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答谢中书书》《记承天寺夜游》教学设计(优秀范文五篇)

时间:2019-05-12 23:18:49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答谢中书书》《记承天寺夜游》教学设计》,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答谢中书书》《记承天寺夜游》教学设计》。

第一篇:《答谢中书书》《记承天寺夜游》教学设计

《答谢中书书》《记承天寺夜游》教学设计

一、教师激趣导入

今天我们要学习两篇篇幅短小、文字简介,但传诵千古的名篇。分别是陶弘景的《答谢中书书》和苏轼的《记承天寺夜游》。现在让我们去探究一下它们能流传千古的原因吧。

二、讨论学习内容和学习方法

1.这篇课文是什么文体?(文言文)作为文言文,哪些内容是必学的?学习顺序又是什么?

先独立完成,后小组交流,再由教师抽代表发言。

教师说说自己的理解:文言文言,自然有“文”有“言”。因此学习内容有两个,文和言。学习顺序应是先“文”后“言”,因为字词句的意识正确理解了,才能顺利地学习它所表达的内容和形式。

2.教师介绍学习方法:因为这两篇文言文比较浅易,就采用自主诵读、自主梳理的学习方法。三、一读,梳理“言”的字词音义

1.以字词的音义为对象,把课文认真研习一遍;注意每一个注解,并随时借助《古汉语常用字字典》 ;遇到不能解决的字词做上记号。时间10分钟左右。

先独立完成,后小组交流。若讨论中仍有疑惑,则由教师说说自己的理解。

教师将测试题通过多媒体亮出,要求解释下列括号前的字词音义,全体学生一起说,不当旁观者。下面是样例:

题1:字词读音

夕阳欲颓(tui)/藻(zao)荇(xing)交横 题2:字词意义 答谢中书书(回···信)/五色交辉(交相辉映)四、二读,梳理“言”的句子意义 1.对照字词注释,试着翻译全文;要以直译为主,典故等无法直译时才用意译;语句不同时可适当加字词,但要用括号标示;遇到不能翻译的做上记号。时间8分钟左右。

先独立完成,后小组交流。若讨论中仍有疑惑,则由教师说说自己的理解。

最后教师检测。教师将翻译题通过多媒体亮出,全体学生一起说,不当旁观者。学生说过后,教师再说一遍,并随时介绍翻译方法和技巧。下面是样例:

题1:山川之美,古来共谈。山川(景色)的美好,(是)自古以来(文人雅士们)共同谈起(和赞叹)(的)。

题2: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耳。只是缺少像我们两个这样(清闲)的人罢了。2.在对全文字词句的音和义理解后,每人自由诵读。要求在前一次诵读基础上,有更深入的理解和体会。五、三读,梳理“文”的表达内容 1.请认真诵读课文,边诵读边自主梳理,说说两篇课文各写了什么内容?各表达了什么思想感情(从文中找出关键句作为依据)? 先独立思考,后小组交流,再请代表发言。

教师准备的基本理解是:

第一篇:内容是:描绘了一幅山水美景图。表达的思想感情是:对山水美景的喜悦、赞美和遗憾。喜悦的依据是“实是欲界之仙都”;遗憾的依据是“自康乐以来,为复有能与其奇者”。但另外一种相反的理解是自豪,依据也是这句,言外之意是只有我能够继续欣赏自然山水的美妙了,想与康乐公比肩之意溢于言表。

第二篇:内容是:作者到承天寺找张怀民欣赏美妙的月夜景色。表达的思想感情是:一为享受美景的快乐和兴奋,一为被贬在外的孤独和凄切。依据都是“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其中“闲人”既有“悠闲的人”之意,又有“被贬在此闲着没事可做的人”之意。六、四读,梳理“文”的表达形式

1.现在我们来欣赏语言美,请边阅读边自主梳理,结合具体语句,说说两篇短文的写景语言有什么特点和技巧?

先独立思考,后小组交流,再请代表发言。教师准备的基本理解是:

第一篇写景文字共40个,都是四字格形式,读起来朗朗上口。技巧上:一是在视角上有高低、远近、动静的变化。如“高峰入云,清流见底”写出了仰视、俯视两种视角;“两岸石壁,五色交辉。青林翠竹,四时俱备”又改用平远、高远的视角;“晓雾将歇···沉鳞竞跃”由静景转入到动景的描写。二是在感觉上,有视觉和听觉的结合。三是所写景物是山川景物中有代表性的组合。

第二篇写景文字共18个,形式上长短不一,但中心词也是四字格。技巧上:一是处处扣住“月”字写夜游;二是不像张若虚的《春江花月夜》繁词竞采,而是轻点几笔,则境界全出;三是不是明写,而是暗写。运用了比喻,把月光比成一泓清澈的积水,把竹柏的倒影比成水中交错的藻草和荇草,从而推见月色清朗空明。

七、积累性美读

在前面四次诵读的基础上,全班齐读。然后现场背诵,并快速默写。

八、总结本课学习

每人用一句话总结自己的学习收获。要求总结收获准确、全面,总结启示深刻、独到。先用备用纸写下来。时间2分钟左右。

每人独立完成后,在小组内交流。再自主发言三四人,边说边自评互评。最后教师也说说自己的总结:这么短小的文章能流传至今,首先是因为精美而巧妙的描写,我们学习时就要关注并积累这样的美词美句。

九、教师推荐课外阅读书目

语文学习得法于课内、得益于课外,需要课外阅读。我为同学们推荐陶弘景和苏轼的其他写景短文。

第二篇:短文两篇(答谢中书书记承天寺夜游)

