诗词赏

时间:2019-05-15 08:54:23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诗词赏》,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诗词赏》。

第一篇:诗词赏

《乙亥杂诗》

浩荡离愁白日斜,吟鞭东指即天涯。

落红不是无情物,化作春泥更护花。

龚自珍,字尔玉,又字璱人,号定庵。清代的思想家、文学家。其祖、父皆为进士,在北京做官。他目睹清王朝的昏庸腐朽,曾写到“官吏士民狼艰狈厥,不士不农不工不商之人十将五六,又或餐烟草,习邪教,取诛戮或冻馁以死,终不肯治一寸之丝,一粒之饭以益人。”认为清王朝是“衰世”。他屡试不第,38岁才中进士,只做了几任小京官,后辞官。他在政治上反对封建制度的腐朽和专制,要求进行社会改革,是近代改良主义的先驱者;他的诗气势磅礴,具有浪漫主义色彩。一八三九年,龚自珍辞官南归,后又北上接眷属,在南北往返途中,写下了短诗315首,题为《乙亥杂诗》。本诗是第一首,写他被迫辞官,离开北京时所抒发的感想。诗意

“浩荡离愁白日斜”写出了诗人离开京城时的感情。诗人究竟愁什么呢?诗人离京时,正是鸦片战争的前一年,他目睹了清王朝的腐朽,不愿意与封建势力同流合污,辞官回乡;但是他仍然为国家的命运忧愁,为封建统治阶级的命运忧愁。“浩荡”本指水势浩大,在这里喻“愁”,李煜曾有词写到“问君能有几多愁,恰似一江春水向东流。” 诗人以李煜亡国被囚之愁自诩,可见忧愁之深。诗人为了衬托离愁,特别把离京时间选在了傍晚,马致远散曲“夕阳西下,断肠人在天涯。”用晚景衬托离愁。诗人通过喻、衬把愁表现得淋漓尽致。

“吟鞭东指即天涯”本句虽无愁字,但也能表现诗人离京之愁。天涯是指诗人家乡——杭州,马鞭一挥,离京远去,直至天涯,很难再回京城,用夸张的手法,表现离别之愁,伤怀之意,含而不露。

“落红不是无情物,化作春泥更护花”诗人笔锋一转,由抒发离别之情转入抒发报国之志。并反用陆游的词“零落成泥碾作尘,只有香如故。”落红,本指脱离花枝的花,但是,并不是没有感情的东西,即使化做春泥,也甘愿培育美丽的春花成长。不为独香,而为护花。表现诗人虽然脱离官场,依然关心着国家的命运,不忘报国之志,充分表达诗人的壮怀,成为传世名句。

《竹枝词》

杨柳青青江水平,闻郎江上唱歌声。东边日出西边雨,道是无晴却有晴。

东边日出西边雨,道是无晴却有晴

这是一首用民歌体写的恋歌.江边的杨柳,垂拂青条,江中的水面,平静如镜,姑娘突然听到江上传来的歌声,这歌声是那么熟悉,为什么他不直接对我表白呢?这个人啊,就像晴雨不定的天气,说是东边出太阳了西边还在下雨,说不是晴天吧,可还有晴天,真是无情又有情,让人捉摸不定.这首诗借眼前景,用谐音双关语含蓄地表现了少女微妙的感情.唐代诗人刘禹锡的《酬乐天咏志见示》

酬乐天咏志见示

人谁不愿老,老去有谁怜?

身瘦带频减,发稀冠自偏。

废书缘惜眼,多炙为随年。

经事还谙事,阅人如阅川。

细思皆幸矣,下此便然。

莫道桑榆晚,为霞尚满天。

赏析:

第一部分分头两句:“人谁不顾老,老去有谁怜?”意思是说:人谁不顾虑,不怕老,老了又有谁来怜惜你呢?下四句:“身瘦带频减,发稀帽自偏。废书缘惜眼,多灸为随年。”意思是说:身体消瘦衣带常常紧缩,头发稀疏帽子便自动偏斜,为了爱惜眼睛而废弃书籍不读了,经常请医生调理、治疗,是为了延年益寿。这一部分是承接白居易原诗而来的,表示了对白居易的“咏老”思想情怀的回应,说明在对“老”的看法尚颇有同感。读来极为亲切。

后六句诗意思产生了巨大的转折,诗情一振而起,“经事还谙事,阅人如阅川。细思皆幸矣,下此便翛然。莫道桑榆晚,为霞尚满天。”头两句“经事还谙事,阅人如阅川”,是说人老了经历的事多,理解也深刻透彻,看人也像看山河一样,一目了然,有很深的洞察力。下两句“细思皆幸矣,下此便翛然”,思考深刻,浓缩着人生的精华;认识全面,充满着一种辨正思想;感情深挚,表达了诗人对老朋友的真情关爱和真诚劝勉。末两句“莫道桑榆晚,为霞尚满天。”桑榆,喻日暮。是说:不要说日到桑榆已是晚景了,而撒出的晚霞还可以照得满天彤红、灿烂无比呢!这里诗人用一个令人神往的深情比喻,托出了一种豁达乐观、积极进取的人生态度

感遇 张九龄

兰叶春葳蕤,桂华秋皎洁。欣欣此生意,自尔为佳节。谁知林栖者,闻风坐相悦。

草木有本心,何求美人折?

江南有丹橘,经冬犹绿林。岂伊地气暖,自有岁寒心。

可以荐嘉客,奈何阻重深。

运命惟所遇,循环不可寻。徒言树桃李,此木岂无阴?

【注】林栖者:指隐士。美人:喻指理想中的同道者。

读着张九龄这首歌颂丹橘的诗,很容易想到屈原的《橘颂》。屈原生于南国,橘树也生于南国,他的那篇《橘颂》一开头就说:“后皇嘉树,橘徕服兮。受命不迁,生南国兮。”其托物喻志之意,灼然可见。张九龄也是南方人,而他的谪居地荆州的治所江陵(即楚国的郢都),本来是著名的产橘区。他的这首诗一开头就说:“江南有丹橘,经冬犹绿林”,其托物喻志之意,尤其明显。屈原的名句告诉我们:“袅袅兮秋风,洞庭波兮木叶下。”可见即使在南国,一到深秋,一般树木也难免摇落,又哪能经得住严冬的摧残?而丹橘呢,却“经冬犹绿林”。一个“犹”字,充满了赞颂之意。

丹橘经冬犹绿,究竟是由于独得地利呢?还是出乎本性?如果是地利使然,也就不值得赞颂。所以诗人发问道:难道是由于“地气暖”的缘故吗?先以反诘语一“纵”,又以肯定语“自有岁寒心”一“收”,跌宕生姿,富有波澜。“岁寒心”,一般是讲松柏的。《论语。子罕》:“岁寒然后知松柏之后凋也。”刘桢《赠从弟》:“岂不罹凝寒,松柏有本性。”张九龄特地要赞美丹橘和松柏一样具有耐寒的节操,是含有深意的。

汉代《古诗》有一篇《橘柚垂华实》,诗中说橘柚“委身玉盘中,历年冀见食”,表达了作者不为世用的愤懑。张九龄所说的“可以荐嘉客”,也就是“冀见食”的意思。“经冬犹绿林”,不以岁寒而变节,已值得赞颂;结出累累硕果,只求贡献于人,更显出品德的高尚。按说,这样的嘉树佳果是应该荐之于嘉宾的,然而却为重山深水所阻隔,为之奈何!读“奈何阻重深”一句,如闻慨叹之声。

丹橘的命运、遭遇,在心中久久萦回,诗人思绪难平,终于想到了命运问题:“运命惟所遇,循环不可寻。”看来运命的好坏,是由于遭遇的不同,而其中的道理,如周而复始的自然之理一样,是无法追究的。这两句诗感情很复杂,看似无可奈何的自遣之词,又似有难言的隐衷,委婉深沉。最后诗人以反诘语气收束全诗:“徒言树桃李,此木岂无阴?”——人家只忙于栽培那些桃树和李树,硬是不要橘树,难道橘树不能遮阴,没有用处吗?在前面,已写了它有“经冬犹绿林”的美荫,又有“可以荐嘉客”的佳实,而“所遇”如此,这到底为什么?《韩非子。外储说左下》里讲了一个寓言故事:阳虎对赵简主说,他曾亲手培植一批人才,但他遇到危难时,他们都不帮助他。

因而感叹道:“虎不善树人。”赵简主道:“树橘柚者,食之则甘,嗅之则香;树枳棘者,成而刺人。故君子慎所树。”

只树桃李而偏偏排除橘柚,这样的“君子”,总不能说“慎所树”吧!

杜甫在《八哀。故右仆射相国张公九龄》一诗中称赞张九龄“诗罢地有余,篇终语清省。”后一句,是说他的诗语言清新而简练;前一句,是说他的诗意余象外,给读者留有驰骋想象和联想的余地。读这首诗我们不就很自然地联想到当时朝政的昏暗和诗人坎坷的身世吗!这首诗平淡而浑成,短短的篇章中,时时用发问的句子,具有正反起伏之势,而诗的语气却是温雅醇厚,愤怒也罢,哀伤也罢,总不着痕迹,不露圭角,达到了炉火纯青的地步

诗一开始,用整齐的偶句,突出了两种高雅的植物——春兰与秋桂。屈原《九歌。礼魂》中,有“春兰与秋菊,长无绝兮终古”句。张九龄是广东曲江人,其地多桂,即景生情,就地取材,把秋菊换成了秋桂,师古而不泥古。兰桂对举,兰举其叶,桂举其花,这是由于对偶句的关系,互文以见义,其实是各各兼包花叶,概指全株。兰用葳蕤来形容,具有茂盛而兼纷披的意思,“葳蕤”两字点出兰草迎春勃发,具有无限的生机。桂用皎洁来形容,桂叶深绿,桂花嫩黄,相映之下,自然有皎明洁净的感觉。“皎洁”两字,精炼简要地点出了秋桂清雅的特征。

兰桂两句分写之后,用“欣欣此生意”一句一统,不论葳蕤也好,皎洁也好,都表现出欣欣向荣的生命活力。第四句“自尔为佳节”又由统而分。“佳节”回应起笔两句中的春、秋,说明兰桂都各自在适当的季节而显示它们或葳蕤或皎洁的生命特点。(“自”当“各自”解,“尔”当“如此”解,即代表“葳蕤”和“皎洁”。)这里一个“自”字,不但指兰桂各自适应佳节的特性,而且还表明了兰桂各自荣而不媚,不求人知的品质,替下文的“草木有本心,何求美人折”作了伏笔。

起首四句,单写兰桂而不写人,但第五句却用“谁知”突然一转,引出了居住于山林之中的美人,即那些引兰桂风致为同调的隐逸之士。“谁知”两字对兰桂来说,大有出乎意料之外的感觉。美人由于闻到了兰桂的芬香,因而发生了爱慕之情。“坐”,犹深也,殊也。表示爱慕之深。诗从无人到有人,是一个突转,诗情也因之而起波澜。“闻风”二字本于《孟子。尽心篇》,其中说:“圣人百世之师也,伯夷柳下惠是也,故闻伯夷之风者,顽夫廉,懦夫有立志,闻柳下惠之风者,薄夫敦,鄙夫宽。奋乎百世之上,百世之下闻者莫不兴起也。”张九龄就把这章中的“闻风”毫不费力地拉来用了,用得这样恰如其分,用得这样自然,用得这样使读者毫不觉得他在用典故,这也是值得一提的。

最后二句:“草木有本心,何求美人折?”“何求”又作一转折。林栖者既然闻风相悦,那末,兰桂若有知觉,应该很乐意接受美人折花欣赏了。然而诗却不顺此理而下,忽开新意。兰逢春而葳蕤,桂遇秋而皎洁,这是它们的本性,而并非为了博得美人的折取欣赏。很清楚,诗人以此来比喻贤人君子的洁身自好,进德修业,也只是尽他作为一个人的本份,而并非借此来博得外界的称誉提拔,以求富贵利达。全诗的主旨,到此方才点明;而文章脉络也一贯到底。上文的“欣欣此生意,自尔为佳节”,与这里的“草木有本心”互为照应;上文的“谁知林栖者,闻风坐相悦”,又与“美人折”同意相见。这最后十个字,总结上文,滴水不漏。

古体诗而只写八句,算是短小的了,而张九龄在寥寥短章中,狮子搏兔,也用全力。诗前二句是起,三四句是承,五六句是转,七八句是合,结构严谨。而且做到了意尽词尽,无一字落空。表现形式上,运用了比兴手法,词意和平温雅,不激不昂,使读者毫不觉得在咏物的背后,讲着高雅的生活哲理。

第二篇:重阳节的诗词赏读

重阳节的诗词赏读

九月九日玄武山旅眺

九月九日眺山川,归心归望积风烟。

他乡共酌金花酒,万里同悲鸿雁天。

作者:卢照邻(632年-695年),唐代诗人。字升之,自号幽忧子,汉族,幽州范阳(治今河北省涿州市)人。他与王勃、杨炯、骆宾王以文词齐名,世称“王杨卢骆”,号为“初唐四杰”。

译文:九月九日登高眺望山川,归心思归烟雾积聚不散。在异乡共同喝着花酒,看见鸿雁天上南来,离家万里之客一同悲伤。

简析:与王勃诗同席而作。人意北归,鸿雁偏又南飞,不正加重人们的情感?祈福的花酒正用来浇愁。

蜀中九日

(唐:王勃)

九月九日望乡台,(农历九月九日重阳节登高望故乡)

他席他乡送客杯。(身处他乡,设席送朋友离开,举杯之际,分外愁)

人情已厌南中苦,(心中已经厌倦了南方客居的各种愁苦)

鸿雁那从北地来?(我想北归不得,鸿雁,你为何还要南来?)

