火车的发展历史

时间:2019-05-13 09:44:33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火车的发展历史》,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火车的发展历史》。

第一篇:火车的发展历史

火车发展历史

乔治.史缔芬孙出生在一个英国矿工家庭,直到18岁,他还是一个目不识丁的文盲。他不顾别人的嘲笑,和七八岁的孩子一起坐在课堂里学习。1810年,他开始制造蒸汽机车。1817年,当斯蒂芬森决定他主持修建从利物浦到曼彻斯特的铁路线上完全用蒸汽机车承担运输任务。但是,保守的铁路拥有者却对蒸汽机车的能力表示怀疑。他们提出,在铁路边上固定的牵引机,用拖缆来牵引火车。斯蒂芬森为了让人们充分相信火车的性能,制造出了性能良好的“火箭号”机车。这种机车的卓越表现终于让怀疑者改变了态度,利物浦--曼彻斯特铁路因此成为世界上第一条完全靠蒸汽机运输的铁路线。

1804年,一个名叫德里维斯克的英国矿山技师,首先利用瓦特的蒸汽机造出了世界上第一台蒸汽机车。这是一台单一汽缸蒸汽机,能牵引5节车厢,它的时速为5至6公里,而真正的蒸汽机车即火车是由史蒂芬孙(又译乔治·斯蒂芬森)发明的。这种车因为当时使用煤炭或木柴做燃料,所以人们都叫它 “火车”,这个名称一直沿用至今。

最早使用燃煤蒸汽动力的燃煤蒸汽机车有一个很大的缺点,就是必须在铁路沿线设置加煤、水的设施,还要在运营中耗费大量时间为机车添加煤和水。这些都很不经济。在19世纪末,许多科学家转向研究电力和燃油机车。动车组

世界上第一列真正在轨上行驶的蒸汽火车是由康瓦耳的工程师查理礠里维西克所设计的。它的火车有四个动力轮,1840年2月22日试车,空车时,时速20公里,载重时,每小时8公里(相当于人快步行走的速度)。不幸,火车的重量压垮了铁轨。

1879年,德国西门子电气公司研制了第一台电力机车,重约954公斤,只在一次柏林贸易展览会上做了一次表演。1903年10月27日,西门子与通用电气公司研制的第一台实用电力机车投入使用。

燃油机车1894年,德国研制成功了第一台汽油内燃机车。并将它应用于铁路运输,开创了内燃机车的新纪元。但这种机车烧汽油,耗费太高,不易推广。

1924年,德、美、法等国成功研制了柴油内燃机车,并在世界上得到广泛使用。1941年,瑞士研制成功新型的燃油汽轮机车,以柴油为燃料。且结构简单、震动小、运行性能好,因而,在工业国家普遍采用。

21世纪10年代以来,各国都大力发展高速列车,例如法国巴黎至里昂的高速列车,时速到达300公里;日本东京至大阪的高速列车时这也达到300公里以上。人们对这样的高速列车仍不满足。法国、日本等国率先开发了磁悬浮列车。中国也在上海修建了世界第一条商用磁悬浮列车线,由地铁龙阳路站到浦东机场。这种列车悬浮于轨道之上,最高时速可达500-600公里。

第二篇:火车的发展历程

时代在变火车也在变

火车的发展历程

梁 政

我们进行远距离旅行,往往会乘坐火车,车上有座位、床铺、餐桌、洗手间等,简直就是一座流动的旅馆。坐在平稳的车厢里遥望车外的青山绿水、田园景色,令人心旷神怡。除此之外,火车还担负着运送工农业生产和国防建设物资的重任,真不愧为国民经济的大动脉!从火车的发明到现在已走过了207年,这个对推动世界工业化革命发挥了巨大作用的火车是怎样发生、发展、变化的呢?现在就让我们一起去回顾这一段闪烁着人类智慧的光辉历史吧。

火车和所有其他的发明一样,都是为了满足社会需要而问世的。18世纪初,随着社会生产力的发展,人们急需一种比马车装得多、跑得快的新型车辆。在这种情况下,英国人瓦特发明了蒸汽机。这种机器比马的力气可大多了,它一问世就引起了人们的关注。

在那时,一些具有改革创新激情的人萌发了将蒸汽机装在车上,以代替人力或者畜力来拖动车辆。这个设想首先在军事上得到了应用。那时,欧洲各国的军队为了满足作战需要,把大炮的口径和射程做得越来越大。这就导致了炮的重量不断增加,用人推马拉的办法很难保证大炮能及时跟随部队转战。法国一位名叫居尼奥的炮兵军官,针对这一问题研制成了用蒸汽机推动的“蒸汽车”来拉炮,从而开辟了以机器为动力的现代车辆发展的道路,也为火车的诞生打下了基础。

时代在变火车也在变

这种将蒸汽机装在车子上的机械车是怎样推动车辆行驶的呢?我们从它的外形上可以看到,蒸汽机有一个大锅炉,装在车架的前端。在锅炉下面烧着煤火,用来将锅炉里面的水加热成蒸汽。由锅炉上的一根管子将蒸汽引入车子前轮上方的汽缸里,蒸汽的力气很大,便推着汽缸里的活塞向前移动,而活塞通过连杆和曲轴与前轮连在一起,于是随着曲轴的转动,车轮就跟着转起来,这就是蒸汽机车行走的基本原理。

此后不久,这种冒着黑烟、喘着粗气的车子先后在英国和德国出现了。英国人于1804年制成了蒸汽机车。不过,它的模样和先前不大一样了:有的将锅炉移到车子的中间,并罩上罩子,两头还装上几排座位;有的把锅炉移到车后部,而在前面坐人的地方装了一个车厢,等等。这种蒸汽车已经颇有点近代车的气派了。但提醒大家注意的是,当时这种蒸汽机车是在公路上行驶的,因为那时世界上还没有铁路。

世界上 2

时代在变火车也在变

图1 世界上

时代在变火车也在变

车厢上跳下,大家齐力把车停住。后来一个20出头叫乔治〃威斯汀豪斯的年轻人,从一篇介绍风钻的文章中受到启发,很快研究出一台空气制动阀(最早的空气制动用三通阀),把它安装在一列火车上进行试验,取得巨大成功。火车装上这一新型的空气自动制动机后,便可以在很短的距离内停车或进行调速了。

1881年中国工人采用矿场起重锅炉和竖井架的槽铁等旧材料,试制成功了一台0-3-0型的蒸汽机车。这就是中国历史上制造的

时代在变火车也在变

机厂研制出我国首台蒸汽机车,机车重92.07吨,车长22.6米,构造速度80公里/小时。该机车因为在8月1日前夕诞生,而被铁道部命名为“解放”型“八一号”,是中国在上世纪五十年代和六十年代铁路运输的主型蒸汽机车。

图3 新中国自造的 5

时代在变火车也在变

图4 解放后我国大量生产使用的前进型蒸汽机车 蒸汽机车的优点是结构比较简单,制造成本低,使用年限长,驾驶和维修技术较易掌握,对燃料的要求不高。但蒸汽机车的主要缺点是热效率太低,总效率一般只有5-9%,使机车的功率和速度进一步提高受到了限制。其次是煤水的消耗量大,沿线需要设臵许多供煤和给水设施;在运输中产生的大量煤烟污染环境;机车乘务员的劳动条件差。随着铁路运量的增加和行车速度的提高,蒸汽机车已不适应现代运输的要求。

1866年,德国人奥托首先制成了一种燃烧煤气的新型发动机。这种发动机和蒸汽机在汽缸外面的锅炉里燃烧燃料不同,它是在汽缸内点燃煤气的,然后利用气体的压力推动活塞,从而使曲轴旋转。因

时代在变火车也在变

此,就给它起了个形象的名字,叫做“内燃机”。后来又发明了燃烧柴油的内燃机,内燃机的出现,为火车的进一步发展带来了生机。

有的人可能认为内燃机车和汽车都是使用的内燃机,两者的结构原理应是相同的。其实,它们是不完全一样的。汽车是利用内燃机产生的动力直接推动车轮转动,而内燃机车则是先通过内燃机带动发电机产生电能,再用电能使电动机旋转,从而驱动机车前进。所以,通常也将内燃机车称做“电传动内燃机车”。

图5 我国生产的东风8CJ重载内燃机车

内燃机车与蒸汽机车相比,它的热效率高,一般可以达到20一30%。内燃机车加足一次燃料后,持续工作时间长,机车利用效率高,特别适用于在缺水或水质不良地区运行,便于多机牵引,乘务员的劳动条件较好。但其缺点是机车构造复杂,制造、维修和运营费用都较大,对环境有较大的污染。

时代在变火车也在变

一些发达的资本主义国家如美、英、法、德、日本等,已经在50年代和60年代就停止生产蒸汽机车,并于60年代和70年代停止使用这种机车。1988年12月,大同机车厂生产的我国最后一台蒸汽机车出厂,从此结束了我国铁路干线蒸汽机车的制造历史。在我国大量替代蒸汽机车的首先是内燃机车。

