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我的德育教育叙事
误会——让我学会倾听
一次与同事逛街,忽然听到有人喊:“老师——老师”,寻声望去,只见一个穿着时髦的年轻人向我们这边走过来,看了一眼并没有认出是谁,便以为是喊同事的,可走近一看,他分明把目光投向了我,见我有些迟疑,他便认真地做起了自我介绍,交谈中我的心里似乎打翻了五味瓶,思绪也飘到了十几年前。
记得,那是我刚参加工作不久,接了一个五年班,对班中的同学还不了解。一个早晨我急匆匆地来到学校,刚到门口就看见一群学生围在那里,走近一看居然是我们班的同学在打架,一股怒火由燃而生,不由分说便把他俩带进了办公室,见我这样气愤,一个学生害怕得低下了头,而另一个也就是今天遇到的小浩,一脸不解的神情,嘴角抽动了几下,似乎想辩解,最终什么也没有说。那时,我心中的想法就是打架就是犯错,没什么好解释的。可是过了几天,一次作文中,这两个孩子同时提到了这件事,原来,一个同学要打别的班级的同学,而小浩怕他犯错便死死地抱住他,恰巧此时被我看到了,误以为他们在打架。我为自己鲁莽的行为感到后悔,最后决定在给小浩指导作文时,解释这件事,而就在那时,我看见他眼睛红了,也就是那次,我意外地知道由于一次疾病,小浩的听力受到了影响,以致于他说话有些结巴。从此以后我对他多了一些关心,也许是因为他有残疾,也许是我的心里有些愧疚。
而今,见到小浩这样兴奋、亲切地说着,心中感到激动与幸福,同时更告诫自己一定要学会倾听,这样才能走进学生的世界。
第二篇:德育教育 叙事
德育教育叙事
参加工作不久后,曾经看到这样一句话:爱自己的孩子是人,爱别人的孩子是好人,而爱别人不爱的孩子才是教师的崇高境界。很庆幸自己在初迈入教师这一行时能看到这样一句给予我启发的行事标杆。在与学生的相处中我也深切明到,每一个孩子,无论乖巧还是调皮的,都有一颗真诚纯洁的心灵,都有被尊重被赏识的愿望。在面对学习、思想、行为等方面存在一定偏差的、调皮难驯的学生,往往诚挚的师爱比严厉的批评教育更能有效地促使他们改正错误,填补他们心理的缺陷,消除他们心理的障碍。
班上有一个男生,课上总是特别多小动作、讲话、撩前后左右的同学、上课过位、等违纪现象层出不穷,各科任老师对于软硬不吃的他也颇为头疼。更让我头疼的是脾气较为暴躁又我行我素的他课间常因小事与同学发生冲突。开学初那会儿,每次他课上违纪、课后与同学发生冲突时,我总是严厉批评他,数列出他犯的各种错误,但每次面对老师的批评,他总是会扬起下巴,眯着眼睛向下看,懒散地站着,摆出一副无所谓的样子,对老师的任何话都不作回应。接到几次同学们的投诉之后,对于这位屡教不改的学生我已渐渐失去的耐心。在一次与家长的沟通时,通过家长的话我了解孩子有多动症,脾气比较暴躁,在家里谁的话也不听,父母工作忙,也没有太多时间管他。回来之后我仔细回想了这位同学开学至今各方面的表现,想起了他也曾在课堂上积极回答问题,虽然他总是爱乱动,但在老师的关注下他还是会认真听讲的;想起了他总是积极地帮助老师擦黑板、帮老师把午餐抬进课室,餐后总抢着和同学们一起把餐具送回饭堂;想起他在帮老师喊口令整理队伍时努力好好表现的神情;想起他在跑操时被我抓到队伍前面带头反而跑得更规矩的情形„„