作者:王勃(649~676年),唐代诗人。字子安。绛州龙门(今山西河津)人。王勃与杨炯、卢照邻、骆宾王以诗文齐名,并称“王杨卢骆”,亦称“初唐四杰”。

秋登兰山寄张五

北山白云里,隐者自怡悦。(面对北山岭上白云起伏霏霏,我这隐者自己能把欢欣品味。)

相望试登高,心随雁飞灭。(我试着登上高山是为了遥望,心情早就随着鸿雁远去高飞。)

愁因薄暮起,兴是清秋发。(忧愁每每是薄暮引发的情绪,兴致往往是清秋招致的氛围。)

时见归村人,沙行渡头歇。(在山上时时望见回村的人们,走过沙滩坐在渡口憩息歇累。)

天边树若荠,江畔洲如月。(远看天边的树林活象是荠菜,俯视江畔的沙洲好比是弯月。)

何当载酒来,共醉重阳节。(什么时候你能载酒到这里来,重阳佳节咱们开怀畅饮共醉。)

作者:孟浩然(689-740)本名浩,字浩然,襄阳人。是盛唐山水田园诗派的主要作家之一。诗与王维齐名,号王孟。其诗每无意求工而清超越俗,正复出人意表,清闲浅淡中,自有泉流石上,风来松下之音。有《孟浩然集》。

过故人庄

(唐)孟浩然

故人具鸡黍,邀我至田家。

绿树村边合,青山郭外斜。

开轩面场圃,把酒话桑麻。

待到重阳日,还来就菊花。

作者:孟浩然(公元689~740),唐代诗人,本名浩,字浩然。襄州襄阳(今湖北襄樊)人,世称孟襄阳。

作品译文:老朋友准备好了丰盛饭食,邀请我到他的农舍做客。翠绿的树木环绕着小村子,村子四周青山横斜。打开窗子面对着谷场和菜园,我们举杯欢饮,谈论着今年庄稼的长势。等到九月初九重阳节的那一天,我还要再来与你品酒看菊花。

九月十日即事

昨日登高罢,今朝更举觞。

菊花何太苦,遭此两重阳?

译文:昨天刚登上龙山宴饮,今天又在这里举起了酒杯。菊花为何这样受苦,遭到两个重阳的采折之罪?

作者简介:李白(701~762)字太白,号青莲居士。李白是屈原之后个性特色、最伟大的浪漫主义诗人,达到盛唐诗歌艺术的巅峰。有“诗仙”之美誉,与杜甫并称“李杜”。存世诗文千余篇,有《李太白集》30卷。

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

(唐)王维

独在异乡为异客,每逢佳节倍思亲。

遥知兄弟登高处,遍插茱萸少一人。

译文:引我在异乡做客人的时候,每遇到佳节良辰时总会思念起家乡。虽然我人在他乡,但早就想到今天是重阳节,故乡的兄弟们要登高望远,我想当他们在佩戴茱萸时,会发现少了我一人不在。

作者:王维,唐代诗人。字摩诘。原籍祁(今属山西),其父迁居蒲州(治今山西永济西),遂为河东人。

登高

风急天高猿啸哀,渚清沙白鸟飞回。(风急天高猿猴啼叫显得十分悲哀,水清沙白的河洲上有鸟儿在盘旋。)

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无边无际的树木萧萧地飘下落叶,望不到头的长江水滚滚奔腾而来。)

万里悲秋常作客,百年多病独登台。(悲对秋景感慨万里漂泊常年为客,一生当中疾病缠身今日独上高台。)

艰难苦恨繁霜鬓,潦倒新停浊酒杯。(历尽了苦难后双鬓已长满了白发,衰颓满心偏又暂停了浇愁的酒杯。)

作者:杜甫(712-770)字子美,自号少陵野老,世称杜少陵。生于河南巩县(今河南省巩义市)。杜甫是唐代最伟大的现实主义诗人,与李白并称“大李杜”。存诗1400多首,有《杜工部集》传世。

第三篇:元宵赏灯诗词与元宵灯联

元宵赏灯诗词与元宵灯联

“一曲笙歌春如海,千门灯火夜似昼”。历代文人墨客赞美元宵花灯的诗句数不胜数,如今读来仍趣味无穷。

唐代时,元宵放灯已发展成为盛况空前的灯市。京城“作灯轮高二十丈,衣以锦绮,饰以金银,燃五万盏灯,簇之为花树”。唐代诗人苏味道的《正月十五夜》诗云牶“火树银花合,星桥铁锁开。暗尘随马去,明月逐人来。”描绘了灯月交辉,游人如织,热闹非凡的场景。唐代诗人张悦也曾用诗赞道牶“花萼楼门雨露新,长安城市太平人。龙衔火树千灯焰,鸡踏莲花万岁春。”把元宵节赏灯的情景描述得淋漓尽致。李商隐则用”月色灯光满帝城,香车宝辇溢通衢”的诗句,描绘了当时观灯规模之宏大。值得

称道的,还应首推唐代诗人崔液的《上元夜》牶”玉漏铜壶且莫催,铁关金锁彻明开;谁家见月能闲坐,何处闻灯不看来。”这里虽没有正面描写元宵盛况,却蕴含着十分欢乐愉悦热烈熙攘的场景。

宋代的元宵夜更是盛况空前,灯市更为壮观。苏东坡有诗云牶“灯火家家有,笙歌处处楼。”范成大也有诗写道“吴台今古繁华地,偏爱元宵影灯戏。”诗中的“影灯”即是“走马灯”。大词人辛弃疾曾有一阙千古传诵的颂元宵盛况之词“东风夜放花千树,更吹落,花如雨。宝马雕车香满路。风箫声动,玉壶光转,一夜鱼龙舞”。

明代更加铺张,将元宵放灯从三夜改为十夜。唐伯虎曾赋诗盛赞元宵节,把人们带进迷人的元宵之夜。诗曰“有灯无月不误人,有月无灯不算春。春到人间人似玉,灯烧月下月似银。满街珠翠游春女,沸地笙歌赛社神。不展芳樽开口笑,如何消得此良辰。”

清代元宵热闹的场面除各种花灯

外,还有舞火把、火球、火雨,耍‘火龙’火狮等。阮元有羊城灯市诗云:“海螯云凤巧玲珑,归德门明列彩屏,市火蛮宾余物力,长年羊德复仙灵。月能彻夜春光满,人似探花马未停;是说瀛洲双客到,书窗更有万灯青。”清代诗人姚元之写的《咏元宵节》诗“花间蜂蝶趁喜狂,宝马香车夜正长。十二楼前灯似火,四平街外月如霜。”更是生动、精彩别致。

充满诗情和浪漫色彩的元宵节,往往与爱情连在一起。历代诗词中,就有不少诗篇借元宵抒发爱慕之情。北宋欧阳修词“今年元夜时,月与灯依旧;不见去年人,泪满春衫袖。”抒写了对情人的思念之苦。

元宵节也是一个浪漫的节日,元宵灯会在封建的传统社会中,也给未婚男女相识提供了一个机会,传统社会的年轻女孩不允许出外自由活动,但是过节却可以结伴出来游玩,元宵节赏花灯正好是一个交谊的机会,未婚男女借着赏花灯也顺便可以为自己物色对象。元宵

灯节期间,又是男女青年与情人相会的时机。

欧阳修(生查子)云:“去年元夜时,花市灯如书;月上柳梢头,人约黄昏后。” 辛弃疾(青玉案)写道:“众里寻它千百度,暮然回首,那人却在灯火阑珊处。”就是描述元宵夜的情境,而传统戏曲陈三和五娘是在元宵节赏花灯进相遇而一见钟情,乐昌公文与徐德言在元宵夜破镜重圆,《春灯谜》中宇文彦和影娘在元宵订情。所以说元宵节也是中国的“ 情人节”。

2 3 出处

第四篇:赏诗古典诗词五切点

赏诗古典诗词五切点

西安市长安区第六中学 李永红

诗歌鉴赏解文应把握五个切入点,即题目、作者、文本、注解和问题设置。只要从这五个方面综合入手,我们在赏析古典诗词时便会做到游刃有余。

切入点一:题目

诗言情,不是从文本开始,而是从题目始。题目往往会对诗情有所暗示,或含情感词,或有时令季节或特殊意象或有特殊处所或指向题材或揭示行为事件等。通过标志性或特征性的暗示或直接性的写情,则可推断诗情,把握诗意。

情感词入诗题。如杜甫《春日忆李白》,由题中忆可判此为思念友人之作。杨万里《最爱东山晴后雪》,由题中爱可判其为醉美景喜悦之作。

时令或特殊意象词入诗题。如杜甫《月夜》写思乡怀远念人。贾至《春思》,写春日之思绪,虽有多端可能,但非赞即伤,因而可在预判中解文。

特殊处所入诗题。如王湾《次北固山下》,次为临时驻地或临时驻扎,故可判人在旅途,亦可断诗情。王安石《葛溪驿》,驿为驿站,证明未在家,在路上,在漂泊,故诗情可待。岑参《碛中作》,碛为沙漠,判断为边塞诗,可判诗情倾向。

暗示题材。如储光羲《咏山泉》,可看出是咏物诗,若从物品人格角度思考,则诗意自见。韩偓《故都》、李白《登金陵凤凰台》可判为怀古咏史类而把握诗意。又如蔡肇《题李世南画扇》,可判为题画诗,有利于诗意理解。

揭示行为或事件之词入诗题。如司空曙《峡口送友人》,杜甫《旅夜书怀》,陶渊明《饮酒》,岑参《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中,一送一书(是书写,是抒发),一饮一送,均透漏出诗人之情怀。

切入点二:作者

知人论世是解诗重要方法之一。

因此,了解作者经历,有利于从创作动机角度,把握文意,体会诗情。此外,从现实角度也可有这样一个应试推测。考试能考的诗,必为名篇,必 有特色,否则此诗不会传承下来,更不会拿来成为考题。于是,可得如下推测:

①若为大家之作,多与其主要诗风相同,甚至与其主要的诗歌抒情方向保持一致。因为诗人如同正常人一样,在情感上多是对其中一种倾向的思考或体验最是深刻。于是,要有佳作,也一般会在自己擅长的情感领域。

②若为“小家”之作,其必可参考某一大家之作对其解读。

切入点三:文本

研读文本是解诗之本。可以从外围的语言的风格、题材入手,亦可以从文本本身切入。

此文主要是着眼其它四个切入点的分析,文本切入就在此不细言。

切入点四:注解

注解相异。解主要是帮助理解文本表意,注则是背景隐情的介绍,必涉及文旨。此切入点主要对诗歌鉴赏中注进行分析,具体如下:

一、注,人之身份处境

如,辛弃疾《鹧鸪天 代人赋》

陌上柔桑破嫩芽,东邻蚕种已生些。平冈细草鸣黄犊,斜日寒林点暮鸦。山远近,路横斜,青旗沽酒有人家。城中桃李愁风雨,春在溪头荠菜花。

【注】①这首词作于作者遭弹劾解官归居时。②青旗:酒旗,酒店门外用青布做的幌子。

【试题】

(1)词的上阕描绘了什么样的景象?请简要叙述。

(2)词的最后两句作者运用了哪种写作手法?表达了什么样的感情?词题“代人赋”,作者为什么要以此为题?请简要说明。

注①中言,作者被弹劾归乡与词上片田园美景契合,说明作者乐于田居。下片“城中—愁”“溪头—春花”,对比中看到“官场—田园”的两种不同情感,而这一切均与作者此时处境有关。

如,董颖《江上》

万顷沧江万顷秋,镜天飞雪一双鸥。摩挲数尺沙边柳,待汝成阴系钓舟。

【注】 ①作者是个穷愁潦倒的诗人,他的一生为生计所迫而常年奔走异乡。②沧江,因江水呈青色、苍色故称“沧江”。

【试题】

(1)这首诗运用了哪些修辞手法?请作简要分析。

(2)“待汝成阴系钓舟”这一句表达了诗人什么思想感情?请结合全诗作简要分析。

注①知作者是个穷愁潦倒的诗人。因此,一生很可能是为生计所迫而常年奔走异乡。虽诗中前两句景象开阔格调明快,属于壮美之风。但是后两句写出的生活感伤、人之羁愁和注①揭示的作者处境契合。因此,可判定前两句使用了反衬手法,以乐衬哀写孤愁。

如,(2012年 湖北)贾岛《送邹明府游灵武》

曾宰西畿县,三年马不肥。债多平剑与,官满载书归。边雪藏行径,林风透卧衣。灵州听晓角,客馆未开扉。

【注】明府:对县令的尊称。灵武:即灵州(治所在今宁夏灵武县)。【试题】

(1)请概括邹明府这个人物形象的主要特点,并作简要分析。

(2)贾岛注重用字推敲,请对第三联中的“藏”“透”二字作简要赏析。注言名府为县令的尊称,定身份,断定为正面形象。可知,作者应对邹名府的态度是尊敬赞扬。那么,“三年马不肥”就不可能理解为“马不肥人更瘦”,即管理郡县三年马没得吃变瘦,人没得吃闹饥荒;“债多凭剑与”就不是塑造一个用武力威胁不还钱的形象。相反,很容易判断应是为官清廉,生活清贫。于是,诗歌中“雪”意象,和“风透卧衣”就好理解了。

二、注,时代背景

如,张籍《凉州词(其一)》

边城暮雨雁飞低,芦笋初生渐欲齐。

无数铃声遥过碛①,应驮白练②到安西。

【注】 ①碛:沙漠。②练:白绢,丝织品的一种。【试题】

(1)“无数铃声遥过碛”句表现了怎样的边塞景象?

(2)本诗运用了衬托对比和虚实相生的艺术手法,请简要分析。 由注②可知,丝绸之路被阻,唐之衰落,于是就有了想象联想中的昔日唐之繁华与今日衰败的虚实对比。这就是时代背景,对解诗的作用。

如,杜甫《倦夜 》

竹凉侵卧内,野月满庭隅。

重露成涓滴,稀星乍有无。

暗飞萤自照,水宿鸟相呼。

万事干戈里,空悲清夜徂。

【注】此诗为广德二年写于成都。当时“安史之乱”刚刚平息,西北吐蕃兵又骚扰中原;并于广德无年十月,直捣长安,逼得唐代宗李隐一度逃往陕州避难。徂:过去,逝。

【试题】

(1)从抒情方式看,前六句和后两句的抒情方式有什么不同?“万事干戈里,空悲清夜徂”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2)题为“倦夜”,但全诗却有“夜”无“倦”,诗歌是从哪几个方面来体现"倦'意的? 由注①可知,唐社会依然动荡,民有苦,国有难。这与尾联“万事干戈里”相契合,同时也写出了作者的“空悲”——报国无门的感伤。

三、注,暗示句意诗旨

如,[宋] 欧阳修《戏答元珍》①

春风疑不到天涯,二月山城②未见花。残雪压枝犹有橘,冻雷③惊笋欲抽芽。

夜闻啼雁生乡思,病入新年感物华④。曾是洛阳花下客⑤,野芳虽晚不须嗟。

【注释】①戏答元珍:一作《戏答元珍花时久雨之什》。这是作者被贬为峡州夷陵(今湖北宜昌市)县令时酬答丁宝臣的诗。丁宝臣,字元珍,时为峡州判官。②山城:靠山的城垣,指夷陵。③冻雷:春天的雷声。④物华:泛指万物。如唐代杜甫《曲江陪郑南史饮》之“自知白髮非春事,且尽芳樽恋物华”,宋代柳永《八声甘州》之“是处红衰翠减,苒苒物华休”。⑤洛阳花下客:作者曾为洛阳留守推官。北宋时洛阳的花园最盛,牡丹尤其著名。作者曾写过《洛阳牡丹记》和《洛阳牡丹图》等诗作。【试题】

(1)颔联描写了一幅什么样的景象?有什么寓意?(2)尾联的“不须嗟”三字你是如何认识的?

