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等三角形总结(共5篇)

时间:2019-05-15 13:37:20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全等三角形总结》,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全等三角形总结》。

第一篇:全等三角形总结

全等三角形总结

A.考点精析、重点突破、学法点拨 “全等四解”

全等三角形是初中平面几何的重要内容,它为解决线段以及角的相等问题提供了重要工具,也为以后的学习奠定了必要的基础,因此要学好平面几何,必须重视全等三角形的学习.那么怎样才能学好它呢?本文谈四点意见,供同学们学习时参考.

组成全等三角形的基本图形大致有以下几种:

①平移型,如图中的两种图形属于平移型,它们可看成是由图形随某一组对应边在同一直线上移动所构成的,故该对应边的相等关系一般可由同一直线上的线段之和或差得到;

②对称型,如下图中的四种图形属于对称型,它们的特征是可沿某一直线对折,直线两旁的部分能完全重合(轴对称图形),重合的顶点就是全等三角形的对应顶点;

③旋转型.如图中的两种图形属于旋转型,它们可看成是以三角形的某一顶点为中心旋转而构成的,故一般有一对相等的角隐含在对顶角或某些角的和或差中.

一、从“对应”看全等三角形

在说明三角形全等时,需要找出它们的对应边和对应角,那么,如何正确地找到全等三角形的对应边和对应角呢?下面介绍三种方法,希望对同学们有所帮助.(1)字母顺序确定法

由于在表示两个全等三角形时,通常是把表示对应顶点的字母写在对应的位置上,所以可以利用字母的顺序确定对应元素.(2)图形特征确定法

①有公共边的,公共边一定是对应边.

如下左图,△ADB和△ADC全等,则AD一定是两个三角形的对应边.

②有公共角的,公共角一定是对应角,如上中图,△ABD和△ACE全等,∠DAB和∠EAC是对应角. ③有对顶角的,对顶角是对应角.

如上右图,△ABE和△CDF全等,则∠1和∠2是对应角. ④两个全等三角形的最大的边(角)是对应边(角);最小的边(角)是对应边(角).(3)图形分离法

从复杂的图形中,找出全等三角形的对应部分是较困难的,这时可把要证全等的两个三角形从图形中分离出来,用不同颜色标出或另画,图形简单了就容易找出对应元素. 例 如图,点C是线段AB上一点,AC=MC=AM,BC=NC=BN,∠ACM=∠NCB=60°,请说明:BM=AN.B.中考常考题型与解题方法技巧

一、证明三角形全等的思路

常用三角形全等证明线段、角相等,判定三角形全等的方法有:SSS,SAS,ASA,AAS,HL.可以看出,判定三角形全等一般需要三个条件,为了让你掌握这种思路,请结合口诀学习:

读已知,做标记,分析起来省力气;寻隐含,看仔细,发现图中隐藏点; 想欠缺,要联系,五个判定需牢记.(1)已知两边对应相等

思路:找已知两边的夹角对应相等,联想到“SAS”

例1 如图,OP是∠AOC和∠BOD的平分线,OA=OC,OB=OD.求证:AB=CD.

(2)已知两角对应相等

思路1:找出已知两角的夹边对应相等,联想“ASA'’ 例2 如图,已知在△ABC中,F是AC的中点,E为AB上一点,D为EF延长线上一点,∠A=∠ACD,CD与AE相等吗?说明理由,思路2:找已知一角的对边对应相等,联想“AAS” 例3 如图,已知∠1=∠2,∠C=∠D,AC与BD相等吗?为什么?

(3)已知一边及某一邻角对应相等

思路1:找已知角的另~邻边对应相等,联想“SAS”.

例4 如图6-32,点A、E、F、C在同一条直线上,AD=CB,∠A=∠C,AE=CF.请问∠B=∠D 吗?为什么?

思路2:找已知边的另一邻角对应相等,联想“ASA”.

例5 如图,AC和BD相交于点E,AB∥CD,BE=DE.AB与CD相等吗?说明理由.

思路3:找已知边的对角对应相等,联想“AAS”.

例6 如图,已知AB=CD,DE⊥AC,BF⊥AC,垂足分别为E、F,∠B=∠D,请问AF=CE吗?为什么?

