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包法利夫人》
读《包法利夫人》有感
小时候,并不喜欢《包法利夫人》,厚厚的一大本书,而且不太合乎公主与王子浪漫的情怀。
现在,读《包法利夫人》,是因为知道了它的价值,也不是为它醉心。相反,因自己比年幼时清醒,于是便冷静了,它原是没有一点让人做梦的企图,你领受到的是更为真实的现实,而不是存在与西方罗曼蒂克主义的幻想中。所以,我为之折服,折服写实的残酷。
从十三岁起,爱玛就在修道院中生活,从一开始的喜欢,到后来分手时竟然都不惜别,就已经为爱玛不安分守己的性格埋下了伏笔,也就是这个性格,铸成了她不令人惋惜的悲剧,一切,都是她咎由自取。如若她好好的呆在道特,就不会遇见她那两个负心的情人,历史的偶然性也正是其必然性。
悲剧的铸成还有一点,也是整本书都在批判的一点,源于艾玛的贪婪和虚荣。她看的小说中,男主角不是伯爵就是子爵,资产阶级的上流层次,过着穷奢极欲的生活,爱玛要的也正是这种所谓的有品质的生活。可她没有了解到,这种奢侈,是建立在经济基础上的,没有经济基础,一切都是不现实的梦境。在她欲望的支配下,最终是破产而亡。
如今社会上的种种拜金女的出现,不也是源自于贪婪和虚荣的指示吗?所有所谓的理由都只是借口,所谓的维护自尊心,不过是要满足虚荣心罢了,追逐名利,都只是浮云,只能害了自己。
第二篇:包法利夫人
汉语0801 李莹雪 080103116
《包法利夫人》读后感
——幻想是毒药
人们常说,现实和理想有很大的差距,每个人在这段差距面前采取的态度不同,有的人能振奋精神,积极地认识和面对,量力而行,采摘硕果。有的人会原地不动,选择溺死在对理想的想象中。而有的人则会背着对现实不满的包袱,筋疲力尽,累死在盲目追去幻想的路上。最近在看福楼拜的作品《包法利夫人》,觉得当中的爱玛就是上面说的第三种人。爱玛是一个富裕农民的女儿,少时在修道院接受教育,但是她最感兴趣的是描写男女情爱的小说,并深受其影响,一直幻想着可以拥有书中所描写的奢靡、热烈的爱情。现实是她嫁给了一个平凡的医生,过着宁静简单的生活,拥有的爱情也和生活一样平和。虽然夏尔很爱她,但是现实和她德尔理想差得太多,她不能压抑住自己内心对浪漫炽热爱情的渴望,这种渴望冲昏了她的头脑,她看不清现实,只知道向着自己理想中的爱情冲去,结果,在莱昂和罗多尔夫的激烈碰撞后,她服毒自尽,成为这场碰撞中的牺牲者。她的医生充满了浪生笑语,奢靡淫乱,冷酷虚伪,或许不值得同情,但是她上演的却是一场确实的悲剧。悲剧的根源,不是她在药师家偷拿的砒霜,而是她自己对幻想的不理智坚持。
对幻想的固执才是真正的毒药。首先,幻想让人沉迷于对未来的假象中,难以自拔,而且幻想的越美好,对自己的现实状况就会越不满意,就会使人越来越不愿意面对现实,接受自己不符合幻想标准的一切。就像爱玛,她无数次地抱怨夏尔的胆怯与无能,她讨厌夏尔的穿着言谈,讨厌夏尔吃得太多,讨厌他饭后懒洋洋的休憩,甚至讨厌身边他的呼吸。而关于莱昂和罗多尔夫的一切都是美好的。她厌恶平凡现实生活中的一切,急于挣脱。其实如果她可以认清幻想的假面,接受现实,不得不说,她会是一个很幸福的女人。夏尔是那么爱他,早晨去工作,夏尔会刚出门就回家来给她一个吻,生活拮据也要尽力满足她的要求,更何况他们还有一个可爱的女儿。每次我都想,如果爱玛可以认清现实,及时回头,总会有那个可爱温馨的家在等她。可是她没有回头,幻想蒙蔽了她的双眼,她固执的坚持着,并一步步走向灭亡。
