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4届高三语文一轮复习诗歌鉴赏专题训练6(含参考答案、翻译)

时间:2019-05-15 15:37:03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2014届高三语文一轮复习诗歌鉴赏专题训练6(含参考答案、翻译)》,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2014届高三语文一轮复习诗歌鉴赏专题训练6(含参考答案、翻译)》。

第一篇:2014届高三语文一轮复习诗歌鉴赏专题训练6(含参考答案、翻译)

高三语文一轮复习诗歌鉴赏专题训练6

五、阅读下面这首诗歌,回答问题。(6分)

望江南

【宋】李纲

江上雪,独立钓鱼翁。箬笠但闻冰散响,蓑衣时振玉花①空。图画若为工。

云水暮,归去远烟中。茅舍竹篱依小屿,缩鳊圆鲫入轻笼。欢笑有儿童。

(选自《御选历代诗余》卷二十五)

[注]①玉花:喻雪花。

(1)“箬笠但闻冰散响,蓑衣时振玉花空”,这两句的描写颇为精妙。请简要赏析。(3分)

(2)下阕表现了诗人怎样的情感?请联系诗句简要谈谈。(3分)

六、阅读下面的诗歌,然后回答问题。(7分)

余杭四月

[元]白珽

四月余杭道,一晴生意繁。

朱樱①青豆酒,绿草白鹅村。

水满船头滑,风轻袖影翻。

几家蚕事动,寂寂昼门关②。

[注] ①朱樱:樱桃的一种.②昼门关:从蚕孵出到结茧期间,养蚕人家为防外人冲犯而终日紧闭门户。

(1)诗的颔联在写景上用了多种表现手法,请指出其中一种并结合诗句简要分析.(3分)

(2)“一晴生意繁”是什么意思?体现在诗中哪些地方?请简要分析.(4分)

七、阅读下面这首诗,完成后面的题目。(8分)

送邹明府游灵武

[唐] 贾岛

曾宰西畿县,三年马不肥。债多凭剑与,官满载书归。

边雪藏行径,林风透卧衣。灵州听晓角,客馆未开扉。

【注】明府:对县令的尊称。灵武:即灵州(治所在今宁夏灵武县)。

(1)请概括邹明府这个人物形象的主要特点,并作简要分析。(4分)

(2)贾岛注重用字推敲,请对第三联中的“藏”“透”二字作简要赏析。(4分)

八、阅读下面的唐诗,完成题目。(8分)

度破讷沙①(其二)李益

破讷沙头雁正飞,鸊鹈泉②上战初归。

平明日出东南地,满碛寒光生铁衣。

【注】①破讷沙:沙漠名。②鸊鹈泉:泉水名。

(1)从题材来看,这首诗属于诗。(2分)

(2)请从意境营造的角度,赏析全诗。(6分)

九、阅读下面这首词,然后回答问题。(10分)

梦江南温庭筠

千万恨,恨极在天涯。山月不知心里事,水风空落眼前花。摇曳碧云斜。

⑴词中“恨极在天涯”的“恨”是指什么?(2分)

⑵词中三、四两句刻画了一位什么样的主人公形象?请简要分析。(4分)

⑶请简要赏析这首词的结句。(4分)

五、(2012福建卷)

【命题立意】本题考查鉴赏古代文学作品思想内容、语言和表达技巧的能力。能力层级为E。

【解析】李纲是邵武人,本词是本地作家的作品,在读懂全文的基础上,紧紧抓住一些关键词并不难解题。第一小题考查的是诗歌的表现手法,理解可多元化,其中衬托的表现手法相当明显。第二小题考查的是诗人所表达的情感,诗句通俗易懂,所谓“一切景语皆情语”,考生只要抓住“空旷”“茅舍”“欢笑”等关键词,作者所蕴含的情感便昭然若揭。

【答案】(1)要点:“箬笠”“蓑衣”勾勒出钓翁雪天垂钓的外在形象,画面简约,意境空灵。“冰散响”描写轻细的声音,衬托出环境的寂静、钓翁的宁静。钓翁“时振玉花空”的动作,衬托出钓翁的凝定。“但”字写出了钓翁的心无旁骛。

(2)示例:空旷,暗示钓翁生活的闭适自在;“茅舍竹篱依小屿’描写钓翁生活的简朴与环境的清幽;“缩鳊圆鲫人轻笼”流露出钓翁生活的自得之情;“欢笑有儿童”凸现了钓翁生活的温馨和欢乐。

【作者介绍】李纲(1083-1140),字伯纪,邵武(今福建邵武)人。徽宗政和二年(1112)进士。宋高宗时,曾拜尚书右仆射(丞相),兼中书侍郎。

【注】①“江上雪”二句:化用柳宗元《江雪》诗句:“孤舟蓑笠翁,独钓寒江雪。”②箬,箬竹,竹子的一种。箬笠,用箬竹编制的斗笠。散,同霰,冰霰,小雪子。玉花,像白玉一样的雪花。③“图画”句:意谓此等雪景.图画怎能画出。若为:怎么能。这句说,若把这景象画出来,将是一幅绝妙的图画。④屿,小岛。鳊,一种淡水鱼,肉味鲜美。缩鳊,缩着项的鳊鱼。鲫,鲫鱼,一种淡水鱼,肉味也很鲜美。

【翻译】:老渔翁独自在冰天雪地中垂钓,斗笠上只听见雪弹子敲打的声响,蓑衣上不时抖落堆积的雪花,若把这景象画出来,将是一幅绝妙的图画。在烟雾迷蒙的傍晚时分回去。小岛上的竹篱茅舍是渔翁的家,他钓满一篓鳊鱼和鲫鱼归家后,听到的是一片儿童的欢笑。

六、(2012广东卷)(1)【答案】①颔联运用了映衬(衬托,对比,烘托,渲染)、列锦的表现手法;②映衬类:朱、青,绿,白,颜色明丽喜人,相为映衬,烘托出一种清新的四月乡间独特的风貌,传达出诗人愉悦而闲适之情;或列锦类:颔联采用意象叠加的方式巧妙了将乡间独特物象樱桃,豆,草,鹅排列在一起,勾勒出一副生动的乡村春意盎然的图景,烘托静谧的气氛,表达了诗人的闲适而悠游的情怀。

【解析】本题考查考生对文学作品的表达技巧的鉴赏能力。考生要熟练掌握诗歌鉴赏中的各种表达技巧,答题时准确指出用了何种手法,并结合原诗分析答出此手法的表达效果及有效传递出作者怎样的情感,可采用“手法+分析+效果”的答题模式。

(2)【答案】①四月乍晴,万物复苏,争奇斗艳,一派生机,乡下进入农忙时节。②有樱桃绿草白鹅悦目,有青豆配酒爽口,船行水上,轻快疾驰,有春风拂袖,诗人所见农户白天闭门,原是为了保养小蚕,由自然景物到社会场景,都呈现出

欣欣向荣的“生意”(生机)。

【解析】本题考查考生文学作品的结构理解能力。首联点题并总领全诗,是对全诗的凝练的概括。

【翻译】:四月里的杭州,天空晴朗,万物复苏,一派勃勃生机。绿树上挂着红樱桃,红艳欲滴,青豆配着琥珀色的美酒,爽口宜人。村头田外,满眼的绿草铺成垫子一般,白鹅就在上面嬉戏。简直就是画。春涨水满,船行水上,轻快如飞。微风轻拂,薄薄的衫袖翩翩起舞,在水中映出美丽的影子。面对如此怡人的美景,人的心情也飞起来了吧。家家户户都在忙着养蚕,为防外人冲犯,门户闭得紧紧的。

七、(2012湖北卷)

【答案】(1)(4分)

诗中邹明府形象的主要特点是: 清正廉洁。三年县令任满离去,马依旧瘦弱,随身相伴的还是那些书。如今冒雪远游朔方,前程艰险,单薄的衣衫哪抵得住透骨寒风。正是通过这些细节的刻画,展现了邹明府至清至廉的形象。

(2)(4分)

①“藏”字,运用拟人手法,描绘人行之迹很快便为大雪覆盖的边塞雪景,写景生动,颇有画意;一个“藏”字,已包含大雪纷飞、道路莫辨、行人稀少等多重意蕴。②“透”字,极为传神地展现了林间朔风砭人肌骨的穿透力,同时还隐含风急、天寒、衣单等内容,富有想象力和感染力。

【赏析】曾经就任西畿县县令,三年下来,马不生膘。为偿还高筑的债台,只好把佩剑卖了,任满还乡时,也仅仅是满载车书而归。在山林深居,衣衫单薄简朴。就住在在灵州的一个角落,每日早上可以听到报晓的号角,平时也没有什么客人来往。

寓意说他曾经在西畿县就任三年,勤于政务,衣食节俭。以至于马都没有长出来肥膘。(更欲指人,没有贪污腐败,人为清廉)是为偿还高筑的债台,只好把佩剑卖了(这句话是引自一个古典“《嘉靖宁夏新志》等宁夏地方志作“债多凭剑与”,此从《全唐诗》本”。就跟我们说成语一样,应该并不是说他真的穷的连剑都卖了。)说明他为官清廉,两袖清风。所以任满以后,没有搜刮民脂民膏,仅有学赋诗书满车。也只有学赋诗书满车!(不知道算不算说他胸怀大志,不过有点牵强。)边雪就可以让你找不到他的踪迹,说明他所处的地方比较偏僻,徐风吹来就掀起了他身上的睡衣,说明他衣衫简朴,没有什么锦衣华冠。更显得他,大方,简朴,不拘小节。他就住在灵州的一个角落,每天早上可以听到报晓的号角(说明他还是住在灵州的,不可能是深山老林里面),家里的人客房根本没有开过,说明基本也没有什么人来往。向往宁静以致远,不理凡尘俗世,清远脱俗!

【翻译】:邹明府曾经在西畿县就任三年,勤于政务,衣食节俭,以至于马都没有长出来肥膘,更说明人没有贪污腐败,非常清廉。为偿还高筑的债台,只好把佩剑卖了。任满以后,没有搜刮民脂民膏,满载而归的仅有一车诗书。如今他冒着边关风雪远游朔方,这一路狂风暴雪,路上都看不到他的踪迹,大风吹来就掀起了他身上的睡衣。他到了灵州,每天早上能听得到报晓的号角声,他深居简出,家里的人客房根本没有开过。

八、(2012湖南卷)

【答案】(1)边塞(2)全诗描绘了戍边将士战罢归来的图景。前两句写大漠辽远、大雁高飞,既有胜利者的喜悦,也有征人的乡思;后两句写日出东南、铁衣生寒,既表现了壮阔背景上军容的整肃,也暗含了军旅生活的艰辛。诗歌撷取极具边塞特色的含蕴丰富的意象,通过喜忧、暖冷、声色等的比照映衬,营造出雄健、壮美的意境,抒写了征人慷慨悲壮的情怀。

【解析】诗题一作“塞北行次度破讷沙”。据说唐代丰州有九十九泉,在西受降城北三百里的鸊鹈泉号称最大。唐宪宗元和初,回鹘曾以骑兵进犯,与镇武节度使驻兵在此交战,诗应是概括了这段历史。“破讷沙”系沙漠译名,亦作“普纳沙”。这首诗主要赞颂边塞将士的英雄气概,不写战斗而写战归。取材上即以偏师取胜,发挥了绝句特长。通篇造境独到,声情激越雄健,颇得盛唐神韵。

诗的头两句写部队凯旋越过破讷沙的情景。从三句才写“平明日出”可知,这时黎明还没有到来。军队夜行,“不闻号令,但闻人马之行声”,时而兵戈相拨,时而铮鏦之鸣响。栖息在沙碛上的雁群,却早已警觉,相呼腾空飞去。“战初归”是正面写“度破讷沙”之事,“雁正飞”则是写其影响所及。首句先写飞雁,未见其形先闻其声,造成先声夺人的效果。三句写一轮红日从东南方的地平线上喷薄而出,在广袤的平沙之上,行进的部队蜿如游龙,战士的盔甲银鳞一般,在日照下寒光闪闪,而整个沙原上,沙砾与霜华也闪烁光芒,鲜明夺目。这是一幅极有生气的壮观景象。风沙迷漫的大漠上,本来很难见到天清日丽的美景,而此时这样的美景竟出现在战士的眼前。同时,战士的归来也使沙原增色;仿佛整个沙漠耀眼的光芒,都自他们的甲胄发出。这里,境与意,客观的美景与主观的情感浑然一体,物我不分。清人吴乔曾在《围炉诗话》里对这首诗解读说:“七绝乃偏师,非必堂堂之阵,正正之旗,有或斗山上,或斗地下者。”

【考点定位】本题考查鉴赏文学作品的形象、语言和表达技巧与评价文章的思想内容和作者的观点态度,能力层级为D。第一次考专题考意境。

【翻译】:凯旋越过破讷沙沙漠的队伍惊飞了大雁,在鸊鹈泉上战胜了敌军的将士们刚刚归来。一轮红日从东南方的地平线上喷薄而出,在广袤的平沙之上,行进的部队蜿如游龙,战士的盔甲银鳞一般,在日照下寒光闪闪,而整个沙原上,沙砾与霜华也闪烁光芒,鲜明夺目。

九、(2012江苏卷)

(1)答案:“恨”是指思妇对于远在天涯的丈夫的思念。由于丈夫久远不归,思妇这思念便上升为一种怨恨,越怨恨,越见思妇思念之深之切。

标准答案:思念远隔天涯的心上人的怅恨之情。

(2)答案:悲戚哀伤、愁思难遣、孤独寂寞、青春流逝的主人公形象。主人公夜深望月寄相思,而山月无情,全然不懂主人公一腔心事,自然也就无从传递相思情了;眼前百花白白飘落,水风全然不知也不觉更无怜,却依然催落一地华英,暗喻主人公的青春消逝却无人怜的哀怨。情景交融,委婉含蓄。

标准答案:主人公满腹哀怨,对月怀远,月却不解;临水看花,花自飘零,无人怜惜。刻画了一位孤独寂寞又自哀自怜的主人公形象。

(3)答案:碧云在空中飘忽不定,最终消沉在天边,结句利用象征的手法,用“碧云斜”象征人的心情消沉;用碧云的飘忽不定象征人的心神不宁。以景结词,委婉含蓄,蕴味悠长,而又情景交融。

标准答案:借景抒情。把天涯之思投向无边天际,以碧云摇曳表现心绪的不宁,以碧云斜落表现心情的低沉。

[解析]此词属于小令,短小精悍,完全解读得细细品味其中每个字。同时得注意其中的中学课本常遇见的“天涯”(“天涯共此时”)“山月”(“不知乘月几人归”)“落花”(“泪眼问花花不语,乱红飞过秋千去”)“碧云”(“碧云天,黄叶地”)等意象以及情景交融的诗句、词句。

[评点]此诗鉴出得好,节省阅读时间,又包罗选修所学,学以致用,命题者实为有心人!