(4)已知一边与其对角对应相等

思路:找另一角对应相等,联想“AAS”. 例7 AD与BC相交于O,构成如图所示图形,已知∠C=∠D,AO=BO,请问△AOC≌△BOD吗?为什么?

二、谈“截长”论“补短”

常利用三角形全等证明两线段相等,在证明一条线段等于另外两条线段的和时,常用到“截长法”与“补短”法.(1)截长法

所谓截长法,就是在长线段上截取一段,使截取的线段等于两条短线段中的一条线段,然后证明剩下的线段等于两条短线段中的另一条线段.

例8 如图,AC=BC,∠ACB=90°,AD平分∠CAB.求证:AC+CD=AB.(2)补短法

所谓补短法,就是延长两条短线段中的一条线段,使延长的部分等于两条短线段中的另一条线段,再证明延长后的线段等于长线段.

仍以上面例题为例.欲证AC+CD=AB,可延长AC到E,使CE=CD,连结DE,设法证明AB=AE 即可.如下图:

注:由以上两种证法不难看出,无论是“截长法”还是“补短法”,都是通过作辅助线构造全等三角形和等腰三角形,并借助它们的相关知识达到证明的目的.希望同学们把这两种方法掌握好.

三、“测量妙法”之“全等”

全等三角形在现实生活中应用十分广泛,下面就如何利用三角形全等解决生活中的测量问题举例说明.

例9 如图,有一池塘,要测池塘两端A、B的距离,由于条件限制无法直接测量,请你用学过的知识设计一种测量方案,并说明这样做的道理.

用同样的方法可以测量底部不可以直接测量的小山的宽度、古塔的底面直径等.

例10 有一河流,河的两岸有两棵树A、B,假设A、B之间的距离即为河宽,现有若干标杆及卷尺,请你设计一个方案测量河宽AB,并说明道理.

例11 拿破仑曾在作战过程中用一种巧妙的方法测量河宽,当时法军和俄军在莱茵河的两岸作战,法军要使炮弹准确地落到对面的河岸上,就必须知道河有多宽,如何测量呢,要在平时可以过河测量,而当时双方对阵,不可能这样做.拿破仑是这样做的:如图,先站直身体,调整头上的军帽的帽舌,使他的视线最远处恰好落在河对岸C处.然后保持头部的位置不变(即保证人的视角不变),全身向左转或右转或者后转,哪个方向的地面比较平坦,便于测出距离,就转向哪个方向,再找出从帽舌下望去的最远的点D,从测量人站立的位置B到点D的距离就是河宽.你能说明理由吗?

从上述几何题可以得出,当我们遇到不能直接测量某条线段长度的问题时,可以利用全等三角形,把需要测量的线段转换成为可以测量的线段,再进行测量,从而解决问题.

四、“全等三角形”用武之地

全等三角形的性质作用巨大,应用广泛.下面分类说明“全等三角形”之“用武之地”.(1)证明线段或角相等

基本思路:先根据已知条件证明线段或角所在的两个三角形全等,然后再利用全等三角形的性质“全等三角形的对应边相等和全等三角形的对应角相等”证明线段或角相等. 例12 已知:如图,D是△ABC的边AB上一点,AB∥FC,DF交AC于点E,DE=FE.求证:AE=CE.

例13 如图,点E、F在BC上,BE=CF,AB=DC,∠B=∠C.求证:∠A=∠D.

(2)证明两线段的和差等于另一条线段

基本思路:证明两线段和或差等于另一条线段,常利用全等等“手段”将要证明的两线段转化到同一线段上,然后再根据具体情况确定和或差,例14 如图,已知:△ABC中,∠BAC=90°,AB=AC,AE是过A的一条直线,且B、C在AE的异侧.BD⊥AE于D,CE⊥AE于E求证:BD=DE+CE.

例15 如图,已知:AD∥BC,∠1=2,∠3=∠4,直线DC过点E交AD于D,交BC于点C. 求证:AD+BC=AB.

(3)证明线段的不等

基本思路:利用已知条件中的角平分线、中线可以构造全等三角形,从而将相关线段转移到一个三角形里面,进而利用“三角形两边之和大于第三边”使问题获得解决. 例16 如图,点P是△ABC的角平分线AD上任意一点,AB>AC.求证:AB-AC>PB-PC.(4)证明面积相等

基本思路:由于全等三角形面积相等,因此可先我出图中的全等三角形的面积,再确定要求的三角形面积和已求出的全等三角形的面积之间的关系即可.