其次,幻想是不可能成为现实的,它只会让人越陷越深,用虚妄的快感蛊惑你,最后淹没你,让你连后悔的余地都没有。爱玛她固执自己的幻想,想得单纯,也去追求着自己想要的爱情,或许某种程度上,她是有所收获的,她收获了肉体上的满足和灵魂上的自我满足,但是她得到的也并不是她想要的。她以为罗多尔夫是她的真爱,她幻想着可以和她有小说里一样的故事发生,但是罗多尔夫在获得了她的肉体后,面对爱玛提出的私奔的要求,他爽约了。这着实给了爱玛很大的打击,但是爱玛还是没有认识到自己幻想的不可行性。还是固执坚持着小说里描写的那样的爱情是存在的,所以她又有了和莱昂的故事,但是莱昂也只是为了享受偷情的快感,不久他就厌倦了,他有自己的现实生活要过,所以在事务所人向他发出警告后,他就抛弃了爱玛。所有人都有自己的人生活,不可能按爱玛的幻想,给她想要的生
活。每次爱玛都以为自己是实现了自己想要的生活,其实她什么都没有得到,在得到她的身体,并榨干她后,她被抛弃了,没有人会帮她,原来的她所谓的真爱都不见了,她带着幻想破灭后的失落,走上末路。
幻想抽干了人对现实的认识,使自我的不满足不断扩大,丧失了活的兴致和意义,从而更加迷恋对幻想的追求,而一切幻想都是空中楼阁,没有现实依据,没有任何归属,所以最后还是要毁灭的。
所以说,真正害死爱玛的毒药是她的不切实际的幻想。
第三篇:包法利夫人
梦想照进现实
——包法利夫人形象分析
爱玛是法国现实主义作家福楼拜的长篇小说《包法利夫人》中的主人公。小说描写了她逐渐堕落的过程,写了她的梦想与现实的矛盾。读完整部小说,我最大的感慨就是:梦想是美好的,现实是残酷的。从深层次探求悲剧的原因,爱玛的自身性格是很大的因素,社会环境对她的影响却是不可忽视的根源。爱玛是富裕农民卢欧先生的独生女,曾受过教育,懂得跳舞、地理、素描、刺绣和弹琴。要是把她放到中国古代,她就是一个琴棋诗画样样精通、心灵手巧的大家闺秀。把她放在他们的时代,也可以说是一个见多识广、爱好广泛的小资产阶级妇女了。爱玛是个具有浪漫气质的天真单纯的农村姑娘,她“朝你望来,毫无顾虑,有一种天真无邪胆大的神情”。查理·包法利就是在给卢欧治病的时候认识了爱玛,并留下了深刻的印象。后来,查理爱上了爱玛并和她结了婚,爱玛因此就成了包法利夫人。
爱玛是资本主义的牺牲品。她十三岁就进了修道院附设的寄宿女校念书。她在那里受着贵族式的教育。她爱教堂的花卉、宗教的音乐,并在浪漫主义小说的熏陶下成长。彼耶的小说《保耳与维尔吉妮》是她最喜爱的图书之一。她梦想过小竹房子的生活,尤其是有位好心的小哥哥,情意缠绵,爬上比钟楼还要高的大树去摘红果子,或者赤着脚在沙滩上跑,给你抱来一个鸟巢;她又“衷心尊敬那些出名或者不幸的妇女”,沉浸在罗曼蒂克的幻想中,对爱情、婚姻形成了一种固定的思维定势。她以这一思维定势在现实生活中寻找理想的爱情,如同给自己的人生追求戴上了一副镣铐。可以说,爱玛的成长环境造就了她的性格,而她的性格造成了她的悲剧,使她走上了堕落和毁灭的道路。爱玛之死,是她生活道路发展的必然结果,也是对这个罪恶制度的有力控诉。