电力机车的发明是同地铁的发展紧密相连的。1863年,英国的地铁工程首先完成了从伦敦的福灵斯顿站到毕晓普站的6千米地下铁路的建设。那时,还没有发明电力机车,所以地铁也用的是烧煤的蒸汽机车。这种蒸汽机车在行驶时,搞得地铁隧道里烟雾弥漫,不仅熏黑了车站和车厢,乘客们也满身烟尘。尽管如此,伦敦市民还是愿意乘地铁。他们认为,地铁方便,速度快。因此,伦敦的地铁利用率很高,并促使地铁线路不断扩展。到1883年,伦敦已建成了32千米的环形线地铁。1890年,德国和美国先后制成了性能优良靠外来电力行走的电力机车。法国巴黎由于也受城市交通问题所困扰,便立即投入修建使用电力机车的地铁。当时,为了迎接1900年万国博览会在巴黎举办,便加速施工。结果,在博览会举办时,巴黎地铁如期通车。这是世界上最早使用电力机车的地铁。与巴黎几乎同时,德国也在柏林开挖地铁,并于 1900年竣工,同样使用了电力机车。

电力机车是从铁路上方的接触网获取电能产生牵引动力的机车,所以电力机车是非自带能源的机车。它的热效率比蒸汽机车高一倍以上。它起动快、速度高、善于爬坡;可以制成大功率机车,运输能力大、运营费用低;电力机车不用水,不污染空气、乘务员的工作环境

时代在变火车也在变

好,运行噪音小,便于多机牵引。但电气化铁路需要建设一套完整的供电系统,在基建投资上要比采用蒸汽机车或内燃机车大得多。从世界各国铁路牵引动力的发展来看,电力机车被公认为最有发展前途的一种机车,它在运营上有良好的经济效果。

图6 我国生产的韶山7型电力机车

提高列车速度是铁路赖以生存和适应社会发展的唯一出路。为此,从本世纪初至50年代,德、法、日本等国都开展了大量的有关高速列车的理论研究和试验工作。1903年10月27日,德国用电动车首创了试验速度达210公里/小时的历史纪录;1955年3月28日,法国用二台电力机车牵引三辆客车试验速度达到了331公里/小时,刷新了世界高速铁路的记录。铁路高速技术,至60年代已进入实用阶段,80年代又取得了一系列新成就、新突破,使铁路进入了“

时代在变火车也在变

铁路速度的分档一般定为:时速100~120公里称为常速;时速120~160公里称为中速;时速 160~200公里称为准高速或快速;时速200~400公里称为高速,时速400公里以上称为特高速。对于”高速"的水平,随着技术进步而逐步提高。西欧把新建时速达到250~300公里、旧线改造时速达到200公里的称为高速铁路;1985年联合国欧洲经济委员会在日内瓦签署的国际铁路干线协议规定:新建客运列车专用型高速铁路时速为300公里,新建客货运列车混用型高速铁路时速为250公里。

1964年10月1日,世界上

时代在变火车也在变

南线),列车时速达到270公里;后来又建成了TGV大西洋线,时速达到300公里;1990年5月13日试验的最高速度已达515.3公里/小时。法国的高速铁路后来居上,在一些技术、经济指标上超过日本而居世界领先地位。

中国高铁起步于2005年,5年,走完国际上40年高速铁路发展历程,目前中国的高铁已跃居世界一流。高铁的关键技术主要有:动力系统、制动系统、自动运行控制、车厢技术系统四个核心技术。在各种技术突破中,最关键的是我们在高铁系统理论、高速列车制造和高速列车控制技术三方面取得的突破。

动车组就是把带动力的动力车与非动力车按照我们预定的参数组合在一起,因此可以概括的讲:动车组是没有机车的,多辆自带动力(电动机)固定编组的,能够两端同时驾驶的,配备现代化服务设施的旅客列车单元。动车组因为有较多的电动机,并分散在多个车厢的车轴上,所以动力轴对路轨黏着力的要求较低,每轴的载重较少,动力效率高,爬坡能力强,运行速度快。还有再生制动(制动时让电动机变成发电机,再生的电力返回电源)能力良好,这对於停站较多的近郊通勤铁路、地下铁路(停站多,制动调速多),这优点则更加突出。“火车跑得快,全靠车头带”。这句顺口溜对今日之高速客运

时代在变火车也在变

列车已经不再适用了。

图7 运行中的“和谐号”动车组

随着列车运行速度的提高,列车的空气动力问题日益突出。虽然列车和汽车都是在地面上运行的交通工具,但列车和汽车不同,列车由动车和多节呈长方体的车厢串联组成,外形细长,载重量大,运行速度远高于汽车,目前已超过了飞机的起飞速度。而且列车是在固定轨道上高速运行,当复线上两列相对运行的列车交会及列车通过隧道所引起的空气动力问题,如果处理不当,将影响行车安全和旅客的舒适性,并制约列车运行速度的提高。因此高速动车的空气动力学研究同样要进行风洞等多项空气动力学试验。

时代在变火车也在变

图8 动车组车厢

飞机是在稀薄气体中的运动,高速列车是在稠密气体中的运动。飞机不必考虑外噪音,高速列车要考虑隧道风对列车、两列高速车交会时吸引力带来的危险性的影响,还要考虑列车风对附近人和建筑物的影响等等。所以某些空气动力学要求比飞机还要高。

列车空气动力学研究的目的主要是减小气动阻力,改善操纵稳定性,提高安全舒适性及减小其对环境的影响。列车空气动力学的研究内容可以归纳如下几个方面。

(1)研究作用在列车上的空气动力和力矩,及其对列车性能的影响。(2)研究列车运行时,自然风对列车性能的影响及列车风对人和建(构)筑物的影响。

(3)研究列车通过隧道和列车会车时的压力波特性。

(4)研究列车气动噪声和气候条件及其对车厢内人员舒适性的影响。

列车空气动力学的研究方法主要有模型模拟试验(风洞、动模型)、数值模拟计算、实车路试三种。

时代在变火车也在变

目前我国运行的高速动车组在运营速度、安全可靠性、乘座舒适性、节能环保等技术指标,以及全寿命周期成本等经济性指标方面,已经达到和超过世界先进水平。

我们知道飞机起飞时的速度是300千米左右,而我们的动车组的运营时速已经超过了350千米,完全称得上为“贴地飞行”。

纵观火车发展变化的207年,从蒸汽机车时代—内燃机车时代—电力机车时代—动车组时代。它的每一次变革都是由社会生产力需求所推动,随着科技发展的加快,社会发展的速度也在加快,人们对交通工具的安全、高速、舒适的要求也愈发强烈,火车的发展史还将继续书写,目标还是咱老百姓那个让人期待的:“人便其行、货畅其流”。

南宁铁路局多元投资集团天道信息技术公司

E-mail:lz316@tom.com

第三篇:收音机发展历史

收音机的发展史

郑州轻工业学院 艺术设计学院

工业设计08级2班 200805010223 张威

收音机发展历史

收音机是凝聚着太多的东西,她是一部辉煌的科技史,是一部繁复的社会史,也是一部精美的艺术史......收音机的出现

在1844年,电报机被发明出来,可以在远地互相通讯,但是还是必须依赖导线来连接。而收音机讯号的收、发,却是「无线电通讯」;整个无线电通讯发明的历史,是多位科学家先后研究发明的结果。

1888年 德国科学家赫兹(Heinrich Hertz),发现了无线电波的存在。1895年 俄罗斯物理学家波波夫(Alexander Stepanovitch Popov),宣称在相距600码的两地,成功地收发无线电讯号。

同年稍后,一个富裕的意大利地主的儿子年仅21岁的马可尼(Guglielmo Marconi)在他父亲的庄园土地内,以无线电波成功地进行了第一次发射。

1897年 波波夫以他制做的无线通讯设备,在海军巡洋舰上与陆地上的站台进行通讯成功。

1901年 马可尼发射无线电波横越大西洋。

1906年 加拿大发明家费森登(Reginald Fessenden)首度发射出声音,无线电广播就此开始。

同年,美国人德.福雷斯特(Lee de Forest)发明真空电子管,是真空管收音机的始祖。

之后,又有改良的半导体收音机(原子粒收音机)、电晶体收音机出现。

收音机发展史上的几件大事

1923年1月23日,美国人在上海创办中国无线电公司,播送广播节目,同时出售收音机,以美国出品最多,其种类一是矿石收音机,二是电子管收音机。

1953年,中国研制出第一台全国产化收音机(“红星牌”电子管收音机),并投放市场。

1956年,研制出中国第一只锗合金晶体管。

1958年,我国第一部国产半导体收音机研制成功。

1965年,半导体收音机的产量超过了电子管收音机的产量。

1980年左右是收音机市场发展的高峰时期。

1982年,出现了集成电路收音机和硅锗管混合线路和音频输出OTL电路的收音机。

1985年至1989年,随着电视机和录音机的发展,晶体管收音机销量逐年下降,电子管收音机也趋于淘汰。收音机款式从大台式转向袖珍式。

直到现在,科技越来越发达,收音机的更新换代也很快。发展中的第一个阶段

时间:出现到20世纪初 19世纪四十年代,是电气的广泛应用的时代。主要的成果有:第一,新能源的大规模应用,如电力,煤炭等。第二,内燃机的发明解决了长期困扰人类的动力不足的问题。第三,第三,通讯工具的发明。收音机的出现也是关乎于这个时代。刚开始出现的收音机在形态上都是比较大。结构也很复杂。看起来比较笨重。也许当时所追求的就是这种所有的厚重感。给我们的感觉就像是个笨重的机器。色彩也比较单一,这也许跟当时的环境有一定的联系。当时的环境是重工业比较发达相比之前来说。这也是我拿我们现在的观点所看。总之,19世纪末收音机刚开始出现,当时由于科学文化有一定的限制,因此收音机在造型上有一定的限制。发展中的第二个阶段