例17 已知:如图,∠CAB =∠DBA,AC=BD.求证:(1)AD=BC;(2)SAOCSBOD.

五、全等变换话全等

我们把只改变图形的位置,而不改变其形状、大小的图形变换叫做全等变换.全等变换包括平移变换、翻折变换、旋转变换三种方式.全等变换前后的两个图形全等,具有全等图形的所有性质.利用全等变换,可以为研究几何图形提供思路.(1)判断图形变换方式

例18 如图ABC≌ABC,通过怎样的全等变换,可以使它们重合?

(2)判断线段的数量和位置关系

例19 如图,在正方形ABCD中,E是AD的中点,F是BA延长线上一点,AF=1AB.已知△ABE≌

2△ADF,指出图中线段BE和DF的数量和位置关系,并说明理由.

(3)求角的大小

例20 如图,把长方形ABCD沿AE翻折,使点D落在BC边上的点F处,如果∠BAF=60°,则∠DAE为多少度?

例21 如图,△ABC绕顶点A顺时针旋转,若∠B=30°,∠C=40°. 问:(1)顺时针旋转多少度时,旋转后的△AB'C'的顶点B'与原△ABC的顶点C和A在同一直线上?

(2)再继续旋转多少度时,C、A、C在同一直线上?(原△ABC是指开始时的位置)六、三角形中添加辅助线的技巧 ⑴倍长中线法

本法常用于题目条件中有中线,且结论不易直接证明的题目. 例22 如图,已知AD为△ABC的中线,试说明AB+AC>2AD.⑵翻折、旋转法

例23 如图D是等边△ABC外一点,且∠ADB= 60°.试说明AD= BD+DC.

⑶添线构成特殊三角形法(等腰三角形、等边三角形、直角三角形、全等三角形)

例24 如图,在△ABC中,∠B=60°,AD、CE分别为∠BAC、∠ACB的角平分线.试说明AE+CD=AC.

七、“慧眼识图形”

一般来说,两个全等三角形的相互位置关系无论怎样变化,总离不开“转、移、翻”这 三种基本形式,如图所示:

旋转型:

平移型:

翻转型:

1.熟悉判断两个三角形全等的基本思路

例25 如图,已知AB=AC,∠BAC=∠DAE,∠ABD=∠ACE,请你说明BD=CE的道理.

2.构造基本图形

同学们在解题时,常遇到已知条件与结论无法直接联系的情况,这就需要构造出基本图形来创造条件,为说明结论服务.

例26 如图,已知AB=CD,AC=DB,试说明∠B=∠C的理由. C.数学思想方法与中考能力要求

一、方程思想

例1 如图,若等腰三角形中,一腰上的中线把它的周长分为15 cm和6 cm的两部分,求该三角形各边的长.

例2 已知从多边形一个顶点出发的所有对角线,将多边形分成三角形的个数恰好等于该多边形所有对角线条数,求多边形内角和.例3 如图所示,在△ABC中,∠B=∠C,D是BC边上盼一点,∠BAD=20°,E是AC边上一点,连结DE,且∠ADE=∠AED,求∠EDC的度数.

二、转化思想

例4 一个零件的形状如图所示,规定∠A=90°,∠B和∠C分别是32°和21°,检验工人量得∠BDC=149°,就断定这个零件不合格,请你运用三角形的有关知识说明零件不合格的原因,三、分类讨论思想

例5 已知等腰三角形的两边长分别为5 cm和10 cm,求此三角形的周长.

例6 已知等腰三角形周长为21 cm,一腰上的中线把等腰三角形分成周长之差为3 cm的两个三角形,求等腰三角形各边的长.

例 在△ABC中,∠ACB=90°,CE⊥AB于点E,AD=AC,AF平分∠CAB于点F,DF的延长线交AC于点G,试问:

A

E ⑴DF与BC有何位置关系?请说明理由. ⑵FG与FE有何数量关系?请证明你的结论.

