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江苏卷作文分析及例文
江苏卷
【真题回放】
阅读下面材料,按要求作文。
一群人来到光线暗淡、人迹罕至的洞穴里探险,洞穴里很神秘,他们就点了几只蜡烛,发现里面竟然有一群色彩斑斓的蝴蝶,他们欣赏了一会儿,不想惊动打扰蝴蝶就离开了。几天后,他们回到原地,想看看蝴蝶在不在,却发现蝴蝶已经栖居到更深更黑的地方去了。他们在想,是不是几只蜡烛的光亮影响了蝴蝶的生活习惯呢?
要求:阅读材料、自选角度、题材不限,诗歌除外,完成作文。【分析点评】
此道作文题,秉承了江苏自主命题以来浓郁的人文关怀,与以往相比,有四大主要变化:一是在主题预设上,由过去的关注生活、诗意思辨变为关注自然、敬畏自然;二是在命制思路上,由过去的“话题作文”“新命题作文”变为“新材料作文”;三是在材料写作上,由过去的思辨为主变为叙事为主;四是在立意指向上,由过去的“散乱无章”变为“集中明确”。
此道作文题有三大亮点:
一是传达出对自然的敬畏与尊重;“人迹罕至的山洞”表明是未开化之地,动物、植物静美生长,而探险者也是“无意中”走进,他们发现了蝴蝶,然后“屏住呼吸,放轻脚步,唯恐惊扰了这群美丽的精灵”,材料所传达出来的探险者是充满对自然的敬畏的,不去打扰那些自然深处的原生民;如果无意之间打扰了,可能“会带来这么大的影响”;更妄谈现在对生态和自然的破坏,以及在破坏之后虚掩的矫饰。
二是体现出对立意的引导和凸显。新材料作文与传统材料作文不同,不能抓住材料中某一个或几个关键词或某一句话来立意,而应该抓住材料的“核心语义”来审题立意。特别是此则材料出自于《读者》2011年第4期,与原文相比,改动较大。以优雅有节制的语言,心理描写、动作描写等细节描写的准确传神,让读者身临其境,感同身受,如亲历一般,最后一句“恍然大悟”,更是明确点题。很容易消除紧张,从而准确审题立意。这体现出命题者对考生的尊重。这在高考试题命制中难得一见,却饱蘸深情。
三是体现出对考生的尊重和教学引导。材料的叙事风格体现出对考生的尊重,这一点,也可以从选用“新材料作文”这一命制方式可以看出——“不与学生为敌”,以学生训练有素的方式,保持了“所练”与“所考”的一致性。如材料“恍然大悟”所言,可以想象:如果我们的考生在考场上看到的不是自己一直训练的“新材料作文”,而是其他创新的命制方式,他们也会“恍然大悟”:也许“新材料作文”更适合吧,高考命题者“小小的蜡烛”竟然会带来这么大的影响。而现在,看到了自己训练有素的“新材料作文”,可能从心理上更容易接受一点。这道作文题对目前的中学作文教学也有积极的引导作用,首先它尊重了日常作文训练体系和方式,使得教师之教、学生之作显得有信心,有准备,有承受;其次,引导了一种静美的人生价值取向,“文如其人”,要写好作文首先要学会做好人,提升自己对世界的认识和识见是智慧地表达自己的智慧的前提;三是倡导了一种智慧的写作价值取向,要写好作文,关键在平时历练。“好作文是写出来的”、“好作文是阅(读)出来的”,应该成为写作训练的价值追求。要写出好作文,首先要想好。没有对人生的一点想法,没有一种人生智慧与识见,靠“宿构”、“东拼西凑”、“临时抱佛脚”是无法写出好作文来的。
这样分析看来,江苏高考作文的立意主要在三个维度: 一是人文大爱。关爱自然,哪怕是一群微小的蝴蝶,人类都得给他们让路,说得更加严重点,给他们活路。
二是生态情怀。蝴蝶迁徙,微弱的翅膀煽动着生态的不安与无奈,我不知道这柔弱的翅膀能否煽醒人类越来越物质化的大脑,人类还能不能从蝴蝶的迁徙中真正醒悟过来,被破坏的生态留给了人类,人类要不要停滞贪婪的脚步?能不能维修这失衡的生态?