分析注⑤会发现,首句写曾为洛阳官,第二句写洛阳牡丹花佳,末句写曾作牡丹诗。那么为什么用大量的语言去写洛阳牡丹呢?显然,与尾句夜野芳晚开有关——对比感慨。再结合注①作者遭贬的处境,便很容易想到两种情感:

a、吃不到葡萄说葡萄是酸的——无奈的自我安慰。

b、真感受不矫做——曾经沧海难为水——无所谓看不到的乐观心态。又如,杜甫《送韩十四江东省觐省》①

兵戈不见老莱衣②,叹息人间万事非。我已无家寻弟妹,君今何处访庭闱。

黄牛峡③静滩声转,白马江寒树影稀。此别应须各努力,故乡犹恐未同归。

【注释】①这首诗是诗人在成都白马江畔送韩十四去江东探亲时写的。当时安史之乱尚未平定。②老莱衣:相传春秋时隐士老莱子,七十多岁还常常穿上彩衣,模仿儿童,使双亲欢娱。③黄牛峡:位于宜昌之西。韩十四去江东探亲要经过此地。

【试题】

8.这首诗的第三联运用了哪几种表现手法?请简要分析。(5分)9.请结合全诗,分析诗中蕴含了诗人哪些情感?(6分)

注②内容分四小节,为何需用后三节语言详注“老莱衣”呢?笔墨的浪费亦是犯罪,所以不可能是无效的信息。分析首句“兵戈不见”与注②后三节内容的 5 关系,可知战争使家破人散,再无天伦之乐可享,写出了对战争的控诉。

再如,姜彧《浣溪沙》①

山滴岚光水拍堤,草香沙暖净无泥。只疑误入武林溪②。两岸桃花烘日出,四围高柳到天垂。一尊心事百年期。

【注】①1281年(元至元十八年)三月,姜彧作为河东山西提刑按察使,借视察水利的机会拜谒了晋祠,曾作《浣溪沙》二首,此为第二首。②武林,即今杭州,杭州山水佳称天下。

【试题】

(1)有人说,“山滴岚光水拍堤”中的“滴”用得别出心裁,请简要赏析。(2)结合最后一句“一尊心事百年期”简要分析:本词抒发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

分析注①可知,诗人为官,那么拜谒晋祠,到底会是谁之祠? 晋帝王之祠?——朝代更替,难可留。高人之祠——陶潜祠(有可能)。

学生视野有限,出题者也会考虑这层因素,故基本上不会超出范围设疑。因此,在无更多信息时,基本可判定其必为陶濳祠。再综合分析下片“两岸桃花”“四围高柳”,易联想到“桃花源”“五柳先生”,所以可断定前猜想是正确的。

考虑作者为官在任却访晋陶潜祠,那么,诗人归隐之志见。

四、注典故,涉文旨

如,【明】杨一清②《山丹①题壁》

关山逼仄③人踪少,风雨苍茫野色昏。万里一身方独往,百年多事共谁论。东风四月初生草,落日孤城蚤闭门。记取汉兵追寇地,沙场尤有未招魂。

【注】①山丹:即今甘肃山丹县,明代设山丹卫,地处河西走廊蜂腰部,自古为东西交通要道;汉时霍去病曾率兵在此与匈奴作战。②杨一清:明朝人,官至内阁首辅,曾三次出镇西北边关。③逼仄:狭窄的意思。

【试题】

(1)诗的首联描绘了怎样的景象?有何作用?(4分)6(2)诗的尾联表现了作者什么样的感情?请简析。注①中暗示了对尾联上句“汉兵追寇”典故的注解。诗文用典故(人、事)意在对比,具体如下:

a、古人之成,今人之成,对比正衬,赞古颂今,抒今人之壮志。b、古人之败,今人之成,对比反衬,抑古扬今,抒今人之壮志。c、古人之成,今人之败,对比反衬,慕古叹今,发今人之悲情。d、古人之败,今人之败,对比正衬,叹古伤今,发今人之悲情。

再联系注②作者的身份,可知将古人之成与己之成对比,在慕颂古人之时,更激发了自己渴望进一步建功立业的壮志。

五、注,设陷

如,[宋]欧阳修《琅琊溪》①

空山雪消溪水涨,游客渡溪横古槎②。不知溪源来远近,但见流出山中花。

【注】①此诗写于作者被贬滁州(在今安徽省境内)期间,琅琊溪在滁州琅琊山。②槎(chá):这里指拼扎而成的简易木桥。

【试题】

(1)这首诗围绕溪水描绘了那几幅画面?表现了作者怎样的情感?(2)请从虚实结合的角度对诗中三、四两句进行赏析。

注①写作者被贬,处失意之境。但诗文写出了景之美及作者寄情山水的悠然。可见,注①成为做题的干扰、陷阱。

切入点五:问题设置

诗歌鉴赏专题问题的设置,会暗示答题的方向与答案的层次。因此要慎审 问题,多思多想,把握问题内在的隐性规定,为整合答案提供根据。

例1,登崖州城作 李德裕

独上高楼望帝京,鸟飞犹是半年程。青山似欲留人住,百匝千遭绕郡城。

[注]此诗为诗人63岁被贬至海南时所作,诗人被贬之前官至宰相。(1)请从运用修辞和抒发情感两方面分析“鸟飞犹是半年程”一句的妙处。(2)诗贵含蓄,此诗三四句情感表达曲折委婉,请结合诗句简要分析。

问1,中的“修辞”与“抒发情感”,便很自然的规定了赏句的角度。因此,答案构成:修辞格(判断)+修辞格分析(结合句子的描述性或者概括性的翻译)+修辞格的作用(内容作用与情感作用)+抒发情感(多与前修辞格情感作用相合)。

问2,“诗贵含蓄”与“曲折委婉”两词其实已给出了分析角度与宏观做题的思路以及暗示了答案的核心词。具体而言:

“含蓄”就是曲折委婉,也就是“对什么不直说而说成什么”“表面写什么而实际写什么”“从侧面表达或者烘托”“含蓄蕴藉”“曲径通幽”等等。

再看问2,说的是情感表达,故有答案形式:对什么的情感不直说而是借写什么来表达,或者不说是什么而说是什么不直言,或者表面写什么实际上是写什么,不直说,然后在后面加上曲径通幽、曲折委婉、含蓄蕴藉。

再看问2,写三四句和结合诗句简要分析,可知,分析涉及的情感是全诗的,涉及的文本是三四句的翻译。

附参考答案:

(1)这一句使用夸张手法,极言自己离开京师之遥远;突出表现了诗人对京城深深的眷念之情,以及对回京之难的感叹。

评分标准:修辞3分,感情2分。

(2)诗人用山欲留人来表达不得回乡的痛楚之情,不说走不了,而说山留人,将重重阻碍的羁绊,说成殷勤的挽留;没有直接表达对当权者的不满,8 表面写景物,语气平静舒缓,实则蕴含着对统治者的愤懑之情。

评分标准:扣住“曲折委婉”分析,意思对即可得分。例2,鹧鸪天

兰溪舟中

韩淲

雨湿西风水面烟。一巾华发上溪船。帆迎山色来还去,橹破滩痕散复圆。寻浊酒,试吟篇。避人鸥鹭更翩翩。五更犹作钱塘梦,睡觉方知过眼前。

(1)“帆迎山色来还去,橹破滩痕散复圆”一句运用了多种表达技巧,请选择其中两种对这一句进行赏析。

(2)“五更犹作钱塘梦,睡觉方知过眼前。”结笔二句,一气贯成,不禁令人联想起李白《早发白帝城》中的两句:“两岸猿声啼不住,轻舟已过万重山。”请从表情达意方面比较两者的异同。

问1,由“选择其中两种”可知,答案分两大层,一技法一层。

由“对句赏析”可知,答案构成:技法(判断)+技法分析(翻译句子)+技法作用情感。

问2,“从表情达意方面比较两者异同”可知,表情即情感,达意即内容。异同说明必有异和同,而最复杂的答案组合便是两方各有异与同,即内容异同,情感异同。

再深入分析如下:

内容为在外表现,情感为内在丰蕴。

若外不同内不同或内外均同,便失去了比较的意义及考查的价值。故,外同内大同小异或外大同小异内同,成为我们宏观思考答案的方向。当然,大同小异和大异小同仅是相对而言的。附参考答案:

(1)①拟人:“帆迎山色来还去”中一个“迎”字,把船帆人格化,写出船帆的轻松可爱的形象,也是诗人的心情写照。

②动静结合:“橹破滩痕散复圆”中一“破”字,写出舟行疾速,遏浪向前之气势。一“复”字,写出了水的静态,静中有动,写出了动静交替的景物幻变。

③反衬:不直写舟在行进,而是通过人在舟中所见的景色变化来显示舟在轻快疾驶。(以上任答两点即可,每点3分)

(2)相同点:都是写顺流而下,船行速度之快;都体现了作者轻松愉快的心情。(2分)

不同点:韩词写舟行之快体现了作者寄情山水、热爱自然的愉悦心情。李诗的舟行之快体现了诗人在在流放途中遇赦返回的愉悦心情。(3分)

例3,戏答元珍①[宋]

欧阳修

春风疑不到天涯,二月山城②未见花。残雪压枝犹有橘,冻雷③惊笋欲抽芽。

夜闻啼雁生乡思,病入新年感物华④。曾是洛阳花下客⑤,野芳虽晚不须嗟。

【注释】①戏答元珍:一作《戏答元珍花时久雨之什》。这是作者被贬为峡州夷陵(今湖北宜昌市)县令时酬答丁宝臣的诗。丁宝臣,字元珍,时为峡州判官。②山城:靠山的城垣,指夷陵。③冻雷:春天的雷声。④物华:泛指万物。如唐代杜甫《曲江陪郑南史饮》之“自知白髮非春事,且尽芳樽恋物华”,宋代柳永《八声甘州》之“是处红衰翠减,苒苒物华休”。⑤洛阳花下客:作者曾为洛阳留守推官。北宋时洛阳的花园最盛,牡丹尤其著名。作者曾写过《洛阳牡丹记》和《洛阳牡丹图》等诗作。

(1)颔联描写了一幅什么样的景象?有什么寓意?(2)尾联的“不须嗟”三字你是如何认识的?

问2,尾联的不须嗟三字,是有暗示的。想想为何是尾联而不是尾句呢?便知,对这三字的分析是要考虑最后两句而非单纯的末句。

附参考答案:

(2)答案一:“不须嗟”流露出诗人对眼前处境的自我慰藉及对前途充满的乐观信念(2分)。不仅仅反映了作者对自己生活迕遇的豁达态度,而且表现了作者在如风如雨的政治斗争中虽遭挫折仍顽强坚定,相信正义终究要战胜邪恶,政治的春风和自然的春风一样,迟早会吹进这偏远山城的政治家的胸怀和气度(3 10 分)。

答案二:“不须嗟”是诗人无奈的自我安慰(2分)。此处诗人虽然是自我安慰,但却透露出极为矛盾的心情,表面上说他曾在洛阳做过留守推官,见过名扬天下的洛阳名花名园,见不到此地晚开的野花也没有什么可感叹,但实际上却充满着一种无奈和凄凉,“不须嗟”实际上有大可嗟之意,慨叹自己政治上的不如意。(3分)

例4

村行 王禹偁(宋)

马穿山径菊初黄,信马悠悠野兴长。万壑有声含晚籁,数峰无语立斜阳。棠梨叶落胭脂色,荞麦花开白雪香。何事吟余忽惆怅,村桥原树似吾乡。

(注)本诗是王禹偁于淳化二年被贬为商州团练副史时所作。(1)颔联写景主要运用了那些表现手法?请结合诗句简要分析。(2)从全诗来看,作者的情感经历了怎样的感情变化过程 ? 请联系全诗进行分析。

问2,“从全诗来看”“联系全诗进行分析”告知了我们思考的范围。情感经历,变化过程,可知诗情必有变化。从程度上来看,不是由a到b就是由a到b到c两种模型;从情调上看,有乐悲平淡异情变化与同情异程度变化。

回文本分层看情感,因为情感是由诗文表现的。可知,前三联一层,共分两层,为a到b的模型。

回文本抓关键词,见“忽”与“惆怅”,再见树似吾乡,知触景生情有转变。附参考答案:

诗文赏析是综合性的鉴赏,要全方位体悟。标题、作者、文本、注解和问题设置这五个切口,仅提供了思考的一个角度。在实际的鉴赏研究中,需要全面 11 而非单一的思考。当然,这些仅是鉴赏诗歌之术而非鉴赏之道。

因诗文是社会生活在诗人心灵中的投影的投影。正如柏拉图所言:艺术是影子的影子。又因这五个切口都是由外而内的思考,难得“环中”。因此,鉴赏诗歌之道,应是用自己对人性、人生的体悟去解读诗人的体悟,应是心与心、灵与灵的交流。所以,寻心灵共鸣才是解读赏析古典诗词之本,而在这个过程中,我们不但可得诗意诗魂,亦可愉悦自我,洗涤沉垢,悟人生灵光,养性灵,又何乐而不为呢?

