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工扶农”全面推进新农村建设

时间:2019-05-15 15:51:58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以工扶农”全面推进新农村建设》,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以工扶农”全面推进新农村建设》。

第一篇:“以工扶农”全面推进新农村建设

“以工扶农”全面推进新农村建设

“以工扶农”全面推进新农村建设

樟村坪镇由于地处亚洲磷矿腹地,随着磷矿效益的提高,全镇经济日益变强,部分有磷矿的村集体经济也得到很大发展,但同时,全镇仍有相当部分村,由于没有磷矿资源,没有企业,村级经济发展日益落后,村民增收困难。樟村坪镇结合目前的新农村建设,大力推进“以工扶

农”,从政策引领、企业捐资、扶持龙头、创办协会等方面,积极探索工业反哺农业的路子,具体做到“六帮”、“五结合”。“六帮”即帮思想、帮路子、帮筹资、帮技术、帮管理、帮营销;“五结合”即帮扶与班子建设相结合,帮扶与建设新农村的要求、标准相结合,帮扶与发展、搞活流通相结合,帮扶与发展壮大集体经济实力、做好村务公开相结合,帮扶与提高农民收入相结合。2005年各企业直接反哺农业的经费就达678万元,有力地支持了全镇的建设,加快了全镇经济社会和谐发展,加速了全镇新农村建设。

一、主要做法及成效

(一)共谋发展,市场信息带进村

在去年保持共产党员先进性教育活动期间,各企业党支部纷纷深入联系村,利用走访、座谈、召开议事恳谈会等形式,与贫困村共谋经济发展大计,共商小康建设规划。各企业党支部均组织党员列席了结对帮扶贫困村的议事恳谈会,对照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目标要求,帮助贫困村理思路、定规划,扶贫扶智出点子。柳树沟公司在深入调研的基础上,将五峰魔芋发展良好的市场信息带进了结对帮扶的贫困村黄马河村,组织广大党员认真讨论,反复酝酿,广泛宣传,落实了300亩的魔芋种植计划和1000亩的蔬菜订单农业,使农民增收有了保障。该公司还组织全体党员与黄马河村党员召开了联席座谈会,互相谋发展,相互提建议,并结成帮扶对子14对,形成了强企联村、以工哺农的良好氛围。

(二)共谋措施,发展资金扶进村

在明确目标,制订规划的基础上,各企业纷纷伸出援助之手,以工哺农,以富帮穷,给予大量资金扶持,帮助各村拟定切实可行的发展措施,以增添发展的基础和动力。非公企业华西公司针对古村村群众提出村委会无办公阵地,人难找、事难办、村内交通环境恶劣等问题,出资62万元帮助该村建起了办公综合服务大楼,解决了该村干部办公、群众就医等问题,还出资24万元改善了该村的公路环境,方便了群众出行;柳树沟公司先后投资20万元,帮助黄马河村建起了魔芋种植基地,累计魔芋种植面积可达700多亩,还出资18万元建起了引水管道,解决了该村一组20户80多人吃水难问题,并购买100吨水泥支持该村实施“三改一建”工程,为新农村建设奠定了基础;明珠公司投资5万元支持秦家坪村发展生猪养殖,培植养猪大户4户;三峡矿业公司投资21万元帮助犁耳坪村建成了村委会办公大楼,解决了该村无办公场地的难题。

(三)访贫问苦,温暖年货送进村

每年春节前后,樟村坪镇各企业党支部纷纷开展访贫问苦活动,为联系村的贫困农户置办年货,成为节前最为感人的一幕。去年春节前夕,宝石山公司用5辆大卡车购置40吨大米,为董家河村1356个村民每人送去了一份温暖;柳树沟公司党支部还组建工作专班,到黄马河村走访慰问了15个贫困户,扶持资金3万多元,户平2000多元,让他们过上了一个幸福年。许多村民都流下了感激的泪水,表示将用这些资金来谋发展、找出路,改善自身生活环境。

(四)献策出力,基础设施建进村

全镇号召企业支持基础设施建设,改善农民的生产、生活条件,帮贫扶困。随着樟村坪镇磷矿资源的大力开发,磷矿经济的持续走高,全镇各项建设都进入了快速发展时期。全镇号召各企业大力支持基础设施建设,支持农业建设,为群众谋福利,为企业树形象。全镇提出用3年左右,筹资1.5亿元,全面硬化250多公里矿山主干道和村级公路,全镇各企业用每吨矿出5元支持道路建设,每年可贡献资金1500万元以上。

(五)为民解难,社会事业办进村

樟村坪镇各企业积极相应党委、政府号召,为民解难,为民解忧,帮助群众兴办社会事业、福利事业,为全镇的社会发展作出了巨大的贡献,也为企业赢得了群众的支持和赞赏。2005年,明珠公司投入7万元改造居委会居民用水工程,投入1.5万元为居民征订报刊1千多份,投入3万元帮扶秦家坪村发展养殖业,还为中心学校购买价值3万元的教学仪器;柳树构公司投入13.7万元为黄马河村建设饮水工程,还为该村十多个贫困户送物3万元的慰问金,并为偏远的黄马河小学赞助5000元;汇鑫公司投入21万元为黄家台村建设饮水工程和农田改造工程,投入6.5万元指出砦沟新农村建设;三峡矿业出资13.2万救助贫困学生及家庭,出资30万元支持殷家坪农业结构调整;宝石山公司出资1.2万元为居委会修建供水池;出资7.6万元资助董家河村老党员及老干部外出学习等等。

二、几点启示

1、以工扶农有利于解决贫困村新农村建设资金

缺乏问题。强企联村,对于经济条件落后、资金缺乏的村来说,是解决新农村建设资金问题的主要、也是很有效的出路之一。同时也能减少镇里的资金压力。

2、以工扶农有利于推进农业产业化步伐,形成“企业+农户”的现代农业体制。企业进村,尤其是农业产业企业进村,通过宣传、协议、合作等形式,把企业与农户绑定在一起,形成“企业+农户”的现代农业

