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七个怎么看》读后感
直面问题 关注民生
——读《七个“怎么看” ——理论热点面对面·2010》有感 《七个“怎么看”——理论热点面对面·2010》这本已在党和人民群众中反响很大的理论大众读本。我认真研读完这本书后,感觉真是“开卷有益”,这是本理论和时政性都很强的书,给我的总体感觉就是文章通俗易懂,切实直面问题,关注中国当下民生问题,答疑解惑。理解透彻这七个“怎么看”的问题,必然有利于人民群众统一思想、达成共识、指导实践、推动发展、促进和谐。对于我一名在读的研究生,这本书不但帮助我厘清了很多对社会问题的疑惑和误读,更是指导我在今后的学习和工作中要树立理论联系实际,实事求是的马克思主义学风。以下是我的三点主要读书体会:
第一,直面问题存在的客观性,深入分析解决之道,坚定信心。
《七个“怎么看”——理论热点面对面·2010》这本书,紧密联系当前经济社会发展的新变化,深入浅出地回答当前人民群众普遍关注的我国发展不平衡、就业难、看病难、教育公平、房价过高、分配不公、腐败现象等7个热点问题,不仅提出和阐释了七个“怎么看”的问题,更详细回答了七个“怎么办”的问题。这本书通过对党和国家方针政策的深入解读,既实事求是地指出目前存在的问题,又客观辩证地分析问题产生的原因,既深入解读党和国家围绕这些问题的决策部署,又科学阐明进一步解决这些问题的政策思路,向人民群众传递党和政府已经认识并重视存在的问题,正在着手解决这个问题,问题的解决还需要大家的参与等信息,增强了我们对党和政府工作的理解、信任和支持,增强解决问题的信心和希望,更激发我们同心同德投身全面建设小康社会事业的热情。
《七个“怎么看”》并不回避现实存在的问题,而是客观地厘清问题,体现了实事求是的精神;并且在矛盾面前不退缩,全面地历史地辩证地理清问题的成因,在症结面前不回避,以求真务实的态度解答了人们心中的疑惑,做到理论关切、实践关切与百姓关切的统一;根据大量详实的调研,准确地讲清党中央和国务院对解决这些问题的思路和政策,以及专家学者的政策建议。
我们看到这本书,既充分肯定新中国成立以来特别是改革开放30多年来中国发展取得的成就,又不回避发展过程中出现的深层次矛盾和问题,这样就准确把握住了当前中国发展的阶段性特征。我们从中学习到,理论联系实际,分析问题要坚持全面客观,注重用历史的、发展的眼光分析问题。社会主义在实践和发展过程中,也存在很多自身难以解决的问题和矛盾,发展过程中诸多矛盾和问题并非一朝一夕形成,我们看到解决这些问题的紧迫性;我们也相信面对诸多矛盾和问题,我们是有条件、有能力解决地。
第二,关注民生,“从群众中来到群众中去”。
《七个“怎么看”——理论热点面对面·2010》书中提到的七个问题,每个都贴近人民生活,都是当下群众所关心、所渴望解决的各种民生问题,让我们真切地感受到党和政府对于民生问题的高度重视和对民众疾苦的关怀,把党的理论路线方针政策融入到具体的民生问题中加以探讨,特别是解决相关民生问题的决心和政策措施,用具体的、贴近群众的语言形象地表达出来,增进了我们对党的理论的共识和认同。
我们从中学习到,要把学习重大理论问题与坚持以人为本、解决人民群众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利益问题有机结合起来,深刻理解解决民生问题的重大现实 1
意义,准确把握各类民生问题的产生原因、基本状况和解决措施。科学发展观,核心是以人为本。解决好就业、医疗、教育、住房等民生问题,是科学发展观的应有之义,是践行党的根本宗旨的必然要求,是巩固我们党执政根基的迫切需要。
