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2011年上半年银川市消除麻疹工作评估总结
银川市2011年上半年消除麻疹自查工作总结
市卫生局:
麻疹是由麻疹病毒引起的急性呼吸道传染病,严重危害儿童身体健康,近年来麻疹在我市呈散发流行趋势。消除麻疹工作是我市“十二五”时期的重点工作之一,根据自治区卫生厅等9个厅局联合下发的《2010-2012年宁夏消除麻疹行动方案》(宁卫疾控[2011]42号)和自治区疾控中心《关于加强全区麻疹监测和应急处置工作的通知》(宁疾控中心发[2011]078号)文件精神,为切实落实我市消除麻疹各项工作任务,提高麻疹监测工作质量,争取如期实现2012年消除麻疹的工作目标,银川市精心组织,积极行动,落实责任,强化措施,认真开展消除麻疹工作,现将2011年上半年我市消除麻疹工作情况报告如下:
一、加强组织领导,落实工作责任
1、加强领导,统一部署
我市为认真做好全市的消除麻疹工作,市卫生局成立了银川市消除麻疹工作领导小组,制定了《银川市2010-2012年消除麻疹行动计划》、《2011银川市麻疹监测方案》、《2010-2012年银川市消除麻疹工作安排》,召开了全市消除麻疹行动启动会,将工作目标和任务层层分解,责任到人。银川市卫生局、教育局、广电局等单位联合建立了银川市消除麻疹工作联系制度,并结合医药卫生体制改革,不断完善免疫规划长效、多部门参与的工作协调机制。各县区(市)也成立了相应的组织机构,确保消除麻疹工作的落实。
2、强化培训,明确责任
为了认真开展全市消除麻疹工作,切实落实我市消除麻疹各项工作措施,提高麻疹监测工作质量,争取如期实现2012年消除麻疹的工作目标,银川市卫生局于2011年4月8日召开了银川市消除麻疹行动启动会,举办消除麻疹专业技术培训班。银川市各级卫生行政部门、疾控机构和辖区各医疗机构的相关工作人员参加了会议,并接受了相关知识的培训。在本次会议中,认真分析了我区及我市麻疹流行现状,查找了问题和不足,提出工作要求,使与会者学习并掌握了麻疹疫苗AEFI监测和处置要点、麻疹疑似病例实验室监测与检测技术要点,并对《宁夏2010-2012年消除麻疹行动计划》、《银川市2011年麻疹监测方案》、《麻疹监测信息报告管理工作规范》进行了详细解读。通过培训,明确了各系统的职责和任务,为做好消除麻疹工作,切实落实好各项措施奠定了良好的基础。
二、广泛开展宣传,动员全社会参与
1、制定宣传计划,有序开展宣传活动
为加速消除麻疹工作进程, 全面落实我市消除麻疹各项工作措施,做好消除麻疹宣传工作,我市制定了《银川市2010-2012年消除麻疹宣教计划》。在计划中,规定了各相关部门的宣传工作职责和内容,并要求各县(区、市)根据计划安排,利用各种宣传媒介,开展形式多样的宣传活动,为我市消除麻疹工作创造了一个良好的氛围。各县区市积极组织开展了扩大免疫规划乡村宣传活动,疾控中心与教育局联系,及时将免疫规划各类宣传资料发放到辖区各个学校、托幼机构,将宣传周活动深入到辖区校园的每一个角落。
2、以“4.25宣传”为契机,加大消麻宣传力度
4月25日是“预防接种日”。今年的宣传主题是“接种疫苗,宝宝健康”。为宣传免疫规划和预防接种对保护儿童健康的重要意义,根据自治区卫生厅和银川市卫生局的统一部署和要求,针对2011年自治区预防接种工作重点:巩固提高扩大国家免疫规划各项措施,促进消除麻疹工作,强化无脊灰状态的维持,做好预防接种异常反应监测和处置,我市因地制宜制定了《银川市2011年“4.25宣传”工作方案》,并于2011年4月25日—30日开展为期一周的形式多样的系列宣传活动,银川市在西夏区镇北堡设置了选宣传主会场,各县区(市)均在辖区开展了内容丰富、形式多样的宣传活动。宣传内容重点突出了消除麻疹的有关内容。在本次宣传周活动中,全市共设置231个宣传点,发放宣传单28890余份,张贴宣传画19200张,发放围裙及扇子等宣传品5765件,共制作展板135块,悬挂横幅112条,预防接种知识专题讲座86期;工作人员292人次,现场咨询近一万人次。
三、采取有效措施,提高并维持高水平麻疹疫苗接种率
1、认真开展查漏补种工作
为提高人群免疫水平,控制麻疹病例的发生与流行。按照自治区卫生厅《关于开展2011年脊髓灰质炎疫苗和麻疹疫苗查漏补种工作的通知》和银川市卫生局《银川市2011年脊髓灰质炎疫苗和麻疹疫苗查漏补种工作方案》等文件精神,结合我市实际于2011年4月26~29日在全市开展了麻疹疫苗查漏补种工作。我市精心组织,周密安排,加强培训,落实措施,开展督导,各县(区、市)工作人员严格按照此次方案要求对辖区人口进行了摸底,并进行了细致的查漏补种工作。本次共下发麻疹疫苗3400人份,全市共有8月龄~6周岁的适龄儿童2765名,实种2740名,报告接种率99.10%,自治区现场快速评估接种率为100%。
2、加强流动人口管理,提高适龄儿童麻疹疫苗接种率
根据流动儿童和边远贫困地区儿童的特点,我市制定并严格执行《银川市流动儿童预防接种实施管理办法》,加强对流动人口的管理,提高流动人口麻疹疫苗接种率。各县(区、市)针对各自特点,对流动人口聚集地区定期进行摸底调查,及时掌握薄弱地区、薄弱环节和全市麻疹疫苗接种情况。西夏区疾病预防控制中心于4月底安排对西马银小学进行全校查验预防接种证,共查验444人,227人无证,311人麻疹接种不够2剂次。5月中旬实施了补种,共补种麻疹疫苗304人,无异常反应发生。
