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记承天寺夜游》与《答谢中书书》赏析

时间:2019-05-15 14:48:09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记承天寺夜游》与《答谢中书书》赏析》,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记承天寺夜游》与《答谢中书书》赏析》。

第一篇:《记承天寺夜游》与《答谢中书书》赏析

《记承天寺夜游》与《答谢中书书》赏析

刘湘玉

《记承天寺夜游》与《答谢中书书》的作者苏轼和陶弘景所处的时代相隔久远,一个是北宋,一个是南朝,但他们才气过人、高雅脱俗,不与世俗同流合污的人格却有着相似之处,他们一个因为被贬谪外放,一个是主动辞官隐居深山,都具有一种“闲”的气度。这里的“闲”是无案牍劳形之清闲,是经过命运之蒸煮烹炸后才有的气定神闲,是一种“人闲桂花落”的诗意之闲,在他们那里,“闲”是一种境界,没有“闲”,就没有这样的千古绝唱。可以说,这两篇美文是“闲”出来的景致。

苏轼工诗擅词,散文也是冠绝一时,对后世文学有着深刻的影响。他正直敢言,挺挺大节,当时朝中大臣没有一个人能出其上,“木秀于林风必摧之”,因被小人嫉妒、中伤、排挤,几度遭贬,一生坎坷,《记承天寺夜游》即是他被贬黄州时所作。

此文短小精悍,仅84字,但有因有果有经过,有叙有议有描写,字里行间贯穿一个“闲”。作者入“夜”即“解衣欲睡”,是“闲”;见“月色入户”,便“欣然起行”,也是“闲”;与张怀民“步于中庭”,看到“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又是“闲”。值得注意的是,这里摆脱了一般描绘月色的方法,采用侧面描写来写月光,虽未直接写月,但又无处不是皎洁的月光,“不著一字,尽得风流”,从而描绘出一幅清新、秀美的月下竹柏图,创造了一个冰清玉洁,空明如水的月光世界。这种皎洁、空灵、清丽、淡雅的境界,正是因为“闲”而来。结尾的“闲人”是点睛之笔,以别人的不“闲”反衬“吾两人”的“闲”。唯其“闲”,才能“夜游”,才能欣赏月夜的美景,才能交融在这表里澄澈的透明世界中。陶弘景也是一个“闲”人,他三十六岁辞官隐居,并遍历名山大川。因为南北朝时政局动荡,矛盾尖锐,不少文人往往遁迹山林赋“闲”,从自然美景中寻求精神上的解脱。与苏轼不同的是,他当时不是不被重用,而是深受梁武帝萧衍的信任,时人称他为“山中宰相”。《南史》说他:“性爱山水,每经涧谷,必坐卧其间,吟咏盘桓,不能自已。”在《答谢中书书》这篇小文中,可以看出他对自然的钟情和体悟。

本文是一篇山水小品,仅68个字。比起上文来,它句式更整齐更错落有致。在内容上,概括古今、包罗四时、兼顾晨昏,山川草木、飞禽走兽等无不涉及,可谓尺幅容千军,片言阅百意;在描写角度上,有俯有仰,有左有右,有声有色,有动有静;在表达上,记叙描写自然流畅,议论抒情游刃有余。那云海弥漫的群峰,清澈见底的涧水,五彩斑斓的石壁,青翠欲滴的竹林为我们展示的是一种闲静之美;那美妙的猿啼与鸟鸣,夕阳下腾跃出水面的鱼儿则为我们展示出一种悠闲自在的生命动态之美。有高雅情怀的人才可能品味山川之美,如果不是一个沉醉于山水的“闲”人,怎会描摹出这般清丽的山水画屏?《记承天寺夜游》与《答谢中书书》两文结尾都是画龙点睛,恰当议论,抒出心音。“何夜无月,何处无竹柏?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你看,除了我和张怀民这般“闲”人,还有谁能够享受这般“闲”之境界?这里的“闲”字包含了酸甜苦辣万千感慨;《答谢中书书》结尾也有异曲同工之妙:“自康乐以来,未复有能与其奇者。”除了谢灵运和我,再也没有人能这样融情于景的了。欢乐、愉悦、得意、悠闲自在之情跃然纸上。

总之,一个是被贬的“闲人”,一个是归隐的“闲人”,他们境遇有别,但其“闲”出来的景致却是同样的鲜活而又美妙。读罢,两个“闲人”的身影、心情及其所观赏的景致,均在我们面前活了起来。

第二篇:《三峡》《记承天寺夜游》《答谢中书书》

《三峡》《记承天寺夜游》《答谢中书书》练习题 《三峡》 1 基本知识* 文学常识《三峡》选自。三峡,、和 的总称,在长江上游重庆奉节和湖北宜昌之间。作者(466或472-527),字,范阳涿(Zhuō)县(现在属河北)人,地理学家。好学博览,留心水道等地理现象,撰《水经注》。其书名为注释《水经》,实则以《水经》为纲,详细记载了一千多条大小河流及有关的历史遗迹、人物掌故、神话传说等,是我国古代最全面、最系统的综合性地理著作。该书还记录了不少碑刻墨迹和渔歌民谣,文笔绚烂,语言清丽,具有较高的文学价值。

2、文言词语【通假字】[阙]通“ ”。【一词多义】[绝]①沿溯阻绝[ ] ②绝巘多生怪柏[ ] ③哀转久绝[ ]

