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当前大学生思想道德中存在的突出问题及对策
当前大学生思想道德中存在的突出问题及对策
思想道德修养是以科学的人生观指导个体的人生实践,是人生自觉地自我规范,自我塑造,自我完善。“修养”不是脱离社会现象的修身养性,不是排斥教育的自我封闭,也不是对人的束缚,而是在社会实践中自觉地自我锻炼,是在推动社会发展的过程中不断地自我塑造和自我完善。
青年人是祖国的未来,大学生作为同龄人中的佼佼者,是社会中最为活跃又富有文化知识的青年群体。他们年轻热情、精力充沛,感知敏锐、积极进取,思想活跃、富于想象。历史经验证明,在任何一次重大的社会变革过程中,青年中的优秀知识分子总会成为扬弃乃至创造新的经济文化、道德观念和精神文明的先锋。我们应看到,当代大学生不仅仅是正在伏案求学的学子,他们还将是未来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建设者;他们不仅仅应当是未来先进生产力的脊梁,他们还应当是先进文化的继承人和建设者。因此,认真研究分析当代大学生的思想道德伦理状况,对于正确认识即将成为国家栋梁的大学生的思想道德素养、精神面貌,及早发现他们身上存在的问题,以便提出对策加以解决,对于在高等院校营造健康文明、积极向上的校园氛围,对于培养具有健全人格的高级人才,对于开创民族复兴伟业,再造华夏辉煌历史无疑有着重要意义。关注大学生的思想道德建设就是关注祖国的未来。
一、大学生思想道德中存在的突出问题 1.思想道德目标呈现出自我化
如何处理个人和社会的关系,最能反映一个人思想道德状况的主要内容。调查显示,大学生在校学习动力的来源,有47.3%的学生认为“为谋求自己美好生活”,高于认为“报效国家”的学生比例13个百分点。大学生加入中国共产党的主要动机中“信仰共产主义”、“为他人和社会多做贡献”让位于“能够更好地发挥自己的社会作用并早日成才”,而择业标准中“到祖国最需要的地方去”与“服从国家需要”二者之和所占比率不足10%,“有利于个人的发展”却占31.7%之多。有些大学生对奋斗目标不甚确定,缺乏社会责任感,甚者走向思想空虚、人云亦云、玩世不恭、游戏人生。在实现人生目标方面,贪图安逸,缺乏艰苦奋斗的精神,甚者意志薄弱、生活懒散、随波逐流、自暴自弃。2.思想道德标准呈现出多元化
当代大学生大多数能够以社会主义道德作为自己的是非标准,但是也有人从实用主义出发,奉行多元化的道德价值观,是非观念淡薄,以对自己是否有利作为判断的标准,这种现象在近些年来青年大学生的许多调查中也明显表现,可以看出社会型、实用型和信仰型的道德标准几乎并驾齐趋。
3.思想道德取向呈现出功利化
有些高校在毕业生中做的择业观调查,“收入多”、“实现自身的价值”一般都排在前几位,对“环境”、“升迁”和“单位发展前途”等也都很看重。在生活态度方面,有些大学生羡慕或者追求西方的生活方式,甚者崇洋媚外、铺张浪费、情趣低俗、追求享乐。有些同学受拜金久义、享乐主义影响,把“赚钱”、“升官发财”、“出秀”作为人生幸福的标准,把奢侈、享受作为人生追求价值目标。由此,我们可以看出,当代大学生的道德评价标准与过去相比明显带有功利色彩。4.思想道德行为呈现出庸俗化
在一定的道德标准下,现代的大学生出现道德观念与道德行为的二重性,许多的大学生的道德行为表现为庸俗化。他们不屑于从小事上作起,严格要求自己,甚者明知故犯、放纵行事、知错不改、言行不一。还有个别女生傍大款,追求金钱和物质享受;公众场合吸烟、随地乱扔东西等不良举止表现的极其麻木。5.组织纪律性差,自我求知意识薄弱化
有些大学生到校后不思学习,不求上进,组织纪律涣散,上课经常迟到,无故旷课,厌学、厌集体生活,喜欢吃吃喝喝、抽烟酗酒、迷恋电子游戏、网吧,有的甚至夜不归宿,不重视良好生活习惯的培养,过分强调自我,比吃比穿,甚至有的学生热衷于花前月下,卿卿我我,在这其中,有的学生没有处理好恋爱和友谊的关系,严重者可能触犯刑律,走向犯罪的道路。6.就业意识和诚信意识淡薄化。
现在的毕业生大多数在就业问题上认识不清,存在着等、依、靠的思想,没有主动的就业观念,思想上好高骛远,眼高手低,给自己没有一个清醒地定位。同时诚信意识淡薄,跟用人单位签约后,不受承诺,不履行条约,不打招呼,私自离开单位,给学校造成了不良的影响。
7.心理承受能力差,感情脆弱化
有的高校里有部分学生在日常的生活、学习中稍遇挫折,稍遭打击,便垂头丧气、自暴自弃、怨天尤人。有的便从此一蹶不振,甚至产生轻生的念头。不管是大病、小病都要求回家,让父母为其照顾,没有足够的自主意识和成长意识,感情脆弱。
二、对策:加强大学生思想道德建设之我见
1.加强全社会大环境的道德建设,为高校思想道德建设提供良好的发展环境。
学校作为社会大环境的一部分,他的发展和社会发展息息相关,相辅相成,尤其是现在教育的现代化、高效化和开放化,所以加强社会大环境的道德建设对高校道德建设具有很重要的意义。①规范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建设,加大执法力度,充分重视市场经济对道德建设的影响。②加强社会主义道德建设的立法立规,充分重视舆论宣传和监督的力量。2.加强教师职业道德建设