2014-4-26

第五篇:语文中考课外诗词复习赏读

第一单元 四季

初春小雨 韩愈

天街小雨润如酥,草色遥看近却无。最是一年春好处,绝胜烟柳满皇都。

[简明注释]①诗题《韩昌黎集》一作《早春呈水部张十八员外》。②天街,皇城中的街道。③绝胜,远远超过。

[鉴赏评价]这首初春小雨的写景诗,读来清新动人,笔法细腻,耐人寻味。韩愈以他高超的艺术技巧,精练的诗句,细致逼真地描绘了早春微雨后的长安景色。句一“润”字,非常恰当地形容了春雨下得可贵及时,对滋长万物起催发作用,也就是杜甫所说的“好雨知时节,当春乃发生”。句末一“酥”字,更加形象地反映了春雨带来的生机,令人耳目一新。第二句用“遥看”“近看”的对比手法,捕捉住青草刚刚萌发时的特征,把初春草芽嫩绿的情景,鲜明准确地表达出来。因为稀疏幼小的青草,只有从远处看才能连成一片,比较明显。这两句因为观察人微,描绘细致真切,创造了一个蕴含无限生机、令人向往的美好的境界,而长期为人传诵。第三、四句说一年的春光中,最美好的是早春时节它完全胜过绿柳如烟笼罩京城之时的景象,十分细致而又准确地描写了长安在初春季节所呈现出的最美好的景色,表达了自己独特的感受。

春 思 贾 至

草色青青柳色黄,桃花历乱李花香。东风不为吹愁去,春日偏能惹恨长。

[鉴赏评价]本诗前两句描绘春天嫩草丛生,杨柳鹅黄,桃花缤纷,李花芬芳的绚烂美景;后两句转到愁思,东风不能遣恨,春日但教添愁。由于诗人抓住了情与景的不和谐,以乐景反衬哀情,有力地表现出自己深沉的哀怨。

钱塘湖春行 白居易

孤山寺北贾亭西,水面初平云脚低。几处早莺争暖树,谁家新燕啄春泥。乱花渐欲迷人眼,浅草才能没马蹄。最爱湖东行不足,绿杨阴里白沙堤。

[鉴赏评价]此诗写于白居易任杭州刺史期间。钱塘湖,即杭州西湖。此诗开篇点明游览之地。“水面”句写诗人俯看全湖所见之景和自己对这一景象的独特感受。“水面初平”描写西湖春水涨满浩淼无际的壮阔景象,“云脚低”写云水相接茫茫一片的样子。颔联承上句“春水”,转而写春景,诗人选取了最能体现春天特征的莺、燕,并以“几处”“谁家”使景象更富情趣。颈联写春草,“渐欲”“才能”准确而传神地描绘出了春花、春草由少渐多的层次美。最后两句在前面描绘景象的基础上,直接抒情,使全诗情景结合。从构思来说,全诗写景皆从“春”人题,景象的展开又以“行”为主线,使题旨更为突出。

春行即兴 李 华

宜阳城下草萋萋,涧水东流复向西。芳树无人花自落,春山一路鸟空啼。

[鉴赏评价]“即兴”,即对眼前景象有所感触,乘兴而作。

从诗中所写的景来说,“草萋萋”“花自落”“鸟空啼”等,表现了一个总体特征——空寂,凄凉。既是春景,却又冷凄,为什么? 宜阳在唐代是个重要地方,坐落于洛河中游,唐王朝最大的行宫之一连昌宫就建在这里,附近风景秀美。这里曾是皇室、王公贵族游赏的地方,但今天却不见了往日的繁华景象。景物的衰败使人伤感,物是人非更使人痛心。在这景象今昔的对比中,写出了时代的变迁,表现了安史之乱后唐代社会的颓败和诗人的无限感慨。这即是诗歌的“情”。

诗题为“春行”,但全诗的“行”却不露痕迹,景象转换自然巧妙,景中含情,情因景生。全诗浑然一体,给人以深刻的

莺 梭 刘克庄

掷柳迁乔大有情,交交时作弄机声。洛阳三月花如锦,多少功夫织得成![简明注释]①掷柳,在柳树间跳来跳去。迁乔,迁移到树枝上,此言鸟类冬天蛰伏在幽谷之中,春暖时又飞回树上。②交交,黄莺的呜叫声。

[鉴赏评价]诗题“莺梭”形容黄莺飞来飞去,像织布机上的梭子一样来回不停。

三、四句想像丰富,诗意美妙,既写景,又抒情,把自己对春光的独特的感受表现出来。全诗反映了诗人对美好春光的赞叹和无限爱惜的感情。

大林寺桃花 白居易

人间四月芳菲尽,山寺桃花始盛开。长恨春归无觅处,不知转入此中来。

[鉴赏评价]《大林寺桃花》作于元和十二年初夏,当时白居易任江州司马。大林寺在庐山香炉峰顶。全诗只有四句,从内容到语言似乎没有什么深奥的地方,只不过把“山高地深,时节绝晚”“与平地聚落不同”的景象,做了一番叙述和描写。但细读之,则会品味出其中独特的情趣和深远的意境。诗中一、二句的“芳菲尽”和“始盛开”形成鲜明的对比,描绘了两种不同的景观。

三、四句着力抒情,由“无觅处”的惆怅、怨恨到“此中来”的与春重逢的喜悦,表露出诗人对春色永驻人间的希冀和向往。诗中运用拟人手法,通过“归”“转”等字把春光写得有知有识,能藏能转,颇富情趣。游大林寺 周敦颐

三月山房暖,林花互照明。路盘层顶上,人在半空行。水色云含白,禽声谷应清。天风拂襟袂,缥缈觉身轻。

[鉴赏评价]周敦颐的这首《游大林寺》诗可与白居易的诗歌对比赏渎。此诗开篇点明时令,一个“明”字,从视觉角度描绘大林寺“林”“花”的景象和给人的感受。在写作上,此诗从多角度描写了大林寺,以“路盘”“人在”突出了山高的特点,以有色有声的“水”和“禽”突出了大林寺环境清新淡雅,以“天风”“身轻”突出了诗人在仙境般的环境中的独特感受。

山亭夏日 高 骈

绿树阴浓夏日长,楼台倒影入池塘。水晶帘动微风起,满架蔷薇一院香。

[鉴赏评价]诗的前两句既写出了夏日的景象特点,又给人以幽静的感受。

三、四句由静到动,精妙传神,细致而真切地传达出蔷薇飘香、怡然心醉的感受。

全诗体物精细,状写传神,语言流畅丰富而又自然真切。

终南望馀雪 祖 咏 终南阴岭秀,积雪浮云端。林表明霁色,城中增暮寒。

[鉴赏评价]此诗本为应试之作,按当时要求应试诗应写为六韵十二句的一首五言排律。但祖咏写了两韵四句就交卷了,“或诘之,曰:‘意尽。’”正是由于他不顾考试的要求,忠实于艺术表现手法,留给了后人一首绝唱。

诗题是“终南望馀雪”,终南山在长安南面,只能见其阴面,一个“秀”字则赋予终南山以灵蕴。既是望“馀雪”,则“浮云端”更为确切。“林表明霁色”写正当太阳偏西,山岭的余雪与日光相辉映显出一片光亮的景象。阳光一般给人温暖的感觉,可此时,长安城中却因时值日暮,且雪后初晴,而显“寒”。这既是实写,同时也反映出雪后的余寒,扣诗题“馀雪”。

诗歌语言明丽,充满灵秀之气,读来回味无穷。

第二单元 民俗

元日 王安石

爆竹声中一岁除,春风送暖入屠苏。千门万户曈曈日,总把新桃换旧符。

[鉴赏评价)元日,农历每月初一,此指正月初一。屠苏,酒名,用屠苏草浸过的酒。瞳瞳,太阳初出,由暗转明。桃符,古时风俗,每到春节,用桃木板画上神荼、郁垒二神像,悬挂门上,据说能避邪驱鬼,每年一换,称为换桃符。

这是王安石推行新法期间写下的一首诗。诗人巧妙地借春节时新桃换旧符的景象,反映了他政治上除旧布新的意愿和决心,表现了他当政初期的喜悦心情。这首诗写景自然,蕴含丰富,耐人寻味。

清 明 杜 牧 清明时节雨纷纷,路上行人欲断魂。借问酒家何处有,牧童遥指杏花村。

[鉴赏评价]这是一首家喻户晓的诗篇。

诗的前两句直接点“清明”,并描绘了清明时的典型景象及行人的感受。清明应是外出踏青或扫墓的日子,而行人却不得不冒雨赶路。“雨纷纷”既是写景,又暗写行人的离愁别绪。大概也因“欲断魂”吧,这才想以酒浇愁,于是就有了“问酒家”。而更妙的是“牧童遥指”,这一指,给人以方向,给人以精神,也给读者留下了无穷的想像空间。

诗歌以平易的言语典型地表现了清明时节在外行旅之人的一种思绪和愿望,是一幅绝好的风俗画。

小 至* 杜 甫 天时人事日相催,冬至阳生春又来。刺绣五纹添弱线①,吹葭②六动飞灰。岸容*待腊将舒柳,山意*冲寒欲放梅。云物*不殊乡国异,教儿且覆*掌中杯。

[简明注释]①小至,冬至前一天,也称小冬日。②弱线,丝线。这句指:冬至以后白天渐渐变长,还得再添一根线继续绣下去。③葭,葭莩,芦苇内的薄膜。璃,玉管。古时人们为了预测节气,把十二乐律的玉管放在木架上,把芦苇茎内薄膜烧成灰,塞入玉律管内,根据热胀冷缩的原理,当节气变化时,相应律管内的芦灰会自动飞出,就能知道是哪一个节气。④容,容颜。岸容,河岸的容貌,指水边景象。这句说:河岸边显现出柳枝迎着腊冬将悄然萌发的景色。⑤山意,山中的意态。冲寒,冲掉寒气。这句说:冬至过了,山色看起来像要冲掉寒气而让梅花绽放。⑥云物,云烟景物。不殊,没有什么两样。这句说:我虽然身在异乡,但自然界的景物并没有什么两样。⑦覆,倾。指且尽杯酒,不要辜负眼前佳景。[鉴赏评价]这首诗写于夔州。诗意含蓄,借景寓情,寄托了杜甫心中某种新的希望。

诗的第二联和第三联描写真切细致,诗意浓郁,为第四联的抒情达意做了很好的铺垫。冬至时气候变化,阳气逐渐回升,白天增长,故说刺绣添线。河边柳树萌发,山中梅花冲寒欲放,形象生动地表达了冬天里孕育着春天的蓬勃景象,自然界中新的生机当然透露出作者心中新的憧憬。最后由近及远,由眼前景物勾起了对故乡的回忆,诗人以一种乐观心情说虽然身在异国,但景物没有两样,还是举杯欢饮,来迎接一个美好的景象吧!这种愉快心情,都是从新的生机中引发出来的。

社 日① 王 驾 鹅湖山下稻梁肥,豚栅*鸡栖*对掩扉 桑柘影斜春杜散,家家扶得醉人归。

[简明注释]①社日,古时春、秋两次祭祀土神的日子。一般在立春、立秋后第五个戊日,称为春社、秋社。社日,人们聚在一起,先祭神,后饮酒。②豚栅,关小猪的猪圈。③鸡栖,鸡舍。

[鉴赏评价)这首诗描写了江南农村社日(秋社)的景象。“稻粱肥”写丰收,也点出秋天。“对掩扉”以门关写人尽去,这就从侧面写出了社日的的热闹情形,也自然为下文的“家家扶得醉人归”留下了伏笔。

这首诗善于选取特写镜头,一句一景象,真切感人语言清新自然,却又富有情趣,让人回味无穷。

七 夕① 杨 璞

未会牵牛意若何,须邀织女弄金梭。年年乞与人间巧②,不道人间巧已多

[简明注释)①七夕,节日名,农历七月七日晚上为七夕,据说,这天晚上织女与牛郎在天河相会。②乞巧,旧时风峪,妇女在七夕时摆上瓜果,或结起彩楼,对月穿针引线,以期向织女乞讨智巧。

[鉴赏评价]诗的大意是说,每年七夕,妇女都要向织女“乞巧”,却不知道人世间的“巧”已经太多了。这首诗是以写“乞巧”而借题发挥,诉说人世间充满了尔虞我诈、投机取巧,“巧”已是太多了,用不着织女来给人们做示范。诗中的“巧”字一语双关,意味深长。

中秋月 苏 轼

暮云收尽溢清寒,银汉无声转玉盘。此生此夜不长好,明月明年何处看![鉴赏评价]这首诗作于元丰元年(公元1078)中秋时,当时苏轼任徐州知州,恰好他的弟弟苏辙与他同在彭城,两人共同赏月。诗的前两句描绘月光的皎洁和一轮明月升上天空时的景象,“转玉盘”比喻生动而形象。“此生此夜不长好”含义十分深刻,一语写出了说不尽的人生体验。苏轼经常贬官在 外,仕途奔波,很少有机会与亲人团聚赏月,而今年却正好与弟弟在一起,因而既有对过去生活的慨叹,又包含了对今夜团圆的欣慰,还引出了对今后命运的关注,这既自然引出了诗的最后一句“明月明年何处看”的长叹。此最后两句言简意赅,诗味无穷,“含不尽之意于言外”。

此诗联系身世,寄托感慨。

中 秋* 李 朴

皓魄当空宝镜升,云间仙籁寂无声。平分秋色一轮满,长伴云衢千里明。狡兔空从弦外落,妖蟆休向眼前生。灵槎拟约同携手,更待银河彻底清。

[简明注释]①平分秋色,比喻双方各得一半。中秋节是阴历八月十五,这一日正在秋季当中,故称“平分秋色”。

[鉴赏评价]诗题为“中秋”,实则描写中秋之月。首联意为:月亮像一面圆镜悬挂在空中,太空中寂静无一点声音。颔联写一轮满月在空中运行,映照千里。因为空中有云,云在不断飘动,远看好像月亮和云在一起行走,故云“云衢长伴”。颈联意为,中秋时月明如水,月面空明,月中玉兔好像要从月弦处落下一样,月宫蟾蜍(食月的蛤蟆)也休想在这时出现。诗人奇想妙思,从有关月亮的神话传说生发开去,进一步烘托出中秋月的景象,并给人以丰富的联想。最后一联承前神话传说的意境,把自己融人月中——诗人想像,等到银河清澈时约个同伴,一同乘灵槎去天河一游。

这首诗以浪漫主义手法描绘出了中秋明月之美,给人以独特的美的感受。

第三单元 山川

望岳 杜甫

岱宗*夫如何?齐鲁青未了 造化钟神秀,阴阳割昏晓。荡胸生层云,决眦入归鸟。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简明注释]①杜甫的《望岳》诗,共有三首,分咏东岳泰山、南岳衡山、西岳华山。这一首是望东岳。②岱宗,指泰山,“岱”为泰山的别名,因居五岳之首,故尊为“岱宗”。③会当,唐人口语,意为“一定要”。

[鉴赏评价]开元二十四年(736年),二十四岁的诗人开始了一种“裘马清狂”的漫游生活。此诗写于北游齐、赵(今河南、河北、山东等地)时。这首诗是杜甫现存诗歌中最早的一首,字里行间洋溢着青年杜甫那种蓬蓬勃勃的朝气。

首句写乍一望见泰山时,高兴得不知怎样形容才好的情景。“夫如何”意为到底怎么样呢?“齐鲁青未了”,则是对前句的回答。它不直说泰山有多高,而是别出心裁地写出了自己的体验,在古代齐鲁两大国的国境外,还能望见远远横亘在那里的泰山,以距离之远来烘托出泰山之高。“造化”句中的“造化”指自然,“神秀”是说泰山神奇秀丽。颈联意思是见山中云气层出不穷,使人有云气荡涤心胸的感觉;因长时间目不

转睛地望着,故感到眼眶有似决裂。“会当”是唐人口语,意为“一定要”,这一联写由望岳而产生的登岳的意愿,并表现了诗人杜甫不怕困难,敢于攀登绝顶、俯视一切的雄心和气概。此两句富有象征性和启发性,也是全诗主题的点睛之笔。

