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铜雀台经典台词语录
铜雀台经典台词语录
三国鸿篇巨制《铜雀台》由赵林山执导,周润发、刘亦菲、玉木宏、苏有朋、伊能静、邱心志、姚橹、倪大红等联合主演。
简介:曹操(周润发 饰)的部属、尤其他的公子曹丕(邱心志 饰),希望借此良机推献帝禅位、曹操登基;同时反对曹操的势力,也加紧了行动,无人知晓四星合一之时,大汉天下将发生何种惊天动地之事。关中,马超、韩遂的俘虏营后方,少男穆顺(玉木宏 饰)、少女灵雎(刘亦菲 饰)被一支铁骑掠走,押到一个巨大陵墓里,进行残酷的训练,他们将被塑造成铁血死士,完成一个不可告人的惊天任务。五年后,曹操盛殓关羽,回到铜雀台,灵雎一袭红衣出现在曹操身旁。柔弱的汉献帝(苏有朋 饰)、野心勃勃的伏后(伊能静 饰)对曹操的归来噤若寒蝉,大臣们亦是各怀鬼胎。四星即将合一,一出“杀死曹操”的阴谋大戏正在紧锣密鼓的谋划着……。
1、孤不怕遇到敌人,只怕遇到愚蠢的敌人。
2、近不得孤的心,就近不得孤的身。
3、孤能走到今天,就是从来不相信任何人。
4、老骥伏枥,志在千里。
5、与你生在同一个时代,是朕的悲哀。
6、以前我当自己是神,现在我才知道自己不是神。
7、天下为民所有,从此骨肉不分离。
8、那一剑必须刺下去,刺过这动荡的天下;刺过这命运的不公。
9、今日共赴禽兽之宴。
10、曹丕跟伊能静饰演的皇后上床之前对她说:日后,天下若是我的,我将封你为皇后。
11、我能走到今天,因为我谁都不相信。
12、生,何尝不是一场痛苦;死,又何尝不是一场解脱?
第二篇:《铜雀台》影评
《铜雀台》——曹操是个好人
本来就缺少期待,过多的宣传也确实起到了人所共知的效果,并不是提前知道就会期待,也得看电影本身的吸引力。
以古代历史题材为线索、主题或是背景的电影,现在也算是经久不衰,并且有愈演愈烈的势头,当然,以神话和小说为题材的电影也是开始了剧情的延伸,在原有的基础上开始谋求和文艺、大片和商业等的统一,但更多的让人看出的是商业。《铜雀台》的历史如果说是曹操的知天命和耳顺之际则更显得合适一点。
近年来的电影、电视剧、各项娱乐、新闻中曹操出现的次数是在是很高,高度的曝光率让曹操的形象在大家心中都有了一个不同的衡量标准。名人就是名人,其中的杜撰更会引起大家的围观。
说说其中的剧情吧,在这部电影中,剧情的主要内容,也是区别其他的主要两点,一是曹操的内心挣扎,位高权重,深受猜忌,却忠心不二,这与大多数人了解的曹操有些许不同,“治世之能臣,乱世之奸雄”这是大家都知道的一句话,但其电影中的形象或许是想让曹操形象更加有血有肉,这样的设置不免会给人没有说服力的印象,周润发的演技自然无可挑剔,其对角色与语言等的把握更是令人称赞,这也给这部电影中的塑成曹操形象增添了重要的砝码,所以说到曹操塑造的有血有肉,发哥是第一功臣。而剧情的安排总会给人一种增添不会使其有突破,不增添也不会让它过于陈旧,就是一种可有可无的存在,再多或许就是自作多情了。二是灵雎的设置,当然这避免不了现今的娱乐因素,随着曹操墓的热火,跟这有关的一些都会引起大家的围观,而曹操墓中的神秘女子,更是吸引众人的眼球。灵雎的出现也能给人一种稍许的满足感,对神秘墓室的一种解读,不管是否认同。灵雎的身份:吕布和貂蝉的女儿。这个剧情安排多少显得太过于为了剧情而拍电影,感觉生硬的切换场景一样,不是很舒畅,这显得太随意剧情化了。如果缺少这个关系,电影本身也就少了情感色彩,而增多的这一项,却是这个感情变得有点莫名其妙。也正是这两点,促使了发哥版曹操具有一个另类的有血有肉。
整体来看,电影显得太过平实,当然,如果按历史题材来拍,难免会这样,可是,电影本身是奔着一个有血有肉的曹操去的,所以会和历史有擦边球。而整体的剧情结构,以曹操的谋略展示治国之才与忠心之意,同时推出曹丕和灵雎这样的引发感情人物,当然,还有韩献帝的侧面印证,曹操是个好人,重情义。而作为文学建树颇丰的曹操,在电影中的文采似乎被抹去了,若想重新塑造影视中的曹操形象,如果抹掉了文采这一章,我想曹操也只是个好人,但这给谁看呢?