时间:20世纪初

20世纪是人类科学文化迅速发展的时代,无线电成为时代的象征,收音机在设计上也逐渐摆脱十九世纪末新古典主义的包袱,开始走向现代化的道路,发展出了一种介于古典与现代与之间的风格,后人把这种风格称为“艺术装饰风格”(Art Deco)。

摆脱了古典繁复线条,大量运用不同粗细与弯曲线条、几何图形来精饰笔身,让设计展现高雅精致的美感。

Norman bel Geddes(1893-1958)就是早期探索赋予收音机以艺术的工业设计大师之一。这是一种新的造型语言,富丽、豪华与奢侈与家庭高度的溶合、统一成为时尚。

木头是设计师们最喜欢的材料之一。木头所表现的精细和高贵,是很多材料所不能体现的。而在造型上,也是追求与家具和谐的特点,所以当时的收音机不光光是单一的收音作用而已,也有了与家具一样的作用。这在当时是一种很摩登的表现。

发展中的第三阶段

时间:19世纪二十年代到四十年代 分成 4 个风格 风格1 19世纪二三十年代是教堂盛行的时期。随着大教堂的出现和盛行,受到当时社会背景的影响,处在这个时期的设计师,所设计出的收音机也跟大教堂有着很多的联系。大教堂的问世是收音机设计史上的里程碑。阿姆斯特朗发明超外差式收音机后,新的内容必将以新的形式来展现,收音机在设计师手中与当时流行的艺术风格得到精美的体现。

在1930年,Benjamin S.Nash(1882-1951)设计的Philco 37。最有代表性的当属美国卓越的设计家Edward L.Combs(1906-1941)的Philco 90和Clyde Shuler(1892-1969)的Philco 71。

右边的图片就是Clyde Shuler(1892-1969)和他的Philco 71。

它生动地体现了这一时期的豪华与奢侈。艺术上以其富丽和新奇的现代感而著称。

右边这个就是Clyde Shuler(1892-1969)的Philco 71的立体图。

这种风格既吸收了各种风格,又不落入历史主义的巢穴。

造型上:受到社会的影响,造型的设计与大教堂的形态有很相似之处。在上半部分使用教堂的顶部设计圆顶,而主面给我们呈现的是对称的装饰。这给我们看起来就像教堂的正面。

材料上:继续使用原木来当做最主要的材料,原木便于雕琢的材料在使用上有利于设计师们所需要做到的精细和精致。色彩也是运用木头原本的颜色。风格2 还有另外一种风格“conso”的设计是早期衣橱式和桌式设计的演变,它是30年代收音机艺术的另一高峰。Edgar F.Haines(1913-1964)在1939年设计的Philc40-180是这个时间最经典的代表。

还有另外一些“conso”风格的设计:

造型上:“conso”风格与大教堂风格有很大的区别,“conso”是延续了早期的衣橱式和桌式设计。

材料上:都是大部分运用原木做材料

功能上:功能性比较单一,只是单单用来当做是收音作用和娱乐作用。

风格3 科技文明日新月异,30-40年代收音机进入发展的黄金时代,电子技术的进步,材料科学的发展,使收音机在艺术设计上进入多元化、多风格的发展时间......“墓碑”是艺术装饰风格的继承与发展,它抛弃了昔日厚重与浮华,风格上更加简洁、美观和富有节奏。

1935年STEWART-WARNER R1262A 顶点 RCA 这一时期,如1933年爱默生的25A,也塑造另一种流行的小型机风格

这个时期的特点是:

造型上:有区别于前几个风格,它的体型更加的小,是一种小型机。发展的过程中,体积形态变小是一种趋势。而且,它抛弃了昔日厚重与浮华,风格上更加简洁、美观和富有节奏。

其他的与前面的没多大区别。风格4 现代主义的设计

流线型风格。1935—1945流线型风格在美国出现。流线型是一种源自于空气动力学的现代美学风格,通过光滑的造型,体现了简洁的美学特点和速度感,是象征速度和时代精神的造型语言。

罗维(Raymond Loeway,1889~1986)是美国工业设计的重要奠基人之一, 是第一位被《时代》周刊作为封面人物采用的设计师。我们前面提到的Norman bel Geddes(1893-1958)等都是这场艺术运动的推动都,以他为代表的一批设计大师,他引 入了流线型特征,从而引发了流线风格。

右面这张是工业设计师Robert D.Budlong(1902-1955)和他设计的顶点 6D311:

特点:

造型上:圆润、动感、流动的曲线美是这个风格的最突出点,它大改以前的方方正正的造型,将曲线进行到底。

材料上:它处于两个时期的中间阶段,这个时期是塑料材料萌芽运用的时期。因此。它的材料大多是用木材和小部分的塑料。欧洲设计的功能主义思想

1933克尔斯汀设计的德国历史上著名的“社区收音机”v301开始大量生产,整机零部件形成一个整体,控制旋钮清晰而简洁,机身朴实无华,没有任何装饰。欧洲更倾向于现代主义中的功能主义思想。在英国,出生于加拿大的柯特斯(Wells Coates)和俄国人谢苗耶夫(Serge Chermayeff)也对英国设计产生了影响。他们两人都是由建筑师转入设计的,为依柯公司设计收音机。

特点:

造型方面:以园型刻度盘为主,并逐步向拉线式发展,立式逐步向横式造型发展,浑然饱满的整体形态,对称的直角几何形态显示出构造的严谨性,有利于营造庄严、宁静、典雅、明快的气氛。

功能方面:电眼指示管的运用,刻度盘从圆型向向直线的转变, 运用技术精致的细节关系处理,能体现产品的优异品质、精湛工艺,通过产品整体造型关系,局部典型造型等来体现产品的与众不同。

结构方面:严谨的部局显示温和、大同、包容的概念,有利于营造完满、大气的气氛

塑料的时代

从20世纪初电木流行以来,塑料还从未像现在一样受人喜欢。到40-50年代出现了各种塑料材料,可以做成表面光洁得能够激发出美感的物品,并且发出丝缎一样的光泽,收音机在设计上显得整加美丽动人。

这个时期最大的特点就是材料的改变。

优美的造型、斑斓的色彩。这是卓越设计师为Norman Bel Geddes(American, 1893–1958)设计的爱默生。

发展中的第四阶段

时间:20世纪50年代到六十年代

第二次世界大战后,世界科技突飞猛进,社会文化发生了深刻的变化。在设计艺术上,斯堪的纳维亚风格、荷兰风格派等一系列艺术思想的成熟与发展,为包括收音机在内的工业设计艺术提供了良好的氛围。荷兰,意大利和北欧国家的设计风格逐渐受到重视,国际风格逐步成型。

1949年,英国穆拉德公司设计的MAS-276收音机,被设计界视为50年代收音机的基本模式,这种用深色外框把钮、刻度板、喇叭等部件集中到面板中间的设计成为20世纪50年代台式交流收音机的典型。

这是当时最具代表性的收音机造型语言。

德国的Wega 401,一个典型的实物图。

20世代50年代是电子管收音机最辉煌的流金岁月,是技术性能,设计艺术的顶峰时期,浏览一下当时世界各国的产品,会对当时的设计中有更深的映象。斯堪的纳维亚国家

北欧的斯堪的纳维亚国家创造了当时流行世界的所谓“斯堪的纳维亚风格”,这种现代风格强调对形式和装饰的克制,尊重传统和自然,形式与功能的统一,对自然材料的亲和与欣赏等。它将现代主义设计思想与传统的设计文化相结合,既注意产品的实用功能,又强调设计中的人文因素,避免过于刻板和严酷的几何形式。

瑞典1954制造的将军2522 就风格而言,斯堪的纳维亚设计是功能主义的,但又不像20世纪30年代那样严格和教条。几何形式被柔化了,边角被光顺成S形曲线或波浪线,常常被描述为“有机形”,使形式更富人性和生气。

奥地利

奥地利设计的收音机具有典型的斯堪的纳维亚风格

Minerva Allegro 534W

荷兰

荷兰象著名的飞利浦本身就是一部辉煌的设计史,每一次革命都有它的身影,在它的设计中,可以看到荷兰“风格派”那种简洁的抽象的痕迹,又能看到德国人严谨的功能主义思想。飞利浦是较早走向国际化企业,遍布欧洲,设计上更多的是理性主义的东西,与德国产品一样都具有凝重、雄伟、圆浑、沉穆的特点。