【翻译】:心中有千万的遗恨,遗恨绵绵无极至天涯。苍山上空悬着的明月不知道我心中的愁事却照样青、照样圆,水面上低吟的风吹落水旁花瓣朵朵,飘落眼前,远空摇曳的碧云在晚风的吹拂下微微斜行。

第二篇:2010语文一轮复习专题训练:诗歌鉴赏

2010语文一轮复习专题训练

诗歌鉴赏

一、选择题:

1、对朱熹《偶成》一诗分析不当的一项是:

少年易老学难成,一寸光阴不可轻。未觉池塘春草梦,阶前梧叶已秋声。

汉家陵阙。

A、“梦断”写秦娥梦虽断了,但似乎她又忆起灞陵的柳色绿了,伊人依然远隔一方,只有清冷的残月陪伴着她。

B、“乐游原上清秋节”以乐游原上佳侣如云,狂欢不已,反衬出秦娥茕茕孑立的孤寂心境和消瘦倩影。

C、这首词从个人的忧愁过渡到历史的忧愁,诗人借秦娥对情人的思念表达出对某种事物的苦思和追求。

D、“西风残照,汉家陵阙”两句表现出浓重的苍凉悲壮之感,反映出唐代从昌盛走向衰亡的必然趋势。’

2、对李白《忆秦娥》一词所作的分析,不恰当的一项是:

箫声咽,秦娥梦断秦楼月。秦楼月,年年柳色,灞陵伤别。乐游原上清秋节,咸阳古道音尘绝。音尘绝,西风残照,汉家陵阙。

A、“梦断”写秦娥梦虽断了,但似乎她又忆起灞陵的柳色绿了,伊人依然远隔一方,只有清冷的残月陪伴着她。

B、“乐游原上清秋节”以乐游原上佳侣如云,狂欢不已,反衬出秦娥茕茕孑立的孤寂心境和消瘦倩影。

C、这首词从个人的忧愁过渡到历史的忧愁,诗人借秦娥对情人的思念表达出对某种事物的苦思和追求。

D、“西风残照,汉家陵阙”两句表现出浓重的苍凉悲壮之感,反映出唐代从昌盛走向衰亡的必然趋势。’

3、对李好古《谒金门》一词分析不当的一项是:

花过雨,又是一番红素。燕子归来愁不语,旧巢无觅处。

谁在玉关劳苦? 谁在玉楼歌舞? 若使胡尘吹得去,东风侯万户。

A、第一、二句写景:雨后百花竞相开放,春色正浓。

B、第三、四句写物,借燕子遭遇感叹物是人非的凄凉。

C、第五、六句运用问句和对比,揭露社会的不平。

D、七、八句用借代和拟人手法发议论,认为只有借王侯的力量才能平息胡人点燃的战火。

4、苏轼有“郊寒岛瘦”之说,下面对此进行解释,正确的是:

A、孟郊、贾岛两人的生活都穷愁潦倒。

B、孟郊的性格孤僻冷漠,贾岛的身材瘦削矮小。

C、他们两人的诗歌苦涩清峭,意境不够开阔。’

D、他们两人的出身都卑微贫寒。

5、下列各咏花诗句,咏梅花的一句是:

A、飒飒西风满院栽,蕊寒香冷蝶难来。(唐·黄巢)

B、疏影横斜水清浅,暗香浮动月黄昏。’(宋·林逋)C、浓绿万枝红一点,动人春色不须多。(宋·王安石)

D、共推绝世花王,天葩秀出无双。(宋·晁补之)

6、指出辛弃疾的词具有“婉约”风格的一句是:

A、蓦然回首,那人却在,灯火阑珊处’ B、千古兴亡多少事?悠悠,不尽长江滚滚流。

C、青山遮不住,毕竟东流去。D、我志在寥廓,畴昔梦登天。

7、下面对李煜<<虞美人>>一词,分析不当的一项是:

春花秋月何时了,往事知多少。小楼昨夜又东风,故国不堪回首月明中。

雕栏玉砌应犹在,只是朱颜改。问君能有几多愁,恰似一江春水向东流。

A、词中的“春花秋月”指美好时光,“往事”指过去欣赏春花秋月的美好日子。

B、“故国”指金陵。这句是说在东风吹拂的月明之夜,怕回忆起过去的美好日子。

C、“一江”泛指江水,用“一江春水”喻愁,形象壮阔,充满了怀念故国的情思。’

D、全首诗不仅抒写了个人的愁苦情绪,还概括了所有具有亡国之痛的人的痛苦的感情。

8、下列各诗句抒情基调分类正确的一项是:

①三杯两盏淡酒,怎敌他,晚来风急!②今霄酒醒何处,杨柳岸晓风残月。③朱门酒肉臭,路有冻死骨。

④白日放歌须纵酒,青春作伴好还乡。⑤喜心翻到极,呜咽泪满巾。

⑥劝君更尽一杯酒,西出阳关无故人。A、①②⑥ / ③ / ④⑤ ’

B、①②⑥ / ③④⑤

C、①② / ④⑤ / ③⑥ D、① / ②⑥ / ③④⑤

9、.对杜甫《恨别》这首律诗分析不当的一项是

洛城一别四千里,胡骑长驱五六年。草木变衰行剑外,兵戈阻绝老江边。思家步月清宵立,忆弟看云白日眠。闻道河阳近乘胜,司徒急为破幽燕。

A.首联领起“恨别”点明思家,忧国的题旨。B.颔联写诗人因战乱而流落蜀中的境遇。

C.颈联写诗人“宵立昼眠”的反常举动和盼望亲人团聚的失常心态。’ D.尾联写诗人企盼破敌平乱的急切心情。

阅读下面一首宋词,回答后面的问题。

念奴娇·登多景楼

陈亮

危楼还望,叹此意,今古几人曾会? 鬼设神施,浑认作、天限南疆北界。一水横陈,连岗三面,做出争雄势。六朝何事,只成门户私计?

因笑王谢诸人,登高怀远,也学英雄涕。凭却长江,管不到、河洛腥膻无际。正好长驱,不须反顾,寻取中流誓。小儿破贼,势成宁问强对。

10、对这首宋词文句的解释,错误的一项是:

A、首句写登楼远眺的感慨。从整首词的意思来看,“叹此意”的“此意”,是指收复失地,恢复河山的抗金之志。

B、“一水横陈,连岗三面,做出争雄势”指的是作者从镇江险要的地势,联想到历史上诸侯争雄称霸的局面而不胜感慨。’

C、“河洛”指代北方的中原大地,“腥膻无际”指的是中原大地长久为金人侵占,陷于血雨腥风之中。D、结尾“小儿破贼,势成宁问强对”一句,先引用典故,然后指出破贼之势一旦形成,无需顾虑敌方是否强大。

11、关于这首宋词,分析不当的一项是:

A、作者以设问开卷,直抒胸臆,总摄全篇。然后借古证今,议论形势,陈述政见,强烈的爱国激情洋溢于全篇之中。

B、作者巧借天险入题,尖锐辛辣地讽刺了“天限南疆北界”的主张,批判了当权者只顾私利,只求苟安的政策。

C、下阕只用了祖逖北伐渡江击楫而誓、谢安说谢玄“小儿辈大破贼”两个典故,就表达了对坚持北伐的古代英雄的仰慕以及对抗敌的必胜信念和乐观情怀。’

D、整首词风格纵横恣肆,痛快淋漓,与辛弃疾的《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一样,都显示出豪放派词作的特色。

阅读下面一首唐诗,完成14-15题。

题李凝幽居(贾岛)

闲居少邻并,草径入荒园。鸟宿池边树,僧敲月下门。过桥分野色,移石动云根。暂去还来此,幽期不负言。

12、对这首诗中语句的解说,不恰当的一项是:

A、“题李凝幽居”中“题”字的意思是“写”,“幽居”的意思是僻静的居处。

B、“僧敲”句中的“敲”,传说也曾想作“推”,“推敲”一词即来源于此。

C、“闲居”句中“少邻并”的意思是说李凝自小就有邻居紧挨着作伴。’

D、“幽期”句中的“幽期”指归隐的约定,“不负言”表示不违背诺言。

13、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恰当的一项是:

A、第一联用简洁的语言勾画出李凝居处的环境,并暗示出他隐者的身份。

B、中间两联重在叙事和写景,首尾两联都明确地写出了作者对隐逸生活的向往。’

C、“僧敲月月门”句以响衬静,与名句“鸟鸣山更幽”有异曲同工之妙。

D、全诗所写之事虽然不大,感情亦无跌宕,但由于注重炼字,故读来回味无穷。

14、阅读下面一首宋诗,选出对其解说错误的一项:

赠刘景文 苏轼

荷尽已无擎雨盖,菊残犹有傲霜枝。一年好景君须记,最是橙黄桔绿时。

A、诗中所咏为初冬景物。为了突出“橙黄桔绿”这一年最好的景致,诗人选择在夏、秋独擅胜场的荷和菊,以它们的衰残来衬托橙桔的岁寒之心。

B、诗人观察细致,曲笔传神:“无擎雨盖”表明荷之花败叶尽,“有傲霜枝”体现菊之孤标傲世,诗意步步递进,贬荷赞菊,为下联作了充分铺垫。’

C、这首诗融写景、咏物、赞人于一体,借物喻人,赞颂刘景文的品格和节操。

D、苏轼把那些“悲秋伤春”的诗人眼中最为萧条的初冬写得富有生气和诗意,于此可见他旷达开阔、不同寻常的性情和胸襟。

阅读下面两首送别友人诗,完成后面的题目。

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

李白

故人西辞黄鹤楼,烟花三月下扬州。孤帆远影碧空尽,唯见长江天际流。横塘

范成大 南浦春来绿一川,石桥朱塔两依然。年年送客横塘路,细雨垂杨系画船。

注:横塘,在江苏省苏州市西南。南浦也是地名,成为水边送别的代称,诗中借指横塘。

15、对这两首诗的文句的解释,不恰当的一项是:

A、李诗中的“故人”是老朋友的意思,这里指李白和孟浩然两人。扬州,即标题所说的广陵。

B、“烟花三月下扬州”的“烟花”是指艳丽的春景,该句写友人在繁花似锦的时节将到最繁华的都会,使这首诗有着与一般送别诗的伤感情调不同的特殊情味。

C、范诗中“春来绿一川”的“一川”是满河的意思。“依然”是依旧的意思,写出了石桥朱塔等古迹依旧不变。

D、“画船”是指漆得花花绿绿的船。“细雨垂杨系画船”既与开头两句所写景物融为一体,更是写对友人的挽留和依恋。

16、关于这两首诗的分析,不当的一项是:

A、李诗写诗人于黄鹤楼畔送友人放舟东游,先写看不尽、看不透的的繁花春景,继写孤舟渐远,帆影遥没。全诗不言情而情盈于诗。

B、范诗从描写横塘古渡春色又至,古迹依然不变入笔,隐含天地永恒,人生短暂之意。

C、两首诗的前两句都写了送别的时间、地点和周围的景物,都含有对风景依旧而时光易逝的慨叹。’

D、两首诗的后两句都表达了诗人对友人的依恋之情,李诗是以目送友人上船远去的细节来借景抒情,而范诗则是侧重于托物抒情。

17、对下面《书李世南所画秋景》诗分析不确切的一项是(5分)

书李世南所画秋景

苏轼

野水参差落涨痕,疏林欹倒出霜根。扁舟一棹归何处?家在江南黄叶村。

A 诗人首先从哪里发现秋的痕迹?从岸边露出的水渍的印痕,春去秋来,水落石出,印痕明显。“参差”,印痕高低不一。

B 岸边疏林,枝干斜倚,叶少枝动,而水落后,虬根更显盘曲,一个“霜”字,既表示老树久经风霜,又点明季节正有霜露。“欹”,倾斜貌。

C 第三句是写扁舟似乎在缓缓驶向前方,使全诗静中生动,清新幽远,给人以丰富想象的余地。“棹”,桨一类的东西。

D 末句是舟子的回答,坐实了小船归去的目的地是叫“黄叶村”的地方。村叫黄叶,而黄叶又是秋景特色,进一步点明画的主题。’

18、下面是对李清照的《醉花阴》一词的分析,其中分析不当的是:

薄雾浓云愁永昼,瑞脑①消金兽②。佳节又重阳,玉枕纱厨③,半夜凉初透。

东篱把酒黄昏后,有暗香盈袖。莫道不消魂,帘卷西风,人比黄花瘦。

注: ①瑞脑:一种香料名。②金兽:一种兽形的铜香炉。③纱厨:轻纱帐。

A.这首词上阙的第一句明写秋季的天气,暗点作者的愁情,一个“永”字表明作者的愁情难消,日子难熬。

B.上阙后一句写清凉的秋夜。“又”字表明时间过得很快,也暗示了作者的思念之深。“凉”字,主要是说明秋夜的气候特点。’

C.下阙第一句的“东篱把酒”明写作者重阳节里的活动,暗写作者的寂寞、扫兴,是以酒消愁。

D.全词用词含蓄,融情于景,形象生动地刻画了一个多情妇女的形象。

19、阅读杜甫《八阵图》一诗,对这首诗分析不恰当的一项是

功盖三分国,名成八阵图。江流石不转,遗恨失吞吴。

注:八阵图在夔州(今四川奉节县)西南永安宫前沙滩上,聚石成堆,共有八个军阵图形。相传是诸葛亮推演兵阵的遗迹。

A.这首诗前两句赞扬诸葛亮的丰功伟绩和卓越才干;后两句对他终未完成统一大业的憾事寄予同情。

B.“遗恨失吞吴”是说刘备吞吴失策,破坏了诸葛亮联吴抗曹的根本策略,使统一大业中途夭折,成了千古遗恨。

C.全诗把怀古和述怀融为一体,浑然不分,给人一种此恨绵绵,余意不尽的感觉。D.这首诗通过诗人凭吊八阵图遗址,讽喻蜀国的昏君刘禅,寄托了诗人的远大抱负。’

阅读下面两副与课文有关的对联,完成后面两题。

殉社稷只江山孤城,剩水残山,尚留得风中劲草; 葬衣冠有淮南抔土,冰心铁骨,好伴取岭上梅花。

七十二健儿,酣战春云湛碧血; 四百兆国子,愁看秋雨湿黄花。

20、对这两副对联字句的解说不恰当的一项是:

A “只”作“只有”讲,更好地突出了“风中劲草”。“孤城”和“残水剩山”均指河山的破碎,即国家破败的情景。

B “抔土”极言其小和卑微,以夸张的手法写葬史可法衣冠的坟墓,衬托了史可法精神的伟大。“冰心铁骨”写梅花,更是写人。

C “春云”指“战斗”“战云”,即惨烈的广州起义。

D “愁看秋雨湿黄花”以写实手法,指出七十二烈士“有名不可考”,如今墓前秋雨打湿菊花,令人愁怅不已。’

21、对这两副对联的理解,分析不恰当的一项是:

A 两副对联活化书典,源于《梅花岭记》和《〈黄花冈七十二烈士事略〉序》,抒情达意自然亲切,令人深思。B 两副对联都是由景及情,融叙事、抒情、议论为一体,由衷地表达了对烈士的仰慕之请,指出了烈士牺牲的意义和影响。’

C 第一副对联语意双关,以“劲草”和“梅花”喻史可法的崇高精神和凛然正气,读后使人油然而生正气。

D 第二副对联上联写烈士牺牲“碧血横飞,浩气四塞”,下联勉励国人不仅为烈士悲,更要为国运忧,勇于正视现实。

22、下列是对一首元曲的分析,理解不恰当的一项是

采莲人和采莲歌,柳外兰舟过。不管鸳鸯梦惊破,夜如何,有人独上江楼卧。伤心莫唱,南朝旧曲,司马泪痕多。

注:本文作者杨果,由金入元的诗人,金之五年始出为官。这支小令以婉曲的语言抒发故国兴亡的感情。

A.开头两句写采莲人划着一叶小舟摇荡而过,散发着民歌的芬芳,为全曲渲染气氛、烘托环境。

B.中间三句,“独卧江楼”是为的“寻梦”,“夜如何”是“惊梦”后的发问。句意奇峭生动,给人以遐想。C.末尾三句,由现实回到过去,揭露当朝统治的腐败,并用“司马泪痕”这 一典故,抒发诗人“沦落天涯”的感慨。’

D.这首小令共三层意思:首层两句是全曲发出的信息量的枢纽;二层以反衬倒装写法,勾联首尾两层,悲喜交错;三层破题,点明旨意。

阅读下面一首宋诗,完成后面的题目。

书愤 陆游

早岁哪知世事艰,中原北望气如山。楼船雪夜瓜洲渡,铁马秋风大散关。塞上长城空自许,镜中衰鬓已先斑。《出师》一表真名世,千载谁堪伯仲间。

23、对诗中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 诗题中的“书”是书写的意思,“书愤”即抒发内心的郁愤之情。B “中原北望气如山”意谓北望中原,收复故土的豪情壮志坚定如山。

C “塞上长城”比喻能捍卫国家安全的人物。“空自许”意即不认为自己是这样的人物。’ D “出师”指诸葛亮的《出师表》,“伯仲”本指兄弟,这里指可以相比。

24、对这首诗的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 全诗共分两层,前四句是回顾往事,表现青壮年时期抗敌豪情和战斗经历。后四句写不被重用的悲愤和壮心不已的感情。

B 第二联写自己亲临抗敌前线的值得纪念的往事,字句里充满了战斗的豪情,又含有激愤和辛酸。

C “千载谁堪伯仲间”,即称赞诸葛亮无人可及,又表现了渴望效法诸葛亮干一番“北定中原”的大业的愿望。

D 全诗感情沉郁,气韵雄厚,与李白诗风相近。’

阅读下面一首律诗,完成后面的两题:

甲辰八月辞故里

国亡家破欲何之,西子湖头有我师。日月双悬于氏墓,乾坤半壁岳家祠。惭将赤手分三席,敢与丹心借一枝。它日素车东浙路,怒涛岂必属鸱夷。

25、对这首诗的解说不当的一项是:

A “国亡家破欲何之,西子湖头有我师”是诗人面对异族南下,明室覆灭的现实,愤慨至极,抒发怀念故国、追悼英雄的衷情。

B “日月双悬于氏墓,乾坤半壁岳家祠。”前者指明代民族英雄于谦,后者指南宋民族英雄岳飞。

C “惭将赤手分三席,敢与丹心借一枝”表明作者虽然不能同两位英雄同桌赋诗,但一片丹心照汗青。’

D 最后一联突出作者反清复明、以身殉国的决心。

26、对于这首诗的分析,不恰当的一首是:

A 作者以设问开卷,分层次地抒发了愤激之情、爱国之心、报国之志,全篇有开有合,首尾照应。

B 这首诗风格沉郁,气势豪迈,似有岳飞“壮怀激烈”之情,亦有文天祥“留取丹心照汗青”之志,而没有南唐后主李煜那种“剑已沉埋,壮气蒿莱”的悲伤情调。

C 诗人巧妙地把日月光辉同于谦的高风亮节联系起来,喻于谦的人品如同日月双悬,光明磊落。诗意隽永,耐人寻味。

D “乾坤半壁”和“日月双悬”均用了“析字”寄情的修辞手法。如诗中“日”;“月”二字合成“明”,暗指明朝,明朝虽亡,人心不死。寄托了作者效死祖国的崇高志向。’

27、对下面这首诗的赏析,不恰当的一项是:

中国的土地 刘湛秋

你可知道这块神奇的土地 埋藏着黄金般的相思 一 串串杜鹃花嫣红姹紫

激流的三峡传来神女的叹息

冬天从冻土层到绿色的椰子林

蔷薇色的海浪抚爱着沙粒

你可知道这块神奇的土地

黄皮肤,黑头发是那样美丽

敦厚的性格像微风下的湖水

顽强勇敢又如长江一泻千里

挂霜的葡萄下跃动着欢乐

坚硬的核里已绽开复兴的契机

A 这块土地“ 埋藏着黄金般的相思”,是新颖而神奇的想象,生动地表现了中华儿女对中国这块土地永远思恋之情。

B 杜鹃花、三峡、神女、冻土层、椰子林、长江等精心选择的细节,把中国的东西南北全都概括进去,内涵丰富,诱人遐思。

C “微风下的湖水”和“一泻千里”的“长江”是用来比喻中国人民有柔有刚的性格;“挂霜的葡萄”则是通过描写成熟的葡萄,来衬托丰收的喜悦。’

D 这首诗的前一节写土地,后一节写人民,结构完整,艺术浑成,表现了讴歌祖国、礼赞人民的主题。

读下面的一首现代诗,完成后面两题:

一句话 闻一多

有一句话说出就是祸,有一句话能点得着火。别看五千年没有说破,你猜得透火山的缄默? 说不定是突然着了魔,突然晴天里一个霹雳,爆一声: “咱们的中国!”

这话叫我今天怎么说? 你不信铁树开花也可。那么有一句话你听着: 等火山忍不住了缄默,不要发抖,伸舌头、顿脚,等到晴天里一个霹雳,爆一声: “咱们的中国!”

28、对这首诗赏析不恰当的一项是:

A 第一节“有一句话说出就是祸”,点明了有五千年文明史的中国所遭受的屈辱事实。’ B “火山的缄默”“没有说破”,反映了人民的强烈的反抗精神并没有因受苦难而消亡。C 第二节用“铁树开花”等句点明中国人民总有一天要奋起反抗,争取自身解放。D 诗中的“你”,指的是帝国主义和反动统治者。

29、对这首诗的写作手法分析不当的一项是:

A 诗人把对侵略者的愤怒之情灌注在火山这一形象中,使之成为反抗精神的象征。B 诗歌成功地运用了比拟、反复、夸张、对偶等修辞手法,从而使诗歌形象鲜明生动。’ C 诗歌的结构比较整齐,押韵也比较一致,可见诗人受到中国古典诗歌的影响。D 全诗抒情层次清晰,反问句的运用,使感情的抒发更加强烈,对读者的感染力更强。’

30、对下面的诗句的鉴赏,不恰当的一项是:

我是你簇新的理想,刚从神话的蛛网里挣脱;

我是你雪被下古莲的胚芽,我是你挂着眼泪的笑涡;

我是新刷出的雪白的起跑线,是绯红的黎明

正在喷薄; ——祖国啊!

节选自舒婷《祖国啊,我亲爱的祖国》

(作于1979年4月20日)

A 诗成于中国进入改革开放新时期的第一个春天,诗人把从压抑中释放出来的热情化作对祖国新兴的讴歌。

B 诗中的“我”是冲破藩篱挺然而现的真理,是振兴祖国的不可遏止的活力,是可望更可及的理想。

C 含蓄而深刻的诗句——“刚从神话的蛛网里挣脱”,是女诗人的自况,她把个人所受的压抑如蛛丝一样轻轻的抹去。’

D “雪白的起跑线”使我们看到亿万建设者奋力争先的雄伟场面;“绯红的黎明”,使我们坚信祖国的前程必将辉煌灿烂。

31、对下面这首诗的鉴赏不恰当的一项是:

海 臧克家

从碧澄澄的天空,看到了你的颜色;

从一阵阵的清风,嗅到了你的气息;

摸着潮湿的衣角,触到了你的体温; 深夜醒来

耳边传来了你有力的呼吸。

A 作者称“海”为“你”,这不仅是一种拟人化的技法,更是对大海亲如友人的感情的自然流露。

B 前四句作者从视觉印象和嗅觉印象两个方面写“海”,委婉含蓄,体现了诗歌艺术的蕴藉美。

C “摸着潮湿的衣角,/触到了你的体温”是作者从触觉印象写“海”,是作者在海中畅游的真实写照。’

D 全诗从白天写到黑夜,写出了大海的美好可亲,表达了作者对大海的热爱和依恋。

32、对艾青写于1937年的《煤的对话》,分析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你住在哪里?

我住在万年的深山里,我住在万年的岩石里。

你的年纪——

我的年纪比山的更大,比岩石的更大。

你从什么时候沉默的?

从恐龙统治了森林的时代,从地壳第一次震动的年代。

你已死在过深的怨愤里了么? 死?不,不,我还活着,请给我以火,给我以火!

A 这是一首含意深刻的咏物诗,诗中的“我”经历了自然界的灾难以后,失去了昔日的荣华,被埋到了地层深处,它满怀怨愤和仇恨,痛恨以往不公平的历史。’

B 诗中“我”历经沧桑,长久地沉默过,怨愤过,但是更有希望和祈求,它渴望着火的到来,它要摧毁黑暗,也要使自己在烈火中再生。

C 诗中的“我”是中华民族的象征。它蕴藏着无穷无尽的力量,憧憬着光明灿烂的前景的到来。诗中礼赞了不甘屈辱、自强不息的崇高精神。

D 全诗采用对话形式,发问者出语冷静,而答话者答话却炽烈如火,两者构成强烈的反差,富余富于艺术感染力。

33、对下面这首诗的赏析,不恰当的是:

我是青年

我年轻啊,我的上帝!

感谢你给了我一个不出钢的熔炉,把我的青春密封、冶炼;

感谢你给了我一个冰箱,把我的灵魂冷藏,保管; 感谢你给了我理不清的蚕丝,让我在岁月的河边作茧。

所以我年轻——当我的诗句出现在人们面前的时候,竟像哈萨克牧民的的羊皮口袋里发酸的酸奶子一样新鲜!

„„„„

既然这个特殊的时代酿成了青年特殊的概念,我就要对着蓝天说:我是——青年!

„„„„

祖国啊!既然您因残缺太多把我们划入了青年的梯队,我们就有青年和中年——双重的肩!

A “我的上帝”、“特殊的时代”等语句,是含蓄地指史无前例的文化大革命这一历史时期。

B “感谢„„感谢„„感谢„„”运用了排比手法,抒写出年轻人应该经历艰苦的磨炼才能永葆青春的感慨。’

C “当我的诗句出现在„„竟像哈萨克牧民的羊皮口袋里发酸的酸奶子一样新鲜”的诗句带有诗人自嘲的感情色彩。

D “祖国啊„„双重的肩”表现了主人公并未因年届中年而颓唐萎靡,而是要为祖国的复苏加倍努力、勇挑重担的豪情。

二、简答题(酌情给附加分)

下面诗句中画线的词所指人物是谁?(请统一答在答题表中)

1、脚著谢公屐,身登青云梯。

2、正是江南好风景,落花时节又逢君。

3、儿童相见不相识,笑问客从何处来。

4、子在川上曰:逝者如斯夫!

5、老夫聊发少年狂,左牵黄,右擎苍。

答案

一、选择题

1B 觉,音 jiào,义为睡醒,注意:古代“睡觉”没有睡眠的意思,只有睡醒的意思,如“云鬓半偏新睡觉”。

2D 无“反映出唐代从昌盛走向衰亡的必然趋势”的意思,应指在失望、痛苦中对什么乐游原、汉朝陵墓的好景致,都感到一派凄凉。

3D “认为只有借王侯的力量才能平息胡人点燃的战火”不对,应“胡尘如可被‘东风’吹去,则东风便可封万户侯了。

4C 应是就其诗作艺术风格而言。

5B A 菊——题菊花;B 梅——山园小梅;C 石榴——题石榴花;D 牡丹——夜合花;本题据常识和阅读名诗答出

6A 7C “‘一江’泛指江水”似释析不对,应为整江、满江;“形象壮阔”也谈不上,是吟咏悲愁痛苦的婉约词

8A ①②⑥ 伤感离别类/ ③愤世疾俗类 / ④⑤愉悦欢快类

9C 应是通过“宵立昼眠,忧而反常”的生活细节描写,曲折地表达了思家忆弟的深情。10B 非“联想到历史上诸侯争雄称霸„„”,“一水”指的是镇江北面的长江,与“鬼设神施”同指镇江地势险要,足以凭此与北方强敌争雄中原。

11C 下阕包含了三个典故。“因笑”三句,用的是“新亭对泣”的典故:“王谢诸人”概以王谢两姓大族概括东晋世家大族,空洒英雄泪,却无克复神州的实际行动。“中流誓”用的是祖狄渡江击楫而誓的典故。“小儿”指的是谢玄,他在淝水击败苻坚之后,谢安说“小儿辈大破贼”。宁:哪里。强对:强大的对手。

12C “少邻并”是少有邻家同住。

13B 前三联都是叙事写景,最后一联点出诗人心中痴情,托出诗的主旨。

14B “贬荷赞菊”不确,菊已无叶只有枝干了。

15A 是李白为故人送行,“西辞”者当然不包括李白。

16C 从上题B项可知李诗不存在“风景依旧而时光易逝的慨叹”。

17D “末句是舟子的回答”不对

18B 应是又到了重阳佳节,睡在碧纱厨里,枕着磁枕头,半夜时觉得有些嫌凉了;主要是说自己的主观感觉而不是说明客观的秋夜的气候特点。

19D 从B项知刘备吞吴失计,不关“讽喻刘禅„„寄托„„”

20D 不应该是“写实手法”,当然也不是指“墓前”景象。

21B 情景交融,没有议论。

22C 无“揭露当朝统治的腐败”,抒发的不是“沦落天涯”的感慨。

23C 认为自己是长城,但不能发挥作用。

24D 与杜甫诗相近,而不是李白。

25C 作者和两位英雄人物不同时代,岂能同桌赋诗? 26D 日月为明,确系析字,但“乾坤半壁”不是析字。

27C “挂霜的葡萄”应指中国人民思想成熟,28A 指人民在反动统治下受尽了压迫,随时都会奋起反坑。

29B 诗中没有运用对偶。

30C “挣脱”和“轻轻的抹去”不是同义语,“挣脱”意味着经过艰苦努力,竭尽全力摆脱。

31C 是作者对大海的亲近和依恋的真实写照。

32A 没有“满怀怨愤和仇恨,痛恨以往不公平的历史”的意思。

33B 含蓄地表达了痛失青春之情。

二、简答题

1、谢灵运 2、李龟年 3、贺知章 4、孔丘或孔子 5、苏轼

高考诗歌鉴赏专题训练

1.阅读下面一首诗,按要求作简要回答。

山 行

杜牧

远上寒山石径斜,白云生处有人家。

停车坐爱枫林晚,霜叶红于二月花。

(1)本诗前两句写了寒山、石径、白云、人家等意象,后两句才是重心所在,展现在读

者面前的是一幅。

(2)从色彩、气氛上看,前两句疏淡、清冷,后两句,前两句为后

两句起了一种 作用。

(3)本诗写的是秋天的景色,但并没有肃杀之气和感伤情调,作者的心情和精神是 的,这也是这首诗脍炙人口的原因之一。2.阅读下面一首诗,然后做后面题目。

剑 客

贾岛

十年磨一剑,霜刃未曾试。今日把示君,谁有不平事?