体制,能够极大地改变单纯的农户生产模式,推进农业产业化调整步伐,提高农户应对市场的能力。

3、以工扶农有利于科学技术在农村的推广。企业广泛的信息知识和先进的技术,通过以工扶农,企地联手等形式,走进村、走进农户家中,尤其是各种技术培训,信息交流,能够是信息闭塞算山区群众了解更多的市场信息,帮助其正确发展农业生产。

4、以工扶农有利于加快农村基础设施建设步伐,改善农村生产生活条件。企业的大力支持和帮助,使全镇的基础设施建设突飞猛进、全镇的面貌日新月异,尤其对于相对贫困的村来说,能够有效地、确实地解决农村生产生活等实际问题。

5、以工扶农有利于地矿矛盾的化解,维护地方稳定,构建和谐社会。号召各企业大力支持基础设施建设,支持农业建设,为群众谋福利,能够为企业赢得好形象,帮助企业搞好与群众的关系,使群众理解企业、支持企业,最后帮助企业发展,真正形成企地共建的和谐局面。

6、以工扶农有利于提升企业党组织的形象和号召力。

第二篇:以工促农努力促进新农村建设

以工促农 努力促进新农村建设

湘林

湘林集团有限公司是成立于1984年的民营企业,位于邵阳市新邵县大坪经济开发区。注册资金为5080万元。现有总资产12.56 亿元,年产值3.27亿元,上缴税收3234万元。员工1062人(安置下岗职工585人,接收大专院校人员122人),其中各种专业工程技术人员351人,技术力量雄厚。集团公司下辖四个全资子公司和长沙办事处,即湖南湘林人造板有限公司、湖南湘中物流储运有限公司、湘林集团绿亚营林有限公司、湖南省湘林置业有限公司、湘林集团驻长沙经济开发区办事处。主要经营木材、人造板、造纸原料及建筑材料、林产品的开发、交通、能源、房地产、基础设施及旅游、文化、教育产业的投资、物流等。集团公司法人代表周继华先生,大专文化,经济师,湖南省第十届、第十一届人大代表;2004年被评为“邵阳市先进民营森工企业家”;2005年被授予“湖南省劳动模范”;2008年9月被评为邵阳市“十大回乡投资邵商”。

一、湘林人造板有限公司的基本情况

湘林人造板有限公司是湘林集团子公司之一,创建于2003年的民营股份企业,拥有注册资本2600万元,厂区占地面积126948m2,其中厂房建筑面积33800m2,主要生产中(高)密度纤维板,经营制胶加工及竹木销售、竹木种植、培育。公司拥有年产8.5万m3的中(高)密度纤维板生产线。其产品于2005年8月被中国建筑材料流通协会确认为“用户首选无毒害绿色环保、百佳畅销品牌”,并向全国建筑施工设计单位、装饰装修单位、建筑批发市场、政府采购单位推荐;在2006年3月获中国著名品牌; 2006年6月确认为“中国绿色、环保、节能建材产品”,并向全国节能省地型住宅和公共建筑推荐优先使用。本公司于2003年10月被湖南省林业厅确认为湖南省林产工业龙头企业;2006年8月被湖南省个体劳动者协会评定为湖南省私营企业100强企业;2006年12月被湖南省人民政府确认为省级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 2006年被授予“创建湖南信用单位先进集体”;2007年被授予湖南省人民政府“AAA信誉企业”;2005年至2007年连续三年被新邵县人民政府评定为纳税先进单位,纳税额居全县私营企业之首。

公司总经理周志梅同志2003年当选为新邵县工商联副会长;同年当选为政协新邵县第六届委员会委员、常委;2004年被评为新邵县“民营森工企业先进工作者”,并获新邵县“发展乡镇企业突出贡献奖”;2005年被评为新邵首届“十佳诚信企业家”;2006年3月增补为政协邵阳市第十届委员会委员;3月被评为县“巾帼建功标兵”、邵阳市第十届“优秀青年企业家”;并荣获全国“中华优秀青年奉献者”称号;4月当选为邵阳市工商联副会长;邵阳市女企业家协会副会长;2007年1月荣获邵阳市“优秀青年企业家鲲鹏奖”;同年2月被评为县“有突出贡献的政协委员”;7月当选为湖南省青联委员;8月当选为湖南省工商联执委;2008年1月当选为新邵县人大常委委员;同年3月当选为第十一届邵阳市政协委员、常委;4月荣获邵阳市“首届优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者”称号;5月荣获邵阳市“十大杰出青年农业产业化带头人”称号;6月荣获省“十佳成功创业女性”,省“光彩事业突出贡献”奖;9月当选为湖南省光彩协会常务理事。2010年4月获国家“光彩事业国土绿化贡献奖”。

二、湘林人造板有限公司近几年来的生产经营情况

公司自成立以来,始终遵循“以产品质量为企业生命,以客户满意为第一追求,以诚实守信为至高宗旨”的经营理念,以及“坚持以人为本,爱岗敬业,锐意创新,求真务实,争创一流”的企业文化理念,生产、经营形势喜人。2009年完成工业总产值17179万元,实现销售收入14683万元,上交税收1082 万元。随着公司生产经营的稳步推进,资产状况明显改善,经济实力显著提高,截止2010年8月底公司资产总额达47425万元。

三、湘林人造板有限公司建设速生丰产林基地项目概况

公司生产的原材料主要是木材及木材剩余物,为保证生产所需原材料的足额供应和效益水平的不断提高,以优化资源配置入手,保证公司可持续发展,从2004年开始就着手开展速生丰产林基地建设。根据湖南省发改委(湘发改农[2004]397号)文件精神,公司在邵阳辖区内的新邵县、邵东县、隆回县、邵阳县、大祥区营造速生丰产林3.5万公顷(合52.5万亩)。该项目建设期7年,总投资28758万元,其中企业自筹14358万元,申请银行固定资金贷款14400万元。至目前为止中国农业发展银行新邵县支行已支持发放固定资金贷款10600万元,企业投入7490万元,共计18090万元,用于第一期20.4万亩速生丰产林基地建设。