第三篇:铜雀台观后感
看完了《铜雀台》,觉得是这个学期给我印象最深的一部片子了,虽然很多人会对这种披着三国外衣,讲的却像是哈姆莱特式的宫廷大戏不屑一顾,就像迅雷上这部片子的卖点也不过就是子虚乌有的刘亦菲一丝不挂和伊能静的大胆肉搏,每个主角说话都是阴不阴,阳不阳,显得背后夹杂着无限的含义,像是一口不知深浅的井,但却打不出水,这种感觉不知道从什么时候起好像已经成为了大片的必需品,就像有些人吃薯条不搁点番茄酱就觉着不是个味,但是我不得不说在看完了整部片子以后能够觉察到导演透露给我们的思想,放在三国则是“天下何必姓刘”,而其中心思想:达者为尊,是历史无数次印证的真理,倘若没有“虽知天定三分鼎,犹竭人谋六出师”的壮举,又有谁会把“躬耕南阳,苟全性命于乱世”的诸葛亮当成神一样来祭拜,剧中则是借宫女之嘴表达出能够造福社会的才是”真命天子”。这也是全剧反复强调的一件事,而这种观点是以一个或许与这个话题毫不相关,一心只想着自己那个已然“你要的,我给不了”的俊俏小生终生厮守的刘亦菲来讲述,而尾端刘亦菲摇身一变成了貂蝉和吕布的孩子,并继承了貂蝉的倾国倾城,我真的不知道该如何吐槽,或许编剧的深意我挖掘不出。
最后曹操和皇上的对话倒让我想起了望子成龙的父母和不学无术却骄傲叛逆的孩子,在父母耗完最后一点能量,却没有看到孩子的长大成人,颇让我有点摸不着头脑,脑海里一下又有了周润发当年阿郎的身影,而在最后一幕,周润发瞬间的“人老珠黄”夹杂着“献帝”的“在水一方”,大美女搂着个太监不管不顾奔向桃花源都是意料之中的事了。
本来准备看看刘亦菲洗澡的我,最后花了近两个小时看完,不想感触颇多,总觉得比起《鸿门宴》《赤壁》这些同类型的影片,至少在我看来《铜雀台》是个进步,遂记下所想,以证我依然是个文艺青年
第四篇:越剧《铜雀台》观后感
越剧《铜雀台》观后感
作为曹植粉,从昨晚起,我华丽丽地倒向了曹丕的阵营。之前喜欢曹植,确实源起越剧王子赵志刚,他当年“白马金羁任驱驰”的出场,真是意气风发,英俊飒爽,他有符合魏晋风骨的气质,也有明亮又纯良、率性又张扬的意态。(必须声明:当年看《曹植与甄洛》,我还真不是王子粉,我是冲甄洛去的)我的“叛变”,丝毫不是因为标新哥哥演得不好,个人认为,他的曹植是被编剧和导演大人给黑了。
谁能给我解释下,曹植在第一场父兄离开后,干嘛非得对着甄洛笑这么几声?这显得骨头很轻,导演你知道吗?活脱脱把人家建安高才导成了登徒浪子,把情痴成功塑造成花痴,这是要闹哪样啊?