三是人文与生态的交织。生态的维修离不开人文情怀,蝴蝶是见证者,见证着代表良知依存一族的人类反思自身对于自然的破坏。此种维度入文,文章比较容易写充实,以人文为视角,透视生态破坏的可怕与现实,立足当下,从生态情怀的高度观照社会开发与发展,一定能写出深度。【佳作展示】
安然相对不惊飞
江苏一考生
面对人类一往无前的探索,自然如同洞壁上栖息的美丽蝴蝶,向纵深之处隐匿而去。我们,或许早该意识到,是时候了,对环境应留下一段敬畏又适当的距离。
美国有一首流传已久的诗:“在田纳西放一只坛子,原野上的一切将绕此重新展开。”这,无疑是将人的影响置于了世界的中心。人,在所向披靡的征途中为自己加上了无上的尊冕。的确,天地有大美,壮阔无垠,可天地又是如此的脆弱,人的一言一行都可能对其造成无法逆转的影响。而这些影响,注定会成为人们想要承担却又无法承担的重任。对此,我们可以做的并不很多,只有在一开始便小心翼翼,不误闯入自然不容侵犯的领地。
对自然环境保有一定的距离,实在也是出于一种对人自身的保护。自然脆弱,人实则更为脆弱。人类作为一个整体,是无往不胜的,而作为个体,又何其渺小。试想,当我们大呼“山登绝顶我为峰”时,背后又隐藏着多少对于高山的畏惧与不安。而面对后退的蝴蝶以及更多逝去的美丽,我们追随的脚步里又还凝聚着多少无奈与担忧。我相信频发的灾难是自然备受重压后愤怒的呐喊。人会不会有一天像古龙所描述的盖世英雄,“登上了山顶,却发觉自己已一无所有。”那样的人类会不会感到万分的孤独与惶恐?
其实,人完全可以与自然一同诗意地栖居,其关键在于不互相侵扰,不事征服。古人也寻幽探险,也流连于“横柯上蔽,在昼犹昏﹔疏条交映,有时见日”,但他们的态度是如此的虔诚而小心。他们只是竹杖草鞋,手攀足踏,也适可而止。我以为,这样的探险,才是真正触摸了自然的心跳,却不将其惊扰的方式。如此,既将人的环境诗化,也使万物自然的环境留得一份清静。我们可以自在地欣赏环境所赠予的天光云影,花柳水月,却切不可去探求、征辟自然的禁地。古人所谓“天人合一”,我宁愿将其理解为是人在天地之间安详地栖息,而让心神畅游于世界。
很喜欢陆放翁一句词:“沙鸥相对不惊飞。”这固然是说人要少机心,但人若能对环境毫无机心,不事窥看,自然想必也可与人安然相对不惊飞了。
【点评】
文章开门见山,直接从材料中引出观点:“对环境应留下一段敬畏又适当的距离。”接着从自然界的脆弱的一面说起,指出人的一言一行都可能给自然造成无法逆转的影响,所以我们应该避免闯入自然不容侵犯的领地。然后进一步指出,对自然环境保有一定的距离,其实也是出于对人自身的保护,因为在自然界,人又是最为脆弱的一环。最后点明,人完全可以与自然一同诗意地栖居,即如同文章题目所言:安然相对不惊飞。
行礼,为了远方的美
江苏一考生
不要走得太近,惊走了沉眠的美。
美丽的生物是自然的精灵,它们有灵慧,会选择自己的栖居之所。幽兰必绽于空谷,其香才悠远幽邃;最美的蝶必栖于幽暗的洞穴,其美才神秘而惊艳。生长于僻远之处,才有出尘的气质,也许深山千万年的岑寂让时空保持了一份古朴,给予它们明净与灵动。
然而很多人是不懂得美的,甚至出于爱美之心摧残了它。不必说蝴蝶被制成标本而枯萎,鸟鸣在笼中喑哑,就是一些心怀善念的人,也会在无意中酿成悲剧。林清玄的《放生鸟》里,鸟与龟被一捕再捕,一只龟的甲壳上刻满了放生者的名字。仿佛一个悖论,爱造成的伤害触目惊心。
