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电影《铜雀台》的赏析

时间:2019-05-14 04:08:57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关于电影《铜雀台》的赏析》,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关于电影《铜雀台》的赏析》。

第一篇:关于电影《铜雀台》的赏析

关于电影《铜雀台》的赏析

一部电影的好与坏,不仅仅在于它的演员阵容是否强大,音乐是否感人,服饰是否奢华,更在于电影的拍摄理念是否先进,电影的主题是否符合潮流。

《铜雀台》是一部优秀的影视作品。

首先,从技术层面,这部电影无论从色彩、音乐、服饰,还是从拍摄都属一流。这些元素,使得观众的感受达到这部电影值得一看、不假,这么一个高度。

其次,让我们看一下电影的主题和拍摄理念。电影采取的是传统甚至稍显老套的“情色谋杀”的情节构成方式,爱情、色诱、政变、谋杀是本片的基本元素。但是通过这样老套的方法和我们习以为常的元素,导演却向我们阐释了一个“民本”主题。这一方面契合了当下呼唤的“以人为本”的主旋律,另一方面也说明中国新一代导演的视角在转变。由原来关注的个人英雄主义、帝王事业、血腥暴力、情色影像,转向关注底层人民的生存理想,这在烂片横行的当今中国影坛是很有先锋性的。人性和人道主义必将成为以后电影拍摄的指导理念,这是毋庸置疑的。而《铜雀台》在这方面起到了很好的模范作用。

回到《铜雀台》这部电影本身。本片邀请周润发、苏有朋、伊能静、刘亦菲等众多大腕参演,明星阵容堪称豪华。实力派与偶像派的混搭在保证了影片质量的同时,可以吸引更多观众的关注。

除了演员之外,《铜雀台》的剧本也可以说是别出心裁。与以往“三国”题材电影大都取材于三国之间的故事不同,《铜雀台》弃东吴、西蜀,而独表曹魏。这样的选材角度本身就是一种独辟蹊径的超越,代表了我们新一代电影人不因袭守旧,敢于创新的进取精神。这种从小处入手的方式带来的好处是影片的脉络更加清晰,表述更加流畅细腻。影片没有太多大场面,却能让主题深入人心。抛却粗糙弊病,从细节入手,是中国电影发展的一个很好的方向。

在拍摄和镜头组织上,《铜雀台》的镜头策略明确实用,同样值得称道。电影情节的发展是在灵雎的独白中一步步推进的,而灵雎的独白是穿插在具体可见的事件中的。灵雎的独白语速比较缓慢,选择了与之相适应的特写镜头。

长镜头为主,长短镜头结合是《铜雀台》镜头策略上的一大特点。导演把长镜头记录完整事件,让观众真是可感的特点与本片的历史性题材结合起来,使得电影的的叙述更加流畅,故事更加真实。短镜头在本影片中主要表现为回忆性场景。这种短暂的回忆性的场景穿插的整个故事的叙述之中,相当于倒叙的手法,也是故事得以自圆其说,水到渠成的重要手段。

当灵雎的独白响起,缓缓的画面滚过,一种淡淡的伤感便笼罩在观众心头;当剑拔弩张的画面浮现,扣人心弦的音乐回荡,那段残酷凶险的历史便历历在目。

影片《铜雀台》的主要人物无疑是曹操。影片中,曹操周围杀机涌动。皇帝、皇后、太监、太医、儿子、情人各个都欲除之而后快。对于这形形色色的敌人,他采取了不同的斗争策略。对于他的亲生儿子曹丕,他恩威并重;对于皇后为代表的政敌,他坚决打击;对于太监穆顺和情人灵雎,他选择了宽容;对于皇帝,他则是苦口婆心的劝诫。之所以曹操的斗争策略是有差别的,是因为曹操从深层次认识到,这些人的出发点和立场是不同的。

影片中的人物可以分为四类:曹操是一类,曹丕、皇后以及大臣们是一类,皇帝和吉太医是一类,穆顺和灵雎是一类。

曹操:这里的曹操不再是《三国演义》中那个“宁愿我负天下人,不愿天下人负我”的奸雄形象。此时的曹操已经不是当年一把七星宝刀刺杀董卓的匹夫,他已经“挟天子以令诸侯”登上了权利之巅,他一举一动都可能带来杀戮,血流成河。他懂得了以民生为念,知道了体察民情,他想要结束混战局面,想要将战争带进自己的坟墓。但是,他心有余而力不足,所以才有了最后对汉献帝的一席肺腑之言。影片中,曹操所代表的是一个尾大不掉的政权的首脑。他想要让底层人民过上平静的世外桃源的生活,但是中间有太多阻碍,他有着高处不胜寒的悲哀。

曹丕、皇后以及大臣:虽然在影片中他们处于矛盾甚至对立的关系之中,但是从本质上来看,他们的性质是一样的。他们代表着一个政权的主体,也是这个社会的既得利益者。他们关注不是天下太平、黎民百姓的生计,他们的全部心思是搞垮对手,实现自己利益的最大化。这些人是社会中最自私最贪婪最怯懦的一类人。他们刺杀曹操,但却不敢以自己的名义行刺,非要拖上无能的汉献帝,仿佛这样才能为自己避祸。从影片中,我们可以看到这样一个现象:当权者并没有为一个国家的统一做贡献,却整天打着保护皇权的旗号希望把政敌打垮获取更大的利益。影片中,这类人的立场就是从古至今大部分官僚的立场。国家的分裂和倾颓很大程度上是因为他们为了自己的利益不择手段的相互倾轧。

皇帝和吉太医:汉献帝和吉太医的扮演者在片中的表演都是可圈可点的。苏有朋扮演的汉献帝给人眼前一亮的惊诧感——原来,汉献帝还可以这样。吉太医这个在历史上无从查起的人物是影片中非常出彩的一个角色。圆滑、狠毒、笑里藏刀、深藏不漏,让我们对曹操的危机四伏有了更加深切的体会。很明显,二人代表的是没落势力。他们极力想摆脱没落的局面,但是他们没有认识到自身走向没落的根本原因。影片中,他们把曹操当成了拦路石,认为只要铲除了曹操,他们就可以重新掌权。却没意识到,即便他们刺杀曹操成功,以汉献帝的懦弱和平庸,他们的美梦也不可能实现。不愿放弃权力,却又没有能力把持权力是这类人最大的悲哀。

穆顺和灵雎:穆顺和灵雎二人是影片中最无辜的。作为生活在社会底层的平民阶层,他们的理想就是过长桃花源里的生活,有很多穆顺,生很多孩子。他们是社会最善良最有爱的一类人:他们可以舍弃自己去换得天下的平静,于是穆顺放弃了刺杀曹操并且甘心代曹操受刺杀;他们可以为了心爱的人献出生命,于是穆顺死在了灵雎的兵器之下,灵雎携穆顺的尸体奔向悬崖。这些最善良最有良知最无辜的人们却也是社会上最悲哀的。他们的悲哀在于他们把握不了自己的命运:穆顺成为阉人,灵雎被送往铜雀台当做诱饵,灵雎阴差阳错杀死了穆顺。穆顺和灵雎是向我们大多数人一样的平民,他们的理想也是我们的理想:过富足平静安乐的生活。

