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共鸣与勾连,让记叙文内蕴丰厚
共鸣与勾连,让记叙文内蕴丰厚
写作,是一种高层次的表达与交流。叶圣陶认为文章就是要写出自己诚实的话语,“源头很密迩,很广大,不用外求,操持由己,就是我们的充实的生活”。文学创作虽需经过艺术加工,但其根源在于作者对生活的认识和感受。对学生而言,生活愈充实,感受愈丰富,认识愈深刻,写作的需要与动机也必然愈加强烈。
紧张的生活节奏、狭窄的生活空间阻塞了学生从丰富生活中获取新鲜信息的渠道,使学生缺少观察与感受生活的机会,丧失携着自由之心去扩展生活外延、品味生活内涵的能力。教学最终是指向高考的。高三完全进入训练模式,学生也似乎认为自己无须关注纯粹的语文文本,更热衷于记忆答题范式。故而,作文教学和生活之间出现严重断裂,我们有必要找寻突破窘境之法,回归对作文的最初印象。
一、回归教材,采撷精华
教材是不属于高三的。必修、选修教材在学生们的脑中总是被轻易淡忘,更无须说那些曾在试卷上出现的各类文学类文本了。而无论是教材选文还是试题选文,简单来看,皆可看作样本,皆可视为话题,皆可归类为素材。那些大家笔下的散文、小说为何一旦包裹了试题的外衣,就被忽略它文字本身具有的精神内核了?显然,这是理应被摒弃的某种思维定势。
教材文本、试题文本、个性化阅读文本三个体系是学生语文学习的素材宝库,三者理当被勾连在一起。教师应该起到引导作用,让学生在任何学段都不再忽视语文学科的特别之处,即在文本的解读中汲取的绝非是生硬的知识内容,而是人文素养,是人性与时代的精魂。教材选文是基础,为语文素养奠基。学生每一个接触的文本皆可作为阅读理解和文字表达的素材,丰富自己的文字世界。
苏教版高中《语文》必修教材中不乏内蕴丰富、文辞斐然的篇章。苏教版《语文》(必修一)中的“月是故乡明”,《语文》(必修二)中的“向死而生”,《语文》(必修三)中的“底层的光芒”,皆有记人叙事的经典文本。学生在初识这些文字的时候,也许仅仅将它们看作一个鉴赏解构的对象,学后便抛却,感受上也至多停留在仰视欣赏的阶段,未能与自我生活勾连并从中获得共鸣点。教师应挖掘教材文本与写作教学的相同之处,发挥其引导作用,为学生创设情境、唤醒记忆、重读文本,将教材由鉴赏对象升格为写作范式,拉近自我与教材文本的距离,并令其同自身体验碰撞出火花。
二、勾连生活,情动于中
当下高中生的阅读视野深受快餐文字侵蚀,多数学生在写作的时候往往陷入低幼的泥沼。学生大多从自己简单的生活模式、单一的交际状态中取材,选择的是自小学、初中以来习惯于操作的亲情、友情题材来立意,难免寡味。加之在习作中,又并未因为年岁的增长而加深对人情、人性的感悟,故文章大多平实,事件简单,情感疏淡。叶圣陶在《文艺谈三》中说:“真的文艺品有一种特质,就是‘浓厚的感情’。”体悟人情、人性,写出至善至美、至真至纯的情感方能赋予作品灵魂。“文生于情”“情动于中而形于言”,懂得情感与文章面貌的关系,对于写好文章有着重要的指导意义。执着坚持运用自己的心思情感去写作,这是去依傍、避雷同的经验。
作文绝非生活的简单复刻,作文源于生活且高于生活。须引导学生对生活进行选择、加工、改造,以实现对生活的超越和升华,实现个体写作的个性化。随着写作实践的不断深入,教师引导学生逐步认识并体会到写作即是现实生活的反映,是借助文字把生活中的体验、感受和认识表现出来的一种行为过程。作文教学中教师要遵循学生的写作心理规律,帮助他们学会自由真实、个性创意地表达,以适应和满足学生的写作心理需求。
生活体验并不会主动走进人的内心世界,想获得丰富的体验,除却主动投入、参与到生活之中,间接体验亦至关重要,手边的写作素材正待有心人捡拾。写作素材可以是具体的某一段文句,更可以是某一个立意。优质的立意在于是否能够时时体悟待人之心,关注处世之道,感受悲悯情怀。草根群体、生存状态、乡土情结、生命质量、精神空间等皆可作为文章素材。在教学中,必然需要有意识地构建立意与素材的模板,为学生提供立意的方向,通过范文解读来指导模仿,刺激创新。成功的记叙文必然是立足生活真实,内蕴深厚广阔的。在学生有限的生命体验里,尽管没有波澜壮阔的场景,却必然存有最质朴的温馨片段。将自我个性化的动情点与经典文本的深广立意相勾连,必可拓深文字意境,丰厚习作内涵。
三、记录点滴,构建谱系
高中阶段,学生面对茫茫题海,已然缺乏静心阅读文学作品的闲情,若未能在高二以前积累一定程度的阅读量,或本身对阅读文字意兴缺乏,那么必然在写作时笔尖滞涩,无从写起。不少学生皆是空有观点,鲜少有效论据;或是空有立意,却无值得一写的事件。那些驾驭文字功力强的学生,无一不是阅读广泛、情感细腻之人。针对高考语文作文的基本要求,写出符合材料、架构清晰的文章,素材的运用是至关重要的一环。
要以阅读为基础,以阅读促积累,定时定量指导学生积累素材,采取推荐作家作品让学生课后自主阅读与印发作品或优秀习作指导阅读相结合的方式。写作积累可从身边使用的文本开始,要求学生做好积累归纳工作,做到绝非单纯阅读,而是将阅读成果记录下来,构成体系。具体操作时,可按照素材原文、立意提炼、阅读体悟三个步骤解读原始文本素材,使其最终成为学生的个性化素材。素材按照一定模式积累到一定数量便可考虑其覆盖范围的广度,是否涵盖了上述提到的人性人情、社会文化等多重层面。指导学生按照自己的个性化理解和喜好构建属于自己的谱系。
以“乡土”主题建立体系为例:
老屋