为什么我们会陷入这反复伤害的轮回?只因走得太近,抓得太紧,不懂得保持一段距离。
纯净的美总在远离尘世的僻远之地,譬如青藏高原上起伏的雪峰,与高远的天宇相厮磨。“万物有成理而不说”,其实自然已在沉默中说得清清楚楚:有人之处就有喧嚣,有污浊,有说不清的变数,所以,好山好水都躲得远了,就像高傲的隐居者,不欢迎人们打扰。可人们终究没有读懂。即使读懂了,恐怕我们也不会停下脚步。我们抑不下对世界的好奇,也压不下征服荒野的欲望。
即使如此,我们仍应懂得适度地保持距离,保持对美的尊重。
川端康成说:“凌晨四点,我发现海棠花未眠。”那黎明的薄雾里摇曳的花枝,脉脉地昭示着,告诉我们,不要走近,否则梦就破了。
朱成玉说“见到美,请行个礼”,行礼即是尊重,留有尊重,或许我们还不至惊走全部的美。
在洞中探险的几人,看见山壁上的蝴蝶,于是放轻了脚步。当我们看见蝴蝶远去,定不能再追,应当熄灭蜡烛,默默退出,那退出的脚步和熄灭的蜡烛,是对美的行礼。
作为无数爱美之人的一员,我曾深深惊诧于美的脆弱,也曾因无心之失,怅恨于美的远去。我渐渐明白,追寻美的最佳姿势,不是窥视和攫取,而是敬礼。古人言“亲而不狎”,诚不欺我。
所以我小心翼翼,唯恐惊走潜藏的美。我希望,遥隔黎明的薄雾微微鞠躬,只为一处令人感动的美。
【点评】
这是一篇充满灵气的佳作,语言灵动,思想深刻,富有诗意美。首先打动人的是本文深刻而又富有诗意的语言。“美丽的生物是自然的精灵,它们有灵慧,会选择自己的栖居之所。幽兰必绽于空谷,其香才悠远幽邃;最美的蝶必栖于幽暗的洞穴,其美才神秘而惊艳。生长于僻远之处,才有出尘的气质,也许深山千万年的岑寂让时空保持了一份古朴,给予它们明净与灵动。”作者选取“幽兰”“蝴蝶”这些富有古典色彩的意象,为文章营造了一种古典之美。
本文另一个显著特点是段落划分较为随意自由,多以三两句话为一段。这就使文章显得灵活,不板滞。
最后一句“我希望,遥隔黎明的薄雾微微鞠躬,只为一处令人感动的美”,极富形象感和诗意美,读来让人不禁内心一颤。
第二篇:江苏卷满分作文
2010年满分作文
绿色生活
每每烦躁不安时,低头不语,我就能想起那座桥,那桥下的流水,那流水里融进的我儿时的欢笑„„
初春,正所谓“乍暖还寒”时候,我们便会溜出家门,不理会屋后未化的雪与缸里飘着的块块冰碴子,我们眼里,只有破冻的潺潺流水与水面上不怕冷的野鸭子。嬉笑着,追逐着,疯玩在河边油油的麦田里。有时,牵着心爱的风筝与那顽皮的狗跑啊,跑啊,全然不理会功课的烦恼,更不曾因全球变暖而担忧,心里只漾着笑,如同河面只漾着野鸭子的叫声那般。
待春暖花开已成了夜里的梦,我们几个孩子便相伴漫步在河岸,希望看到有人下河游泳。有人游泳就表明夏天来了。我们从不拘泥于日历表的规定。直到夏天真的走近,却仍未见有人下河时,我们捺不住了,相约脱了衣服,喊着“一、二、三,跳”,可嘴里喊着,身子却往后缩。谁缩得厉害就把谁扔下河里,那进去的扎一个猛子,再探出头来,“不冷,不冷!”又在不经意间抓把泥巴扔在另几个人身上。无奈,只好咬着牙,学就义的烈士那般,奋勇地钻进水里,进了水,才发现河水真的已经暖了。
我们在水里笑了一茬又一茬,水流了一拨又一拨,于是,夏天的暖就被流走了,随水飘来的是清凉的秋。秋天的河俨然成了亭亭少女,端庄,娴静,偶尔被空中的青鸟亲吻一下,便羞得满脸红晕。可是,她却不会拒绝与我们这群孩子亲密接触,我们也会做些有诗意的事。撑一枝长蒿,向芦苇更深处漫溯;拎一窝鸭蛋,举着鸭蛋放歌„„直到夕阳用余辉与河水吻别,我们才依依不舍上了岸,摸摸口袋,却发现鸭蛋已丢,只剩个破洞,懊悔不已,便想着回家补口袋,可蹦着蹦着就忘了。于是,漏掉的就不只鸭蛋,还有整个秋天。
