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乡土情结》,赏古典诗词[5篇范文]

时间:2019-05-13 09:05:13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读《乡土情结》,赏古典诗词》,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读《乡土情结》,赏古典诗词》。

第一篇:读《乡土情结》,赏古典诗词

读《乡土情结》,赏古典诗词

在文章第一部分,作者以王维的《杂诗》引出全文,通过寒梅开花没有引出对故乡的思念之情。第二部分,通过对人物、事物及景物的描写,刻画出童年的烙印,写出思乡情绪的久远和难解。第三部分,对年少离家的几种情形与结局分类描写,写出乡土梦永远追随着他们。第四部分,写新时代的乡土情绪,升华主题。

作品全文贯穿古典诗文,叙古写今,通篇引用了大量的诗文、史料和典故,构成了《乡土情结》的又一个特点。文章十余次引用古诗文,烘托渲染情境、意境,不仅增强文章的感染力,使文章显得更加生动感富有诗意,也体现了作者古文素养。

“客舍并州已十霜,归心日夜忆咸阳。无端又渡桑乾水却望并州是故乡。”取自《渡桑乾》(又名《旅次朔方》)作者刘皂。这是唐代诗人刘皂在客居并州十年后返回家乡咸阳途中所作的一首诗。他说我在并州做客已经十年了,不分日夜思念的是长安附近的咸阳,如今我渡过桑乾河来到更远的地方,回首并州,倒仿佛并州也是我的故乡了。前二句写久客并州的感触。作者客居并州已十年,十年是一个很长的时间,所积累起来的乡愁,对一个异乡客居的人来说,是煎熬得够难受的,“归心日夜忆咸阳”,深刻地表现了作者日夜思乡的愁苦心情。后二句接着写北渡桑乾河后的心情。“岭外音书断,经冬覆历春。近乡情更怯,不敢问来人。”取自《渡汉江 》,作者宋之问。这是久离家乡而返归途中所写的抒情诗。诗意在写思乡情切,但却正意反说。写愈近家乡,愈不敢问及家乡消息,担心听到的坏消息,而伤了好的愿望。“君家何处住,妾住在横塘。停船暂借问,或恐是同乡。”取自《长干行》,作者崔颢。这首诗还表现了女主角境遇与内心的孤寂。单从她闻乡音而急于“停舟”相问,就可见她离乡背井,水宿风行,孤零无伴,没有一个可与共语之人。因此,他乡听得故乡音,且将他乡当故乡,就这样的喜出望外。

“慈母手中线,游子身上衣。”取自《游子吟》,作者 孟郊。这是一首母爱的颂歌,在宦途失意的境况下,诗人饱尝世态炎凉,穷愁终身,故愈觉亲情之可贵。“

“未老莫还乡,还乡须断肠。”取自《菩萨蛮》作者韦庄。韦庄当时是在中原战乱时来到江南的,江南气象生平,美景如画,自然跟中原相去甚远,使从中原来的人不愿意回去,中原沸乱,因为韦庄的潜台词其实是:即便是想回家,却实在是有家难回啊!

第二篇:高一《乡土情结》涉及诗词

杂诗

王维

君自故乡来,应知故乡事。来日绮窗前,寒梅着花未? 旅次朔方 刘皂

请君暂上凌烟阁,若个书生万户侯?

《赴戍登程口占示家人》七律二首

其一 林则徐

客舍并州数十霜,归心日夜忆咸阳。

出门一笑莫心哀,浩荡襟怀到处开。无端又渡桑干水,却望并州似故乡。

渡汉江 宋之问

岭外音书断,经冬复历春。

近乡情更怯,不敢问来人。

长干曲 崔颢

(1)

君家何处住?妾住在横塘。

停船暂借问,或恐是同乡。

(2)

家临九江水,来去九江侧。

同是长干人,生小不相识。

(3)

下渚多风浪,莲舟渐觉稀。

那能不相待?独自逆潮归。

(4)

三江潮水急,五湖风浪涌。

由来花性轻,莫畏莲舟重。游子吟 孟郊

慈母手中线,游子身上衣。

临行密密缝,意恐迟迟归。

谁言寸草心,报得三春晖。菩萨蛮·人人尽说江南好

韦庄 人人尽说江南好,游人只合江南老。

春水碧于天,画船听雨眠。

垆边人似月,皓腕凝霜雪。

未老莫还乡,还乡须断肠.留别王侍御维 孟浩然

寂寂竟何待,朝朝空自归。

欲寻芳草去,惜与故人违。

当路谁相假,知音世所稀。

只应守寂寞,还掩故园扉。南园 李贺

男儿何不带吴钩,收取关山五十州?

时事难从无过立,达官非自有生来。

风涛回首空三岛,尘壤从头数九垓。

休信儿童轻薄语,嗤他赵老送灯台。

其二

力微任重久神疲,再竭衰庸定不支。

苟利国家生死以,岂因祸福避趋之。

谪居正是君恩厚,养拙刚于戍

卒宜。戏与山妻谈故事,试吟断送老头皮。

《楚辞》九章之一,作者屈原。所谓“哀郢” 皇天之不纯命兮,何百姓之震愆? 民离散而相失兮,方仲春而东迁。去故乡而就远兮,遵江夏以流亡。出国门而轸怀兮,甲之朝吾以行。发郢都而去闾兮,怊荒忽其焉极? 楫齐扬以容与兮,哀见君而不再得。望长楸而太息兮,涕淫淫其若霰。过夏首而西浮兮,顾龙门而不见。心婵媛而伤怀兮,眇不知其所跖。顺**以从流兮,焉洋洋而为客。凌阳侯之汜滥兮,忽翱翔之焉薄。心絓结而不解兮,思蹇产而不释。将运舟而下浮兮,上洞庭而下江。去终古之所居兮,今逍遥而来东。羌灵魂之欲归兮,何须臾而忘反。背夏浦而西思兮,哀故都之日远。登大坟以远望兮,聊以舒吾忧心。哀州土之平乐兮,悲江介之遗风。当陵阳之焉至兮,淼南渡之焉如? 曾不知夏之为丘兮,孰两东门之可芜? 心不怡之长久兮,忧与愁其相接。惟郢路之辽远兮,江与夏之不可涉。忽若不信兮,至今九年而不复。惨郁郁而不通兮,蹇侘傺而含戚。外承欢之汋约兮,谌荏弱而难持。忠湛湛而愿进兮,妒被离而鄣之。尧舜之抗行兮,了杳杳而薄天。众谗人之嫉妒兮,被以不慈之伪名。憎愠惀之修美兮,好夫人之慷慨。众踥蹀而日进兮,美超远而逾迈。乱曰:曼余目以流观兮,冀一反之何时? 鸟飞反故乡兮,狐死必首丘。

信非吾罪而弃逐兮,何日夜而忘之?

