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全等三角形教案
《全等三角形》教学设计
五常市牛家中学
王冬梅
《全等三角形》说课
一.教材分析
《全等三角形》是八年级上册数学教材第十一章第一节的教学内容。本节课是“全等三角形”的开篇,也是进一步学习其它图形的基础之一。通过本章的学习,可以丰富和加深学生对已学图形的认识,同时为学习其它图形知识打好基础。
本节教材在编排上意在通过全等图案引入新课教学,在新课教学中又由直观演示图形的平移、翻折、旋转过渡,学生容易接受。根据课程标准,确定本节课的目标为:(一)、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技能
1、了解全等形和全等三角形的概念,掌握全等三角形的性质。
2、能正确表示两个全等三角形,能找出全等三角形的对应元素。
二、过程与方法
通过观察、拼图以及三角形的平移、旋转和翻折等活动,来感知两个三角形全等,以及全等三角形的性质。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通过全等形和全等三角形的学习,认识和熟悉生活中的全等图形,认识生活和数学的关系,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通过感受全等三角形的对应美,培养学生热爱科学、勇于创新的精神和多方位审视问题的能力与技巧。(二)、说教学重点、难点
重点:全等三角形的概念、性质
难点:找对应顶点、对应边和对应角
二、说教法
1、引导发现法
在教学过程中,有意创设诱人的知识情景,增加学生的好奇心、求知欲,产生自觉学习的内在动机,不断提高学生的智慧,发挥其潜力,促进学生的智能发展。
2、谈话法
在师生对话、问答的过程中,用谈话的方式引导学生积极思考、探索,从而使学生在师生之间的交流、同学之间的交流中获得知识。
三、说学法
1、通过接触身边环境中的数学信息,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产生自觉学习的内在动机,引导学生踏上自主学习之路。
2、看听结合,形成表象。
3、手脑结合,自主探究。
四、教学流程设计
1、情景导入
课前展示背景为悉尼歌剧院的倒影的图片(目的引起学生们的兴趣:全等三角形和歌剧院有什么联系?)展示庐山风景,使学生的思维很快处于兴奋状态,这样,引导学生积极思维,让学生们认识到全等图形就在我们身边,以利于培养学生的探索性思维能力,激发学生的求知欲。
2、探求新知
通过观察、操作让学生感受完全重合的图形有很多,从而得出全等形的概念。
3、通过演示让学生体会出全等三角形的概念和对应顶点、对应边、对应角的概念以及全等三角形的性质,并以图形变换的形式在练指出对应顶点、对应边、对应角,由此去理解“对应顶点写在对应的位置上”的含义。
4、通过学生对全等三角形的观察,合作交流,从而得出找全等三角形的对应边、对应角的方法。
5、小结提高
通过今天的学习,同学们有哪些收获?(由学生自我完成知识的体系,纳入已有的知识体系,逐步形成解决问题的技能和思想)
6、拓展与延伸(合作交流完成探究题)
7、板书设计 13.1全等三角形
1、全等三角形的概念
2、△ABC≌△DEF
3、对应顶点、对应边.、对应角
4、全等三角形的性质
5、找对应元素的方法 《全等三角形》教案
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技能
1、了解全等形和全等三角形的概念,掌握全等三角形的性质。
2、能正确表示两个全等三角形,能找出全等三角形的对应元素。
二、过程与方法
通过观察、拼图以及三角形的平移、旋转和翻折等活动,来感知两个三角形全等,以及全等三角形的性质。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通过全等形和全等三角形的学习,认识和熟悉生活中的全等图形,认识生活和数学的关系,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
教学重点 在通过观察、实际操作来感知全等形和全等三角形的基础上,形成理性认识,理解并掌握全等三角形的性质
教学难点 正确寻找全等三角形的对应元素
教学关键
通过拼图、对三角形进行平移、旋转、翻折等活动,让学生在动手操作的过程中,感知全等三角形图形变换中的对应元素的变化规律,以寻找全等三角形的对应点、对应边、对应角。
课前准备: 三角板、一对全等三角形硬纸版
学生------白纸一张 硬纸三角形一个 教学过程设计
一、全等形和全等三角形的概念
(一)导课:课前展示背景为悉尼歌剧院的倒影的图片
展示庐山风景,以诗“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指出大自然中庐山的唯一性,但是我们可以通过摄影把庐山的美景拍下来,可以洗出千万张一模一样的庐山相片。
(二)全等形的定义
象这样的图片,形状和大小都相同。你还能说一说自己身边还有哪些形状和大小都相同的图形吗?[学生举例,集体评析] 动手操作1---在白纸上任意撕一个图形,观察这个图形和纸上的空心部分的图形有什么关系?你怎么知道的? [板书:能够完全重合] 命名:给这样的图形起个名称----全等形。[板书:全等形] 刚才大家所举的各种各样的形状大小都相同的图形,放在一起也能够完全重合,这样的图形也都是全等形。(三)全等三角形的定义
动手操作2---制作一个和自己手里的三角形能够完全重合的三角形。
定义全等三角形:能够完全重合的两个三角形,叫全等三角形。[板书课题:13.1全等三角形,]
二、全等三角形的对应元素及表示
(一)自学课本: 2页的 内容(时间5分钟)可以在小组内交流。(二)检测: 1.动手操作
以课本P3页的思考的操作步骤,抽三个学生上黑板完成(即把三角形平移、翻折、旋转后得到新的三角形)思考:把三角形平移、翻折、旋转后,什么发生了变化,什么没有变? 归纳:旋转前后的两个三角形,位置变化了,但形状大小都没有变,它们依然全等。
2.全等三角形中的对应元素
(以黑板上的图形为例,图
一、图二、三学生独立找,集体交流)(1)对应的顶点(三个)---重合的顶点(2)对应边(三条)---重合的边(3)对应角(三个)---重合的角