(1)诗中的“剑客”指谁?“剑”比喻什么?

(2)概括说明这首诗的主旨以及主要的表现手法。

3.阅读下面一首宋词,做后面的题目。

菩萨蛮

郁孤台下清江水,中间多少行人泪。西北望长安,可怜无数山。青山遮不住,毕竟东流去。江晚正愁予,山深闻鹧鸪。

[注]南宋淳熙年间,辛弃疾任江西提刑,驻节虔州(赣州),写了这首词。“行人”主要指因金兵大举南下而逃亡的人民。

(1)简要分析“西北望长安,可怜无数山”二句所蕴含的意义和感情。(“望长安”是什

么意思?为什么叹息“无数山”?)

(2)“青山遮不住,毕竟东流去”两句富有哲理性,它在本词中的含义是什么?

4.阅读下面一组唱和诗,做后面的题目。

梦微之 白居易

晨起临风一惆怅,通川湓水梦相闻。不知忆我因何事,昨夜三更梦见君。

酬乐天频梦微之

元稹

山水万重书断绝,念君怜我梦相闻。我今因病魂颠倒,惟梦闲人不梦君!

[注]唐元和年间,白居易谪江州,元稹贬通州,两地迢迢数千里,难通音问。

(1)记梦以表达对朋友的思念是古诗中常见的手法,而这两首诗却能巧妙构思,翻出新

意。试分别简述这一特点。

(2)清人刘熙载在《艺概》中说:“常语易,奇语难,此诗之初关也;奇语易,常语难,此诗之重关也。香山用常得奇,此境良非易到。”你认为元稹的这首诗,从语言看,属于“初关”或“重关”哪种情况?为什么?

5.阅读下面一首词,做后面两个小题。

临江仙 李清照 并序 欧阳公作《蝶恋花》,有“深深深几许”之句。予酷爱之,用其语作“深深”数

阕,其声即旧《临江仙》也。

庭院深深深几许,云窗雾阁常扃,柳梢梅萼渐分明,春归秣陵树,人客建安城。感月吟风多少事,如今老去无成。谁怜憔悴更凋零,试灯无意思,踏雪没心情。[注]①秣陵,建康(南京),词人丈夫曾任江宁知府,死后葬于此地。建安,在今福建省。②感风吟月:指与其丈夫赓和诗词的生活。

(1)欧阳修的《蝶恋花》全词为:“庭院深深深几许,杨柳堆烟,帘幕无重数。玉勒雕鞍游冶处。楼高不见章台路。雨横风狂三月暮。门掩黄昏,无计留春住。泪眼问花花不语,乱红飞过秋千去。”比较二词,说说其所写时令与感情基调有什么不同。

(2)全词巧用对比手法,形成多重比照,试举例说明。

6.阅读下面一首诗,回答后面两个问题。

闻王昌龄左迁龙标,遥有此寄

李 白

杨花落尽子规啼,闻道龙标过五溪。我寄愁心与明月,随风直到夜郎西。

(1)第一句选取了杨花与子规两个意象,有什么作用?

(2)第二联用了什么表现手法,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思想感情?

7.阅读下面三首诗,做后面两个小题。

君自故乡来,应知故乡事,来日绮窗前,寒梅著花末?

(王维《杂诗》)

尔从山中来,早晚发天目?我居南窗下,今生几丛菊?

(陶渊明《问来使》)

道人北山来,问松我东冈。举手指屋脊,云今如许长。

(王安石《道人北山来》)

(1)故乡来人,有所问询,三位诗人萦系于心的各是什么?请简释其中蕴含的共同的人

格特点。

(2)指出这三首诗语言上的共同特点。

8.阅读下面一首诗做后面的题目。

独坐敬亭山

李白

众鸟高飞尽,孤云独去闲。相看两不厌,只有敬亭山。

(1)诗中“尽”、“闲”二字表现出作者什么样的心情?

(2)后两句用什么手法表达诗人的感叹?

9.下面是元稹思念亡妻韦丛的遣怀诗。读后回答后面的问题。

六年春遣怀八首(其五)

元稹

伴客销愁长日饮,偶然乘兴便醺醺。怪来醒后旁人泣,醉里时时错问君!

以三、四句为例,分析诗人是用怎样的手法来表达自己的感情的。

10.阅读下面一首诗,做后面的题目。

漫成一首

杜甫

江月去人只数尺,风灯照夜欲三更。沙头宿鹭联拳静,船尾跳鱼拔刺鸣。

(1)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恰当的一项是

()

A.首句从水中月影写起,描写了江上月夜宁静的美景,与“江清月近人”这句诗异

曲同工。

B.第三句写白鹭屈曲着身子,恬静地夜宿在月照下的沙滩上,意境安谧和平。C.

二、四两句分别写江风吹打桅灯、大鱼跃出水面的“动”,与一、三现两句的“静”

对比鲜明。D.全诗通过写夜泊时的所见所闻,透露出诗人对平静、安宁生活的向往。

(2)全诗的四句分别写了月、灯、鹭、鱼四景,四景又组成了一个统一的意境。

下列四首诗中与这种写出法相同的一首是

()

A.白日依山尽,黄河入海流,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

B.门径俯清溪,茅檐古木齐。红尘飘不到,时有水禽啼。

C.迟日江山丽,春风花草香。泥融飞燕子,沙暖睡鸳鸯。D.千山鸟飞绝,万径人踪灭。孤舟蓑笠翁,独钓寒江雪。

11.阅读下面一首元曲,做后面的两个题目。

[中吕]满庭芳 看岳王传 周德清 披文握武,建中兴庙宇,载青史图书。功臣却被权臣妒,正落奸谋。

闪杀人望旌节中原士夫,误杀人弃丘陵南渡銮舆。钱塘路,愁风愁雨,长是洒西湖。注:杀,则“煞”,表示程度深

(1)对这首元曲文句的解说,错误的一项是

()

A.“披文握武”三句,意思是岳飞文武双全,有再造赵宋王朝社稷之功,足以青史

留名。

B.“功臣却被权臣妒”二句,意思是岳飞功劳卓著,却遭到权臣嫉恨,最后被陷害致死。C.“闪杀人”二句中,“士夫”泛指百姓,“丘陵”指要塞,“南渡銮舆”指入侵的金兵。D.“钱塘路”二句,意思是岳王墓所在的西湖风雨不断,苍天也在为岳飞屈死而悲泣。

()(2)关于这首元曲,分析不恰当的一项是

A.本曲前半部分以叙事为主,后半部分转入抒情,两部分既层次分明,又一气呵成。B.本曲用词有强烈的感情色彩,“却”字的陡转,“妒”、“奸”二词的使用,都可见

作者爱憎之分明。

C.诗人对比中刻画了英雄的形象,写出了百姓的苦难,也揭示了南宋王朝灭亡的原因。D.诗人以西湖上风雨不断作结,朦胧而伤感,怨恨之情显得深广绵长。

()12.对下面一首宋词的赏析,不恰当的一项是

一落索 朱敦儒

一夜雨声连晓,青灯相照。旧时情绪此时心,花不见,人空老。可惜春光闲了,阴多晴少。江南江北水连云,问何处,寻芳草。注:作者处两宋之间,身受亡国之痛,词作多有隐退之情,亡国之恨。

A.上阕彻夜雨声与荧荧青灯相照应,往事回忆与此时心情相交织,感叹空自衰老。B.下阕惋惜大好春光逝去,面对此情此景,心中茫然,即使在水云相连的江南江北,也无法找到解脱苦闷的“芳草”。

C.作者以阴晴喻心情的好坏,侧面道出世事的艰难。D.词作表达了作者春夜难眠、忆昔伤今的情绪。13.阅读下面一首唐诗,回答两个问题。

乌衣巷 刘禹锡

朱雀桥边野草花,乌衣巷口夕阳斜。旧时王谢堂前燕,飞入寻常百姓家。(1)这首抒发的感情是

(2)这首诗主要的艺术特色是 14.阅读下面一首唐诗,回答三个问题。

宫词 张祜

故国三千里,深宫二十年。

一声《何满子》,双泪落君前。

[注]何满子:唐教坊曲名。因唐玄宗时歌人何满子临刑哀歌而得名,该曲子后来在宫中流行。

(1)这首诗的咏叹对象是什么人?

(2)这首诗在用语方面的明显特点是什么?

(3)这首诗是直抒胸臆还是委婉抒情?

15.阅读下面两首唐诗,回答后面两个问题。

田园乐

王维

桃红复含宿雨,柳绿更带朝烟。花落家僮未归,莺啼山客犹眠。

春 晓 孟浩然

春眠不觉晓,处处闻啼鸟。

夜来风雨声,花落知多少?

(1)这两首诗在内容上的共同点是什么?

(2)从艺术表现手法看,两诗的差异主要体现在哪些方面?请写出其中一个方面。

16.阅读下面一首唐诗,然后做后面的三个题目。

山中寡妇

杜荀鹤

夫因兵死守蓬茅,麻苎衣衫鬓发焦。桑柘废来犹纳税,田园荒后尚征苗。时挑野菜和根煮,旋斫生柴带叶烧。任是深山更深处,也应无计避征徭。

(1)本诗人哪些方面表现了山中寡妇的艰难生活?

(2)造成山中寡妇生活极端贫困的原因是什么?(不超过5个字)

(3)这首诗十分感人。从写作上看,其原因是什么?

17.阅读下面一首诗,做后面两题目。

晚 春

韩愈

草树知春不久归,百般红紫斗芳菲。杨花榆荚无才思,惟解漫天作雪飞。(1)诗人用了哪些意象来表现晚春景色?

(2)诗人用什么手法来写晚春景物?取得了怎样的艺术效果?

18.阅读下面一首宋词,做后面的题目。

鹧鸪天·代人赋

辛弃疾

晚日寒鸦一片愁,柳塘新绿却温柔。若教眼底无离恨,不信人间有白头。肠已断,泪难收。相思重上小红楼。情知已被山遮断,频倚阑干不自由。

(1)这首词是“代人赋”,词中写的是所代之人的什么思想感情。

(2)开头两句写的是什么季节的景色?“柳塘新绿却温柔”对抒情起了什么作用?

(3)从风格上说,这首词属于婉约还是豪放?

19.阅读下面一首唐诗,做后面的题目。

过五原胡儿饮马泉

李益

绿杨著水草如烟,旧是胡儿饮马泉。几处吹笳明月夜,何人倚剑白云天。从来冻合关山路,今日分流汉使前。莫遣行人照容鬓,恐惊憔悴入新年。

[原注]辟 鳥

泉在丰州城北,胡人饮马于此。

(1)首联和颔联写自己经过五原的所见所闻,绿杨拂水,景色美丽,月夜闻笳,壮士戍 边。四句之中,关键是“旧是”二字,试分析其传达的信息。

(2)颈联今昔比较,喜悦之中传达出一种希望。尾联笔锋一转,劝告行人不要临水照镜,以免看到自己的憔悴面容。尾联表达了诗人怎样的一种心情?

20.阅读下面一首诗,回答后面的问题。

秋 思

张籍

洛阳城里见秋风,欲作家书意万重。复恐匆匆说不尽,行人临发又开封。

(1)这首诗表达了一种什么样的思想感情?