其实,他原来也是个单纯的渴望被关注、被肯定的孩子啊。在老师的信任和鼓励下,他也是能做好的。看到他的这些细小的不经意间的改变,我内心被震撼了一下。是不是我从前的教育方式错了?是不是我也太过急躁了?以至于错过了和他好好沟通的机会„„此后,在他又调皮犯错的时候,我不再急于指出他的错误,不再急于严厉地批评他,我想,他本质并不坏,也许他调皮违纪了、和同学冲突了也并不是他故意的,这样多动又调皮的他,其实更需要老师付出更多的教育引导和关爱,最大限度地善待、理解和宽容,才能促使他们更深刻地认识到自己的错误,更快速地改正自己的问题。在他这些默默的改变中,我也慢慢地发现,他在学习、思想、行为等方面存在的问题,正是他被忽视、被冷落导致的。第一次,我没有像从前一样带着责备和不满的语气批评他,而是语气平和、轻声地问他原因,而他也是开学将近一个月以来第一次面对老师的教育缓和了态度,积极配合老师的问题,讲清楚了事发原因和经过。在这次“温和的教育”过后,我发现他上课比从前更专注了,小动作和过位现象减少了,也更积极举手回答问题了。在他迅速回答出我课上提的问题,展现出他丰富的词汇积累的时候,我既惊讶又激动地和同学们一起给了他热烈的掌声和肯定。虽然偶尔还会再犯从前的毛病,但在老师的提醒下,他也慢慢学会约束自己了。为了鼓励他不断改进,激发他的自信心和上进心,课上他举手回答时我都尽可能多地提问他,让他担任我们班的体育委员,课间操的时候让他跟在我身边一起领跑,既能监督教育他,也给予他肯定和让他表现自己、发现自己的价值的机会。
有一天,我接到了这同学母亲的电话,她说:“孩子的回家写作业越来越积极、越来越认真了,他还说他很佩服黄老师„„”我听着,内心又是一阵激动,我深呼吸一口气,感觉内心暖暖的。虽然他的改变还不是很明显,虽然他的进步还不是很大,但是,我确实肯定,这个方法对于孩子是有效的。被学生信任的感觉真的很棒。“爱别人不爱的孩子才是教师的崇高境界”这句话再次浮现在脑海中。其实,每一个孩子都值得被爱。原来,学生看起来最不值得爱的时候,恰恰是学生最需要爱的时候。再调皮、再暴躁的孩子,同样拥有一颗真诚纯洁的心灵,也有被尊重被赏识的愿望。像这位调皮难驯的同学这样的学生心灵是最敏感的,他们能够通过老师对自己的态度来判断老师是否真心爱自己。同时,他们也渴望老师能够时时刻刻关心爱护自己。“罗林塔尔效应”告诉我们:只要教师真心爱学生,并让他们感受到这种爱,他们就能以极大的努力向着教师所期望的方向发展。
曾经我以为不讽刺、不挖苦、不歧视、不体罚就是关心爱护学生,以为嘘寒问暖为学生提供物质帮助就是关心爱护,以为关注学生的学习状况、考试分数就是关心爱护,殊不知,真正的关心爱护,不仅是生活上“扶贫”,学习上“扶智”,更应该是精神上“扶志”,品行上“被德”,心理上“扶健”。有人说,对学生,可以没有爱,但要尊重。我却以为,尊重就是一种爱,真正的爱不能没有尊重。很难想象,一个无视学生人格、漠视学生尊严的教师,会是一个热爱学生的教师。一个善于爱的教师,他一定懂得尊重学生的自尊心,像保护自己的眼睛一样保护学生的尊严,因为“只有教师关心学生的人的尊严感,才能使学生通过学习而受到教育”,苏霍姆林斯基这样告诉我们,“教育的核心,就其本质来说,就在于让儿童始终体验到自己的尊严感。”反之,伤害了学生的自尊心,就会阻碍学生的进步和发展,甚至毁掉他们的前途。一个善于爱的教师,他一定懂得尊重学生的个性。
面对刚升入二年级的学生,教师在文明礼仪、学习习惯和行为规范这条路上任重而道远。我总觉得孩子们对于老师的提醒和示范都不甚上心,不知是还不懂要如何做还是害羞不敢、不愿做,他们总不愿意迈出实际那一步。班上有个来自韩国的小男生,抄生字词语时动作拖拉,握笔姿势和坐姿也不正确,我走到他桌前拿起一支笔亲自教他如何握笔,握着他的手教他如何快速写汉字,教完之后我走到别的同学的位置,不经意回头看了一眼,发现他仍保持着我刚刚示范的坐姿和握笔姿势在认真地书写着。放学后,他的妈妈来接,不知他对妈妈说了句什么便见他以韩国的礼仪面对着我九十度边鞠躬边大声说“谢谢老师!”我看着他带着微笑的纯稚的脸庞,为之一动。在我还未明白自己对他们做了什么的时候,我收到了孩子们自身的对老师的教育的感悟。还有那些总给老师及时送来贴心小物件的小女孩,也许我只是在课堂上多提问了她们几次,多肯定了她们的表现几次,她会在看见老师的文件资料散乱的时候送上一个粉色的小夹子,怯怯地说:“老师,给你!”