从上面的分析中我们可以看到,最上层的曹操和最下层的穆顺、灵雎的理想具有某种一致性:天下大治、黎民富庶。掌握着最大权力的最高层和占社会绝大多数的最底层都在为着这个理想努力,但是这个理想却最终没能实现,这是令人深思的。我们可以这么认为,和曹操具有相同理想的高层人数太少,而穆顺阶层没有社会地位,社会的话语权就落到了曹丕等人的手中。只要他们还在相互倾轧、不断折腾,社会就不可能像桃花源般宁静,“有很多穆顺,生很多孩子”的理想也就不可能实现。

从《铜雀台》出发,我们分析当今和谐社会的构建问题。为什么建设和谐社会的口号响了这么多年,我们的社会依然千疮百口?我想,这也是话语权的问题。这个社会中最善良最基础的阶层不能掌握话语权,这个社会就不可能实现真正的和谐。所以,从高层做起,还话语权于百姓,是建设和谐社会的必由之路。

上面分析了电影《铜雀台》的种种优点,当然电影的缺点也很明显。作为导演的处女作,这部电影有一个致命的硬伤:穆顺和灵雎这两个角色的戏份设置,特别是灵雎。我们本以为这是一部以两个人的刺杀行动为主线的电影,对二人的表现充满期待。但看完影片之后,我们甚至可以这么认为,刘亦菲的角色就像是为了靠明星人气吸引观众后加进去的,刘亦菲在这部电影中也彻底的沦为花瓶。

电影优缺同在,但作为导演赵林山的处女作,可以说瑕不掩瑜,超出了处女作的水准。和中国电影一样,赵林山的发展,值得期待。

第二篇:电影《铜雀台》影评

论电影《铜雀台》以及《铜雀台》的悲哀

111452班 11145223号 赵文杰

熄灯以后,用电脑电池看完电影《铜雀台》以后,我久久不得入眠。还在朋友圈发了一条心情,初次接触《铜雀台》,不得不说,它给我的感觉很不错。

用网上写影评的那些家伙的话来说,这是一个很中国的故事:三国的背景,传奇的枭雄,权力的争夺,宫廷的权谋,甚至于美人英雄的爱情,还有那大而空洞的“天下苍生”„„

先打打演员表:苏有朋饰演“汉献帝”,把一代废帝精神极度压抑以致行事极度乖张放荡的点把握的很好;邱心志饰演心狠手辣的曹丕,刘亦菲饰演貂蝉和吕布之女灵雎亦有突破,发哥饰演曹操的表演一如既往hold住全场,总体来说演员表演全体合格。

这部电影的主题其实还是很陈旧。以三国为题材的电影,电视剧,MV等等,已经非常之多了。不客气的说,演古装,我们中国有五千多年的历史,三国不过短短百年。就这么短的时间,就这点破事还要一次又一次的拿出来,演过来演过,真的有点„„

电影主题陈旧,哪怕它给曹操正了名。我甚至一直认为对于这样一位哪怕在整个中国历史长河中,文韬武略,治世武功都耀眼的英雄来说,现在再来讨论他是否忠心汉室是否有必要,观众会对这种主题的讨论怀有兴趣吗?他的伟大早就应该脱离出狭隘的忠臣孝子的传统政治道德评判体系,用给这样一位人物正名的初衷作为影片最后的注脚显然无法将影片推上一个新的档次。更何况全片曹操对汉献帝的轻视之意贯彻始终,你很难相信曹操最后对这样一个始终看不上的“阿斗”,老泪纵横地说,其实我是想当张良的呀,可惜你不上劲呀。但是全片导演没有安排任何辅佐劝言,谆谆教导的情节,观众看到只是曹操在朝廷上飞扬跋扈,任意诛杀朝臣,甚至刺杀皇后的场面。你要是汉献帝,经历过这些岁月,最后曹操跟你说其实我一直是忠心于你的呀,你信吗?反正我不信,但是大家最后看到的只是曹操表了忠心,降下地图,发了一通壮志未酬,恨铁不成钢的感慨,但是包括皇帝在内,所有观众都没有被这种剖白感染到,所以我也很难对这个人物产生共鸣。

但是影片把握的很好的一点在于点出了英雄暮年的感慨,起始点定在关羽死后,三国演义中写道曹操惊见关云长首级之后,受惊过度,随后顽疾复发,一病不起。影片选取点在这里,也就顺理成章带出了一代枭雄暮年的苍凉。他算计了一辈子,杀了一辈子人,到老也终究厌倦。他夜夜噩梦,惊扰未眠;他怀念故友,设置祭台;他原谅意欲弑父的逆子,那一抱意义万千,说“别叫父王,叫阿爸”,脑中闪过的是他小时朝自己飞奔而来的映像;他容忍心怀异心的佳人在旁伺候,只为记忆中的一缕柔情;甚至于最后谋逆的太医在自己面前自刎,他意欲阻止,怕是忆起了那些在旁随侍的日子,虽有异心却真实。他见过最惨烈的尸横遍野的惨景,见过无数骨肉分离的人间惨剧,到老了,他累了,他甚至不愿再杀戮,心变得更加柔软。此时的曹操更愿意去留住一些东西,而不是毁灭。我觉得片中,他去看自己陵墓修建的情节着实安排得很好,可惜之处是编剧没有写好词,导演没有排好景,那种萧瑟淡然的感觉没有出来,没有点出曾经征战沙场的英雄探看自己最终归于尘土之处所的悲凉主题,很是可惜。

第1页 如果导演只是把握上述主题,围绕一点展开全景,将重点放在表现一代枭雄的末路,而不是急于给他作历史上的正名,恐怕这部片子还会更上一层台阶。可偏偏导演和编剧在前两个主题又塞进一个这样的大概念,自以为自己会调配平衡得很好,其实顾此失彼,以至于哪一个主题都没有突出。

当然,我认为这其实是一部很不错的影片,甚至我认为这是中国内地现有制作水平下拍出来的优秀历史大片之一。它有一定的历史观,情节上也比较流畅,虽然太医最后叛变曹操的设置很是老套。

再配上讲究的服装设计,场景布置,全片诗经音乐贯彻始终,曹操的短歌行穿插其中又多了些刚劲苍凉之感。演员表演都在水平线之上,苏有朋惊喜地抗住了这个角色,并没有一味地从一个懦弱的低姿态去诠释汉献帝,反而采用一种压抑环境下疯癫的方式来表现人物内心的苦闷纠结,演出了层次。

在写这篇东西之前,我也上网看了很多关于《铜雀台》的影评,褒贬不一,差评多于好评。说实在的,我实在气不过那么多烂评。明明是一部比较优秀的电影,却被人说得一无是处。许多评价,一看就知道根本就没去看过这部电影,或者说是没有用心去看这部电影,也就是看了也没看懂,不过是按照从小被洗脑后对曹操的印象来瞎说一通。当然,任何东西都不会是毫无瑕疵完美无缺的。在冷静客观的重新看过之后,我也在前文中论述过了,这部电影所存在的缺陷,网上的差评也并不是全部毫无道理可言。当然了,纵观总体来说,这部电影其实不失为一部好电影,总体能有85分的水准。

那么究竟是为什么,一部大成本,大投入,大制作,而且制作还很精良,电影总体评分还很高的电影,为何遭受如此冷评?落得如此境地?如此之悲哀?