Philips BX750A(1955Philetta BD254U

年)

英国

英国在设计上与当时的许多工业产品一样,庄重、典雅,象著名的矮丛树收音机,就继承了英国“工艺美术运动”设计的一些传统,就讲究简单、朴实无华、良好功能,装饰上反对矫揉造作的维多利亚风格和其他各种古典主义的东西;反对设计上的哗众取宠、华而不实的趋势

BUSH VHF81

1959的TT33

德国

德国是现代包豪斯设计艺术的故乡,对工业设计有十分重要的地位,这个民族天生的严谨、理性始终贯穿于她的任何文化中,就收音机而言,她不仅是技术上最精密、最实在、高性能的代言人,而且也是艺术设计的大师,可以说包豪斯设计中,应该做到“产品设计结构合理,材料运用严格准确,工作程序明确清楚”的三设计最高准则,在产品中有极好的体现,真正达到“工艺与艺术的结合”。

Grundig-5040-W(1953)带双电眼的设计 意大利

瑞士

1953年生产的G132 Zermatt 5323

苏联

苏联收音机设计整体上稳重而豪放、淳朴而厚拙,同时,风格上也深受波罗地海国家艺术风格影响。

里加-10 列宁格勒 法国

法国是现代“艺术装饰风格”的创造者,法兰西民族的艺术灵性是与身俱来的,她所设计的每一款收音机,都是一首浪漫主义的诗篇,每一个造型都是那样动人心魄。

材料上:战后法国设计重视各种新材料的应用,金属、塑料、木材、玻璃钢、有机玻璃等在收音机上进行综合利用,取得非常了得的效果。设计上:既有新艺术运动的装饰风格,如卷草纹,动植物图案等元素,又有“装饰艺术”风格中重视贵金属、时尚品进行局部装饰的特点。造型夸张、时髦、稼华、文绮,古典与现代有机地结合,体现法国激情的浪漫主义风格。

surcouf2收音机,宛如一位巴黎上流社会奢华贵夫人。造型上曲折起伏的大曲线,鲜艳夺目的斑斓色彩,夸张、时髦、奢华。

镀金的处理、有机玻璃旋钮表现高贵至尊、时尚流行的风格。

Sonora Excellence 203(1950)

Excelsior 55(1955)RA26U(1951)Jazz(1954)金属的应用,古典的造型,极具新艺术运动装饰风格的卷草纹图案。

Jazz(1954)reela757 根据这些图片,这个时期的特点是:

材料上:木质机强调大边条的应用,力图通过厚重的木质,表达性能的稳定成熟,几何线和古朴的曲线的对比与应用,增添机器的艺术灵性。

发展中的第五阶段

时间:20世纪60年代到80年代

一九五四年,美国德克萨斯公司一款名叫“ Regency”(摄政)-TR-1收音机的问世,预世着一个伟大时代的到来,半导体登场了,它也改变了收音机设计传统。摄政从一开始就建立在工业设计的严格目标之上,既定的衬衣袋设计曾使原来的6管电路变为4管。

Regency将广播从客厅中带来出来,带进到你的口袋之中,可以说改变了人们的生活方式,并且带动了音乐的发展,譬如摇滚乐的发展在很大程度上就应该归功于这款产品,在当时如果没有这种便携式的晶体管收音机,就不会有那么多人在街头跳舞,这就是科技给人们所带来的改变。

晶体管收音机最初在设计上沿用了电子管便携机那种坤包式模式,从20世纪60年代起,各种塑料,木材、人造革是最广泛地材料。早期半导体收音机设计

晶体管收音和“硬边艺术”

进入20世纪60年代后, 半导体收音机深受当时流行的所谓“硬边艺术”的影响。所谓“硬边艺术”(Hard Edge),源于丹麦的工业设计艺术,(材料造型上)在产品设计中强调简洁、有力的的几何形式,并使用工业化的材料,它通常以铝、不锈钢、塑料等材料,表面处理偏爱材料本身的质感,通过简洁的外形和精湛的制作工艺使产品富于高雅的现代感。

Realtone “Globepacer” 塑性、金属的有机结合,强调光洁的平面,不同的平面相互相交、转折、倾斜,常形成刚强、锐利的交线和角度。有意在造型中强调线条的作用,平面用直角过渡,使得线条非常请晰,在立面上有力地呈现出来。

“高技术风格(High-Tech)”

“高技术”风格主要特点是强调技术信息的密集,面板上密布繁多的控制键和显示仪表。造型上多采用方块和直线,色彩仅用黑色和白色。这样就使家电产品看上去像一台高度专业水平的科技仪器,以满足一部分人向往高技术的心理。

战后初期,不少电子产品模仿军用通讯机器风格,即所谓“游击队”风格,以图表现战争中发展起来的电子技术。

在晶体管收音机设计史上与各种现代主义设计思想齐名并影响最大的的是“高技术风格(High-Tech)”。

SONY CRF-320A-1980年

这种准军事无线电设计符合电子技术日益发展的需要,成为现代收音机设计最重要的基本手段和审美情趣。

几乎70-90年代的收音机都或多或少地应用高科技和硬边艺术结合,并成为一种国际性的风格。

70年代以来的部分收音机。

B&O现代风格

1967年丹麦著名设计师雅各布〃彦森(Jacob Jensen)为B&O公司设计的Beolab5000立体声收音机。他创造一种能传达出强劲、精密和识别特征。彦森创造性地设计了一种全新的线性调谐面板,其精致、简练的设计语言和方便、直观的操作方式确立了B&O经典的设计风格,广泛体现在其后的一系列的产品设计之中。

雅各布〃彦森的设计很大程度上主要采用了包豪斯Bauhaus)的现代风格,这种风格在整个30年代的产品设计中都有或多或少的表现。包豪斯的现代主义的风格依然可以在 今天的产品设计看出来,包豪斯不仅仅只是一种风格,而且也是一种质量的体现,对消费者的友好态度和美的哲学。

他的设计趋向“硬边艺术”风格,采用拉毛不锈钢和塑料等工业材料制作机身,造型十分简洁高雅,且操作简易,同时他的这种设计又大胆吸收一些高技术风格的东西,特别在集成电路时代,在设计上得到广泛应用。

发展中的第六阶段

时间:20世纪80年代到20世纪末

20世纪80年代,全球的科学技术和信息发展很迅速,数字化是主流。电子管收音机时代设计者是把收音机作为整个家庭的中心。而20世纪80年的设计者是从另一角度来看待,即把它作为一件高精尖的玩具,这预示着一种个人的而不是共享的体验,多元化的、个性化的产品日益成为时代的需要。

科学技术的高度发展已经使我们步入信息时代,从收音机的设计而言,人们力求克服各种现代主义设计一味追求功能,忽视人情;一味追求简洁,缺乏装饰;一味追求创新,忽视传统;一味追求统一,忽视多样性等现象,致力于创造出更富有表现力和更有趣味的设计语言来取代纯技术的体现,把“高技术”“高情趣”结合起来。如以所谓“波普”的艺术与设计运动的兴起,无疑会今后收音机的设计产生深远的影响。各种数字调谐收音机

发展中的第七阶段

时间:21世纪初到现在

现代的设计,科技的发达,便利的通讯和信息的全球化,还有设计对于人的因素越来越至关重要。考虑的因素很多种,人们所追求的是功能性和装饰性。人机工程学也是发展到一定的时间阶段。人们所想的舒适性还有便捷性更显得重要。

现在高速发展的社会,在这一代给人们所带来不只是富裕的生活,在这同时还带来了这个环境的种种破坏和污染。20世纪末的时候,环境保护就是一个趋势,然而在当今,环境保护更是全球都非常关注的一个严重问题。在设计界也是同时设计出很多呼吁保护环境的设计作品。

根据这些,现代的设计可分为: 功能性多样化设计

很多的收音机为了更方便人们的使用,设计师们就想到把收音机的收音功能收纳到其他一些电子产品中。

环保性设计

德生GREEN-88手摇发电环保收音机

专为经常收听广播的收音机爱好者设计,内臵 3节 600毫安时无记忆镍氢可充电电池组,并配备专用交流充电器,充满电后,可用约10 个小时,正常情况下,每组电池可循环充放电500次以上,相当于250付电池的容量,以每天收听2小时广播计算,数年内,您不必购买电池。

经济实惠,为您省钱,为地球少一份污染!