她会在老师提了一句批改了太多作业,红笔都没水了之后默默放上一只红笔在讲台„„慢慢地,他们总会做很多很多,那份行动里体现的进步和关爱,比老师预想的要沉默而深厚。是的,孩子们接收到了老师们关于“爱”的教育,他们在回馈,用他们能想到的言语以及他们力所能及的小小的物质在回馈着,在行动着„„原来,哪怕是二年级的孩子,只要我们老师引导到位了,真正走入他们心中,让他们感受到老师对他的关怀与爱了,他们能付出的行动绝不比我们预想的少半分。
作为一名教师,面对着这样一群天真无邪,渴求知识,有着五彩斑斓般梦想的孩子们,在引导他们学习知识之外更多的应是给予无私的爱,让他们感受到爱,教会他们如何爱,爱身边的亲人、师长、同学以及一切。学生需要爱,教育呼唤爱。唯有爱的雨露才能催开最美的花朵;唯有爱的交流,才能搭起师生之间心灵的彩桥。教育的事业是爱的事业,我们的教育就应该像春风那样慢慢吹开学生的心扉,就应该像春雨那样“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爱像一团火,能点燃学生心头的希望之苗;爱像一把钥匙,能打开学生心头的智慧之门;爱是洒满学生心灵的阳光,能驱散每一片阴暗,照亮每一个角落,融化每一块寒冰。愿每一位教师、家长不光有爱,而且善于爱。
第三篇:德育教育叙事
别让你的“爱”被当做借口
付桂兰
每位老师的班上都会有个别相对来说能力比较弱的孩子,可能经常忘记自己的物品放在哪,到处找东西找不到;可能理解能力比较差,别人听一遍能理解的内容,他要想好久才能弄懂;可能写字的速度特别慢,要花费双倍的时间才能完成和别人相同的任务„„当你遇到他们,你会怎么做?
我们班有个孩子覃小龙,这个孩子平时在班上总是一声不吭,很老实,平时上课不讲话、也不做小动作,但是也不举手回答问题。内向的性格让同班的孩子觉得他很不起眼,有的时候还会被别的孩子欺负。做到作业的时候,他总是速度很慢,做一题要花很长时间。从表面现象看,这个孩子思维能力弱一些,一些填空和应用题对他来说可能确实难以理解。他平时遇到不会的题目,就自己一个人坐在那,从来都不主动开口问我,让你觉得不忍心批评他。我觉得像这样弱势的孩子,需要我们加倍的关注和耐心,所以总是利用课余的时间帮他把课上没听懂的部分再讲一遍,作业中出现的问题也为他详细地讲解,希望他能尽量缩小和别人的差距。
但事与愿违,每天对他加倍的关注,花费加倍的时间与精力却并没有得到预期的效果。慢慢地他对老师越来越依赖,打开作业本也不再积极认真地先自己独立完成,而是先乱写一气,等我给他把每道题的方法讲解清楚后,再重新写一遍。这样的结果是,不只是简单的生字,就连最基本的填空题他也错得一塌糊涂,字也是写得乱七八糟,对学习的积极性反而是一落千丈。
怎么会出现这样的结果呢?我的满腔努力付出,全心全意的爱难道错了吗?这时候恰巧班上有另一位学生林奥运也出了一些状况。这个孩子的智力水平没有问题,但却是一个比较幼稚的孩子,经常性的作业忘记做,做一半留一半,忘记订正,等等。他妈妈也经常找我们交流说这个孩子在家里也是丢三落
四、跟他说一件事情,没有5分钟就全部抛到脑后了,学什么忘什么,他妈妈也是经常在家里急得直掉眼泪。通过和他妈妈的交流,我感觉这个孩子已经尽了自己最大的努力,因此对他也就比较宽容,有问题的时候而大多是提醒他一下,很少严厉地去批评他。
但是慢慢地又出现了问题,我发现这孩子的学习也越来越糟糕,甚至发展到上课的时候也不听了,把手伸到抽屉里做小动作。有一天,在课上留的作业时间里,他没有写作业,晚上回家也没有完成,第二天早晨很轻松地告诉我他忘记了,在我提醒他尽快把作业补好之后,他也没当回事,还在忙着找小伙伴做游戏。
为什么孩子会全部当回事呢?