【词类活用】①乘奔.御风[ ] ②素湍.绿潭[ ] ③回清.倒影[ ]

【常见短语】[略无]。略。[自非]。自。[亭午]。[夜分]。[荣]。[峻]。[良多]。良。[属(zhǔ)引]。属。引。

【其他词语】[嶂(zhàng)]。[曦(xī)]。这里指 [襄(xiāng)]。[沿]。[溯(sù)]。[或]。[宣]。[虽]。[御]。[疾]。[素]。[回]。[巘(yǎn)]。[漱(shù)]。[旦]。[肃]。[哀]。[转(zhuǎn)]。[沾]。[三]。

3、理解探究* 整体把握《三峡》以凝练生动的笔墨,写出了三峡的、的景色,激发人们热爱祖国大好河山的感情。作者抓住景物的特点进行描写。写山,突出、的特点。写水,则描绘不同 的不同景象。

作者写景,采用的是大笔点染的手法,寥寥一百五十余字,就把七百里三峡万千气象尽收笔底。写春冬之景,着“ ”“ ”“ ”“ ”数字;写秋季的景色,着“ ”“ ”“ ”“ ”数字,便将景物的神韵生动地表现了出来。

文章先写,后写,布局自然,思路清晰。写水则分不同季节分别着墨。在文章的节奏上,也是动静相生,摇曳多姿。高峻的山峰,汹涌的江流,清澈的碧水,飞悬的瀑布,哀转的猿鸣,悲凉的渔歌,构成了一幅幅风格迥异而又自然和谐的画面,给读者以深刻的印象。

l 第一段中三峡的山具有怎样的特点?。l “自非亭午夜分不见曦月”这一特定环境下的情景综合表现了三峡怎样的特点?

l 第一段作者采用了什么写法表现三峡的特点?。l 三峡的夏水有何特点?(1)(2)流急

l 写“朝发白帝,暮到江陵”的作用是什么?这是什么写法?你由此想到了李白的哪首诗?

作用:。写法:。想到李白的。

l 第三段作者是抓住三峡的那些典型景物描写的?表现了三峡怎样的季节特点?。表现了春冬三峡的 l 总括春冬之景的四个字是什么? l “良多趣味”表现在何处?

l 第四段写什么季节的景色?作者是从哪一角度写景的?表现了景物什么特点?

。表现了。

l “渔者歌”有什么作用?。

l 作者为什么先写夏水?又为什么先写山,后写水?

l 分别概括三峡夏、春冬、秋三段时间三峡景物的美点。① ② ③

l 第一段和后三段是什么关系?。

中考题 三峡

自三峡七百里中,两岸连山,略无阙处。重岩叠嶂,隐天蔽日,自非亭午夜分不见曦月。至于夏水襄陵,沿溯阻绝。或王命急宣,有时朝发白帝,暮到江陵,其间千二百里,虽乘奔御风不以疾也。春冬之时,则素湍绿潭,回清倒影。绝lIl南}多生怪柏,悬泉瀑布,飞漱其间。清荣峻茂,良多趣味。每至晴初霜旦,林寒涧肃,常有高猿长啸,属引凄异,空谷传响,哀转久绝。故渔者歌日:“巴东三峡巫峡长,猿鸣三声泪沾裳!” 答谢中书书 山川之美,古来共谈。高峰入云,清流见底。两岸石壁,五色①交辉;青林翠竹,四时俱备。晓雾将歇②,猿鸟乱鸣;夕日欲颓,沉鳞竞跃。实是欲界之仙都,自康乐③以来,未复有能与④其奇者。[注释]①五色:形容“石壁”。②歇:。③康乐:。④与:。11.结合文意,解释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4分)(1)或.王命急宣()(2)虽乘奔.

御风不以疾也()(3)哀转久绝.()(4)四时俱.备()12.两文都表达了作者对山水的赞美之情,请从文中各摘录一句直接抒发这种情感的句子。(2分)13.两文都写到了“猿呜”,请分别说明“猿呜”各渲染了怎样的气氛。(2分)答: 14.用现代汉语写出下面句子的意思。(4分)(1)自非亭午夜分不见曦月。译文:(2)夕日欲颓,沉鳞竞跃。译文: 1.解释下列句中加点的词。(4分)

(1)良.多趣味(2)林寒涧肃.(3)属.引凄异(4)虽乘奔御风不以疾.也 2.翻译下面文言语句。(2分)

绝巘多生怪柏,悬泉瀑布,飞漱其间。

译文:

3.填空:文中用“ ”描绘了山形的挺拔险峻,用“ ”写尽了深秋的凄婉幽美。(2分)4.昔日郦道元笔下美丽的三峡,如今因三峡工程更闻名于世,并吸引了无数中外游客前来观光旅游。

请你用简洁生动的语言写一段导游词,向前来观光的游客介绍三峡的风景特点和时代变化。(3分)【相关链接】新华网三峡工地5月20日专电(记者江时强、刘诗平)2006年5月20日14时,三峡坝顶上激动的建设者们见证了大坝最后一方混凝土浇筑的历史性时刻。至此,世界规模最大的混凝土大坝终于在中国长江西陵峡全线建成。三峡大坝建成后,大坝本身就是一道壮丽的景观。北京三峡游的线路一直在追踪三峡大坝的建设进程。