爱玛结婚了,她以为可以得到她理想中的爱情。但事与愿违,因为她发现查理是个平凡而又庸俗的人。他“谈吐象人行道一样平板,见解庸俗,如同来往行人一般衣着寻常,激不起情绪,也激不起笑或者梦想”。查理不会游泳、不会比剑,不会放枪。有一次爱玛用传奇小说中一个骑马的术语问他,他竟瞠目不知所对。她悔恨自己为什么要结婚!有时,她为了弥补感情上的空虚,她向查理吟诵她记得起来的情诗,一面吟,一面叹息。可是吟过之后,她发现自己如同吟唱前一样平静,而查理也没有因此而感动,正如火刀敲石子,她这样敲过之后,不见冒出一颗火星来。爱玛所向往的是小说里描绘的不切合实际的幸福,很显然,现在的生活不是她想要的,她的梦想破灭了。现实距离梦想太远,所以婚外恋就合乎情理了。渥毕萨尔之行是爱玛生活道路上的一个转折点。此后她对丈夫更是看不顺眼。她变得懒散、乖戾和任性。爱玛不满足平庸生活,为了追求浪漫和优雅的生活而自甘堕落与人通奸,最终因为负债累累无力偿还而身败名裂,服毒自杀。小资产阶级爬上上流社会的梦想使爱玛堕落。爱玛自小接受的是修道院里贵族式的教育,满脑子贵族思想和习惯,向往着巴黎贵族的豪华生活。但她嫁给了乡村医生,这注定是个错误,也为后来的悲剧埋下了伏笔。包法利夫人正是这种贵族教育的牺牲品,她的一生展示了一个浪漫主义梦想的破灭。
爱玛有错吗?每个人都有追求自己理想爱情的自由和权力。爱玛对婚后生活大失所望,感受不到丈夫的欢娱、热和爱恋。她恨查理这种稳如磐石的安定、这种心平气和的迟钝,极力要摆脱这种平庸的生活与令人窒息的社会环境,并试图超越现实去寻找理想的生活和爱情,来满足自己感情上的需要。爱玛对美好爱情的追求是人类的天性之一,这对于一个有激情和活力的女性而言,是有其内在合理性的。只是脱离实际、虚无缥缈的爱情幻想使她堕落成为一个又一个男人手中的玩物。这样的事例在现代社会可谓司空见惯,在当时也是比比皆是。我不但没觉得爱玛不安本分、水性杨花,反而对她产生了同情和怜悯之心。生活在那样的一个时代,包法利夫人最大的不幸可能是没有人理解她,她是孤独的。而内心的孤独最容易令人堕落,她丈夫显然不能帮她解决这一问题,“她的心早已飞走了,是和她的欲望一起飞走的”。
《包法利夫人》的情节可以说是非常老套、平淡无奇。但好的文学作品往往是和社会联系在一起的,反映社会的某个层面。福楼拜写包法利夫人,着眼点不在于写她的爱情故事,而是在于写她从纯真到堕落,从堕落到毁灭的前因后果,以此来揭露资本主义社会残害人性、腐蚀人的灵魂,甚至吞噬人的罪恶本质,尖刻的讽刺、有力的批判了资本主义下的教育制度。作者不仅把包法利夫人作为千千万万被摧残的女性的典型形象,而且还把她作为一个社会制度的反抗者,社会道德的叛逆者的形象出现在众人的面前。爱玛的悲剧也是一出代表着普遍现象的命运悲剧,即社会悲剧。
中文602班15号 王泽俊
第四篇:包法利夫人
《包法利夫人》的女性解读
谢飞飞
(河北科技师范学院 文法学院 对外汉语专业 2008级02班)
指导教师:马秀丽
摘要:对福楼拜的名作《包法利夫人》的女主人公——爱玛而言,生命的全部意义在于令人激动的爱情,为追求这所谓的理想爱情,爱玛做出了许多当时男权社会不允许的举动,按照自己的意愿去爱,去选择、去追求自己想要的生活,因此被许多人认为是“不正经的女人”。然而,从女性主义的角度来看,她身上的一些所谓的“特质”,实际上是女性所共有的,体现着女性意识的觉醒。同时,从爱玛对理想爱情追求的失败中可以看出,女性要想得到真正意义上的解放还必须与男权社会做不懈的斗争。
