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赏中华诗词寻文化基因
赏中华诗词寻文化基因
【背景材料】
2016年4月15日晚上,《中国诗词大会》第一季总决赛落下帷幕。当晚安徽霍山县19岁女大学生殷怡航在‚诗词大会‛总共10场比赛中第一次亮相,却以绝对优势出其不意地击败了4位实力悍将,又成功战胜了守擂擂主,拿下了全国总冠军,堪称本次大赛最大的‚黑马‛。同《汉字听写大会》一样,2016年的《中国诗词大会》因其新颖的赛式,深刻的文化内涵而圈粉无数。《中国诗词大会》是中央电视台继《中国汉字听写大会》《中国成语大会》《中国谜语大会》之后,由中央电视台科教频道(CCTV—10)自主研发的一档大型演播室文化益智节目。
《中国诗词大会》是中央电视台继《中国汉字听写大会》《中国成语大会》《中国谜语大会》之后,由中央电视台科教频道(CCTV—10)自主研发的一档大型演播室文化益智节目。《中国诗词大会》是央视首档全民参与的诗词节目,节目以‚赏中华诗词、寻文化基因、品生活之美‛为基本宗旨,力求通过对诗词知识的比拼及赏析,带动全民重温那些曾经学过的古诗词,分享诗词之美,感受诗词之趣,从古人的智慧和情怀中汲取营养,涵养心灵。
节目于2016年2月12日(正月初五)起每周五晚20:00播出,至2016年4月15日,主持人是董卿,总共有10期,每期90分钟。在4月15日晚央视一套黄金档播出《中国诗词大会》总决赛中,经过‚个人追逐赛‛和‚擂主争霸赛‛的比拼,最终,十场比赛,第一次亮相的殷怡航,与守擂者李子琳在对决时,率先拿到5分,成为总冠军。
数风流人物,还看今朝。2017年2月7日晚,在春节期间引发无数网上网下热议的《中国诗词大会》第二季迎来总决赛。经过一个半小时的角逐,16岁上海女生武亦姝一路过关斩将,在擂主争霸赛中,与4期守擂擂主彭敏巅峰对决,在逆向思考题环节中,率先抢答赢得5分,成为诗词大会本季冠军。
第二季《中国诗词大会》是科教频道自主研发,国家语言文字工作委员会和共青团中央联合主办的一档大型演播室季播节目。本节目以‚赏中华诗词、寻文化基因、品生活之美‛为宗旨,邀请全国各个年龄段、各个领域的诗词爱好者共同参与诗词知识比拼。
诗词大会引发了全民热追,优胜者赢在热爱诗词上,更赢在接受传统文化教育的熏陶上。这种现象引导全社会加强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亲近,引导全社会自然地、自发地体会传统文化中的温暖和情意。
【考点链接】
一、从文化生活角度分析
1、对中华诗词本身的认识:
中华各民族文化都是中华文化宝库的瑰宝。古典诗词是中华文化的精髓,是中国文学宝库中最璀璨夺目的明珠,是中国人的精气神。《中国诗词大会》取得的丰硕成果,体现了国家媒体文化的重要担当。这说明中华各民族文化都是中华民族的骄傲。
中华民族精神是中华文化力量的集中体现,是中华民族的精神支柱和和精神动力,是中华民族之魂。目前,在一些中小学校,教材大幅增加传统篇目,不论从继承传统文化的角度,还是培养学生的精神心灵成长的角度,都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中华文化源远流长,博大精深。独特的诗词承载和促进了博大精深、源远流长的中华文化的传播和交流,通过中国诗词大会让大家重温经典诗词之美、感受诗词之趣,从古人的智慧和情怀中汲取营养,涵养心灵,展示了中华文化的博大精深和永恒魅力。
2、从文化对人的影响的角度(1)文化对人影响的来源。《中国诗词大会》创设了一个让人们跟近距离体会中华诗词的环境,其本身也是一种文化活动。
(2)文化对人的影响是潜移默化和深远持久的。诗词本身经历的变迁和发展,始终都在记录着时代的面目,它本身固有内容的凝练性、结构性跳跃性和本身字词的韵律节奏性,让它区别于其他艺术表现形式,而其背后深刻的文化内涵让古代诗歌更加光彩夺目,熠熠生辉。/ 7
(3)文化塑造人生。古诗是中国传统文化积淀的精髓,几乎无一字无来历,每一句诗都蕴含着深厚的传统文化。诗词本身涵纳了关于节日的丰富的传统习俗,读之能触摸到几千年来积淀的传统文化。读之有利于丰富人的精神世界,增强人的精神力量,促进人的全面发展。
3、从总体作用上讲:
(1)文化在综合国力中的作用越来越突出,文化是综合国力的重要标志。诗词涵盖不少做人做事的道理,对于孩子的成长大有裨益,尤其值得继承和发扬。社会发展的步伐日益加快,文化软实力和人的素质思想亟待并行跟进,古诗文传统文化恰恰是一种提升的力量。
(2)文化的力量。文化作为一种精神力量,在人们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过程中转化为物质力量,对社会发展产生深刻的影响。诗是记载人类生命文化最早的文学形式,它给人类巨大的精神支持,并在历史的长河中逐渐形成强大的文化精神,对社会历史产生深刻影响。
(3)弘扬和培育伟大的中华民族精神。要把中华诗词经典嵌在学生脑子里,成为中华民族文化的基因。我们传承古代经典,不是单纯的背诵一些诗词,而是传统中华民族文明。也不是只知其文不解其义,而是弘扬和培育中华民族精神。
(4)文化自觉和文化自信。增强全民族文化的创造力,是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强国的关键。我国每年通过各种媒体发表的诗词作品数量是《全唐诗》的十多倍。重视古诗文,吸纳古人之长,在古人的基础上立异和升华,有利于树立文化自觉和文化自信。