第三,我们要运用正确的立场观点方法,客观辩证地看待社会热点问题。今天,我们还是名在校的研究生,处在对各自专业的文化知识求学阶段,然而我们更是一名不断要求上进的有志青年,我们关注社会的热点问题,关注社会民生问题,关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发展的问题,但在当今国际环境复杂多变,国内改革开发深入发展,转型阶段社会矛盾问题突出的背景下,由于我们对社会问题还缺乏理性的分析,对中国的国情和社会问题认识还不够,社会的责任意识、爱国主义意识以及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的树立方面有待进一步引导,《七个“怎么看” ——理论热点面对面·2010》对于引导、把握意识形态领域的发展方向、掌握意识形态领域发展的主动权发挥了极其重要的作用。并且发挥了理论在指导实践过程中的重大推动作用。《七个“怎么看》书中提到的正是我们平时十分关注却备感困惑,又需要解疑的社会热点问题,对这些问题能否形成正确的认识,很大程度上影响着我们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的形成,影响着我们对党和政府的认同感和投身改革开放事业的责任感。《七个“怎么看”》适应了我们的理论需求,帮助我们在了解社会民生问题的基础上,澄清了对社会问题的疑惑和误读。
看完这本书,我们更加清楚地理解我们国家现阶段发展面临的挑战和这些现实问题存在的客观性和必然性,看到我们的党对人民群众利益有高度负责任的态度,相信在党的领导下,集中全党和全国人民的智慧,一定能实现和谐小康社会,也看到国家解决和处理这些问题所作的一些不懈努力,使我们进一步增强辨别是非的能力,以更加理性的态度客观地对待存在于身边的这些问题。我们要做的是以更加积极的态度做好自己的本职工作,为祖国的进一步发展尽我所力。
唐钰
第二篇:七个习惯读后感
性格决定命运,那性格是如何形成的呢?播种一种习惯,收获一种性格,性格是通过自我的习惯不断来养成的。而要形成一种习惯又必须靠我们日积月累的各种行动。心态,思想都重要,但是最重要的还是行动和实践。
《高效能人士的七个习惯》这本书,分别讲述了积极主动,以终为始,要事第一,双赢思维,知彼解己,综合绩效,不断更新。〈关键点〉——平衡;快乐。做一个正常人,而不是一个只懂安利的人。而里面最重要的仍然是积极主动,有了积极主动整个心态就会完全发生转变,正如工作一样,我们每天都有50%以上的时间投入到了工作中,积极主动善待工作其实就是善待生命。
七个习惯分了依赖期->独立期->互赖期三个阶段和层次,而我们现在很多时候就处在依赖期,自己完全是一种被动的受别人影响,没有自己的想法。
我思故我在,不思考了的生活就是一种猪栏生活。
到了独立期我们看到一个最重要的词就是原则,到了独立期后你做事情不再是完全被动的受他人影响,而是通过你平时的行动和积累,慢慢的形成了自我工作和生活的原则,这个原则包括了你的核心价值观,包括了你对工作,生活,健康,家庭等多方面要素的平衡,你的原则要保持一定的稳定否则就是无原则,否则就是什么都想兼顾最后来看什么都失去了。
到了互赖期我们看到的可能是一种高效协作的团队,一种积极沟通的心态,一种双赢的思维来达到一种最优化的双赢绩效。
在自我管理和职业发展中,我们还是很强调立场和方向,强调坚持和专注。有人说过,各位同仁,今天非常残酷,明天更残酷,后天很美好,但是绝大部分人死在明天晚上。
在当前激励的竞争环境下,你必须要坚持和专注,而且要意识到在关键的时候,在想放弃的时候必须要挺过来,能够支撑你挺过来的靠的是自己,是自我的信念。
掘井人的故事大家都看过了,掘井人很坚持在持续的挖掘,但是缺少的就是一份专注,缺少了方向和立场,所有再坚持也没有用,必须要坚持到一个点上。