从喜欢曹植到中意曹丕,其实就是从感性到理性的成熟过程。戏里的曹植,除了美酒就是美人,风花雪月,言行放纵,稍不顺心就自我沉沦自甘堕落,你丫就这点出息,失望的人除了把你捧在手心里的老爹,还有大批植粉啊!生在帝王家,没谋才就是没出路,纵有天赋诗才,就凭这任性的孩子气,情比慧重,连像崇祯皇帝那样挂歪脖子树的勇气你怕是都没有啊。即使你即位,也顶多是李后主的殷鉴。难怪曹操明知是曹丕设计陷害,还是立他为世子,生子如羊不如生子如狼呐,江山得靠狼来守啊。
说到羊和狼,羊狼同窝还不是最可悲的,最可悲的是羊不知道自己是羊,还偏要一而再再而三去挑衅那头狼“有本事你来咬我啊?”这是勇敢吗?这比莽撞还傻,这叫找死啊,亲!天真的二愣子文青,失势不识相,连留得青山在,不怕没柴烧的道理都不懂,更别提什么谋定后动了。所谓的真性情,太过浮躁。
我很认同轻云姐姐的观点,这出戏就是在论证曹丕夺位的合理性。曹丕、曹植兄弟二人,在曹操跟前的待遇,前者更像是一个臣子,而后者才是儿子的感觉。前者有着惶恐心理,生怕一着不慎失去眷顾,后者大有“被偏爱的有恃无恐”的优越感。曹丕抱得美人归,哪有半分春风得意?甄洛纵然绝色倾城,可毕竟是败将遗孀。曹操指婚崔琰之女嫁于曹植,为他打下在朝在野的深厚基础,赢得权臣拥趸。这番用心可谓良苦,可曹植拎不清啊,美人江山你都想要,真以为什么好事都给你摊上了,你让别人怎么混?
审时度势是曹丕的特长,作为儿子,曹操废长立幼的意思,是插在他心头的第一把刀。而第二把刀则是他老婆甄洛捅的,叔嫂间别有幽情,彼此都以死相护,这么顶高大上的绿帽子戴着,谁是曹丕都会气得发疯吧?捅他第三把刀的人就是为保“天下文章”的名士们,他们的力保起的是反作用,触怒天子之威。曹丕要是给曹植活路,那曹植会给曹丕脸面吗?万箭穿心,习惯就好。综上想想,我觉得曹丕也挺可怜的,他对曹植的恨意,应该算得上情有可原吧。当然啦,我不是支持他残害手足,但我理解他的委屈和缺爱。更何况,他的谋才心计,作为一国之君,远比曹植合适。
看完全剧,即使我依然很怀念“从明后而嬉游兮”的《登台赋》,以及“西风黄叶”、“鸾啼凤惊”这些唱段,但这不过是各花入各眼,姑且不论。我只想吐槽一句:七步诗处理的让观众太难受了!旧版里,凶神恶煞般的“七步——”声未落,“煮豆燃豆萁”的愤懑气势就喷涌而出,那种震撼在观众心中能产生非常强烈的共鸣,紧接着“豆在釜中泣”低回呜咽,抑扬感立刻鲜明起来。“本是同根生”的两遍反复诘问,经幕后伴唱更烘托紧张又悲凉的气氛,最后“相煎何太急”高昂完美收尾。可是现在的处理,缺少了抗争精神,把高潮激昂的情绪,念出了临终的味道。就像是卯足了劲儿,一拳打在了棉花上的无力感,这是想把观众憋出内伤的节奏吗?
