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作文以小见大教案
《记叙要选好角度之以小见大》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
1.明确记叙文的写作步骤。2.学习掌握记叙文的构思技巧。
3.培养学生学会选材、善于组材的记叙文写作构思能力。
过程与方法
范本研讨——构思技巧点拨——课堂实践活动——写作练笔巩固。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感受“我手写我心”的写作乐趣与成就感。2.捕捉生活的惊喜,收获美的沉思。【学情分析】 高一学生的兴趣更加广泛,个性张扬,对传统单一的教法难以满足,讲究协调、理解、沟通的语文平台。给学生提供更广阔的发展个性的空间,努力改进语文教学,提高学生语文学习兴趣,是语文教学的重要任务。【教学重点难点】
重点
写人记事要交待清楚记叙的要素。
难点
记叙文写作要学会“小”中见 “大”。【教学时数】
1课时。【教学过程】
一、深情导入
1、教师向学生深情背诵自己喜欢的一首诗,引发学生共鸣。我们无法唤起所有的记忆 却可以牢牢记住那些美好瞬间 旅途中的一次搀扶平日里的一次发现 一份让你惊喜的礼物
一幅充满温情的画面 有些瞬间即逝的往事 咀嚼它却需要一生的时间
2、导入:“滴水藏海”,我们应学会于平凡的人、事、物中感悟生活的真、善、美。
二、范例引路
(一)选择
冷月无言!知了在渐凉的夜气中发出最后一声嘶鸣!扰乱我逐渐理清的思绪。选择,好难的选择:出国,还是参加高考?我闷坐在房间里,望着那一轮苍凉的圆月……
那天爸爸兴冲冲地跑回家,告诉我远在加拿大的叔叔联系上了,我可以在高考前出国。那时正值中午,明晃晃的太阳在我的眼前掠过,我慌忙闭眼,冷漠得什么也没说。“怎么?你不想去吗?”我的表情仿佛一盆冷水,将爸爸兴奋的火焰浇熄了。“我……”我垂下头,心里觉得沉甸甸的,仿佛装了一座山!“你考虑一下吧!认真地考虑!”爸爸的话如重锤一下一下敲打着我的心壁。冷月在空中舞蹈,在云层中变换着模样。月中出现了一座繁华的城市,车水马龙,灯红酒绿,一切仿佛都镀上了一层珠光宝气,这是渥太华吗?那个爸爸口中讲述的天堂一般的城市?“你可以上一所好学校,毕业可以在那里工作。你的一生将会被你的同学们羡慕的!”耳边回荡着爸爸的话。我的心渐渐飘起来了,飘向那氤氲的夜气,飘向那大洋彼岸的梦国城市,飘向那令人羡慕的幸福的地方……
“当”的一声,墙上的一个相框掉了,我俯身拾起。照片上是我和一位姐姐的笑脸,她去西藏了,带着一副柔弱的肩膀和一颗坚强的心。“我要去那世界上最高的地方了。虽然那儿穷那儿落后,可那里是祖国的土地,生活着的是祖国的人民。我要去那儿播下知识的种子,让世界屋脊发出骄人的光!”姐姐的话在我心头萦绕不去,一点点将我浮起的心拉回,固定在大地上。冷月无言舞蹈,幻化着各种模样。奶奶温润的脸庞在月中浮现,她的布满皱纹的脸写着沧桑:战乱的凄惶,生活的艰辛,还有今天的幸福,用蜜糖水浇开的真挚的笑脸!脸庞有些模糊,千张脸万张脸叠合在一起,这是中国勤劳人民的笑脸。中国虽然落后,可他们仍辛勤地耕耘着脚下的土地,这皇天厚土,处处写着中国的名字,脚踏着祖国的土地,心里踏实啊!在他们淳朴的信念中,中国的太阳永远最灿烂,中国的土地永远最肥沃!我的心逐渐月朗风清!
月亮一点点下沉,仿佛坠落在我心里,变成一个不容更改的决定:我选择你,我的中国!这岂止是心灵的选择,这更是一场洗礼。我爱我的中国,我要注视着她登上世界之巅!
推开窗,清风徐来,望着西沉的一轮圆月!
教师简评:这是典型的记叙文,可读性强。文章从出国还是参加高考(所选作文素材很平常不过——“小”)入手,作者选择了参加高考,还意味着作者对祖国的热爱和期盼,尽管有“心灵的碰撞”,作者仍选择的是中国,充分体现了对祖国的热爱之情(“大”),对当前热衷于出国的学生不啻是一副镇静剂。
(二)忘不了
电梯门开了。
我被人流裹进了电梯,像是汉堡里的一根烤肠,有种被胁迫的感觉。我要去10楼的住院部,那里,我爷爷刚做完手术,家里让我给他送点生活用品。可当人们都挤了进来,尖锐的警报声骤然响起,急促而不耐烦地告诉我们,超重了!刚才还嘈嘈杂杂的人们突然安静下来,人们都不说话了,你看我,我瞄你,大大小小的眼睛中都带着一个问题,谁下去? 最引人注意的是一对胖胖的父子,老爸西装革履,腆着啤酒肚,手里攥着个有他半边脸大的手机,儿子一手托着薯片袋子,一手迫不及待地往嘴里塞。咔嚓咔嚓,电梯里只剩下警报声和这孩子粉碎薯片的声音。
时间一秒又一秒地过去,似乎是气氛太尴尬了,那个戴眼镜的绅士拿出一张旧报纸,似是“认真”地阅读着,头还不时地点一点,好像顿时明白了什么,我用余光一瞥,呜呼,内容不过是几则广告而已。旁边的女士则打开随身携带的小镜子,上上下下左左右右很从容地照,冷不丁喊了一声吓了大伙一跳:“快下去一个啊!难不成让我们女人下去?”
我的腿动了动,想下,但又收住了,我要去10楼,急着给爷爷送东西,一家人等着我呢,我这一下,要啥时才能上去啊。
我正展开激烈的思想斗争的时候,忽听到一个老迈而沙哑的声音:“来,让一下。”
我一回头,是一对老夫妇,老爷爷佝偻着背,一只手拄着一根拐杖,老太太精神还好,只是满头银丝。说话的是老太太,老太太对老爷爷说:“你先上去,在电梯口等我。我爬楼梯,一会儿就到。”
老爷爷像是拽了她一把,她回过头,一笑:“累不坏的!”老太太一出门,电梯果然不响了,可就在电梯门即将关上的时候,老爷爷突然伸出枯树枝一样的手,将电梯门又掰开了,对着老太太的背影沙哑地喊了一声: “等等,我和你一起。”
老太太摇着头,莞尔一笑,忙过来搀着他,一边搀,一边笑着数落他。电梯门缓缓闭合,我想,我此生永远忘不了那一幕——
那一幕,两位古稀之年的老人,相互紧紧地搀扶着,一步一步地,融化在了人群深处,像是消融在夕阳的余晖里。
当然,还有更难遗忘的,是当人们又开始说说笑笑,各自选择要去的楼层时,我惊讶地发现——
去五楼以上的,只有我一人。教师简评:这是作者善于观察社会现象、善于思考的结果。事虽小(电梯超重),但反映了人性的美与丑,体现了小中见大。主旨的表达含蓄隽永。
三、总结归纳
“小”(选材)
“大”(主旨)聚焦凡人小事
关注社会
观察自然景象
感悟人生 捕捉细小情节
诉说真情
1、观 察 身 边 景 象
我常常想,生命是什么呢?墙角的砖缝中掉进一粒香瓜子(小的不起眼),隔了几天,竟然冒出了一截小瓜苗。那小小的种子里,包含了一种怎样的力量,竟使它可以冲破坚硬的外壳,在没有阳光、没有泥土的砖缝中,不屈地向上,茁壮生长,昂然挺立。它仅仅活了几天,但是,那一股足以擎天撼地的生命力,令我肃然起敬!(杏林子《生命生命》)教师归纳:“大”:表达自己强烈的生命意识和积极的人生态度。
2、聚 焦 凡 人 小 事
“我回家看着还没动用的那瓶香油和没吃完的鸡蛋,一再追忆老王和我对答的话,捉摸他是否知道我领受他的谢意。我想他是知道的。但不知为什么,每想起老王,总觉得心上不安。因为吃了他的香油和鸡蛋?因为他来表示感谢,我却拿钱去侮辱他?都不是。几年过去了,我渐渐明白:那是一个幸运的人对一个不幸者的愧怍。”(杨绛《老王》)教师归纳:“大”一个社会总有幸运者和不幸者,幸运者有责任关爱不幸者,关注他们的命运,让他们也过上好日子,帮助改善他们的处境。
3、捕 捉 细 小 情 节
我看见他戴着黑布小帽,穿着黑布大马褂,深青布棉袍,蹒跚地走到铁道边,慢慢探身下去,尚不大难。可是他穿过铁道,要爬上那边月台,就不容易了。他用两手攀着上面,两脚再向上缩;他肥胖的身子向左微倾,显出努力的样子,这时我看见他的背影,我的泪很快地流下来了。(朱自清《背影》)
教师归纳:“大”抒发人间真情--父子情深。
注意:“大”(主旨的表达):主旨的表达应该是自然而然;不能贴标签、显得生硬。
四、能力提升
怎样才能做到“小中见大”呢?