很多时候我们回归以前,都会发现我们没有缺少坚持,但是缺少专注,导致我们要不断的要从头开始来开始积累,这样的代价往往是很大的。渐修终归会带来顿悟,只要你坚持和专注了,你就要相信最有一天会带来质变的时候,只是由于环境和人多因素的影响,这天来的时间可能有早有晚。
CCTV2原来放过《赢在中国》,其中在路上这首歌很不错:路上的心酸,已融进我的眼睛,心灵的困境,已化作我的坚定。
很多时候我们就是在路上,我们必须要明确方向,在累了,困惑了,迷茫了的时候可以停顿下来做做思考,但是一定不能停止,一定不要太随意的转变自我努力的方向。
作者以生动的事例和易懂的语言让我们懂得了一个人要成功所必备的一些“素质”。相比于以往一些管理类和励志的书籍,它显得更为具有指导意义,更容易引起读者的共鸣,也更为人性化。
“人比事重要”,他推崇有质量的人生。任何一味追求成功而不“重”人的做法和途径都如“杀鹅取蛋”。“一个人由内而外全面造就自己”到“个人领域的成功”,再到“公众领域的成功”,然后是“自我提升和完善”,最后还原到“由内而外的改造自己”,才是他对“成功人生的解读”。人本身是最为值得关注的。一切都必须围绕“人”本身而展开。
那么,作为个人,怎样让自己的一生“有意义”?这是一个不断和旧有的思维定式、习惯、观念等斗争的过程,而且极为辛苦。七种习惯,简练而贴切。“积极主动”、“以终为始”、“要事第一”、“双赢思维”、“统合综效”、“自我提升和完善”,层层递进,都极其重要。浅显易懂而又难以做到。因为,人总是容易在根深蒂固的观念和习惯中“忘形”。
七种习惯的前提,是你必须了解自我,我们总是在懵懂中浑浑噩噩,很少有人有意识去探索自我,发现自己的优劣和“内心的标准和渴望”。
然后才是你必须掌控的“好习惯”,有了这些习惯的指引,人生才会在将近之际无憾。
一个高效能人士,积极主动是必须的。积极的心态会内化为动力。仅仅靠有“动力”是远远不够的,一生中,做任何事情之前先“认清方向”显得至关重要,反之,就是盲目。只有先确定了方向,才有为这个方向奋斗的行动;也只有有了正确的方向,所有的行动才不至于显得“虚度光阴”。正如柯维所说,很多人追逐到了所想要的名利地
位或者美色之后,却没来由的“空虚无助”。正是这个道理。当耗费了几十年的光阴或者付出了巨大的代价之后,换来的并不是自己真正想要的,是极为可怕的。
明确了方向,一个人在行动中要学会“自我管理”,遵守要事第一的原则,面面俱到是不可能的,为了某种身外之物而顾自己以不顾,也是不可取的。“人永远比事重要”,所有的抉择都要遵从自己的内心,学会舍弃,才会拥有。
人从开始到成熟,必不可免的要经历依赖和独立,人与人交往的本质,“情感储蓄”的概念自始自终存在,社会进步到今天,人际关系不再单纯,但是,人与人交往,“情感的储蓄”如果是积极健康温情的,并懂得“双赢”才是真的“赢”,懂得聆听,懂得尊重差异,不固执己见,多站在对方的角度去思考问题,即使“双赢”破裂,选择了“放弃”。其实,有时候“放弃”从长远的角度来看,未尝不是另外的“双赢”效果。
个人领域和公众领域中的成功的归宿,仍然是“自我”,再一次体现了“以人为本”和尊重“人”本身的思想。“提升和完善”是从身体、智力、情感、精神各方面进行的。把理论和原则内化到实际的行动中,并成为一种习惯。当回首往事的时候,“不因虚度年华而悔恨,也不因碌碌无为而羞愧”。相信,每个人都可以拥有自己的“成功人生”。
第三篇:七个怎么看——读后感
《读后感》
——七个怎么看
敬爱的党组织:
刚拿到这本书时,我以急切的心情一口气全部把书看完。在看的同时,也在联系实际,边看边想:作为一名党员,怎样看待七个问题与本职工作的联系,我应该学习书中的哪些知识。
