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答谢中书书 记承天寺夜游 练习题
答谢中书书 记承天寺夜游 练习题
一.基础知识演练
1.注音 颓()鳞()遂()荇()与()奇者
藻、()荇()2.根据课文填空并解释字词。两岸石壁,五色():________________
晓雾将():________________()竞跃:________________
未复有能()其奇者:________________ 3.解释加下划线的字词
①五色交辉:
②晓雾将歇:
③夕日欲颓:
④沉鳞竞跃:
⑤念无与为乐者:
⑥未复有能与其奇者: ⑦相与步于中庭:
⑧庭下如积水空明:
欣然起行()
水中藻荇交横()
如吾两人者耳()月色入户()
盖竹柏影也()
但少闲人()
4.文学常识填空
《答谢中书书》的作者是________,字通明,号________。题目中的第二个“书”字的意思是________。
《记承天寺夜游》选自《
》,作者是________,字子瞻,号________,是________朝的________家。他与父亲________、弟弟________合称为“________”,都被列入“唐宋古文八大家”之中。
5.判断下列说法的正确与否,对的打“√”,错的打“×”。A.“月色入户”把月光拟人化,写得自然而生动。月光似乎懂得这位迁客的寂寞无聊,主动地与他作伴,有意慰藉我们这位失意的诗人。()B.“念无与为乐者”写出作者被贬期间难寻知己,迫不得已才去找了一下正好也睡不着的叫张怀民的人。()C.“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短短三句话,没有写一个月字,却无处不是皎洁的月光。作者采用的是动静结合,正面形容与侧面烘托相结合的方法。()D.“何夜无月?何处无竹柏?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寥寥数语,感慨深长。它包含着作者宦海沉浮的悲凉之感和由此领悟到的人生哲理,在痛苦中又得到某种慰藉的心情。()
6.翻译下列句子。
两岸石壁,五色交辉。
晓雾将歇,猿鸟乱鸣。
实是欲界之仙都。
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_______________ 何夜无月?何处无竹柏?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_____________________ 二.课内语段阅读
(一)阅读下面的文章,回答问题。
天丰六年十月十二日夜,解衣欲睡,月色入户,欣然起行。念无与为乐者,遂全承寺寻张怀民。怀民亦未寝,相与步行中庭。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___________?___________?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耳。
1.文中画线处应填的句子是___________和___________。2.“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此句描写的对象是___________,“藻、荇”、是指___________,此句运用了___________的修辞手法。3.翻译句子。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耳:
4.“怀民亦未寝”中“寝”的读音是___________,意思是___________,成语___________中有这个字,就作这个意思讲。
5.文中最能表现作者自豪自慰又惆怅悲凉心境的句子是哪一句?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二)元丰六年十月十二日,夜,解衣欲睡,月色入户,欣然起行。念无与乐者,遂至承天寺,寻张怀民。怀民亦未寝,相与步于中庭。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何夜无月?何处无竹柏?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1.本文选自________,作者________,字________,号________,________(朝代)________家、________家,与父________、弟________合称“三苏”,三人同为________之列。苏轼死后谥号________。
2.解释加粗的词语。
遂至承天寺________庭下如积水空明________ 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________ ________ 3.“何夜无月?何处无竹柏?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一句中蕴含着作者怎样微妙而复杂的思想感情?
4.文中“何夜无月?何处无竹柏?”显然与实际不符,因为并非每夜都能见到月色,每处都有竹柏。你又是如何理解这句话的?
5.简要说说这篇文章表露了作者什么样的特殊心境。
(三)根据课文回答问题。
①。
。两岸石壁,五色交辉。青林翠竹,四时俱备。晓雾将歇,猿鸟乱鸣;夕日欲颓,沉鳞竞跃。实是欲界之仙都。②
。
1.《答谢中书书》选自《
》,作者,字,号
。2.填补原文空白。
3.这篇短文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 三.课内外延伸阅读
(一)元丰六年十月十二日夜,解衣欲睡,月色入户,欣然起行。念无与为乐者,遂至承天寺寻张怀民。怀民亦未寝,相与步于中庭。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文横,盖竹柏影也。何夜无月?何处无竹柏?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
1.解释下列词语。
念:
遂:
盖:
但:
2.上文贯穿全文的线索是________,描写月夜庭中景色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 3.上文共分三层:第一层,记事,交代了________________; 第二层,写景,写了________________;第三层,抒情,抒发了________________。
4.本文结尾两句表达了作者怎样的心情?怎样理解作者这种心情?