1、将凡人小事置于时代的大背景中去写。
文章立意深刻与否,与材料是否符合时代的要求有关,要审时度势,使立意具有强烈的时代特征。
2、挖掘凡人小事的内蕴,揭示深刻主题。
有些凡人小事,从表面看平淡似水,但如果能鞭辟入里,挖掘材料的内蕴,却能发现深刻的道理。如峻青的《雄关赋》,只写了登临山海关的一件小事,但作者从眼前实实在在的山海关,联想到心中的雄关—信念,开掘出“对社会主义,对革命事业,对伟大祖国坚贞不渝的信念,就是最坚固、最强大的雄关”这一深刻的主题。
3、运用象征的方法表达深刻的主题。
象征是借形象符号,暗示某种意向的写作技法。它的终极目的是通过某种知觉和想像的形象的暗示,激活读者的想像力,使读者对于形象所富藏的深层意义有深刻的了解。象征手法的作用,一是能表达难以“明言”的主观感受;二是能给读者创造广阔的“想像空间”,增强作品的艺术魅力。如高尔基的《海燕》,着力描绘海燕飞翔的雄姿,将革命者勇敢、乐观、坚定,渴望“暴风雨”到来等优秀品质隐含其中,令读者驰骋想像,体会文章的含义。正因为象征手法的这一特点,决定了在记叙文中,如果能恰当挺用,即使小题材,也可揭示深刻的主题。
当然,“以小见大”的方法决不止以上三个。此外还有“积小成大法”,即将生活中许许多多小材料聚集在一起,可以反映一个“大”主题。如关于雷锋的报告文学、通讯报道的文章,写的都是雷锋一件件平凡的小事,但这些小事合在一起,便体现出雷锋的伟大人格。还有“对比法”,即通过两个小题材之间的对比,反映深刻的主题。如一位同学写他在体育测试时,为了争名次故意左摇右晃撞人,结果自己没站稳摔倒了,而被撞在后面的同学却停下来把他扶起,终于共同到达终点。材料很小,但一“撞”一“扶”鲜明对比,说明了那位同学正直、豁达、乐于助人的优秀品质,而“我”也受到了深刻的教育。至于运用哪种方法。在写作实践中要灵活处理。
五、学以致用
1、生活中的小事更是俯拾即是。昨天我在公交车上就目睹了这样一幕:一个体格粗壮的中学生和一个衣衫肮脏的农民工并列坐在一个双人座上。那中学生本来已经占据了大半个座位,可他还是用很厌恶的语气大声呵斥那农民工:“往外点!”农民工很不情愿的小声反驳了一句,这时那中学生的态度更加蛮横,用青岛话大声吆喝:“往外点,别叨叨!”农民工敢怒不敢言,两人就这样僵持地坐着。
2、练习深刻立意:
过渡:这真是一个让我们笑不起来的问题,因为它带给了我们太多沉重的思考。古人说“意在笔先”,即在动笔之前应该先立意。假如让你就这个材料写一篇文章,你将从哪个角度立意?
全班交流回答。
教师提示:“意如帅”,内容必须为“意”服务。写作中应明确详略,合理用墨。能够突出“意”的内容必须不吝笔墨的大肆渲染,叙述务必具体,描写务必细致,描写得越细致越具体越形象越好。假如说我的主题是批判中学生的不道德,我就应该重点描写中学生的表现,对他的神态、动作、语言等展开具体的细节描写,使文章富有感染力。
3、课堂小结:大家看,公交车上的这么一个小插曲就引发了我们如此深刻的思考。生活本身是平淡的,更多的是一些琐碎的小事,但需要我们用智慧去发现,用心灵去感悟。因为发现,生活每天都是新的;因为感悟,思想会越来越深刻。这恰恰就是文章立意的根本要求,是文章的眼睛。著名雕塑家罗丹曾经说过:生活中不是缺少美,而是缺少发现美的眼睛。希望同学们都能拥有一双慧眼,或许你会因此而收获一种不一样的人生。
4、布置作业:以《理解》或《沟通》为题目,运用“小中见大”法写一篇记叙文,800字以上。
第二篇:以小见大教案
一花一天堂
一草一世界
—写作中的“以小见大”
授课人:金鼎实验学校
代雪瓶
一、学习目标
1、培养细心观察生活的能力,能从中领悟出大的内涵。
2、掌握以小见大的具体写作方法,并能学以致用。教学重点:培养学生观察生活的能力
教学难点:掌握以小见大的具体写作方法,并能学以致用。
二、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一叶落叶而悲秋,窥一斑而知全豹”说的是从一个小的角度或部分只要能认真观察和思考照样可以得出对事物的全面认识,生活如此,写作也是如此。今天我们一起探讨如何做到“一叶落叶而悲秋,窥一斑而知全豹”
(二)进入新课
以小见大,它往往在选材上,或撷取一个片断,或定格一幅画面,或捕捉一个瞬间,或选择一件小事,通过多种表现技法,努力开掘、提炼,写出它的内涵,以一目尽传精神,反映深刻的文章主题。
如何做到以小见大?
环节一:感知经典
小中有大
这样,我们在阳光下,向着那菜花、桑树和鱼塘走去。到了一处,我蹲下来,背起了母亲,妻子也蹲下来,背起了儿子。我的母亲虽然高大,然而很瘦,自然不算重;儿子虽然很胖,毕竟幼小,自然也轻。但我和妻子都是慢慢地,稳稳地,走得很仔细,好像我背上的同她背上的加起来,就是整个世界。
——《散步》
感知:精当选材
细节出彩
环节二:精当选材——选取的材料要具有代表性和典型性,材料虽“小”,但意义却“大”。
聚焦凡人小事—→ 思考这件事自身的特点—→联想到生活的普遍规律
学生活动:请阅读范文一,体会以小见大的写作手法。学以致用:题目:《我和
亲密接触》
生活中总有一些事情让你深受感触,请仿照范文一,运用“以小事见大”的写作方法口头练习200字左右的片段作文。
环节三:细节出彩——把特定的事件用特写镜头进行“放大”,抓住人物或事件 的特征来写,增强形象可感性。
名家名篇赏析:我看见他戴着黑布小帽,穿着黑布大马褂,深青布棉袍,蹒跚地走到铁道边,慢慢探身下去,尚不大难。可是他穿过铁道,要爬上那边月台,就不容易了。他用两手攀着上面,两脚再向上缩;他肥胖的身子向左微倾,显出努力的样子,这时我看见他的背影,我的泪很快地流下来了。
——朱自清《背影》
请你们让它们更出彩:
1、他突然面向课堂,在背后的黑板上画了一个篮球大的圆,紧接着,又画了一个等边三角形。《王几何》
2、我敲了敲门。门开了,万芳伸出头来,把我叫了进去。《羚羊木雕》 小试牛刀:请你给范文
(二)补充适当的细节。
小结:生活并不缺少美丽,只是缺少发现美丽的眼睛,只要我们用心观察生活,体悟生活,就会发现:一滴水也能折射太阳的光辉!
