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一个农民与他的巨著典型事迹材料
一个地地道道的农民,衣衫粗朴、语言木讷、没有受过任何专业教育;《生产力发展史》,一部学术味颇浓的巨著书稿,宏论古今,纵谈中外,洋洋洒洒千万余言。用通俗的眼光来看,这无论如何是一对不相称的东西。如果不是他以非常农民的方式向你展示新华出版社的出版合同,中国生产力学会的学术鉴定书,还有表明他真实“出处”的身份证,那种他可能有思维障碍的疑问是很难一下子让人打消的。
一场争论引发一个梦想
**土生土长在**县的一个山窝窝里。1978年,**冲击高考没有成功,顺理成章成了一个农民。在与泥巴庄稼打交道的日子中,**的大脑没有停止思考,他一直保持着对世界的好奇,他有一个认死理、喜欢与人辩论的习惯,对自己认定的东西决不轻易改变态度。而这种不撞南墙不回头的性格也就决定了他这一辈子的命运。有一次,他到县里的一个工厂去玩,和厂里的工人们聊起了天,聊着聊着争论就开始了。“到底是先有工人还是先有农民?”代表农民的**和工人们为这个简单却又无从得到答案的问题争得面红耳赤、互不相让。没有说服工人们的**悻悻回到家中,脑子却一直围着这个问题在转。他左思右想,要搞清这个问题必须先弄清几个大问题,即农业是怎样起源的?工业是怎样起源的?然后它们会带出一系列问题,而如果对整个人类生产力的发展进程进行一个通史的研究就可以把这些问题全部解释。**想,我为何不专门研究一下这个问题,写一部《生产力发展史》的书呢?
如果在专业学术界谁提出这么个想法,且背后还有一个强有力的班子,这还是一个浩大的学术工程。其涉猎之广,理论之宏阔非常人所能想象,而对于身处落后农村的**来说,他要一个人独立完成这项工作,这不啻是一个梦想或一个笑话。然而,也许是因为“无知无畏”,**就这样开始了漫漫的写作之路。
著书20年白了少年头
**没谱没样地开始了他的宏伟计划。
就是前期的准备工作也是非常不容易的。他首先啃马克思的《资本论》,啃列宁的关于资本主义、帝国主义经济的著作。伟人们几十年心血凝成的论著把只有中学文化的**弄得昏天黑地才勉强吃透。可光这些是远远不够的,他必须展开大量的阅读。他花了几年的时间把**县图书馆和鹤城区图书馆几千册历史学、考古学、经济学读了个遍。在枯燥而抽象的书海中遨游是非常艰辛的,为了理解不时冒出的问题,**还要经常借助《汉语大词典》、《中国大百科全书》等工具书。慢慢地道路越来越畅,他的胃口也越来越大。他扩展到**省图书馆、甚至北京的国家图书馆,《近代英国史》、《物价经济学》、《中国通史》……一部部在普通人看来极其乏味的书让**如饮甘露。他几乎把他所有的“活动钱”都投放在买书上,书一般是3、4块钱一本,最贵的一本书是17块,在那时候也是不菲的价格,足够吃一个月的伙食。但只要是与他的选题相关的书他都不计后果地疯狂采购。**后来做了泥水匠,承包建房子,每个月可拿到100多元的“高工资”,可他念念不忘的还是买书看书。
**“陷入太深”,除了看书记录外,对周围的事物非常漠然,相当一部分人视他为“怪物”,所以他到了结婚娶亲的年龄,还是孑然一身。20多、30多都过了,**横下一条心:干脆这一辈子就与书为伴,把写书作为一生之托算了。1985年,他患了一场大病———出血热,休克。冥冥之中他在挣扎:我是不是死了,但为什么我还能思想?我是不是还活着,但为什么周围一片漆黑,看不到一丝光亮?就在这么反复拷问着,他终于反转了阳世。而这次生死劫难却让他更坚定了完成这项工程的决心:人一辈子说过去就过去了,而计划做的事情没有做成才是终生遗憾。
