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课标下的历史教学反思

时间:2019-05-13 09:01:50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新课标下的历史教学反思》,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新课标下的历史教学反思》。

第一篇:新课标下的历史教学反思

新课标下的历史教学反思

一、对历史教师的反思

1、教学观念的反思:新的《历史课程标准》首先要求的是理念的更新。我们要打破旧的教学模式,扫除满堂灌、独角戏、学生被动接受、死记硬背等教学认识态度,倡导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合作探究,情景学习,培养学生创新思维。新课程改革的核心是“一切为了每一位学生的发展”,我们要围绕“以人为本,自主管理”的中心任务,创造良好的课堂教学环境。

2、教学艺术的反思:随着教学内容的展开,师生的思维发展及情感交流的融洽,教师往往会因为一些偶发事件而产生瞬间灵感。这种“想法”要比自己平时所想宝贵得多。这些“智慧的火花”常常是不由自主、突然而至,若不及时利用课后反思去捕捉,便会因时过境迁而烟消云散,令人后悔莫及。

3、教学教益的反思:学生是学习的主体,学生总会有“创新的火花”在闪烁,教师应当充分肯定学生在课堂上提出的一些独特的见解,这样不仅使学生的好想法,好思路得以推广,而且对学生也是一种赞赏和激励。同时,这些难能可贵的见解也是对课堂教学的补充与完善,可以拓宽教师的教学思路,提高教学水平。

二、对学生的反思

新的课程要求在教材上有突破、创新;在教法组织上给学生合作、创新、探究的机会;在评价上有师生、生生、生师的互动。学生真正达到了懂与会的结合,真正有了“汗”与“活”的效果。

1、学生参与度的反思:学生在课堂上主体地位的确立,是以一定的参与度做保证的,学生没有参与,或参与得不够,就算不上“主体”。学生的参与状态,既要看参与的广度,又要看参与的深度。就广度而言,学生是否都参与到课堂教学中,是否参与了课堂教学的各个环节;就深度而言,学生是被动地、应付地学习,还是积极地、主动地探究。从这一点来讲,表面上热热闹闹,实际没有引起学生多少认知冲突的课不是好课。

2、学生交往的反思:课堂上,教师是否创设民主、平等、宽松和谐的学习环境,让学生感到自己在这个环境里是安全的、融洽的、自主的,他能和同学、教师甚至教材进行平等的对话。在这个过程中,师生、生生分享彼此的思考、见解和知识,交流彼此的情感、观念与理念,才有可能丰富教学内容,求得新的发展,实现教学相长。在这样的环境里,学生迫切地想与大家交流自己的学习体验,课堂成了学生放飞心灵的天空。

3、学生生成度的反思:学生是否都各尽所能,感到踏实和满足;学生是否对后继的学习更有信心。一堂好课,需要丰富的知识含量,更要有真挚的情感、体验,这是任何时候评价一堂课必须遵守的原则。检验的标准就是学生的接受程度与效果。在课堂上,主要考查学生有无真正掌握这些知识,并将这些知识纳入自己原有知识体系中的融会贯通的能力。同时,还要了解获得知识的过程,看学生在学习过程中是积极主动地跟进、共鸣、投入,每一个学生是否在原有基础上得到了尽可能大的进步与发展。在致力于面向全体学生的同时,是否能使优等生“吃得饱”,让后进生“吃得了”,真正学有所得,各得其所。

第二篇:新课标下历史教学的反思

新课标下历史教学的反思

摘要:自新课标实施以来,广大教育工作者开始对自身教学重新审视,并逐渐在教学实践中进行感悟与反思。新课标下历史教材的出炉,不仅给历史教学带来冲击,也使我们开始对教育观念进行根本性思考。本人结合教学实践,对自身教学进行了感悟与反思,主要从新课标下教学观念的转变、新教法的探讨以及教师应具备教学机智等方面进行了感悟与反思,对历史学科的教与学策略的认识更清晰、明朗。