姚家军 ●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

1.积累一些文言实词、虚词。3.了解两篇短文的思想内容。4.背诵并默写两篇短文。能力目标

1.重视诵读,在读的过程中把握文意,逐步提高学生的自学能力。力能 3.品味文章画面的精美、语言的精练及布局的匠心所在,提高学生初步鉴赏文学作品的能力。

德育目标

1.学习《答谢中书书》,感受作品中大自然的纯净美好,培养学生热爱祖国河山的 感情。

对逆境达观处世的从容心态。

●教学重点

引导学生感受作品优美的意境,体会作品中流露的思想感情。

●教学难点 1.《答谢中书书》画面布局的巧妙。2.《记承天寺夜游》中“闲人”的含义。

●教学方法

1.诵读教学法。陶弘景《答谢中书书》描绘了优美的山川景色,语言精美,描写生动;苏轼的《记承天寺夜游》描绘了一幅庭院月夜小景,语言朴素自然,富有诗情画意。教师应指导学生朗读,读准字音,读通文句,读出节奏、韵律、情调,在诵读中仔细品味文章的语言,深入作品意境,获得美的享受。教学中宜以朗读和背诵带动其他教学环节。

●教具准备

多媒体、录音机、示范朗读磁带

●课时安排 2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教学要点]

[教学步骤]

一、导语设计

同学们,你们觉得我们周围的一切美吗?也许你忙碌于繁重的学业中,无暇欣赏,但当你抬头远望的一刹那,你会感到窗外的一切是那样的美好。天的晴明,地的广袤,山的挺拔,树的健壮„„无不让你心动神摇。今天我们学习的《答谢中书书》就是一幅怡神悦 性的山水画轴,让我们一同去欣赏。多媒体显示:

陶弘景(452~536),字通明,南朝梁时丹徒秣陵(今江苏省江宁县)人。他曾经担任诸王的侍读,因看透了混浊的人世,后隐居句曲山,可是“国家每有吉凶征讨大事,无不前以咨询,月中常有数信,时人谓为‘山中宰相’”。谢中书即谢征,字元度,陈郡阳夏人,曾作中书鸿胪,所以称之为谢中书。陶弘景给谢征的这封回信,称道江南山水之美,笔笼 山川,纸纳四时,文辞清丽,为六朝山水小品名作。南北朝时,因政局动荡,矛盾尖锐,不少文人往往遁迹山林,从自然美中寻求精神上的解脱。因而他们在书信中常常描山绘水,表明自己所好,并作为对友人的安慰,如吴均的《与顾章节》《与朱元思书》、陶弘景的《答谢中书书》都属于此类。

第三篇:短文两篇《答谢中书书》《记承天寺夜游》教学设计

教学目的:1.掌握常用文言词语,理解课文大意。3.指导朗读,熟读成诵,培养学生的文言语感。

教学重点:积累文言词语,学习写景状物的方法。引导学生感受作品优美的意境,体会作品中流露的思想感情。

课时安排:2课时 教学步骤

第一课时

一、回忆旧知,导人新课

1.古人云“仁者乐山,智者乐水”。山水景物曾经引起了古今无数文人墨客的无限情思,请同学们搜索自己的记忆库,背诵一些描写祖国壮丽山河的诗文。(《望岳》、《沁园春雪》、《与朱元思书》、《湖心亭看雪》等)今天我们又将一起欣赏一篇六朝山水小品名作《答谢中书书》。(以回忆诗词导入可以巩固所学,也可以调动起学生学习的兴趣,帮助他们入境。)2.学生自己书写标题,解题,了解作者的有关情况。书即书信,古人的书信又叫“尺牍”或日“信札”,是一种应用性文体。

有关作家作品介绍:齐高帝曾经召陶弘景进宫陪伴太子读书。后来,陶弘景远离尘世,隐居句曲山(今茅山)。他精通阴阳五行、山川地理、天文气象。梁武帝继位后,他“礼聘不 出”。因此,每逢有凶吉、祭祀、征讨大事,朝廷都要派人进山向他请教,故称他为“山中宰相”。陶一生好松。每当轻风吹拂松枝,发出“沙沙”的声响时,他就像听到flli乐一样如痴如狂。有时,他竟一人进山,专去听山野松涛之声,人又称之“仙人”。

谢中书即谢征,字元度,陈郡阳夏人,曾作中书鸿胪,所以称之为谢中书。陶弘景给谢征的这封回信,称道江南山水之美,笔笼山川,纸纳四时,文辞清丽,为六朝山水小品名作。(把书写标题及解题的权利教给学生,教师从旁补充,意在强化学生是学习的主体这一意识。)

二、反复诵读,师生探讨背诵的方法

1.指名读,弄懂字音,大致把握骈文的朗读节奏。2.教师有感情地背诵全文。

3.教师提问:根据你们学习文言文的经验,如若要求大家很快将短文背下来,你有什么好办法? 学生的回答大多是自己的经验之谈,可能概括性不强,教师要善于将学生的回答加以提升明确。

师:学无定法,关键是适合自己。今天咱们不妨用这些办法来学习这篇小品,看看最适合你的方法是什么?(这一环节为全堂课的学习定下主调,以诵读作为学习的主旋律,将文言文的背诵作为教学目标,旨在引导学生克服畏惧文言背诵的心理,同时指导学生学习文言文的方法与规律。)

三、利用翻译记忆法,初背全文 1.学生结合课下注释,疏通文意。

学生圈点短文中的重点字词,结合注释翻译全文。如有拿不准的可以与同桌商量,仍然无法解决的可以直接写在黑板上老师预留的地方。2.教师明确重点字词。

五色交辉:交相辉映晓雾将歇:消散夕阳欲颓:坠落四时俱备:都能与其奇者:参与;杰出 3.请一个小组接龙翻译短文。

4.学生尝试背诵短文。(若不能背可以读文)(这一环节其主要目的仍是落实文言字词的积累,为学生打好扎实的文言基本功打基础。)