(二)游白水书付过
苏轼
绍圣元年十月十二日,与幼子过游白水佛迹院。洛于汤池,热甚,其源殆(差不多,大概)可熟物。循山而东,少北,有悬水百仞。山八九折,折处辄为潭,深者缒(zhuì,用绳子拴住人或东西从上往下送)石五丈不得其所止。雪溅雷怒,可喜可畏。山悬有巨人迹数十,所谓佛迹也。
暮归倒行,观山烧,火甚。俯仰度数谷,至江,山月出,击汰(水波)中流,掬弄珠璧。到家,二鼓,复与过饮酒,食余甘(也叫油柑,食用)煮菜。顾影颓然,不复甚寐。书以付过。东坡翁。
1.解释下列加粗词语。
(1)其源殆可熟物:(2)循山而东:(3)折处辄为潭:(4)顾影颓然:(5)不复甚寐:(6)书以付过: 2.翻译句子:山悬巨人迹数十,所谓佛迹也。
3.请写出作者与其幼子苏过出游的时间和地点以及到家的时间。时间:
地点:
4.文中哪些语句描写了潭中水?
5.作者为什么会“不复甚寐。书以付过”?
【参考答案】
一.1、tuí
lín suì
xìng
4、陶弘景;华阳隐居;信 .东坡志林; 苏轼;东坡居士;宋;文学;苏洵;苏辙;三苏
2、交辉:交相辉映。歇:消散。.沉鳞:潜游在水中的鱼。与:参与,这里指欣赏。3.①交相辉映 ②消散 ③坠落 ④潜游在水中的鱼 ⑤考虑、想到 ⑥参与,这里指欣赏 ⑦共同,一起 ⑧形容水的澄澈
.愉快地,高兴地.交叉错杂.语气词,相当于“而已,罢了”.单扇的门,一说指堂屋的门.连词,承接上文,解释原因,相当于“原来是”.连词,只是,不过
5.A.√B.×C.√D.√
6.两岸的石壁色彩斑斓,交相辉映。
早晨的雾气即将消散,猿猴和鸟的叫声杂乱无章。(交织在一起)实在是人间天堂。
月色洒满庭院,如水一般清明澄澈,水中藻荇纵横交错,原来是竹子和松柏的影子。哪一夜没有月光?哪里没有竹子和松柏?只是缺少像我俩这样的闲人罢了。
二(一)1.何夜无月 何处无竹柏
2.月光 竹柏影 比喻
3.只是缺少像我们两个一样清闲而有雅趣的人。
4.qǐn友好亲睡觉,废寝忘食等。5.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耳。
(二)3.5.既有欣喜愉悦,又有落寞孤寂的心情。这是因为苏轼政治上失意,内心苦闷,才纵情山水,在江山月夜中找到美景寄托自己的苦闷;另一方面大自然给了作者无穷的愉悦,令作者陶醉,远离人间世俗,使作者感到了世人难以得到的满足和自慰。4.应是相同时间不同地点.(三)1.全上古三代秦汉三国六朝文·全梁文陶弘景 通明 华阳隐居 2.①山川之美 古来共谈 高峰入云 清流见底 ②自康乐以来 未复者能与其奇者
3.表达了作者对秀美山川的热爱和赞美之情。
三、(一)1.想,考虑;于是,就;原来是;只。
2.月色(或月光);“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
3.赏月散步的时间、原因;月下庭中景物;对月光、竹柏疏影的感触。
4.既有欣喜愉悦,又有落寞孤寂的心情。这是因为苏轼政治上失意,内心苦闷,才纵情山水,在江山月夜中找到美景寄托自己的苦闷;另一方面大自然给了作者无穷的愉悦,令作者陶醉,远离人间世俗,使作者感到了世人难以得到的满足和自慰。
(二)1.(1)它的源头(2)沿着(3)是(4)看,看到(5)睡(6)写
2.山岩上有几十个像巨人的脚印,就是人们所说的佛迹。
3.时间:出游——绍圣元年十月十二日;到家——二鼓。地点:白水山佛迹院。
4.“深者缒石五丈不得其所止”,“雪溅雷怒”
5.作者对白天所见的景色印象深刻,被那优美的景色陶醉,因而不能入睡,故写下此文交给幼子苏过。
比较阅读
(一)语段点将
元丰六年十月十二日夜,解衣欲睡,月色入户,欣然起行。念无与为乐者,遂至承天寺寻张怀民。怀民亦未寝,相与步于中庭。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何夜无月?何处无竹柏?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1.解释下列句子中加粗的词。