尾联“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已成为千古名句。从这富有启发性和象征意义的诗句中,我们可以看出诗人不怕困难、敢于攀登绝顶、俯视一切的雄心气概。

湖口望庐山瀑布水 张九龄 万丈红泉落,迢迢半紫氛。奔流下杂树,酒落出重云。日照红霓似,天清风雨闻。灵山多秀色,空水共氤氲。

[鉴赏评价]这首诗写从湖口远观庐山瀑布,以现实主义的手法描绘了一幅日照飞瀑图。与这首诗齐名的便是李白用浪漫主义手法创作的名作《望庐山瀑布》。

诗的首联描写瀑布从庐山上滚滚而下的情景:瀑布在日光的映照下放射出红色的光辉,紫色的云气缭绕在半山腰。颔联具体描写瀑布落下的情势,庐山脚下杂树丛生,飞流落下处则白云弥漫。这一上一下态势的描绘自然对瀑布的气势是一个有力的衬托。颈联主要描写瀑布给人的独特感受,日光映照下的瀑布如同天空出现的彩虹,瀑布奔流的声响就好像风雨大作。尾联“灵山多秀色”是全诗的点睛之笔,山水一体,空灵秀美,使人对此瀑布的感受又上了一个层级。

万山潭作 孟浩然

垂钓坐磐石,水清心亦闲。鱼行潭树下,猿挂岛藤间。游女昔解佩,传闻于此山。求之不可得,沿水棹歌还。

[简明注释]①万山,在湖北襄阳西北,滨汉江,万山潭指山旁江水深曲的地方。②传说郑交甫曾游万山,遇到两位美丽的神女,郑交甫想要得到神女的玉佩。神女解下后交给他。一会儿,神女杳无踪迹,玉佩也早巳不见。

[鉴赏评价]这首诗通过描写万山潭景象来表现自己淡泊宁静的心情,很有意味。

诗的首联即表现出诗人悠闲恬静的心境。垂钓,本身就是一种心情闲适的表现,又稳坐磐石,更突出了心之宁静。以闲静之心观周围景物,则一切皆闲静而自在。树倒影水中,鱼在影间穿梭;猿挂臂于藤上嬉戏。在这里,大自然与人处在一种宁静和谐的境界之中。颈联联想到当地的传说故事。郑交甫求玉佩不可得,那么追求的一切东西若得不到都不必为之痛心,而要“沿水棹歌还”,以轻松愉快的心情来对待。这与前面的闲适宁静的心境是一致的。

全诗融景物描写与神话传说与一体,境界开阔,韵味天成。

望洞庭湖赠张丞相* 孟浩然 八月湖水平。涵虚混太清。气蒸云梦泽*,波撼岳阳城。欲济无舟楫,端居耻圣明。坐观垂钓者,徒有羡鱼情。

[简明注释]①这是孟浩然写给张九龄的一首诗。②“云梦泽”是古代两大泽名,江北为云泽,江南为梦泽,后世为陆地。

[鉴赏评价]唐玄宗开元二十一年(733),孟浩然西游长安,写了此诗给当时的丞相张九龄,目的是想得到张的赏识和录用。全诗写得委婉含蓄,不落俗套,自有艺术上的特色。

八月的湖水浩荡满溢,与岸齐平,湖水与天空浑然一体。“太清”指天,“混”字写出水天相接的景象。颔联描写洞庭湖的雄壮景象:雾气蒸腾在广阔的天际,汹涌的波涛冲击着雄伟的岳阳城,此联为描写洞庭湖的千古佳句。“欲济无舟楫”由眼前景物触发而来;“济”意为“渡过”,这句是说湖面宽阔欲渡 不能。“端居耻圣明”是说在这样的太平盛世不出来做官建一番功勋是深感惭愧的,此句表明自己的心迹。“端居”即闲居,“圣明”指当时的太平盛世。“垂钓者”喻在官为政之人,这里当然指张丞相。尾联意为:自己不在官位,只能坐在一旁观看别人钓鱼,白白地怀着一腔羡慕的情怀。此联进一步表示愿追随张丞相之意,但却含蓄地说:我是在野之身,不能跟在你的左右,只能徒然表示钦慕之情罢了。此正是“赠张丞相”之意。

唐人写诗,在诗题的命制上,一般是先表明题材,其次是表明写作的目的。此诗题中“望洞庭湖”即是本诗选材写景的范围,“赠张丞相”即表明奉诗的写作目的。

本诗气势开阔,景象真切,是唐诗中的名作。

望洞庭 刘禹锡

湖光秋月两相和,潭面无风镜未磨。遥望洞庭山水色,白银盘里一青螺。

(鉴赏评价)这首诗写洞庭山水风光,优美精致。

前两句写诗人遥望洞庭,湖光潋滟,月色溶溶,“和”写出了两者浑然一体的景象。水面风平浪静,诗人比喻为没有磨拭的铜镜。这两句写秋夜月光下的洞庭湖一片朦胧、宁静。

后两句写君山。诗人的视觉是“遥望”。洞庭湖水澄彻清静,宛若银盘;山葱绿俊秀,犹如一颗盛在银盘中的青螺。这两句想像奇特,比喻生动,把秋夜月光下的洞庭山水看成了供人把玩、欣赏的工艺品,着实让人感到妙不可言。

汉江临泛 王 维

楚塞*三湘*接,荆门*九派*通。江流天地外,山色有无中。郡邑浮前浦,波澜动远空。襄阳好风日,留醉与山翁*。

[简明注释]①楚塞,指古楚地。②三湘,指三条江。③荆门,在今湖北荆门南。④九派,指九条支流。⑤山翁,指晋朝名将山简。《晋书·山简传》说他曾任征南将军,镇守荆襄,好宴饮,每饮必醉。[鉴赏评价]这首山水诗以重在传神的水墨画法,从大处落笔,描绘出了一幅壮观秀美的汉江图景,并抒发了自己的陶醉之情。

首联概括汉江周围的广阔背景,使读者眼前浮现出汉江卧楚塞、接三江、通九派的浩瀚气势。颔联则以轻灵之笔描绘出汉江的远景,意即滔滔的江水涌向远方,好像流到了天地之外去了;迷濛的山色若隐若现,仿佛是在时有时无之中。此联如诗如画,用语巧妙,使整体景象显得疏密有致、浓淡相宜、远近相映、主次分明。诗的颈联则又回到眼前,直接描绘泛舟江水之上所见所感,“浮”“动”真切地表现了汉江的磅礴气势,给人以撼天动地的感觉。尾联则承前三联的写景,运用典故巧妙地来抒写自己的陶醉之情。

此诗以形写意,境界开阔,笔墨酣畅,情景交融,同时也典型地体现了王维“诗中有画”的风格特点。

暮江吟 白居易

一道残阳铺水中,半江瑟瑟半江红。可怜九月初三夜,露似珍珠月似弓。

[鉴赏评价]这首诗以艺术的手法给读者描绘了一幅色彩多变的秋江图。

前二句诗人着力描绘水色与光影的变幻,如血的残阳映入水中,为江水添上了一层色彩;然而因为是“一道”残阳,所以江中形成了两种色彩的对比。“半江瑟瑟„‘半江红”,这一奇妙的景象为秋水增添了无穷的美感。“可怜”意即可爱,是对眼前景象的惊喜与赞美。第四句中连用了两个比喻,“露似珍珠”“月似弓”,比喻形象、生动而又新奇,表达了强烈的赞美之情。

此诗如一幅绝美的风景画。一方面诗人注意颜色的搭配,如残阳之红,江水之青,明月之白等。另一方面诗人又注重构图上的明暗对比,如半江瑟瑟、夜之“暗”,铺水残阳、珍珠般的露珠、弓形的明月之“明”。这些都使得整幅画面美丽多姿。

饮湖上初晴后雨 苏 轼

水光潋滟晴方好,山色空濛雨亦奇。

欲把西湖比西予,淡妆浓抹总相宜。

[鉴赏评价]这首诗开篇从湖光山色写起,诗人抓住由晴转雨的瞬息变化,写出了晴景和雨景,从不同的角度描绘了西湖多姿多彩的景象,以一个“奇”字点出其特征。第三句以绝代佳人西子比西湖,比喻新奇,引人人胜。西湖也因本诗而得“西子湖”之美名。

晓出净慈寺送林子方 杨万里 毕竟西湖六月中,风光不与四时同。接天莲叶无穷碧,映日荷花别样红。

[鉴赏评价]此诗在写景上抓住了“六月”的特点,集中描写荷叶、荷花的景象,特别是后两句写景真切,天光、水色、荷叶连成一片,阳光、荷花相互映照,景象开阔,壮观无比。

全诗情真意切,诗中有画,耐人寻味。

西 湖 清·周起渭

天边明月光难并,人世西湖景不同。若把西湖比明月,湖心亭似广寒宫。

[鉴赏评价]西湖景美,但要具体描写,则很难下笔。这首诗以比较的方式,从侧面虚写西湖,给人另一种感受。诗开首说明月之光也比不上西湖的光彩。二句“人世西湖景不同”是说西湖风景与别处不同,有独特之美。三句承首句西湖与明月的对比,进而用西湖中湖心亭与月宫中的广寒宫相比,更突出了西湖与明月的相似,表现了西湖的神妙。“广寒宫”是传说的月中宫殿。

“若把西湖比西子,浓妆淡沫总相宜”是苏轼描写西湖的名句,此句在比喻上,遗貌取神,不求形似,只求神似。而周起渭的这首西湖诗则是以形比形,把西湖比明月,把西湖中的湖心亭比作月宫中的广寒宫。

江上看山 苏 轼

船上看山走如马,倏乎过去数百群。前山槎牙忽变态,后岭杂沓如惊奔。仰看微径斜缭绕,上有行人高漂渺。舟中举手欲与言,孤帆南去如飞鸟。

[鉴赏评价]苏轼此诗多用比喻,比较细致地描绘了江上所见,特别是江岸山岭的奇形怪状。

开首一联,诗人巧妙地运用“走如马”“如惊奔”的比喻来写所见之山。本是船行,却不说船行;山不能动,却像在“奔”“走”。槎牙,不齐状。杂沓,多乱貌,这里形容“惊奔”之状。缭绕,迂回曲折。“舟中举手欲与言,孤帆南去如飞鸟”突出船行之快。以天上“飞鸟”喻江中“孤帆”,平字见奇,常字见新,不落前人窠臼。

本诗的描写很有特色。诗不言船行之处山势如何,而是化静为动,写出了山一会儿“走如马”,一会儿“如惊奔”,角度奇特,令人叹服。全诗既写形,又传神,善于化静为动,赋予自然景物以生命力。千姿百态的景物纷至沓来,又倏忽而去,神完气足,形象生动,令人目不暇接。

全诗想像新颖奇特,描写独具匠心。

江上看山 苏 辙

朝看江上枯崖山,憔翠荒村赤如赭。暮行百里一回头,落日孤去霭新画。前山更新色更深,谁知可爱信如今。唯有巫山最浓秀,依然不负远来人。

[鉴赏评价]苏辙的诗不是着力于细致描绘景象,而是从广阔的时空变化中用色彩渲染景物的特征,重在绘景绘色,层层烘托。在尾联诗人在群山之中特别写到巫山,先是着一“浓秀”之词概写巫山之美,然后用“依然不负远来人”进一步加以强调,而不是对巫山进行具体描写。这种手法,能给读者留下 更多的艺术想像空间。

全诗舒徐自然,语言娴熟朴素。

苏辙的这首诗与苏轼的《江上看山》为同题诗,都选取从江上看山的视角,随着游踪的变化,景物也相应变化。在描写景象时,苏轼诗侧重于“险”“奇”,而苏辙诗则侧重于“浓秀”。两诗各具情趣。

浪淘沙九首(其七)刘禹锡 八月涛声吼地来,头高数丈触山回。须臾却入海门去,卷起沙堆似雪堆。

[鉴赏评价]这首诗描写钱塘潮汹涌澎湃的情景。在短短的二十八字之中,把潮起、潮退的情景写行声势浩大,奇特壮观。首句写声,以声夺人,给人以雷霆般的震撼。次句写钱塘潮的景象,潮头有数丈之高,怒涛狂奔,撞击山涯。后两句写退潮。海门,指钱塘江口。“人海门”既是远景,从一个广阔的背景上显其雄姿;又显舒缓,为第四句张力。潮水退去,海滩上留下一个又一个沙堆,白得像雪一样。这一奇观也足以让

观潮的人们再次惊叹不已。另一方面,能留下这样多的大沙堆,也自然使人头脑中闪现出海潮的雷霆千钧,这是一次回味,是一次再欣赏。

横江词六首(其四)李 白

海神来过恶风回,浪打天门石壁开。

浙江八月何如此,涛似连山喷雪来。

[鉴赏评价]这首诗是写诗人站在横江浦,南望长江流经天门山外的所见所感。

诗的前两句写浪的来势凶猛。浩浩江水滚滚而来,恶风怒卷狂涛,冲决了天门山的石涯,天门山不得不分列左右,为江水让出一条道。由浪“打”到石壁“开”,形象地描绘出了地动山摇的景象与撼天气势。浙江也叫钱塘江,八月的钱塘潮波澜壮观,然李白却说“何如此”,哪里能比得上这里的天门景象。第四句极写天门浪涛的雷霆之势,“连山”写出了后浪推前浪,如山崩地裂般的壮观图景。

诗人运用对比和比喻的手法,给人们展现出了天门山浪潮的奇景,也让人感受到了一种冲决险阻、勇猛向前的不可遏制的生命力量,将人带入一种昂扬振奋、勇往直前的境界。第四单元 景象

绝 句(僧)志南

古木阴中系短篷*,杖藜扶我过桥东。沾衣欲湿杏花雨,吹面不寒杨柳风*。

[简明注释]①短篷,装有篷的小船。②“杏花雨”“杨柳风”,这两句应理解为:杏花雨沾衣欲湿,杨柳风吹面不寒。

[鉴赏评价]这首诗很注意近铺远伏,明暗相映,前呼后应,前两句忽明忽暗,忽静忽动,一“系”字和一“扶”字,不仅写出驾舟出游、策杖过桥的赏春情景,而且衬托出诗人年老但又游兴不减的心情。因为游春喜悦,又引出后面耐人寻味的诗情画意:“杏花雨”轻沾衣襟而倍感舒适,“杨柳风”拂面而不觉寒意。正是境随心转,笔随意到,语言自然而流畅。