4、从文化交流传播与继承发展的角度
(1)文化在交流中传播。语言是人类所特有的用来表情达意、交流思想的工具。对于诗词作者来说,除了上述功能以外,语言是用来塑造诗词艺术形象的工具,也是沟通诗词作者和读者思想感情的媒介。通过中国诗词大会,促进诗词文化在交流中传播。
(2)大众传媒的作用。从汉字听写大会,到谜语大会、成语大会,再到诗词大会,媒体人一次再一次地通过文以载道,以文化人,让与国家要求和时代发展相适应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精髓深入人心,成风化雨,引爆全民关注传统文化的热潮。
(3)文化在继承中发展。中国是一个诗的国度,唐代就有5万多首诗、2000多个诗人,这是其他国家与我们无法比拟的。历经数千年的历史淘洗,承续至今的古诗文,都是古代先哲留下的宝贵精神财富,堪称文学典范。我们要继承和发展古诗词文化。
(4)对待传统文化的态度。对待传统文化一要继承。二要发展创新。优秀传统文化是民族文化发展的根基,坚守、传承优秀传统文化是每个中华儿女的责任,也是义务。创新古诗文的教育教学形式有利于让优秀传统文化焕发时代魅力,成为我们最美的文化根。
(5)教育的作用。李白的《静夜思》可以培养学生对故乡的热爱,《锄禾》能教育学生们从小爱惜粮食,《游子吟》能让学生体会母子之间的拳拳深情,学会感恩,等等。这些道理,通过教育的选择、传递、创造文化的功能,使学生在潜移默化中获得体会和领悟。
二、从生活与哲学角度分析
1、唯物论角度
(1)一切从实际出发。在学校教育中,应从学生实际出发,可通过情景剧等方式将晦涩难懂的古诗文翻译成生动有趣的白话文,减轻孩子对古诗文的内心恐惧感。也可将古诗文嵌入学校宣传栏、文化走廊等,让孩子在浓厚的文化氛围中感受到优秀传统文化的独特魅力。
(2)意识具有能动作用。意识对人们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具有能动的反作用。汉语本身是一种美的语言,具有抑扬顿挫四声,富于音乐性,使得古诗富有音韵美、节奏美。通过在反复诵读中体验,感受古诗词的音韵美和节奏美,激发学生身上的‚诗性‛。
(3)动中有静,静中有动。纵观我国古代诗歌的发展历程,根据不同的分类标准我们可以把诗歌分成抒情诗和叙事诗,格律诗与自由诗,近体诗与古体诗等等。不同时代,诗歌也在悄然的发生着改变,但它的基本特征是不变的,即凝练性、跳跃性、节奏韵律性。
2、辩证法角度 / 7
(1)联系的观点。古诗是中国传统文化积淀的精髓,几乎无一字无来历,每一句诗都蕴含着深厚的传统文化。如古诗中有大量书写春节、端午、中秋、清明等传统节日的诗词,这些诗词本身涵纳了关于节日的丰富的传统习俗,读之能触摸到几千年来积淀的传统文化。
(2)发展的观点。
古诗文是中国人、中华文明,在漫长的发展过程中积累和沉淀下来的文化精华、道德精华、思想精华和价值精华,中小学语文教材在吸收世界文明发展成果的同时,要将传统文化精品,装进青春的行囊,让他们走得更远,更为开阔。
物的发展道路充满曲折。当下,所谓‚非主流语言‛成了孩子们热捧的新人类词汇。这些‚非主流语言‛虽然富有趣味却已然偏离了中华文字的本源,不利于优秀传统文化的传承和发展。课堂作为学习的主阵地,应该加大古诗文在教材中的使用。
坚持量的积累。要树立诗不厌改、虚心求教、一字为师的理念,摒弃浅尝则止、粗制滥造、讳疾忌医的恶习,初稿写成后,要字斟句酌,反复锤炼,反复修改。在这个过程中,特别要注意听取别人的意见,哪怕一个字,一个标点符号。
(3)矛盾的观点。
矛盾是对立双方的对立统一。在诗词学习中,炼字(词)是炼句的基础,炼句是炼字的结果,两者的目的都是为了炼意,为了提高诗的思想性,为了创造更高更美的诗境,即诗的意境。两者的关系是辨证统一的。
矛盾具有特殊性。诗词语言是特殊的文学语言。诗词语言来源于生活语言,但又不等同于一般的生活语言,也不同于一般的文学语言,而是一种特殊的文学语言。诗词学习与写作中,要进一步提高对诗词语言特殊性的认识,自觉加强诗词语言的学习与修养。
(4)辩证否定与创新的观点。
唯物辩证法辩证否定观点要求我们树立创新意识。当然,让古代经典成为民族文化基因,不等于对所有的传统文化包括糟粕都吸收进来,也不意味着排斥其他国家的先进文化。要做到取其精华,去其糟粕,‚扬弃‛处理。
重视创新的作用,培养创新意识。创新古诗文的教育教学形式,才能让古诗文真正为孩子所喜欢,重新焕发时代魅力。因此,在学校的教育活动中,可开设传统文化社团,通过举办‚品味经典 诵读经典‛、‚古诗朗诵‛等方式让孩子通过比赛感受古诗文的魅力。
(5)其他观点
认识论角度。理论与实际相结合。诗词语言的锤炼与修养,既是一个实践问题,也有一个理论问题,对于一个诗词爱好者特别是诗词作者来说,要想不断提高自己的语言表达能力和艺术水平,就要从理论与实践的结合上下功夫,努力学习,持之以恒,才有可能取得实效。
价值观的导向作用。从‚谁知盘中餐,粒粒皆辛苦‛之劳,到‚位卑未敢忘忧国‛之忧,从‚安得广厦千万间,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之盼,到‚昼出耘田夜绩麻,村庄儿女各当家‛,无一不是以精湛的艺术彰显了深厚的人民情怀。体现了正确价值观的导向作用。/ 7