在我看来,这样一部用心制作的国产电影,之所以遭受如此的评分,其实内在反映出了观众对此类题材电影的厌倦,对这类故事反映的传统权谋术数的厌烦。甚至美女再多露一点美背都无法使观众的兴趣长时间集中在银幕上。

回想曾经的《英雄》《夜宴》《无极》等诸多内地大片,居高的票房,如潮的好评,何其之辉煌。理所当然的,我国诸多著名导演,编剧,制片人们,或是在初尝甜头,或是眼红嫉妒之后,纷纷效仿。一时间中国电影界出现了一股热潮,此类题材的电影一时之间如雨后春笋般出现。大手笔,大制作,明星阵容„„一轮又一轮地狂轰乱炸观众们的眼球。

刚开始时,观众们纷纷狂呼痛快,好评如潮。当然了,慢慢的,观众们都不干了,这一轮又一轮金灿灿的电影大餐让观众们感觉到了厌烦,简单的说,就是闪瞎了观众们的眼睛。好比让一个外地人来到南昌,吃南昌的米粉,吃一次两次,或许外地人会觉得很好吃,但是让他一遍又一遍,一餐又一餐的吃下去,他还能受得了么?这里也是一样,观众们受不了了。我想陈凯歌拍《赵氏孤儿》毁誉参半,拍《搜索》却普遍好评就是最好的例子。

《铜雀台》这部电影,正是在这样的一个市场环境之下出生临世的。这也是导致它如此境地的罪魁祸首。

总的来说,我觉得其实单纯的从电影角度上来说,《铜雀台》这部电影还算是比较优秀的。当然,网络上有一些“资深”影评家说这部电影《铜雀台》这部电影节奏偏慢,导演剪辑功力欠佳。对此,我是一名普通观众,我不是专业的,所以我也不好发表什么观点去反驳“资深”。好吧,回到刚才的话题,我觉得,这部电影算是很优秀,然而它是“生而不逢时”。观众们纷纷抱着“厌烦”、“抵触”的心理去观影,姑且不说电影是否真的优秀。观众们在看的时候,已经在心

第2页 中给这部电影划上了一个大大的“叉”。这部电影就算再优秀,又能如何?H7N9入侵人体,可是如果人体对这种病毒具有很强的抗性,H7N9还能厉害的起来的么?

《铜雀台》一出世就遇到如此尴尬的市场环境,也就注定了它的成就。大多数观众甚至不太关心它拍的怎么样。不可不谓为电影的悲哀。这也应证了那句话━━时势造英雄。曹操若是生在盛世,凭着他曹家那样的地方二流家族,恐怕一辈子都只能当他那个小小的校尉。

所以,网上那些写影评的人,就是抱着这样一个先入为主的抵触心态去看完全片,写出来的影评,那自然,是骂声一片喽。

一部《铜雀台》,本为英雄,却生不逢时,这,正是它最大的悲哀。

第3页

第三篇:《铜雀台》影评集锦

《铜雀台》影评集锦

影评一:中国式大片的遇冷

《铜雀台》这是一个很中国的故事;三国的背景,传奇的枭雄,权力的争夺,宫廷的权谋,甚至于美人英雄的爱情,还有那大而空洞的“天下苍生”„„演员表演全体合格,苏有朋把一代废帝精神极度压抑以致行事极度乖张放荡的点把握的很好,邱心志心狠手辣的曹丕,刘亦菲亦有突破,发哥的表演一如既往hold住全场,片尾最后那个苍凉的背影让人印象深刻。而这样一部看起来用心制作的国产电影,却难以再现《英雄》《夜宴》等内地大片的辉煌,甚至遭遇颇多冷评,其实反映出的是观众对此类题材的厌倦,对这类故事反映的传统权谋术数的厌烦,甚至美女再多露一点美背都无法使观众的兴趣长时间集中在银幕上,再加上本片节奏确实片慢,导演剪辑功力欠佳,除去几场重头场景以外,那种肃杀的气氛难以贯彻始终,甚至乎观众对此类故事的发展心中都有一定预期,就更显情节老套沉闷。

主题依然很陈旧,哪怕它给曹操正了名。我甚至一直认为对于这样一位哪怕在整个中国历史长河中,文韬武略,治世武功都耀眼的英雄来说,现在再来讨论他是否忠心汉室是否有必要,观众会对这种主题的讨论怀有兴趣吗?他的伟大早就应该脱离出狭隘的忠臣孝子的传统政治道德评判体系,用给这样一位人物正名的初衷作为影片最后的注脚显然无法将影片推上一个新的档次。更何况全片曹操对汉献帝的轻视之意贯彻始终,你很难相信曹操最后对这样一个始终看不上的阿斗,老泪纵横地说,其实我是想当张良的呀,可惜你不上劲呀。但是全片导演没有安排任何辅佐劝言,谆谆教导的情节,观众看到只是曹操在朝廷上飞扬跋扈,任意诛杀朝臣,甚至刺杀皇后的场面。你要是汉献帝,经历过这些岁月,最后曹操跟你说其实我一直是忠心于你的呀,你信吗?所以观众也不信,但是大家最后看到的只是曹操表了忠心,降下地图,发了一通壮志未酬,恨铁不成钢的感慨,但是包括皇帝在内,所有观众都没有被这种剖白感染到,所以你也很难对这个人物产生共鸣。

但是影片把握的很好的一点在于点出了英雄暮年的感慨,起始点定在关羽死后,三国演义中写道曹操惊见关云长首级之后,受惊过度,随后顽疾复发,一病不起。影片选取点在这里,也就顺理成章带出了一代枭雄暮年的苍凉。他算计了一辈子,杀了一辈子人,到老也终究厌倦。他夜夜噩梦,惊扰未眠;他怀念故友,设置祭台;他原谅意欲弑父的逆子,那一抱意欲万千,说“别叫父王,叫阿爸”,脑中闪过的是他小时朝自己飞奔而来的映像;他容忍心怀异心的佳人在旁伺候,只为记忆中的一缕柔情;甚至于最后谋逆的太医在自己面前自刎,他意欲阻止,怕是忆起了那些在旁随侍的日子,虽有异心却真实。他见过最惨烈的尸横遍野的惨景,见过无数骨肉分离的人间惨剧,到老,他累了,他甚至不愿再杀戮,心变得更加柔软。此时的曹操更愿意去留住一些东西,而不是毁灭。那个他去看自己陵墓修建的情节安排地很好,可惜编剧没有写好词,导演没有排好景,那种萧瑟淡然的感觉没有出来,没有点出曾经征战沙场的英雄探看自己最终归于尘土之处所的悲凉主题,反而成了一处废景,甚是可惜。