职业道德是人们在职业活动形成并应该遵守的行为准则和行为规范,是精神文明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师德是高校教师职业道德建设的中心,是提高教师队伍素质,更好地为现代化建设培养合格人才的重要保证。要提高高校政工队伍特别是辅导员队伍的整体素质。教师职业是高道德含量的特殊职业,培养的是特殊的精神产品。教师的劳动目的,不仅是传授知识技能,更重要的是教会学生做人。教师的劳动手段也不是手中的教鞭、教材,更重要的是靠自己高尚的人格和品格。教师的人格力量来自于学术水平与道德情操的完善统一。教师人格力量表现为健康的价值观、高尚的道德情操和渊博的学识。教师既要对社会负责又要对学生负责;担负着“传道”、“授业”、“解惑”任务,其思想状态、道德水准、文明程度,从质的方面对社会整体文明起着决定性的作用。一个好的教师,不仅要靠自己学术上的影响力,更重要的是靠自己人格上的感召力。高尚的师德,对学生的影响是潜移默化的、深刻的、长远的,终身受益的。加强师德建设,需要强化教师职业理想和职业道德教育、树立献身教育、敬业爱岗的师德风范,提高教师思想政治觉悟,为人师表,教书育人。3.建设高层次校园文化
校园文化是高校师生生活方式的集中表现,对内优化育人环境,对外树立学校形象;是由师生直接参与和组织一系列活动所形成的精神文明环境和文化氛围所体现的。但它又不仅仅是一种文化现象,而是具有鲜明的特性。校园文化包含有政治性,学术性、知识性、公益性、娱乐性、健身性等活动内容。校园作为人类文明传递的重要场所,既担负着传递人类文明的遗产—文化,又不为地更新和创造新的文化。师生是校园的主体,他们不满足于传统的知识重复,企盼创造性的思维,创造出新的文化财富,校园一个个的社团—学社、协会、俱乐部就是这种创造性活动结果。它们活跃了师生课余生活,创造了积极健康的文化情景,有利于学校思想道德水平的提高。4.全面提高学生综合素质 全面提高学生综合素质是各高校思想道德建设的重要任务。
(1)突出主渠道的作用。高校政治理论和思想品德课是对学生进行思想教育的主渠道,是社会主义大学的本质特征。首先,要解决当前一些教师和学生中存在的不重视“两课”的错误思想,要加大“两课”改革的力度,对教学当内容,教学方法、考核办法不断进行探索和改革,增强针对性和有效性。要用邓小平理论、改革开放的伟大成就教育学生,提高大学生的马列主义理论水平。
(2)抓“三观”教育,发扬“五爱”精神。引导学生牢固树立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共同理想,坚持党的基本路线不动摇的坚定信念;确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端正学习动机、树立为实现“四化”、振兴中华发奋读书的雄心壮志。爱祖国、爱人民、爱劳动、爱科学、爱社会主义是社会道德的基本内容,也是对每个大学生道德的基本要求。爱国主义是我们中华民族的优良传统,要教育学生发扬自尊、自信、自强的民族精神,树立以贡献全部力量建设和保卫祖国为荣,以损害国家利益、国家尊严为耻的爱国情操。
(3)大力倡导文明礼貌、助人为乐、爱护公物、保护环境、遵纪守法的社会公德。组织学生学习《学生手册》有关内容,发动学生座谈分析存在的不文明行为和现象,并与“三好”学生评定,“文明修身”活动,创“文明宿舍”、“文明班”,评选“精神文明活动积极分子”等活动相结合,发挥校报、广播、宣传栏在文明创建活动中的舆论作用,扬善惩恶,维护和倡导校园文明。(4)发挥社会大课堂在思想道德建设中的作用。积极组织学生参加生产劳动和社会实践,“积极组织学生参加生产劳动和社会实践,帮助他们认识社会,了解国情、增强建设祖国、振兴中华的责任感”。要认真总结学生开展社会实践活动好的经验,拓宽社会实践的领域,不断探索社会实践新形式、新特色。要注意发挥文化教育的优势和工科院专业特长,在实践内容上,坚持科技文化服务的方向,把社会实践活动与大学生社区援助,青年志愿者和希望工程等活动的结合,按照服务社会、完善自我的发展模式,让广大学生在实践中受教育、长才干、作贡献。
5.要关心学生的生活,关心学生的思想,将解决学生思想问题与解决他们生活实际问题紧密结合起来。当前,随着国内、国际经济大环境的调整与变化,影响学生的生活与思想的因素越来越多,学生面临的生活与思想问题也随之上升。另外,学生在生活中遇到的生活压力、学习压力、就业压力、心理生理压力、思想压力等也加重了思想问题的产生,这些都值得我们高度重视。因此,作为教育者,我们一方面要关心学生的生活,为学生排忧解难;另一方面又要了解学生的思想状况,做过细的思想工作,帮助他们缓解思想压力,放下思想包袱,正确面对生活的挑战。只有将解决思想问题与解决学生生活实际问题结合起来,我们的思想政治工作才能有声有色,收到实效。