3、开展适龄儿童麻疹疫苗接种率调查
为切实落实我市消除麻疹各项工作任务,提高麻疹监测工作质量,争取如期实现2012年消除麻疹的工作目标,银川市疾病预防控制中心认真制定调查方案,结合免疫规划综合考核工作在全市范围内开展了儿童麻疹类疫苗接种率调查工作。全市六个县区(市)共抽查了9个街道办事处的18个居委会和9个乡镇的18个村,每个县区(市)共调查基础免疫和加强免疫各42名常住适龄儿童,共完成入户调查504名适龄儿童;在全市六个县区(市)的6个流动人口聚集地,共完成84名适龄流动儿童的基础免疫接种率调查。本次基础免疫共调查252名儿童,麻疹类疫苗实际接种247人,接种率98.02%。加强免疫共调查252名儿童,麻疹类疫苗实际接种243人,接种率96.43%。流动儿童基础免疫共调查84名儿童,麻疹类疫苗实际接种80人,接种率95.24%。
4、群策群力,积极探讨消麻措施
2011年6月初,银川市疾病预防控制中心召开全市各县(市、区)第二季度主任例会,参会的领导和专家对全市消麻工作进行专题讨论,并提出保证8月龄儿童及时接种麻疹疫苗、各类学校按预定年级每年接种、流动儿童高频次摸底接种、育龄妇女接种、高危人员接种和密接人员分层环形接种六项措施保证麻疹疫苗接种率,提高易感人群抗体水平,全面推进我市消麻工作。
四、建立健全麻疹监测网络,提高麻疹监测能力和水平
1、加强人员培训,保证麻疹监测工作质量
银川市按照自治区有关部门的要求,为了及时发现麻疹病例,了解麻疹流行病学特征,评价预防控制措施及效果,银川市疾控中心制定了《银川市麻疹监测方案》,并在年初对各县(区、市)麻疹监测人员进行了相关知识培训,详细解读了监测工作各项内容,为我市麻疹监测工作提供了坚实的理论支持。
2、有效开展监测工作,按时完成工作任务
为做好我市麻疹监测工作,银川市疾控中心进一步完善麻疹流行病学和实验室监测工作网络,要求各县、区(市)严格执行《银川市麻疹监测方案(试行)》、《麻疹监测信息报告管理规范》,继续认真开展监测工作。各县区(市)疾控中心根据《银川市麻疹监测方案(试行)》的具体要求,结合本辖区的实际情况,积极开展麻疹监测工作,实施消麻行动。麻疹专病检测系统显示:全市报告112例麻疹疑似病例,111例进行了个案录入,各县(区、市)对所有的报告疑似病例按要求开展了个案调查,及时采样并送达市级实验室进行检测。全市1-6月份麻疹排除病例报告发病率为3.15/10万(按照报告地区和发病日期统计,人口基数来自大疫情网络系统,为1586636),1-6月份麻疹排除病例报告发病率为2.60/10万(人口基数来2010年免疫规划服务人口数,为1923232),6个县区(市)中1个县(永宁县)没有麻疹疑似病例报告,提示我市麻疹监测系统敏感性尚不高。我市48小时内完整个案调查有111例,及时调查率99.11%。
3、及时开展各类资料的分析与评价
银川市各级疾控中心每月对辖区麻疹发病情况相关数据进行分析与评价,并对银川市各地区消除麻疹工作动态汇总上报。以便及时掌握辖区内麻疹流行情况和预防控制效果,分析人群免疫状况,确定易感人群,加强预测预警,采取针对性措施,预防和控制疫情的发生。麻疹专病检测系统显示:银川市1-6月份累计报告麻疹疑似病例112例(按照报告地区和发病日期统计),确诊病例62例(其中本地户籍25例,非本地户籍37例),排除病例50例(8例订正为风疹,42例均订正为其他疾病),银川市1-6月份麻疹累计报告发病率为3.22/10万(人口基数来2010年免疫规划服务人口数,为1923232),与去年同期相比报告发病率有所上升(2010年1-6月份累计报告发病率为2.22/10万)。
五、强化麻疹疫情应急处置能力
在麻疹高发季节,各级各类医疗卫生机构适情设置发热出疹性疾病门诊;同时加强感染性疾病科建设,坚决杜绝医院内麻疹感染、传播。银川市1-6月份累计报告麻疹疑似病例112例(按照报告地区和发病日期统计),一起构成暴发,为家庭聚集性麻疹暴发,发病人数2人(母亲与儿子均为陕西户籍)。在此次暴发疫情处置中,西夏区疾病预防控制中心严格按照《银川市麻疹监测方案》要求进行疫情报告、病例调查于核实、主动搜索等工作。在开展现场调查处置中,主动搜索未发现该住户周围有其他出疹性疾病患者。4月11日两名患者离银回陕西榆林。自6月1日起银川市各县(区、市)疾控中心对辖区内所有报告的麻疹病例,均按照暴发疫情处置的有关要求开展现场调查、评估。
六、加强督导检查与考核评估
为了进一步加强、规范全市疾控机构和各级医疗卫生单位麻疹监测工作,加快消除麻疹工作进程,银川市疾控中心于2011年上半年组织专业人员对全市六个县区(市)疾控中心和部分医疗机构及乡镇卫生院、村卫生室、社区卫生服务站消除麻疹工作进行督导、指导、检查。要求各县、区(市)严格执行《银川市麻疹监测方案(试行)》、《麻疹监测信息报告管理规范》,继续认真做好监测工作。
七、重点提示
1、各县、区(市)疾控中心要加强对接种单位工作人员的培训,不断提高业务水平和实际操作技能,接种工作者应该严格按照免疫接种程序对适龄儿童进行麻疹疫苗接种,尤其是要保证8月龄第一剂次和1.5岁第二剂次接种的及时性,减少小月龄病例的发生。不得因其它疫苗的使用而耽误麻疹疫苗的首针及时接种。