进入痴迷境界的**是很难用马思洛的需求理论来加以解释的,除了达到“食能果腹、衣能蔽体”的水平外,他省略了中间的层次,而在对抽象理论的追求和信仰中得到一种极大的满足。他对物质方面几乎不存在要求,**一年中除了吃饭外,其余的个人费用只有100多块钱,也是用于买笔墨纸张、牙膏理发等,十年当中他只买过一双皮鞋,衣服都是朋友们赞助的,自己没有买过一件。他的思维经常在两个大区间内跳跃:一边是砖头、泥水、粗糙饮食构成的生活空间,一边是跨越时空的理性王国,而**却驾轻就熟地完成这种跳跃。所以对于**来说是不存在寂寞和空闲的概念的。哪怕是半个小时的功夫,他就沉浸在书本给他带来的快乐当中。
从1987年开始,**就开始边工作边写作了。首先是模仿马克思的《资本论》的写法,一天坚持写500字,每天寻章摘句步履艰难,后来在恩格斯的《家庭私有制和国家的起源》中得到很大的启发:只要有自己的观点利用别人的资料是不错的。这一下他信心更足了,写作的节奏也加快了,每天可写1000字。而在1993年以后**基本摆脱了模仿的路数,可以比较自由地驾驭材料按自己的思路来进行写作了。**花了22个月近两年的时间完成了第一本书近40万字的初稿,而写第二本书时速度大大加快了。“恰似玩仙痴不醒,春风蝴蝶睡乡深”。在做工、看书、写书的周而复始的轮回中,一个一个的年头流水般逝去,**像一个闭关修炼的道长,当他在20年的孤独著述中走出的时候,他也完成了从人类蛮荒年代到机械、光电高科技年代的长长的穿越。1000多万字的书稿已经成型,而40多岁的他已是鬓发斑白……
谁能圆他出版梦
1998年,**的《生产力发展史》一二卷80万字的修改稿完成了。他又开始了一个新的漫长的征程。为了这部著作的出版,他首先找到**的几家出版社。对于一个农民写就的这样一个一般人望而生畏的“大部头”,编辑们都不敢在学术上认定,而更要命的是,对于这样一部明显难以产生市场效益的著作,如果没有资金支持的话,谁也担不起这个风险。
被婉言谢绝的**决不会就此罢休的,**打点行装上了北京。在偌大的一个首都,**像一只不知疲倦的蚂蚁。在各个出版机构来回奔走,出于相似的理由,**又一次次被拒之门外。40多岁的汉子,忍不住哭了。一辈子的寄托,几十年的心血难道就这样废了?自己几十年呕心沥血的作品难道确实毫无价值?他又鼓起勇气一家一家地找下去,终于在到北京的第10天他在新华出版社的传达室被一个编辑叫住了,编辑看了许久抬起头:“这个本子不错,你去找科技处的周处长,他是专门管这个的。”他捞到救命稻草般找到周处长。几天后,周处长给他回话:“我们可以跟你签订合同出书,但这样的学术著作必须有权威部门的鉴定,北京有一个专门的生产力学会,都是大人物,你赶紧找他们给你审稿,但资金还得自己想办法。”中国生产力学会,由国家统计局原局长张塞担任会长,成员是中国社科院经济研究所、北京大学等学术机构的一批名头响当当的专家教授。这些人有一些他在平时的阅读中接触过名字的,都是可望不可及的学术权威,他们认不认可自己的这个成果呢?“就当是对自己一生努力的一次审判吧。”**把书稿递上去,然后在南苑机场的老乡处找了一个不要钱的住所住下,白天就钻进国家图书馆看书。
经过长时间的争取和等待,学术评审会于XX年2月4日在北京友谊宾馆举行,专家们对**书稿作出判断:选题好,研究十分有意义;采用分期标志恰当,比他人的研究更细密。我国生产力理论界一般把古代生产力分为石器、铜器、铁器三个时代,而**把它分为旧石器、中石器、铜石器并用、青铜器和手工铁器6个时代。所用史料丰富,作者花了大力气收集了极其丰富的史料,涉及古今中外,难能可贵。专家们说,像这样的一部著作,在学术界通常要有许多协调合作才能完成,而**一个人独立做了一件“不可能做成的事情”,真是难以想象!听到这句等待了多年的话,**热泪盈眶!