第三篇:以小见大教案
教学目标
1.知识与能力:欣赏范文,感受、学会“以小事见大”写作规律和方法。2.过程与方法:范文学习—写法探究—写作实践。
3.情感态度价值观:培养学生的写作兴趣,意识到“以小事见大”写作手法的重要性。教学重难点
赏析例文,掌握”以小事见大”的写作规律和方法。教学课时 1课时 板书设计
“以小见大”系列写作指导 ——以小事见大 精当选材
细节出彩 小事不小 ,有容乃大
小:一件小事
一个片断
一幅画面
一个瞬间„„
大:大事理
大主题 导入
我们在写记人记事的文章时,若欲选“大’事,普通人又没有那么多英雄壮举,怎么办?写小事,从小角度发掘题材来表现人物的精神风貌、思想品格。一叶叶落而悲秋,窥一斑而知全豹,说的都是从一个小的角度或部位,只要能认真观察和思考,照样可以得出对事物的全面认识.作文也是这样,以小见大是记叙文中常用的写作手法,它往往在选材上或撷取一个片断,或定格一幅画面,或捕捉一个瞬间,或选择一件小事,通过多种表现技法,努力开掘、提炼,写出它的内涵,以一目尽传精神,反映深刻的文章主题。
二、感知经典,小中有大
莫怀戚
①我们在田野散步:我,我的母亲,我的妻子和儿子。
②母亲本不愿出来的。她老了,身体不好,走远一点就觉得很累。我说,正因为如此,才应该多走走。母亲信服地点点头,便去拿外套。她现在很听我的话,就像我小时候很听她的话一样。
③天气很好。今年的春天来得太迟,太迟了,有一些老人挺不住。但是春天总算来了。我的母亲又熬过了一个严冬。
④这南方初春的田野,大块小块的新绿随意地铺着,有的浓,有的淡;树上的嫩芽也密了;田里的冬水也咕咕地起着水泡。这一切都使人想着一样东西——生命。
⑤我和母亲走在前面,我的妻子和儿子走在后面。小家伙突然叫起来:“前面也是妈妈和儿子,后面也是妈妈和儿子。”我们都笑了。
⑥后来发生了分歧:母亲要走大路,大路平顺;我的儿子要走小路,小路有意思。不过,一切都取决于我。我的母亲老了,她早已习惯听从她强壮的儿子;我的儿子还小,他还习惯听从他高大的父亲;妻子呢,在外面,她总是听我的。一霎时我感到了责任的重大。我想一个两全的办法,找不出;我想拆散一家人,分成两路,各得其所,终不愿意。我决定委屈②儿子,因为我伴同他的时日还长。我说:“走大路。”
⑦但是母亲摸摸孙儿的小脑瓜,变了主意:“还是走小路吧。”她的眼随小路望去:那里有金色的菜花,两行整齐的桑树,尽头一口水波粼粼的鱼塘。“我走不过去的地方,你就背着我。”母亲对我说。
⑧这样,我们在阳光下,向着那菜花、桑树和鱼塘走去。【到了一处,我蹲下来,背起了母亲,妻子也蹲下来,背起了儿子。我的母亲虽然高大,然而很瘦,自然不算重;儿子虽然很胖,毕竟幼小,自然也轻:但我和妻子都是慢慢地,稳稳地,走得很仔细,好像我背上的同她背上的加起来,就是整个世界。】 1.探究:《散步》通过记叙
“小”事,从中作者含蓄地阐述了
“大”的主题。2.小结:从写作角度,请同学们根据上面例文说一说什么是”以小事见大”。所谓“以小事见大”:文章往往通过叙写生活中的一件小小的极其平常的事情从中来阐述一个大的主题。
三、精当选材,细节出彩(如何写小事)
(一)精当选材
①未曾预见的幸福,犹如掌心里的纹路,谁也不知道它的另一端,会是在何处。然而那一刻我却发现母亲的幸福,如同阳光闪着金色。
②母亲生日那天,一向不解风情的父亲跑了几条街,给母亲买了件新衣服。那是件米黄色的外套,父亲平时的衣着极不讲究,所以他挑衣服的眼光就很有限了。在我和妹妹都在嘲笑父亲“品位高”时,母亲却欢天喜地地接了过去,脸上泛起少女般的红晕,眼底掩饰不住的是满满的笑意。她兴奋得像个小孩子,偷偷跑进房间把衣服换上。用得着吗?为了一件土里土气的衣服。
③母亲出来了,脸上还泛着红晕。她在父亲面前转了几圈,窗外的阳光溜了进来,如同精灵,在空气中跳着动人的舞蹈,母亲身上那件米黄色的外套也在阳光下,闪着动人的金色光彩。“好看吗?”母亲问。父亲不好意思地低着头,说:“尺码大了。”是的,那件宽大的外套“裹”在母亲身上,使矮小的母亲看起来更加矮小,母亲的肤色略显黝黑,米黄色如此明亮并不适合她。
④“哪里大了?”母亲连忙低头扯了扯衣角,“我就喜欢宽松的,无拘无束,多好啊!真喜欢!”见父亲还不放心,母亲做了个展翅高飞的动作,给父亲打了一剂定心剂,以表明这衣服虽宽松,但她也很喜欢。“真的不大!这正合适呢!呵呵,都舍不得脱了„„”空气弥漫着母亲明媚的幸福和满足,金色的阳光折射着母亲的幸福。那天晚上,一向不爱喝酒的父亲竟高兴得喝了几杯酒。⑤第二天早上起来,发现母亲站在窗边,出神地凝视着身上的米黄色外套,从衣领摸到扣子,从扣子摸到衣角,这真是舍不得脱下了?反正父亲不在,我也使起了坏,“挑拨离间”一下:“妈,你衣柜里比这漂亮的衣服多的是,这衣服不适合你,相信我吧!”母亲笑而不语,继续低头注视着那件衣服,我摇摇头打算走开,母亲却突然小声地说了一句:“这是你爸送的呢!”
⑥“这是你爸送的呢!”这句话道出了“玄机”,我突然明白了:即使是件再普通不过的衣服,母亲也是能穿出幸福来的。爱如河流,愈深愈无声。⑦阳光又一次照在母亲身上,我看到她的幸福,如金色的阳光,发出金色的奇异光彩。让我相信,细水会长流,母亲的幸福如多彩的拼图,而父亲的爱则是其中金色的一块,拼成了完整的幸福。
1.探究:《幸福的颜色》是通过记述
事,从而为我们展现了父母亲之间那份深厚的爱与理解这样一个“大”主题。你觉得小作者选取这件事的理由是
。2.小结:精当选材(要善于选取典型性的小事)选取的材料一定要为大主题而设,事件材料要具有代表性和典型性,材料虽“小”但意义却“大”。
1.经典语段 朱自清《背影》
我说道:“爸爸,你走吧。”他往车外看了看说:“我买几个橘子去。你就在此地,不要走动。”我看那边月台的栅栏外有几个卖东西的等着顾客。走到那边月台,须穿过铁道,须跳下去又爬上去。父亲是一个胖子,走过去自然要费事些。我本来要去的,他不肯,只好让他去。【我看见他戴着黑布小帽,穿着黑布大马褂,深青布棉袍,蹒跚地走到铁道边,慢慢探身下去,尚不大难。可是他穿过铁道,要爬上那边月台,就不容易了。他用两手攀着上面,两脚再向上缩;他肥胖的身子向左微倾,显出努力的样子,这时我看见他的背影,我的泪很快地流下来了。我赶紧拭干了泪。怕他看见,也怕别人看见。我再向外看时,他已抱了朱红的橘子往回走了。】
过铁道时,他先将桔子散放在地上,自己慢慢爬下,再抱起橘子走。到这边时,我赶紧去搀他。他和我走到车上,将橘子一股脑儿放在我的皮大衣上。于是扑扑衣上的泥土,心里很轻松似的。过一会说:“我走了,到那边来信!”我望着他走出去。他走了几步,回过头看见我,说:“进去吧,里边没人。”等他的背影混入来来往往的人里,再找不着了,我便进来坐下,我的眼泪又来了。
2.中考满分作文
跟
着
周日。我吃完晚饭便要走了,回到校园,开始新的一周学习。父亲说要送送我,我说不必了。他一笑,说他去散步。这种骗小孩的把戏,怎能蒙得了我?我不小了,还玩这个„„
我拉着箱子,快步走了。
【父亲穿着厚睡衣,站在不远处,双手背在后面,没有看我,而是看天。我继续向前走。父亲在后面跟着,步子迈得很慢。
这时。我发现父亲老了,虽然我知道他可以走得更快些,但是此时,跟着儿子的他的确老了。
父亲在后面跟着。不能太近,太近会伤害我的自尊;不能太远,太远就看不到了。就这样,一个中年男子和一个中学生在忙碌的大街上走走停停„„忽然,我扭过头,却没有看见父亲的身影。我有些心慌,用双眼在川流不息的人群中寻找父亲的身影。好久,似乎好久。
太快,太快就看不见父亲了。】
父亲在后面跟着我,却又像是我在跟着父亲。我们俩都跟随着自己的目标。我们俩都跟着爱走。
(1)探究: 《背影》片段和《跟着》,作者分别是通过
和
方式,把深沉的父爱这一“大”表现得淋漓尽致。
(2)小结:细节出彩(动作、神态、过程)。
把特定的事件,人物的动作、行为用特写镜头进行“放大”,给人以真实、鲜明、清晰的印象。抓住人物或事件的特征来写,通过准确、生动、细致入微的描绘,来增强形象可感性。
四、小事不小,有容乃大(如何见大)《跟着》结尾片段