(2)简析三、四句的表现手法及其作用。

参考答案

(十)1.(1)枫林晚景(秋色)图(2)鲜艳、热烈/衬托(映衬、铺垫)

(3)愉悦向上 2.(1)“剑客”是诗人自比,“剑”喻自己的才华(2)诗的主旨在于抒发自己兴利除弊的政治抱负。诗人以“剑客“自喻,以剑客的口吻抒发自己的情怀,可谓构思奇僻。

3.(1)长安是历朝故都,具有象征汉民族政权的意义,“望长安“就是希望看见国力强大、天下统一的局面。”可怜无数山”指半壁河山沦陷于敌人,可叹!这两句表现词人一种深深的悲痛和收复失地驱逐敌人的强烈愿望。(2)含义为:抗金的潮流是任何人(主和派)也不能阻挡的。

4.(1)白诗不说因自己想念微之而“梦见君”,而说因微之过于想念自己而使自己“梦见君”,这就有新意。元诗又不同于白诗,白诗记梦以写思念之情,元诗写不能成梦的凄苦,深刻巧妙,人所不至。

(2)元诗自然属于越过“重关”一类,因为他用平常的语言获得了新奇的意思,比锻炼出新奇的句子更为难得。5.(1)李词写初春,欧词写暮春。李词表现的是无意赏春的暮年飘零之感,欧词表现的是少妇深闺独守的苦闷。(2)上片“春归”与“人客”对比,“春归”忆往昔,“人客”叹此时。下片先以早年“感风吟月”和“如今老去无成”对比,然后又用过去的“试灯”、“踏雪”和现在的“憔悴”、“凋零”对比,写出了无限凄凉。

6.(1)杨花与子规两个意象的作用是:点明时令,点明主旨,营造基调气氛。杨花象征离

别与漂泊,子规啼声悲哀。(2)第二联把明月人格化,表达了诗人对朋友的思念与同情。7.(1)三位诗人萦系于心的是梅、菊、松,均为传统文化中象征操守高洁之物。(2)三首诗的语言都质朴自然,没有任何雕饰。8.(1)作者的心情是孤独、寂寞。

(2)拟人:诗人与敬亭山相对而视,脉脉含情。

反衬:山愈有情,念表现出人的无情。

9.诗人写“旁人泣”而不写自己哭是巧妙的构思。第四句是“旁人泣”的原因。诗人酒后梦中仍时时叫唤亡妻的名字,致使“旁人”(朋友)听了都泣不成声,可见诗人对亡妻的思念之深,其凄惶之态,凄苦之情,撼人心魄。10.(1)C(2)C 11.(1)C(2)C 12 B 13.(1)对昔盛今衰、沧海桑田的无限感慨。(2)借景抒情,蕴藉含蓄。

14.(1)宫人(宫女)。(2)用了4个数字(三千里、二十年、一声、双泪)。(3)直抒胸臆。

15.(1)都写了春天早晨的景色,如夜雨、啼鸟、落花等,还写了人们的迟起。

(2)王诗绘彩丰富,重在视觉形象;孟诗叙述过程,重在听学感受。16.(1)住的,穿的,吃的,烧的四个方面。(2)战争和赋税

(3)真实生动地描写出山中寡妇的贫困痛苦的形象和生活细节。17.(1)草树、杨花、榆荚(2)用拟人的手法写。效果是形象生动活泼,意趣盎然。18.(1)女子的离愁别恨与相思之情。

(2)初春季节。反衬作用,以乐景写哀情。(3)婉约。

19.(1)“旧是”表示以前此地为胡儿所占,今已收复,透露出诗人欣喜之情。

(2)表达出对边防将士的同情和对边防的忧患,也有对朝廷的希望与劝告。20.(1)表达了作客他乡的人对家乡对亲人的思念之情。

(2)

三、四句描写了客居者担心“匆匆”作就的家书有所未尽,因而在行人上路时又开封检查的生活细节,真实生动地表现了客居者的心理,从而突出了主题。

第三篇:高三语文诗歌鉴赏复习

高三语文诗歌鉴赏一轮复习——语言

【真题再现】

(全国卷Ⅰ)1.阅读下面这首宋诗,然后回答问题。(8分)

江 间 作 四 首(其三)潘大临①

西山通虎穴②,赤壁隐龙宫。形胜三分国,波流万世功。沙明拳宿鹭③,天阔退飞鸿。最羡渔竿客,归船雨打篷。

[注]①潘大临(约1057-1106):字邠老,黄州(今湖北黄冈)人,善诗文.曾随苏轼同游赤壁。②西山:在湖北鄂州西,山幽僻深邃。③拳宿鹭:指白鹭睡眠时一腿蜷缩的样子。

(1)第三联两句中各有一个字用得十分传神,请找出来,并说说这样写的好处。(4分)

2.阅读下面这首宋诗,然后回答问题。

春 日 即 事 李弥逊 ①

小雨丝丝欲网春,落花狼藉近黄昏。

车尘不到张罗地②,宿鸟声中自掩门。[注]①李弥逊(1085-1153),字似之,吴县(今属江苏省苏州市)人,历任中书舍人、户部侍郎等职。因竭力反对秦桧的投降政策而被免职。②张罗地:指门可罗雀、十分冷落的地方。

(1)请对首句中的“网”字进行赏析

【明确考点】

诗歌是语言的艺术。诗歌语言与其他文学样式的语言相比,更具抒情性、含蓄性、精炼性、跳跃性和感染力。分析诗歌的语言,除了分析语言的用法,还要分析语言的表达效果,进而把握诗歌表情达意的语言特色。从多年的高考试题来看,对诗歌语言的鉴赏包括三个方面:炼字、诗眼和语言风格。

【题型一】炼字、炼句、一字贯穿

3.闽中秋思

杜荀鹤

雨匀紫菊丛丛色,风弄红蕉叶叶声。北畔是山南畔海,只堪图画不堪行。

注:杜荀鹤,晚唐诗人。此诗是作者客居福建所作。

⑴后人评说本诗工于炼字,试以“雨匀紫菊丛丛色,风弄红蕉叶叶声”一联为例,简析“炼字”这一技法。(4分)

4.江村

杜甫

清江一曲抱村流,长夏江村事事幽。自去自来梁上燕,相亲相近水中鸥。

老妻画纸为棋局,稚子敲针作钓钩。但有故人供禄米,微躯此外更何求?

有人认为本诗最后一联为喜幸之词,你同意吗?为什么? 答题思路和模式:第一步解释该字在句中的含义,点出该字运用什么手法。第二步展开联想把该字放入原句中描述景象。第三步有怎样的表达效果(烘托了怎样的意境,刻画了怎样的形象或表达了怎样的感情)。

5.望蓟门

祖 咏

燕台①一去客心惊,笳鼓喧喧汉将营。万里积雪生寒光,三边②曙色动危旌。沙场烽火连胡月,海畔云山拥蓟城。少小虽非投笔吏,论功还欲请长缨。

[注] ①燕台,即幽州台,战国时燕昭王所建,故址在今北京市大兴县西南。②三边,汉幽、并、凉三州,其地皆在边疆,后即泛指边地。

(1)这首诗以“望蓟门”为题,请简要说明全诗是如何紧扣“望”字来写的?(4分)

知识点拨:

提问变式:某字或某词贯穿全篇,请具体分析;某词或某词是诗眼或词眼,请简要分析。答案要点:不能变化为诗句的解释或单纯的概括,分析要紧扣关键字词展开。

【题型二】诗眼

阅读下面一首唐诗,然后回答问题。

6.过香积寺

王 维

不知香积寺,数里入云峰。古木无人径,深山何处钟。

泉声咽危石,日色冷青松。薄暮空潭曲,安禅制毒龙。

[注]安禅,佛家语,指闭目静坐,不生杂念,毒龙,指世俗欲念。

古人评诗时常用“诗眼”的说法。所谓“诗眼”往往是指一句诗中最精练传神的一个字。你认为这首诗第三联两句中的“诗眼”分别是哪个字?为什么?请结合全诗简要赏析。

【题型三】关键句的赏析、关键句的作用

7.南海旅次 曹

忆归休上越王台,归思临高不易裁。为客正当无雁处,故园谁道有书来? 城头早角吹霜尽,郭里残潮荡月回。心似百花开未得,年年争发被春催。

(1)请赏析尾联的妙处。(3分)尾联运用比喻手法,把内心的归思比作待放的百花,年复一年,被春风唤醒、引发,形象生动地表达了难以抑制的乡思.(3分)

8.桂枝香

金陵怀古 王安石

登临送目,正故国晚秋,天气初肃。千里 澄江似练,翠峰如簇。征帆去棹斜阳里,背西风,酒旗斜矗。彩舟云淡,星河鹭起,画图难足。

念往昔,繁华竞逐,叹门外楼头,悲恨相续。千古凭高对此,谩嗟荣辱。六朝旧事如流水,但寒烟衰草凝绿。至今商女,时时犹唱,《后庭》遗曲。

【注】谩嗟:空叹。⑴ “登临送目,正故国晚秋,天气初肃”一句在全词中有什么作用?(3分)

答案要点:赏析类:

综合考虑手法、结构上作用、思想情感、语言特色等方面。

某字的赏析一般同炼字,如果该字是关键词,也应综合内容结构两方面。

作用类:

A关注是否是写景句(景物本身特色特点、点明时间地点等、奠定基调,烘托了气氛,结构上作用要瞻前顾后)

B关注是否是开头句,过渡句,尾句等,结合所处位置辨明结构上的作用

C要具体问题具体分析。如关注问法: “满城风雨近重阳”一句在诗中有什么作用?请简要赏析。还是回答关键句作用。

D诗歌中关键词句的作用最终还是要落实到表情达意上的作用或效果。

【题型四】语言风格

谈谈下面这首诗的语言艺术。

9.春 怨 唐·金昌绪

打起黄莺儿,莫教枝上啼。

啼时惊妾梦,不得到辽西

10.酬王处士九日见怀之作

顾炎武

是日惊秋老,相望各一涯。离怀销浊酒,愁眼见黄花。天地存肝胆,江山阅鬓华。多蒙千里讯,逐客已无家。

注:1顾炎武,明清之际著名学者、诗人。明末,投身反宦官、权贵斗争。清兵南下,参加人民抗清起义。入清后,多次拒绝清廷征召,流亡北方,考察山川形势,志存恢复。问:一般认为顾炎武的诗风接近杜甫。请指出顾炎武这首诗的风格特征,并作简要分析。

11.观祈雨

李约

桑条无叶土生烟,箫管迎龙水庙前。朱门几处看歌舞,犹恐春阴咽管弦。

问:这首诗在表达技巧和语言特色上有什么突出的特色?试作简要的赏析

提示:

这种题型不是要求揣摩个别字词运用的巧妙,而是要品味整首诗表现出来的语言风格。牢记语言风格术语及效果词。

效果词如:简练传神、生动形象、一字传神、对仗工稳、语近情遥、入木三分、炼字精巧、庄谐俱见、深沉隽永、准确精练、简洁生动、辞藻华丽、通俗易懂、节奏感强、富有韵律、准确传神、绘声绘色、词藻优美、平字见奇、色彩丰富等等。

常见错误:从语言的使用上去揣摩作者的炼词、炼字,阐述字词运用的巧妙。语言的特色不能等同于语言的使用,这样的解答显然不对。

(1)清新:其特点是用语新颖,不落俗套。

(2)自然,多用口语: 即不加雕饰的率真朴素的语言,多用口语,较少炼字,读来平白如话,自然生动,韵味无穷。

(3)绚丽:富丽的词藻、绚烂的色彩,奇幻的情思

(4)委婉含蓄:其特点是意在言外,常常不是直接叙述,而是曲曲折折的倾诉,言在此而意在彼,或引而不发,或欲说还休,让读者去体味。如杜牧的绝句,李清照的词。

(5)雄浑奔放:直率而又气势。

(6)慷慨悲凉:含思悲壮,出语高昂,充满着对时代的感慨,或雄才不得志于时,或感时伤乱,忧国忧民,心中郁结,愤慨不平.(7)沉郁顿挫:用一种苍老遒劲的笔调去描绘广阔的社会生活,而在所描绘的生活画面上笼罩着深沉的忧郁色彩和悲剧气氛

诗歌的个人风格类:

陶渊明的朴素自然

杜甫的沉郁顿挫 白居易的通俗易懂

李白的豪迈飘逸 王昌龄的雄健高昂

杜牧的清健俊爽 李商隐的朦胧隐晦

王维的诗画一体 温庭筠的绮丽香艳

高适的悲壮苍凉 李清照的缠绵悱恻

陆游的悲壮爱国

1答: ①“拳” “退” ②拳,蜷缩;退,向后移动③(白鹭蜷缩栖息在沙滩上,使沙滩都显得一片明亮;天空如此高远辽阔,以至高飞云端的鸿雁似乎不是在向前飞,而是向后退去.)用“拳”字形象地表现出鹭鸟在沙滩上栖息时安然恬静的神态;用“退”字别致、生动地表现出鸿雁在辽阔天空中飞行似乎后退的状态,这样写构成了作者江边所见的一幅静动结合的画面。

2答: ①网,网子,网罗②丝丝的小雨被编成了网子,想要网住春天,③用了想象、比喻拟人。④生动、新奇地表达了诗人想要留住春天的思想感情。

3.最后一句的意思是只是靠着老朋友帮助才能维持生计,对世事也不再有何追求了。(步骤一)本诗前三联渲染出一派恬静幽雅的田园景象,诗人闲适地享受着妻子儿女的家室之乐。经历长期离乱后,重获家室儿女之乐,诗人怎能不感到欣喜满足。(步骤二)但最后一联表面仍是喜幸之词,实则包藏了多少悲苦与无奈。眼前的闲适生活是建立在“故人供禄米”的基础上的。此刻寄人篱下,艰难辛酸溢于言表。(步骤三)因此不同意“喜幸”之说。

4答:⑴上联当中“匀”“弄”两字,运用拟人的手法,使“雨”与“风”情态毕现,极富情趣;“丛丛”与“叶叶”二词用叠字,增添了音乐性,琅琅上口,余味无穷。(答四组字词1分,分别点出作用3分,共计4分)

5答:首联是“望”军营。颔联是临台俯望万里雪原。颈联先写仰望(“前望”亦可),再写四顾。尾联抒“望”中所感,表达从戎报国之志。(只答“前三联写‘望’中所见,尾联写‘望’中所感”,无分析的可给2分)

6.答:① “诗眼”分别是“咽”、“冷”。②山中的岩泉由于岩石的阻拦,发出低吟,仿佛呜咽之声。照在青松上的日色,由于山林幽暗,似乎显得阴冷。③ “咽”、“冷”两字绘声绘色、精练传神地显示出山中幽静孤寂的景象(意境)。

7尾联运用比喻手法,把内心的归思比作待放的百花,年复一年,被春风唤醒、引发,形象生动地表达了难以抑制的乡思.(3分)

8答:①总领全词(或“领起上片写景”,“为下片的怀古伏笔”;②点明登临季节(“晚秋”); ③为全诗写景抒怀奠定基调。(3分,一点1分)

9.答:此诗语言特点是清新自然,口语化(明特色),“黄莺儿”是儿化音,显出女子的纯真娇憨。“啼时惊妾梦,不得到辽西”用质朴的语言表明了打黄莺是因为它惊扰了自己思念丈夫的美梦(列例证)。这样非常自然地表现了女子对丈夫的思念之情(析感情)。

10.答案:

1、风格特征:沉郁悲怆或深沉凝重 2简要分析:这首诗把深沉的爱国情怀与自己的人生遭际、眼前的具体情境紧密结合在一起,熔铸为凝练精纯的诗句,形成沉郁、凝重的风格。

11.语言含蓄,极具讽刺性。(明特色)/第一句中的“桑无叶”、“土生烟”,景中带情,含蓄地抒发了农民盼春雨心忧如焚的感情。第四句写朱门心忧春阴(雨)使管弦受潮而影响其享乐。(列例证)/一样“忧”,两样情,诗人的同情和愤慨渗透其间,溢于诗外。(析感情)