旧人
专题:我的乡土情结食物
游戏
风俗
„„
素材:教材文本(段落);名家名篇(段落);“我”的习作(段落)
立意:缅怀旧人旧事;慨叹成长烦恼;赞美风俗人情;感伤消逝文化„„
“乡土情结”是内涵深广的永恒主题,勾连古今情致,每个人存活于世,必牵绊一方水土。结合《语文》(必修一)中“月是故乡明”的主题,可指导学生阅读探究,寻觅动情点,构建自己的“乡土”世界。课堂若能给予学生框架,学生必能构其筋骨血肉。
指导学生在阅读他人作品的过程中产生回忆与感悟,创作出个性化的习作,模仿他人作品的立意行文,深入体味自己的生活。个体的特殊性根本体现在其个性的不同,记叙文的写作要做到将教学资源的领域延展到广阔的个体生活中,才能真正让学生获取各种素材,积累个性化素材。回归生活,善于在生活中“发现自己”“发现他人”,从自我意识上重视生活的艺术世界、道德行为、个体的日常交往,充分发挥自主性,突破传统罅隙的学校课程,才能真正张扬学生的个性,最终提升习作格调。
素材的发现与积累之路自然绝非一两节指导课即可令学生领会的,在日常作文教学实践中,总能感受到学生记忆的模糊与断层,缺乏将素材与主题勾连的自觉。素材的运用首先要发现,在此基础上领悟,最后善加利用,以求达成点睛之效。写作素材积累,终难一蹴而就,需在每一次的写作体验中让学生通过实践来琢磨。记叙文写作是素材积淀后的呈现,是有准备的表达。在个性化素材库中选择符合题意的材料,明确立意,演绎加工。教师也需不断更新素材内容,为学生提供及时的方向与方法的指导。当然,真正的写作内容来源定不是模式化和速成的,有思考的阅读,长时间的积累,诉诸笔端的,方是好文。教师即便在功利的应试背景下,也未尝不可葆有一种引领学生融入非功利语文世界的自觉,优秀的文本总会在身边,邂逅读者,等待品味。
(江苏省苏州市第一中学校;215000)
练兵场
练兵一:生活中我们常常会被听到或看到的一句话触动。一句安慰、一句劝告、一句鼓励、一则名言......于不经意间打动我们的内心。请以“那句话”为题目,写一篇文章。
练兵二:在我们的学习生活中,你应该还有更多的期待,更多的愿望,你想改变外在的学习环境,或者改变自己,请你发挥你的想象力,以“这才是我喜欢的课堂”为题,写一篇文章。
要求:(1)除诗歌外,文体不限。
(2)字数在600左右。
(3)不要出现所在学校的校名或师生姓名。
第二篇:让美术课堂更丰厚
让美术课堂更丰厚
——浅谈练习环节的有效设置
【摘 要】
本文从美术学科的特点出发,立足小班化教学中的理念,针对小学美术课堂练习环节单薄的现象,结合实际案例以及教师实践,论述了设置练习环节的必要性以及有效的练习环节可以让学生从中受益。笔者试从设置练习目标、体验练习内涵、分层练习过程等方面进行阐述,让有效的练习环节,成就小学美术课堂更丰厚!
【关键字】有效 练习环节 丰厚 【正 文】
《美术概论》在论述技能练习的重要性时指出:如果美术家不熟悉特定的艺术语言,不熟悉自己的物质媒介,甚至根本无法进行美术的构思。着重提出了技能练习的重要性。钱初熹在《美术教学理论与方法》里,也把练习当做学生学习活动中不可缺少的环节之一。总之,美术练习是美术学习者掌握美术表现技巧和创作能力的手段,是为美术创作准备基础。
但是,在实践探索新课改教学模式方法的过程中,许多美术教师为了表现实施“新理念”的决心,视技巧练习为高压电线,放弃了传统的美术“双基”教学,完全避开了学生在学习活动中所需要的练习。根据笔者观察,与让学生认识、思考、创作等环节相对比,练习环节的设置在当今的小学美术课堂最为单薄。
渐行渐远渐无书---现状回放
现象一:认识上的单薄
省级优质课展示会上,笔者观察一个耐人寻味的现象:大多参加评选的教师往往在师生互动、评价方式和课件制作等方面都做了可贵的尝试,可是如此多的美术课中,只有个别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安排了必要的技能练习环节。甚至有听课教师也只是注意讲课如何,学生练习时就离去了,认为听课就是听老师如何讲课。而且,通过作业展示环节中还发现,很多学生的作业都没有实现自己原先发言中的计划和灵感,而是为了最后的作业展示环节匆忙放弃自己原先的想法,赶制完成作业。那些在师生交流中得到的珍贵的想象,变成了不可实现的短暂的泡沫。
反思:首先这可能是《新课标》的导向问题:淡化美术技能。让教师们认为“淡化”就是“淡化殆尽”,就不能让学生练习环节占用了时间。第二,公开课这样的教学形式加速了这种现象的形成。每个教师都希望自己完整地把一堂课呈现出来,不允许学生的练习占据很多时间,并且,在观念上认为练习是知识的运用,是学生的事。但是,我们通过最后作业的效果发现,没有技能练习,学生只能靠“老本”(本能)、走“老路”来完成作业。而且,根据学生的遗忘规律,没有经过反复实践来加深印象,再美的想象、再妙的构思也只忘在当下。
现象二:落实中的单薄
在《指印画》一课中,要落实“学印指印”这一环节时,笔者安排了观察不同部位的指纹、尝试印指纹、学生汇报印指纹失败的心得等一系列看似完整的环节,但是作业的效果告诉我,很多学生根本连印指印的方法都还没完全掌握,就急急忙忙地被我“拉”到创作指印画的环节了。看着他们用手指在画纸上拖出的长条形,或者看不到手指纹理的颜料疙瘩,我当时不明白,明明我已经让他们尝试印指印了,也汇报失败心得,并且我当时还和学生一起小结了印指印的注意事项了,怎么作业效果还是这么不理想呢?