基地建成后,将显现出良好的自身效益、经济效益、社会效益和生态效益等四个方面的效益。首先是基地自身效益。经预测,计算期内(16年)项目可产规格材372.22万立方米,薪材32.09万立方米、松脂3.05万吨,预计计算期内项目总销售收入为154260万元。按照产期16年计算,年均销售收入9641万元。项目年均成本为2901万元,年均利润为6740万元,年均税后利润4295万元,项目投资利润率为14.9%;其次是公司经济效益。项目的顺利实施,将给公司提供源源不断的质优价廉的原材料来源。按照公司年需原材料13万m3计算,每吨原材料将节约成本100元,年节约原材料成本达1300万元,与此同时,每年至少使公司减少因原材料不足而停产的时间为2个月左右,预计可增加公司纯利润400万元左右。以上两项,每年将为企业多创利1700万元;三是良好的社会效益。项目可以提供1071万个工日的就业机会,共可吸纳安置劳力3.8万余人,年均安置2375个劳力参加林业开发,缓解就业压力,有利于社会秩序的稳定。此外,还可带动运输、家具等相关产业的发展。四是显著生态效益。基地建成后,可为项目区增加森林面积1万余公顷,森林覆盖率提高1.16个百分点,可缓解国内木材供需矛盾,对发展和保护森林资源,维护生态平衡,保持水土,涵养水源发挥着直接作用。

鉴于我们目前建设基地所取得的实效,我们更是觉得做好农业农村工作,推动城乡一体化发展,是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的内在要求,也是企业势在必行的重要举措。贯彻落实中央和省委各项方针政策,牢固树立“强县富民”的理念,不断加大以城带乡、以工促农的力度,深入推进“县域突破”战略和新农村建设,使县域经济和农业农村发展发生历史性的变化。当前,要推行城乡一体化发展,应做为长久性的工作来抓,同时更应做好以下几个方面的工作:

一是改变城乡规划分割、建设分治的模式,建立城乡一体化规划机制规划是一项工作的龙头,空间布局的一体化更需要规划先行,从更高的层面、更宽的视野来考虑城市的架构、生产力的分布、要素的搭配,达到资源的最优化利用。当前的主要工作是根据新的形势发展,制定好新一轮的城乡发展规划,对空间布局进行调整优化。把农村作为整个城市的有机部分进行统筹规划、统一建设,把农业作为整个经济的有机组成部分进行统筹开发、提升水平,把农民作为整体市民的一部分进行统一保障、搞好服务。规划既要保持前瞻性,又要具有切实的操作性。

二是推进城乡经济一体化。产业的集聚和城乡经济的融合是实现城乡一体化的关键。要顺应城乡经济不断融合和三次产业联动发展的趋势,统筹规划和整体推进城乡产业的发展,不断提高产业的国际竞争力。进一步强化城乡产业内在联系,以工业化的理念推进农业产业化,以现代农业的发展促进二、三产业升级,以现代服务业的发展推动产业融合,实现城乡产业的联动发展。形成城乡分工合理、区域特色鲜明、生产要素和自然资源禀赋优势得到充分发挥的产业空间布局。进一步优化城乡产业结构,遵循产业结构演进规律,积极扶持现代农业发展,提高农业的组织化、规模化、标准化水平,推动农业劳动生产率和农业综合效益的提高。在强化提升第二产业,加快突破第三产业的同时,切实优化第一产业,把传统农业发展成为高效生态、永续发展的优势新产业。

三是推进城乡基础设施一体化。基础设施的通盘考虑是实现城乡一体化的基础工作,要按照优化生产力和人口布局的要求,加强对城乡基础设施的统筹规划和建设,加快城乡一体化的基础设施建设,重点加强高速公路、干线公路和乡村道路建设,形成干支相连、区域成网、城乡通达的公路交通网络。加快城乡一体化的公共服务设施建设,重点加强农村供水供电网络、垃圾及污水收集处理设施、广播电视设施建设,促进城市公共服务设施向农村延伸。

四是推进城乡社会事业一体化。大力发展教育、科技、文化、卫生、体育等社会事业,加快推进社会事业向农村延伸,使城乡居民共享现代文明。进一步提高义务教育的普及水平,大力发展高等教育、职业教育、成人教育和城乡社区教育,重点加大农村基础教育投入,合理调整农村学校布局,改善农村办学条件,提高农村教师待遇,使城乡居民享有平等的教育机会。加快建立完善覆盖城乡的疾病预防控制体系、医疗救治体系、突发公共卫生事件预警和应急体系,重点加强农村社区公共卫生服务网络建设。进一步完善农村计划生育管理服务体系,着力提高人口素质。加快城乡文化体育基础设施建设,大力开展文明城市、文明社区和文明家庭创建活动,全面推进全民健身计划,丰富和活跃城乡居民文化生活,积极倡导文明健康的生活方式。

五是以城乡劳动力充分就业和人人享有社会保障为目标,推进城乡劳动就业与社会保障一体化。劳动就业和社会保障的城乡平衡是城乡一体化的前提。要实施积极的就业政策,以经济的持续快速协调健康发展带动就业容量的扩大,以产业结构的战略性调整促进就业结构的优化,为城乡劳动者提供更多的就业机会和稳定的就业岗位。加强城乡劳动力培训,不断提高劳动者素质,增强城乡劳动者的就业能力。建立健全工资调整机制,逐步提高企业最低工资标准,使城乡居民能够分享经济发展的成果。加强城乡劳动者特别是农村进城务工人员的劳动权益保护,逐步消除企事业单位劳动用工中城乡居民在劳动报酬、社会保障等方面的差异,实现同工同酬同保障。进一步完善城乡社会保险体系和救助体系,完善失地农民参加城镇职工基本养老保险办法,进一步保障失地农民的合法权益。鼓励农村居民中有一定经济实力者参照城镇自由职业者参加基本养老保险。积极改革和推进以农村养老保险为龙头的保险制度。完善城乡最低生活保障制度,建立健全城乡孤寡老人的集中供养制度。加大政府对合作医疗的资助力度,逐步提高合作医疗的保障水平。六是支持农业产业化、农业基础设施、城乡经济一体化建设,支持农业增产、农民增收和农村经济社会又好又快发展中,积极发挥大银行作用,稳步加大农村地区金融服务,在信贷投放规模和资金较为紧张的情况下,对于符合条件的支农涉农贷款予以重点支持;同时,着力支持农业和粮食生产的上游农资生产企业与下游农资产品的加工企业,把“支工促农”作为加强和改进对农业农村金融服务工作的重要途径。并通过有步骤地将银行卡、电子银行等一系列现代金融产品推广到农村,积极运用网络信息技术和现代化管理手段,让农民得到更实惠、更便捷的金融服务。在“以工辅农、以商辅农”工作实践中,银行应通过服务农业上下游产业链、支持农业产业化发展,联结工业与农业的融资,对涉农工业企业的信贷支持来反哺农业生产和农村建设,有效降低了信贷支农成本和信贷风险,满足了新农村建设的信贷资金需求。