漏掉了秋,就真的只剩冬了。凛冽的北风狂妄地叫着,企图把我们困在屋里。可我们不怕,我们冲出家门,依然奔向河岸,又跑到冰上飞来飞去,别提有多快活了。只是吓得大人在岸上大叫,却又不敢下去抓,不知是冰太薄还是他们的心太厚„„
是的,我的小河和幼时的我,有段共同的生活,那生活满是欢笑,还有无尽的绿色。可现在呢?只剩下回忆了,桥还是那座桥,河水却变成了黑色,麦田被改成了砖厂,偶尔还能见到野鸭子,却是漂在水上的尸体„„
绿色生活,如今只能回忆了。谁能告诉我,我该去哪儿寻找?
2011年满分作文
拒绝平庸
寻常见,众人熙熙,皆为利来;众人攘攘,皆为利往。唯拒绝平庸者,能中流击楫,以超然的意志精神写下壮丽诗篇。
拒绝平庸意味着奋发向上,自强不息的进取精神。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拒绝平庸,追求卓越。或有屈原“朝饮木兰之坠露兮,夕餐秋菊之落英”,或有班超弃笔从成,纵横疆场,保家卫国。拒绝平庸是一种自强的品质,却更是刚正不落世俗的精神。
拒绝平庸更意味着不与世俗同流合污的士之精神。端午时节忆屈原,他剑指长空,背向那浑浑噩噩的都城,长叹掩涕,眼泪划破历史的天空。他所抗拒的,是那个昏黑的时代,是众人皆醉的沉迷。他望见庙堂之上,朽木为官,殿陛之间,禽兽食禄,偌大的楚国,庸庸碌碌,阿谀的朝臣,行尸走肉。乃至于秦军攻破郢都,社稷化为丘墟,苍生涂炭,国破家亡。而他的灵魂,承载的是自上古延续的贵族风骨与良知,乃至对真理和文明永恒的追求。他以绝决之毅然,自沉汨罗,身体与江河长流,精神却与中华之文明同不朽。
面对奸佞当道的朝堂,他的拒绝是以直言上谏的坚持以唤醒沉睡的国家;面对“淈其泥而扬其波”众人,他毅然选择赴之江流,不以皓皓之白染世俗之尘埃!千夫之诺诺,何如一夫之谔谔!他拒绝了平庸的宿命,在那个时代浩荡的长鸣!他虽不能拯救那个破落的国度,却让一种拒绝平庸、不共世俗的精神流传。君不见,正气浩然,传千古而不朽,文天祥拒降,慷慨写下正气歌:“是气所磅礴,凛烈万古存。”于是一种拒绝平庸,在中华士大夫的血液里流传。
时至今日,温总理说道,一个国家一个民族总要有一批心忧天下、勇于担当的人,总要有一批从容淡定、冷静思考的人,总要有一批刚直不阿、敢于直言的人。心忧天下、勇于担当者,拒绝的是为已牟利,蝇营狗苟的平庸生活状态,扛起的民族复兴,社会进步的大任;从容淡定、冷静思考者,拒绝的是汲汲皇皇,随波逐流的平庸活法,承担的是理性思想,指点江山的使命;刚直不阿、敢于直言,拒绝的是曲意逢迎,阿谀媚俗的平庸风气,代表的是刚直正大、浩气慷慨的气节。
拒绝平庸,做傲然挺立的一棵松,做千锤百炼的石灰,做搏击风雨的海燕,让我们的生命拥抱高雅的精神,不再平庸。
第三篇:2013高考英语试卷分析(江苏卷)
2013高考英语试卷分析(江苏卷)
据考生反映,英语试卷题量太大,阅读理解看得实在有些发蒙。一篇任务型阅读和四篇文章阅读看蒙了不少考生。
总体难度比去年有所提升