枫桥夜泊 张 继

月落乌啼霜满天,江枫渔火对愁眠。姑苏城外寒山寺,夜半钟声到客船。

[鉴赏评价]诗人羁旅吴中,夜泊枫桥,为客的孤寂,使他久久不能人睡。而围绕在他周围的各种事物都给他敏感的神经以强烈的刺激。从描写的角度来讲,前两句写了霜天夜景、江枫渔火,后两句写朦胧月光下寒山寺和轮廓及夜半传来的钟声。“对愁眠”在景象的描写中注入了情感活动的成分,把眼前景与愁思之人的情感融合在一起。这样,深秋季节冷落 的自然景色和寂寞的地理环境互相呼应,渲染了不眠之人旅途的孤愁情怀。全诗由远而近,再由近及远。从形象的色彩构成来看,霜天和残月是“冷色”,江枫和渔火是“暖色”,它们

分别交织在树、桥、舟、寺的暗影中,或迷蒙或鲜亮,或平静或摇曳,色彩和情态多样。此诗写夜晚之景象,抒孤独之情怀,“静”是景物的基本特征;但诗人巧妙地利用动静结合的方式,在寂静的景物描写中杂以对声响的描写,更衬托出秋夜的幽静。

这首诗艺术性极强,景物的远近、明暗、位置、层次配合得巧妙和谐。形象、音响、环境、情绪巧妙地交织在一起,形成强烈的感情波动,大自然的一切都被写活了。寒山寺也因这首诗而闻名于世。

滁州西涧* 韦应物

独怜*幽草涧边生,上有黄鹂深树鸣。春潮带雨晚来急,野渡*无人舟自横。

[简明注释]①滁州,在今安徽滁州。西涧,在滁州城西,也称上马河。②独怜,独自喜爱。怜,爱怜,③野渡,荒野的渡口。横:躺着;横浮。

[鉴赏评价]诗中西涧,只不过是山中一条小溪,并非名胜之处,然而诗人却“独怜”其美。“独怜”意为独自喜爱,这里表达了诗人一种独有的感受。这两个字领起全诗,为全诗的感情定下了基调。这首诗不仅具有“诗情”,而且富有“画意”。“独怜幽草”四字,说明当时已经百花凋谢,只有春草萋萋,而水边的青草尤盛,故曰“涧边生”,由于是暮春天气,树叶荫浓,故说是“深树鸣”。这两句,有动有静,有声有色,一上一下,一草一木,很有诗情画意。第三句写春潮,潮水夹带着雨水,来势汹汹,所以这句末尾用了一个“急”字,十分贴切得当,给人以急迫感和音响感,诗的节奏也更加铿锵有力。由于潮涨雨急,加上天晚,河边野渡自然无人了,因此只有“舟自横”。从全诗来讲,“幽草”“黄鹏”“涧边”“深树”“春潮”“野渡”“春雨”“小舟”等,自然形成了一幅意趣盎然的图画,难怪宋人还以“野渡无人舟自横”为题做画。

书湖阴先生壁 王安石

茅檐长扫净无苔,花木成畦手自栽。一水护田将绿绕,两山排闼*送青来。

[简明注释]排闼,推门。这句说:两座大山像推开的两扇大门,送来了青翠的山色。

[鉴赏评价]这首诗既写实景,又传深情。诗中情景交融,描摹生动,把对幽雅居室的描绘和赞颂湖阴先生淡泊清贫生活融为一体。前两句“净无苔”“手自栽”,以环境的清幽衬托人物的品格高洁。

三、四两句一“护”一“送”,形象生动,感情饱满,活画出绿水护田、青山送色的图景,也象征着主人独处其间的自得其乐,这两句诗,比拟形象,修辞精巧,是王安石的名句之一,同“春风又绿江南岸’:一样,历来受到很高的评价。

山 中

荆溪白石出,天寒红叶稀,山路元无雨,空翠湿人衣。

[鉴赏评价]诗的首句写山间溪流,次句写红叶,语言简洁而又色彩明丽,十个字即描绘出一幅晚秋山色优美的画面。“元”即“原”,这两句说,沿着弯弯的山路穿行,虽是天晴无雨,然而身旁青葱翠绿的草木,令人感到青翠欲滴,似乎要沾湿了行人的衣裳。这两句诗极其真切、细致地传达出了诗人的独特感受,使人在欣赏大自然之时,又领会到一种理趣、禅趣。

此诗富于生气,意境优美,境界高妙,巧妙地表现出诗人恬淡高雅的志趣。

望月怀远 张九龄

海上生明月,天涯共此时。

情人怨遥夜,竟夕起相思。

灭烛怜光满,披衣觉露滋。

不堪盈手赠,还寝梦佳期。

[鉴赏评价]在我国古典诗词中,月夜怀人之作很多,也有不少名篇佳作。然而此诗却别开生面,独树一帜。诗题曰“怀远”,但诗歌却并非月下怀念远方之人,而是寄托了自己虽然遥远却又执著追求的政治理想,这是一首含蓄委婉、构思巧妙的政治抒情诗。

诗的首联境界阔大,用所见之景来象征二种理想境界。颔联写“相思”,“情人”不是对方,而是自己,诗人说自己是“多情之人”,这实是一种自嘲的写法。按儒家的观点来说,不在其位,不谋其政,君子达则兼济天下,穷则独善其身。诗人曾遭谗言而被罢相,本不应再谋其政,然而作为一个卓越政治家的他却不能够忘怀朝廷和天下。在长夜之中,他通宵不眠,看着屋外皎洁的月光,他吹熄蜡烛,踱步出户,直到夜露打湿了衣服。当然,这里的明月,也有其寄托之意。诗的尾联含蓄委婉,耐人寻味。理想虽然美好,但自己却无法把它捧在手中,赠送于朝廷和天下,只能独自一人相思、追怀,只能自己在心中拥有一个美好的理想。

此诗表面写怀人,但他所怀念的不是一般人心目中的友人、情人,诗中的友人、情人乃是诗人政治理想的形象化表现。全诗意境优美,情境相生,理想与现实结合,情感与景象合一,如妙曲,需细细聆听,如醇酒,需慢慢回味。

晚 晴* 李商隐

深居俯夹城*,春去夏犹清。天意怜幽草,人间重晚睛。并*添高阁迥,微注小窗明。越鸟①巢干后,归飞体更轻。

[简明注释]①这首诗写于唐宣宗大中元年(公元847年)。这年春天,李商隐跟随桂管观察使郑亚远赴桂林,在郑亚幕府担任幕僚,颇受厚遇。桂林的幕僚生活,成了李商隐坎坷的人生历程中一小段相对平静的路途,本诗便是到桂林后不久的一个傍晚,远离政治斗争漩涡的诗人观景所作。②夹城:两层城墙,中有通道,唐长安城内太极宫、大明宫、兴庆宫、芙蓉园之间都有夹城相连。③并,相当于“更”“又”的意思。④越鸟:指南方的鸟,越,古越地(今两广一带地区)。

[鉴赏评价]这首诗表现了诗人的一种特殊感受,在对南方初夏晚晴景象的描写之中,表现了自己乐观进取的思想情怀。全诗意境朦胧,虚实相生,耐人寻味。

“深居”指居处幽僻,这两句说春天虽然过去,但初夏的景象依然宜人。颔联“天意怜幽草”,是说生长在幽僻处的小草,本无人注意,而晚晴的余晖为其平添生意,推想定是天公同情它的命运,特为之放晴。诗人由此联想到自己的出身与命运,固然有对过去苦涩的回味,更多的是对目前处境的欣慰、满足、珍惜,颇有感恩的意味。颈联承首句,写远眺,写近观。诗人站在高阁之上,顿觉天低地阔,心旷神怡,阁楼上的小窗透过一缕斜阳,屋内更显明亮。尾联“越鸟巢干后,归飞体更轻”,是说因天晴而巢干,因 10

傍晚而归飞,更因晚晴而鸟翅干爽,姿态轻盈矫健。诗人极易由此联想到自己目前的处境:倦鸟得归,托身有所。诗人喜爱晚晴的心态,振奋轻松的状态借“越鸟归飞”传达出来,适意之情溢于言表。

第五单元 田园

田 家

昼出耘田夜绩麻,村庄儿女各当家*。童孙未解供*耕织,也傍*桑阴学种瓜。

[简明注释]①各当家,每个人都承担一定的家庭责任。②供,从事。③傍,依傍,靠着。

[鉴赏评价]此诗开篇从时间上写出了农村的繁忙景象:白天到田里“耘田”,晚上回家还要“绩麻”。在这一繁忙季节,农家中各代人都有自己的职责:或耘田绩麻,或担当其他家务,就连小孩也不会闲着:他虽然还不能担起农活之事,却也在桑树底下学着种瓜,此情景反映了农家小孩从小就养成了勤劳的品质。

诗中有时间:从早到晚;有人物:从老到幼;有场景:或耘田绩麻,或干其他农家事务,或学大人模样在种瓜。

此诗如特写一般,通过对一家老幼三代人的活动,真切地表现了农家生活景象。

村居即事

绿遍山原白*满川,子规声里雨如烟*。

乡村四月闲人少,才了*蚕桑又插田。

(简明注释)①白,指水。②雨如烟,指细雨濛濛如烟雾一般。③了,结束,完毕。

[鉴赏评价]这首诗概括描写了农村四月(农历)农忙季节的情景。首句写景,但又为繁忙的劳动展开了一个广阔的场面:“白满川”描写田中积水,这是水田正等待插秧的情景;此景又与“雨如烟”相呼应。另一方面,连续不断的子规啼叫声,又为这一农忙时节增添了一份热闹。有了前两句的具体描绘,三四句则直接表明农忙及农忙的原因。

全诗景象开阔,前呼后应,一气呵成。细细品味,则诗意悠长,语中传神。

过故人庄 孟浩然 故人具鸡黍,邀我至田家。绿树村边合,青山郭外斜。开轩面场圃,把酒话桑麻。待到重阳日,还来就菊花。

[鉴赏评价]诗题中的“过”是“拜访”之意,全诗以拜访故人之事为题材,却写得有景有情,在朴实自然之中蕴含着不尽的真情。

首联中“邀”说明是自己是应邀而至,这一“邀”一“至”间,即自然流霹出一种殷殷的情味。颔联写在路上所见景色,这也是故人村庄所处的环境,绿树青山自然优美,“合”“斜”从动态的角度描写景象,准确传神。颈联描写相见后畅饮的情景:落坐处面对自然(场圃),给人闲适的感受:一边喝酒,一边谈农事‘则更显无拘无束,情意相投。这种情景也把这次相聚的融洽推向了一个高潮。尾联则翻出另一层境界,写下次拜访。这不仅照应了诗题,对这一次的相会给予了一个巧妙的总结,同时也使诗意更为深远,给人留下了无穷的意味。

客 至 杜 甫

舍南舍北皆春水,但见群鸥日日来。花径不曾缘客扫,蓬门今始为君开。盘飧市远无兼味,樽酒家贫只旧酷。肯与邻翁相对饮,隔蓠呼取尽馀杯。

[鉴赏评价]这是一首洋溢着浓郁生活气息的纪事诗,全诗把门前景、家常话、身边情,编织成富有情趣的生活场景,以它浓郁的生活气息和人情味吸引了广大的读者。

首联从户外景色着笔,描绘出绿水环绕、春色荡漾的秀丽景色,“但见”两字表现出诗人在闲适的江村中的寂寞心情。颔联写庭院,引出“客至”。此两句意为:长满花草的庭院小路,还没有因为迎客打扫 11

过;一向紧闭的家门,今天第一次为你打开。此联属虚写“客至”。颈联则实写,抓住最能显示宾主情分的生活场景,着意描绘,字里行间充满了融洽和悦的气

氛。尾联没有接着从正面描写,而是以请邻翁共饮作陪这一细节,把席间的气氛推向更热烈的高潮,可谓峰回路转,别开境界。

游山西村 陆 游

莫笑农家腊酒浑,丰年留客足鸡豚。山重水复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箫鼓追随奉社近,衣冠简朴古风存。从今若许闲乘月,拄杖无时夜扣门。

[鉴赏评价]首联通过写山民待客之诚,赞颂了山村百姓淳朴好客的性格,写出了山村的民风之美。“足鸡豚”是“鸡豚足”的倒装,表明主人竭尽所有,盛情款待。“柳暗花明”描写山村仲春的景色,柳条枝繁叶密,春花灿烂明丽,诗句以高度概括的手法,写出了山村的风光之幽,景色之美,同时在景物描写之间寓寄深刻的哲理,给读者以启发,使读者从中悟出许多道理,也正是这一深刻的哲理意味,使得这句成为千古名句。这是宋诗特具的理趣。“春社”是乡间很重视的节日,在立春后第五日,这天农家敬土地神祈祷丰收。颈联由景人事,写出了山村的民俗之美,写春社盛况,善良的百姓向善良的神祗祈告善良的愿望,也表现了诗人对故土乡亲的热爱。“无时”指不时、常常。“夜扣门”则以典型的细节表现了自己对百姓的情谊。这种情谊纯朴、和谐,给人以深刻的印象。

村 晚 雷 震

草满池塘水满陂*,山衔落日浸寒漪。牧童归去横牛背,短笛无腔*信口吹。

[简明注释]①陂,池塘。②无腔,没有曲调。

[鉴赏评价]这首诗以白描的手法,描绘出了一幅动人的“落日归牧图”。

前两句写水草丰茂、夕阳西下,写出了仲夏山村的优美景色。后两句看似信手拈来,展现了日常生活中的一幅美妙情景,自然天成,充满情趣。牧童的形象天真而活泼,也给人留 下了深刻的印象。

溪居即事 崔道融 篱外谁家不系船,春风吹入钓鱼湾。小童疑是有村客,急向柴门去叩关。

[鉴赏评价]诗中展现出的是一幅素淡的水乡风景画,诗人用白描的手法写出虚掩的柴门、疏落的篱笆、流动的溪水、飘荡的小船、奔走的儿童、临水的村庄等景象,静中有动,动中有静,使人感受到水乡宁静、优美的景色和浓郁的乡村生活气息。整首诗表现了诗人悠然自得、闲适恬淡的思想情怀。

曲江(其二)[村居] 杜 甫

朝回日日典①春衣,每日江头尽醉归。酒债寻常行处有,人生七十古来稀。穿花蛱蝶深深见,点水蜻蜓款款*飞。传语*风光共流转,暂时相赏莫相违。

[简明注释)①朝回,指上朝回来,典,抵押。②款款,慢慢。③传语,寄语嘱咐。

[鉴赏评价]唐朝经过安史之乱以后,社会更加动荡,政治日益腐败。杜甫在公元757年11月返回长安,虽然重新提任左拾遗的职务,但社会现实使他的政治理想完全落空。当时诗人不仅居官不得志,由于经过战乱,生活也很艰苦。第一、二联描写自己的生活情景:每日典当衣裳,到处欠着酒债。既然连借酒浇愁、寻欢买醉这点乐趣也难以办到,只好偷闲散步,排遣愁怀。第三联描写到曲江景物,呼应诗题。诗人用“深深见”“款款飞”把蝴蝶、蜻蜓写活,其中“穿”“点”两字,妙语传神,暗喻作者自己在花荫深处、曲江尽头盘桓徘徊。第四联,祝愿春光长存,或与春天同去,进一步表现了诗人百无聊赖的心情,抒发了他心中极度悲哀而又无可奈何的情怀。