2、加强流动人口适龄儿童、免疫服务难度大的地区预防接种工作,避免出现免疫空白,减少易感人群积累。做好疫情监测报告工作,根据疫情形势,因地制宜开展查漏补种、应急接种工作,迅速控制麻疹的传播和蔓延。
3、银川市2011年上半年麻疹发病数较去年同期有所升高,虽然6月份发病数较前一个月有所降低,麻疹疫情发病形势有所缓解,但各县、区(市)疾控中心不能放松警惕,要及时做好上半年消除麻疹工作总结,发现工作中的问题和不足,做好麻疹疫情的监测工作,同时利用多种形式开展健康宣教工作,提高群众防病意识。4、1-6月份永宁县无麻疹疑似病例报告,提示永宁县麻疹监测敏感性不高,应加强开展对辖区内医疗卫生机构相关工作人员对出疹性疾病的诊断、报告工作的培训,同时,其他各县区(市)应加强对出疹性疾病的报告、调查和采样工作,提高银川市麻疹监测系统的敏感性。
5、各县区(市)疾病预防控制中心根据麻疹发病情况月分析报告,针对辖区本地户籍人口中本地区麻疹病例无免疫史儿童所在地开展摸底调查,并开展查漏补种工作,保持麻疹疫苗的高接种率,有效降低麻疹发病率,以实现消除麻疹的目标。
银川市疾病预防控制中心
2011年7月15日
第二篇:2006-2012年全国消除麻疹行动计划
2006-2012年全国消除麻疹行动计划
一、背景
实施免疫规划是控制乃至消灭疫苗针对传染病的主要策略。继人类消灭天花之后,消灭脊髓灰质炎即将成为现实,世界卫生组织(以下简称WHO)将麻疹列为下一个拟被消除的传染病。麻疹是一种严重危害儿童健康的急性呼吸道传染病,传染性极强,易引起暴发流行。麻疹病毒只有一个血清型,抗原性稳定,人感染后可产生持久的免疫力,人是唯一宿主,且有安全有效的疫苗加以预防,因此,消除麻疹在理论和技术上是可行的。WHO美洲区已于2000年成功消除麻疹的经验也证实了这一点。目前,WHO欧洲区、东地中海区分别提出2007年、2010年消除麻疹的目标,2005年我国所在的WHO西太平洋区所有国家承诺2012年消除麻疹。
随着麻疹疫苗的广泛应用,特别是实施儿童计划免疫后,我国麻疹控制工作取得了显著成绩。20世纪90年代与计划免疫前的1978年相比,麻疹发病率与死亡率均降低了95%以上,其中1995年麻疹报告发病率降至5/10万的历史最低水平。由于我国地域广阔,人口众多,各地工作发展极不平衡,麻疹控制工作仍处于不稳定状态。2005年全国大部分地区发生了麻疹流行,报告病例数近13万例,发病率达10/10万。因此,消除麻疹将成为今后我国免疫规划工作的又一重大挑战。为如期实现消除麻疹的目标,促进免疫规划工作发展,明确我国控制和消除麻疹的策略与措施,特制定本行动计划。
二、目标和工作指标
(一)目标。
到2012年,全国麻疹发病率控制在1/100万以下(不包括输入病例),无本土麻疹病毒传播。通过消除麻疹工作促进免疫规划工作发展。
(二)工作指标。到2012年:
1.巩固和提高国家免疫规划疫苗接种率,以县为单位适龄儿童麻疹疫苗常规免疫2剂接种率达到95%以上;
2.在入托、入学儿童中,2剂麻疹疫苗接种率达到95%以上;
3.麻疹疫苗强化免疫接种率达到95%以上;
4.麻疹暴发疫情调查率和血清学确诊率均达到100%; 5.以省为单位麻疹发病率在1/10万以下时,麻疹疑似病例个案调查率达到100%,血清标本采集率达到80%以上;
6.建立国家、省、市(地)三级麻疹实验室网络,网络实验室达到WHO认证标准。
三、策略和技术措施
(一)免疫预防。
提高人群免疫力,减少麻疹易感人群是消除麻疹的关键。世界其它国家的经验表明,要实现消除麻疹的目标,人群麻疹免疫力应达到并保持在95%的水平。提高人群麻疹疫苗接种率是基础,可以通过加强常规免疫服务和开展麻疹强化免疫等措施实现。
1.加强麻疹疫苗常规免疫工作。
(1)确保高水平2剂次麻疹疫苗接种率。
提高常规免疫接种率是控制麻疹的关键措施。各地要根据当地的实际情况,按照《预防接种工作规范》要求,合理确定基层接种单位的免疫服务形式,采取切实有效的措施,及时做好适龄儿童发现、报告、登记工作,使适龄儿童建卡、建证率达到98%以上。各地要严格执行麻疹疫苗常规免疫程序,以县为单位麻疹疫苗2剂次常规免疫接种率达到95%以上,努力提高及时接种率;加强疫苗和冷链管理,保证接种质量,提高免疫成功率。
(2)做好麻疹疫苗新免疫程序过渡工作。
第2剂次麻疹疫苗接种的目的是,对未接种儿童和初免失败儿童再一次提供接种的机会,适时进行麻疹疫苗第2剂次接种,有利于提高儿童接种率和免疫成功率。国家免疫规划免疫程序已将麻疹疫苗第2剂次接种时间由原来的7周岁调整到18-24月龄,各地要做好新旧免疫程序的衔接工作,尽快研究制定对2-7岁儿童的接种对策,原则上要一次性完成对2-7岁儿童的第2剂次接种。
(3)加强常规免疫接种率监测。
建立和完善儿童预防接种信息化管理系统。承担预防接种服务工作的机构和单位,应定期对常规免疫接种状况进行分析和评价,及时发现低接种率和免疫空白地区;各级疾病预防控制机构对接种率报告不及时、不准确的地区,应通过抽样调查等方法进行综合评价。对发现的问题要及时采取措施,限期改进。
2.严格执行入托、入学查验预防接种证制度。各地要按照《传染病防治法》和《疫苗流通与预防接种管理条例》规定,落实卫生部和教育部《关于做好入托、入学儿童预防接种证查验工作的通知》要求,将托幼机构和学校查验预防接种证工作纳入预防控制传染病管理内容,制定具体的实施办法,并加强人员培训,切实落实各项措施,确保预防接种证查验和未种儿童补种工作的开展。
