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兴中学七年级语文上第三单元补偿题(五篇范例)

时间:2019-05-15 14:49:46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大兴中学七年级语文上第三单元补偿题》,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大兴中学七年级语文上第三单元补偿题》。

第一篇:大兴中学七年级语文上第三单元补偿题

大兴中学七年级语文上第三单元补偿题

班级姓名

一、基础整合1.为下列词语中加点的字注音:酝()酿()镶()边唱和()枯涸()

(2)依据下列词语中的拼音写出汉字:

黄yùn()zhù()蓄níng()神清liè()

2.根据文中的语境,在下面的横线上填出与上下文相衔接的词语。

一切都像刚睡醒的样子,欣欣然张开了眼。山起来了,太阳的脸红起来了。小草偷偷地从土里出来,嫩嫩的,绿绿的。园子里,田野里,瞧去,一大片一大片满是的。

3.默写《春》一课中两组优美的排比句

①描写春花色彩美:。②描写春雨形态美:。

4.默写

⑴《观沧海》中勾画大海吞吐日月、包蕴万千的诗句是:。

⑵《天净沙秋思》的主旨句是:。⑶《钱塘湖春行》的颈联是:。

5.划分朗读节奏有误的一项是。()

A、乡书/何处达?归雁/洛阳边.B、几处/早莺/争暖树,谁家/新燕/啄春/泥。

C、明月/别枝/惊鹊,清风/半夜/鸣蝉。D、七八个星/天外,两三点雨/山前。

二、课文重读。读《次北固山下》,回答问题:

客路青山外,行舟绿水前。潮平两岸阔,风正一帆悬。

海日生残夜,江春入旧年。乡书何处达?归雁洛阳边。

10.解释下列句子中的词语:

次北固山下(次:)客路青山外(客路:)乡书何处达(乡书:)海日生残夜(残夜:)

11.诗中的哲理名句是哪句?它写了怎样的哲理?

三、美文欣赏

美丽的邂逅

①我喜欢读书,喜欢到旧书摊淘书。

②那是一个深秋雨后的傍晚,在路边一个不起眼的书屋里,我随意地在杂乱的旧书摊上翻寻着。突然,一个熟悉的名字——《林清玄散文》跃入眼帘。我赶快把书抽出,店里的书可都是二手书,基本上都是单独一本。

③ 这本书是1996年1月第三次出版的,一幅抽象的图画连贯着封面和封底,黄色白色相间的扉页上录有林清玄先生的经典语句。句子左下方的页脚处,有几个竖写的蝇头小字:“慧藏书96.5.26”。整本书除了书脊上下两端有些微的破损,没折叠,没涂画,像新的一样。

④一个个或月光流泻、或雨打芭蕉的夜晚,我倚在床上,追随者林清玄先生的脚步,锦绣山河、风土人情、异国风光、人情冷暖、小人物的生存和命运„„这一切充实、温暖和美丽着我的心灵。“一株草是微不足道的,但是有了亲自种的心血,就高贵起来。”“如果树是生命,果实就是它的心。”细细聆听先生的心灵独白,轻轻吟诵先生的絮语箴言,一脉温情和馨香弥漫了整个心田。这些篇章大部分是先生上世纪八十年代初的结晶,十多年后被这个叫慧的女孩珍藏,女孩珍藏了十多年后变成了我枕边的读本。这也是我们的一种缘分吧,素未谋面的美丽邂逅。

⑤掩卷沉思,这是怎样的一个女孩?

⑥都说字如其人,她是不是如她的字一样娟秀、精致和美丽?页脚签署的这个日子对于她有什么特别的纪念吗?我猜想:她必定是一个喜欢读书的女孩,是一个碧玉闺秀,因为喜欢读书的女孩典雅、娴静。古时评判美女的一个标准就是诗词为心,兰心蕙质。我仿佛看见轻风微拂中,淡淡斜阳下,一个明眸善睐的少女沉醉于书卷中,不时浅浅地笑,融入时光深处。一个愿意把自己的名字写在书本上的人,除了纪念这个日子,说明书的出处和归属,更有一份喜爱和珍藏在内。这么多年,这本书还保持完好和整洁也说明她对这本书是多么的爱护和珍惜。在这个日新月异的时代,十年足以翻天覆地。但是,生活越来越富裕日子越来越美好的时候,她为什么忍心把喜爱的书遗弃?一起遗弃的可能还有别的书吧?是乔迁新居吗?如果乔迁新居也不差这一本书的方寸,对于一个喜爱读书的人来说,不管走多远,书籍都是不舍的伴侣,精神的家园。十多年的光阴,有多少的尘俗和烟雨,再靓丽的青春也难以抵抗岁月的侵蚀。这个叫慧的女孩也应该不再年轻了,曾经的梦想和追求也许被折断了翅膀,在生活的磨砺中,原本纯洁、满怀憧憬的心灵是不是随着网络快餐文化的盛行、社会的浮躁和功利,而变得越来越荒芜和浮躁?

⑦歌德说过:“读一本好书,就是和许多高尚的人谈话。”一个不起眼的书屋,一本写着藏书人名字却被遗弃的好书,一段人生和当今文学的现状,使我思绪万千:今天,有多少人还会静静地捧读一本书?有多少人还会孜孜以求三国水浒西游记和金陵十二钗?

⑧这时候,我耳畔想起来了温总理感人肺腑的声音:“读书关系到一个民族的素质,关系到一个国家的兴旺发达。一个不读书的人是没有前途的,一个不读书的民族也是没有前途的。”

⑨那个深秋雨后的傍晚,一段美丽的邂逅,充实、温暖和美丽着一个个夜晚。但此刻,我甚至宁愿我没有得到这一本书,宁愿这本书一直珍藏在慧的书架慧的心中„„

第二篇:苏教版七年级上第三单元教案

苏教版七年级上第三单元教案

第三单元

民俗风情 单元教材分析:

本单元展示了斑斓多彩、充满浓郁地方特色的民俗文化。

联系作品的文化背景,我们将了解民俗文化的丰富内涵,去赵庄看社戏,感受湘西人民端午日赛龙舟的热烈气氛,回味几十年前京郊运河父老乡亲们过年的喜庆情景,几首中秋咏月诗词更是勾起了人们对亲人、朋友的无限思念。通过欣赏作品中展示的优美画面和语言风格,体会作者的美好情思。通过调查家乡的风俗民情,让我们共同感受乡土文化的独特魅力,从而增强热爱自然、热爱生活、热爱人民的思想感情。

写作单元将让我们懂得生活是写作的源泉,学会从生活中获取丰富的写作材料。在“走进图书馆”的综合实践活动中,我们将学会检索书目,查检工具书,并能根据需要进行摘录,做读书卡片。单元学习目标:

1.能欣赏文章所描写的优美画面,体会作品的语言风格。2.能联系作品的文化背景,了解民俗文化的丰富内涵。

3.开展一次调查家乡民俗文化的综合实践活动,领略家乡的民俗风情,培养热爱家乡、热爱祖国的感情。

4.能多留心、多观察、多思索、多积累,学会从生活中寻找丰富的写作材料。5.学会进图书馆检索书目,能制作摘录卡片,养成勤读书、勤摘录的好习惯。单元课时安排:共13课时

社戏

2课时 端午日

1课时 本命年的回想

1课时 中秋咏月诗词三首

2课时 常州“民俗风情”专题活动

1课时 写作:从生活中找“米”

3课时 综合实践活动:走进图书馆

1课时 社 戏 教学目的:

1.了解文中美好的童年往事,认识劳动人民的纯朴可爱。2.理清课文的思路,理解重要段落的作用及叙事的详略。3.学习其语言的生动性。教学步骤: 第 一 课 时

一、导入:联系平时节日里学生所看到的节日场面、风俗民情,引出课文。

二、整体把握文章脉络:

1.检查预习,赛一赛,看哪一组同学能又快又准地读出下列字、词:(略)2.谈谈你所了解的鲁迅。(可课前布置学生收集有关资料)

3.初读课文,了解:文章的体裁是什么?它有哪三要素?这篇课文的主要情节或者说中心事件是什么?

明确:本文体裁是小说,它包括人物、情节、环境三要素。本文中心事件是“看社戏”。4.小组讨论:作者以“社戏”为线索,贯穿全文,那么是按怎样的思路构思全文呢?试找

出相关段落。

明确:盼看社戏(1—4),去看社戏(5—30),怀念社戏(31—40)。

三、学习课文第一部分,自由朗读课文,并思考: 1.“我”为什么喜欢平桥村?

