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青海省高原特色肉羊产业现状及发展对策
青海省高原特色肉羊产业现状及发展对策
--第三届中国羊业发展大会论文
原发表日期: 2006-08-06 原作者: 青海省畜牧兽医科学院 毛学荣
文章来源: 中国畜牧业协会羊业分会秘书处
----------------------
青海省是我国主要草原畜牧业生产基地之一,养羊业在全省畜牧业中具有重要地位,如何立足资源优势,大打品牌战略,发展特色肉羊产业,提高养羊业的经济效益,是我省加快经济结构战略性调整,增加农牧民收入的重要措施。本文就发展高原特色肉羊产业提出一些建议,为青海省肉羊产业发展提供参考。
青海省肉羊产业发展现状
青海省用于羊肉生产的品种主要以藏羊、细毛羊、半细毛羊及其杂交后代进行育肥为主,其中某些品种的产肉性能、生产潜力对羊肉生产发挥了很大作用。但与专门化的肉用羊品种相比还有很大差距。近几年,青海省先后从国内外小规模引进无角陶赛特、萨福克、特克塞尔、夏洛来等肉用绵羊品种及小尾寒羊,其适应性能、与地方品种的杂交性能方面均表现良好,由于数量较少,形成不了规模。据2004年统计,全省现有1434万只绵羊,占全省牲畜总数的68%,羊肉产量8.84万吨,占全省肉类总产量的35%,是青海省肉类生产的主要资源之一。从转化资源优势为经济优势的角度出发,羊肉生产最能体现最佳生产效率,特别是羔羊肉的生产。青海省目前所产羊肉仍多来自每年的淘汰羊,羔羊肉占有的比例虽不断提高,但距市场的巨大需求仍有较大的发展空间。
青海省发展肉羊产业化的有利条件
2.1 青藏高原特殊的地理优势 青海省是我国主要天然放牧区之一,畜产品种类丰富,受到国内外欢迎,且占有一定的市场份额。青海的牛羊肉一直有着“绿色食品”的美誉,有着很好的口碑,成为肉类市场上的抢手货。青海的牛羊多生长在高海拔地区,以放牧为主,营养价值高、肉质鲜嫩。
2.2 我国加入WTO参与农产品竞争,发展羊产业可谓前景诱人 在全国畜产品价格市场的波动中,羊肉近年来独占食品“卖方市场”的优势,价格始终处于攀升的态势。羊肉性温热、补气滋阴、暖中补虚、开胃健力,被称为“人类的保健性功能食品”。近年来,在肉类国际贸易中,羊肉增幅最高,国内市场羊肉价格稳中有升。
2.3 青海省畜产品龙头企业的建设,给高原特色牛羊肉产业带来了新的发展机遇 青海省肉食集团高原绿色食品开发有限公司已建成年屠宰100万只羊的生产线,形成青海省规模较为宏大的牛羊肉屠宰、加工、开发、销售企业产业链,对提高牛羊产品的附加值,推动科技化程度在牛羊肉资源的利用以及加快牧业产业化进程,使高原特色产品走进更大更广的市场,将起到十分重要的作用。青海省发展高原特色肉羊产业的对策
3.1 建立肉羊种羊良种繁育体系,充分利用优良肉用种羊,提高良种普及率,并广泛发挥杂交优势 目前,我省用于羊肉生产的品种主要以藏羊、半细毛羊、细毛羊及其杂交后代进行育肥。近几年,我省先后从国内外引进夏洛来、无角陶赛特、萨福克等肉用绵羊品种及小尾寒羊。引进的肉羊品种在适应性能、与地方品种的杂交性能方面表现良好,建议加强饲养管理和纯种繁育,提高良种利用率。
3.2 分区域、有重点发展我省肉羊产业
3.2.1 发展以环湖地区为主的百万羔羊肉产业
环湖地区是青海省青海半细毛羊的主产区,基础设施建设较全面,特别是近几年暖棚的建设为羔羊当年出栏创造了条件。为了不影响半细毛生产(据观察有提高产量的作用)选择无角陶赛特、特克塞尔与青海半细毛羊杂交,并改变配种季节(改冬配为秋配或夏配),产冬羔,使得羔羊能当年出栏,生产优质羔羊肉。
3.2.2 加强青南地区藏羊、欧拉羊本品种选育,发展有机肉羊产业
青南地区主要通过藏羊、欧拉羊的本品种选育进一步提高产肉量,打特色品牌,发展特色有机肉羊产业。近年来,随着政府对有机农牧业的认可,以及消费者对有机食品需求的增加,有机食品的市场份额上升较快,市场前景广阔。藏羊、欧拉羊的产区都在地处海拔3500~4500m的三江源高寒牧区,是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称为“世界四大无公害超净区”之一,属高原冷温湿润气候。草场主要为高山草甸草场、亚高山灌丛草甸草场,黄河沿岸为较平阔的滩地,地表起伏不大,是优良的天然牧场。依靠三江源地区无污染的天然放牧草地,通过良种推广和有机畜产品生产技术示范,生产有机畜产品,增加产品附加值,发展高原特色的肉羊产业,对三江源区生态环境保护和后续产业的发展和牧民收入增加具有重要意义。
3.2.3 发展以东部农业区以小尾寒羊与肉羊杂交为主的高技术肉羊产业
我省从1983年开始引进小尾寒羊,饲养在东部农业区的民和、乐都等地,具有良好的适应性,目前已形成了一定的规模。为了充分利用小尾寒羊高繁殖率、早期生长发育快和肉用性能较好的特点,结合目前肉羊生产的实际,通过小尾寒羊纯种繁育及高效杂交利用技术,一方面,通过纯种繁育提高我省现有小尾寒羊品质、并扩大数量,满足我省对小尾寒羊需求;另一方面利用无角陶赛特、萨福克、特克塞尔等肉羊品种与小尾寒羊杂交,其后代不仅表现出高繁殖力的特点,而且具有早期生长发育快和良好的产肉性能。对生产的杂种羔羊育肥出栏,提高我省农区肉羊生产的效益,同时优化繁殖利用制度,实行一年两产或两年三产,使羊肉生产达到最佳效益,进一步发展高效肉羊产业是今后我省农区利用小尾寒羊发展肉羊生产的重要途径之一。
3.3 培育重点“龙头企业” “龙头企业”的带动是肉羊产业化的关键,它担负着“内联千家万户、外联国内外市场”的重要角色。按照“大(规模大,带动面大)”、高(技术水平高、附加值高)、外(外向型)、新(新技术、新产品)、多(多种所有制、多种组织形式)的原则,精心培育龙头企业,并促进其发展壮大。通过培育的重点“龙头企业”与肉羊生产基地和协会结成紧密的产、加、销一体化生产体系。“龙头企业”与牧户最普遍的联结方式是契约式,签约双方规定责权利。企业对基地和牧户具有明确的扶持政策,提供全过程服务,设立产品最低保护价,并保证优先收购。农户按合同规定定时、定量向企业交售优质畜产品,由“龙头”企业加工,出售成品,从而保证双方各自的利益。
3.4 加强肉羊综合配套技术的研究、推广、应用以及畜产品加工高新技术的应用 包括优质肉羊“种子工程”技术、肉羊育肥技术、肉羊新特饲料加工技术、减压冷藏保鲜集装箱运输技术、羊肉气调保鲜技术、信息网络技术在产业化中的应用、现代市场营销策略、“系统工程”原理和方法在产业化中的应用等。
3.5 加强政府主管部门对羊肉生产的规划和指导工作 肉羊产业化涉及方方面面,牵动环节也多,必须坚持打破地区、部门和所有制的界限,因地制宜、多种形式推动产业化健康发展。青海省发展肉羊业应该注意的几个问题