3.做好特殊人群麻疹疫苗接种工作。
加大对流动人口、计划外生育儿童和边远贫困地区儿童的管理力度,制订相应的对策,采取多种预防接种服务形式,提高适龄儿童麻疹疫苗接种率。对流动人口中的适龄儿童要按照现居住地管理的原则,保证其与本地儿童享有同等的预防接种服务。要采取定点接种和入户接种相结合的方式,加强对边远贫困地区儿童的预防接种服务。要将查漏补种作为常规免疫和强化免疫的一项重要补充工作内容,及时发现零剂次免疫和未全程接种的儿童,并予以补种。加强对新入学大中专学生、集体生活和工作的进城务工人员等的麻疹疫情监测和人群免疫状况评价,及时做好相应人群的预防接种,预防和控制麻疹暴发。
4.适时开展麻疹疫苗强化免疫。
麻疹疫苗强化免疫是短期内迅速提高人群免疫力,阻断麻疹病毒传播的有效手段,包括初始强化免疫和后续强化免疫。初始强化免疫是指根据麻疹流行病学特征,在一定范围、短时间内对高发人群开展的群体性接种。后续强化免疫是指初始强化免疫结束后,每隔3-5年,在一定范围、短时间内对高发人群开展的群体性接实施。确保接种率达到95%以上。
(1)初始强化免疫。
目前初始强化免疫目标人群主要是8月龄-14岁所有儿童。近5年年平均麻疹发病率高于5/10万的省份,或虽然发病率为1/10万-5/10万,但14岁以下儿童麻疹病例占70%以上的省份,要对8月龄-14岁儿童开展麻疹疫苗初始强化免疫活动。按照新的免疫程序要求,已完成2-7岁儿童第2剂次接种、且接种率达到95%以上的省份,可针对7-14岁儿童开展初始强化免疫活动。
其它省份在做好常规免疫基础上,可以根据消除麻疹工作进展情况,确定是否开展强化免疫。
(2)后续强化免疫。开展过初始强化免疫的省份,应根据当地免疫规划工作状况、麻疹流行病学特征和消除麻疹工作进程,确定是否开展后续强化免疫。后续强化免疫目标人群一般为8月龄-4岁所有儿童。
(二)监测管理。
开展麻疹监测的目的是了解麻疹的流行病学特征,评价免疫等预防控制措施的效果,为制定有效预防控制策略提供依据;加强预测预警,及时发现疫情,采取针对性措施,预防和控制疫情的发生和蔓延。
1.做好常规报告工作。
传染病法定责任报告单位和责任疫情报告人,发现麻疹或疑似麻疹病例,按照《传染病防治法》、《突发公共卫生事件与传染病疫情监测信息报告管理办法》和《国家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相关信息报告管理工作规范(试行)》等规定进行报告。
已经具备网络直报条件的医疗机构,应按照网络直报要求尽快报告;对尚不具备条件的医疗机构,应采取最快的方式进行快速报告,城市必须在6小时以内,农村必须在12小时以内报至当地县级疾病预防控制机构,同时应认真填写传染病报告卡并及时寄出。
如发现在同一学校、幼儿园、自然村寨、社区、建筑工地等集体单位7天内发生10例及以上疑似麻疹病例,应按《国家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相关信息报告管理工作规范(试行)》的要求报告。
2.加强流行病学监测。
各地应积极开展麻疹疑似病例(发热、出疹并伴有咳嗽、卡他性鼻炎或结膜炎症状之一者,或任何经过培训的卫生人员诊断为麻疹的病例)监测,对报告病例开展流行病学个案调查和进行实验室诊断。发生麻疹暴发时应重点做好疫情的监测。
(1)标本的采集与运送。
医疗机构在发现麻疹或疑似麻疹病例时,应负责采集合格血标本,填写标本送检表;血标本分离血清后应放置4℃冷藏,并及时将血标本或血清送达辖区县级疾病预防控制机构,或立即通知辖区县级疾病预防控制机构取样。未就诊的病例由调查人员负责采集血标本。
县级疾病预防控制机构收到标本后,48小时内将血清(冷藏条件下)和标本送检表送至市级疾病预防控制机构麻疹血清学实验室。
当发生麻疹暴发疫情时,应按相关要求采集患者出疹早期鼻咽拭子、尿液或血液等标本,及时送省级疾病预防控制机构麻疹实验室进行病毒分离。
(2)病例调查和个案管理。
当以省为单位麻疹发病率在1/10万以下时,应对所有疑似麻疹病例进行个案调查。个案调查应由经培训合格的专业人员进行,并在接到报告后48小时内完成。调查人员在开展个案调查时,同时应对患者居住地或活动地进行调查,搜索其它病例,了解麻疹病毒传播情况。
县级疾病预防控制机构要及时收集疑似麻疹病例个案调查表,并应按有关要求将调查资料通过网络逐级报告,原始资料归档保存。
(3)主动监测。
县级疾病预防控制机构和乡镇(社区)预防保健组织的专业人员定期到辖区内各医疗机构,进行病例搜索,以发现漏报的麻疹疑似病例。
3.建立和完善麻疹实验室网络。
(1)全国疾病预防控制机构麻疹实验室网络的建立。
全国疾病预防控制机构麻疹实验室网络由国家、省、市(地)级疾病预防控制机构麻疹实验室组成。国家麻疹实验室负责麻疹病毒分离株的基因定型,组织开展省级疾病预防控制机构麻疹实验室的质量控制和考核认证,为各省实验室网络的建设提供技术支持。省级疾病预防控制机构麻疹实验室负责麻疹病毒分离,组织开展市级疾病预防控制机构麻疹实验室的质量控制和考核认证,为市级实验室建设提供技术支持。市级疾病预防控制机构麻疹实验室负责血清标本的检测。有条件的县级疾病预防控制机构或医疗机构,经省级疾病预防控制机构考核合格,可承担麻疹血清学检测工作。