G

F

C

B

D 9

第二篇:全等三角形

复习提问 通过前两个问题复习巩固上一节所讲的知识,通过问题3引导学生认识到三角形全等是证明角相等、线段相等的重要方法,然后设疑,如何证明两个三角形全等?从而引出课题。

活动二:讲授新课 全等三角形的判定条件的探究 首先提出

问题1:两个三角形三条边相等、三个角相等,这两个三角形全等吗?学生通过观察图形和课件演示,会很容易作出恳定的回答。

问题2:两个三角形全等是不是一定要六个条件呢?若满足这六个条件中的一个、两个或三个条件它们是否全等呢?然后教师引导学生分别从“角”和“边”的角度分析一个条件、两个条件各有几种情形。引导全班同学首先共同完成满足一个条件的情况的探究,然后指导学生分组讨论,对满足两个条件的 情况进行探究,并在组内交流,教师深入小组参与活动,倾听学生交流,并帮助学生比较各种情况。最后由教师在投影上给出满足一个条件和两个条件的几组三角形,学生通过观察图形就会得到一结论:两个三角形若满足这六个条件中的一个或两个条件是不能保证两个三角形一定全等的。

问题3:两个三角形若满足这六个条件中的三个条件能保证它们全等吗?满足三个条件有几种情形呢?由学生分组讨论、交流,最后教师总结,得出可分为四种情况,即三边对应相等、三角对应相等、两边一角对应相等、两角一边对应相等。告诉学生这一节先探究两个三角形满足三条边相等时,两个三角形是否全等?对于此问题我是这样引导学生探究的,先让学生在练习本上各画一个边长分别为2、3、4的三角形(当然在这里要先给学生讲清楚已知三边如何画三角形,并且让学生牢记此种画三角形的方法),学生画好之后剪下来,同桌之间进行比较、验证,看它们是否重合。同时教师在投影上给出两个边长为2、3、4的三角形,通过课件演示,学生会看到两个三角形的三边对应相等,它们是全等的。从而得到全等三角形的判定方法,即:有三条边对应相等的两个三角形是全等三角形。得到全等三角形的判定条件之后,还要给学生讲清楚证明三角形全等的书写格式,即:先要写出在那两个三角形中,然后用大括号把全等的三个条件括住,最后写出全等的结论。由于学生刚开始学习全等三角形的证明,对三角形全等的书写格式还不熟悉,所以教师在此要强调三角形全等的书写格式以及应注意的问题。

活动三:题例训练 例1是两道填空题,需要补全三角形全等的条件,在讲解此题时关键是让学生看清图中两个三角形全等已具备哪些条件,还缺什么条件,把所缺的条件补上即可。通过此题要使学生进一步掌握三角形全等的判定条件及证明三角形全等的书写格式和应注意的问题。

第三篇:全等三角形判定

《全等三角形判定》教学反思

丁红梅

全等三角形的判定》这一课,要求学生会通过观察几何图形识别两个三角形全等,并能通过正确的分类动手探索出两个三角形全等的条件。具体说:(1)正确识别两个三角形全等----会将两个三角形相等的边和角对应重叠在一起,看是否重合;(2)相信判定两个三角形全等不一定要3条边和3个角都相等,可能一边或一角相等就足够(这个判断不一定要正确,但要有这种想法,探索命题的真假才有可能);(3)能正确地将三角形的6个元素按条件的个数分成:①一个元素:一个边或一条角对应相等。②两个元素:两边或一边一角或两角对应相等。③三个元素:三边或两边和一角或一边和两角或三角对应相等。或者按:①边(一条边或两条边或三条边分别对应相等),②角

第四篇:全等三角形 总结

全等三角形 知识点梳理

一基本概念

1、全等的理解: 全等的图形必须满足:(1)形状相同的图形(2)大小相等的图形;即能够完全重合的两个图形叫全等形。同样我们把能够完全重合的两个三角形叫做全等三角形

2、全等三角形的性质

(1)全等三角形对应边相等(2)全等三角形对应角相等

3、全等三角形的判定方法

(1)三边对应相等的两个三角形全等(SSS)(边边边)

(2)两角和它们的夹边对应相等的两个三角形全等(ASA)(角边角)

(3)两角和其中一角的对边对应相等的两个三角形全等(AAS)(角角边)

(4)两边和它们的夹角对应相等的两个三角形全等(SAS)(边角边)