四、品读短文,感受文字魅力,再背短文 1.理清短文结构层次,尝试背诵短文。

师:有的同学记性不错,已经背的八九不离十,有的同学还需努力。为了方便记忆,我们不妨一起看看作者是按怎样的思路来写的。2.合作学习,赏读语言,美读全文。

①分小组承接任务,小组合作共同描绘美景,赏析重点词语。②集体交流各小组讨论成果,创造意境,描摹美景。“高峰人云,清流见底”。山水相伴相映,神采焕然,情味盎然。这里是“高峰人云”。峰,其形峻峭;入云,高人天际。山下是“清流见底”。水流迤逦,清明澄澈。峰高水清,水的动势给山增加了活力,山的倒影给水铺上了异彩,相映成趣。“两岸石壁,五色交辉。青林翠竹,四时俱备”,石岩壁立千仞,五色争辉,众彩纷呈,熠熠耀光,加之又有青林翠竹间杂其中,就如五彩锦缎上缀以碧玉翡翠,顿成奇观。两岸犹如悬着两幅锦幛,上有蓝天作背景,下有流水为衬托,且倒影入清流,景象绚丽动人。“晓雾将歇,猿鸟乱鸣;夕阳欲颓,沉鳞竞跃”。早晨,先是白雾缭绕,继而是如絮如带,再而是似烟似缕,最后不见雾纱,只见晨曦,猿啼鸟鸣,众音齐会,生机勃勃。傍晚,红日西沉,暮霭罩山,飞鸟归林,猿猴息树,山色苍茫,这时原来潜游水底的鱼飞跃而出,静中见动,寂中现响,别具意趣。③各自在音乐中尝试美诵全文。

五、小组竞赛,美诵短文,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

1.小组接龙训练背诵短文,推出一名组员参加比赛。2.小组间开展竞赛,有感情地背诵全文。

评价标准:字音准确,抑扬顿挫自然妥帖,感情充沛,能给人美的享受。辅助手段:教师提供一些乐曲供学生自由选择。

3.在评点中自然总结出文中所体现出的作者的思想感情。(这一环节以多种形式的诵读来调动学生诵读的热情,同时启发学生准确把握作者的思想感情并运用一定的诵读技巧将之表现出来。当短文在学生的诵读中焕发出生命的时候,文言的魅力就以最恰当的方式感染了学生。)

六、布置作业 1.背诵短文

2.预习《记承天寺夜游》。

第二课时

师生共同赏读,在熟读成诵的基础上,品味语言,理解作品意境,把握作者复杂微妙的思想感情。

一、检查预习成果,疏通文意

1.用自己喜欢的方式大声朗读课文,借助页下注释,读准字音。

2.反馈预习情况。向大家推荐认为值得积累或要引起注意的字词。提出自己拿不准的字词请求帮助。

教师提示一些重要词语,帮助学生理解文句。①念无与为乐者,遂至承天寺寻张怀民。念:想遂:于是,便至:到

②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盖:原来

③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但:只

3.请学生翻译全文,要求其余学生能做出中肯评价。4.全班齐读短文,要求字音准确,句读恰当。(考虑到本文篇幅不长且难于理解的字词不多,因此本文对于文言基础知识的落实以交流预习成果的形式展开,这样可以有更多的时间用于诵读,体会作者情感,同时也培养学生自主学习文言的兴趣及能力。)

二、介绍作者,了解写作背景 1.请同学说说对苏轼的了解。

苏轼是北宋著名的文学家、书画家。工诗擅词,散文汪洋恣肆,有“雄视百代”的称誉。《记承天寺夜游》写于他谪居湖北黄州之时。2.教师补充对苏轼的看法。

师:关于苏轼,刚才大家都说了,苏轼的一生比之常人的一生应该说是非常不幸的,但他活得十分快乐,而我们很多人平平常常地过日子,却说人生无趣。看来他们真的该好好地学一学苏轼,问问他为什么能过得如此快乐。今天我们来学习一下苏轼的《记承天寺夜游》,希望下课的时候大家能从苏轼这里获得使人生快乐的真谛。(这一环节花了较多时间让学生了解苏轼,一方面是便于学生更好地学习本文,体会作者的情感,另一方面苏轼是中国文学史上举足轻重的人物,多些介绍可以丰富学生的文学素养,激发他们阅读文学作品的兴趣。)

三、难句解疑,体会文中作者的思想感情

1.文中哪一个词可以让我们看出苏轼此时的处境?如何理解“闲人”一词的含义?苏轼心情如何? 苏轼以犯人身份贬黄州,无薪俸,故租50亩荒地经营。有诗日:“不令寸土闲,饥寒未知免。”“去年东坡拾瓦砾,自种黄桑三百尺。今年刈草盖雪堂,日炙风吹面如墨。”又有“自笑平生为口忙”之旬。苏轼要养活一家老小,好像很忙啊。要开荒种地,要种麻植桑,还要造房子,为糊口奔忙。他是闲人吗? 大致明确“闲人”的含义。“闲人”,即清闲的人,这里并非是指闲极无聊、无所事事的人,而是包含着复杂的意味。这里的“闲人”指具有闲情雅致的人。

2.从文中哪些词句中可以看出作者的心情? 提示学生揣摩下列句子,边读边品,分析句中流露了作者什么样的思想感情。①月色人户,欣然起行。见“月色如户”,则“欣然起行”,欢欣之情,溢于言表。②念无与为乐者,遂至承天寺寻张怀民。提示:为什么独寻张怀民? 补充资料:张怀民,1083年贬黄州,初寓居承天寺。张怀民虽屈居主簿之类的小官,但心胸坦荡,绝不挂怀于贬谪之事,公务之暇,以山水怡情悦性,处逆境而无悲戚之容,是位品格清高超逸的人。