2013年江苏高考英语试卷沿袭了江苏命题“稳中有变”的原则,突出语篇,强调运用,总体难度比去年有所提升。试卷考查重点突出,所选取的知识点既有较广的覆盖面,又有合理的难度,较好地处理了考查学生的基础知识和学生的语言运用能力的关系。整份试卷呈现创新性、基础性、交际性和开放性的特点,全面科学地测试了学生的英语水平,彰显了高校选拔人才的功能。具体分析:
1.听力部分:2013年江苏卷的听力仍然采用了全国卷的命题材料,朗读语速适中,发音清晰。话题涉及打电话、旅游安排、生活环境、采访、名胜介绍等,第十段材料仍然是独白。这些都是日常生活中常见的话题,贴近生活实际,学生比较容易理解。尤其是前五小题不难,这有助于考生稳定情绪,积极进入状态。
2.单项选择:2013年的单项选择比以往更注重生活交际,通过设置情景将知识的考查与能力的考查有机地结合,很好地诠释了词汇、语法在交际中的语用功能,实现了综合测试的目标。主要语言项目的考查点有:动词及动词短语、时态语态、从句、非谓语动词、倒装、主谓一致、交际用语等,该部分也体现了一些常用词汇、习惯用语等的测试。但由于语境灵活,选项很有迷惑性,考生觉得并不容易。
3.完形填空:2013年的完形填空由去年的纯议论文又恢复到了以往的夹叙夹议的文体。该部分主要考查学生对语篇的理解,着重考查了词汇在语篇中的准确运用,重点是实词,整体难度适中。其选材贴近生活,文章反映的主题:一个人的梦不是美国梦,所有人的梦才是美国梦,只有大家共同努力才能实现共同的梦想。这与我们当前习近平主席所提出的中国梦是人民的梦、也是每一个人的梦是一致的。这充分体现了高考命题贴近时代、与时俱进的特点。
4.阅读理解:2013年阅读理解题型的设计风格与往年有所不同,原来每篇文章基本均匀设题,2013年A篇阅读只设置两道题,而D篇阅读设置了六道题,这体现了高考命题在平稳发展基础上的创新。阅读理解所选的四篇文章材料真实,题材多样,生活气息浓厚。选材涉及游乐园提供的各种服务、应该如何分配:排队还是市场竞争、鱼龙化石研究、通过Mark Twain的文学作品判断他是否是种族主义者。由于D篇阅读篇幅较长,长难句多,题量又大,学生感到有难度。
5.任务型阅读:任务型阅读部分文章语言流畅,句子长度适中,层次清晰,学生容易理解。文章主题是认真负责的人的表现、益处及可能引起的问题。但由于文章原词重现的词只有三个,而归纳的词多达四个,学生在时间比较紧的情况下,也颇感压力。
6.书面表达:书面表达部分也是命题创新之举,2013年是命题作文。根据所给的两幅图写一篇150字左右的短文,题目是:Action Speak Louder Than Words。要求学生:1)简述这两幅图。2)理解两幅图所传达的意义。3)举例你的启示。这两幅图主要是有关地球日和植树的, 这是学生熟悉的话题,人人有话可说,有感而发。但学生需要具备扎实的语言功底才能在短时间内写出出彩的文章。
第四篇:2012江苏卷 文言文
2012江苏卷 文言文
二、文言文阅读(19分)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5~8题。
伯父墓表苏辙
公讳涣,始字公群,晚字文父。少颖悟,所与交游,皆一时长老。天圣元年,始就乡试。明年登科,为凤翔宝鸡主簿。
未几,移凤州司法。王蒙正为凤州,以章献太后姻家,怙势骄横。知公之贤,屈意礼之,以郡委公。公虽以职事之,而鄙其为人。蒙正尝荐公于朝,复以书抵要官,论公可用。公喻郡邸吏,屏其奏而藏其私书。未几,蒙正败,士以此多公。