1(26分)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中国古诗词中既有修身明志的警言佳句,也有风花雪月的绵柔细语,在中国文化史上有着不可替代的地位,是中国灿烂文化遗产中的瑰宝,是中华文化发展的根基。
《中国诗词大会》是由中央电视台科教频道自主研发的一档大型演播室文化益智节目,是央视首档全民参与的诗词节目,节目以‚赏中华诗词、寻文化基因、品生活之美‛为基本宗旨,力求通过对诗词知识的比拼及赏析,带动全民重温那些曾经学过的古诗词,分享诗词之美,感受诗词之趣,从古人的智慧和情怀中汲取营养,涵养心灵,激发了大众对历史和传统文化的兴趣,甚至诗词创作热情,增加了观众对传统文化的敬畏之心、自豪之情。《中国诗词大会》不仅吸引了国内媒体的关注,也引起了外国媒体的报道。
(1)结合材料,运用中华文化的有关知识,说明央视播出《中国诗词大会》节目的积极影响。(10分)
(2)结合材料,运用辩证否定观的知识,分析如何正确对待中国古诗词。(12分)
(3)请写出两句包含辩证法思想的中国古诗词,并指出所包含的辩证法思想。(4分)/ 7
2.(26分)阅读材料,回答下列要求。
2017年春节期间,中央电视台播出的大型文化类综艺节目——《中国诗词大会(第二季)》再次掀起学习中华诗词的热潮。
该节目所选用的诗词从《诗经》到唐诗宋词再到毛泽东诗词,跨越数千年的名篇佳句纷至沓来,争奇斗艳。点评嘉宾将生僻的典故化作通俗故事,既降低了观众的接受门槛,又增加了节目的文化厚度。节目设计的‚飞花令‛游戏要求选手现场背诵含有‚花‛‚云‛‚春‛‚月‛等高频字的诗句,不仅考查选手的诗词储备,更考量临场反应和心理素质,扣人心弦、引人入胜。
一段时间以来,中国电视综艺节目以游戏综艺、歌唱选秀、明星真人秀等形式为主,因过度娱乐、缺乏原创而饱受诟病,观众也产生了审美疲劳。以《中国诗词大会》为代表的文化类综艺节目的兴起,再次证明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巨大生命力和感召力,在很大程度上满足了人们对‚诗和远方‛的追求,缓解了社会的‚文化焦虑‛。
(1)《中国诗词大会》的成功在于坚持了真理性和价值性的统一。结合材料,运用哲学知识对此加以说明。(10分)
(2)有人认为,只有创新传播方式,中华传统文化才能真正为人民大众喜闻乐见。请运用文化生活知识,分析该观点的合理性和不严谨性。(12分)
(3)总书记明确指出:‚我很不希望把古代经典的诗词和散文从课本中去掉,加入一堆西方的东西,我觉得‘去中国化’是很悲哀的。应该把这些经典嵌在学生的脑子里,成为中华民族的文化基因。‛请就如何把经典嵌在学生脑子里提两条可行性建议。(4分)/ 7
1、(1)①彰显中华文化源远流长、博大精深;(2分)②提升公民综合素质,树立民族文化自信与文化自觉,培育和弘扬中华民族精神,提高对中华文化的认同感和归属感,增强民族凝聚力;(3分)③继承和发扬优秀传统文化,促进中华文化的复兴与发展;(3分)④促进中华文化的传播,提高中华文化的影响力,增强我国的综合国力。(2分)
(2)对待办法:辩证的否定是事物自身的否定。①辩证的否定是发展的环节,辩证否定中国古诗词是中华文化发展的根本途径;(4分)②辩证的否定是联系的环节,社会主义先进文化产生于中华传统文化之中,它需要吸收、保留和改造中国古诗词中积极的因素作为自己存在和发展的基础。(4分)③辩证否定的实质是‚扬弃‛,是既肯定又否定,既克服又保留,我们要克服中国古诗词中过时的消极的内容,保留其中积极合理的因素,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4分)
(3)古诗词:①野火烧不尽,春风吹又生——发展的观点;②梅须逊雪三分白,雪却输梅一 段香——矛盾的特殊性。(每点2分,其它符合要求的答案也可给分,答出两点给4分)【答案谨供参考,学生回答符合要求,即可酌情给分,不可拘泥于参考答案。】
2、(1)针对电视综艺节目的现状,及时调整思路,开办文化类节目,做到了一切从实际出发,实事求是,使主观与客观达到具体的历史的统一;(3分)节目内容和形式的设计,考虑各类观众对古典诗词的接受能力,坚持了具体问题具体分析;(3分)节目以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为载体,满足了人民群众的精神文化需要,做到了以人为本,尊重了人民群众的主体地位。(4分)
(2)传统文化在长期历史发展中形成,反映了过去的社会生活。(3分)以信息技术为依托的现代传媒为传统文化注入了时代精神和为人民大众所接受的表现形式,满足了当代人的精神需求。(3分)该观点具有合理性。
中华传统文化既蕴含精华也存在糟粕,人民大众真正需要的是先进的、健康有益的文化。(4分)同时,创新传播方式不是发展人民大众喜闻乐见的大众文化的唯一途径。(2分)该观点存在不严谨性。
(3)答案示例:举办形式多样的经典诗词诵读比赛;编写中国诗词读本校本教材;等等。
【解析】本题以2017年春节期间热播的《中国诗词大会(第二季)》为素材,关注了教育部考试中心提出的‚一点四面‛中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