①遂至承天寺:________。②积水空明:________。
③盖竹柏影也:________。④但少闲人:________。2.“庭下如积水空明”是一个比喻句,从前后文来看,这个比喻句的本体是________。3.文中写“竹柏影”,实际上是从侧面描写________。4.本文的语言有何显著特征?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二)迁移过关 与朱元思书
风烟俱净,天山共色,从流飘荡,任意东西。自富阳至桐庐一百许里,奇山异水,天下独绝。水皆缥碧,千丈见底;游鱼细石,直视无碍。急湍甚箭,猛浪若奔。
夹岸高山,皆生寒树。负势竞上,互相轩邈,争高直指,千百成峰。泉水激石,泠泠作响;好鸟相鸣,嘤嘤成韵。蝉则千转不穷,猿则百叫无绝。鸢飞戾天者,望峰息心;经纶世务者,窥谷忘返。横柯上蔽,在昼犹昏;疏条交映,有时见日。1.给加粗字注音。
缥碧()夹岸()轩邈()鸢飞()经纶()窥谷()2.用原文语句填空。
①作者对富春江总的印象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②写水清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③写水急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④从听觉写景色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⑤文中议论的语句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3.下列句中未用对偶这一手法的一项是()A.泉水激石,泠泠作响;好鸟相鸣,嘤嘤成韵。B.蝉则千转不穷,猿则百叫无绝。
C.鸢飞戾天者,望峰息心;经纶世务者,窥谷忘返。D.夹岸高山,皆生寒树。
4.下列说法中有错误的一项是()A.“与朱元思书”中的“书”是作者写的信,“猛浪若奔”的“奔”为奔驰之意,“一百许里”的“许”表约数,“左右”的意思。
B.从结构上看,本文为总分结构,第一段总写富春江山水的特点,然后分别具体描绘异水和奇山。C.作者在表现山奇时,一写山高,二写谷深,三写林密。
D.“鸢飞戾天者,望峰息心;经纶世务者,窥谷忘返”一句流露出作者厌恶官场、超脱尘世的清高思想,同时又反衬出大自然的诱人魅力。
(一)1.①于是就 ②形容水的空无澄澈 ③原来是 ④只,只是2.月光3.月光的轻盈荡漾4.语言朴素自然,富于诗情画意
(二)1.piǎo jiá xuān yuān lún kuī 2.①奇山异水,天下独绝 ②水皆缥碧,千丈见底;游鱼细石,直视无碍 ③急湍甚箭,猛浪若奔 ④泉水激石,泠泠作响;好鸟相鸣,嘤嘤成韵。蝉则千转不穷,猿则百叫无绝 ⑤鸢飞戾天者,望峰息心;经纶世务者,窥谷忘返3.D 4.A
比较阅读
(一)①元丰六年十月十二日夜,解衣欲睡,月色入户,欣然起行。②念无与为乐者,遂至承天寺,寻张怀民。③怀民亦未寝,相与步于中庭。④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⑤何夜无月?何处无竹柏?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耳。5.下面对加粗词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念无与为乐者(思念)
B.遂至承天寺(于是,就)
C.欣然起行(高兴地)
D.相与步于中庭(共同,一起)6.用现代汉语翻译“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耳”。
7.本文集中写景的句子是第________句,其主要内容可用4个字概括为:□□□□。8.这篇文章主要表现了作者________的心境。(须扣住“月”字概括。)