第二篇:一个农民与他的巨著典型事迹材料
**,一个地地道道的农民,衣衫粗朴、语言木讷、没有受过任何专业教育;《生产力发展史》,一部学术味颇浓的巨著书稿,宏论古今,纵谈中外,洋洋洒洒千万余言。用通俗的眼光来看,这无论如何是一对不相称的东西。如果不是他以非常农民的方式向你展示新华出版社的出版合同,中国生产力学会的学术鉴定书,还有表明他真实“出处”的身份证,那种他可能有思维障碍的疑问是很难一下子让人打消的。
一场争论引发一个梦想**土生土长在**县的一个山窝窝里。1978年,**冲击高考没有成功,顺理成章成了一个农民。在与泥巴庄稼打交道的日子中,**的大脑没有停止思考,他一直保持着对世界的好奇,他有一个认死理、喜欢与人辩论的习惯,对自己认定的东西决不轻易改变态度。而这种不撞南墙不回头的性格也就决定了他这一辈子的命运。有一次,他到县里的一个工厂去玩,和厂里的工人们聊起了天,聊着聊着争论就开始了。“到底是先有工人还是先有农民?”代表农民的**和工人们为这个简单却又无从得到答案的问题争得面红耳赤、互不相让。没有说服工人们的**悻悻回到家中,脑子却一直围着这个问题在转。他左思右想,要搞清这个问题必须先弄清几个大问题,即农业是怎样起源的?工业是怎样起源的?然后它们会带出一系列问题,而如果对整个人类生产力的发展进程进行一个通史的研究就可以把这些问题全部解释。**想,我为何不专门研究一下这个问题,写一部《生产力发展史》的书呢?
如果在专业学术界谁提出这么个想法,且背后还有一个强有力的班子,这还是一个浩大的学术工程。其涉猎之广,理论之宏阔非常人所能想象,而对于身处落后农村的**来说,他要一个人独立完成这项工作,这不啻是一个梦想或一个笑话。然而,也许是因为“无知无畏”,**就这样开始了漫漫的写作之路。
著书20年白了少年头
**没谱没样地开始了他的宏伟计划。
就是前期的准备工作也是非常不容易的。他首先啃马克思的《资本论》,啃列宁的关于资本主义、帝国主义经济的著作。伟人们几十年心血凝成的论著把只有中学文化的**弄得昏天黑地才勉强吃透。可光这些是远远不够的,他必须展开大量的阅读。他花了几年的时间把**县图书馆和鹤城区图书馆几千册历史学、考古学、经济学读了个遍。在枯燥而抽象的书海中遨游是非常艰辛的,为了理解不时冒出的问题,**还要经常借助《汉语大词典》、《中国大百科全书》等工具书。慢慢地道路越来越畅,他的胃口也越来越大。他扩展到**省图书馆、甚至北京的国家图书馆,《近代英国史》、《物价经济学》、《中国通史》„„一部部在普通人看来极其乏味的书让**如饮甘露。他几乎把他所有的“活动钱”都投放在买书上,书一般是3、4块钱一本,最贵的一本书是17块,在那时候也是不菲的价格,足够吃一个月的伙食。但只要是与他的选题相关的书他都不计后果地疯狂采购。**后来做了泥水匠,承包建房子,每个月可拿到100多元的“高工资”,可他念念不忘的还是买书看书。
**“陷入太深”,除了看书记录外,对周围的事物非常漠然,相当一部分人视他为“怪物”,所以他到了结婚娶亲的年龄,还是孑然一身。20多、30多都过了,**横下一条心:干脆这一辈子就与书为伴,把写书作为一生之托算了。1985年,他患了一场大病———出血热,休克。冥冥之中他在挣扎:我是不是死了,但为什么我还能思想?我是不是还活着,但为什么周围一片漆黑,看不到一丝光亮?就在这么反复拷问着,他终于反转了阳世。而这次生死劫难却让他更坚定了完成这项工程的决心:人一辈子说过去就过去了,而计划做的事情没有做成才是终生遗憾。
进入痴迷境界的**是很难用马思洛的需求理论来加以解释的,除了达到“食能果腹、衣能蔽体”的水平外,他省略了中间的层次,而在对抽象理论的追求和信仰中得到一种极大的满足。他对物质方面几乎不存在要求,**一年中除了吃饭外,其余的个人费用只有100多块钱,也是用于买笔墨纸张、牙膏理发等,十年当中他只买过一双皮鞋,衣服都是朋友们赞助的,自己没有买过一件。他的思维经常在两个大区间内跳跃:一边是砖头、泥水、粗糙饮食构成的生活空间,一边是跨越时空的理性王国,而**却驾轻就熟地完成这种跳跃。所以对于**来说是不存在寂寞和空闲的概念的。哪怕是半个小时的功夫,他就沉浸在书本给他带来的快乐当中。从1987年开始,**就开始边工作边写作了。首先是模仿马克思的《资本论》的写法,一天坚持写500字,每天寻章摘句步履艰难,后来在恩格斯的《家庭私有制和国家的起源》中得到很大的启发:只要有自己的观点利用别人的资料是不错的。这一下他信心更足了,写作的节奏也加快了,每天可写1000字。而在1993年以后**基本摆脱了模仿的路数,可以比较自由地驾驭材料按自己的思路来进行写作了。