6.要运用现代传播工具与手段创新思想道德教育的方法。
随着网络应用越来越深入人们的生活,它给大学生带来的影响日益凸现,并占据重要的地位。主要体现在:人际关系的疏离、文化冲突毕现、网络攻击行为、网络不诚实行为等。高校思想道德建设在网络阵地的任务就是要加强网络阵地的文化建设、安全保障机制建设、网络伦理道德建设等,把思想道德教育工作延伸到新的领域。认知抓好现代校园文化特别时校园网络文化的建设,充分发挥现代网络媒体的作用,教育引导学生以积极、健康的心态去面对各种社会思潮。
三、结语
道德作为人们相互关系的规范,是人群自身的需要。人类要进步,要发展,要获得幸福安定的生活,就不能没有适应当时时代需要的道德。一个稳定的社会必须保持一定水准的道德风尚,一个文明的社会需要不懈地培养和维持较高的社会道德水平。而道德又总是在克服各种不道德的现象过程中曲折地前进。道德建设并不是对社会成员的束缚,而是使社会成员更加幸福的阶梯。人们不但受益于整个社会道德的进步,受益于他人的道德行为,更因为自身道德水准的提高,使心灵更加充实,行为更加得当,而取得更多的成功,得到更多的愉悦。
大思想家康德在《实践理性批判》中曾深情地说道:“有两样东西,我们愈经常愈持久地加以思索,它们就愈使心灵充满日新月异、有加无已的景仰和敬畏:在我头上的星空和在我心中的道德律。”是的,重视大学生的科学技术教育,崇尚智力资源,是重要的;同样,重视大学生的人文素质教育,高扬人文价值,在正处于转型时期的我国其意义应该是更为深远的。
青年大学生是整个社会的未来,肩负着继承和开创中华民族文明新纪元的重任。科学技术和精神世界的共同进步才能构建更加文明的社会,人类需要用科学技术创造物质文明,人类更需要用人文精神指引前进方向。
第二篇:浅析当前交警队伍中存在的突出问题及对策
浅析当前交警队伍中存在的突出问题及对策
投稿部门:岳阳市公安局
近年来,我市公安交警队伍建设取得了长足的进展。从总体上看,执法形象有所好转,服务意识有所增强,执行能力有所提高,综合素质有所提升。但通过这次“大走访”调研,当前我市交警队伍中同样也暴露出一些警民共急、上下同忧的突出问题,亟待采取有效对策加以解决。
一、当前交警队伍中存在的突出问题
(一)执法理念出现偏差,导致乱作为现象突出,公信力下降。主要表现:一是执法“利益化”,部分基层单位本位主义思想严重,以罚代法,执法创收,与民争利。二是执法“商品化”,少数民警利用执法特权“索、拿、卡、要”,搞权钱交易。三是执法“人情化”,个别民警在执法中不忠于法律,不忠于事实,办人情案,关系案,造成执法不公,民怨较多。四是执法“简易化”,存在一般程序简易化,先处罚后裁决,忽略告知、送达程序以及超标越权处罚。
(二)服务意识存在差距,导致不作为、慢作为现象普遍,执法形象受损。一是“冷、硬、横、推”恶习难改,尤其是车驾管窗口、事故处理岗位屡禁不止。二是“不作为”、“慢作为”盛行。如事故处理接处警不及时,道路拥堵后相关单位互相推诿,群众上门求助不理不睬,领导之间分管工作相互扯皮等。三是没有好处不办事的坑民意识抬头,利用手中执法特权“管、卡、压”,有利可图的事抢着办,无利可图的事拖着办。四是承诺服务不兑现,便民利民措施落空。
(三)职业工作压力过大,导致民警心理失衡,敬业精神减退。一是警力不足,年龄老化,民警常年超负荷运转,身心疲惫。特别是少数一线民警感觉政治上没盼头,经济上没想头,工作上没尽头,精神不在状态,甚至产生逆反心理,消极怠工。二是执法环境越来越差,执法阻力加大,民警常年处于受气挨骂、忍辱负重,群众不谅解、领导不理解、家庭不宽解的心理压力之下,厌倦职业,心理失衡,进而工作作风漂浮,畏难情绪大,整天盼轻松事,油水岗位,追求舒适安逸。三是公务员工资套改后,民警工作实绩与工资收入考核脱钩,“上班不上班,拿一样多”,少数民警心态转变,工作不求上进,追求个人实惠,一心想着捞“外快”,搞第二职业。
(四)队伍综合素质下降,导致执行能力弱化,执法水平不高。近几年来,由于公安交警机关进人体制存在问题,公安对口专业人材进不来,军转干部转入多,新增农机移交人员比重大,加之队伍年龄结构逐年老化,致使交警队伍整体素质呈下降趋势。目前我市800多名交警,平均年龄接近45岁,非公安(交警)专业人员占七成以上。其中40岁以下不到三分之一,50岁以上超过三分之一。多数年龄偏大的民警知识结构老化,从警心态淡化,敬业精神弱化。部分新民警在政策水平、执法水平、办事能力等方面不适应日益繁重的交管工作需要,甚至对本岗位应知应会的基本知识和基本技能也不熟悉,实际操作能力差,办事后遗症多,还容易出现违法乱纪现象。
二、导致交警队伍问题发生的原因
我市交警队伍存在上述突出问题的原因是多方面的,既有主观上各级公安交警部门在抓队伍教育管理工作中措施不力的因素,也受一些客观困难的影响。
从主观上讲,近年来我们在抓队伍管理上存在三个方面的不到位:
(一)思想政治教育空对空,不到位。当前市场经济条件下,少数民警理想信念动摇,思想道德滑坡,奉献意识淡薄,享乐观念澎涨;有的不能正确把握权与法,权与利的关系,讲领导至上,朋友至上,金钱至上,执法为民的宗旨意识抛之脑后,甚至不惜违法违纪。面对民警的这些思想动态和变化,我们一些单位领导缺乏积极的应对策略,思想教育空对空,理论学习走过场,没有按照人民警察的职业道德标准,引导民警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有的只片面强调完成工作任务,只求不出大的违纪违法问题,忽略对民警思想动态的深层次把握。对民警“八小时”以外生活圈、社交圈不管不问,特别对一些容易出问题的重点岗位、重点对象盯得不紧。满足于单一的说教,缺乏深入细致的思想沟通,导致有的民警失控失管,放任自流,甚至违法违纪。
(二)队伍管理机制流于形式,监督不到位。各级公安交警部门虽然配齐了政委、教导员、指导员,有的还配备了专职政工、纪检、督察干部,也制定了各种各样的队伍管理制度,但政工干部不务“政”,警务督察走形式的现象比较普遍。各项队伍管理制度虽编成书,挂上墙,真正兑现落实的少。尤其是监督渠道不畅通,一方面各级领导受“家丑不外扬”思想影响,担心因此影响队伍形象,影响政绩,排斥和抵制外部监督;另一方面内部求稳,发现问题不是及时制止纠正,而是想方设法掩盖,大事化小,小事化了,养痈为患,监督制约形同虚设。
(三)“一岗双责”落实不到位。交警系统重业务,轻队伍,重工作实绩考核,轻纪律作风查纠的局面依然存在。少数中层骨干工作上大刀阔斧,在队伍管理上却不敢面对具体的人和事,习惯做“老好人”。怕得罪人、怕告状、怕丢票、怕丢帽的“四怕”思想严重,队伍管理失之于宽,失之于软。有的基层领导搞所谓的“人性化”管理,义字当先,对队伍中存在的苗头性、倾向性问题睁一只眼,闭一只眼,甚至千方百计“捂盖子”,想方设法“擦屁股”,姑息迁就,以此恶性循环,导致民警违法违纪问题一再发生。
从客观上讲,有许多长期以来一直困扰公安交警部门的问题始终没有得到解决,导致在队伍管理上存在三个难以化解的矛盾,(一)经费严重紧缺与以罚养警的矛盾。很多基层公安交警部门的经费,除民警工资和极少量的办公经费由财政拔款外,其它费用主要靠罚款、化缘来解决,这就给基层大队、中队领导增加了很大的压力,以致于有的单位提出了“抓队伍、抓工作、抓经济”的“三手抓”指导思想,就出现了“八仙过海,各显神通”,“三乱”久禁不止的现象。
(二)警力紧张与民警疲于应付的矛盾。现阶段警力紧张有不同特点:一是大量非警务活动挤占警力;二是队伍年龄结构老化、机关化,削减了一线路面警力;三是新进军转干部多,素质跟不上,弱化了警力。致使一线交通民警长年处于超负荷工作状态,得不到休息和调整,产生厌战情绪,消极应付,队伍战斗力下降。
(三)执法环境差,说情风严重与民警免疫力下降的矛盾。由于社会风气不正,基层说情风、“了难风”盛行,特别是职能要害部门和上级领导的说情打招呼,一线民警更是不敢得罪。社会不法人员更是无孔不入,参与中介“了难”,少数民警特别是极个别受拜金主义影响较深的民警往往抵制不住压力和诱惑,甘当权钱交易的俘虏,甚至办人情案、关系案。
三、解决交警队伍突出问题的对策
要切实解决当前交警队伍中面临的突出问题,必须坚持科学发展观的思想,有的放矢,对症施治,力求长效。
(一)深化思想教育,着力提升执法为民理念。一是狠抓执法为民的宗旨教育。要通过“大走访”、“警民换位思考”、“执法回访制度”等实践活动,真正把以人为本,执法为民、公平正义、严守法纪等理念根植到每一名民警的头脑中,教育民警始终把“党的事业至上,人民利益至上,宪法法律至上”作为公安交警执法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真正解决“为谁掌权,为谁执法,为谁服务”的思想根源问题。要切实端正基层单位和一线民警的执法指导思想,杜绝执法创收,以权谋私,与民争利等问题。二是狠抓奉献意识教育。要时刻警醒民警恪守职业道德规范,引导民警自觉抵制拜金主义、享乐主义、功利主义的侵蚀,要下大力解决执法窗口岗位“冷、硬、横、推”,利用执法特权“管、卡、压”等服务意识不优的问题。三是狠抓纪律作风警示教育。要深入剖析一些执法不规范、不公正、不文明和不作为、乱作为的典型案例,以案析理,以案说法,有的放矢地开展警示教育,要教育民警深刻体会,进警队不易,从警光荣,违法违纪不值得的道理,筑牢民警反腐倡廉的思想道德防线,形成民警违法违纪“不能为、不敢为、不想为”的良性机制。
(二)强化警务督察,努力促进规范化执法。一是抓好路面执法形象督察。重点解决见警率低、管事率不高,执勤形象不规范,执法态度恶劣等问题。二是抓好窗口服务质量督察。重点解决事故处理、违法处罚、车驾管办事窗口服务态度不好,工作效率不高,服务承诺不兑现,便民措施不到位,接处警不及时等问题。三是抓好执法程序督察。要建立健全交通违法和事故处理案卷法律审核把关和个案监督机制,定期分析执法档案,定期回访个案,严格落实执法过错责任追究制,重点解决交通违法超标处罚,事故处理久拖不决,以及违反程序办案等突出问题。