(二)绍圣六年十月十二日,与幼子过游白水佛迹院。浴于汤池,热甚,其源殆可熟物。循山而东,少北,有悬水百仞。山八、九折,折处辄为潭,深者缒石五丈不得其所止。雪溅雷怒。可爱可畏。水崖有巨大迹数十,所谓佛迹也。暮归倒行,观山烧,火甚。俯仰度数谷,至江,山月出,击汰中流,掬弄珠璧。到家,二鼓,复与过饮酒,食余甘煮菜。顾影颓然,不复寐。书以付过。东坡翁。(文题:游白水,作者:苏轼)9.解释下列加粗的词语。(1)殆可熟物(&nbs
第二篇:短文两篇(答谢中书书记承天寺夜游)
姚家军 ●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
1.积累一些文言实词、虚词。3.了解两篇短文的思想内容。4.背诵并默写两篇短文。能力目标
1.重视诵读,在读的过程中把握文意,逐步提高学生的自学能力。力能 3.品味文章画面的精美、语言的精练及布局的匠心所在,提高学生初步鉴赏文学作品的能力。
德育目标
1.学习《答谢中书书》,感受作品中大自然的纯净美好,培养学生热爱祖国河山的 感情。
对逆境达观处世的从容心态。
●教学重点
引导学生感受作品优美的意境,体会作品中流露的思想感情。
●教学难点 1.《答谢中书书》画面布局的巧妙。2.《记承天寺夜游》中“闲人”的含义。
●教学方法
1.诵读教学法。陶弘景《答谢中书书》描绘了优美的山川景色,语言精美,描写生动;苏轼的《记承天寺夜游》描绘了一幅庭院月夜小景,语言朴素自然,富有诗情画意。教师应指导学生朗读,读准字音,读通文句,读出节奏、韵律、情调,在诵读中仔细品味文章的语言,深入作品意境,获得美的享受。教学中宜以朗读和背诵带动其他教学环节。
●教具准备
多媒体、录音机、示范朗读磁带
●课时安排 2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教学要点]
[教学步骤]
一、导语设计
同学们,你们觉得我们周围的一切美吗?也许你忙碌于繁重的学业中,无暇欣赏,但当你抬头远望的一刹那,你会感到窗外的一切是那样的美好。天的晴明,地的广袤,山的挺拔,树的健壮„„无不让你心动神摇。今天我们学习的《答谢中书书》就是一幅怡神悦 性的山水画轴,让我们一同去欣赏。多媒体显示:
陶弘景(452~536),字通明,南朝梁时丹徒秣陵(今江苏省江宁县)人。他曾经担任诸王的侍读,因看透了混浊的人世,后隐居句曲山,可是“国家每有吉凶征讨大事,无不前以咨询,月中常有数信,时人谓为‘山中宰相’”。谢中书即谢征,字元度,陈郡阳夏人,曾作中书鸿胪,所以称之为谢中书。陶弘景给谢征的这封回信,称道江南山水之美,笔笼 山川,纸纳四时,文辞清丽,为六朝山水小品名作。南北朝时,因政局动荡,矛盾尖锐,不少文人往往遁迹山林,从自然美中寻求精神上的解脱。因而他们在书信中常常描山绘水,表明自己所好,并作为对友人的安慰,如吴均的《与顾章节》《与朱元思书》、陶弘景的《答谢中书书》都属于此类。
第三篇:答谢中书书_记承天寺夜游_练习题
答谢中书书 记承天寺夜游 强化练习
姓名: 学号: 一.基础知识演练
1.注音 颓()鳞()遂()与()奇者
藻、()荇()2.根据课文填空。
两岸石壁,五色()晓雾将()()竞跃 未复有能()其奇者 3.解释加下划线的字词
①五色交辉: ②晓雾将歇: ③夕日欲颓: ④沉鳞竞跃: ⑤念无与为乐者: ⑥未复有能与其奇者: ⑦相与步于中庭: ⑧庭下如积水空明:
(9)欣然起行(10)水中藻荇交横(11)如吾两人者耳(12)月色入户(13)盖竹柏影也(14)但少闲人 4.文学常识填空
《答谢中书书》的作者是________,字通明,号________。题目中的第二个“书”字的意思是________。
《记承天寺夜游》选自《 》,作者是________,字子瞻,号________,是________朝的________家。他与父亲________、弟弟________合称为“________”,都被列入“唐宋古文八大家”之中。
5.判断下列说法的正确与否,对的打“√”,错的打“×”。
A.“月色入户”把月光拟人化,写得自然而生动。月光似乎懂得这位迁客的寂寞无聊,主动地与他作伴,有意慰藉我们这位失意的诗人。()