第四篇:2016届高三语文一轮复习(人教版) 古代诗歌鉴赏 单元测试

古代诗歌鉴赏

1.阅读下面这首宋词,完成后面的题目。

临江仙

[宋]晁补之

谪宦江城无屋买,残僧野寺相依。松间药臼竹间衣。水穷行到处,云起坐看时。

一个幽禽缘底事,苦来醉耳边啼?月斜西院愈声悲。青山无限好,犹道不如归。(1)试分析这首词的前两句在全词中的作用。

解析:这首词是词人被贬为信州(今江西上饶)酒税后所作,表现了他厌弃官场而向往故里的思想感情。“谪宦江城无屋买,残僧野寺相依。”这两句无一字虚下,先交代了全词的政治背景,并为全词定下基调。“江城”点明信州,“无屋买”是夸大之词,表明信州的偏僻荒凉,这样便自然地引出“残僧野寺”一句。这里“残僧”画出了僧人的年迈衰老;“野寺”画出了寺庙的荒僻陋小。如此残破不堪而词人还得与之相依为命,足见其命运、境遇的凄惨。

参考答案:前两句交代了词人当时的处境,为全词定下了苦闷的情感基调。“谪宦”和“无屋买”点明被贬的境遇,“残僧”和“野寺”画出了寺庙的偏僻荒凉。如此残破不堪而词人还得与之相依为命,足见其命运、境遇的凄惨。

(2)词的下片中哪个意象是词人自身内心情感的外化?请对此具体分析。

解析:“一个幽禽缘底事,苦来醉耳边啼”两句,巧妙地抓住一个“幽禽”悲啼的意象来抒写自己的心曲:词人曾试图遁入醉乡以遣岁月,但不知为什么事,一个幽禽(杜鹃)又在醉酒之时来到耳边苦苦啼叫。“苦来醉耳边啼”应作“醉来耳边苦啼”。

“月斜西院愈声悲”紧承“苦来醉耳边啼”而来,写词人对于“幽禽”啼声的感觉。这“幽禽”的啼叫已不仅是“苦啼”,而且愈啼愈悲。“月斜”即月影西沉,表明时间已晚;时间既晚,则啼叫之久可知。“愈声悲”以见鸟之情切。仔细品味词意,这里实是借鸟的悲啼来显示自己的悲苦心境。

参考答案:幽禽(杜鹃)。词人曾试图遁入醉乡以遣岁月,但不知因为何事,幽禽(杜鹃)来到耳边苦苦啼叫,而且愈啼愈悲,实是借鸟的悲啼来显示自己的悲苦心境。青山尽管无限美好,但杜鹃仍啼道:“不如归去!”词人巧妙地抓住一个悲啼的“幽禽”来抒写自己的心曲。2.阅读下面这首诗,完成后面的题目。

古 戍①

[明]刘基②

古戍连山火,新城殷地笳③。九州犹虎豹,四海未桑麻。天迥云垂草,江空雪覆沙。野梅烧不尽,时见两三花。

注:①古戍(shù):古老的戍楼。②刘基:字伯温,元末明初杰出的军事谋略家、政治家、文学家和思想家,明朝开国元勋。③笳:一种管乐器,古代流行于塞北及西域一带;号角。(1)首联景物描写有何特色?试作分析。

解析:首联借助视觉与听觉描写了激战后的战场情景,表明元军虽遭失败,但元气未伤,仍在激烈反扑。

参考答案:调动人的视觉与听觉,让人仿佛看到激战后的战场情景,古老的戍楼连接着遍野的山火,新攻占的城池传来阵阵胡笳声,诗中虽运用侧面描写,但透过山火、胡笳声,自可让人想象刚发生的激烈战争,写出了雄浑悲壮的气势。(2)尾联景物描写传递出诗人怎样的情感? 解析:写诗人看到战争给社会带来的破坏,心中感到说不出的悲凉,但诗人并没有失去信心。尾联写野地的寒梅并未被山火烧尽,偶尔还可以看到两三朵盛开的梅花,暗含着春天的脚步不可阻挡之意,表现了诗人对未来的希望和欲重整山河的壮志豪情。

参考答案:尾联借景抒情,写野地的寒梅并未被山火烧尽,偶尔还可以看到两三朵盛开的梅花,暗含着春天的脚步不可阻挡之意,表现了诗人对未来的希望和欲重整山河的壮志豪情。3.阅读下面的这首宋诗,完成后面的题目。

乙亥岁除渔梁村①

[宋]黄公度

年来似觉道途熟,老去空更岁月频。爆竹一声乡梦破,残灯永夜客愁新。云容山意商量雪,柳眼桃腮领略春。想得在家小儿女,地炉相对说行人。

注:①宋高宗绍兴二十五年,是农历乙亥年。这年十月,秦桧死了,在舆论压力下,高宗召回一些受秦桧打击迫害的官员。诗人也奉诏回朝,大年三十行经闽北渔梁村时写下了这首诗。(1)这首诗颈联在写景上有什么特点? 解析:诗人用拟人的手法写天气。“云容山意商量雪”描绘雪意浓酣,垂垂欲下的客中实景,进一步映衬游宦在外的艰辛和漂泊羁旅的寂苦;“柳眼桃腮领略春”句又联想到腊尽春来、春回大

地的旖旎风光。“柳眼”指初生的柳叶,“桃腮”指桃花,从岁末欲雪到春光明媚,在时间上有一个大的跨度,但诗人却用对偶的手法,把不同时间的意象组合在一起,通过对比来增加境界之美,从而表达了他在长期贬谪之后,终于盼来了重新起用的喜悦心情。同时还可以看出他对这次临安之行充满了希望,因为残冬将尽,春天将临,他可以尽情领略“桃红柳绿”的春色,有机会施展自己的才华了。

参考答案:运用了拟人的手法,“云容山意商量雪”描绘出乌云堆积山头,酝酿着一场大雪(雪意正浓、晚来天欲雪)的景象,“柳眼桃腮领略春”形象地描绘出桃红柳绿、春回大地的景象。彤云密布衬托出诗人漂泊羁旅的艰辛和前路难测的忧虑;“柳眼桃腮”则用旖旎春光象征诗人对未来的希望,表达了诗人长期贬谪之后被重新起用的喜悦心情。(2)这首诗的颔联与尾联是如何表现诗人的思想情感的? 解析:除夕夜本该是合家团圆的时刻,但这时诗人客居他乡,只好到梦境中去寻求与家人团聚的欢乐,却被爆竹声惊醒了。在漫漫的长夜中,诗人独自伴着昏暗欲灭、摇曳不定的灯光,听着窗外传来的辞旧岁的爆竹声,更觉得旅况的孤单寂寞,叫人心碎,又添新愁。在诗句中,“爆竹”渲染了节日的气氛,“残灯”“永夜”又刻画出环境的凄凉,从中我们不难悟出诗人旧愁添新愁的内涵。诗的结尾展开想象,说儿女们在“围炉”时念叨着自己,这比直说自己如何想念家人要生动深切。

参考答案:颔联以景衬情,“爆竹”渲染了节日的气氛,“残灯”“永夜”又刻画出环境的凄凉,表现了诗人长夜难眠的孤单寂寞和浓浓乡愁。(或答“用爆竹声声的热闹反衬自己独守残灯、长夜难眠的孤独寂寞”)尾联展开想象(或答“从对方落笔”“虚写”),不说自己如何想念家人,而说儿女们在“围炉”时念叨自己,把思乡之情表达得更加生动真切。4.阅读下面这首词,完成后面的题目。

西江月 秋 兴

[明]程馞

尽日荷锄治圃,有时捉杖寻泉。山翁招我坐桥边,笑指菊花开遍。

隔岸重重竹树,近溪点点潭烟。滩头流下小渔船,转过芦花不见。注:程馞(bó):字墨仙,明朝休宁人。

(1)结合上片词句,简要分析词人通过“山翁”的形象寄托的思想情感。解析:结合上片词句可知,词人是一个有着生活情趣、恬然自得的人物。

参考答案:①从“治圃”、“寻泉”、一“招”一“笑”,可见山翁是一个有生活情趣、恬然自得的人。

②词人通过“山翁”这一形象,寄托了自己向往山水田园的思想情感。(2)词的下片运用了哪些表达技巧?请试举两个简要分析。

解析:可以从叠词、对偶、远近结合、动静结合等角度分析,注意结合诗句词语分析。参考答案:①叠词:“重重”写出竹树浓密蓊郁之态;“点点”营造潭烟轻盈迷蒙之境。②对偶:“隔岸”“近溪”远近对举,“重重”“点点”叠词增韵,“竹树”“潭烟”相对,写出景色清幽之美。③远近结合:“隔岸”远观,“近溪”近景,更显景物的参差有致。④动静结合:“竹树”“潭烟”属静景,“渔船下滩”属动景,动静结合。

5.阅读下面这首宋词,完成后面的题目。

念奴娇 过洞庭①

[宋]张孝祥

洞庭青草②,近中秋、更无一点风色。玉鉴琼田三万顷,着我扁舟一叶。素月分辉,明河共影,表里俱澄澈。悠然心会,妙处难与君说。

应念岭表③经年④,孤光自照,肝胆皆冰雪。短发萧疏⑤襟袖冷,稳泛沧溟空阔。尽吸⑥西江,细斟北斗,万象为宾客。扣舷独啸,不知今夕何夕。注:①这首词作于孝宗乾道二年(1166),当时,词人因谗言而被贬职,从广西经洞庭湖北归。②青草:湖名,与洞庭湖相连,在湖南岳阳西南,总称洞庭湖。③岭表:即岭南,两广之地。④经年:年复一年,几年。⑤萧疏:萧条稀少。⑥尽吸:舀尽。

(1)范仲淹《岳阳楼记》中描写洞庭湖:“衔远山,吞长江,浩浩汤汤,横无际涯。”请结合本词的上片分析二者的景物描写有何不同。

解析:范文“衔远山”等句描写了白天洞庭湖的动态之景,本词上片主要描写月下的洞庭湖静态之景。

参考答案:范文“衔远山”等句描写白天洞庭湖的动态之景。“衔远山,吞长江”写出洞庭湖的汹涌奔流,“浩浩汤汤,横无际涯”写出洞庭湖湖面广阔、水势浩渺的壮观景象。本词上片主要描写月下的洞庭湖静态之景。在皎洁的月光照耀下,辽阔的洞庭湖风平浪静,万顷碧波,如洁白明净的玉鉴琼田,水天一色。“表里俱澄澈”描绘了天地间空明的坦荡景象。

(2)南宋学者魏了翁评价张孝祥的词集时说,词人“有英姿奇气……洞庭所赋,在集中最为杰特”。请结合全词,简要概括这首词中词人的形象特点。

解析:概括词人的形象特点应扣住词句分析,如大江澄澈昭示着词人高洁的性格;身处逆境从容沉稳,身心与宇宙融为一体显示其境界高远。

参考答案:①人格高尚,光明磊落,心无纤尘,如月下的大江表里澄澈;②胸怀坦荡,忠肝义胆,如

同晶莹的冰雪;③境界高远,气魄豪迈,身处逆境而从容沉稳,身心与博大的宇宙融为一体。6.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后面的题目。

南园十三首(其十三)

[唐]李贺

小树开朝径,长茸湿夜烟。柳花惊雪浦,麦雨涨溪田。古刹疏钟度,遥岚破月悬。沙头敲石火,烧竹照渔船。

(1)这是一首游记诗,请结合全诗分析诗人是以什么为线索展开描写的。

解析:首二句写晨景,三、四两句写白昼的景色,可见诗人是以时间为线索展开描写的,结合诗句作答即可。

参考答案:诗人以时间为线索,从早上、白天、傍晚到深夜依次展开描写。“朝径”“长茸湿夜烟”点明是清晨,柳花飞舞、麦田水涨则是白天所见,“钟声”“悬月”已是黄昏,尾联则写渔家劳作到深夜。

(2)请对诗歌颈联进行赏析。

解析:应抓住“疏钟”“破月”“度”“悬”等词语赏析。

参考答案:①古庙里远远传来缓慢的钟声,山头云气中一弯缺月高悬,营造了一种浑厚深远的意境。②“疏钟”“破月”,一声一色,视听结合,自然真切。③“度”写出了钟声由远及近的传递感,化虚为实;“悬”表现了缺月浮于山头的姿态,形象生动。④表现了作者宁静、淡雅的心绪。7.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后面的题目。

画 鹰①

[唐]杜甫

素练风霜起,苍鹰画作殊。扌双身思狡兔,侧目似愁胡②。绦镟③光堪摘,轩楹④势堪呼。何当击凡鸟,毛血洒平芜。

注:①本诗为杜甫早期作品。②愁胡:典出孙楚的《鹰赋》:“深目蛾眉,状如愁胡。”胡,这里指猢狲。一说指胡人。③绦镟:系鹰用的丝绳铜环。④轩楹:堂前廊柱。(1)本诗描绘了怎样的苍鹰形象?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情志? 解析:诗人借鹰言志,通过描绘画中雄鹰的威猛姿态和飞动的神情以及搏击的激情,“曲尽其

妙”,从而表现了诗人青年时代昂扬奋发的心志和鄙视平庸的性情。

参考答案:描绘了一个动作敏捷、眼神锐利、身手矫健、勇敢搏击、气势不凡的苍鹰形象。表达了诗人愤世嫉俗、疾恶如仇、英勇豪迈、奋发向上之志。(2)颔联、颈联用了哪些手法来塑造鹰的形象?请举出两种加以分析。

解析:颔联是说苍鹰的眼睛和猢狲的眼睛相似,耸起身子的样子好像是想攫取狡猾的兔子似的,从而刻画出苍鹰搏击前的动作及其心理状态,是传神之笔,把画鹰一下子写活了,宛如真鹰。颈联“绦镟”的“绦”是系鹰用的丝绳;“镟”是转轴,系鹰用的金属的圆轴。“轩楹”是堂前廊柱,此指画鹰悬挂之地。这两句是说系着金属圆轴的苍鹰,光彩照人,好像只要把丝绳解掉,即可展翅飞翔;悬挂在轩楹上的画鹰,神采飞动,气雄万夫,好像呼之即出,去追逐狡兔,从而描写出画鹰跃跃欲试的气势。诗人用真鹰来作比拟,以这两联诗句,把画鹰描写得栩栩如生。

参考答案:①想象。由画面上鹰“耸身”的情态想象到鹰想搏击狡兔时的心理状态;由画面上鹰“侧目”联想到鹰搏击前像发怒的猢狲的眼睛一样锐利。②动作细节。颔联以“耸身”“侧目”两个细节描写了鹰的动作神情。③侧面烘托。颈联描写画鹰身边的物件,侧面烘托画中鹰的气势。④虚实结合。实写鹰的情态,虚写鹰的心理。8.阅读下面这首宋词,完成后面的题目。