如果导演只是把握上述主题,围绕一点展开全景,将重点放在表现一代枭雄的末路,而不是急于给他作历史上的正名,恐怕全片的节奏会更紧凑,主题也会更鲜明,可惜所欲关于这种分裂历史时期的题材,又是将矛盾焦点集中在某个重点人物身上时,编剧最后提到所谓的“天下”概念,即我所有的杀戮是为了中原大地的统一,只有统一才能终止杀戮,战乱和分离。怎么样刺曹的天下是不是和《英雄》的刺秦有些相似?先不论这些历史人物在当时是否有这样高瞻远瞩,甚至脱离那个时代发展背景的宏大历史发展观,而就这种空洞的概念先救让人觉得厌烦。可偏偏导演和编剧在前两个主题又塞进一个这样的大概念,自以为自己会调配平衡得很好,其实顾此失彼,以至于哪一个主题都没有突出。

当然这仍然是一部优秀的影片,甚至我认为这是中国内地现有制作水平下拍出来的优秀历史大片。它有一定的历史观,情节上的起转承伏也较为流畅,除去一些转的地方稍显突兀累赘,逻辑上也基本立起来了,所以全片根本没有什么多高深权谋的运用,但起码也没有糊弄观众。虽然太医最后叛变boss的设置更为老套,一个颇有分量的演员根本不会只让他演那样一个拍马溜须的角色,希望编剧在这里就不要自以为聪明了,而且私以为姚橹前半段发挥的更好,后面的boss显得弱了些,没有及时把气场立过来,把势转过来。不过发哥气场也实在过于强大,最后一幕步步紧逼,一瞬间显得这部片中所有反曹势力都显得幼稚可笑。

再配上讲究的服装设计,场景布置,全片诗经音乐贯彻始终,曹操的短歌行穿插其中又多了些刚劲苍凉之感,但是除此之外其他地方的配乐丰富性就稍显不足了,不过也不影响整体的制作水平。演员表演都在水平线之上,苏有朋惊喜地抗住了这个角色,并没有一味地从一个懦弱的低姿态去诠释汉献帝,反而采用一种压抑环境下疯癫的方式来表现人物内心的苦闷纠结,演出了层次,看来五阿哥之后的演艺之路让人期待。但是这样一部诚意之作的遇冷或许反映出的是我们观众对这类历史“大"题材的厌倦。如同陈凯歌拍《赵氏孤儿》毁誉参半,拍《搜索》却普遍好评。

这几年好莱坞优秀大片猛烈颠覆观众的观影体验,上半年无论是妇联还是蝙蝠侠三,都让人印象深刻,不论是技术上,还是在世界观的重塑上,均提升到一个新的高度。西方影人剑指的已经是高科技争霸的外太空,或是人心勇气的直视,道德体系的反思。这种意境两相对比,我们还在旧纸堆里捣鼓老祖宗那点陈年旧事,观众心生厌倦,也就不以为怪了。本文来自:163电影网:http://www.163.vc/a/pinglun/201210154496.html

影评二:寂寞豪华皆有意

在中国漫漫的历史长河中,曹操无疑是最具争议性的一个人物。他时而残忍、时而仁厚;时而坦率、时而诡谲;时而儿女情长、时而豪情万丈„„如何使这样一个颇具争议的历史人物立体而丰满地展示在银幕上?我认为最需要不是技巧,而是心量和胸襟。假如我们认定一个人残忍是真,那么必然仁厚是假;诡谲是真,那么必然坦率是假;儿女情长是真,那么必然豪情万丈是假„„在这种非黑即白的二元思维模式下,曹操必然是一个有史以来最大、最坏的伪君子。

但是这样一个伪君子何以在那样一个乱世中建立了传诵千古的功业?莫非只有虚伪到底、奸诈到死才是成就功业的不二法门?假如我们的心量和胸襟更开阔一些,承认世界上没有放之四海而准的处事法则,其实我们不难发现曹操无论残忍还是仁厚、无论坦率还是诡谲、无论儿女情长还是豪情万丈„„其实都是他的真性情,环境使然的真性情。对国人影响极大的小说《三国演义》,主题思想是“尊刘反曹”的,但在曹操去世一节也不得不引用了这样几句诗:古人做事无巨细、寂寞豪华皆有意。这大概说的就是曹操的真性情吧!

没有《见龙卸甲》里刘松仁版曹操的残忍无情、视士兵的生命如棋子;也没有《赤壁》里张丰毅版曹操竟然“为了一个女人而南下”;也没有《关云长》里姜文版曹操的“傲视千古”;《铜雀台》里面周润发版的曹操,在他生命的最后三个月里,用他的真性情演绎了对权利人物生死的深层次的反思和质问、对权利取舍的抉择、作为普通人对天下太平的渴望、对死亡的恐惧和坦然、对纯净人性的渴望„„

他反思,同时也是质问那些孜孜不倦想要谋杀自己的政敌:刺杀了一个董卓就能天下太平了吗?杀掉我一个曹孟德就能天下太平了吗?熟悉三国历史的朋友都知道,董卓死后他的几个部下继续作乱,百姓更加痛苦、皇帝更加受辱甚至于几乎在战乱中饿死。而政敌伏完,在被曹操无情地处以车裂之前,面对百姓的唾骂,似乎也开始明白:百姓不在乎最高权力在谁的手中,谁能给自己带来安定的生活,百姓就拥戴谁。而处心积虑地想要干掉曹操的伏完们一心认为:只有还政于天子,天下才能太平、百姓才能安居乐业。

可是在影片最后,曹操和汉献帝的高端对话中,汉献帝质问曹操为什么不还政于己,或者干脆杀了自己?曹操的回答是:我迎驾许都之时你才刚刚十五岁,而且又无汉高祖刘邦的雄才大略,假如你有,我也只好当张良那样的治世能臣了。而影片中的汉献帝除了执掌大权的满腔热情,剩下的也只是策划一些拙劣的宫廷政变了。面对纷乱的世道、面对仅仅是口头上尊汉的刘备、孙权,他的确吼不住!

