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管理学每章小结[大全]
管理学每章小结
第1章 管理基础
1.管理的本质是一种追求组织使命的实践活动,管理就是界定组织的使命,并激励和组织人力资源及其他资源去实现这个使命的过程。界定使命是组织领导者的任务,而激励与组织人力资源是领导力的范畴,二者的结合就是管理。
2.管理者的价值在于创造出一个大于其各组成部分的总和的真正的整体,创造出一个富有活力的整体,他把投入于其中的各项资源转化为较各项资源的总和更多的东西。
3.制定目标、组织工作、激励和信息交流、衡量考核以及培养人员,是管理者的五项基本作业。4.管理职能的变化和社会环境的变化有密切的关系,随着科学技术的不断发展和社会生产力水平的提高,管理职能的内容和重点也会有新的变化。
5.结合管理学发展历程,认为计划、组织、领导、控制、创新这五种管理职能是一切管理活动最基本的职能。
第2章 管理环境
1、企业环境是指影响组织生存与发展的各种内、外因素的结合。客观性、动态性、系统性及变异性是其主要特点
2、从企业对环境的可控程度及环境因素对企业经营活动影响的方式及程度,我们将企业环境分为三个层次即宏观环境、中观环境及微观环境。宏观环境指对企业所以的地区的政治、经济、科技及社会文化等因素;中观环境是指对企业产生直接影响的产业环境;微观环境是指企业可控的自身的各种内部条件。
3、企业文化是企业内部环境的一种重要表现形式。完整系统的企业文化包括核心的精神层、中间的行为层和外在的形象层三方面的内容。它对企业的发展有促进的积极功能和阻碍的消极功能两方面影响。
4、全球一体化、信息技术的发展、知识经济及企业社会责任意识的兴起是企业环境变化的主要动力。企业通过建立学习型组织、柔性组织等应对环境的新变化。
5、企业的环境可分为四种典型的状态:稳定-简单、动荡-简单、稳定-复杂及动荡-复杂。企业可采用不同的方式-广告、舆论、联盟和制定战略等对企业的环境进行管理。
第3章 决策管理
1、决策是管理工作的基本环节之一,它贯穿于管理的全过程。决策是为了实现某一目的而从若干个可行方案中选择一个满意方案的分析判断过程。
2、决策具有下列五个特征:
⑴决策要有明确目的(目标),没有目标就不存在决策; ⑵决策方案要考虑可行性; ⑶决策的关键和实质是选择;
⑷决策结果只能是选择一个相对满意方案,不应该以追求最佳结果为决策的目标; ⑸决策是一个动态循环过程。
3、依据分类方法不同,有多种决策类型:
程序化决策和非程序化决策;战略性决策和战术性决策;个人决策和群体决策;确定型决策、风险型决策和不确定型决策;单项决策与序贯决策;经验决策与科学决策;
4、决策的一般程序包括下面八个步骤 ⑴调查研究,提出问题; ⑵系统分析,确定目标; ⑶收集信息,科学预测; ⑷拟定方案,采取对策; ⑸全面比较方案评价; ⑹总体权衡,选定方案; ⑺进行试点,检验决策; ⑻实施决策,控制反馈。
5、常见决策方法有: ⑴头脑风暴法; ⑵德尔菲法;
⑶盈亏平衡分析(量本利分析); ⑷决策树方法; ⑸不确定决策法。
第4章 目标设置
1、目标是面向未来的,是未来期望达到的一种状态。它是一个组织存在或一项活动开展的前提。
2、目标具有内在的力量,它表现为四个功能:导向功能、激励功能、考核功能和凝聚功能。这四个功能协同努力,引领和带动组织向前发展。
3、企业都有宗旨,但未必有使命。使命是以博大的社会责任感为核心的,是将组织的存在与社会的需要联系在一起的。愿景是对组织宗旨和使命的一种图景式构想和描述。
4、企业在经营层面的目标可以参考德鲁克提出的8个目标领域以及更加结构化的平衡计分卡来设定自己的目标体系。
5、目标的设置三原则:合理性、挑战性和平衡性。
6、目标的分解方式有两种指令式和协商式。从近几十年的发展来看,协商式占据的比重越来越大。
7、目标管理实际上就是一种协商式的目标设定和分解方式,它的核心在于让员工参与进来,共同制定目标,使其对目标产生承诺,从而自主管理和自我控制。这种方式是一种结合了完成任务和员工发展两方面需求的革命性的管理方法。
第5章 计划管理
1、计划工作。是对组织在未来一段时间内的目标和实现目标途径的策划与安排。
2、计划工作的基本特征可以概括为以下五个方面:⑴计划在管理工作中处于首要地位;⑵计划工作具有普遍性;⑶计划工作具有明确的目的;⑷计划工作具有前瞻性;⑸计划工作追求尽可能高的投入产出效应。
3、在复杂多变和充满不确定性的组织环境中,一个科学、准确的计划,会减少各种变化所带来的影响,为管理者实现既定的管理目标起到事半功倍的作用。
4、由于组织经营活动的复杂多样,组织的计划种类也很多。
5、一项完整的计划一般需要六个步骤才能完成,即确定计划的基本前提条件、确定目标、认清前提、发掘备选方案、评估并确定方案、拟定具体计划以及通过编制预算使计划数字化。
6、战略管理是对确定战略和实现战略目标过程的管理。具体而言,是指企业依据其宗旨和使命,根据组织外部环境和内部条件确立企业战略目标,为保证目标实现进行谋划,并依靠企业内部能力将谋划和决策付诸实施,以及在实施过程中进行控制的一个动态过程。战略管理是为获得竞争优势而进行的一个系统管理过程。
7、战略管理过程大体上可以分为“战略分析与制定、战略评价与选择、战略实施与控制三个阶段。
8、从企业战略的层次划分,战略可以分为公司层战略、、业务层战略和职能层战略三大类。
第6章 组织结构与组织设计
1、组织结构是对组织各部门整合,实现组织成员责、权、利相互关系协调的一种有序安排。组织设计,主要指组织结构的设计,是把组织内的任务、权力和责任进行有效组织协调的活动。其基本功能是协调组织中人员与任务之间的关系,使组织保持灵活性和适应性,从而有效地实现组织目标。影响组织设计的因素包括企业战略、企业外部环境、企业科技条件、控制跨度、集权与分权、正规化等。
2、企业组织结构设计的基本原则是:遵循环境要求原则、顾客满意原则、资源约束原则、权力分配原则和管理跨度原则。一般组织设计方案包括职能设计、产品项目组织设计、地域设计、跨国设计、矩阵式组织设计、网络设计、虚拟组织等。
3、职权是职务范围内的管理权限,它不同于权力的概念,职权是权力的一部分。组织内的职权有三种类型:直线职权、参谋职权、职能职权。直线职权是直线人员所拥有的包括发布命令及执行决策等的权力,也就是通常所指的指挥权;参谋职权是参谋所拥有的辅助性职权,包括提供咨询、建议等;职能职权是指参谋人员或某部门的主管人员所拥有的原属直线主管的那部分权力。正确发挥参谋的作用就要:明确职权关系;授予参谋人员必要的职能权利;向参谋人员提供必要的条件。
4、集权和分权是组织层级化设计中的两种相反的职权分配方式。集权和分权是两个相对的概念,没有绝对的集权也没有绝对的分权。影响集权和分权的主要因素有组织规模、决策的重要性、政策的统一性、员工的数量和基本素质、组织的可控性、环境因素等。一般可以从决策的数目、决策的重要性及影响面、决策审批手续的繁简三个方面来衡量某个组织的集权与分权情况。集权和分权各有优劣,要正确把握两者之间的平衡。授权是指上级委授给下属一定的权利,使下属在一定的监督之下,有相当的自主权和行动权。在实际工作中,要实现有效的授权,就必须遵循重要性、适度、权责一致、级差授权、有效监控等授权原则。
5、组织变革是指为了提高组织成效而对现有组织进行改造的过程,这种改造涉及组织的方方面面,并将影响组织成员的职权、职责,以及组织内部的信息沟通。组织变革是由组织内外部环境的变化及组织成员的期望与实际情况的差异所推动的。在变革过程中不仅有来自员工的个性心理和经济利益等个体阻力,也有来自组织文化、组织结构等组织层面的阻力。要克服变革的阻力可以采用教育与沟通、参与和融合、促进与支持、商谈和协商、操作与合作、强制等六种方法。组织变革一般包括解冻、变革、再冻结三个步骤。组织变革主要有渐进式变革和激进式变革两种模式,在实践中应当加以综合利用。
第7章 人员配备
1、人员配备,是指对企业员工进行恰当而有效地选拔、培训和考评,其目的是为了配备合适的人员去充实组织机构中所规定的各项职务,以保证组织活动的正常进行,进而实现组织的既定目标。对员工进行恰当而有效地选拔和甄选是整个人员配备的第一环节。
2、企业招聘的途径主要有两个:内部招聘(主要是通过内部提升、内部调用、岗位轮换等形式)和外部招聘(主要是通过采取熟人介绍、媒体广告、从人才机构、高校获取信息等方法)。这两个途径在企业人才的配备过程中各有优缺点。
3、企业人才的招募过程中常采用心理测验、笔试、面试、背景调查及评价中心技术对应聘人员全面了解。
4、绩效管理,是指各级管理者为了达到组织目标对各级部门和员工进行绩效计划制定、绩效辅导实施、绩效考核评价、绩效反馈面谈、绩效目标提升的持续循环过程,绩效管理的目的是持续提升组织和个人的绩效。绩效管理是一系列以员工为中心的干预活动过程。它包括四个环节,分别是:目标设计、过程指导、考评反馈和激励发展。