明确:平桥村是“我”的乐土,原因是:①“我”在这里可以得到优待;②可以免念“秩秩斯干幽幽南山”;③有钓虾、放牛等乐事;④“我”第一盼望的是去赵庄看戏。(板书)2.读了课文的第一部分,你对平桥村、平桥村的人以及“我”有了怎样的印象?(鼓励学生谈自己的感受,为学习下文作铺垫)

四、小结:课文第一部分写了“我”在平桥村随母亲归省的生活,突出了“我”对社戏的盼望。

五、作业:巩固生字词。反复诵读课文,熟悉课文内容。第 二 课 时

一、回顾旧知,引出新知。

课文以“社戏”为线索,按盼看社戏、去看社戏、怀念社戏的思路构思全文。课文叙事有详有略,哪些详写,哪些略写?围绕看社戏写了哪几件事?

明确:详写去看戏的全过程,略写在平桥村的情况和看社戏后的余波。写了看戏前的波折、夏夜行船、船头看戏、归航偷豆。(板书)

二、小组合作学习。

各小组选择以上几件事中的任意一件进行研读,可从人物、环境、情节三方面着手学习,看看文中哪些地方最值得研究,谈谈你们的看法,然后进行汇报。提示:

1.看戏前的波折:叫不到船、不准和别人同去。

转机出现:八叔的航船回来了、少年们愿意和“我”一同去、“写包票”保证不出事。(此部分可着重对故事情节以及对“我”的心情和小伙伴们热心相助的描写进行探讨)2.夏夜行船:此部分着重写了“我”前往看戏的心情(轻松、舒展)以及看戏途中的见闻感受(从视觉、听觉、嗅觉、感觉几方面进行了生动的环境描写,借此衬托“我”看戏的迫切心情)。可以通过反复诵读,揣摩关键的语句。重点段落:“两岸的豆麦和河底的水草„„于是赵庄便真的在眼前了。”

3.船头看戏:此部分侧重欣赏其环境描写,想象那仙境一般的戏台。

4.月夜归航:一方面欣赏回望戏台的情景、行船的情景(形象的比喻、联想),另一方面体会偷罗汉豆的趣味(对人物的描写)。

注意:学生汇报时不一定面面俱到,只要敢于发表自己独特的看法、敢于质疑,都应当给予鼓励。

三、联系生活,联系课文,理解最后一段话的含义。

1.生活中,你是否遇到过类似“偷罗汉豆”的经历?有何感想?

2.为什么在“我”的感觉里,那夜看到的戏是平生最好的戏,那夜吃到的豆是平生最好的豆?(鼓励学生发表不同看法)

归纳:从上文看,戏看得“我”昏昏欲睡,豆也很普通,为什么却令“我”这么怀念呢?体味全文,可以发现“我”怀念的不仅仅是好戏和好豆,“我”所怀念的是平桥村的孩子、老人那种朴实真挚的感情,他们劳动的本领、办事的能力,农村特有的风光、自由的空气和人与人之间和谐亲密的关系。这一切都是“我”童年时代在城镇未曾见到过,在以后的人生路途中很少再见到的。“我”对这段往事的回忆,表达了对美好生活的向往之情。

四、说说你最喜欢的人物形象,自由畅谈,加深对人物形象的理解。

双喜:聪明、能干,善解人意,富有同情心,而且反应灵敏,考虑周到,办事果断,充满自

信,又有组织能力和号召力,是孩子们的当然领袖。六一公公:宽厚、淳朴、热情好客。

五、作业:

1.你觉得平桥村有哪些好的民风?你能用几句话写出你家乡的好民风吗? 2.背诵:“两岸的豆麦和河底的水草„„于是赵庄便真的在眼前了。” 端 午 日 教学目的:

一、了解端午的习俗;赛龙舟的精彩场面。

二、学习本文准确生动、简练明快的语言,培养联想、想象的能力。

三、激发学生争先、合作、奋发向上和爱国、爱民、爱生活的美好情感。教学步骤:

一、课前布置学生调查、了解有关本地过端午节的习俗,课堂交流,引出新课。

二、快速阅读课文,整体把握。

1.说说文中写到了端午的哪些习俗?哪些详写,哪些略写? 明确:穿新衣服、画王字、吃鱼吃肉、看划船、赶鸭子竞赛。(板书)详写龙舟竞渡,略写赶鸭子竞赛。2.小组合作学习,讨论、汇报。幻灯出示:

①作者是按什么顺序写的?试用简洁的语言(小标题)概括课文三部分的内容。②你觉得文中的哪些句子或词语最能体现过节的喜庆气氛?

③选择你最喜欢的一个片段学习,你觉得应该掌握哪些重点内容,谈谈你的学习体会。如:龙舟竞渡:

a.节日赛龙舟的气氛如何?

b.课文从哪些方面描写了赛龙舟的场面?

c.比赛时船员是怎样分配的?作者运用了哪些准确而生动的词语对他们赛龙舟时的外貌和动作进行了描写,这些词语对表现赛船的场面有什么作用?体现了一种什么精神? d.最能激发你联想的句子有哪些? 赶鸭子场面:

a.赶鸭子活动有什么目的?

b.赶鸭子时是一个什么样的场面?人们的心情怎样?

(教师提示,让学生自己设计类似的问题,然后讨论。可从两方面谈学习体会:其一,传统节日给人带来的欢乐;其二,就文章的写作特点而言。)

三、创设情境,激发想象,获得有益启示。假如你就是龙舟竞渡或赶鸭子场面中的一员,试想象当时场面,用自己的语言描述给大家听,并说说你的心情。龙舟竞渡取得胜利,给了你怎样的启示?



四、与课文中写到的端午节习俗相比,你的家乡有什么不同?你喜欢哪些习俗?为什么?你知道端午节的寓意吗?



五、作业:回家将课文中描绘的端午日热闹情景讲给父母听。本命年的回想 教学目的:

1.了解过年习俗蕴含的乡土风情,激发学生热爱生活。2.培养学生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法。

3.培养学生阅读理解、分析概括的能力及口头表达能力。教学步骤: 第 一 课 时

一、检查预习,读准字音。

根据课前学生结合工具书查找字音,教师将以下字词板书并指名注音,带读:

捅()嚼()

栗()

丫()

粘()

秫秸()盍()烙饼()

簸箕()

门槛()

馅()

疮()祟()亲支近脉()颇()

二、朗读课文,体会本文语言特色。

1.同桌两人轮流读课文,要求流畅、自然。2.“四时二十四节色彩缤纷”,可为什么作者却偏偏只写春节? 明确:春节是最有鲜明地方特色和浓郁乡土风味的。

3.作者向我们展现了火热的春节景象,重点朗读课文的2—4段,你最喜欢哪些语句,或者说哪些语句最能体现过年的热闹气氛,哪些语句具有鲜明的地方特色和浓郁的乡土风味?(为学生创造一个自由畅谈的空间,让他们在读中领会本文语言特色,并鼓励他们大胆表达自己对课文内容的理解和看法。)

4.小组合作学习、讨论,并汇报:(引导朗读课文第四自然段,并联系生活。)想一想我们民族过年的风俗,除了欢天喜地饱享一年劳动果实之外,还寄托着哪些期盼。(鼓励学生联系生活归纳,不求答案唯一,但注意概括得当。如:展望来年,祈求好运,祝愿平安幸福;合家团聚,增进亲情,密切邻里和整个村落的人际关系,上上下下,远远近近,和和美美。)

5.选择自己最喜欢的段落,读给大家听,看谁读得最流畅,最能体现过年时的热闹、喜庆的气氛和充满浓郁的北方风味。

三、作业:收集有关本地过年的习俗、传说。第 二 课 时

一、创设情景导入课文

(不必拘束师生间问好,教师伴着欢快的曲子,春风满面地走进教室)同学们,当你听到这欢乐的曲子,看到自己亲自装扮得五彩缤纷的教室时,你想到了什么?眼前又仿佛看到了一幅怎样的场面呢?

的确,今天我们大家就仿佛置身于过新年的热闹、喜庆的气氛中。其实,还有一个人他在本命年里也回想起了小时候在京郊运河家乡过年的情景,他是谁呢?(刘绍棠先生)板书课题。

二、伴着音乐读课文,激发联想

当作者回忆起这些往事时,有什么样的感受呢?(试从课文中找原话:返老还童)那么过年到底有哪些有趣的事,让他产生这样的感觉呢?课文的第几自然段向我们详细地介绍了?(第四自然段)下面让我们伴着这欢快的曲子,小声地、自由地朗读课文第四段(既可同桌一人读一人听,也可小组齐读,还可独自一人读,但要小声点)同时想象,你眼前出现了哪些热闹的场面。



三、小组合作,概括主题词,整体把握课文

1.读完一遍课文后,小组讨论:这段写了家乡过年时的几件事?请你们给它们写上主题词(即小标题),看哪组完成得又快又好!