影片中的曹操无疑是恐惧死亡的,他每晚都在噩梦中挣扎,唯恐有人行刺于己,在被噩梦惊醒后又自己孤身一身坐在床边瑟瑟发抖。但他对死亡又是坦然的:他带着心爱的美少女灵雎去参观自己未来的陵墓,表示自己要把天下纷争一起带进坟墓。同时还和主持陵墓修建的蹇伯进行了一番关于死亡的谈笑。

影片的编剧对于一些史实显然是做足了功课的:影片最后,曹操尽管在一开始就知道灵雎刺客的真实身份,但他喜欢灵雎纯净的心灵,这对终日生活在杀机四伏环境中的曹操当然是难以割舍的。所以他劝灵雎跟自己回去,他连说了两次“跟我回去吧!”这分明是曹操当年去妻子丁夫人娘家接她回家时说的话,丁夫人因并非亲生的儿子曹昂的亡故而终日和曹操吵架,曹操一怒之下将其哄回了娘家。但丁夫人最终还是选择了用冷漠回敬曹操,夫妻终告离婚。而在影片中编剧将曹操的话做了巧妙的移植,相同的是曹操还是没有挽留住对面的女人:灵雎最终还是跳崖而亡。

此时的曹操已经没有了以往的处乱不惊、淡定从容,而是头发花白而凌乱、满面的憔悴和疲倦。如果这里可以算作一个泪点儿的话,那么这个泪点显然不是因美人灵雎的跳崖而引爆的,引爆泪点儿的是曹操这样一位历史巨人生活中仅存的一点儿纯净和美好的毁灭。

“古人做事无巨细、寂寞豪华皆有意”,这便是《铜雀台》这部电影带给我们关于曹操立体而丰满的观感。这两句诗后面其实还有两句:书生轻议冢中人,冢中笑尔书生气!这两句大概就是在嘲笑我们这些人吧!

影评三:三国时代的小清新与小媳妇乱斗记 看三国,看的是男人的事儿。《三国演义》里不乏女性,但刘备妻妾、黄月英之类,属于低级花瓶,只比龙套略好,貂蝉与大小乔等,充其量也只是高级花瓶。三国故事最富魅力的战场厮杀和谋略计策,和女性基本绝缘。而大片时代的银幕上,女主角是不可或缺的,所以《赤壁》的孙尚香,《见龙卸甲》的曹婴,《关云长》的绮兰,都只有被观众骂作败笔的份儿。

自从得知《铜雀台》打的是三国的主意,笔者就预感它也要落入这个怪圈。但《铜》和其他三国电影不同,明眼人都能看出,它走的是《黄金甲》宫廷权谋片路子,卖点不是上阵打仗,而是宫廷争权。《黄》巩俐演的女主角充当了策划阴谋的核心,且难得没有挨骂。相比之下,《铜》中刘亦菲的戏份更吃重,灵雎的刺曹行动构成了最大的剧情张力,更有无处不在的旁白烘托着她的主导地位,但这些都是错觉。

表面上看,灵雎和穆顺这对雌雄刺客是阴谋的主导者,实则两人全然游离于故事之外,对险峻的权力斗争毫无兴趣,只在自己心里那儿女情长的一亩三分地兜兜转转,对宏观局势的影响几近于无。尤其是灵雎,通篇下来,不是在曹操身边哀怨感慨着,做些或惊惶或迷茫的表情,就是深夜与旧情人换着地方约会,宣泄一下内心的焦灼情绪,好不容易和主谋接上了头,一开口就是抱怨自己的人生权利被侵犯,质疑行动的合理性。虽然出镜率奇高,但其对剧情的推动作用,比一个低级花瓶多不到哪里去。

刘亦菲这个角色,像是剧本编完之后硬被塞进去的“女主角”,比《战国》里的景甜还要别扭。她和玉木宏就像两个不买票的观众,以旁观者的身份看了一出大戏,顺便救赎了彼此的感情。灵雎大段的旁白,可以编排为一部《走进曹操内心的女人》,导演用影像手法无力表现、但又必须让观众了解的东西,通通借她之口说出来,方便省力,仿佛她是个看透所有人内心的女巫一样。

可作为女主角,总不能通篇无所作为,非得有行动不可,于是才有了从天而降的一刺。但又刺错了人,以至于引发那个《卧虎藏龙》痕迹严重的殉情结局。所以归根到底,还是没能走出痴男怨女的两人世界,和大阴谋大排场没发生半点交集。这对情侣,由头至尾充当了导游,带观众做了一次“铜雀台N日游”,相当于一流的广告片。时值国庆出游,铜雀台故址会人满为患吗?

还要恭喜刘亦菲,她已经深得国际巨星成龙的风采:成龙演什么角色都是演自己,刘小姐也不遑多让,那双眉紧蹙、表情木讷的表演风格万年不变。年纪轻轻就已达到“演员大于角色”的至高境界,连成龙也要感叹后浪推前浪吧。

去掉这对乱入的情侣,本片的主线剧情很容易归纳。一批夺权者反抗当权者,掀起一场大乱,失败被灭,尔后另一群夺权者又重蹈覆辙,结束。两批叛党目的殊途同归,因此这是个简单的二元对抗,去除繁枝末节,直白程度能跟《猫和老鼠》一较高下。所幸双方势力并未善恶截然区分,以谁也没得了便宜的悲剧收场,和《黄金甲》《夜宴》是一个调调,且不论是否高明,好歹规避了脸谱化。

影片英文名翻做“刺客们”(The Assassins),实在叫人哭笑不得,老外看了估计觉得是十足的反讽:片中两刺客一个做了无用功,另一个在关键时刻索性调转了枪口,论职业技能和心理素质还不到太医一成功力。那行刺的大队人马兴师动众,叫刺客也太勉强,最起码也是敢死队的规模。依笔者之见,翻译成“战士们”(The Warriors)倒比较合适。

当然,从拍大片的角度看,将叙事重心放在刺客身上很吃亏,因为此举势必会牺牲不少大场面。《英雄》讲几个刺客和秦王的纠葛,几十万大军找不到对手,沦为了炫耀武力的摆设,只能放放CG箭或跳跳团体操。华语大片时代发展到第十年,观众连奥运开幕式都看过了,还这么拍没人会买账。但《铜》则是彻底走向了反面,让刺客沦为了军队杀伐的陪衬,更加不伦不类。

和《英雄》一样,《铜雀台》也有一个“暴君”当不当杀的历史观探讨,这是中国数千年来哲人思考而无解的命题,观众不会奢望一部电影能给出答案。《铜》在此所做的努力远远超过了《英雄》,有“暴君”本人的煎熬,后辈的迷惑,傀儡皇帝和大臣的观点,更穿插了一笔百姓视角,纵然得不出结论,似乎比《英雄》更接近标准答案。

但这么比较并不公平,因为秦王在《英雄》是配角,而本片里曹操是一号男主角,叙事比重不可等同而语。相信张艺谋如果拍一个《秦王》,将这个人物丰满化,必不会遭致《英雄》那样两极化的评价。除了大是大非,观众其实并不很在乎电影的立场,只要导演能给出足够的因果和动机阐述,这就是警察片和强盗片的主角都能得到观众移情的原因。本片让观众重塑对曹操“奸雄”的印象,比《英雄》“漂白”秦王有成效得多,但也招致叙事上的麻烦。