(三)加强培训练兵,提高交警队伍的综合素质。在目前不可能大量增加编制、增加警力的情况下,我们必须眼睛向内,盘活现有警力,强化对在岗民警的素质培训。一是狠抓业务技能培训。解决“一个人不顶一个人用”的问题。有针对性地举办各种形式的业务技能培训班,定期轮训民警,强化民警的实际操作能力,提高民警的实战本领。二是加大民警心理素质培训,解决部分民警“人在岗精神不在状态”的问题。当前,加强交通民警的心理素质培训,缓解民警的心理压力,校正民警的不健康心理,激发民警的敬业精神尤为重要。要通过举办警察职业心理学讲座,开展多层次、多形式的心理咨询、心理交流、心理健康服务,定期开展领导与民警谈心和家访活动,建立科学的用人激励机制和工作激励机制,有效解决部分民警理想信念淡薄、敬业精神不强、片面攀比心理、执法畏难情绪大、婚姻家庭精神包袱重等问题。
(四)落实绩效考核,创新队伍管理竞争激励机制。近年来,我市各级交警机关推行工作目标精细化管理,虽然见到了一定的成效。但由于公务员工资套改、福利规范、财政统发后,明显带来负面效应。民警的工作绩效与工资收入脱钩,精细化管理考核无从兑现,多年形成的工作激励机制荡然无存。当前要解决“干与不干一个样,干好干坏一个样”的问题。必须在精细化管理的基础上,建立科学实效、可操作性强的绩效考核办法,将民警的工作目标绩效考核与民警的工资待遇、福利补助、立功受奖、晋职晋级挂钩,以激发民警的工作积极性和勤政廉政意识。
(五)强化法纪监督,从严查处民警违法违纪行为。一是畅通监督渠道。各级公安交警部门要规范信访接待,畅通群众信访渠道,认真听取和查办群众信访中反映的各类问题。同时,充分发挥各方面的监督作用,尽可能地延伸监督触角。包括内部监督、同级监督、上级监督、群众监督、舆论监督等,从各方面对民警进行严格的监督,有效防止民警权力失控、行为失当。二是突出查案重点,在全面查处各种违法违纪问题的基础上,重点查处有令不行,有禁不止、违反政令、警令,特别是违反“五条禁令”和“公路三乱”的案件;重点查处执法枉法、以权谋私、索贿受贿、侵害群众利益的案件;重点查处有案不接、出警迟缓、推诿塞责,造成严重后果的玩忽职守案件;重点查处与社会不正当机构、人员相互勾结,违法办牌办证甚至买卖车牌和驾驶证的案件。三是严格落实“一岗双责”责任追究制度。要求各级交警部门的领导始终把队伍管理放在首位,坚持队伍建设和业务工作两手抓,两手硬,凡民警队伍发生违法违纪问题的,一律从严追究领导的连带责任。
(六)优化警务保障、落实从优待警措施。一是落实经费保障。在现有的财政预算体制下,各级公安交警机关要经常向党委、政府及有关部门汇报工作、反映情况、争取理解和支持,积极争取财政上加大对公安交通管理机关的经费投入,保障公安交通管理机关正常经费运转。二是落实执法装备保障。重点解决路面执勤单警装备差,以及安全防护设备缺乏的问题。三是落实民警待遇保障。重点解决一线民警政治待遇低、福利待遇差、休假得不到保障、加班得不到报酬、家属子女得不到关心照顾等问题。
第三篇:关于当前社会治安存在的突出问题及对策
关于当前社会治安存在的突出问题及对策
一、存在的突出问题
1、以“两抢一盗”为主的侵财类案件持续发生。去年,全县共立“两抢一盗”案件218起,占刑事案件发案的70%。
2、恶势力犯罪比较猖獗。在县城,涉恶犯罪虽经多次打击,曾一度被遏制,但目前反弹严重,地痞地霸、市痞行霸、强装强卸、强揽工程、打架斗殴、寻衅滋事等恶势力违法犯罪活动比较猖獗,帮派逐渐增多,人员范围扩大,年龄日趋低龄化。在农村,涉恶犯罪人员一般以攫取非法利益为主要目的,为维持在特定地域和行业的垄断地位及既得利益,往往采取寻衅滋事、故意伤害、敲诈勒索等手段来达到敛财的目的,造成了十分恶劣的社会影响。
3、青少年违法犯罪比较突出。据调查,近两年所发生的违法犯罪案件中,青少年犯罪约占30%。相当一部分青少年尤其是未成年人目无法纪,违法或犯罪后坦然处之。
4、“法轮功”等邪教组织非法活动频繁。在县城和部分乡镇频繁发生“法轮功”顽固分子散发、张贴反动宣传资料案件。同时,冒用宗教名义的邪教组织有所抬头,其危害不可小视。
5、网吧、棋牌馆的管理秩序混乱。目前,全县无证棋
牌馆的数量持续上升,并向农村不断蔓延,且有愈演愈烈之势,这两项问题管理较混乱,给人们的正常生活和工作带来了严重的影响。
6、城内交通秩序混乱,无牌套牌堵牌车辆增多,群众的遵纪守法观念淡薄。
7、网络信息管理机制不健全,通过网络犯罪的数量日
益增多。
二、下步采取的对策
社会治安事关人民群众安居乐业,事关社会和谐稳定,事关经济发展大局。做好我县的政法综治工作,切实改变我县社会治安现状,是我们当前面临的一项十分重要而艰巨任务,也是一项十分复杂的社会系统工程,需要全县上下共同努力,才能取得有效成果。要着重在以下几方面下功夫。
1、坚持预防为主,大力推进治安防控体系建设。实施“打防结合,预防为主”的方针,大力推进社会治安防控体系建设。一要加强人防队伍建设。要建强治安巡逻防暴大队,增加警力和巡逻队员。并强化教育和管理,提高素质和能力。全面推行着装与便衣、定点与流动、车巡与步巡相结合的巡逻方式,努力提高群众的见警率。各乡镇要成立专业巡逻队,2有条件的村和小区要组建治安巡防队,各机关、企事业单位及聚居区要建立专业巡防队或义务巡逻队。二要加强技防物防设施建设。在全县城乡全面启动视频监控联网工作,各企事业单位、宾馆酒店、金融机构、学校、小区、娱乐场所、网吧等重要处所全部安装视频监控设施和防盗设施。
