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县财源建设十一五规划
根据《省财政厅关于做好全省财源建设“十一五”规划编制工作的通知》要求,结合我县经济发展的总体目标和战略步骤,特编制###县财源建设“十一五”规划。
一、指导思想
我县财源建设“十一五”规划编制工作的指导思想是: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认真贯彻党的十六大和十六届三中、四中、五中全会精神,围绕省委“努力快发展、全面建小康”的战略部署,把握国家实施振兴东北老工业基地战略和我省对俄经贸科技合作战略升级,加快哈、大、齐工业走廊建设的有利机遇,落实科学发展观,大力推进财源项目建设,努力做大财政收入蛋糕,为从根本上实现财政状况好转,促进县域经济社会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构建和谐社会做出贡献。
二、基本原则
——坚持推进“四个换位”,促进经济增长方式转变。全面深化所有制结构和产业结构调整,推动经济增长方式由粗放型向集约型转变,全力提高经济运行质量。
――坚持全党抓企业,着力构筑工业强县。以工业为主导,突出工业强县战略,积极推动骨干企业实现新跨越,发展壮大优势产业。进一步宽松环境,优化政策,加大对中小型企业的扶持,提高自我创新能力,促进小型企业集群化发展。加速产业集聚,培育新兴产业,增强工业对地方经济的支撑作用。
――坚持扩大对外开放,大力发展外向型经济。充分利用“两个市场,两种资源”,在更大范围,更宽领域,更高层次参与国际国内合作与竞争,提高经济外向化水平。全力推进招商引资。落实责任目标,健全组织体系,强化服务措施,优化发展环境,切实加大招商引资力度,全力扩增县域经济总量。
――坚持深化体制改革,提高县域经济民营化水平。围绕国有企业产权制度改革,不断完善金融、土地、社会保障等配套改革,进一步突破束缚生产力发展的体制性和机制性障碍。
――坚持以人为本,营造良好发展环境。全面提高人们的思想道德素质、科学文化素质和身体健康素质,创造公平竞争和谐发展的社会环境,多方调动和发挥人的积极性、创造性和能动性。
三、总体思路
今后五年,我们将牢牢把握发展第一要务,以推进“四个换位”为切入点,突出“跳出农业抓农业,围绕产业抓企业,全民招商招大商,增强财力壮实力”发展战略,以工业强县为重点,不断加大招商引资,发展民营经济,体制改革和对外开放力度,加快发展循环经济,推进节约型社会建设,全力扩增县域经济总量。坚持发展现代化农业,壮大畜牧经济总量,提高种植业标准点击查看本资料原创网站更多文章化水平,促进农村劳动力转移。全面实施工业强县战略,壮大食品、陶瓷等优势产业,全力推进工业经济实现新跨越。着力提升第三产业,进一步改造提高传统服务业。完善财政体制改革,努力提高财政供给能力,全面推进现代公共财政建设,积极构建和谐社会,为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奠定坚实基础。
四、第一个财源建设五年规划完成情况
2001至2005年,第一个财源建设五年规划目标已经圆满完成,并取得了可喜成果。
(一)主要经济指标完成情况
1、国内生产总值:
2000年国内生产总值为166,437万元,2005年预计完成232,300万元,增加65,863万元,平均增长7.9%。
2、全口径财政收入:
2000年全口径财政收入完成5,839万元,2005年预计完成6,309万元,增加470万元,平均增长1.6%。
3、财政收入占GDp比重:
2000年全口径财政收入占GDp比重为3.5%,2005年预计占GDp比重为2.72%,比2000年下降0.78%。
4、一般预算收入:
2000年一般预算收入完成3,389万元,2005年预计完成3,199万元,减少190万元,平均下降1.12%。
5、地方分享税收收入:
2000年分享税收收入为2,405万元,2005年预计完成2,010万元,减少395万元,平均下降3.3%。
6、骨干企业财源项目对财政贡献率:
(1)、瑞雪糖业集团在原有生产能力基础上,通过对精制幼砂糖生产线和硫化床锅炉技术改造后,生产能力得到较大提高,经济效益明显增加。2001年实现销售收入17,959万元,实现税金1,496万元;2002年实现销售收入20,794万元,实现税金1,554万元;2003年实现销售收入18,008万元,实现税金870万元;2004年实现销售收入11,055万元,实现税金1,349万元;2005年上半年实现销售收入6,329万元,实现税金969万元。
(2)、天鹅集团公司大鹅屠宰加工和羽绒加工生产线项目,改造后累计增加财政收入207万元。
(3)、塑编制品有限公司新增彩印设备、扩大生产能力项目累计增加财政收入129万元。
(4)、摇篮乳业公司自2001年以来,企业经营发展较快,对财政贡献能力逐年增加,5年累计为财政提供收入1,700万元。
(5)、冰山淀粉有限公司精细化学淀粉生产线建设项目,累计提供财政收入85万元。
(6)、黄淮集团大豆分离蛋白改造项目,累计为财政提供收入62万元。
(二)财源建设开展情况
2001年以来,我县按照制定的财源建设发展规划,在省市主管部门精心指导下,经过努力工作,扎实推进,财源建设项目取得了初步成效。
1、财源建设项目完成情况
(1)、瑞雪糖业集团技术改造项目。精制幼砂糖生产线改造项目于2002年开始实施,工程总投资2,430万元,自筹资金486万元,银行贷款1,944万元,省财政贴息110万元,当年完工并投产。项目改造后新增销售收入1,125万元,新增税金170万元。
瑞雪糖业硫化床锅炉技术改造项目于2003年实施,项目总投资4,600万元,企业自筹70万元,银行贷款4,530万元,省财政贴息100万元。当年10月份完工并投入运营。项目改造后,当年新增利润665万元,上缴税金460万元。
(2)、天鹅集团公司大鹅屠宰加工和羽绒加工生产线项目,于2001年实施,项目总投资981万元,县财政投资51万元,企业自筹130万元,银行贷款400万元,省财政投资400万元。该项目完成厂房改造1,000平方米,购置加工设备12台。项目当年完工并投产,项目投产后新增产值3,625万元,上缴税金207万元。
(3)、塑编制品有限公司新增彩印设备、扩大生产能力项目,于2003年实施,项目总投资1,690万元,企业自筹350万元,银行贷款1,340万元,省财政贴息40万元。该项目改造增加生产设备48台(套),项目于2004年1月完工并投入运营。项目改造后,企业年新增生产能力1,400吨,新增销售收入1,635万元,新增利润250万元,税金128万元。
(4)、冰山淀粉有限公司精细化学淀粉生产线建设项目,于2003年实施,项目总投资3,056万元,企业自筹330万元,其他投资1,226万元,银行贷款1,500万元,省财政贴息75万元。该项目2004年开工生产。项目改造后,新增财政收入53万元。
(5)、黄淮公司日处理1,200吨非转基因大豆深加工技术改造项目,于2004年开工建设,项目总投资23,162万元,企业自筹5,000万元,银行贷款18,162万元,省财政贴息908.1万元。目前,一期主体工程已完工,设备正在安装,预计2006年投产。
2、主要做法
几年来,我县财源建设工作得到了省、市部门给予的资金和政策扶持,为我县财源建设注入了强大动力。同时,全县上下也形成了对财政工作的统一认识,从主要领导到财政干部,及项目承办单位都把财源建设工作作为促进县域经济快速发展,提高财政反哺能力的重要工作来抓,齐心协力抓财源、增收入、上项目、挖潜能,使财政经济在国民经济中的主导地位逐步显现出来。
(1)以规划为先导,确保财源建设有章可循。我们根据省、市财源建设工作总体规划,研究制定了《###县2001年—2005年县级财源建设发展规划》。规划以建设“三产有序衔接、前后联系密、后劲日益增强”的新型财源体系为主要目标,坚持立足资源优势,坚持面向市场,围绕特色经济选项目,围绕招商引资上项目,切实做到项目精选到位,保证实施成效,并力争在三个方面搞突破。一是围绕农业战略性调整,实现基础财源建设的新突破。重点是实施种植基地建设性工程、畜牧业养殖工程和乡企发展工程。二是围绕工业经济战略性升级,实现主体财源的新突破。重点是实现产业升级带动战略、名优品牌发展战略和优质项目升级战略。三是围绕县域经济的战略性转移,实现新兴财源建设的新突破。重点是实施大户带动战略,载体拉动战略和集散地升级战略。
(2)以落实为关键,确保财源建设稳步推进。在财源建设过程中,坚持做到“四个结合”。一是财源建设与农业开发力度,全县绿色、特色作物面积达到180万亩,占总播种面积的61%,这些作物有大灾之年显示出了明显的比较优势。在畜牧业上,按照“主辅换位”的发展理念,突出特色优势。鹅、牛、猪等规模饲养大场、大户分别发展到226个和5,200户,畜牧业中轴作用得到明显加强。在乡镇企业上,深入实施乡企振财工程,努力推进乡镇财源向“造血”型转轨。2002年全县就启动150余个乡镇财源建设项目,仅马铃薯加工一项就上马小型淀粉厂100个,实现了马铃薯就地加工转化增值,促进了乡镇财政增收。二是财源建设与企业产改相结合。通过租赁、合资、转制、出售等有效途径,使工业企业产权制度改革基本实施到位,取得了增活力、添后劲、提效益、促发展的多赢功效,进一步确立了工业主体财源地位,有力地支撑了财政经济平稳运行。三是财源建设与发展个体私营经济,努力培植财源建设增长点。截止目前,我县个体私营业户已发展到3,516户,年可实现税金3,000多万元。四是财源建设与招商引资相结合。通过辟建工业园区、老企业出售等多种形式吸引内资、外资,扩大项目空间,提高项目质量。五年来,全县共完成各类招商引资项目近150项,引进到位资金10多亿元。同时还加快了基础设施建设,辟建了化肥农药市场、蔬菜批发市场、粮油批发市场、建材装潢市场、种籽营销市场、百货购物商场及食品批发市场,这些市场的建立,活跃了城乡经济,繁荣了物贸流通,不仅盘活了国有企业闲置资产近5,000万元,而且安置下岗职工近千人,为我县财政集聚了发展后劲,维护了安定稳定。
(3)以机制为保障,确保财源建设健康运行。将完善机制建设作为搞好财源建设的有力保证,并将健全的机制融入到财源建设的各个环节,从而营造了全县上下想财源、建财源、养财源的良好工作氛围。一是强化领导。我县成立了财源建设工作领导小组,县委书记、县长担任组长,主管财贸、工交、农业工作的副县长任副组长,财政、经济计划、工商、国税、地税、审计等部门的一把手任成员。各乡镇也成立了财源建设工作领导组织,由乡镇党政一把手亲自挂帅。同时,我县认真落实县级领导对财源建设项目的包扶责任制,完善包生产、包效益、包稳定措施。对制约财源建设的难点问题进行协调处理,构建了主要领导负总责,分管领导包项目、基层领导抓落实的财源建设三级领导网络。并将财政工作和财源建设项目纳入目标考核,作为检验各级领导干部工作能力、勤政业绩的重要内容,兑现奖惩。二是强化管理。坚持有保有压的原则,始终把重点放在保工资、保支农、保教育、保稳定等钢性支出上,压缩人、车、会、电话等各种弹性支出。坚决推进财政体制改革,做到预算从严、支出合理、监督有效,全面提高财政资金使用效率。同时进一步扩大政府采购范围和规模,加强预算外资金管理,优化资金使用途径,逐步增强财政资金对各业生产的反哺能力。三是强化税收征管。通过专项整治,加大对偷、逃、漏税等的打击力度,做到抓常税、清欠税,大税不放,小税不漏,依法计征,实现工商税应收尽收。并且认真贯彻实施免征农业税试点工作,积极开展粮食补贴和良种补贴发放工作,使农民减负增收,提高生活水平,调动农民种粮的积极性。围绕依法行政,各行政执收执罚部门不折不扣地执行国家政策,确保各项规费按时收缴到位。