第三篇:典型农民创业事迹
典型农民创业事迹
记龙河镇康庄村农民------孙长青
孙长青,男,35岁,小学文化,龙河镇康庄村2组,是一位地地道道的农民。康庄村地处偏僻,交通条件不好,但土地肥沃。长期以来,全村以传统农业为主,技术落后,观念陈旧,效益低下。多年的农村生活使人们养成了“几亩地,一头牛,老婆孩子热炕头”的闲散生活,决心改变这种落后的思想观念,他说:“要改变他人,先要改变自己”。
2009年初,针对康庄村缺少大型机械的情况,又逢国家补贴政策,购买了1204型约翰迪尔拖拉机及其配套农具,先后为农民春耕,秋整地大开方便之门,提高了耕种技术,为农民丰收夯实了基础,同时也安排了年轻劳力3人,自己也增加了收入。几年后自己有了一点点积蓄,又在2012年,购置了W210约翰迪尔联合收割机一台,为农民秋收提高提供了有利的条件。
2014年看到村里的大型拖拉机逐渐多了,在种地时拖拉机有了闲余的时间,考虑了几天后决定走出康庄村,在部队农场承包大面积土地,发动十几人合伙组建了自己的合作社,2014年实施特色金谷种植,多年来农民种植杂粮的积极性不是很高,谷子种植面积逐年下降到零。为了改变全村的印象,他发起组织5户农民成立了谷类种植专业合作社,以此带动全村农户发展优质谷子产业。俗话说,打铁先得自身硬,农民专业合作社是一项新生事物,没有现成的模式可循,只能在实践中规范、提高中发展,生产经营上坚持以科技为依托,以市场为导向,以带动农民致富为宗旨,建设优质谷子标准化生产基地,发展绿色农业和品牌农业,秋后自己制米,小包装打入市场,经济效益几乎翻倍。
看到了希望后,在2015年改种玉米,组织社员“走出去学习”,激发合作社社员的创新力,开阔视野,更新观念,不断接受了现代农业的理念和知识,提升合作社的凝聚力,从品种、技术、农资及产品储存销售等环节上,对贫困社员进行系列化服务,并给予一定的资金扶持。巧的是这两年风调雨顺,获得了大丰收,收益可观。
2016年和2017年紧跟省里土地种植的要求改种大豆,现在庄稼长势喜人,有望再创丰收,他经常和乡亲说:“一切事情都是自己想和做才能发生的。”
虽然小试成功,但这仅仅只是一个开始。我想在他的带动和辐射下,康庄村会有一个个的农机大户组建自己的合作社,发家致富。
第四篇:互联网 农业 :一个农民的典型案例
互联网+农业 :一个农民的典型案例
互联网+农业 :一个农民的典型案例
分享到:2
随着总理在两会的政府工作报告中提出“互联网+”行动计划,“互联网+”迅速成为全国上下的热门话题。全国人大代表、腾讯董事局主席马化腾更是进一步展望说,未来农业都可能介入移动互联网。在这样的背景下,湖北钟祥的一名普普通通的农民,作为“互联网+农业”的一个典型,也随之再次倍受瞩目。因为他不仅是湖北省生态农业种养模式的一个典型,而且早在2014年11月就开始尝试搞“互联网+农业”,更是一步到位直接探索了“移动互联网+农业”。
农民兄弟不简单
这个普通的农民兄弟,名叫李明华,只有初中毕业,个子不高,皮肤黝黑,如同千千万万最普通的农民。但这个农民兄弟“真不简单”,因为他领头的农民合作社搞出的“上种水稻、下养老鳖”的香稻嘉鱼种养模式,不仅是当地市委市政府确立的典型,连湖北省副省长梁惠玲也曾专程考察调研并要求农业部门在全省推广。而这次随着总理在两会政府工作报告中提出“互联网+”国家战略,人们又一下子发现,他的“移动互联网+农业”探索更是走在全国农业战线的前列。
“互联网+农业”一点也不难
互联网、移动互联网,在人们心目中往往是“高科技”的代表,甚至让普通人感觉高不可攀。那么“互联网+农业”、“移动互联网+农业”,实现起来会不会也非常难,甚至高不可攀?但进一步调查李明华的“移动互联网+农业”实现方法后发现,一点也不难!