第(1)题提出了一个观点——《中国诗词大会》的成功在于坚持了真理性和价值性的统一,要求学生运用哲学知识说明该观点,属于‚宾语前置‛式设问。解答此题需要遵循问题逻辑,即分别回答《中国诗词大会》是如何坚持真理性和价值性的。依据真理的概念——标志主观同客观相符合的哲学范畴,是人们对客观事物及其规律的正确反映——可知,真理性强调的是符合客观实际、客观规律。同理,依据价值的概念——事物所具有的满足主体需要的积极功能和属性——可知,价值性强调的是满足人的需要,特别是满足人民群众的需要,尊重群众的主体地位。以此为线索,按图索骥,在材料中寻找与‚真理性‛和‚价值性‛相对应的事实依据。该节目的成功首先是由于其创办是基于观众对当前过度娱乐、缺乏原创的综艺节目感到厌倦的现实,体现了一切从实际出发、实事求是;还在于节目内容的设计顾及了观众对古典诗词的接受程度(安排嘉宾点评诗词、典故等),做到了具体问题具体分析,这两方面均表明该节目的成功在于坚持了真理性。该节目所选用的诗词均是名篇佳作,本身就脍炙人口,再加上节目设计的游戏扣人心弦、引人入胜,这些都使节目极具观赏性;古典诗词本身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因此该节目具有满足人民群众精神文化需要的功能,说明其成功还在于坚持了价值性。参考答案的三个要点之间遵循了问题逻辑(此为大逻辑),要点①、②分析真理性,要点③分析价值性;每个要点则是基于理论逻辑并结合事实逻辑的演绎分析(此为小逻辑)。
第(2)题与2010年全国新课标卷的第39(1)题类似,属于辨析与评价类试题,考查学生的辩证思维能力。评价是一种高级能力,在全国卷中,这类试题的设问方式已从辨析发展到辩论,继而升级至2015、2016年的辩驳。本次调考基于临近高考须鼓励考学生信心的考虑,采用了指向明确的设问表达:分析该观点的合理性和不严谨性,带有一定的提示性,从而降低了难度。分析该观点的合理性,侧重于说明传播方式的创新有助于使中华传统文化为人民大众喜闻乐见。分析该观点的不严谨性则可从传统文化的性质以及发展人民大众喜闻乐见文化的途径着手:人民大众真正需要的是中华优秀的传统文化,而发展人民大众喜闻乐见文化的途径很多,创新传播方式只是其中之一。答案的两大要点之间遵循的是问题逻辑,即分别分析合理性和不严谨性(此为大逻辑),每个小要点则按照理论逻辑+生活逻辑进行分析(此为小逻辑)。
第(3)题为开放性探究题。以习近平的讲话为背景,要求就如何把经典嵌在学生脑子里提两条可行性建议。作答时须注意所提建议要以‚把经典嵌在学生脑子里‛为内容,而且要可行。在平时训练过程中,还应提醒学生,所提建议要从不同角度撰写,避免因角度单一而被阅卷人判定为同一条建议。示例中给出的两条建议分别从比赛和教材的角度,学生还可从教学/ 7
活动的角度,如班主任或语文老师布置学生每两周背诵一篇经典诗词;还可从班级建设的角度,如每学期办一次以诗词经典或国学经典为主题的黑板报,等等。/ 7
第二篇:诗词赏
《乙亥杂诗》
浩荡离愁白日斜,吟鞭东指即天涯。
落红不是无情物,化作春泥更护花。
龚自珍,字尔玉,又字璱人,号定庵。清代的思想家、文学家。其祖、父皆为进士,在北京做官。他目睹清王朝的昏庸腐朽,曾写到“官吏士民狼艰狈厥,不士不农不工不商之人十将五六,又或餐烟草,习邪教,取诛戮或冻馁以死,终不肯治一寸之丝,一粒之饭以益人。”认为清王朝是“衰世”。他屡试不第,38岁才中进士,只做了几任小京官,后辞官。他在政治上反对封建制度的腐朽和专制,要求进行社会改革,是近代改良主义的先驱者;他的诗气势磅礴,具有浪漫主义色彩。一八三九年,龚自珍辞官南归,后又北上接眷属,在南北往返途中,写下了短诗315首,题为《乙亥杂诗》。本诗是第一首,写他被迫辞官,离开北京时所抒发的感想。诗意
“浩荡离愁白日斜”写出了诗人离开京城时的感情。诗人究竟愁什么呢?诗人离京时,正是鸦片战争的前一年,他目睹了清王朝的腐朽,不愿意与封建势力同流合污,辞官回乡;但是他仍然为国家的命运忧愁,为封建统治阶级的命运忧愁。“浩荡”本指水势浩大,在这里喻“愁”,李煜曾有词写到“问君能有几多愁,恰似一江春水向东流。” 诗人以李煜亡国被囚之愁自诩,可见忧愁之深。诗人为了衬托离愁,特别把离京时间选在了傍晚,马致远散曲“夕阳西下,断肠人在天涯。”用晚景衬托离愁。诗人通过喻、衬把愁表现得淋漓尽致。
“吟鞭东指即天涯”本句虽无愁字,但也能表现诗人离京之愁。天涯是指诗人家乡——杭州,马鞭一挥,离京远去,直至天涯,很难再回京城,用夸张的手法,表现离别之愁,伤怀之意,含而不露。
“落红不是无情物,化作春泥更护花”诗人笔锋一转,由抒发离别之情转入抒发报国之志。并反用陆游的词“零落成泥碾作尘,只有香如故。”落红,本指脱离花枝的花,但是,并不是没有感情的东西,即使化做春泥,也甘愿培育美丽的春花成长。不为独香,而为护花。表现诗人虽然脱离官场,依然关心着国家的命运,不忘报国之志,充分表达诗人的壮怀,成为传世名句。
《竹枝词》
杨柳青青江水平,闻郎江上唱歌声。东边日出西边雨,道是无晴却有晴。
东边日出西边雨,道是无晴却有晴
这是一首用民歌体写的恋歌.江边的杨柳,垂拂青条,江中的水面,平静如镜,姑娘突然听到江上传来的歌声,这歌声是那么熟悉,为什么他不直接对我表白呢?这个人啊,就像晴雨不定的天气,说是东边出太阳了西边还在下雨,说不是晴天吧,可还有晴天,真是无情又有情,让人捉摸不定.这首诗借眼前景,用谐音双关语含蓄地表现了少女微妙的感情.唐代诗人刘禹锡的《酬乐天咏志见示》
酬乐天咏志见示
人谁不愿老,老去有谁怜?