关键词:感悟 反思 新课标 教育观 教学研究的主体

从教的十几年来,我一直在问自己一个同样的问题:教书是为了什么?教历史又是为了什么?也为了这个问题在不断地探索,不断地改进,不断的反思,可收效甚微。值得欣慰的是,新课程标准的历史教材的出炉给了我很大的启发,通过自身教学实践,也有了自己的诸多感悟与反思。感悟与反思一:新理念——想说爱你不容易。

新课标下历史教材的出炉,无疑给我们历史教学带来了前所未有的“冲击”,也让我们开始了对教育观念的根本性的思考。要打破传统的教育观,真正体味新教材可以说是“想说爱你不容易”。这主要因为我们还没有真正理解以下几个值得思考的问题:

1、是“用”还是“教”教材?

历史教材是历史教学之本,历史教学应该依据教材而进行。可是在实际的教学实践中,不难发现,我们有的教师是在“教教材”,照本宣科,不敢越雷池一步。孰不知这种“教教材”,只是让学生获得了一些感性知识,历史学习也只是停留在机械记忆和简单的理解上,未能形成“历史思维”的方法,当然,学生也就不具备所谓的历史的时空观和发展观了。而新课标下的新教材给我们提供了处理教材的新观念,那就是怎样去“用教材”。所谓“用教材”,就是把教材当作教学中传授知识的载体,它不停留在教材讲了些什么,而是在更多启发学生明确为什么?为什么与什么之间还有什么?突出知识之间的外在与内在的联系,从“史论”角度来提高学生对教材已表述的知识的理性思考。如,新教材将中国近代史上列强对华侵略的五次战争(其实只有四次,中法战争没有归纳进来)归列在一起,重在向学生阐明“中国是怎样一步一步由封建社会逐步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这一实质性的问题,可是对每次侵华战争的叙述又很精简,但却对列强在华的罪行,不仅用文字进行了说明与解释,还配用了大量的图片资料,这是为什么?这就要求我们在历史教学中怎样去“用”好教材了。又如,“鸦片战争的影响”,新教材只有两句话:“鸦片战争以后,中国从封建社会逐步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鸦片战争是中国 1近代史的开端。”给我们留下了许多思考的余地。新课标下只有依据教材,深化认识,又不拘泥于教材,才是历史教学的真谛。

2、谁是课堂的主角?

我们讲教学改革也有好多年了,“传输式”“填鸭式”的教学方式,也许我们已不再用。我们都明白,教学中教师是主导性的,学生是主体性。可是真正明白的有几个?真正落实下来的又有几个?有的教师在课堂上以为多提几个问题、学生多回答几个启发性的问题就是一种新的教学模式。可是,学生还是不能跳出“如来佛的掌心”,唱主角的仍是教师,学生的主体性还是未能得到发挥。可喜的是,新教材给教改注入了一股新的活力,它带来的不仅仅是教师积极性的提高,更为重要的是告诉我们怎样去调动学生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怎样突出学生的主体性地位。

3、是“教学型”还是“研究型”?

从传统的意义上说,“教学型”教师以“传道、授业、解惑”为职责。教师平时只需要考虑“教什么”,而对于“怎么教”的问题,基本上没有考虑,或者考虑得很少。对于知识化、信息化、科技化时代的学生来说,仅仅应付考试是不够的,在这个问题上,新历史课程标准明确提出“通过主题的方式,让学生具体地感受历史,把握历史发展脉络,而不要求学生死记硬背繁杂的历史知识。”因此,为师者除了掌握现有的历史知识之外,还需要进行专业知识结构的更新和新领域的研究拓展。新课程呼唤“研究型”的历史教师的出现。

“研究型”教师,就是指教师参与到研究中并成为研究的主体。要成为一名“研究型”教师就需要:对历史学科知识本身进行进一步研究;对相关历史教材进行研究与处理;对课程计划和教改精神进行学习与理解;对现代教育理论和教育思想进行学习与感悟,对现代教育技术进行掌握与应用;对教与学方式的变革进行实践与反思。这就要求我们教师在日常教学中细心揣摩与体会,努力使自己朝着“研究型”教师方向发展。感悟与反思二:新教法——为伊消得人憔悴。