5、关键绩效指标,又称KPI(Key Performance Indicator,KPI),是通过对组织内部流程的输入端、输出端的关键参数进行设置、取样、计算、分析,衡量流程绩效的一种目标式量化管理指标;是用于评估和管理被评估者绩效的定量化或者行为化的标准体系。
6、围绕企业的战略目标,利用平衡记分卡(Balanced Score Card,BSC)可以从财务、顾客、内部过程、学习与创新这四个方面对企业进行全面的测评。在使用时对每一个方面建立相应的目标以及衡量该目标是否实现的指标。7、360度绩效考评,也叫全方位绩效考评,是由被考评人的上级、同级、下级、本人或考评专家担任考评者,从各个角度对被考评者进行全方位评价的一种绩效考核方法。
8、培训是组织开发现有人力资源和提高员工素质以适应组织发展要求的基本途径。职业发展是组织用来帮助员工获取目前及将来工作所需的技能、知识的一种方法。
9、个人的职业生涯管理与组织的职业生涯管理密不可分,两者相互呼应、相互作用,如果两方面的计划相吻合,对于个人和组织来讲才有可能是卓有成效的。
第8章 组织变革和组织发展
1、任何事物的发展轨迹,都会表现为S形曲线。所谓S形曲线,就是我们常说的波浪式前进。S形曲线告诉我们,无论曾经经历多快的发展速度,最终都会进入到下滑的轨道。出路在哪里?出路就是尽早地启动第二条S曲线。
2、组织发展是通过对组织的驾驭而使其适应内部和外部变化的有意识的行为。当变化比较小的时候,组织只需要微调就可以应对,这就是组织演化,是渐进性的组织发展;当变化非常大,需要进行结构性、系统性的变化时,这就是组织变革,是激进性的组织发展。
3、组织变革的主要内容包括:战略变革、组织结构变革、文化变革、人力资源变革、业务流程再造等。
4、组织变革的诱因来自于两个方面:组织经营环境的变化和企业内部经营条件的变化。
5、爱迪兹的企业生命周期模型包括四个大的阶段;创业阶段、成长阶段、成熟阶段和老化阶段。企业的发展是在活力和稳定性两者之间摇摆。
6、格瑞纳的企业成长包括五个阶段,每个阶段的成长动力不同,分别来自于创新、指导、授权、协调与合作,与此同时,每个阶段的成长动力又会带来特有的问题,它们分别是领导危机、自主危机、控制危机、官僚主义危机和成长危机。
7、组织变革的阻力在个体层次上主要来自于对未来的不确定性、害怕失去既得利益和对改革的成果不乐观;在组织层次上的阻力主要是由组织的僵化造成的。
8、勒温的变革过程分为三个阶段:解冻、变革和冻结。
9、科特的变革管理模型分为八个步骤,他特别强调领导的作用。
10、卡斯特的变革过程是一个比较理性的、解决问题、消除差距的过程。
11、变革的五大工具是沟通、参与、谈判、强迫、高层经理的支持。
第9章 领导
领导是引导和影响个人或组织在一定的条件下,去跟随实现组织目标的行动过程。领导者必须有追随者,必须拥有影响其追随者的能力与力量。拥有权力且适当地使用权力市领导者的基本素质。管理者的权力有五个可能的来源:合法性权力、奖赏性权力、强制性权力、参照性权力和专长性权力。
管理和领导是两个既相区别又有联系的两个概念。管理的权力是建立在合法性权力和强制性权力的基础之上,而领导的权力既可以是建立在合法的、强制性的权力基础上,也可以建立个人的影响力和参照权力等基础上。领导者不一定是管理者,管理者也不一定是领导者。两者可以合二为一,也可以相互分离。
影响领导有效性的因素以及如何提高领导有效性是领导理论研究的核心。早期的领导研究主要集中在具备怎样特有素质的人适合当领导或者领导有效。根据这些品质和特征的来源所做的不同解释,可分为传统特质理论和现代特质理论。传统特质理论认为领导者所具有的特质是天生的,由遗传因素所决定;现代特质理论则认为领导者的特质和特性是在实践中形成的,是可以通过教育和训练培养的。
在对领导行为的研究中,主要集中于研究领导者具备什么样的领导行为、领导风格才能提高领导绩效。典型的有勒温的三种领导方式,李克特的四种管理方式理论,管理方格理论,领导连续统一体理论等。这些理论主要从领导者对生产的关心和对人的关心两个维度,以及上级的控制与下属的参与的角度对领导行为进行分类研究。但是这些领导行为的类型与绩效之间的关系显然依赖于领导所处的情境因素。
领导艺术是指领导者在领导活动过程中,创造性地把领导思想、原则和领导方式、方法用于领导工作实践的表现形态。适当的领导行为和领导方式随情境的不同而不同。情境理论的目标是找到关键的情境因素,研究他们是如何相互作用决定着适当的领导行为。
较新的情境领导理论试图发现适合于具体情境的领导风格。由坦南鲍姆和施密特提提出的领导连续统是这些理论的催化剂。费德勒的LPC理论认为领导的有效性取决于领导风格和情景有利性的匹配。情境有利性则由任务结构、领导—成员的关系和领导职权所决定。这一理论假定领导行为反应不变的人格特质,因而不会轻易改变。
路径—目标理论认为,领导的方式有指令、支持、参与和成就导向型四种,领导的有效性取决于领导行为、下属与任务之间的协调配合。与LPC理论不同,这一观点假定领导者可以改变自己的行为以最好地适应情境。在阿里吉斯的不成熟—成熟理论看来,认为领导方式对员工的成熟度会产生相应的影响。情境领导模式则认为有效的领导方式应随着员工成熟度的变化而变化。
第10章 激励
1、人们未被满足的需要形成动机,动机引发行为。
2、需要层次理论认为,人有五种需要:从低到高依次为生理需要、安全需要、社交需要、尊重需要和自我实现需要。个体试图不断努力来逐层满足这些需要。当某种需要被满足之后,就不再具有激励作用。
3、奥尔德弗的ERG理论认为,人的需要可以归纳为三种:生存需要、相互关系需要和成长发展需要,三种需要之间是一个多向、递增的层级结构。需要的满足并不一定遵循严格的次序,某一需要得到满足之后,可能会出现需要升级,也可能会停留在原来的需要上,还可能会出现需要越级,甚至可能出现需要降级。
4、在工作情境中,人有三种主要需要,即成就需要、权力需要和归属需要。高成就需要的人喜欢能够独立负责、可以获取信息反馈和中等风险水平的工作。
5、双因素理论认为,不是所有的工作要素都对员工产生激励作用。保健因素只能安抚员工,而没有激励作用,但如果处理不好,会使人们产生不满。而激励因素(如成就、认可、责任等)能使人们感受到内部回报,它们对员工具有激励作用,使员工产生工作满意感。
6、通过提供具体的、富有挑战性的目标,可以激励员工,促进其工作绩效。
7、期望理论指出,只有当人们预期到某一行为能给个人带来既定结果,且这种结果对其具有吸引力时,个人才会采取这一特定行为。它主要包括三种联系:个体努力和工作绩效之间的联系、工作绩效和组织奖励之间的联系、组织奖励和个人目标之间的联系。
8、公平理论认为,个人总是将自己的所得-付出比与相关的他人进行比较。如果这一比例低于别人,则他们工作的积极性会降低。
9、强化理论认为,人的行为是其结果的函数。如果某种行为结果对人越有利,那么这种行为就会重复出现;如果行为结果对其不利,那么行为重复的可能性则很小。可以利用正强化、负强化、惩罚和忽视对手段来塑造人的行为。
10、不能孤立地看待各种理论,许多理论的观点都是互补的。只有将各种理论融会贯通,才能加深对激励问题的理解,才能更有效地用理论成果指导激励实践。
11、各种激励理论为管理者有效激励员工提供了一些基本的原则:认清个体差异,奖励应能满足员工的个性化需要,奖励与绩效挂钩,合理运用目标,使人与工作相匹配,检查公平性系统及重视金钱的激励作用。
12、管理实践中常见的激励手段主要有目标激励、工作激励及工作成果激励。
第11章 沟通
1、沟通是指意义的传递和理解,是一个信息从发送者到接受者的传递过程。管理沟通包括人际沟通和组织沟通两大方面。
2、沟通过程始于某一意图,即要被传递的信息。信息被转化为信号形式(编码),并通过媒介(通道)传送给接收者,由接收者将收到的信号再转译过来(解码)。这整个过程受到噪声的影响。
3、信息沟通方式,按照方法,可分为口头沟通、书面沟通、非语言沟通、电子媒体沟通。按照信息传递方向,沟通可分为下行沟通、上行沟通、横向沟通和斜向沟通。按照沟通的渠道或途径不同可分为正式沟通、非正式沟通与其他沟通方式。按照是否进行反馈,沟通可分为单向沟通和双向沟通。这几种沟通方式各又其优缺点,适用于不同的场合和不同的沟通内容。
4、有效沟通的原则包括准确性原则、完整性原则、及时性原则、非正式组织策略性运用原则。5.、人际沟通是指存在于两人或两人以上之间的信息沟通。阻碍人际沟通的障碍包括主观和客观两方面,主观方面有语言问题、过滤、信息含糊或混乱、选择性知觉、情绪、非言语提示,客观方面包括环境干扰、信息超载、民族文化。克服这些阻碍的方法有:简化语言表达准确、注意非言语提示、运用反馈进行双向沟通、积极倾听、抑制情绪等。6.、沟通风格有告知、说服、咨询、参与四种类型,你可以根据你的沟通目标不同,选择合适的一种风格。
7、组织中存在着两大类沟通:正式沟通和非正式沟通,他们有各自的优缺点,在组织沟通中起着各自不同的作用。
8、正式沟通有四种信息流动方式:下行沟通、上行沟通、横向沟通、斜向沟通。常见的组织正式沟通网络有链式、轮式、环式、Y式、全通道式五种。