小弁

弁彼鸴斯,归飞提提。民莫不谷,我独于罹。何辜于天?我罪伊何?心之忧矣,云如之何?

踧踧周道,鞫为茂草。我心忧伤,惄焉如捣。假寐永叹,维忧用老。心之忧矣,疢如疾首。

维桑与梓,必恭敬止。靡瞻匪父,靡依匪母。不属于毛?不离于里?天之生我,我辰安在?

菀彼柳斯,鸣蜩嘒嘒,有漼者渊,萑苇淠淠。譬彼舟流,不知所届,心之忧矣,不遑假寐。

鹿斯之奔,维足伎伎。雉之朝雊,尚求其雌。譬彼坏木,疾用无枝。心之忧矣,宁莫之知?

相彼投兔,尚或先之。行有死人,尚或墐之。君子秉心,维其忍之。心之忧矣,涕既陨之。

君子信谗,如或酬之。君子不惠,不舒究之。伐木掎矣,析薪扡矣。舍彼有罪,予之佗矣。

莫高匪山,莫浚匪泉。君子无易由言,耳属于垣。无逝我梁,无发我笱。我躬不阅,遑恤我后!

第三篇:赏诗古典诗词五切点

赏诗古典诗词五切点

西安市长安区第六中学 李永红

诗歌鉴赏解文应把握五个切入点,即题目、作者、文本、注解和问题设置。只要从这五个方面综合入手,我们在赏析古典诗词时便会做到游刃有余。

切入点一:题目

诗言情,不是从文本开始,而是从题目始。题目往往会对诗情有所暗示,或含情感词,或有时令季节或特殊意象或有特殊处所或指向题材或揭示行为事件等。通过标志性或特征性的暗示或直接性的写情,则可推断诗情,把握诗意。

情感词入诗题。如杜甫《春日忆李白》,由题中忆可判此为思念友人之作。杨万里《最爱东山晴后雪》,由题中爱可判其为醉美景喜悦之作。

时令或特殊意象词入诗题。如杜甫《月夜》写思乡怀远念人。贾至《春思》,写春日之思绪,虽有多端可能,但非赞即伤,因而可在预判中解文。

特殊处所入诗题。如王湾《次北固山下》,次为临时驻地或临时驻扎,故可判人在旅途,亦可断诗情。王安石《葛溪驿》,驿为驿站,证明未在家,在路上,在漂泊,故诗情可待。岑参《碛中作》,碛为沙漠,判断为边塞诗,可判诗情倾向。

暗示题材。如储光羲《咏山泉》,可看出是咏物诗,若从物品人格角度思考,则诗意自见。韩偓《故都》、李白《登金陵凤凰台》可判为怀古咏史类而把握诗意。又如蔡肇《题李世南画扇》,可判为题画诗,有利于诗意理解。

揭示行为或事件之词入诗题。如司空曙《峡口送友人》,杜甫《旅夜书怀》,陶渊明《饮酒》,岑参《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中,一送一书(是书写,是抒发),一饮一送,均透漏出诗人之情怀。

切入点二:作者

知人论世是解诗重要方法之一。

因此,了解作者经历,有利于从创作动机角度,把握文意,体会诗情。此外,从现实角度也可有这样一个应试推测。考试能考的诗,必为名篇,必 有特色,否则此诗不会传承下来,更不会拿来成为考题。于是,可得如下推测:

①若为大家之作,多与其主要诗风相同,甚至与其主要的诗歌抒情方向保持一致。因为诗人如同正常人一样,在情感上多是对其中一种倾向的思考或体验最是深刻。于是,要有佳作,也一般会在自己擅长的情感领域。

②若为“小家”之作,其必可参考某一大家之作对其解读。

切入点三:文本

研读文本是解诗之本。可以从外围的语言的风格、题材入手,亦可以从文本本身切入。

此文主要是着眼其它四个切入点的分析,文本切入就在此不细言。

切入点四:注解

注解相异。解主要是帮助理解文本表意,注则是背景隐情的介绍,必涉及文旨。此切入点主要对诗歌鉴赏中注进行分析,具体如下:

一、注,人之身份处境

如,辛弃疾《鹧鸪天 代人赋》

陌上柔桑破嫩芽,东邻蚕种已生些。平冈细草鸣黄犊,斜日寒林点暮鸦。山远近,路横斜,青旗沽酒有人家。城中桃李愁风雨,春在溪头荠菜花。

【注】①这首词作于作者遭弹劾解官归居时。②青旗:酒旗,酒店门外用青布做的幌子。

【试题】

(1)词的上阕描绘了什么样的景象?请简要叙述。

(2)词的最后两句作者运用了哪种写作手法?表达了什么样的感情?词题“代人赋”,作者为什么要以此为题?请简要说明。

注①中言,作者被弹劾归乡与词上片田园美景契合,说明作者乐于田居。下片“城中—愁”“溪头—春花”,对比中看到“官场—田园”的两种不同情感,而这一切均与作者此时处境有关。

如,董颖《江上》

万顷沧江万顷秋,镜天飞雪一双鸥。摩挲数尺沙边柳,待汝成阴系钓舟。

【注】 ①作者是个穷愁潦倒的诗人,他的一生为生计所迫而常年奔走异乡。②沧江,因江水呈青色、苍色故称“沧江”。

【试题】

(1)这首诗运用了哪些修辞手法?请作简要分析。

(2)“待汝成阴系钓舟”这一句表达了诗人什么思想感情?请结合全诗作简要分析。

注①知作者是个穷愁潦倒的诗人。因此,一生很可能是为生计所迫而常年奔走异乡。虽诗中前两句景象开阔格调明快,属于壮美之风。但是后两句写出的生活感伤、人之羁愁和注①揭示的作者处境契合。因此,可判定前两句使用了反衬手法,以乐衬哀写孤愁。

如,(2012年 湖北)贾岛《送邹明府游灵武》

曾宰西畿县,三年马不肥。债多平剑与,官满载书归。边雪藏行径,林风透卧衣。灵州听晓角,客馆未开扉。

【注】明府:对县令的尊称。灵武:即灵州(治所在今宁夏灵武县)。【试题】

(1)请概括邹明府这个人物形象的主要特点,并作简要分析。

(2)贾岛注重用字推敲,请对第三联中的“藏”“透”二字作简要赏析。注言名府为县令的尊称,定身份,断定为正面形象。可知,作者应对邹名府的态度是尊敬赞扬。那么,“三年马不肥”就不可能理解为“马不肥人更瘦”,即管理郡县三年马没得吃变瘦,人没得吃闹饥荒;“债多凭剑与”就不是塑造一个用武力威胁不还钱的形象。相反,很容易判断应是为官清廉,生活清贫。于是,诗歌中“雪”意象,和“风透卧衣”就好理解了。

二、注,时代背景

如,张籍《凉州词(其一)》

边城暮雨雁飞低,芦笋初生渐欲齐。

无数铃声遥过碛①,应驮白练②到安西。

【注】 ①碛:沙漠。②练:白绢,丝织品的一种。【试题】

(1)“无数铃声遥过碛”句表现了怎样的边塞景象?

