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新产品前期开发工作(推荐)
新产品前期开发工作: 1)新产品开发预算及进度。(预算:含材料费用,模/治具费用,检测工具费用/材料送检费用/校正费用和潜在风险费用等。进度:从第一批请购物料开始,到样品,样品检测,首样,封样,试产,小批量量产,正式量产等,可能涉及到需要协助的部门等。)
2)新产品开发目标供应商拟定。(如需制定特殊行业供应商,特殊工艺或特种材料供应商等。)
3)新产品开发替代物料(备用)。如材料费用超出预算时,是否可用替代料等。)4)新产品的市场走向决定产品是否需要哪些测试,需要符合销售市场的哪些规定等。
2.供应商资历选择:
5)专业生产能力(行业,周期,客户群,以及资历证书等)。
6)品质及服务(质检设备及工具,亦可通过车间环境与员工操作看出对品质的态度,从而评估品质等级。服务的配合度是否可以及时调整等)。
7)整体实力(机台设备,车间环境,员工工作状态及素养,管理规模)。8)后台背景(如政府合作,公共关系等)。
3.原材料供应商资历调查/核实:
1)红盾网,官方企业信息查询有效信息。2)周边工厂口碑。3)政府部门信息。4)与员工交流。5)合作伙伴群信息。
4.新建供应商前期准备:
1)供应商信息是否全面。2)供应商资历是否真实可靠。3)供应商生产能力是否符合满足需求。4)供应商配合度与意愿是否满足需求。5)供应商管理发展目标是否符合公司发展。
5.新产品报价单制作:
1)优选表至少需要2家及以上报价(用公司报价格式提供正式报价),附件优先表作为参考。
2)报价条件需统一。(材质,规格,工艺等)。3)MOQ多项选择,便于后续订单跟进。
4)样品报价的单价金额和数量决定由哪位总监签核。
5)未建入BOM 前的报价(鉴于未建BOM)故此报价的签核需会同两位总监一并签核。
6)涉及样板费用,模/治如何返回(塑胶模具中保用多少模次,cycle time, cavity,如可以最好提供成本分析表)以及量产付款方式等。
6.新产品样品制作要求:
1)工程图纸(材质要求,公差要求)。2)样品品质检测工具和方法。3)样品交期。4)样品工艺要求。
7.首样要求:
1)材料/材质检测结果是否符合需求 2)首样周期。
3)首样签样(如条件许可,供应商会同品质,工程,和生产一起)4)新产品首次(试产前)会议。
8.试产前期:
1)新产品试产发布。(主导部门:工程 会同品质,生产,进出口及关务及财务)主要目的是在试产前期可能遇到的问题,需跨部门如何解决。
2)新产品试产品质标准和要求,SOP 规范,包装要求,出口要求及其他注意事项。3)新产品产能预估,销售预测及市场定位。(如每年销售额/量,及产品走向是否为中高端消费等。)
第二篇:新产品开发工作流程
新产品开发、上市工作流程
一、项目的提出
研发中心、市场部、销售公司根据本部门对市场的调研和了解,以《项目提出建议书》的形式提出项目建议。
各部门所提出的项目应结合公司近、中、远期的发展规划,并对产品进行初步定位,包括为公司未来发展方向建议的技术储备项目。所有提出的项目应于每月10日前交研发部汇总、筛选,并由研发副总在每月13日的研发会议上,组织各部门对提出的项目进行可行性讨论,并确定该项目的废、立,以及是否由市场部进行前期的市场调研再行决定。
二、项目调研
市场部依据研发会议的决议,对拟进行市场调研的项目制定调研方案。市场调研方案包括调研的方法、时间、地点等方面的内容。调研方案经企划副总批准后,由市场部组织实施调研工作。
研发中心、销售公司可根据本部门的工作需要,进行相应的市场调研,其调研方案必须经过本部门主管领导签字确认后执行。如需要市场部或其他部门协助进行时,应及时沟通,并提供相应的市场调研方案。
三、调研结果确认