终于我也放慢了步子,希望父亲能跟上我。不能太慢,太慢会失掉自尊,不能太快,太快就看不见父亲了。
父亲在后面跟着我,却又像是我在跟着父亲。我们俩都跟随着自己的目标。我们俩都跟着爱走。
1.探究:你是怎样理解画横线的句子的?它们在文章中的作用是什么? 2.示例:文章通过父亲跟着自己后面这一小的细节,从中发掘出父子深厚“感情”这一大主题。
(二)《走一步,再走一步》结尾片段
我每次只移动一小步,慢慢爬下悬崖。最后,我一脚踩在崖下的岩石上,投入了父亲强壮的手臂中。我先是啜泣了一会儿,然后,我产生了一种巨大的成就感。这是我永远忘不了的经历。
我曾屡次发现,每当我感到前途茫茫而灰心丧气时,只要记起很久以前我在那座小悬崖上所学到的经验,我便能应付一切。我提醒自己,不要想着远在下面的岩石,而要着眼于那最初的一小步,走了这一步再走下一步,直到抵达我所要到的地方。这时,我便可以惊奇而自豪地回头看看,自己所走过的路程是多么漫长。1.探究:你是怎样理解画横线的句子的?它们在文章中的作用是什么? 2.小结:选取细小点挖掘闪光处(情、理)。
从小的材料中选取一个细小点挖掘出闪光而有普遍意义的大主题,发掘别人之所未发现的东西,以独特的感悟撼人心灵,从而以小而见大。
五、归纳总结:
由此,我们可以明白“以小事见大”作文的表达特点:
首先或选择一件小事,或撷取一个片断,或定格一幅画面,或捕捉一个瞬间; 然后——从中阐述一个大的事理,表现一个大的主题。
六、学以致用
生活中总有一些事情让你深受感触,请选取生活中的一件小事,运用“以小事见大”的写作方法,自拟题目,写一篇不少于600字左右的作文。
第四篇:作文如何以小见大
作文如何以小见大
立意的高低,往往决定着文章的成败。立意高的文章,能够以尺水见波澜,反映社会生活,能让人感觉到时代发展的步伐。但在我们同学的实际生活中,所接触到的都是一些平凡的人和事,犹如和风,犹如细雨,犹如闲云,犹如轻烟,要用小弦拉出高调是何等困难!实际上,“小”与“大”是对立统一的,“小”是现象,“大”是本质,小是大的一部分,大是通过小来反映本质特征的。因此,在写作中,要从大处着眼,小处着手,通过小题材反映大主题。而要达到这个目的,应该从下面几点入手:
1、联系实际,挖掘材料的闪光点。生活中有些事情看似平淡无奇,但它却是整个社会的基础,对这些生活素材进行多方面的思考,深入的开掘,就能够从具体的人事景物概括出人类普遍的感情和抽象的道理。从平凡中见不平凡,从无奇见有奇,使文章的主题得到升华。如作文《习惯》,写自己上学时习惯走老路,生怕走新路耽搁上学时间,有一次自己提前上路,放胆走一回新路。一路忐忑不安,但终于走到了学校。由此感悟到:“我们平时生活中,之所以保持旧习惯,不敢尝试,不也往往是患得患失心理在作祟吗?”。再如作文《鲇鱼跑了》,写家人虽然对买来的鲇鱼严加防范,但第二天发现它们还是逃脱了。作者不由感叹:“拼搏中的生命具有不可遏止的力量!”这两篇作文的题材都很平淡,但主题却比较深刻,成功之处就在于深入挖掘!想象联想,赋予新的内涵。想象和联想是写作中不可或缺的思维方式,它可以使我们在写作中由物及人,由人及社会,由平淡到有奇,由小
到大。如《蒲公英》,作者由眼前的蒲公英想到战时的蒲公英,再想到自己收养的像蒲公英一样的孩子,从而揭示了反对战争,渴望和平的主题。再如《白杨礼赞》,作者由西北高原上平凡的白杨树,联想到抗战军民及其精神。这两篇的题材也很平常,但是作者通过想象和联想,赋予了事物新的内涵,给人耳目一新的感觉。放开眼量,提升到时代高度。优秀的文章总是跃动时代脉搏,传递时代信息,表现时代精神。小中见大,不是简单的结论和生硬的哲理,而是贵在从小事中折射出时代风貌。如作文《争》通过描写一家三口几年前争看电视和现在争用电脑两个场面,反映了科技的发展给人们生活带来的巨变。由家庭生活的细枝末节展示出时代风貌,文章的境界顿出,这不正是作者放开眼量的结果?
成功与失败往往仅一步之遥,如果没有对材料进行精心提炼,用心挖掘和认真构思,即使是很有价值的材料,也可能造成一文不值的平庸之作;相反,如果我们在写作时,追求高的立意,那么即使是平淡无奇的材料,也能写出意味隽永的佳篇来。
第五篇:作文:以小见大
“以小见大”写作指导 幸运草
作文指导一:以小见大之“以小事见大” 例文:
散 步 莫怀戚
① 我们在田野散步:我,我的母亲,我的妻子和儿子。
②母亲本不愿出来的她老了,身体不好,走远一点就觉得很累我说,正因为如此,才应该多走走母亲信服地点点头,便去拿外套她现在很听我的话,就像我小时候很听她的话一样。
③天气很好今年的春天来得太迟,太迟了,有一些老人挺不住但是春天总算来了我的母亲又熬过了一个严冬。
④这南方初春的田野,大块小块的新绿随意地铺着,有的浓,有的淡;树上的嫩芽也密了;田里的冬水也咕咕地起着水泡这一切都使人想着一样东西——生命。
⑤我和母亲走在前面,我的妻子和儿子走在后面小家伙突然叫起来:“前面也是妈妈和儿子,后面也是妈妈和儿子”我们都笑了。
⑥后来发生了分歧:母亲要走大路,大路平顺;我的儿子要走小路,小路有意思不过,一切都取决于我我的母亲老了,她早已习惯听从她强壮的儿子;我的儿子还小,他还习惯听从他高大的父亲;妻子呢,在外面,她总是听我的一霎时我感到了责任的重大我想一个两全的办法,找不出;我想拆散一家人,分成两路,各得其所,终不愿意我决定委屈②儿子,因为我伴同他的时日还长我说:“走大路”。⑦但是母亲摸摸孙儿的小脑瓜,变了主意:“还是走小路吧”她的眼随小路望去:那里有金色的菜花,两行整齐的桑树,尽头一口水波粼粼的鱼塘“我走不过去的地方,你就背着我”母亲对我说。
⑧这样,我们在阳光下,向着那菜花、桑树和鱼塘走去到了一处,我蹲下来,背起了母亲,妻子也蹲下来,背起了儿子我的母亲虽然高大,然而很瘦,自然不算重;儿子虽然很胖,毕竟幼小,自然也轻:但我和妻子都是慢慢地,稳稳地,走得很仔细,好像我背上的同她背上的加起来,就是整个世界。
探究:《散步》通过记叙 “小”事,从中作者含蓄地阐述了 “大”的主题 小结:从写作角度,请同学们根据上面例文说一说什么是”以小事见大”: 所谓“以小事见大”:文章往往通过叙写生活中的一件小小的极其平常的事情从中来阐述一个大的主题
写作技巧1:精当选材,细节出彩(如何写小事)(1): 例文(中考满分作文):
幸福的颜色
① 曾预见的幸福,犹如掌心里的纹路,谁也不知道它的另一端,会是在何处然而那一刻我却发现母亲的幸福,如同阳光闪着金色。
②母亲生日那天,一向不解风情的父亲跑了几条街,给母亲买了件新衣服那是件米黄色的外套,父亲平时的衣着极不讲究,所以他挑衣服的眼光就很有限了在我和妹妹都在嘲笑父亲“品位高”时,母亲却欢天喜地地接了过去,脸上泛起少女般的红晕,眼底掩饰不住的是满满的笑意她兴奋得像个小孩子,偷偷跑进房间把衣服换上用得着吗?为了一件土里土气的衣服。
③母亲出来了,脸上还泛着红晕她在父亲面前转了几圈,窗外的阳光溜了进来,如同精灵,在空气中跳着动人的舞蹈,母亲身上那件米黄色的外套也在阳光下,闪着动人的金色光彩“好看吗?”母亲问父亲不好意思地低着头,说:“尺码大了”是的,那件宽大的外套“裹”在母亲身上,使矮小的母亲看起来更加矮小,母亲的肤色略显黝黑,米黄色如此明亮并不适合她。
④“哪里大了?”母亲连忙低头扯了扯衣角,“我就喜欢宽松的,无拘无束,多好啊!真喜欢!”见父亲还不放心,母亲做了个展翅高飞的动作,给父亲打了一剂定心剂,以表明这衣服虽宽松,但她也很喜欢“真的不大!这正合适呢!呵呵,都舍不得脱了„„”空气弥漫着母亲明媚的幸福和满足,金色的阳光折射着母亲的幸福那天晚上,一向不爱喝酒的父亲竟高兴得喝了几杯酒。
⑤第二天早上起来,发现母亲站在窗边,出神地凝视着身上的米黄色外套,从衣领摸到扣子,从扣子摸到衣角,这真是舍不得脱下了?反正父亲不在,我也使起了坏,“挑拨离间”一下:“妈,你衣柜里比这漂亮的衣服多的是,这衣服不适合你,相信我吧!”母亲笑而不语,继续低头注视着那件衣服,我摇摇头打算走开,母亲却突然小声地说了一句:“这是你爸送的呢!”