3、财源建设工作中存在的问题及建议
我们在财源建设工作中虽然取得了一定成绩,但仍存在不足之处,主要表现在:一是项目扶持资金到位晚,致使有的项目不能及时上马投产,错过了商机。二是项目承办企业贷款难,资金投入不足,严重影响项目建设。三是有的项目运行质量不高,达不到项目论证点击查看本资料原创网站更多文章的目标。四是有的项目单位管理水平低,经营方式落后,工艺不配套,产品质量差,效益低,没有市场竞争力,导致发展后劲不足。
几点建议:一是加大协调力度。建议上级部门在审核财源建设项目立项的同时,加大对金融系统的协调力度,力争使借款和贴息同步到位,以此解决项目贷款难,到款不及时问题。二是加大扶持力度。建议上级部门对市场前景好、运行效果佳的项目单位追加扶持资金,为项目发展注入新的活力。三是加大奖励力度,建议对财源建设成效显著的项目单位进行重奖,以保证财源建设实现新的跨跃。四是加大推进力度,对大项目建设要严格落实领导责任制,跟踪问效,切实保证项目建设的成效。
五、“十一五”财源建设工作重点和主要任务
(一)发展目标
1、经济总量:到2010年,全县GDp计划达到30亿元,年均递增5.25%,其中,第一产业年均递增0.26%,第二产业年均递增15.3%,第三产业年均递增2.19%,人均GDp达到6,173元,年均递增5.8%。
2、居民生活水平:城镇人均可支配性收入计划达到7,200元,年均递增13%。农民人均纯收入计划3,500元,年均递增10.4%。城镇人均居住面积达到19.8平方米,农村人均住房面积达到26平方米,农村住房砖瓦化率达到78%。
3、工农业生产:到2010年,全县工农业产值计划22.5亿元,年均递增36.4%,其中,农村牧渔业总产值11亿元,年均递增2.5%,工业总产值计划11.5亿元,年均递增20.8%。
4、地方财政收入:
到2010年,全口径财政收入计划1.56亿元,年均递增29.5%;一般预算收入计划完成6,825万元,平均递增22.67%;地方分享税收收入计划为6,175万元,平均递增41.44%。
(二)“十一五”经济发展的主攻方向
“十一五”时期是我国经济发展的“战略机遇期”,全国、全省经济正处于新一轮增长周期的上升期。特别是“哈大齐工业走廊”计划的实施,将为县域经济发展开辟更加广阔的空间,提供良好的发展机遇。今后5年,我县将以市委提出的“四个换位”为统领,以主辅换位、劳动力布局换位各所有制结构换位为基础,以产业换位为重点,以工业经济为主导,以招商引资、发展民营经济、做大做强现有企业为途径,全力打造食品、生化、陶瓷产业强县和牧业大县、劳务经济强县,推进县域经济实现超常规、跨越式发展。
1、突出发展强势工业
(1)实施“十百千”创业工程。通过招商引资发展企业、深化改革搞活企业、科技进步提升企业、改善环境服务企业,壮大企业群体、扩大企业规模、提升企业档次,到2010年,全县销售收入超亿元的工业企业要达到10个,规模以上工业企业达到100个,民营工业企业达到1,000个。
(2)突出发展重点产业。大力开发瓷产业。以高岭土资源为依托,引建陶瓷加工企业,到2010年末至少要上20条陶瓷生产线,开发建筑陶瓷、卫生陶瓷、工艺美术陶瓷及玻璃制品,其中墙地砖生产能力要达到60,000万平方米,瓷产业的产值、销售收入、利润、税金要分别达到8亿元、7.8亿元、2,000万元、1,000万元,我县建成中国北方新兴陶瓷生产基地。巩固提高糖产业。瑞雪糖业要持续年加工原料60万吨、生产优质系列白糖7万吨;引进战略投资者,实现低成本扩张,利用糖蜜、颗粒粕等制糖副产品开发维生素B族、酵母、酒精、纤维、饲料等系列附加值高、市场竞争力强的新产品。2010年末,糖产业的产值、销售收入、利润、税金要分别达到5亿元、4.7亿元、7,000万元、3,000万元,税金翻两番。全面提升薯产业。加速推进奈伦项目一二期工程建设,年加工鲜薯能力达到33万吨,精制淀粉、变性淀粉生产能力达到5万吨;协调解决三信公司的原料供给问题,保证年加工能力达到 万吨,生产马铃薯全粉 万吨;扶持引导县内金龙、冰山、银海等现有薯加工企业和乡村马铃薯加工小企业扩展规模、提高产品层次,鼓励民间资本新建加工企业,生产粉丝、粉皮、粉条、薯片、薯条、膳食纤维、蛋白等系列产品。到2010年末,薯产业的产值、销售收入、利润、税金要分别达到6亿元、5.6亿元、6,500万元、4,000万元。壮大延伸豆产业。全力推进黄淮大豆深加工项目投产达效,大力开发大豆植物蛋白、分离蛋白、组织蛋白、异黄酮、皂苷、核酸、低聚糖、浓缩蛋白、卵磷脂、低温粕、膳食纤维等系列产品。2010年末,豆产业的产值、销售收入、利润、税金要分别达到9.1亿元、8.7亿元、8,700万元、2,200万元。招商扩张鹅产业。推进天鹅公司与扬州馋神集团的高起点嫁接,开发白条鹅、分割鹅、鹅熟食、鹅裘皮等系列鹅产品;引建鹅绒和鹅生物制品加工生产线,开发鹅绒产品和鹅血清蛋白、免疫球蛋白等系列生物制品,年加工白鹅达到300万只。到2010年末,鹅产业的产值、销售收入、利润、税金要分别达到2.5亿元、2.3亿元、2,000万元、1,000万元。扶壮育强乳产业。扩大奶牛饲养规模,保证企业生产需求;引导企业扩展规模,深度开发乳粉、液态奶、纯牛奶、酸牛奶、乳酸饮料等系列产品,提高品牌竞争力,扩大市场份额。摇篮乳业的年加工鲜奶量和成品量要分别达到5万吨和8000万吨,到2010年末,乳产业的产值、销售收入、利润、税金要分别达到2亿元、1.8亿元、2,000万元、1,600万元。同时,要积极开发其他产业。围绕葵花,开发炒货、葵花油、葵花仁、葵粕饲料、合成刨花板、VE、油酸、亚油酸、葵脂、甘油、葵花蛋白等系列产品;围绕玉米,开发异黄酮、木糖醇、甜蜜素、柠檬酸精炼玉米油、玉米蛋白粉等2,000多种高附加值产品;围绕芸豆,开发豆粉等产品;围绕生猪、肉牛、肉羊,开发分割肉、冷鲜肉、熟食制品和胰岛素、凝血酶等生物制品及毛皮制品;围绕水,开发白酒、啤酒、矿泉水、纯净水、饮料等产品;围绕秸秆,发展造纸和包装材料业。到2010年末,上述产业的新增产值、销售收入、利润、税金分别达到15亿元、14亿元、1.4万元、8,000万元。
(3)优先发展重点区域。以陶瓷工业园、食品工业园为龙头,以碾北线沿路乡镇和###、依龙、双阳、中心、三兴等建制镇为重点,充分发挥地缘优势,以工业为主攻方向,积极招商引资上项目。以“两区、一带、五镇”的率先发展,带动全县经济协调快速发展。2010年末,全县工业企业产值、销售收入、利润、税金分别达到50元、48亿元、4亿元、2亿元,其中规模以上工业企业产值、销售收入、利润、税金分别达到45亿元、亿元、44亿元、3.5亿元、1.6亿元;园区工业企业在全县工业经济中所占比重达到55%。
2、大力开展招商引资。把招商引资作为实现县域经济大发展的主渠道和第一实招。
(1)明确招商方向。瞄准大、高、外项目,盯住国外国内500强企业,围绕高岭土、石英砂、甜菜、马铃薯、大豆、大鹅、葵花、玉米、芸豆、生猪、肉牛、肉羊、水、林木与秸杆、旅游等资源的延伸开发、基础设施及配套项目搞招商,培育和发展新的经济增长点;立足瑞雪糖业、天鹅公司、摇篮乳业、松竹人造板公司、塑编公司等现有企业的扩张和裂变搞招商,着力引进投资额度大、竞争实力强、科技含量高、产业关联性艰的成长性战点击查看本资料原创网站更多文章略投资者,延伸产业链条,提升产业层次,增强龙头企业的辐射带动功能,形成多元化、集约化、集团化发展格局。五年内,全县招商引资总额达到30亿元,至少引进投资超亿元的工业项目6个以上,其中国内500强企业至少1个;投资超5,000万元的工业项目15个。硬化招商措施。实施全民搞招商、领导招大商,重点推行县、乡、部门领导承标招商举措,积极开展网上招商、会展招商、以商招商,重点围绕我县优势资源开展定点定向定位招商。完善招商载体。围绕县内资源,认真研究国家和省市产业政策、经济发展走势,搞好招商引资项目的征集、筛选、储备和发布工作;按照“七通一平标准和“四高”原则加快园区建设,通过“投入一块、建成一块、使用一块”的滚动发展,五年内陶瓷工业园区和食品工业园区全部达到规划标准。
(2)严格兑现奖惩。按照招商引资完成情况实行重奖重罚,对招商引资贡献突出的干部和社会自然人。坚持实行“一个项目、一个班子、一套人马”的专项推进机制和“谁主管、谁负责、一抓到底”的工作原则,项目不建成不收兵、不换人,增强工作的延续性和责任感;实行县四大班子“四堂会审”制,每月对招商引资项目逐一进行审定,把引进的项目、资金敲准、靠实,优者张红榜公布,差者张黄榜公布,从而以更加完善的制度确保取得实实在在的成效。
(3)优化招商环境。以增强城市的吸引力为重点,建设硬环境。重点强化工业园区建设,确保达到“七通一平”,使其成为高新产业的聚集地,城市建设的新城区。以诚实守诺为重点,优化软环境。严厉惩处一切不利于招商引资的组织行为和个人行为。在行政职能部门、行政执法部门和服务窗口单位大力推行“一站式办公”和“一条龙服务”,全面落实首问负责制等六项制度和“五必办”、“四个零”服务承诺;坚持依法行政,深化行政审批制度改革,减少审批事项,减化审批程序和环节,建立起项目审批一条龙服务、项目建设全方位服务、项目投产经常性服务为内容的服务体系,提高服务水平和办事效率。
3、积极发展民营经济。把民营经济作为加快县域经济发展的大战略和“天字号”工程来抓,树立“抓民营经济就是抓县域经济,就是抓发展”的理念,鼓励引导社会各界群众、一切民间工商资本发展民营经济,培育新经济增长点。
一是在信息服务上实现新突破。把资金变为资本,需要在增强群众创业意识的同时,提供丰富、准确的项目信息,让他们看到投资回报的确定性,增强创业信心。因此,有关部门要及时搜集、筛选、甄别和论证有价值的项目信息,并通过相应渠道广泛发布,使有创业意愿、持币观望的群众敢于投资。二是在创业主体上实现新突破。发挥党政机关的人才优势,为机关干部“松绑”,鼓励机关、事业单位公职人员下海经商,自主创业;鼓励机关干部到企业兼职、就业,到发达地区挂职锻炼,在实践中增强经济意识和市场观念,提高管理经济事务的能力;组织人事部门要认真研究,结合鼓励机关干部留职停薪领办创办企业的意见,制定出切实可行的实施意见,对机关干部离职从事民营经济的申请要快审快批、签订合同,免除后顾之忧,保证他们安心离职、开心创业。要发挥能人的带动作用,按照“群众集资、能人办厂、风险均担、利益共享”的思路,筛选项目,优先推荐给各类社会能人,以股份合作、合伙经营等方式创办、领办企业;要在金龙淀粉总公司、塑编公司、三利公司、鹏程公司等现有民企做大做强上下功夫,扶上马送全程,给予与招商引资企业同等待遇,促其总量膨胀和质量提升。三是在发展渠道上实现新突破。在围绕主导产业的配套服务上搞民营。针对我县6大产业链条,着力开展配套服务和补充经营。重点围绕吃农企业原料需求,搞甜菜、大豆、玉米、马铃薯种植和鹅、奶牛、生猪等养殖,突出发展农业生产联合体、农业经营公司、养殖小区,鼓励群众创办私营农牧场,实行工厂化生产、集约化经营、市场化运行、科学化发展的现代模式。同时,发展运输、包装等行业,满足主导产业的生产经营需求。在围绕支柱企业的错位发展上搞民营。就是在大企业的主营业务之外开发低端、高端产品,巧打生产时间差、经营理念差、服务层次差和产品档次差,形成企业集群、行业趋同、产品存异、层次分明的错位发展之势。目前,我县以奈伦项目为核心的薯产业已基本形成了错位发展格局,现在亟需在产品层次上重新定位,避免陷入无序竞争。在围绕农副产品的加工增值上搞民营。丰富的农副产品资源是发展民营经济的最现实基础和最可靠保障。我县是产粮大县,粮豆薯年产量大体在50万吨,农副产品加潜力巨大,我县将充分发挥优势,立足优势资源搞好长项延伸,做大做强特色产业。