关键词:包法利夫人,爱玛,爱情,理想,男权社会,女性意识
长期以来,父权社会以男性的价值观和价值标准为依据,压制女性的正常发展。父权社会下的女性往往天真无知,任人摆布,委曲求全,没有独立的人格,只不过是男人不可缺少的点缀品而已。在传统文化中性别歧视的例子数不胜数,在《圣经.创世纪》里,是上帝创造了男性亚当,而女性夏娃只是亚当用身上的一根肋骨造成的;基督教的观点认为,女性是不洁的;伊斯兰教主张,男人掌管女人;中国传统要求女人要三从四德亦是相同的道理。早在公元前,古希腊思想家柏拉图说过:“女人劣于男人”;亚里士多德也在他的生理学中阐述了相同的观点:男性高于女性,女性是男性有缺陷的,发展不完备的形态„„这些说明什么,这些有力的证据足以证明男权社会的存在,女性只是以男性社会所规定的社会角色而存在着,即男人的妻子,情人,女儿或家庭中子女的母亲,她们是以“第二性”的身份存在于社会的边缘的。然而,社会是由男女两性构成的,在社会发展的任何一个阶段,都应该有女性自由栖息的空间,都应该听到女性自主发出的声音。福楼拜笔下的包法利夫人就是一个女性追求的典型。
一. 女性意识的觉醒
《包法利夫人》的主人公——爱玛,她的一生都在追求理想的爱情,她生命的全部意义就在于追求那理想而完美的爱情,因此,不管是爱情的萌发,还是爱情的破灭,爱玛都在不懈的追求着她心中所向往的唯美的爱情。
《包法利夫人》整部小说就是围绕爱玛的一生的感情来写的,它分为三部分,由爱玛追逐爱情到陷入误区,最后到爱玛在绝望中自尽。她的人生角色是由一个农家少女,到乡镇医生的妻子,再到子爵的舞伴,最后成了莱昂的情人及罗道尔夫的情妇,这一系列的形象既说明了爱玛的浪漫主义理想的破灭过程,又有力的表达了爱玛对那种充满激情的爱情的神往,从而更说明了女性在男权社会中想要得到解放,同样的欲望,同样的需求,为什么女人却没有得到的权力?在19世纪的法国,女人是因为男人而定位的,作为一个女人,他没有自我,她只是男人的女儿,妻子,母亲或是情妇。于是爱玛嫁给包法利以后,就被冠以夫姓,成为包法利夫人,所以在那种男权主义完全占统治地位的社会中,爱玛的追求行为只能被谴责,被视为不洁。爱玛有错吗,她只是在追求想要的幸福,追求一个真实的自己,最后的结果只能是爱玛活不下去了,社会不允许她的所作所为,她只有一条路——死。
爱玛向往奢华的生活,渴望充满激情浪漫的爱情,所以在嫁给包法利夫人之后她不可能向其他传统女人一样,恪守妇道,无欲无求,一心想着相夫教子,爱玛不甘于平庸的生活,不甘寂寞,她为了自己所想真的付诸实践了,她勇敢的追逐着,当然这种独特让她周围那些平庸的人物更加没有色彩,她的大胆追求,她所释放出来的炽热的感情充分展现出爱玛内心女性意识的觉醒。对现实的厌恶和失望,对理想爱情的追求和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充分表明了爱玛女性意识的觉醒,所以说,某些人不能把爱玛对情人的追求简单的认为是对性欲的追求,爱玛想要的不是一个简单的男人,而是一个懂她爱她欣赏她的伴侣,肉体上的满足固然重要,可是比起心灵上的需要那又算得了什么?