“理论热点面对面”的老读者、中央文献研究室副主任李捷说:“一翻开这本书的目录,我们的‘眼球’就被牢牢抓住了,书中问题无一不是当前的热点问题,无一不是群众关注而又倍感困惑的问题。” 我觉得该书不仅紧密联系了当前经济社会发展的新形势,而且对怎么看我国发展不平衡、怎么看就业难、怎么看看病难、怎么看教育公平、怎么看房价过高、怎么看分配不公、怎么看腐败现象等七个问题,作出了深入浅出、有针对性和说服力的回答。并且在怎么看的同时,也提出了怎么做的方法,为我国今后解决这些问题指明了方向。
关注现实、服务群众,既是理论工作的职责所在,也是理论的生命所在。一个不能回应人民群众实践需求的理论,一个不能解答人民群众思想关切的理论,是不能冠之以“科学”之名,更无法掌握群众。
而今年的《七个“怎么看”》,在问题面前不绕开,在矛盾面前不回避,敢于把“热点”当作检验理论的磨刀石,忧百姓所心忧,答百姓所要答,既贴近了百姓心坎,又展示了理论自信。
科学的世界观和方法论是解决问题的“金钥匙”。《七个“怎么看”》坚持用全面、辩证、联系、发展的眼光分析问题,比如在分析发展不平衡、分配不公等问题时,从历史与现实、国际与国内等多个角度进行阐释;在谈到如何解决这些问题时,既强调解决问题的重要性、紧迫性,又说明解决问题不可能一蹴而就。这就不仅把问题本身说清楚了,还告诉读者观察和解决问题的科学方法,给人以启发和思考。
清华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教师李成旺这样评价:“该书始终以思想的力量和方法论智慧回答问题,充分展现了科学理论的魅力”。
探讨问题只是理论分析的开始,关键是要提出解决问题的方式和途径。读了《七个“怎么看”》,可以发现,这本书有一个突出的特点,就是讲“怎么看”,是为了“怎么办”,也就是说客观地厘清问题、辩证地分析问题,是为了更好地解决问题。
比如,怎么看看病难,该书在解释了看病的四个难,论述了看病难的五个“病因”后,还为解决看病难开出“处方”,专门分析了怎么样让群众看病更便捷、如何切实减轻群众医药费用负担,描述了深化医改将给人们带来怎样的实惠。
当然,有吸引力的、感染力的理论,绝不是唱高调、许空诺的宏辞阔论。把群众胃口吊得过高,最终只会让群众失望。对这些干部群众普遍关注的现实问题,解决的力度与回应的态度同样重要。
但是,有些问题的形成“非一日之寒”,解决亦“非一蹴而就”,如何才能解决好?
回答“怎么办”决不是随心所欲,其基本点都是有依有据,实质上集中体现了党中央国务院对解决这些问题的思路和政策,广泛吸收了专家学者的政策建议,是切实可行的。
《怎么看》引导公众客观辩证地看待社会热点,寻求认识的“最大公约数”,必将为改革发展凝聚起最大共识。这无疑为我们妥善应对发展中出现的各种民生、社会矛盾开出了一个好处方。
释疑解惑是为了凝聚共识;凝聚共识是为了凝聚发展之力。知道了“怎么办”,就明确了
前进的方向,增强了对未来的信心,激发了同心同德投身全面建设小康社会事业的热情和干劲。通过看这本书,我们将更准确地理解党和国家政策,及时消除各种疑惑甚至误解,增强了对党和政府工作的理解、信任和支持。
虽然我们只是大海中的一滴水,沙漠中的一粒沙,但是在我们的不断的努力下,每个人都做好本职工作,所有人都凝聚起来,就会汇成大海,形成沙漠,为彻底的解决我国当前七个问题,贡献出巨大的力量。
2010年10月9日
第四篇:《七个怎么看读后感》
关注民生 密切联系群众
————《七个怎么看》读后感
前段时间,单位组织读红书活动,读到了盼望已久的热销书《七个“怎么看”——理论热点面对面•2010》,由于该书是中宣部理论局组织编写的,所以具有很强的权威性,对一直以来困惑的问题,我从这里也找到了解答。
本书讲了七个人们关注的问题的看法:怎么看我国发展不平衡、怎么看就业难、怎么看看病难、怎么看教育公平、怎么看房价过高、怎么看分配不公、怎么看腐败现象等,下面我们从四个方面分析这本书。