图一(平移),图二(翻折),图三(旋转)归纳:方法一:全等三角形对应角所对的边是对应边,两个对应角所夹的边是对应边;方法二:全等三角形对应边所对的角是对应角,两条对应边所夹的角是对应角。另外:有公共边的,公共边一定是对应边;有对顶角的,对顶角一定是对应角。
3.用符号表示全等三角形
抽学生表示图
一、图二、三的全等三角形。4.全等三角形的性质
思考:全等三角形的对应边、对应角有什么关系?为什么? 归纳:全等三角形的对应边相等、对应角相等。
请写出平移、翻折后两个全等三角形中相等的角,相等的边。
三、课堂训练
1.下面的每对三角形分别全等,观察是怎么变化而成的,说出对应边、对应角。
2.将△ABC沿直线BC平移,得到△DEF(如图)(1)线段AB、DE是对应线段,有什么关系?线段AC和DF呢?(2)线段BE和CF有什么关系?为什么?(3)若∠A=50°∠B=30°,你知道其他各角的度数吗?为什么? 3.议一议:△ABE≌△ACD,AB与AC,AD与AE是对应边,∠A=40°,∠B=30°,求∠ADC的大小。
四、谈谈学习本节课的收获与感受
五、作业:课本4页习题11.1 第2题、3题、4题。
板书设计:
1、全等三角形的概念
2、△ABC≌△DEF
3、对应顶点、对应边.、对应角
4、全等三角形的性质
5、找对应元素的方法
《三角形全等的判定》教学设计
五常市牛家中学
王冬梅
一、教材分析(说教材):
1.教材所处的地位和作用:
《三角形全等的判定》是初中《数学》人教版教材,八年级上册第十一章第二节的内容。在此之前学生已学习了全等三角形的定义、性质,对全等三角形有了一定的了解,这为过渡到本节的深入学习起着铺垫作用。本节内容是在本章内容中,占据重要的的地位。以及为其他学科和今后的几何学习打下基础。
2.教育教学目标:
根据上述教材分析,考虑到学生已有的认知结构心理特征,制定如下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
1、掌握“边边边”条件的内容。
2、能初步应用“边边边”条件判定两个三角形全等。2)过程与方法:使学生探索三角形全等的条件的过程,体验用操作、归纳得出数学结论的过程。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通过探究三角形全等的条件的活动,培养学生合作交流的意识和大胆猜想、乐于探究的良好品质以及发现问题的能力。
教学重点:掌握并理解三角形全等的判定方法
教学难点:探究三角形全等的条件
二、教学策略(说教法)
1.教学手段: 为了让学生充分理解和掌握三角形判定定理,突破难点,我在教学过程中,采用两探究引出定理,两个运用定理的例子,来进行教学。探究中主要用尺规作全等三角形的方法中引出全等三角形的条件,进而得出定理。这样学生就更容易理解和掌握定理。在用两个练习巩固知识。
2.教学方法及其理论依据:为了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充分体现课堂教学的主体性,我采用自学、议论、引导教学法,以学生为主体,老师为主导,引导学生运用观察、分析、概括的方法学习这部分内容,在整个教学过程当中,贯穿以学生为主体的原则,充分鼓励和表扬同学。
3.学情分析:(说学法)
1、八年级学生的思维已逐步从直观的形象思维为主向抽象的逻辑思维过渡,而且具备一定的信息收集的能力。
2、学生自主探索,思考问题,获取知识,掌握方法,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体。
3、学生在在讨论学习中体验学习的快乐。讨论交流的友好氛围,让学生更有机会体验自己与他人的想法,从而掌握知识,发展技能,获得愉快的心理体验。
4.教学程序:
(1)复习回顾上节课内容:
定义:能够完全重合的三角形叫做全等三角形,重合的边叫对应边,重合的角叫对应角
性质:全等三角形对应边和对应角相等
三角形全等的性质让我们知道AB=A’B’ BC=B’C’ AC=A’C’∠A=∠A’ ∠B=∠B’ ∠C=∠C’,满足六个条件中这一部分,能确定△ABC≌△A’B’C’,先让学生画出△ABD,再让学生在画△A’B’C’过程中明白,确定一个条件或两个条件下不能确定两个三角形全等,通过适当时间的引导探究得出得出,当 AB=A’B’ BC=B’C’ AC=A’C’时,只能画出一个A’B’C’满足条件,于是得出定理:三个对应边相等的两个三角形全等,简写成SSS。
(3)得出定理,我通过讲解简单的例题,让学生懂得定理SSS定理的运用。
(4)小结:通过本节课的学习,你有哪些收获?
(5)我的板书:我会把复习内容和这节课的定理用红色粉笔标明在左边,中间板书探究和例题的内容,右边板书练习的参考答案。
(6)布置作业:P15, 第1,3题,预习P10-P12的内容。
《三角形全等的条件》教案(1课时)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掌握“边边边”条件的内容。能初步应用“边边边”条件判定两个三角形全等。
过程与方法:使学生探索三角形全等的条件的过程,体验用操作、归纳得出数学结论的过程。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通过探究三角形全等的条件的活动,培养学生合作交流的意识和大胆猜想、乐于探究的良好品质以及发现问题的能力。
教学重点:“边边边”定理。教学难点:探究三角形全等的条件。
教学方法:创设情境—提出问题—分类探究—自主验证—合作交流
教学过程: 温故知新:全等三角形定义及性质 [探究活动1]: 问题:(1)如果△ABC≌△ABC,点A与点A,点B与点B是对应点,试找出其中相等的线段和角。
(2)如果△ABC与△A’B’C’满足三条边对应相等、三个角对应相等,即AB﹦A’B’,BC﹦B’C’,CA﹦C’A’,∠A﹦∠A’,∠B﹦∠B’,∠C﹦∠C’这六个条件就能保证两个三角形全等吗?
(3)△ABC与△ABC全等是不是一定要六个条件呢?满足上述六个条件中的一部分是否能保证两个三角形全等呢?
该活动的设计意图为:明确探究方向,激发探究欲望。[探究活动2]: 问题:(1)△ABC与△ABC满足上述六个条件的一个有几种情形?满足上述六个条件中的两个有几种情形?