4、推进农业产业化进程。劳务经济向产业化、市场化发展。把劳务经济作为农村经济的主导产业来抓。积极拓宽劳动力转移渠道,多方培植劳务基地,重点开辟长江以北、京三角和黄、渤海就业带。大力实施劳动力转移培训“阳光工程”,提高农民工整体素质。积极为农民工土地流转、子女转学、户籍管理提供便利,依法维护农民工合法权益。实施劳务输出品牌战略,扩大“亮心大姐”家政服务和龙哥龙妹“EOW”电子操作工品牌影响力,提高输出效益。畜牧业向规模化、效益化发展。坚持“主辅换位”战略不动摇,大力推进畜牧业向规模化方向发展。突出猪、羊、鹅、牛等重点品类,运用效益吸引、资金扶持、典型示范、干部引领等方式方法加速换位进程。加快科技兴牧步伐,大力实施畜禽良种工程,推广地热温室、舍饲圈养、秸杆牧业等饲养新技术,实施工厂化养殖,提高比较效益。建立健全科技推广、繁育改良、防疫灭病、饲料供应、市场信息等服务体系。突出畜产品龙头企业牵动效应,做大做强现有畜牧加工企业。种植业向特色化、标准化发展。围绕国家支持发展粮食生产政策,因地制宜引导农民发展水稻、玉米、小麦等优质粮食型作物;围绕龙头企业第一车间建设,大力发展高糖率纸筒甜菜、高淀粉马铃薯、高油大豆、高麻率亚麻等企业吃配型作物;围绕内外埠市场需求,积极发展奶花芸豆、紫花油豆角、瓜菜和小杂粮等市场旺销型作物;围绕牧业发展走势,扩大种植青贮玉米等饲草饲料过腹增值型特色作物。农业开发向整体化、生态化发展。实施生态家园富民工程,大力发展生态农业,加大农田水利基础设施建设和通村公路建设,抓好小流域治理、节水灌溉和农村饮水安全工程,加强抗旱水源建设和城乡防洪除涝体系建设。坚持依法治林,实施城乡绿化和“三北”防护林建设工程。完善农机社会化服务体系,推进机械化试点村建设。
(三)“十一五”重点项目建设导向
1、突出发展工业项目。依托资源优势,围绕主导产业,“十一五”期间,计划投资47.09亿元,新上工业项目12项,努力做强食品、生物化工、纺织、建材等主导产业。一是全力搞好食品加工项目建设。计划投资13亿元,建设大豆深加工项目,新增利润、税金分别达到1.2亿元和8,000万元;计划投资5,000万元,建设豆制品加工项目,新增利税1,000万元。二是突出建设医药化工项目。以科技为依托,重点建成投资2亿元,年产1,500吨维生素B2项目,新增利润4,440万元,税金2,960万元。同时,计划投资1.2亿元,新建年产15万吨玉米淀粉项目,投资8.8亿元新建玉米酒精深加工项目,使我县优势资源得以充分开发利用。三是全面提升纺织项目水平。计划投资1亿元,建设年产一万锭亚麻纱项目,新增利税分别达到3,000万元和800万元;计划投资1.7亿元,新建年产彩印塑料袋2.4万套塑料纺织制品项目,从而进一步提高我县纺织工业水平。四是努力发展建材项目。充分开发利用优质高岭土资源,计划投资2亿元,新建年产3,000平方米高档墙地砖项目,项目建成可新增销售收入4.5亿元,利润5,280万元,税金3,520万元。
2、全力实施农业开发项目。以发展现代农业,提高农业产业化水平为方向,“十一五”期间,计划投资3.3亿元,建设农业重点开发项目8项。投资6,000万元,建设马铃薯基地,基地面积达到50万亩,覆盖全县15个乡镇,年产马铃薯70万吨;投资3,995万元,建设白鹅养殖加工项目,年产鹅熟食制品1,000吨、羽绒25吨;投资1.5亿元实施天然草场保护与改良,改良面积100万亩。
3、重点搞好城市基础设施项目。完善城市基础设施,不断改善人居住环境。一是计划投资2亿元,建设28平方公里的陶瓷产业基地,即###工业园区,园区建设将按照“四高标准”,确保达到“七通一平”,使其成为生产经营、生活服务生态良好的城市磨擦区;二是投资1.2亿元建设城镇污水处理项目,改造排水设施,新建污水处理厂一处;三是投资2,800万元扩建###镇给水工程,使城镇生产和居民生活用水得到进一步改善。
4、不断加快社会公共服务项目建设。计划总投资1.97亿元,配套建设社会事业项目11项。一是实施旅游开发项目2项,计划投资2亿元,开发跃进、上游水库旅游区;投资3,200万元建设###县新合社会主义新农村旅游项目。二是建设公共卫生项目4项。计划投资2,900万元,对县人民医院、妇幼保健院、中医院和乡镇卫生院进行改扩建。三是实施广化教育体育项目5项。计划投资5,000万元新建面积为20万平方米的###体育场;投资3,000万元,对###一中进行扩建,使其体育场等配套设施齐全,改扩建面达到3.6万平方米;并新建职教中心实验楼;投资1,600万元新建###影视娱乐中心;投资2,000万元新建面积为5,000平方米的县图书馆综合服务中心。
六、主要保障措施
(一)解放思想,提高加快发展的创新意识。认真学习借鉴发达地区经验,善于用创新的思维想问题、办事情,用改革的办法攻坚克难,靠市场机制解决体制性和结构性矛盾。对看准了的事情、有利于发展的事情,要奋力开拓,敢担风险,大胆突破。善于从实际出发,抢抓机遇,创造性地贯彻落实国家振兴老工业基地的相关政策。开阔视野,解放思想,克服僵化保守的传统意识和求稳怕险的惰性心态,树立开放、重才、求实、奋进的新观念。加快发展是执政兴县的第一要务,把握发展的新形势,研究发展的新办法,解决发展的新问题,在创新中实现发展,在发展中不断创新,创造性地开展各项工作,抢占经济发展的制高点。
(二)转变职能,努力创建良好的发展环境。随着市场经济体制的逐步完善,政府部门如何转变职能,转变观念,为促进地方经济发展服务,是摆在我们面前特别重要而紧迫的任务。适应市场经济的要求,进一步深化行政体制和财政体制改革,改进经济管理的方式和方法。抓好机关效能建设和公务员队伍建设,发展电子政务,提高办事效率和管理水平。进一步规范行政行为,真正把职能转到经济调节、市场监管、社会管理和公共服务上来。综合治理经济发展环境,依法规范行政审批,切实为各类市场主体和投资者实施优惠政策,提供优质服务,创造优良环境。严肃处理为谋取个人或小团体利益而损害投资者利益、影响发展环境的人和事。
(三)依法行政,不断提高服务能力。认真实施《行政许可法》和《全面推进依法行政实施纲要》,不断增强公务人员的法制观念,严格按照法定权限和程序行使权力、履行职责。进一步探索改制企业职代会发挥作用的途径和办法,巩固和发展基层民主,依法落实人民群众当家作主的权利。加强决策的咨询论证和听证,保障群众的知情权和参与权,推进决策的科学化和民主化。改革行政执法体制,推进综合执法,相对集中行政许可权和行政处罚权,提高执法效率。实行执法责任制和执法过错追究制,依法做到有权必有责,用权受监督,侵权须赔偿,加快建设法治机关。
(四)改进作风,汇聚狠抓落实的推进合力。保持良好的精神状态,奋发图强、励精图治。不搞形式主义和“政绩工程”,真心实意为群众干实事、办好事、解难事。坚持深入群众、深入基层,满怀爱民之心,恪守为民之意,善谋富民之策,多办利民之事。力戒空谈,注重实干,力戒“形式”,注重实效。认真总结行之有效的办法,建立健全有利于促进落实的各项制度和工作机制,强化推进措施,严格监督检查,切实解决梗阻掣肘、推诿扯皮、刁难设卡等问题。对事关全局的重点工作,要组成专门班子进行专项推进,一抓到底,坚决抓出成效。
第二篇:县财源建设十一五规划
根据《省财政厅关于做好全省财源建设“十一五”规划编制工作的通知》要求,结合我县经济发展的总体目标和战略步骤,特编制###县财源建设“十一五”规划。
一、指导思想
我县财源建设“十一五”规划编制工作的指导思想是: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认真贯彻党的十六大和十六届三中、四中、五中全会精神,围绕省委“努力快发展、全面建小康”的战略部署,把握国家实施振兴东北老工业基地战略和我省对俄经贸科技合作战略升级,加快哈、大、齐工业走廊建设的有利机遇,落实科学发展观,大力推进财源项目建设,努力做大财政收入蛋糕,为从根本上实现财政状况好转,促进县域经济社会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构建和谐社会做出贡献。
二、基本原则
——坚持推进“四个换位”,促进经济增长方式转变。全面深化所有制结构和产业结构调整,推动经济增长方式由粗放型向集约型转变,全力提高经济运行质量。
――坚持全党抓企业,着力构筑工业强县。以工业为主导,突出工业强县战略,积极推动骨干企业实现新跨越,发展壮大优势产业。进一步宽松环境,优化政策,加大对中小型企业的扶持,提高自我创新能力,促进小型企业集群化发展。加速产业集聚,培育新兴产业,增强工业对地方经济的支撑作用。
――坚持扩大对外开放,大力发展外向型经济。充分利用“两个市场,两种资源”,在更大范围,更宽领域,更高层次参与国际国内合作与竞争,提高经济外向化水平。全力推进招商引资。落实责任目标,健全组织体系,强化服务措施,优化发展环境,切实加大招商引资力度,全力扩增县域经济总量。
――坚持深化体制改革,提高县域经济民营化水平。围绕国有企业产权制度改革,不断完善金融、土地、社会保障等配套改革,进一步突破束缚生产力发展的体制性和机制性障碍。
――坚持以人为本,营造良好发展环境。全面提高人们的思想道德素质、科学文化素质和身体健康素质,创造公平竞争和谐发展的社会环境,多方调动和发挥人的积极性、创造性和能动性。
三、总体思路
今后五年,我们将牢牢把握发展第一要务,以推进“四个换位”为切入点,突出“跳出农业抓农业,围绕产业抓企业,全民招商招大商,增强财力壮实力”发展战略,以工业强县为重点,不断加大招商引资,发展民营经济,体制改革和对外开放力度,加快发展循环经济,推进节约型社会建设,全力扩增县域经济总量。坚持发展现代化农业,壮大畜牧经济总量,提高种植业标准化水平,促进农村劳动力转移。全面实施工业强县战略,壮大食品、陶瓷等优势产业,全力推进工业经济实现新跨越。着力提升第三产业,进一步改造提高传统服务业。完善财政体制改革,努力提高财政供给能力,全面推进现代公共财政建设,积极构建和谐社会,为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奠定坚实基矗
四、第一个财源建设五年规划完成情况
2001至~年,第一个财源建设五年规划目标已经~完成,并取得了可喜成果。
(一)主要经济指标完成情况
1、国内生产总值:
2000年国内生产总值为166,437万元,~年预计完成232,300万元,增加65,863万元,平均增长7.9%。
2、全口径财政收入:
2000年全口径财政收入完成5,839万元,~年预计完成6,309万元,增加470万元,平均增长1.6%。
3、财政收入占GDp比重:
2000年全口径财政收入占GDp比重为3.5%,~年预计占GDp比重为2.72%,比2000年下降0.78%。
4、一般预算收入:
2000年一般预算收入完成3,389万元,~年预计完成3,199万元,减少190万元,平均下降1.12%。
5、地方分享税收收入:
2000年分享税收收入为2,405万元,~年预计完成2,010万元,减少395万元,平均下降3.3%。
6、骨干企业财源项目对财政贡献率:
(1)、瑞雪糖业集团在原有生产能力基础上,通过对精制幼砂糖生产线和硫化床锅炉技术改造后,生产能力得到较大提高,经济效益明显增加。2001年实现销售收入17,959万元,实现税金1,496万元;2002年实现销售收入20,794万元,实现税金1,554万元;~年实现销售收入18,008万元,实现税金870万元;~年实现销售收入11,055万元,实现税金1,349万元;~年上半年实现销售收入6,329万元,实现税金969万元。
(2)、天鹅集团公司大鹅屠宰加工和羽绒加工生产线项目,改造后累计增加财政收入207万元。
(3)、塑编制品有限公司新增彩印设备、扩大生产能力项目累计增加财政收入129万元。
(4)、摇篮乳业公司自2001年以来,企业经营发展较快,对财政贡献能力逐年增加,5年累计为财政提供收入1,700万元。
(5)、冰山淀粉有限公司精细化学淀粉生产线建设项目,累计提供财政收入85万元。
(6)、黄淮集团大豆分离蛋白改造项目,累计为财政提供收入62万元。
(二)财源建设开展情况
2001年以来,我县按照制定的财源建设发展规划,在省市主管部门精心指导下,经过努力工作,扎实推进,财源建设项目取得了初步成效。
1、财源建设项目完成情况
(1)、瑞雪糖业集团技术改造项目。精制幼砂糖生产线改造项目于2002年开始实施,工程总投资2,430万元,自筹资金486万元,银行贷款1,944万元,省财政贴息110万元,当年完工并投产。项目改造后新增销售收
入1,125万元,新增税金170万元。
瑞雪糖业硫化床锅炉技术改造项目于~年实施,项目总投资4,600万元,企业自筹70万元,银行贷款4,530万元,省财政贴息100万元。当年10月份完工并投入运营。项目改造后,当年新增利润665万元,上缴税金460万元。
(2)、天鹅集团公司大鹅屠宰加工和羽绒加工生产线项目,于2001年实施,项目总投资981万元,县财政投资51万元,企业自筹130万元,银行贷款400万元,省财政投资400万元。该项目完成厂房改造1,000平方米,购置加工设备12台。项目当年完工并投产,项目投产后新增产值3,625万元,上缴税金207万元。
(3)、塑编制品有限公司新增彩印设备、扩大生产能力项目,于~年实施,项目总投资1,690万元,企业自筹350万元,银行贷款1,340万元,省财政贴息40万元。该项目改造增加生产设备48台(套),项目于~年1月完工并投入运营。项目改造后,企业年新增生产能力1,400吨,新增销售收入1,635万元,新增利润250万元,税金128万元。
(4)、冰山淀粉有限公司精细化学淀粉生产线建设项目,于~年实施,项目总投资3,056万元,企业自筹330万元,其他投资1,226万元,银行贷款1,500万元,省财政贴息75万元。该项目~年开工生产。项目改造后,新增财政收入53万元。
(5)、黄淮公司日处理1,200吨非转基因大豆深加工技术改造项目,于~年开工建设,项目总投资23,162万元,企业自筹5,000万元,银行贷款18,162万元,省财政贴息908.1万元。目前,一期主体工程已完工,设备正在安装,预计~年投产。
2、主要做法
几年来,我县财源建设工作得到了盛市部门给予的资金和政策扶持,为我县财源建设注入了强大动力。同时,全县上下也形成了对财政工作的统一认识,从主要领导到财政干部,及项目承办单位都把财源建设工作作为促进县域经济快速发展,提高财政反哺能力的重要工作来抓,齐心协力抓财源、增收入、上项目、挖潜能,使财政经济在国民经济中的主导地位逐步显现出来。
(1)以规划为先导,确保财源建设有章可循。我们根据盛市财源建设工作总体规划,研究制定了《###县2001年—~年县级财源建设发展规划》。规划以建设“三产有序衔接、前后联系密、后劲日益增强”的新型财源体系为主要目标,坚持立足资源优势,坚持面向市场,围绕特色经济选项目,围绕招商引资上项目,切实做到项目精选到位,保证实施成效,并力争在三个方面搞突破。一是围绕农业战略性调整,实现基础财源建设的新突破。重点是实施种植基地建设性工程、畜牧业养殖工程和乡企发展工程。二是围绕工业经济战略性升级,实现主体财源的新突破。重点是实现产业升级带动战略、名优品牌发展战略和优质项目升级战略。三是围绕县域经济的战略性转移,实现新兴财源建设的新突破。重点是实施大户带动战略,载体拉动战略和集散地升级战略。
(2)以落实为关键,确保财源建设稳步推进。在财源建设过程中,坚持做到“四个结合”。一是财源建设与农业开发力度,全县绿色、特色作物面积达到180万亩,占总播种面积的61%,这些作物有大灾之年显示出了明显的比较优势。在畜牧业上,按照“主辅换位”的发展理念,突出特色优势。鹅、牛、猪等规模饲养大尝大户分别发展到226个和5,200户,畜牧业中轴作用得到明显加强。在乡镇企业上,深入实施乡企振财工程,努力推进乡镇财源向“造血”型转轨。2002年全县就启动150余个乡镇财源建设项目,仅马铃薯加工一项就上马小型淀粉厂100个,实现了马铃薯就地加工转化增值,促进了乡镇财政增收。二是财源建设与企业产改相结合。通过租赁、合资、转制、出售等有效途径,使工业企业产权制度改革基本实施到位,取得了增活力、添后劲、提效益、促发展的多赢功效,进一步确立了工业主体财源地位,有力地支撑了财政经济平稳运行。三是财源建设与发展个体私营经济,努力培植财源建设增长点。截止目前,我县个体私营业户已发展到3,516户,年可实现税金3,000多万元。四是财源建设与招商引资相结合。通过辟建工业园区、老企业出售等多种形式吸引内资、外资,扩大项目空间,提高项目质量。五年来,全县共完成各类招商引资项目近150项,引进到位资金10多亿元。同时还加快了基础设施建设,辟建了化肥农药市尝蔬菜批发市尝粮油批发市尝建材装潢市尝种籽营销市尝百货购物商场及食品批发市场,这些市场的建立,活跃了城乡经济,繁荣了物贸流通,不仅盘活了国有企业闲置资产近5,000万元,而且安置下岗职工近千人,为我县财政集聚了发展后劲,维护了安定稳定。
(3)以机制为保障,确保财源建设健康运行。将完善机制建设作为搞好财源建设的有力保证,并将健全的机制融入到财源建设的各个环节,从而营造了全县上下想财源、建财源、养财源的良好工作氛围。一是强化领导。我县成立了财源建设工作领导小组,县委书记、县长担任组长,主管财贸、工交、农业工作的副县长任副组长,财政、经济计划、工商、国税、地税、审计等部门的一把手任成员。各乡镇也成立了财源建设工作领导组织,由乡镇党政一把手亲自挂帅。同时,我县认真落实县级领导对财源建设项目的包扶责任制,完善包生产、包效益、包稳定措施。对制约财源建设的难点问题进行协调处理,构建了主要领导负总责,分管领导包项目、基层领导抓落实的财源建设三级领导网络。并将财政工作和财源建设项目纳入目标考核,作为检验各级领导干部工作能力、勤政业绩的重要内容,兑现奖惩。二是强化管理。坚持有保有压的原则,始终把重点放在保工资、保支农、保教育、保稳定等钢性支出上,压缩人、车、会、电话等各种弹性支出。坚决推进财政体制改革,做到预算从严、支出合理、监督有效,全面提高财政资金使用效率。同时进一步扩大政府采购范围和规模,加强预算外资金管理,优化资金使用途径,逐步增强财政资金对各业生产的反哺能力。三是强化税收征管。通过专项整治,加大对偷、逃、漏税等的打击力度,做到抓常税、清欠税,大税不放,小税不漏,依法计征,实现工商税应收尽收。并
且认真贯彻实施免征农业税试点工作,积极开展粮食补贴和良种补贴发放工作,使农民减负增收,提高生活水平,调动农民种粮的积极性。围绕依法行政,各行政执收执罚部门不折不扣地执行国家政策,确保各项规费按时收缴到位。
3、财源建设工作中存在的问题及建议
我们在财源建设工作中虽然取得了一定成绩,但仍存在不足之处,主要表现在:一是项目扶持资金到位晚,致使有的项目不能及时上马投产,错过了商机。二是项目承办企业贷款难,资金投入不足,严重影响项目建设。三是有的项目运行质量不高,达不到项目论证的目标。四是有的项目单位管理水平低,经营方式落后,工艺不配套,产品质量差,效益低,没有市场竞争力,导致发展后劲不足。
几点建议:一是加大协调力度。建议上级部门在审核财源建设项目立项的同时,加大对金融系统的协调力度,力争使借款和贴息同步到位,以此解决项目贷款难,到款不及时问题。二是加大扶持力度。建议上级部门对市场前景好、运行效果佳的项目单位追加扶持资金,为项目发展注入新的活力。三是加大奖励力度,建议对财源建设成效显著的项目单位进行重奖,以保证财源建设实现新的跨跃。四是加大推进力度,对大项目建设要严格落实领导责任制,跟踪问效,切实保证项目建设的成效。
五、“十一五”财源建设工作重点和主要任务
(一)发展目标
1、经济总量:到2010年,全县GDp计划达到30亿元,年均递增5.25%,其中,第一产业年均递增0.26%,第二产业年均递增15.3%,第三产业年均递增2.19%,人均GDp达到6,173元,年均递增5.8%。
2、居民生活水平:城镇人均可支配性收入计划达到7,200元,年均递增13%。农民人均纯收入计划3,500元,年均递增10.4%。城镇人均居住面积达到19.8平方米,农村人均住房面积达到26平方米,农村住房砖瓦化率达到78%。
3、工农业生产:到2010年,全县工农业产值计划22.5亿元,年均递增36.4%,其中,农村牧渔业总产值11亿元,年均递增2.5%,工业总产值计划11.5亿元,年均递增20.8%。
4、地方财政收入:
到2010年,全口径财政收入计划1.56亿元,年均递增29.5%;一般预算收入计划完成6,825万元,平均递增22.67%;地方分享税收收入计划为6,175万元,平均递增41.44%。
(二)“十一五”经济发展的主攻方向
“十一五”时期是我国经济发展的“战略机遇期”,全国、全省经济正处于新一轮增长周期的上升期。特别是“哈大齐工业走廊”计划的实施,将为县域经济发展开辟更加广阔的空间,提供良好的发展机遇。今后5年,我县将以市委提出的“四个换位”为统领,以主辅换位、劳动力布局换位各所有制结构换位为基础,以产业换位为重点,以工业经济为主导,以招商引资、发展民营经济、做大做强现有企业为途径,全力打造食品、生化、陶瓷产业强县和牧业大县、劳务经济强县,推进县域经济实现超常规、跨越式发展。
1、突出发展强势工业
(1)实施“十百千”创业工程。通过招商引资发展企业、深化改革搞活企业、科技进步提升企业、改善环境服务企业,壮大企业群体、扩大企业规模、提升企业档次,到2010年,全县销售收入超亿元的工业企业要达到10个,规模以上工业企业达到100个,民营工业企业达到1,000个。