4.1 发展肉羊业,注意不要忽视其它优良绵、山羊品种资源的保护 我省固有的地方品种有其独特的生态特征和种质特征,如藏羊、欧拉型藏羊(简称欧拉羊)、贵德黑裘皮羊等;还有一些我省多年培育的品种,如青海半细毛羊、青海细毛羊、加什科羊、柴达木绒山羊等。发展肉羊,要认真分析弄清楚拟发展地区的自然资源和当地已有的绵、山羊品种资源,划定范围,进行科学区划,有计划地引种和改良,对其它用途的一些地方良种或培育良种加以保护,以保护遗传资源,避免造成不可挽回的损失。
4.2 注意提高对已引入肉羊品种的有效利用和对我省固有肉用性能好的品种开发利用 青海省有一些产肉性能较好的固有绵羊品种,如欧拉羊,虽然较国外专门肉羊品种差一些,但其对本省高海拔和恶劣的自然环境具有很好的适应性,可以有计划地导入一些国外高产肉羊的基因,培育青海省高原优良肉用品种。
4.3 正确处理龙头企业与农户的利益关系 能否正确处理好产业化经营组织各环节、各方面的利益、关系,是产业化经营组织生存和发展的关键。由于我省肉羊生产多为一家一户的小规模生产,对大的龙头企业来说是弱势群体,为了保证牧户的权益不受损害,建立基地的肉羊协会与“龙头企业”平等的利益关系,即“龙头企业﹢协会﹢牧户”的方式保证农牧民收入的增加。实践证明,唯有运用市场规律,建立利益均沾、风险共担的新机制,方能为产业化的发展提供重要保证和创造内在动力。在市场竞争日益激烈的情况下,“龙头企业”也只有不断地加强服务,最大程度的保证农牧民的利益,与农户真正结成了利益共同体,方能更具有活力、凝聚力和发展动力。
第二篇:连云港市肉羊产业发展现状与对策
连云港市肉羊产业发展现状与对策
周明
(连云港市畜牧兽医站江苏连云港222000)摘要:近年来,随着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畜牧业迅速发展,尤其是养羊业在我市逐渐发展壮大起来。本文介绍了连云港市肉羊的发展现状和存在的问题,以及采取的相应的对策,以期对我市的养羊业的发展有所帮助。
关键词:肉羊;饲养模式;存在问题;发展对策
2013年连云港市肉羊存栏量83万头,出栏157万头。全市有肉羊年出栏30-100头以上肉羊场、户1030多个,出栏总数102万头占全市总出栏量65%,出栏100头以上的羊场157个,出栏总数22.7万头,占全市总出栏量14.5%。与生猪、肉鸡、蛋鸡养殖相比,肉羊养殖具有价格稳定、销路稳定、动物疫病少、容易饲养等优势。近几年来,肉羊产业逐渐发展起来,在发展过程中还存在着一些问题需要解决。
1、肉羊生产的现状
1.1 本地饲养的肉羊的来源
由于我市还没有自繁自养或还能为其他羊场提供羔羊的规模场,肉羊养殖方式大多为:养殖户从徐州、山东、安徽、甘肃等地肉羊市场或大的养殖场购进小羊进行育肥。羊的品种大多是波杂羊、湖羊,也有一些羊场进黑山羊育肥。羊育肥以粗料和青贮料为主,配以少量豆粕和玉米,按照这种模式饲养羊胴体58%,去骨后肉比重为41%。养殖户养殖一头羊可赚到300-400元左右,经济效益非常显著。
1.2 饲养模式
在过去,养羊主要是以放牧为主,很少在用精料补饲后者后期育肥,这样的养殖模式成本低,但是随着养殖规模的增大,草地资源遭到了严重的破坏。同时,这种模式饲养周期长,经济效益低。目前,在有条件的规模化养殖场,多采用舍饲和放牧相结合或者舍饲的饲养模式,保护了饲草资源,经济效益也提高了。
1.3 经营生产模式
我市养羊业逐渐走上产业化和合作经营的道路,但是在发展中还不是很顺利。
目前我市肉羊产业还在起步阶段,有些公司的发展还受到一些客观条件的限制。例如 如东海的汇农牧业有限公司自己饲养2000多只肉羊,注册了“新牧场”商标,还为十几家养殖户提供肉羊,有自己的检测、屠宰生产线,效益很好,发展受制于没有自己的繁育体系和屠宰证。
目前我市养羊合作社、产销协会大多是农民自发形成的,农户联结不是很紧密,合作社的牵头人只是涉入该行业时间长,资金、技术和销路占优。例如灌云田园牧歌养羊合作社,下有十几户社员,主要帮助社员选羊、供应饲料、提供技术服务和回收肉羊。由于整体服务链不完善,社员与牵头人还没有形成完全依赖,这些行为都是松散的市场行为,影响了合作社的发展。如果增加提供种羊及人工授精和屠宰加工服务,延长合作社的产业链,将会带动整体产业跨上一个新的台阶。
2、存在问题
2.1 无肉羊扩繁场,基础母羊存栏量较小,所饲养肉羊以从外调调进为主;羊购入过程经验不足,注水羊、僵羊、病羊很普遍。较大程度地影响了养羊户的积极性;肉羊的保险力度不大,我市农户每只羊购入600元左右,投保12.5元,20-30斤羊赔100多元,30-40斤羊才赔200多元,由于理赔太低,故投保比例也就很低。
2.2肉羊产业化程度不高,缺乏龙头加工企业。肉羊养殖用地难,如过去的一年就有多个企业有意向投资肉羊养殖,但在用地问题上都遇到了非常大的麻烦,导致企业投资不顺。
2.3 养羊的技术低,草、畜不配套,很多的农户还是采取传统的养殖方式,有的有羊无草,有的有草无羊,导致养羊成本高,效益不高。
2.4 资金缺乏,肉羊养殖投资较大、周期较长,肉羊养殖重点乡镇的财力有限,不能给养殖户更多的资金支持。
3、发展的对策
3.1 坚持区域布局,扩大养殖规模。我市最突出的问题就是饲养分散,制约着规模化、产业化的发展。我市各县要根据自己的实际情况,合理规划,建设好基地,抓大户,走合作社经营的道路。在抓好养殖大户和养殖合作社的基础上,要抓专业村,切实做好无公害肉羊产地认定和产品认证工作。
3.2 实行草畜配套,提高饲养水平。引导养羊专业户利用林间地或边角地,种植牧草,提高饲草产量。同时扩大饲草饲料资源的开发利用。大力推广和应用青贮、晒制干草等牧草加工调制技术,提高粗饲料的利用效率。
3.3 建设良繁体系,提高肉羊品质。招商引资建设良种肉羊场,通过现代育种、繁殖技术迅速扩大肉羊良种数量。加快品种改良,完善和新建人工授精站,利用国外优良肉羊品种及精液与当地品种开展二元、三元杂交,形成适合市场需求和相对稳定的杂交组合,提高优质良种肉羊比重,大力提倡、推广自繁自养养殖模式。
3.4 抓好队伍建设,强化技术服务。要紧紧围绕加快肉羊产业的发展,进一步建立健全县、乡、村三级动物防检网络,严厉打击违法行为,保障肉羊产业的健康发展。
3.5 培植产业龙头,搞活流通销售。引进1-2大型肉羊屠宰加工企业和肉羊生产龙头,建立风险共担,利益共享的利益联结机制是壮大肉羊产业的关键所在。一方面,建立“龙头企业+基地+农户”的产业化经营模式,实行订单生产,减少养羊户的风险。另一方面,要建立健全基层肉羊协会,从单纯的组织销售逐渐向产销结合转变,促进肉羊流通和合理分配产销利益,发挥协会对养殖业的作用。