江城子

湖上与张先同赋,时闻弹筝。

[宋]苏轼

凤凰山下雨初晴,水风清,晚霞明。一朵芙蕖,开过尚盈盈。何处飞来双白鹭,如有意,慕娉婷。

忽闻江上弄哀筝,苦含情,遣谁听!烟敛云收,依约是湘灵。欲待曲终寻问取,人不见,数峰青。(1)上片是怎样塑造一位美丽的弹筝女子形象的?请结合词句分析。

解析:词人富有情趣地紧扣“闻弹筝”这一词题,从多方面描写弹筝者的美丽与音乐的动人。词中将弹筝人置于雨后初晴、晚霞明丽的湖光山色中,使人物与景色相映成趣,音乐与山水相得益彰,在对人物的描写上,词人运用了比喻和衬托的手法。

参考答案:运用比喻和衬托的手法来塑造,前三句用美丽的湖光山色来衬托人之美,接着用荷花作比,极言其风姿绰约。后三句用白鹭似也有意倾慕来烘托弹筝人的美丽。(2)下片画线句子在艺术手法上有什么特点?请简要分析。

解析:词的最后,承“依约”一句正待写人,却又采取欲擒故纵的手法,不仅没有正面去描写人物,反而写弹筝人已飘然远逝,只见青翠的山峰仍然静静地立在湖边,仿佛那哀怨的乐曲仍然荡漾在山间水际。“人不见,数峰青”两句,用唐代诗人钱起《省试湘灵鼓瑟》诗“曲终人不见,江上

数峰青”,是那样自然、贴切而又不露痕迹。它不仅意象动人,而且在结构上还暗承“依约是湘灵”一句,把上下用典结合起来。“数峰青”又回应词的开头“凤凰山下雨初晴”描写的雨过山青的景象,真可谓言尽而味永。

参考答案:弹筝人已飘然远逝,只见青翠的山峰仍然静静地立在湖边,仿佛那哀怨的乐曲仍然荡漾在山间水际。以景结情,以宁静之景侧面烘托音乐的效果。9.阅读下面的唐诗,完成后面的题目。

白石滩

[唐]王维

清浅白石滩,绿蒲向堪把。家住水东西,浣纱明月下。

(1)这首诗描写白石滩月夜景色,主要突出月色之皎洁,请举例分析前面两句是怎样突出表现这一点的。

(2)从这些景物的特点中,你可以感受到诗人怎样的追求或态度? 解析:题目已经指明是写“月色之皎洁”,所以解答第(1)题就是要在理解前面两句描绘了哪些景物的基础上,具体分析这些景物的特点,以及这些特点与“月明”之间有何关联。这些景物及其特点是水清、石白、蒲草绿,如果不是月明,这些景物的特点是不能显示出来的。回答第(2)题,需要对全诗的内容作总体把握。前面两句写景,月光皎洁、水清、石白、蒲草绿;后面两句写人,人是自由自在、闲适的。在总体把握全诗内容的基础上,还要进一步思考:景物美固然是由其自身特点所决定的,但更有人的主观感受的融入。据此推断,此处之所以表现出这种美,就在于诗人对这种生活环境的喜爱和追求。

答案示例:(1)前两句诗通过描写沉浸在月色中的景物,暗示出月光的皎洁、明亮。写滩上的水、水底的石和水中的蒲草,清晰如画,正暗示月光的明亮。唯其月明,照彻滩水,水才能见其“清”,滩才能显其“浅”,而水底之石也才能现其“白”。不仅如此,从那铺满白石的水底,到那清澈透明的水面,还可以清清楚楚地看到生长其中的绿蒲。

(2)这首诗所写景物,清新、纯洁,更富有浓郁的生活气息,表现了一种自然、纯真的美,也寄托着诗人对这种自然、纯真的美的追求。10.阅读下面的宋诗,完成后面的题目。

夜 坐

[宋]张耒

庭户无人秋月明,夜霜欲落气先清。

梧桐真不甘衰谢,数叶迎风尚有声。

(1)这首诗写了秋天的哪些景致?(2)本诗写梧桐,抒发了诗人怎样的情感?使用了什么手法?(3)古典诗词摹写梧桐抒发秋意,通常表达怎样的情怀?举你所知的一句印证你的观点。解析:回答第(1)题要读懂诗句,第一句写了明月,第二句写了夜霜,三、四两句写了梧桐,在语言上稍作提炼加工即可。解答第(2)题抓住“不甘衰谢”“迎风”便可品味出梧桐的一种精神,或对待秋天的态度。然后进一步思考,文学作品中,写景往往是为写情服务的,如借景抒情、托物言志等,就这首诗来说应该理解为后者;据此可得出写梧桐就是写诗人自己的结论。回答第(3)题则需要回顾总结关于描写梧桐、秋天的古典诗词,此题侧重于文学常识的识记与理解运用。答案示例:(1)明月高照,夜气清冷,梧桐振叶有声。

(2)写梧桐不甘凋谢,在秋风中振作精神,表达了诗人面对秋天不伤感,自勉自励的情怀。使用了托物言志的手法。

(3)通常表达落寞、寂寥、孤独、凄婉的悲愁情怀以及对生命凋谢的伤感。“梧桐更兼细雨,到黄昏,点点滴滴”“寂寞梧桐深院锁清秋”“春风桃李花开日,秋雨梧桐叶落时”等。

第五篇:2011高三语文一轮复习指导训练(6)

2011高三语文一轮复习指导训练(6)

一、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1~4题。

武帝时,齐人有东方生名朔,以好古传书,爱经术,多所博观外家之语。朔初入长安,①至公车上书,凡用三千奏牍。公车令两人共持举其书,仅然能胜之。人主从上方读之,止,辄乙其处,读之二月乃尽。诏拜以为郎,常在侧侍中。数召至前谈语,人主未尝不说也。时.诏赐之食于前。饭已,尽怀其馀肉持去,衣尽污。人主左右诸郎半呼之“狂人”。人主闻之,.曰:“令朔在事无为是行者,若等安能及之哉!”朔任其子为郎,又为侍谒者,常持节出使。朔行殿中,郎谓之曰:“人皆以先生为狂。”朔曰:“如朔等,所谓避世于朝廷间者也。古之人,乃避世于深山中。”时坐席中,酒酣,据地歌曰:“陆沉于俗,避世金马门。宫殿中.可以避世全身,何必深山之中,蒿庐之下。”

③时会聚宫下博士诸先生与论议,共难之曰:“苏秦、张仪一当万乘之主,而都卿相之位,.泽及后世。今子大夫修先王之术,慕圣人之义,讽诵《诗》《书》百家之言,不可胜数。著于竹帛,自以为海内无双,即可谓博闻辩智矣。然悉力尽忠以事圣帝,旷日持久,积数十年,官不过侍郎,位不过执戟,意者尚有遗行邪?其故何也?”东方生曰:“是固非子所能备也。彼一时也,此一时也,岂可同哉!夫张仪、苏秦之时,周室大坏,诸侯不朝,力政争权,相禽以兵,并为十二国,未有雌雄,得士者强,失士者亡,故说听行通,身处尊位,泽及后世,子孙长荣。今非然也。圣帝在上,德流天下,诸侯宾服,威振四夷,连四海之外以为席,安于覆盂,天下平均,合为一家,动发举事,犹如运之掌中。贤与不肖,何以异哉?”于是诸先生默然无以应也。

至老,朔且死时,谏曰:“《诗》云‘营营青蝇,止于蕃。恺悌君子,无信谗言。谗言罔极,交乱四国’。愿陛下远巧佞,退谗言。”帝曰:“今顾东方朔多善言?”怪之。居无几何,朔果病死。传曰:“鸟之将死,其鸣也哀;人之将死,其言也善。”此之谓也。

【注】 ①人主:即武帝。②污:弄脏。③论议:议事。1.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数召至前谈语,人主未尝不说也

说:劝说 .B.饭已,尽怀其馀肉持去,衣尽污

.C.时坐席中,酒酣,据地歌曰

怀:揣在怀里 据:双手按地 难:诘难

②D.时会聚宫下博士诸先生与论议,共难之曰

.【解析】 A项句子的意思是“每次叫他到跟前谈话,武帝从来没有不高兴过”,译成“劝说”不符合语境。

【答案】 A 2.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东方朔刚到长安时,到公车府那里上书给皇帝,共用了三千个木简。公车府派两个人一起来抬他的奏章,才刚好抬得起来。对于他的奏章,武帝在宫内读了两个月才读完。

B.武帝时常下诏赐东方朔在御前用饭。饭后,东方朔便把剩下的肉全都揣在怀里带走,把衣服都弄脏了。

C.东方朔被汉武帝和他身边的所有侍臣们称为“狂人”,连和他同等级别的郎官们也当面称他为“狂人”。

D.东方朔是个博学而具有滑稽个性和幽默智慧的忠臣,他的荒唐言行只不过是一种生存和进谏的艺术,他临终时对汉武帝的劝谏,表明了他对武帝的忠诚。

【解析】 汉武帝是非常器重和赏识东方朔的,他没有称东方朔为“狂人”,他已经习惯了东方朔的怪异行为。另外不是“所有”的侍臣都称东方朔为“狂人”,而是半数的侍臣称东方朔为“狂人”。“连和他同等级别的郎官们也当面称他为‘狂人’”在原文中没有依据。

【答案】 C 3.把文言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人主左右诸郎半呼之“狂人”。

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2)彼一时也,此一时也,岂可同哉!

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3)鸟之将死,其鸣也哀;人之将死,其言也善。

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1)皇上身边的侍臣有半数称他为“狂人”。

(2)那时是一个时代,现在是另一个时代,怎么可以相提并论呢?

(3)鸟将要死时,它的叫声特别悲哀;人将要死时,他的言语是真心善意的。【参考译文】

汉武帝时,齐地有个人叫东方朔,因喜欢古代流传下来的书籍,爱好儒家经术,广泛地阅览了诸子百家的书。东方朔刚到长安时,到公车府那里上书给皇帝,共用了三千个木简。公车府派两个人一起来抬他的奏章,才刚好抬得起来。武帝在宫内阅读东方朔的奏章,需要停阅时,便在那里画个记号,读了两个月才读完。武帝下令任命东方朔为侍郎,让他经常在自己身边侍奉。每次叫他到跟前谈话,武帝从来没有不高兴过。武帝时常下诏赐他御前用饭。饭后,他便把剩下的肉全都揣在怀里带走,把衣服都弄脏了。皇上身边的侍臣有半数称他为“狂人”。武帝听到后,说:“假如东方朔居官任职没有做出这些荒唐行为,你们怎么能比得上他呢?”东方朔保举他的儿子做侍郎,又做侍谒者,常常让他奉命出使。一天东方朔从殿中经过,郎官们对他说:“人们都认为先生是位狂人。”东方朔说:“像我这样的人,就是所谓的在朝廷里隐居的人。古时候的人,都是隐居在深山里。”他时常坐在酒席中,酒喝得畅快时,就双手按地唱道:“隐居在世俗中,避世在金马门。宫殿里可以隐居起来,保全自身,何必隐居在深山之中,茅舍里面。”

当时正值朝廷召集学宫里的博士先生们参与议事,大家一同诘难东方朔说:“苏秦、张仪一遇到大国的君主,就能居于卿相的地位,恩泽留传后世。现在您研究先王治国御臣的方略,仰慕圣人立身处世的道理,熟习《诗》《书》和诸子百家的言论,不能一一列举。又有文章著作,自以为天下无双,就可以称得上见多识广、聪敏才辩了。可是您竭尽全力、忠心耿耿地侍奉圣明的皇帝,旷日持久,长达几十年,官衔不过是个侍郎,职位不过是个卫士,恐怕还是有不够检点的行为吧?这是什么原因呢?”东方朔说:“这本来就不是你们所能完全了解的。那时是一个时代,现在是另一个时代,怎么可以相提并论呢?张仪、苏秦的时代,周朝十分衰败,诸侯都不去朝见周天子,用武力征伐夺取权势,用军事手段相互侵犯,天下被兼并为十二个诸侯国,势力不相上下,得到士人的就强大,失掉士人的就灭亡,所以诸侯对士人言听计从,使士人身居高位,恩泽留传后代,子孙长享荣华。如今不是这样。圣明的皇帝在上执掌朝政,恩泽遍及天下,诸侯归顺服从,威势震慑四方,四海之外也臣服于朝廷,比倒放的盂还要安稳,天下统一,融为一体,凡有所举动,都如同在手掌中转动一下那样轻而易举。贤与不贤,凭什么来分别呢?”于是那些先生们一声不响,无话回答了。

到了晚年,东方朔将要死时,规劝武帝说:“《诗经》上说‘飞来飞去的苍蝇,落在篱笆上面。和乐平易的君子,不听信谗言。谗言没有止境,四方不得安宁。’希望陛下远离巧言谄媚的人,斥退他们的谗言。”武帝说:“如今回过头来看,东方朔是说好话的人吗?”对此感到很惊奇。过了不久,东方朔果然病死了。古书上说:“鸟将要死时,它的叫声特别悲哀;人将要死时,他的言语是真心善意的。”说的就是这个意思吧。

二、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5~8题。

人有恶苏秦于燕王者,曰:“武安君,天下不信人也。王以万乘下之,尊之于廷,示天下与小人群也。”武安君从齐来,而燕王不馆也。谓燕王曰:“臣东周之鄙人也,见足下身.无咫尺之功,而足下迎臣于郊,显臣于廷。今臣为足下使,利得十城,功存危燕,足下不听臣者,人必有言臣不信,伤臣于王者。臣之不信,是足下之福也。使臣信如尾生,廉如伯夷,孝如曾参,三者天下之高行,而以事足下,不可乎?”燕王曰:“可。”曰:“有此,臣亦不事足下矣。”

苏秦曰:“且夫孝如曾参,义不离亲一夕宿于外,足下安得使之之齐?廉如伯夷,不取素餐,污武王之义而不臣焉,辞孤竹之君,饿而死于首阳之山。廉如此者,何肯步行数千里,.而事弱燕之危主乎?信如尾生,期而不来,抱梁柱而死。信至如此,何肯扬燕、秦之威于齐

而取大功乎哉?且失信行者,所以自为也,非所以为人也,皆自覆之术,非进取之道也。且夫三王代兴,五霸迭盛,皆不自覆也。君以自覆为可乎?则齐不益于营丘,足下不逾楚境,不窥于边城之外。且臣有老母于周,离老母而事足下,去自覆之术,而谋进取之道,臣之趣固不与足下合者。足下皆自覆之君也,仆者进取之臣也,所谓以忠信得罪于君者也。”