③怀民亦未寝,相与步于中庭。“亦”字显示出“心有灵犀一点通”,同好相知的喜悦。相知好友相携同步漫游赏月,流露出十分恬适的心绪。

④何夜无月?何处无竹柏?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考虑作者当时的处境。“闲”相对于“忙”来说的,由于贬官谪居,自然不像在京城时公务缠身。一个“闲”字包含着作者几多感慨,有贬谪的悲凉,有失意的落寞,有自我排遣的达观,还有悠闲赏月的欣喜。

3.学生齐读四句话,体会作者复杂的思想感情。

(这一环节直接从“闲人”一词切入,在整体把握作者情致的基础上,再逐句抓住重点字词品读作者的情感。教学中,始终要将读和悟紧密结合,并且教师要努力营造出良好的交流探究的气氛。)

四、品味写景的妙处 1.“一切景语皆情语”,有这样一种赏景的心情,看看作者眼中的景致又是如何。请大家找出文中描写月色的句子,有表情地诵读。

(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2.提问:全句无一“月”字,而又无一字不在写“月”,请分析这样写的妙处。学生想象画面,思考。明确:先写月色,“积水空明”,一泓积水清澈透明,可以推想见月色之明;继写水中之物,“藻、荇交横”,纵横交错,摇曳生姿,可以推想见月色之美;而积水空明和藻、荇交横,相映生色,互相烘染,就平添了月夜夜游的美景了。最后点出“盖竹柏影也”可以推想见月色之浓。夜游因月而起,处处扣月;写月又不浓墨重彩,而是轻点几笔,境界全出;写月,不明写,而从竹柏影人手。作者无疑是咏月的丹青妙手,这一幅月夜小景确实美妙绝伦。3.学生背诵此句。

(这一环节旨在引导学生在反复的诵读中,赏析文中景物描写,学习作者写景状物的高超技巧。)

五、反复诵读,深入理解作者的情感 1.王国维说:“一切景语皆情语。”作者描绘的美景中哪一个词最能体现出作者当时的心情呢?读写景句子。

抓住“空明”突出心的干净、澄澈如水。

2.心静如水,多好的评价啊。设若教师在作者写景的基础上续一句诗文,大家来看看哪一句最合适。

①丛中蛙鸣一片。②院外遥闻几声狗吠。③几处纳凉人笑语阵阵。④空中流萤飞舞。(学生先独自思考,然后小组交流探究。)师:正如大家的意见,因为苏轼描写的夜景是宁静淡雅的,这4句中任何一句添加进去,都打破了这种气氛。作者在这时候的心情就像他描写的景色一样宁静、深远。3.指导朗读,学生尝试有感情地背诵全文。

①讨论本文应该用怎样的语气、语调,读出怎样的情味? ②有感情地背诵短文。

六、联系现实,体会作者情感

1.徜徉于两篇美文中,我们也由衷地感受到大自然的美好。在现实生活中,其实大家也经常有机会接近大自然,为什么我们的眼中却不曾发现这样的美景?常人有什么杂念呢?或者说心里忙什么呢?(学生联系自我,结合现实自由做答。)2.司马迁有句名言“天下熙熙,皆为利来;天下攘攘,皆为利往”,世人往往利欲熏心,心被名利塞住了,心盲了,致使有眼无珠看不到美景。苏轼正是因为不汲汲于名利,所以才能“闲”啊。我们来看看外国人对苏轼的评论吧,大家一起念。2000年,法国《世界报》评论苏轼:“居庙堂之高,心忧黎民,勤于政务;处江湖之远,尽职尽责,为善一方。在朝期间,他直言敢谏,不惧权贵;在贬期间,他抗洪灭蝗,赈贫救孤,颇多政绩。他俯仰无愧于天地,心无名利杂念,遂有闲心领略江山风月,写下无数传世杰作。” 3.教师小结:

(何夜无月?何处无竹柏?)第二句,苏轼告诉我们:江山风月本无常主,闲者便是主人。这句话相当于文中哪一句?(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第三句,苏轼告诉我们,要“胸中廓然无一物”。这句话相当于文中哪一句?(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德国有位大诗人荷尔德林说过:“人,诗意地栖居在大地上。”生活中到处都有诗意,到处都有美。我希望同学们能好好地去领略生活。阿尔卑斯山谷中有一条公路,两旁景物极美,可惜人们只是匆匆而过。后来有有心人在路边插了一个标语牌,上写大字:“慢慢走,欣赏啊!”在此,我也送给大家一句话:“慢慢走,欣赏啊!”让我们把这句话也放在我们人生的路标上,让我们都像苏轼一样豁达,有一个诗意的人生。4.全班有感情地背诵全文。

(本环节主要是想唤起学生的体验,让学生感受到人拥有乐观的心态的可贵,在情感上与作者产生共鸣。最后的小结旨在引导学生明确美是无处不在的,关键是用什么样的心境去感受,用怎样的方式去发现。启发学生能以正确、积极的态度面对生活。)

七、布置作业

1.诵读两篇短文。

2.这两篇短文意韵隽永,富有诗情画意,就其中一篇写一段读后感。3.搜集一些写景名句、名篇准备全班交流。

第四篇:《三峡》《记承天寺夜游》《答谢中书书》

《三峡》《记承天寺夜游》《答谢中书书》练习题 《三峡》 1 基本知识* 文学常识《三峡》选自。三峡,、和 的总称,在长江上游重庆奉节和湖北宜昌之间。作者(466或472-527),字,范阳涿(Zhuō)县(现在属河北)人,地理学家。好学博览,留心水道等地理现象,撰《水经注》。其书名为注释《水经》,实则以《水经》为纲,详细记载了一千多条大小河流及有关的历史遗迹、人物掌故、神话传说等,是我国古代最全面、最系统的综合性地理著作。该书还记录了不少碑刻墨迹和渔歌民谣,文笔绚烂,语言清丽,具有较高的文学价值。