9、非正式组织内的沟通渠道主要有单线式传递、集束式传递、流言式传递和偶然是传递渠道四种类型。它最明显的特点是传播速度快,而且还具有一种可预知性。管理者要正式非正式沟通并加强管理。
10、组织沟通中的方法是多种多的,除了正式沟通与非正式沟通外,还应包括发布命令、会议制度、个别交谈等。沟通的方法运用要随机制宜,因人而定。
11、组织沟通所遇到的障碍,除了人际沟通中的障碍外,还主要有地位差别、信息传递链、团体规模、空间约束、利益的影响。
12、管理者在选择沟通方式时,主要可以考虑以下四个因素:沟通的性质、沟通人员的特点、人际关系的协调程度、沟通渠道的性质。
13.、冲突是指由于某种不一致或对立状况而使人们感知到彼此不相融合的差异。冲突起源于沟通差异、结构差异、个体差异。管理者要妥善处理冲突,使之有利于组织目标的实现。
第12章 控制基础
1、管理的控制职能,是对组织计划、组织、领导等管理活动及其效果进行衡量和校正,以确保组织目标和计划的实现。控制职能是每一个主管人员的主要职责,正确地、因地制宜的运用控制原理和方法,是控制工作更加有效的重要保障。
2、控制是对组织运行进行监督和衡量,发现偏差,采取纠正措施,以确保组织目标实现的过程。
3、控制与计划有着密切关系。计划是管理的首要职能,控制则保证组织目标能按计划如期完成。控制是重要的和必须的,因为它可以监视目标是否按照计划完成;可以监视授权是否被滥用。
4、控制类型:从不同角度控制可以分成各种类型:前馈控制、现场控制、反馈控制、直接控制、间接控制、预防性控制、纠正性控制、集中控制、分散控制、分层控制等。
5、建立有效的控制系统应遵循以下原则:控制应该同计划与组织相适应;突出重点,强调例外;具有灵活性、及时性和经济性;避免出现目标扭曲问题。
6、控制的基本过程包括三个步骤:(1)制定标准;(2)根据标准衡量实际活动绩效;(3)采取纠正措施,纠正偏差,消除偏离计划和标准的情况。
第13章 控制方法
1、常用控制方法有预算控制和非预算控制。前者主要以事先编制的较为详细的数字计划为控制依据,预算的形式分为收支预算、资金预算、现金预算、实物量预算等;后者则更多依靠观察、报告、经济分析、比率分析、盈亏平衡分析等传统手段进行控制。如程序控制、专题报告和分析、统计数据资料、亲自观察、各种经济指标和财务指标等。各种控制方法各有应用的范围,管理者在管理实践中应根据实际情况选择搭配。
2、质量控制是企业管理中过程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本章比较全面系统地对质量管理与控制进行阐述,主要内容包括质量与质量控制的含义,质量管理的发展过程,有效质量管理的特征,全面质量管理及质量控制的方法。
3、管理信息系统是一门综合性、系统性和边缘性学科,是在一些基础学科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本章重点介绍管理信息的基本概念、管理信息系统的发展趋势及其在各方面的应用。
第14章 创新管理
1、创新就是企业家把一种发明或新构想以商业化的方式引入经济之中,从而给经济带来较大影响或发生较大变革的行为及过程。如果从企业管理的角度看,上述定义过于严格。在企业创新中我们视管理方式的变革、组织机构的变动、现行技术与生产系统的改进、产品质量的提高、企业的更新也称为创新。
2、创新与创造、革新、发明以及R&D的关系
创新是创造与革新的合称。创造是指新构想新观念的产生;革新是指新构想、新观念的运用。发明只是一种为了改进产品、工艺、设计或提高生产和管理效率而提出的方案、样品或思想。创新是一个经济概念,也是一个全过程的系统活动,而发明如果能成功也只是创新的一个阶段。也就是说,创新除了包含发明外,还意味着对发明的应用。研究与开发(R&D)是指为了增加知识储备,并探索其新的应用而进行的系统的创造性工作。它是创新的前期阶段,是创新的投入,是创新成功的物质和科学基础。但研究与开发活动并不等同于创新。
3、创新的特征
创新作为一种创造性的劳动,同一般劳动相比,具有以下几个特征:新颖性、创造性、风险性、高收益性、系统性、时间性、相对性、动态性、知识密集性。
4、创新的基本类型
主要有:渐进性创新和根本性创新;自主创新、模仿创新与合作创新;局部创新和整体创新;自发创新和有组织的创新;主动创新与被动创新。
5、创新主体
创新的主体是指创新的推动着、实施者。从企业角度看,主要包括企业家、管理者、员工、外部管理专家和咨询机构等。由于企业家在企业发展中所处的特殊地位和管理支配权力,他们或者亲自提出创意付诸实施,或者对企业创新活动产生重大影响。因此,企业家是创新的主要推动着,也是企业创新成败的关键人物。
6、创新的内容。
创新的内容包括:观念创新、产品创新、组织结构创新、制度创新、管理创新、技术创新、市场创新、环境创新。
7、企业创新的动力。企业创新的动力可以归结为五个因素:市场需求、技术推动、政府行为、企业家偏好和路径依赖
8、创新的过程。就一般而言,创新工作大体上可分为以下 6 个步骤:准备阶段;寻找创新的机会和时机;提出构想;迅速行动;不断完善构想;形成模式。
9、创新的组织。正确理解和扮演“管理者”的角色;创造促进创新的氛围;制定有弹性的计划;正确地对待失败;建立合理的奖酬制度。
10、企业技术创新
技术创新是企业创新的重要内容。任何企业都是利用一定的产品来满足市场需要并进行市场竞争的;任何产品都是借助一定的生产手段加工和组合一定种类的原材料生产出来的。不论是产品本身,还是生产这些产品的人和物质设备,或是加工这些原材料的工艺,都以一定的技术水平为基础的。因此,技术创新是企业增强自己在市场上竞争力的重要途径。
11、企业组织创新
组织创新是指组织根据内外环境的变化,调整组织内部的若干状态,以维持组织本身的生存与发展的过程。这种调整可以分为两种类型:一种是组织的增量式创新,既不改变原有组织结构的性质,而对组织结构、手段或程序等的调整。二是组织的根本性创新,即组织结构的根本性变化。此外,要把握好组织创新的时机,认清组织创新的障碍,了解组织创新的过程。
第15章 西方管理理论发展历程 1、18世纪到19世纪的工业革命,管理学开始逐步形成。亚当·斯密提出了“经济人”的观点,指出了管理控制和计算投资回收期的必要性和分工理论等。
2、古典管理理论阶段,主要理论的代表人物、主要观点、优点及不足:(1)泰罗的科学管理理论(2)法约尔的一般管理理论(3)韦伯的官僚组织理论(4)人际关系学说
3、现代管理理论学派的代表人物、主要观点、优点及不足(1)行为科学学派;(2)管理过程学派;(3)管理科学学派;(4)社会系统学派;(5)决策理论学派;(6)行为科学学派;(7)系统理论学派;(8)经验主义学派;(9)经理角色学派;(10)权变学派。
4、当代管理理论阶段,主要理论的代表人物、主要观点(1)战略管理理论;(2)企业再造理论;(3)学习型组织;(4)知识管理。
5、中国古代管理思想和中国当代企业管理理论的特点、主要内容。
第二篇:每章小结
第二章
1.计算机资源包括:数据资源、软件资源、硬件资源。
2.用晶体管代替电子管作为基本元件的优点是:体积缩小、耗电减少、重量减轻、运行速度加快。
3.微型计算机广泛应用在办公自动化、事务处理、过程控制、小型数值计算以及智能终端、工作台等领域。
4.计算机的特点:a快速的运算;b足够高的计算精度;c超强的储存能力;d复杂的逻辑判断能力能力;e按程序自动工作能力。
5.影响计算机运算速度的主要因素是中央处理器的主频和指令系统的合理性。
6.硬件与软件的接口是操作系统。
7.用户用高级语言编写的源程序需经编译程序翻译成目标程序。
8.计算机病毒主要通过软盘、计算机网络去传染其他计算机。
第三章
1.企业实行会计电算化后的电算化会计岗位设置、应该注意满足内部牵制制度的要求、如:出纳和记账审核不应是同一个人,软件开发人员不能操作软件处理会计业务等。
2.目前开展会计电算化岗位培训主要有三种形式
a.财政部组织全国开展的初级、中级和高级电算化培训。
b.软件公司提供的针对购买的会计软件的培训。
c.由企业自行组织的培训。
3.计算机与手工并行是指在会计软件使用的最初阶段、人工与计算机同时进行会计处理的过程。
4.财政部组织培训的对象是在职人员。
5.大中型企业应采用磁带、磁盘、光盘、微缩胶片等介质存储会计数据,尽量避免采用软盘存储会计档案。
6.《会计法》规定:使用电子计算机进行会计核算的,其软件及生成的会计凭证、会计账簿、财务会计报告和其他会计资料必须符合国家统一的会计制度规定。
7.采用大型、小型计算机和大型会计软件的单位,可设立电算审查岗位。
8.会计核算软件应提供对机内会计数据的功能有:查询机内会计科目的名称、编码;查询科目余额;查询总分类账、明细分类账;查询现金、银行存款日记账。
9.会计电算化档案管理的主要任务是:监督和保证按要求生成各种档案,确保各种会计档案存储的安全性和保密性,保证各种会计档案得到合理有效的利用。