(5)斜边和一条直角边对应相等的两个直角三角形全等

4、角平分线的性质及判定

性质:角平分线上的点到这个角的两边的距离相等

判定:到一个角的两边距离相等的点在这个角平分线上

二、灵活运用定理

1、判定两个三角形全等的定理中,必须具备三个条件,且至少要有一组边对应相等,因此在寻找全等的条件时,总是先寻找边相等的可能性

2、要善于发现和利用隐含的等量元素,如公共角、公共边、对顶角等。

3、要善于灵活选择适当的方法判定两个三角形全等。

(1)已知条件中有两角对应相等,可找(边)

@ 夹边相等(ASA)@ 任一组等角的对边相等(AAS)

(2)已知条件中两边对应相等,可找(角或边)

@夹角相等(SAS)@第三组边也相等(SSS)

(3)已知条件中有一边一角对应相等,可找(角或边)

@任一组角相等(AAS或ASA)@夹等角的另一组边相等(SAS)

第五篇:全等三角形说课稿

《全等三角形(第一课时)》说课稿

一、教材简介:

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鲁教版五四学制初中数学七年级下册第十章第一节《全等三角形》第一课时。

二、教学目标:

1、课程标准的要求:

本节课是关于全等三角形的证明的相关知识,需要从全等三角形的三个基本事实出发,利用它们的结论进行一些相关的几何结论。通过本节课的学习,要使学生能够掌握证明的基本步骤和书写格式,能灵活地运用三个基本事实和一个定理来判定两个三角形全等,并得到相关结论。课标要求尽可能地降低学生的学习难度。对于定理的证明,应该让学生进行,以便于学生熟悉证明的基本要求和步骤,为今后的做题做准备。

2、对教材的进一步研究:

本节课的教材内容共分三部分:一是有关全等三角形的三个基本事实。这一部分内容在初二上册的内容中已经接触过,学生完成的难度不是太大,基本上都能掌握。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在引导学生掌握内容的同时可以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复习一下这三个基本事实在运用的过程中的一般思路,为下面定理的证明以及运用定理解题打下基础。二是AAS定理的证明过程,定理的证明过程虽然比较简单,也应让学生进行证明,以熟悉证明的基本要求和步骤,为下面的推理证明做准备。本章课本的证明过程没有标注理由,在实际的教学过程中,教师可以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让学生有选择性地对一些步骤加上理由。三是运用有关全等三角形的基本事实和定理来解决相关的问题。在这一部分中,教师的主要职责是帮助学生学习解题思路,交给学生去寻找判定两个三角形全等的条件,并进一步规范学生的证明过程,让学生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

3、学情分析:

在初二上学期时已经学过了关于全等三角形的几个基本事实,并能运用这几个事实来说明两个三角形全等。本节课实在前面学习过的基础上进一步学习AAS定理并能加以运用。本节课学生学习的重点是熟悉证明的基本要求和步骤,掌握证明线段相等或角相等的一般思路。学生在掌握证明的基本要求和步骤时难度较大,很多学生不能准确、清晰、简洁地组织证明步骤。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可以让学生先自己写出AAS定理的证明过程,然后对照课本的步骤,查漏补缺,找到自己存在的不足,然后加以改正,从而提升学生的写步骤的能力。同时可以通过本节课的内容帮助学生养成严谨的学习习惯。

4、自我背景性经验剖析:

本节课的内容难度不大,但是是今后解决几何问题的重要依据和方法,在一些实际问题中也经常需要用到全等三角形的模型,在教学过程中可以加入适当的情景导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通过一些小的例子,使学生明白养成严谨的做题习惯的必要性,努力地使学生乐于接受本节课的相关内容。

5、制定本节课具体的课时目标:

(1)全体学生都能说出证明三角形全等的三条基本事实,60%的学生能写出AAS命题的证明,49&的学生能灵活应用SAS,ASA,SSS和AAS来判定两个三角形全等。

(2)三分之二的学生能掌握命题证明的基本步骤和格式,会根据命题写出已知、求证和证明,并画出图形。

(3)30%的学生能认识部分和全等三角形有关的基本图形,掌握分析法解题的思路。

(4)全体学生养成规范、严谨的解题习惯。

三、教材重整:

本节课的内容是在原有的证明三角形全等的基本事实的基础之上,进一步来证明“AAS”定理,并能加以运用,之后可以综合运用相关的定理进行全等的证明,并掌握证明的基本步骤和书写格式。为了培养学生的解题思路,为下面命题的证明做准备,我对三条基本事实进行了深加工,用视频演示的方法对“重叠法”证明全等进行了讲解,并让学生进行模仿,对另外的基本事实进行了简单的证明,重点培养了 部分学优生的解题思路。这一部分对中等生和学困生的完成情况不做进一步的追究,体现出了差异性。

四、教学过程:

(一)教学范型:本节课是初二数学差异教学的课程,这是根据我校的数学成绩较为落后,学困生较多、学习积极性不高的现状,所采取的促进不同水平的学生共同发展的一种举措,倡导差异合作来促进学生的差异化发展,属于分组共建的模式。

(二)课堂的整体架构:本节课的内容分为四大部分:自主探究、合作交流、巩固练习、当堂测评。

(1)自主探究:

在这一环节中,先让学生通过一个知识链接对以前学过的知识做一个简单的回顾,并为后面的学习进行一些知识储备。这一环节内容难度不大,需要让全体同学都参与进去,让全班同学都掌握这一部分。然后进入到本节的探究题目中。

探究分为两大部分,第一部分是对三条基本事实的证明过程的探究,学生利用自己制作的全等三角形的纸片,结合视频教学的内容,探讨基本事实的证明过程,这一部分的难度较大,在学法指导上明确学生的分工,对于优等生尝试去解决证明方法的问题,并努力用语言进行交流展示,中等生大致上可以了解证明的一般思路即可,而对于学困生,只需要利用手中的纸片,能进行两个三角形的重叠,明确两个三角形全等即可。

【细节一】学生通过观看视频,学习基本事实的证明过程,观看较为认真,为下面的问题解决提供了思路。

设计理念:关注学生在自学能力方面的差异,让学生通过本环节,学会用模仿的方式来解决数学问题,进一步理解证明两个三角形全等的几种方法,为下面定理的证明做准备,同时通过让学生交流,初步了解证明的一般思路和过程,明确应该从哪些方面来说明两个三角形全等。

第二部分是探究“AAS”定理的证明过程。这一部分需要学生首先明确对于命题的证明的一般步骤,这一内容对学生思维能力的要求不高,全体学生基本上都能完成,学困生能明确这一点就可视为合格;中等生在小组合作的前提下能找到相应的证明思路即可,由优等生进行评价、补充;学优生在完成前面内容的基础上能规范、完整地写出解题步骤,并能类比这一步骤进行相关的证明方可达标。

【细节二】学生在完成探究二的题目时,由于对以前的知识点不够熟悉,在不同水平的学生之间存在较大的差异,在小组合作学习时采取一对一的方式,让学优生帮忙解决。

设计理念:关注学生的基础差异,防止学生不参与小组合作学习或者直接照抄学优生的答案,努力提升学生的学习积极性。(2)合作交流:

在这一环节中,学生交流展示在上一环节中的学习成果,在展示的过程中,首先教师依据小组合作情况点名展示,主要是对中等生的成果展示,学生的展示重点是对定理证明过程中的操作演示,展示后由其他同学进行补充,补充的内容仍然是以操作为主,优等生可以对证明的思路进行讲解。这一环节关注的是不同层次的学生在小组合作学习中的参与度,让不同水平的学生都能得到参与课堂、展示自我的机会。学生的总体表现较为理想,主动交流的效果比较显著。

【细节三】学生交流基本事实的证明过程,第一名同学的思路出现较大的问题,由其他同学加以补充,尽管都不是很理想,但是对不同水平的学生的表现都给予肯定。

设计理念:关注学生的思维能力差异和语言表达能力的差异,尽量使全体同学都能参与到课堂中来,提升学生的自信心。多给学困生展示 自我的机会。

【细节四】学生交流探究二的问题的答案,学困生答案很疑惑,通过同学的补充才得以完成。

设计理念:关注班内差异。点名让学生回答,找出学生容易出现的问题,学生可以主动加以改正。

(3)巩固练习:

在这一环节中设置的是和本节课内容关系紧密的练习题,让学生通过解题的形式对本节课的相关知识点加以巩固。练习题的设置紧扣本节课的知识点,以A、B、C的标记作为题目分层设计的依据,让不同层次的学生选择适合自己的学习水平和认知结果的题目。题目的设计做到了分类、分层,使学优生有选择地多做练习,认识不同的题目类型,中等生有自己的选择目标和上升的空间,给他们努力地动力,学困生有题可做,能找到自己会做的题目,在掌握基础知识的同时给自己学习的信心。