(2)突出发展重点产业。大力开发瓷产业。以高岭土资源为依托,引建陶瓷加工企业,到2010年末至少要上20条陶瓷生产线,开发建筑陶瓷、卫生陶瓷、工艺美术陶瓷及玻璃制品,其中墙地砖生产能力要达到60,000万平方米,瓷产业的产值、销售收入、利润、税金要分别达到8亿元、7.8亿元、2,000万元、1,000万元,我县建成中国北方新兴陶瓷生产基地。巩固提高糖产业。瑞雪糖业要持续年加工原料60万吨、生产优质系列白糖7万吨;引进战略投资者,实现低成本扩张,利用糖蜜、颗粒粕等制糖副产品开发维生素B族、酵母、酒精、纤维、饲料等系列附加值高、市场竞争力强的新产品。2010年末,糖产业的产值、销售收入、利润、税金要分别达到5亿元、4.7亿元、7,000万元、3,000万元,税金翻两番。全面提升薯产业。加速推进奈伦项目一二期工程建设,年加工鲜薯能力达到33万吨,精制淀粉、变性淀粉生产能力达到5万吨;协调解决三信公司的原料供给问题,保证年加工能力达到万吨,生产马铃薯全粉万吨;扶持引导县内金龙、冰山、银海等现有薯加工企业和乡村马铃薯加工小企业扩展规模、提高产品层次,鼓励民间资本新建加工企业,生产粉丝、粉皮、粉条、薯片、薯条、膳食纤维、蛋白等系列产品。到2010年末,薯产业的产值、销售收入、利润、税金要分别达到6亿元、5.6亿元、6,500万元、4,000万元。壮大延伸豆产业。全力推进黄淮大豆深加工项目投产达效,大力开发大豆植物蛋白、分离蛋白、组织蛋白、异黄酮、皂苷、核酸、低聚糖、浓缩蛋白、卵磷脂、低温粕、膳食纤维等系列产品。2010年末,豆产业的产值、销售收入、利润、税金要分别达到9.1亿元、8.7亿元、8,700万元、2,200万元。招商扩张鹅产业。推进天鹅公司与扬州馋神集团的高起点嫁接,开发白条鹅、分割鹅、鹅熟食、鹅裘皮等系列鹅产品;引建鹅绒和鹅生物制品加工生产线,开发鹅绒产品和鹅血清蛋白、免疫球蛋白等系列生物制品,年加工白鹅达到300万只。到2010年末,鹅产业的产值、销售收入、利润、税金要分别达到2.5亿元、2.3亿元、2,000万元、1,000万元。扶壮育强乳产业。扩大奶牛饲养规模,保证企业生产需求;引导企业扩展规模,深度开发乳粉、液态奶、纯牛奶、酸牛奶、乳酸饮料等系列产品,提高品牌竞争力,扩大市场份额。摇篮乳业的年加工鲜奶量和成品量要分别达到5万吨和8000万吨,到2010年末,乳产业的产值、销售收入、利润、税金要分别达到2亿元、1.8亿元、2,000万元、1,600万元。同时,要积极开发其他产业。围绕葵花,开发炒货、葵花油、葵花仁、葵粕饲料、合成刨花板、VE、油
酸、亚油酸、葵脂、甘油、葵花蛋白等系列产品;围绕玉米,开发异黄酮、木糖醇、甜蜜素、柠檬酸精炼玉米油、玉米蛋白粉等2,000多种高附加值产品;围绕芸豆,开发豆粉等产品;围绕生猪、肉牛、肉羊,开发分割肉、冷鲜肉、熟食制品和胰岛素、凝血酶等生物制品及毛皮制品;围绕水,开发白酒、啤酒、矿泉水、纯净水、饮料等产品;围绕秸秆,发展造纸和包装材料业。到2010年末,上述产业的新增产值、销售收入、利润、税金分别达到15亿元、14亿元、1.4万元、8,000万元。
(3)优先发展重点区域。以陶瓷工业园、食品工业园为龙头,以碾北线沿路乡镇和###、依龙、双阳、中心、三兴等建制镇为重点,充分发挥地缘优势,以工业为主攻方向,积极招商引资上项目。以“两区、一带、五镇”的率先发展,带动全县经济协调快速发展。2010年末,全县工业企业产值、销售收入、利润、税金分别达到50元、48亿元、4亿元、2亿元,其中规模以上工业企业产值、销售收入、利润、税金分别达到45亿元、亿元、44亿元、3.5亿元、1.6亿元;园区工业企业在全县工业经济中所占比重达到55%。
2、大力开展招商引资。把招商引资作为实现县域经济大发展的主渠道和第一实招。
(1)明确招商方向。瞄准大、高、外项目,盯住国外国内500强企业,围绕高岭土、石英砂、甜菜、马铃薯、大豆、大鹅、葵花、玉米、芸豆、生猪、肉牛、肉羊、水、林木与秸杆、旅游等资源的延伸开发、基础设施及配套项目搞招商,培育和发展新的经济增长点;立足瑞雪糖业、天鹅公司、摇篮乳业、松竹人造板公司、塑编公司等现有企业的扩张和裂变搞招商,着力引进投资额度大、竞争实力强、科技含量高、产业关联性艰的成长性战略投资者,延伸产业链条,提升产业层次,增强龙头企业的辐射带动功能,形成多元化、集约化、集团化发展格局。五年内,全县招商引资总额达到30亿元,至少引进投资超亿元的工业项目6个以上,其中国内500强企业至少1个;投资超5,000万元的工业项目15个。硬化招商措施。实施全民搞招商、领导招大商,重点推行县、乡、部门领导承标招商举措,积极开展网上招商、会展招商、以商招商,重点围绕我县优势资源开展定点定向定位招商。完善招商载体。围绕县内资源,认真研究国家和省市产业政策、经济发展走势,搞好招商引资项目的征集、筛癣储备和发布工作;按照“七通一平标准和“四高”原则加快园区建设,通过“投入一块、建成一块、使用一块”的滚动发展,五年内陶瓷工业园区和食品工业园区全部达到规划标准。
(2)严格兑现奖惩。按照招商引资完成情况实行重奖重罚,对招商引资贡献突出的干部和社会自然人。坚持实行“一个项目、一个班子、一套人马”的专项推进机制和“谁主管、谁负责、一抓到底”的工作原则,项目不建成不收兵、不换人,增强工作的延续性和责任感;实行县四大班子“四堂会审”制,每月对招商引资项目逐一进行审定,把引进的项目、资金敲准、靠实,优者张红榜公布,差者张黄榜公布,从而以更加完善的制度确保取得实实在在的成效。
(3)优化招商环境。以增强城市的吸引力为重点,建设硬环境。重点强化工业园区建设,确保达到“七通一平”,使其成为高新产业的聚集地,城市建设的新城区。以诚实守诺为重点,优化软环境。严厉惩处一切不利于招商引资的组织行为和个人行为。在行政职能部门、行政执法部门和服务窗口单位大力推行“一站式办公”和“一条龙服务”,全面落实首问负责制等六项制度和“五必办”、“四个零”服务承诺;坚持依法行政,深化行政审批制度改革,减少审批事项,减化审批程序和环节,建立起项目审批一条龙服务、项目建设全方位服务、项目投产经常性服务为内容的服务体系,提高服务水平和办事效率。
3、积极发展民营经济。把民营经济作为加快县域经济发展的大战略和“天字号”工程来抓,树立“抓民营经济就是抓县域经济,就是抓发展”的理念,鼓励引导社会各界群众、一切民间工商资本发展民营经济,培育新经济增长点。
一是在信息服务上实现新突破。把资金变为资本,需要在增强群众创业意识的同时,提供丰富、准确的项目信息,让他们看到投资回报的确定性,增强创业信心。因此,有关部门要及时搜集、筛癣甄别和论证有价值的项目信息,并通过相应渠道广泛发布,使有创业意愿、持币观望的群众敢于投资。二是在创业主体上实现新突破。发挥党政机关的人才优势,为机关干部“松绑”,鼓励机关、事业单位公职人员下海经商,自主创业;鼓励机关干部到企业兼职、就业,到发达地区挂职锻炼,在实践中增强经济意识和市场观念,提高管理经济事务的能力;组织人事部门要认真研究,结合鼓励机关干部留职停薪领办创办企业的意见,制定出切实可行的实施意见,对机关干部离职从事民营经济的申请要快审快批、签订合同,免除后顾之忧,保证他们安心离职、开心创业。要发挥能人的带动作用,按照“群众集资、能人办厂、风险均担、利益共享”的思路,筛选项目,优先推荐给各类社会能人,以股份合作、合伙经营等方式创办、领办企业;要在金龙淀粉总公司、塑编公司、三利公司、鹏程公司等现有民企做大做强上下功夫,扶上马送全程,给予与招商引资企业同等待遇,促其总量膨胀和质量提升。三是在发展渠道上实现新突破。在围绕主导产业的配套服务上搞民营。针对我县6大产业链条,着力开展配套服务和补充经营。重点围绕吃农企业原料需求,搞甜菜、大豆、玉米、马铃薯种植和鹅、奶牛、生猪等养殖,突出发展农业生产联合体、农业经营公司、养殖小区,鼓励群众创办私营农牧场,实行工厂化生产、集约化经营、市场化运行、科学化发展的现代模式。同时,发展运输、包装等行业,满足主导产业的生产经营需求。在围绕支柱企业的错位发展上搞民营。就是在大企业的主营业务之外开发低端、高端产品,巧打生产时间差、经营理念差、服务层次差和产品档次差,形成企业集群、行业趋同、产品存异、层次分明的错位发展之势。目前,我县以奈伦项目为核心的薯产业已基本形成了错位发展格局,现在亟需在产品层次上重新定位,避免陷入无序竞争。在围绕
设,发展电子政务,提高办事效率和管理水平。进一步规范行政行为,真正把职能转到经济调节、市场监管、社会管理和公共服务上来。综合治理经济发展环境,依法规范行政审批,切实为各类市场主体和投资者实施优惠政策,提供优质服务,创造优良环境。严肃处理为谋取个人或小团体利益而损害投资者利益、影响发展环境的人和事。
(三)依法行政,不断提高服务能力。认真实施《行政许可法》和《全面推进依法行政实施纲要》,不断增强公务人员的法制观念,严格按照法定权限和程序行使权力、履行职责。进一步探索改制企业职代会发挥作用的途径和办法,巩固和发展基层民主,依法落实人民群众当家作主的权利。加强决策的咨询论证和听证,保障群众的知情权和参与权,推进决策的科学化和民主化。改革行政执法体制,推进综合执法,相对集中行政许可权和行政处罚权,提高执法效率。实行执法责任制和执法过错追究制,依法做到有权必有责,用权受监督,侵权须赔偿,加快建设法治机关。
(四)改进作风,汇聚狠抓落实的推进合力。保持良好的精神状态,奋发图强、励精图治。不搞形式主义和“政绩工程”,真心实意为群众干实事、办好事、解难事。坚持深入群众、深入基层,满怀爱民之心,恪守为民之意,善谋富民之策,多办利民之事。力戒空谈,注重实干,力戒“形式”,注重实效。认真总结行之有效的办法,建立健全有利于促进落实的各项制度和工作机制,强化推进措施,严格监督检查,切实解决梗阻掣肘、推诿扯皮、刁难设卡等问题。对事关全局的重点工作,要组成专门班子进行专项推进,一抓到底,坚决抓出成效。
第三篇:县财源建设十一五规划
根据《省财政厅关于做好全省财源建设“十一五”规划编制工作的通知》要求,结合我县经济发展的总体目标和战略步骤,特编制###县财源建设“十一五”规划。
一、指导思想
我县财源建设“十一五”规划编制工作的指导思想是: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认真贯彻党的十六大和十六届三中、四中、五中全会精神,围绕省委“努力快发展、全面建小康”的战略部署,把握国家实施振兴东北老工业基地战略和我省对俄经贸科技合作战略升级,加快哈、大、齐工业走廊建设的有利机遇,落实科学发展观,大力推进财源项目建设,努力做大财政收入蛋糕,为从根本上实现财政状况好转,促进县域经济社会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构建和谐社会做出贡献。
二、基本原则
——坚持推进“四个换位”,促进经济增长方式转变。全面深化所有制结构和产业结构调整,推动经济增长方式由粗放型向集约型转变,全力提高经济运行质量。
――坚持全党抓企业,着力构筑工业强县。以工业为主导,突出工业强县战略,积极推动骨干企业实现新跨越,发展壮大优势产业。进一步宽松环境,优化政策,加大对中小型企业的扶持,提高自我创新能力,促进小型企业集群化发展。加速产业集聚,培育新兴产业,增强工业对地方经济的支撑作用。
――坚持扩大对外开放,大力发展外向型经济。充分利用“两个市场,两种资源”,在更大范围,更宽领域,更高层次参与国际国内合作与竞争,提高经济外向化水平。全力推进招商引资。落实责任目标,健全组织体系,强化服务措施,优化发展环境,切实加大招商引资力度,全力扩增县域经济总量。