2、坚持严打为首,遏制各种违法犯罪上升势头。坚持“严打”方针不动摇,始终保持对严重刑事犯罪的高压态势,重点打击爆炸、杀人、绑架等严重暴力犯罪,地痞地霸等黑恶势力犯罪,盗窃、抢夺、抢劫等侵财型犯罪。检察、法院要快捕快诉,快审快结,注重打击的社会效果和法律效果。
3、坚持管理为先,着力减少治安隐患和乱源。要想从根本上减少和消除治安乱源,压降发案,首先要加强社会治安管理。一要加大对要害部位、特种行业、枪支弹药、有害有毒物品的管理力度,有效防止重大事故发生。二要加强对流动人口的管理。三要加强对重点人群的管理服务。加强对刑满释放人员、监外执行人员、外来人口、各类重点人员、流浪人员、闲散青少年等高危人员的教育管理。
4、坚持基层为重,全力做好社会治安综合治理基础性工作。一要加强基层政法、综治组织建设。按要求逐步配齐派出所、社区、驻村和法庭、司法所的警力,规范和完善县矛调中心、乡镇调解庭、村综治办。二要有效化解各类矛盾
3纠纷。加强经常性的矛盾纠纷排查,努力形成人民调解、行政调解、司法调解“三调联动”的格局。三要切实增强公民法律意识。深入开展普法教育,把依法治县的各项重大举措落到实处。四要着力加强对青少年的教育和监管力度。家庭、学校和相关部门密切配合,各担其责。五要深入开展基层平安创建。通过抓系统带单位、抓乡镇带村组,广泛开展平安村(社区)、平安企业、平安校园、平安单位等基层平安创建活动,不断提高平安创建的覆盖面,积极创建条条块块的“小平安”。六要进一步做好群众工作。进一步密切警民关系,开展形式多样的群防群治工作。
5、坚持队伍为本,努力提升政法队伍形象。一要加强政法领导班子建设。配齐配强领导班子和基层股所队庭室班子。坚持正确的用人导向,严把提名、考察、审批关,严防带“病”提职,带“病”上岗。二要深入开展社会主义法治理念教育。以教育培训为载体,强化社会主义法治理念教育,引导广大干警打牢“立警为公,执法为民”的思想根基,在工作中自觉抵御权力、关系、人情等各种因素的诱惑,从实体上、程序上、时效上全面体现公平正义的要求。三要突出能力建设。大力开展岗位练兵和业务竞赛活动,努力提高干警的业务素质。四要提高正规化水平。推行精细化管理,增强目标管理考核的针对性、系统性、科学性和实效性。加强执法规范化建设。在立案、侦查、批捕、起诉审判、执行等
4岗位和环节上,要严格规范,真正做到以制度管人、管事、管权。五要强化警务督察。鼓励和支持群众举报政法干警不作为、慢作为、乱作为现象,加强明查暗访,严厉查处各种违法违纪行为,加大涉法涉诉案件办理效果评议和相关责任追究力度,致力提升政法机关的公信力和司法权威。六要融合警民关系。建立健全走访调研工作机制,切实解决人民群众最关心、最直接的实际问题,努力缩短同人民群众的空间距离和心理距离,逐步提高人民群众对政法队伍的满意率。
6、坚持机制为源,致力形成齐抓共管的强大合力。一要严格实行社会治安综合治理工作联系责任制,完善综治委成员及成员单位联系点制度。二要严格执行“黄牌警告”和“一票否决”制度。三要严格执行党政一把手综治述职制度。四要严格执行单位评先评优和提拔任用干部综治参与制度。五要严格执行责任查究制度。进一步加大对因领导不力、工作不力而导致社会治安混乱、人民群众反响强烈的地方、部门、单位的责任查究力度,并坚决实施一票否决。六要强化考核评估,按照“求实、叫真、显硬”的原则,严格落实目标管理考核奖惩制度。
第四篇:当前工作中存在突出问题
当前工作中存在突出问题
一是业务不熟、业务不精的问题。
当前部分人员对自己负责的工作不熟悉、不精通,只知其一,不知其二,工作缺乏创新,完全按照前人的老套路去做,不学习,不提高,不进取。只满足于完成平时工作任务,对业务知识钻研不够,不注重业务知识的全面性,同时缺乏一种对业务方面刻苦钻研的精神,只是以应付的态度对待工作,得过且过。针对这种现象,要结合“两学一做“学习教育、“岗位大练兵“和”业务大比武“活动,进行有针对性的业务培训,相关人员要自觉提高业务素质,不能有等、拖、靠的思想,要积极学起来、动起来、做起来,尽快熟悉自身业务,努力做好本职工作。
二是在岗不作为、工作不主动问题。
当前个别股室个别人工作不主动,没热情,没激情,办事拖沓,当一天和尚撞一天钟,在其位不谋其政,沉迷于上网聊天、游戏娱乐、经常离岗串岗。份内事情不求精,协作事情不来劲,干点事就四处张扬,遇到困难就叫苦连天。不思进取,不知上进,已经落伍了还自我感觉良好,给股室工作开展带来了极大不便,给单位工作风气带来了极坏影响。今后,对于在岗不作为、工作不主动的要通报批评,取消评优评先资格,严重的要通过交流轮岗,调离原工作岗位,或者直接下放到基层偏远分局。
三是工作懈怠、效率不高的问题。