3.6 加强组织领导,营造发展环境。一是要加大项目资金扶持,各地财政要安排一定的专项资金,重点用于改造栏舍、青贮池等基础设施建设,二是创新“五方联动”模式,由县财政、乡镇政府、担保公司、农信社和龙头企业(养殖基地)共同参与,为农户发展肉羊规模养殖提供及时、简便的贷款服务。三是要加大肉羊的保险推广力度,根据养羊户实际制定合理的理赔率,增加新养羊户养殖信心,为其提供必要帮助。
参考文献:
1、王斌.我国肉羊的生产现状及其发展前景[J].中国畜禽种业.2011(03)
作者简介:
周明(出生年月),男,江苏连云港人,高级畜牧师,主要研究方向是
收件地址:
第三篇:镁产业发展现状及对策
镁产业发展现状及对策
前言
在目前资源、能源和环境成为经济持续发展紧约束的大环境下,推动开发轻质结构材料——镁,已成为近年国内外研究和产业发展的热点和重点,镁合金的优异性能和产业化、市场化前景,使其成为公认的21世纪绿色工程材料。而运城镁产业多年来已经形成了较好的产业基础,因此,研究镁产业的发展,对推动运城产业转型,具有特殊意义。
一、镁产业具有广阔的发展前景
镁是最轻的金属结构材料,其密度只有1.74克/立方厘米,仅相当于铝的2/
3、钢的1/
4、铜的1/
5、钛的2/5。镁的应用主要集中在镁合金、稀土合金、阴极保护材料、金属还原剂和化工等方面。其中镁合金的应用前景最为广泛,镁合金是以90%左右的金属镁加入铝、锌、锰、稀土等其它元素组成的合金。由于镁合金具有较好的加工性能、重量轻、屏蔽性良好以及较强的抗震减噪性能,被广泛应用于航空航天、汽车零部件、电子信息、国防军工等领域。同时,由于镁合金具有极强的可再回收利用特性
1、镁产业发展的优势
一是性能优势。镁属于轻金属,具有优良的综合性能,是目前实际应用的最轻的工程结构材料,也是重要的功能材料。是减重、节能、环保、健康的优异材料。镁是最轻的金属结构材料,其密度只有1.74g/cm3,仅相当于铝的2/
3、钢的1/4,铝的2/3,,铜的1/5, 钛的2/5;镁的比强度和比刚度高;耐冲撞,阻尼吸震性能极佳;镁合金抵抗震动及降低噪音的性能特佳;镁的散热性佳,极适用于高散热要求的电子产品;此外,镁合金还具有电磁屏蔽性能优异、摩擦时不起火花、热中子捕获截面小、液态成型性能优越、切削加工和热成形性好、易于回收利用等一系列的优点。
二是资源优势。镁是地球上储量最丰富的元素之一,镁矿资源种类繁多。我国材料界泰斗师昌绪先生认为:“镁是包括海洋在内地球表层最为丰富的金属元素,在诸多金属趋于枯竭的今天,大力开发金属镁材料是实现可持续发展的重要保证。”中国是世界上镁矿资源最富有的国家,丰富的镁矿资源为中国镁产业的可持续发展提供了最可靠的资源保障。
三是环境优势。镁及镁合金是环境友好型的材料,镁在其生命周期中对环境的贡献远远大于其一次性生产过程中的负面影响。在生产过程,污染可有效治理,废物可利用,中国镁冶炼企业首创的资源综合利用、循环经济模式极大地改善了环保条件,镁工业逐步开始走上清洁生产之路;在使用过程,镁的轻量化性能优异,对节能和减排贡献大。镁合金在交通工具中的应用,在降低油耗的同时,尾气排放也将大幅度降低。镁合金应用于汽车还可以改善车辆的设计,提高车的性能和舒适性。若再考虑镁合金在摩托车、列车和其它交通工具上的应用,其应用将可为国家减少的油耗和污染排放十分可观。在回收环节,镁可以反复回收使用,每次所需能源只是原生镁的5%,能耗进一步降低。
四是价格优势。近年来,随着技术进步和规模化生产,原镁生产的能源和原材料消耗一直呈不断下降趋势。金融危机以来,镁价格又出现理性回归,目前镁价格与铝价格之比维持在1.02-1.15之间,大大低于专家公认的1.3的水平。与其他铜、锌、塑料材料相比,性价比也明显提高,这使镁的扩大应用有了极好的前提条件。随着镁合金领域若干关键技术取得突破,这种价格优势带来的经济和社会效应将更大的得到释放。其未来的潜在价值在当前被明显低估,增值空间也十分巨大。
2、镁产业具有广阔的发展前景
镁合金的诸多优势以及其生产过程具有“一次生产、终身清洁”的优点,具有广阔的发展展前景。
我国材料界泰斗、中国科学院、中国工程院院士师昌绪先生指出:“镁是包括海洋在内地球表层最为丰富的金属元素,在诸多金属趋于枯竭的今天,大力开发金属镁材料是实现可持续发展的重要保证”。随着交通工具轻量化、节能减排等理念的深入人心,镁合金产业将迎来高速发展的机遇。美国战略研究表明,当镁合金及其加工技术发展到一定程度时,镁在汽车上的应用将达到100-200公斤,由此造成的汽车减重可达10%-15%,油耗可减少6%-10%,不但降低能源消耗,并相应减少污染排放。此外,镁合金应用在手机、电脑、摄像机及电动工具等便携式产品上,不仅节能降耗,而且轻便美观。根据国际镁协预测,未来十年国际镁合金的需求量将会以每年10%的速度增长,中国对镁合金的需求量,随着汽车、高速列车、城轨的快速发展,需求量将以每年15-20%的速度增长。
总之,可以说镁材料的应用和镁产业的发展发展是全球潮流,中国机遇,是国家战略、科技进步和市场需求的必然结果。大力发展镁产业,是落实科学发展观,走新型工业化道路,实现我国材料工业持续发展的必然选择。
二、我市镁产业具备良好的发展基础
运城金属镁产业从上世纪80年代在全国率先起步,经过20多年的快速发展,已经成为全市重要的特色产业,是全国最大的金属镁及镁合金生产基地,在世界上也占据重要地位。2012年,全市金属镁产量14.9万吨,占全省的65.35%,全国的23.28%,世界的19.8%,实现主营业务收入41.6亿元,占全市规模工业的2.9%。
(一)运城镁产业基本情况
镁及镁深加工产业是我市重要的新兴产业。多年来,我市依托全省丰富的白云石资源和煤炭、电力优势,镁产业得到快速发展。目前,运城市共有镁生产企业30家,原镁产能57万吨,镁合金产能20万吨,深加工能力6万吨。主要分布在闻喜、稷山、万荣、夏县、盐湖区、绛县等,其中闻喜县镁企业相对集中,占到了全市镁企业的近一半,无论在规模、技术水平上都占有绝对优势。
2010年中国有色金属工业协会镁业分会统计的64家镁冶炼会员企业中,原镁产能、产量前10名,山西占到6家,运城占到4家,产量均在1万吨以上,全部为闻喜镁企业,分别是山西银光镁业集团、闻喜县八达镁业、闻喜宏福镁业和闻喜瑞格镁业。特别是我市银光镁业集团多年来坚持不懈在镁深加工上做文章,以国家级企业技术中心为平台,积极扩大产学研合作,先后建成镁合金、压铸、板材、挤压型材、连续铸锭、镁合金汽车轮毂等多条生产线,开发出了航空航天、兵器镁合金零部件、纺织机械型材、高速列车型材、汽车轮毂、摩托车轮毂、电动工具等一系列新产品,并投入批量生产,银光集团军已经成为全国规模最大、品种规格最全的全产业链的镁及镁合金产品生产企业,也成为运城乃至全国引领镁产业发展的龙头企业。