第五篇:电影《铜雀台》影评
论电影《铜雀台》以及《铜雀台》的悲哀
111452班 11145223号 赵文杰
熄灯以后,用电脑电池看完电影《铜雀台》以后,我久久不得入眠。还在朋友圈发了一条心情,初次接触《铜雀台》,不得不说,它给我的感觉很不错。
用网上写影评的那些家伙的话来说,这是一个很中国的故事:三国的背景,传奇的枭雄,权力的争夺,宫廷的权谋,甚至于美人英雄的爱情,还有那大而空洞的“天下苍生”„„
先打打演员表:苏有朋饰演“汉献帝”,把一代废帝精神极度压抑以致行事极度乖张放荡的点把握的很好;邱心志饰演心狠手辣的曹丕,刘亦菲饰演貂蝉和吕布之女灵雎亦有突破,发哥饰演曹操的表演一如既往hold住全场,总体来说演员表演全体合格。
这部电影的主题其实还是很陈旧。以三国为题材的电影,电视剧,MV等等,已经非常之多了。不客气的说,演古装,我们中国有五千多年的历史,三国不过短短百年。就这么短的时间,就这点破事还要一次又一次的拿出来,演过来演过,真的有点„„
电影主题陈旧,哪怕它给曹操正了名。我甚至一直认为对于这样一位哪怕在整个中国历史长河中,文韬武略,治世武功都耀眼的英雄来说,现在再来讨论他是否忠心汉室是否有必要,观众会对这种主题的讨论怀有兴趣吗?他的伟大早就应该脱离出狭隘的忠臣孝子的传统政治道德评判体系,用给这样一位人物正名的初衷作为影片最后的注脚显然无法将影片推上一个新的档次。更何况全片曹操对汉献帝的轻视之意贯彻始终,你很难相信曹操最后对这样一个始终看不上的“阿斗”,老泪纵横地说,其实我是想当张良的呀,可惜你不上劲呀。但是全片导演没有安排任何辅佐劝言,谆谆教导的情节,观众看到只是曹操在朝廷上飞扬跋扈,任意诛杀朝臣,甚至刺杀皇后的场面。你要是汉献帝,经历过这些岁月,最后曹操跟你说其实我一直是忠心于你的呀,你信吗?反正我不信,但是大家最后看到的只是曹操表了忠心,降下地图,发了一通壮志未酬,恨铁不成钢的感慨,但是包括皇帝在内,所有观众都没有被这种剖白感染到,所以我也很难对这个人物产生共鸣。
但是影片把握的很好的一点在于点出了英雄暮年的感慨,起始点定在关羽死后,三国演义中写道曹操惊见关云长首级之后,受惊过度,随后顽疾复发,一病不起。影片选取点在这里,也就顺理成章带出了一代枭雄暮年的苍凉。他算计了一辈子,杀了一辈子人,到老也终究厌倦。他夜夜噩梦,惊扰未眠;他怀念故友,设置祭台;他原谅意欲弑父的逆子,那一抱意义万千,说“别叫父王,叫阿爸”,脑中闪过的是他小时朝自己飞奔而来的映像;他容忍心怀异心的佳人在旁伺候,只为记忆中的一缕柔情;甚至于最后谋逆的太医在自己面前自刎,他意欲阻止,怕是忆起了那些在旁随侍的日子,虽有异心却真实。他见过最惨烈的尸横遍野的惨景,见过无数骨肉分离的人间惨剧,到老了,他累了,他甚至不愿再杀戮,心变得更加柔软。此时的曹操更愿意去留住一些东西,而不是毁灭。我觉得片中,他去看自己陵墓修建的情节着实安排得很好,可惜之处是编剧没有写好词,导演没有排好景,那种萧瑟淡然的感觉没有出来,没有点出曾经征战沙场的英雄探看自己最终归于尘土之处所的悲凉主题,很是可惜。
第1页 如果导演只是把握上述主题,围绕一点展开全景,将重点放在表现一代枭雄的末路,而不是急于给他作历史上的正名,恐怕这部片子还会更上一层台阶。可偏偏导演和编剧在前两个主题又塞进一个这样的大概念,自以为自己会调配平衡得很好,其实顾此失彼,以至于哪一个主题都没有突出。
当然,我认为这其实是一部很不错的影片,甚至我认为这是中国内地现有制作水平下拍出来的优秀历史大片之一。它有一定的历史观,情节上也比较流畅,虽然太医最后叛变曹操的设置很是老套。
再配上讲究的服装设计,场景布置,全片诗经音乐贯彻始终,曹操的短歌行穿插其中又多了些刚劲苍凉之感。演员表演都在水平线之上,苏有朋惊喜地抗住了这个角色,并没有一味地从一个懦弱的低姿态去诠释汉献帝,反而采用一种压抑环境下疯癫的方式来表现人物内心的苦闷纠结,演出了层次。
在写这篇东西之前,我也上网看了很多关于《铜雀台》的影评,褒贬不一,差评多于好评。说实在的,我实在气不过那么多烂评。明明是一部比较优秀的电影,却被人说得一无是处。许多评价,一看就知道根本就没去看过这部电影,或者说是没有用心去看这部电影,也就是看了也没看懂,不过是按照从小被洗脑后对曹操的印象来瞎说一通。当然,任何东西都不会是毫无瑕疵完美无缺的。在冷静客观的重新看过之后,我也在前文中论述过了,这部电影所存在的缺陷,网上的差评也并不是全部毫无道理可言。当然了,纵观总体来说,这部电影其实不失为一部好电影,总体能有85分的水准。
那么究竟是为什么,一部大成本,大投入,大制作,而且制作还很精良,电影总体评分还很高的电影,为何遭受如此冷评?落得如此境地?如此之悲哀?