⑥“这是你爸送的呢!”这句话道出了“玄机”,我突然明白了:即使是件再普通不过的衣服,母亲也是能穿出幸福来的爱如河流,愈深愈无声。
⑦阳光又一次照在母亲身上,我看到她的幸福,如金色的阳光,发出金色的奇异光彩让我相信,细水会长流,母亲的幸福如多彩的拼图,而父亲的爱则是其中金色的一块,拼成了完整的幸福。
探究:《幸福的颜色》是通过记述 事,从而为我们展现了父母亲之间那份深厚的爱与理解这样一个“大”主题你觉得小作者选取这件事的理由是什么 ? 小结:精当选材(要善于选取典型性的小事)选取的材料一定要为大主题而设,事件材料要具有代表性和典型性,材料虽“小”但意义却“大”(2):
例文① 《背影》片段 我说道:“爸爸,你走吧”他往车外看了看说:“我买几个橘子去你就在此地,不要走动”我看那边月台的栅栏外有几个卖东西的等着顾客走到那边月台,须穿过铁道,须跳下去又爬上去父亲是一个胖子,走过去自然要费事些我本来要去的,他不肯,只好让他去 〔我看见他戴着黑布小帽,穿着黑布大马褂,深青布棉袍,蹒跚地走到铁道边,慢慢探身下去,尚不大难可是他穿过铁道,要爬上那边月台,就不容易了他用两手攀着上面,两脚再向上缩;他肥胖的身子向左微倾,显出努力的样子,这时我看见他的背影,我的泪很快地流下来了我赶紧拭干了泪怕他看见,也怕别人看见我再向外看时,他已抱了朱红的橘子往回走了〕
过铁道时,他先将桔子散放在地上,自己慢慢爬下,再抱起橘子走到这边时,我赶紧去搀他他和我走到车上,将橘子一股脑儿放在我的皮大衣上于是扑扑衣上的泥土,心里很轻松似的过一会说:“我走了,到那边来信!”我望着他走出去他走了几步,回过头看见我,说:“进去吧,里边没人”等他的背影混入来来往往的人里,再找不着了,我便进来坐下,我的眼泪又来了 例文②(中考满分作文):
跟 着
周日我吃完晚饭便要走了,回到校园,开始新的一周学习父亲说要送送我,我说不必了他一笑,说他去散步这种骗小孩的把戏,怎能蒙得了我?我不小了,还玩这个„„我拉着箱子,快步走了。
【父亲穿着厚睡衣,站在不远处,双手背在后面,没有看我,而是看天。我继续向前走父亲在后面跟着,步子迈得很慢。
这时我发现父亲老了,虽然我知道他可以走得更快些,但是此时,跟着儿子的他的确老了。
父亲在后面跟着不能太近,太近会伤害我的自尊;不能太远,太远就看不到了就这样,一个中年男子和一个中学生在忙碌的大街上走走停停„„忽然,我扭过头,却没有看见父亲的身影我有些心慌,用双眼在川流不息的人群中寻找父亲的身影好久,似乎好久。
终于我也放慢了步子,希望父亲能跟上我不能太慢,太慢会失掉自尊,不能太快,太快就看不见父亲了。】
父亲在后面跟着我,却又像是我在跟着父亲我们俩都跟随着自己的目标我们俩都跟着爱走。
探究: 《背影》片段和《跟着》,作者分别是通过 和 方式,把深沉的父爱这一“大”表现得淋漓尽致。
小结:细节出彩(动作、神态、过程)
把特定的事件,人物的动作、行为用特写镜头进行“放大”,给人以真实、鲜明、清晰的印象抓住人物或事件的特征来写,通过准确、生动、细致入微的描绘,来增强形象可感性。
写作技巧2:小事不小,有容乃大(如何见大)例文①《跟着》结尾片段:
终于我也放慢了步子,希望父亲能跟上我不能太慢,太慢会失掉自尊,不能太快,太快就看不见父亲了。
父亲在后面跟着我,却又像是我在跟着父亲我们俩都跟随着自己的目标我们俩都跟着爱走。
探究:你是怎样理解画横线的句子的?它们在文章中的作用是什么?
文章通过父亲跟着自己后面这一小的细节,从中发掘出父子深厚“感情”这一大主题 例文②《走一步,再走一步》结尾片段:
„„我每次只移动一小步,慢慢爬下悬崖最后,我一脚踩在崖下的岩石上,投入了父亲强壮的手臂中我先是啜泣了一会儿,然后,我产生了一种巨大的成就感这是我永远忘不了的经历。我曾屡次发现,每当我感到前途茫茫而灰心丧气时,只要记起很久以前我在那座小悬崖上所学到的经验,我便能应付一切我提醒自己,不要想着远在下面的岩石,而要着眼于那最初的一小步,走了这一步再走下一步,直到抵达我所要到的地方这时,我便可以惊奇而自豪地回头看看,自己所走过的路程是多么漫长。
探究:你是怎样理解画横线的句子的?它们在文章中的作用是什么? 小结:选取细小点挖掘闪光处(情、理)
从小的材料中选取一个细小点挖掘出闪光而有普遍意义的大主题,发掘别人之所未发现的东西,以独特的感悟撼人心灵,从而以小而见大 归纳总结: 由此,我们可以明白“以小事见大”作文的表达特点:
首先或选择一件小事,或撷取一个片断,或定格一幅画面,或捕捉一个瞬间; 然后——从中阐述一个大的事理,表现一个大的主题 作文指导二:以小见大之“以小人物见大”
一、回顾经典
1、这先生,据说是穿衣服太模糊了,有时候竟会忘记带领结;冬天是一件旧外套,寒颤颤的,有一回上火车去,致使管车的疑心他是扒手,叫车里的客人小心些
2、实在不太佩服她最讨厌的是常常喜欢切切察察,向人们低声絮说些什么,还竖起第二根手指,在空中上下摇动,或者点着对手或自己的鼻尖„„一到夏天,睡觉的时候伸开两脚两手,在床中间摆成一个“大”字,挤得我没有余地翻身推她呢,不动;叫她呢,也不闻
3、近几年来,父亲和我都是东奔西走,家中光景是一日不如一日他少年出外谋生,独立支持,做了许多大事,哪知老境却是如此颓唐!他触目伤怀,自然情不能自已情郁于中,自然要发之于外;家庭琐细便往往触他之怒他待我渐渐不同往日„„
4、他只有一只眼,另一只是“田螺眼”,瞎的乘客不愿坐他的车,怕他看不清,撞了什么有人说,这老光棍大约年轻时候不老实,害了什么恶疾,瞎掉了一只眼
二、写作技巧:
写小人物方法(正面人物)―――以小见大 1.写“小点”
写人物局部,一般不必从头到脚都写,写小人物所作小事中的一、二个点,如一个神态,一句话,一个动作 2.写“缺点”
亮“缺点”让内容更抢眼,描“缺点”让形象更丰满“不完美”让人物形象更“完美”,正视个人身上的不完美就是正视人生的不完美这不仅是健康的写作态度,也是健康的人生态度„„ 3.写“亮点”
