真笨真蠢!我拧了一把大腿„„“怎么搞的,饭白吃了,这么差。”试卷被重重地摔在地上。
我捡起来,迈着沉重的步子走进了我的小巢,真想哭,可又哭不出来,这是怎么回事呀?
拼
“你连续这几次考试都不理想,真不知你这阵子在干什么。下去认真反思一下,好好抓一下学习。”
我带着班主任那恳切的教诲灰着脸从办公室走了出来。
回到教室,我重重地拍打着书———拼了,看谁与谁争锋。
埋头于题海书丛中„„
乐
“哈!我就知道能行的,果然不出所料。”
我接过那布满红勾勾的试卷,一吐晦气,抬着头,向春光灿烂中走去„„
成长的脚印一个个清晰可见,有惊,有奇,有忧,有喜„„
我明白自己会走得更稳更坚定„„
这两篇文章的小作者语言功底都不错,可是因为选材的原因,前者成了低分作文,后者成了高分作文。前者从出生落笔,婴儿幼儿小学初中全不放过,所选材料呈线条状。后者撷取成长路上的几朵浪花,精彩呈现,所选材料就是几个“点”。这就是窍门了:要选“点”,忌写“线”。
“写线”,犹如聆听一位老太太不停地唠叨“那过去的故事”,波澜不惊而绵绵不绝,有谁愿意听呢?这种选材思路因其“历时”过长,用笔过“粗”,而往往很难出彩。
“选点”,更容易去粗取精、去旧取新,更方便用各种表达方式表现手法表现生活,抒写心曲。
第四篇:作文选材技巧例谈
作文选材技巧例谈
黄发莲
从选材的角度看,选点小巧精致是作文成功的一大要诀。小巧的材料往往就是生活中的一次历练、一番拼搏、一点收获、一种体验„„就是这些点点滴滴,经过我们的剪辑加工、精心组合,它们就会变得鲜明而丰厚、灵动而美丽,因而显得异常精致。
可是,我们很多同学在作文时,往往喜欢犯这样一些毛病:让他们写长江,他们必然溯源到江头,飘流至江尾,浩浩荡荡三千里;让他们写长城,他们就会从山海关到嘉峪关,巍巍峨峨半壁江山。如此贪多求全、贪大求圆,是作文一大忌。
从操作的层面上看,我们如何克服这一毛病呢?下面是以“成长”为话题的两篇考场作文,以此为例,具体说明。甲文:
我是这样成长的
一考生
“哇”的一声,我来到了这个世上。
我降生后,首先“被迫”认识了自己的父母,还“被迫”认了个姐姐。聪明的我,六个月就学会了说话,9个月大时就会走路了。
过了婴儿时期,就进入了童年,童年的生活过得“了无生趣”。4岁“被迫”进了幼儿园,认识了“陌生”的同学们,喊了自己根本不认识的老师,学了最基本的“火、土、水、木”和“1+1=2”„„一切都在进行着。
读完了幼儿园,进入了小学,分别了熟悉的同学们和老师,又“被迫”认识了陌生的同学们和老师,成绩平平,没有一点起色,但当我懂事时,就一头扎进了书海中。安徒生的童话故事让我为海的女儿而哭泣,为玫瑰仙子的幸运而赞叹,为白雪公主的美妙奇遇而陶醉。
可直到六年级,我的生活发生了改变。成绩如梦幻中那样上升到前几名。一切都发生得太快了。六年级时,我们必须进行小升初的考试,面对人生的第一战,我放弃了自己的最爱———课外书,但同时也获得了令人喜悦的成绩。
升入初中后,我告别了自己低幼的童年,逐渐迎来成熟,同时又告别与自己相处六年的熟悉的同学和老师,又“被迫”认识了陌生的同学和老师。初中阶段比我想象中辛苦一些,并且有了较强的竞争意识,我全身心投入到学习中去,成绩自然提高了不少。
这就是我目前的成长历程,以后怎么样,我也不太清楚,不过,从这些成长历程中,我也懂得了许多道理,不信,自己去瞧瞧吧!
乙文:
点击成长 一考生
打开青春的电脑,点击成长的图标:
惊
“哇!怎么搞的,是不是我眼睛花了。”我揉了揉眼睛。定眼一看,我鼻子下面一丁点小绒毛在向我招手。“怎么一惊一咋的。”妈妈走进屋里。“妈,你瞧,”我指了指。
“唉哟,长胡子了,这有什么大不了的,你现在可14岁了!”
“好啊,多吃点饭,身体长得壮壮的,为咱们家又添一名男子汉。”爸爸附和着。
忧
一张画满“红灯笼”的试卷飘到我手里,居然这么差,真笨真蠢!我拧了一把大腿„„“怎么搞的,饭白吃了,这么差。”试卷被重重地摔在地上。
我捡起来,迈着沉重的步子走进了我的小巢,真想哭,可又哭不出来,这是怎么回事呀?