2.完成最快的前四名小组各派一代表将主题词写在黑板上,师生共同评价。(只要大体没错,不是十件事也没关系。注意概括时个别字的准确性,例如:“吃年货”与“炒年货”,“买糖果”与“卖糖果”等)

3.学习文章有条理地安排结构。结合以上四组的汇报情况,引导观察归纳几件事情时是否与课文内容安排顺序一致。

①如果一致,可问:你们为什么没有打乱顺序?可以打乱吗?

②如果不一致,则请大家再看看课文,可以打乱顺序吗?为什么?你能从课文的原话里找到答案吗? 归纳:课文内容是按过年的时间顺序写的,而文中所写的这些事情靠过渡句将它们联系起来了,这样文章就显得线索清晰,结构严谨。平时我们写作时也应该注意这一点。

4.小结:大家看,其实作者正是向我们展现了一幅幅京都地区过年的风俗民情画呀!在这些画里充满了一种怎样的气氛?(喜气洋洋)父老乡亲们都很重视过年,这反映了他们一种怎样的精神?(热爱生活)



四、以“话说家乡过年”为主题,进行现场采访 1.确定采访对象以及采访时所要提的问题。同学们,你们喜不喜欢过年呢?想不想和老师分享过年的趣事呢?现在我们就以“话说家乡过年”为主题来一个现场采访。每人先确定好自己的采访对象,既可以是在场的老师,也可以是同学。然后确定采访时的提问内容,看看通过采访你最想了解什么?看谁的采访最精彩、最有特色!

2.现场采访,适时评价采访效果及对采访基本要求的把握。3.通过采访你有什么收获?你发现现在人们过年有什么特点?与过去有什么不同?这说明了什么? 

五、说吉利话

过年时,人们总是对新的一年寄托着自己最美好的愿望。相互见面时喜欢说吉利话、祝福的话,你听到过哪些呢?(对不同的人有不同的祝语:生意人、当官的、学生、工人、老人、小孩„„)

六、总结:



七、作业:自己亲手设计制作一张精美的贺年卡,写下真挚的祝福,赠给亲朋好友。中秋咏月诗词三首 十五夜望月 教学目的: 1.通过多形式的朗读,理解诗歌的意境。2.让学生领悟学习诗歌的基本方法。教学步骤:

一、课前三分钟讲话,以“月亮”为主题自由发表看法,引出新课。

二、采用多种形式朗读,理解(整体把握)诗歌。

1.快速默读一遍,然后凭借自己对此诗的初步理解,尽情地朗读。(注意:读准字音,读出诗歌的韵味)

2.说说你对此诗内容的理解。明确:这首诗写出了对亲人的思念。

3.自由朗读,仔细揣摩如何读出对亲人的思念之情,然后大胆地朗读给大家听。(从朗读的技巧方面,师、生共同评价)4.教师配乐范读。

5.鼓励学生进行配乐朗读表演。6.全班配乐齐读。

三、赏析诗歌:通过反复诵读,你觉得哪些词语很好地体现了作者的感情?或者针对你最喜欢的词语、句子发表自己的看法。(先小组交流,再全班交流)

四、积累诗歌:比一比,看谁背得最快、最有感情。

五、谈谈学习体会。让学生充分自由地谈,既可以联系生活谈对诗歌感情的理解,也可以谈学习诗歌的方法。不妨与学生回顾整堂课的学习步骤,以此让学生归纳学习诗歌的基本方法,大致可归纳为:朗读—赏析—积累。(板书)允许学生有自己总结的独特的学习方式。

六、作业:课后收集有关咏月的诗、词。水调歌头 教学目的:

1.学会通过想象感悟古代诗词的意境。2.通过反复朗读体会情感。教学步骤:

一、播放《水调歌头》歌曲,创设情境,引出新课。

二、学生汇报收集的有关苏轼的资料,教师简介词作背景。

这是一首中秋咏月兼怀亲人的抒情之作。苏轼时年41岁,为密州太守,政治上很不得意,与其弟子由已六七年不见,心情抑郁不欢。但作者并未因此幻想超脱尘世,而是热爱着人间的现实生活。他认为,一个人一生很难十全十美,只要大家都能在月光下过得很好,也就可以了。全词的基调是乐观的,但也反映了作者现实与理想的某些思想矛盾。

三、结合工具书及课文注解,疏通文意。先组内交流,鼓励质疑、解疑,译文遇到难题组内无法解决的,全班共同探讨。

四、学生说说自己对这首词的理解,发挥想象描绘词的意境。(学生用自己的话来讲述,教师点拨难解的字词或投影出来。)

五、自由朗读,读准字音。

六、教师配乐范读。学生从教师的范读和自己对词作的初步认识上整体把握,进而明确上下阕的内容(板书):诗人由月色的美好想到了什么?表现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

七、重点赏析:学生思考、讨论、质疑以下问题: 1.用自己的话说说作者心中的天宫是怎样的? 2.这首词你最喜欢哪几句?为什么? 欣赏名句:[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此事古难全。]人间有离别的痛苦、团聚的欢欣,月亮也会阴藏晴出,团圆残缺。这些事自古以来难以圆满。人月无常,自古皆然。人的悲欢离合同月的阴晴圆缺一样,两者都是自然的常理,是人生无法克服的遗憾。既然如此,惟望各自珍重了。

[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但愿我们岁岁平安,远隔千里,共对这明月互相祝福。

八、学生单人配乐朗读,教师点拨。

九、男生配乐朗读上阕,女生配乐朗读下阕。

十、归纳小结,主题:这首词反映了作者仕途失意,幻想超然物外,但积极的处世态度终于战胜了消极“遁世”的念头,表现了旷达的胸怀和乐观的情致。

十一、全词深沉婉曲,流转自如,以美丽的想象、明睿的哲理,创造出幽深高远的境界,具有强烈的艺术感染力。试发挥想象力,根据这首词的内容作画,并将词作配上。

十二、作业:

1.课后将这首词绘成图画。

2.背诵整首诗,直到会准确默写。

3.课后继续收集中秋咏月诗词,准备朗诵会。板书: 水调歌头 苏轼 情景交融

上阕:月下饮酒——幻想超脱尘世转为喜爱人间生活 下阕:对月怀人——感伤离别转为对离人的祝福

主题:这首词表现了词人旷达的胸襟和乐观的情致。对联六副

教学目的:

一、了解关于对联的常识。

二、理解每副对联的含义。

三、熟读成诵,并从生活中积累。教学步骤:

一、课前布置预习,结合注解理解每副对联的含义,并做到熟读成诵。

二、赛一赛。规则:老师说上联,学生答下联或老师说出对联内容,学生给以解释。看哪一组的同学答得又快又好,并给予奖励。

三、在理解熟记的基础上,通过教师点拨,了解对联这一文学样式的主要特点。明确:对联在语言形式上的特点:①对联的数字不限。②上下联的字数必须相等,能完全对称。③上下联的语句结构相同,词性相同。④上下联相对应的字平仄相对。

⑤对联的修辞技巧与诗文的对偶句修辞相似,但又别具特色。

四、从生活中收集对联,并尝试为自家或班级拟一副对联,然后在班上交流,互相评改。综合性学习指导 写作

本单元写作主要目的是让学生学会从生活中找“米”,丰富写作源泉。我们可从以下步骤进行教学:

一、学生自学写作短文,并谈谈学习收获。

明确:要从生活中获得丰富的写作材料,必须做到“四多”,即:多留心、多观察、多思考、多积累。

二、引导学生回顾学过的课文,让学生说说:哪些文章给了你启示,让你明白了如何从生活中找“米”?