写人物,可以写小点甚至是缺点,但最终是要写出小人物身上感人的亮点,以小见大,要善于把小事写细致一个动作、一种表情、一个特点可以用特写镜头把它放大,通过准确、生动、细致入微的描绘,使读者如见其人为了突出小事中的亮点可以设定一个特定的背景。作文指导三:以小见大之“以小物件见大” 例文:汪曾祺《端午的鸭蛋》选段
我的家乡是水乡出鸭高邮大麻鸭是著名的鸭种鸭多,鸭蛋也多高邮人也。善于腌鸭蛋高邮咸鸭蛋于是出了名我在苏南、浙江,每逢有人问起我的籍贯,回答之后,对方就会肃然起敬:“哦!你们那里出咸鸭蛋!”上海的卖腌腊的店铺里也卖咸鸭蛋,必用纸条特别标明:“高邮咸蛋”高邮还出双黄鸭蛋别处鸭蛋有偶有双黄的,但不如高邮的多,可以成批输出双黄鸭蛋味道其实无特别处还不就是个鸭蛋!只是切开之后,里面圆圆的两个黄,使人惊奇不已我对异乡人称道高邮鸭蛋,是不大高兴的,好像我们那穷地方就出鸭蛋似的!不过高邮的咸鸭蛋,确实是好,我走的地方不少,所食鸭蛋多矣,但和我家乡的完全不能相比!曾经沧海难为水,他乡咸鸭蛋,我实在瞧不上袁枚的《随园食单》有“腌蛋”一条袁子才这个人我不喜欢,他的《食单》好些菜的做法是听来的,他自己并不会做菜但是《腌蛋》这一条我看后却觉得很亲切,而且“与有荣焉”文不长,录如下:腌蛋以高邮为佳,颜色细而油多,高文端公最喜食之席间,先夹取以敬客,放盘中总宜切开带壳,黄白兼用;不可存黄去白,使味不全,油亦走散”高邮咸蛋的特点是质细而油多蛋白柔嫩,不似别处的发干、发粉,入口如嚼石,灰油多尤为别处所不及鸭蛋的吃法,如袁子才所说,带壳切开,是一种,那是席间待客的办法平常食用,一般都是敲破“空头”用筷子挖着吃筷子头一扎下去,吱——红油就冒出来了高邮咸蛋的黄是通红的苏北有一道名菜,叫做“朱砂豆腐”,就是用高邮鸭蛋黄炒的豆腐我在北京吃的咸鸭蛋,蛋黄是浅黄色的,这叫什么咸鸭蛋呢!端午节,我们那里的孩子兴挂“鸭蛋络子”头一天,就由姑姑或姐姐用彩色丝线打好了络子端午一早,鸭蛋煮熟了,由孩子自己去挑一个,鸭蛋有什么可挑的呢!有!一要挑淡青壳的鸭蛋壳有白的和淡青的两种二要挑形状好看的别说鸭蛋都是一样的,细看却不同有的样子蠢,有的秀气挑好了,装在络子里,挂在大襟的纽扣上这有什么好看呢?然而它是孩子心爱的饰物鸭蛋络子挂了多半天,什么时候孩子一高兴,就把络子里的鸭蛋掏出来,吃了端午的鸭蛋,新腌不久,只有 一点淡淡的咸味,白嘴吃也可以孩子吃鸭蛋是很小心的,除了敲去空头,不把蛋壳碰破蛋黄蛋白吃光了,用清水把鸭蛋里面洗净,晚上捉了萤火虫来,装在蛋壳里,空头的地方糊一层薄罗萤火虫在鸭蛋壳里一闪一闪地亮,好看极了!
小时读囊萤映雪故事,觉得东晋的车胤用练囊盛了几十只萤火虫,照了读书,还不如用鸭蛋壳来装萤火虫不过用萤火虫照亮来读书,而且一夜读到天亮,这能行么? 写作技巧:从写作的角度,短文写“小物件”的文章有什么特点?
文章借鸭蛋表达抒乡的情怀 由此可见,“以小物件见大”的文章特点是,文章通过选取生活中自己非常熟悉的小物件,通过对其细致的描写,从而抒发深刻的主题
从中可以归纳出写“小物件”文章的一般写作思路是:
1.先比较详细的描写小物件,然后从中见出大主题:或借小物件喻人;或借小物件抒情;或借小物件获得生活生命的感悟
2.这个小物件作为贯穿全文的抒情线索,必须在开头、中间、结尾反复的出现这一小物件,最后才把深刻大主题(父母对孩子的爱)展现出来。注意事项: 1.选物选出熟悉或常见的小物件,或借小物件喻人(喻理);或借小物件抒发情怀;或把小物件作为贯穿全文的线索;或把小物件作为获得感悟的一个媒介点
2.借小物件喻人(喻理)或借小物件抒发情怀时,对所选之物进行精致的描写,努力写出这个事物的外在形态或内在精神,描写一定要向着自己抒情的方向发展; 3.把小物件作为贯穿全文的线索,要在开头、中间、结尾反复的出现;
4.把小物件作为获得感悟的一个媒介点,一般安排在文章的中间,要注意写出这个小物件给人的某一方面积极的启示,然后才自然地生发出生命生活的感悟 作文指导四:以小见大之“以小细节见大”
(一)了解细节:
什么叫细节呢?细节描写是指作品中一些富有艺术表现力的细小事物、人物的某些细微的举止行动,以及景物片断等具体的细腻的描写一篇优秀的作品,甚至一篇不太成功的作文,常常因其某些独特而极具个性的细节描写,而令读者过目不忘文章通过极具感染力的细节描写,往往会有意想不到的效果,具有扣人心弦的作用 感悟细节:
学习活动一:阅读下列文章或文章片段,归纳细节描写的类型:
(一)《跟着》
我拉着箱子,快步走了。
父亲穿着厚睡衣,站在不远处,双手背在后面,没有看我,而是看天。我继续向前走。
父亲在后面跟着,步子迈得很慢。
这时,我发现父亲老了,虽然我知道他可以走得更快些,但是此时,跟着儿子的他的确老了。
父亲在后面跟着不能太近,太近会伤害我的自尊;不能太远,太远就看不到了就这样,一个中年男子和一个中学生在忙碌的大街上走走停停„„忽然,我扭过头,却没有看见父亲的身影我有些心慌,用双眼在川流不息的人群中寻找父亲的身影好久,似乎好久。
终于,我又望见父亲那肥胖的身影我赶紧扭过头去,要走,想哭。
我也放慢了步子,希望父亲能跟上我不能太慢,太慢会失掉自尊,不能太快,太快就看不见父亲了。
父亲在后面跟着我,却又像是我在跟着父亲。跟着爱,走。
(二)《父爱如山》片断:
那天狂风怒吼,草木萧条,我坐在公共汽车上准备下车后独自回家,可是,我却看见了一个人,黑压压的天下,凛冽的风中,那人不住地颤抖风不停地掀翻他的衣角———是父亲!透过窗子,清晰地看见了父亲的白发,不是月亮清辉的点染,没有华丽的词藻的装饰,就是白发,是一根根、一片片的白发,父亲的白发,一次次被狂风压倒却又一次次不屈地挺立,那一倒一立中,我知道一定是为了谁„„
(三)《我想握住你的手》片段
“嗯,可是爸爸,这花是给我的?”我还是有点狐疑这一问,爸反倒有点紧张,两只手不停交换着拿花,脸上泛起了红晕,慌乱地点点头”。归纳:细节描写分类 文章
(一)过程的细节 文章
(二)外貌的细节 文章
(三)动作的细节
除此之外,我们还知道语言描写的细节、景物描写的细节、心理描写的细节等 写作技巧:
1、文章为什么要进行细节的描写?