《记承天寺夜游》

基础知识* 文学常识《记承天寺夜游》选自。写于作者被贬黄州期间。作者是,字,号,文学家。

* 文言词语[解]。[户]。[欣然]。[念]。[遂]。[寝]。[相与]。[中庭]。[空明]。[交横]。[盖]。[但]。[闲人]。[耳]。

理解探究 * 整体把握 小品文通过写“月”创造了一个清幽宁静的艺术境界,通过写“闲”,传达了作者复杂微妙的心境。将“月”“闲”融为一体,深沈含蓄,精美传神。

* 结构提纲

欲睡--(月入)--起行--(念)--寻友--漫步--抒意(少闲)

↓↓↓↓

兴奋喜悦转忧、孤寂宽慰、乐极难言之情

* 问题探究

1. “欣然起行”表现了作者怎样的心情?。

3.从“念无与为乐者”中揣摩一下作者的心情。

4.表明“念“的结果的句子是什么?。

5.为什么不假思索地去“寻张怀民”?。

6.作者“解衣欲睡,欣然起行”,“怀民亦未寝”,从这里可以看出什么?

7.“积水空明,藻荇交横”分别比喻什么?表现了景物什么特点? “积水空明”比喻。表现了月光的。“藻荇交横”比喻。表现了月影。也表现了竹柏倒影的清丽淡雅。全句渲染出一个,的美妙境界。

8.本文描写了哪些景物?目的是什么?

9.写景中表现了作者怎样的心境?。

10.想像一下作者与张怀民散步是什么心情。

11.“何处无月?何处无竹柏?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表达了作者怎样微妙复杂的感情?(文尾通过“闲人”表达了怎样的感情?怎样理解“闲人”的含义?)。

12.结尾惋惜无人赏月,暗示了什么?。

13.文中紧扣“闲”字组织文章,“闲人”是点睛之笔,“闲”表现在何处?(摘引文中句回答)

拓展延伸1.根据本文创作一副对联。例:月色懂人心潜窗入户,谪人共婵娟遣忧逐愁

2.从文中可见当时作者思想怎样?你从中能得到什么启发?

《答谢中书书》

1基础知识

* 文学常识 本文选自《全上古三代秦汉三国六朝文•全梁文》。陶弘景(456-536),字,号,丹阳秣(Mò)陵(今江苏南京)人。有《 》。

* 文言词语【共】。【谈】。【交辉】。【四时】。【歇】。【颓】。【沉鳞】。鳞。【竞跃】。竞。【欲界】指。【仙都】指。【复】。【与(yù)】。1 理解探究* 整体把握 文章以感慨发端,期望与古往今来的林泉高士相比肩。

接下来的十句,作者便以具体描绘秀美的山川景色。仰视俯视、平远高远的视角,动静结合,使读者对山川景物产生完整、统一的印象。

最后,文章又以感慨收束,自豪之感,期与谢公比肩之意溢于言表。

本文写景,抓住景物的灵魂,即自然万物的勃勃生机,通过高低、远近、动静的变化,视觉、听觉的立体感受,来传达自己与自然相融合的生命愉悦,体现了作者酷爱自然、归隐林泉的志趣。文字明朗,毫不雕琢。

* 问题探究1.作者描写景物有什么特点?这样写有什么好处?

观察角度: ;景物形象: ;景物状态: ;时间交代:。使山川景物和谐、完整、统一。2.“山川之美,古来共谈”内含作者什么感情?

3.运用仰观俯察两种视角,写白云高山流水三重风物的对偶句是什么?“ ”

4.讲究色彩搭配,表现一年之美,呈现出一派绚烂辉煌的气象景象的对偶句是什么?。

5.将听觉、视觉结合,由静入动,表现一日之美,传达了生命气息的对偶句是什么?

,。

6.“实是欲界之仙都,自康乐以来,未复有能与其奇者。”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

7.最能体现作者思想感情的语句是什么?。

8.分析“晓雾将歇.,猿鸟乱鸣;夕日欲颓.,沉鳞.竞跃。”加点词语的表达作用。

9.本文是在是一篇美文。试分析美在何处。

(1)意境美。风光绮丽,融入感情,形成优美的意境。①山水相映之美。②色彩配合之美。③晨昏变化之美。④动静相衬之美。

(2)结构美。全文分三部分。“山川之美,古来共谈”总领全文,以“美”点明全文中心。中间部分具体叙写山川之美。最后以感叹总括前文,首尾呼应,议叙结合,使文章主体部分更为鲜明

突出。文中的写景部分,仰视再俯瞰,复平看,最后又分“晓”与“夕来写,次第井然。

(3)语言美。言简意赅,多用对称四字句,配以长句收束;修饰词语使颜色、声音、动作的状态表露无遗。如滔滔急流,泻入大海

第三篇:答谢中书书 记承天寺夜游 练习题

答谢中书书 记承天寺夜游 练习题

一.基础知识演练

1.注音 颓()鳞()遂()荇()与()奇者

藻、()荇()2.根据课文填空并解释字词。两岸石壁,五色():________________

晓雾将():________________()竞跃:________________

未复有能()其奇者:________________ 3.解释加下划线的字词

①五色交辉:

②晓雾将歇:

③夕日欲颓:

④沉鳞竞跃:

⑤念无与为乐者:

⑥未复有能与其奇者: ⑦相与步于中庭:

⑧庭下如积水空明:

欣然起行()

水中藻荇交横()

如吾两人者耳()月色入户()

盖竹柏影也()

但少闲人()