(2)本诗运用了衬托对比和虚实相生的艺术手法,请简要分析。 由注②可知,丝绸之路被阻,唐之衰落,于是就有了想象联想中的昔日唐之繁华与今日衰败的虚实对比。这就是时代背景,对解诗的作用。

如,杜甫《倦夜 》

竹凉侵卧内,野月满庭隅。

重露成涓滴,稀星乍有无。

暗飞萤自照,水宿鸟相呼。

万事干戈里,空悲清夜徂。

【注】此诗为广德二年写于成都。当时“安史之乱”刚刚平息,西北吐蕃兵又骚扰中原;并于广德无年十月,直捣长安,逼得唐代宗李隐一度逃往陕州避难。徂:过去,逝。

【试题】

(1)从抒情方式看,前六句和后两句的抒情方式有什么不同?“万事干戈里,空悲清夜徂”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2)题为“倦夜”,但全诗却有“夜”无“倦”,诗歌是从哪几个方面来体现"倦'意的? 由注①可知,唐社会依然动荡,民有苦,国有难。这与尾联“万事干戈里”相契合,同时也写出了作者的“空悲”——报国无门的感伤。

三、注,暗示句意诗旨

如,[宋] 欧阳修《戏答元珍》①

春风疑不到天涯,二月山城②未见花。残雪压枝犹有橘,冻雷③惊笋欲抽芽。

夜闻啼雁生乡思,病入新年感物华④。曾是洛阳花下客⑤,野芳虽晚不须嗟。

【注释】①戏答元珍:一作《戏答元珍花时久雨之什》。这是作者被贬为峡州夷陵(今湖北宜昌市)县令时酬答丁宝臣的诗。丁宝臣,字元珍,时为峡州判官。②山城:靠山的城垣,指夷陵。③冻雷:春天的雷声。④物华:泛指万物。如唐代杜甫《曲江陪郑南史饮》之“自知白髮非春事,且尽芳樽恋物华”,宋代柳永《八声甘州》之“是处红衰翠减,苒苒物华休”。⑤洛阳花下客:作者曾为洛阳留守推官。北宋时洛阳的花园最盛,牡丹尤其著名。作者曾写过《洛阳牡丹记》和《洛阳牡丹图》等诗作。【试题】

(1)颔联描写了一幅什么样的景象?有什么寓意?(2)尾联的“不须嗟”三字你是如何认识的?

分析注⑤会发现,首句写曾为洛阳官,第二句写洛阳牡丹花佳,末句写曾作牡丹诗。那么为什么用大量的语言去写洛阳牡丹呢?显然,与尾句夜野芳晚开有关——对比感慨。再结合注①作者遭贬的处境,便很容易想到两种情感:

a、吃不到葡萄说葡萄是酸的——无奈的自我安慰。

b、真感受不矫做——曾经沧海难为水——无所谓看不到的乐观心态。又如,杜甫《送韩十四江东省觐省》①

兵戈不见老莱衣②,叹息人间万事非。我已无家寻弟妹,君今何处访庭闱。

黄牛峡③静滩声转,白马江寒树影稀。此别应须各努力,故乡犹恐未同归。

【注释】①这首诗是诗人在成都白马江畔送韩十四去江东探亲时写的。当时安史之乱尚未平定。②老莱衣:相传春秋时隐士老莱子,七十多岁还常常穿上彩衣,模仿儿童,使双亲欢娱。③黄牛峡:位于宜昌之西。韩十四去江东探亲要经过此地。

【试题】

8.这首诗的第三联运用了哪几种表现手法?请简要分析。(5分)9.请结合全诗,分析诗中蕴含了诗人哪些情感?(6分)

注②内容分四小节,为何需用后三节语言详注“老莱衣”呢?笔墨的浪费亦是犯罪,所以不可能是无效的信息。分析首句“兵戈不见”与注②后三节内容的 5 关系,可知战争使家破人散,再无天伦之乐可享,写出了对战争的控诉。

再如,姜彧《浣溪沙》①

山滴岚光水拍堤,草香沙暖净无泥。只疑误入武林溪②。两岸桃花烘日出,四围高柳到天垂。一尊心事百年期。

【注】①1281年(元至元十八年)三月,姜彧作为河东山西提刑按察使,借视察水利的机会拜谒了晋祠,曾作《浣溪沙》二首,此为第二首。②武林,即今杭州,杭州山水佳称天下。

【试题】

(1)有人说,“山滴岚光水拍堤”中的“滴”用得别出心裁,请简要赏析。(2)结合最后一句“一尊心事百年期”简要分析:本词抒发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

分析注①可知,诗人为官,那么拜谒晋祠,到底会是谁之祠? 晋帝王之祠?——朝代更替,难可留。高人之祠——陶潜祠(有可能)。

学生视野有限,出题者也会考虑这层因素,故基本上不会超出范围设疑。因此,在无更多信息时,基本可判定其必为陶濳祠。再综合分析下片“两岸桃花”“四围高柳”,易联想到“桃花源”“五柳先生”,所以可断定前猜想是正确的。

考虑作者为官在任却访晋陶潜祠,那么,诗人归隐之志见。

四、注典故,涉文旨

如,【明】杨一清②《山丹①题壁》

关山逼仄③人踪少,风雨苍茫野色昏。万里一身方独往,百年多事共谁论。东风四月初生草,落日孤城蚤闭门。记取汉兵追寇地,沙场尤有未招魂。

【注】①山丹:即今甘肃山丹县,明代设山丹卫,地处河西走廊蜂腰部,自古为东西交通要道;汉时霍去病曾率兵在此与匈奴作战。②杨一清:明朝人,官至内阁首辅,曾三次出镇西北边关。③逼仄:狭窄的意思。

【试题】

(1)诗的首联描绘了怎样的景象?有何作用?(4分)6(2)诗的尾联表现了作者什么样的感情?请简析。注①中暗示了对尾联上句“汉兵追寇”典故的注解。诗文用典故(人、事)意在对比,具体如下:

a、古人之成,今人之成,对比正衬,赞古颂今,抒今人之壮志。b、古人之败,今人之成,对比反衬,抑古扬今,抒今人之壮志。c、古人之成,今人之败,对比反衬,慕古叹今,发今人之悲情。d、古人之败,今人之败,对比正衬,叹古伤今,发今人之悲情。