身瘦带频减,发稀冠自偏。
废书缘惜眼,多炙为随年。
经事还谙事,阅人如阅川。
细思皆幸矣,下此便然。
莫道桑榆晚,为霞尚满天。
赏析:
第一部分分头两句:“人谁不顾老,老去有谁怜?”意思是说:人谁不顾虑,不怕老,老了又有谁来怜惜你呢?下四句:“身瘦带频减,发稀帽自偏。废书缘惜眼,多灸为随年。”意思是说:身体消瘦衣带常常紧缩,头发稀疏帽子便自动偏斜,为了爱惜眼睛而废弃书籍不读了,经常请医生调理、治疗,是为了延年益寿。这一部分是承接白居易原诗而来的,表示了对白居易的“咏老”思想情怀的回应,说明在对“老”的看法尚颇有同感。读来极为亲切。
后六句诗意思产生了巨大的转折,诗情一振而起,“经事还谙事,阅人如阅川。细思皆幸矣,下此便翛然。莫道桑榆晚,为霞尚满天。”头两句“经事还谙事,阅人如阅川”,是说人老了经历的事多,理解也深刻透彻,看人也像看山河一样,一目了然,有很深的洞察力。下两句“细思皆幸矣,下此便翛然”,思考深刻,浓缩着人生的精华;认识全面,充满着一种辨正思想;感情深挚,表达了诗人对老朋友的真情关爱和真诚劝勉。末两句“莫道桑榆晚,为霞尚满天。”桑榆,喻日暮。是说:不要说日到桑榆已是晚景了,而撒出的晚霞还可以照得满天彤红、灿烂无比呢!这里诗人用一个令人神往的深情比喻,托出了一种豁达乐观、积极进取的人生态度
感遇 张九龄
兰叶春葳蕤,桂华秋皎洁。欣欣此生意,自尔为佳节。谁知林栖者,闻风坐相悦。
草木有本心,何求美人折?
江南有丹橘,经冬犹绿林。岂伊地气暖,自有岁寒心。
可以荐嘉客,奈何阻重深。
运命惟所遇,循环不可寻。徒言树桃李,此木岂无阴?
【注】林栖者:指隐士。美人:喻指理想中的同道者。
读着张九龄这首歌颂丹橘的诗,很容易想到屈原的《橘颂》。屈原生于南国,橘树也生于南国,他的那篇《橘颂》一开头就说:“后皇嘉树,橘徕服兮。受命不迁,生南国兮。”其托物喻志之意,灼然可见。张九龄也是南方人,而他的谪居地荆州的治所江陵(即楚国的郢都),本来是著名的产橘区。他的这首诗一开头就说:“江南有丹橘,经冬犹绿林”,其托物喻志之意,尤其明显。屈原的名句告诉我们:“袅袅兮秋风,洞庭波兮木叶下。”可见即使在南国,一到深秋,一般树木也难免摇落,又哪能经得住严冬的摧残?而丹橘呢,却“经冬犹绿林”。一个“犹”字,充满了赞颂之意。
丹橘经冬犹绿,究竟是由于独得地利呢?还是出乎本性?如果是地利使然,也就不值得赞颂。所以诗人发问道:难道是由于“地气暖”的缘故吗?先以反诘语一“纵”,又以肯定语“自有岁寒心”一“收”,跌宕生姿,富有波澜。“岁寒心”,一般是讲松柏的。《论语。子罕》:“岁寒然后知松柏之后凋也。”刘桢《赠从弟》:“岂不罹凝寒,松柏有本性。”张九龄特地要赞美丹橘和松柏一样具有耐寒的节操,是含有深意的。
汉代《古诗》有一篇《橘柚垂华实》,诗中说橘柚“委身玉盘中,历年冀见食”,表达了作者不为世用的愤懑。张九龄所说的“可以荐嘉客”,也就是“冀见食”的意思。“经冬犹绿林”,不以岁寒而变节,已值得赞颂;结出累累硕果,只求贡献于人,更显出品德的高尚。按说,这样的嘉树佳果是应该荐之于嘉宾的,然而却为重山深水所阻隔,为之奈何!读“奈何阻重深”一句,如闻慨叹之声。
丹橘的命运、遭遇,在心中久久萦回,诗人思绪难平,终于想到了命运问题:“运命惟所遇,循环不可寻。”看来运命的好坏,是由于遭遇的不同,而其中的道理,如周而复始的自然之理一样,是无法追究的。这两句诗感情很复杂,看似无可奈何的自遣之词,又似有难言的隐衷,委婉深沉。最后诗人以反诘语气收束全诗:“徒言树桃李,此木岂无阴?”——人家只忙于栽培那些桃树和李树,硬是不要橘树,难道橘树不能遮阴,没有用处吗?在前面,已写了它有“经冬犹绿林”的美荫,又有“可以荐嘉客”的佳实,而“所遇”如此,这到底为什么?《韩非子。外储说左下》里讲了一个寓言故事:阳虎对赵简主说,他曾亲手培植一批人才,但他遇到危难时,他们都不帮助他。
因而感叹道:“虎不善树人。”赵简主道:“树橘柚者,食之则甘,嗅之则香;树枳棘者,成而刺人。故君子慎所树。”
只树桃李而偏偏排除橘柚,这样的“君子”,总不能说“慎所树”吧!