实现经济平稳较快发展,县域经济不可或缺,扩内需、保增长,农村的潜力很大。牢牢把握新农村建设这一任务,协调推进农村城镇化。要减少农民,就必须大力推进县域的工业化和城镇化。促进农民增收的关键在就业。在充分挖掘农业内部增收潜力的同时,要大力拓展农村非农就业空间,重点是要稳定和扩大就业岗位,开展企业用工与返乡农民工岗位对接,支持企业多留用农民工;采取以工代赈等方式,引导农民参与农村基础设施建设;城镇基础设施建设和新增公益性岗位也要尽可能多用一些农民工。因此,我们要把农村的城镇化提到一个重要的位置来加以研究,我们湖南湘林人造板有限公司也将按照“141”城市空间发展战略布局,在加快建设“四大组团”的同时,加快新村镇建设步伐,努力形成城镇化与新农村建设“双轮驱动”的发展新格局。作者单位:湘林集团湖南湘林人造板有限公司

第三篇:全面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

党的十六届五中全会通过的《建议》提出,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是我国现代化进程中的重大历史任务,要按照“生产发展、生活宽裕、乡风文明、村容整洁、管理民主”的要求,扎实稳步地加以推进。要统筹城乡经济社会发展,推进现代农业建设,全面深化农村改革,大力发展农村公共事业,千方百计增加农民收入。这是党中央根据我国经济社会发展进入新的历史阶段作出的一项重大战略决策,对于我们做好今后几年“三农”工作,促进农村经济和社会全面发展,具有重大意义。

一、正确认识“十五”期间我县农村改革发展取得的巨大成就和今后所面临的问题。

党中央、国务院和各级党委政府高度民主重视“三农”工作,把解决“三农”问题作为全党、全部、全局工作的重中之重。五年来,采取了一系列重大的方针政策和决策部署,认真贯彻落实,取得了明显成效。概括地说:农村改革迈出了重大步伐,农村经济发展取得巨大成就,农村面貌发生显著变化。

(一)、农村改革迈出历史性步伐。“十五”时期,我县实施了具有里程碑式的三大改革。

1、实行农村税费改革。从2000年我县在全省率先推进了农村税费改革,当年取消了村提留乡统筹及专门面向农民征收的行政事业性收费,取消了生猪屠宰税和农林特产税,取消了统一规定的农村积累工和义务工制度。2001年开始实施第一轮农村税费改革,全县农民负担总额较2000年减少5250万元,下降36。2003年,按照“四个不变”、“三个降低”,调减农民负担,全年农民负担8911.5万元,较上年减少946万元,下降7.2。2004年,进行新一轮税费改革,调减农业税3个百分点,将农业税从7降为4,同时取消了二三产业交积累,全县农民负担总额4817.9万元,较上年减少4093.6万元,下降45.94。2005年农业税全面免征,持续了两千多年的“皇粮国税”宣告终结。

2、实施镇村机构改革。为搞好农村税费改革的配套改革,从2001年开始,全县实行了乡镇、村组行政区划调整,乡镇由30个合并为14个,行政村有427个合并为250个(含农村居委会),5108个村民小组合并为2909个。2004年开展了村级核编定员、竞争上岗工作,全县共精简村组干部2819人,使村组干部已降到1735人,村平6.6人,精简率达到62.3。

3、搞好农业服务体系改革。今年对全县镇级农技推广和农经服务体系进行了综合改革。全县农技、农经、水产、畜牧、林蚕、农机六大镇级农业农经服务机构,经改革综合设置为两个服务中心(农业技术推广服务中心、农村经济管理服务中心)和一个区域站(水产技术指导站)。核定上岗名额270名(含植物检疫人员、动物检疫防疫监督员30名),县保留聘用人员名额60名,合计330名,上岗率39.5。

“三大改革”,放开了农民的手脚,让农民得到了实惠,解放和发展了农村生产力,改善了党群关系,具有重大的现实意义和深远的历史意义。不仅全面免征农业税及附加,还对农民发展生产进行直接补贴。全县2005年实行粮食直补、良种直补和农机补贴累计达415万元,更大的减轻了农民的负担。

(二)农村经济发展取得巨大成就。

“十五”期间我县大力推进农业和农村经济结构战略调整,加快农业产业化、农村工业化和城镇化进程,农业结构、农村产业结构、农村劳动力就业结构及城乡结构发生了重大的变化,农民收入持续稳定增长。2005年农民人均纯收入可达5030元,人均增加628元,增长14.3。“十五”期间农民人均纯收入年增长9.03。“十五”期间农村经济的成就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

1、特色农业不断做优。农业效益不断提高。大力调整农业结构,围绕品种调优,效益调高,传统产业调大的思路,进一步加大农业结构调整的力度,水稻、水生蔬菜、水产、水禽“四水”特色更特。常年水稻种植面积71万亩,以荷藕、慈菇为主的水生蔬菜种植面积15万亩;以地方“六小”品种和“宝应湖”大闸蟹为特色的水产养殖面积51万亩;以鹅、鸭养殖为主的水禽近1000万只,市场占有率不断提高。东有藕慈、西有特水、南有棉经、北有瓜菜、中有畜禽的区域化种养格局进一步显现,农业效益不断提高,拉动农民增收的作用不断增大。