三、推荐写作水平较高的同学,介绍自己积累写作素材的经验,通过交流提高全体同学的写作兴趣,并逐步养成良好的写作习惯。

四、给出作文题“美的瞬间”,口头描述自己的写作设想,给予评价。

提示:生活中的美常常表现在那灵动的一瞬间。人的一个表情、一个举动,自然界的一声鸟鸣、一片云彩,有时具有令人心动、让人回味的美。

1.可以写人的行为美、心灵美,也可以写一种自然景色的美。

2.文章是镜头式的,要写得短小精悍;但“瞬间”人或景物所呈现的美的情态要写具体、写细致。(即:第一,写作此文不必像写一般记叙文那样,人、事、时、地各种要素俱全,记叙得十分完整;第二,入题要快,要很快切入所写中心;第三,“瞬间”人或景物所呈现的美的情态要写具体、写细致,写完即收笔。)

五、独立完成作文,并自改作文。

六、教师给出批改标准和要求,小组内互相批改作文,并推荐优秀的或有待探讨的作品进行全班交流,师生互动。综合实践活动:走进图书馆

1.请图书管理老师根据本校图书馆的特点,介绍检索的方法。

2.到图书馆亲自借阅本学期涉及的名家著作,如冰心、巴金、鲁迅、艾青等,从而熟悉借书的有关程序。

3.查阅有关书籍的目录或名言警句等。

4.查阅与单元相关的资料,制作读书卡片,如各地重大节日的风俗习惯、相关传说等内容。5.开展一次优秀读书卡片展。

第三篇:部编版七年级语文上第三单元测试题

七年级语文第三单元测试题

(考试时间120分钟,总分100分)

一、积累和运用(16分)

1.下列各组词语中,加点字的注音全对的一项是(B)(2分)A.确凿(záo)绽开(dìng)惭愧(kuì)赠送(zēng)B.陌生(mò)宿儒(sù)秕谷(bǐ)暂时(zàn)C.自卑(bēi)浸满(qìng)弹簧(dàn)尴尬(gà)D.蝉蜕(duì)搓捻(niǎn)唾沫(cuí)贪婪(lán)提示:A绽开(zhàn)

C浸满(jìn)弹簧(tán)

D蝉蜕(tuì)唾沫(tuò)2.下列词语书写全部正确的一项是(C)(2分)A.众目睽睽 悔恨莫及 浑为一谈 人迹罕致 B.人声顶沸 煞有介事 顷盆大雨 若无其事 C.饥肠辘辘 小心翼翼 恍然大悟 截然不同 D.废寝忘食 感概万分 全神惯注 疲倦不堪

提示:A混为一谈 人迹罕至 B人声鼎沸

倾盆大雨 D感慨万千 全神贯注 3.回顾课文,结合语境对加点词语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A)(2分)A.他很高兴,但竟给那走来夜谈的老和尚识破了机关。机关:机要和关口。(秘密)

B.他是渊博的宿儒,这些知识不至于不知道。宿儒:书念得多的老学者。

C.这些词使整个世界在我面前变得花团锦簇,美不胜收。花团锦簇:形容五彩缤纷、十分华丽的景象。

D.从此以后,以这种不求甚解的方式,我学会了拼写词语。不求甚解:指读书学习只求懂得大概,不求深刻了解。4.古诗文默写。(6分)

(1)潮平两岸阔,风正一帆悬

。(王湾《次北固山下》)

(2)遥怜故园菊,应傍战场开

。(岑参《行军九日思长安故园》)(3)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论语》)(4)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论语》)

(5)正是江南好风景,落花时节又逢君。(杜甫《江南逢李龟年》)(6)不知何处吹芦管,一夜征人尽望乡。(李益《夜上受降城闻笛》)5.名著阅读。(4分)(1)《五猖会》中回忆童年往事,含蓄地表达了对父母毫不顾及孩子心理的无奈与厌烦,这件事是什么?(2分)

当作者兴高采烈地计划前往看五猖会是,却突然被父亲叫住要求他背书。

(2)《边城》《长河》等一系列以湘西为“文学原点”的乡土小说和散文的作者是谁?他1934年初创作的哪部散文集是他构建“文学湘西”世界的一块重要拼图?(2分)

沈从文

《湘行散文》

二、综合性学习(7分)

6.在学习生活中,老师给予学生精心的教导和细心的呵护,师生之间有知识碰撞的火花,还有真情交流的感触。请你参加以“师生之间”为主题的综合性学习活动。(7分)

【活动一:讲尊师故事】尊师是我们国家的优良传统,自古以来,有许多尊师的小故事,请你举出一个有关尊师的小故事(2分)

程门立雪

张良拜师

魏照学诗

【活动二:谈喜欢理由】第三单元的学习中,我们认识了三位老师:寿镜吾、安妮•莎莉文和孔子,你最喜欢哪一个,并说说为什么?(2分)

我喜欢安妮.莎莉文老师,她有爱心与耐心,能根据实际情况选择恰当的方法,将有关知识传授给学生。

【活动三:表感激之情】活动中,你想给你的语文老师送一张卡片,表达你对他的感激之情,你会写什么呢?(不少于50字,至少用一种修辞手法)(3分)

尊敬的张老师!

我的学习成绩下滑,对学习丧失信心之时,是您用他人不畏坎坷,奋力前行的事例鼓励我,增强了我的信心。这犹如黑夜中的一盏明灯,照亮了我的前行之路。衷心的感谢您,老师!

学生XXX

2018年10月29日星期一

三、阅读与理解(37分)

(一)阅读《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选段,完成7~10题。(12分)不必说碧绿的菜畦,光滑的石井栏,高大的皂荚树,紫红的桑葚;也不必说鸣蝉在树叶里长吟,肥胖的黄蜂伏在菜花上,轻捷的叫天子(云雀)忽然从草间直窜向云霄里去了。单是周围的短短的泥墙根一带,就有无限趣味。油蛉在这里低唱,蟋蟀们在这里弹琴。翻开断砖来,有时会遇见蜈蚣;还有斑蝥,倘若用手指按住它的脊梁,便会拍的一声,从后窍喷出一阵烟雾。何首乌藤和木莲藤缠络着,木莲有莲房一般的果实,何首乌有臃肿的根。有人说,何首乌根是有像人形的,吃了便可以成仙,我于是常常拔它起来,牵连不断地拔起来,也曾因此弄坏了泥墙,却从来没有见过有一块根像人样。如果不怕刺,还可以摘到覆盆子,像小珊瑚珠攒成的小球,又酸又甜,色味都比桑葚要好得远。

7.这段百草园的景物描写层次清楚。从描写的对象上看,先写植物,后写动物,再写植物;从感官的角度看,既有视觉又有听觉、触觉、味觉。(4分)

8.“泥墙根一带”是特写镜头,作者主要写了童年的四件趣事。试用四个简洁的短语加以概括。(4分)

找蜈蚣

按斑蝥

拔何首乌

摘覆盆子

9.说说下列句子中加点字能否改为括号中的字,为什么?(2分)轻捷的叫天子(云雀)忽然从草间直窜(飞)向云霄里去了。

不能,“窜”字显示速度快。又来得突然,给童年的作者带来惊喜,用“飞”字则无法表达出这种效果。

10.这段文字中,哪句话可以概括百草园的特点?(2分)单是周围短短的泥墙根一带,就有无限趣味。

(二)阅读下面的文字,回答11~14题。(11分)

苹果皮

①那是30多年前的事了。在外地工作的姑父回来看望奶奶,带来很多礼物,其中有两个又圆又大、又红又香的苹果。我和哥哥第一次见到苹果,我们眼巴巴地看着那鲜红的苹果,闻着那诱人的香气,一口一口地咽着口水。

②吃罢早饭,姑父走了。奶奶把我和哥哥喊到跟前,拿起两个大苹果,塞到我和哥哥手里。她乐呵呵地对我们说;“我早就看到你们俩馋猴儿似地盯着苹果。快到一边吃去吧,别让你们妈看见了。”

③我们拿着苹果,来到院子外的一堵矮墙边。哥哥看着苹果,眼睛乐成了两个弯弯的小月牙。我呢,不时把苹果凑近鼻子,一边闻,一边连声说:“好香,好香。”哥哥说:“咱们吃吧。”我说:“咱们吃吧。”不知说了多少遍“咱们吃吧”,可谁也没舍得在苹果上咬一口。哥哥说:“咱们别吃,等晚上爸爸回来,你的和妈妈分着吃,我的和爸爸分着吃”我咽了咽口水,连声说:“好好好。”

④我和哥哥正高兴地商量着,不知什么时候,妈妈已经站在我们身后。妈妈笑盈盈地看着我们,问道:“这苹果是你们姑父给谁带来的呀?”我们齐声回答:“是给奶奶的。”妈妈说:“是啊,这苹果是给你们奶奶的。你们奶奶已经80多岁了,身体又有病,咱家有了什么好吃的,应该给她留着,让她多吃几次。你们说我说的对不对?”我和哥哥没有回答,忙把苹果放到妈妈手里。妈妈看了看手里的苹果,又看了看我和哥哥,脸上忽然没了笑容。好一阵之后,她才模了模我们的头,转身走进屋里。