2、文言词语【通假字】[阙]通“ ”。【一词多义】[绝]①沿溯阻绝[ ] ②绝巘多生怪柏[ ] ③哀转久绝[ ]

【词类活用】①乘奔.御风[ ] ②素湍.绿潭[ ] ③回清.倒影[ ]

【常见短语】[略无]。略。[自非]。自。[亭午]。[夜分]。[荣]。[峻]。[良多]。良。[属(zhǔ)引]。属。引。

【其他词语】[嶂(zhàng)]。[曦(xī)]。这里指 [襄(xiāng)]。[沿]。[溯(sù)]。[或]。[宣]。[虽]。[御]。[疾]。[素]。[回]。[巘(yǎn)]。[漱(shù)]。[旦]。[肃]。[哀]。[转(zhuǎn)]。[沾]。[三]。

3、理解探究* 整体把握《三峡》以凝练生动的笔墨,写出了三峡的、的景色,激发人们热爱祖国大好河山的感情。作者抓住景物的特点进行描写。写山,突出、的特点。写水,则描绘不同 的不同景象。

作者写景,采用的是大笔点染的手法,寥寥一百五十余字,就把七百里三峡万千气象尽收笔底。写春冬之景,着“ ”“ ”“ ”“ ”数字;写秋季的景色,着“ ”“ ”“ ”“ ”数字,便将景物的神韵生动地表现了出来。

文章先写,后写,布局自然,思路清晰。写水则分不同季节分别着墨。在文章的节奏上,也是动静相生,摇曳多姿。高峻的山峰,汹涌的江流,清澈的碧水,飞悬的瀑布,哀转的猿鸣,悲凉的渔歌,构成了一幅幅风格迥异而又自然和谐的画面,给读者以深刻的印象。

l 第一段中三峡的山具有怎样的特点?。l “自非亭午夜分不见曦月”这一特定环境下的情景综合表现了三峡怎样的特点?

l 第一段作者采用了什么写法表现三峡的特点?。l 三峡的夏水有何特点?(1)(2)流急

l 写“朝发白帝,暮到江陵”的作用是什么?这是什么写法?你由此想到了李白的哪首诗?

作用:。写法:。想到李白的。

l 第三段作者是抓住三峡的那些典型景物描写的?表现了三峡怎样的季节特点?。表现了春冬三峡的 l 总括春冬之景的四个字是什么? l “良多趣味”表现在何处?

l 第四段写什么季节的景色?作者是从哪一角度写景的?表现了景物什么特点?

。表现了。

l “渔者歌”有什么作用?。

l 作者为什么先写夏水?又为什么先写山,后写水?

l 分别概括三峡夏、春冬、秋三段时间三峡景物的美点。① ② ③

l 第一段和后三段是什么关系?。

中考题 三峡

自三峡七百里中,两岸连山,略无阙处。重岩叠嶂,隐天蔽日,自非亭午夜分不见曦月。至于夏水襄陵,沿溯阻绝。或王命急宣,有时朝发白帝,暮到江陵,其间千二百里,虽乘奔御风不以疾也。春冬之时,则素湍绿潭,回清倒影。绝lIl南}多生怪柏,悬泉瀑布,飞漱其间。清荣峻茂,良多趣味。每至晴初霜旦,林寒涧肃,常有高猿长啸,属引凄异,空谷传响,哀转久绝。故渔者歌日:“巴东三峡巫峡长,猿鸣三声泪沾裳!” 答谢中书书 山川之美,古来共谈。高峰入云,清流见底。两岸石壁,五色①交辉;青林翠竹,四时俱备。晓雾将歇②,猿鸟乱鸣;夕日欲颓,沉鳞竞跃。实是欲界之仙都,自康乐③以来,未复有能与④其奇者。[注释]①五色:形容“石壁”。②歇:。③康乐:。④与:。11.结合文意,解释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4分)(1)或.王命急宣()(2)虽乘奔.

御风不以疾也()(3)哀转久绝.()(4)四时俱.备()12.两文都表达了作者对山水的赞美之情,请从文中各摘录一句直接抒发这种情感的句子。(2分)13.两文都写到了“猿呜”,请分别说明“猿呜”各渲染了怎样的气氛。(2分)答: 14.用现代汉语写出下面句子的意思。(4分)(1)自非亭午夜分不见曦月。译文:(2)夕日欲颓,沉鳞竞跃。译文: 1.解释下列句中加点的词。(4分)

(1)良.多趣味(2)林寒涧肃.(3)属.引凄异(4)虽乘奔御风不以疾.也 2.翻译下面文言语句。(2分)

绝巘多生怪柏,悬泉瀑布,飞漱其间。

译文:

3.填空:文中用“ ”描绘了山形的挺拔险峻,用“ ”写尽了深秋的凄婉幽美。(2分)4.昔日郦道元笔下美丽的三峡,如今因三峡工程更闻名于世,并吸引了无数中外游客前来观光旅游。

请你用简洁生动的语言写一段导游词,向前来观光的游客介绍三峡的风景特点和时代变化。(3分)【相关链接】新华网三峡工地5月20日专电(记者江时强、刘诗平)2006年5月20日14时,三峡坝顶上激动的建设者们见证了大坝最后一方混凝土浇筑的历史性时刻。至此,世界规模最大的混凝土大坝终于在中国长江西陵峡全线建成。三峡大坝建成后,大坝本身就是一道壮丽的景观。北京三峡游的线路一直在追踪三峡大坝的建设进程。

《记承天寺夜游》

基础知识* 文学常识《记承天寺夜游》选自。写于作者被贬黄州期间。作者是,字,号,文学家。

* 文言词语[解]。[户]。[欣然]。[念]。[遂]。[寝]。[相与]。[中庭]。[空明]。[交横]。[盖]。[但]。[闲人]。[耳]。

理解探究 * 整体把握 小品文通过写“月”创造了一个清幽宁静的艺术境界,通过写“闲”,传达了作者复杂微妙的心境。将“月”“闲”融为一体,深沈含蓄,精美传神。

* 结构提纲

欲睡--(月入)--起行--(念)--寻友--漫步--抒意(少闲)

↓↓↓↓

兴奋喜悦转忧、孤寂宽慰、乐极难言之情

* 问题探究

1. “欣然起行”表现了作者怎样的心情?。

3.从“念无与为乐者”中揣摩一下作者的心情。

4.表明“念“的结果的句子是什么?。

5.为什么不假思索地去“寻张怀民”?。

6.作者“解衣欲睡,欣然起行”,“怀民亦未寝”,从这里可以看出什么?