经调查发现,李明华为实现香稻嘉鱼大米与移动互联网连接,并没有自建系统开发团队,并没有自己购买服务器,并没有自己建立APP客户端,并没有自己购买网络带宽等等,而是聪明地采用了与外部移动互联网平台资源进行合作的“借力”方式。“其实很简单,只要贴上决不食品联盟免费提供的决不食品标志,香稻嘉鱼大米的互联网+农业就自动实现了!因为决不食品标志内含有二维码,手机一扫,就会进入香稻嘉鱼大米的互联网页面,页面上有食品安全公开承诺视频、7×24小时种养基地实时监控视频、食品安全责任险保单图片、食品安全有奖监督基金的公开信息等等,很酷!”
“互联网+农业”不仅酷,更能保证农产品食品安全
“决不食品标志,作为互联网+农业、移动互联网+农业的开拓者和实现工具,不仅要让农产品更酷、更有附加值、卖得更好,更要通过支持消费者直接监督来实现最关键的食品安全!”决不食品安全工程发起人王义昌说。
经实际实验后发现,用智能手机扫描香稻嘉鱼大米相应的“决不食品”标志上的二维码后,确实立即打开了一个页面,首先映入眼帘的就是李明华的视频和公开承诺:“我们是湖北省钟祥市联发水产养殖专业合作社,我是合作社理事长李明华,我们向广大消费者庄严承诺:我们的香稻嘉鱼牌大米,决不使用农药、化肥、除草剂,加工大米的过程中,决不使用地沟油、工业石蜡等抛光打蜡,决不非法添加!决不假冒伪劣!决不有毒有害!决不昧良心!而且,我们的决不大米也已经严格贯彻落实了决不食品安全标准,实现了公开承诺,透明生产,开放互动,专业鉴证,保险赔偿,有奖监督。如有违反,我们甘愿接受‘决不’食品安全联盟的严厉处罚。敬请广大消费者监督我们,支持我们,最大限度地多多购买我们的决不大米!谢谢大家!”
“我们是世界上第一个敢贯彻决不食品标准的中国大米,我们去年就已经支持全世界消费者,通过智能手机对种养基地进行7*24小时的实时监控。”李明华并非虚言,因为在用手机扫描二维码后打开的页面上,也清晰地出现了他们香稻嘉鱼种养基地的实时画面,甚至可以清晰地看到花儿在摇动,鸟儿在飞过。
第五篇:典型事迹
先进人物小故事
1、白方礼
2009年当选百位感动中国人物、2011年感动中国特别奖获得者白方礼,是一位没有念过书、靠蹬三轮为生的普通人。自1987年始,在他生命最后的20多年中,年迈的他靠蹬三轮挣下35万元人民币,他把这些钱全部捐给了天津的大、中小学,资助300多名贫困学生完成学业。白方礼老人的信念是:不能眼瞅着那些没钱的孩子上不了学!