叙事片刻画人物,总要赋予他性格的发展轨迹,即使是邵氏年代一根筋的武打片,主角的个人特质也不会从头到尾毫无变化,“家破人亡”,“习武成仁”,“看透世事”等套路被不断沿用,就是因为观众不希望主角一成不变。看《英雄》高潮处,秦王面对残剑的字恍然大悟,以此暗合并暗示了刺客的悟,两人都经历了一个心态上陡然的变化。这个结局既避重就轻的绕过了历史观探讨,又展现出漂亮的人性弧光,虽然突兀,但在剧作上是完备的。

本片也包含微妙的性格推进,但依靠叙事伎俩才得以实现。大部分时间里,曹操一直态度暧昧不明,行事模棱两可,让观众不断猜测他篡位称帝的意图,对他刺死占卜师、遇刺后不杀皇帝、射鹿还弓等动作越发迷惑不解,直到一场终极杀戮后他将心思和盘吼出,才叫人豁然开朗。这循序渐进看似令人满意,实际很站不住脚。

从逻辑上,曹操若从来没有称帝之心(此处不讨论历史),就全然没必要最后关头才将肺腑之言说给汉献帝听,明智的做法当然是叫后者早有自知之明,打消反抗念头,君臣井河不犯,公开场合互相给足面子。当然人的欲望太复杂,不大可能实现这理想化状态,但总比断了退路拼个你死我活的好。吊诡的是,汉献帝在大臣请战时还说了一句“他不是董卓”,说明他很清楚双方利益的制衡关系,这就让结尾二人的对质更无道理可言。

观众也可以理解为曹操一开始确有称帝的野心,但一直处在天人交战中,片中也有不少暗示。但一来,那挣扎表现的太肤浅,都是些头疾发作、梦中惊魂之类旁敲侧击的描写,难以叫人代入他的立场去感受,灵雎的旁白更是把水搅浑。更关键的是,身为一代枭雄,即使真有谋权野心,曹操也该拿结尾对汉献帝说的话,稍微哄骗众人,叫敌对势力宽心,不至于将四星汇聚的预言看的如此郑重其事,以他位高权重、百姓归心的优势,耍点政治手腕自证“清白”,轻易就能让叛军人心涣散(高潮一战对此有揭示),何苦要不断给人大限将至的错觉,闹到屡次生命悬于一线、杀人一千自损八百呢?他还说自己杀人杀累了,那不是弥天大谎吗!

所以曹操和汉献帝的权力争斗,本质上是两个彼此知根知底的老冤家,一路互相忍让了几十年,结果都被一群一意孤行的叛党逼得守不住各自的底线,矛盾激化后分别使起小性子来,把全副委屈掏心窝子的掏给了观众。看似是人性的终极揭示,其实还在开篇的建置上原地踏步,看似是激烈的雄性交锋,其实就是两孩子在争东西:“我的!”,“不,我的!”,是两小媳妇在吵架:“你的错!”,“不,你的错!”。

影片的打斗看头不大,论武打设计、场面调度、人数气势和新奇道具,华语大片中都能找出比它强上一截甚至好几截的例子,只有那个悬空蹦床带点原创。倒是有一个地方很反传统。一般来说,古装片里描写单打独斗,比较容易出现飘逸的武功,而军队杀阵,往往注重实劈真砍,而本片却反其道而行之,“敢死队”夜袭曹操明显走轻灵路子,高潮人头攒动的拼杀有《三百勇士》的暴力美学,而曹操与穆顺的单挑却出人意料的笨拙沉重,影片调子像是从《杀破狼》瞬间跳到了《洛奇》。

值得一提的还有台词,要赞扬一下。华语大片中的笑场俨然已成保留节目,本片也不例外,但逗笑的台词并不雷人,倒像是编导开玩笑的结果。比如“口味太重了吧”,一般人不会想到在古装片里来这么一句,今为古用多半是故意为之。片中人对话很分场合,私底下谈情,会说“活着还有什么意义呢”之类小清新情话,到了大殿之上、军阵之前的严肃场合,就免不了装腔作势一番,但太医一着急,又会吐出“瞧还是不瞧”这样的大白话。

古代人是否这样,谁也不知道,但这符合现代人的思维惯性。公司里普通同事间沟通工作肯定用口语,但一到严肃的会议上,人人都会“部门牵头”“配合工作”“协助开展”官话连篇。想来古人也不是时时夹带之乎者也的。本片编织台词绕过了雷区,还顺便给自己减了负,不必做太多的文言考证。连曹操都说了,私底下别叫父王,叫阿爸,儿啊,这电影已经够糟糕的了,你还随时随刻文绉绉的,编出来剧本更容易出错,给观众多抓住几个话柄可不是好玩的。

影评四:憋着劲告诉你姓“莎” 《铜雀台》存在的最大价值在于,这部电影再次用华丽丽的画面加上华丽丽的台词再加上华丽丽的明星以及背后那一沓沓华丽丽的钞票证明了,中国人想玩莎士比亚,没点功夫,是玩不转的。

莎士比亚这个文坛巨匠,现在是电影人的宠儿。不仅老外爱折腾他,中国人也不免俗,自从高喊进军国际影坛之后,更不能免俗。然而近几年,所有带着莎味的国字号电影,几乎都有“水土不服”,如今,《铜雀台》这部带着浓浓莎味的电影,正好和《夜宴》、《赵氏孤儿》凑成了“失望莎氏华语三部曲”。如果说《夜宴》的失败是葛优实在无法给人莎味,《赵氏孤儿》的火候欠缺是因为陈凯歌玩火过头,那《铜雀台》的崩溃则纯粹是装逼过头了。

《铜雀台》的立意有着很大的优势,虽然其故事核心和《英雄》颇为相似,但胜在有个较为流畅的故事。同时,为曹操洗白也颇对观众的胃口。虽然影视作品中对曹操的肯定早就开始,但像《铜雀台》这样费劲笔墨将其刻画成一个真正心怀天下的大政治家的不多见。尽管可能会被人说成矫枉过正,不过这是导演的观点取向问题,不同意见的可以求同存异,不是什么大事。可问题就在于,“洗白”的方法用错了。

导演赵林山对曹操的“洗白”给我有种扭扭捏捏不清不楚的样子。在这一点上,他似乎远不如麦庄二人的《关云长》来的坦荡直白。在影片的一开始,赵林山就尽力刻画曹操不可一世的样子,唯恐让人觉得曹操没有谋逆之心似的,然而到了影片最后,却笔锋一转,将电影里所积蓄的所有悲苦所有委屈都一股脑儿的往曹操身上砸,宛如这是个全天下最可怜的男人。可问题在于,这种转变给人完全是一种伪命题的感觉。这就好像,一个壮汉把一个小孩身边的朋友全都胖揍一顿后,然后哭哭啼啼的坐下来说,老子是为了保护你才这样。好吧,你哭得再惨,我也不觉得这是一出悲剧或是什么的,这完全就像个喜剧了。赵林山对曹操的塑造似乎完全是随心所欲地来,想让跋扈就跋扈,需要他小绵羊的时候就小绵羊。