便捷型设计

复古风设计

未来的发展趋势

相信现在很多人都会拿着自己的手机或是mp3收听收音,然而很少的人再会去想到拿个或大或小的收音机去听收音。偶尔有一个也是把它摆在家中当做摆设。

谁也没有办法想象以后的收音机会不会在社会中消失殆尽? 收音机是给人们消磨时间和娱乐人们的业余生活的。上面的表就说明了现代的收音机的分类。

为了能让收音机不会消失。我们更应该发挥出收音机的最大功能。我们能很大胆的想象,未来的收音机会流行的风格也许会在材料上的改变。让我们在随身携带的一小点东西都能让我们收听到世界各地的收音。而在能源上,现在和未来都提倡环保型,而今现在的社会正需要。虽然收音功能能在很多产品中体现,但是我们不是应该让它有一定的独特性吗?让这一产品有自己的个性。

收音机被各种数码产品所替代,笔记本,MP3,MP4播放器等等,人们会通过互联网以及电视了解正在发生的事情,在公交车上或者散步的时候,会用时髦的播放器听音乐来放松,打发无聊的时间。而收音机,几乎没有了市场。但是,总有那么一批怀旧人士,不忍改掉自己坚持几十年的习惯。但是,这个时代又驱使人们要有所创新,不至于让人觉得自己太落伍,太老土。总结

第四篇:汽车发展历史

汽车发展历史

一、汽车的发明

汽车的诞生日: 1886年1月29日

第一辆汽车由德国工程师卡尔•奔驰设计制造并申请专利。同年,戴姆勒也发明了四轮汽车。二人并称为:“汽车之父” 汽车前史

汽车同其它现代高级复杂工具一样,并非是哪一个人坐在那里发明的。发明之初的汽车也不是现在这个式样,如果你能见到当时的汽车,你也可能认为这不是汽车。汽车的发展有一个漫长的历程,已经走过了风风雨雨的一百多年。

1766年 英国发明家瓦特(1736--1819)改进了蒸汽机,拉开了第一次工业革命的序幕。

随着蒸汽驱动的机械汽车的诞生,人类社会开始了永无休止的汽车发展的历史。

1769年 法国陆军工程师古诺(1725--1804)制造出第一辆蒸汽机驱动的汽车。

1794年 英国人斯垂特首次提出把燃料和空气混合制成混合气体以供燃烧的构想。

1796年 意大利科学家沃尔兹发明了世界上第一台蓄电池,这项发明为汽车的诞生和发展带来了历史性的转折。

1827年 英国嘉内公爵(1793--1873)制造的蒸汽汽车成为世界上第一辆正式运营的蒸汽公共汽车。可载客18人,平均时速19km。

1838年 英国发明家亨纳特发明了世界第一台内燃机点火装置,该项发明被世人称之为“世界汽车发展史上的一场革命”。

1842年 美国人古德发明了硬橡胶轮胎,该轮胎是实心的,行驶中颠簸很厉害。

1858年 法国工程师洛纳因发明了世界上第一只用陶瓷绝缘制成的电点火火花塞。

1859年 法国著名物理学家发明了铅酸蓄电池,为汽车的用电创造了条件,被称之为“意义深远的发明”。

1860年 法国电器工程师莱诺制成了第一部用电火花点燃煤气的煤气机。1862年 法国电器工程师莱诺研制出二冲程内燃机。其他人开始研究四冲程发动机。

1867年 德国工程师奥托(1832--1891)研制成功世界上第一台往复活塞式四冲程煤气发动机。

1886年1月29日,德国曼海姆专利局批准卡尔·本茨为其在1885年研制成功的三轮汽车申请的专利,这一天被大多数人称为现代汽车诞生日。②德国人哥德利普·戴姆勒制成世界上第一辆四轮汽车。③奥托宣布放弃自己所获得的四冲程发动机专利,任何人都可根据需要随意制作。

戴姆勒和本茨的成功

戴姆勒:马车商的儿子,父亲在与蒸汽动力车比赛中惨败。从此立志发明超过蒸汽机车的车辆。

本茨:火车司机的儿子,受父亲的影响,从小对火车机车非常感兴趣。理想:制造一种不用马拉,不受轨道限制的车辆。

狄塞尔的成功

狄塞尔:德国人,成功地研制低一台柴油发动机。“柴油机发明者”。

汽车的发展与完善

汽车刚被发明时,相对于研制历史较长的蒸汽机没有明显的竞争优势(事实上蒸汽机起动时间长达45min)

电动车曾辉煌一时;当时电车受到轨道限制,只适合发展城市公交车;而电池驱动车电池成本太高,里程也有限制。

汽车经历了几十年的完善期。

*1901年迈巴赫发明蜂窝状冷却水箱,为高效冷却打下基础。* 本茨的汽车传动从最初的皮带转变到皮带或链条 * 1917年,凯蒂莱克公司研制出电起动机。

*1889年 ①戴姆勒在他的汽车上采用装有滑动小齿轮的4速齿轮传动装置。

②6月9日,戴姆勒的V型发动机在德国获得专利,后来卡尔·奔驰在自己的汽车上采用了这种类型的发动机,并付给戴姆勒3.7万马克专利费。

③法国人标致研制成功齿轮变速器和差速装置。

汽车的发展与完善

离合器出现 鼓式制动器出现;

液压助力器;

充气轮胎出现(米其林兄弟),从不可拆写到可拆卸;内外胎两 层,外胎金属丝增强,寿命大大增长;到现在,妇女也能汽车轮胎的拆卸工作;

沥青路的出现,高速公路的出现(什么是高速公路?)

销售需要,压缩比提高经济性提高;

发生汽车被盗事件,出现了带钥匙的点火开关,刮水器、制动灯、反光镜也逐渐出现;

1922年仪表板上出现燃油表 1929年,出现车用收音机

汽车发展过程中出现的负面问题 节能环保问题

随着汽车保有量不断的增加,汽车排放物对人类健康的危害越来越明显。在美国,汽车排放物占总排放的55%。

1961年,美加利福尼亚规定61年后生产的汽车必须要装有防止曲轴箱窜气的装置。

1966年后,有规定新车的HC、CO的排放浓度限制。

1968年,美联邦政府采纳该法规

1971年,增加排放浓度限制。

欧洲标准是由欧洲经济委员会(ECE)的排放法规和欧共体(EEC)的排放指令共同加以实现的,欧共体(EEC)即是现在的欧盟(EU)。排放法规由ECE参与国自愿认可,排放指令是EEC或EU参与国强制实施的。汽车排放的欧洲法规(指令)标准1992年前巳实施若干阶段,欧洲从1992年起开始实施欧Ⅰ(欧Ⅰ型式认证排放限值)、1996年起开始实施欧Ⅱ(欧Ⅱ型式认证和生产一致性排放限值)、2000年起开始实施欧Ⅲ(欧Ⅲ型式认证和生产一致性排放限值)、2005年起开始实施欧Ⅳ(欧Ⅳ型式认证和生产一致性排放限值)。

什么是欧I欧Ⅱ欧Ⅲ欧Ⅳ标准??

曲轴箱强制通风(PVC阀)、废气循环系统(EGR阀)、排气三元催化系统、分层燃烧系统、稀混合气燃烧系统相继出现„ „ 能源问题:

安全问题(交通安全、财产安全)根据全球各交通和警察部门的统计,去年全世界交通事故死亡人数为50万人。其中,中国每年交通事故50万起,中国交通事故死亡人数为10.4万人。稳居世界第一。统计数据表明,每5分钟就有一人丧身车轮,每1分钟都会有一人因为交通事故而伤残。每年因交通事故所造成的经济损失达数百亿元。

皮埃尔.居里死于车祸、雷锋死于车祸、戴安娜王妃死于车祸、孔繁森死于车祸、众多璀璨的明星均死于车祸!

为解决安全性问题,汽车碰撞试验和人体工程学成为热门课题。

(1)安全法规日趋细化、完善如:汽车碰撞时对乘员的保护、撞击时转向柱向后位移量限制、车顶抗撞强度和侧门强度、燃油系安全性要求等。(2)设计方面,出现各种安全装置如:

转向柱、前后保险杠;安全挡风玻璃、软化的仪表板、遮阳板、头枕、强化的前门中和重力门柱、抗撞击车门等。

1956以后普遍采用安全带、防抱死系统、安全气囊以及各种安全警报装置… …

汽车发展趋势--汽车电子化和智能化

汽车电子化是汽车技术发展进程中的一次革命,汽车电子化程度被认为是汽车水平的重要标志,是夺取未来市场的重要手段。

电子技术应用到设计,设计方案更优化,材料利用率 提高、性能进一步提高

电子技术改善了汽车性能:燃油经济性、安全性能

电子产品占汽车成本的50%以上

现在汽车电子产品分为两类:

汽车电子控制装置如:电子燃油喷射系统、制动防抱死控制、防滑控制、牵引力控制、电子控制悬架、电子控制自动变速器、电子动力转向等。

车载电子装置如:汽车信息系统、导航系统、汽车音响及电视娱乐系统、车载通信系统、上网设备等

目前汽车电子技术在向集中综合控制发展。

将发动机管理系统和自动变速器控制系统集成为动力传动系统的综合控制(PCM);

将制动防抱死系统(ABS)、牵引力控制系统(TCS)和驱动防滑控制系统(ASR)综合,进行制动控制;