(2)先任意画一个△ABC,再画△ABC,使△ABC与△ABC 满足上述六个条件中的一个或两个。你画出的△ABC与△ABC 一定全等吗?试一试。该活动的设计意图为:
1、通过学生实践,形成认知:只给出一个条件或两个条件不能保证所画的三角形一定全等。
2、让学生在合作学习中共同解决问题,使学生主动探究三角形全等的条件,培养学生分析、探究问题的能力。
[探究活动3]: 问题:(1)、满足上述条件中的三个条件,能保证△ABC与△ABC全等情况讨论,有哪几种情况?
(2)、我们先探究两个三角形三边分别相等这种情况:先任意画一
△ABC,再画△ABC,AB﹦AB,BC﹦BC,CA﹦CA。(3)、你能画出满足上述条件的△ABC(4)、把画好的△ABC ABC上,它们全等吗?
(5)、上面的探究反映了什么规律?(引出规律:三边对应相等的两个三角形全等。可以简写成“边边边”或“SSS”)(6)、我们曾经做个这样的实验:将三根木条钉成一个三角形木架,这个三角形木架的形状、大小就不变了。你能解释其中的道理吗?
该活动的设计意图为:
1、让学生明确满足条件中的三个有哪几种情形,为以后的学习埋下伏笔。
2、以学生画图活动为主线展开探究活动,注重“SSS”条件的发生过程和学生的亲身体验,从实践中获取“SSS”条件,培养学生探索、发现、概括规律的能力。
[探究活动4]:
问题:例
1、如图,△ABC是一个钢架,AB﹦AC,AD是连接点A与BC中点D的支架,求证:△ABD≌△ACD。
证明:∵ D点是BC的中点
∴ BD﹦CD 在△ABD与△ACD中
AB﹦AC BD﹦CD AD﹦AD ∴△ABD≌△ACD 练习题:工人师傅常用角尺平分一个任意角。做法如下:如图,∠AOB是一个任意角,在边OA、OB上分别取OM﹦ON,移动角尺,使角尺两边相同的刻度分别与M、N重合。过角尺顶点C的射线OC便是∠AOB的平分线。为什么?
该活动的设计意图为:
1、培养学生的逻辑推理能力,学会运用“SSS“条件判定三角形全等。
2、培养学生的独立分析能力,会运用“SSS“条件判断三角形全等,规范地书写证过程。
[学生活动5]:思考题:如图:已知AC﹦FE,BC﹦DE,点A、D、B、F在一条直线上,AD﹦FB,要用“边边边”证明△ABC≌△FDE,除了已知中的AC﹦FE,BC﹦DE以外,还应该有什么条件?怎样才能得到这个条件?
附加题:如图,四边形ABCD中,AB﹦CD,AD﹦BC,你能把四边形ABCD分成两个相互全等的三角形吗?你能证明你的方法吗?试一试。
该环节的设计意图:培养学生观察图形的能力和分析问题的能力,会从问题中的条件出发,获得运用“SSS”条件所需的条件。
课堂小结:从本节课的学习中你有何收获?
课外作业:教科书15页习题11.2第1题,第3题。
第二篇:全等三角形教案
11.1全等三角形
教学目标:1了解全等形及全等三角形的的概念; 2 理解全等三角形的性质
在图形变换以及实际操作的过程中发展学生的空间观念,培养学生的几何直觉,学生通过观察、发现生活中的全等形和实际操作中获得全等三角形的体验在探索和运用全等三角形性质的过程中感受到数学的乐趣
重点:探究全等三角形的性质
难点:掌握两个全等三角形的对应边,对应角 教学过程:
观察下列图案,指出这些图案中中形状与大小相同的图形
问题:你还能举出生活中一些实际例子吗?
这些形状、大小相同的图形放在一起能够完全重合。能够完全重合的两个图形叫做全等形 能够完全重合的两个三角形叫做全等三角形 思考:
一个图形经过平移、翻折、旋转后,位置变化了,但形状、大小都没有改变,即平移、翻折、旋转前后的图形全等。
“全等”用表示,读作“全等于”
两个三角形全等时,通常把表示对应顶点的字母写在对应的位置上,如ABC和DEF全等时,点A和点D,点B和点E,点C和点F是对应顶点,记作ABCDEF
把两个全等的三角形重合到一起,重合的顶点叫做对应顶点,重合的边叫做对应边,重合 的角叫做对应角
思考:如上图,11-1ABCDEF,对应边有什么关系?对应角呢? 全等三角形性质:
全等三角形的对应边相等; 全等三角形的对应角相等。
思考:(1)下面是两个全等的三角形,按下列图形的位置摆放,指出它们的对应顶点、对应边、对应角
BCAoOADBDCACDBCDAB
(2)将ABC沿直线BC平移,得到DEF,说出你得到的结论,说明理由?
AADDEBECFBC
DC(3)如图,ABEACD,AB与AC,AD与AE是对应边,已知:A43,B30,求A的大小。
小结:
作业:P4—1,2,3
课题:11.2 三角形全等的条件(1)
教学目标
①经历探索三角形全等条件的过程,体会利用操作、归纳获得数学结论的过程. ②掌握三角形全等的“边边边”条件,了解三角形的稳定性. ③通过对问题的共同探讨,培养学生的协作精神. 教学难点
3
三角形全等条件的探索过程.
一、复习过程,引入新知
多媒体显示,带领学生复习全等三角形的定义及其性质,从而得出结论:全等三角形三条边对应相等,三个角分别对应相等.反之,这六个元素分别相等,这样的两个三角形一定全等.
二、创设情境,提出问题
根据上面的结论,提出问题:两个三角形全等,是否一定需要六个条件呢?如果只满足上述六个条件中的一部分,是否也能保证两个三角形全等呢? 组织学生进行讨论交流,经过学生逐步分析,各种情况逐渐明朗,进行交流予以汇总归纳.