以太夫人忧去官。起为开封士曹。雍丘民有狱死者,县畏罪,以疾告。府遣吏治之,阅数人不能究。及公往,遂直其冤。夏人犯边,府当市民马以益骑士,尹以诿公,马尽得而民不扰。通判阆州。虽为政极宽,而用法必当,吏民畏而安之。阆人鲜于侁,少而好学笃行,公礼之甚厚,以备乡举,侁以获仕进。其始为吏,公复以循吏许之,侁仕至谏议大夫,号为名臣。
选知祥符。乡书手张宗久为奸利,畏公,托疾满百日去,而引其子为代。公曰:“书手法用三等人,汝等第二,不可。”宗素事权贵,诉于府。府为符县,公杖之。已而中贵人至府,传上旨,以宗为书手,公据法不奉诏。复一中贵人至曰:“必于法外与之。”公谓尹李绚曰:“一匹夫能乱法如此,府亦不可为矣,公何不以县不可故争之?”绚愧公言,明日入言之。上称善,命内侍省推之。盖宗以赂请于温成之族,不复穷治,杖矫命者,逐之,一府皆震。包孝肃公拯见公,叹曰:“君以一县令能此,贤于言事官远矣!”擢提点利州路刑狱。公至逾年,劾城固县令一人妄杀人者,一道震恐,遂以无事。
公没二十七年,不危状公遗事,以授辙曰:“先君既没,惟小子仅存,不时记录,久益散灭,则不孝大矣。”辙幼侍伯父,闻其言曰:“予少而读书,少长为文,日有程,不中程不止。出游于途,行中规矩。入居室,无惰容。故当是时,不闻有过行。尔曹才不逮人,姑亦师吾之寡过焉可也。”辙惧子弟之日怠也,故记其所闻以警焉。
(选自《苏辙集》,有删节)
5.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B)
A.蒙正败,士以此多公多:称赞B.府当市民马以益骑士益:有利
C.公复以循吏许之许:期望D.杖矫命者,逐之矫:假传
【解析】益:动词,扩充,增强。解答此题要注意上下文,依据上下文的语意来推导之,应该很容易判断出来。这道题难度不大。[评点]实词解释题,已经考了多年,应该说这样的题型已经相当地成熟了,学生在此方面的训练也已达到一定的熟练程度。
【答案】B
6.下列句子中,全都表现苏涣为官公正的一组是()(3分)(D)
①所与交游,皆一时长老②公虽以职事之,而鄙其为人
③虽为政极宽,而用法必当④公礼之甚厚,以备乡举
⑤传上旨,以宗为书手,公据法不奉诏⑥劾城固县令一人妄杀人者
A.①②⑥B.①③④C.②④⑤D.③⑤⑥
【解析】①讲的是涣少时的事,还未为官;②是说涣鄙视王蒙正怙势骄横,体现的是涣为人
性格,不能体现为官公正;④说的是涣爱惜人才。
[评点]此题也是相当成熟的题型了,在于考查考生对文章的理解能力和分析问题的能力。
【答案】D
7.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C)
A.苏涣担任凤州司法时,知州王蒙正很赏识他,曾经把他推荐给朝廷,又给要官写信,认为他可以担当大任。
B.雍丘县有百姓死在狱中,县官报告说是因病而死。开封府多次派人处理而没能查明真相,苏涣去后,便洗雪了冤情。
C.祥符县张宗长期作奸营私,因畏惧苏涣,称病辞职,让儿子来接替自己。苏涣认为他儿子不合书手的要求,加以杖责。
D.苏涣去世二十七年后,他儿子苏不危记叙了父亲遗事,交给苏辙;苏辙又补充了他所听到的伯父言谈,写成这篇墓表。
【解析】解答此题最好的办法就是把每个选项置于原文进行比对,比对中很容易发现问题所在:C项中“苏涣认为他儿子不合书手的要求,加以杖责”不合原文“宗素事权贵,诉于府。府为符县,公杖之”。