燕王曰:“夫忠信,又何罪之有也?”对曰:“足下不知也。臣邻家有远为吏者,其妻私人。其夫且归,其私之者忧之。其妻曰:‘公勿忧也,吾已为药酒以待之矣。’后二日,夫至。妻使妾奉卮酒进之,妾知其药酒也,进之则杀主父,言之则逐主母,乃阳僵弃酒。主.父大怒而笞之。故妾一僵而弃酒,上以活主父,下以存主母也。忠至如此,然不免于笞,此以忠信得罪者也。臣之事,适不幸而有类妾之弃酒也。且臣之事足下,亢义益国,今乃得罪,.臣恐天下后事足下者,莫敢自必也。且臣之说齐,曾不欺之也。使之说齐者,莫如臣之言也,虽尧、舜之智,不敢取也。”

4.对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武安君从齐来,而燕王不馆也

馆:安排住所 .B.廉如伯夷,不取素餐

素:没有荤菜

适:恰巧 C.进之则杀主父,言之则逐主母

逐:被驱逐 .D.适不幸而有类妾之弃酒也

.【解析】 B.素:白白地。【答案】 B 5.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

()A.燕王对苏秦由宠幸到疏远,是因为有小人在燕王面前说了苏秦的坏话。B.苏秦出使齐国为燕王争得了十座城邑,但回到燕国后连个住处都没有,他感到很委屈。C.苏秦因自己信如尾生,廉如伯夷,孝如曾参,却遭到燕王冷遇而去质问燕王。

D.苏秦向燕王讲述邻家的故事,是为了说明自己为燕王争取利益,却又受到不应当有的责罚。

【解析】 C.苏秦说尾生之信、伯夷之廉、曾参之孝,为的是说明自己如果像他们那样的话,就不能对燕王尽忠了。

【答案】 C 6.把文言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且夫信行者,所以自为也,非所以为人也。

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2)妾知其药酒也,进之则杀主父,言之则逐主母。

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3)臣之事,适不幸而有类妾之弃酒也。

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1)再说讲信义道德的人,都是用来自我完善,不是用来帮助他人的。

(关键词:“信行”“所以”“自为”)(2)女仆知道那是毒酒,如果送上去就会毒死男主人,如果说出实情女主人就会被赶走。(关键词:“药酒”“主父”“主母”)(3)现在我的处境,恰恰不幸和那个女仆泼掉毒酒反而受罚的遭遇类似。(关键词:“适”“不幸”“弃酒”)【参考译文】

有人在燕王面前毁谤苏秦,说:“苏秦是天下最不讲信义的人。大王是万乘之尊,却非常谦恭地对待他,在朝廷上尊崇他,这是在告知天下人自己与小人为伍啊。”苏秦从齐国归来,燕王竟然不给他安排住处。苏秦对燕王说:“我本是东周一个鄙陋无知的人,当初见大王时没有半点儿功劳,但大王到郊外去迎接我,使我在朝廷上地位显赫。现在我替您出使齐国,为您争得了十座城邑的利益,挽救了危亡之中的燕国,可是您却不再信任我,一定是有人说我不守信义,在大王面前中伤我。其实,我不守信义,那倒是您的福气。假如我像尾生

那样讲信用,像伯夷那样廉洁,像曾参那样孝顺,具有这三种天下公认的高尚操行,来为大王效命,是不是可以呢?”燕王说:“当然可以。”苏秦说:“如果真是这样,我也就不会来为大王效命了。”

苏秦道:“臣要像曾参一样孝顺,就不会离开父母在外面停留一夜,您又怎么能让我到齐国去呢?像伯夷那样廉洁,不吃白食,认为周武王不义就不做他的臣下,又拒不接受孤竹国的君位,饿死在首阳山上。廉洁到这种程度,又怎么肯步行几千里,而为弱小燕国的濒于危亡的君主服务呢?如果臣像尾生那样讲信义,和女子在桥下约会,那女子没来,直到水淹上身也不离开,最终抱着桥柱被淹死。讲信义到这种地步,怎么肯到齐国去宣扬燕、秦的威力,并取得巨大的功绩呢?再说讲信义道德的人,都是用来自我完善,不是用来帮助他人的,所以这都是满足现状的办法,而不是谋求进取的途径。再说,三王交替兴起,五霸相继兴盛,他们都不满足现状。您认为满足现状可以吗?(如果满足现状是可以的,)那么齐国就不会在营丘增兵,您也不会越过楚国边境,不可能窥探边城之外了。况且我在周地还有老母亲,离开老母亲来侍奉您,舍弃自我满足的做法,谋求进取的策略,看来我的志向,本来不和您相同。大王是满足现状的君主,而我是谋求进取的臣子,这就是所说的因为忠信而得罪于君主啊。”

燕王说:“忠信又有什么可责怪的呢?”苏秦说:“您不知道,我的邻居中有个在远方做官的人,他的妻子跟别人私通。她的丈夫眼看就要回来了,和她私通的人很忧虑。他的妻子对她的情夫说:‘你别担心,我已经准备了毒酒等着他呢。’过了两天,丈夫到家了。妻子让女仆捧着毒酒送给她丈夫,女仆知道那是毒酒,如果送上去就会毒死男主人,如果说出实情女主人就会被赶走,于是她假装跌倒,泼掉了毒酒。男主人很生气,就用竹板打她。那女仆这一倒,对上救了男主人,对下保住了女主人。忠心到了这种地步,然而仍然免不了被打,这就是因为忠信反而受到罪责的人啊。现在我的处境,恰恰不幸和那个女仆泼掉毒酒反而受罚的遭遇类似。况且我侍奉大王您,尽量使信义崇高,国家获益,如今竟受罪责,我担心以后天下来侍奉您的人,没有谁自信能够做到这样。况且我劝说齐王,确实没用欺诈的手段,只不过游说齐国的其他使者,没有谁像我说得那么婉转罢了,即使他们像尧、舜一样贤明,齐国也不肯相信他们的话。”

三、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9~13题。

傅潜,冀州衡水人。太宗在藩邸,召臵左右。即位,隶殿前左班,三迁东西班指挥使。征太原,一日,再中流矢。又从征范阳,先至涿州,与契丹战,生擒五百余人。翌日,上过其所,见积尸及所遗器仗,嘉叹之。师旋,擢为内殿直都虞侯。上对枢密言:“潜从行有劳,.赏薄。”

真宗即位,领忠武军节度,数月召还。咸平二年,复出为镇、定、高阳关三路行营都部署。契丹大入,缘边城堡悉飞书告急,潜麾下步骑凡八万余,咸自臵铁、铁棰,争欲奋击。.潜畏懦无方略,闭门自守,将校请战者,则丑言骂之。朝廷屡间道遣使,督其出师,会诸路兵合击,范廷召、桑赞、秦翰亦屡促之,皆不听。廷召等怒,因诟潜曰:“公恇怯乃不如一.妪尔。”潜不能答。都钤辖张昭允又屡劝潜,潜笑曰:“贼势如此,吾与之角,适挫吾锐气尔。”然不得已,分骑八千、步二千付廷召等,于高阳关逆击之,仍许出兵为援。洎廷召等.与契丹血战而潜不至。.及车驾将亲征,又命石保吉、上官正自大名领前军赴镇、定与潜会。潜卒逗遛不发,致敌骑犯德、棣,渡河凑淄、齐,劫人民,焚庐舍。上驻大名而边捷未至,且诸将屡请益兵,潜不之与;有战胜者,潜又抑而不闻。上由是大怒,乃遣高琼单骑即军中代之,令潜诣行在。..至,则下御史府,命钱若水同劾按,一夕狱具。百官议法当斩,从驾群臣多上封请诛之。上贷其死,下诏削夺潜在身官爵,并其家属长流房州。潜子内殿崇班从范,亦削籍随父流所,..仍籍没其赀产。五年,会赦,徙汝州。景德初,起为本州团练副使,改左千牛卫上将军,分.司西京。大中祥符四年,车驾西巡至洛,因令从驾还京,迁左监门大将军,还其宅。久之,判左金吾街仗。天禧元年,卒。

(选自《宋史·列传第三十八》,有删节)7.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潜麾下步骑凡八万余

凡:总共 .

B.洎廷召等与契丹血战而潜不至

洎:等到 .C.潜又抑而不闻

.D.上贷其死

闻:听见

贷:宽恕

【解析】 C.闻:使„„听到。这里是说“不让皇帝知道”,就是说傅潜不上奏。【答案】 C 8.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

()A.傅潜随驾征范阳,与契丹交战有功,得到了升迁,但太宗认为傅潜功劳很大,对他的奖赏不够。

B.契丹入侵,傅潜不顾朝廷的命令和部下的请战,始终不愿意出兵。

C.傅潜被高琼取代后,回到朝廷就被交给御史府,钱若水一个晚上就判罪定案了。D.傅潜被流放房州,他的儿子也被削去官职随父流放,他们的资产全都被没收。【解析】 C.傅潜被高琼取代后,到了皇帝御驾亲征的暂居之地,而非“朝廷”。【答案】 C 9.把文言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潜畏懦无方略,闭门自守,将校请战者,则丑言骂之。

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2)上驻大名而边捷未至,且诸将屡请益兵,潜不之与。

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1)傅潜胆怯软弱毫无计策,闭门自守,将士们有请战的,他就恶语相加。(2)皇帝驻扎在大名而边境的捷报不到,且诸将多次请求增加兵力,傅潜就是不予发兵。【参考译文】

傅潜,冀州衡水人。太宗在王府时,将其召到身边予以安臵。太宗即位,傅潜隶属于殿前左班,三次升迁官至东西班指挥使。出征太原时,一天之内,两次被流箭射中,又随从太宗征讨范阳,先到涿州,与契丹交战,生擒其五百多人。第二天,皇帝路过此地,见到遍地都是堆积的尸体和遗弃的武器,大为赞叹。回师之后,(傅潜)被提拔为内殿直都虞侯。皇帝对枢密使说:“傅潜随行出征多有功劳,奖赏不够。”

真宗即位后,傅潜任忠武军节度使,数月后被召回。咸平二年,又出任镇、定、高阳关三路行营都部署。契丹大举入侵,边境城堡全都疾速传送告急文书,傅潜部下共有八万步兵骑兵,全都自行准备铁、铁棰,争着想要奋力出击。傅潜胆怯软弱毫无计策,闭门自守,将士们有请战的,他就恶语相加。朝廷多次派遣使臣从小路走,督促他出兵,会同各路兵马合击。范廷召、桑赞、秦翰也多次催促他,傅潜一概不听。范廷召等人发怒,就羞辱他说:“您怯懦得竟然不如一个老太婆啊!”傅潜无言以对。都钤辖张昭允又屡次劝说傅潜,傅潜笑着说:“贼兵势力这样强大,我同他们较量,正是挫我的锐气罢了。”然而不得已,分派骑兵八千、步兵两千交给范廷召等人,在高阳关迎击契丹,并许诺出兵支援。等到范廷召等人与契丹浴血奋战的时候,傅潜却没有来。

等到皇帝将要亲征,又命石保吉、上官正从大名领军前行赴镇、定与傅潜会合。傅潜最终拖延(时日)不发兵,致使敌骑进犯德、棣,渡过黄河直奔淄、齐,劫掠百姓,焚烧房屋。皇帝驻扎在大名而边境的捷报不到,且诸将多次请求增加兵力,傅潜就是不予发兵;有作战得胜者,傅潜又压着不予上奏。皇帝因此而大怒,就派高琼单骑到军中取代他,命令傅潜前往皇帝所在地。(当他)到达后,就将其交给御史府,命令钱若水一同审查核实罪状,一个晚上判罪定案。百官认为依法当判斩首,随驾群臣多呈进奏章请求诛杀他。皇帝赦免其死罪,下诏书削夺傅潜的官职爵位,连同他的家眷亲属长期流放到房州。傅潜的儿子内殿崇班从范也被削去官籍随父流放房州,并被没收所有资产。咸平五年,赶上大赦,迁徙汝州。景德初年,起用为汝州团练副使,改任左千牛卫上将军,管理洛阳。大中祥符四年,皇帝西巡到洛阳,就让他随驾回京,任他为左监门大将军,归还其宅第。后来,判左金吾街仗。天禧元年,去世。

下载2014届高三语文一轮复习诗歌鉴赏专题训练6(含参考答案、翻译)word格式文档
下载2014届高三语文一轮复习诗歌鉴赏专题训练6(含参考答案、翻译).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

    高三诗歌鉴赏训练专题

    高三诗歌鉴赏训练专题一、古诗词鉴赏(10分)(11江苏) 9. 阅读下面这首唐诗,然后回答问题。春日忆李白 杜甫 白也诗无敌,飘然思不群。 清新庾开府,俊逸鲍参军。 渭北春天树,江东日暮云......

    高三语文复习“诗歌表现手法”鉴赏教案

    “诗歌表现手法”鉴赏 复习内容: 鉴赏诗歌表现手法 复习过程: 一、 几种常见的表现手法 1、烘托 衬托 或烘托 指的是以乙托甲,使甲的特点或特质更加突出。有正衬和反衬两种。......

    高三语文复习诗歌鉴赏--山水田园

    观庙高中2016-2017学年度高二语文专题学案之一、 知识储备: 1、概念:描写自然风光、农村景物以及安逸恬淡的山村生活的诗作。 2、主要意象:自然风光、农村景物、诗中人物(抒情主......

    小升初诗歌鉴赏专项训练(含答案)

    小升初诗歌鉴赏专项训练(含答案) 诗歌赏析的常见题型 一、主旨情感类 这种题型主要考查我们对诗歌主题思想和作者情感态度的领悟。解答这类题目,要用一句话概括诗歌形象的特点......

    中国古代诗歌鉴赏训练大全6

    中国古代诗歌鉴赏训练大全(六)(高三备课资料) 一二一、阅读下面两首唐诗,然后回答问题。(6分)柳李商隐 曾逐东风拂舞筵, 乐游春苑断肠天①。 如何肯到清秋日, 已带斜阳又带蝉!咏 柳......

    教师版 2019届高三语文诗歌鉴赏综合训练

    启东市汇龙中学高三语文讲义 2019届高三语文诗歌鉴赏综合训练(教师版) 主备人:朱泉辉 2018年10月16日 1.(2018南京、盐城一模,10—11)阅读下面这首宋诗,回答问题。(11分) 寄......

    高三语文诗歌鉴赏二轮复习教案教师

    2018届高三语文二轮复习专题一 古代诗词鉴赏 第一课时诗歌鉴赏之形象教案 一、考纲解读 鉴赏古代诗歌中的形象是高考命题的一个重要着眼点,也是高考试题中一种最为常见的题......

    2016届高三一轮复习--成语含答案解析

    2016届高三一轮复习--成语 正确使用词语(包括熟语) 即时练 (计时:45分钟 满分:48分) 1.(2015·名师重组题)下列各句中,加点的成语使用正确的一项是(3分)( ) A.奥巴马救经济的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