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读后感(一)
读《雷锋—我们时代的道德地标》有感 雁城路小学五年级二班唐小婷
宁静的夜晚,我从书包里拿出刚买的书--《雷锋--我们时代的道德地标》,一看到书名,我就被深深地吸引住了。雷锋,这个家喻户晓的名字,但我也只是听说过而已,他究竟是个什么样的人呢?于是我便迫不及待地翻开书如饥似渴地阅读起来。当我把这本书认认真真地读完时,我的心久久不能平静。
雷锋出生在湖南的一个贫苦农民的家庭里。他不满7岁就成了一个孤儿,吃不饱,穿不暖,在苦难中受尽了折磨。解放后,在党和人民政府的关怀与帮助下,雷锋背上了崭新的书包,终于有书念了。每天早晨,他比所有的同学都来得早,总是第一个先进教室,然后放下书包,擦黑板,抹窗户,整理桌椅,一刻也不肯闲着。他的学习成绩很好,小伙伴都羡慕他,觉得雷锋头脑聪明。雷锋却说:“哪里是我头脑聪明,我是笨鸟先飞,不愿意白白浪费时间。多认一个字就多了一点积累。”他不仅学习成绩好,而且热爱劳动,喜欢帮助有困难的同学。
而我们呢?我们这些中国的“小公主”、“小皇帝”有爸爸妈妈的精心呵护,生活得无忧无虑,要吃有吃,要穿有穿,衣来伸手,饭来张口,父母为我们做好了饭菜,我们却
不领情,还挑三拣四,这个不好吃,那个没味道,好像父母为我们所做的一切都是应该的。我们只要遇到一点困难,就不知所措,受到一点委屈,就只会发脾气,哭鼻子,整天只知索取,不知奉献。现在回想起来,觉得十分惭愧。
我决心从今以后做一个勤俭朴素、热爱劳动、热爱集体、关心他人的好学生。学习雷锋叔叔钉子般精神,刻苦学习。以雷锋叔叔为榜样,踏着雷锋叔叔走过的光明大道不断前进。
指导老师:徐店琼
第二篇:读后感一
三思而后言,细节定成败
——《幼儿园教育的50个细节》读后感
朱 琳
寒假期间,研读了《幼儿园教育的50个细节》这本书,感触颇深。拿到这本书时,封面上两个非常显眼的粗黑体“细节”两字,让我印象很深。细节蕴含在教育教学的方方面面,蕴含在教师处理班级日常工作的细微之处,细节的处理不仅是一个教师教育智慧、教育经验、教育能力的综合体现,也是标志着一个教师对教育的思考深度和对教育的热爱程度。书中围绕幼儿园教育实践中的细节问题展开论述,全书50个细节以案例的形式呈现,从语言运用、非语言行为、教学探索、环境创设、因材施教和处理突发事件这六个不同的侧面来反映当前我国幼儿园教育中需要引起高度关注的一些具有典型性的语言和行为,每个案例又分为“细节描述”和“细节透视”两个部分,使读者能够从案例的描述与分析中得到某种启发。这些案例中有教师身边的困惑和问题,有欣喜和收获,也有不经意的言行带给孩子的巨大影响,阐明了“教育无小事,事事从小做起”的道理,使读者深刻体会到“细节决定成败”,“教育机智”决定一位教师教育的路上能走多远。
作为一名幼儿园教师,我们的言行传递出的情感和价值判断,对于稚嫩而敏感的幼儿身心所产生的影响是不可估量的,一个手势、一个眼神、一句话语都可能给孩子带来深深的伤害,或者是莫大的鼓舞和改变,这些都需要教师长期的教育经验和不断的实践反思逐渐形成的正确的教育观和儿童观以作为基础,如果一个教师缺少对教育的那份执着的爱,如果老师缺少长期的对自己教育行为的反思,都不可能形成灵活处理教育教学的教育机智。正如书中第一编《语言运用》中“把你送到小班去”、“如果你不听话”、“不容商量的商量”、“那根指着孩子的手指”等案例中出现的情形,教师的随性而为、随口而言都会直接影响孩子的心里成长与发展。