三、建立模型,探索发现
出示探究1,先任意画一个△ABC,再画一个△A'B'C',使△ABC与△A'B'C',满足上述条件中的一个或两个.你画出的△A'B'C'与△ABC一定全等吗? 让学生按照下面给出的条件作出三角形.(1)三角形的两个角分别是30°、50°.(2)三角形的两条边分别是4cm,6cm.(3)三角形的一个角为30°,—条边为3cm.
再通过画一画,剪一剪,比一比的方式,得出结论:只给出一个或两个条件时,都不能保证所画出的三角形一定全等.
出示探究2,先任意画出一个△A'B'C',使A'B'=AB,B'C'=BC,C'A'=CA,把画好的△A'B'C'剪下,放到△ABC上,它们全等吗? 让学生充分交流后,在教师的引导下作出△A'B'C',并通过比较得出结论:三边对应相等的两个三角形全等.
四、应用新知,体验成功
实物演示:由三根木条钉成的一个三角形的框架,它的大小和形状是固定不变的. 鼓励学生举出生活中的实例.
给出例l,如下图△ABC是一个钢架,AB=AC,AD是连接点A与BC中点D的支架,求证△ABD≌△ACD.
AB
让学生独立思考后口头表达理由,由教师板演推理过程. 例2 如图是用圆规和直尺画已知角的平分线的示意图,作法如下: DC
①以A为圆心画弧,分别交角的两边于点B和点C;
②分别以点B、C为圆心,相同长度为半径画两条弧,两弧交于点D; ③画射线AD.
AD就是∠BAC的平分线.你能说明该画法正确的理由吗? 例3 如图四边形ABCD中,AB=CD,AD=BC,你能把四边形ABCD分成两个相互全等的三角形吗?你有几种方法?你能证明你的方法吗?试一试.
ABDC
五、巩固练习
教科书第6页的思考及练习.
六、反思小结
回顾反思本节课对知识的研究探索过程、小结方法及结论,提炼数学思想,掌握数学规律.
七、布置作业
1.必做题:教科书第15页习题11.2中的第1、2题. 2.选做题:教科书第16页第9题.
课题:11.2 三角形全等的条件(2)教学目标
①经历探索三角形全等条件的过程,培养学生观察分析图形能力、动手能力.
②在探索三角形全等条件及其运用的过程中,能够进行有条理的思考并进行简单的推理. ③通过对问题的共同探讨,培养学生的协作精神. 教学难点
指导学生分析问题,寻找判定三角形全等的条件. 知识重点
应用“边角边”证明两个三角形全等,进而得出线段或角相等. 教学过程(师生活动)
一、创设情境,引入课题
多媒体出示探究3:已知任意△ABC,画△A'B'C',使A'B'=AB,A'C'=AC,∠A'=∠A.
教帅点拨,学生边学边画图,再让学生把画好的△A'B'C',剪下放在△ABC上,观察这两个三角形是否全等.
二、交流对话,探求新知
根据前面的操作,鼓励学生用自己的语言来总结规律:
两边和它们的夹角对应相等的两个三角形全等.(SAS)补充强调:角必须是两条相等的对应边的夹角,边必须是夹相等角的两对边.
三、应用新知,体验成功
出示例2,如图,有—池塘,要测池塘两端A、B的距离,可先在平地上取一个可以直接到达A和B的点C,连接AC并延长到D,使CD=CA,连接BC并延长到E,使CE=CB.连接DE,那么量出DE的长就是A、B的距离,为什么?
让学生充分思考后,书写推理过程,并说明每一步的依据.(若学生不能顺利得到证明思路,教师也可作如下分析:
要想证AB=DE,只需证△ABC≌△DEC △ABC与△DEC全等的条件现有„„还需要„„)明确证明分别属于两个三角形的线段相等或者角相等的问题,常常通过证明这两个三角形全等来解决. 补充例题:
1、已知:如图AB=AC,AD=AE,∠BAC=∠DAE
ABCDE5
求证: △ABD≌△ACE 证明:∵∠BAC=∠DAE(已知)
∠ BAC+ ∠ CAD= ∠DAE+ ∠ CAD ∴∠BAD=∠CAE 在△ABD与△ACE AB=AC(已知)
∠BAD= ∠CAE(已证)AD=AE(已知)
∴△ABD≌△ACE(SAS)思考: 求证:1.BD=CE 2.∠B= ∠C 3.∠ADB= ∠AEC 变式1:已知:如图,AB⊥AC,AD⊥AE,AB=AC,AD=AE.求证: ⑴ △DAC≌△EAB 1.BE=DC 2.∠B= ∠ C 3.∠ D= ∠ E 4.BE⊥CD
四、再次探究,释解疑惑
出示探究4,我们知道,两边和它们的夹角对应相等的两个三角形全等.由“两边及其中一边的对角对应相等”的条件能判定两个三角形全等吗?为什么? 让学生模仿前面的探究方法,得出结论:两边及其中一边的对角对应相等的两个三角形不一定全等.
教师演示:方法(一)教科书98页图13.2-7.
方法(二)通过画图,让学生更直观地获得结论.
五、巩固练习
教科书第9页,练习(1)(2).
六、小结提高
1.判定三角形全等的方法;
2.证明线段、角相等常见的方法有哪些?让学生自由表述,其他学生补充,让学生自己将知识系统化,以自己的方式进行建构.
七、布置作业
1.必做题:教科书第15页,习题13.2第3、4题. 2.选做题:教科书第16页第10题. 3.备选题:
(1)小明做了一个如图所示的风筝,测得DE=DF,EH=FH,你能发现哪些结沦?并说明理由.(2)如图,∠1=∠2,AB=AD,AE=AC,求证BC=DE.
B
AMDFCE
课题: 11.2 三角形全等的条件(3)
教学目标
①探索并掌握两个三角形全等的条件:“ASA”“AAS”,并能应用它们判别两个三角形是否全等.
②经历作图、比较、证明等探究过程,提高分析、作图、归纳、表达、逻辑推理等能力;并通过对知识方法的总结,培养反思的习惯,培养理性思维.