市场部根据调研方案中规定的推进计划,将调研结果以调研报告的形式交企划副总审核,由企划副总提出调研结论。
四、立项的确认
通过研发会议决议或市场部调研结论同意立项的项目,由研发部汇总,并制定相应的项目研发推进计划,呈报总经理批准执行。如项目不能通过立项,则停止运作。
五、项目开发
研发中心将总经理批准执行的项目研发推进计划,下发各相关部门,各部门根据推进计划中的时间安排制定本部门的工作计划。在项目推进过程中,研发中心将在必要时向相关部门通报项目进行情况。如在项目推进的过程中发生异常情况,研发中心将以书面形式通知各相关部门。项目的实施可采取自行研发、购买专利、技术合作等多种形式。
(一)产品小试阶段
1.通过技术资料的搜集,设计新产品的试验方案,试验方案包括:试验配方、工艺过程等内容。
2.新产品使用的原辅料原则上以公司现有的原辅料优先选择,若为公司内部没有的原辅料,可联系厂家索取样品。必要时,可请综合计划部协助解决。
3.新产品经过反复试验和改进后,可将认为满意的产品在研发中心内部进行品尝。研发中心品尝通过后,进行集团公司内部品尝。
4.公司内部品尝前,应依据新产品不同的特点,设定相应的通过标准,超过评定标准时,则视为新产品小试通过。如内部品尝未能通过,则应对新产品继续进行试验和改进。
5.在新产品研制过程中,如遇到技术方面或其他方面不能逾越的困难时,可通过购买专利、技术合作等多种途径寻求解决办法。
6.小试通过的新产品必须通过研发总工程师的合格鉴定,方可进行中试申请。
(二)中试准备
1.新产品小试通过后,即进行相关技术文件的编写工作。技术文件包括:原辅材料采购标准、原辅材料检验标准、生产加工工艺、成品检验标准。技术文件须经研发总工程师、研发副总核准。
2.进行中试申请,在申请中应明确中试的时间、地点、目的、生产数量等内容,并附所需原辅材料及包装物明细。中试申请经研发总工程师、研发副总、生产副总批准后,由综合计划部协调安排备料、生产等相关事宜,应在1个月内安排中试的具体时间。
3.研发人员在中试前一天到达中试现场,进行技术文件的下发和生产工艺、操作要点等相关内容的培训。参加培训人员应包括:生产部经理、车间主任、相关班组长、品控部经理、工艺员及质检员。
(三)新产品中试
1.新产品中试的全过程由生产部人员按工艺进行操作,品控人员对生产过程进行监控和记录,研发人员现场跟踪指导,及时了解和处理新产品在生产过程中出现的技术问题。
2.中试产品计入生产产品中,研发部不需申领任何原辅材料和包装物。中试产品采用简易包装物进行包装,并在产品外包装箱上粘贴标签,注明产品名称和中试时间。中试产品由研发人员与生产部共同办
理入库手续,并在交接记录上签字确认。
3.中试进行后,分公司总经理及各相关部门主要负责人应及时填写《中试成果确认/验证记录》。如中试进行顺利,则签字确认中试成功;如存在技术或工艺方面的问题,则须在上对存在问题进行阐述,说明原因,并签字确认。
4.如中试进行三日后,分公司总经理及各相关部门主要负责人仍未完成《中试成果确认/验证记录》,则视为分公司确认新产品中试成功。
5.中试结束后,收回下发的全部技术文件。依据生产过程所反映的情况,对原辅材料采购标准、原辅材料检验标准、生产加工工艺、成品检验标准进行修订,由研发总工程师核准。核准后的技术文件交副董事长和研发中心存档。
(四)产品上市前的相关工作
1.产品通过中试后,研发人员将产品说明、包装尺寸提供给市场部,市场部根据情况通知广告包装部开始进行产品包装设计。研发中心将《中试成果确认/验证记录》的复印件交综合计划部,产品开发工作完成。
2.研发中心提供产品配方给财务部,由财务部对产品进行定价。如销售部不能认同试销产品的定价,可由财务部、研发中心、综合计划部协调解决。
3.市场部根据情况,安排对新产品进行品尝、调研。
4.研发中心可根据市场部品尝、调研情况反馈的信息,对产品工艺和配方进行微调,对相关的技术文件进行修改,并将修改后的工艺文