(二)运城市发展镁及镁深加工产业具有明显优势 一是原料储备丰富。白云石是原镁生产的主要原料,我市已探明稷王山、中条山多处白云石储量约20亿吨,可开采储量约10亿吨,并且品位高、杂质少、易开采。以年产30万吨原镁的生产规模计算,每年白云石用量300万吨,可满足生产300年。
二是初步形成专业人才队伍。我市原镁生产起步早,加上银光集团深加工技术上积累,具有企业多、规模大,在长期的发展过程中,培育出了一大批熟悉生产装备、技术、工艺的熟练工人、技术人才和管理团队,三是技术工艺先进。在原镁生产上,双蓄热式还原的精炼工艺国内领先;在镁合金深加工上,形成了镁合金、镁合金板材及挤压型材、镁合金轮毂等系列产品。银光集团有全国镁行业中唯一的国家级企业技术中心和镁合金关键技术及工艺国家地方联合工程中心;拥有专利30余项、核心技术20多项;银光集团是镁行业标准委员会成员单位,参与多项国家标准的制定、修订;银光集团承担了国家863、国家支撑计划等待20多项国家、省级项目,多项技术国内外领先,其中有两项技术分别获国家和省科技进步二等奖;我市整体技术处于全国领先地位。
四是产业布局相对集中。我市镁及镁深加工产业呈现集群化发展趋势,初步形成了以闻喜、稷山、万荣为中心的“镁三角”。涌现出银光镁业、华宇实业、金星镁业等10多家重点企业,其中,闻喜银光镁业是“国家级镁及镁合金产业基地”。
五是市场交易平台逐步形成。由于运城金属镁产业起步早、规模大、销售网络成熟,目前中部、西部包括陕西、宁夏的金属镁,都是利用闻喜现有的营销渠道进行产品销售,我市已经成为中国北方的镁交易中心。
(三)镁行业产学研合作取得丰硕成果。多年来,我市镁企业积极开展产学研合作、不断提升镁工业科技创新能力,尤其闻喜银光镁业集团,已与清华大学、中科院长春应化所、金属所、西北工业大学、重庆大学建立了长期的技术合作关系。同时,为加快提升我市铝镁工业的科技创新能力,市政府与西北工业技术研究院联合成立了西北工业技术研究院运城分院,由运城分院、西北工业大学材料学院、闻喜银光镁业三家单位联合在西安阎良建设高性能镁铝合金产业化应用研究中心,在闻喜银光镁业建设产业化基地。目前合作取得了初步成效。
(四)运城镁工业发展存在的主要问题
目前,全市金属镁及深加工产业中仍然存在一些突出问题,制约着镁产业的快速发展。
一是原镁冶炼成本优势逐渐丧失。近年来,随着煤、电等资源成本的增加,全国镁冶炼向陕西、内蒙等具有资源优势地区发展。目前,陕西已发展到24家,规模接近运城,内蒙发展到7家。陕西神木地区利用丰富的煤炭资源发展煤-焦-镁产业链,利用焦炉煤气冶炼金属镁,成本比我市低2000元/吨左右。
二是镁合金生产仍存在不少技术瓶颈。与铝合金相比,镁合金要替代铝合金得到广泛应用,还存在很多技术瓶颈。如铝合金已开发出几百个牌号,而镁合金只有几十个牌号。镁合金板材是镁合金中最高档产品,在航空、交通运输、国防工业等方面具有广阔应用前景,而传统的镁合金板材主要采取热轧和挤压方法生产,工艺流程长、成材率低、成本高,是镁合金大量应用中的主要产业瓶颈。
三是镁合金加工专用设备缺乏。当前镁合金加工大多采用铝合金设备,但镁合金与铝合金存在若干特性差异,使得镁合金表面质量和内在质量得不到有效保障。
四是产业结构亟待转型。全市镁产业主要以低端原镁材料生产为主,以资源性产品出口为主,以简单的初级加工为主,高端深加工产品的研发投入不足,高附加值产品亟需开发,并亟需提升转型。
五是镁合金制品成本较高。与铝合金相比,镁合金塑性成型加工难度大,比铝合金加工成本高,如铝板材价格在3万元/吨,而镁合金薄板价格达15万元/吨,镁合金挤压型材价格也达4-10万元/吨,这在很大程度上拟制了镁合金的推广应用。
三、当前制约镁产业提升和镁应用的主要障碍
当前,我市和全国一样,镁产业面临的突出的障碍和问题是: —在国家及政府层面,镁合金及其产品的研发缺乏系统性规划,研发资金投入不足、研发内容涵盖面有限。镁材料应用和镁合金产业的战略和规划还未能明确和细化。推广应用较难,政府引导不够。
—在市场层面,已有的镁合金科技成果的转化率低,未建立成果共享机制,产业化应用较少,产学研用还未能有机结合。镁行业还是以生产和出口原镁及镁合金初级产品为主,镁合金深加工产品产量不到总产量的20%,出口的镁合金深加工产品不足出口量的5%。
—在行业层面,产业链上下游企业对镁合金应用的认知有差异,前瞻性不够,行业间缺乏有效协同和协调,难以启动和实施大的推广项目,镁合金产品标准体系不完善,汽车能效和轻量化标准门槛还有待提高,以上原因导致镁合金应用一直处于徘徊局面。
—在企业层面,镁合金产业化及应用开发的投入不足,以民营中小企业为主的投资主体科技创新的实力不强,风险准备不够,难以推动镁作为新材料的替代和建立新的材料开发应用体系。由于国内镁合金应用有限,在汽车等领域扩大应用的进程进展缓慢,产量难上规模,订单批量小,导致生产加工成本偏高,出口量又出现下降,全国镁企业产能利用率不到50%,镁及镁加工企业普遍效益不佳,镁及镁合金企业举步维艰。另外产业集中度低,规模小而散,人才缺乏、大部分企业没有竞争力。
四、我市镁产业发展的思路和目标
1、发展思路
我市镁产业发展的思路是要紧紧抓住国家加快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的机遇、以资源、区位、产业优势为基础,以提高自主创新能力和企业市场竞争能力为重点,以体制创新、环境创优为动力,以集聚高端人才、引进紧缺人才、培育创新人才为支撑,充分发挥大企业集团在招商引资、招才引智、投资融资、技术创新和项目推进的作用,加快推进镁产业向园区集聚、向规模化和集约化方向发展,推动镁产业总量扩张、结构优化升级,将运城建成全国最大、竞争力最强的镁产业生产基地。
2、发展方向
按照我市发展镁产业发展的总体要求,要坚持以市场为导向,以企业自主创新和产学研相结合为动力,加快提升现有镁冶炼技术工艺装备水平,大力发展循环经济,实现资源综合利用,实现原镁清洁文明生产;大力推进科技创新,实现关键共性技术的突破,建设高水平的镁合金深加工生产线,扩大镁及镁合金的广泛应用,逐步实现以原镁生产为主的粗放型经营向高端镁产品、高科技含量的镁合金制品的转变;
3、发展重点
通过市场开拓和技术创新,以面向汽车、高速列车、航空航天军工三大领域为重点,建设高强高韧镁合金、宽幅板材、大截面型材、铸锭、压铸、砂型铸造、汽车轮毂等生产线,建成以银光集团为龙头的闻喜镁合金制品加工园区,真正建成全国最大、品种最全、技术先进,镁产品生产基地,并不断完善建设市场机制,形成全国最大的镁及相关产品的交易中心。通过推动运城市镁产业的发展,带动全市相关产业的发展。
五、几点建议