⑤我们在院子里玩了一会儿,哥哥说:“别玩了,咱们该做作业了。”我和哥哥走进屋里,看到妈妈站在奶奶床前,正准备削苹果。奶奶看到我们,擦擦眼泪对妈妈说:“孩子长这么大还没吃过苹果,你就让他俩一人吃一个吧。”妈妈笑着说:“他们以后吃苹果的机会多着哩,你就别老想着他们了。”奶奶又擦了擦眼泪说:“孩子,难得你的这一片孝心,可你不让他俩尝尝,我吃着也没啥味呀。”妈妈给我们使了个眼色,我和哥哥忙拎着书包走出屋外。

⑥那天我们吃罢晚饭,妈妈把我和哥哥叫到她面前,端起放在案板上的一只碗说:“伸手。”我们把手伸了出去。妈妈在我和哥哥的手里放了几片苹果皮,笑盈盈他说:“吃吧,孩子。”我捏起一片苹果皮放到嘴里,慢慢嚼着,立刻,满嘴都是苹果的香、苹果的甜。正在细细品味的时候,哥哥叫了起来:“妈妈,苹果皮是苦的。”

⑦“苹果皮苦?”妈妈有些惊奇地看着哥哥。哥哥把苹果皮递到妈妈面前,妈妈忙捏起一片放到嘴里嚼了嚼,忽然笑了起来,轻轻拍拍哥哥脑门儿说:“你这小鬼头哟。”我也连忙捏起一片苹果皮放到妈妈嘴里。妈妈把我和哥哥搂在怀里,一边嚼,一边高兴他说:“真甜真香啊。”

⑧我常常想起第一次吃苹果皮的往事,随着岁月的流逝,年龄的增长,愈来愈深刻地认识了妈妈那美好的心灵。如今,吃苹果已是极平常的事,但在我的感觉里,第一次吃的那几片苹果皮,滋味是多么难忘啊。

11.结合上下文,回答下面的问题。(4分)

(1)快到一边吃去吧,别让你们妈看见了。(句中加点字有什么作用?)(2分)

为下文妈妈不让孩子吃苹果做铺垫。

(2)妈妈看了看手里的苹果,又看了看我和哥哥,脸上忽然没了笑容。(妈妈的脸上为何忽然没有了笑容?)(2分)

妈妈心里很不好受,孩子长这么大没吃过苹果想吃,而奶奶80多岁了,以后吃苹果的机会越来越少,更应该吃,她只能委屈这两个孩子了。同时,她很内疚:孩子这么想吃苹果,又这么懂事,不让他们尝一尝苹果,作为目前有些自责和愧疚。12.第⑥段中,哥哥为什么说“苹果皮是苦的”?(2分)

苹果皮本来是甜的,刚刚故意说“苦”,目的是想让妈妈和我们一起分享苹果皮的香甜滋味。

13.文中有多处细节描写,请选择一处并简要分析其作用。(3分)

哥哥看着苹果,眼睛乐成了两个弯弯的小月牙。我呢,不时地把苹果凑近鼻子,一边闻,一边连声说“好香,好香。”这一处细节描写,写出了“我”和哥哥对苹果的渴望,也为下文妈妈要回苹果,我们没有反对,表现人物品质作了衬托。

14.文中的妈妈是怎样的一个人?(2分)

尊敬老人,讲孝道;教育孩子循循善诱,并以身作则,给孩子做了榜样。

(三)阅读《<论语>十二章》(节选),完成15~18题。(10分)子曰:“贤哉,回也!一箪食,一瓢饮,在陋巷,人不堪其忧,回也不改其乐。贤哉,回也!”(《雍也》)

子曰:“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雍也》)

子曰:“饭疏食,饮水,曲肱而枕之,乐亦在其中矣。不义而富且贵,于我如浮云。”(《述而》)

子曰:“三人行,必有我师焉。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述而》)

子在川上曰:“逝者如斯夫,不舍昼夜。”(《子罕》)15.解释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含义。(4分)(1)人不堪其忧(能忍受)

(2)好之者不如乐之者(以......为快乐)(3)曲肱而枕之(弯曲)(4)逝者如斯夫(往,离去)

16.与“择其善者而从之”中的“而”用法相同的一组是(D)(2分)A.人不知而不愠 B.俄而雪骤 C.敏而好学 D.温故而知新

17.翻译文中画横线的句子。(2分)不义而富且贵,于我如浮云。

用不义手段而使自己大富大贵,这些对我来说,就如浮云般轻

18.最后一则给了你怎样的启示?(2分)

珍惜大好时间

(四)阅读下面的诗歌,完成19~20题。(4分)

峨眉山月歌 [唐]李白 峨眉山月半轮秋,影入平羌江水流。夜发清溪向三峡,思君不见下渝州。

19.从这首诗可看出诗人当时是从清溪驿出发,沿着平羌江 行进,路过渝州,到 三峡 去。(2分)

20.这首诗抒发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2分)

离乡江行思友之情和对故乡的眷恋之情。

四、作文(40分)

21.按照要求作文(40分)题目:我心中的偶像 要求:

⑴ 要写出偶像吸引你的地方,让人明白你崇拜他的原因。⑵ 写人要抓住特征,不少于600字。

第四篇:七年级上第三单元第一节-感受媒体

第三单元 第一节 感受媒体

教学题目:感受多媒体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了解媒体的概念和分类,理解多媒体的内涵和特征。

过程与方法:能从日常的生活和学习中感受各种媒体及其作用; 能从实践中归纳多媒体的含义和分析多媒体的特征。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体验媒体和多媒体所包含的文化内涵,关注多媒体技术对人们的学习、工作、生活的影响,辩证地认识媒体和多媒体技术对社会发展的影响。

学时安排:1学时。

教学方法:采用教师引导下的学生讨论和典型案例的分析相结合的方式组织教学。

教学环境硬件环境:网络教室;软件环境:电子学习档案袋,典型多媒体作品,配套光盘。

教学重难点:引导学生观察生活,寻找身边的媒体,并进行归纳分类。理解多媒体的概念,由典型案例分析,并让学生总结多媒体的特征和作用。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1、教师活动:播放幻灯片课件,先展示一幅远古时期的图片,让学生回顾:”远古时期,人类是通过什么来进行记录和传递信息?”,学生回答后,再展示第二个问题:”现代社会,人们是通过什么来进行记录和传递信息?”,接下来展示古老的壁画、文字等照片资料,并分析自己的一个事例,启发学生关注生活中所涉及到的各种媒体,从而引出媒体的含义。

知识要点之一:什么是多媒体?多媒体的特点是什么?一个典型的多媒体作品可以是文本、图片、计算机图形、动画、声音、视频的任何几种的组合,当然不是简单的组合。

知识要点之二:电视是不是多媒体?从中分析出得出多媒体产品的最大特点是交互性。

2、学生活动:观看各种图片以及实际案例的分析,关注和思考自己生活中接触的媒体及其表现形式和作用,通过对媒体的感受从而较好地了解媒体的含义。

(二)师生研讨

1、教师:就生活中常见的各种形式的媒体,引导学生针对教材中调查问卷的内容,列举生活中的实例,并进行讨论。

根据学生的讨论结果,进行媒体分类的分析,并小结。

2、学生:在教师的引导下,针对教材中调查问卷的内容,结合自己的体验和经验,列举生活中媒体的实例,并将结果在电子学习档案袋中以定稿形式发表。

通过教师的分析和小结,了解媒体的分类。

(三)演示与分析

1、教师:演示典型多媒体作品,引导学生关注其中包含的各种媒体,引出多媒体的含义。就多媒体作品与报刊、杂志、广播和电视等传统媒体的区别,分析多媒体的特征与作用。

多媒体作品展示例

一、例

二、例三。(展示配套光盘中的有关学生作品)

2、学生:针对教师演示的多媒体作品,关注各种媒体的表现和作用,理解多媒体的含义。在教师的引导下,对多媒体作品与报刊、杂志、广播和电视等传统媒体进行比较和分析,归纳多媒体的特征与作用。