说到教法,我相信大多数的同行都知道,那就是“怎么教”的问题。围绕“怎么教”,可以说是“为伊消得人憔悴”。因为,只要我们有心去翻阅一些书、报刊、杂志,就不难发现诸如“怎样提高课堂教学艺术”、“课堂提问技巧”、“怎样去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等等涉及教学方法的文章,教学中,我们也很努力的试着去做,但是很快就发现我们的努力归于失败,这是为什么?其实是我们对“教有法,而教无定法”的真正含义还不十分了解的缘故。俗话说得好:一母生九子,个个全不同。教法也是多样的、多方面的,它要求我们在实践教学中要灵活、要处理得恰到好处,才能达到最佳的教学效果。好在新课程标准实验历史教科书给了我最大的感悟,开始对“怎么教”进行了深刻的反思。中学历史教学的目的,在一个比较直接的层面上,就是使学生能够再认再现一些重大的历史事实,形成对人类历史最基本的了解,更深一层就是培养学 生的“人文素质”。应该使学生充分认识人的价值和人的能力;引导一个人的全面的、充分的成长和发展。因此,我们应该将历史教学放在人文科学领域,从以人为本的立场出发,延伸人的素质发展观念。而新课标下历史教材无论是在内容、难度,还是在编排方式上都体现了学生的实际需要和兴趣。历史教学应该为学生服务,“怎么教”也就明白了。

“鉴前世之兴衰,考古今之得失”,服务社会,把握未来,促进社会健康、和谐、持续发展乃是历史教学应遵从的规律。教学中,我们把那些最能闪耀人类智慧光芒的学问和知识,最能促进社会健康、和谐发展的经验和教训,推广、普及给学生,扬善抑恶,净化学生的心灵。比如中近史中的侵略与反抗,一方面,意在向学生说明腐朽、落后就要挨打的道理;另一方面,以列强在华犯下的滔天罪行来激起学生对侵略者的痛恨,从而激发学生立志建设国家、促进人类和平进步的思想感情。这也给我们历史如何教提供一个广阔的空间,“为伊消得人憔悴“也值得。

感悟与反思三:新问题——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

我这里所说的“新问题”也就是教师应该具备的教学机智或反馈。随着教学改革的深入和发展,我们的课堂呈现出“争奇斗艳,百花齐放”的良好势头,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不断提高,课堂上教师讲得少了,学生的活动多了,教与学、讲与练的双边互动活动就经常处于一种错综复杂交织状态,学生的“新问题”也就多了起来,这就给我们教师提出了更高的要求。经验丰富,反馈能力强的教师能根据学生信息的输出情况,灵活、及时地调整讲课的进度、深度以及采用什么样的教学方法,自觉地应对课堂上出现的千变万化的情况,及时反馈,因势利导,表现出一种很高的教学艺术,从而达到“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境界,取得意想不到的教学效果。

比如,我在上《五四爱国运动和中国共产党的成立》时,要求学生将自己对“五四爱国运动和中国共产党的成立”的了解情况写下来,有位学生写了“进行爱国宣传”这个问题,教材中没有提到,学生却提出了这个问题,这就是我们在教学中应该处理好的“新问题”。我首先赞扬这名学生的“独到见解”。指出他给我们大家提供了“五四精神”中“爱国”的一面。由此自然而然地把教学引入到对学生的“思想教育”的环节,从而也更好地把握了新教材寓含的情感教育功能。