目前,运城的镁产业发展已经形成了良好的产业基础,但是也面临着转型的巨大压力与挑战,产业自身发展也存在一些迫切需要解决的突出问题,比如技术及装备落后,加工成本偏高,国家政策扶持不够,缺乏相应的标准等。这些问题有的靠企业自身努力可以得到解决,有的则需要市、省、国家层面去落实解决。为加快我市镁产业的快速发展,我们提出以下建议。
1、建立促进镁工业发展的产学研合作联盟。关键技术难以突破,是制约镁工业发展的主要难题,技术难度与研发实力之间的巨大反差是仅靠资金投入难以弥补的,也是企业无力做到的,需要省级,甚至国家级研发团队介入,建立科技创新平台,加大科技研发工作力度。建议省、市政府以西北工业技术研究院运城分院为牵头单位,以银光镁业为产业发展基地,积极联合国内知名院校等科研单位,把镁合金应用作为重大科技专项,拨付专项资金,专门用于镁合金的技术攻关和新产品开发,争取早日取得突破。
2、建立镁合金精深加工产业园。建议省、市政府把镁产业作为我省、市的一个特色产业重点加以倾斜扶持,以我市闻喜县银光镁业集团为龙头,加快建设闻喜镁合金精深加工产业园,使其成为镁产业科技研发、新产品孵化、应用推广的产业化基地。政府要加大投入,吸纳外地客商、企业入驻园区,共同推动我市镁产业快速发展。
3、积极争取扩大镁合金应用领域的国家政策。建议政府积极与国家相关部委沟通协调,建立国产车辆镁合金新产品及轻量化的补贴机制和奖励机制,参照对节能汽车和新能源汽车的补贴方式,将单车使用镁合金材料质量超过一定水平的节能示范性汽车列入节能汽车推广目录,在采购环节给予补贴,对制造企业的研发给予奖励,对摩托车、电动自行车使用镁合金也可以采取类似的鼓励政策,以此大力推动镁合金的大面积推广应用。政府要积极组织镁合金汽车轮毂的示范应用,镁合金汽车轮毂对乘用车节能效果明显,但真正大面积推广还有很长的路要走,建议省市政府制定优惠政策,充分发挥行业协会的作用,通过加强与汽车行业协会的沟通,争取能够在城市出租车上进行小批量试用,成熟时再进行大面积推广。
4、促进与大企业、大集团项目合作。如富士康科技集团是专业从事电脑、通讯、汽车零部件等生产的高新科技企业,具有雄厚的科技研发实力和市场开拓能力,目前年深加工原镁4多万吨;抓住发达地区产转移的机遇,不断创优环境,加快推进与大企业的战略合作,不但可以充分发挥大企业的资金、市场优势,实现互利共赢,更能带动我市镁产业发展提升到一个更高水平。
5、加快园区基础设施建设,吸引中小企业投资和年青人来园区创业。镁产业涉及领域很广,有许多新产品市场非常广阔,附加值很高,亟需开发;比如休闲运动器材、儿童用具、医疗器具、家饰产品、旅游工艺品以及精密铸造、精密锻造,只要用心去做,小产品可以打出大市场,做成大产业。
第四篇:香菇产业发展现状及对策
西乡县大河镇
香菇产业发展现状及对策
论 文
学 校:西乡县农广校 班 级:2011级
专 业:农业技术推广 姓 名:张 峰
二〇一三年七月八日
西乡县大河镇香菇产业发展现状及对策
摘要:香菇产业是加快西乡县大河镇农业结构调整步伐、增加农民收入的一个新兴产业。通过分析该镇香菇产业的现状、存在的问题和发展优势,提出了推进大河镇香菇产业快速发展的对策。
关键词:香菇产业;发展现状;存在问题;优势条件;对策;西乡大河
一、发展现状
西乡县大河镇下辖12个行政村,截至2009年仅有按板镇种植香菇,种植农户30户,共种植香菇2万袋,总产鲜菇160斤,产值8万元,菇农共计获纯收入6万元,农户最高收入达0.2万元。目前,西乡县大河镇栽培种植的品种有135、939、9608等5个,其中以939品种产量最大、效益最好。食用菌人工种植过去在大河镇一直是空白,香菇是大河人工种植的第1个食用菌品种。
2010年,在冬季农业开发中,县委、县政府为了合理开发和利用自然资源、加快该县农业结构调整步伐、为农民寻找增收新途径,引进香菇订单生产试种,当年引导农户生产种植了10万袋,总产值32万元,平均产菇0.38 kg/袋,产值仅1.52元,纯收入0.22元/袋。造成产量低、效益差的原因是因为技术人员对该镇的自然环境和气候缺乏充分的认识,照搬照抄福建的种植管理技术,致使菇农在种植管理中出现了问题,且公司在收购中不严格执行标准,压级压价,严重挫伤了广大群众的积极性。但有少数几户种植成功,香菇产量平均0.52 kg/袋,产值达2.08元/袋,纯收入0.78元/袋,效益达到了香菇种植较好的中上等种植水平,极大地增强了政府发展香菇产业的信心。
2012年底,政府又引进了袋料香菇种植,并签订了2年的发展合同。公司以“公司+基地+农户”的生产模式组织香菇生产。同时,政府组织当地农业科技人员到外地参观考察、学习,回来后协助进行生产管理,组织发动群众。这期间,香菇种植曾一度发展到了6个村150户农户中,最高年份曾发展到了120万袋,产量126 吨,产值226.8万元,纯收入58.8万元,平均纯收入0.49元/袋,香菇产业呈现出兴旺、快速发展的势头。但是,由于种植管理技术较好的农民组建起来的,经济基础薄弱,在大量香菇产品涌到收购点时,根本无法组织大量资金按合同收购;加之缺乏有效的大批量的销售路子,资金周转困难,出现了“打白条”现象,诚信受到了菇农的质疑,使香菇产业跌入低谷。但是通过连续3年的发展,广大香菇种植户的种植技术已趋于成熟,出菇量和品质都有了较大的提高,并培育出了一批从菌种选育、生产到栽培技术的本地农业科技专家。大河镇香菇在全县有了不小的声誉,部分县市纷至沓来取经学习。
2011年,投入了大量资金,购买了相应的设备,建起了香菇生产基地,建起了冷库。至目前香菇产业逐步跨入了正轨,并形成了一条产供销为一体的生产销售网络。几年来共计种植香菇60万袋,共计产鲜菇326吨,其中县内销售200吨,总产值230万元,县外销售126吨,销售收入达89万元。但菇农产值仅为200万元。
二、存在的问题
(一)菇农发展资金不足,技术力量不成熟
香菇生产工序多,辅料多,运距远,是一项消耗型的产业石油价格不断上扬,成本高,达1.6元/袋。由于受技术条件的制约,在辅料的替代产品攻关能力方面力不从心,难于在短时间内降低成本。西乡县大河镇香菇种植采用高架棚栽培技术。高棚架栽培效益好,投入产出比高,但一次性投资较大大部分农户投入较为困难;加之香菇市场价格多变,风险比较大,农民不敢冒险投入,从而限制了香菇生产快速发展。大部分菇农未接受过相应的专业技术培训,加之农民文化水平低,接受能力低,未能全面地掌握技术,影响了香菇产量和质量,使产业效益未显现出来。
(二)缺乏龙头企业带动
大河香菇产业发展一开始就以企业带动起步,但引进的公司、企业规模小,经济实力薄弱,抵御市场风险能力低,有的不是以发展壮大自身为目的,只是来进行投机生意,无法带动香菇产业走上一个更高的台阶。公司没有长远发展目标,只顾自己眼前利益,压级压价,严重挫伤菇农的积极性,导致香菇产业发展徘徊不前。