有的同志效率观念不强,工作节奏不快,个别的还有松松垮垮、拖拖拉拉的现象。交代的工作不及时完成,分内的工作不按时督办,工作瞻前顾后、畏首畏尾,该快办的快不起来,联办事项并联办理落实的不够好,即办事项的比例不够高。具体到实际工作中,稽查工作在企业稽查、核算方面就存在效率不高的问题,稽查清算一个企业往往好几个月还不能完成。当然,稽查工作难度大、问题多,这是客观存在的问题,但是这不应该成为我们工作效率不高的借口。方法总比困难多,只要用心做、认真做,我相信效率一定可以提高。今后,对于工作懈怠、效率不高的人员要给予批评教育,对于因工作懈怠导致问题的人员要严肃处理,绝不姑息。
四是各行其是、不讲协作的问题。
具体表现在,对分管的工作底数不清,对不分管的工作不闻不问,配合意识淡薄,缺乏全局和整体意识。部分部门在日常工作中,相互之间缺少工作焦点上的共同探讨,缺少信息上的彼此相互反馈,造成双方信息传递不对称,不能及时提供相关活动开展信息给相应股室,造成单位信息发布不及时,网站更新缓慢,直接影响了单位宣传工作开展。对于各行其是、不讲协作的股室和个人,要深刻认识自身存在问题,认真整改,严格落实,对于不知悔改,我行我素的要严肃处理。
第五篇:当前大学生就业中存在的问题与对策
当前大学生就业中存在的问题与对策
高校大学毕业生作为人才资源中较高层次的一类,其就业过程是国家高层次人力资源配置最为重要的一个环节。当前,大学毕业生就业已成为社会普遍关注的问题。毕业生难以找到好工作,已成为大学生、高校及家长共同的感受。大学生就业难在何处?
一、当前高校毕业生就业问题的现状与分析
(一)高校毕业生就业形势严峻
随着近年来高校的不断扩招,毕业生人数骤增,2013年全国高校毕业生达699万人,比2012年增加19万,2014年全国高校毕业生总数达到727万人,比被称为“史上最难就业季”的2013年再增加28万人,创下历史新高。外加去年未找到工作的毕业生,2014年的高校就业人数多达810万。而2014上半年全国有6.7万家民营企业倒闭,而在2011年民营企业吸纳了34.2%的大学生,这样一来,给大学生就业带来巨大的压力,形势越来越严峻。
(二)大学毕业生就业结构不合理
毕业生在就业中出现了结构性矛盾,包括地区结构、专业结构等。就业受到经济发展的影响,经济相对较发达的地区,就业形势好,人才非常多,就业渠道也比较畅通,而西部欠发达地区,就业情况比较糟糕,缺乏人才,又流不住人才,造成人才流失,经济发展缓慢。
在专业结构上,存在学校专业设置与市场需求之间的矛盾。中国以前由于处于计划经济之下,在高校里面实行的是“统包统分”,毕业生不愁毕业后没工作,长期以来,高校不注意专业的设置与市场的结合。当国家实行经济体制改革后,实行市场经济,将过去那种“统包统分”改变为“双向选择,自主择业”。在计划经济体制下形成的问题马上暴露出来,寻求市场和信息观念不强,就业指导观念落后等,学校专业设置、教学方式与社会经济发展不相适应。近年来,一种情况有的学校追求短时效应,不顾本校的实力,盲目开办一些热门专业,造成人才供求过剩;另一种情况是,有的高校市场灵敏性不够,对一些冷门专业,社会需求少的专业,不作及时调整,没有及时调整招生人数,改革课程内容、教学过程、教学方式,导致学生毕业未就业就先失业。
(三)大学毕业生就业市场不完善
随着国家对高校毕业生的就业制度的改革,毕业生择业也由“统包统分”到“双向选择”。各个地方,各种形式的人才“供需见面会”也如雨后春笋般多了起来,但是市场机制仍不完善,一些体制性障碍仍存在。目前我国的高校就业工作是由教育部门管理,户口是由公安部门管理,而人才市场的管理又是由人事及劳动部门管理。而这些部门相互之间沟通不够,再加上一些地区还有地方保护主义,对生源是本地的毕业生大开绿灯,而对一些外地毕业生则加上各种条件加以限制。一个真正公平、竞争、择优、有序的就业市场尚未建立,服务保障体系还未健全,体制性障碍还未真正消除。
(四)用人单位的盲目人才高消费
用人单位对人才的高消费,也是造成当前大学生就业难的一个原因。一些用人单位不从实际出发,对本单位的用人标准盲目提高,追求人才高消费,追求高学历,本来专科生可以做的事一定要有本科生做,本科生做的事要硕士生做。这种盲目提高用人标准,造成了人才的浪费,给毕业生就业带来难度。一些用人单位缺乏人才培养机制,希望进一个人才,就马上发挥作用,创造价值,因此,非常看重工作经验,认为应届毕业生只是有书本上理论知识,动手能力差,不太愿意接受应届毕业生,不想把时间花在对毕业生的培训上。
(五)高校就业指导滞后
高校缺乏有效的就业机制,就业指导体制不完善,许多高校的就业指导机构挂靠在学生管理部门,或者是刚从相关部门分离,其管理幅度相对较小,其工作人员业务能力欠缺,对毕业生的就业指导质量不高,就业指导课形式单调,有的只是在学生大四阶段开设,没有将就业指导贯穿于大学全过程。
(六)大学生就业观念存在问题
毕业生的就业观念并没有得到根本的转变,就业期望值较高,理想与现实存在较大差距。表现在毕业生对自己估计过高,眼高手低,这山望着那山高;对薪水、福利待遇要求过高,不顾自身的条件,导致用人单位不敢接收;片面追求大城市,对北京、上海、广州、深圳等大城市,不愿去一些小城市发展;对单位选择过高,“学而优则仕”非要去当官,看重国家机关、大单位等,对一些小企业不感兴趣,致使高不成低不就。