对我们历史教师来讲,怎样才能具备处理好这种“新问题”的能力呢?我想借用武侠小说中的一句话来说明,那就是“武功的最高境界就是„无招胜有招‟”。要做到这一点,首先要熟练地掌握教材。对教材熟稔于心,对教材相关知识点博学精通,心中有数,注意对教材内容的前后联系。其次教师知识面要广,适应性要强。历史教师对于历史知识不仅要“专”还要“博”,帮助他们养成良好的生活习惯,让学生学会学习、学会生存。还要充分了解学生,熟悉学生的情况。谦虚谨慎,以平等的态度对待学生。在教与学的双边活动中,以平等的态度,谦虚而又认真地与学生一起研究、探讨问题,“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决不能用教师的“威严”,对学生不理不睬,堵塞学生的思路。教师在课堂上随时注意观察学生的表情,悉心倾听学生的答与问,认真批阅作业;教师在洞察的基础上还要迅速作出判断;善于在繁杂的问题中,抓住争论的焦点,巧妙地处理好“新问题”。作为教师就应具有“衣带渐宽终不悔”的求学、治学精神。

以上是我对新课标下教学观念的转变、新教法的探讨以及教师应具备的教学机智的几点感悟反思。新一轮的基础课程改革带给我们的不仅仅是这几个方面的变化,还有更深、更强大的冲击力。无论如何,只要我们站在时代的潮头,勇于创新,开拓进取,我相信,我们的教学就一定会取得成功。最后,我用清末学者王国维关于治学的三种境界:“ 昨夜西风凋碧树,独上高楼,望尽天涯路。”“衣带渐宽终不悔,为伊消得人憔悴。”“众里寻他千百度,蓦然回首,那人却在灯火阑珊处。”来作为我对新课标下历史教学不悔的追求与信念。参考文献:

(1)刘捷著:《专业化:挑战21世纪的教师》,教育科学出版社,2002年版。

(2)《全日制义务教育历史课程标准(实验稿)》北师大出版社。

(3)张静:新一轮历史课程与社会课程改革的新理念,历史教学02年,(5)。

第三篇:新课标下的历史教学

新课标下的历史教学

我市的新课改革从2001年到现在已经已进行了10多个年头了,许多教师都有不少的心得和体会。但由于受应试教育的影响,决大多数教师仍推行着一套违背教育教学规律的教学方法和教学模式:重教师主导地位,轻学生主体地位,形成灌输式的教学,学生被动地接受知识,学生的个性得不到充分的发挥;重知识传授,轻思想教育,学生的人格不能健全地发展;重教学结果,轻教学过程和学生的学习过程;上课依然是执行教案的过程,学生在课堂上实际扮演配合教师完成教案的角色,很多情况下,学生只能充当“观众”与“听众”等等。这样,将本来应该生动活泼、丰富多彩的历史课变得枯燥无味,毫无生气,学生的学习兴趣和积极性受到严重压抑。初中历史课程历史跨度长、内容多、范围广,如何在有限的时间内,通过卓有成效的教学方法,提高教学效果呢?我认为应从以下几个方面来做的:

一、从激发学生学习动力入手。动力是激励并维持一个人的活动、思维,以达到一定目的内在的一股“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力量,是发自学生内心深处的一股干劲,一种冲劲。唯有让学生在接触历史课本之前,先具有这样的动力,才能采取主动的学习态度,所以教师在教学活动中就要利用教材中的内容,有意识地挖掘能激发学生学习动力形成的材料。

二、从培养学生学习兴趣入手。兴趣是指一个人爱好某种活动和积极主动探求某种事物(件)的心理倾向,正如爱因斯坦说的:“兴趣是最好的老师”。但由于历史教科书叙述的是人类社会以往的发展过程,是历史学家们根据历史文献和物质遗存对历史的再现,并以现代语言的叙述为主要的表现形式,因此具有很强的抽象性。那些历史事件、历史人物都与我们有着难以逾越的距离,仅靠教师的语言叙述就不能引起学生的兴趣,不可能激发起学生学历史的积极性、主动性。因此在教学中,要尽量采用一些现代化的教学手段如幻灯片、录像、历史剧表演等,把过去的事情真实地展现在同学面前,让历史场景、历史人物走进学生的视野,让学生亲自感受一下历史,这样就把时空拉近,学生学习历史的兴趣便被激发出来。例如,笔者在上七年级下册《第15课明朝君权的加强》公开课之前,让学生自愿报名参加历史剧《宋濂见太祖》的表演,与学生一道研究内容,编写剧本,由学生自导自演,彩排时引起了学生的极大兴趣,课堂中引来了同学们的一阵阵欢乐的、轻松的笑声。因而这节课从头至尾学生始终保持着一种高昂的情绪,都体现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