三、发展香菇产业的优势条件
(一)优良的气候环境条件
西乡县大河镇位于西乡县的西南部,地处巴山腹地,两省三县交界处,东邻镇巴县永乐乡、大池乡,南与四川省通江县空山乡接界,西连南郑县白玉乡,北接本县左溪乡和骆家坝乡。距县城105公里,全镇总面积392平方公里,平均海拔980米,平均年降雨量1300毫米,境内峰峦叠翠,山水秀逸。大河镇位于低纬度地区,属南亚热带季风气候,干湿季分明。境内山高谷深,相对高差大,地形波状起伏,地貌类型多样复杂,形成了暖温、亚热、热3种不同的气候类型和“一山分四季,十里不同天”的特点,立体气侯、立体农业十分显著。境内气候温和、降水充沛、雨热同季。年平均温18.5 ℃,最高26.3 ℃,最低13.2 ℃,月均温≥10 ℃有365 d,日平均≥10 ℃的积温6 781 ℃,年均降雨量1 279 mm,年相对湿度为77%,年日照时数2 064.6 h,平均日照5.66 h,无霜期达340~365 d,特别是11月至翌年4月,月平均温在13.2~20.2 ℃;境内无工业大气环境污染;优良的气候环境条件非常适宜香菇的生产和发展。
(二)丰富的原料资源
大河镇幅员面积392平方公里,森林覆盖率91.71%,自然常绿阔叶植被保存较好,乔木层、灌木层次清楚,有着丰富的常绿原生黄栎、青冈栎、山茶花、麻栗树、水冬瓜树、野樱桃等树种,是发展香菇产业的优质原料,资源丰富,只要采伐得当,不但不会破坏生态,还会促进林产业发展,达到充分利用林业资源、为人类造福的目的。
(三)独特的区位优势
大河镇的独特区位,在对外开发中具有独特的优势。两省三县交界处,东邻镇巴县永乐乡、大池乡,南与四川省通江县空山乡接界,西连南郑县白玉乡,是西乡西南部通往外县及外省的重要门户,虽然该县香菇产业起步较江浙沿海地区晚、规模小,但独特的区位优势,使大河镇的香菇产品在价格竞争中占据了先机。
(四)良好的发展基础
大河镇香菇种植有4年的历史,产业发展从开始就得到了各级政府、领导的高度重视,采取行政之手与市场相结合的运作手段。从行政上成立了香菇产业领导小组,专人负责,宣传发动,积极协调林木采伐,组织专门的技术人员到外地参观考察、学习栽培技术,负责香菇的生产技术指导;市场运作方面引进、支持汉中市外具有一定种植技术、营销经验和有一定经济实力的企业或个体来大河开发基地,进行订单生产。经过几年的努力培育出了一批高技术的科技人员队伍,他们可解决生产环节中出现的各种问题,并具备了二级菌种的大规模繁殖技术及生产能力,能保证香菇产业所需的大量菌种,香菇产量产值得到了逐年提高,形成了具有一定规模的“公司+基地+农户”的生产模式,示范带动能力显著增强。因而,发展香菇产业有良好的技术及栽培基础。
(五)优惠的政策环境
政府采取协调低息或无息贷款,无偿使用国家闲臵的公共设施等措施,扶持引进的香菇企业和种植大户,调进各种香菇辅料,预先给带动起来订单生产的农户先期赊用,交菇时分批结款,为各菇农解决了生产中资金周转难的问题。同时,出台了香菇种植户进行香菇种植时必要的林木、简化采伐办证手续、菇农无需交育林费、育材费由香菇企业统缴纳等对菇农有利的一系政策。
四、发展对策
(一)加大投资力度,增强香菇产业发展后劲
香菇产业化发展是一个系统工程,需要大量资金投入,如技术研发、推广、广告宣传、行政执法等工作都需要资金投入。要继续积极营造良好的投资环境,制定更多有效的优惠政策,加大招商引资力度,吸引更多社会资金和外来资金投入镇沅,进行香菇产业化开发。财政今后要采取对企业和基地农户贷款贴息的办法,支持香菇产业的发展。积极争取各级金融单位资金支持,确保香菇产业有足够的经费投入,促进产业持续健康快速发展。
(二)推进香菇标准化生产,提高质量,增加效益
香菇对生产管理的要求极其严格,从育种到栽培、产品干燥,一个小的环节出问题,都会产生不良后果。相同的品种,县(市)乡(镇)村和菇农之间,产量有多有少、质量有高有低、效益有大有小,究其因之一就在于标准化生产的水平不同。要迅速扩大香菇发展规模,应把工作的着力点转移到标准化生产上来,这就应认真制定和完善标准化生产规程,通过各种渠道和载体广泛宣传规程,让菇农家喻户晓。层层培育示范大户,用典型引路,让事实说话,靠示范的力量启发、引导和激励菇农。聘请和组织专家学者,有计划地对基层干部、专业人员、示范大户和广大菇农进行培训。定期检查标准化生产实施情况,及时总结和交流先进经验。对新菇农,应力求使他们有一个较高的起点。对老菇农,应创造条件让他们开眼界、长见识,从而自觉自愿地接受标准化生产。在大力推进标准化生产的同时,努力打造镇沅香菇品牌。积极引进、研制和推广拌料、装袋、打孔、烘干等生产机械,用机械化保证和促进标准化。还应坚持不懈地积极努力,逐步实现与国际标准的对接。
(三)强化科技服务
要立足于科技创新与科技推广,在品种选育、标准化配套技术研究、菇品加工储藏、新材料开发(如辅料的替代产品的开发)等方面深入研究,探索对策。要加速品种选育和栽培模式的革新,直接减少菇农损失,提高栽培效益,服务菇农,增加收入。
(四)扶持香菇合作组织
要尽快成立镇香菇协会,将真正关心支持香菇产业的单位和个人、专业人士吸收到协会中来,共同为振兴香菇产业献计献策,形成行业自律的中心;同时让协会与公司协调好与菇农的利益分配,形成一个紧密的利益共同体。在此基础上,要对各类从事香菇行业的专业合作组织给予扶持,让其在产业的基地化、组织化、标准化升级、行业自律等方面发挥更大作用。
(五)扶持种植大户
要鼓励发展种菇大户,以联户、农庄等形式组建标准化生产大户,一头连基地,一头连农户,一头连企业,成为香菇栽培、技术创新和标准化生产的带路人,引领其他菇农共同致富。
(六)扶持壮大龙头企业,推动香菇产业化发展
按照“兴办一个企业、带动一个产业,建立一个基地、覆盖一批农户”的模式,狠抓龙头企业建设,对开展香菇产销服务的经营大户,要在政策、资金上给予扶持,使其扩大规模,增强带动能力。对外来的客商要热情服务,帮助其组织好货源,协调办理相关手续,疏通外销渠道。建立“公司+基地+农户”、“专业市场+农户”、“中介组织或协会+农户”的生产模式,形成产业化经营机制。通过增加投入、强化素质、优惠扶持政策等办法,逐步建成管理水平先进、技术力量雄厚、营销能力强的香菇龙头企业或专业营销队伍。发挥其拓市场、带基地、连农户、搞加工的作用,推动香菇产业快速健康发展。
五、参考文献
[1] 王宏宇,侯桂森,王长娜.林下栽培香菇培养料配方筛选[J].食用菌,2010(1):43-44.[2] 朱海平,叶建军.袋料香菇烘干加工技术[J].中国农村小康科技,2010(1):8.[4] 赵翠芳,张忠伟.香菇覆土栽培模式[J].特种经济动植物,2009(12):24-25.