将各总线进行连接。控制器通过复杂的运算,对个子系统进行协调,将驾驶性能控制到最佳水平,形成一体化底盘控制系统(UCC)。

尽管以法国为主的欧洲汽车公司占据了当时世界汽车工业的统治地位,但都是以手工方式生产汽车,讲究豪华,价格昂贵,限制了汽车工业的发展。

世界汽车工业的发展趋势

经历了百年发展的和技术积累,世界汽车工业在知识经济的推动下,伴随着经济全球化的浪潮,正朝着产业集中化、技术高新化、经营全球化、生产精益化的趋势发展。主要有以下几个发展特点:

采用平台战略、全球采购、模块化供货方式已成趋势

国际汽车工业广泛采用平台战略、零部件全球采购、系统开发、模块化供货等方式,使新产品开发费用和工作量部分地转嫁到零部件供应商,风险共担,实现在全球范围内合理配置资源,提高产品通用化程度,有效地控制产品质量,大幅度降低成本。不少汽车跨国公司正在积极研究减少平台数量,增加零部件供货商产品开发的工作量质量和成本始终是市场竞争的焦点,千方百计提高汽车质量,降低汽车成本是市场提高公司竞争力的根本所有。因此,生产精益化是伴随汽车工业走向未来永恒主题。

技术创新能力成为竞争取胜的关键

世界各大汽车公司已把主攻方向转向。

汽车电器发展简史

1、最早汽车电源

现代汽车上使用的铅酸蓄电池已近一个半世纪。1859年,法国物理学家普兰特发明了铅酸蓄电池,为后来汽车用电开辟了道路。他的第一个铅蓄电池有两块卷成螺旋状的铅片,中间用橡皮隔开,浸没在浓度为10%硫酸溶液中。

在此以前的电池只能使用一次,而普兰特造出的是第一个放电后能重新充电,从而可以反复使用的蓄电池。

在汽车未安装起动装置之前,汽车发动机都必须摇动手柄起动,既费力又危险,起动机就是在一次偶然的事故中产生。1910年利兰德的好友卡顿因为帮助一辆抛锚的凯迪拉克轿车女车主摇起动手柄,发动机产生回火,卡顿被手柄打伤额部,随后因并发症而死。由此利兰德邀请凯特林研究发动机的起动装置。

1912年凯迪拉克轿车开始使用了起动装置。

3、仪表与信号

最早的汽车仪表与信号是由一排外视器组成的,随后出现的仪表是精确计时仪。

在1900-1905年间,大多数汽车上的计时仪仅仅是卷簧时钟;后来又出现了速度表、润滑油压、充电电流表、发动机冷却液温度以及燃油液位等各种仪板,并使仪表板配备了夜间照明系统;1916年,美国一个名叫托马斯的人把一个带电池的灯泡装在手套上,这样夜间行车时,对方驾驶员就能看到他打的手势。

1920年,在选用倒挡装置时,使用了倒车灯。

1938年,别克公司提供了转向灯作为选用的附件,但当时只在汽车尾部安装。20世纪80年代,随着电子技术的发展,电子数字式显示仪表板代替了原来 的机械仪表,彩色显示甚至阴极射线示波管显示也在汽车仪表上得到应用。

目前,汽车仪表板总的发展趋势正在向简洁明了的模拟式仪表和模仿模拟式 仪表数字式仪表板方向发展。4、照明灯及其它部件的发展

汽车上有许多部件都是不可少的,如前大灯,转向信号灯,尾灯,风挡雨刷,喇叭,速度表,温度计,后视镜以及保险杠和行李箱等。但开始时这些东西并非必备部件,许多发明应用到汽车上往往要过很多年,甚至要通过立法强迫采用。

1898年,“哥伦比亚”号电动汽车首先把电用于前灯和尾灯。最初的前大灯不能调光,所以汽车在会车时有些晃眼,后来采用了附加光度调节器,并由美国异航灯具公司推广应用。这种前大灯可以在垂直方向上下移动,但驾驶员必须下车搬动夹具装置,非常不方便。1925年,导航灯具公司推广了双丝灯泡,远光和近光的调节通过开关来控制,才把这个问题彻底解决。

1899年,法国首先制订了有关汽车必须装备警笛的法规,但正式在汽车上使用电喇叭是在1908年。

1922年,纽约的查理士·威廉汽车销售商店推出了保险杠的广告,每个价格8美元,它用螺栓固定在汽车的前方或后方。与此同时该商店还推出了挡风玻璃刮水器,它由夹在挡风玻璃框架上端的橡胶刮片组成,驾驶员利用汽车里面的摇柄来驱动刮片刮除水雾或其它挡住视线的东西。

各个汽车制造厂商立刻看到了这种装置的好处,在制造汽车时便安装了这两种装置,并用一小型电动机来驱动刮水器。

5、音响及空调

1).汽车音响

汽车问世最初的30多年里,人们未曾想到要在汽车内安装收音机,驾驶员或乘客想要在旅途中听音乐、新闻或其他信息的话,只能随身带上电池供电的家用收音机。

1922年5月,美国芝加哥的18岁青年乔治·弗罗斯特将收音机装在福特T型汽车后门上,成为最早装有收音机的汽车。

车用收音机的真正到来是在1929年,当年美国道奇公司生产的DB希尼尔6型车配备了车用收音机,获得车主的好评。但是此时的车用收音机体积庞大——宽610mm、高203mm、深406mm,很难在车厢内完美安装。

1936年,飞歌公司采用了一种可以组装在汽车仪表盘内的体积较小的收音机;1955年,克莱斯勒公司采用了一种用晶体管取代电子管的收音机,这种改进不但使收音机的尺寸变小,还节省了电能的消耗。

在汽车音响的发展史上,飞利浦公司留下了许多里程碑式的纪录:1934年,推出了最早的汽车收放机;1961年,推出了第一台全晶体管调谐收放机;1964年,采用了第一个盒带式的汽车音响系统;1968年推出首台带立体声调谐汽车收放机;1978年,生产出首台集成电路输出汽车收放机;1979年生产出首台具备电子显示及微电脑控制的汽车收放机;1982年飞利浦公司发明了CD唱机,并于1988年应用于汽车音响;1991年推出带RDS功能汽车音响——调频收音数码系统,可自动追踪电台并获得CD般的音质,此系统已在很多国家推广。2).汽车空调

汽车上最早的取暖装置出现在1897年,当时戴姆勒公司装用了一种从发动机冷却水中吸取热量的热水加热器;最早的制冷装置出现在1884年,当时汽车制造商威廉·怀特(W.White)将冰块放在汽车底板的托盘里,并且利用装在车桥上的风扇将冷空气吹入车内;至于车内通风在几十年里都是由杠杆操作通风口来调节,空气被直接导向车内。

实际上真正的汽车空调直到1902年,美国的“空调之父”开利发明了世界上第一台空调后才开始发展研制。

1938年,美国的弗莱德·金斯设计制造了第一台装在汽车上的机械式制冷机组。

1939年,美国的派克特汽车首先采用了车内温度空气流通调节装置-空调器,从而开创了汽车车厢内有冷气的崭新时代。

1953年,美国多家汽车公司装用了凯迪拉克公司生产的带有通-断控制装置的汽车空调器。

1956年,世界上第一台客车空调系统研制成功。1957年,顶置式客车空调问世。

1962年,汽车装空调达75.6万辆。1967年空调汽车已增至355万辆左右。

1964年,凯迪拉克公司又研制成一种新型汽车空调,首次能调节供热、通风和空调至恒温

1979年,美国和日本等公司研制开方了用电脑控制的空调系统,实现了数字显示最佳控制,使汽车空调进入新的先进产品时期。

汽车空调发展到至今,大部分中高级轿车上采用了自动空调。这种空调利用多个传感装置感知车内及外界的状态,将信息传递给中央芯片进行处理,得出系统最佳运行模式,并控制车内温度、湿度、通风等。这种控制使汽车无论在何种天气,车内始终保持最佳舒适状况。

各国对“酒后驾车”的处罚高招

美国法律规定,当一个人血液中酒精含量为0.08%时驾车,被视为醉酒驾车。如果被警察第一次抓住,要当场没收驾照,并被立即送到拘留处医疗中心,关押12至48小时,理由是禁止他不清醒时再次上路。

次日,这名司机要交纳数千美元的“保释金”以及250至400美元罚款才能走出拘留处,外加75美元医疗中心使用费,并吊销驾照一年。如果他开的是商用车,那么还要通知他的雇主。如有第二次,罚款加倍,吊销驾照两年。以后再抓,惩罚更重。

还有人被罚到道路上执勤,做30天至90天的社区服务劳动等。屡次犯错的,甚至会被送去参观停尸房,让他们看在真实车祸中死亡者的残破尸体,希望他们从此警醒。

日本对酒司机管理,有独特而严厉的方式。

驾驶人绝对不能喝酒,在日本如果发现一个驾驶员血液中酒精浓度超过就罚款,到了0.05%就吊销驾驶执照一个月;如果再犯,将处罚更高的罚款,并吊销驾照三个月。此外司机还要受到180天的监控观察,在此期间不得饮酒,违规者将面临终生不得驾车。对驾驶商用车辆的人,绝对不能沾酒。¦10年以下有期徒刑,而且还要把此人的姓名登在当地的报纸上,报纸专栏用《酒醉与入狱》为题,公布示众。