拼
“你连续这几次考试都不理想,真不知你这阵子在干什么。下去认真反思一下,好好抓一下学习。”
我带着班主任那恳切的教诲灰着脸从办公室走了出来。回到教室,我重重地拍打着书———拼了,看谁与谁争锋。埋头于题海书丛中„„
乐
“哈!我就知道能行的,果然不出所料。”
我接过那布满红勾勾的试卷,一吐晦气,抬着头,向春光灿烂中走去„„ 成长的脚印一个个清晰可见,有惊,有奇,有忧,有喜„„ 我明白自己会走得更稳更坚定„„
这两篇文章的小作者语言功底都不错,可是因为选材的原因,前者成了低分作文,后者成了高分作文。前者从出生落笔,婴儿幼儿小学初中全不放过,所选材料呈线条状。后者撷取成长路上的几朵浪花,精彩呈现,所选材料就是几个“点”。这就是窍门了:要选“点”,忌写“线”。
“写线”,犹如聆听一位老太太不停地唠叨“那过去的故事”,波澜不惊而绵绵不绝,有谁愿意听呢?这种选材思路因其“历时”过长,用笔过“粗”,而往往很难出彩。
“选点”,更容易去粗取精、去旧取新,更方便用各种表达方式表现手法表现生活,抒写心曲。
第五篇:中考语文作文应试技巧:选材技巧
中考语文作文应试技巧:选材技巧
知识要点:
1、确定内容,就是选择材料;确定中心,就是确定中心思想,也叫立意。
2、中心思想是文章的灵魂,材料是文章的血肉。
3、中心思想从材料中提炼,还要靠材料来表现。
4、同一个材料从不同的角度分析,往往会发现几种不同的思想含义。
考试说明:中考时,学生怎样根据命题要求来确定表达的内容呢?这是在确定中心之前首先要解决的问题。所谓选择材料就是针对这个意思说的。
纷繁多变的当代社会生活是写作的源头活水,中学生只有紧跟时代步伐,同现实生活息息相通,才能不断激发出对生活的新鲜感受,写出时代感强的鲜活文章。从2001年中考作文来看,考生在确定表达的内容时,可从以下六个方面着手。
1、着眼当代热点
山东省2001年中考作文要求考生根据“操场上,小鹿同学突然晕倒了……”这一材料,就这件事可能发生的种种情况进行联想和想象。有位考生把构思和选材的目光投向揭露***的罪恶这场政治斗争,以《走出生命的误区》为题叙写了小鹿同学痴迷***,患心肌炎却迷信“有大师保护,快要成仙”的歪理邪说,拒绝医治最终晕倒这令人痛心的过程,强烈声讨***摧残下一代的罪恶行径。这种选材与当代的政治斗争紧密联系,具有鲜明的时代色彩。
2、着眼当代新风
2001年兰州市中考作文题是《美在身边》,大多数生活面窄的考生都把寻找美的目光投
向学校或家庭,而有位考生调动自己的课外阅读积累,这样写道:“记得5月初的《兰州晚报》上刊登了兰州急救中心O型血告急的消息,第二天,就有2000多名群众挽起袖子为急救事业无偿献血,挽救了众多病人的生命,这不正是有无数颗美好心灵汇聚而谱写的爱之歌吗?”这样的新风这样的“美”,就出现在中考前一个多月,真实、鲜活、动人,跳动着时代脉搏,是那些“人有我有大家有”的被用滥了的材料所无法相比的。
3、着眼当代改革
当代改革大潮涌动着创新的灵魂,在中考作文中引入改革题材,能给人全新的感受和思考。2001年广东省中考作文题是《新的 》。有位考生把课程改革引进选材的视野,以《新的课程》为题,描写同学们对电脑等新课程的热切呼唤,事真情深,现实意义强烈。而河北省有位考生反向落笔,历数应试教育的种种弊端,结尾处写道:“中国的莘莘学子,何时才能搬掉书岳题山,'指通豫南,达于汉阴'”呢?这位考生拟题《中国的教育家,你难道还没有发现吗》(命题要求是以“发现”为话题作文), 对教育改革的期盼之情振聋发聩。文章以对教育现状的全新审视作为题材,体现出作者与时俱进的意识,那直陈时弊勇于改革的锐气,新人耳目。
4、着眼当代科技
科技高度发展是当今时代的重要特征。中考作文如能写及高科技带来的现代文明,或是就“记忆移植”这类双刃剑发表看法,定能显示出强烈的时代意识。武汉一考生写的题为《“我”为我服务》(命题要求以“服务”为话题作文)的科幻故事就是范例。题中带引号的“我”是“克隆学生公司”同过“我”的细胞复制出来的克隆人。克隆人“我”代替原“我”读书、作文、考试,原“我”却“躲在游戏机室,尽享美好人生。”一年后,克隆人“我”帮原“我”考入重点高中后便离去,此时原来的“我”大脑竟像“生了锈的轮子”不会思维,腿部肌肉也严重萎缩,原“我”在文末呼喊:“可怕的服务!可怕的克隆人!”作者对高科技发展的产物--克隆人明确地表示否定态度,带有很强的趣味性与时代感,别巨匠心。
5、着眼当代名人