③敢于面对教学活动中的困难,能通过合作交流解决遇到的困难. 教学重点
理解,掌握三角形全等的条件:“ASA”“AAS”. 教学难点
探究出“ASA”“AAS”以及它们的应用. 教学过程(师生活动)创设情境 复习:
师:我们已经知道,三角形全等的判定条件有哪些? 生:“SSS”“SAS”
师:那除了这两个条件,满足另一些条件的两个三角形是否 也可能全等呢?今天我们就来探究三角形全等的另一些条件。探究新知:
一张教学用的三角形硬纸板不小心 被撕坏了,如图,你能制作一张与原来 同样大小的新教具?能恢复原来三角形 的原貌吗?
1.师:我们先来探究第一种情况.(课件出示“探究5„„”)(1)探究5 先任意画出一个△ABC,再画一个△A'B'C',使A'B'=AB,∠A'=∠A,∠B'=∠B(即使两角和它们的夹边对应相等).把画好的△A'B'C'剪下,放到△ABC上,它们全等吗? 师:怎样画出△A'B'C'?先自己独立思考,动手画一画。
在画的过程中若遇到不能解决的问题.可小组合作交流解决.
生:独立探究,试着画△A'B'C',(有问题的,可以小组内交流解决„„)„„(2)全班讨论交流
师:画好之后,我们看这儿有一种画法:(课件出示画法,出现一步,画一步)你是这样画的吗? 师:把画好的△A'B'C'剪下,放到△ABC上,看看它们是否全等. 生:(剪△A'B'C',与△ABC作比较„„)师:全等吗? 生:全等.
师:这个探究结果反映了什么规律?试着说说你的发现. 生1:我发现„„ 生2:„„
生3:两角和它们的夹边对应相等的两个三角形全等. 师:这条件可以简写成“角边角”或“ASA”.至此,我们又增加了—种判别三角形全等的方法.特别应
AA'
EBDC7
注意,“边”必须是“两角的夹边”.
练习:已知:如图,AB=A’C,∠A=∠A’,∠B=∠C 求证:△ABE≌ △A’CD
例1.已知:点D在AB上,点E在AC上,BE和CD
ADOBCE相交于点O,AB=AC,∠B=∠C。求证:BD=CE
2.探究6 师:我们再看看下面的条件:
在△ABC和△DEF中,∠A=∠D,∠B=∠E,BC=EF,△ABC与△DEF全等吗?能利用角边角条件证明你的结论吗? ABCEDF
师:看已知条什,能否用“角边角”条件证明. 生独立思考,探究„„再小组合作完成. 师:你是怎么证明的?(让小组派代表上台汇报)小组1:„.
小组2:„„投影仪展示学生证明过程(根据学生的不同探究结果,进行不同的引导)师:从这可以看出,从这些已知条件中能得出两个三角形全等.这又反映了一个什么规律? 生l:两个角和其中一条边对应相等的两个三角形全等.
生2:在"ASA”中,“边”必须是“两角的夹边”,而这里,“边”可以是“其中一个角的对边”.
师:非常好,这里的“边”是“其中一个角的对边”.那怎样更完整的表述这一规律? 生1:两个角和其中一个角的对边对应相等的两个三角形全等.
师:生1很好,这条件我们可以简写成“角角边”或“AAS”,又增加了判定两个三角形全等的一个条件.
强调“AAS”中的边是“其中一个角的对边”.
多让几个学生描述,进一步培养归纳、表达的能力.
例2.教材11页1题。
师:从这道例题中,我们又得出了证明线段相等的又一方法,先证两线段所在的三角形全等,这样,对应边也就相等了. 探究7:
(1)三角对应相等的两个三角形全等吗?(课件出示题目)师:想想,怎样来探究这个问题? 生1:„„
生2:„.
引导学生通过“画两个三角对应相等的三角形”,看是否一定全等,或“用两个同一形状但大小不同的三角板”等等方法来探究说明.
师:这一规律我们可以怎样表达? 生1:„.
生2:三个角对应相等的两个三角形不一定全等.
(2)师:说得非常好.现在我们来小结一下;判定两个三角形全等我们已有了哪些方法?
生:SSS SAS ASA AAS 小结提高
师:这节课通过对两个三角形全等条件的进一步探究,你有什么收获? 巩固练习
教科书第11页,练习2. 布置作业
1。必做题:教科书第13页习题11.2第6、11题
2.如图,小明不慎将一块三角形模具打碎为两块,他是否可以只带其中的一块碎片到商店去,就能配一块与原来一样的三角形模具呢?如果可以,带哪块去合适?为什么? ⑵⑴
课题: 11.2 三角形全等的条件(4)
教学目标
①探索并掌握两个直角三角形全等的条件:HL,并能应用它判别两个直角三角形是否全等.
②经历作图、比较、证明等探究过程,提高分析、作图、归纳、表达、逻辑推理等能力;并通过对知识方法的总结,培养反思的习惯,培养理性思维. ③提高应用数学的意识. 教学重点
理解,掌握三角形全等的条件:HL. 教学过程: 提问:
1、判定两个三角形全等方法有:,。创设情境:
(显示图片),舞台背景的形状是两个直角三角形,工作人员想知道这两个直角三角形是否全等,但每个三角形都有一条直角边被花盆遮住无法测量.(1)你能帮他想个办法吗?
方法一:测量斜边和一个对应的锐角.(AAS)方法二:测量没遮住的一条直角边和一个对应的锐角.(ASA)或(AAS)⑵ 如果他只带了一个卷尺,能完成这个任务吗?
工作人员测量了每个三角形没有被遮住的直角边和斜边,发现它们分别对应相等,于是他就肯定“两个直角三角形是全等的”.你相信他的结论吗? 下面让我们一起来验证这个结论。新课:
已知线段a、c(a﹤c)和一个直角α,利用尺规作一个Rt△ABC,使∠C= ∠ α,CB=a,AB=c.想一想,怎样画呢? 按照下面的步骤做一做: ⑴ 作∠MCN=∠α=90°;⑵ 在射线CM上截取线段CB=a ⑶ 以B为圆心,C为半径画弧,交射线CN于点A;⑷ 连接AB.⑴ △ABC就是所求作的三角形吗?