文章一:这篇文章一共只有三百来字,全文围绕父亲跟着我上学这一件事,把父亲看似散步实则送我上学的过程写得很详尽:“我拉着箱子,快步走了„„父亲在后面跟着,步子迈得很慢„„”深沉的父爱就在这细腻的过程中娓娓道来,不能不扣动人的心弦
文章二:这段文字中最感人的是对父亲白发的描写:“清晰地看见了父亲的白发,不是月亮清辉的点染,没有华丽的词藻的装饰,就是白发,是一根根、一片片的白发,父亲的白发,一次次被狂风压倒却又一次次不屈地挺立,那一倒一立中,我知道一定是为了谁„„”透过这个细节,我们感受到的是父亲用生命的衰老化作山,化作火,化作灯,化作一点一滴的父爱,满头的银霜都是爱的海洋啊
文章三:也许这是父亲人生中第一次送花呢!“两只手不停交换着拿花”“泛起红晕”“慌乱地点头”,这些动作多不像一位父亲,但恰恰是这些词语,传神地写出了父亲在女儿面前的窘态,也写出了父亲和女儿之间浓浓的亲情和温馨
归纳:由此可见,细节是作者经过深思熟虑,形诸雅洁精炼的语言,读后给人留下深刻印象最激动人心、最震撼人心的“特写”每一部优秀的文学作品都离不开细节的支撑,成功的细节就是作品优秀的标志 通过典型的细节描写,能更好的展示人物性格,表现文章的中心(以小细节见大)
2、如何写好细节?
如最典型的动作细节莫过于朱自清《背影》中父亲买橘子的那一段描写:
“我看见他戴着黑布小帽,穿着黑布大马褂,深青布棉袍,蹒跚地走到铁道边,慢慢探身下去,尚不大难可是他穿过铁道,要爬上那边月台,就不容易了他用两手攀着上面,两脚再向上缩;他肥胖的身子向左微倾,显出努力的样子这时我看见他的背影,我的泪很快地流下来了我赶紧拭干了泪,怕他看见,也怕别人看见我再向外看时,他已抱了朱红的橘子望回走了过铁道时,他先将橘子散放在地上,自己慢慢爬下,再抱起橘子走” 归纳:
1、抓住特征我们要善于抓住事物、人物的特征,开展区别性思维,“求小同而存大异”,大题小作,小处见大,写出令人眼前为之一亮、精神为之一振的“闪光点”来如《背影》文章抓住父亲肥胖艰难翻越月台买橘子的背影,同时,作者在文中多次重复这一细节,既在结构上前后照应,也使情感更加强烈。
2、用语精工抓住了细节还要善于用语言勾勒描摹福斯特《小说面面观》曾例举“五分钱硬币在地上滚着”不如“五分钱硬币在地上叮叮铛铛地滚着”来得好。
3、细节描写要能深刻地揭示主题不能为了写细节而写细节,要看所写的细节对中心主题有没有用,有多大的用处,然后才确定是否采用细节描写。正如作家李准所说:“一个细节在揭示人物的性格特征的作用上,有时和一个情节、一场戏起着同样的作用”。【病文展示】
放飞母爱
吃过晚饭,我与同伴在操场上散步消食。暖暖的春风拂过面庞,柔和的夕阳洒满操场的每一个角落,我们迎着夕阳,任身后的影子被无限拉长,就如我们脚下长长的跑道。我与同伴放肆地追逐打闹,笑声飘满了整个操场,夕阳映红了我们的脸庞,任青春的激情肆意流淌。偶一抬头,我看到了在操场中心放风筝的一对母女――一位老师和她的孩子。
三月,正是放风筝的好时节,那位老师和孩子一起享受着童年的欢愉。我和同伴的目光不禁被那个在操场上不断奔跑的小身影所吸引,站在操场边,我们静静地看着这一对母女,感受着这对母女之间的快乐。
孩子双手举着风筝,妈妈在后面扯着线,等孩子奔跑起来,借着风势放开风筝,妈妈则迅速地顺着风向不断地扯动风筝线,风筝开始飞起来,孩子在一边高兴地拍着手。眼看着风筝越飞越高,可是不知怎的,风筝一头栽了下来。
母女俩凑到了落地的风筝旁,好像在整理着什么。一会儿,两人又重新起身,开始了风筝上天的“工程”。这次是妈妈拿着风筝在前面跑,女儿在后面扯线,也许妈妈想借助自己身高的优势,让风筝飞上天吧。风筝在妈妈刚一放手的同时,又无情地栽到了地上。“这风也太不善解人意了,不知道帮帮这对母女!”同伴嘴里嘟囔着。
一次又一次放飞,一次又一次落地,不知放飞了多少次,母女俩也不知道围着操场跑了多少圈,可那风筝和风儿就是丝毫都不配合。“唉,回去吧,看来是看不到风筝飞上天了!”同伴拉着我向教室走去。我回头驻足,那对母女还在努力着。
妈妈侧着头,试了试风向,再次拿起风筝,再次试飞。妈妈迎风奔跑起来,孩子顺着妈妈的奔跑不断地放着线,经历了无数次摔地的风筝终于在这一刻越飞越高,飞到了空中。“飞起来了,哦,我的风筝飞上天了„„”孩子拍着手欢呼雀跃着。母亲则握着孩子的小手,把孩子拥在怀前,教导孩子如何用线控制风筝。
风筝渐渐地飞高了,我们仿佛看到了母亲脸上洋溢的笑容„„
(开篇铺设环境描写――春风拂面,夕阳无限,于此间引出放风筝的一对母女,自然而美好。)
(正文部分详细叙述母女俩放风筝的始末,其中也涉及到相关动作描写,但不够细腻,不能打动人心,使行文显得缺乏动情点。)
(收束简洁,但言未尽意未明,未能点明题旨。)【病文诊断】
本文记叙了一对母女放风筝的故事,事件记叙完整,重点突出了母女俩放风筝时的努力和坚持,最后风筝飞上天,用孩子的欢呼雀跃表现孩子的兴奋之情,用母亲的细心教导突出母女间的和谐亲密。收束简洁。作者做到了从小处落笔选材,但在写法和主题突出上还存在些许不足之处。
一、写事完整但描写欠缺。在行文中,作者只重视了事件过程的记叙,如母女俩是如何努力放风筝的,先是女儿拿风筝母亲放线,后是母亲拿风筝女儿放线。事件过程写得足够完整,但缺少细致的描写,读完后,读者只是知晓了一件事情的始末,缺少了打动人心之笔。
二、小处落笔但主题不明。作者从日常生活中选取了母女放风筝的事例,小处落笔不错,但是在事例的记叙中,并没有语句点明文章想要表现的深刻主题。结尾收束简单,却没有紧紧扣住题目“放飞母爱”,事件中可见母爱,但在文章结尾却未能深化这一主题。
【改后作文】
放飞母爱
母爱是一盏灯,照亮了我们前进的道路,照亮了我们的灵魂,照亮了我们心灵的深处„„
――题记
吃过晚饭,我与同伴在操场上散步消食。暖暖的春风拂过面庞,柔和的夕阳洒满操场的每一个角落,我们迎着夕阳,任身后的影子被无限拉长,就如我们脚下长长的跑道。我与同伴放肆地追逐打闹,笑声飘满了整个操场,夕阳映红了我们的脸庞,任青春的激情肆意流淌。偶一抬头,我看到了在操场中心放风筝的一对母女――一位老师和她的孩子。
三月,正是放风筝的好时节,那位老师陪孩子一起享受着童年的欢愉。我和同伴的目光不禁被那个在操场上不断奔跑的小身影所吸引,站在操场边,我们静静地看着这一对母女,感受着这对母女之间的快乐。
孩子双手举着风筝,妈妈在后面扯着线,等孩子奔跑起来,借着风势放开风筝时,妈妈便迅速地顺着风向不断地扯动风筝线,风筝渐渐飞了起来,孩子在一边高兴地拍着手。眼看着风筝越飞越高,可是调皮的风儿突然来了一个旋转,不知所措的风筝一头从空中栽了下来,犹如被猎枪击落的鸟儿。
母女俩凑到了落地的风筝旁,好像在整理着什么。一会儿,又重新起身,开始了风筝上天的“工程”。这次,是妈妈拿着风筝在前面跑,女儿在后面扯线,也许妈妈想借助自己身高的优势,让风筝飞上天吧。孩子的小手可能太过纤细,线一会就被扯得七零八落,风筝在妈妈刚一放手的同时,又无情地栽到了地上。“这风也太不善解人意了,也不知道帮帮这对母女!”同伴嘴里嘟囔着。
一次又一次放飞,一次又一次落地,不知放飞了多少次,母女俩也不知道围着操场跑了多少圈,可那风筝和风儿就是丝毫都不配合。“唉,回去吧,看来是看不到风筝飞上天了!”同伴拉着我向教室走去。我回头驻足,那对母女还在努力着。