(七)大学生本身的素质问题
近年来的高校扩招,大学生人数越来越多,学生的基础也有高有底,加上高校的软件和硬件设施都没有跟上,随之带来了学生质量的下降,有的学生成绩不错,但动手能力差,有的学生动手能力强,适应能力也强,但是学习成绩差,未能通过英语国家四级和计算机国家二级,与用人单位交之失臂。
二、解决大学生就业问题的对策
大学生就业难问题的原因非常复杂,而且还隐含着深层次的社会问题。在当前新形势下,解决高校毕业生就业难问题也需要政府,学校及整个社会的努力,要解决这些问题也不能是一蹴而就,只能通过全社会的努力,创新观念,完善制度和改进工作方式,不断深化改革来完成。
(一)政府应不断深化改革,完善就业市场
要解决高校就业问题,政府要加强经济调控手段,对去西部地区和条件艰苦的一些重点单位和行业就业的大学生,在工资、待遇和生活条件上给予较大的优惠,采取措施鼓励大学生去那些地方就业。
在完善就业市场方面,政府部门要采取有效措施扫除体制性障碍。通过深化改革,对于那些有障于学生就业的政策、制度等要逐步的取消;各级政府要开放毕业生就业过程中的种种政策限制,加强部门之间的协调与沟通,积极疏通就业渠道,不断完善就业市场。
政府还应加强对高校办学的指导,在宏观上加强人才预测和对专业设置的调整,以及对各类人才培养规模的调控,指导高校的改革,避免高校盲目的专业设置。另外,政府还应发挥自制优势,主动为高校和学生提供必要的信息服务和就业指导。
(二)用人单位要树立科学的人才观
各个用人单位改变自己的人才观,不要盲目追求人才的高消费,让那些博士和硕士来装点门面,而应根据自己的实际情况,合理置换冗员。用人单位要从长远考虑,建立人才储备机制。毕业生从高校毕业,缺乏实际经验,而且他们要发挥出价值也需要一个过程,对其进行培训,形成梯队。总之,用人单位改变自己的人才观念,要做到人尽其才,物尽其用。
(三)高校要强化内部改革
大学毕业生是高校产出的最终“产品”,其就业率与就业层次的高低,是一所高校办学是否成功的重要标志,关系到学校的社会声誉和生源,也影响着在校学生的学习动力与学习情绪,因此学校要深化自己内部改革。
高校要主动适应市场,适时地调整专业结构,加强基础学科、应用学科的建设,不断更新教学内容,重视教学方式的改革,提高教学质量,培养出高素质的毕业生;同时还要根据市场需求,开设新专业,灵活地调整专业设置。
高校要建立大学生就业工作的有效机制。理顺就业指导工作的体制,建立相对独立的就业指导机构,并充实人员与配备,充分拓展机构职能。不仅要管理就业工作,还应加强市场调研和就业工作的研究,掌握该工作的特点、规律及发展趋势,制订和实施就业指导工作方案。就业指导机构还应充分了解市场需求,在涉及到学校调整专业结构工作时,提出建设性的意见,最终促使学校培养的人才能充分就业。
(四)加强对大学生的就业指导
就业指导工作的目的就是促进毕业生充分合理地就业。将就业指导贯穿于大学生活的全过程,根据学生成长和发展规律,将大学教育过程分为几个阶段,分别确定工作重点,合理安排不同阶段就业工作的内容。根据学生的自身情况,加强对大学生的职业生涯规划设计,让他们知道为实现自己的目标要做好哪些准备。将就业指导渗透到教学中去,强化学生自学成才的意识,也让学生了解所学领域的发展前景,从而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加强就业指导课程建设,在教材选择上,要充分考虑到理论联系实际,在教学形式上,要引入多媒体技术,生动形象,增强对学生的吸引力。同时不要把就业指导课拘泥于课堂,要采用多种形式,如请一些优秀企事业人士做报告,开设模拟招聘活动,还应注意网络资源的利用,组建网上论坛,让师生可以在网上进行探讨。
(五)大学生应提高自身素质,更新就业观念
目前就业市场上的激烈竞争,实际上是能力与素质的竞争,大学生要把就业的主动权掌握在自己的手上。在大学生涯中,要全面提高自己的综合素质,要充分利用高校这一平台,不断地塑造自己,完善自己,在提高自己的学习成绩的同时,还要注意培养自己的动手能力。
随着就业形势的变化,大学生们应更新自己的就业观念,革除那些陈旧的观念,使自己从那些条条框框中解脱出来,把目光由原来的国家机关、重点单位转向那些民营企业和“三资”企业,就业地区由那些经济发展地区转向西部地区和经济欠发达地区,那些地方更能发挥自己的聪明才智。另外,大学生们要认清就业形势,主动学习和掌握就业技巧,提高择业能力,对自己要有正确的认识,合理地确定就业期望值。只有这样,才能摆正自己的位置,在就业竞争中处于主动地位。
总之,能否解决大学生就业问题关系到一所高校的生死存亡,关系到高等教育的改革与发展。解决此问题,要在政府的指导下,积极应对市场,通过全社会的共同努力,拓宽就业渠道,更新就业观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