2、劳务经济不断增速。坚持将发展劳务经济作为促进农民增收的核心工作来抓,成立县农村劳动力转移输出办公室,建立农村劳动力资源与输出台帐,加强农村劳动力职业技能培训,成立劳务中介组织和县职介中心,开拓劳务市场,搞好典型引导,有序组织农村劳动力转移输出。至2005年,全县转移输出农村劳动力27.6万人,较2000年增加近12万人,年均增加2.4万人,农民非农产业就业率已达66。

3、生态农业不断做亮。坚持实施生态县发展战略,以发展有机农业为着力点,大力发展生态农业,“三品”农业基地比重不断提高,种植业已达45.4,畜禽业达35,水产业达60。2003年,编制了《宝应县有机产业发展规划》,建成了有机稻米、有机藕、有机蟹、有机食品专用肥四大有机基地。2004年被列为国家有机食品基地示范县,试验性地开展30个基地建设工作,总面积达5.6万亩,涵盖粮食、水产、畜禽、蔬菜、瓜果等五大类12个品种;与科研部门合作,结合宝应的生产实际,制定了有机稻米、有

机蟹、有机藕等12个有机产品操作规程,其中5个成为省标。今年7月通过国家环保总局组织的创建国家有机食品基地示范县验收组验收。

4、品牌农业不断叫响。大力实施品牌战略,抓好农业品牌创建,至2004年全县农产品商标已有115个,其中“三品”品牌45个(有机食品4个,绿色食品8个,无公害农产品33个)。尤其在荷藕产业品牌创建方面成效显著,全县以荷藕加工为主的混合蔬菜,远销欧美和东南亚国家,日本市场藕制品70来自我县。2004年6月,被国家质检总局批准为荷藕原产地域保护。

5、“龙型”产业不断做强。通过政策扶持,引导“三资”投入,培植农业龙头企业,推进农业产业化经营。已形成15家农产品龙头企业,其中10家农产品加工企业成为省市重点农产品龙头企业,荷仙集团2003年成为国家级重点龙头企业。兴办了兴泰农牧生猪产业化、宝泰米业产业化、维盛板业、纺纱起毛布等加工项目,推进了粮油、藕菜、棉花、林木、畜禽水产五大产业的发展。到年底,农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可达85个,农民组织化程度不断提高。

(三)农村面貌发生显著的变化。

“十五”以来,我县大力调整国民收入分配和财政支出结构,加大支持农业、农村和农民的力度,努力改善农民生产生活条件,改变农村面貌。

1、农村实事工程稳步推进。2001年至2005年,全县支农投入累计万元。2003年,省委、省政府决定兴办农村公路建设、改水、农村新型合作医疗、草危房改造、农村税费改革等“八件实事”。至2005年,全县累计共建成农村公路通车里程达751公里,基本实现了村村通公路。自实施农村改水攻坚三年以来,截止目前新增自来水受益人口达14.1万人。已全面实施了以大病统筹为主的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制度,全县覆盖率在85以上。全县改造农村草危房达1446户,低保工作做到应保尽保,截止今年年底,全县农村低保共有3907户、9395人,年实发保障金406万元,比上年增发250万元。

2、农业基础设施得到加强。四年来尤其是2003年洪涝灾害袭击后,对水毁工程的修复,农田水利投入不断增加。五年累计农田水利投入2亿元,农业综合开发投入3691.17万元,完成水利土方5289.3万方,改造中低产田10.1万亩,建设吨粮田11万亩,防汛抗旱能力和农业综合生产能力进一步增强。农业生产综合机械化水平达82,农机总动力达34万千瓦,分别较2000年提高了6个百分点和2.36万千瓦,农田有效灌溉面积83.28万亩。农业利用“三资”有效地促进了基础设施建设和园区开发,全县累计实施农业“三资”项目457个,总投资达12.5亿元,投资到账9亿元;引进实施农业外资项目15个,总投资3500万美元,投资到账2003万美元。通过引导客商带品种、带技术、带资金,建立农业园区,全县已经形成了“一区五园”<江苏省宝应湖有机农业开发区、江苏省渔业(宝应)科技示范园、正润生态园、莲藕生态观光园、金玫瑰园、金禾西瓜示范园>为主的农业园区格局。

3、农村精神文明建设常抓不懈。近年来,我县把推进农村精神文明建设,思想道德教育作为农村精神文明建设的基础性工作;把普及科技知识、移风易俗作为农村精神文明建设的重要任务,加强农村思想文化阵地建设;抓好载体建设,积极开展文明村镇创建、“十星级文明户”创建、环境综合整治、“双文明”共建等各项活动。与此同时,还大力发展农村科学、教育、文化、卫生等事业,农村的面貌焕然一新。

但从我县现状来看,一是经济总量规模小,镇村经济发展不快,村与村差距大,镇村债务还较重,农村面貌变化不快,脏乱差现象十分突出;二是农业生产水平不平衡,农业科技含量不高,农业基础设施差,发展的后劲严重不足;三是农民收入水平低,文化素质低,就业技能差,农民自我教育、自我管理的能力不高。

二、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目标要求。

当前我们正在为全面建设小康社会这一宏伟目标而奋斗,而实现这一目标,重点在建设农村、难点在富裕农民。当前,我们存在“两个反差”:城镇居民收入增长较快与农民收入增长较慢的反差、城市面貌变化很大与农村面貌变化较慢的反差。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不仅是将改革发展成果惠及千百万农民,把他们带入全面小康和现代化的迫切需要;而且是扩大国内市场需求,为国民经济持续快速发展提供强大动力,从总体上加快小康和现代化进程的迫切需要。我们还要看到,我国人口多,农村人口比重大,即使将来城市化率达到50、60,仍有几亿人居住在农村,必须建设新农村,实现城乡共同繁荣和进步。