反思:当时的我想当然以为,已经讨论了印指印的方法,设置了练习环节来印指印,最后也总结了失败的原因,学生应该知道如何印指印了。实际上却忽视了,从理论到实践需要一些练习时间和次数,而在之前设置的环节,看似安排了一系列的练习环节,实际上让学生真正实践练习机会的就一次,而且总结错误后,没有及时再让学生练习,以至于造成最后的作业效果不良。
总之,正如《美术新课标》指出,我们的美术课不能过度追求“双基”,但是也并不是不要“双基”。“双基”之所以要提到“淡化”的行程上,有它之前太受重视的理由。我们不能“矫枉过正”,没有练习环节的美术课,会倾倒它的大厦之基,创作也会变成一次马失前蹄地奔跑,美术的道路终不长久。有效的练习环节在小学美术课堂上应该占有一席之地。
绿杨阴里白沙堤---策略提升
根据小学生的心理特点,如果设置单纯的美术练习课,会让学生觉得单调乏味,美术课就重回老路,走向极端了。儿童绘画技能的学习是不能孤立存在的,是要和创造力的培养整合起来的。所以,小学阶段美术课堂的练习环节应该安排在创作环节之前,既让练习环节服务创作环节,又可以让创作环节检验练习环节,从而更加丰厚我们的美术课堂。
一、设置练习目标,我想学
首先,有效的练习环节,应该针对本课重难点进行设计。有人说,数学是经线,语文是纬线,艺术则是模模糊糊一大片。其实不然,每一堂美术课,都有本课要掌握的“三维”目标。在练习环节中,是实现“知识·技能”这个维度的有利契机。教师应在这个环节紧抓本课重难点,有针对性的设计练习目标;学生则根据自己的构思,明确自己要练习的重点是什么。在《四季歌》一课中,我制定 “知识·技能”的目标是:学会运用冷色或暖色描绘一年四季的美丽景色。所以我在练习环节中有针对性地安排学生通过“为自己的油画棒排座位”来认识颜色冷暖感。有了动手操作,学生还能“顺便”认识“中性色”,加深了理论的印象,更有利于接下来在创作环节中,颜色的运用。其次,有效的练习环节,应该设置练习分层目标进行教学。如一节《紫砂壶》的教学目标可分为三个层次:C层次学生可以要求他们通过临摹掌握泥塑的揉、捏、接、按等技巧;针对B层次学生,要求其能理解、掌握泥塑的技能技巧,并能熟练地进行造型训练,独立完成作业;针对A层次学生,要求其在B层次学生的基础上,自主创新,运用多种技法,创作出一幅较完整的水平较高的作品。各层次的教学目标,应该是各层次学生通过努力都能达到的。这样才能调动各层次学生的积极性,使每层次的学生都能完成作业,为下一次练习动机做积极铺垫。
二、体验练习内涵,我爱学
小学阶段美术课的练习,不应该仅仅是技能的练习,还应包括思维的练习、观察能力的练习。在练习过程中如果能把表演、观察、分享、倾听等形式和美术学习结合起来,使练习更具趣味性,更有吸引力。
1.体验知识重组
学生对知识的重组,是指学生对知识内容的顺序、详略、深浅等作适当取舍、加工、提炼等再处理。这一过程,只有伴随着练习环节才可以实现自我的吸收,才可以实践教师所传授的知识以及自我在学习中所获得的灵感和想象,才能得到属于自己的真正养分。
如在《手拉手好朋友》一课中,学生首先获得了二方连续纹样的折剪知识,然后教师在练习环节中,给学生提出更高要求:学会折剪四方连续纹样。使学生能利用自己原有认知结构中的有关经验,去同化和索引当前学习到的新知识,从而在新旧知识之间建立起联系,并赋于新知识的新应用。
有效练习环节,能实现学生对知识的重组,满足学生对知识“懂”的需要和“会”的需要,有利于学生理解解决问题的思路和方法,有利于学生理解知识的发生和发展过程,概念的概括过程及应用等。
2.实现自主探究
学生的“自主探究”是在教师的指导下,围绕一定的教学目标,认真观察,各抒已见,交流思想,自行解决问题的过程。有效的练习环节,可以让学生发现问题、解决问题,实现自主探究。
如《虫虫大聚会》一课的练习环节中,笔者安排了学生观察范作虫虫结构、分解虫虫结构、恢复虫虫范作的原样等板块。学生通过动手拆合毛毛虫的第三种条形折法的练习,学会观察、分析、综合、自己发现规律来折剪虫虫,不但愉快地学到了知识技能,受到美的熏陶,而且提高了学习的能力,实现自主探究知识的习惯养成。
3.建构学习模式。
建构主义学习理论强调以学生为中心,它不仅要求学生由外部刺激的被动接受者和知识的灌输对象转变为信息加工的主体、知识意义的主动建构者;而且要求教师要由知识的传授者、灌输者转变为学生主动建构意义的帮助者、促进者。在第五册《立体造型》的练习过程前,我本想先示范,并讲解需要的注意事项。但是学生在课前就自发地对书上的制作步骤制作起来了。我便改变策略,鼓励他们在小组内进行帮带其他同学学习制作步骤。第一次练习后,很多同学的作品还是比较单调的。我便提醒学生在小组内先介绍自己的作品,然后寻找解决方案。学生通过讨论、交流,相互学习,重新获得新知,同伴学习得来的知识比教师传授下的知识更让他们觉得珍贵。并且,在此以后,能让学生自主探究的,我就不示范,像同册的《山外有山》、《黑白撕贴画》,这些有步骤说明的课文的练习环节中,我就适度放手,学生自觉形成:初步尝试---发现难点---合作探究---解决难点---运用新知的学习模式。
三、分层练习过程,我成功
练习过程的分层性,我认为应该从三个方面去落实。1.分层性设计
首先,知识本身具有层次性。在知识的学习过程中,教师如果能带领学生像走楼梯那样一步一步靠近目的地,会比一步登天要简单的多。所以我们应根据知识的梯次落实,合理设置练习环节。
其次,有效的练习设计,应该根据学生情况精心设计练习目标。原本的教参上呈现的是大体的课文目标,而根据学生实际,教师在练习环节上应该再细化,体现分层。这样的分层练习目标是为了让有差异的学生却都可以“跳一跳,摘到果”,帮助学生实现自我价值需要。
2.分层性辅导
学生本身具有差异性。有效的练习环节,应该因材施教进行辅导。A层生自主探究,B层生合作探究,C层半扶半放。因此我在练习环节中隐性设立基本目标、提高目标,根据不同的学生提出不同的要求,实现分层性辅导。