再联系注②作者的身份,可知将古人之成与己之成对比,在慕颂古人之时,更激发了自己渴望进一步建功立业的壮志。

五、注,设陷

如,[宋]欧阳修《琅琊溪》①

空山雪消溪水涨,游客渡溪横古槎②。不知溪源来远近,但见流出山中花。

【注】①此诗写于作者被贬滁州(在今安徽省境内)期间,琅琊溪在滁州琅琊山。②槎(chá):这里指拼扎而成的简易木桥。

【试题】

(1)这首诗围绕溪水描绘了那几幅画面?表现了作者怎样的情感?(2)请从虚实结合的角度对诗中三、四两句进行赏析。

注①写作者被贬,处失意之境。但诗文写出了景之美及作者寄情山水的悠然。可见,注①成为做题的干扰、陷阱。

切入点五:问题设置

诗歌鉴赏专题问题的设置,会暗示答题的方向与答案的层次。因此要慎审 问题,多思多想,把握问题内在的隐性规定,为整合答案提供根据。

例1,登崖州城作 李德裕

独上高楼望帝京,鸟飞犹是半年程。青山似欲留人住,百匝千遭绕郡城。

[注]此诗为诗人63岁被贬至海南时所作,诗人被贬之前官至宰相。(1)请从运用修辞和抒发情感两方面分析“鸟飞犹是半年程”一句的妙处。(2)诗贵含蓄,此诗三四句情感表达曲折委婉,请结合诗句简要分析。

问1,中的“修辞”与“抒发情感”,便很自然的规定了赏句的角度。因此,答案构成:修辞格(判断)+修辞格分析(结合句子的描述性或者概括性的翻译)+修辞格的作用(内容作用与情感作用)+抒发情感(多与前修辞格情感作用相合)。

问2,“诗贵含蓄”与“曲折委婉”两词其实已给出了分析角度与宏观做题的思路以及暗示了答案的核心词。具体而言:

“含蓄”就是曲折委婉,也就是“对什么不直说而说成什么”“表面写什么而实际写什么”“从侧面表达或者烘托”“含蓄蕴藉”“曲径通幽”等等。

再看问2,说的是情感表达,故有答案形式:对什么的情感不直说而是借写什么来表达,或者不说是什么而说是什么不直言,或者表面写什么实际上是写什么,不直说,然后在后面加上曲径通幽、曲折委婉、含蓄蕴藉。

再看问2,写三四句和结合诗句简要分析,可知,分析涉及的情感是全诗的,涉及的文本是三四句的翻译。

附参考答案:

(1)这一句使用夸张手法,极言自己离开京师之遥远;突出表现了诗人对京城深深的眷念之情,以及对回京之难的感叹。

评分标准:修辞3分,感情2分。

(2)诗人用山欲留人来表达不得回乡的痛楚之情,不说走不了,而说山留人,将重重阻碍的羁绊,说成殷勤的挽留;没有直接表达对当权者的不满,8 表面写景物,语气平静舒缓,实则蕴含着对统治者的愤懑之情。

评分标准:扣住“曲折委婉”分析,意思对即可得分。例2,鹧鸪天

兰溪舟中

韩淲

雨湿西风水面烟。一巾华发上溪船。帆迎山色来还去,橹破滩痕散复圆。寻浊酒,试吟篇。避人鸥鹭更翩翩。五更犹作钱塘梦,睡觉方知过眼前。

(1)“帆迎山色来还去,橹破滩痕散复圆”一句运用了多种表达技巧,请选择其中两种对这一句进行赏析。

(2)“五更犹作钱塘梦,睡觉方知过眼前。”结笔二句,一气贯成,不禁令人联想起李白《早发白帝城》中的两句:“两岸猿声啼不住,轻舟已过万重山。”请从表情达意方面比较两者的异同。

问1,由“选择其中两种”可知,答案分两大层,一技法一层。

由“对句赏析”可知,答案构成:技法(判断)+技法分析(翻译句子)+技法作用情感。

问2,“从表情达意方面比较两者异同”可知,表情即情感,达意即内容。异同说明必有异和同,而最复杂的答案组合便是两方各有异与同,即内容异同,情感异同。

再深入分析如下:

内容为在外表现,情感为内在丰蕴。

若外不同内不同或内外均同,便失去了比较的意义及考查的价值。故,外同内大同小异或外大同小异内同,成为我们宏观思考答案的方向。当然,大同小异和大异小同仅是相对而言的。附参考答案:

(1)①拟人:“帆迎山色来还去”中一个“迎”字,把船帆人格化,写出船帆的轻松可爱的形象,也是诗人的心情写照。

②动静结合:“橹破滩痕散复圆”中一“破”字,写出舟行疾速,遏浪向前之气势。一“复”字,写出了水的静态,静中有动,写出了动静交替的景物幻变。

③反衬:不直写舟在行进,而是通过人在舟中所见的景色变化来显示舟在轻快疾驶。(以上任答两点即可,每点3分)

(2)相同点:都是写顺流而下,船行速度之快;都体现了作者轻松愉快的心情。(2分)

不同点:韩词写舟行之快体现了作者寄情山水、热爱自然的愉悦心情。李诗的舟行之快体现了诗人在在流放途中遇赦返回的愉悦心情。(3分)

例3,戏答元珍①[宋]

欧阳修

春风疑不到天涯,二月山城②未见花。残雪压枝犹有橘,冻雷③惊笋欲抽芽。

夜闻啼雁生乡思,病入新年感物华④。曾是洛阳花下客⑤,野芳虽晚不须嗟。

【注释】①戏答元珍:一作《戏答元珍花时久雨之什》。这是作者被贬为峡州夷陵(今湖北宜昌市)县令时酬答丁宝臣的诗。丁宝臣,字元珍,时为峡州判官。②山城:靠山的城垣,指夷陵。③冻雷:春天的雷声。④物华:泛指万物。如唐代杜甫《曲江陪郑南史饮》之“自知白髮非春事,且尽芳樽恋物华”,宋代柳永《八声甘州》之“是处红衰翠减,苒苒物华休”。⑤洛阳花下客:作者曾为洛阳留守推官。北宋时洛阳的花园最盛,牡丹尤其著名。作者曾写过《洛阳牡丹记》和《洛阳牡丹图》等诗作。

(1)颔联描写了一幅什么样的景象?有什么寓意?(2)尾联的“不须嗟”三字你是如何认识的?