――坚持深化体制改革,提高县域经济民营化水平。围绕国有企业产权制度改革,不断完善金融、土地、社会保障等配套改革,进一步突破束缚生产力发展的体制性和机制性障碍。
――坚持以人为本,营造良好发展环境。全面提高人们的思想道德素质、科学文化素质和身体健康素质,创造公平竞争和谐发展的社会环境,多方调动和发挥人的积极性、创造性和能动性。
三、总体思路
今后五年,我们将牢牢把握发展第一要务,以推进“四个换位”为切入点,突出“跳出农业抓农业,围绕产业抓企业,全民招商招大商,增强财力壮实力”发展战略,以工业强县为重点,不断加大招商引资,发展民营经济,体制改革和对外开放力度,加快发展循环经济,推进节约型社会建设,全力扩增县域经济总量。坚持发展现代化农业,壮大畜牧经济总量,提高种植业标准点击查看本资料原创网站更多文章化水平,促进农村劳动力转移。全面实施工业强县战略,壮大食品、陶瓷等优势产业,全力推进工业经济实现新跨越。着力提升第三产业,进一步改造提高传统服务业。完善财政体制改革,努力提高财政供给能力,全面推进现代公共财政建设,积极构建和谐社会,为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奠定坚实基础。
四、第一个财源建设五年规划完成情况
2001至2007年,第一个财源建设五年规划目标已经圆满完成,并取得了可喜成果。
(一)主要经济指标完成情况
1、国内生产总值:
2000年国内生产总值为166,437万元,2007年预计完成232,300万元,增加65,863万元,平均增长7.9%。
2、全口径财政收入:
2000年全口径财政收入完成5,839万元,2007年预计完成6,309万元,增加470万元,平均增长1.6%。
3、财政收入占GDp比重:
2000年全口径财政收入占GDp比重为3.5%,2007年预计占GDp比重为2.72%,比2000年下降0.78%。
4、一般预算收入:
2000年一般预算收入完成3,389万元,2007年预计完成3,199万元,减少190万元,平均下降1.12%。
5、地方分享税收收入:
2000年分享税收收入为2,405万元,2007年预计完成2,010万元,减少395万元,平均下降3.3%。
6、骨干企业财源项目对财政贡献率:
(1)、瑞雪糖业集团在原有生产能力基
县财源建设十一五规划来自好范文-www.xiexiebang.com,仅供学习,转载请注明出处。第四篇:区财政“十二五”财源建设规划
财源建设始终是财政经济工作的基础和重要环节,加强财源建设是突破我区财政困境,增强财力保障,全面实现可持续发展的根本之路。做好“十二五”规划,对推进全区财源建设,壮大财政实力,有着十分重要的指导意义。
一、区财政状况及财源特征
“十一五”规划实施以来,我区持续实施“工业强区、三产兴区、城建拉动”战略,采取多种有效措施化解和减小金融危机带来的严重冲击与影响,做大做强经济总量,提高发展水平,强化税收征管,促进了区级财政收入的快速增长,财政收入取得较大发展,为全区人员经费的按时足额发放、机构正常运转、社会稳定及经济发展提供了基本保障,作出了较大贡献。
(一)地方财政一般预算收入年均增速高于gdp增速。从到,全区地方财政一般预算收入由41,360万元增加到54,396万元,实绩增收13,036万元,年均增长14.68%。在同一时期内,全区gdp由122.28亿元增加到152.71亿元,年均增长11.75 %。地方财政一般预算收入的年均增幅比gdp年均增幅高出近3个百分点。
(二)三产对财政增收起到了重要支撑作用。“十一五”规划以来,我区实施“三产富区”战略,按照“拓展南部,延长东部,改造旧城”和“城郊建市场,城区建商场”的思路,以房地产业、商贸流通业为重点,采取多种措施加快推进第三产业发展。到辖区第三产业生产总值90.8亿元,占全区地方生产总值152.71亿元的近60%。无论是经济总量还是纳税金额,都在三次产业中居于榜首地位。
(三)部分税种逐步成为财政收入的支柱。随着我区工业和商贸流通业、文化娱乐业、服务业等行业发展,进一步夯实了增值税、营业税、城市建设维护税、个人所得税、房产税等税种的税源基础,使这些税种获得较大数额的实绩增收,对全区财力的持续、快速增长有不可忽视的作用。
二、区财源建设和财政保障主要存在的问题及面临的艰难
(一)财政收入结构不合理,支柱财源缺乏。一是从财政总收入占gdp的比重看,全省是20 %,全市是16 %,而我区仅为 5.47%,明显低于省、市水平。说明我区国民经济的产出率还比较低,各项产业对财政的贡献不高。二是非税收入占地方财政一般预算收入的22.39 %,比重过高,地方有效财力受阻,财政收入质量有待大幅提高。三是辖区内无大企业、大税收,税源零散,缺乏支柱财源。
(二)投入产出效益不佳,新兴财源贡献不多。,我区固定资产投资增幅为22%,而地方财政一般预算收入增幅为13%,没有达到以投资增长拉动经济发展,加快培植和夯实地方财源的预期目标。
(三)财政收支矛盾异常突出和尖锐。一是财源建设面临的减收因素较多。市区税收体制和财政收入分享体制存在不尽合理之处,导致我区财源建设推进乏力,经济持续快速发展举步维艰;受国家增值税转型、小规模纳税人征收率和企业所得税适用税率下调等国家税收政策调整影响,相关主体税种税基缩减,-,我区增值税、企业所得税、城镇土地使用税等税种均未完成预算任务,收入增量大幅减小,直接影响了我区中央转移支付补助和既得财力。二是由于政策性增支因素较多,区财政除了保障全区人员工资性增资因素、社会保障支出、维持机构运转等财政刚性支出以外,还要支持地方基础设施建设和各项事业的发展,支出压力迅增。地方财政收支差额除依赖税收返还外,大量的政府性基础设施工程和经济建设发展所需资金要依托举债和上级补助,因此,财政收支矛盾异常突出和尖锐,财政平衡如履薄冰。
(四)政府性债务负担重、偿债压力大。从1998年至今,我区为加快城市基础设施步伐,推进经济社会各项事业发展,通过政府性贷款进一步满足群众对社会公共产品的需要,有效刺激经济又好又快发展发挥了一定的积极作用。但是,随着我区政府负债规模日益增大,政府债务已达14.7亿元,从起开始进入还贷高峰,2011年就需还本付息近2.7亿元,偿债压力过大,政府性债务运作风险已凸现。
三、“十二五” 财源建设的指导思想和奋斗目标
指导思想:坚持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全面贯彻党的十七大和省十次党代会精神,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切实把握中央实施积极财政政策和适度宽松货币政策及西部大开发的历史机遇,紧紧围绕市委市政府推进“八大建设”和“中部崛起”战略部署,以加快发展和转变发展方式为主线,以推进城镇化和新型工业化为主攻方向,以扩大投资和促进消费为立足点,着力增强自主创新能力,着力推进经济结构调整和经济增长方式转变,着力提高经济增长的质量和效益,着力促进城乡区域协调发展,全力加快财源建设步伐,在全市提升承载能力、加速工业化进程、壮大第三产业、发展现代农业四个方面率先取得突破,为在全市率先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夯实基础。
奋斗目标:按照省市对我区经济发展的要求,经济增长速度要略高于全市13%增速水平,因此“十二五”期间我区预期目标是:财政总收入、地方财政一般预算收入年均增长13.5%以上。
类 别
计划目标(万元)
年均增长速度
2011年 2012年 2013年 2014年 2015年 13.5%
地方财政一般预算收入
71000 80585 91464 103812 117826
财政总收入
113964 129349 146812 166631 189126
四、加强财源建设的基本思路和具体措施
经济决定财政,推进经济的持续发展是不断开辟和壮大财源的基础。只有加快财源建设步伐,才能确保收入稳定增长。一是要大力发展区域经济,培植新兴财源,增强地方财政实力,加快做大财政“蛋糕”。二是要建立和完善财源建设“奖、贴”激励机制,着力提高全区招商引资、发展经济、培植财源的积极性;三是要壮大融资平台,增强融资能力。以存量资产为依托,财政投入为引导,在风险可控的前提下广泛吸引社会资本参与重大基础设施建设,有效放大政府投资效应,整合投资资金,形成资金合力,保障重点项目建设的资金需要,拉动我区的gdp增长。四是要推进新型工业化发展,创新财政资金投入方式,加强政府与银行的合作,发挥财政资金对金融信贷的“放大”作用,支持非公有制企业,中小企业和个体工商业等经济组织的发展,做大以工业经济为支撑的主体财源。五是要积极争取中央和省市的项目投资,加强对财源建设项目政策体系、激励机制、市场环境的法制保障,确保财政收入稳定增长。六是加强财源建设工作的组织领导,细化目标任务,分解落实责任,统一部署调度,全区齐抓共管,确保财源建设推进扎实有效。
(一)突出三产主导地位,优化和巩固支柱财源。做优三产,使我区成为黔北重要的物流集散中心,基本建设成为集商品、资金、技术、信息、旅游、娱乐、服务为一体,功能齐全,结构合理、覆盖面广、辐射力强、较为统一和完善的商贸流通体系,形成以物流带动人流,以人流带动资金流、信息流的良性循环机制和商贸流通繁荣局面。
1、大力发展楼宇经济。“楼宇经济”是一种“隐藏”在商用楼宇中的高级经济形态,产生的财富效应非常突出。着力盘活闲置的楼宇,通过政策和资金支持,引导楼宇业主更新经营理念,以出让、租赁等方式引进有实力的开发商来开发,引导楼宇业主“腾笼换鸟”,增大楼宇经济总量;着力在南部新城开发和老城片区改造中,优先打造高档商务楼宇,并在特色品牌上进行规范引导,发展专业楼宇,形成规模效应;着力引进现代商务会所、高科技高附加值企业、大型建安房地产开发公司及广告策划、信息网络公司、律师事务所、会计师事务所、金融机构、证券公司等现代新兴服务业和国内外知名企业(集团)总部或品牌总代理机构、营销中心、财务中心和研发中心;要设立楼宇经济发展引导资金,增强发展楼宇经济的引力,并为楼宇经济发展营造良好的服务环境。
2、积极发展现代服务业。依托遵义市中心城区地域优势,积极发展由通信、网络、传媒、咨询等组成的信息服务业,打造遵义中部地区最大的信息服务中心;应在各类企业比较集中的地方,高档商务楼宇里,发展由会计、审计、评估、法律服务等组成的中介服务业;应以物流为中心,进一步推动现代物流业的发展,围绕杭州至瑞丽高速、黔渝快速铁路、中心城区绕城高速公路的建设在新店子、南宫山、外环路、忠庄片区大力发展物流基地。以体育文化中心为核心,依托遵义“转折之城、会议之都”城市名片,大力发展商务会展、特色会展等会展业,同时力争在城区引进规模大、档次高的会展中心;积极发展教育培训、国际商务等组成的新型服务业。