当然,可以看出,赵林山想让这部电影有点悲剧色彩的,这个悲剧色彩最后都是为了给曹操翻身服务。于是,营造悲剧而百试不爽的灵丹妙药“莎士比亚”便华丽丽登场了。于是,你会感觉到,赵林山好像在这部约两个钟头的电影里,时时刻刻都在提醒观众,你看,我莎士比亚了;你看,我又莎士比亚的;你们看,我还莎士比亚了„„再于是,汉献帝一唱歌一哭,电影就宛如有个旁白:莎味来了;刘亦菲一自怜自叹,旁白又来了:看,这就是莎味;周润发一孤家寡人之态,又是旁白:瞧,莎士比亚,还是带帝王味的,贵族范。赵林山仿佛要憋着劲让你悲苦悲苦再悲苦,最后悲苦到底线时,你就不由得不对最后才悲苦的曹操同情起来的,而对从头到尾都在悲苦的汉献帝彻底无视了。

事实上,莎士比亚之所以是莎士比亚,并不是那几句装逼的台词。然而可惜的是,《铜雀台》中除去台词之外,本来还是有着些许莎氏的气息,如果赵林山好好将这些不装逼的部分拍得牛逼,那或许还真能为中国味莎氏来个翻身。只可惜的是,影片里最牛逼的,给了扮演汉献帝的苏有朋;次牛逼的给了周润发以及一干老戏骨;第三牛逼的,在摄影师身上,他用尽了最后一点牛逼,力求让刘亦菲像貂禅一样。可惜的是,刘亦菲这小姑娘还是演什么角色都是那副操行,要是她坐在椅子上,我还真怀疑她刚和郑中基他们破完案就风风火火地跑来勾引曹操了。好吧,其实战争场面、画面什么都挺牛逼的,可就是这个片子让人觉得牛逼不起来,只有装逼。

影评五:如果二,请深二

看《铜雀台》的时候,我就一直琢磨着它跟某片很神似,直到最后才恍悟,原来潜意识里的对象是《战国》。当然,拿《战国》来说事,是相当“惨无人道”的。国内古装片的数路早已黔驴技穷,然而无论是名导还是初出茅庐的新人导演,诚如赵林山,都钟情于此,不厌其烦地将历史人物搬出来戏耍一番。于是关羽成了纠结帝,曹操成了真英雄,孙膑成了痴情郎,孔子成了苦情汉。尊重历史事实,已经成了编撰剧本的最大忌讳,语不惊人死不休的哗众取宠才是捞取真金白银的制胜法宝。只是电影人们并没有意识到,他们这是在向未来透支,大快朵颐之后,必将是空虚寂寥。等哪一天,古装片若欧美冷兵器片一样门可罗雀的时候,真不知谁还有勇气,字正腔圆的在荧幕上诉说历史。

作为一部处女作,赵林山在此发挥的水准,确确实实是处女作应有的本色。首先是镜头感很弱,第一场刺曹的戏,格局不赖,但一连串的镜头跳跃性太强,散而空洞。之后的打斗场面,俯拍与近景都不能及格,视角效果极其欠佳。其次,缓慢到阴郁的剧情,倒不能说是拖沓,因为本身就没挤出多少桥段来。像是刚学会写作文的小学生,非要把一件事从头到尾巨细无遗的描述个完整,不懂得详略的技巧,把握不了看客的情感流动。如果把《赛德克·巴莱》交由他来导演,估计没几十个小时下不来。换个积极的角度,或许是赵导第一次启用这些一线演员,借此机会便多给戏份,以加深感情。不然也不会放弃诸多大战场面于不顾,而潜心刻画人物形象。这里自然也有受益者,莫属刘亦菲。刘亦菲的演技有目共睹,面瘫其实还不算糟糕,关键是念起台词来生硬做作。《功夫之王》里算得上是最标准的英文,也完全被糟蹋了。《铜雀台》冗长的戏码至少让我看到了她还有希望不用全靠自己的脸蛋混场子。

曹操的形象在麦庄的《关云长》里就已经很雷人了,周润发没有接下《赤壁》是遗憾,几年后来到《铜雀台》,好似想把以前的都弥补过来。赵导给足面子,把其活脱脱地塑造成了一个天衣无缝的圣人。神龟虽寿,犹有竟时,人老了,看破太多恩怨情仇,性情是要收敛许多,骨子里的仁义也确实要占据主导地位。但无论如何,众所周知的一代枭雄,披上正义的铠甲,完完全全换了一副嘴脸,仿佛去韩国走了一遭。这曹操,大家还认识么。发哥浸润在高、大、全里,让演技尽情地狂飙。真不如换个开国元勋,也总比曹操来的有说服力。莫把历史当儿戏,否则一不小心,自己就成了儿戏了。

其实在潜意识里,还是愿意多鼓励一下赵林山导演的。纵有千万般的不满,《铜雀台》真心还是不够二,这叫人很为难。既然二了,为什么不深二,好让心水的与厌恶的观众,都痛痛快快地发泄一番呢。说到底,这便是当下国产电影的困境。在很多方面都每况日下的国产电影,除却那些道貌岸然、唯票房而马首是瞻的烂片,剩下的,不论口碑有多么的糟糕,都能够从中找出零星的亮点来。比如《铜雀台》里演员的戏服,固然这跟整部电影比起来,是微不足道的元素,但这何尝不是诚意的体现;又臭又长的节奏,至少拓宽了演员念台词、露神态的空间,权当做了一回大学艺术系的考官。这些能煞费苦心找出的亮点,正是国产电影未来的希望,它们隐隐约约地照亮了良性发展的前进道路。

如今在夹缝求生的国产电影,只能靠所谓的“保护月”来强买强卖,要不然《画皮2》的票房绝不可能超过《让子弹飞》。尔后又“独具匠心”地将引进片扎堆排在一起,直接让四部引进片都低于预期,“双侠”集体跳水。即将到来的国庆档,又故技重施,即便头破血流也要掐灭共同“敌人”的火焰。此情此景,只是希望各国产电影多照顾观众的吐糟与赞美的情感,要么别二;如果二,请深二。

第四篇:《铜雀台》影评

《铜雀台》——曹操是个好人

本来就缺少期待,过多的宣传也确实起到了人所共知的效果,并不是提前知道就会期待,也得看电影本身的吸引力。

以古代历史题材为线索、主题或是背景的电影,现在也算是经久不衰,并且有愈演愈烈的势头,当然,以神话和小说为题材的电影也是开始了剧情的延伸,在原有的基础上开始谋求和文艺、大片和商业等的统一,但更多的让人看出的是商业。《铜雀台》的历史如果说是曹操的知天命和耳顺之际则更显得合适一点。

近年来的电影、电视剧、各项娱乐、新闻中曹操出现的次数是在是很高,高度的曝光率让曹操的形象在大家心中都有了一个不同的衡量标准。名人就是名人,其中的杜撰更会引起大家的围观。