B.“念无与为乐者”写出作者被贬期间难寻知己,迫不得已才去找了一下正好也睡不着的叫张怀民的人。()
C.“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短短三句话,没有写一个月字,却无处不是皎洁的月光。作者采用的拟人的手法,正面形容与侧面烘托相结合的方法。()
D.“何夜无月?何处无竹柏?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寥寥数语,感慨深长。它包含着作者宦海沉浮的悲凉之感和由此领悟到的人生哲理,在痛苦中又得到某种慰藉的心情。()6.翻译下列句子。
两岸石壁,五色交辉。
晓雾将歇,猿鸟乱鸣。
实是欲界之仙都。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何夜无月?何处无竹柏?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_____________________ 二.课内语段阅读
(一)阅读下面的文章,回答问题。元丰六年十月十二日夜,解衣欲睡,月色入户,欣然起行。念无与为乐者,遂全承寺寻张怀民。怀民亦未寝,相与步行中庭。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___________?___________?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耳。1.文中画线处应填的句子是___________和___________。2.“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此句描写的对象是___________,“藻、荇”、是指___________,此句运用了___________的修辞手法。3.翻译句子。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耳:
4.“怀民亦未寝”中“寝”的读音是___________,意思是___________,成语___________中有这个字,就作这个意思讲。
5.文中最能表现作者自豪自慰又惆怅悲凉心境的句子是哪一句?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二)元丰六年十月十二日,夜,解衣欲睡,月色入户,欣然起行。念无与乐者,遂至承天寺,寻张怀民。怀民亦未寝,相与步于中庭。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何夜无月?何处无竹柏?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1. “何夜无月?何处无竹柏?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一句中蕴含着作者怎样微妙而复杂的思想感情?
2.上文贯穿全文的线索是
,描写月夜庭中景色的句子是 “
。”,怎样理解这句话?。
(三)根据课文回答问题。
①
。
。两岸石壁,五色交辉。青林翠竹,四时俱备。晓雾将歇,猿鸟乱鸣;夕日欲颓,沉鳞竞跃。实是欲界之仙都。②
。
1.《答谢中书书》选自《
》,作者
,字,号。
2.填补原文空白。
3.总领全文的语句是:。4.这篇短文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
答谢中书书 记承天寺夜游 练习题【参考答案】
一.1、tuí lín suì yù zǎo xìng
2、交辉 歇 沉鳞 与
3.①交相辉映 ②消散 ③坠落 ④潜游在水中的鱼 ⑤考虑、想到 ⑥参与,这里指欣赏 ⑦共同,一起 ⑧形容水的澄澈(9).愉快地,高兴地(10).交叉错杂(11).语气词,相当于“而已,罢了”(12).单扇的门,一说指堂屋的门(13).连词,承接上文,解释原因,相当于“原来是”(14).连词,只是,不过