4.文学常识填空

《答谢中书书》的作者是________,字通明,号________。题目中的第二个“书”字的意思是________。

《记承天寺夜游》选自《

》,作者是________,字子瞻,号________,是________朝的________家。他与父亲________、弟弟________合称为“________”,都被列入“唐宋古文八大家”之中。

5.判断下列说法的正确与否,对的打“√”,错的打“×”。A.“月色入户”把月光拟人化,写得自然而生动。月光似乎懂得这位迁客的寂寞无聊,主动地与他作伴,有意慰藉我们这位失意的诗人。()B.“念无与为乐者”写出作者被贬期间难寻知己,迫不得已才去找了一下正好也睡不着的叫张怀民的人。()C.“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短短三句话,没有写一个月字,却无处不是皎洁的月光。作者采用的是动静结合,正面形容与侧面烘托相结合的方法。()D.“何夜无月?何处无竹柏?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寥寥数语,感慨深长。它包含着作者宦海沉浮的悲凉之感和由此领悟到的人生哲理,在痛苦中又得到某种慰藉的心情。()

6.翻译下列句子。

两岸石壁,五色交辉。

晓雾将歇,猿鸟乱鸣。

实是欲界之仙都。

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_______________ 何夜无月?何处无竹柏?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_____________________ 二.课内语段阅读

(一)阅读下面的文章,回答问题。

天丰六年十月十二日夜,解衣欲睡,月色入户,欣然起行。念无与为乐者,遂全承寺寻张怀民。怀民亦未寝,相与步行中庭。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___________?___________?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耳。

1.文中画线处应填的句子是___________和___________。2.“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此句描写的对象是___________,“藻、荇”、是指___________,此句运用了___________的修辞手法。3.翻译句子。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耳:

4.“怀民亦未寝”中“寝”的读音是___________,意思是___________,成语___________中有这个字,就作这个意思讲。

5.文中最能表现作者自豪自慰又惆怅悲凉心境的句子是哪一句?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二)元丰六年十月十二日,夜,解衣欲睡,月色入户,欣然起行。念无与乐者,遂至承天寺,寻张怀民。怀民亦未寝,相与步于中庭。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何夜无月?何处无竹柏?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1.本文选自________,作者________,字________,号________,________(朝代)________家、________家,与父________、弟________合称“三苏”,三人同为________之列。苏轼死后谥号________。

2.解释加粗的词语。

遂至承天寺________庭下如积水空明________ 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________ ________ 3.“何夜无月?何处无竹柏?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一句中蕴含着作者怎样微妙而复杂的思想感情?

4.文中“何夜无月?何处无竹柏?”显然与实际不符,因为并非每夜都能见到月色,每处都有竹柏。你又是如何理解这句话的?

5.简要说说这篇文章表露了作者什么样的特殊心境。

(三)根据课文回答问题。

①。

。两岸石壁,五色交辉。青林翠竹,四时俱备。晓雾将歇,猿鸟乱鸣;夕日欲颓,沉鳞竞跃。实是欲界之仙都。②

1.《答谢中书书》选自《

》,作者,字,号

。2.填补原文空白。

3.这篇短文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 三.课内外延伸阅读

(一)元丰六年十月十二日夜,解衣欲睡,月色入户,欣然起行。念无与为乐者,遂至承天寺寻张怀民。怀民亦未寝,相与步于中庭。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文横,盖竹柏影也。何夜无月?何处无竹柏?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

1.解释下列词语。

念:

遂:

盖:

但:

2.上文贯穿全文的线索是________,描写月夜庭中景色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 3.上文共分三层:第一层,记事,交代了________________; 第二层,写景,写了________________;第三层,抒情,抒发了________________。

4.本文结尾两句表达了作者怎样的心情?怎样理解作者这种心情?

(二)游白水书付过

苏轼

绍圣元年十月十二日,与幼子过游白水佛迹院。洛于汤池,热甚,其源殆(差不多,大概)可熟物。循山而东,少北,有悬水百仞。山八九折,折处辄为潭,深者缒(zhuì,用绳子拴住人或东西从上往下送)石五丈不得其所止。雪溅雷怒,可喜可畏。山悬有巨人迹数十,所谓佛迹也。

暮归倒行,观山烧,火甚。俯仰度数谷,至江,山月出,击汰(水波)中流,掬弄珠璧。到家,二鼓,复与过饮酒,食余甘(也叫油柑,食用)煮菜。顾影颓然,不复甚寐。书以付过。东坡翁。

1.解释下列加粗词语。

(1)其源殆可熟物:(2)循山而东:(3)折处辄为潭:(4)顾影颓然:(5)不复甚寐:(6)书以付过: 2.翻译句子:山悬巨人迹数十,所谓佛迹也。

3.请写出作者与其幼子苏过出游的时间和地点以及到家的时间。时间:

地点:

4.文中哪些语句描写了潭中水?

5.作者为什么会“不复甚寐。书以付过”?