一是问题选得准。这本书选择了七个“怎么看”来展开,既抓住了当前我国发展阶段性特征中具有典型意义的问题,又抓住了人民群众当前关注关切的问题。据编者在出版说明中所说,这七个“怎么看”,是在认真调研的基础上梳理而成的。也就是说,这些问题不是坐在办公室里凭空想出来的,是从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实践中,从人民群众每日每时的现实生活中,调研梳理出来的。如:发展不平衡的问题,是长期困扰我国现代化建设的一个难题,许多问题都和发展不平衡有密切关系。一方面,新中国成立以来特别是改革开放30多年来,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另一方面,发展不平衡问题依然十分突出。怎样实事求是地分析其现状和原因,又怎样切实解决其中突出的城乡、区域发展不平衡这两大难题,无论干部还是群众都要求给予有说服力的解答。其余六个问题,如就业难、看病难、教育公平、房价过高、分配不公、腐败现象等,也都是如此。没有面向实践、面向群众的理念,没有这番调研梳理的功夫,便不可能像这本书那样,做到理论关切、实践关切与百姓关切的统一。
二是距离拉得近。说理从哪里展开,不同的书有不同的选择。理论书往往是从概念展开,历史书常会从史实展开。这本面向大众的通俗理论读物,继续走着特色鲜明的路径,从身边直观的社会现象展开,从时下典型的现实对比展开,从每天遇到的常人小事展开。这样一下子就拉近了理论与百姓的距离,使理论张开了可亲可近可学的笑口,忧百姓所心忧,想百姓所能想,答百姓所要答。
如:就业难,该书首先捕捉到一个新情况,即眼下热议的“招工难”。那么,“招工难”又怎么会反映就业难的问题?仔细看下去,原来“招工难”有其特殊的一些原因,而且是局部的、暂时的现象,并不是就此表明就业难有了根本缓解。相反,我国就业人口总体供大于求的局面短时期内难有大的改变。这样,就把令人一时困惑的谜团一下子解开了。但是,该书并没有就此止步,继续谈了几个大家关注的问题,包括农民工、大学毕业生的就业。心中没有群众,心中没有
读者,心中没有生活,是不可能像这本书那样,做到同普通百姓近距离的对话、心贴心的交流。
三是道理说得透。理论读物难的是把道理讲透,通俗理论读物要把道理。通俗不等于肤浅,浅显不等于浅薄。该书在面对房价高居不下这个复杂问题时,首先集中讨论了一个问题,即目前房价到底有多高。随后,又从投资推动、资金推动、地价推动和制度原因等方面,进一步分析了导致房价过高的原因。一般来说,追究原因到此也就可以了,但该书并没有止步,而是又进一步指出两个重要因素,一是与城镇化快速发展有关,二是经济社会发展中许多矛盾在住房领域的反映。本书作者能够简明扼要、深入浅出地解答如此复杂的问题,又能令人比较信服,没有深入的思考,没有对大量事实的把握,没有对百姓生活的熟悉,是难以做到的。四是文风显得实。读这本书,使人感觉很舒服,因为它有很平和、平实的文风,说话平易近人,以理服人,不摆架子,不兜圈子,不说空话。读这本书,使人感觉很可信,因为它有很朴实、扎实的文风,说话有根有据,不遮掩,不回避,不浮躁,不虚夸。读这本书,使人感觉很亲切,因为它看问题用的是老百姓的视角,讲道理用的是老百姓的语言,举例子用的是老百姓熟悉的事情,落脚点也是人民群众的切身利益和实际需要。所以说,好的文风,可以增进理论同人民群众的感情,取得人民群众的理解和信任。
《七个怎么看》是党的群众路线、群众观点在理论研究宣传方面的生动体现。它的出版对理顺大家的思想非常有帮助的,看过之后还有两个期待,一是期待着中央能出更多这样关注民生的好书,一是期待着在我党正确领导下目前这些问题尽快解决。
第五篇:《七个怎么看》读后感
《七个怎么看》读后感