第五篇:竹溪县魔芋产业发展现状及对策
竹溪县魔芋产业发展现状及对策研究初探
夏良荣1陈世春1彭家春2
(1、竹溪县农(魔芋)办;
2、竹溪县魔芋研究所 湖北竹溪442300)
摘要:通过对享有“中国魔芋之乡”之美誉的湖北省竹溪县魔芋产业开展调查研究和探索,分析当前存在的问题,展望发展前景,坚定发展信心,稳步推进魔芋产业健康发展。
发展现状:呈现良好的发展态势,又面临诸多问题和挑战
魔芋,这一古老而年轻的植物,作为绿色保健食品,是竹溪县极具地方特色的优势资源。自上世纪90年代,竹溪县立足本地资源和县域经济发展的实际,积极引导和鼓励魔芋生产的发展,把魔芋作为富民强县产业来抓,极大地促进了魔芋产业的兴起,使魔芋这个小作物成为促进农民增收、企业增效的大产业,并呈现出了良好的发展态势。
一、板块基地初具规模
竹溪县地处南北过渡地带秦巴山区,特有的气候条件符合魔芋生长特性,是魔芋生长繁育的最适宜区域之一,加之其生产历史悠久。目前全县十五个乡镇中有十一个乡镇、近50%的农户种植魔芋,全县魔芋基地种植面积由上个世纪九十年代初的0.6万亩发展到现在的7万余亩,鲜芋总产量由0.2万吨增加到5.2万吨,魔芋生产总量约为全国的1/20,全省的1/8以上。竹溪县,先后被国家授予“中国魔芋之乡”、被评为全省魔芋产业化先进县、被中国魔芋协会授予“全国魔芋种植基地重点县”称号。
二、试验研究和课题攻关取得新突破
竹溪县先后与华中农业大学、华师大、西南农业大学、中国魔芋协会建立了技术协作关系,以各大专院校为技术后盾,积极开展相关项目课题研究与攻关,近年先后承担了省级课题3项、市级课题6项、县级相关课题7项。同时,我们组织技术力量, 积极开展以魔芋“两病”防治为重点的综合防治、包衣防病、健身栽培、种芋脱毒与组培生产等技术开展各项试验研究。
三、魔芋生产及种植技术不断完善和成熟
通过对多年的试验、研究与实践,明确了当前我县魔芋主要病害有魔芋软腐病、白绢病、根腐病、枯萎病、细菌性叶枯病等5种;摸清了三大发病规律和特点:一是魔芋病害发生程度随海拔高度的上升而减轻;二是病害大发生时间,随海拔高度的上升而推迟和缩短;三是魔芋病害随降雨量增加、地块滤水速度慢、土壤含水量增加而加重。普遍存在4个特点:即地块中部重于四周、水田重于旱地,梯坪地重于缓坡地,壤土重于潮砂土,潮砂土又重于粘土,露地栽培重于复盖栽培;总结出魔芋种植要把握种芋关、选地关、科学施肥关、药剂预防关、健身栽培关的“五关”综合防治技术;集成出魔 1
芋抗病丰产要改播前翻耕为冬前深耕冻土、改土壤不处理为土壤消毒、改多年连种为轮换种植、改春前播种为春播、改大小混栽为分级播种、改平地栽培为高垄栽培、改单一药剂防治为综合配方药剂预防、改传统耕作为抗病健身栽培等“八改”综合配套技术,形成了技术防治体系,为降低农民种植风险,消除芋农后顾之忧,创造出了良好的技术条件。
四、服务体系日趋健全
我县上成立了专门魔芋产业办公室,具体负责落实产业政策,制定发展规划,检查指导魔芋生产,组织项目申报、协调与与实施;组建成立了魔芋协会、蒋家堰凤蓝魔芋专业合作社和全省第一个县级魔芋研究所,凝聚了一批县内外魔芋科技工作者和地方“土专家”,15个乡镇设有农技服务中心,建立健全了魔芋科研与服务体系。
五、形成了相对完备的加工体系
全县已形成芋角加工户3000余户,精粉加工企业达7家,年精粉加工能力3000吨以上,其中:
市级龙头企业1家,县级龙头企业6家,有2家企业通过ISO9001质量体系认证,形成固定资产2500多万元,流动资金余额1500万元。注重市场开拓和品牌培育,重点培育“天竺”牌魔芋粉、“双竹”牌魔芋面、“灵山源”魔芋酒、“月亮神”魔芋食品等产品品牌,开发的有精粉、微粉、纯化粉、魔芋面、魔芋酒和魔芋素食等50多个系列品种,产品销售网点遍布全国。
六、生产效益大幅增长
魔芋产业的兴起,给贫困山区的经济腾飞增添了希望,竹溪县近几年来有很多农民通过种植加工
魔芋而走上了脱贫致富的道路。经过十多年的发展,竹溪县魔芋种植户已达3.5万户,占农户总数的近50%,农民人均从魔芋产业中获得收入350余元以上;全县鲜芋产量大幅增加,总产量由上世纪九十年代的0.2万吨增加到7.2万吨,仅种植环节产值达1亿元,魔芋产业年综合收入达2.4亿元以上。通过10余年的努力,全县的魔芋产业基本形成区域化布局,规模化种植,产业化经营的发展格局。
深度分析,我县魔芋产业近年来虽说取得了长足的发展,但整体经营水平低,产业发展仍面临诸多
问题和挑战:
一是病害是当前魔芋生产的一个世界性难题。
二是种源不足且品种混杂。魔芋繁殖系数很低, 种源不足成为制约魔芋产业的关键环节。
三是认识误区较深。使得人们要么认为魔芋是“贱庄稼”、“懒庄稼”、“万年脏”,很容易种植;要
么认为魔芋是个“鬼”,摸不透,谈“魔”色变。
四是科技服务滞后。魔芋大规模的种植只是近20年的事,其科技和资金投入十分有限。
五是龙头实力弱,带动作用差。提高魔芋深加工水平,培植强劲龙头,培育中介和专业专业合作
组织是当前魔芋产业化建设的重中之重。
六是市场销售渠道单一。整个魔芋市场方面缺少竞争力强的大品牌,国内市场还存在严重的恶性
竞争,国际上又存在魔芋贸易技术壁垒。
七是投入不足,后劲不强。在发展政策上,对魔芋产业扶持力度不够,芋农缺少必要的生产投入,企业缺乏有效地流动资金。
发展定位:全方位、多角度认识魔芋产业,坚定发展信心
理性分析、正确认识魔芋产业,全方位、多角度审视我县魔于产业,它具有如下特点:
首先,魔芋是一个新兴产业;
其次,魔芋是世界上唯一大量含有葡甘露聚糖的植物,广泛应用于食品、医药、化工等领域,具
有广阔的市场前景,被称为新世纪的朝阳产业;
其三,魔芋又是特色产业。魔芋是一种区域性特征显著的作物,对生产条件要求极其苛刻,地理
条件不可复制性正是魔芋开发的潜力和魅力所在。
其四,发展魔芋生产符合国家产业政策,受到各级党委政府高度重视。竹溪作为鄂西北魔芋板块的核心种植区。为解决魔芋集中收购资金短缺问题,省政府还于2005年1月正式批准竹溪县政府的请求,同意将魔芋收购纳入粮食范围予以信贷支持。