杜甫在《八哀。故右仆射相国张公九龄》一诗中称赞张九龄“诗罢地有余,篇终语清省。”后一句,是说他的诗语言清新而简练;前一句,是说他的诗意余象外,给读者留有驰骋想象和联想的余地。读这首诗我们不就很自然地联想到当时朝政的昏暗和诗人坎坷的身世吗!这首诗平淡而浑成,短短的篇章中,时时用发问的句子,具有正反起伏之势,而诗的语气却是温雅醇厚,愤怒也罢,哀伤也罢,总不着痕迹,不露圭角,达到了炉火纯青的地步
诗一开始,用整齐的偶句,突出了两种高雅的植物——春兰与秋桂。屈原《九歌。礼魂》中,有“春兰与秋菊,长无绝兮终古”句。张九龄是广东曲江人,其地多桂,即景生情,就地取材,把秋菊换成了秋桂,师古而不泥古。兰桂对举,兰举其叶,桂举其花,这是由于对偶句的关系,互文以见义,其实是各各兼包花叶,概指全株。兰用葳蕤来形容,具有茂盛而兼纷披的意思,“葳蕤”两字点出兰草迎春勃发,具有无限的生机。桂用皎洁来形容,桂叶深绿,桂花嫩黄,相映之下,自然有皎明洁净的感觉。“皎洁”两字,精炼简要地点出了秋桂清雅的特征。
兰桂两句分写之后,用“欣欣此生意”一句一统,不论葳蕤也好,皎洁也好,都表现出欣欣向荣的生命活力。第四句“自尔为佳节”又由统而分。“佳节”回应起笔两句中的春、秋,说明兰桂都各自在适当的季节而显示它们或葳蕤或皎洁的生命特点。(“自”当“各自”解,“尔”当“如此”解,即代表“葳蕤”和“皎洁”。)这里一个“自”字,不但指兰桂各自适应佳节的特性,而且还表明了兰桂各自荣而不媚,不求人知的品质,替下文的“草木有本心,何求美人折”作了伏笔。
起首四句,单写兰桂而不写人,但第五句却用“谁知”突然一转,引出了居住于山林之中的美人,即那些引兰桂风致为同调的隐逸之士。“谁知”两字对兰桂来说,大有出乎意料之外的感觉。美人由于闻到了兰桂的芬香,因而发生了爱慕之情。“坐”,犹深也,殊也。表示爱慕之深。诗从无人到有人,是一个突转,诗情也因之而起波澜。“闻风”二字本于《孟子。尽心篇》,其中说:“圣人百世之师也,伯夷柳下惠是也,故闻伯夷之风者,顽夫廉,懦夫有立志,闻柳下惠之风者,薄夫敦,鄙夫宽。奋乎百世之上,百世之下闻者莫不兴起也。”张九龄就把这章中的“闻风”毫不费力地拉来用了,用得这样恰如其分,用得这样自然,用得这样使读者毫不觉得他在用典故,这也是值得一提的。
最后二句:“草木有本心,何求美人折?”“何求”又作一转折。林栖者既然闻风相悦,那末,兰桂若有知觉,应该很乐意接受美人折花欣赏了。然而诗却不顺此理而下,忽开新意。兰逢春而葳蕤,桂遇秋而皎洁,这是它们的本性,而并非为了博得美人的折取欣赏。很清楚,诗人以此来比喻贤人君子的洁身自好,进德修业,也只是尽他作为一个人的本份,而并非借此来博得外界的称誉提拔,以求富贵利达。全诗的主旨,到此方才点明;而文章脉络也一贯到底。上文的“欣欣此生意,自尔为佳节”,与这里的“草木有本心”互为照应;上文的“谁知林栖者,闻风坐相悦”,又与“美人折”同意相见。这最后十个字,总结上文,滴水不漏。
古体诗而只写八句,算是短小的了,而张九龄在寥寥短章中,狮子搏兔,也用全力。诗前二句是起,三四句是承,五六句是转,七八句是合,结构严谨。而且做到了意尽词尽,无一字落空。表现形式上,运用了比兴手法,词意和平温雅,不激不昂,使读者毫不觉得在咏物的背后,讲着高雅的生活哲理。
第三篇:重塑文化基因
重塑文化基因
当今,文化已经越来越成为民族凝聚力和创造力的源泉,越来越成为综合国力竞争的重要因素。
国家主席胡锦涛就曾指出,要坚持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前进方向,兴起社会主义文化建设新高潮,激发全民族文化创造活力,提高国家文化软实力。无疑,这是对当今时代文化竞争新格局新形势的及时回应。
将这个理念延伸到企业中,就是——企业要充分推进企业文化建设,激发企业创新活力,提升企业软实力。
在当今国际竞争格局中,谁占据了文化发展的制高点,谁拥有了强大的文化软实力,谁就能够在激烈的国际竞争中赢得主动权。
越来越多的实践已经证明,企业文化在推动企业改革创新、改善管理、提高绩效、增强企业发展活力和促进企业和谐等方面发挥着显著的独特作用。如果忽视企业文化建设,那么企业在未来的国际竞争格局便无立足之地。
坚守道德和诚信
2008年,震动一时的“三聚氰胺”事件引发了国民信任危机。这使责任企业在检讨自身的同时,也唤起了所有企业的良知与思考——新时期下如何恪守商业道德。
“三鹿奶粉事件让我们看到了诚信危机给社会、人民生活以及企业自身和所在行业带来的严重影响,它值得我们警醒和深刻反思”,在“第七届全国企业文化年会”上,中国企业联合会会长王忠禹严肃地说,“造成这一危机的原因是复杂的和多方面的,但更主要的是企业诚信的缺失。”
众所周知,以诚信为信条和强调道德约束的商业文化,谱写了中国商业文明千百年的辉煌历史。如今,我们已进入现代商业文明时代,诚信和道德依然需要传承下去。从商业文明的角度上讲,创新文化需要道德和诚信作为支撑。
王忠禹告诫企业,无论市场竞争有多么激烈,经营环境有多么复杂,企业都应坚守道德底线,永远让消费者享受到安全、可靠、优质的产品和服务,塑造良好的社会形象,做“阳光”型的企业。同时他呼吁,企业要以“三鹿”奶粉事件为鉴,切实加强诚信道德建设,规范自身行为,自觉维护市场经济秩序。在当前经济结构调整过程中,企业要增强市场竞争力,保持持续健康发展的良好势头,必须采取有力措施推进企业诚信道德建设。
王忠禹说,首先要树立诚实守信的价值观,通过打造诚信文化,不断强化企业诚信意识,形成“有信者荣、无信者忧、失信者耻”的商业文化氛围,使诚实守信真正成为企业的立业之本、兴业之道。