(四)小结

本节主要是介绍了多媒体的一些概念以及特征,让学生由感性认识多媒体到理性认识多媒体,从而提高了学生学习这门课程的浓厚兴趣,为后面的学习打了良好的基础。

(五)课后实践

让同学们课后完成课本后面的有关实践题目。

(六)教学反思

本节课是理论知识较强,并兼操作知识的一节内容,其中涉及到有关多媒体的概念,本节的突破点应该是让学生对这门课程有强烈的求知欲,在授课过程中,我有点困惑:当我们面对理论知识较强的课时,是不是不放在电脑室上课,而是到多媒体教室上课,可能那样的效果还好一点。

团泊镇中学 薛印发

第五篇:八年级语文上第三单元教学案

八年级语文上第三单元教学案 备课:八年级语文备课组 主讲: 《中国石拱桥》学案

学习目标

1、体味说明文语言的特点,认识几种说明方法。

2、了解中国石拱桥的特点,理清本文说明顺序。

3、认识中国石拱桥在历史上的光辉成就和我国劳动人民的聪明才智,增强热爱祖国的感情。学习重点

说明事物应紧扣事物的特征 学习难点

认识说明文语言的特点。学习过程

一、检查预习

(一)检查课前预习,巩固基础知识 课前预习检查

1、根据拼音写汉字或给加点字注音

残sǔn()推chïng()xiáo()河 匀称()弧()形 拱()桥

2、根据意思写出相应的词语(1)描绘得十分精妙逼真。()(2)超过一般水平的好作品。()

(3)巧妙高超,独一无二,没有可以相比的。()(4)雄伟美丽而又罕见的景象。()

(二)听老师介绍说明文:

1、说明文含义

2、怎样才能将要说明的事物介绍清楚明白 看板书记笔记:说明对象 说明方法 说明顺序

抓住要说明事物的特征

二、合作探究

(一)朗读课文,初步感知

(要求:带着问题朗读课文,边读边圈画,养成不动笔墨不读书的好习惯。)问题:本文的说明对象是什么?其特征是什么?主要介绍了那几座桥?

(二)精读课文

以小组为单位自主合作探究式学习(每小组抽取一个研究题目,完成任务后可以研究自己感兴趣的其他问题,时间为五分钟。)

1、请同学们从文章中找出使用了说明方法的句子,简要说说这样用的好处。

示例:第一自然段中:“石拱桥,桥洞成弧形,就像虹”,使用了打比方的说明方法,既能表现石拱桥形式上的基本特征,又能给人以美的感受。

2、体味说明文语言的特点

示例:“我国的石拱桥几乎到处都有。”中的“几乎”能否删去,为什么?

答:“几乎”强调了石拱桥分布范围很广,但并不排除有的地方没有石拱桥的可能,因此不能删去。“全桥只有一个大拱,长达37.4米,在当时可算是世界上最长的石拱。”一句中“可算”如何理解?去掉是否可以,请说明理由。请从文中再找出几例分析体会。

研究结果:我们认为说明文语言的特点是:

3、赵州桥和卢沟桥都是中国石拱桥的典型代表,举例时能不能去掉一个?为什么?

4、请反复读第五自然段,根据你的理解,试画出赵州桥简图并给大家讲解。

5、为什么我国的石拱桥会有这样光辉的成就?读完全文,你想和大家说点什么?

(三)展示小组合作学习成果

三、对比阅读

请同学们仔细阅读课后材料中介绍芦沟桥的内容,与课文中写芦沟桥的内容作对比,小组讨论两部分内容的异同,哪部分内容用在课文中更合适,并说明理由。

四、拓展演练——走进桥文化

1、架“桥”:请仿照示例,架设两座无形的“桥”。示例:知识是人类从愚昧走向文明的“桥”。(1)(2)

2、设想一下未来的桥是什么样子的。请发挥你的想象力,向同学们介绍一下你想象中的未来的桥。

五、谈这节课学习的收获和疑问。

六、走进自然,欣赏桥之艺术

桥,不仅具有实用价值,而且具有审美价值,带上照相机,拍上一组以桥为主题的艺术图片——欣赏桥之美。

课后反思:

12.桥之美

【学习目标】

1、引导学生理解作者爱桥的原因。

2、品味文章优美而富有韵味的语言。

3、学会从某一角度欣赏艺术作品的方法。【教学重点】

1、理解作者的欣赏角度。

2、分析欣赏语言。【学习过程】 一.自主学习

1.给下列加点字注音

煞()纤()细 驻()足 前瞻()后顾 点缀()2.初读课文,整体感知内容: 作者眼中桥美在何处?

二.合作释疑

1、为了说明桥之美,作者主要举了哪些例子?并用文中的词语来说明在不同环境中所产生的美学效果

2、说说四幅图中你最喜欢哪一座,用生动的语言描绘画面并说说为什么喜欢?

3、联系课文说说怎样欣赏一幅画?

三.迁移延伸

生活中有很多内在的无形的桥之美,举例说明。四.同步达标

茅盾故乡乌镇的小河两岸都是密密的芦苇,真是密不透风,每当其间显现一座石桥时,仿佛发闷的苇丛做了一次深呼吸,透了一口舒畅的气。那拱桥的强劲的大弧线,或方桥的单纯的直线,都恰与芦苇丛构成鲜明的对照。早春天气,江南乡间石桥头细柳飘丝,那纤细的游丝拂着桥身坚硬的石块,即使碰不见晓风残月,也令画家销魂!湖水苍茫,水天一色,在一片单纯明亮的背景前突然出现一座长桥,卧龙一般,它有生命,而且往往有几百上千年的年龄。人们珍视长桥之美。颐和园里仿造的卢沟桥只17孔,苏州的宝带桥53孔之多,如果坐小船沿桥缓缓看一遍,你会感到像读了一篇史诗似的满足。广西、云南、贵州等省山区往往碰到风雨桥,桥面上盖成遮雨的廊和亭,那是古代山水画中点缀人物的理想位置。因桥下多半是急流,人们到此总要驻足欣赏飞瀑流泉,画家和摄影师必然要在此展开一番搏斗。1.选文内容与下面的语句相照应的一项是()A.石拱桥不仅历史悠久,形式优美,而且结构坚固。B.桥更具有绘画美。

C.桥在不同环境中有着多种多样的形式作用。D.桥作为大件艺术品来欣赏。

2.选文共举了四个例子来说明画家眼中桥之美。第一个例子是写________与________的搭配给人带来了特别的感受;第二例子是写出________与________的搭配,令画家销魂;第三个例子写了________之美;第四个例子写了________桥,它与其他桥不同之处是________________。3.体会下列画线语句的表达作用:

(1)颐和园里仿造的卢沟桥只17孔,苏州的宝带桥53孔之多,如果坐小船沿桥缓缓看一遍,你会感到像读了一篇史诗似的满足。

(2)因桥下多半是急流,人们到此总要驻足欣赏飞瀑流泉,画家和摄影师必然要在此展开一番搏斗。4.概括本段段意:___________________ ____。【教后反思】

13、苏州园林

目的要求:

1、学习抓住事物特征,由总到分的说明顺 序。2.品味准确生动的说明语言。

3.学习掌握作比较、举例子等说明方法。4.感受苏州园林的美,激发学生爱国情感。

学习重点:

1、理解作者是如何抓住苏州园林 的特征,并突出这个特征的。

2、学习抓住事物特征,由总到分的说明顺序。

3、揣摩语句,理解句子丰富的内涵,体会本文的语言特点。学习难点:

了解文章严谨的结构层次,准确、简洁、生动的语言特点。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导入新课:

同学们,俗话说“上有天堂,下有苏杭”。苏州园林之所以获得“天堂”的美称,在很大程度上是由于它设计巧妙,构思新颖,很有艺术性。下面就让我们一起步入叶圣陶老先生的《苏州园林》,一起体会一下它的“美”吧。

二、检查预习:

1、借助工具书和课文注释,给加点的字注音,根据读音写汉字.xuān xiâ {轩 榭)lín xún(嶙峋)jiàn shǎng(鉴赏)zhēn zhuï(斟酌)池沼(zhǎo)丘壑(hâ)镂空(lîu)阑干(lán)模样(mú)2.借助工具书解释下列词语的意思

因地制宜 : 根据个地不同的情况制定适宜的办法。自出心裁 :出于自心的创造和裁断。

标本:这里指样本典范 》

败笔 : 写字中写的不好的一笔或绘画中画的不好的部 分。

嶙峋:枯瘦的样子。

3.朗读课文,标记段落序号,了解大概内容,感受文章要点。

思考:⑴本文的体裁是什么?⑵文章主要介绍苏州园林的什么特点?⑶从那些方面来具体介绍的? 4.把学习中遇到的问题、想法写在下面,课堂交流。

三、合作探究

1、朗读课文,自主完成

(1)整体把握课文,划分结构层次,说出文章的结构特点,概括段落大意

(2)精读第二段,找出苏州园林的共同特点,为了体现这个特点,设计者和匠师们都有哪些讲究?这种追求是为了实现怎样的目的?