党的十六大和十六届四中全会提出了统筹城乡社会发展的要求,胡锦涛总书记提出了“两个趋向”的重要论断,各地各部门对解决“三农”问题的理解不断加深,一个关心农业、关注农村、关爱农民的社会氛围正在逐步形成,为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提供了较好的思想基础。我国国民经济持续较快发展,综合经济实力不断增强,近几年对解决“三农”问题的财力、物力支持力度越来越大,为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提供了良好的物质基础。改革开放以来,广大干部和群众为农村经济和社会的发展作了艰苦的探索和实践,积累了丰富的经验,取得很大成效,为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提供了扎实的工作基础。十六届五中全会指出要按照“生产发展、生活宽裕、乡风文明、村容整洁、管理民主”的要求推进新农村建设,这涵盖了农村生产力发展、农村精神文明建设、民主法制建设等方方面面,体现了经济文明、政治文明、文化文明、社会文明四位一体,有很强的综合性。中央十六届五中全会提出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是在新的历史背景中,在全新理念指导下的一次农村综合变革的新起点。五中全会指出,要按照“生产发展、生活宽裕、乡风文明、村容整洁、管理民主”的要求,扎实稳步地加以推进,这实际上指明了新农村的目标要求。

生产发展,主要是指在推进农业和农村经济结构调整中,农业生产尤其是粮食生产要稳步发展,做到粮食增产、农业增效、农民收入和绿色生态环保几方面的统一。

生活宽裕,主要是指在生产发展的基础上,农民的收入逐步提高,衣食住行的条件不断改善,生活水平和生活质量明显上升,生活条件更好,城乡差别缩小。

乡风文明,主要是指农民群众的思想、文化、道德水平不断提高,崇尚文明、崇尚科学、社会风气健康向上,教育、文化、卫生、体育等事业发展逐步适应农民的需求。

村容整洁,主要是指脏乱差状况从根本上得到治理,生态环境、人居环境明显改善,社会秩序稳定,村容村貌整洁。

管理民主,主要是指在农村党支部领导下,健全和完善民主选举、民主决策、民主管理、民主监督等村民自治机制,不断增强农民群众的自我教育、自我管理能力。

这“五句话”的目标要求,既源于实际,又指导实际,既来自群众,又造福群众,它同我党在农村全面建设小康社会与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目标要求相一致的。生产发展、生活宽裕,属物质文明建设范围,是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物质基础;乡风文明、村容整洁,属精神文明建设范围,是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精神动力;管理民主,属政治文明建设范围,是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政治保障。

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是一个历史的动态过程,不可能一蹴而就,更不可能一劳永逸,要持之以恒。首要的是认清它的战略意义和现实意义,提高建设的自觉性。它的战略意义主要体现在: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是国家战略的新体现;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是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新趋势;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是落实科学发展观的新举措;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是现阶段深化农村改革的新探索;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是破解“三农”问题的新途径。

三、结合我县实际,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具体措施和思路。

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必须抓住关键,突出重点,着力在“新”字上下功夫。把全县农村建设成为“生产发展、生活宽裕、乡风文明、村容整洁、管理民主”的社会主义新农村。按照物质文明、政治文明、精神文明、社会文明、生态文明共同发展的要求,制定具体的、可操作性强、又不过于繁琐的措施,要坚持因地制宜、分类指导、分类实施、整体推进的原则,不搞一个模式,不搞一刀切,不搞强迫命令,防止形式主义。因此,我们要以推动城乡统筹发展为根本;以稳定粮食生产为基础;以建设现代农业为方向;以调整农业结构和农业增长方式为手段;以增加农民收入为目标;以改革开放为动力;以加强农村基础设施建设为保障;以全面提高农业农村经济发展为主要任务。重点要做到“五新”:

1、发展壮大新产业,实现农民持续增收。建设新农村的首要任务,就是推进现代农业建设,而现代农业建设必须以产业的发展壮大为支撑,这是富民兴镇强县、转移农民、减少农民、富裕农民的根本之所在。一要大力发展农村工业。充分发挥我县县属工业基础雄厚的优势,紧紧围绕工业主导产业和六大特色行业发展农村工业,加强产品配套衔接,促进城市工业和产业链条向农村延伸。结合“十一五”时期工业布局调整,认真做好农村工业发展的规划布局。进一步加快县“两区四园”开发和建设,加大招商引资力度,打造县城经济圈,带动县域经济加快发展。积极引导各类工业企业向园区集中,实现集群化发展,避免“小散低弱”现象。二要用工业理念谋划农业发展。发展农业必须改变传统生产模式,积极引入新观念、新思路。加快建设富民经济小区和现代农业园区,采取政府指导、企业运作、多元投入、农民参与的方式,加速推进农业的产业化经营和标准化生产。大力发展特色农业,生态有机农业,尤其是着力培育一批牵动力强、辐射面广的龙头企业,形成适应市场需求的名优产品和优势产业。加大农业内部产业结构调整力度。三要全面搞活农产品流通。适应农村工业化和农业现代化的发展要求,进一步深化农村流通体制改革。充分发挥农村经纪人在搞活农产品流通中的作用,积极发展现代物流等新型业态和流通方式,大力开拓国内国外两个市场,努力提高农产品的市场占有率。四是着力寻求农民增收的途径。必须采取综合措施,广开农民增收渠道,在更大范围内寻找增加农民收入的新途径。通过优化农业内部结构,发展现代高效农业,走内部挖潜增收;要靠农业产业化经营,做大龙头企业,实现二次分配,增加农民收入;要靠农业国际化、知识化和信息化提高我县农产品在国内外市场中的份额,让农民在国内外市场中多赚钱;要靠工业化、城镇化减少和分流农业人口,为农民提供各种社会保障;要靠我国强农惠农政策,让农民分享经济增长的成果,提高农民从国民经济的二次分配、各种补贴和税费减免中增加收入。