无独有偶。全国人大常委会副委员长陈昌智也从企业文化角度解读了诚信的重要性。他说,企业要依法经营,诚实守信,将利益的着眼点从企业自身转移到更广泛的公众身上,用企业文化滋养企业的公民意识、民生意识,培养良好的商业道德和职业道德,把维护市场经济秩序和职工合法权益作为企业发展的重要支撑,积极履行社会责任,以此树立良好的企业形象,赢得社会的尊敬。
激发创新精神
很大程度上说,创新是企业文化保持生机与活力的源泉。倘若一个创新的文化氛围在企业中建立之后,它所带来的创新活力相当于在企业内核安装了一台大功率的发动机,为企业的创新和持续发展提供源源不断的精神动力。
看看国际上那些百年老店之所以长盛不衰,最大原因就在于持续的创新作支撑。
在“第七届全国企业文化年会”上,全国人大常委会副委员长陈昌智说,企业创新最重要的是思想观念上的创新,要不断地培育创新意识和完善创新机制,充分调动各方面的积极因素,营造良好的创新氛围,激发全员的创新冲动、创新勇气和创新的活力。
实现理念上的创新,企业必须创新文化内核,把创新的基因置入到员工当中去,激发企业成员的创新精神,营造一个创新的文化氛围,才能使企业具有旺盛的生命力。
对此,中国企业联合会会长王忠禹指出,企业要把人的发展放在首位,为员工提供发展机会和建立科学有效的激励机制,调动人的主动性、积极性,使企业依靠人的进步挖掘企业的发展潜力,依靠人的能动性激发企业的创造活力,依靠人的凝聚力增强企业的市场竞争力。
创新是企业发展的不竭动力。企业文化的发展和延续,同样离不开创新的推动。
在当前金融危机的环境下,企业更要以创新为突破口,创新文化内涵,不断创新和发展文化生产力,“硬化”企业的软实力。正如中国企业联合会会长王忠禹会长所说:“面对前所未有的困难和挑战,广大企业要立足自主创新,增强企业的核心竞争力。尤其要重视企业文化建设,着力打造企业软实力,把企业文化作为企业凝聚力和创造力的重要源泉。”他还说,越是在困难的时候,企业越要坚定必胜的信念,团结广大员工,齐心协力,渡过难关。
创新文化模式
近一段时期以来,由国际金融危机引发的世界经济的动荡以及由一些企业诚信缺失导致的信用危机,牵动了经济领域的每一根神经,深深触动了每一个人,同时也让我们更加深刻地反思以往爆炸式的增长和赶超式的发展模式对中国经济发展环境所带来的负面影响,并让我们重新思考未来的发展方向与发展方式。
如果说企业以往靠政策和机会获得了丰厚的资本积累,那么今后企业必须将企业文化作为制胜的法宝,才能在风起云涌中永立潮头。如今,中国企业已经进入了转变发展方式、加快自主创新的时期,那么企业文化也必须及时跟上日程。因为创新文化是企业实现持续创新、增强核心竞争力的源泉。
联想并购IBM个人电脑以后,联想运用全球战略性新思维,创造性地提出了“全球资源配置的业务模式”。据了解,这个模式可以使联想减少管理成本并提高效率。它有效地利用全球公司各个方面、各个区域的资源、创新、理念和人才,改变了联想的业务结构、运营模式。与此同时,联想在并购时就制订了以“融”致“合”、“和谐为纲”的“坦诚、尊重、妥协”沟通三原则,来指导企业内部跨文化的整合,形成了一个共同的、明确的文化框架——“联想全球新文化”。
“全球资源配置的业务模式”与“联想全球新文化”两者的互动,使联想整个组织系统自动地检查外部环境和内部工作,寻求和利用创新机会,刺激员工的自主创新。联想今天能够成功实施国际化战略,创新文化的推动功不可没。
专家指出,2009年将是考验企业内功、检验企业文化的关键一年。中国企业将面临前所未有的压力。而企业文化的功能就是变压力为动力,凝聚人心,形成合力,使企业成员产生一种奋发进取的精神,这股“精气神”共同发挥效力,足以抵御经济危机的侵袭,并使企业在逆境中屹立不倒。
从这个意义上讲,企业要不断地用文化来提升企业的软实力,给企业发展奠定良好的思想文化根基,这样才能使企业做长做久。
第四篇:诵读中华经典诗词,承传祖国优秀文化
诵读中华经典诗词,承传祖国优秀文化
尊敬的各位领导、老师们:
“问渠哪有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在新学期来临之际,我们在这里欢聚一堂,共商“诗词进校园”之大计,近年来,我们在全市中小学广泛开展“诗词进校园,诗词强素质,诗词育新人”的活动,通过文化熏陶,道德教化,情感激发,探索了一条加强和改进未成年人思想道德教育的新路子。我校是2008年10月被批准为浏阳市第三批诗教实验小学,为了创造书香校园,为孩子的终身发展,奠定人文底色,诗教工作开展得很好。2009年被评为浏阳市诗教先进单位。2010年被评为湖南省诗教先进单位。回顾四年诗教工作,点滴思考与工作方法向各位汇报如下:
一、积极作为、争取领导重视支持。
改革开放以来,诗教出现振兴势头,但各地区发展是不平衡的。察其原因,与其领导人对传统诗词的认识、态度密切相关。若重视,则诗教兴;若忽视,则诗教式微。如欲兴诗教,则必争取领导支持。
我校在诗教开始阶段遇到很多阻力和难题,后来我们在各级诗词学会的大力支持下,首先在学校内部取得共识,从抓宣传入手,开发领导层,初步扭转了被动局面。一是加强宣传,向各级领导送材料,请新闻媒体造声势,学校组织活动,千方百计邀请领导参加指导,扩大影响,争取重视; 二是与浏阳六中紧密配合,为诗教建立保障机制。
1、定领导。学校组成校长、教导主任、教科室、语文教研组长一起的诗教活动领导、督查小组。
2、定时间。各班每周安排一
节诗教课,诵读经典古诗词。另外,利用早读时间、午间活动时间,采用教师带读、学生齐读、优生领读、学生自由诵背等多种形式,做到学生全员参与,全程参与。
3、定人员。学校有专管诗教的领导,课堂有诗教老师,活动有人负责。
4、定内容。各年级均编有教材,有必备古诗词40首。
5、提供经费。投入资金制作诗词匾牌,学生优秀作品展、板报专栏,以创造浓厚的诗教氛围。三是争取有关部门和诗词学会会员单位的资助,保证诗教活动正常运行。