7.“积水空明,藻荇交横”分别比喻什么?表现了景物什么特点? “积水空明”比喻。表现了月光的。“藻荇交横”比喻。表现了月影。也表现了竹柏倒影的清丽淡雅。全句渲染出一个,的美妙境界。

8.本文描写了哪些景物?目的是什么?

9.写景中表现了作者怎样的心境?。

10.想像一下作者与张怀民散步是什么心情。

11.“何处无月?何处无竹柏?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表达了作者怎样微妙复杂的感情?(文尾通过“闲人”表达了怎样的感情?怎样理解“闲人”的含义?)。

12.结尾惋惜无人赏月,暗示了什么?。

13.文中紧扣“闲”字组织文章,“闲人”是点睛之笔,“闲”表现在何处?(摘引文中句回答)

拓展延伸1.根据本文创作一副对联。例:月色懂人心潜窗入户,谪人共婵娟遣忧逐愁

2.从文中可见当时作者思想怎样?你从中能得到什么启发?

《答谢中书书》

1基础知识

* 文学常识 本文选自《全上古三代秦汉三国六朝文•全梁文》。陶弘景(456-536),字,号,丹阳秣(Mò)陵(今江苏南京)人。有《 》。

* 文言词语【共】。【谈】。【交辉】。【四时】。【歇】。【颓】。【沉鳞】。鳞。【竞跃】。竞。【欲界】指。【仙都】指。【复】。【与(yù)】。1 理解探究* 整体把握 文章以感慨发端,期望与古往今来的林泉高士相比肩。

接下来的十句,作者便以具体描绘秀美的山川景色。仰视俯视、平远高远的视角,动静结合,使读者对山川景物产生完整、统一的印象。

最后,文章又以感慨收束,自豪之感,期与谢公比肩之意溢于言表。

本文写景,抓住景物的灵魂,即自然万物的勃勃生机,通过高低、远近、动静的变化,视觉、听觉的立体感受,来传达自己与自然相融合的生命愉悦,体现了作者酷爱自然、归隐林泉的志趣。文字明朗,毫不雕琢。

* 问题探究1.作者描写景物有什么特点?这样写有什么好处?

观察角度: ;景物形象: ;景物状态: ;时间交代:。使山川景物和谐、完整、统一。2.“山川之美,古来共谈”内含作者什么感情?

3.运用仰观俯察两种视角,写白云高山流水三重风物的对偶句是什么?“ ”

4.讲究色彩搭配,表现一年之美,呈现出一派绚烂辉煌的气象景象的对偶句是什么?。

5.将听觉、视觉结合,由静入动,表现一日之美,传达了生命气息的对偶句是什么?

,。

6.“实是欲界之仙都,自康乐以来,未复有能与其奇者。”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

7.最能体现作者思想感情的语句是什么?。

8.分析“晓雾将歇.,猿鸟乱鸣;夕日欲颓.,沉鳞.竞跃。”加点词语的表达作用。

9.本文是在是一篇美文。试分析美在何处。

(1)意境美。风光绮丽,融入感情,形成优美的意境。①山水相映之美。②色彩配合之美。③晨昏变化之美。④动静相衬之美。

(2)结构美。全文分三部分。“山川之美,古来共谈”总领全文,以“美”点明全文中心。中间部分具体叙写山川之美。最后以感叹总括前文,首尾呼应,议叙结合,使文章主体部分更为鲜明

突出。文中的写景部分,仰视再俯瞰,复平看,最后又分“晓”与“夕来写,次第井然。

(3)语言美。言简意赅,多用对称四字句,配以长句收束;修饰词语使颜色、声音、动作的状态表露无遗。如滔滔急流,泻入大海

第五篇:《记承天寺夜游》《答谢中书书》教案范文

短文两篇(《记承天寺夜游》《答谢中书书》)

《答谢中书书》

教学目标:

1、背诵并默写课文。

2、品味、积累写景的优美语言。

3、理解作品意境,体会文中蕴含的思想感情。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同学们,我们无不为三峡的雄奇险拔、清幽秀色所陶醉。其实,莽莽神州,茫茫九派,高山大岳,千流百川,我们伟大的祖国哪儿不是神奇如画呢?不信,就请你细细品读陶弘景的写景小品文《答谢中书书》,读完后你一定会觉得江南的山水真是一幅清丽的山水画,是一首流动的山水诗呢!