二. 渴望两性的平等、和谐
李健吾先生评价爱玛和《包法利夫人》时说:“她的悲剧和全书的魅力就在于她的反抗意识和对生命无休止的追求”爱玛的追求表现出她已经有了初步的女性自觉自醒意识。在男权主义社会里,女人的舞台就是在家里,她们的任务就是在家照顾孩子,侍候丈夫,这就造成了女人低下的地位。爱玛在生产的时候为什么会急切的希望是个男孩,就是因为社会让她对自己没有了希望,她把所有的寄托放在孩子身上,结果却让她大失所望,她不是没有母爱,只是社会让她不敢,甚至不能爱了,因为性别的不平等,因为性别的不和谐,她已经无能为力了。其实现在重男轻女的实例也是存在的,男权主义的的根基太深了,男人有权干这干那,不受约束,女人呢,只能处于从属地位,这种局面的改变只能等到男女性别真的平等了才会有希望。
心理的默契是夫妻关系和谐的重要纽带,一个家庭里如果夫妻没有默契,就没有共同生活的支柱,那这就不算是一个真正的家,就像包法利和爱玛一样,他们根本没有交点,一个活在平庸的现实里,一个活在虚幻的浪漫里,一个追求平淡乏味,一个追激情唯美,所以他们不会真的走进对方的心理,不会有心灵的沟通,就像小说里所说的:“他们生活上越接近,她在精神上离他却越远了。”包法利先生不懂风情,枯燥乏味,没有理想和追求,平庸又现实,而爱玛呢,风情万种,充满激情感性,对爱情与生活充满理想,唯美又浪漫,而且具备了女性主义思想,因此他们俩的婚姻注定是个悲剧,爱玛注定会选择逃离。在婚姻失败中,爱玛把心转嫁到生儿子上,因为男人是生活的主流,不会像她一样挣扎在痛苦中,可是这个梦很快就破灭了,她还能怎样?最后她把自己的心转嫁到情人身上,因为她没有了寄托,只能把所有的爱寄托在情人身上,她不满于现实,她想要情人能带给她不同于平庸的现实的所有一切,她的爱情,她的生活,乃至她的生命。然而她最终还是失败了,因为社会不允许,现实不允许,她最终终究逃不过残酷的命运,一个女人的命运。安娜如此,潘金莲如此,女人们的命运啊,在男权社会里上演着一出出的悲剧。
三. 理想实现的方式——转嫁
爱玛的追求,体现了女性理想实现的一种方式,女性实现理想的方式很多,其中爱玛的方式很现实,更具有普遍性和合理性,女性在幼年时是一个独立的人,随着注意力向男性,恋爱,婚姻的转移,而逐渐放弃了自我,变成了被动的客体,他们成了家庭,成了社会的牺牲品。爱玛在幼年时期具有一定的独立性和自主性,比如在选择丈夫的问题上,她是有一定自主的权利的。在修道院的读书生涯中,她学会的不仅仅是浪漫的爱情,更明白了一个女人要想实现自己的理想必须得“攀龙附凤”,找一个好男人做依靠。于是她把实现理想的希望全都寄托在丈夫身上,希望通过家人实现少女时代的爱情梦想和理想生活的梦想,但是平庸的丈夫让爱玛看到的只是绝望和无奈。在男权社会里,男人的成功比女人要容易一千倍,一万倍,甚至可以说无限倍,女人作为附属品,根本就没有权利谈什么理想与爱情,女人的舞台就是家,围着丈夫和孩子转就是必须的,作为女人,一个有理想的女人,只能靠男人来成就自己,证明自己了。为了讨好这个可以让自己实现理想的男人,女人有牺牲了多少?
中国的唯一一位真正称帝的女皇——武则天,就是一个很好的例子,她光鲜的背后有着无尽的泪水和血水,为了成功,曾委身于两个男人,为了成功为这些男人争风吃醋,为了成功,踩着自己亲人的尸体,为了成功,忘掉自己所受的所有,强颜欢笑,只为能在深宫中有一席之地,女人
啊,在那些水深火热的日子里,只能牺牲自己的所有,才能换来那微薄的成功,还是带着鄙夷和浅薄的目光的成功,多么的悲哀啊!