当议论需要例证或者叙写需要旁及某一内容时,选择的眼光应多向当代名人扫描,力避陈陈相因,人云亦云。江苏淮安市2001年中考所考的是全命题作文“在机遇面前”。有位考生以香港总商会会长霍英东先生和美国微软之父比尔o盖茨为例,论证“把握机会必须具有战略眼光和开拓精神”这一论点,材料鲜活典型。阅读时浓厚的时代气息扑面而来。四川省2001年所考的是半命题作文《我渴望 》。有位考生别出心裁,拟题《我渴望做一回自我》,选材涉及近年来被狂炒的两位“名人”--韩寒和哈佛女孩刘亦婷。文章叙述自己机械生硬地模仿韩寒、刘亦婷所带来的不良后果,抒发了做一回自我的自信和勇气。材料的鲜活和“名人”引发的多种视角能激起读者全新的思考。
6、着眼当代理念
例如,大城市居民怎样看待来自农村的民工群体?传统观念与当代理念在这里怎样发生碰撞?四川省的一位考生以《我渴望大家理解他们》为题,生动地描述了一位青年民工舍身救城市儿童的故事,抨击了人们的偏见和世故,文章还对如何看待改革开放大背景下的“民工”做出了充满激情的回答,充满着人文关怀色彩。这种着眼于当代新理念构建的选材视角,是独特而富有启迪意义的。
[4-1] 以“柳”为话题写一篇文章,题目自拟,文体不限,不少于600字。
导思:我们对柳树并不陌生,上小学时就背诵过贺知章的《咏柳》,十分赞赏其中的“不知细叶谁裁出,二月春风似剪刀”所表现出的想象力;上初中后又学过王维的《送元二使安西》,“劝君更尽一杯酒,西出阳关无故人”所表现的真挚友情令我们赞叹不已。在考虑以柳为话题的文章的选材时,怎样避开这些人所共知的素材,表现出一种独到的眼光呢?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来思考:
1、引用体现当代性的材料,展示你关注现实的个性积累,以“悟”出新。例如你可引用党的好干部、人民公仆孔繁森的《咏红柳》:“无垠戈壁绿一层,历尽沧桑骨殷红。只因根生大漠下,敢笑翠柏与青松。”你可以把“孔繁森就是'历尽沧桑'、植根大漠、枝殷叶绿的红柳”这样的深刻感悟融入文章,亮出新意。
2、如果你有较多的古诗词积累,你不妨从王维的“客舍青青柳色新”说开去,介绍古人折柳送别的习俗及其原因。例如你可引用王之涣的《送别》:“杨柳东风树,青青夹玉河。近来攀折苦,应为离别多。”白居易的《忆江柳》:“曾栽杨柳江南岸,一别江南几度春。遥忆青青江岩上,不知攀折是何人。”这种选材特点是写同类人所未知,以知出新。
3、如果你写脱物抒情类的文章,那么你要尽量避开赞美顽强、生命力旺盛一类的内容,选取新的感情引发点。例如柳长得越高,枝条却垂得越低,微风吹拂,婆娑起舞。有人说这表现着谦虚,但如果你说它“那时因为大地时时提供着养料,柳枝不忘养育之恩,向着大地母亲微笑,献上敬意呢”,便能将柳树的外在美和内在美结合着写,有了创意,有了你属于自己的情愫,这就是“以情出新”。
4、引用贬柳诗,如宋朝陈与义的《柳絮》:“柳送腰肢日几回,更教飞絮舞楼台。癫狂忽作高千丈,风力微时稳下来。”从以柳讽人拓展开去,可以奇出新。
[4-2] 以“良师”为题,写一篇不少于600字的文章,体裁不限。
导思:虽是全命题作文,但既无提示,又无其他限制,只要所写突出“良师”即可。这道题开放度很大,为学生提供了展现个性的广阔空间。要在选材上闪出创新的亮色,应把握以下几点。
1、多考生写“教学上认真”“生活上关心”的“良师”这类“第一构思”,选择“医治心灵创伤”
等内容为题材,在读者面前凸现一个“良医”式的“良师”形象。
2、跳出一篇写一人的常规思维,从印象深刻的众多“良师”形象中选出若干最具美丽的场面,构成“良师”群体,从不同角度表现主题。
3、打破“以人为师”的框框,选取生活中通过暗示间接地教育你的事物为叙写对象,展现这些不开口的“良师”的内蕴美。你可以写黑板--心甘情愿地把自己漆成一身黑色,为的是能清楚地衬托出粉笔字的白;你可以写扫帚--同污秽赃物势不两立,必欲扫除之而后快,而当人们在赞美优美清洁的环境时,在议论该给谁一个荣誉称号时,它却躲到了不为人注意的墙角;你可以写橡皮--宁可天天承受磨砺身躯的痛苦,但决不放过白纸上一丝一毫的错误;当然你还可以写坚忍不拔的小草,写任劳任怨的老牛,写团结互助的大雁等等,应该注意的是,无论写何物为“良师”,你都要揭示你对它独特的感悟,亮出有个性的视角。
4、你如果对“良师”的判断标准有切身的体会,如果你对校内外“良师”的个案材料比较熟悉,那么你不应该“随”写记叙文之“大流”,写一篇观点和材料都较有个性的议论文,说说你对何为“良师”的独特见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