三、从更新观念,转变角色入手。观念是行动的先导,是行动的灵魂,要真正做到与学生共同学习、共同进步,观念更新和角色的转变是至关重要的。现代科学知识量多且发展快,教师要在短短的几年学校教育时间里把所教学科的全部知识传授给学生已不可能,而且也没这个必要,教师应转变以往的那种自己是知识的权威者、是学生的知识宝库的陈旧观念,而应努力使自己从过去仅作为知识传授者这一核心角色中解放出来。当今,学生获得知识信息的渠道多样化了,学生的知识信息不一定比教师少,甚至于超过教师。

四、从转变课程教学模式入手。众所周知,传统的课程教学模式集中表现为:以教为中心,学围绕教转。教师是课堂的主宰者,所谓教学就是教师将自己拥有的知识传授给学生,教学关系成为:我讲,你听;我问,你答;我写,你抄;我给,你收。在这样的课堂上,教师成为课堂的主宰者,“双边活动”成为“单边活动”,教代替了学,学生是被教会,而不是自己学会,更不用说会学了。在这样的传统教学模式中,要构建师生的“学习共同体”,简直是天方夜谭。因此,转变课程教学模式,不仅是构建师生“学习共同体”的要求,更是更新观念,转变角色之后,付诸行动的重要体现。

五、从建立新型的师生关系入手。教师在新的课堂教学模式中,要注意处理好师生之间的关系,切实消除“师道尊严”的“紧箍咒”,努力建构起一种人道的、和谐的、民主的、平等的师生关系,让学生体会到平等、民主、尊重、信任、友善、理解、宽容、亲情与关爱,同时受到激励、鞭策、鼓舞、感化、召唤、指导和建议。

总而言之,一名好的教师,应该是学生学习的榜样、心目中的“英雄”。作为一名初中历史教师,更应认识到21世纪的历史教学是以学生的发展为本,着眼于人的素质的全面提高的教学。初中历史课程改革中,教师不仅要转变教学观念和教学方式,形成新的教学理念,而且还要在教学的过程中不断摸索、实践,使教学方法多样化、充分体现学生的主体性,构建一个符合素质教育要求的教育体系。

第四篇:浅谈新课标下的历史教学

浅谈新课标下的历史教学

文安县大柳河镇中学 王震

随着现代科学技术水平的不断提高,教育也在不断改革创新中谋求发展。新课标下历史教学究竟该教给学生什么?这是所有历史教师都必须面对和思考的问题。在教学实践中,如何改变教学行为,提高历史课堂教学的有效性呢?下面我就根据自己在教学实践中的一些做法谈几点关于历史课程改革的认识。一.抓住教材“兴奋点”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

乌申斯基说过:“没有任何兴趣,被迫进行的学习会扼杀学生掌握知识的愿望”历史教材本身就是一座宝库,如:“汉魏之文苑,南北朝以后,书画与雕刻,以及历代著名的建筑,各种美术工艺品,历代史况的概述”,都是能感染学生激发学生学习兴趣的历史材料。作为历史教师,一方面要深入研究教材,充分挖掘教材背后的感性材料,另一方面,教师要有意识的做好教学的准备工作,如广泛搜集、积累以备教学用的各种素材性课程资源,如:生动的文学、历史、科学故事、各种有趣的问题、发人深省的警句、耐人寻味的典型事例,能开拓学生视野的材料等。只有这样,才能有效地保证教学内容生动有趣,引人入胜,让学生愿意学、乐意学。如我在讲解“改革开放以来的中国外交”一课内容时就用时事热点来引起学生的关注和兴趣。这一课中的“开展以联合国为中心的多边外交”“发展与东盟的关系”“与欧盟保持良好的发展势头”等内容,这些既是学生比较熟悉的时事性知识,又是学生很感兴趣的现实生活中的热点和焦点,基于对