四. 结语
从女权主义的角度看,爱玛有憧憬,有理想,有追求,有胆量,敢于反抗平庸的现实,敢于与命运作斗争,他的所作所为对男权主义进行了直接的冲击,尽管最终还是以失败结局,那也不都是他自己的错,那样的社会,那样的现实,那样的命运,她能做的只能是微微的挣扎了,爱过了,就不后悔,爱玛最后的结局是注定的,不过他真的为自己活过了,就没有遗憾,她的一生是精彩的,尽管他遇人不淑,尽管他一无所有,但是他真正的活过了,她的一生充满激情与活力,为爱而生,为爱而死,风风火火,潇潇洒洒。爱玛死了,福楼拜的包法利夫人活不下去了,惋惜的同时,我更多了一丝钦佩,为爱无怨无悔,这才是一个真正的女人,一个真正的女性主义者。指导教师评语:
成绩:
签名:
年月日
第五篇:包法利夫人
《包法利夫人》读书笔记
书中的女主人公爱玛出生在外省的一个还算富裕的农家.她从小在修道院接受教育.在那期间,爱玛迷上了看小说,尤其是那些有关男女情爱的书.书中男主人公不是伯爵就是子爵,这让她深深地着迷了.小说中的情节使她对爱情充满了童话般的幻想,以为结婚就可以实现她的愿望.在机缘巧合下,爱玛嫁给了医生夏尔.可是在婚后才发现一切远没有想象中的美好.在蜜月里,她体验不到快乐,在此后的相处中,她发现自己的丈夫是个胆小懦弱,迟钝无能的人.她心中的白马王子在哪 生活在她看来变得不再绚丽多姿,只不过是日复一日的活着罢了.这时莱昂闯入了她的生活,他们有着共同的爱好, 在频繁的交谈中,莱昂发现自己渐渐爱上了这个有夫之妇 可莱昂不敢向爱玛袒露自己的心迹,他怕被爱玛拒绝 最后 选择了逃避,去了巴黎.爱玛在莱昂离开之后才后悔没有挽留他。可随着时间的推移,怀念被渐渐冲淡了,另一个男人走了进来.罗多尔夫第一次见到爱玛就被她与众不同的气质深深地吸引了.于是乎他暗暗下决心一定要把这个女人弄到手,他很自信自己能够成功,因为他有钱.罗多尔夫用尽花言巧语是爱玛神昏颠倒,她的虚荣心迅速膨胀起来.一开始爱玛有过犹豫,但在罗多尔夫一波又一波的攻势下,她臣服了.爱玛觉得自己终于找到了小说中向往的生活,感到既刺激又欣喜.可是爱玛的独占欲很强,久而久之,罗多尔夫对她产生了厌倦。当爱玛下定决心抛弃眼下的生活,和罗多尔夫双宿双飞时,他退缩了.罗多尔夫觉得一切都是逢场做戏罢了。他狠心的写下了一封信,可笑的事文字中完美的掩饰着自身的疲倦,反之把一切都归咎于“命运”二字,极力地推卸责任。他无情的走了,好像一切都没发生过似的走了.爱玛崩溃了,从此一蹶不振.最终她积债如山 陷入身败名裂的绝境.爱玛求助于她的情夫,但他们在这时却像个缩头乌龟似的避之不及,没有人愿意伸出援助之手.在这一刻,危急自身利益的时候,世间丑态在爱玛眼前展露无遗.她走投无路了,最后选择了死亡.爱玛,也就是包法利夫人是一个悲剧人物.她追求浪漫的爱情,奢华的生活,却不知她所处的环境给不了她想要的.当爱情建立在物质基础上时,就注定了它的悲剧结果,无论过程如何使人沉沦,结局都只有一个.是谁使她走向了绝路。是人们的冷漠淡然使她求助无门,还是自己对命运的臣服,最终导致了爱玛的悲剧,或许可以说是当时的社会逼得她服毒自杀的。
现实与理想总会有差别,当现实于理想中的情况不同时,我们不应该把这一切归结为命运的安排。当我们遇到挫折或者意外时,或许这是上天给我们一次调整心态的机会。在繁华和虚荣里,也许你会忘了自己的正面目。但要知道自己拥有的,珍惜自己获得的,不要总陷入没有结果的幻想中,来虚度光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