10.会计电算化档案包括:机内会计数据;软盘等备份的会计数据;打印输出的会计凭证、账簿、报表等数据。
11.小型单位在选择会计软件时,特别是选择账务处理模块时,要从实用角度出发,并应考虑软件版本升级的需要,避免重复投资。
12.现金日记账和银行存款日记账,由于受到打印机条件的限制,可采用计算机输出的卡片保存。
13.采用磁带、磁盘、光盘、微缩胶片等介质存储会计数据,不再定期打印输出会计账簿,应征得同级财政部门的同意。
14.软件操作与电算主管为相容岗位;与审核记账、电算维护、电算审查为不相容岗位。
15.计算机替代手工记账的要求配有适用的会计软件,并且计算机与手工进行会计核算双轨运行3个月以上(一般不超过6个月),且计算机与手工核算的数据相一致。
16.替代手工记账的主要任务:完成数据整理、初始化、计算机与手工并行和甩账等。
第三篇:管理经济学每章小结
管理经济学每章小结
绪论
管理经济学是一门如何把经济学(主要是微观经济学)的理论和分析方法应用于企业管理决策实践的学科。
管理经济学与微观经济学都研究企业的行为,都要根据对企业目标的假设,再结合企业内外的环境来研究。但两者又是有区别的。微观经济字是一门理论科学,研究的是抽象的企业;而管理经济学则一门应用科学,研究的现实的企业。微观经济学是以企业的唯一目标是追求最大利润为假设的;而管理经济学则认为现实企业的目标从短期看,只能是有条件地谋求尽可能多的利润;从长期看,则是追求企业价值的最大化。微观经济学是以企业所处环境的全部信息已知为假设的,据此来研究企业行为的一般规律;而管理经济字则认为企业的环境信息是不确定的,因而需要依靠多种学科的知识对有关的数据进行预测和估计,在不确定条件下进行具体决策。
管理经济学借用微观经济学的一些基本经济分析方法和原理作为自己的理论支柱。它们是:建立经济模型、边际分析法、需求弹性原理、关于市场机制和市场竞争的基本原理、边际收益递减规律、机会成本概念和资金的时间价值等。正是这些理论支柱大大提高了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管理决策的科学水平。
企业的目标可以分为短期目标和长期目标。企业的短期目标总是多样化的,尽管利润是其中一个重要目标。企业的长期目标则是企业价值的最大化。
企业利润可以分为会计利润、经济利润和正常利润。经济利润等于销售收入减机会成本。机会成本是指资源用于其他的、次好的用途所可能得到的净收入。经济利润是企业资源优化配置的指示器,因而是决策的基础。会计利润是不能用于决策的。正常利润是指业主如果把他在本企业的投资用于其他相同风险的事业所可能得到的收入,这笔支出是为把业主的资金留住在本企业所必需的,它属于机会成本性质。还可以把企业的成本分外显成本和内含成本,两者的和等于机会成本。
第一章
市场供应及其运行机制
需求是指一定时期内,在一定条件下,消费者愿意购买并能够买得起的某种产品或劳务的数量。影响需求量的主要因素有:产品价格、消费者收入、相关产品价格、消费者爱好、广告费用和消费者对未来价格的预期等。需求函数是需求量与影响这一数量的诸因素之间关系的数学表示式。需求曲线是假定需求函数中的非价格因素不变,反映需求量与价格之间关系的表示式。需求曲线可分为个人需求曲线、行业需求曲线和企业需求曲线。需求曲线具有向右下方倾斜的规律。需求的变动是指当非价格因素变化时需求曲线的位移。需求量的变动是指当非价格因素不变、价格变动时,需求量沿原需求曲线发生的变动。
供给量是指在一定时期内,一定条件下,生产者愿意并有能力提供某种产品或劳务的数量。影响供给量的主要因素有:产品价格、产品成本和生产者对价格的预期。供给函数是供给量与影响这一数量的诸因素之间关系的数学表示式。供给曲线是假定影响供给量的非价格因素不变,反映供给量与价格之间关系的表示式。供给曲线可以分为企业供给曲线和行业供给曲线。供给的变动是指当非价格因素变动时,供给曲线的位移。供给量的变动是指当非价格因素不变、价格变动时,供给量沿原供给曲线发生的变动。
在完全竞争市场条件下,需求曲线与供给曲线决定市场的均衡价格和均衡交易量。需求—供给分析法通过供给需求曲线分析供需双方及其影响因素和价格之间的关系,它是一种常用的经济分析工具。
社会资源优化配置的基本标示是:社会上各种商品的供求达到平衡。价格上涨,能刺激生产、抑制需求;价格下跌,能抑制生产、刺激需求。所以,从总体上看,价格机制通过各种商品的价格波动能基本实现供需平衡,从而实现社会资源的合理配置。但在实际生活中,市场价格机制在某些领域或某些条件下可能“失灵”,其主要原因有:垄断因素的存在、外溢效应的存在、公共物品的存在、信息的不完全性和收入分配的不公等。市场市场发挥作用的条件是:要有独立的市场竞争主体、要建立竞争性的市场体系和要建立宏观调控体系和政府进行必要的干预。第二章
需求分析和需求估计
需求弹性可以分为价格弹性、收入弹性和交叉弹性等到。
价格弹性反映需求量对价格变动的反映程度,它等于需求量变动率与价格变动率之比。
点价格弹性是计算需求曲线上某一点的弹性,其公式为:p=
dQP dPQ(Q2Q1)(PP2)1
(P2P1)(Q1Q2)弧价格弹性是计算需求曲线上两点之间的平均弹性,其公式为:Ep=需求曲线按价格弹性的不同可以分为四类:安全非弹性的、完全弹性的、单元弹性的和在需求曲线上各点弹性不同的需求曲线。
当价格弹性于大于1时,价格的变动与销售收入的变动方向相反;当价格弹性小于1时,价格的变动与销售收入的变动方向一致;当价格弹性等于1时,价格变动时销售收入不变。
1,边际收入、价格和价格弹性之间的关系可用下面公式表示:MR=P1即边际收入在完全弹性时最大(等p于价格),在弹性需求时为正值,在单元弹性时为零,在非弹性需求时为负值。
影响价格弹性的主要因素有:必需品还是奢侈品,可替代物品的多少;购买该商品的支出在人们收入中所占的比重;时间因素等。
收入弹性反映需求量对消费者收入水平变化的反应速度,它等于需求量的变动率与消费者收入的变动率之比。
点收入弹性的公式为:1=dQI。dIQ(Q2Q1)(II2)1
(I2I1)(Q1Q2)弧收入弹性的公式为:E1=在经济学中,收入弹性为负值的称为低档货,为正值的称为正常货,大于1的称为高档货或奢侈品。需求的交叉弹性反映一种产品的需求量对另一相关产品价格变化的反应程度,它等于一种产品的需求量变动率与另一种相关产品价格变动率之比。
点交叉弹性的公式化为:p=xdQydIxPx Qy(Px1Px2)(Qy1Qy2)弧交叉弹性的公式化为:Epx=
(Qy2Qy1)(Px2Px1)不同的交叉弹性有不同的经济含义:交叉弹性为正值,表明两种产品可以互相替代;交叉弹性为负值表明两种产品互补;交叉弹性为零表明两种产品互不相关。
各种需求弹性对于估计和分析价格和销售量的变化、对于企业经营决策和政府制定有关的政策都是很有用的。需求估计可以采用市场调查法和统计法。市场调查法就是通过对消费者的直接调查,来估计某种产品的需求和各个变量之间的关系。市场调查法又可以分为访问法和实验法两种。
统计法主要是指回归分析法,就是根据多对观察数据,根据最小二乘法基本原理,找出拟合这些数据点的最佳拟合曲线,从而确定要求的需求函数。在估计时,常用的需求函数的形式有两种:一为线性函数;二为幂函数。幂函数尽管看起来复杂,但仍可以用对数形式转化为线性关系,因而仍可以用最小二乘法来估计它的参数。
如果回归方程为单元线性议程:y=α+x,则估计参数的基本公式为:
nxiyixiyii1i1nnnxi(xi)22i1i1nn,yx 第三章
生产决策分析——投入要素的最优组合问题
生产函数反映生产中投入和产出之间的相互关系,它说明在一定技术水平下,各种投入要素的一定组合,最大可能生产多少产量。生产函数可分为长期生产函数和短期生产函数。
总产量、平均产量和边际产量之间存在着一定的联系,这种联系也一般地存在于总值、平均值和边际值之间。边际收益递减规律可表述如下:如果技术不变,增加生产要素中某个要素的投入量而其他投入要素的投入量不变,增加的投入量最初会使边际产量增加,但增投到一定点之后,再增加投入量就会使边际产量递减。这个规律适用于一切行业。
根据可变投入要素投入数量的多少,可把生产划分为三个阶段,在这三个阶段中,只有第二阶段是合理的。在生产中,当某可变投入要素的边际产量收入等于它的价格(MRPy=Py)时,该可变投入要素的投入量为最优。这里,边际产量收入等于边际产量乘以产品价格(假定价格不变)。
等产量曲线是指这样一种曲线,这条曲线上的各点,代表投入要素的各种组合,其中每一种组合所能生产的产量都是相等的。如果有两条以上的等产量曲线,那么些离原点越远的等产量曲线代表的产量越高。等产量曲线可分为三种类型:(1)投入要素之间完全可以替代;它的开关是一条直线。(2)投入要素之间完全不能替代,它的形状是一条直角线。但它有一种变型,其开关为一条折线。(3)投入要素之间不完全可以替代,其形状为一条向原点凸出的曲线。投入要素x的边际技术替代率是指一个单位的x能够代另一种投入要素y多少单位(=Δy/Δx),它的值与它们所对应的投入要素边际产量之比成反比(Δy/Δx=MPx/MPy)