学生情况的分析和了解,课前我做了大量的准备工作:用最新最形象和最生动的录像画面制作了课件,使抽象的教材内容具体化,历史与时事政治关联起来,教学内容变得有血有肉,学生仿佛置身于外交舞台,轻松的掌握了知识,收到了良好的教学效果。

讲究教学的“趣味性”并不能脱离教学目的和教学内容的要求,为了趣味而趣味是没有意义的。教学的关键是要在实践中积极探索中学历史课堂教学的规律,内强素质,外树形象,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变被动为主动,形成学生学习历史的内在动力。

二.历史课堂上的“辩论会”

很多老师会有这样的感慨:“历史课堂上的讨论环节经常会冷场”导致讨论失败,或者收效甚微。我从电视上播放的大学生辩论对抗赛节目中受到启发,于是把这种形式引入课堂讨论中,很受学生欢迎。每次讨论之前,我先设计一个学生感兴趣的题目,把学生分成正方和反方两大组要求每个人都按题意写成小论文或辩论稿并交给我看。我看完昨晚批示后,把稿子发回给学生,进行分组讨论,互相补充完善本方观点。正 方和反方各推举4名代表,在班上进行辩论。其程序是:各自陈述意见→自由争论→归纳总结。最后由老师进行 裁判并具体分析双方的辩论得失。在世界古代史教学中,我组织的课堂讨论题目是:“东方文明与西方文明之 比较”,正方的观点是“西方文明不如东方文明”,反方的观点是“东方文明不如西方文明”。在世界现代史 教学中,我设计的题目是:“战争与和平谁是历史的主流”,正方的观点是“和平是历史的主流”,反方的观 点是“战争是历史的

主流”。这种讨论具有竞争机制,适合学生的特点,他们为了驳倒对方,翻阅了很多书,讨论的场面十分热烈,趣味盎然,往往是时间已到,很多人仍言犹未了。

三.在课堂上积极发挥学生的主体地位

学生是学习的主体,使课堂的主人。新的课程改革特别强调突出学生在学习中的主体性地位,实现学生对知识的主动选择和探究美国教育家杜威认为,任何时候都不要忘记教学的对象是一个活生生的思想感情意志个性都处于变化中的个体。学生是认识的主人,而不是机器,学生是具有青春活力的“生命体”。我们的课堂教学就是要善于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使学生成为主动的、活泼的、发展的学习主体。历史课堂教学一定要改变教师唱“独角戏”、搞“一言堂”的现象,把课堂还给学生,让学生自己探讨、自我教育、自我体验。我们可以通过情境设置,运用“读、议、讲、练”等教学方式,组织学生进行充分讨论与互相交流,让教学成为共同增长智慧、提升水平、促进发展的过程。“读”就是留给学生一定的时间,直到他们读材料、读标题读子目读重点段落,从而理清知识结构,发现问题,质疑问题。“议”就是在学生自学的基础上,进行分组讨论,自主探究学习;分组讨论前,教师要指导学生抓住教材的重点、难点,设计问题让他们讨论。“讲”就是根据教材的内容和结构,对基本概念进行讲解,对学生讨论中不能解决的重点难点进行解析。这是在学生自学和讨论的基础上,充分发挥教师的指引作用,目的是使学生对已掌握的知识更加明确、更加系统。“练”就是在自学、讨论、讲解 的基础上,对一些具有典型意义的题目进行练习,目的是巩固所学知识,并将知识转化为能力,为健康发展服务。

在历史课堂教学中,要真正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一个关键的问题就是教师要处理好“放”与“收”的关系。所谓“放”就是教师将课堂交给学生,所谓“收”就是让学生带着问题去读书、去思考、去讨论。总之,我们历史教师要改变“说教者”“管束者”的形象,树立科学的学生观,把学生当作是“课堂的主人,学习的主体”,使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主动性在教学中得到充分发挥。