问2,尾联的不须嗟三字,是有暗示的。想想为何是尾联而不是尾句呢?便知,对这三字的分析是要考虑最后两句而非单纯的末句。

附参考答案:

(2)答案一:“不须嗟”流露出诗人对眼前处境的自我慰藉及对前途充满的乐观信念(2分)。不仅仅反映了作者对自己生活迕遇的豁达态度,而且表现了作者在如风如雨的政治斗争中虽遭挫折仍顽强坚定,相信正义终究要战胜邪恶,政治的春风和自然的春风一样,迟早会吹进这偏远山城的政治家的胸怀和气度(3 10 分)。

答案二:“不须嗟”是诗人无奈的自我安慰(2分)。此处诗人虽然是自我安慰,但却透露出极为矛盾的心情,表面上说他曾在洛阳做过留守推官,见过名扬天下的洛阳名花名园,见不到此地晚开的野花也没有什么可感叹,但实际上却充满着一种无奈和凄凉,“不须嗟”实际上有大可嗟之意,慨叹自己政治上的不如意。(3分)

例4

村行 王禹偁(宋)

马穿山径菊初黄,信马悠悠野兴长。万壑有声含晚籁,数峰无语立斜阳。棠梨叶落胭脂色,荞麦花开白雪香。何事吟余忽惆怅,村桥原树似吾乡。

(注)本诗是王禹偁于淳化二年被贬为商州团练副史时所作。(1)颔联写景主要运用了那些表现手法?请结合诗句简要分析。(2)从全诗来看,作者的情感经历了怎样的感情变化过程 ? 请联系全诗进行分析。

问2,“从全诗来看”“联系全诗进行分析”告知了我们思考的范围。情感经历,变化过程,可知诗情必有变化。从程度上来看,不是由a到b就是由a到b到c两种模型;从情调上看,有乐悲平淡异情变化与同情异程度变化。

回文本分层看情感,因为情感是由诗文表现的。可知,前三联一层,共分两层,为a到b的模型。

回文本抓关键词,见“忽”与“惆怅”,再见树似吾乡,知触景生情有转变。附参考答案:

诗文赏析是综合性的鉴赏,要全方位体悟。标题、作者、文本、注解和问题设置这五个切口,仅提供了思考的一个角度。在实际的鉴赏研究中,需要全面 11 而非单一的思考。当然,这些仅是鉴赏诗歌之术而非鉴赏之道。

因诗文是社会生活在诗人心灵中的投影的投影。正如柏拉图所言:艺术是影子的影子。又因这五个切口都是由外而内的思考,难得“环中”。因此,鉴赏诗歌之道,应是用自己对人性、人生的体悟去解读诗人的体悟,应是心与心、灵与灵的交流。所以,寻心灵共鸣才是解读赏析古典诗词之本,而在这个过程中,我们不但可得诗意诗魂,亦可愉悦自我,洗涤沉垢,悟人生灵光,养性灵,又何乐而不为呢?

2014-4-26

第四篇:乡土情结教案设计

教学目标和重点:

1.体会作者心中“乡土情结”的内涵所在。

2.了解本文大量引用诗文的作用。

3.学习评点的读书方法。

教学方法:

教师做好课前预习指导工作,教会学生评点的方法,学生在感知文本、研习文本的基础上对文章进行评点,课上师生、生生间进行交流。

课时安排:一课时

导读:

这篇文章有比较深的内涵,老师读起来也要经一番回味思索,才能领悟得较深。课前让学生仔细阅读,同时思索以下这些问题。这些问题有的是文中有答案的,请生务必在文中画出来;有的没有现成答案,请生思索并组织语言来回答。

预习题:

1.第一段写了什么?(请用一句话概括内容)本段引用诗文有何作用?

2.第二段写在家乡度过童年,童年时期打上了家乡的烙印,作者认为会打上哪些烙印?(在文中画出来,注意“哪些”,不只一点)

3.读三至五段,思考:人们为何要离开家乡?(概括内容)

4.读第四段第五段,思考离乡的人和故乡还有什么关系吗?为什么要写到战争?(思考回答)

5.读第六、七段,思考,什么样的乡土情结是值得赞颂弘扬的?这两段作者是如何深化主题的?(画出关键句,并思考回答问题)

另:画出生字词,和富于表现力的词语。

教学过程:

一、引入:

美不美,家乡水,亲不亲,家乡人。人,对家乡总有很深的情感,离开了家乡,会有一种乡思乡愁涌起。现在我们有的同学已经离开家乡,来到丹阳求学,这种情感或许已经体会到。

思乡之情,也是人之常情。可是我们平时只知道思乡,可能没有深入的想想,人为什么会有思乡之情?这种情感又有什么内涵?思乡之情是应该压制还是应该弘扬呢?思乡情结,值得我们思索,值得我们回味。作家对此往往想得透彻,思考得深入,今天我们一起来研习《乡土情结》这篇文章,一起来体会乡情的内涵。

二、学习目标:

1、体会作者心中“乡土情结”的内涵所在;

2、了解本文大量引用诗文的作用。

3、学习评点的读书方法。

三、导入研习文本:

昨天布置了大家预习,相信大家在昨天的预习之下,自读自悟自加体会,能够或多或少地看到这篇文章的一些妙处。下面大家把预习的活页本拿出来。

过渡:从量上看,大家完成地很好,下面我们来看看质如何?

四、研习文本:

1、第一段写了什么?请用一句话概括内容。(注意依据)

明确:乡土情结的内涵。(什么叫乡土情结)

那么究竟什么是乡土情结呢?要具体阐述,把要点说出来。

我们平时把对故乡的思念之情称为“乡土之情”,本文为什么称它为“乡土情结”?“情结”意思为“心中的感情纠葛,深藏在心底的感情”本段如何体现?

划出关键词。齐读本段

-----------关键词是“魂牵梦萦“随时随地”,“情不自禁”“永不褪色”等。

说明:本文写的是乡土情结,所以开头先说一下,什么是乡土情结,这是写文章的一般顺序,以后写作可学习。

这段还有一些古诗句,这些诗句有什么作用?(先看对话栏,编者什么看法?)赞成否?你还有对编者评点的不同见解吗?

你能理解这些诗句吗?请几位同学来说说诗句内容。老师辨正,引导。一为思乡情,一为近乡情怯之情,一为他乡遇乡人之情,三个侧面。

1、突出中华民族自古以来就有乡土情结,说明了乡土情结的久远。

2、从三方面写乡情,也充实丰富了文章内容。

3、加强了文采和诗意。

2、,第一段写的是什么是乡土情结,第二段其实是写人为什么会有乡土情结,我们昨天的问题是:

人在童年时期打上了家乡的烙印,会有哪些烙印?画出关键句,概括一下。

① 父母、亲族的爱(或家乡使人懂得了爱)

② 家乡的山水草木(或家乡山水草木给人的印象)

③ 悲欢离合的家史(或祖辈的经历)

④ 邻里乡情(或乡音乡俗)

(此为03年高考题,可让学生明白怎样仔细读书,明了要点。怎样精练概括。有何方法诀窍。)(查找信息,精练概括)

第二段的语言生动有味,请全体同学朗读体会一下。的确,童年时期,故乡打在身上的烙印确是难以磨灭的,你是否有这样的感受?――生谈

总结过渡:的确,一个人的出生地,不仅给了他自然的生命,而且给了他文化,他之所以成为“这个人”,故乡的文化起决定作用。人一出生,就像一张白纸,是故乡为它涂抹上色彩。

可以说,有什么样的故乡就有什么样的人。正因为这些,人们才对故乡有着刻骨铭心的爱。

3、既然人们这么爱家乡,那又为何要离开家乡?这是读者很容易想到的一个问题,于是作者来回答了。下面我们一起研习课文3-5小节。

作者在第3-5段中所描写的离别家乡的情况有哪几种?