(2)血清学检测。
市级(地)疾病预防控制机构麻疹实验室采用酶联免疫吸附试验(ELISA)进行麻疹Ig M检测,对麻疹抗体阴性的标本应进行风疹IgM检测以进行鉴别诊断;血清学检测应在收到标本后3天内完成,按规定逐级报告和反馈实验室结果。
(3)病原学检测。省级疾病预防控制机构麻疹实验室收到鼻咽拭子等标本,应及时进行麻疹病毒分离,分离到的毒株应在14天内送国家麻疹实验室。国家麻疹实验室在收到毒株标本14天内应完成基因定型和结果反馈。
(4)健康人群抗体水平和免疫成功率监测。
各省应根据《预防接种工作规范》和消除麻疹进展情况,适时组织开展健康人群的麻疹免疫水平和麻疹疫苗免疫成功率监测,以评价人群免疫状况和免疫效果。
(5)实验室质量控制与管理。
各级麻疹实验室应按照《病原微生物实验室生物安全管理条例》等有关规定,并参照世界卫生组织麻疹实验室认证标准,合理配置相应设备和技术人员,建立规章制度,严格操作规程,定期进行职能考核和实验室检测质量现场认证,确保实验室网络正常运行。
4.开展麻疹疫情的预测预警。
各级疾病预防控制机构应指定专人,对辖区内网络直报系统麻疹疫情进行实时监视和分析,及时发现暴发疫情。同时要组织有关专家,结合历年麻疹疫情资料、接种率及人群免疫状况等信息进行综合分析,对当地麻疹疫情发生发展趋势进行预测门应根据预测结果,及时制定和部署相应的预防控制措施,必要时提请政府发布预警信息。
(三)暴发疫情控制。
麻疹暴发是指在一个局部地区,短期内突然发生较多的麻疹病例。暴发是相对的,只要麻疹发病超过平常水平即认为是暴发。以村、居委会、学校或其他集体为单位,在10天内发现2例以上麻疹疑似病例;或以乡镇、街道为单位10天内发现5例以上麻疹疑似病例时,应视为暴发疫情,采取以下控制措施。
1.核实疫情,明确诊断。
县级以上调查人员应及时赶赴现场,核实疫情,开展相关调查,结合病人临床表现、流行病学资料等进行初步诊断。采集现症病人的血清标本,及时送市级疾病预防控制机构麻疹实验室检测,明确诊断。
2.开展病例调查与搜索。
当发生麻疹暴发,对每1例麻疹病例都应进行调查。麻疹流行病学现场调查内容包括病例个案调查、当地人群麻疹疫苗接种状况、居住环境、人口流动等内容。同时对当地各级医疗机构特别是基层医疗单位开展病例主动搜索,必要时开展社区病例主动搜索。
3.及时开展应急接种。
当发生麻疹暴发后,按照《传染病防治法》和《疫苗流通和预防接种管理条例》的规定,对患者居住地周围的易感人群开展麻疹疫苗应急接种。应急接种应根据麻疹疫情的流行特征和当地免疫状况等,确定应急接种范围和接种对象,并在短时间内完成,接种率应达到95%以上。应急接种的实施应严格执行《预防接种工作规范》。
4.加强疫情监测。
要加强托幼机构和学校、厂矿、大型施工工地等集体单位疫情监测工作。疾病预防控制机构要定期到相关单位核查晨检记录或出勤记录,及时了解因病缺课、缺勤或医疗机构集中就诊情况,并进行相关流行病学分析,提出防控措施建议。加强对措施落实情况的督导检查,防止疫情蔓延。
5.做好疫点消毒及个人防护。
疫情发生地的卫生行政部门应及时组织开展对疫源地(包括病家)和周围环境的消毒处理。托幼机构、学校、影剧院等人群聚集场所要搞好环境卫生,保证空气流通。负责现场流行病学调查、采样和医疗救治的工作人员要加强个人防护,及时接种麻疹疫苗。
(四)加强病例及其密切接触者管理。
1.对麻疹病例进行在家或医院隔离,减少与他人接触,原则上隔离至出疹后5天,并发肺部感染者延长至14天。同时应加强麻疹病例的护理和治疗工作,预防和减少并发症的发生。
2.密切接触者包括患者的看护人员、家庭成员,以及托儿所、幼儿园、学校里的同班者或处在同一工作、生活、学习环境中的人群。对密切接触者自接触患者之日起21天内,进行医学观察,尽量减少其与他人接触,一旦出现发热、出疹等症状和体征,要立即报告。
对无麻疹疫苗免疫史的密切接触者应立即接种麻疹疫苗;有条件者可先注射免疫球蛋白,4周后接种麻疹疫苗。
(五)预防医院感染。
各级各类医疗机构要按照《医疗机构传染病预检分诊管理办法》的有关要求,对具有发热、出疹等症状的患者进行预检分诊。严格执行《医院感染管理规范》和《消毒管理办法》,收治麻疹患者的医院必须具备隔离条件,独立设区,病房内通风良好。认真落实消毒措施,加强医务人员的个人防护,避免发生麻疹的医院感染。
(六)开展风疹控制工作。
风疹与麻疹流行病学特征相似,临床不易鉴别。风疹的发病增加麻疹监测和控制工作的难度。因此,有条件的地区,在开展消除麻疹活动的同时,应有计划地开展风疹控制工作。
(七)开展健康教育。
要把麻疹预防控制知识的宣传和普及作为科普知识宣传的重要内容,纳入当地健康教育规划。利用预防接种日和其它公众聚会活动,组织开展多种形式的健康教育,向公众宣传消除麻疹策略和措施,使公众了解麻疹的危害、传播途径与预防方法,鼓励其自觉接种疫苗。
四、保障措施
(一)加强政府领导,加大经费投入。
消除麻疹是疾病预防控制工作的重要任务之一。
各级政府要认真贯彻落实《传染病防治法》和《疫苗流通和预防接种管理条例》,将其纳入本地区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规划,确保免疫规划工作的实施,保证达到本行动计划所要求的目标和工作指标。各级政府要高度重视消除麻疹工作,将消除麻疹所需经费列入专项工作经费。在保障免疫规划工作经费的同时,将消除麻疹需增加的疫苗及注射器购置经费、工作经费和冷链装备补充经费等纳入财政预算。切实落实基层工作人员的预防接种补助。