3、改造和提升商贸餐饮等传统服务业。按照区委、政府“拓展南部、开发东部、改造旧城、发展集镇、建设新村、服务新区”的指导思想,大力发展商贸业。一方面是要立足构建现代物流体系,着力打造全市商业中心。重点是继续推动大型商贸企业扩张规模,支持老城步行商业街扩容提质,加快南部新城道路延长线的建设,加快新城区商业网点布局和专业市场建设。围绕构建大市场、促进大流通的思路,加速物流产业向前发展,积极建设和培育“一个中心、五个商圈、六个专业市场带”。加快建设遵义新世纪建材大市场、遵义特色食品大市场、遵义物流中心工程及物流资源共享服务平台、黔北蔬菜中心批发大市场建设,加快坪丰农副产品批发市场、启动南宫山集装箱物流基地建设前期准备工作。另一方面是要立足树立特色和品牌,按照“一街一特、一区一品”的要求,积极支持餐饮休闲业做大做强。以民俗名食等特色资源进行整合,打造形成类似“上海城隍庙” “南京夫子庙”一样集餐饮、旅游和娱乐一体的特色品牌,并争取组建一家集吃、住、行、游、购、娱为一体的股份制餐饮旅游公司。全面整合全区的酒吧、歌厅等文化资源,鼓励这些企业组织行业协会,并通过“政府引导,协会指导,市场调节”的方式,形成龙头企业,推进连锁经营。三是随着城市空间的拓展,建设一批上规模、上档次的星级宾馆,完善城市功能,留住游客,真正为我区旅游经济发展、消费增长和财税增收带来实质效应。
4、加快发展旅游业,努力建设旅游强区。按照“突出一条主线、实施两翼展开”的思路,大力发展旅游经济,突出内容特色化、方向城郊化、管理规范化、景点精品化四大特点,着力开发一批特色明显,吸收力强的旅游产品,大力推进旅游基础设施和配套设施建设,不断完善旅游功能和服务接待水平,注重把资源优势转化为产业优势,把旅游业培育成新的经济增长点。一是强力推进红色旅游,配合推进遵义会议会址景区基础配套设施建设和老城长征文化体验园建设,进一步拓展遵义会议会址红色旅游发展空间,力争把区打造成国家5a级旅游区,把老城建设成遵义地域文化特色的休闲旅游区。二是大力发展乡村旅游,着力推进忠庄勤乐水果示范基地、巷口镇观光游憩区开发。同时,大力发展农业生态观光和田园农耕体验,自然山水观光和温泉度假、历史文化和宗教文化以及节会活动等旅游产品, 推进农业观光旅游板块开发。三是加快推进金谢海通乡油路、金鼎山集镇和景区配套设施、大板水国家森林公园游客接待中心、农具陈列馆、龙泉村乡村全国旅游示范区、金鼎山镇莲池休闲庄和黔北风情街等旅游文化项目建设。四是彰显精品旅游,围绕凤凰山国家森林公园和大板水森林公园实施“六个一”工程(一山:金鼎佛教名山,一园:大板水森林公园,一湖:海龙生态湖,一镇:金鼎山特色旅游集镇,一村:龙泉黔北民居村落,一泉:海龙温泉)。根据城市文化和品位,围绕“食、住、行、游、购、娱”六要素,科学定位和布局,实施一批休闲服务旅游项目,发展和提升城市旅游,形成布局合理、特色鲜明、优势突出的旅游产业格局和旅游产品体系。力争至2015年,旅游年游客接待量达到1290万人次,旅游综合收入达到48亿元,年均增速分别达到21%和25%。
5、围绕交通枢纽大力发展交通运输业。深化运力结构调整和企业组织结构调整,全面整合交通资源,逐步扭转货运市场“小、散、弱”的局面。重点发展快速货运,促进大型物件、危险货物、冷藏保鲜货物等运输,逐步实现专业化、规模化、现代化,引导道路货运企业发展第三方物流服务。变单一运输方式为多种运输方式,拓展客运站场服务功能,做到资源共享;加强和完善以城市为中心、乡镇为节点、连接城镇、辐射农村、干支相连、长短结合的客运网络。基本实现道路旅客运输市场规范化、干线客运高速化、城乡客运公交化、运输主体规模化。
(二)大力发展新型工业,壮大和增强工业财源。做强二产,财政每年安排1000万元资金,引导工业发展,加快工业经济结构战略调整,壮大以资源节约型、轻工业为主的特色产业,实现工业经济重新崛起。
1、培育壮大支柱产业,构建多元化工业经济结构。根据区的区位优势和产业基础,优先发展以生物工程、现代中药制药、中药材成品加工为主体的医药工业;巩固和提升以钛、镁、铝为主的深加工企业;做大做强以精细化为主的化工工业;加快发展以新型建筑材料为主的建材工业及新材料产业;着力发展以农副产品、特色食品深加工及综合利用为主的食品工业。力争在2015年,初步形成多元化工业经济支柱,增强工业经济抵御风险能力。
2、引导产业合理布局。充分利用较好的区位、资源优势,抓住国家科技部批准我区为全省两大新材料基地之一的契机,将我区的工业发展向坪桥新型材料基地、忠庄高新技术产业园、忠深大道湘江工业园、忠深大道农民工创业园及小商品加工和食品加工园集中,形成新的发展极,壮大经济总量。其一,按照“主业突出、一区一业”的思路,形成“一园一特色,一园多板块”的格局。抓好忠庄工业园和坪桥工业园规划建设,做好下游产品的开发和延长产业链。其二,大力实施“退二进三”、“退城进园”战略,引导企业向工业集聚区搬迁。通过搬迁与技改的结合,调整工业内部结构,延长产业链,形成新的生产力,培育新的经济增长点。
3、推进产业优化升级,大力发展循环经济。加快调整不符合循环经济发展要求的产业,严格控制并淘汰资源开采型产业,限制并淘汰落后工艺与装备,积极运用以信息技术为主的高新技术和先进适用技术,改造提升传统产业,提升传统技术产业的科技水平,实现产业升级。同时,以循环经济基地为载体,依托优势资源和现有产业基础,着力打造一批循环经济龙头企业,促进资源的高效利用和循环利用。
4、以迅速壮大中小企业为目的,积极扶持中小企业上市。一家优秀的上市公司就意味着一个高速增长的主体财源,同时还将吸引一大批的配套企业,并具备着较强的口碑效应。区委、政府要制定一些鼓励和扶持企业上市的政策,重点激励和帮助如:遵义氯碱股份有限公司、贵州董酒有限公司、百花药业等符合条件的好企业尤其是非公中小企业积极上市,使其成为区内财源建设的新亮点。争创一批国家级、省级名牌产品和中国驰名商标,全面提升企业竞争力。力争到2015年,全区中小工业企业达到300家,实现产值300亿元。
(三)发展现代农业,推进新农村建设。做实一产,应依托区位优势,紧紧围绕遵义城市需求,面向城市的“菜蓝子”、“餐桌子”,以“四在农家”为载体,坚持以城带乡、以工促农,促进农民增收,缩小城乡差距,努力发展城郊型、科技型、效益型、带动型农业,围绕龙头企业,重点抓好商品蔬菜、特种养殖和经果林基地建设,大力发展特色农业、生态农业、观光农业和休闲农业,做实做稳农村经济。力争到2015年,全区农民基本参与并受惠于“四在农家”创建活动;50%以上的行政村达到小康型,6个以上的镇进入市列经济强镇行列。
1、调整结构,千方百计增加农民收入。围绕城市市场和龙头加工企业需求,按照“一村一品、一点一特”的思路,创建一批具有示范效应的特色产业带,推进农产品加工园和聚集带建设,使原来以种植业为主的单一经济结构逐步多元化。因地制宜,引导农民顺应城市消费需求调整养殖结构,建设标准化规模养殖场(小区),发展奶牛、生猪、肉牛、羊、禽等规模养殖业,力争畜牧业产值占农业总产值的比重提高到50%以上。做大做强蔬菜、中药材、茶等特种种植产业,如:发展海龙、金鼎、忠庄葡萄和草莓基地,巷口、长征镇糯玉米基地和特色花卉盆景基地,在西线四镇发展无公害蔬菜和订单蔬菜,力争经济作物占农物的比重在50%以上。扶持农业龙头企业,积极推进土地承包经营权流转,力争全区三分之一的生产用地向大户经营者和有能力的生产者流动。探索集体用地流转机制,发展1至2家龙头企业,打牢“公司+基地+农户”模式的农业产业化经营链条。壮大农村集体经济组织实力,加大农民专业合作社培育和扶持力度,全面推进“农超对接”,“农校对接”,发展农业经济,力争2015年,农民人均纯收入达到9000元以上。
2、夯实基础,抓好基础设施建设。切实强化“四有五通三改三建”工作措施,加大农村基础设施建设,改善农村生产生活条件。加强农村道路建设,重点加快村组公路的提升改造和硬(油)化,提升村组公路的技术标准,确保村组公路的硬化率达50%以上,为乡村旅游的发展和改善农民生活水平夯实基础。积极抓住市政府实施“六个一百”工程的契机,加快农业产业化经营步伐,深入开展农业综合开发和扶贫开发,使我区农业综合生产能力有一个较大的飞跃。突破农田水利基础设施建设滞后的瓶颈问题,全面完成病险水库治理和农村人均半亩口粮田水利建设,确保农村人均保灌农田面积达0.5亩以上。抢抓政策机遇,坚持工业反哺农业、城市支持农村,采取集团帮扶、部门帮扶、社会帮扶等多种形式,吸纳社会闲散资金,支持农业和农村经济发展的投入,多渠道多层次筹措资金,有效解决对农业农村的投入问题。每年财政安排1000万元,引导社会资金,以遵松路两侧为重点,打造海龙、金鼎山“四在农家”示范带,形成乡村旅游亮点,力争每村有2-3户农家乐。
3、推广科技,发展“科技型”农业。坚持以市场为导向,实施科技增收,有针对性地抓好科技推广应用,向科技要效益,用现代科学技术改造农业,提高农业机械化、信息化水平,培养懂技术、善经营、会管理的新型农民。区财政安排创业资金300万元,鼓励各镇因地制宜建设农民工创业园(带、点),促进农民工创业。重点扶持遵义市乳业制品有限公司、遵义黔兴有限责任公司、仁和科技有限责任公司、金鼎饲料有限公司、遵义祥星绿色食品有限责任公司等龙头企业做大做强,扶持龙头加工企业向集团发展,提高企业综合开发“精、高、新、深”系列产品能力,提升产品档次,扩大市场占有份额,带动全区农业产业化发展。
(四)提高城市综合承载能力和综合竞争力,为财源建设夯实基础。
1、高标准、高品位完成重点区域规划编制。完成贵州钢绳集团、遵义发电厂等6大企业原址片区和忠庄立交桥片区、桃溪寺片区等片区规划,进一步完善银河路片区、忠庄片区、南岭公园东片等的控制性详规、修建性详规,委托和敦促供电、供水、电信、园林、水电等部门尽快编制相关专业规划,逐步建立区城市建设的规划体系。
2、进一步完善交通基础设施建设,提升城市承载力。积极配合省、市政府完成杭州至瑞丽高速、中心城区绕城高速公路、黔渝快速铁路和其他高等级公路建设。加快区内交通运输公路网络建设,依托贵遵高速、崇遵高速、g210国道、g326国道、s205省道、拟建的杭瑞高速、绕城高速大骨架网络,建设一批以经济路、旅游路为重点的骨架干线和联络线,进一步完善公路骨架网络结构。力争把新南路(302)、龙礼路(304)改造提升为城市干道,把遵松路(301)、高乐路(303)改造提升为一级或二级公路,改造提升较为落后的县乡公路。
3、加大以南部构建为中心城市核心区的拓宽力度。结合南部区位优势,继续推进忠庄立交桥片区、桃溪寺片区、忠庄片区、银河片区等组团片区开发和贵州钢绳集团、遵义发电厂等6大企业搬迁后原址开发。完成南部“三纵九横”道路建设,以及供水,供电等基础设施建设和河道、环境整治,高品位全面推进南部城区建设,完成南城体育中心、遵义市南部会馆区和东联线的改造及片区开发。结合棚户区改造,加快旧城改造步伐。完成北京路片区、南门关片区、凉水片区棚户区改造,配合市政府完成万里路改造、官井片区开发。结合片区开发,打造宜居环境,建设宜商区域,以有利于中心区域产业向南部转移为重点,完成官井隧道(南、北)复线建设,努力构建交通便捷、服务完备、环境优良的中心城区。
4、加快推进以特色产业为支撑的集镇建设,提高城镇化水平。加快推进西线旅游开发及基础设施建设;提高深溪镇工业服务性集镇建设;支持长征镇、南关镇发展物流、仓储等现代服务业;推进和完成长征镇、忠庄镇、南关镇城乡统筹示范区建设。规划建设一批新型农民集中居住区,不断完善集镇道路、供水、供电、污水、绿化、公厕及垃圾处理等公共设施及配套设施条件,加速农村人口向集镇集聚,力争农村劳动力转移取得新突破,城镇化率提高到更高水平。