(概括内容)

①不少人富有浪漫气息,为追求理想开创事业去闯世界。(追求理想,闯荡世界)

②多数人是沉重的现实主义格调,为维持最低生活被打发出门。(为了生计,无奈出门)

③灾难不管是自然的,还是人为的,战争不管是正义的,非正义的,都免不了流离失所,骨肉分离。(灾难、战争、放逐)

想想现实世界里,人们离乡,是不是这三种情况?从我们现在来看,离家的情况有没有改变?(1、有和父母意见不合离家出走的。

2、外面的诱惑。

虽说现在提倡弘扬个性,也常听你们说“有个性,我喜欢”,但这种离家你们觉得提倡不提倡?我想面对这个还需冷静思索,面对十八岁,我们还需和父母多加沟通。//外面的世界虽然很精彩,但外面的世界也很无奈。没有金刚钻,哪敢揽瓷器活?所以我们现在还需练就金刚钻的本领。家永远是我们坚强的后盾!)

过渡:无论是创世界还是谋生存,浪荡乾坤的结果有哪些?下面我们来看第四小节。

4、迅速浏览第四段:

思考:离家后的各种可能的遭遇有哪些?作者写这些和“乡土情结”有什么关系?

这一部分我们略讲一下。

离乡的人可能有几种情况:失败而归;流连在外;倦于奔竞;归隐田园;衣锦还乡。

因为乡土的梦永远追随他们,且往往在人们远离故乡时表现得更为强烈。失败时受伤的心需要家人的抚慰。得意时需要向家乡人炫耀自己的成就。是否如此?

4、第三种离家原因是灾难、战争、放逐,这和“乡土情结”有何关系?

明确:为战争、放逐离家,使乡情又加上了爱国情怀的内涵,是对乡土情结的超越。

为了国家为了正义而离家,谁可作代表?

--------林则徐。齐读他的诗。明确,苟利国家生死以,岂因祸福避趋之,为了国家,生死不避,还在乎离开家乡吗?所以,离乡,也因为高崇的情操。下文的孙中山等人也是因国家的原因而离乡的。

这两段在高考现代文阅读的考核中被删除了。似乎可以不写,但充实了文章内涵,使得文章有厚重感,能引起读者更多的思考。

6、读第六、七段,思考,什么样的乡土情结是值得赞颂弘扬的?

(画出关键句,并思考回答问题)

----------翘首神州,不忘桑梓之情,当祖国需要的时候,他们都作了慷慨的奉献。

要点抓得很准,本文是为《香港文学》七周年纪念而作的。香港文学,面向海外,所以作者赞美那些心怀桑梓不忘家乡的海外游子。

思考:第六段写了一代又一代炎黄子孙浮海远游的潮流,并赞颂他们不忘桑梓之情,慷慨奉献,与祖国休戚相关。请你结合乡土情结,分析这样写的作用和好处。(03年高考题)

1、把乡土情结提高到民族凝聚力的高度来认识,丰富并升华了乡土情结的内涵。(我们知道这是例子,为了证明什么?)

2、具体说明乡土情结不因时间的悠远(历史)和空间的阻隔(地理)而褪色。(乡土情结)

3、既照应了前文,也使本文的主题得到深化。(结构)

海外华侨思乡报乡,值得赞赏。但我觉得,并不一定要富豪才能回报家乡回报祖国的,其实,你身无分文,只要有一颗爱家乡爱祖国的心,就是对家乡的回报。他日,你有了能力,也不忘回报家乡的父老乡亲!)

下面我们齐读文章最后一节,体会如今具有现代意义的乡情。

五、作业:

1、常规作业归纳。

2、按常规预习《前方》

并针对第11、12小节选择你最欣赏的一点进行评点。

4、积累字词。(参照有关教案

给加点字注音

魂牵梦萦(yíng)忐忑(tǎn tè)不安 怯(qiè)生生 田塍(chéng)

悠邈(miǎo)崎岖(qí qū)三匝(zā)蕞(zuì)尔

铩(shā)羽而归 谪(zhé)居 欷歔(xī xū)方兴未艾(ài)

桑梓(zǐ)屹(yì)立 搭讪(shàn)褪(tuì)色

发轫(rèn)濠(háo)水 翰苑(yuàn)缔(dì)造

翘(qiáo)首 杀戮(lù)谛(dì)听

2.解释下列词语

侘傺:失意的样子。

铩羽而归:指失败或不得意,灰溜溜地回来。

田塍:田埂。

蕞尔:形容小(多指地区)。

寄人篱下:比喻依靠别人过活。

功败垂成:快要成功的时候遭到失败。

良辰美景:美好的时光,美好的景致。

忐忑:心神不定。

含辛茹苦:经受艰辛苦难。

方兴未艾;事物正在发展,一时不会终止。

翘首:抬起头来望。

发轫:比喻新事物或某种局面开始出现。

第五篇:乡土情结学案

《乡土情结》学案

命制人:

审稿人:时间:2009年9月

教学目标:

1.深入朗读体会,理解作者以故园之思作为线索,由“小家”到“大家”,由“离家”到“归家”的行文思路。

2.研究性学习,讨论文本大量引用古诗文的意图及作用。

3.体会作者将乡土情结赋予的时代内涵,领会作者将乡土情升华为爱国主义的思想感情的主旨。

重点:1.培养学生独立阅读、独立思考的能力,体会作者为乡土情结赋予的时代内涵

2.了解文本大量引用诗文的意图。

难点:探讨文本大量引用诗文的意图及意图。课前预习

一、题目解说:情结,指心底的情感纠葛,深藏心底的感情。乡土情结指故园之思、故国之爱、故土之恋和爱国主义情怀。

二、作者介绍:柯灵(1909-2000),原名高季琳,浙江绍兴人,现代散文家、剧作家,著有杂文和散文选集《遥夜集》,短篇小说集《同伴》,散文集《暖流》,剧本《腐蚀》。他以杂文针砭时弊,以散文体察世味,以剧作缩写世态。柯灵精心锤炼语言,以创作态度谨严见称。

三、写作背景:每个人都有乡土情结。作为一位世纪文化老人,柯灵早年辗转各地,饱受战争灾难的离乱之苦,对家园之思深有体会。因此,在《香港文学》创刊七周年之际,柯灵怀着真挚深厚的感情,写下了这篇散文。

四、熟读课文,落实基础知识。

1、给加点字注音、识记字形。魂牵梦萦

灯阑酒灺

忐忑不安

怯生生

搭讪

悠邈

........褪色

崎岖

田塍篱角

三匝

侘傺

铩羽而归 ........门扉

怡然自得

谪居

欷歔

发轫

含辛茹苦 .......桑梓

蕞尔

翰苑

濠水

屹立

翘首 .......方兴未艾 .娇羞

啜泣

寥落

缔造

眉梢

低徊

桑乾.......河 骄傲

拾掇

廖(姓)

谛听

稍微

徘徊

乾坤 .......矫健

辍学

杀戮

根深蒂固

绮窗

休戚相关

濡染 .......