江 村* 杜 甫

清江一曲抱村流,长夏江村事事幽。自去自来堂上燕,相亲相近水中鸥。老妻画纸为棋局,稚子敲针作钓钩。

多病所需惟药物,微躯此外更何求。

[简明注释]①江村,江边之村。唐肃宗上元元年(公元70年),杜甫入蜀,居住在成都西郊浣花溪上,置草堂。江,此指浣花溪。

[鉴赏评价]“幽”是这首诗的诗眼全诗围绕一个“幽”字,首联写浣花溪绕村而流,点出环境之“幽”;第二联写堂上燕子悄悄地飞来飞去,水中鸥鸟互相亲昵地依傍在一起,点出动物之“幽”;第三联写老妻画纸为棋盘,准备弈棋,儿子敲针为钩,想去钓鱼,点出人事之“幽”,后两句写诗人的心情。杜甫善于 把贫困无聊的生活,写得自然恬淡,清静启在,对这应作反笔看。他后期生活是在穷愁潦倒中度过的,这首诗是诗人无可奈何心理的写照。

第六单元 社会

伤田家 聂夷中

二月卖新丝,五月粜新谷。医得眼前疮,剜却心头肉。我愿君王心,化作光明烛。不照绮罗筵,只照逃亡屋。

[鉴赏评价]这首诗又名《咏田家》,是一首著名的揭露封建社会阶级矛盾的诗篇。全诗描写的是在官府的横征暴敛和高利贷的双重剥削下贫苦农民无法生活下去的情景。二月蚕

事还未开始,五月稻秧刚刚下田,而此时农民却不得不把还未收获的新丝和新谷预先卖出。“眼前疮”和“心头肉”是比喻的写法,这两句人木三分地揭示出血淋淋的社会现实,形象鲜明而思想深刻。结尾“绮罗筵”与“逃亡屋”构成鲜明对比,更增强了诗的艺术力量。

作者以质朴明快的语言,沉痛激切的感情,反映了封建统治者对农民的残酷剥削。这首诗对农民被剥削压迫表示了很大的同情,但结尾却在祈求皇上恩赐,则表现出了其阶级局 限性。

观祈雨 李 约

桑条无叶土生烟,箫管迎龙水庙前。朱门几处看歌舞,犹恐春阴咽管弦。

[鉴赏评价]诗由春旱写起,紧紧抓住春旱的特点:桑树无叶,故只有“条”;庄稼枯死,故只见“土”。再加上土地冒烟,更形象地写出了春旱的严重;养殖业和农业生产均受到严重影响。

在整体构思上,这首诗主要采用对比写法,前两句写农民春旱祈雨的场面,后两句写朱门看歌舞的情景,前者忧,后者乐,对比鲜明,反差强烈。

语言含蓄,讽刺性强。第一句(桑无叶、土生烟)景中带情,含蓄抒写农民盼春雨心忧如焚;第四句写朱门心忧春阴(雨)使管弦受潮,而影响其寻欢作乐。一样“忧”,两样情,诗人的同情与愤慨,渗透其间,溢出诗外。

官仓鼠 曹 邺

官仓老鼠大如斗,见人开仓亦不走。健儿无粮百姓饥,谁遣朝朝入君口。

[鉴赏评价]这是一首寓意深刻的讽刺诗。诗中的“鼠”比喻贪得无厌的剥削者。

诗的首句描写大老鼠的形象,“大如斗”不仅言其大,又指这些侵吞民脂民膏的剥削者如盛取粮食的器具。第二句直接点其侵吞的景象,“见人开仓亦不走”既写其肆无忌惮,又指出了这些大老鼠与官仓之间的某种联系,这正是封建统治给贪官们提供了土壤。诗的第三句写国家的贫困,保卫国土的士兵没有军粮,广大的老百姓忍受着饥饿。此句与前两句府库

中堆积如山的“富裕”形成鲜明对比,从而提出了一个令人深思的社会问题。这即是这首诗的批判性所在。

山中寡妇 杜荀鹤

夫因兵死守蓬茅,麻苧衣衫鬓发焦。桑柘废来犹纳税*,田园荒后尚征苗* 时挑野菜和根煮,旋斫生柴带叶烧。任是深山更深处,也应无计避征徭。

[简明注释]①纳税:缴纳丝税。②征苗:征收育苗税。

[鉴赏评价]诗人在首联生动地刻画出山中寡妇贫困孤苦的形象。第二联中用“犹”“尚”两个字表现了人民的不堪重负。

尾联的议论,揭示出统治者的赋敛剥削无处不到,表达了对人民的同情,对统治者的不满,深化了主题。

第七单元 寄赠

答陆澧 张九龄

松叶堪为酒,春来酿几多。不辞山路远,踏雪也相过。

[鉴赏评价]这首诗是诗人为回答友人邀请而写的回复。

诗的大意是说:今春你酿了多少松叶酒?为了喝你的松叶酒,即使山路遥远、大雪盖地,我也要踏着雪前去。全诗用语质朴简洁,亲切自然,如随口说出,似拉家常聊天,然而,却在此平淡的语言中,传达了诗人与友人之间的深情厚谊。

语浅情深是这首诗的突出特点。

酬乐天扬州初逢席上见赠* 刘禹锡

巴山楚水凄凉地,二十三年弃置身。怀旧空吟闻笛赋*,到乡翻似烂柯人* 沉舟侧畔千帆过,病树前头万木春。今日听君歌一曲,暂凭杯酒长精神。

[简明注释]①唐敬宗宝历二年(826年)冬,刘禹锡罢和州刺史,被征还京,在扬州与白居易(乐天)相遇。白居易在筵席上做诗,为刘禹锡才高命乖的坎坷际遇鸣不平,刘则以此诗酬赠。②闻笛赋,晋人向秀经过亡友嵇康的旧居,听见邻人吹笛,不胜感叹,写了《思旧赋》。③烂柯人,《述异记》载,晋朝人王质到山里砍柴,看见两个小孩在下棋,便站在一旁观看。棋未终局,柯(斧柄)已烂。回到家乡,已过了百年,同时期的人已皆死去。

[鉴赏评价]刘禹锡从唐宪宗永贞元年(805)因参加政治革新失败被贬出京,长期迁徙在荒凉之地,其中在朗州(今湖南常德)、夔州(今四川奉节)等地时间较长,故诗中有“巴山楚水”之说。“凄凉”,既写贬地的荒凉,也写内心的悲凉。此首联,一句写被贬地之苦,一句写被贬时间之长。颔联写今。“闻笛赋”写旧友,“烂柯人”写京城的变迁与人事更迭,表达了

诗人百感交集的复杂情感。这两句以典故表现自己当时的情怀。颈联则以乐观的态度面对自己的坎坷。诗人以“沉舟”“病树”与“千帆过”“万木春”作对照,揭示了客观事物新陈代谢、发展变化的规律。诗人以朴素的唯物主义思想,用诗的语言表现了深刻的哲理,使此联成为千古名句。尾联回扣诗题“酬”“赠”之意。

此诗立意高远,境界开阔,给人以积极向上的奋发精神

赠刘景文 苏 轼

荷尽已无擎雨盖,菊残犹有傲霜枝。一年好景君须记,最是橙黄桔绿时。

[鉴赏评价]这首诗的突出特点是诗人抓住了初冬景色的特征,通过对“荷尽”“菊残”“橙黄”“桔绿”等景象的巧妙组合,赋予初冬一种新的生命,展现了一种新的境界,表达了一种新的情感。具体来说,诗人通过对残菊傲霜、橙桔的赞颂,借物喻人,表达了对刘景文的仰慕和期望之情

赠汪伦 李 白

李白乘舟将欲行,.忽闻岸上踏歌声。桃花潭水深千尺,不及汪伦送我情。

[鉴赏评价]诗的前两句,一是尽兴而返,不辞而别。突如其来,不期而至。行者不辞,而送者不速,这样的送别确乎是李太白式的。这不辞而别的诗人,固然落落大方,不拘小

节。那踏地作歌前来欢送的村居之人,也不是儿女沾巾的多愁善感之辈。忘情忘形,正是至情的一种表现。诗的后两句,言水深不及情深,颇为独到。这两句就潭水一予一夺,予夺之间,唱叹之音具焉。此诗形式上极挥洒自由,如信口而出,率然天真,极富个性

第八单元 送别

送杜少府*之任蜀州

王 勃

城阙①辅三秦,风烟望五津②。与君离别意,同是宦游人。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无为*在歧路,儿女共沾巾。

[简明注释]①少府,县尉的通称。②城阙,城郭和宫阙,此指长安。阙,皇宫门前的望楼。辅,护持,辅佐。③五津,四川岷江上的五个渡口。④存,有。⑤无为,不要。歧路,岔路,指分手的路上。

[鉴赏评价]这首诗是王勃离别家乡,客居长安后,送别朋友时所作。这首诗一改以往别离诗的悲切凄凉,而描绘出了一番高昂豪迈、意气洋洋的景象。诗中既写了离别之意,又表达了分别时的壮志。首句气势雄壮,意境挺拔。“城阙”已是巍峨高大,加以辽阔的“三秦”相辅,地域一直伸入蜀中,象征着作者送别之情无限,又点出了友人所去之地。

三、四句笔锋一转,写别中之别,客中送客,从实到虚,用散调的格式承接上联。

五、六两句,异峰突起,满怀豪言壮浯,以昂扬的情感给离别以另一种诠释:只要是知心朋友,同处四海之内,即使相隔万里,也会心心相通。这二句诗形象传神,高度概括,诵读起来又自然流畅,它传达出一种普遍的感情和意义。在基调上,又冲破了送别诗中常有的那种格调低沉、哀愁悲伤的旧套,反映了作者当时意气奋发的精神面貌。这是全诗的核心,是传世之佳句。最后两句意为;我们在分别的路上,不要学青年男

女那样哭泣流泪。描写惜别之情,但又不作一哀语,同样别有一番精神。全诗起伏跌宕,抑扬顿挫,是初唐律诗的经典之作。

送友人 李 白 青山横北郭*,白水*绕东城。此地一为别,孤蓬*万里征。浮云游予意,落日故人情。挥手自兹去,萧萧班马*鸣。

[简明注释]①郭,古代城墙分内外两重,外城叫郭。②白水,指水的颜色,在太阳光照射下,河水像一条白练。③蓬,蓬草,也叫飞蓬。蓬草遇风飘散,转动不定,常用来比喻辗转客路的旅人。王维有“征蓬出汉塞”的诗句,喻意相同。④班马,离群的马。班,分别之意。

[鉴赏评价]律诗首先要讲究意境深远、感情真切、形象生动,不能让形式束缚内容。李白的这首诗就是一个例子。全诗气韵流畅,诗意蕴藉,文笔宛转,不受格律的束缚,读来高低相间,琅琅上口,自然和谐,铿锵嘹亮。

这首诗的主题是“送别”,开头两句“青山横北郭,白水绕东城”,“青山”与“北郭”,“白水”与“东城”之间,用了“横”字和“绕”字作连接,既写景,又寓情,青山和郊野是连在一起的,白水和城墙是互相围绕的,象征着朋友之间心心相印,依恋不舍的感情。

二、三两联用“孤蓬”“浮云”“游子”“落日”“故人”等一连串形象的比喻进行铺排,进一步抒发了对朋友的深情厚意,意境含蓄而深远,让人慨叹至此好像已再无可写之语、可抒之情了,但最后一句用分别时的马匹长鸣作结,连征前上路的班马,也发出了临别的哀鸣——马犹如此,人何以堪!这样,由人及物,由物衬人,更强烈地激起了诗人汹涌深沉的感情波澜。使全诗境界层出,意境无限。

这首诗新颖别致,诗中青翠的山岭,清澈的流水,火红的落日,洁白的浮云,相互映衬,色彩明丽,景象万千。流畅的诗句,使全诗节奏明快。自然美与人情美的和谐统一,又给人增添了无穷的审美感受。

山中送别 王 维 山中相送罢,日暮掩柴扉。春草明年绿,王孙归不归? [鉴赏评价]这首诗看似通俗平淡,明白如话,但仔细推敲却又让人回味无穷。

诗的开篇即点出“相送罢”,而不是分别时的情景。“日暮”点明时间,“掩柴扉”是动作,可以想像在友人离去后,诗人仍久久不愿离去,直至日暮,才不得不掩上了柴门,这就给人留下了很多的想像空间。诗到此,似乎已无可写之词,然而诗人却以高妙的笔法,跨越时空,由今日的离别,马上又想像到了明年,“归不归”包含了说不尽的情深意切。结合王维的思想情怀,这里的“归”不只含有友人再来此地的意思,更有离红尘、归山林之意味。

赋得暮雨送李胄 韦应物 楚江微雨里,建业暮钟时。漠漠帆来重,冥冥鸟去迟。海门深不见,浦树远含滋。相送情无限,沾襟比散丝。

[鉴赏评价]这是一送别诗。诗的首联开门见山,点出了送别的时间、地点、天气等,直接点“送”这一主题。飘飘的雨丝、回荡的暮钟,这些都为送别奠定了一个氛围基础,也为后文的抒情做了铺垫。颔联紧承上联,写眼前之景,景象的特定背景是“漠漠”“冥冥”,“帆来重”“鸟去迟”景中含情。此两句是写雨天的实景,但却巧妙地浸透了诗人的主观情感。颈联写远望,“深不见”写出了友人将要去的方向暮色苍茫、烟雨笼罩,这也自然是写人的心情十分沉重。尾联回扣主题“送”,集中抒发诗人的感慨。“情无限”直接表现感情;“沾襟”写眼泪,是情的具体展现;“比散丝”意为眼泪就像这雨丝一样,写景抒情达到高潮。

这首诗最显著的特点是以写景来抒情,景为情设,情因景浓。

送李判官之润州行营

刘长卿

万里辞家事鼓鼙,金陵驿路楚云西。江春不肯留行客,草色青青送马蹄。

[鉴赏评价]润州,在今江苏省的镇江市。诗的首句说李判官将要辞别他的家人去执行军务。这是送别的起因,又因“万里”之遥远和友人将要去“事鼓鼙”而忧虑和伤感。第二句意为金陵的驿路直通楚地之西,点出友人要去之地。第三句既点出了送别的时间,又移情于物,说江水为什么不愿意挽留远行之人,却在写自己对友人的不舍之情。第四句以形象的描绘来展现送别的最后情景,与“雪上空留马行处”有异曲同工之妙。