法国是葡萄酒消费大国,警方对醉酒驾车非常敏感,即使司机只是处于轻微酒醉状态,驾驶证也会被注销,并缴纳相当 3年,外加1000英镑罚款;如果在10年内共有3次被判酒后驾车,那么就要吊销驾驶执照109年,开车无望了;一旦发生事故,终身不能再开车,而且还要重罚。

第五篇:乒乓球发展历史

乒乓球发展历史

上传: 许秀华

更新时间:2012-3-7

阅读: 124 1927年,国际乒乓球联合会(ITTF,International Table Tennis Federation)正式成立,并决定举行第一届世界乒乓球锦标赛。五十多年来,乒乓球运动的发展大约经历了三个阶段。初期,运动员使用的球拍虽形状各异,但都是木制的,击出的球的速度慢。力量小,谈不上什么旋转;打法也单调,只是把球推来推去。

1936年,第十届世界乒乓球锦标赛在匈牙利布格拉举行,大赛中出现了令人惊叹的局面。男子团体冠军争夺赛,在罗马尼亚和奥地利进行。比赛从星期天21时进行。熟料双方派出三名削球手,由于打法相同,双方水平又接近,且都用了蘑菇战术,不肯轻易挑板,而且企图从对手的失误中取胜。比赛进行到三时还是2:2。当地规定,公共场所必须在3时关闭,惹来了警察干涉,最终耗时31时奥地利才以5:4战胜。

1903年,英国人古德发明了胶皮球拍,有力地促进了乒乓球技术的发展。从1926年到1951年,世界各国选手大都使用表面有圆柱形颗粒的胶皮拍。击球时增加了弹性和摩擦力,可以使球产生一定的旋转,因而出现了削下旋球的防守型打法。这一打法在欧洲流行长久,不少运动员采用这种打法获得了世界冠军。这一时期乒乓球运动的优势在欧洲,其中匈牙利队成绩最突出,在117项次世界冠军中,他们获57项次,占欧洲队的一半。但这种球拍只能以制造下旋为主。人人皆此,磨来守去,即使夺得了冠军也毫无意义。

20世纪50年代初,奥地利人发明了海绵球拍,日本运动员道德在世界比赛中使用,并一举夺取得第十九届世界锦标赛的四项冠军,打破了欧洲运动员的垄断地位。由于日本运动员利用这种球拍创造的远台长抽进攻型打法,具有正手攻球力量大,速度快,发球抢攻威胁大等优点,因而速度慢、旋转弱、攻击力不强的欧洲防守型打法被逐渐取代,使日本夺得了五十年代乒乓球运动的优势。1952年到1959年,在49项次世界冠军中,日本队夺得24次项次,占47%。这是乒乓球运动水平的第一次大提高。

1959年,容国团获得了第二十五届世界乒乓球锦标赛男子单打冠军后,中国运动员开始登上了国际乒坛。逐渐形成了以“快、准、狠、变”为技术风格的直拍近台快攻打法。在1961年第二十六届世界锦标赛中,中国队既过了欧洲关,又战胜了远台长抽加秘密武器——“弧圈球”打法的日本选手,第一次夺得了男子团体世界冠军。并连续获得第二十七、二十八届男子团体冠军。中国近台快攻的优点是站位近,速度快,动作灵活,正反手运用自如,比日本远台长抽打法又大大前进了一步。六十年代,中国乒乓球技术水平位于世界最前列,乒乓球运动的优势由日本转移到中国。这是乒乓球运动水平的第二次大提高。

在日本、中国乒乓球运动发展的同时,欧洲运动员从失败中总结经验教训,经过近二十年的努力,终于取日本弧圈球技术和中国近台快攻打法之长,创造出适合于他们的先进打法,即以弧圈球为主结合快攻的打法。代表人物是匈牙利的克兰帕尔和约尼尔。以快攻为主结合弧圈球的打法,是以正反手快攻为主要技术,用反手快拨快攻力争主动,以正手拉弧圈球寻找机会扣杀为得分手段。代表人物是瑞典的本格森、捷克的奥洛夫斯基等。这两种打法的特点是放置较强,速度快,能拉能打,低拉高打,回旋余地较大。乒乓球运动又推进到放置和速度紧密结合的新高度。这是乒乓球运动水平的第三次大提高。

20世纪70年代以来,由于国际交往和学习研究的加强,各种打法互取长短,使乒乓球技术得到了更快的发展和提高。比如,我国近台快攻、直拍快攻结合弧圈球、横拍快攻结合弧圈球等打法和技术,均有所发展和创新,在国际比赛中取得了优良的成绩。现在,乒乓球已发展成为各国人民喜爱的运动项目之一。国际乒乓球联合会亦已拥有127个会员协会/是世界上较大的体育组织之一。由国际乒联和各大洲乒联举办的世界锦标赛、世界杯赛、洲际比赛及各种规模和形式的国际比赛不胜枚举。1982年,国际奥委会关于从1988年起把乒乓球列为奥运会正式比赛项目的决定,必将激起世界各国对乒乓球运动的进一步重视,推动乒乓球运动更快地发展。

乒乓球运动的产生,纯属偶然。是因两个英国青年玩耍引起的。19世纪末,一天伦敦两个青年人到一家饭馆去吃饭,在等待侍者送饭时,他们感到无聊,便信手将装雪茄的盒盖拿在手中玩,同时又将酒瓶上的软木塞也拨了下来,两人在餐桌上你来我往,相互打过来打过去,结果,他俩玩得竟入了迷,连吃饭都顾不上了。由此,这项餐桌上的游戏,很快就演变、发展成乒乓球赛,并席卷伦敦,一时形成了一股乒乓球热。为了纪念发明国,1926年,第一届世界乒乓球锦标赛在伦敦举行。

早先人们打乒乓球时,大都喜欢在木板球拍上贴一层皮革或软木。胶皮球拍是英国人古德首先发明并使用的。一天,古德赛完球后,在回家途中到药店买药,当药店老板将找回的零钱扔给他时,钱币落在胶皮盘子上弹了起来。古德的眼眼顿时一亮,于是向药店老板买下了胶皮盘子,安在自己的球拍上,精心改革了自己原先的球拍。后来,古德用这块世上第一个粘上胶皮的球拍参赛,并从容地战胜了所有的对手。自此,胶皮球拍便公开问世了。

乒乓球得名的由来及其它

在运动史上,乒乓球运动可以算是一项年轻的体育运动,它只有100多年的历史,比起田径运动(两千年以上)来,它可算是名副其实的后辈。

1890年,几位驻守印度(India)的英国海军(navy)军官偶然发觉在一张不大的台子上玩网球颇为刺激。后来他们改用空心的小皮球代替弹性不大的实心球,并用木板代替了网拍,在桌子上进行这种新颖的“网球赛”,这就是table tennis得名的由来。

Table tennis出现不久,便成了一种风靡一时的热门运动。20世纪初,美国开始成套地生产乒乓球的比赛用具。最初,table tennis有其它名称,如Indoor tennis。后来,一位美国制造商以乒乓球撞击时所发出的声音创造出ping-pong这个新词,作为他制造的“乒乓球”专利注册商标。Ping-pong后来成了table tennis的另一个正式名称。当它传到中国后,人们又创造出“乒乓球”这个新的词语。

在日语里,乒乓球叫做“桌球”。乒乓球运动的很多用词是从网球变来的。打乒乓球所用的球叫ping-pong ball或table-tennis ball,乒乓球台叫ping-pong table,台面称court,中间的球网称net,支撑球网的架子叫net support。

乒乓球单人比赛一般采取三局两胜或五局三胜制,所谓“局”,英文是set。发球叫serve。

乒乓球起源于英国.欧洲人至今把乒乓球称为“桌上的网球”,由此可知,乒乓球是由网球发展而来.19世纪末,欧洲盛行网球运动,但由於受到场地和天气的限制,英国有些大学生便把网球移到室内,以餐桌为球台,书作球网,用羊皮纸做球拍,在餐桌上打来打去.20世纪初,乒乓球运动在欧洲和亚洲蓬勃开展起来.1926年,在德国柏林举行了国际乒乓球邀请赛.后被追认为第一届世界乒乓球锦标赛.同时成立了国际乒乓球联合会.乒乓球运动的广泛开展,促使球拍和球有了很大改进.最初的球拍是块略经加工的木板.后来有人在球拍上贴一层羊皮.随著现代工业的发展,欧洲人把带有胶粒的橡皮贴在球拍上.在50年代初,日本人又发明了贴有厚海棉的球拍.最初的球是一种类似网球的橡胶球,1890年,英国运动员吉布从美国带回一些作为玩具的赛璐珞球,用於乒乓球运动.在名目繁多的乒乓球比赛中,最负盛名的是世界乒乓球锦标赛,起初每年举行一次,1957年后改为两年举行一次.1904年,上海一家文具店的老板王道午从日本买回10套乒乓球器材.从此,乒乓球运动传入中国.乒乓球运动大约在十九世纪末期起源于英国,随后传到美国、欧洲中部、日本、中国及韩国等地。乒乓球运动起初被很多人视为娱乐活动,但发展至今,已成为一项世界性的主要运动之一。乒乓球运动于1988年获得奥林匹克运动会承认,正式成为比赛项目,其中包括了男子单打、女子单打、男子双打及女子双打。