因为学生的练习环节是一个实践的摸索环节,教师在巡视辅导过程中要学会期待,要学会留给学生成长的空间,特别是对A层学生,不要急于提出修改意见。如在《花式点心》一课的练习过程巡视中,有一位学生跟我说:“老师你别看这块饼干不像饼干,其实它是一块葱花饼干,等我把它加上其它颜色你就知道了。”如果教师急于否决,有些内向的学生来不及说明,说不定好的创意就会被打击。
3.分层性评价
为了反映不同层次学生的学习效果,充分发挥练习过程中的评价功能,导向功能和激励功能,帮助各层次的学生,我们要改变传统的评价方式。让教师的评价成为前进的动力,体验成功的喜悦。
另外,在美术课堂中,很多优生有很多新的想法,但是都不愿意跟别人分享。作业时,也听过优生说:“老师,他偷看我画画!”这样对中层生的范作来源就缺少了“同伴学习”一块,那么教师要善于观察,让教师的评价为确立学生创作的“版权所有”盖章,再拿出来和同学分享或示范,就不会让他们有“吃亏”的感觉了。
四、开放练习结果,我快乐
练习环节里的作业并不是一节美术课堂的终极成果展示,它是一个承上启下的环节,所以学生的练习结果必须注重开放性。在《虫虫大聚会》一课里,学生通过在练习中获得“同一种图形可以组合到不同的虫虫身上的不同部位”、“一种虫虫有多种立体折法”等开放性的思维观念;《小小建筑师》一课的窗户制作作为难点让学生练习后,也收获了各种各样关于窗户设计制作的珍贵理念,使这一课的难点,以百花齐放的状态呈现。
在这开放的练习环节背后,教师的导向尤其重要。首先教师要有呵护的心来看待孩子稚嫩的构思,鼓励学生从不同的方向、不同的角度去思考,寻求解决问题的多种方法和途径,使学生思路开阔,技能娴熟,更好地为创作环节打基础。其次,教师必须要有包容的心,在开放的练习环节,允许学生犯错误,给学生在错误中成长的空间。开放的练习环节,不仅带给学生开放的思维和独立的个性,更珍贵的是,让学生在练习中感受创作的自由和快乐!【结 语】
当语文课堂回归大量读写,英语课堂争取每一个学生在课堂上至少要有一次的口语训练机会的今天,我们的美术课堂的练习环节,在重视学生想象力、创造力的培养的同时,也要引导学生学好技能,两者相辅相成,创造性地表现内心的情感和对世界的认识。只有适度有效地设置练习环节,才能浓厚学生的美术素养,丰厚我们的美术课堂!
【参考文献】
[1] 《美术课程标准解读》[M].高等教育出版社,2002 [2] 王宏建 袁宝林主编.《美术概论》[M].高等教育出版社,2009 [3] 钱初熹著.《美术教学理论与方法》[M].高等教育出版社,2009 [4] 杨景芝著.《儿童美术教学法研究》[M].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3 [5] 韩国色彩研究所著.宗黎娟译.《儿童色彩教育》[M].电子工业出版社,2009 [6] 余文森著.《有效教学十讲》[M].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9 [7] 王蔚华著.《对美术技能教育的再认识》.[J].中国美术教育,2004,4
第三篇:《让音乐唤起听众共鸣》教案
《让音乐唤起听众共鸣》教案
教学目标:
1.了解音乐在演讲中应发挥的作用,掌握插入背景音乐的方法。
2.掌握音量控制的几种方法,让音乐发挥更好的效果。
3.掌握给动画添加声音效果的方法,并能恰当地选择音效。
教学重点:
背景音乐的播放控制。
教学难点:
选择与主题相关的音乐。
教学方法:
分组探索。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通过有背景音乐和没有背景音乐两个PPT的播放对比,或通过两个学生的演讲效果对比,引导学生探讨背景音乐的作用、背景音乐的插入方法。
二、新课学习
讨论:
1.背景音乐在演讲中应当发挥怎样的作用。
2.怎样为PPT添加背景音乐。
3.背景音乐的音量多大才能不影响演讲者的发挥。
4.对于插入的背景音乐能够进行哪些控制或裁剪。
5.怎样为动画添加声音效果,能对声音效果进行哪些控制。
新课讲授:
1.插入背景音乐
执行“插入/媒体/音频/PC上的音频”,选择并插入音乐。
在“(音频工具)播放/音频样式”中,选择“在后台播放”。
还可在“音频选项”中设置循环播放、跨幻灯片播放等效果。
2.音量的控制方法
(1)在“(音频工具)播放/音频选项”中,设置“音量”的高、中、低。
(2)通过Windows系统中的音量控制器进行音量调节。
(3)通过键盘上的音量控制软开关进行音量调节。
(4)通过音箱上的物理控制开关进行音量调节。
3.音频的编辑
执行“(音频工具)播放/编辑/剪裁音频”,对音频进行裁剪。
执行“(音频工具)播放/编辑/淡化持续时间”,对音频进行淡入、淡出效果设置。
4.为动画添加音效
(1)选中动画对象,依次单击“动画/飞入”、“效果选项/自右侧”。
(2)单击“动画”右下角的小箭头,打开“飞入”效果窗口,从“声音”下拉菜单中选择声音效果。
5.声音格式的转换
(1)打开格式工厂,依次选择“音频”、“->(原格式)”;在打开的窗口中添加要转换的格式文件,选择“输出文件夹”。
(2)单击“开始”,完成音频转换。
三、分组探索
第一组选题:用音乐助力故事演讲。
什么样的演讲适合加背景音乐。
加入背景音乐的方法。
如何让背景音乐自动播放。
能够对插入的背景音乐做哪些裁剪。
怎样删除背景音乐。
控制音乐音量的方法有哪些。
能够直接作为背景音乐的音频格式有哪些。第二组选题:加音效增强动画效果。
为动画添加声音的方法。
动画的内部声音效果有哪些。
如何为动画添加外部硬盘上的声音文件。
能够作为动画声音的音频格式有哪些。
如何将其他的音频格式转化为WAV格式。
四、各组汇报
分小组汇报研究成果,要求如下。
1.针对选题,谈一谈在探究过程中有哪些发现或收获?