2、马福建
浙江省德清县的一位普通农民,1998年重阳节,马福建将自己居住的一幢建筑面积550平方米的三层楼房改建装修成一座总投资58万多元的民办老年乐园。常住老年乐园的130多人中,绝大部分是残疾老人。马福建像对自己的亲人一样服侍他们。近年来,有100多位高龄、偏瘫、痴呆的人,在这里走过了他们人生的最后一站。
3、孙水林、孙东林
2010年2月,在京、津做建筑工程的孙水林,驾车赶回老家过年,同时给先期回武汉的农民工们发工钱,不料发生重大车祸,一家五口遇难。弟弟孙东林为了完成哥哥的遗愿,强忍悲痛,赶在大年三十前一天将33.6万元工钱送到了60多名农民工手中。“新年不欠旧年账,今生不欠来生债”,孙水林、孙东林兄弟20年信守承诺,被人们誉为“信义兄弟”。
4、蒋志湘
河北阳原县农村电影放映员蒋志湘从1993年起为农民群众义务放映电影,从不间断。1996年组建田野农村电影放映队,20年如一日在农村放映8000多场次,行程10万多公里。他从农民生产需要出发,聘请专业人士制作500多张科教幻灯片,不仅为农民朋友送去精神食粮,还送去科技知识、致富信息。放映队积极参与宣传部牵头组办的爱国主义电影展播月活动,观众每场达4000人以上,被当地群众誉为“活雷锋”放映队。
5、元飞
山东省亓氏酱香源食品有限公司董事长兼总经理元飞,自1992年起,先后资助了165名孤贫孩子和大学生;2008年汶川地震发生后,累计向地震灾区捐款捐物价值逾66.6万元;出资25万元捐建雪野旅游区雪野镇富家庄亓飞希望小学。多年来,用在公益事业的资金多达800余万元。
6、葛才贵
山西灵丘县白崖台乡报告员兼司法所所长葛才贵,从事基层人民调解工作18年来,他常常拖着有残疾的腿,走遍服务区每个行政村和自然村,调解了530余起民间纠纷,制止11次群体性械斗,阻止近20余次群体上访事件。他不仅乐倾丹心为民调,还真心传递爱心做义工。2010年11月发起成立平型关义工联,现有规模达360多人,搭起了爱心人士与弱势群体互助的爱心桥。
7、吴绍南
江苏南京市吴绍南所居住的东阳老街,以前的居民区只有一个简易破旧的公厕,平时无人打扫,臭气熏天,苍蝇蚊虫满天飞,卫生状况很差。常年来,他自备水桶和扫帚,每天从家门前的井里取水冲洗厕所,并将周围的卫生打扫得干干净净。他十多年来义务打扫村里公厕,热心助人,周围居民称赞他“人老精神好,人品风格高”。
8、张兴亚
江苏沛县残疾人创业基地创始人张兴亚3岁时患小儿麻痹,下肢重度残疾,出行靠双手向前挪,但他拥有一颗金子般的心。2011年腊月,沛城镇王楼村村民梁艳美因电热毯短路引火,重度烧伤,造成高位截肢。张兴亚了解情况后,带头捐资,后来还介绍梁艳美到残疾人创业扶贫基地工作。身残志坚的张兴亚创建残疾人创业基地,为残疾人创业就业搭建平台。2011年底,“沛县爱心互助种植专业合作社”社员达到192人,192名残疾人全部实现了“人均一亩棚、户均过万元”可喜成绩。
9、王经
现年38岁的江苏无锡人王经从1999年就参加无偿献血活动,坚持献血14年,累计献血8000多毫升。2004年志愿报名加入中华骨髓库,与香港一名白血病患者的白细胞抗原配型成功,捐献了200毫升极其珍贵的造血干细胞和100毫升血浆,她以大爱的善举证明了内地与香港血浓于水的同胞之情,实现了捐髓救人的梦想。
10、丰军
江西南昌人丰军从小就立志做一个像雷锋那样的人。1998年先后创立丰臣影业广告传播有限公司、沙特皇宫婚庆服务有限公司,至今已免费教20余位残疾人学习影视后期制作,让他们重新找回自信。2007年,他加入江西电视台都市频道新闻社工,很多危难现场丰军总是第一个到达。朋友戏称他为爱管闲事的“丰哥”。每年高考爱心车队,有他;社区的公益活动,有他;邻里互助,有他……而他经常告诉朋友们:在赚钱的同时不要忘记去多做一些好事及有意义的事情。
11、陈沛文