[评点]这篇文言文有许多删减的地方,跨度相当大,文后又没有注解,如“不危”,如果不是在选项里出现,考生还真不知这“不危”是什么。所以出题者尚要把考试用题目命制得更加人性一点。
【答案】C
8.把文中画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0分)
⑴知公之贤,屈意礼之,以郡委公。(3分)
【解析】注意关键点:“屈意”“礼”“委”。
【答案】(王蒙正)知道您贤能,违背自己的意愿(或降低自己骄横的态度)拿礼节对待您,并把全郡的治事交付给您。
标准答案:(王蒙正)了解苏涣的贤能,降低身份以礼相待,把郡里的事务托付给他。
⑵君以一县令能此,贤于言事官远矣!(3分)
【解析】注意关键点:“以”“此”“于”。
【答案】您凭借一个县令就能做到这样,远远比言事官(也可译为“谏官”或“只说不做的官员”)贤能啊!
标准答案:你作为一个县令能够这样,比言事的官员好多了。
⑶尔曹才不逮人,姑亦师吾之寡过焉可也。(4分)
【解析】注意关键点:“不逮”“姑”“师”“也”。
【答案】你们的才能比不上别人,姑且效仿(或译为“学习”)我很少过错,也是可以的。标准答案:你们才能赶不上别人,姑且学习我少犯错误就可以了。
[评点]三道翻译小题,选得甚是精到,包含文言知识点较多,而且大部分的关键点都是在必修和选修文言文教材中学过,学以致用,考查的就是这个!可见命题人“为语文”的用心良苦,顶!
【参考译文】
伯父叫苏涣。最初取字公群,后来又取字文父。年少时很聪明。所结交的朋友都是当时的上了岁数的有德行的人。天圣元年,才参加乡试。第二年中举,被任命为凤翔府宝鸡县主簿。不久,调任凤州司法。王蒙正担任凤州知州,因为与章献太后是亲家,就仗势欺人,骄傲蛮横。知道苏公贤能,屈心下意,以礼相待,把郡中事物托付给苏公。伯父虽然因为职务关系事奉他,但是鄙视他的为人。王蒙正曾经向朝廷举荐他,又给权要大官写信,说苏公可以被任用。苏公告诉郡中驻京办事机构的官吏,压下王蒙正的奏章并把王蒙正写给权要的私人信件藏起来。不久,王蒙正失势落马,当时的士人因此称赞苏公。
因为给太夫人服丧而离任。后来被起用为开封士曹。雍丘有个百姓死在了监狱里,县里的官吏害怕担罪,说是那人得病死的。州府派人审理这个案子,经过好几个人审理也没能查出真相。等到苏公一去,就给他伸了冤。西夏人进犯边境。府中赎买市民的马匹来扩充骑兵。府尹把此事交给苏公,需要的马匹全部征得并且没有扰乱百姓。虽然处理政务非常宽松,但是用法十分恰当,吏民敬畏他,但是又安于他的治理。阆中人鲜于冼,年少时喜欢学习,行为纯正踏实。苏公对待他非常关照,把他作为地方举荐的人选,他因此而得以进入仕途。他刚做官的时候,苏公又期望他做一个清正廉洁的官吏。后来鲜于冼做到谏议大夫,号称名臣。被选任为祥符知县,乡里从事抄写工作的吏员张宗长久以来作奸犯科以权谋私。害怕苏公,借口有病,过了一百天就辞职了,又引荐他的儿子代替自己。苏公说:“按照法律,抄写人员应该任用三等人,你是第二等,不行。”张宗向来巴结了不少权贵,就向州府申诉,州府发函给祥符县,苏公把张宗打了一顿棍子。不久有地位比较高的宦官来到州府,传达皇帝的旨意,让张宗担任书手,苏公根据法律不接受诏命。又有一个宦官来到说:“即使不合法,也一定要给予他这个职位。”苏公对府尹李珣说:“一个平民百姓却能如此扰乱法律。府中也不能办成什么事了,你为什么不用县里不同意的原因来争辩呢。”李珣听了苏公的话很惭愧,第二天入朝上奏此事,皇上说很好,派内侍查究此事。因为张宗贿赂了温成等人求情,就不再深究这件事。打了假传诏命的宦官一顿棍子,将之贬斥。整个府中都很震动。孝肃公包拯见到苏公,赞叹道:“你凭借着一个县令的身份能够这样,比那些言事官强太多了!”升任利州路提点刑狱。苏公到任一年多,弹劾了一个擅自杀人的城固县令,整个利州路的人都震动害怕,因此而太平无事。