《七个怎么看》是2010年由中宣部理论局发表的国内时事评论书籍。该书对近年来在中国备受关注的七个社会焦点问题进行了较为全面的客观的说明。阅读学习了《七个怎么看》之后,我对书中提到的社会焦点问题有了较为全面的认识,进一步深入理解了大力推进社会主义建设,加快建设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重要意义。
《七个怎么看》集中讨论了应怎么看“发展不平衡”、“就业难”、“看病难”、“教育公平”、“房价过高”、“分配不公”、“腐败现象”这七个近年来在中国社会中备受关注的焦点问题。该书通过引用大量事例,对各个问题的产生原因、解决策略进行了全面的解读和说明。同时该书广泛征集了社会各方面的观点声音,对其中有代表性的提问进行了细致全面的解答。此外,在每一部分后面还附注了相关知识点和阅读文献,为读者深入理解相关问题提供了重要的帮助。
下面我谈一下自己的学习心得。
建国六十多年以来特别是改革开放以来,我们党牢牢把握住发展这一第一要务,领导全国人民沿着社会主义道路搞建设,促改革,取得了举世瞩目的辉煌成就。
首先,中国的经济实力和综合国力极大增强。30年来我国国内生产总值增长了近12倍,年均增长近10%,经济总量占世界经济总量的比重增长了近4倍,成为世界第三大经济体,对外贸易总额跃居世界第二,出口总额居世界第一。真正成为举足轻重的世界大国。第二,人民生活水平得到极大提高。30年来,我国城镇居民年人均可支配收入增长了近50倍,农民年人均纯收入增长了约40倍。实现了从温饱到小康的历史性跨越,并正向更高水平的小康迈进。中国人民的生活水平必将越来越好。
第三,社会文明程度显著提升。随着民主法治建设的不断加强,依法治国的深入推进,教育、科学、卫生等社会事业全面发展,文化事业和文化产业日益繁荣,人民群众的思想道德素质和科学文化素质明显提高,民族凝聚力和向心力空前增强,全社会焕发出了蓬勃向上的精神风貌。
但与此同时,社会各方面的问题日益凸显,严重威胁着社会的稳定与发展。
(一)“不平衡”的存在范围广泛。如:地域间经济发展不平衡,城乡居民的收入水平、受教育水平、生活水平、适用性工作技能水平不平衡,地区间企事业工资、待遇、工作环境不平衡,地区间政策尤其是福利、保险、教育等政策不平衡,地区间及不同社会阶层间的福利水平、受教育机会不平衡,生活消费品尤其是住房等大宗生活必需品的价格水平与人们可支付水平间的不平衡,劳动分配不均,社会财富过分集中于少数人与大多数人不能充分享受到社会发展成果的不平衡等。
(二)各种“不平衡”问题影响深远。
以发展不平衡为例,根据现代管理学中的“木桶原理”,不同地区、城乡之间发展的不平衡会制约全国整体发展水平的提高,阻碍经济发展方式的转变,削弱社会的凝聚力和向心力,破坏社会和谐,导致一系列社会矛盾。近年来一些地方社会仇富心理滋长,群体性事件增多,就是发展不平衡在社会层面的体现。
古人云,安居乐业。有一个稳定的居所,人们才能安心工作,不断推动社会的发展进步。因此,当“房价”与“无房群体的可支付能力”不平衡时,就会加剧社会矛盾,引发不安定事件,大大阻碍社会的发展进步。反过来,“乐业”才能“安居”,只有有了一份合适稳定的工作,人们才能安定地生活,否则定会无所事事,四处游荡,引发一系列社会问题。因此,当“就业岗位的数量与要求”和“待就业群体的数量与工作技能”不平衡时产生的种种就业问题就会直接导致社会不安定因素增加。
(三)对各种“不平衡”问题不能听之任之,必须加以调控。
拿发展不平衡来说,落后地区的人们大量流入发达地区寻求生计,这必定会使发达地区的劳动力资源充足而更加发达,落后地区建设力量减少而更加落后;同样,以企业为例,在市场经济的主导下,有钱的企业有充足的财力扩大生产,从而获得更多的财富;发展不好而且没有钱的企业则无资本扩大生茶,甚至不断亏损,最终走向破产;受教育水平高的群体往往发展空间更加广阔,后代的发展预期也高,而受教育水平低的群体则相反。两个群体的差距将越来越难以拉近。总之,除非得到合理的有效的调控,否则各种不平衡问题的不平衡度将越来越大,社会的不和谐因素将越来越多,必将严重损害中华民族的长远利益。