等成本曲线是指这样一条曲线,在这条曲线上的各点代表投入要素x和y的各种组合,这些组合的总成本都是相等的。-Px/Py是等成本曲线的斜率,E/Py是它的截距(这里,E为总成本)。
投入要素的价格变动会影响它的最优组合比例,即人们会更多地使用降了价的投入要素,少使用涨了价的投入要素。
规模收益所要探讨的问题是:如果所有投入要素的投入量都按同样的比例增加,这种增加对产量有什么影响。根据这种影响的不同,可把规模收益分为三种类型:规模收益递增、不变和递减。
最常用的生产函数形式为科布-道格拉斯生产函数,它的形式为:Q=aKbLc,这种生产函数有许多优点。
第四章
生产决策分析——产品产量的最优组合问题
决定产品产量的最优组合要使用产品转换曲线和等收入曲线。如企业生产两种产品A和B,产品转换曲线上的各点代表企业在资源给定的条件下能够生产的两种产品最大可能产量的组合。产品A的边际转换率是指产品A每增产1个单位,会使产品B的产量减少多少,即ΔQB/ΔQA。由于边际收益递减规律在起作用,产品的边际转换率会随该产品产量的增加而递增。产品之间,不能完全转换的产品成本的转换曲线的形状是从原点向外凸出的;产品之间完全不能转换的产品的转换曲线呈直角形;产品之间能完全转换的产品的转换曲线则是一条倾斜的直线。
在等收入曲线上的各点所代表的不同产品产量组合都有相同的总销售收入。等收入曲线与产品转换曲线的切点代表两种产品最优的产量组合。在这一点上,产品A的相对值(PA/PB)等于它的相对成本(ΔQB/ΔQA)。
线性规划问题是由一个目标函数和若干个约束条件所组成。它假设变量之间的关系为线性关系。可以用图解法和代数法来解线性规划问题。图解法的第1步是根据约束条件确定可行区域;第2步是使利润曲线与可行区域中在最外面的隅角相交,这一点就是代表产品产量的最优组合。
解线性规划问题还可以使用代数法,即先求出可行区域各个隅角的坐标,然后根据目标函数分别算出每个隅角上的利润,利润最大的隅角就是规划问题的最优解。
如何企业增加某种投入要素投入量1个单位,会使企业的利润增加,这一利润增加额就是该项投入要素的影子价格。如果影子价格为非零,说明该投入要素是生产中的“瓶颈”;如果影子价格为零,说明该投入要素在生产中利用不足,如果影子价格大于市价,说明购买过这种要素来扩大生产是合算的;如果影子价格小于市价,说明购买该要素以扩大生产并不合算。第五章 成本利润分析
相关成本是指与决策有关的成本,非相关成本指与决策有关的成本,由于在管理决策中使用机会成本,而不使用会计成本,所以前者属于相关成本,后者属于非相关成本,增量成本是指应作出某一特定决策而引起的总成本的变化,沉没成本则是指不因决策而变化的成本。前者属于相关成本,后者属于非相关成本。边际成本是指在一定产量水平上,增加单位产量给总成本带来的变化。变动成本是指企业在可变投入要素上的支出,它随产量的变化而变化。固定成本则是指企业在固定投入要素上的支出,它不随产量的变化而变化。
成本函数反映产品成本与产量之间的关系。它导源于生产函数。短期成本函数反映在企业诸种投入要素中至少有一种投入要素的投入量固定不变的条件下产量与成本之间的关系,主要用于日常经济决策。长期成本函数反映在企业诸种投入要素的投入量都是可变的条件下(即可以选项择最优规模的条件下),产量与可能的最低成本之间的关系,主要用于长期规划。
短期成本曲线可以分为总变动成本、总固定成本、总成本、平均固定成本、平均变动成本和边际成本曲线等。这些曲线的形状取决于相应的产量曲线,归根到底,受边际收益递减规律的制约。
长期成本曲线可以分为总成本、平均成本和边际成本曲线,它没有固定成本曲线。长期平均成本曲线是各个生产规模的短期平均成本曲线的包格线,它的形状呈U形,曲线最低点的产量是企业的最优规模。长期成本曲线的形状归根到底是由规模收益递增→不变→递减的规律决定的。
贡献就是增量利润,它等于增量收入减增量成本。有贡献的方案是可以接受的。贡献分析法主要用于短期决策。盈亏分界点分析法主要用来研究产量、成本和利润之间的关系,而把重点放在寻找盈亏分界点产量上。
边际分析法用于成本利润分析要求把边际收入去与边际成本相比较,如边际收入大于边际成本就应增加产量,如边际收入小于边际成本就应减少产量,利润最大化的条件是边际收入等于边际成本。
第六章 市场结构和企业行为
在分析不同的市场时,经济学通常把市场类型按其不同的竞争程度分为成四类:完全竞争、垄断性竞争、寡头垄断和完全垄断。这四种市场结构在控制价格的能力、卖者的数量、产品的差异程度和进出市场的难易程度上是各不相同的。
完全竞争市场结构的基础特殊是:在这个市场里,企业不是价格的决定者,只是接受者。这种市场结构必须具备以下条件:买者和卖者很多、产品同质、生产者出入行业自由和市场信息灵通。
在完全竞争条件下,从短期看,当P=MC时,企业的价格和产量为最优,从长期看,它能实现长期均衡,这时:P=AC(短期和长期)=MC(短期和长期),经济利润为零。
在完全竞争条件下,如价格低于AVC曲线的最低点,企业就应停产。在AVC曲线最低点以上的MC曲线部分是企业的短期供给曲线。
完全竞争条件下的企业倾向于在长期平均成本曲线的最低点上生产,此时只获得正常利润,同时,生产效率最高,从社会资源合理配置的角度看,产量也是最优的。低成本竞争策略是完全竞争企业的惟一竞争策略。
完全垄断是指一个行业只有一家企业,因市场进入障碍很大,其他企业不能进入。垄断企业短期和长期的价格和产量决策均遵循MR=MC的原则。在长期条件下,由于存在进入障碍,它的经济利润不会消失,这种利润叫垄断利润。完全垄断市场的进入障碍主要表现为:企业控制了基本原来的来源、企业规模大、拥有专利和政府特许。垄断企业的弊端主要是高价格、产量不足和生产效率低。政府对垄断企业的干预主要有两个方面:一是制定和执行反垄断法,以反对垄断、保护竞争;一是对自然垄断企业进行价格管制。
垄断性竞争的主要特征是:企业数量多、产品有差别和进出行业自由式。在垄断性竞争条件下,价格和产量最优化的条件是MR=MC。从长期看,实现长期均衡的条件是:(1)P=AC(短期和长期),即经济利润为零;(2)MR=MC(短期和长期),即利润最大。垄断性竞争企业与完全竞争企业相比,价格较高、产量较少、生产效率较低、但因生产的是有差别的产品,故能较好地满足消费者的多样化的需要。垄断性竞争企业有三种基本的竞争策略:价格竞争、产品差异化竞争和促销(包括广告)竞争。
寡头垄断市场结构是指在这一市场内,几家大企业的产量占整个行业的绝大部分,在这里,由于市场进入的障碍较大,新企业较难进入。这种市场的最大特点是企业之间的行为互相依存、互相影响。另外,非价格竞争是企业间的主要竞争方式。寡头垄断企业的行为模式主要有:曲折的需求曲线模式、价格领导模式和卡特尔模式等。
第七章
定价实践
企业定价的目标是企业选择定价方法和定价策略的出发点和根据。企业的定价目标主要有以下四种:以盈利作为定价目标;以扩大销售作为定价目标;以稳定价格作为定价目标和以应付竞争作为定价目标。
企业在定价时应考虑的主要因素有:(1)产品的成本;(2)产品的需求;(3)竞争对手的情况;(4)政府关于企业定价的政策和法令。
企业定价的一般方法可以分为三类:
1、以成本为基础定价:它又可分为四种方法:(1)成本加成定价法;(2)目标投资回报率定价法;(3)最大利润定价法;(4)增量分析定价法。
2、以需求为基础定价。即或根据消费者对产品价值的理解来定价,或根据产品的价格弹性的不同来定价。
3、以竞争为基础定价。它又可分为两种:(1)随行就市定价法;(2)投标时确定最优报价的方法。企业的定价策略主要有:
1、产品组合定价策略。它又包括:(1)系列产品定价策略;(2)互补产品定价策略;(3)成套产品定价策略。
2、差别定价策略。实行这种策略的条件是:(1)企业对价格有控制能力;(2)产品有两个或两个以上被分割 的市场;(3)不同市场的价格弹性不同。对弹性不同的市场实行差别定价是为了谋求最大利润。两个市场上价格的最优比应为:PA/PB =(1-1/|EB|/(1-1/|EA|)。
3、新产品定价策略。它又可分为撇油定价策略和渗透定价策略。撇油定价策略是指把新产品的价格定得很高,以求在短期内把本钱赚回来。它适用于有部分顾客弹性较小、试制新产品提前期较长和规模经济性不显著的产品。渗透定价策略则是把价格定得很低,目的是为了打入市场。它适用于产品的价格弹性较大、规模经济性显著和需要用低价来与竞争对手抢占市场的情况。
4、折扣定价策略。它又包括(1)功能折扣;(2)付现折扣;(3)数量折扣;(4)季节折扣等四种。
5、心理定价策略。
6、促销定价策略。
中间产品转移价格的确定可分为两种情况:一种是有外部市场的情况,转移价格按市场价格来定。另一种是无外部市场的情况。这时对中间产品应实行双重定价的方法。除了用变动成本定价外(目的是为了使后方分公司的短期决策能与总公司的决策保持一致),还要在各分公司之间合理分配利润的基础上来定价(目的是为了调动有分公司长期的生产积极性)。正确制定转移价格是为了正确处理好各分公司之间以及它们与总公司之间的经济关系,以便共同为实现总公司利润最大化的总目标而努力。