4、小组合作,深入探究

(1)课文的第3、4、5、6段内容与第2段是什么关系?你能找出与这些关系照应的句子吗?(2)课文第7、8、9段分别写了什么内容?与中心有何关系(3)划出文章的结构脉络,体会文章的说明顺序

(4)细读文章第4段,说出本段的说明中心及结构层次,体会说明顺序

四、总结点拨

1、学习方法指导:抓住事物特征,采用由总到分的说明顺序,增强说明效果。

2、板书设计

五、布置作业.运用你从课文中学到的欣赏中国园林的知识,介绍你游玩过的一座园林。

提示:①要注意园林各方面的布局是否妥当适宜,具体景物布置是否自然合理。②注意抓住特点来写,运用恰当的说明方法和合理的表达方式。

第二课时 教学过程:

一、情景导入: 同学们,通过上节课的学习,我们已经初步感受到了苏州园林的美,这节课我们探究一下本文,用怎么样的语言和手法来介绍苏州园林特征的。

二、合作探究 {1}、(范读开头两段)苏州园林的地位和特征

1、请对出“江南园林甲天下”的下联?(苏州园林甲江南)

2、作者对苏州园林的总体印象是什么?)作者是如何引出苏州园林的?

3、(苏园特征)苏州园林的设计理念是什么?(凭什么能成为中国园林的标本?)务必使游览者无论站在哪个点上,眼前总是一幅完美的图画。

4、(操作方法)如何体现出出入画的原则?

为了达到“完美的图画”的目的讲究亭台轩榭的布局,讲究假山池沼的配合,讲究花草树木的映衬,讲究近景远景的层次。(12-21),把握重点部分脉络。

1、让我们一起走入苏州园林,欣赏下面苏园美景图片,说说在这些苏州园林的图画中你都看到了哪些景物?看后的感觉如何?

2、同学的感受。(学生自由发言,教师适当点评)

明确:有亭台轩榭、有假山池沼、有花草树木、有镂窗廊子„„

3、刚才同学们各抒已见,或云园林斗拱飞檐,仿佛鸟儿要振翅欲飞,十分生动;或云园林曲径通幽,有山重水复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之感,下面老师谈谈我的感想。

明确:或曲径通幽 ,或庭院幽深„„倏忽间似乎深谙了其中的深味,转瞬间又无法洞悉其神韵,完完全全被苏园图画的完美、内涵的博大精深折服,却不能用言语表达!

4、下面请同学们以自己喜欢的方式仔细阅读课文中的三至六段,看看苏州园林在具体设计时是如何体现四个讲究的。

阅读要求:⑴自由读,读准字音,掌握字形

⑵和邻座讨论,尝试画出你认为可以概括各段意思的中心句。提问:a、四个语段按照什么顺序,各语段间能否互换?

b、布局、配合、映衬和层次用的是否精准? 明确:“亭台轩榭”是园林中的主要建筑,分布范围广,风格类型一致,用“布局”最能说明这类设置的全局性和整体性。“池沼”在园林景色中主要起连通、映照、组织作用,平旷的图景或大小不

一、相互关联的若干景点,用“配合”一词最为恰当。“花草树木”美在千姿百态的形态组合和万紫千红的光色辉映,因而用“映衬”。“近景远景”不是园中的单一的、某一类,而是同一方面的景色整体画面,所以说“层次”。可见作者遣词很准确,贴切。

(三)详解重点段落,体会文章的语言美和画意美

1、请同学读第三段,思考

⑴苏州园林中亭台轩榭等建筑的布局和其他地方有何不同,为什么要这样?(亭台轩榭等建筑的布局突出自然之趣,决不讲究对称。)

⑵这一自然段写法上有什么特色?明确:作者运用比较和比喻的说明方法,使读者对苏州园林的布局特点有了明确的认识。

2、齐读第四段,试着给语段分层。(精讲)

⑴苏园中是否都有假山和池沼,苏园主人造假山和池沼的原因是什么,遵循的是什么原则? “人道我居城市里,我疑身在万山中” 怡情山水、置身山间,让人暂时“忘却”尘世的喧嚣、烦忧!达到“ 叠山理水,虽由人作,宛自天开”!的效果

⑵引导分析说明层次。明确:首先说明“假山的堆叠”是“一项艺术而不仅是技术”(艺术,指有创造美的方式方法;技术,指生产操作方面的技能),有“自然之趣”,能使游人“只觉得身在山间”。其次写池沼。先抓住关键,说明“大多引用活水”,然后从动静的配合上说明了苏州园林的池沼多姿多彩,各具匠心又有其共同特色。通过对假山池沼的形象说明,让读者对苏州园林的山水既有画意又有诗意的特点留有深刻印象。

⑶以下有关我校水假山的资料,及《于园》中的语句各表明了什么?

“惠荫园水假山的堆叠技法是采用数十块重达几吨的太湖石,横卧互压互咬,合拢至中间,运用石拱桥的力学原理挑压堆砌而成,在我国园林中堪称孤例。”

“瓜州诸园亭,俱以假山显,胎于石,娠于磊石之手,男女于琢磨搜剔之主人,至于园可无憾矣。” 明确:a、假山的堆叠可以说是一项艺术。b、成功的假山不仅需要奇石和能工巧匠,也离不开园林主人的精心构思;自然界没有长得完全相同的真山,园林中也不应有堆叠得一模一样的假山。一句话,假山的堆叠可以说是一项艺术,而不仅是技术。⑷池沼的安排有何讲究?

池沼大都引用活水,池沼设计因地制宜,桥梁安排决不雷同,河岸边沿总是高低屈曲,任其自然.3、指导学习第5自然段。

⑴自读这一段,苏州园林栽种和修剪树木应注意些什么?

注意高树与低树、落叶树与常绿树、季节不同的花树的相间映衬,栽种中式的藤萝、不栽西式宝塔样的松柏、阅兵式似的行道树。

⑵逐句分析:第一句是中心句。第二、三两句从正面概括说明栽种上“着眼于画意”,是空间上使高低树俯仰生姿,互相映衬;一是根据季节变化“花树相间”,达到四时不谢。第四句从修剪和栽种方面说明“着眼画意”。第五、六两句举例说明苏州园林树木的画意美。

4、讲析第6自然段 ⑴在苏园里安排“镂空的花墙、无所依傍的廊子、一面大的镜子„„”这样做想达到什么目的?为了避免一览无遗、为了体现柳暗花明;为了增加景致的深度、层次和观赏点;为了给人“如在画中、美不胜收”的感觉。

⑵你能运用刚学到的知识,谈谈你对杜甫的诗句“窗含西岭千秋雪”的理解吗?窗子本来是起阻隔作用的,可是推开窗户,西边的山岭,白雪皑皑,尽收眼底,反而别有洞天,是景外有景,景中有景„„

(四)、略谈其他段落

1、完成或达到了四个讲究后苏州园林就可以成为处处完美了吗?苏州园林大处十分讲究,是“一幅完美的图画”,小处也“不可忽视”,更进一步说明了苏州园林的“处处入画”。

2、苏州园林各个角落都注意画意美,门和窗简朴而别具匠心。苏州园林的彩绘也“自出心裁”。这几节是紧紧围绕“处处入画”的说明中心来说明的,而且巧妙地照应了第一段中“一切都要为构成完美的图画而存在,决不容许有欠美伤美的败笔”之句。

三、反馈和迁移

1、设计者和匠师们的设计是否达到了预期的完美的图画的效果,你能从文中找到例句证明吗?(从游览者的角度来谈)

2、游览苏州园林有没有最佳观赏角度和观赏时间?谈谈你的看法!“游览者无论站在哪个点(角度)上,眼前总是一幅完美的图画。”“一年四季不感到寂寞”

3、“鱼戏莲叶间”和“荷动知鱼散”这两句诗意境上有何不同,你更喜欢哪句?)文章结尾叶老说“可以说的不止以上这些”的确,苏州园林值得我们了解的还有很多很多,介绍苏州园林的方法和思路也不会只有本文的一种。它要我们亲身去体验、用心去品味、执画笔来描绘、写文章来赞美„„

四、小结。

本文由总到分地说明了各具特色的苏州园林的共同特征-----使游览者无论站在哪个点(角度)上,眼前总是一幅完美的图画,表现了对苏州园林的赞美和眷恋之情。

五、作业。课后反思:

14.《故宫博物院》

【学习目标】

1、整体把握文意,理清文章的说明顺序。、了解祖国传统的建筑艺术,了解故宫建筑艺术的独特风格和伟大成就,增强学生的民族自豪感,激发他们进一步发扬民族的创造精神。【学习重点】

1、整体把握文意,划分结构层次,理请本文说明顺序;、重点研讨太和殿相关段落,体会文章重点突出、详略得当的写作特色,揣摩语言,理解太和殿里作者描绘多姿多彩的龙的用意。【学习难点】

理清本文说明顺序,揣摩语言,理解太和殿里作者描绘多姿多彩的龙的用意。【资料链接】

黄传惕(1934-)中央人民广播电台高级编辑。笔名黄羽,湖南平江人。中共党员。1957年毕业于北京大学中文系,后一直从事广播工作,先后任编辑、记者、副主任、主任等职。代表作有:《天安门颂》、《塞上绿洲右玉》、《彩色的吐鲁番》、《北京,我心中的城》、《故宫博物院》等。【学习过程】

一、预习检查

1、为下列加点字注音

矗立()鳌头()湛蓝()琉璃()

蟠龙()中轴线()金銮殿()击磬()

檀木()攒()乾清宫()坤宁宫()

肃穆()奏极()额枋()藻井()

2、作者介绍了太和殿哪些方面的情况?它的总体艺术风格特点是什么?

3、作者为什么把太和殿作为解说的重点?

二、合作探究

1、揣摩文中写“龙”的句子,探究作者这样写的原因。

2、画出参观故宫的路线图,可同桌之间讨论、交流。

三、课时达标

阅读《气候的威力》(节选),完成1-3题。

①然而,可以毫不夸张地说,人类在到达南极之前,实际上并不真正了解气候到底有多大的威力。②就拿风来说吧,在世界其他地方,12级台风的风速也不过是每秒32.6米,但10级以上大风就足以使墙倾屋毁、地动山摇,造成灾难性的后果,使人类的生命财产遭到巨大损失。而在南极,风速却常常可以达到每秒55.6米,有时甚至可达每小时三百多千米!因此,人们把南极叫做“暴风雪之家”,或者称之为“风极”。这样的风速对于人类的生存来说,无疑是一种严重的威胁。

③大风的直接后果则是导致了极度的寒冷。(A)1960年8月24日,苏联人在他们设在东南极中心地区的东方站里,观测到了-88.3℃的极低温度。而在1983年7月21日,在东方站又记录到了-89.6℃的温度;同年7月,新西兰人在他们的万达站也记到了同样的温度。这还不是最低温度。据说,1967年初,挪威人在极点站曾记录到-94.5℃的最低温度。(B)在这样的气温之中,一块钢板掉在地上,就会摔得粉碎,一杯热水泼到空中,落下来就变成了冰雹。(C)④南极的气候不仅表现在狂风和严寒上,而且表现在它的变幻莫测上,常常出人意料,防不胜防。例如,1970年,美国的一架运输机在只剩下最后40分钟的路程时,突然刮起了特大暴风。结果,运输机失去了控制,折断了一个翅膀,撞坏了着陆架。实际上,在南极的活动中,像这样的例子是很多的。1.第②段所用的说明方法有哪些?其中“举例子”方法说明了什么问题?

答:说明方法有:①_________ ②________ ③________;“举例子”方法说明了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在这种条件下,人类的生存将会受到多大的威胁和考验就可想而知了”这句话应放在第③段的什么位置上?(A)处,(B)处,(C)处。正确的是________ 3.第③段所用的说明方法是____________,说明顺序是____________顺序,从____________到____________。

五、作业。课后反思:

15.说屏

【学习目标】

1、掌握重点字词的书写、理解。

2、了解屏的相关知识,激发学生对传统文化的审美情趣。3、把握说明对象及特征,体会文章诗情画意的说明语言。

【学习重点】有感情地朗读课文,了解“屏”的有关知识,体味语言,弄清文中古诗句的含义。【学习难点】弄清文中古诗句的含义 【资料链接】

作者简介:陈从周(1918—2000)浙江杭州人,古建筑园林专家,并擅长文史,兼工诗词、绘画。

导思阅读:《口技》中有:“口技人坐屏障中”“撤屏视之”。屏风在我国已经有几千年的历史了,它逐渐由单纯的家具演变成为了一种工艺品,古朴典雅的屏风往往会给人无限的遐想,难怪屏在古代文人墨客的笔下留下各种优美的身影,琢磨一下,屏为什么总能牵动人们悠悠的情思呢? 【学习过程】

一、自主学习

1.为下列黑体字注音。

流萤 帷幕 忒 书斋

韶光 休憩 伧俗 闺房 2.用文中句子回答什么是屏?用自己的话说说屏是什么。3.作者介绍了关于“屏”的那些知识?

二、合作释疑

1、屏风在我们的生活中已经不多见了,可是读了文章,或许你也喜欢上屏风了,这是为什么呢?也许是因为作者引用了不少古诗,使说明语言生动有趣,同学们大声朗读课文,找出你最喜欢的句子,说说为什么喜欢?然后有感情地读一读。在古诗词中,你还知道哪些诗句说到屏。小组讨论明确:

2、作者对屏的感情是怎样的?你能在文中找出表达作者感情的具体语句吗?

三、思维拓展

想像一下,屏风将来会有怎样的用途?

四、达标练习

1.选出加粗字书写注音不正确的一组()

A.屏风(píng)纳凉(nà)B.流莹(yíng)惟幕(wãi)C.伧俗(chân)因地制宜(yì)D.造型(xíng)缓冲(huǎn)

2、指出下列句子所用的说明方法。

(1)古代的画中常见室内置屏,它与帷幕起着同一作用。()

(2)屏者,障也,可以缓冲一下视线。()

(3)按屏的建造材料及其装饰的华丽程度,分为金屏、银屏、锦屏、画屏„„等。()(4)“锦屏人忒看得这韶光贱”一句,用锦屏人来代指闺中女郎。()教后反思:

下载大兴中学七年级语文上第三单元补偿题(五篇范例)word格式文档
下载大兴中学七年级语文上第三单元补偿题(五篇范例).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

    小学语文三年级上第三单元作文

    ★秋天的图画 过了炎热的夏天,我们走进了凉爽的秋天,秋天真美啊!像一幅幅多彩的图画。 秋天的雨细细的、斜斜的,像一根根细细的线,他带着清凉和温柔,轻轻地、轻轻地趁你没留意,带走......

    五年级语文上第三单元作文精选

    五年级语文上第三单元作文精选其一:我是小小推销员 “晚上作业不怕难,就怕看灯来找难,不怕不怕我知道,新型玻璃来帮忙。”大家好,我是一位小小推销员,今天,我要向大家推荐一种能使......

    苏教版语文五上第三单元复习

    第三单元复习一、字词部分 妥帖贴补惊慌说谎一贯习惯 贪婪贫穷机械 戒心推敲 礼貌 多音字:济济南接济蒙 蒙骗 蒙蒙亮 二、《成语故事》 1 《成语故事》分别讲了_《自相矛......

    苏教版语文三上第5单元教案

    14 “东方之珠” 第一课时 教学目标 1、学会本课生字,理解生字组成的词语。 2、能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初步感知课文内容 教学重、难点:学会本课生字、能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

    七年级《道德与法治》上第三单元导学案

    第三单元 师长情义 第六课 师生之间 第1课时 走近老师 【学习目标】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培养尊敬老师、热爱老师的道德情感。 能力目标:能够接纳不同风格的老师,学会与老......

    五上第三单元知识点

    五上语文第三单元知识点 班级 姓名 一、基础知识 本单元字词: 矛盾 楚国 买卖 锐利 墙壁 逼真 神韵 腾空 戳穿 围观 腮帮 推辞 唬人 霎时间 佩服 推敲 贫寒 和尚 郊外 皎洁......

    六年级音乐上第三单元

    第三单元北国豪情 教学目标:知识与技能: 通过学唱《唱得幸福落满坡》感受人民当家作主的幸福之情和生产劳动中的愉快情绪。 过程与方法: 能自主参与与各项活动,感受北方民歌的基......

    八上第三单元作文

    例文 校园一景 学校办公楼前有四个花坛,一个梅花形的,两个三角形的,一个长方形的,四个花坛连成一片,景色优美,成了一道亮丽的风景线。 花坛中各有一棵青葱翠绿的雪松,远远望去,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