4、陶弘景;华阳隐居;信。
东坡志林;苏轼;东坡居士;宋;文学;苏洵;苏辙;三苏 5.A.√B.×C.√D.√
6.两岸的石壁色彩斑斓,交相辉映。
早晨的雾气即将消散,猿猴和鸟的叫声杂乱无章。(交织在一起)实在是人间天堂。
月色洒满庭院,如水一般清明澄澈,水中藻荇纵横交错,原来是竹子和松柏的影子。
哪一夜没有月光?哪里没有竹子和松柏?只是缺少像我俩这样的闲人罢了。二(一)1.何夜无月 何处无竹柏 2.月光 竹柏影 比喻
3.只是缺少像我们两个一样清闲而有雅趣的人。4.qǐn友好亲睡觉,废寝忘食等。
5.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耳。(二)
1.既有欣喜愉悦,又有落寞孤寂的心情。这是因为苏轼政治上失意,内心苦闷,才纵情山水,在江山月夜中找到美景寄托自己的苦闷;另一方面大自然给了作者无穷的愉悦,令作者陶醉,远离人间世俗,使作者感到了世人难以得到的满足和自慰。
2.上文贯穿全文的线索是月色(或月光),描写月夜庭中景色的句子是 “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怎样理解这句话?本句的意思是:月光照在院子里,好像水一样空明澄澈,水中藻、荇纵横交错,原来是竹子和柏树的影子。作者以高度凝练的笔墨,点染出一个空明澄澈、疏影摇曳、亦真亦幻的美妙境界。
(三)1.全上古三代秦汉三国六朝文·全梁文陶弘景 通明 华阳隐居 2.①山川之美 古来共谈 高峰入云 清流见底 ②自康乐以来 未复者能与其奇者
3.总领全文的语句是:山川之美,古来共谈。4.表达了作者对秀美山川的热爱和赞美之情。
第四篇:《答谢中书书》《记承天寺夜游》练习题
《答谢中书书》练习题
一、基础知识。
1.根据课文填空并解释字词。
两岸石壁,五色(): 晓雾将():()竞跃: 未复有能()其奇者:
2、解释加下划线的字词。
①四时俱备()
②晓雾将歇()③夕日欲颓()④沉鳞竞跃()⑤念无与为乐者()
⑥未复有能与其奇者()
3、解释下列各组一词多义现象
(1)欲:夕日欲颓()(2)与:未复有能与其奇者()
实是欲界之仙都()念无与为乐者()欲穷其林()相与步中庭()
4、文学常识填空
《答谢中书书》的作者是,字通明,号。题目中的第二个“书”字的意思是。
5、下边两个句子各用了什么修辞手法?(1)高峰入云,清流见底。()(2)夕日欲颓,沉鳞竞跃。()
6、判断下列说法是否正确,对的打“√”,错的打“×”。
A.“月色入户”把月光拟人化,写得自然而生动。月光似乎懂得这位迁客的寂寞无聊,主动地与他作伴,有意慰藉我们这位失意的诗人。()
B.“念无与为乐者”写出作者被贬期间难寻知己,迫不得已才去找了一下正好也睡不着的叫张怀民的人。()
C.“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短短三句话,没有写一个月字,却无处不是皎洁的月光。作者采用的是动静结合,正面形容与侧面烘托相结合的方法。()D.“何夜无月?何处无竹柏?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寥寥数语,感慨深长。它包含着作者宦海沉浮的悲凉之感和由此领悟到的人生哲理,在痛苦中又得到某种慰藉的心情。()7.翻译下列句子。
(1)两岸石壁,五色交辉。(2)晓雾将歇,猿鸟乱鸣。(3)实是欲界之仙都。(4)青林翠竹,四时俱备。(5)夕日欲颓,沉鳞竞跃。
(6)自康乐以来,未复有能与其奇者。
二、课文理解题。
1、《答谢中书书》中总领全文的句子是:
2、《答谢中书书》中极力描写山之高、水之净、境界清新的句子是:
3、文中的静景是:,文中的动景是:
4、文中对这幅清丽自然、有声有色的江南山水画的赞美之句是:
5、文中感叹世人追逐功名,无暇欣赏奇丽的山水,从而曲折的表达作者清高的句子:
6、“山川之美,古来共谈”内含作者什么感情?