送元二*使安西 王 维

渭城*朝雨浥轻尘,客舍青青柳色新 劝君更尽一杯酒,西出阳关①无故人

[简明注释]①元二,人名。使,出使。安西,唐都护府名,治所在今新疆库车附近。②渭城,秦代称为咸阳县,汉改为渭城。沮,湿润。“浥轻尘”,指雨后尘土沾湿,不再飞扬。③阳关,故址在今甘肃敦煌西南,因在玉门关以南,故称阳关。

[鉴赏评价]诗题又作《渭城曲》,曾谱入乐府,成为当时流行的歌曲,用作送别时吟唱。这首诗写景抒情意境开阔,章法讲究,气韵流动;感情真挚,抒写自然,曾被人认为是唐诗中的压卷之作。诗的开头两句,从眼前景物落笔,既点出送别的时间地点,也描绘出一幅初春雨后的清新景象。正因雨湿轻尘,空气洁净,故愈见柳色青葱。描绘真切自然,令人惊叹,第二句末尾一“新”字,于清秀中透出豪爽洒脱气息,于惜别中表现了乐观精神。最后两句直抒胸臆,流露了朋友间的深情厚谊。

特别是末句“西出阳关无故人”真情而婉转,不说彼此分别之情,却从朋友去后的景况落笔,言阳关已无“故人”,而安西更在阳关以外,含义更深刻,写尽了作者的送别之情。全诗抒写送别之情,但毫无悲伤之言,是送别诗中的精品。

第九单元 行旅

宿建德江 盂浩然

移舟泊烟渚,日暮客愁新。

野旷天低树,江清月近人。

[简明注释]孟浩然四十岁时赴长安应进士试,不中;献赋,也没有结果。第二年(开元十八年)便“山水寻吴越”,到山水秀美的越中去漫游。此诗即写于漫游途中。建德江,浙江在建德县的一段。

[鉴赏评价]这首诗在这种情景相生、思与境谐的自然之中,显示出一种风韵天成、淡中有味、含而不露的艺术美。

首句的“泊”,是停船夜宿的意思。“烟”写出了小渚笼罩在一片水雾之中的景象。这一句,既暗示了题意,又为下文的写景抒情做了铺垫。第二句的“客”是诗人自指,“客愁新”表现了诗人由“日暮”所引起的羁旅愁思。

三、四两句,明写景物,暗抒情怀。孤寂之人感到只有孤月与自己亲近,愁心在似乎得到慰藉中显得更为深沉。这两句抒写自己孤寂的情怀。全诗短短20字,既写出了周围的环境,又写出了心理感受;既写出了眼前的美景,又写出了内在深情。寓情于景,情景交融,读来真切感人。

山 中 王 勃

长江悲已滞,万里念将归。

况属高风晚,山山黄叶飞。

[鉴赏评价]这是一首抒写旅愁思归的诗,诗题又作“思归”。

诗题是“山中”,诗人站在山上俯瞰脚下的长江,千般感慨油然而生。王勃自感“时运不济,命途多舛”(王勃《滕王阁序》),时光流逝。带着这种情感,他眼里的长江(当然也与他由俯视的角度而引起的景观感受有关)也像他一样充满了悲哀,这悲哀是如此的沉重,以至于江水也停止了流动(“滞”)。首句寓情于物,次句“万里念将归”直接表达思归之意。这里,一“悲”一“念”,诗意贯通,情思感人。

三、四两句以白描的手法,用简洁质朴的文字勾勒出一幅萧瑟的秋景图。这两句是实写,以眼前之景对上两句所抒之情,“高风晚”“黄叶飞”进一步烘托了诗人“悲”和“念”的心境。

情景交融是此诗的突出特色,不同于其他诗作的是,此诗前两句抒情,后两句写景。这一方面使他因远居他乡而产生的乡思之愁更强烈感人,又一方面,“高风晚”“黄叶飞”在此也自然充当了诗人抒发情怀的客观对应物。这样客观之物与内心感情、情与景相互交融,情因景而愈以强烈,景因情而与诗人同悲。

商山早行 温庭筠

晨起动征铎*,客行悲故乡 鸡声茅店月,人迹板桥霜。槲叶落山路,枳花明驿墙。因思杜陵*梦,凫雁满回塘

[简明注释]①征铎:车行时发出的铃声。②杜陵:在长安城南,是诗人的安家之地。[鉴赏评价]这首诗通过鲜明的艺术形象,真切地反映了封建社会里一般旅人的某些共同感受。

首联表现“早行”的典型情景,概括性很强,“悲故乡”虽是写自己,却很能引起旅人情感上的共鸣。颔联为脍炙人口的佳句,这两句诗十个字,可分解为代表十种景物的十个名词,“不用一二闲字,止提掇紧关物色字样”(李东阳语)。这两句全用名词组成,写早行情景宛然在目,堪称“意象具足”的佳句。颈联写刚上路所见景色。上句突出一个“落”字,使景物顿生动态;下句突出一个“明”字,又平添了一笔 17

色彩,使其更加生动形象。看到旅途景色,又想起昨晚在梦中出现的故乡的景象“凫雁满回塘”。这“杜陵梦”点出了夜里在茅店思家的情感,对“客行悲故乡”前后照应,至此,“早行”之景与“早行”之情都得到了完美的表现。

颔联纯用名词组合,构成典型环境,写早行情景宛然在目,起到了状难写之景如在眼前,含不尽之意见于言表的效果,是千古传唱的名句。元代马致远的《天净沙〃秋思》“枯藤老树昏鸦,小桥流水人家”,即仿效这种艺术手法。

结尾“凫雁满回塘”紧承上句“杜陵梦”,写梦里回到长安城南的杜陵,那里回曲的池塘里,成群的凫雁在水中嬉戏,家乡的春天已经到了。此联与首联形成鲜明对比,写出一片生机,春风拂面,池水渐暖,洋溢着喜人的气氛。这是以喜景反衬悲哀,与首联的“悲”字相呼应。

与史郎中钦听黄鹤楼上吹笛

李 白

一为迁客去长沙,西望长安不见家。黄鹤楼上吹玉笛,江城五月落梅花。

[鉴赏评价]这是李白乾元元年(758)流放夜郎经过武昌时游黄鹤楼所作。这首诗写游黄鹤楼听笛,抒发了诗人迁谪之感和去国之情,西汉的贾谊受到谗毁被贬长沙,李白也因永王事件而被流放夜郎,因此诗中“一为迁客去长沙”一句,就是用贾谊的不幸来喻自身的遭遇。但政治上的打击并没有使诗人忘怀国事。在流放途中,他不禁“西望长安”,“长安”代指朝廷,这里既有对往事的回忆,也有对国事的关切和对朝廷的希望。然而,长安在千里之外,对他这个遭贬的人来说,那是多么遥远!望而不见,又不免惆怅,听见黄鹤楼上吹奏《梅花落》的笛声,自然感到格外凄凉;伤情之时,仿佛突见五月的江城落满了梅花。

从艺术上来说,这首诗巧妙地借笛声来渲染愁情。江城五月正当盛夏,当然是没有梅花的,但由于《梅花落》的笛声十分动听,便使人如同看见了梅花满天飘落的景象。另外,梅

花是在冬天开放的,当然会给人以凛然生寒的感觉,这正与诗人当时的心境切合。这样,诗人由笛声想到梅花,由听觉诉诸视觉,以通感的方式描绘出了冷落的感受。从诗的结构来看,诗人并没有按一般的听笛而生情的顺序去写,而是先有情而后闻笛,又从笛声中化出“江城五月落梅花”的苍凉景象,使前后情景相生,韵味无穷。

第十单元 思忆

春日忆李白 杜 甫 白也诗无敌,飘然思不群。清新庾开府*,俊逸鲍参军* 渭北*春天树,江东*日暮云 何时一樽酒,重与细论文。

[简明注释]①庾开府,指南北朝诗人庾信,因他曾官至北周骠骑大将军、开府仪同三司,故世称庾开府。“清新”是指其诗歌风格。②鲍参军,指南朝著名诗人鲍照,他在刘宋时曾任荆州前军参军,世称鲍参军。“俊逸”是指其诗歌风格。③渭北,当时杜甫所居之地。④江东,当时李白游江东。

[鉴赏评价]开头两联赞美李白的诗清新、俊逸、卓异不凡。诗人抓住李白诗“无敌”这一特点,从全诗来讲,这“无敌”主要有两个方面:一是“思不群”,二是“清新”“俊逸”(指风格和意境)。“庾开府”指庾信,“鲍参军”指鲍照,他们皆为诗人,诗歌风格分别是“清新”“俊逸”。第三联的“渭北”写杜甫自己,“江东”写李白,因杜甫曾在渭水北的咸阳住过,而李白当时正在江苏南部和浙江一带。此联把两人所在地之景并列在一起,自然显出随时关切及思念之意,抒发浓重的离情。第四

联“何时”表达了诗人盼望与李白再次相会,共同把酒论诗的热切期望,“一樽酒”“细论文”是对相见后情景的美妙构想,这首五律诗,从赞美诗发端,以“论文”收结,由诗转到人,由人又回到诗,转折自然,用语隽永。

月 夜 杜 甫 今夜鄜州*月,闺中只独看 遥怜小儿女,未解忆长安。香雾云鬟湿,清辉玉臂寒。何时倚虚幌,双照泪痕干。

[简明注释]鄜州;唐天宝十五年六月,杜甫把家人安臵在鄜州(今陕西富县)。

[鉴赏评价]这首诗作于唐肃宗至德元年(公元756年),当时杜甫被叛军扣留在长安,他望月而想念在鄜州的妻儿。诗中设想家人挂念自己的情景写得十分逼真感人,对诗人在战乱中思念亲人的真挚感情起了很好的衬托作用。首联,诗人身在长安(被囚)却从鄜州写起,以对方写自身。鄜州,在陕西。闺中,指杜甫的妻子。虚幌,帷幕。颔联插入小儿女的天真无知,反衬出妻子在远方怀念自己的愁怅痛苦的心情。“未解忆长安”是说儿女还小,恐怕还不知道想念父亲。“香雾”两句设想妻子在月光下站久了,发结被雾露所沾湿,手臂也凉了,这是极写相思出神之状。“何时”两句说什么时候能和妻子团聚,双双倚着帷幕望月,不再相思落泪。此联想像妻子在重逢之日的情态,反照现实,令人情凄然,心欲碎。

诗的独特之处主要在于,诗人从起笔到结束,都是从对方角度叙述的。

相 思 王 维

红豆生南国,春来发几枝。劝君多采撷,此物最相思。

[鉴赏评价]红豆产于岭南,果实如豌豆,色鲜红,心形,也称相思子。人们常以之象征赤诚之心,也喻友人或恋人的相思之情。王维的这首红豆诗即借咏红豆以抒发他对友人的思念之情。

诗的第一句“生南国”,既点出了红豆生长的地方,也间指自己思念的友人所在。起笔以红豆发问,则含有问花寄情之意。第三句紧承前句,劝友人多采几枝,这是托物言情的说

法。第四句直接点明相思主题,“此物最相思”,这才是为什么问红豆,为什么劝友人多采几枝的原因。

全诗用语简洁自然,而又分外亲切。

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

王 维

独在异乡为异客,每逢佳节倍思亲。遥知兄弟登高处,遍插茱萸少一人。

[鉴赏评价]这首诗是唐诗中的名篇。

王维从十五岁离家到长安应试,二十岁中进士,这期间他在长安颠沛流离,四处飘泊,自然经常思念故乡,而到了佳节之时,这种思念则更为强烈。

诗的前两句直点诗题“忆”,写自己思念家人。此两句已成千古名句。后两句在表现手法中更为巧妙,本是自己思念家人,这里诗人却从家人写起,写他们在节日时的活动,写他们登高插戴茱萸,却发现少了一个兄弟!这是虚写,却比直写更有力,更能给人以心灵的撞击.

下载诗词赏word格式文档
下载诗词赏.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

    赏中华诗词寻文化基因(共5篇)

    赏中华诗词寻文化基因 【背景材料】 2016年4月15日晚上,《中国诗词大会》第一季总决赛落下帷幕。当晚安徽霍山县19岁女大学生殷怡航在‚诗词大会‛总共10场比赛中第一次亮相,......

    读《乡土情结》,赏古典诗词[5篇范文]

    读《乡土情结》,赏古典诗词 在文章第一部分,作者以王维的《杂诗》引出全文,通过寒梅开花没有引出对故乡的思念之情。第二部分,通过对人物、事物及景物的描写,刻画出童年的烙印,......

    赏品鉴:相赠中国共产党诞辰90周年祝贺诗词[合集]

    赏品鉴:相赠中国共产党诞辰90周年祝贺诗词 ——皇太极爱神玄天明胡颖平 动荡岁月应势生,镰刀铁锤红船创。 初衷爱国救民难,发展速盛万民拥。 帝国军阀战乱纷,驱逐强虏抗内战。......

    周口诗词名家淮阳赏荷采风活动策划方案

    河南诗词名家淮阳赏荷采风活动 策划方案 荷花,是历代文人墨客笔下的圣洁之花,以其出淤泥而不染的高尚品格深受人们喜爱。淮阳的荷花历史悠久,拥有深厚的文化内涵,形成了极具特色......

    【诗词欣赏】观月赏诗50首 1(大全5篇)

    【诗词欣赏】观月赏诗50首 1 《中秋十五夜月》(唐贯休)噀雪喷霜满碧虚,王孙公子玩相呼。从来天匠为轮足,自是人心此夜余。静入万家危露滴,清埋众象叫鸿孤。坐来惟觉情无极,何况三......

    赏“雨”词

    ~-4-10风花雪月,山水云雨,都是自然界的物象。它们在与人们发生联系的过程中,由于种种原因产生某些特异的效应。有因色香而受宠,有因形异而被爱,也有因清光而得怜……雨则颇为特殊,......

    中秋赏桂

    中秋赏桂 秋姑娘迈着轻盈的脚步来到了我们的身边,给世界描绘了一幅七彩的图画。我家前面的公园里盛开着五颜六色的花:菊花、月季花、圣诞花、秋海棠„„我最喜欢的就是桂花了,......

    《赏鹅》教案

    《赏鹅》教案 一、 图片导入,诵读古诗,欣赏《咏鹅》 1、配图介绍鹅。 师:今天于老师带着大家一起去欣赏一种小动物。这种动物据说是由天上的大雁演变而来的。它们生活在水塘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