学生交流所查到的资料,教师补充。

陶弘景――南北朝时期的思想家、医学家和文字家。又被称为“山中宰相”。他的《答谢中书书》,描绘山川秀美,清新简淡,为历代写景名作。

“山中宰相”――齐高帝曾经召他进宫陪伴太子读书。后来,陶弘景远离尘世,隐居句曲山(今茅山)。他精通阴阳五行、山川地理、天文气象。梁武帝继位后,他“礼聘不出”。因此,每逢有凶吉、祭祀、征讨大事,朝廷都要派人进山向他请教,故称他为“山中宰相”。陶一生好松。每当轻风吹拂松枝,发出“沙沙”的声响时,他就象听到仙乐一样如痴如狂。有时,他竟一人进山,专去听山野松涛之声,人又称之“仙人”。

二、整体感知

1、反复朗读课文

2、以同座为单位交流自学情况,疏通文意,提出认为比较重要的或解决不了的词句。

3、班级交流,教师补充并检查掌握情况(见教材上所作记号)

4、再次朗读课文,巩固理解。

三、合作探究

1、以小小组为单位欣赏作者是怎样写景的(参考《三峡》的各种描写角度)

2、古人善于从一川一坳之中发现地理形胜之美,在对美的描述之中表达其中的适己之意。想想此文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感情?

3、班级交流

陶宏景的《答谢中书书》,写的则是普通的山川之美,他状写高峰清流、石壁清林,描摹日光的色彩变化和猿鸣鱼游,都是一些常见之景,但写得清丽自然,自有一股浑然天趣,表露自己居身其中的欢乐、愉悦、悠然自在之情。背诵默写

自背、互背、最后当堂默写。作业布置

运用今天的学习方法自学《记承天寺夜游》

1、借助注释和工具书疏通文意,翻译课文,提出认为比较重要的或解决不了的词句。

2、文章主要写了什么景,是怎样写的?

3、作者的思想感情与《答谢中书书》有什么不同?

《记承天寺夜游》

本文是苏轼被贬黄州之时写的一篇小品文,仅84字,言短而意蕴丰富。初二的学生学习它并没有字面上的困难,但要读懂苏轼的内心世界并不容易。本设计拟从文中的一个“闲”字入手,以一字“撬开”整篇文本的阅读,循序渐进,层层深入,引导学生认识苏轼处逆境而廓然豁达的人生态度。引入相关的资料,达成浅文深教的效果。

[教学目标]

1、正确诵读文章,熟读成诵;

2、抓住关键词句,引用相关资料,深入解读文本;

3、引导学生学习作者廓然豁达的人生态度。

[教学方法]诵读法,讨论法

[教学时数]1课时

[教学过程]

一、导入

请同学们看文章题目,你从题目中获得哪些信息?(时间、地点、事件、体裁)

(设计意图:开门见山,直切文章题目,没有主题先行的导语,没有哗众取宠的煽情,朴素无华中直指课文内容,赢取更多的时间让学生与文本亲密接触。)

二、疏通与诵读

(大屏幕打出没有断句标点的原文)

1、学生根据自己的理解给文章断句,朗读。

2、打开书本,对照书本进行朗读。

3、积累文言词语,疏通文章意思。

解衣欲睡 欣然起行 念元与为乐者

相与步于中庭 盖竹柏影也 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耳

(设计意图:文章短小且文字浅显,宜于初二学生进行断句训练。学生在断句过程中,理解了文意,掌握了朗读节奏,强化了阅读文言文的能力,一举多得。疏通文意,为下面的赏读张本。)

三、赏读

文章记叙了作者与友人一次月夜游赏的经过,如果从文章中提炼出一个关键词,大家会选择哪个?

预设准备:“闲”。

2、找找他们的“闲”,从哪些细节可以看出他们的“闲”?

预设准备:

入夜即睡,闲也;见月色美好,欣然起行,闲也;看松柏影子如此仔细,闲也。赏月的只有两人,别人都是忙人,用别人的忙来反衬两人的闲。唯其闲,才夜游,才赏月夜之景

3、那么,这里的“闲”到底是什么意思?课文下的解释是“清闲的”,你有何看法?

预设准备:

①清闲的:苏轼当时因乌台诗案被贬谪到黄州担任团练副使,但不得“签书公事”,是一个有职无权的闲官。张怀民也是被贬谪到黄州,挂了一个闲职。他们“无丝竹之乱耳,无案牍之劳形”,所以清闲。

②有闲情雅致的:并不是所有清闲的人,都会有如此雅兴。现代生活中有很多闲人,他们宁愿把时间掷在搓麻将、玩游戏之上,是想不到安静喜悦地赏月的。可见,这里的闲还是“闲适”的闲、“闲情雅致”的闲。

(学生可以自由发表意见,只要言之有理。但更多的要学生理解到闲情雅致的闲。)

4、有参考书说这个“闲”除了上面说到的两层意思外,还有对自己被贬谪的牢骚不平,有愤激,有悲慨。你的看法如何?可以结合文中的语句或苏轼的身世来分析。

预设准备:

①并没有这种郁郁不得志的牢骚与愤激。从文中“欣然”一词可以看出作者内心的喜悦与闲适,从文中的写景句也可以得出这样的结论。一切景语皆情语。如李白思乡之时,他眼里的月色如霜,冷冷地,烘托出凄清的心境;而文中描写月景“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把月色比作空明澄澈的水,把竹柏影比作水中的藻荇,这样美妙空灵的境界折射出的是“廓然无一物”的内心,是一种虽处逆境依然豁达的人生态度。这是寓情于叙,融情于景,让人处处感受到作者乐在其中的闲情。

(讨论时,作相应的朗读、背诵指导,读时应传达出人物内心的喜悦之感,以此更好地理解作者的内心。)

②从苏轼的经历来看,也并不会有这种情绪投射。苏轼坚持自己对政局的看法,决不随波逐流,因此他的一生,屡遭贬谪,历经八州,身行万里。但始终释然安然。被贬至杭州时,他筑苏堤,造福百姓,诗云“我本无家更安在,故乡无此好湖山”;贬至密州,他“老夫聊发少年狂”,抒报国之志,“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此事古难全”,发安慰之语;贬黄州,初到之时,他感慨“长江绕郭知鱼美,好竹连山觉笋香”,与友人游清泉寺,更是留下“谁道人生无再少,门前流水尚能西,休将白发唱黄鸡”的豪语;贬惠州,他“不辞长作岭南人”,表露“我心安处即我家”的胸怀。他跨越儒道两家,得志时进取,失意时释然,宠辱不惊,进退自如。所以,虽遭贬谪,看到月色喜人,他“欣然起行”,依然有闲情雅致夜游赏月。

(此为赏读的难点,教师应提供帮助,借助丰富的资料,来丰厚文章的内涵,开阔学生的思路。)

5、苏轼交友甚广,为什么那夜偏偏要找张怀民一起赏月?