2、规划建设新村镇,改善农村物质条件。切实加强乡村规划,改善村容村貌,既是改变农村长期落后的生产生活方式的重大变革,也是加快城镇化进程、建设新农村的环境依托。“社会主义新农村”应包括新房屋、新设施、新环境、新农民、新风尚五个方面,比较直观的是前面三个。一要规划先行。把农村的建设和发展纳入全县总体规划建设和管理体系,使城镇社区与农村村落、居住区与畜禽饲养加工区、工业园区与农产品基地、基础设施与生态环境,特别是城市功能拓展与农村产业结构调整作为一个有机的整体,同步进行规划布局,统筹加以推进。在完善城镇总体发展规划的基础上,加快编制和建立县城、中心镇、中心村等系列规划体系,努力形成分工明确、功能互补、配套完善、环境优美、协调发展的城镇及村镇发展格局。自然村庄的密度规划要掌握在耕作半径三里路以内,人口在800人以上为宜,这样各种设施配套最经济合理。村庄风格要体现“古有古的风格、乡有乡的味道”,本身就是特色明显的村庄,不仅要保留还要加强保护,沿运、东荡的村庄面貌不能千篇一律。严格执行“规划一张图、审批一支笔、建设一盘棋、管理一个法”的制度,确保规划的权威性、统一性和导向性。二要因地制宜。近城远郊情况各有不同,在推进城镇化的过程中,必须从实际出发,因地制宜,分类指导,逐步到位。对位于城区的“城中村”,实行撤村建居、撤乡建街,建成城市新型社区,全面实现城市化;对城乡集合部规模较小的村庄,通过土地整理置换、异地腾迁等办法,按照城市住宅标准建设农民新村,实行市民化管理;对远郊规模较小的村庄,推动其逐步向乡镇和交通便捷的地区集中,逐步减少自然村,扩大小城镇规模;对新一轮规划保留的村庄,积极开展以“三清三改”(清垃圾、清河道、清路障、改水、改厕、改圈)为主要内容的环境整治,使村容村貌明显改观。三要夯实基础。基础设施建设的重点要从城市向农村扩展,加强村镇公共设施和公益设施的建设投入,使农民尽可能多地享受到新农村建设的成果,与城市居民共享现代文明。加强村镇生态环境建设,积极发展环村林、环宅林,加快村外畜牧小区建设,大力整治河流污染,切实改善供水设施和条件,努力营造良好的生产和生活环境,实现人与自然和谐发展。

3、建立健全新组织,加强农村社会化服务。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要加快形成有利于农业、农村发展和农民增收的市场体制,用市场机制和办法有效组织农民进入社会化大生产、大流通,激发广大农民走向市场、自主创业的内在动力。加快改造提升村集体经济组织,积极推广股份合作制,逐步把传统村集体经济组织改造成社区型股份合作制公司,形成与市场经济相适应,与国际惯例接轨的新型经济实体,力争用3至5年的时间,将全县农村所有集体经济组织都改造成新型经济实体。加大基层站所事业单位的改革,不断转变职能、完善服务功能,建设更多为农民服务的新组织。创新党的组织形式和工作模式,按照地域相邻、行业相近、优势互补、便于管理的原则,积极探索党支部或党小组建在协会上的组织形式,把党组织活动和协会活动有机结合起来,实现二者良性互动。

4、培养造就新农民,提高农村文明程度。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离不开培育和造就新型农民。努力提高农民的整体素质,造就一大批具有一定专业技能、较高思想道德水平和良好守法素养的新型农民,这是把农村巨大人口压力转化为人力资源优势的根本途径,也是持续推动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力量源泉。一要加快发展农村教育事业,实现城乡教育均衡发展;二要大力推广农业适用技术,增强农民致富本领;三要积极探索建立农村社会保障体系,解决农民的后顾之忧;四要深入开展农村精神文明创建活动,提升农民素质修养。

5、建设树立新作风,提高基层组织战斗力。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关键在党,关键在干部。要结合开展保持共产党员先进性教育活动,以“亲民、爱民、富民”为目标,切实增强农村基层党组织的凝聚力、战斗力和创造力,不断提高基层党组织服务人民群众、加快推进新农村建设的工作水平,促进党群干群关系全面改善,党风政风焕然一新。要按照政治坚定、求真务实、开拓创新、勤政廉政、团结协调的要求,选好配强乡镇、村领导班子,努力把农村基层党组织建设成为贯彻“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建设新农村的组织者、推动者和实践者。要切实加强党员教育管理工作,着力健全“党员经常受教育、群众长期得实惠”的长效机制。要加强农村民主法制建设,完善“一事一议”筹资筹劳和村务公开等制度,深入开展民主管理示范活动,保障村民对新农村建设的知情权、参与权和监督权,全面提高基层民主决策、民主管理、民主监督的水平,不断激发广大农民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

第四篇:全面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

全面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

2009年,是洪湖乡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取得突破性进展的一年,在这一年里,该乡针对农村普遍存在“屋内现代化,屋外脏乱差”的生活实际,以建立健全村民事务理事会为契机,开展了一场改变农村面貌的活动,同时在该乡4个村小组进行了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直接惠及农户240多户,1400多人受益,80%的村委会在此建设范围之内。

2009年初,该乡党委、政府为落实上级关于新农村建设工作精神,适应当前迅速发展的形势,经过认真调研,安排了路底新汪村小组、板桥上板桥村小组、板桥黄柏源村小组和官坊周家村小组为今年的新农村建设示范点,由于涉及的村委会较多,工作量大,为顺利完成建设工作任务,该乡成立了由乡党委、政府主要负责人任组长的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领导小组,统一领导、协调全乡的新农村建设工作,并由党委副书记任办公室主任,集中时间和精力具体抓落实。领导小组下设4个工作组,由各自驻队的分管领导和乡干部组成,具体负责各建设点的组织、协调和指导,在工作组和村支部的组织下选举各村村民事务理事会,负责本小组新农村建设的日常工作和组织实施。通过层层抓落实,分工明确,责任具体到位,为新农村建设工作的顺利完工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新农村建设工作是一项复杂的系统工程,也是一项为民造福的民生工程。如果没有全民的参与和支持,那么新农村建设工作开展起来是非常困难的。该乡党委、政府充分认识到这一点,因此在实施的过程中,该乡各个工作组全体成员通过入户走访、发放宣传资料等形式向村民宣传新农村建设的意义和目的,召开村民大会和党员代表大会商议重大的决议,使全 1