(五)强调招商引资质量,尽快和尽多培植新兴财源。针对我区引进的财源项目多数产出效益不甚理想的状况,继续坚持扩大招商引资,而且更要强调招商引资质量,使我区新引进的项目能够尽快产生财源且能贡献较多的财源。一是突出招商重点,把好入口关。引进一批关联度高、带动能力强、对财源贡献多的项目,促进产业配套发展。二是强化招商的后续跟踪和服务。力促投资履约,建立一个项目、一名领导、一套班子、一抓到底的项目服务机制,加强项目调度,做好相关服务,促进招商成果的尽快转化,并能产生较多的财源。
(六)创新体制和机制,激发和挖掘街镇财源。一是创新财政管理体制。按照“比例共享,各有侧重”的收入划分原则,建立健全区、镇(街)两级财政收入稳定增长机制,对街镇新上项目区级税收部分的分成奖励实行区少镇(街)多,充分调动各街镇建设财源、组织收入的积极性,构筑出具有特色的梯级财源。二是创新财源建设激励机制。按照“谁发展、谁受益,发展快、多受益”和“下管一级、综合奖励”的原则,尽快建立增动力、强活力的奖励机制,变“要我增收”为“我要增收”。三是创新财源建设资金扶持机制。按照税收受益和分级负担的原则以及贡献与奖励挂钩的办法,建立纳税大户奖励专项资金,对财政贡献大的纳税户,大幅度提高奖励标准,促进企业通过技术改造做大做强,增强发展后劲。
(七)加强支出管理,抓好替代税源。树立节流也是开源的思想意识,加强支出管理,调整支出结构,变重点压缩支出规模为重点提高支出效益,建立规范、科学的公共支出机制,完善财政支出的决策行为,实现决策制度化和科学化。积极稳妥推进预算绩效考核制度,进一步完善政府采购制度,逐步提高政府采购效率和采购行为的规范性。积极贯彻公共财政理念,尽量运用市场化手段,切实解决财政供给范围过宽问题,真正使替代财源发挥效益,减轻财政支出的压力。
第五篇:供电所建设十一五规划
供电所建设十一五规划
供电所建设十一五规划
供电所建设“十一五”规划 为切实加强供电所建设,全面提升供电所管理水平,促进电力营销服务水平的不断提高,制定《县电力局供电所建设“十一五”规划》。[那一世范文网文章-http://找范文,到那一世范文网]
一、编制依据和原则
编制依据
国家电力监管委员会《供电服务监管办法》。
国家电网公司《农村供电所规划化管理标准》、《供电所规划化管理考核办法》、以及有关供电所营销、线损、安全和规范化服务的办法和规定。
集团公司《关于深入开展规范化
供电所创建活动的指导意见》、《规范化供电所必备条件》、《规范供电所验收标准》。
集团公司《关于印发〈省地方电力集团公司供电所建设“十一五”规划〉的通知》[那一世范文网文章-http://找范文,到那一世范文网]
编制原则
本规划编制遵循“立足现状,适度超前,纵横比较,分步实施”的原则。
立足现状:规划的编制立足于县电力局供电所现实状况。
适度超前:考虑发展的因素,本规划所确定的目标与任务适度超前。
纵横比较:规划既与过去作纵向比较,又与电力系统同行业进行横向比较。
分步实施:各项措施分阶段、分组织实施。
二、现状和建设环境、供电所现状
截止底,我局共有20个供电所,担负着全县17个乡镇250个行政村工农业生产和人民生活用电的任务。
以来,按照集团公司的安排,现局组织开展规划化供电所创建活动,建立完善了组织管理体系,出台了一系列规章制度、管理办法和考核标准。截至目前,已命名规范化供电所4个,占总数20%,10个供电所通过验收,尚未命名。
供电所安全组织体系逐步完善,以所长为第一责任人的安全生产责任制已经建立,安全生产规章制度日趋健全,定期组织安全活动,工作票制度等组织措施和技术措施执行较好,每月按计划进行停电检修。供电所按照要求配备了个人和公用安全工器具,能按期进行试验,有专门库房存放。
县局所辖区域内,共有10kv馈路条,线路km,配电变压器kva/台,低压线路km。
供电所生产管理体系已建立,安全运行和维护检修按规定进行,备品备件
基本按要求配备。底,10kv线路完好率%,一类设备占79%,低压线路及配电装置完好率83%,一类设备占71%。
截止底,属局各供电所所管辖用电客户万户,其中10kv客户1614户,售电量万kwh。
用电营销管理体系已经建立,业扩报装按照工作流程执行,“抄、核、收”较规范,电价执行正确,电能计量装置等级明显提高,各供电所实现了“三公开”、“四到户”、“五统一”。
综合线损率和低压线损率近几年呈下降趋势,综合线损率完成%,低压线损率完成%,供电可靠率和电压合格率显著提高。
近几年,供电所开展了一系列便民服务活动,向社会各界公开了十项服务承诺,实行24小时值班制度,聘请行风监督员,100%的供电所有固定办公场所,80%的供电所有营业厅。
截至底,供电所各类人员中,按文化程度划分,大学占4%,大中专占
15%,高中占31%;按技能划分,工人技师占6%,高级工占14%,中级中占30%,供电所所长大学占1%,大中专占2%,高中占97%。
供电所发展环境
供电所作为电力企业向客户提供供电服务的窗口,直接面对广大客户,其管理水平高低和工作质量好坏,直接影响县局的整体管理水平,影响县局在人民群众中的形象。县局供电营业区域占全县总面积99%以上,供电所管辖各类客户万,其用电量占县局总售电量80%以上。因此,供电所管理和工作质量,对提高县局基础管理水平和树立良好形象十分关键,对县局生产经营、安全生产和经营效益具有较大影响。
“十五”期间,县局各供电所整体面貌发生了较大变化,供电所建设已取得了明显成效,验收命名了一批规范化供电所,干部职工对供电所重要性的认识日益提高,但是供电所硬件基础相对薄弱、管理水平参差不齐以及人员综合素
质编纸等问题亟待解决。
“十一五”时期,随着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及“四县四化”重要战略的全面实施,工业化和城镇化步伐将加快,社会经济发展和人民群众生活水平不断提高,县域用电需求会保持较快增长,客户对合格电能和优质服务的要求会明显上升。另外,电力市场竞争目趋激烈,所有这些,对供电所工作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对供电所建设提出了更高的标准。
存在的主要问题
截止底,6个供电所尚未申报和未通过规范化供电所验收,部分供电所基础条件较差,管理较薄弱,创建规范化供电所的难度较大,供电所生活设施和娱乐设施不完备,5个供电所房屋需要完善改造。
安全生产规章制度落实不够到位,“两票”合格率未达到100%,习惯性违章现象时有发生。
中低压配电网改造面尚未达到100%,截止底,改造面为83%,中低压
配电网运行资料也不完善。
供电所用电营销信息化相对滞后,供电所抄表和收费没有分离。
仍有一些高损馈路和高损台区,10kv配网理论线损计划尚未完成,尚未开展理论线损计算,偏远地区供电可靠率和客户端电压合格率尚未达到标准。
社会评价机制没有完全建立。
供电所人员高学历、高技能人才所占比例较低,工作责任心和综合能力需进一步加强。
三、总体要求和目标
总体要求
按照集团公司的要求,在“十一五”期间,供电所建设工作要以深入开展规范化供电所创建活动为切入点,继续完善供电所的基础设施;不断加强生产管理和专业管理,提高中低压配网运行水平和安全生产水平;继续加强用电营销管理人员管理,不断提高优质服务水平,促进供电所整体管理水平迈上新的台阶。
建设目标
到“十一五”末,全部供电所达到规范化管理标准,20%供电所管理达到全国先进水平。“十一五”期间,每年新创建规范化供电所1个,3个规范化供电所达到全国先进水平,以前所有平原地区供电所达到全国先进水平。
全部供电所具备基本办公条件,完成2个供电所房屋建设,完成3个供电所房屋改造。供电所房屋建设采用集团公司统一设计方案,统一标准,功能设施完备。
“十一五”期间,不发生重伤事故,无生产死亡事故,无责任性设备事故,不发生违章操作,不发生负主要责任的人身触电伤亡事故,无火灾事故及负主要责任的交通事故,10kv配网设备事故率低于次/百公里年。
个人和公用安全工器具做到“择优选购,足额配备,按期试验,定期检查,及时补充,正确使用,账目清楚,妥善保存。”
十一五末,中低压配电网运行管理和维护检修各项工作,依据标准化作业流程实施,10kv线路完好率达到100%,一类设备达到85%,低压线路及配电装置完好率达到90%以上,一类设备达到80%以上。中低压电网改造面达到100%。
到“十一五”末,完成用电营销管理平台搭建,实现报装接电、电费管理、政策查询等业务微机化管理和数据网络传递,各种基础资料微机化管理,抄核收工作质量和效率显著提高,实现供电所用电营销管理现代化。“十一五”期间,共完成2个以上的集中抄表系统,前两年完成1个,后三年加快推行步伐。
“十一五”末,综合线损率低于7%,低压线损率低于9%,城区供电可靠率不低于%,居民客户端电压合格率不低于95%,农村供电可靠率不低于98%,居民客户端电压合格率不低于90%。
树立“电力”优质服务品牌,实现
供电所服务工作标准化,完善电力热线服务系统,兑现供电服务“十项承诺”。“十一五”末,50%左右供电所配备电力抢修服务车。
“十一五”末,供电所所长全部达到或相当于大专以上文化程度,中级工以及上达到50%以上,供电所员工综合素质显著提高,供电所定岗定员更加科学、精简、高效。
四、主要措施和任务
深入开展规范化供电所建设
严格执行规范化供电所验收标准,对未验收的供电所按照规范化标准严格要求,对已验收的供电所进行监督检查。
规范化供电所实行动态管理。县局对命名的规范化供电所每年复查不少于一次,复查比例不少于20%。
对山区和偏远地区面积大、售电量小、维管费收入少的供电所进行再整合。
切实巩固安全基础
执行“安全第一、预防为主”的方针,严格执行安全工作规程、规定和制度,坚决杜绝违章指挥、违章作业、违反劳动纪律等现象。
通过强化教育、培训、检查和考核等手段,把安全生产落实到供电所每个员工,落实到每个工作岗位。
加强安全工器具管理,制定安全工器具管理办法。
加大车辆交通安全管理,防止交通事故。
农村三级剩余电流保护器安装率、投运率达到100%。
不断提高生产管理水平
开始实施中低压配电网标准化作业,按照集团公司要求,逐步推广实施标准化作业计算机控制软件。
加强中低压配电网运行管理,按集团公司规定进行线路设备巡视和检查,缺陷分类按时处理,依照规定进行设备评定级。
检修按计划实施,加强检修、施
工、调试和事故抢修工作现场安全管理,严格执行审批制度
切实提高用电营销水平
加快供电所信息化管理步伐,构建统一营销管理平台,完成客户交费支持系统,扩充和完善现有《用电营销管理系统》功能,使用供电所管理软件。
统一按照集团公司供用电合同格式,做好供用电合同签订工作。
推广金融网点代收电费,逐步杜绝抄表员代收电费,实现抄表与收费分离,金融网点代收电费达到30%以上。
加强供电所的考核管理,加大经济考核力度。
更换国家明令淘汰的电能计量装置,推广节能型电能计量装置,规范电能计量装置的安装。
不断加强专业管理
完成10kv配网理论线损计算,在两年内完成理论线损计算。
对功率因数较低线路和设备进行无功补偿。
开展供电所范围内供电可靠性和电压合格率的统计和监测工作,采取针对性措施,使供电所供电可靠率和电压合格率达到标准。
提高优质服务水平
开始,逐步树立不同特点、不同风格、代表形象的“凤翔1 2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