(4)当堂检测:

这一环节是对本堂课学生对知识的掌握情况的一个反馈,检测题的设置仍然贯彻分类、分层的原则,不同的学生有选择性地进行测试。在题目上有清晰地分类标志,满足不同学生的需要。检测的时间大约为5分钟,检测完成后集体批改,把测试的结果进行小组合作学习的量化。在量化的过程中不是单纯地以做对题目的数量来进行加减分,而是以不同层次的学生的总体表现来进行小组考核。比如说每组5/6号同学能完成A组题目即可得到满分,中等生完成A、B组题目也可得到满分的形式进行,在很大程度上也保存了学困生的学习兴趣。

【细节五】布置作业。

设计理念:正视学生的差异,关注差异。给学习程度不同的学生布置不同的作业,让其都能在不同层面上得到发展。

五、自我反思:

本节课上完以后,发现了不少存在的问题,下面对比较突出的问题进行一个总结反思,以便于今后加以改进。

1、本节课的课堂内容设计较为合理,但是课前对学生的基础与能力预估不够,对学生有较为严重的高估,导致学生不能按时、顺利地完成每一环节的要求和内容,从而导致课堂教学时间的安排不够合理,最后时间较为仓促、紧张,教学内容没能全部完成。

2、在关注学生的差异性方面,能够力求关注全体学生,不让学生有无从下手的感觉,使学困生有事做、有收获,但是在实际的操作过程中,过于紧张课堂时间,在很多环节上,给学困生的发挥展示空间和时间不足,学生的整体差异体现不够清楚。

3、课堂气氛的调度不够,学生的参与积极性不够高,小组合作学习时,不能很好地进行交流,课堂不够活跃。

4、对于学生解题步骤的规范性要求不到位,对于几何语言的表述强调不够,会影响今后学生的证明思路。

下载全等三角形总结(共5篇)word格式文档
下载全等三角形总结(共5篇).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

    全等三角形教案

    1 11.1全等三角形 教学目标:1了解全等形及全等三角形的的概念; 2 理解全等三角形的性质 3 在图形变换以及实际操作的过程中发展学生的空间观念,培养学生的几何直觉, 4 学生通......

    全等三角形教案

    15.1 全 等 三 角 形 教材内容分析: 本节课内容是全章学习的开篇课,也是本章学习的主线,主要介绍全等三角形的概念和性质。通过对生活中的全等图形和抽象的几何图形的观察,使学......

    全等三角形证明

    全等三角形的证明1.翻折如图(1),BOC≌EOD,BOC可以看成是由EOD沿直线AO翻折180得到的;旋转如图(2),COD≌BOA,COD可以看成是由BOA绕着点O旋转180得到的;平移如图(3),DEF≌ACB,DEF可以看成是......

    全等三角形测试题

    全等三角形测试题 ( 出题人孟令震2011 9 12 ) 一.选择题: 1. 在△ABC和△A’B’C’中, AB=A’B’, ∠B=∠B’, 补充条件后仍不一定能保证△ABC ≌△A’B’C’, 则补充的这个条件......

    全等三角形证明题

    全等三角形证明题1在直角坐标系中,有两个点A(2,4)B(-2,-4),(即A.B两点是关于圆点对称的),将直角坐标系关于Y轴翻折,得A1,B1,然后分别连接A,A1和B,B1后,证AA1O和BB1O两三角行......

    全等三角形教案

    教学目标 : 1、知识目标: (1)熟记边角边公理的内容; (2)能应用边角边公理证明两个三角形全等. 2、能力目标: (1) 通过“边角边”公理的运用,提高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 (2) 通过观察几何......

    全等三角形(5篇)

    里辛一中“分层互助”导学案初 三 数学课题: 全等三角形(1)备课时间:2014-02-23课堂寄语:雄关漫道真如铁,而今迈步从头越;......

    全等三角形说课稿

    13.1《全等三角形》说课稿 尊敬的评委、各位老师:你们好! 今天我说课的题目是《全等三角形》,源自于人教版数学八年级上册第13章第1节。下面,我将从教材分析、教法与学法、教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