7、运用仰观俯察两种视角,写白云高山流水三重风物的对偶句是
8、讲究色彩搭配,表现一年之美,呈现出一派绚烂辉煌的气象景象的对偶句是
9、将听觉、视觉结合,由静入动,表现一日之美,传达了生命气息的对偶句是
10、最能体现作者思想感情的语句是
11、“实是欲界之仙都,自康乐以来,未复有能与其奇者。”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
12、《答谢中书书》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
答:
《记承天寺夜游》练习题
一、基础知识及运用
1、《记承天寺夜游》选自《
》,作者是,字子瞻,号,是 朝的 家。他与父亲、弟弟 合称为“ ”,都被列入“唐宋古文八大家”之中。
2、填空:
(1)文章描绘了苏轼在承天寺夜里见到的,同时也抒发了自己 的苦闷心情。(2)描写承天寺优美夜景的句子是。
3、翻译下列句子:
⑴怀民亦未寝,相与步于中庭。
⑵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
4、下面对加点词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念无与为乐者(思念)
B.遂至承天寺(于是,就)C.怀民亦未寝(睡觉)
D.相与步于中庭(共同,一起)
5、下列说法有误的一项是()
A.本文写在作者贬职期间,作者在文中表达的感情与柳宗元《小石潭记》中的一致。
B.文中“月色入户,欣然起行”“念无与为乐者,遂至承天寺”等句都与“闲”字相关。
C.苏轼此时被贬为黄州团练副使,这是一个有名无实的官,所以他自称闲人。
D.本文写景较为简洁,用素描的笔法,写月色,写景物,给人清静雅致的感觉。
6、这篇文章主要表现了作者 的心境。
7、“月色入户”意思是,这句话运用了 的修辞手法。
8.文中表现兴奋和喜悦的句子是,它与“ ”一句相照应,显得一起一伏,一沉闷,一活跃。
9.“寻张怀民”一句中的“寻”字用得好,你认为好在哪里?
10.文章“记”的要素是:
时间: 地点:
人物: 事件:
11.本文的构思角度是()
A、托物言志 B、即景生情 C、类比象征 D、以物喻人
二、阅读理解
元丰六年十月十二日夜,解衣欲睡,月色入户,欣然起行。念无与为乐者,遂至承天寺,寻张怀民。怀民亦未寝,相与步于中庭。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何夜无月?何处无竹柏?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耳。1.文中写了两个人,这两人的相同点是: 2.写出文中用水草比喻月光下竹柏摇曳的句子。3.为什么作者不能入睡,又“欣然起行”的?
4.“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一句,把 比作 _,把 比作。
5.“月色入户”一句中“入”字用得好,好在哪里?
6.划分句子的朗读节奏
(1)相 与 步 于 中 庭
(2)但 少 闲 人 如 吾 两 人 耳
7.文中“念无与乐者”“念”的结果是。
8.文中描写月光的句子是,描绘了一个 的美妙境界。
9.文中表达作者感情的句子是⑴ ;⑵。10.选出句子阅读停顿正确的一项()
A.念/无与为乐者,遂至/承天寺,寻张怀民。
B.怀民亦未寝,相与步/于中庭。
C.但少闲如吾/两人者耳。
D.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
11.文中最能表现作者自豪自慰又惆怅悲凉心境的句子是哪一句?