众所周知,魔芋主要集中颁布在中西部和西南地区的贫困由区。贫困由区加快县域经济发展,关键
要依托资源优势,选取特色项目,培育主导产业,靠特色富民,靠产业兴县。当前,国家实施西部大开发和中部崛起战略,为魔芋产业发展又创造了良好的政策环境。近期湖北十堰又被纳入国家生态函养区和限制开发区域,发展魔芋成为当前首选的一个经济作物。
认真分析,作为鄂西北魔芋核心种植区,享有“中国魔芋之乡”之美誉的湖北省竹溪县,在魔芋
产业发展上还具有其它的明显优势和发展潜力:
1、魔芋病害可以预防,能减轻发生程度,降低灾害损失。一般来说土传病害很难防治,单一防治
措施很难凑效,通过我们多年的生产实践和试验研究数据表明,综合措施能有效减轻和预防魔芋病害发生程度。
处理
对照
土壤消毒
种芋消毒
草 覆 盖
药剂防治
搭棚遮荫
综合防治 病株率% 42.6 35.6 31.9 25.7 22.4 15.5 10.8 病情指数% 20.45 18.78 17.80 15.28 14.11 12.92 6.91 相对防效%8.17 12.96 25.28 31.00 36.82 66.21 防病位次6 5 4 3 2 1
由于以魔芋“两病”防治为重点的综合防治技术的不断推广,全县魔芋病害发生率由原来的45%
控制在目前的15%以内,芋农收入有较大幅度的增加,增强了种植魔芋的信心。
2、自然环境适宜魔芋种植。竹溪县位于秦岭南部、大巴山东段北坡,具有典型的亚热带季风气候
特点,年平均气温12—15℃,年降雨量1000毫米左右,正好在魔芋生长所最适宜的范围内。据县区划
资料,竹溪境内80%区域都适宜魔芋生长,在现有32万亩耕地中,适宜魔芋生长的地块约25万亩。
发展对策:抓住关键,突破难点,稳步推进魔芋产业健康发展
从多年的生产实践来看,在魔芋产业的发展上不可能一蹴而就,大哄大上,而必须遵循魔芋生产的规律,循序渐进,抓住种芋繁育关键,突出病害防治难点,突破基地发展瓶颈,着手从以下七个方面下工夫抓好落实,将魔芋产业做大做强,使小魔芋成为大产业。
1、坚持科学布局。要坚持科学规划,合理布局,突出特色,发挥优势,使优势农产品向优势区域
集中,把我县魔芋建成有一定规模、有一定档次、在全国有一定地位的大板块、大基地。根据省优势农业产业及我县魔芋板块基地建设布局规划,坚持巩固老区、淘汰低产区、发展扩大适宜区的原则在南部高山区、中部二高山区和北部低山丘陵区的主产区构建成三大魔芋种植产业带;在发展方向上,不追求集中连片大规模,走一家一户小型大规模之路;在种植模式上坚持庭院种植(房前屋后,岸边地角处)、魔粮(高杆作物)间套、果园行间,稀疏林间种植;在品种布局上选择芽窝浅的花魔芋为主,引进抗病优质的白魔芋;在生产方式上,采用半斤以下的小种芋,发挥其生理年龄小、生活能力强、所带病茵少的优势,积极推行魔芋垄厢两年速成栽培技术,两年一个生长周期,缩短种植周期,达到主动防病。
通过3—5年努力,使魔芋板块基地发展到10万亩以上,其中良种繁育基地1万亩,形成年产鲜
芋20万吨,年提供商品芋10万吨以上,把我县建成秦巴山区最大的魔芋良种供应基地和在全国有举足轻重影响的魔芋原料供应基地及集散地。
2、狠抓种芋繁育。魔芋产业的基础是基地建设,核心是种芋生产,当前要稳步推进魔芋产业发展,必须加快种芋繁育建设,狠抓种芋繁育这个关键环节,大力推行魔芋鞭两年促成繁殖技术,采用根状
茎和小球茎的的繁殖方法,在魔芋主产区和生产大乡(镇)依托专业大户建立优质种芋繁育基地,就地、就近供应优质良种。同时引导农户走种芋自繁自育的路子,实现种芋自繁自供,杜绝种芋远距离调运,提高种子质量。
3、增加科技和资金投入。一是引进和培育抗病优质的魔芋品种;二是普及推广魔芋种植技术,引进科研人才,健全推广体系,稳定农技推广队伍,加强魔芋新技术、新成果的示范与推广应用;三是办好样板,突出示范和辐射带动效果,把培植魔芋生产大乡(镇)、专业村、种植大户作为推进农业产业发展的重要举措来抓,加大扶持力度;四是加大投入力度。魔芋是新兴产业,又是弱质产业,切实加大投入力度,是培植壮大这一产业的根本举措。首先,要抢抓政策机遇,努力增加项目投入。可通过人大代表、政协委员、知名人士进行专题调研,积极向有关部门汇报、反映和呼吁,加强宣传,营造政策环境。其次,要加大信贷投入力度,解决融资难题。要整合信贷资源,搞好企业融资,扶优扶强魔芋龙头企业,增强其对基地建设的带动能力。
4、培育壮大知名龙头企业。有无龙头企业是农业产业产业化经营成败的关键环节。发展魔芋生产必须树立产业化理念,跳出就基地抓基地,就生产论生产的传统农业思维定势,大力发展加工业,培植叫得响的龙头企业,促进魔芋产业综合效益的进一步提高,以带动魔芋基地的发展。一是发展魔芋加工业,支持加工企业迅速提高深加工能力。二是发展“订单农业”,以“订单”的形式,把分散的农户组织起来,促进农户严格进行标准化生产,确保企业获取稳定、安全的产品,农户获得完善的服务及获取市场利益的最大化,保证芋农的经济效益,提高农户的种植积极性。三是实施魔芋品牌战略。
5、培植发展中介组织。成立魔芋产销协会、组建魔芋专业合作组织等中介服务机构,中介组织可吸收科研机构、企业厂家、营销大户和种植大户共同参加,及时进行市场信息服务和技术指导,形成良好的产业化利益分配机制和体系,实现利益最大化。
6、强化组织领导。魔芋主产区政府要将魔芋生产产拿入重要的中心工作,加强组织领导,配备专门的人员和机构,给足政策,充实职能,明确专人专抓,持续长抓不懈。
7、制定保障措施。首先要制定一套长效的管理办法;其次是制定有效的保障机制,并将魔芋拿进农业保险范围给予投保重点支持,以降低、分散、减轻农民在种植魔芋后所遇到的技术风险和市场风险,保证农民的种植收益,提高农民的种植积极性;三是要健全激励机制。把魔芋产业建设纳入综合目标考评内容,政府每年拿出一定的农业产业化资金,用于表彰和奖励在魔芋产业经营和服务中作出突出贡献的集体和个和个人,长期坚持,常抓不懈,必定推进魔芋产业的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