体村民最大限度地参与进来,出谋划策,充分地调动了村民参与新农村建设的积极性和热情,为该乡新农村建设工作的顺利完成奠定了良好的群众基础。

在该乡全体干部群众的共同努力下,经过精心规划和科学施工,2009年底,该乡4个新农村建设点全部顺利完成。原来肮脏泥泞的小道变成了一条条干净平坦的大道;原来一片片水洼地变成了一块块平整的水泥地;原来杂乱的草堆变成了路两旁整齐的景观树。在新农村建设中,各村累计完成浆砌水沟7000余米,硬化道路14000余米,房前屋后路面硬化12000平方米,拆除空心房、牛栏、露天厕所以及其他危险建筑物310余栋,完成改水、改厕200余户,建设沼气池170多个,使各个建设点实现了道路畅通,庭院净化,初步完成村庄绿化美化的目的,改善了百姓生活环境,提升了百姓生活水平。

第五篇:以体制改革推进新农村建设

与“十一五”规划对新农村建设提出的五个要求(“生产发展、生活宽裕、乡风文明、村容整洁、管理民主”)相比,胡锦涛12日的讲话和昨天温家宝的讲话中都增加了改革方面的内容。我们理解,这是因为,要建设新农村,首先必须激发农村自身的活力。而要激发农村自身的活力,就必须充分发扬和尊重农民的首创精神,坚持和完善改革开放以来被实践证明行之有效的制度和政策,全面深化农村改革。就此而论,改革是推进新农村建设,实现上述五个目标的途径。

当前,农村还存在许多关系其长远发展、影响农民切实利益的现实问题急需通过改革来给予解决。比如,市场农业的发育还很不成熟,市场配置资源的机制尚不健全,农户没有真正成为完整意义上的市场主体,生产要素市场发育明显不足。再如,农村土地流转机制不灵活,未能建立健全有效的土地流转与集中机制,妨碍了土地的适度规模经营和农业增长方式的转变。又如,国家支持保护农业的政策体系也尚未形成,导致农村基础设施供给不足,生产潜力下降,农村公益福利事业的投入严重滞后于城市。此外,在城市化过程中,不清晰的农村土地产权制度为侵害农民的利益提供了可能,等等。

所以,在新农村建设中,需要推进一场以巩固税费改革成果为主要内容的农村综合改革,这也是从农村当前情形出发而可以迅速推行的改革。取消农业税的积极意义是显而易见的,但也使农村原有的深层次矛盾更加凸显。如何遏止各种乱收费乱摊派乱罚款卷土重来,避免农民负担反弹;怎样从财力上保证基层组织正常运转等。这些问题都与农民的现实利益密切相关。因此,围绕巩固农村税费改革的成果,必然要提出加快推进涉及面更广、层次更深的农村综合改革的任务。

建设新农村,单有基础设施、文化、教育、医疗等公共产品和人居环境的改善是不够的,还须升级软环境,如科学化的管理、良好的民风习俗等方面的培养。而这一切,都要有完善的融资环境和足够的资金保障作支撑。温家宝在讲话中就指出,要下决心调整国民收入分配结构,扩大公共财政覆盖农村的范围,加强政府对农村的公共服务,将国家基础设施建设的重点转向农村。今年,要做到国家财政支农资金的增量高于上年,国债和预算内建设资金用于农村建设的比重高于上年,其中直接用于改善农村生产生活条件的资金总量高于上年。

有了国家财政的大力支持作为保证,在农村综合改革和新农村建设中,还应该积极推进农村金融改革。世界多数国家在实现农业现代化的过程中,长期的政策性金融都起了重要作用,中国农村现在缺的就是这种长期的政策性金融。

在全面推进农村的综合改革中,还有一个重点是推进乡镇机构、农村义务教育和县乡财政管理体制改革,逐步建立精干高效的农村基层行政管理体制和覆盖城乡的公共财政制度。作为农村税费改革配套措施之一的乡村机构改革,几年实施下来的效果并不理想。特别是村级组织,因原有农村收费项目被取消,而新的收入来源———国家财政转移支付维持村级正常运转和村干部误工补贴都不够,更不用说兴办村级公益事业了。

当然,在全面推进农村改革中,必须强调要保持土地家庭承包经营制度等行之有效的制度,这是前提。

市场经济条件下如何建设新农村,对我们来说是一个全新的课题。从农村情况来看,改革是其中不可缺少的一环。只有深化改革,推进体制创新,才能巩固和发展农村税费改革已经取得的成果,也才能保证农村经济社会的稳定发展和新农村建设的顺利推进。

下载“以工扶农”全面推进新农村建设word格式文档
下载“以工扶农”全面推进新农村建设.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

    全面推进新农村建设的思考

    全面推进新农村建设的思考农业、农村、农民“三农”问题,始终是党中央国务院关心关注的重大问题。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是党和国家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推进工业现代化,城镇化进程的......

    ××以“×个加强”全面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指导员工作

    ××县以“五个加强”全面推进社会主义 新农村建设指导员工作 ——2011年××县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指导员工作总结 根据××区党委、××市委的部署和要求,××县于2011年×......

    以农民为本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

    以人为本的“人”是指全体中国人民,包括8亿农民。农民是农村的主体,是农业的主人,从一定程度上说,农业、农村问题都是农民的问题。因此,在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实践中,必须坚持以......

    以农民为本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

    以人为本的“人”是指全体中国人民,包括8亿农民。农民是农村的主体,是农业的主人,从一定程度上说,农业、农村问题都是农民的问题。因此,在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实践中,必须坚持以......

    全面推进大众村新农村建设工作

    全面推进BB村新农村建设工作2006年在后盾单位、AA镇政府与及相关职能部门的大力支持下,在挂点市领导许焕杰主席等领导的关心帮助下,我带领驻村工作组抓重点纾难点开展了一系列卓有......

    充分发挥统战优势 全面推进新农村建设

    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是党中央从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全局出发做出的重大战略部署,是我国现代化进程中的重大历史任务,是一个全面推进农村经济建设、政治......

    以扎实的群众工作推进新农村建设

    农民是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主要力量。农民的认识不统一、觉悟不提高、积极性得不到充分发挥,新农村建设就难以有大的进展。因此,扎扎实实、深入细致地做好农村群众工作,充分发......

    以创先争优为动力推进新农村建设

    以创先争优为动力推进新农村建设 河南省南召县城关镇沙坪村党支部把创先争优活动作为推进新农村建设的强大动力,积极发挥战斗堡垒作用,组织党员和群众在增加农民收入、改善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