乒乓球术语

第一发展阶段 欧洲全盛期

最初,运动员使用木制球拍,速度慢,旋转也不强,因此打法单调,只是把球挡来挡去。胶皮拍出现后,技术有些变化。因为胶皮拍比木制拍弹性大,摩擦力大,可以制造一定的旋转,于是出现了削下旋的防守型打法。这种打法曾在欧洲风行一时,不少运动员采用这种打法获得世界冠军。如匈牙利的法卡斯(女),英国的伯格曼、李奇,捷克的瓦纳等。这一时期,乒乓球运动的重点和优势在欧洲。世乒赛举行的18届,在七个项目中,先后共有117个冠军(第11届女单无冠军)。除美国选手取得8个冠军外,其余109次冠军全部为欧洲选手获得,其中匈牙利选手成绩最为突出,共得57项半冠军。此时期常被世人称为欧洲的全盛时期。

欧洲选手的基本打法是防守多于进攻,主要靠稳削下旋球取胜对手。他们的指导思想是力争自己不失误,而等待对方失误以取胜。于是在争夺世界冠军的决赛中,曾不止一次地出现打“蘑菇球”的局面,最后有的裁判员不得不用掷钱币的方法来决定胜负。在第11届女子单打决赛中,由于美国和奥地利运动员比赛时间过长,双方又不同意用抽签方法决定胜负,致使这一届女子单打世界冠军成绩表内只好写着“无冠军”。鉴于上述情况,国际乒联决定修改规则、增宽球台、降低网高,限定比赛时间等,以鼓励积极进攻,加快比赛进程,防止采用消极打法。此后,削中反攻打法有所发展。这是乒乓球运动史的第一个发展时期。

第二发展阶段 优势转向亚洲,日本称霸乒坛

1952年,日本运动员在参加第19届世界锦标赛中采用远台长抽打法,结合快速的步法移动,击败了欧洲的下旋削球,从此使上旋打法占了优势。此外,日本还革新了工具,使用海绵球拍,因而加快了进攻的速度。这种新的打法,比速度慢、旋转弱、攻击力不强的防守型打法先进。日本运动员的远台正手攻球,力量大、速度快,配合威胁性较大的反手发急球抢攻,在第19届锦标赛中一举夺得4项冠军,从而打破了欧洲运动员的垄断地位。

这一时期举行过7届世界锦标赛(第19~25届),世界冠军金牌共49枚,日本选手竟夺走了24枚,占总数的49%。在第25届锦标赛上,日本运动员达到了高峰状态,获得了7项冠军中除男子单打以外的6项冠军。以上是乒乓球运动史的第二个发展时期。

第三发展阶段 中国直拍近台快攻打法崛起世界乒坛

在50年代日本称霸世界乒坛的时候,中国也开始登上世界乒坛。通过参加几届世界锦标赛,总结正反两面的经验教训,在技术上保持了快和狠的特点,训练上狠抓基本功,加强了击球的准确性和变化,提高了对削球的拉攻技术,逐渐形成和创造了以“快、准、狠、变”为技术风格的独特的直拍近台快攻打法。在1961年第26届世界锦标赛中,中国队既过了欧洲削球关,又战胜了远台长抽加“弧圈球”打法的日本选手,第一次获得男子团体世界冠军,并连续获得第27、28届男子团体冠军,震撼了世界乒坛。中国近台快攻的优点是站位近、速度快、动作灵活、正反手运用自如,比日本远台长抽打法又向前发展了一步。

在第26~28届的3届世界锦标赛中,世界冠军金牌共2l枚,中国运动员共夺得11枚,占总数的52%。这说明,60年代中国乒乓球的技术水平,位于世界乒坛的最前列,技术优势由亚洲的日本转移到中国。这是乒乓球运动史的第三个发展时期。

第四发展阶段 欧洲的复兴和欧亚对抗

在亚洲日本、中国乒乓球运动发展的同时,欧洲乒乓球选手一直处于探索和动荡之中。他们从失败和挫折中总结经验教训,学习并发展了日本的弧圈球技术,吸取了中国近台快攻打法的优点,创造了适合他们的以弧圈球为主结合快攻和以快攻为主结合弧圈球这两种先进打法。经过20年的努力,终于找到了方向,摸索出自己技术发展的道路。前一种打法以匈牙利的克兰帕尔、约尼尔为代表,后一种打法以瑞典的本格森、捷克的奥洛夫斯基、波兰的格鲁巴为代表。上述两种打法的特点是旋转较强、速度快、能拉能打、低拉高打、正反手都能拉弧圈球,回球威胁性较大。他们把旋转和速度紧密地结合起来,把乒乓球技术又推到了一个新的水平。

70年代以来,我国近台快攻打法也有一定的提高和发展,如创新了正、反手高抛发球,发展了推挡技术中的加力推,减力挡和推挤弧圈球,增加了正手快拉小弧圈、正手快带弧圈球等新技术,这些新技术在历届世界锦标赛中显示了一定的威力。另外,我国直拍快攻结合弧圈球打法,也取得了较大的成绩,削攻结合和以削为主打法的选手,较好地掌握与运用了两面不同性能的胶皮,在发球,搓球、削球、拱球与挡球等技术方面,有所发明和创新,也达到了世界先进水平。我国横拍快攻结合弧圈打法的运动员,近年来加强了正手攻球的力量和反手技术的基本功,在一系列的国际比赛中,也战胜了不少著名的欧洲选手,取得了良好的绩。在第31~39届的9届世界锦标赛中,中国队共获得42项世界冠军:7次男子团体冠军、7次女子团体冠军、5次男子单打冠军、7次女子单打冠军,3次男子双打冠军,6次女子双打冠军(其中包括1次与朝鲜运动员合作)、7次混合双打冠军,占总数63项的66.6%。

第五发展阶段 进入奥运时代,欧亚竞争更加激烈

1988年,乒乓球被列入奥林匹克运动会的正式比赛项目,这大大推动了世界乒乓球运动进一步发展。世界各国尤其是欧亚乒乓强国,如瑞典、南斯拉夫、苏联、波兰、匈牙利、德国、朝鲜民主主义人民共和国、南朝鲜、日本和中国等,更加重视乒乓球的普及和提高。而中国男队在汉城奥运会和第40、41届世界乒乓球锦标赛的比赛成绩,说明长期处于主宰地位的中国乒乓球选手正在让位。进入奥运时代的乒乓球运动,欧亚竞争将更加激烈。目前正处于乒乓球运动史的第五个发展时期。

下载火车的发展历史word格式文档
下载火车的发展历史.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

    遥感发展历史

    遥感发展历史任何一门科学和技术的形成与发展,总是和时代的发展和要求相一致,不可 能超越时代,遥感技术当然也不例外。它的形成是与传感技术、宇航技术、通讯 技术以及电子计算......

    茶艺发展历史

    茶艺发展历史 茶艺,萌芽于唐,发扬于宋,改革于明,极盛于清,可谓有相当的历史渊源,自成一系统。最初是僧侣用茶来集中自己的思想,唐代赵州从谂禅师曾经以“吃茶去”来接引学人;后来才......

    推土机发展历史

    推土机发展历史 履带式推土机(track-type tractor,也有称crawler dozer)是由美国人Benjamin Holt在1904 年研制成功的,它是在履带式拖拉机前面安装人力提升的推土装置而形成,当......

    武汉发展历史

    武汉发展历史关于武汉介绍人文风貌_武汉发展历史截至2019年末,全市下辖XXX个区,总面积8569.15平方千米,户籍人口XX.X万人,流动人口XX.X万人。武汉地处江汉平原东部、长江中游,长......

    GPS发展历史

    上周,美国媒体一篇关于欧洲“伽利略”卫星导航系统的报道,使这个中国也有参加合作开发的项目再次成为关注的焦点。美国一些官员以担心该系统被敌对国家与美国进行战争时使用为......

    ems发展历史范文合集

    E M S 一、历史: 中国有真正邮政的历史起源于1896年(清光绪二十二年)3月20 日,由北洋政府总理大臣李鸿章奏章光绪皇帝批准,在北京正式成立中华大清邮政,由英国人督办。至1904年(......

    审计发展历史

    审计发展历史 一、审计是什么 审计,是指原来负责提供资料的会计人员以外的会计专家,对企业活动、记录和报表所进行的检查活动 ----《新大英百科全书》第一卷 审计,是指对国营企......

    商业银行发展历史

    发展历史 最初使用“商业银行”这个概念,是因为这类银行在发展初期,只承做“商业”短期放贷业务。放款期限一般不超过一年,放款对象一般为商人和进出口贸易商。 人们将这种主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