在我看来,这样一部用心制作的国产电影,之所以遭受如此的评分,其实内在反映出了观众对此类题材电影的厌倦,对这类故事反映的传统权谋术数的厌烦。甚至美女再多露一点美背都无法使观众的兴趣长时间集中在银幕上。
回想曾经的《英雄》《夜宴》《无极》等诸多内地大片,居高的票房,如潮的好评,何其之辉煌。理所当然的,我国诸多著名导演,编剧,制片人们,或是在初尝甜头,或是眼红嫉妒之后,纷纷效仿。一时间中国电影界出现了一股热潮,此类题材的电影一时之间如雨后春笋般出现。大手笔,大制作,明星阵容„„一轮又一轮地狂轰乱炸观众们的眼球。
刚开始时,观众们纷纷狂呼痛快,好评如潮。当然了,慢慢的,观众们都不干了,这一轮又一轮金灿灿的电影大餐让观众们感觉到了厌烦,简单的说,就是闪瞎了观众们的眼睛。好比让一个外地人来到南昌,吃南昌的米粉,吃一次两次,或许外地人会觉得很好吃,但是让他一遍又一遍,一餐又一餐的吃下去,他还能受得了么?这里也是一样,观众们受不了了。我想陈凯歌拍《赵氏孤儿》毁誉参半,拍《搜索》却普遍好评就是最好的例子。
《铜雀台》这部电影,正是在这样的一个市场环境之下出生临世的。这也是导致它如此境地的罪魁祸首。
总的来说,我觉得其实单纯的从电影角度上来说,《铜雀台》这部电影还算是比较优秀的。当然,网络上有一些“资深”影评家说这部电影《铜雀台》这部电影节奏偏慢,导演剪辑功力欠佳。对此,我是一名普通观众,我不是专业的,所以我也不好发表什么观点去反驳“资深”。好吧,回到刚才的话题,我觉得,这部电影算是很优秀,然而它是“生而不逢时”。观众们纷纷抱着“厌烦”、“抵触”的心理去观影,姑且不说电影是否真的优秀。观众们在看的时候,已经在心
第2页 中给这部电影划上了一个大大的“叉”。这部电影就算再优秀,又能如何?H7N9入侵人体,可是如果人体对这种病毒具有很强的抗性,H7N9还能厉害的起来的么?
《铜雀台》一出世就遇到如此尴尬的市场环境,也就注定了它的成就。大多数观众甚至不太关心它拍的怎么样。不可不谓为电影的悲哀。这也应证了那句话━━时势造英雄。曹操若是生在盛世,凭着他曹家那样的地方二流家族,恐怕一辈子都只能当他那个小小的校尉。
所以,网上那些写影评的人,就是抱着这样一个先入为主的抵触心态去看完全片,写出来的影评,那自然,是骂声一片喽。
一部《铜雀台》,本为英雄,却生不逢时,这,正是它最大的悲哀。
第3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