【参考答案】

一.1、tuí

lín suì

xìng

4、陶弘景;华阳隐居;信 .东坡志林; 苏轼;东坡居士;宋;文学;苏洵;苏辙;三苏

2、交辉:交相辉映。歇:消散。.沉鳞:潜游在水中的鱼。与:参与,这里指欣赏。3.①交相辉映 ②消散 ③坠落 ④潜游在水中的鱼 ⑤考虑、想到 ⑥参与,这里指欣赏 ⑦共同,一起 ⑧形容水的澄澈

.愉快地,高兴地.交叉错杂.语气词,相当于“而已,罢了”.单扇的门,一说指堂屋的门.连词,承接上文,解释原因,相当于“原来是”.连词,只是,不过

5.A.√B.×C.√D.√

6.两岸的石壁色彩斑斓,交相辉映。

早晨的雾气即将消散,猿猴和鸟的叫声杂乱无章。(交织在一起)实在是人间天堂。

月色洒满庭院,如水一般清明澄澈,水中藻荇纵横交错,原来是竹子和松柏的影子。哪一夜没有月光?哪里没有竹子和松柏?只是缺少像我俩这样的闲人罢了。

二(一)1.何夜无月 何处无竹柏

2.月光 竹柏影 比喻

3.只是缺少像我们两个一样清闲而有雅趣的人。

4.qǐn友好亲睡觉,废寝忘食等。5.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耳。

(二)3.5.既有欣喜愉悦,又有落寞孤寂的心情。这是因为苏轼政治上失意,内心苦闷,才纵情山水,在江山月夜中找到美景寄托自己的苦闷;另一方面大自然给了作者无穷的愉悦,令作者陶醉,远离人间世俗,使作者感到了世人难以得到的满足和自慰。4.应是相同时间不同地点.(三)1.全上古三代秦汉三国六朝文·全梁文陶弘景 通明 华阳隐居 2.①山川之美 古来共谈 高峰入云 清流见底 ②自康乐以来 未复者能与其奇者

3.表达了作者对秀美山川的热爱和赞美之情。

三、(一)1.想,考虑;于是,就;原来是;只。

2.月色(或月光);“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

3.赏月散步的时间、原因;月下庭中景物;对月光、竹柏疏影的感触。

4.既有欣喜愉悦,又有落寞孤寂的心情。这是因为苏轼政治上失意,内心苦闷,才纵情山水,在江山月夜中找到美景寄托自己的苦闷;另一方面大自然给了作者无穷的愉悦,令作者陶醉,远离人间世俗,使作者感到了世人难以得到的满足和自慰。

(二)1.(1)它的源头(2)沿着(3)是(4)看,看到(5)睡(6)写

2.山岩上有几十个像巨人的脚印,就是人们所说的佛迹。

3.时间:出游——绍圣元年十月十二日;到家——二鼓。地点:白水山佛迹院。

4.“深者缒石五丈不得其所止”,“雪溅雷怒”

5.作者对白天所见的景色印象深刻,被那优美的景色陶醉,因而不能入睡,故写下此文交给幼子苏过。

比较阅读

(一)语段点将

元丰六年十月十二日夜,解衣欲睡,月色入户,欣然起行。念无与为乐者,遂至承天寺寻张怀民。怀民亦未寝,相与步于中庭。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何夜无月?何处无竹柏?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1.解释下列句子中加粗的词。

①遂至承天寺:________。②积水空明:________。

③盖竹柏影也:________。④但少闲人:________。2.“庭下如积水空明”是一个比喻句,从前后文来看,这个比喻句的本体是________。3.文中写“竹柏影”,实际上是从侧面描写________。4.本文的语言有何显著特征?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二)迁移过关 与朱元思书

风烟俱净,天山共色,从流飘荡,任意东西。自富阳至桐庐一百许里,奇山异水,天下独绝。水皆缥碧,千丈见底;游鱼细石,直视无碍。急湍甚箭,猛浪若奔。

夹岸高山,皆生寒树。负势竞上,互相轩邈,争高直指,千百成峰。泉水激石,泠泠作响;好鸟相鸣,嘤嘤成韵。蝉则千转不穷,猿则百叫无绝。鸢飞戾天者,望峰息心;经纶世务者,窥谷忘返。横柯上蔽,在昼犹昏;疏条交映,有时见日。1.给加粗字注音。

缥碧()夹岸()轩邈()鸢飞()经纶()窥谷()2.用原文语句填空。

①作者对富春江总的印象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②写水清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③写水急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④从听觉写景色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⑤文中议论的语句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3.下列句中未用对偶这一手法的一项是()A.泉水激石,泠泠作响;好鸟相鸣,嘤嘤成韵。B.蝉则千转不穷,猿则百叫无绝。

C.鸢飞戾天者,望峰息心;经纶世务者,窥谷忘返。D.夹岸高山,皆生寒树。

4.下列说法中有错误的一项是()A.“与朱元思书”中的“书”是作者写的信,“猛浪若奔”的“奔”为奔驰之意,“一百许里”的“许”表约数,“左右”的意思。

B.从结构上看,本文为总分结构,第一段总写富春江山水的特点,然后分别具体描绘异水和奇山。C.作者在表现山奇时,一写山高,二写谷深,三写林密。

D.“鸢飞戾天者,望峰息心;经纶世务者,窥谷忘返”一句流露出作者厌恶官场、超脱尘世的清高思想,同时又反衬出大自然的诱人魅力。

(一)1.①于是就 ②形容水的空无澄澈 ③原来是 ④只,只是2.月光3.月光的轻盈荡漾4.语言朴素自然,富于诗情画意

(二)1.piǎo jiá xuān yuān lún kuī 2.①奇山异水,天下独绝 ②水皆缥碧,千丈见底;游鱼细石,直视无碍 ③急湍甚箭,猛浪若奔 ④泉水激石,泠泠作响;好鸟相鸣,嘤嘤成韵。蝉则千转不穷,猿则百叫无绝 ⑤鸢飞戾天者,望峰息心;经纶世务者,窥谷忘返3.D 4.A