第八章
长期投资决策
投资是指当前的能够在以后较长的时间里给投资者带来收益的支出。投资决策就是对不同的投资方案进行评价,并从中择优。投资决策有两个重要的特点:一是要计算货币的时间价值;二是要考虑风险。边际分析法同样适用于投资决策:当投资的边际回报率等于其边际资金成本时,企业的投资量水平为最优。
净现金投资量是指因决策引起的投资增加量。净现金效益量是指企业在经营中因决策引起的现金效益增加量,它等于利润的增加量加折旧的增加量。计算净现金投资量和净现金效益量都必须遵循增量分析原则。
在投资决策中,为了比较不同时期现金的收支,需要计算货币的时间价值,最常用的方法是把不同时间上的收支折算成现值。第n年末一笔款项Sn,贴现率为i的现值PV的计算公式为:PV=
Sn。假如在n年内,每年的(1i)nn现金流量(R)都相等,贴现率为i,则其总现值(TPV)的计算公式为:TPV=
R t(1i)t1资金成本可按资金的来源分为债务成本和权益成本。税后债务成本等于利息率乘以(1-税率),权益资本中主要包括普通股资金成本。普通股资金成本等于股利收益率加资本利得收益率,即ks=
D1g。企业的加权平均资金W成本等于各种来源的资金成本的加权平均数。这里,“权”是指企业最优资本结构中,各种来源的资金所占的比重。在投资决策中使用的应是加权平均资金成本。
评价投资方案可以采用返本期法、净现值法和内部回报率法。后两种方法考虑货币的时间价值,因而是较为科学的方法,其中尤以净现值法最为常用。
企业兼并从宏观看,能使存量固定资产流动起来,实现社会资源的优化配置。从微观看,则能提高企业的经济效益。原因主要是它能加快扩大企业的规模、改善企业的组织结构、减少风险、进行管理和实现生产要素的互补等。在市场经济条件下,企业兼并是自愿、互利的行为。在用现金收购的情况下,收购企业可以接受的最高价值等于收购企业因素并引起的税后现金流量加量的总现值;被收购企业在收购前的价值是它可以接受的最低价格。企业的实际价格将在两者之间来确定。企业兼并也可以用股票换股票的方式来进行,其交换比例的确定应对收购方和被收购方都有利。
第九章
企业决策中的风险分析
决策可分为确定条件下的决策、有风险条件下的决策和不确定条件下的决策三种。风险是指一特定方案所带来的结果的变动性。变动性越大,风险也就越大。衡量风险大小的主要指标是标准差和变差系数。前者表示一个方案在各种自然状态下结果的变动性。后者则是对每元期望效益的风险的度量。
人们对待风险的态度可以有三种:风险寻求者、风险厌恶者和风险中立者。但在实际生活中,人们一般都是厌恶风险的。人们为什么厌恶风险可以用经济学的边际效用理论来解释。影响人们愿意冒风险的最一般的因素是:回报的大小和投资的多少。
企业降低风险的途径主要有:回避风险、减少风险、分散风险、承担风险(大公司的自我保险)和转移风险等。在决策中考虑风险的主要方法是使用经过风险调整后的贴现率。它等于无风险的贴现率加风险补偿。风险越大,风险补偿也越大。一般情况下,风险调整后的贴现率是由决策者根据主观判断来确定的。
当决策结果分阶段产生时,决策者就必须同时考虑将来不同阶段可能产生的结果。在这种情况下,决策树是进行风险决策的一个重要工具。
在风险决策中,今天预测到的数据与将来实际发生的数据可能会有出入,分析这些数据的变动会对今天的决策产生什么样的影响的方法称为敏感性分析。
不确定条件下的企业决策主要有最大最小收益法和最小最大遗憾值法两种。它们不考虑每个方案的结果的概率分布,也不运用利润最大化准则。它们都假定决策者是厌恶风险的。
可通过进一步搜集决策所需要的信息来减少决策风险。但这样做只有在信息的价值大于信息的搜集成本的情况下才是合算的。
第四篇:国际说收每章小结
国际说收每章小结
第一章 国际税收导论
一、术语解释
1、国际税收
①国际税收是在开放的经济条件下因纳税人的经济活动扩大到境外以及国与国之间税收法规存在差异或相互冲突而带来的一些税收问题和税收现象。② 从某一国家的角度看,国际税收是一国对纳税人的跨境所得和交易活动课税的法律、法规的总称。
2、国际税收竞争:国际税收竞争就是国与国之间的非合作性的税收协调。
二、问答题
国际税收与国家税收的联系与区别是什么? 联系:(1)国家税收是国际税收的基础(2)国家税收又要受国际税收的影响。区别:(1)国家税收是凭借国家政治权力课征的,国际税收不是
(2)国家税收涉及的是国家与纳税人的利益分配关系,国际税收涉及的是国与国之 间的税收分配关系和税收协调关系。(3)国家税收有具体的税种,国际税收没有。第二章 所得税的税收管辖权 一术语解释
1、税收管辖权:是一国政府在征税方面的主权,它表现在一国政府有权决定对哪些人征税、征哪些税以及征多少税等方面。
2、常设机构:是指一个企业进行全部或部分经营活动的固定营业场所。
3、引力原则:即如果一家非居民公司在本国设有常设结构,这时即使它在本国从事的一些经营活动没有通过这个常设机构,但只要这些经营活动与这个常设机构所从事的业务活动相同或类似,那么这些没有通过该常设机构取得的经营所得也要被归并到常设机构的总所得中,并在当地一并纳税。
4、推迟纳税:本国居民公司来源于境外子公司的股息、红利所得在未汇回本国以前可以先不缴纳本国的所得税,当这些境外所得汇回本国以后,本国居民公司再就其申报纳税。
二、案例分析题
1、某人从2008年起被德国西门子公司派到我国,在西门子公司与我国合资的甲公司任职做法律顾问。该人每月的工资有两家公司分别支付。我国境内的甲公司每月向其支付人民币18000元,西门子公司每月向其支付工资折合人民币27000元。2009年9月,该人被西门子公司派到英国,负责一起诉讼案件。他在英国工作15天,英国公司向其支付工资2000英镑。完成工作后,该人返回我国的甲公司。请计算该人2009年9月应在我国缴纳的个人所得税(不考虑税收抵免问题)。答案:
按当月境内、境外支付的工资总额计算的应纳税额:(18000+27000-4800)*30%-3375=8685元
当月应纳税额:8685*[1-27000/(27000+18000)*15/30]=6079.5元
2、日本某公司在深圳有一家分公司,分公司独立经营,并在深圳缴纳企业所得税。该分公司的生产经营需要使用日本总公司的一项专利才可进行,分公司每年向总公司支付特许权使用费200万元。深圳税务局在对该分公司征税时应允许其扣除这笔特许权使用费吗? 答案: 不允许。因为分公司不是独立的法人,分公司向总公司支付特许权使用费属于“虚拟支付”,税法是不允许税前扣除的。不仅特许权使用费不能扣除,分公司向境外总公司支付的租金、利息也不能扣除,我国新的企业所得税法实施条例第四十九条也明确规定,“企业内营业机构之间支付的租金和特许权使用费,以及非银行企业内营业机构之间支付的利息,不得扣除。” 3.一家位于美国芝加哥的机械公司向中国某企业销售了20台数控机床,取得了50万美元的利润,这家美国公司要向中国政府缴纳企业所得税吗? 答案:
关键看这家美国公司在我国是否有常设机构以及这笔交易是否是通过这家常设机构进行的,我国新企业所得税法实施条例第七条规定,销售货物所得按照交易发生地确定是否来源于中国境内,而这里所谓的交易活动发生地,主要是指销售货物行为发生的场所,通常是指销售企业的营业机构设立的地点。另外,中美税收协定第七条也规定,美国企业通过设在中国的常设机构进行营业的,其取得的利润可以在中国征税。第三章 国际重复征税及其解决方法
一、术语解释
1、国际重复征税:两个或两个以上的国家,在同一时期内,对同一个纳税人或不同纳税人的同一课税对象征收相同或类似的税收。法律性重复征税:当两个或两个以上拥有税收管辖权的征收主体对同一纳税人的同一课税对象同时行使征税权,这时产生的重复征税属于法律性重复征税。经济性重复征税:当两个或两个以上征税主体对不同纳税人的同一课税对象同时行使征税权,这时产生的重复征税属于经济性重复征税。
2、抵免法:全称为外国税收抵免法,即一国政府在对本国居民的国外所得征税时,允许其用国外已纳的税款冲抵在本国应缴纳的税款,从而实际征收的税款只为该居民应纳本国税款与已纳外国税款的差额。
抵免限额:本国应纳税款的抵免额不能超过国外所得按照居住国税率计算的应纳税额。综合限额抵免法:是指居住国政府对居民来自不同国家的所得汇总相加,按居住国税率计算出一个统一的抵免限额。分国限额抵免法:是指居住国政府对其居民来自每一个非居住国取得的所得,分别计算出各自的抵免限额。
直接抵免:是指居住国的纳税人用其直接缴纳的外国税款冲抵在本国应缴纳的税额。间接抵免:是指居住国的纳税人用其间接缴纳的国外税款冲抵在本国应缴纳的税额。
1、税收饶让:是指一国政府对本国居民在国外得到减免的那部分所得税,视同已经缴纳,并允许其用这部分被减免的外国税款抵免在本国应缴纳的税款。
2、参与免税:要求国外来源所得享受免税必须是本国居民在外国居民公司中参股达到一定比例的制度。
二、问答题
减除所得国际重复征税的方法有哪些?