2.音乐在演讲中应当发挥的作用是什么?
3.对添加的背景音乐或动画声音可以做哪些控制?
4.在演讲中,背景音乐的音量多大较为合适,控制音量的方法有哪些?
5.什么样的动画适合添加声音?如果将所有的动画都加上声音会是什么效果?
五、练习
以“我与乒乓球的不解之缘”为主题制作演示文稿。
教学评价
以描述清楚、实践真实和个性体会为主要评价依据。
第四篇:述职报告 寻找与孩子共鸣
寻找与孩子们的“共鸣”
满怀着梦想和憧憬,我来到了港区这片沃土。初为人师,我无法压抑内心的激动和喜悦。经历了短暂的适应后,我开始如饥似渴地吮吸教育的养分。听课、评课、备课、试讲、钢笔字、礼仪等培训接踵而至。每一次培训,每一次锻炼,我都倍感珍惜,总是以最大的热情和干劲儿投入其中。在自身不断的努力和领导同事的帮助下,我收获了一个丰富而充满意义的2011。其实,有太多的东西想和大家分享,但是,此刻,我最想和大家分享的只有两个故事。这两个故事归纳为一点,就是寻找与孩子们的“共鸣”。只有了解学生的需要,并以他们的需要和兴趣为出发点,才能打造适合他们的课堂,才能获得师生之间的和谐发展。
第一次走进真实课堂
说起这次讲课,相信它将会是我一生中都难以忘怀的一堂课。带着紧张和忐忑的心情,我迈进了港区一小的一间一年级教室。由于是第一次见面,我担心孩子们会拘束和不配合,所以,我在课前先跟孩子们做了简短的互动。“亲爱的小朋友们,听你们的李老师说,大家的平时表现可棒了,纪律好,回答问题非常积极,是不是?”孩子们天真而高兴地回答:“是的。”“那今天要不要继续发扬我们的优良传统?”小朋友们异口同声地说:“要!”听了孩子们的回答,我心里稍微有了一点儿底。毕竟一年级孩子的注意力容易分散,而且纪律比较难维持。此时,上课铃响起,我的思绪立即被拉了回来。“同学们,大家喜欢吃莲子吗?那你们去莲子生长的地方看过吗?今天啊,老师就带大家去美丽的荷塘看一看。“几句简短的导入语后,开始引导着学生读课文。按照原来的设计,只让学生们读前几行,结果,孩子们竟熟练地背诵下来了。一见到这情形,我顿时有点不知所措。最后,还没等我反应过来,孩子们已经把课文全部背诵了下来。
接着,意想不到的情况又发生了。我引导孩子们看课文后有关荷叶的插图,问:“荷叶长得怎么样?“孩子们一脸的懵懂和迷惑。看得出来,他们是不怎么理解这个提问。可是,接下来,我该怎么办呢?本来,这一提问是为了引出诗歌前两行的朗读感情,学生们领会不了我的意思,我也只能自圆其说了。如此一来,这自然就破坏了我由看景进而生发感情的教学设计。
在课下的评课中,闫主任和同事们给我提出了不少宝贵的建议。闫主任说:“比如,当学生不理解或是回答不出你的提问时,老师可以示范性地回答一下,引导孩子去思考和回答。在你提问荷叶长得怎么样时,孩子们显然没听懂,或者说不知道该怎样回答,你可以这样说,多美的荷叶啊!你能学着老师的样子,换句话来夸夸吗?这样,孩子们就容易接受多了。”同事们也提出了很多建议,“给学生的评价语,如你读得不到位,能不能读得更好等,对于一年级的孩子来讲,这种评价和激励性话语都是不合适的。因为他们根本不理解什么是‘到位’,‘能不能读得更好’很大程度上是对孩子们积极性的压制,如果他们站起来读的话,无疑要承受很大的心理压力。”
还有一些环节的安排也不太合理。像出示过词语让学生们认读后,应该给他们留有一定的练习时间,然后再开火车来检查。在抽查读课文是出现的读错字音,应该与后来让学生提出的难认字放一起作重点指导。
诸如上述种种问题,我思考了许久。为什么会出现这么多问题?是教学环节的设计有误吗?肯定不是,每个环节都是经过慎重修改而确定的。那问题出现在哪里?我认真地总结了一下其中的经验教训。课堂,本应该是灵动的课堂,应体现以生为本,能够根据孩子们的突发情况随机应变,而不能惟自己的教学设计是从。我的提问,乍一听上去,是没什么常识上的错误,但是,这种表述是孩子们能够接受的吗?过于成熟和理性的提问方式,怎么能让孩子们跟我产生“共鸣”?由此,不了解他们的语言密码、生活体验。任何所谓充分的课堂预设,恐怕都会是事倍功半的结局。
孩子,仍然还是那样一群天真无邪、聪明可爱的孩子,看你如何与他们沟通,如何设计一些贴近他们生活,易于被他们接受和理解的问题,还有充满童趣的语言。要寻找与孩子们的“共鸣”点,就必须多接触、多了解这群孩子,掌握他们鲜活的语言特点,用他们喜闻乐见的形式来跟他们聊天、做游戏,培养和形成师生都能接受的语言密码和默契,这才是让课堂变得更加生动的有效法宝。
与海校长交流课文朗读