比较阅读

(一)①元丰六年十月十二日夜,解衣欲睡,月色入户,欣然起行。②念无与为乐者,遂至承天寺,寻张怀民。③怀民亦未寝,相与步于中庭。④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⑤何夜无月?何处无竹柏?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耳。5.下面对加粗词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念无与为乐者(思念)

B.遂至承天寺(于是,就)

C.欣然起行(高兴地)

D.相与步于中庭(共同,一起)6.用现代汉语翻译“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耳”。

7.本文集中写景的句子是第________句,其主要内容可用4个字概括为:□□□□。8.这篇文章主要表现了作者________的心境。(须扣住“月”字概括。)

(二)绍圣六年十月十二日,与幼子过游白水佛迹院。浴于汤池,热甚,其源殆可熟物。循山而东,少北,有悬水百仞。山八、九折,折处辄为潭,深者缒石五丈不得其所止。雪溅雷怒。可爱可畏。水崖有巨大迹数十,所谓佛迹也。暮归倒行,观山烧,火甚。俯仰度数谷,至江,山月出,击汰中流,掬弄珠璧。到家,二鼓,复与过饮酒,食余甘煮菜。顾影颓然,不复寐。书以付过。东坡翁。(文题:游白水,作者:苏轼)9.解释下列加粗的词语。(1)殆可熟物(&nbs

第四篇:《答谢中书书》《记承天寺夜游》练习题

《答谢中书书》练习题

一、基础知识。

1.根据课文填空并解释字词。

两岸石壁,五色(): 晓雾将():()竞跃: 未复有能()其奇者:

2、解释加下划线的字词。

①四时俱备()

②晓雾将歇()③夕日欲颓()④沉鳞竞跃()⑤念无与为乐者()

⑥未复有能与其奇者()

3、解释下列各组一词多义现象

(1)欲:夕日欲颓()(2)与:未复有能与其奇者()

实是欲界之仙都()念无与为乐者()欲穷其林()相与步中庭()

4、文学常识填空

《答谢中书书》的作者是,字通明,号。题目中的第二个“书”字的意思是。

5、下边两个句子各用了什么修辞手法?(1)高峰入云,清流见底。()(2)夕日欲颓,沉鳞竞跃。()

6、判断下列说法是否正确,对的打“√”,错的打“×”。

A.“月色入户”把月光拟人化,写得自然而生动。月光似乎懂得这位迁客的寂寞无聊,主动地与他作伴,有意慰藉我们这位失意的诗人。()

B.“念无与为乐者”写出作者被贬期间难寻知己,迫不得已才去找了一下正好也睡不着的叫张怀民的人。()

C.“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短短三句话,没有写一个月字,却无处不是皎洁的月光。作者采用的是动静结合,正面形容与侧面烘托相结合的方法。()D.“何夜无月?何处无竹柏?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寥寥数语,感慨深长。它包含着作者宦海沉浮的悲凉之感和由此领悟到的人生哲理,在痛苦中又得到某种慰藉的心情。()7.翻译下列句子。

(1)两岸石壁,五色交辉。(2)晓雾将歇,猿鸟乱鸣。(3)实是欲界之仙都。(4)青林翠竹,四时俱备。(5)夕日欲颓,沉鳞竞跃。

(6)自康乐以来,未复有能与其奇者。

二、课文理解题。

1、《答谢中书书》中总领全文的句子是:

2、《答谢中书书》中极力描写山之高、水之净、境界清新的句子是:

3、文中的静景是:,文中的动景是:

4、文中对这幅清丽自然、有声有色的江南山水画的赞美之句是:

5、文中感叹世人追逐功名,无暇欣赏奇丽的山水,从而曲折的表达作者清高的句子:

6、“山川之美,古来共谈”内含作者什么感情?

7、运用仰观俯察两种视角,写白云高山流水三重风物的对偶句是

8、讲究色彩搭配,表现一年之美,呈现出一派绚烂辉煌的气象景象的对偶句是

9、将听觉、视觉结合,由静入动,表现一日之美,传达了生命气息的对偶句是

10、最能体现作者思想感情的语句是

11、“实是欲界之仙都,自康乐以来,未复有能与其奇者。”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

12、《答谢中书书》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

答:

《记承天寺夜游》练习题

一、基础知识及运用

1、《记承天寺夜游》选自《

》,作者是,字子瞻,号,是 朝的 家。他与父亲、弟弟 合称为“ ”,都被列入“唐宋古文八大家”之中。

2、填空:

(1)文章描绘了苏轼在承天寺夜里见到的,同时也抒发了自己 的苦闷心情。(2)描写承天寺优美夜景的句子是。

3、翻译下列句子:

⑴怀民亦未寝,相与步于中庭。

⑵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

4、下面对加点词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念无与为乐者(思念)

B.遂至承天寺(于是,就)C.怀民亦未寝(睡觉)

D.相与步于中庭(共同,一起)

5、下列说法有误的一项是()

A.本文写在作者贬职期间,作者在文中表达的感情与柳宗元《小石潭记》中的一致。

B.文中“月色入户,欣然起行”“念无与为乐者,遂至承天寺”等句都与“闲”字相关。

C.苏轼此时被贬为黄州团练副使,这是一个有名无实的官,所以他自称闲人。

D.本文写景较为简洁,用素描的笔法,写月色,写景物,给人清静雅致的感觉。

6、这篇文章主要表现了作者 的心境。

7、“月色入户”意思是,这句话运用了 的修辞手法。

8.文中表现兴奋和喜悦的句子是,它与“ ”一句相照应,显得一起一伏,一沉闷,一活跃。

9.“寻张怀民”一句中的“寻”字用得好,你认为好在哪里?