⑵ 剪下这个三角形,和其他同学所作的三角形进行比较,它们能重合吗?
直角三角形全等的条件
斜边和一条直角边对应相等的两个直角三角形全等.简写成“斜边、直角边”或“HL”.想一想
你能够用几种方法说明两个直角三角形全等? 直角三角形是特殊的三角形,所以不仅有一般 三角形判定全等的方法:SAS、ASA、AAS、SSS,还有直角三角形特殊的判定方法——“HL”.练一练:
1.如图,两根长度为12米的绳子,一端系在旗杆上,另一端分别固定在地面两个木桩上,两个木桩离旗 杆底部的距离相等吗?请说明你的理由。
2.如图,有两个长度相同的滑梯,左边滑梯的高度AC 与右边滑梯水平方向的长度DF相等,两个滑梯的倾 斜角∠ABC和∠DFE的大小有什么关系? 解:∠ABC+∠DFE=90°.理由如下: 在Rt△ABC和Rt△DEF中, 则 BC=EF, AC=DF.∴ Rt△ABC≌Rt△DEF(HL).∴∠ABC=∠DEF(全等三角形对应角相等).又 ∠DEF+∠DFE=90°, ∴∠ABC+∠DFE=90°.小结:这节课你有什么收获呢?与你的同伴进行交流 作业:14页7、8。
§11.3.1 角的平分线的性质
(一)教学目标
(一)教学知识点
角平分线的画法.
(二)能力训练要求
1.应用三角形全等的知识,解释角平分线的原理. 2.会用尺规作一个已知角的平分线.
(三)情感与价值观要求
在利用尺规作图的过程中,培养学生动手操作能力与探索精神. 例如图,ACBC,BDAD,ACBD求证:BCAD.10
教学重点
利用尺规作已知角的平分线.
教学难点
角的平分线的作图方法的提炼.
教学方法
讲练结合法.
教具准备
多媒体课件(或投影).
教学过程
Ⅰ.提出问题,创设情境
问题1:三角形中有哪些重要线段.
问题2:你能作出这些线段吗?
[生甲]三角形中有三条重要线段,它们分别是:三角形的高,三角形的中线,三角形的角的平分线.
过三角形的顶点作这个顶点的对边的垂线,交对边于一点,顶点与垂足的连线就是这个三角形的高.
取三角形一边的中点,此中点与这个边对应顶点的连线就是这条边的中线.
用量角器量出三角形的角的大小,量角器零度线与这个角的一边重合,这个角一半所对应的线就是这个角的角平分线.
[生乙]我不同意你对角平分线的描述,三角形的角平分线是一条线段,而一个已知角的平分线是一条射线,这两个概念是有区别的.
[师]你补充得很好.数学是一门严密性很强的学科,你的这种精神值得我们学习.
如果老师手里只有直尺和圆规,你能帮我设计一个作角的平分线的操作方案吗?
Ⅱ.导入新课
[生]我记得在学直角三角形全等的条件时做过这样一个题:
在∠AOB的两边OA和OB上分别取OM=ON,MC⊥OA,NC⊥OB.MC与NC交于C点.
求证:∠MOC=∠NOC.
通过证明Rt△MOC≌Rt△NOC,即可证明∠MOC=∠NOC,所以射线OC就是∠AOB的平分线.
受这个题的启示,我们能不能这样做:
在已知∠AOB的两边上分别截取OM=ON,再分别过M、N作MC⊥OA,NC⊥OB,MC•与NC交于C点,连接OC,那么OC就是∠AOB的平分线了. [师]他这个方案可行吗?
(学生思考、讨论后,统一思想,认为可行)
[师]这位同学不仅给了操作方法,而且还讲明了操作原理.这种学以致用,•联想迁移的学习方法值得大家借鉴.
议一议:下图是一个平分角的仪器,其中AB=AD,BC=DC.将点A放在角的顶点,AB和AD沿着角的两边放下,沿AC画一条射线AE,AE就是角平分线.你能说明它的道理吗?
教师活动:
播放多媒体课件,演示角平分仪器的操作过程,使学生直观了解得到射线AC的方法.
学生活动:
观看多媒体课件,讨论操作原理.
[生1]要说明AC是∠DAC的平分线,其实就是证明∠CAD=∠CAB. [生2]∠CAD和∠CAB分别在△CAD和△CAB中,那么证明这两个三角形
全等就可以了.
[生3]我们看看条件够不够.
ABAD BCDC
ACAC 所以△ABC≌△ADC(SSS).
所以∠CAD=∠CAB.
即射线AC就是∠DAB的平分线.
[生4]原来用三角形全等,就可以解决角相等.线段相等的一些问题.看来温故是可以知新的.
老师再提出问题:
通过上述探究,能否总结出尺规作已知角的平分线的一般方法.自己动手做做看.然后与同伴交流操作心得.
(分小组完成这项活动,教师可参与到学生活动中,及时发现问题,给予启发和指导,使讲评更具有针对性)
讨论结果展示:
作已知角的平分线的方法:
已知:∠AOB.
求作:∠AOB的平分线.
作法:
(1)以O为圆心,适当长为半径作弧,分别交OA、OB于M、N.
(2)分别以M、N为圆心,大于
12MN的长为半径作弧.两弧在∠AOB内部交于点C.
(3)作射线OC,射线OC即为所求.
(教师根据学生的叙述,作多媒体课件演示,使学生能更直观地理解画法,提高学习数学的兴趣).
议一议:
1.在上面作法的第二步中,去掉“大于
12MN的长”这个条件行吗?
2.第二步中所作的两弧交点一定在∠AOB的内部吗?
(设计这两个问题的目的在于加深对角的平分线的作法的理解,培养数学严密性的良好学习习惯)
学生讨论结果总结: 1.去掉“大于12MN的长”这个条件,所作的两弧可能没有交点,所以就找不到角的平分线.