广州人陈沛文秉承“致富为民才是公德”,热心慈善公益,积极参与“视觉第一 中国行动”,为152例患者进行免费白内障手术治疗。他热心参与“爱心妈妈”与单亲困难母亲家庭结对帮扶活动,使受助家庭过上幸福生活。迄今,共捐款超过90万元,并坚持在新造中心小学助学长达数十年,成立“爱心奖教奖学金协会”,推动当地教育事业发展。
12、任万祥
身残志坚的河南禹州人任万祥在众人帮助下,开办眼镜修理店,用自己的爱心和技术帮助别人,回报社会。他主动联系周边中学,免费为上百名贫困学生配眼镜。先后捐款近20万元,帮助残疾人和困难家庭渡过难关。今年年初,在任万祥的提议下成立了残疾人爱心团队,希望通过自己的微薄之力传播爱心善举。
13、郑龙
河北迁安人郑龙是一名白化病患者,身体残疾的他并没有向生活低头,不仅学习了一手精湛的按摩技术,靠双手自食其力,还不忘回报社会,常年坚持免费为脑瘫患儿做康复按摩,越来越多的人知道了做公益的“郑叔叔”。先后有十三四个孩子常年来他这里进行康复治疗,他分文不收,为患儿家长节省治疗费用40多万元。郑龙用自己的双手为脑瘫患儿撑起一片爱的晴空。
14、江玉琴
2011年10月18日晚8点多钟,正在进行路上保洁的崇明街道办64岁的环卫工田方凤,突然被一辆飞驰而来的轿车撞飞9米开外,头部受重伤,当场昏迷不醒。在万分危急时刻,路经此地的江苏卫岗奶业句容经销处总经理江玉琴,连忙把满身是血的伤者抬上车直奔医院抢救。直到交警赶到医院后,她才悄悄离开。江玉琴勇救被撞环卫工人的事迹,在全社会引起强烈反响,她本人被镇江市文明委授予第四届“大爱之星”荣誉称号。
15、贺雷
山东莱芜人贺雷于2011年10月22日下午五点左右在驾车接孩子的路上,突然发现前面一辆超速行驶的轿车将一位正在骑自行车转弯的老人撞倒在地后驾车逃逸。贺雷立即停车,跑步赶到老人身边查看伤情后,立即驾车向肇事车追去。考虑到老人安危,贺雷在记下肇事车辆号码并及时报警的同时,又驾车返回现场,搀扶老人上车安全把老人交给家属,又及时联系医院让老人住进了医院。他的事迹在齐鲁大地受到人民群众的称颂。
16、吴乃宜
81岁的浙江省温州市苍南县霞关镇三澳村村民吴乃宜,世代捕鱼为业,2006年,百年一遇的超强台风“桑美”夺取了四子中三个儿子的生命,与老伴靠每月200元低保金生活,自身体弱多病,还要照顾两个未成年孙女的他,省吃俭用卖船还债40余万元,用行动对“诚信”二字做了最好的诠释。
17、周恩义
周恩义退休前是辽宁省盘锦市兴隆台区委常委、宣传部长。从部队当连指导员算起,他从事宣传思想政治工作43年,为党的宣传事业奉献了全部青春和年华。在兴隆台工作20年,他工作第一个到位,第一个受累,第一个遭罪,最后一个撤退。他曾四次让职,把担任区委副书记和区委组织部部长的机会留给年轻干部,用行动诠释了党性内涵。
二、修身律己小故事:
1、玉不琢,不成器;人不学,不知道。人生有如一块浑然天成的玉石,只有经过磨炼才能成为一颗晶莹绚丽的宝石。人一方面拥有潜在的天赋和才能,另一方面必须通过学习,才能使自身的天赋和才能得到充分的发掘和展现。英国哲学家洛克著名的“白板说”认为:人的头脑生来就像一张白纸,后通过经验积累和学习,白纸上才留下各种图案文字。
2、吾日三省吾身。
孔子问曾参:“你的座右铭是什么?”曾参恭恭敬敬地说:“吾日三省吾身。”曾参接着解释说:“我每天反省自己:第一,检点自己帮别人办事是否尽心尽力;第二,检点自己和朋友交往是否讲诚信;第三,检点自己是否认真复习了老师传授的学业。”孔子满意地说:“你这三点做得很好,要想做一个真正的君子,必须做到'吾日三省吾身'!”
3、以廉为宝。
春秋时,宋国司城子罕清正廉洁,受人爱戴。有人得到一块宝玉,请人鉴定后拿去献给子罕,子罕拒不接受,说:“您以宝石为宝,而我以不贪为宝。如果我接受了您的玉,那我们俩就都失去了自己的宝物。倒不如我们各有其宝呢?