主要有扣除法、减免法、免税法和抵免法。
三、计算题
1、甲国M公司在某一纳税的国内所得为500万美元,来源于乙国的所得为700万美元。甲国实行累进税率:年所得500万美元以下税率为30%,超过500万美元至1000万美元以下税率为40%,超过1000万美元税率为50%。乙国实行比例说率为30%。
请按全部免税法和累进免税法、扣除法、限额抵免法分别计算M公司在该纳税的纳税总额。
答案: 全部免税法:500*30%=150万元 累进免税法:500*50%=250万元
扣除法:(500+700-700*30%)*40%=396万元 限额抵免法:抵免限额=700*40%=280万元 境外实纳额=700*30%=210万
M公司应纳额=(500+700)*50%-210=390万元
2、某集团是一家中外合资经营企业,在A、B两国设有分支机构。2008纳税其境内经营应纳税所得额为4000万元;A国分支机构所得为200万元,其中经营所得150万元,A国规定说率为30%,投资所得50万元,A国规定税率为10%;B国分支机构所得为100 万元,其中经营所得80万元,B国规定税率为35%,租赁所得20万元,B国规定税率为20%。拥有设于C国子公司20%的股份,取得股息70万元,该国公司所得税率为30%。(股息预提税忽略不计)
试计算该集团在2008的应纳所得税税额。
答案: A国:抵免限额=200*25%=50万元 实纳额=150*30%+50*10%=50万元 B国:抵免限额=100*25%=25万元 实纳额=80*35%+20*20%=32万元 C国:抵免限额=70/(1-30%)*25%=25万元 实纳额=*30%=30万元 该集团应纳税额=(4000+200+100+70/(1-30%))*25%-50-25-25=1000万元、甲国的A公司在乙国设立了持股比例为30%一家子公司B,在2008获得利润500万美元,乙国的公司所得税的税率为25%;而这家子公司又在丙国成立了一家持股比例为50%的子公司C,同年获得利润为400万美元,丙国的公司所得税税率为30%。甲国的本国内盈利额为100万美元,国内的公司所得税税率为50%。根据上述材料计算每个公司各自向所在居住国缴纳的税额。(征收股息预提税忽略不计)
答案:C公司向丙国纳税: C公司缴纳公司所得税(400*30%= 120万元 C公司税后所得(400-120)=280万元 C公司分配给B公司股息(280*50%)= 140万元
B公司向乙国纳税: B公司承担的C公司税额(120*140/280)=60万元 B公司全部应税所得(500+140+60)= 700万元 B公司抵免前应纳乙国所得税额(700*25%)= 175万元 B公司税后所得(700-175)= 525万元 B公司分配给A公司股息(525*30%)157.5万元 B公司的抵免限额(140+60)*25% 50万元
因为B公司承担的C公司税额60万元大于抵免限额50万元,所以B公司的实际抵免额为50万元。
B公司实际抵免额 50万元
B公司抵免后应纳乙国所得税(700*25%-50)125万元 A公司向甲国纳税: A公司分得股息承担的B公司和C公司税额(125+60)*157.5/525 55.5万元
A公司全部应税所得(100+157.5+55.5)313万元 A公司抵免限额(157.5+55.5)*50% 106.5万元
因为55.5万元小于抵免限额106.5万元,所以 A公司实际抵免额 55.5万元 A公司抵免后应纳甲国所得税(313*50%-55.5)101万元 第四章 国际避税概论
一、术语解释
1、国际避税:是指跨国纳税人利用国与国之间的税制差异以及各国涉外税收法规和国际税法中的漏洞,在从事跨越国境的活动中,通过种种合法手段,规避或减小其在有关国家纳税义务的行为。
2、转让定价:是指公司集团内部机构之间或关联企业之间相互提供产品、劳务或财产而进行的内部交易作价;通过转让定价所确定的价格称为转让价格。
二、思考题
国际避税产生的客观原因是什么?
1、有关国家和地区税收管辖权的差异以及判定居民身份的标准和判定所得来源地的标准存在差异,可以为跨国纳税人提供税收管辖权的真空,从而使跨国纳税人有可能避开任何国家和地区的纳税义务;
2、税率差异;
3、国际税收协定的大量存在;
4、涉外税收法规中的漏洞。第五章 国际避税方法
一、术语解释: 滥用国际税收协定:
一般是指一个第三国居民利用其他两个国家之间签订的国际税收协定获取其本不应得到的税收利益。跨国纳税人通过滥用国际税协定往往可以达到避税的目的。国与国之间签订的国际税收协定中一般都有互相向对方国家的居民提供所得税尤其是预提所得税的税收优惠条款。
二、问答题:
1、跨国纳税人进行国际避税的手段只要有哪些?
①利用转让定价转移利润②滥用国际税收协定③利用信托方式转移财产④组建内部保险公司⑤资本弱化⑥选择游离的公司组织形式⑦纳税人通过移居避免成为高税国的税收居民。
2、跨国公司如何制定国际税收计划?
①利用中介国际控股公司避税②利用中介国际金融公司避税③利用中介国际贸易公司避税④利用中介国际许可公司避税
3、外商在我国避税主要采取哪些手段?
①利用转让定价向境外关联企业转移利润②外商投资企业的外方投资者不按协议或合同投足股本,企业需要的营运资金由境外母公司贷款提供③将技术转让费纳入设备价格,规避我国的预提所得税④利用“两免三减半”的创业期税收优惠避税。⑤建筑等工程 项目“由大化小”,工期控制在6个月以内,并单独签订小项目合同,从而造成外国企业在我国没有常设机构的事实,规避工程项目所得本应在我国缴纳的企业所得税。
三、分析题:
假设有一跨国公司的母公司设在美国,在南非有一子公司,该子公司要向美**公司支付200万美元的股息。试分析利用中介国际控股公司来规避股息预提税的方式与效果。答案:假定南非与美国之间没有国际税收协定,故美**公司直接从南非子公司取得股息要缴纳30%的预提税,税后净股息只有140万元。美**公司决定在荷兰设一中介控股公司,南非子公司改由荷兰中介控股公司100%控股,这样,美国子公司就不再向美**公司支付 股息,而是向荷兰控股公司支付。由于南非与荷兰之间有税收协定,南非只对向荷兰公司支付的股息征收5%的预提税,因此荷兰控股公司取得的股息只需缴纳南非的预提税10万美元,税后获得净股息190万美元。如果荷兰控股公司把190万美元的股息支付给美国的母公司,根据荷兰语美国之间的税收协定,荷兰对这笔股息也只征收5%的预提税,税额为9.5万美元。所以,南非子公司通过荷兰中介控股公司向美**公司转汇股息,预提税的总税负为19.5万美元(=200*5%+190*5%),这比南非子公司直接向美**公司支付股息可少缴预提税税款40.5万美元(=60-19.5)。第六章 转让定价的税务管理 一.术语解释 预约定价协议:是指有关各方事先就跨过关联企业的转让定价方法达成的协议,它分为单边预约定价协议和双边或多边预约定价协议。
二.思考题:
转让定价的调整方法有哪些?
①可比非受控价格法②再销售价格法③成本加成法④其他合理方法 前三种被人们视为调整转让定价的“标准方法”。第四种的包括可比利润发和利润分割法和交易净利润率法,其中可比利润发属于总利润法,可比利润法和交易净利润率法属于交易利润法。
第七章 其它反避税法规与措施
一、术语解释
1、受控外国公司:
①本国居民在该外国公司中直接或间接拥有的股份或选举权不能低于一定比重。②本国每一居民股东在该外国公司中直接或间接拥有的股份也应达到规定的比例,但这个比例各国的差距很大。③受控外国公司所在国的税负水平应较低。④一些国家还规定,受控外国公司应大量从事消极投资业务。
2、资本弱化:
①只适用与本国的法人实体,但不适用于外国居民公司在本国的分支机构以及具有本国居民身份的合伙企业。②受限制的利息扣除一般为支付给境外的、在本国企业中拥有一定比例股权的非居民贷款人。③本国公司支付给非居民贷款人的超限额贷款利息一般要依据股本金额的大小来确定,即所谓的“债务/股本比例”。也就是说,只有超过该比例的贷款利息才不允许在税前扣除。第八章 常设机构
一、术语解释 常设机构:①常设机构是一个固定场所,是一种在另一国的看得见的客观存在②外国纳税人对该固定场所所有权长期使用③该固定场所要服务于外国纳税人的经营活动,而不是从属于其经营活动。
二、思考题: 国际税收协定有哪些主要内容?