妈妈侧着头,试了试风向,再次拿起风筝,再次试飞。妈妈迎风奔跑起来,孩子顺着妈妈的奔跑不断地放着线,高一点,再高一点,妈妈把风筝举到自己身高的极限高度,立即放手,然后接过孩子手中的线团,有节奏地扯动着线,经历了无数次摔地的风筝终于在这一刻越飞越高,飞到了空中。“飞起来了,哦,我的风筝飞上天了„„”孩子拍着手欢呼雀跃着。看着越飞越高的风筝,我和同伴的脸上也不禁露出了笑容,是被这对母女所感动,更多的是被母亲的坚持所感动。
母亲拉着孩子的小手,把孩子拥在怀前,教导孩子如何用线控制风筝。夕阳的余晖洒在母亲的身上,柔和的光芒映照出一种母爱的光辉。一根线,一头是风筝,一头是线团;一根线,一头是女儿,一头是母亲。这根细细的线啊,放飞的是女儿小小的愿望,放飞的是母亲浓浓的爱意„„
【点评】改后的作文不仅仅从小处落笔选材,更重要的是能从大处着眼收束,主题更为深刻鲜明,加入了细致描写后,人物形象更为鲜明突出。
首先,细致描写,生动形象。为了更加突出人物形象,升格后的作文加入了描写,如写风筝落地时,用拟人和比喻的修辞手法,再现了风筝落地的狼狈情态。再如写母女最后一次成功放飞风筝时,对母亲进行了具体描写,如奔跑、拉线等,从中更可见出母亲坚持的可贵品质。这些描写,使文章多了一种打动人心的力量。
其次,插入议论,主题鲜明。在描写中,偶尔插入恰当的议论,既表明了作者的感情倾向,又能对事件、对人物进行评价,可以使主题更为鲜明。如风筝飞上天后,我和同伴都露出笑容,是为母亲的坚持,此处表明了对母亲的赞美。而“母爱的光辉”是对母亲的最高褒奖。结尾处,用议论点明、深化了“母爱”的主题,回扣了标题“放飞母爱”。
【启示】在对作文进行修改的过程中,我们明确了“以小见大”这种写法的妙处和写作要领。“小”是切入口小,事例小,选材角度小,“大”是主题大,有深度。具体如下所示:
一、要细心观察生活,合理筛选材料,写有价值的“生活小事”。材料选择是作文成功与否的关键,价值是作者赋予材料的,在写作中要联系实际,不断挖掘材料的闪光点,实现其价值。如放风筝是生活小事,但作者却能挖掘出小事的价值,让这件小事和母爱这个大的主题联系起来,这就是作文的成功之处。
二、要注重细节描写,在细微之处见精神。真实的、富有特征的细节描写,来自作者对生活细致入微的观察、深刻的分析和独立的思考。写作中,要根据行文的需要选择合适的写作方法,可以让作文形式多变,还可以有效丰富作文内容。
三、要插入合适的议论,以表现主题。不管是事件的记叙、细致的描写,还是各种写作手法的运用,只是让作文在一个平面上得以运转,只有纵横的拓展,没有高度的提升。而议论就是把已经拓展到一定程度的作文提升到一个高度,这个高度就是作文的主题或作文的灵魂。
总之,要想写好“以小见大”的作文,就要练就一双火眼金睛,学会选择材料,学会纵深挖掘,从小处找寻、凸显大主题。
练习题:请以“这就是幸福”为题,运用以小见大的手法写一篇文章。
例文: 这就是幸福
“幸福在哪里?朋友我告诉你„„”这轻快的旋律时常在耳边响起。我也在寻找属于我的幸福。它是糖果的甜蜜吗?它在布娃娃的笑容里吗?„„我寻找着。
从小,我就有落枕的毛病,早晨起采,常常是歪着脖子,疼得哭爹喊娘。母亲自然是小心地替我揉来揉去,可这毕竟不是个长久之计。
市场上卖的枕头不适合,母亲决定自己动手做。棉花是最如意的材料,可是太软了。不行,太硬了也不行,母亲就一把把地挑过去,感觉适中才放进枕袋。两天后,我感激地接过妈妈的这只花枕头,它那么轻,却又那么重。把头放上去,花枕的中间正好凹下去,将我的头包在里面,棉籽轻轻按摩着我的头部,就像是静静的深夜,躺在海边沙地上,看满天繁星,吸清新空气,舒畅极了,呼吸之间全是妈妈的一瓣心香。
可是夏天来了,棉花被汗水一浸,就会发出霉味。于是,我索性撇开枕头,仰着头睡觉。结果自然是我又歪了脖子,母亲又有了心事。
没办法,只好托人从外地带回一大包绿豆壳,母亲用它又缝制了一只新枕头。这只枕头可比棉花的好多了,睡在上面,只要我轻轻一动,就会有一种“沙沙”的声音,像没有歌词的童谣,在静静的夜空弥散,连夜的精灵都会因此止住脚步,我当然睡得格外香。后来才知道,这些绿豆壳花了父亲近半个月的薪水,或许是因为太喜欢这绿豆枕头了,我做作业时都会捧着它。终于有一天枕布破了,看到满枕的绿豆壳飘落在地,我的眼泪也一下子落了下来:这可是父母第二次为我做的枕头啊!上初中了,离家那天,母亲塞给我一只新枕头,新枕头溢着一股股药香,沁人心脾。母亲说,这是父亲特地上南通买的。在学校的每一天,枕着药枕,听枕中药材的蟋声,那简直是在欣赏人间最美妙的音乐,我仿佛又找到了家的感觉,每一次闭上眼睛,就像是一手牵着父亲,一手牵着母亲,来到了落叶林,看一地金黄,满是温馨,满是幸福„„
岁月流逝,我渐渐明白,在这变化的枕头里有个不变的世界,在这个世界里,有一种情感无时无刻不在延续。也许,关于这个世界的故事并不精彩,可它会伴我一生一世„„
啊,这就是幸福。
幸福在哪里?幸福在我的枕头里。
这就是幸福
阿姐,祝你永远幸福——”我翻看着小妹妹给我从天津发来的端午节短信,心中不禁生起了一个暖炉。那份火热的爱意呈现在脸上,沉淀并融化在心中。
这,就是幸福吧!
传说,三叶草的第四片叶子长出来的时侯,它就是幸福的化身。得到它的人,就能得到块乐,与相伴一生的幸福。我一直坚信这是个美好的传说,并沉浸在那条追逐幸福的路上。
今年春天,当三叶草刚刚发芽的时候,我和小妹便跑到草丛边那一大片三叶草丛旁,俯下身子,在那无数株昂着脑袋的三叶草中寻找那份属于我的幸福。用手拨开那些长着长茎的三叶草,尽量留给自己一片明亮的视野。再回头看一眼妹妹,她正趴在一片泥地上,聚精会神地寻找着四叶草。
我的眉头皱了起来,这个孩子,玩着玩着就忘记了干净,把衬衫搞得满是灰尘。可是看着她那么地认真和专注,一丝不苟的样子,我还是没忍心打扰她,而是走到她身边,默默地看她在干些什么。这份关注,就是一份幸福。
当我发现她把一颗很漂亮的三叶草拔下来时,不禁心疼地叫着:“嘿!你把三叶草拔下来干什么?它长得那么好!”妹妹冲我吐了吐舌头,诡异地笑着说:“可是我觉得它很漂亮呀,我要把它摘下来送给你。她说着,把那朵三叶草递给了我,而她一个不小心,滑在了泥地上,沾得一屁股泥,我被逗笑了,这小家伙的狼狈样,还真可爱呢!
她看我笑了,连忙看了看我手中的三叶草还在不在,然后也“咯咯”地笑了,露出两颗小白牙。头上的流海儿也随着风飘动……
春天,是多雨的季节。不一会儿就掉下了豆大的雨点,我一看天气不好,便拉着妹妹往家跑。妹妹个子小,跑不快,我便把外衣脱下来,披在她身上,背着她跑。我能感受得到,她紧紧地抱着我,手里攥着那株三叶草。这份依赖,就是一份幸福。
跑到家,我看妹妹的衣服还是干的,松了口气,而妹妹却唠叨起我来:“你看呀,你的头发都湿透啦。会感冒的!”看着她为我担心的样子,我笑了,笑得很甜。妹妹把三叶草放在我手上。我很吃惊,刚才跑得太快,我还以为它会丢了呢!没想到它还安然无事。我真佩服妹妹的细心。这时,小家伙跑到我身后,捂住我的眼睛说:“阿姐,你不看着三叶草,能告诉我它的叶子分别代表什么吗?
我挣开她的小手,把她抱在怀里说,一片是你,一片是我,还有一片——是幸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