2、字词解释

魂牵梦萦:

功败垂成: 寥落:

缔造:

开宗明义:

欷歔:

根深蒂固:

发轫:

方兴未艾:

翘首: 桑梓:

休戚相关: 安土重迁:

含辛茹苦: 风雨同舟:

屹立: 侘傺:

铩羽而归:

3、填空

①“慈母手中线。”这是诗人 在《 》一诗里的句子。②男儿何不带吴钩。③“,不敢问来人。”出自 的《 》。④“苟利国家生死以。”这是 的名句。⑤唐代 在《 》中写到“,还乡须断肠。”

五、文章脉络

1、读第一段,什么是情结?为什么要说“乡土”是情结?。

2、从文中看,乡土都给人们打下了哪些“童年的烙印”?(不超过28个字)(4分)

3、作者在第三段中所描写的少年离家的情况有哪几种?请概括说明(4分)

4、本文第四段写了一代又一代的炎黄子孙浮海远游的潮流,并赞颂他们不忘桑梓之情,慷慨奉献,与祖国休戚相关。请你结合乡土情结,分析这样写的作用和好处。(6分)

5、我的读后体会:

课堂学习:

一、检测预习效果

二、处理预习案中的练习题

三、合作探究:

1、《乡土情结》中大量引用古诗文的例子很多,找出并分析大量引用古诗文的好处。

2、体会主旨,在横线上填上适当的内容。

本文以 为线索,由“小家”到“ ”,由“离家”到“ ”,字里行间流露出浓浓的思乡之情,同时又将这思乡之情升华为 之情,本文深深地表达了作者对故园,对,对 的热爱之情。

3、我的收获:

课后拓展:

一、基础知识积累运用

1.下列加点字注音全都正确的一项是()

A.悠邈(miǎo)翘首(qiào)绮窗(qǐ)方兴未艾(ài)B.田塍(chãng)桑梓(zǐ)濡染(rú)含情脉脉(mài)

C.铩羽而归(shà)休戚相关(qī)酒阑灯灺(xiâ)慰藉(jí)D.侘傺(chà chì)欷歔(xī xū)蕞尔(zuì)低徊(huí)2.下列各句中加点成语使用正确的一项是()

A.此处的乡民最是安土重迁,每有事端,便早早重新寻找新的住处。B.英勇的革命党人推翻了腐朽的满清政府,以暴易暴,大快人心。C.在哈尔滨,在佳木斯,在一面坡,都有他休戚相关的亲友。

D.经过几个月的实践活动,一些原本不安心于师范专业的学生也树立了热爱本职工作、好为人师、献身教育的思想观念。

3.下列各句标点符号使用有错误的一项是()

A.多数却完全是沉重的现实主义格调:许多稚弱的童年童女,为了维持最低限度的生存要求,被父母含着眼泪打发出门。

B.战争有正义与非正义之分,“国家兴亡,匹夫有责”;“匈奴未灭,何以家为”;“男儿何不带吴钩,收取关山五十州”,都是千古美谈。

C.“富贵不归故乡,如衣绣夜行,谁知之者”!这句名言的创作者是楚霸王项羽,但他自己功败垂成,并没有做到。

D.有的只是一首朦胧诗,——为了闯世界。4.默写:

(1)

。临行密密缝,意恐迟迟归。(孟郊《游子吟》)(2)皓腕凝霜雪,土户 边人似月。

。(韦庄《菩萨蛮》)(3)男儿何不带吴钩。(李贺《南园》)

(4)君家何处住?妾住在横塘。

。(崔颢《长干曲》)(5)

,赏心乐事谁家院。(汤显祖《牡丹亭·惊梦》)

5、下列各句不是比喻句的一项是

A、童年的烙印却像春蚕作茧,紧紧地包着自己,又像文身的花纹,一辈子附在身上。B、人一离开乡土,就成了失根的兰花,逐浪的浮萍,飞舞的秋蓬,因风四散的蒲公英。C、浪荡乾坤的结果,多数是少年子弟江湖老,黄金、美人、虚名、实惠,都成了竹篮打水一场空。

D、比灾难、战争更使人难以忘怀的是放逐,像屈原、贾谊、韩愈、柳宗元、苏东坡等。

6、仿照例句,写一个句子。

例句:人一离开乡土,就成了失根的兰花,逐浪的浮萍,飞舞的秋蓬,因风四散的蒲公英。答:人一离开乡土,。

二、阅读文章,回答5—7题

安土重迁是中华民族的传统,我们祖先有个根深蒂固的观念,以为一切有生之伦,都有返本归元的倾向:鸟恋旧林,鱼思故渊,胡马依北风,狐死必首丘,树高千丈、落叶归根。还有一种聊以慰情的迷信,以为人在百年之后,阴间有个望乡台,好让死者的幽灵在月明之夜,登台望一望阳世的亲人。但这种缠绵的情致,并不能改变冷酷的现实,百余年来,许多人依然不得不离乡别井,乃至飘洋过海,谋生异域。在清一代,出国的华工不下一千万,足迹遍于世界,新兴资本主义国家的金矿、铁路、种植园里,渗透了他们的血汗。美国南北战争后,黑奴解放了,我们这些黄皮肤的同胞,却以刻苦、耐劳、廉价的特质,成了奴隶劳动的后续部队,他们当然做梦也没有想到什么叫人权。为了改变祖国的命运,孙中山领导的革命运动发轫于美国檀香山。第一代中国共产党人,很多曾在法国勤工俭学。改革开放后掀起的出国潮,汹涌澎湃,方兴未艾。这一代又一代炎黄子孙浮海远游的潮流,各有其截然不同的背景、色彩和内涵,不可一概而论,却都是时代浮沉的侧影,历史浩荡前进中飞溅的浪花。民族向心力的凝聚,并不取决于地理距离的远近。我们第一代的华侨,含辛茹苦,寄籍外洋,生儿育女,却世代翘首神州,不忘桑梓之情,当祖国需要的时候,他们都作了慷概的奉献。香港蕞尔一岛,从普通居民到各业之王、绅士爵士、翰苑名流,对大陆踊跃输将,表示休戚相关、风雨同舟的情谊,是近在眼前的动人事例。“美不美,故乡水,亲不亲,故乡人。”此中情味,离故土越远,就体会越深。

7.文中划线句子“缠绵的情致”和“冷酷的现实”各指什么?