(二)建立协调机制,加强部门合作。
建立消除麻疹工作协调机制,加强与财政、药监、教育、建设、广电、科技、公安、计生、宗教、民委、疫苗生产企业等部门和单位间的密切协作和配合,共同开展消除麻疹有关工作。要会同财政部门,落实好本行政区域内麻疹疫苗常规免疫、强化免疫、监测和疫情处置等工作经费。会同宣传、广播影视、新闻、出版等部门,开展多种形式的健康教育和科普宣传,动员全社会支持和参与免疫规划和消除麻疹工作。配合教育部门做好幼儿园、学校儿童入托、入学查验接种证工作,对未接种疫苗的儿童要及时补种麻疹疫苗;指导教育部门按照《学校和托幼机构传染病疫情报告工作规范(试行)》做好疫情报告工作。协调其它部门落实各自职责,做好消除麻疹相关工作。
(三)加强专业队伍建设,提高综合防治能力。
各级卫生行政部门应充实免疫规划专业人员,制定培训计划,结合岗前培训和继续再教育等方式,对疾病预防控制机构、医疗机构、社区保健单位和乡村卫生院(室)从事免疫规划及其相关工作的人员,逐级分期、分批进行专业培训、知识更新和技能考核,提高免疫规划工作队伍的业务水平和综合防治能力。各级疾病预防控制机构要加强对医疗机构
(四)加强国际合作与交流,积极争取支持。
进一步加强与国际组织、友好国家和相关机构的合作,加强信息交流,吸收、借鉴和推广国际上消除麻疹的先进科学技术及成功经验。积极争取国际组织、友好国家和相关机构在资金、人员培养、冷链、实验室设备等方面支持,促进我国消除麻疹工作进程。
(五)开展消除麻疹的应用性研究。
国家和地方都应针对消除麻疹工作中的关键技术问题,包括流行特征、免疫策略、免疫效果评估、实验室快速检测等,积极开展应用性研究工作,为制定和完善相应的策略和措施提供科学的依据。
五、督导和评价各地每年都要组织行动计划实施情况的检查,及时发现问题,认真予以解决。对实施效果要定期进行考核评估。卫生部将对各地行动计划执行情况进行督导检查。
第三篇:加速消除麻疹进程方案
我国政府承诺在年实现消除麻疹的目标,为加速消除麻疹进程,结合我乡实际,特制订《麻疹疫苗免疫活动实施方案》,请认真遵照执行。
一、工作目标
在全乡范围对8月龄—14岁的儿童(含流动儿童)开展麻疹疫苗强化免疫活动,确保儿童分年龄组麻疹疫苗强化接种率≥95%。
二、实施范围、对象
三、实施时间
四、强化领导,组织实施
麻疹疫苗强化免疫活动是消除麻疹的重要措施之一,为加强麻疹强化免疫活动的组织领导,我乡特成立了麻疹强化免疫领导小组。
www.xiexiebang.com【xiexiebang.com范文网】
第四篇:2012年消除麻疹行动方案
2012年消除麻疹行动实施方案
为切实做好麻疹防控工作,早日实现全市消除麻疹目标,根据《卫生部办公厅关于做好今冬明春消除麻疹工作的通知》(卫办疾控函„2011‟1071号)、《卫生部办公厅关于加强脊髓灰质炎和麻疹防控工作的通知》(卫办疾控发„2012‟4号)和《省2010-2012年消除麻疹行动实施方案》要求,结合我市工作实际,特制定本方案。
一、工作目标
通过含麻疹成分疫苗的常规免疫、查漏补种、强化免疫和应急接种,最大限度消除麻疹疫苗免疫空白,全面提高人群免疫水平,以阻断麻疹病毒传播,加快消除麻疹工作进程,力争今年内全市2/3的县(市、区)实现消除麻疹目标(发病率控制在1/100万以内)。
二、工作任务
(一)夯实常规免疫。各地一定要高度重视麻疹类疫苗常规免疫工作,明确接种责任区域、责任单位和责任个人,全面夯实麻疹类疫苗常规免疫。各预防接种单位要按照《预防接种工作规范》和《国家基本公共卫生服务规范》的要求,规范接种行为,提高工作质量,努力将8月龄麻风疫苗和18-24月龄麻腮风疫苗接种率保持在95%以上。
(二)落实查漏补种、强化免疫和应急接种工作。查漏补种、强化免疫和应急接种工作是消除麻疹疫情的有效补救措施。按照全国、全省的统一部署,2月底前,县须对8月龄-6周岁儿童
开展麻疹疫苗强化免疫工作,其他县市区须开展麻疹疫苗查漏补种。各地要迅速制定《麻疹疫苗查漏补种工作方案》,于2月5日前报市卫生局。查漏补种工作要按照属地管理原则,实行包保责任制,以乡镇卫生院和社区卫生服务中心为主体,充分发动村委会、社区、街道和村卫生室、社区卫生服务站等基层医疗卫生机构作用。重点要放在厂矿工地、集贸市场、城乡结合部等流动儿童聚集地,确保不漏掉一名目标儿童。
为及时有效控制重点地区麻疹疫情,县必须于2月10日前完成查漏补种工作,其他县市区于3月5日前完成查漏补种工作。要求目标儿童必须覆盖8月龄-6周岁儿童,对不确定是否曾经接种过两次麻疹类疫苗的,一律按未接种实施补种。在查漏补种和强化免疫期间,目标人群属于常规免疫的,就按常规免疫接种相应的含麻疹成分疫苗,同时记入查漏补种(强化免疫)和常规免疫接种记录。
对麻疹病例(包括6岁以上病例)周围适龄人群(含儿童和过去未接种过麻疹疫苗的密切接触者),要及时进行1剂次含麻疹成分疫苗的应急接种。
(三)全面开展儿童查验预防接种证工作。儿童查验预防接种证是免疫规划工作,减少人群免疫空白的最后保障。按照市卫生局、市教育局印发的《2012年春季入托入学儿童查验接种证工作实施方案》要求,各地必须于2月5日前将入托入学儿童查验接种证工作具体实施方案上报市卫生局和市教育局,各县市区卫生局和疾控机构