4、司马光爱兄。
北宋司马光孝顺父母,忠于国家。他友爱哥哥的故事,更是流传千古。他的哥哥博康已八十岁了,司马光还像对待父亲一样的服事他。每逢吃饭稍迟,他就问哥哥:你饿不饿?天气稍冷,就摸哥哥的背说:穿的是不是太少了?兄弟情怀自然流露,何等温馨感人!手足之情,弥足珍贵,我们应该珍惜兄弟、亲人、朋友间的真挚情感,在人生的道路上互相照顾。
5、庭坚涤秽。
宋朝大诗人黄庭坚为人至孝,虽然做了官,显名天下,可母亲的事务,他必定亲自做。每晚他一定要自己替母亲洗便桶。一些人问他为什么不让仆人来做,他说:服劳奉养,是做儿子自己应尽的职分,怎能叫他人分了自己的孝顺呢?忆古思今,黄庭坚能够恪尽子道,我们也应该力行孝道,给父母一个安康幸福的晚年。
6、郯子鹿乳。
郯子,春秋时期人。父母年老,患眼疾,需饮鹿乳疗治。他便披鹿皮进入深山,夹在群鹿中挤取鹿乳,供奉双亲。一次几个猎人见他披着鹿皮,便把他当做真鹿来射杀,郯子赶忙告诉猎人事情,才得以幸免。古往今来,真正的孝子总是把孝养父母摆在人生第一位,奉养双亲是每一个为人子的应尽之责。
7、闵损芦衣。
周朝闵损,生母早亡,他的后母生了两子。后母冬季给自己亲生儿子穿棉衣,而给闵损穿装满芦花的衣裳。闵损之父得知后想赶走后妻,闵损却说:”母在一子寒,母去三子单“。父亲认为他说的有道理就打消了原来的想法,后母也很惭愧,从此像对待亲生儿子一样对待闵损。如果我们能向闵损学习,在家庭生活中,一定可以免去许多的争执和不愉快。
8、百万买宅,千万买邻。
南朝平固侯吕僧珍对人谦虚诚恳,人们都想和他交往。有个叫宋季雅的人特地花了一千一百万把吕僧珍邻家的房屋买下来。一天,吕僧珍反问他为什么这么贵?宋季雅回答说:”一百万是买房屋,一千万是买邻居。“邻里和睦一家亲,我们相信,只要大家以诚待人,架起温馨和睦的邻里之桥并不是一件难事。
9、一诺千金。
西汉季布,一向说话算数,信誉非常高,许多人同他建立起浓厚的友情。当时流传着谚语:”得黄金百斤,不如得季布一诺。“,这就是成语”一诺千斤“的由来。后来,他得罪了汉高祖,被悬赏捉拿。结果他旧日的朋友不仅不被重金所惑,而且冒着灭九族的危险来保护他,终使他免遭祸殃。这个典故告诉我们诚实有信,得道多助;失信于人,自毁声誉。
10、踏实走好每一步。
有一位老人经过长途跋涉,从纽约市步行到了佛罗里达州的迈阿密市。有位记者问她,这路途中的艰难是否曾经吓倒过她?她是如何鼓起勇气徒步旅行的?老人答道:”走一步路是不需要勇气的,我先走了一步,接着再走—步,然后再一步,我就到了这里。“启示:要达成大目标,先要踏实的实现每个小目标。
11、蜜蜂和苍蝇。
苍蝇邀请蜜蜂一起迁移到国外,说自己在本国生活感到委屈。因为无论去哪儿,他们总是遭到驱赶。蜜蜂说:”我生活惬意,所有的人都喜欢我,甚至写诗歌颂我,因为我会酿蜜。你们无论去哪儿都会有同样的遭遇!因为你们无益于人类,所以永远都不会得到礼遇。只有那儿的蜘蛛欢迎你们去。“启示:对社会有贡献的人,到处受欢迎;危害他人和社会的人,到哪都为人厌恶。
12、两只钟。
两只钟忙活了一生。一天,老钟对小钟说:”你一年要摆525600下。“小钟说”这么多,怎么可能?“另一只老钟说:”不用怕,你只需一秒钟摆一下,每一秒坚持下来就可以。“小钟想:一秒钟摆一下好像并不难啊,果然,很轻松地就摆了一下。不知不觉一年过去了,小钟已经摆了525600下!启示:面对大困难不要望而怯步,分期完成小目标就行了。
13、胃与脚。
胃与脚不断地争吵谁的力气大。脚自夸自己的力气强大,连整个肚子也能搬来搬去,胃却回答说:”朋友,如果我不提供给你们营养,那么你们什么也搬不动了。“启示:人各有所长,要互相帮助。
14、农夫与他的儿子们。
农夫快要辞别人世时,想把耕作经验传给儿子,便说:”孩子们,我即将离开你们,你们都去寻找我埋在葡萄园里的东西,把它们统统都找出来吧!"儿子们以为那里埋藏了金银财宝。父亲去世后,他们把葡萄园的地全都翻了一遍,什么宝物都没找到,却使葡萄园的地很好地耕作了一番,所以这年比以往结了更多的葡萄。启示:劳动是最好的宝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