预设准备:两人际遇相同,同为贬谪到黄州的“天涯沦落人”;两人志同道合,虽贬谪而豁达。张怀民在黄州有建“快哉亭”,不因为贬官而烦恼,利用空闲时间,在山水之中纵情游览,自得之乐远远超过一般人。两人都能娱情山水风景,都是“闲人”,所以当苏轼“欣然起行,念无与为乐者”时,他首先想到的是张怀民。两人心有灵犀,关系甚笃,这一点通过“相与步于中庭”体现得极为充分,结尾句“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耳”更是直接表明了作者与张怀民的志同道合。

(对最后的“何处无月?何处无竹柏?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作朗读指导,要读出朋友间志同道合的深情,读出两个“闲人”豁达的人生态度。)

(设计意图:紧紧扣住一个“闲”字,层层深入地理解文本,用一个关键字撬动整篇的阅读,取得四两拨千斤的效果;引人相关资料,不断丰厚文本阅读,使文本阅读具有一定的深度、广度,取得浅文深教的效果;对重要语段进行诵读指导,内化赏析感受。设计做到简约而不简单。)

四、背诵

在充分理解的基础上,诵读,背诵。

背诵指导:

本文融叙事、描写、议论、抒情于一体,可分三个层次来背诵。

叙事:

元丰六年十月十二日,夜,解衣欲睡,月色入户,欣然起行。

念无与为乐者,遂至承天寺寻张怀民,怀民亦未寝,相与步于中庭。

写景:

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

抒情:

何夜无月?何处无竹柏?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耳。

(设计意图:课堂要追求效率,文章短小,完全可以在课堂上完成背诵任务。教师在赏读基础上,给学生以抓手,使得学生当堂成诵。)

五、结语

这节课,我们随着苏轼的文字,赏到了与众不同的月景,更赏到了虽处逆境却依然廓然豁达的人生态度,相信大家从中可以获得一种人生的感悟。林语堂曾这样评价苏轼:一生载歌载舞,深得其乐。如果大家对这位宋朝的大文豪感兴趣的话,建议大家阅读林语堂的《苏东坡传》。

(设计意图:总结收束全文,引导学生从中汲取精神营养,阅读推荐,引发阅读兴趣,开阔阅读视野,进行文化积累。)

下载《答谢中书书》《记承天寺夜游》教学设计(优秀范文五篇)word格式文档
下载《答谢中书书》《记承天寺夜游》教学设计(优秀范文五篇).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

    答谢中书书 记承天寺夜游 练习题

    答谢中书书 记承天寺夜游 练习题 一.基础知识演练 1.注音 颓( )鳞( )遂( )荇( )与( )奇者藻、( )荇( ) 2.根据课文填空并解释字词。 两岸石壁,五色( ):________________ 晓雾将( ):______________......

    答谢中书书_记承天寺夜游_练习题

    答谢中书书 记承天寺夜游 强化练习姓名: 学号: 一.基础知识演练 1.注音 颓( ) 鳞( )遂( ) 与( )奇者藻、( )荇( ) 2.根据课文填空。 两岸石壁,五色( ) 晓雾将( ) ( )竞跃 未复有能( )其奇者 3.解......

    《答谢中书书》《记承天寺夜游》练习题

    《答谢中书书》练习题 一、基础知识。 1.根据课文填空并解释字词。 两岸石壁,五色( ): 晓雾将( ): ( )竞跃: 未复有能( )其奇者: 2、解释加下划线的字词。 ①四时俱备( )②晓雾将歇( ) ③夕日......

    答谢中书书_记承天寺夜游_练习题

    答谢中书书 记承天寺夜游 练习题 一.基础知识演练 1.注音(7分) 颓( )鳞( )遂( )荇( )与( )奇者 藻、( )荇( ) 2.根据课文填空并解释字词。(12分) 两岸石壁,五色( ):________________ 晓雾将( ):_____......

    15《答谢中书书》《记承天寺夜游》翻译

    期末复习——《短文两篇》解词 一.《答谢中书书》 1.五色交辉 2.四时俱备 3.四时俱备 4.晓雾将歇 5.猿鸟乱鸣 6.夕日欲颓 6.沉鳞竞跃 7.沉鳞竞跃 7.实是欲界之仙都 8.未复有......

    《答谢中书书》《记承天寺夜游》提纲版

    《答谢中书书》 课下注 1.选自《全上古三代秦汉三国六朝•全梁文》卷四十六。谢中书:即谢微,字元度,陈郡阳夏(河南太康)人。曾任中书鸿胪(掌朝廷机密文书)。陶弘景(456-536),字通明,号......

    短文两篇记承天寺夜游和答谢中书书知识点最新整理★

    《答谢中书书》知识梳理 一、文学常识。 本文选自《全上古三代秦汉三国六朝文·全梁文》作者陶弘景,字通明,号华阳隐居,南朝梁(朝代)著名文学家、思想家、医药家被称为山中宰相,著......

    《短文两篇》《记承天寺夜游》《答谢中书书》教案设计

    ●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 1.了解两篇短文的作者及写作背景,便于理解作者丰富微妙的思想感情。 2.了解两篇短文的思想内容,并背诵并默写两篇短文。 能力目标 1.重视诵读,在读的过程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