12.文章结尾流露出作者怎样的情绪?(3分)
13.对“何夜无月?何处无竹柏?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一句理解有误的一项是()
A.哪里都有月夜、竹柏,只是缺少我们两个这样的赏月的“闲人”罢了。
B.表现了作者为大自然的美景所陶醉,而产生了异常欣喜的心情。
C.表现了作者在政治上受排挤,心情苦闷,只好去大自然中寻找快乐和解脱。
D.表现了作者超然物外、旷达乐观的生活态度。
第五篇:答谢中书书_记承天寺夜游_练习题
答谢中书书 记承天寺夜游 练习题
一.基础知识演练 1.注音(7分)
颓()鳞()遂()荇()与()奇者 藻、()荇()
2.根据课文填空并解释字词。(12分)
两岸石壁,五色():________________ 晓雾将():________________()竞跃:________________ 未复有能()其奇者:________________ 3.解释加下划线的字词(28分)
①五色交辉: ②晓雾将歇: ③夕日欲颓: ④沉鳞竞跃: ⑤念无与为乐者: ⑥未复有能与其奇者: ⑦相与步于中庭: ⑧庭下如积水空明:
欣然起行()水中藻荇交横()如吾两人者耳()月色入户()盖竹柏影也()但少闲人()4.文学常识填空(11分)
《答谢中书书》的作者是________,字通明,号________。题目中的第二个“书”字的意思是________。
《记承天寺夜游》选自《 》,作者是________,字子瞻,号________,是________朝的________家。他与父亲________、弟弟________合称为“________”,都被列入“唐宋古文八大家”之中。5.判断下列说法的正确与否,对的打“√”,错的打“×”。(4分)A.“月色入户”把月光拟人化,写得自然而生动。月光似乎懂得这位迁客的寂寞无聊,主动地与他作伴,有意慰藉我们这位失意的诗人。()
B.“念无与为乐者”写出作者被贬期间难寻知己,迫不得已才去找了一下正好也睡不着的叫张怀民的人。()
C.“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短短三句话,没有写一个月字,却无处不是皎洁的月光。作者采用的是动静结合,正面形容与侧面烘托相结合的方法。()
D.“何夜无月?何处无竹柏?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寥寥数语,感慨深长。它包含着作者宦海沉浮的悲凉之感和由此领悟到的人生哲理,在痛苦中又得到某种慰藉的心情。()6.翻译下列句子。(12分)
两岸石壁,五色交辉。晓雾将歇,猿鸟乱鸣。
实是欲界之仙都。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_______________ 何夜无月?何处无竹柏?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_____________________ 二.课内语段阅读
(一)阅读下面的文章,回答问题。
天丰六年十月十二日夜,解衣欲睡,月色入户,欣然起行。念无与为乐者,遂全承寺寻张怀民。怀民亦未寝,相与步行中庭。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___________?___________?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耳。(14分)
1.文中画线处应填的句子是___________和___________。(2分)2.“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此句描写的对象是___________,“藻、荇”、是指___________,此句运用了___________的修辞手法。(3分)
3.翻译句子。(3分)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耳:
4.“怀民亦未寝”中“寝”的读音是___________,意思是___________,成语___________中有这个字,就作这个意思讲。(3分)5.文中最能表现作者自豪自慰又惆怅悲凉心境的句子是哪一句?(3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二)元丰六年十月十二日,夜,解衣欲睡,月色入户,欣然起行。念无与乐者,遂至承天寺,寻张怀民。怀民亦未寝,相与步于中庭。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
何夜无月?何处无竹柏?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19分)1.本文选自________,作者________,字________,号________,________(朝代)________家、________家,与父________、弟________合称“三苏”,三人同为________之列。苏轼死后谥号________。(6分)
2.解释加粗的词语。(4分)
遂至承天寺________庭下如积水空明________ 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________ ________ 3.“何夜无月?何处无竹柏?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一句中蕴含着作者怎样微妙而复杂的思想感情?(3分)
4.文中“何夜无月?何处无竹柏?”显然与实际不符,因为并非每夜都能见到月色,每处都有竹柏。你又是如何理解这句话的?(3分)
5.简要说说这篇文章表露了作者什么样的特殊心境。(3分)(三)根据课文回答问题。
①
。
。两岸石壁,五色交辉。青林翠竹,四时俱备。晓雾将歇,猿鸟乱鸣;夕日欲颓,沉鳞竞跃。实是欲界之仙都。②
。1.《答谢中书书》选自《
》,作者,字,号
。(4分)
2.填补原文空白。(6分)
3.这篇短文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3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