经过分析,我们已经认识到。各种不平衡问题相互关联,它们的的根源相同或相近,而且有共同的规律。
比如:区域发展不平衡,会导致人群的定向流动,进一步加剧了区域间的差距,又造成了就业难、教育不公平、看病难、分配不均等社会问题。又如教育不公平问题导致不同群体间的发展差距拉大,又易造成分配不均、收入差距过大等问题。这些问题需要合理有效的调控,否则都会扩大不平衡问题从而影响社会稳定与发展。
因此,党和国家从各个问题的根源下手,在正确把握它们之间的关系的基础上,通过各种科学有效的调控手段,不断克服种种困难,以最终实现社会各方面的平衡,为社会稳定、有力地发展创造条件。
例如:
针对区域发展不平衡这一问题,党和国家先后作出了实施西部大开发、振兴东北老工业基地、促进中部地区崛起等战略,形成了比较完善的区域发展总体战略。目前中国经济四大板块逐渐成形,区域协调发展取得了明显的成效。今后,党还将进一步加大统筹区域发展的力度,促进区域间生产要素合理流动和优化配置,逐步形成东中西良性互动,主体功能定位清晰,公共服务和人民生活水平差距趋向缩小的区域协调发展格局。
就业难主要是由于人力资源分布不均、流动缺乏科学调控以及当前劳动者劳动技能与工作需求不相符等因素综合导致的。党和国家在协调区域发展平衡的基础上,大力加快发展教科文事业,以整体提高劳动者素质,使社会每一分子都能在熟悉的领域内充分的发挥自己的聪明才智,快乐高效地工作。
针对看病难问题,国家先后公布了一系列医改实施方案,通过践行合理划分“基本”与“非基本”这一主要思路,力争建立一个从医到药,从预防到治疗,保障群众基本医疗卫生服务需求的机制,做到保基本、广覆盖、可持续。医改方案实施一年以来,给广大人民群众带来了显著的实惠。到2020年我国将基本建立覆盖城乡居民的基本医疗卫生制度。到那时,人民群众健康水平会进一步提高,“看病难”这一问题将得到有效解决。
教育问题事关国家的前途和命运。为了能切实保障广大人民群众受教育的权利,提高全民族素质,党和政府下达了各种文件规定,以保障农民工子女、家庭经济困难学生获得公平的受教育机会。而且还在研究制定新的办法,以逐步解决部分公办学校入学“门槛高”、农民工子女学校教育质量低以及“初中后教育”等日益凸显的问题。
“新国十条”等一系列遏制房价上涨的措施的颁布,充分表明了党和政府遏制房价过快上涨的态度和决心,今后还将继续落实明问责、抑投机、增供给、促保障、严监管等行动,确保促进房价稳定和房地产市场的健康发展。
分配不公已经成为制约我国经济社会向前发展的一大障碍,为此,党的十六届六中全会、十七大先后提出要注重公平。今年年初,胡总书记又提出要“加快调整国民收入分配结构”。相信通过努力,我国必将逐步形成科学合理的收入分配格局和规范的收入分配秩序,切实缓解收入差距过大的趋势。
腐败问题威胁国家与政党的稳定与发展。因此,党历来把反腐作为一项重点来抓。当前,我国正处于社会大转型的过程中,腐败现象易发、多发,针对这一现状,党中央在深入总结
历史经验,科学判断形势的基础上,提出并实施了建立健全惩治和预防腐败体系。把教育、制度、监督、改革、纠风、惩治统一起来,打出“组合拳”,使“不想贪”、“不能贪”、“不敢贪”形成一个有机整体,有效控制了腐败现象的蔓延。
看了以上材料和事例,我们可以确信,在党的科学领导下,我们一定能最终消除各种阻碍社会稳定和发展的不平衡现象,建设一个公正安定、平稳有力发展的社会主义和谐社会。
以上是我在阅读《七个怎么看》后的学习心得,请党组织审阅、批评和指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