二、多管齐下,激发学生诗趣。
要诗化校园,首先就要激发学生对古诗词的浓厚兴趣,为此我校采取多管齐下的做法。
1、活动激趣。学校开展了如下活动:阅读欣赏、唱诗、古诗配画、看画诵诗、配乐诵诗、看画猜诗、古诗接龙、办手抄报、制作扑克牌式诗词记忆卡片,班级每周一诗、指导学生撰写诵经读典的心得、体会和感受等多种形式。
2、推介激趣。推介与课文相关的优秀古诗词,推介必读诗词、选读诗词、提倡自由阅读、鼓励学生家长推荐。
3、主办大型活动。学校每学期举办全校性的大型活动。如已开展了以抄诗为内容的硬笔书法、毛笔字竞赛;三年级古诗配画竞赛;四年级诗词创作竞赛;五年级“中华诗词”主题手抄报设计竞赛、古诗词知识竞赛,还有各年级的诵读擂台,并评出了班级之星、年级之星。本学年开展《每周一诗》系列活动,各班级黑板左上角写上每周要学习的古诗词,各班利用每节课前2分钟,吟诵古诗词内容,采用
学生齐读、优生领读、男女轮流读等形式,组织学生诵读。每班学生人手一本古诗词摘抄本,学生将所学古诗摘抄在本子上,配上与诗意相关的图画,写上诗意,并谈谈自己的体会和感受,学校定期进行检查和评奖,并对获奖学生颁奖。学校利用每周升旗时间,进行全校的古诗词吟诵,每班将本周所学的一首或多首古诗按照从高年级到低年级的顺序有感情的进行背诵,学生热情高涨,积极参加。
三、培养典型,展现诗教工作成果。
五年级的郭琢同学创作的《我想》,已在浏阳日报上发表,我相信,大桥学校会培养出更多的小诗人。中、高年级学生能背诵不少古诗,诵读活动已融入学校的肌体,成为学校教育重要组成部分,正在引发着学校由内而外的变化,对学校儒雅风气的形成,学校文化的重建,学生的成长正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
四、展望未来,我们信心百倍。
在“诗化校园”的创建上,我们仅仅是迈出了第一步,在今后的工作中,我们将会从以下几个方面来加强:
第一,定期举办诗词知识讲座及诗歌征文活动,普及诗词文化,激发广大师生学诗、写诗的兴趣,扩大学生积累古诗词的内容。
第二,拓展学生学习古诗词的方式。对除了诵读之外,还可以有理解、讲述、应用(写诗)等相互结合,采用师生互动、亲子共读、同伴探究等学习方法。
总之,从小让学生直面古诗文,诵读古诗文,是弘扬传统文化,振兴中华民族的一大功德无量的事。我们将义无返顾地把播撒传统文
化的种子,促进学生全面发展的铸人铸魂的功德事业坚持做下去。让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在中华大地上开出花、结出果。以上汇报,敬请赐教。
第五篇:中华诗词礼
男:你有结绳记事的传说,仓颉造字使你的记忆不再失落;
女:你承载着中华民族五千年文明的精华,你使野蛮的原始走出荒漠。
合:关关雎鸠,在河之洲。窈窕淑女,君子好逑。
知我者谓我心忧,不知我者谓我何求。蒹葭苍苍,白露为霜。所谓伊人,在水一方。
昔我往矣,杨柳依依。今我来思,雨雪霏霏。
夙兴夜寐,靡有朝矣。信誓旦旦,不思其反。不愧于人,不畏于天?
男:经典启迪智慧,女:国学浸润人生。
男;诸子百家,争鸣绽放。
女:诗经楚辞,万世流芳。
合:男: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
女:亦余心之所善兮,虽九死其犹未悔。
男:惟草木之零落兮,恐美人之迟暮。
女:朝饮木兰之坠露兮,夕餐秋菊之落英。
女:一代圣人,万世师表。
男:高山仰止,万古流芳。合;子曰: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 子曰:”“三人行,必有我师焉。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
男:蒙学基石,短小精悍。
女:家喻户晓,广为吟诵。
合:人之初,性本善,性相近,习相远。苟不教,性乃迁,教之道,贵以专。昔孟母,择邻处,子不学,断机杼。窦燕山,有义方,教五子,名俱扬。
男:百家姓中惊叹世界大,千字文里方知天地宽;
女:弟子规中聆听祖宗的教诲,三字经里体味人性的本原。合:男:父母呼应勿缓父母命行勿懒 女:父母教须敬听父母责须顺承 男:冬则温夏则凊晨则省昏则定
女:出必告反必面居有常业无变
合:天地玄黄,宇宙洪荒,日月盈昃,辰宿列张,寒来暑往,秋收冬藏。
男:源远流长的国学经典,如长江黄河,流淌千年,生生不息。
女:博大精深的唐诗宋词,如天上繁星,夺目璀璨,星光熠熠。
男:以诗言志。
女:以诗寄情
合:女:床前明月光,疑是地上霜。
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
男:秦时明月汉时关,万里长征人未还.但使龙城飞将在,不教胡马度阴山.。
女:惊起却回头,有恨无人省;拣尽寒枝不肯栖,寂寞沙洲冷。男:浪漫飘逸的诗仙李白家喻户晓,他的诗想象奇特,雄健奔放,色调绚丽,清新自然。请听:
合;男:君不见黄河之水天上来,奔流到海不复回;
君不见高堂明镜悲白发,朝如青丝暮成雪。女:
我寄愁心与明月,随风直到夜郎西。桃花潭水深千尺,不及汪伦送我情。
合:大鹏一日同风起,扶摇直上九万里。长风破浪会有时,直挂云帆济沧海。
男:精美绝伦的辞章,积淀了东方思想的灿烂先河。
女:扣人心弦的语言,涤荡着我们仰慕圣贤的情怀。
合:红日初升,其道大光;河出伏流,一泻汪洋;潜龙腾渊,鳞爪飞扬;乳虎啸谷,百兽震惶;鹰隼试翼,风尘翕张;奇花初胎,矞矞皇皇;干将发硎,有作其芒;天戴其苍,地履其黄;纵有千古,横有八荒;前途似海,来日方长。美哉,我少年中国,与天不老!壮哉,我中国少年,与国无疆!
感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