我在反思,为什么在我的关心、宽容、付出下,所得到的却完全相反呢?一天,从网上看到一则小故事,大意是说:一个从小在福利院长大的孩子,身材矮小,其貌不扬,一直都瞧不起自己,所以一直都一事无成。在他30岁生日这天,他的好朋友告诉他广播里正在寻找拿破仑的孙子,外貌特征和他一模一样。听到自己竟然是拿破仑的孙子,他顿感自己矮小的身材充满了力量,第二天一早,他便满怀自信地来到一家大公司应聘,20年后,成为这家大公司的总裁。但成为总裁的他经过多方查证,发现自己并不是拿破仑的孙子。这个故事说明了暗示的力量是不可估量的。
我为覃小龙补课,每道题都为他详细讲解;从来都不责备林奥运,只是温柔地提醒他,这样我所认为的为孩子着想,反而给了他们另一种暗示呢?我的行为是不是也可以解读为,我知道他们的能力有所欠缺,所以接受他们的不足呢?那他们是不是可以这样认为:既然老师都觉得我不行,那我也可以不用努力,得过且过也就行了?那我所认为的对孩子的“爱”不就成了他们可以不认真努力的借口了吗?
最近,在《读者》上又看见一篇文章,大意是当你在飞机上跳伞前,向教练询问伞是否能打开时,你希望听见“我相信能打开”还是“我知道能打开”?前者的潜台词是具有不确定性,暗示着结果是不一定的;而后者的潜台词是确定的,结果也是唯一的。那我是不是也应该调整对这两个孩子的态度呢?
我先把覃小龙叫来,对他说,经过老师的长时间观察,发现他的学习能力一点也不差,别的同学能做到的事,他也同样做得很好。所以,我对他说,我决定从今往后对他和别的同学做一样的要求,做不到就要接受我的批评,因为我完全清楚他的能力。当我把这个决定告诉他的时候,他听得很认真,虽然有些不知所措,但还是同意了我的说法。
在这之后,他的情况有了明显的改观,作业也不会拖拖拉拉的,上课也会主动举手发言,有不懂的还会主动跑来问我。前后的情况一对比说明之前我对他的态度已经有了“溺爱”的嫌疑,他用行动证明他的能力一点也不差,别人做的到的,他也能一样完成得很好。覃小龙之前之后的变化,让我感觉到可能我们沉浸在孩子一直以来所给我们的假象,当我们主观地觉得有一些孩子可能能力比较弱,所以对他的要求降低的时候,我们有可能就进入了“溺爱”的误区,孩子也许也会降低对自己的要求,所以也就造成了他们越来越差。
成功地找到了覃小龙的原因,再来反思林奥运的问题,我是不是给予他的关心与帮助太多,覃小龙有了依赖的想法,觉得不用自己努力,反正我最后还是会教她?思来想去,我决定和他来个“约法三章”,能自己解决的问题尽量独立完成,每完成一题,我就会在他的作业本上加一颗五角星。结果发现,他的解题能力就像海绵里的水一样,压压也就有了。
这两件事,让我有了新的感悟,孩子是会读懂你的暗示的,当你自以为是的展示你的“爱”,为他找借口,帮他想办法,自然而然的他也会觉得很多事使他无法胜任的。真的去相信孩子,看到孩子的闪光点,告诉孩子“我知道你做得到”,给他自信,你会发现呈现在你面前的是一个全新的状态。
第四篇:德育教育叙事
德育教育叙事
黄 瑛
“爱自己的孩子是人,爱别人的孩子是好人,而爱别人不爱的孩子才是教师的崇高境界。”那些在学习、思想、行为等方面存在一定偏差的学生,我们称之为“问题学生”。他们往往被忽视、被冷落,殊不知,学生看起来最不值得爱的时候,恰恰是学生最需要爱的时候;殊不知,错过学生的一个教育机会,没准就错过学生的一辈子。“问题学生”同样拥有一颗真诚纯洁的心灵,也有被尊重被赏识的愿望。对“问题学生”只有诚挚的师爱,才能填补他们心理的缺陷,消除他们心理的障碍。所以,班主任应当对他们给予更多的教育引导和关爱,最大限度地理解、宽容、善待“问题学生”。