经过了一星期的刻苦训练,我颇有自信地来到海校长的办公室,向他汇报课文朗读情况。心想:“就算不是最优秀的,估计也应该差不了太多吧。”记得,海校长让我朗读了几篇颇具代表性的课文《雨点》《三个小伙伴》、《蘑菇该奖给谁》等,特别是一些情景对话类课文,我不仅要模仿孩子、老奶奶、老爷爷不同的声音,而且还得绘声绘色地读出小野猪、小熊、小袋鼠等小动物的声音。印象最深的就是模仿小熊的那一段场景。“云啊云,我怎样才能找到朋友呢?”我直接用自己平时不加修饰的声音读了下来,校长说:“一年级的孩子特别喜欢夸张点的朗读,如果融入动物角色去读,他们肯定非常喜欢。揣摩一下各种小动物都是什么样的声音。”我一听,觉得是挺有道理。可是,每个人的音色、声音粗细都是一定的,要变换起来谈何容易!我试着压低嗓门模仿起小熊,一遍不行,我又多读了好多遍。校长听了,说到:“感觉还是有些放不开,你可以回去多看看动画片,跟着模仿模仿。有感情的朗读,对于学生的高效学习很有帮助。现在,不提倡过多地讲解课文,作一些繁琐的分析,那么,老师的范读水平就显得尤为重要了。朗读的训练,没有止境,而且是一个长期的过程。当然,它是重点,也是难点,你们要很用心地练才行。”
听了海校长的话,我觉得很有道理。于是,也暗自下决心:一定要下功夫去练。好的语文老师的课堂是充满魔力的,它不仅能吸引孩子们身临其境得进入课文创设的情境,而且能让他们像咀嚼美食一样,尽情地享受课堂。学习,对于他们来讲,就像细细地品尝一杯醇香的美酒,越品自然就越有滋味了。
在指导朗读的过程中,让我印象十分深刻的,就是对《雨点》的指导。课文的内容不多,就是几句简单的儿童诗,描述的是雨点落进池塘、小溪、江河、大海,它们分别呈现了不同的状态——睡觉、散步、奔跑、跳跃,这应该是一种怎样的节奏和感情呢?我有点把握不准。其实,节奏还好说,由睡觉到跳跃的转换,这是一个又静到动的变化过程,应该是越来越有动感了。至于应该用什么样的感情来朗读,我也作了些许思考。对于一年级孩子来说,一切都是那么新鲜和神奇,也许很自然的现象,在他们眼里,却是那么不可思议。
对于这首诗,海校长作了如下解读:“你看,小雨点就像人一样,到哪里都能很好的生存下去。课文告诉了孩子们要怎样适应不断变化着的环境。可能对低年级的孩子,还不适合讲这么多,但是,通过学习这篇课文,我们可以在孩子幼小的心灵深处埋下一颗种子,让他们提前感知某些东西,这对孩子以后的生活、工作乃至整个人生,都有着非常重大的意义。”说完之后,海校长又范读了几遍。带着对课文内容的深入解读,我也试着读了几遍,感觉真的比先前好多了。
回想海校长所做的朗读指导,它的依据是什么?立足点又是什么呢?梳理一下他的思路,我不难发现:指导的立足点就是孩子们的成长需要、年龄特征和他们的心理特点。只有以孩子们的需要为出发点,时刻心中装有学生,尊重他们的情感体验、接受力、理解力,才能打造出适合孩子和受孩子们欢迎的课堂,才能在朗读指导中,让孩子们带着兴趣和期待入情入境,自然而然地生发出课文应有的感情,让老师和孩子们之间不再有生硬的朗读指导,也不再有课文和孩子的距离感,让一切都显得那么水到渠成,让师生之间的共鸣不再是一个难以企及的梦。
带着这份朗读的启示,我将不断尝试。也许要达到如上所说的朗读功底,我仍需要很长的路要走,但是,我不会放弃,并始终以孩子们的学习和成长为我不断奋斗和前行的动力。因为,我信奉干国祥老师的话:“每朵花,都曾是生命向着一粒小小的种子,许下的一个郑重诺言;每一位长大了的卓越者,都是老师向着一个小小的孩子,许下的一个庄严承诺。”
著名的新教育媒体人李玉龙曾给我们讲过一个生动的“猫吃辣椒”的故事。我想,这和我要寻找与孩子们的“共鸣”所传达的信念是一致的,那就是在教育过程中,始终心系学生,以学生的需要和适合学生为一切教学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如果我能做到这些,相信,我与孩子们之间将共鸣不断,我们的师生关系也将越来越融洽!
甄红丽 2012-02-01
第五篇:让世界充满爱记叙文
让世界充满爱记叙文
让世界充满爱记叙文1
总是羡慕那些在运动场上奔跑跳跃的运动健儿,仿佛上帝赐予了他们翅膀,奔跑时如闪电一样迅速,跳跃时如羚羊一般轻盈。他们,真的是上帝的宠儿!
而你们呢,戴着黑色眼罩的奔跑者,坐在轮椅中的水球运动员们,应该从来没有人说过羡慕你们之类的话吧,因为你们带给我们的,不是惊羡,而是感动,是震撼!
残疾人,你们究竟和健全人有什么不同呢?你们有善良的心,有美丽的梦,甚至有比正常人更加强健的体魄,你们比健全人更坚强、更美丽。你们肢体的残缺,或许不是上帝的疏忽,而是刻意。上帝也爱你们,于是在你们身上悄悄留下痕迹,以便可以在人群中一眼认出你们。或许你们在生活中遇到了更多的磨难,但磨难只会让你们更加坚强。生活对每个人都一样,挑战无处不在,但坚强的翅膀会带你们飞过绝望,飞向希望!