10.文章“记”的要素是:

时间: 地点:

人物: 事件:

11.本文的构思角度是()

A、托物言志 B、即景生情 C、类比象征 D、以物喻人

二、阅读理解

元丰六年十月十二日夜,解衣欲睡,月色入户,欣然起行。念无与为乐者,遂至承天寺,寻张怀民。怀民亦未寝,相与步于中庭。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何夜无月?何处无竹柏?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耳。1.文中写了两个人,这两人的相同点是: 2.写出文中用水草比喻月光下竹柏摇曳的句子。3.为什么作者不能入睡,又“欣然起行”的?

4.“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一句,把 比作 _,把 比作。

5.“月色入户”一句中“入”字用得好,好在哪里?

6.划分句子的朗读节奏

(1)相 与 步 于 中 庭

(2)但 少 闲 人 如 吾 两 人 耳

7.文中“念无与乐者”“念”的结果是。

8.文中描写月光的句子是,描绘了一个 的美妙境界。

9.文中表达作者感情的句子是⑴ ;⑵。10.选出句子阅读停顿正确的一项()

A.念/无与为乐者,遂至/承天寺,寻张怀民。

B.怀民亦未寝,相与步/于中庭。

C.但少闲如吾/两人者耳。

D.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

11.文中最能表现作者自豪自慰又惆怅悲凉心境的句子是哪一句?

12.文章结尾流露出作者怎样的情绪?(3分)

13.对“何夜无月?何处无竹柏?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一句理解有误的一项是()

A.哪里都有月夜、竹柏,只是缺少我们两个这样的赏月的“闲人”罢了。

B.表现了作者为大自然的美景所陶醉,而产生了异常欣喜的心情。

C.表现了作者在政治上受排挤,心情苦闷,只好去大自然中寻找快乐和解脱。

D.表现了作者超然物外、旷达乐观的生活态度。

第五篇:答谢中书书_记承天寺夜游_练习题

答谢中书书 记承天寺夜游 强化练习

姓名: 学号: 一.基础知识演练

1.注音 颓()鳞()遂()与()奇者

藻、()荇()2.根据课文填空。

两岸石壁,五色()晓雾将()()竞跃 未复有能()其奇者 3.解释加下划线的字词

①五色交辉: ②晓雾将歇: ③夕日欲颓: ④沉鳞竞跃: ⑤念无与为乐者: ⑥未复有能与其奇者: ⑦相与步于中庭: ⑧庭下如积水空明:

(9)欣然起行(10)水中藻荇交横(11)如吾两人者耳(12)月色入户(13)盖竹柏影也(14)但少闲人 4.文学常识填空

《答谢中书书》的作者是________,字通明,号________。题目中的第二个“书”字的意思是________。

《记承天寺夜游》选自《 》,作者是________,字子瞻,号________,是________朝的________家。他与父亲________、弟弟________合称为“________”,都被列入“唐宋古文八大家”之中。

5.判断下列说法的正确与否,对的打“√”,错的打“×”。

A.“月色入户”把月光拟人化,写得自然而生动。月光似乎懂得这位迁客的寂寞无聊,主动地与他作伴,有意慰藉我们这位失意的诗人。()

B.“念无与为乐者”写出作者被贬期间难寻知己,迫不得已才去找了一下正好也睡不着的叫张怀民的人。()

C.“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短短三句话,没有写一个月字,却无处不是皎洁的月光。作者采用的拟人的手法,正面形容与侧面烘托相结合的方法。()

D.“何夜无月?何处无竹柏?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寥寥数语,感慨深长。它包含着作者宦海沉浮的悲凉之感和由此领悟到的人生哲理,在痛苦中又得到某种慰藉的心情。()6.翻译下列句子。

两岸石壁,五色交辉。

晓雾将歇,猿鸟乱鸣。

实是欲界之仙都。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何夜无月?何处无竹柏?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_____________________ 二.课内语段阅读

(一)阅读下面的文章,回答问题。元丰六年十月十二日夜,解衣欲睡,月色入户,欣然起行。念无与为乐者,遂全承寺寻张怀民。怀民亦未寝,相与步行中庭。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___________?___________?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耳。1.文中画线处应填的句子是___________和___________。2.“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此句描写的对象是___________,“藻、荇”、是指___________,此句运用了___________的修辞手法。3.翻译句子。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耳:

4.“怀民亦未寝”中“寝”的读音是___________,意思是___________,成语___________中有这个字,就作这个意思讲。

5.文中最能表现作者自豪自慰又惆怅悲凉心境的句子是哪一句?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二)元丰六年十月十二日,夜,解衣欲睡,月色入户,欣然起行。念无与乐者,遂至承天寺,寻张怀民。怀民亦未寝,相与步于中庭。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何夜无月?何处无竹柏?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1. “何夜无月?何处无竹柏?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一句中蕴含着作者怎样微妙而复杂的思想感情?