说说其中的剧情吧,在这部电影中,剧情的主要内容,也是区别其他的主要两点,一是曹操的内心挣扎,位高权重,深受猜忌,却忠心不二,这与大多数人了解的曹操有些许不同,“治世之能臣,乱世之奸雄”这是大家都知道的一句话,但其电影中的形象或许是想让曹操形象更加有血有肉,这样的设置不免会给人没有说服力的印象,周润发的演技自然无可挑剔,其对角色与语言等的把握更是令人称赞,这也给这部电影中的塑成曹操形象增添了重要的砝码,所以说到曹操塑造的有血有肉,发哥是第一功臣。而剧情的安排总会给人一种增添不会使其有突破,不增添也不会让它过于陈旧,就是一种可有可无的存在,再多或许就是自作多情了。二是灵雎的设置,当然这避免不了现今的娱乐因素,随着曹操墓的热火,跟这有关的一些都会引起大家的围观,而曹操墓中的神秘女子,更是吸引众人的眼球。灵雎的出现也能给人一种稍许的满足感,对神秘墓室的一种解读,不管是否认同。灵雎的身份:吕布和貂蝉的女儿。这个剧情安排多少显得太过于为了剧情而拍电影,感觉生硬的切换场景一样,不是很舒畅,这显得太随意剧情化了。如果缺少这个关系,电影本身也就少了情感色彩,而增多的这一项,却是这个感情变得有点莫名其妙。也正是这两点,促使了发哥版曹操具有一个另类的有血有肉。

整体来看,电影显得太过平实,当然,如果按历史题材来拍,难免会这样,可是,电影本身是奔着一个有血有肉的曹操去的,所以会和历史有擦边球。而整体的剧情结构,以曹操的谋略展示治国之才与忠心之意,同时推出曹丕和灵雎这样的引发感情人物,当然,还有韩献帝的侧面印证,曹操是个好人,重情义。而作为文学建树颇丰的曹操,在电影中的文采似乎被抹去了,若想重新塑造影视中的曹操形象,如果抹掉了文采这一章,我想曹操也只是个好人,但这给谁看呢?

第五篇:铜雀台观后感

看完了《铜雀台》,觉得是这个学期给我印象最深的一部片子了,虽然很多人会对这种披着三国外衣,讲的却像是哈姆莱特式的宫廷大戏不屑一顾,就像迅雷上这部片子的卖点也不过就是子虚乌有的刘亦菲一丝不挂和伊能静的大胆肉搏,每个主角说话都是阴不阴,阳不阳,显得背后夹杂着无限的含义,像是一口不知深浅的井,但却打不出水,这种感觉不知道从什么时候起好像已经成为了大片的必需品,就像有些人吃薯条不搁点番茄酱就觉着不是个味,但是我不得不说在看完了整部片子以后能够觉察到导演透露给我们的思想,放在三国则是“天下何必姓刘”,而其中心思想:达者为尊,是历史无数次印证的真理,倘若没有“虽知天定三分鼎,犹竭人谋六出师”的壮举,又有谁会把“躬耕南阳,苟全性命于乱世”的诸葛亮当成神一样来祭拜,剧中则是借宫女之嘴表达出能够造福社会的才是”真命天子”。这也是全剧反复强调的一件事,而这种观点是以一个或许与这个话题毫不相关,一心只想着自己那个已然“你要的,我给不了”的俊俏小生终生厮守的刘亦菲来讲述,而尾端刘亦菲摇身一变成了貂蝉和吕布的孩子,并继承了貂蝉的倾国倾城,我真的不知道该如何吐槽,或许编剧的深意我挖掘不出。

最后曹操和皇上的对话倒让我想起了望子成龙的父母和不学无术却骄傲叛逆的孩子,在父母耗完最后一点能量,却没有看到孩子的长大成人,颇让我有点摸不着头脑,脑海里一下又有了周润发当年阿郎的身影,而在最后一幕,周润发瞬间的“人老珠黄”夹杂着“献帝”的“在水一方”,大美女搂着个太监不管不顾奔向桃花源都是意料之中的事了。

本来准备看看刘亦菲洗澡的我,最后花了近两个小时看完,不想感触颇多,总觉得比起《鸿门宴》《赤壁》这些同类型的影片,至少在我看来《铜雀台》是个进步,遂记下所想,以证我依然是个文艺青年

下载关于电影《铜雀台》的赏析word格式文档
下载关于电影《铜雀台》的赏析.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

    铜雀台经典台词语录

    铜雀台经典台词语录三国鸿篇巨制《铜雀台》由赵林山执导,周润发、刘亦菲、玉木宏、苏有朋、伊能静、邱心志、姚橹、倪大红等联合主演。简介:曹操(周润发 饰)的部属、尤其他的公......

    越剧《铜雀台》观后感

    越剧《铜雀台》观后感作为曹植粉,从昨晚起,我华丽丽地倒向了曹丕的阵营。之前喜欢曹植,确实源起越剧王子赵志刚,他当年“白马金羁任驱驰”的出场,真是意气风发,英俊飒爽,他有符合魏......

    周润发铜雀台剧情介绍

    周润发铜雀台剧情介绍您目前观看的影片周润发铜雀台的剧情介绍,演员有:周润发 刘亦菲玉木宏(日本)苏有朋周润发铜雀台影片故事情节主要讲述长影集团、共和智力影业、光线影业、......

    《铜雀台赋》原文及翻译

    《铜雀台赋》是东汉末年曹植在今河北省邯郸市临漳邺城铜雀台落成时所作,为汉赋中的经典作品,文辞华美。当时铜雀台建成后曹操召集文武在台前举行比武大会,又命自己的几个儿子登......

    《铜雀台》《冰河世纪4》.BD版下载(精选多篇)

    周润发2012年历史剧情《铜雀台》720p.BD国粤双语中字发布时间:2012-12-05◎译名 铜雀台◎片名 The Assassins/Bronze Swallow Terrace/Tong Que Tai◎年代 2012◎国家 中国◎......

    曹植《铜雀台赋》原文与翻译[5篇材料]

    《铜雀台赋》是三国时期曹植在邺城铜雀台落成时所作,为汉赋中的经典作品,文辞华美。以下就是小编分享《铜雀台赋》原文与翻译,希望对大家有帮助!《铜雀台赋》原文《三国志》版......

    电影赏析

    《西伯利亚的理发师》讲述了一个19世纪末发生在俄罗斯的爱情故事,故事主要讲述了一个美国女子珍受命去迷惑一个俄罗斯的高层官员,要获得一笔俄罗斯政府的投资,去帮助她的父亲完......

    电影赏析

    美国电影我选的是,欧洲电影我选的是,亚洲电影我选的是. 美国电影开始由主角维森的孙子罗尼引入,罗尼在课堂上讲诉他心中的英雄---一只不知从哪来的名叫八公的狗,然后他们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