世界上没有完美的事物,而那些带有伤疤的果子往往更甜。记得一位拥有美丽的眼睛的盲女孩亲切地称自己的眼睛是被天使亲吻过的地方,她说自己的眼前不是黑暗,而是无尽的光明、永恒的白昼。她很自信,她笑起来很漂亮。真的,她是我见过的最美的女孩。
残疾人并不比健全人缺少太多,相反,你们只是缺少肉体的一些零件,内在却比健全人多很多。
你们是单翼的天使,也可以飞翔,不过飞翔的是单翼的舞步,流转的是美丽的流苏。
当然,你们也有最无助的时候,并不是每个天使都会坚强的站起来,你们也需要我们拉一把,我们会向你们投出关切的目光,停下脚步,回头拉一把已经摔倒在地上的朋友,然后并肩前行。
是啊!世界上有许多无助的人,让我们用爱这双温暖的双手扶起他们,让他们不再孤单,不再无助。让世界充满爱吧!
让世界充满爱记叙文2
爱,像涓涓细水,滋润我们的心田;爱,如徐徐春风,温暖我们的心灵;爱,似茵茵绿草,给我们的生活带来快乐和美好!
每天,爸爸总是工作到很晚,才带着一身疲惫回到家。妈妈总是坐在沙发上等着。爸爸一回到家,她就走上前去“责备”道:“这么晚才回来,工作重要还是身体重要啊?你先休息一会,我去把饭菜热一下。真是……”这时,爸爸总是笑笑,然后拍拍妈妈的肩,说:“工作嘛,有什么办法。你才应该多休息呢!来,我自己热饭。”此时,我竟无法从爸爸脸上找到一丝倦意,我看到的,只有欢喜。
妈妈的爱,让爸爸扫去了疲倦。
每次,我总是复习到很晚,还没有关灯睡觉。弟弟看到了,就跑到厨房拿来一盒牛奶,举到我面前,断断续续的说:“姐姐……喝……牛奶。”我心一震:弟弟才刚会说话,竟能说出这样的句子!我心里一阵感动,于是我更加努力的学习着。
弟弟的爱,让我找到了动力。
那天,是妈妈的生日,她整日忙碌着,已经全然忘却。我早早的起来,就开始思索着该怎样给妈妈一个大大的惊喜。忽然,我的目光定格在那卷彩色的卡纸上:何不用它做一张贺卡呢?这多有诚意啊!于是我就开始动手做了。半天过去了,我总算做成了我想要的造型。再配上祝福语,这张贺卡终于完成了!我悄悄地走到妈妈身边,把贺卡放到她手中,大声说:“妈妈,生日快乐。”她先是一惊,又一愣,接着高兴地摸着我的头,泪水滴落在我脸上。
我的爱,让妈妈深深的感动。
我的世界需要爱,我的世界充满爱!我们的爱,让我的世界拥有更多的喜悦,更多的美好!
让世界充满爱记叙文3
有时候,我们的一句良言,就能温暖人的心灵;一份善心,就能让世界充满爱。
一星期前,学校大队部动员我们参加义卖活动,把不常用的物品捐给班级的义卖摊位,卖得来的钱捐给希望工程。这个星期,同学们陆陆续续地从家里带来各种义卖东西:有的带来精致的小玩具,有的带来了厚厚的课外书,有的带来精美的手工……真是五花八门,让人应接不暇。
经历了蒙蒙细雨滋润过的春日,今天一大早,心情好的春姑娘展开了笑脸,连久违的太阳,伸长红红的光束手探过来,温柔地抚摸你。
学校也充满了热闹的气氛,同学们都兴高采烈。我负责我们年级的摊位义卖,帮忙“拉生意”。不时有“顾客们”从我们身边东张西望地走过,可是没有人愿意停下来挑选。我有些着急了。
等了许久,终于来了一位大约二年级的小妹妹,她指着布娃娃说:“这个布娃娃多少钱。”
我看她这么喜欢,说:”40元。”
她有些失望地说:“这么贵呀!”
我立刻说:“现在为了支持希望工程打6折,是24元。”
小妹妹听了开心极了,赶紧买下布娃娃。
“谢谢,谢谢!”看着手上的爱心款,我心里暖烘烘的,觉得自己沾了义卖的光。
成功做了第一笔“生意”后,我决定主动出击。我大声地大喊:“走过路过,千万不要错过,大甩卖大甩卖。买1送1。”
我的喊声吸引了一位大姐姐,我问:“大姐姐,你要买些什么?”
大姐姐问:“那个可爱的稻草人多少钱?”
我连忙说:“20元。”
大姐姐说:“这么贵,我还不如买几本书呢。”
我说:“要不打5折给你,还送一本《读者》,好吗?”
大姐姐还是不为所动,转身要去其他摊位。
我连忙走上去,对她说:“帮忙买吧,为希望工程贡献自己的一份力量吧。”
大姐姐停了下来,笑着对我说:“好吧,看在你那么热心,就当我为希望工程贡献一份。”她的微笑感染了我,让我觉得生活都是甜的。
经过一番“唇枪舌剑”,义卖摊位上的所有物品一扫而空。我们清点了“爱心资产”,哇,是308元!
这次义卖非常成功,我不仅为希望工程贡献自己的一份力量,那天我真开心啊!虽然爱心义卖是那么小的一件事,但它却带给了我很大的快乐,还收获了同学们满满的爱心,让我感受到了生活的美好。
让世界充满爱记叙文4
“哗啦啦—嗯嗯”我的泪水如黄豆般大小“涌”出眼眶,不仅是我,全班几乎每个人都热泪满眶。这是为啥呢?
事情是这样的:每年的11月第四周周四是感恩节,虽然这是外国节日,但我们中国也要过这个节日。于是老师就让我们看了邹越演讲的《让世界充满爱》,这里面分成四个系列:爱祖国、爱老师、爱父母、爱自己。
我们先看了爱父母这个片段,说是一个小女孩嫌自己没这没那,因为父亲在外,而母亲一月只有八百元,还要供她上学、吃饭,于是她就把门一关,离家出走了。妈妈发动了全家所有人去找她,也没找到。小女孩跑到江边,她十分饥饿,看着别人吃饭。那个面条店老板给了她一碗面,说:“饿了吧,孩子快吃!”
“你比我妈妈好多了。”
“孩子,我给了你一碗面,你就说我比你妈妈亲,这可是十几年的养育之恩啊!”