2.上文贯穿全文的线索是

,描写月夜庭中景色的句子是 “

。”,怎样理解这句话?。

(三)根据课文回答问题。

。两岸石壁,五色交辉。青林翠竹,四时俱备。晓雾将歇,猿鸟乱鸣;夕日欲颓,沉鳞竞跃。实是欲界之仙都。②

1.《答谢中书书》选自《

》,作者

,字,号。

2.填补原文空白。

3.总领全文的语句是:。4.这篇短文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

答谢中书书 记承天寺夜游 练习题【参考答案】

一.1、tuí lín suì yù zǎo xìng

2、交辉 歇 沉鳞 与

3.①交相辉映 ②消散 ③坠落 ④潜游在水中的鱼 ⑤考虑、想到 ⑥参与,这里指欣赏 ⑦共同,一起 ⑧形容水的澄澈(9).愉快地,高兴地(10).交叉错杂(11).语气词,相当于“而已,罢了”(12).单扇的门,一说指堂屋的门(13).连词,承接上文,解释原因,相当于“原来是”(14).连词,只是,不过

4、陶弘景;华阳隐居;信。

东坡志林;苏轼;东坡居士;宋;文学;苏洵;苏辙;三苏 5.A.√B.×C.√D.√

6.两岸的石壁色彩斑斓,交相辉映。

早晨的雾气即将消散,猿猴和鸟的叫声杂乱无章。(交织在一起)实在是人间天堂。

月色洒满庭院,如水一般清明澄澈,水中藻荇纵横交错,原来是竹子和松柏的影子。

哪一夜没有月光?哪里没有竹子和松柏?只是缺少像我俩这样的闲人罢了。二(一)1.何夜无月 何处无竹柏 2.月光 竹柏影 比喻

3.只是缺少像我们两个一样清闲而有雅趣的人。4.qǐn友好亲睡觉,废寝忘食等。

5.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耳。(二)

1.既有欣喜愉悦,又有落寞孤寂的心情。这是因为苏轼政治上失意,内心苦闷,才纵情山水,在江山月夜中找到美景寄托自己的苦闷;另一方面大自然给了作者无穷的愉悦,令作者陶醉,远离人间世俗,使作者感到了世人难以得到的满足和自慰。

2.上文贯穿全文的线索是月色(或月光),描写月夜庭中景色的句子是 “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怎样理解这句话?本句的意思是:月光照在院子里,好像水一样空明澄澈,水中藻、荇纵横交错,原来是竹子和柏树的影子。作者以高度凝练的笔墨,点染出一个空明澄澈、疏影摇曳、亦真亦幻的美妙境界。

(三)1.全上古三代秦汉三国六朝文·全梁文陶弘景 通明 华阳隐居 2.①山川之美 古来共谈 高峰入云 清流见底 ②自康乐以来 未复者能与其奇者

3.总领全文的语句是:山川之美,古来共谈。4.表达了作者对秀美山川的热爱和赞美之情。

下载《记承天寺夜游》与《答谢中书书》赏析word格式文档
下载《记承天寺夜游》与《答谢中书书》赏析.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

    答谢中书书_记承天寺夜游_练习题

    答谢中书书 记承天寺夜游 练习题 一.基础知识演练 1.注音(7分) 颓( )鳞( )遂( )荇( )与( )奇者 藻、( )荇( ) 2.根据课文填空并解释字词。(12分) 两岸石壁,五色( ):________________ 晓雾将( ):_____......

    《记承天寺夜游》《答谢中书书》教案范文

    短文两篇(《记承天寺夜游》《答谢中书书》) 《答谢中书书》 教学目标: 1、 背诵并默写课文。 2、 品味、积累写景的优美语言。 3、 理解作品意境,体会文中蕴含的思想感情。......

    《答谢中书书》《记承天寺夜游》提纲版

    《答谢中书书》 课下注 1.选自《全上古三代秦汉三国六朝•全梁文》卷四十六。谢中书:即谢微,字元度,陈郡阳夏(河南太康)人。曾任中书鸿胪(掌朝廷机密文书)。陶弘景(456-536),字通明,号......

    15《答谢中书书》《记承天寺夜游》翻译

    期末复习——《短文两篇》解词 一.《答谢中书书》 1.五色交辉 2.四时俱备 3.四时俱备 4.晓雾将歇 5.猿鸟乱鸣 6.夕日欲颓 6.沉鳞竞跃 7.沉鳞竞跃 7.实是欲界之仙都 8.未复有......

    《三峡》、《答谢中书书》、《记承天寺夜游》原文与译文

    《三峡》、《答谢中书书》、《记承天寺夜游》原文与译文 郦道元《三峡》全文 自三峡七百里中,两岸连山,略无阙处。重岩叠嶂,隐天蔽日。自非亭午夜分,不见曦月。至于夏水襄陵,沿溯......

    《短文两篇》《记承天寺夜游》《答谢中书书》教案设计

    ●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 1.了解两篇短文的作者及写作背景,便于理解作者丰富微妙的思想感情。 2.了解两篇短文的思想内容,并背诵并默写两篇短文。 能力目标 1.重视诵读,在读的过程中......

    短文两篇《答谢中书书》《记承天寺夜游》教学设计

    教学目的:1.掌握常用文言词语,理解课文大意。 3.指导朗读,熟读成诵,培养学生的文言语感。教学重点:积累文言词语,学习写景状物的方法。引导学生感受作品优美的意境,体会作品中流露的......

    短文两篇(答谢中书书记承天寺夜游)

    姚家军 ●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 1.积累一些文言实词、虚词。 3.了解两篇短文的思想内容。 4.背诵并默写两篇短文。 能力目标 1.重视诵读,在读的过程中把握文意,逐步提高学生的自学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