当然,上面的这些做法是十分粗浅的“教海无涯,学无止境”,作为一名一线历史教师,我要在提高历史教学的有效性上多下功夫,多学习、多钻研、多思考,增强学科胜任力,进而实现新课程理念由理论向实践的转化。

第五篇:高一历史新课标教学反思

高一历史教学反思

刘永仙

学好新课标历史,提高学习成绩,应采取以下对策措施:

(1)落实课前预习工作,指导学生学会自主学习。

针对学生学习基础弱、方法落后的特点,教师应努力改变传统的封闭式课堂教学模式。采取开放式教学方法,先让学生课前就明白将要学习的知识,动员和指导学生去查找相关资料,必要时进行社会调查实践。这样,在教学新知之前,学生不再是“零”起点,在学习时能使自己处于主动探索的地位上。让同学在课前的学习活动中,尽可能多的了解到了课本上没有的历史知识、历史故事等,并通过充分有效交流,实现初级资源共享,为学生学好的新课奠定良好前提,形成学习良性循环,并为下次学习探索积累经验。

(2)加强集体备课,提高合作教学观念。

新教材注视学生合作学习方式的转变,实际上教师的备课方式更应随之而变。由于新课程在容量难度上和不同于旧教材,教学上初高中又有很大的差异。教师加强自身教学理论学习和专业素养的提高当然是首要的,同时加强集体备课、集体议课评课,才能更好的解决新教材中的诸多新问题,全面提高教学质量。同时,这种的集体备课不仅仅是校内的,而且应是校际的、地区间的、以至是更大范围的;不仅是面对面的交流,也可以进行更简便、快捷的网上交流。

下载新课标下的历史教学反思word格式文档
下载新课标下的历史教学反思.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

    新课标下数学教学反思

    新课标下初中数学教学反思 “吾日三省吾身”是我国古代的教育家对反思问题的最简洁表达。新课程标准颁布,为新一轮教学改革指明了方向,同时也为教师的发展指明了道路,作为教师......

    新课标下高中数学教学反思

    新课程改革下高中数学教学反思 【摘要】 新课程改革的实施,有力的促进了教师教学方式和教学观念的改变,更改变了学生的学习思维和学习方式。作为新课程改革的实践者,教师需要在......

    新课标下高中数学教学反思

    新课标下高中数学教学反思 对于学生来说,学习数学的一个重要目的是要学会数学的思考,用数学的眼光去看世界。而对于教师来说,还要从“教”的角度去看数学,不仅要能“做”,还应当......

    新课标下高中数学教学反思

    新课标下高中数学教学反思宣汉中学高二数学备课组侯促新 2013-9-18 新课程标准理念要求教师从片面注重知识的传授转变到注重学生学习能力的培养,教师不仅要关注学生学习的结......

    新课标下初中化学教学反思范文

    新课标下初中化学教学反思一、做新课程的有效执行者和建设者 (一)凸显“以人为本”的价值观。 1.把“生活世界”作为化学课程内容的范围。给学生呈现人类群体的生活经验,并把它......

    新课标下高中数学教学反思(合集)

    新课改下高中数学教学的几点体会 高一数学组 汪彬 【摘要】思想前卫的数学课程改革,有力地促进了教师角色的转换,改变了教师的教学教研观念和方式,更改变了学生的学习方式。但......

    新课标下高中数学教学反思

    新课标下高中数学教学反思 平凉五中 陈拴平【摘要】思想前卫的数学课程改革,有力地促进了教师角色的转换,改变了教师的教学教研观念和方式,更改变了学生的学习方式。但是,指导......

    新课标下高中数学教学反思[精选合集]

    新课标下高中数学教学反思黑龙江省依兰县高级中学冯群超 新课程标准理念要求教师从片面注重知识的传授转变到注重学生学习能力的培养,教师不仅要关注学生学习的结果,更重要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