要积极配合教育部门,认真做好今年春季和秋季开学后查验证工作。要求儿童入托入学报名时,必须携带《预防接种证》,由托幼机构和小学专人负责收集并对照《疫苗免疫接种程序》进行查验。春季开学要重点查看两剂次麻疹类疫苗和四剂次脊髓灰质炎疫苗的接种情况,一旦发现未全程接种国家免疫规划疫苗的,要迅速通知儿童家长到预防接种机构进行补种、补证。
全市乡镇卫生院以上医疗卫生机构(含妇幼保健院和中医院)今年5月底前,必须对8月龄-6周岁的发热患儿统一开展查验《预防接种证》工作,并将每天登记查验情况及时反馈当地疾控机构和接种单位。
(四)切实做好麻疹疫情监测工作。麻疹监测是消除麻疹工作的重要措施。各地要将每一例麻疹病例作为一起暴发疫情来监测和处置,严格按照《全国麻疹监测方案》、《麻疹监测信息报告管理工作规范》等要求,切实提高监测工作质量。
1、加强病例报告。全市各级各类医疗卫生机构继续实行传染病首诊医生负责制,发现麻疹疑似病例后,要及时组织专家会诊,一旦诊断为麻疹临床病例后,除按传染病报告有关要求,在规定时间内进行网络直报外,同时要迅速电话报告当地疾控机构。疾控机构
接到疫情报告后,除按规定及时开展调查、监测和现场处置处,必须于24小时内报告同级卫生行政部门和上级疾控机构,各县市区卫生局接到麻疹病例报告后当天内必须报告市卫生局。
2、加强标本的采集和运送。全市各级各类医疗机构负责对就诊麻疹患者开展标本采集工作,三天内要送达市疾控中心进行实验室检测。在疫情处置过程中,发现未到医院就诊的疑似麻疹患者,由县级疾控机构负责标本采集。
3、加强实验室检测与订正。市疾控中心承担全市麻疹病例检测任务,必须严格按照操作规程,在收到标本3天内完成麻疹抗体的检测工作,并将检测结果及时反馈送样单位,同时,录入麻疹专报系统。县级疾控机构要在收到标本检测结果2日内,完成病例审核和订正工作。
4、加强疫情处置和病例救治。各地要提高控制麻疹疫情的反应速度和处置能力,加强病例管理,快速做出反应,将疫情控制在最小规模,防止疫情扩散和蔓延。对每一例麻疹病例必须按照规范开展调查和处置。疾控机构在对病例进行流行病调查的同时,应详细询问就诊情况、免疫接种情况、密切接触者情况,及时评价疫情扩散和危害情况,及时制定一对一的防控方案,及时管理密切接触者,及时进行疫点消毒处理,严防严控疫情,现实“精确打击”。
全市乡镇卫生院以上医疗机构要迅速启用发热门诊和预检分诊,对发热病人进行分区或隔离输液,严格院感控制,严防发生交
叉感染。按照“乡镇留观、县级治疗、市级重症”原则,收治麻疹病人。每个县市区必须明确一个麻疹定点救治医院,不具备条件的医疗机构要及时将麻疹病人转诊到定点救治医院进行治疗。
三、工作要求
(一)高度重视,强化领导
2012年实现消除麻疹目标是我国政府向世界卫生组织的承诺,是当前医改基本公共卫生服务实现逐步均等化的重要举措,也是各级党委、政府关注民生、为群众办实事办好事的具体体现。各地各单位要提高对麻疹防控和消除麻疹工作重要性的认识,增强责任感和紧迫感,并将其作为2012年卫生工作的重中之重来抓。各地卫生行政部门要积极争取政府和教育、财政等相关部门支持与配合,进一步强化组织领导,明确目标任务,明确工作职责。疾控、医政、法监、妇社、农卫等部门密切协作,齐抓共管,共同做好消除麻疹工作。
(二)深入宣传,广泛动员
各地要充分发挥电视、广播、报刊、互联网等媒体的作用,积极开展多种形式的宣传教育。特别要加强对流动人口、边远地区、城乡结合部、托幼机构、学校等重点场所、重点人群的宣传,提高群众对消除麻疹工作的知晓率和认同度,积极配合和参与消除麻疹工作。同时,要在今年“4.25预防接种日”前后,掀起消除麻疹宣传活动高潮。
(三)加强培训,提高能力
各地要加强对医务人员、麻疹防控工作人员和预防接种人员培训,使之掌握麻疹防治知识、院感控制和疫苗预防接种操作程序。医疗机构要切实加强对麻疹诊断标准的学习和培训,切实提高广大
医务人员的技术水平,进一步提高我市麻疹防治能力。
(四)严明纪律,强化督查
全市消除麻疹工作严格实行分级负责制和责任追究制。各地要将麻疹等疫苗接种工作作为基本公共卫生服务绩效考核的内容,严格资金拨付,严格兑现奖惩。对控制麻疹疫情、消除麻疹工作反应迟缓、落实不力,造成疫情暴发地区的主要领导和相关责任人,市卫生局将联合市纪委监察局,将其作为治庸问责的典型进行处分,并在全市进行通报。各县(市、区)卫生行政部门、疾控机构和卫生监督机构要加强对消除麻疹工作的督导检查,派出工作组到基层指导,确保各项保障措施和技术措施得到落实。
第五篇:2012年某县消除麻疹工作汇报
*市消除麻疹工作汇报
各位领导、各位专家:
根据卫生部《2006-2012年全国消除麻疹行动计划》,围绕消除麻疹工作目标,我市消除麻疹工作在各级政府及上级卫生行政部门、疾控机构的指导和支持下,大力开展麻疹疫苗基础免疫、强化免疫、麻疹监测等工作,麻疹消除工作取得成效。现将我市开展麻疹消除工作情况汇报如下:
一、基本情况:
*市位于福建省北部,地处闽江上游,武夷山脉东南侧,城关海拔110米,全市面积*㎞2(635万亩),其中林地*万亩,耕地*万亩。*市属亚热带海洋性季风气候,四季分明,雨量充沛,春夏多雨,秋冬干燥,年平均气温19.3℃,降雨量1600—1800㎜,日照1612h,无霜期286天。