2.若分别以M、N为圆心,大于
12MN的长为半径画两弧,两弧的交点可能在∠AOB•的内部,也可能在∠AOB的外部,而我们要找的是∠AOB内部的交点,•否则两弧交点与顶点连线得到的射线就不是∠AOB的平分线了.
3.角的平分线是一条射线.它不是线段,也不是直线,•所以第二步中的两个限制缺一不可.
4.这种作法的可行性可以通过全等三角形来证明.
练一练:
任意画一角∠AOB,作它的平分线.
Ⅲ.随堂练习
课本P16练习.
练后总结:
平角∠AOB的平分线OC与直线AB垂直.将OC反向延长得到直线CD,直线CD与AB•也垂直.
Ⅳ.课时小结
本节课中我们利用已学过的三角形全等的知识,•探究得到了角平分线仪器的操作原理,由此归纳出角的平分线的尺规画法,进一步体会温故而知新是一种很好的学习方法.
Ⅴ.课后作业
1.课本P18习题11.2─1、2. 2.预习课本P16~18内容.
第三篇:全等三角形教案
15.1 全 等 三 角 形
教材内容分析:
本节课内容是全章学习的开篇课,也是本章学习的主线,主要介绍全等三角形的概念和性质。通过对生活中的全等图形和抽象的几何图形的观察,使学生对全等有一个感性的认识,建立对应的概念,掌握寻找全等三角形中对应元素的方法,理解全等三角形的性质,为学习判定两个三角形全等以及第十六章轴对称图形提供了必要的理论基础。
全等三角形中严密的对应关系能够锻炼学生的观察力和推理能力,对它的深入研究有助于学生理解数学的本质,提升思维水平。
教学目标:
1.了解全等形、全等三角形的概念;理解全等三角形的性质; 2.能够准确找出全等三角形的对应元素,逐步培养学生的识图 能力;
3.让学生通过观察生活中的全等形和动手操作获得全等三角形 的体验,在探究和运用全等三角形性质的过程中感受到数学活动的乐趣。
教学重难点及突破:
重点:全等三角形的概练和性质;
难点:能在全等变换中准确找到对应角、对应边。
教学突破:通过生活中的实例观察、感受全等形和全等三角形,动手操作、合作交流,亲身体验创造全等三角形,加深全等三角形的有关概念的理解。
教学准备:
1.教师准备:多媒体课件、剪刀、白纸等; 2.学生准备:白纸、剪刀等。
教学流程: 创设情境,引入新知→合作交流,探索新知→手脑并用,理解新知→合作交流,应用新知→课堂练习,巩固新知→师生互动,小结新知。
教学过程设计:
一、创设情境,引入新课。
1、与学生谈话,努力走近学生之中。
2、游戏情景,引入新课 出示课件:大家来找茬游戏
引导:
1、观察两副图形在形状、大小、位置方面的共同点
2、两副图形形状、大小若相同该如何检验?
引导:什么样的图形叫做全等形?
定义:能够完全重合的两个图形叫做全等形; 列举生活中的实例(一百元人民币)感知全等形。
二、合作交流,探索新知。
1、手脑并用,感受新知
用剪刀在一张纸上剪出两个形状、大小完全一样的三角形,引出全等三角形教学。
2、观察诱导,探究新知。(1)全等三角形相关概念
引导观察:课件操作演示两个三角形完全重合。引导学生类比得出全等三角形定义;
中国人民邮政
能够完全重合的两个三角形叫做全等三角形 引导学生概括对应顶点、对应边、对应角定义;
全等三角形中,互相重合的顶点叫对应顶点.互相重合的边叫对应边.互相重合的角叫对应角。
(2)全等三角形的表达式
引导学生书写全等三角形的表达式:△ABC≌△DEF,读作 :△ABC全等于△DEF。
温馨提示:
①记两个三角形全等时,通常把表示对应顶点的字母写在对应的位置上。②全等符号“≌”中“∽”表示形状相同,“=”表示大小相等,合起来就是形状相同、大小相等,即全等。
引导学生感悟:三角形全等表达式充分体现出数学的秩序性和精确性,使用规范的表达式将有助于解决相关的问题
(3)全等三角形性质
引导学生观察并概括全等三角形性质
全等三角形的性质:全等三角形的对应边相等,对应角相等。用几何语言表达全等三角形性质: ∵△ABC≌△DEF(已知)∴AB=DE,AC=DF,BC=EF;
∠A=∠D,∠B=∠E,∠C=∠F(全等三角形的对应边相等,对应角相等)
3、合作交流,探究新知(1)手脑并用,体验新知
利用刚才剪下的两个全等三角形,在课桌上摆出不同形状的图形,再与同伴合作交流,探究如何通过操作其中一个三角形使它们再次重合?
通过课件展示引导学生理解只要两个三角形的形状大小相同,不管位置怎样变化,都能通过平移旋转翻折的方式使之重合。
(2)观察交流,探究新知
引导学生观察,交流探索规律。在全等三角形中,一般是: 1.有公共边,则公共边为对应边; 2.有公共角,则公共角为对应角;
3.最大边与最大边(最小边与最小边)为对应边;最大角与最大角(最小角与最小角)为对应角;
引导学生观察,交流发现规律。
针对所得的对应角、对应边情况引导学生总结:规范地写出全等三角形表达式具有重要的意义,根据表达式中字母的对应情况就能够,准确判断出全等三角形的对应顶点、对应边、对应角。
三、合作交流,应用新知。
例:如图,△ABO≌△DCO,指出所有的对应边和对应角。
解:∵△ABO≌△DCO(已知)∴AB=DC,BO=CO,AO=DO(全等三角形的对应边相等)
∠A=∠D,∠ABO=∠DCO,∠AOB=∠DOC(全等三角形的对应角相等)变式:若上图中△ABC≌△DCB,试写出这两个三角形中相等的边和相等的角。
解: ∵△ABC≌△DCB(已知)∴AB=DC,BC=CB,AC=BD(全等三角形的对应边相等)
∠A=∠ D,∠ABC=∠DCB,∠ACB=∠DBC(全等三角形的对应角相等)
四、课堂练习,巩固新知。
(1)如图,△ABD≌△EBC,AB=3cm,BC=5cm, 求DE的长.解:∵△ABD≌△EBC,且AB=3cm,BC=5cm(已知)
∴AB=EB=3cm,BC=BD=5cm(全等三角形的对应边相等)∴DE=BD-EB=5-3=2cm
(2)如图,已知△ABC≌△ADE, 想一想: ∠ BAD= ∠ CAE吗?为什么?