8.统观全文,指出什么叫“乡土情结”。

9.这段文字的主要内容是什么?请用简明的语句加以概括。请结合乡土情结,分析这样写的作用和好处。

课堂预习答案

1、①“情结”是指心中的感情纠葛或者深藏心底的感情。②人之所以将人对故乡的感情 说成“情结”,是为了突出这种情感的特点,它是永恒的、深刻的,轻易不能化解的。

2、答案:①父母亲族的爱②家乡的山水草木③悲欢离合的家史④邻里乡情。此题答案可以从文章第二段中的“起点站是童年”、“人第一眼看见的世界,就是生我育我的乡土”“但童年的烙印,却像春蚕作茧,紧紧地包着自己,又像文身的花纹,一辈子附在身上。”这些话中分析出作者难忘的难舍的是什麽(实际上就是“烙印”)。

3、答案:①不少人富有浪漫气息,为追求理想开创事业去创世界。②多数人是沉重的现实主义格调,为维持最低的生活被打发出家门。

此题已经在题干中告诉考生关键信息在第三段,而从第三段中提炼出“两种情况”应当不会太难。

4、答案:①把乡土情结提高到民族凝聚力的高度来认识,丰富并升华了乡土情结的内涵。②具体说明乡土情结不因时间的悠远(历史),和空间的阻隔(地理)而褪色。③既照应了前文,也使本文的主题得到深化。

这道题很有意思,首先学生要能从文章第一段中找出:“乡土情节”的定义:“每个人的心里,都有一方魂牵梦萦的土地。得意时想到它,失意时想到它。逢年逢节,触景生情,随时随地想到它。辽阔的空间,悠邈的时间,都不会使这种感情褪色”。这是第一步;第二步就是能提炼出海外游子与乡土情节关系的几点交叉:一是与离开故乡的“时间因素”,一个是海外的“空间阻隔”,一个是对故乡思恋感情的“久而弥笃”。这就是答案中的第二点,也是最简单的一点。答案所给出的一三两点实际上就是一点,即深化主题,扩展内涵,结尾照应全文,这是一般思乡散文的特点,学生应能容易答出,只不过可能将两点合二为一。

课堂学习答案

1、、①显示了作者丰厚的文化底蕴,增强了文章的可读性和生动性,是本文文笔优美的一个表现。②引用的古诗文在内容上恰倒好处地为情感主旨的表现起到了服务的作用,是内容不可分割的组成部分。

2、本文以故国之思为线索,由“小家”到“大家 ”,由“离家”到“归家”,字里行间流露出浓浓的思乡之情,同时又将这思乡之情升华为爱国之情,本文深深地表达了作者对故园、对祖国、对中华民族的热爱之情。

课后拓展答案

1.D(A.翘qiáo首

B.含情脉脉mî

C.铩shā

慰藉jiâ)

2.C(安土重迁:在一个地方住惯了,不肯轻易迁移。以暴易暴:用凶暴的代替凶暴的,表示统治者改换了,可是暴虐的统治方式依然不变。休戚相关:欢乐、忧愁彼此相关联。形容关系密切,利害相关。好为人师:喜欢以教育者自居,不谦虚。)3.C 4.(1)慈母手中线,游子身上衣。(2)未老莫还乡,还乡须断肠。(3)收取关山五十州。(4)停船暂借问,或恐是同乡。(5)良辰美景奈何天。

5、D(表列举,其余分别表明喻,表暗喻,表暗喻)

6、人一离开乡土,就成了无土的种子,断线的风筝,折翼的天使,思念故渊的池鱼。

7.“缠绵的情致”是指无论生死都念念不忘叶落归根的思乡之情,“冷酷的现实”指人们迫于生计或其他原因不得不背井离乡。

8.乡土情结指集结在心里,不会因时间空间变化而消退的、对故乡的深厚感情。9.写一代又一代炎黄子孙浮海远游的潮流,并赞颂他们不忘桑梓之情,慷慨奉献,与祖国休戚相关。

作用与好处:①把乡土情结提高到民族凝聚力的高度来认识,丰富并升华了乡土情结的内涵。②具体说明乡土情结不因时间的悠远(历史)和空间的阻隔(地理)而褪色。③既照应了前文,也使本文的主题得到深化。

下载读《乡土情结》,赏古典诗词[5篇范文]word格式文档
下载读《乡土情结》,赏古典诗词[5篇范文].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

    《乡土情结》教案

    《乡土情结》教案 【教学目标】 1. 认识故乡对一个人成长的重要意义2.体会“乡土情结”赋予的时代内涵 3. 体味散文的语言艺术,鉴赏文本的意蕴美。 【重点难点】 1.梳理课文......

    乡土情结教案范文

    教学目标 1. 认识故乡对一个人成长的重要意义 2.体会“乡土情结”赋予的时代内涵 3. 体味散文的语言艺术,鉴赏文本的意蕴美。 教学方法 教学步骤 一.检查字词预习1.给加点字注......

    重阳节的诗词赏读

    重阳节的诗词赏读九月九日玄武山旅眺九月九日眺山川,归心归望积风烟。他乡共酌金花酒,万里同悲鸿雁天。作者:卢照邻(632年-695年),唐代诗人。字升之,自号幽忧子,汉族,幽州范阳(治今......

    诗词赏

    《乙亥杂诗》 浩荡离愁白日斜,吟鞭东指即天涯。落红不是无情物,化作春泥更护花。 龚自珍,字尔玉,又字璱人,号定庵。清代的思想家、文学家。其祖、父皆为进士,在北京做官。他目睹......

    古典诗词

    黍离 子衿 彼黍离离,彼黍之苗 青青子衿,悠悠我心 行迈靡靡,中心摇摇 纵我不在,子宁不嗣音? 知我者谓我心忧 青青子佩,悠悠我思 不知我这谓我何求 纵我不往,子宁不来? 悠悠苍天,此何人......

    乡土情结 优秀教案

    教学目标和重点: 1. 体会作者为乡土情结赋予的时代内涵; 2.了解本文大量引用的诗文的意图。 教学方法: 教师做好课前预习指导工作,教会学生评点的方法,学生在感知文本、研习文本......

    13《乡土情结》教案(最新)

    苏教版第一册教案浦培根 乡土情结 教学目标 1. 认识故乡对一个人成长的重要意义 2.体会“乡土情结”赋予的时代内涵 3. 体味散文的语言艺术,鉴赏文本的意蕴美。 教学方法 在教......

    鲁迅的乡土情结

    高 一 语 文 课 题 研 究 高一语文组 试论鲁迅小说创作中强烈的乡土情结 实验高中高一语文组 [内容提要]鲁迅是一个伟大的作家。鲁迅的小说创作中总有挥之不去的乡土情结,已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