全市辖*个街道、*个乡镇,*个行政村(居委会),全年全市总人口*万人,0~6岁计免适龄儿童*人。
二、消除麻疹工作开展情况
我市消除麻疹工作在各级党委、政府高度重视和支持下,在规范化预防接种门诊建设、冷链管理、疫苗管理、预防接种卡证管理、制度建设、人员培训等方面做了大量工作,投入了大量的人力、物力、财力,通过全市广大卫生防疫工作者的共同努力,从2010年以来我市未发生麻疹病例。
(一)加强领导,部门协调
我市自2006年全面实施消除麻疹工作以来,各级党委、政府都十分关心和重视支持消除麻疹工作,各级领导积极参与到消除麻疹工作中。我市下发各种文件,包括2007年2月23日印发《*市2006-2012年消除麻疹实施方案》,2009年7月3日印发《*市麻疹监测方案(2009年版)》,2010年9月23日*市人民政府办公室印发《2010-2012年*市消除麻疹行动方案》等,研究部署
消除麻疹工作并召开会议组织培训,把消除麻疹工作列入绩效考核内容。市财政局和市卫生局还组织对基层免疫规划工作绩效考核及计免接种的督导,根据督导情况,下拔相关的补助经费,推动了我市消除麻疹工作的正常开展,并取得较好效果。
(二)加强培训,提高麻疹疫情处置能力
我市通过例会和举办培训班,对市直各医疗单位、乡镇卫生院和社区卫生服务中心的卫生防疫人员、疫情管理人员,做好麻疹监测方案、麻疹疫情处置能力的培训,提高防疫人员的业务水平,从2009年以来累计培训165人次。
(三)广泛宣传,全员参与。
在每年4.25全国儿童预防接种宣传日,深入大街、流动人口集中处 广泛开展咨询活动、同时利用宣传栏、宣传单等形式多样的宣传活动,还充分利用*有线电视台的“卫生防疫之窗、广播等不定期地进行宣传预防麻疹知识,提高我市广大群众对预防麻疹知识认知水平,并积极参与消除工作。(四)措拖有力、责任到位。
2008年4月实施扩大免疫后,我市通过切实加强领导、大力宣传国家免疫规划政策和成就、加强免疫规划相关机构和队伍的建设、结合当地实际,加强预防接种服务管理等组织落实好国家的扩大免疫规划工作,2011年免疫规划各苗常规免疫报告接种率均在98%以上,常规免疫月报表完整性达100%,第2 剂麻疹类疫苗脱漏率小于5%,麻疹类疫苗平均接种人数在乙肝平均接种人数的95%以上。2009年7月3日我市疾控中心根据省有关查验证文件规定并下发了《*市儿童入托、入学查验<儿童预防接种证>工作实施方案》,并开展培训,2011年查验证补证率达到96.6%,麻疹类疫苗补证率为100%。
按上级的布署,从2009-2011年我市开展了麻疹疫苗强化/查漏补种工作,印发了或转发了方案,并成立了麻疹强化/ 查漏补种免疫相关领导小组、技
术指导小组、督导等小组。2009年*市人民政府成立了麻疹疫苗强化免疫工作领导小组,*副市长任组长。通过精心组织、做好技术培训、宣传发动、入户模底、督导检查等工作,并顺利地完成省、市下达的接种目标,也为今后的免疫活动积累了宝贵的经验。
(五)加大监测力度,确保目标实现。
2004年麻疹纳入计免监测系统,2008年麻疹纳入专病、单病监测系统,监测工作运转正常,敏感性及完整性均逐年提高。疾控中心有专人负责麻疹监测工作,业务人员熟悉监测系统操作。市疾控中心专业人员每旬结合AFP、新生儿破伤风等疾病监测,对市立医院开展麻疹主动监测,乡镇卫生院(社区卫生服务中心)每旬对本辖区开展主动监测,2011年全市应收*家乡镇卫生院(社区卫生服务中心)主动监测月报表*份,实收*份报表。疾控中心每月对监测情况进行分析,年底进行总结。
2011年麻疹监测系统共上报*例麻疹疑似病例,麻疹疑似病例标本采集率、流调及时率和实验室诊断率均达到100% 经南平市疾控中心检测为麻疹IgM阴性,均排除麻疹病例,2011年我市麻疹排除病例为*/10万,实现无麻疹病例的目标。
2012年我市将继续加大麻疹监测力度,及时发现监测病例,并及时进行调查、采样等处理。
三、存在问题
经过多年努力,我市消除麻疹工作已基本走上规范化、科学化和制度化的管理轨道,也取得较好的成绩。但由于我市地处山区,交通、文化、经济欠发达,消除麻疹工作还存在才以下问题:
1、经费投入不足,冷链运转和维护、免疫规划电脑维护、疫情监测报告、流行病学调查、标本采样、运输等经费不足。
2、部分乡镇和社区预防接种接种门诊工作人员配备不足,流动人口的管
理工作不到位,难以及时有效掌握免疫接种对象去向。此外,实行乡镇集中式门诊接种后,部分村卫生所放松对儿童的及时建卡、及时接种督促,有的无法掌握新生儿及人口流动情况,影响消除麻疹工作的落实。
3、目前我市虽已完成规范化门诊的建设和信息化的覆盖,但部分卫生院经搬迁新楼,部分预防接种门诊硬软件设施还有待于进一步的完善。
4、近年来部分卫生院、社区预防接种人员更换,使得儿童预防接种系统客户端的使用出现了一定的混乱。
5、我市私立幼儿园增多,给儿童入托、入学查验<儿童预防接种证>带来新的困难。
我市消除麻疹工作虽取得了一定的成绩,但也存在不足之处和困难,我们将以这次省卫生厅对我市消除麻疹工作考核评估为契机,进一步强化我市消除麻疹的各项工作,同时也恳请各位领导、专家提出宝贵的意见,以进一加强我市消除麻疹工作。
*市卫生局 2012年3月12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