① 收协定所适用的范围及有关定义;②运用冲突规范,对发生在缔约国双方的各类所得划分税收管辖权,以避免对纳税人的同一所得重复征税③对可能发生的重复征税,确定消除重复征税的方法④某些特别规定,就要避免因纳税人的国籍和居住地的不同而在税收上受到歧视、互相交换税收情报、考虑是否实施税收饶让等。
第五篇:朝花夕拾每章读后感
朝花夕拾每篇的读后感/r/n
《 狗·猫·鼠》/r/n
今天,我读了鲁迅的《朝花夕拾》中的《狗.猫.鼠》。这篇文章主要通过对猫和鼠的一些秉性,行为的描写来比喻某些人。鲁迅先生在文中阐述了他仇猫的原因。其实这些原因与一类人的行为,性格很相像,例如写猫捕食到比自己弱小的动物就尽情玩弄,直到玩厌了,才吃掉,就像某些人,抓住了别人的弱点或不足之处,就想尽办法慢慢地折磨别人,好像不折磨够就不甘心。如果别人犯了错,受到批评,说不定那种人就会在某个角落里偷偷地奸笑。这篇文章表面上写追忆童年时救养的一只可爱的隐鼠遭到摧残的经历和感受,表现了对弱小者的同情和对暴虐者的憎恨。鲁迅巧妙的运用了往事抨击了那些侵略我们国家的人们.他用不同的方法,做了自己力所能及,为鼓舞国家的士气做出了贡献./r/n
《二十四孝图》/r/n
文章讲的是作者忆述儿时阅读《二十四孝图》的感受,揭示封建孝道的虚伪和残酷。作品对当时反对白话文、提倡复古的倾向予以了尖锐的抨击。所谓《二十四孝图》是一本讲中国古代二十四个孝子故事的书,主要目的是宣扬封建的孝道。随便一翻《二十四孝图》,这样的字眼映入眼帘:“卖身葬父”、“埋儿奉母”、“哭竹生笋”。“刻木事亲”、“埋儿奉母”让人感到冷酷无情;“孝感动天”、“卧冰求鲤”、“哭竹生笋”迷信思想严重;“尝粪忧心”则让人恶心。孝是应该的,迂腐是愚蠢的,盲从是可悲的,卫道是可恨的。/r/n
《五猖会》/r/n
《五猖会》是鲁迅儿时回忆去东关看五猖会的一件罕逢的盛事。这篇文章描述了儿时父子之间一场微妙的冲突,“我”对五猖会的热切盼望和父亲的阻难,表现了父亲对儿童心理的无知和隔膜,含蓄地批判了封建思想习俗的不合理。鲁迅说出了孩子在父母毫不顾及孩子心理时的无奈和厌烦。在封建统治的社会中,鲁迅生在一个县城里的家境小康的读书人家,遭逢社会变革和家庭的日渐败落。鲁迅被包围在这种黑暗封建的家庭风习和社会现状。/r/n
《无常》/r/n
《无常》描述儿时在乡间迎神会和戏剧舞台上所见的“无常”形象,“无常”这个“鬼而人,理而情”,爽直而公正的形象受到民众的喜爱,是因为人间没有公正,恶人得不到恶报,而“公正的裁判是在阴间”。从文字来看鲁迅也比较喜欢白无常。认为他“不但活泼而诙谐”。而且单单浑身雪白这一点就能在各色鬼怪中十分扎眼,很有“鹤立鸡群”之感。可以知道在当时的庙会中白无常是个很出风头的角色。整篇文章都洋溢着作者对活无常的敬佩及赞美之情,先写小时候对他的害怕,和现在对他的敬佩作对比,也拿阎罗王的昏庸和死无常的可怕与之作对比,突出活无常的善心。/r/n
《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r/n
我读了鲁迅先生的《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这篇文章后,十分羡慕鲁迅先生在百草园度过的美好时光。文中充分描写了百草园给鲁迅先生的童年带来的无限乐趣。美丽的景色,就让鲁迅先生百玩不厌。百草园这个乐园仿佛会让读者恨不得马上去那儿饱饱眼福。这篇文章不仅用百草园的自由快乐同三味书屋的无味作对比,表现了儿童热爱大自然、向往自由的心情,而且通过对百草园和三味书屋的回忆,表达了鲁迅先生儿童时代对大自然的热爱,对知识的追求,以及天真、幼稚、欢乐的心情。/r/n
《父亲的病》/r/n
《父亲的病》这篇文章十分生动地体现了当时就社会庸医的无能,他们明明知道病已经没法治了还故意蒙骗,看似开的是神丹妙药,其实就是故弄玄虚,使用障眼法,对病是没有一点疗效,搞得家人东奔西走到头来还是白忙活一场,并且对治病只是忙于应付而草草了事,给人看病都只为的是那些身外之物——金钱。那时的社会就像鲁迅的父亲一样病重了。落墨的部分是很令人惊诧的。“名医”居然对临之将死的人说“不要紧的”果不其然治死了人,却仍然提笔写下百元的药方为死人服下。荒唐!而那主人仍旧很客气地送他出门。鲁迅似乎就是在呐喊着,对当时封建、腐败的社会作批判!/r/n
《琐记》/r/n
《琐记》介绍了鲁迅先生冲破封建束缚,为追求新知识,离家求学至出国留学的一段生活经历。文章从作者切身感受出发,写出了进化论及资产阶级民主主义思想对进步青年的影响。第九段中说城中唯一的一所中西学堂也成了“众矢之的”。这也的确说明了封建旧思想的根深蒂固,人们对新思想的不了解、不认同。令我感受最深的是作者在雷电学堂求学时,校长出了个《华盛顿论》的文题,国文老师竟不知华盛顿是什么。这也足见当时人们头脑之古旧、思想之老化,人们对新思想的不接受与排斥。这样的老师,岂不是要耽误学生的学业吗?后面的几段中,也写出了当时一些新文化对青年学生的影响,和老一辈对学习新知识的不支持。《琐记》可以说是哪个时代社会的一个缩影,很好地写出了当时社会的一些现象,是一篇不错的回忆性散文。/r/n
《藤野先生》/r/n
《藤野先生》回忆鲁迅在仙台留学时期的生活,记叙了鲁迅与藤野先生的相识、相处,离别的过程和对他的怀念。鲁迅初到东京时,看到的是清国留学生在饱含中国人的耻辱的上野公园的樱花树下的身影,听到的是留学生们傍晚学跳舞的喧闹。这让鲁迅甚为厌恶,也正是这样,他去了仙台,在那与藤野先生相识。藤野先生的衣着模糊,他为鲁迅添改讲义,他就正解剖图,他关心解剖实习,他了解中国女人裹脚。在这一个个片断中,我看到了那个对学生要求严格的藤野先生,那个对鲁迅关爱有加,毫无民族偏见的藤野先生,那个对科学严谨求实的藤野先生。这样一位有着高贵人格的老师,也难怪鲁迅说:“在我所认为我师的之中,他是最使我感激,给我鼓励的一个。”/r/n
《范爱农》/r/n
《范爱农》,追叙作者在日留学时和回国后与范爱农接触的几个生活片段,描述了范爱农在革命前不满黑暗社会、追求革命,辛亥革命后又备受打击迫害的遭遇,表现了对旧民主革命的失望和对这位正直倔强的爱国者的同情和悼念。文中谈到,开始时,两人并非朋友,甚至几次争论过。但作者回国后,两人再次相遇,就由“敌”转友了。从此以后,他们几乎成了挚友。接着,又是一次偶然的机会,使他们成了同事。但“天下无不散之宴席”,作者与范爱农因工作的原因分别了。最后,范爱农生活越来越拮据。一天晚上,在醉酒之后,范爱农失足溺 死于河中。鲁迅对范爱农没有一句正面的赞扬,只是从他的神情“那笑容是从来没有见过的”,从他的行动“实在勤快得可以”表现了革命后的范爱农心情愉快的一面。范爱农,一位觉醒的知识分子,但是无法在黑暗社会立足,他的内心是痛苦、悲凉的。/r/n
【相关文章】朝花夕拾前五章读后感/r/n
在假期中我阅读了朝花夕拾前五章,我虽然只读了这本书的一小部分,但却感触颇深。/r/n
顾名思义,朝花夕拾的意思是早上开的花儿,傍晚的时候把它们收集起来,其实就是鲁迅对儿时一些故事的记忆。《朝花夕拾》是鲁迅所写的唯一一部回忆散文集,原名《旧事重提》,一向得到极高的评价。本书为鲁迅一九二六年所作回忆散文的结集,我所读的前五篇写于北京。/r/n
在这章中给我感触最深的是鲁迅对阿长情感的变化,由“憎恶”到“敬意”以及最后敬意淡薄,消失之后又发生“新的敬意”。在这过程中我体会到大文豪的功底,他并没有加入太多华丽的辞藻,也没有很多的比喻。但在每句中都能体现出朴实无华的美丽,这使我想起了我的亲人。/r/n
读了朝花夕拾我有很大的感触,朝花夕拾让我明白了人生百味,也让我懂得珍惜自己的童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