件下发。
(五)其他
通过技术合作等方式运作的项目,由研发中心按公司规定和需求对合作方进行筛选,签订合作合同,并对该项目进行监控。
六、产品上市后
产品上市后,研发部可根据市场部的市场调研结论和销售部门的反馈意见,不断完善新产品加工工艺和风味特色。
第三篇:新产品开发管理办法
Q/NSU011JS1-2002
新产品开发管理规定范围
本规则规定了新产品开发的程序,包含了从项目立项、项目实施、项目验收与鉴定、资金保障、项目的组织领导等相关流程与规定。
本规则适用于公司所属部门、子公司新产品开发管理。新产品开发管理以项目形式实施管理。组织领导
2.1 项目的立项由总师办负责策划,经总经理批准实施。
2.2 项目的实施由总师办负责组织实施。
2.3项目的验收、鉴定、专利申请等由总师办负责组织实施。
2.4总师办负责监督项目的实施进度。项目提出
项目可由研发人员、业务人员、其他人员、公司领导提出并由提出人员填写《项目建议书》报总师办审核。项目立项
总师办根据市场调研、市场预测、用户对产品的要求以及收到的“项目建议书”拟制新产品试制计划,并组织研发部、业务部、制造部、采供部、生产计调部、品管部、财务部等部门讨论形成新产品计划报总经理审批立项。项目实施
5.1对已立项的新产品,总师办以“设计任务书”形式向技术部门下达新产品试制任务,并
确定不同项目负责人,由技术部门和项目负责人负责组织实施。
5.2项目负责人根据市场调研或分析补充项目建议书内容,并拟制新产品开发计划任务书和
方案论证报告报总师办审核,总师办汇总后报总经理审批。
5.3技术部确保新产品开发工作按计划正常进行。
5.4业务部、制造部、品管部、财务部、研发部在新产品开发过程中应担负起相关职责,以
促进新产品开发工作的顺利进行。
5.5总师办对项目实施全过程进行监管。项目验证
6.1当项目具备论证条件时,由项目负责人编制“设计开发验证报告”,报总师办核准。
6.2样机验证通过后,开发部组织相关部门对小批量生产的可行性进行疹会,填写试产报告,报总师办审核,经总经理批准后,开发部门指导生产部门进行小批量试产。项目鉴定
7.1新产品小批量试产后并具备设计确认条件后,由总师办组织召开相关新产品设计确认会
议进行确认,此确认视同企业技术鉴定。
7.2对需要通过上级鉴定的产品,由总师办按国家有关规定负责组织实施。专利申请
8.1对需要申请专利的项目,由总师办负责组织实施。
8.2各相关部门有配合总师办组织专利申请的义务。项目变更
9.1项目变更是指产品功能的增加或减少、产品性能等方面的修改、新产品开发的终止、项
目组成员的调整。
9.2在项目实施过程中,如因市场、技术、资金、人力等原因,需对项目进行项目变更的,由项目组提出变更申请,部门审签后报分管研发的公司领导,由分管领导组织讨论决定。因市场原因需做变更的,由市场部提出变更申请。
9.3项目变更申请及方案报总师办备案。
9.4 总师办根据申请项目变更的原因组织相关部门对项目变更进行讨论,并将讨论结果和建
议书报总经理审批,经总经理批准后生效。项目推广
10.1项目验收合格后,由市场部根据《商业计划书》市场开拓工作。
10.2研发部门、市场部有协助业务部开拓新产品市场的义务与责任。
10.3 资金保障
财务部根据市场部报来的项目经费使用计划做好资金准备工作,并确保经费的正常使用。奖励
11.1为奖励和提高全体员工关心新产品开发的热情与积极性制定此奖励措施。11.2奖励对象为包括公司高层领导的全体员工。
11.3奖励标准另行制定。
补充说明:
本规定由公司总工程师办公室提出。
本规定由公司总工程师办公室负责起草。
本规定由公司总工程师办公室负责解释。
第四篇:新产品开发计划
新产品开发计划书