一次,我去家访,来到学生袁智博家,刚一进门,孩子的妈妈迎上来就问:“老师,这小子在校是不是不听话?”又有一次,我家访完走出家门。听到隔壁邻居七嘴八舌地议论着,“瞧,老师追到家里来了。”不难看出,有些家长(特别是问题学生的学生家长)把家访看成了告状。究其根源在于以往的教师家访,总是以报“忧”不报“喜”的行式出现。报“忧”不报“喜”的家访行式,其中的弊端是显而易见的。它不利于发展教师和家长的联系;也不能使家长很理智的对待自己的孩子,要么痛打一顿,要么无可奈何。
我班有个学生李燊,他课上不专心,课后作业不完成,不遵守纪律。教育过几次,效果不佳。告之家长,好景不长。有一次偶然的机会,我与体育老师闲谈中,得知他的体育成绩较好,我抓住这个机会,当着他的面向他的父母报喜,并提出如果在学习上也能这样出色,做个懂事的孩子就更好了。这下可真奏效,他上课认真了,课间能与同学和睦相处了。这时我又不失时机地写了家校联系单。总之,该生一有进步,我就设法给他“报喜”,使他感到老师时刻在关注他,希望他进步。这样他就增强了自信心和自觉性,从而获得了更大的进步。几次成功家访给我的启示是:家访时“报喜”有时比“报忧”更管用。作为教育工作者,作为班主任应以赏识的眼光和心态看待每一个学生和每一个孩子,使他们找到好孩子的感觉。也正由于有了老师对他的信任、尊重、理解、激励、宽容和提醒,才使他找回了自信。让每一个学生都健康向上地成长、快乐地学习。
第五篇:小学德育教育叙事
小学德育教育叙事
小学德育教育叙事
一、案例背景:
我作为一名教师,因为一直以来对孩子们的行为习惯要求比较严格,所以大多数学生基本养成了良好的行为习惯。他们性格各异,活泼好动。特别是在上课时,总是特别高兴。大部分同学意识到纪律的重要,并端端正正地坐好,安安静静地听课。每天面对几个特别爱说的孩子,等待你关心、帮助,方法还是最主要的。
二、案例过程:
有一次,上课时我来到教室门口,就看到一同学正拿着一张奖状在炫耀,发现我马上坐下安静了,我没有理他走了。下课了,他还不出去玩,直到教室里没有学生了,他说:“老师,我要号召几个学生把卫生负责下来,同学们都挺积极的。”说完就像一只欢快的小鸟一样在我身边转。其实,虽然他们初中了,但还是孩子,意识不到自己的错误。接着我让他想想又哪里做得不当,是不是应该上课时说这件事,你想到了会有什么影响吗?他不好意思地低下了头。因为他经常在别的课上违反纪律。经常批评效果也不是很好。正好借助这个机会,我说,这样吧,你能一周不在课上说话,我就同意你的建议,并由你来负责。我们开心的达成了协议。
三、案例反思:
结果效果非常好,他说话的毛病渐渐改了。为什么只看到孩子的缺点呢?批评和鼓励并行,并要抓住契机及时引导。因为平时我发现他也很爱劳动,还愿意帮助别人。我就及时对症下药,利用它感兴趣的事务,改掉毛病。孩子体会到认真听教的好处,也是对老师的尊重,都长大了,应该做个懂事的孩子了。看到孩子的进步,我想只要把孩子的教育时刻记在心上,就会找到解决问题的好办法,不是很难但要用心。科任教师如何协助班主任使班级工作突破现状?如何使各种教育资源得到和谐有效地利用来达到师生互利的效果?我想这正是我们今后需要努力的一个方向。作为一名教师,应该善于为学生营造良好的成长氛围,光爱是不够的,还要用心发现,不断思考创新。多去欣赏和鼓励他们,让每个孩子都能在爱的阳光雨露中健康快乐地成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