苏公死后27年,不危叙述记录了苏公过去的事情,并交给我苏辙说:“先君已经去世了,只有我们小辈人了,不及时加以记录,时间长了会更加散佚湮灭,那我们就太不孝了。”
我小时候在伯父跟前,听他说:“我小时候读书,稍大些后写文章,每天有一定的限量,不完成不罢休。到外面去的路上,言行都符合规矩,回到卧室,也没有怠惰的神情。所以在那个时候,没听说犯过什么错误。你们的才能赶不上别人,姑且也学习我少犯错误的作法就可以了。我担心子侄辈每天懈怠,所以记录了我听说的这些,来警示他们。
第五篇:2013高考江苏卷作文点评
2013高考江苏卷作文点评:一个富有启迪性的好题目
今年江苏高考作文系材料作文。题目是这样的:一群探险者去山洞探险,进入后点燃蜡烛,发现有一群蝴蝶,于是退出去了。过了一段时间,探险者们再次进入,却发现蝴蝶飞到山洞深处了。作文要求考生根据一点点细微的变化,自定主题。
从2002年到2005年,江苏高考作文都是话题作文,从2006年开始,进入命题作文时代,自2006年的《人与路》到2012年的《忧与爱》,连续7年都是命题作文。今年一改过去的命题方式,采用材料作文的形式。这样的命题方式,无疑给考生提供了更广阔的思维空间,无论立意和选材,都更加灵活和自由。
当然,考生再一看到题目,很可能觉得丈二和尚摸不着头脑。但是,仔细读两遍,便不难发现这则材料说的是“人与自然的关系”。
命题者提示考生“根据一点点细微的变化,自定主题”。“一点点细微的变化”,指的是什么?这就要仔细思考了。探险队员的“变化”是“退出去了”,蝴蝶的“变化”是“飞到山洞深处了”。探险队员“退出去了”是出于对蝴蝶的爱护。蝴蝶“飞到山洞深处了”,探险队员一定会进一步探究其原因并采取措施保护他们。虽然材料没有提及,但这是必然结果。经过这样的分析,考生就可以根据自己平时的积累和体会确定作文的主题。无论是倡导爱护小生灵,保护生态资源破坏生态平衡,还是抨击野蛮发展,甚或是正确处理人与自然的关系,坚持科学发展等等,都可有感而发,或叙事,或议论,或夹叙夹议。
有人会说,考生那会有这样的经历和体会呢?不妨举个例子。5月23日上午8点,南京高淳湖滨中学高一(六)班,47名学生正在安静地做着语文单元测试题。这堂课还有五分钟下课。突然,一只小麻雀误打误撞飞进了教室,教室里六台吊扇锋利的扇叶在飞转。学生们没有漠然地看热闹,或者把麻雀捉住玩,而是自发展开了一场接力行动,在一名男生的一声令下,有人跑去关风扇,有人打开窗户,在班里47个人的一气呵成的配合下,这只小麻雀终于得救。这和探险队员和呵护蝴蝶何其相似!由此可见,如今学生的环境保护意识越来越浓了。面对今年的材料作文题,他们当然有话可说。
总而言之,今年江苏的作文题,是一个富有启迪性的好题目,围绕“人与自然”这个大主题,传递了正能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