小女孩恍然大悟,于是狂奔回家,只见妈妈昏在了地上……
“呜……”我埋头大哭,“妈妈爸爸,你们日夜操劳,还不都是为了我吗?我以后一定会加努力的!”
回到家,我又看了爱老师、爱祖国,还有爱自己的故事,这些故事告诉我们:一定要热爱祖国,敬爱老师、关心父母、爱护自己,要做一个懂事、有礼貌、有爱心的人。
我真是好感动:“姥姥爷爷、爸爸妈妈,你们放心,我一定会考上好大学,为祖国送一份力的!”呜呜……我的眼泪“永不停歇”地流着。
让世界充满爱记叙文5
在我们身边,随处可见的清洁工并不引人注意注目,因为大家会觉得他们就是一些没有文化,只能靠扫地来维持生活的人。
今天我和往常一样,吃过早饭,早早的下了楼去找朋友玩。突然,我眼前出现了一个熟悉的身影,仔细一看,哦,原来是一位清洁工老奶奶呀!突然,她转过头来,慈祥的面容冲我笑了笑,令我感到十分温暖。我仔细观察,她满脸布满皱纹,年龄大概六十多岁,可依然在认认真真地清洁地面。
这时,一个年轻人走过来,随手丢了一个垃圾在地上。老奶奶见了,急忙上前劝阻他:“小伙子,你应该把垃圾扔到垃圾箱里。”那个年轻人爱答不理,一脸不以为然,又在地上吐了口痰。老奶奶一脸无奈,正要准备说什么,又觉得无话可说。正当她失望的准备去捡地上的垃圾。就在这时,那个年轻人急忙弯下腰把垃圾捡起来,还红着脸内疚的道歉:“不好意思,阿姨,刚才是我不对,请您原谅我。”老奶奶眉开眼笑,欣慰的说没事儿。看到这一幕,我的心里也一阵温暖。是啊!地球是我家,清洁靠大家。只有人人献出一点爱,世界就会变成美好人间。
从今以后,我们也要爱护环境,善待他人,更要珍惜别人的劳动成果。作为一名小学生,更应该从小事做起,从现在做起,好好学习,热爱劳动,保护环境,节约水电,建设绿色家园,让世界充满爱!
让世界充满爱记叙文6
“只要人人都献出一点爱,世界将变成美好的人间”相信你一定听过这首歌吧,我们生活在一个充满爱的世界里,在这个世界里,不管富贵,还是贫穷,不管是关爱还是被爱,都是幸福的,开心的,快乐的。因为他们有爱的保护。在这个的世界里,爱是伟大的,无私的。只有活在爱的世界里,你才会健康成长,无忧无虑的成长。
在我的记忆深处,有这么一件事情那天下午,放学回家的路上,老远看见一辆自行车横在前面的路口,车周围还有两三个人。走近一看,只见一个五六岁的女孩一只脚被别在了自行车后的车条里,孩子的父亲托着女孩的上身,母亲扶着车。这一急需别人帮助的一幕就发生在我眼前,可我在一旁,却帮不上任何忙。两位家长谁也脱不开身,面对着这意外的事故,只有面面相觑,谁也无能为力。“嘀嘀”,一辆满载着乘客的出租车驶了过来,开到自行车旁,出租车突然停住了,司机一纵身跳下车,顺手把车上的钳子拿了下来,说道:“孩子的脚别在车里了吧,我这有钳子。”他一边说,一边就搬弄起来。
围观的人渐渐多了,虽然帮不上忙,但我能感觉到大家都在奉献着自己的一片爱心。有的人在提醒家长:“孩子坐在车后,可千万要小心呀!”有的说:“前面不远就有医院,如果孩子需要去医院,我带你们去。”有的人在哄吓得惊恐万分的孩子:“好孩子,别怕,一会儿就好了。”两位家长早已感动的`不知说什么为好。不一会儿,女孩的脚安全地从车条里出来了,周围的人也都松了一口气。当家长看完孩子的脚,想表示感谢的时候,那辆出租车早已悄悄离去,而周围的好心人也消失在茫茫的人海里了。
在每个人的眼中,爱的感觉是不同的。有的人认为,家庭和睦就是幸福。而对自己创业的人来说,妻儿支持,就是幸福。而对老人来说,儿女孝顺就是幸福。其实我们的身边都有爱,只要细心观察就能发现。只要你拥有宽阔的胸怀,有一颗包容他人的心,那么爱和幸福就会找上你,让你快乐。
我原以为这种事情只有在电影中才会出现,可回想着发生的一切,眼中的泪水早已情不自禁的滑落下来,这时我的脑海里浮现出了这首歌:“只要人人都献出一点爱,世界将变成美好的人间。”
让世界充满爱记叙文7
今天,班主任阳老师带领全班同学到多媒体教室观看了《让世界充满爱》的演讲。我很佩服邹越教授,他的每一句话都是那么的一针见血,他的话语很有震撼力,听了他的演讲,我陷入了深深的沉思......
曾经我是那么的不理解身边关心我、爱我的人,我回想以前:总是和母亲发生矛盾,妈妈总是过不了多久又说着关心我的唠叨话,而我却依旧的我行我素。想着父母亲会渐渐的年老;想着父母赚钱的辛苦,想着母亲对我说:“只要你好好读书,大人再苦再累也有干劲;”想着父母的关心疼爱,感觉自己就那么理所当然的享受着,甚至慢慢开始淡忘。
等到我们长大,能够回报父母的又有多少?记得外婆外公去世的时候,妈妈哭的很伤心,不断地诉说着他们的辛劳与凄苦。今天我听了演讲,我觉得自己只有惭愧和内疚。
老师也是无私的,如同母亲一般,邹越老师说:“爱自己孩子的人,是人,能够爱别人孩子的人,是神!”老师为我们辛苦,为我们操劳,可是真正又有几个人理解过老师,关心过老师。我想:老师付出这么多,只要我们足够理解老师,看着我们健康快乐的成长,老师就会很开心,很满足了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