解:相等,∵△ABC≌△ADE(已知)∴∠BAC=∠DAE(全等三角形对应角相等)∴∠BAC—∠DAC=∠DAE—∠DAC(等式性质)即∠BAC=∠DAE
五、师生互动,小结新知。
学习了这堂课你有哪些收获?并把它与同伴一起分享。
1、全等形的定义:能够完全重合的两个图形,叫做全等形。
2、全等三角形的定义:能够完全重合的两个三角形叫做全等三角形。
3、全等三角形的性质:全等三角形对应边相等,对应角相等。
4、寻找全等三角形的对应边、对应角得规律。(1)观察图形特点;
(2)观察表达式(对应关系)
六、布置作业。
课本P92习题15.1,第2、4题。
七、教 后 感
······
板书设计:
15.1 全 等 三 角 形
定义:
表示 性质:
(学生板书)
第四篇:全等三角形教案
教学目标 :
1、知识目标:
(1)熟记边角边公理的内容;
(2)能应用边角边公理证明两个三角形全等.2、能力目标:
(1)通过“边角边”公理的运用,提高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
(2)通过观察几何图形,培养学生的识图能力.3、情感目标:
(1)通过几何证明的教学,使学生养成尊重客观事实和形成质疑的习惯;
(2)通过自主学习的发展体验获取数学知识的感受,培养学生勇于创新,多方位审视问题的创造技巧.教学重点:学会运用公理证明两个三角形全等.教学难点 :在较复杂的图形中,找出证明两个三角形全等的条件.教学用具:直尺、微机
教学方法:自学辅导式
教学过程 :
1、公理的发现
(1)画图:(投影显示)
教师点拨,学生边学边画图.(2)实验
让学生把所画的 剪下,放在原三角形上,发现什么情况?(两个三角形重合)
这里一定要让学生动手操作.(3)公理
启发学生发现、总结边角边公理:有两边和它们的夹角对应相等的两个三角形全等(简写成“边角边”或“SAS”)
作用:是证明两个三角形全等的依据之一.应用格式:
强调:
1、格式要求:先指出在哪两个三角形中证全等;再按公理顺序列出三个条件,并用括号把它们括在一起;写出结论.2、在应用时,怎样寻找已知条件:已知条件包含两部分,一是已知中给出的,二时图形中隐含的(如公共边,公共角、对顶角、邻补角、外角、平角等)所以找条件归结成两句话:已知中找,图形中看.3、平面几何中常要证明角相等和线段相等,其证明常用方法:
证角相等――对顶角相等;同角(或等角)的余角(或补角)相等;两直线平行,同位角相等,内错角相等;角平分线定义;等式性质;全等三角形的对应角相等地.证线段相等的方法――中点定义;全等三角形的对应边相等;等式性质.2、公理的应用
(1)讲解例1.学生分析完成,教师注重完成后的总结.分析:(设问程序)
“SAS”的三个条件是什么?
已知条件给出了几个?
由图形可以得到几个条件?
解:(略)
(2)讲解例2
投影例2:
例2如图2,AE=CF,AD∥BC,AD=CB,求证:
学生思考、分析,适当点拨,找学生代表口述证明思路
让学生在练习本上定出证明,一名学生板书.教师强调
证明格式:用大括号写出公理的三个条件,最后写出
结论.(3)讲解例3(投影)
证明:(略)
学生分析思路,写出证明过程.(投影展示学生的作业,教师点评)
(4)讲解例4(投影)
证明:(略)
学生口述过程.投影展示证明过程.教师强调证明线段相等的几种常见方法.(5)讲解例5(投影)
证明:(略)
学生思考、分析、讨论,教师巡视,适当参与讨论.师生共同讨论后,让学生口述证明思路.教师强调解题格式:在“证明”二字的后面,先将所作的辅助线写出,再证明.3、课堂小结:
(1)判定三角形全等的方法:SAS
(2)公理应用的书写格式
(3)证明线段、角相等常见的方法有哪些?
让学生自由表述,其它学生补充,自己将知识系统化,以自己的方式进行建构.6、布置作业
a书面作业 P56#
6、7
b上交作业 P57B组1
思考题:
板书设计 :
第五篇:全等三角形 教案
全等三角形 教案
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技能
1、了解全等形和全等三角形的概念,掌握全等三角形的性质。
2、能正确表示两个全等三角形,能找出全等三角形的对应元素。
二、过程与方法
通过观察、拼图以及三角形的平移、旋转和翻折等活动,来感知两个三角形全等,以及全等三角形的性质。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通过全等形和全等三角形的学习,认识和熟悉生活中的全等图形,认识生活和数学的关系,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教学重点
1、全等三角形的性质。
2、在通过观察、实际操作来感知全等形和全等三角形的基础上,形成理性认识,理解并掌握全等三角形的对应边相等,对应角相等。
教学难点 正确寻找全等三角形的对应元素
教学关键 通过拼图、对三角形进行平移、旋转、翻折等活动,让学生在动手操作的过程中,感知全等三角形图形变换中的对应元素的变化规律,以寻找全等三角形的对应点、对应边、对应角。
课前准备: 教师------课件、三角板、一对全等三角形硬纸版
学生------白纸一张 硬纸三角形一个
教学过程设计
一、全等形和全等三角形的概念
(一)导课:教师----(演示课件)庐山风景,以诗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指出大自然中庐山的唯一性,但是我们可以通过摄影把庐山的美景拍下来,可以洗出千万张一模一样的庐山相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