计划书内容主要包括开发课题的描述、开发的目的、开发的期限、开发组织体制、预期成果、质量标准与要求、经费预算、开发后期的试生产和试销售等内容。一项完整的新产品开发计划一般需要五个步骤才能完成,即确定目标、确定计划前提(环境与资源)、提出可行性方案、评估与确定方案和拟定细节方案。
本文参照国内外一些企业新产品开发计划书的范例,编制了一份新产品开发计划书,供读者在生产实践中参考。
新产品开发计划书范例
1)课题名称(标题)
2)开发期限
3)开发经费
4)开发组织体制(负责人及各成员的所属部门、职务及人员分工)
5)开发经费的用途、明细分类 ① 设备装置费用;② 易耗品等明细分类。
6)开发目的(用户的需求、产品开发的目标、开发目的等)
7)新产品的概况 ①产品的特征、构造以及各种规格;② 新产品的技术质量(质量目标)。
8)研究计划与方法(研究计划、方法 及预期成果)
9)新产品开发的基本计划 ①开发的目标(新产品开发的目标与用户需求倾向的一致性);② 技术质量(新产品的技术质量与用户需求的一致性);③ 独创性(与现有竞争商品相比,新产品的特点、吸引力或新颖性、先进性)。
10)未来市场 ①市场规模(5 年后新产品的市场规模比现在将扩大百分之几);② 市场占有率(预计新产品的市场占有率能比现在扩大百 分之几);③新产品的生命周期(预计新产品的有效寿命有多长)。
11)开发体制上的问题(现有的开发体制是否存在问题)①开发技术、人员(现有开发技术能力、经验和人才条件及加强的必要程度); ②开发设备、机器(现有开发所必需的设备、机器的条件及加强的必要程度)。
12)生产体制上的问题(现有的生产体制是否存在问题)①生产技术、人员(现有
第五篇:新产品开发计划书
新产品开发计划书
计划书内容主要包括开发课题的描述、开发的目的、开发的期限、开发组织体制、预期成果、质量标准与要求、经费预算、开发后期的试生产和试销售等内容。一项完整的新产品开发计划一般需要五个步骤才能完成,即确定目标、确定计划前提(环境与资源)、提出可行性方案、评估与确定方案和拟定细节方案。
本文参照国内外一些企业新产品开发计划书的范例,编制了一份新产品开发计划书,供读者在生产实践中参考。
新产品开发计划书范例
1)课题名称(标题)
2)开发期限
3)开发经费
4)开发组织体制(负责人及各成员的所属部门、职务及人员分工)
5)开发经费的用途、明细分类 ① 设备装置费用;② 易耗品等明细分类。
6)开发目的(用户的需求、产品开发的目标、开发目的等)
7)新产品的概况 ①产品的特征、构造以及各种规格;② 新产品的技术质量(质量目标)。
8)研究计划与方法(研究计划、方法 及预期成果)
9)新产品开发的基本计划 ①开发的目标(新产品开发的目标与用户需求倾向的一致性);② 技术质量(新产品的技术质量与用户需求的一致性);③ 独创性(与现有竞争商品相比,新产品的特点、吸引力或新颖性、先进性)。
10)未来市场 ①市场规模(5 年后新产品的市场规模比现在将扩大百分之几);② 市场占有率(预计新产品的市场占有率能比现在扩大百 分之几);③新产品的生命周期(预计新产品的有效寿命有多长)。
11)开发体制上的问题(现有的开发体制是否存在问题)①开发技术、人员(现有开发技术能力、经验和人才条件及加强的必要程度); ②开发设备、机器(现有开发所必需的设备、机器的条件及加强的必要程度)。
12)生产体制上的问题(现有的生产体制是否存在问题)①生产技术、人员(现有的生产技术能力和人才条件及加强的必要程度);② 生产设备(现有生产设备的条件及加强的必要程度)。
13)销售体制上的问题(新产品销售体
制是否存在问题)①销售网(现有销售网是否充足及加强的必要程度);② 销售能力(现有销售人员
及销售能力足够与否及加强的必要程度)。
14)预期效益性(新产品销售的预期利润计划及预期完成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