雯雯是个依赖性比较强,能力比较差的孩子,在语言和动作能力上发展的并不是很好,遇到事情只会在一边张开嘴巴哭着,问她什么也只是点头和摇头算作回答。在集体活动中更是不够积极主动的,尤其是绘画活动,活动后一张白纸还是一张白纸。记得有一次集体绘画活动,内容是爱心彩虹,要求画出爷爷或奶奶的特征以及和宝宝之间的亲密关系。经过仔细引导,孩子们开始动笔绘画了,可是雯雯还是停留在白纸上,小手摆弄着记号笔,眼睛盯着白纸,一脸茫然。我瞄了她一眼,心想:算了,随她去吧。兜了
一圈雯雯还是空白的纸,顿时心里很不舒服,刚想批评她:你怎么懒得很呢!可是转念一想,我一定要让她画一次。于是我耐着心,问她:“雯雯怎么不画呀?”她闪着泪花回答我:“我不会画!”“那雯雯想画谁呢?想把爱心送给爷爷还是奶奶?”“奶奶。”“奶奶脸上有些什么呀?”“眼睛,鼻子„„还有皱纹。”“对的,那我们先画好奶奶的头,再添上眼睛鼻子嘴巴,奶奶年纪大了,长出了皱纹„„”我边说边握着雯雯的小手画着她奶奶的样子。画完后,雯雯看着这个“奶奶”开心的笑了,于是我顺势鼓励她画个自己:“雯雯画的奶奶真像,现在雯雯一定可以把漂亮的自己也画出来吧!”她似乎有了勇气,但还是不够大胆,我立马补充:“我们的雯雯长着一张像鸡蛋一样的小脸,大大的眼睛,小小的嘴巴,挺挺的鼻子,还有两天小辫子,多漂亮哦!”说完,在我的帮助下雯雯立马就动起手来了,嘿,画的还有几分相似呢!
通过这件事,我知道,不是孩子不会不愿意去尝试,而是教师该怎么引导,如何用巧妙的语言帮助他们去大胆的做一些从未尝试或害怕的事情。三思而后言,只有了解孩子的心理特点、知道事件背后的真正原因、清楚教师的言语对孩子将会产生怎样的后果,思量之后再去施教,才能解决教育教学中出现的问题,使孩子的行为习惯、价值判断、社会性发展、自信心以及自我意识得到提升。一名优秀的幼儿教师,她会以正面的、鼓励性的语言为主,用赞扬和欣赏的目光帮助每一个孩子,让爱洒满心田!
第三篇:弟子规读后感(一)
《弟子规》读后感
(一)冬则温,夏则凊,晨则省,昏则定。为人子女,冬天要留意父母亲穿的是否温暖,居处是否暖和。夏天,要考虑父母是否感到凉爽。每早起床,一定要看望父母亲,请问身体是否安好;傍晚回来了,要向父母报平安。尊长敬老要表现在一日生活之中,体现在细微小事之上。“冬则温 夏则凊”,借用到企业管理中的意义在于:一要建立员工与企业荣辱与共、同舟共济的温暖关系。一方面企业各级领导要关心员工的生活冷暖,积极为他们排忧解难,使他们安下心来工作。另一方面,员工要把企业当成自己的家,像爱护家那样爱护企业,像建设家那样建设企业。这样才能让领导放心,也是对领导最大的尊敬。在企业,员工上班时相互之间的问候,下班时说一声“再见”,体现了大家庭的温暖,也希望把“您好、再见”等礼貌用语扩展到所有顾客,来展现企业的文明形象。二要坚持定期汇报制度。冬、夏、晨、昏就是对“定”的时间性要求。重大事情应该马上上报,一般请示工作都在早上进行,或开早会解决。计划、销售、财务等部门掌握的日常数据,一般在晚上定时报告,有的单位用短信汇报,使领导心中有数。三要把领导身边的工作做细。如办公室是否卫生干净,有没有开水,茶叶用完没,文件整理好没,领导交办的事情办好没,窗户关好没,下班后关灯光门关电脑没?„„,目的就是让领导安心,从细小琐事中解脱出来,管好大事。四要每日总结反省自己。每天工作怎么样,成功的经验,过失的教训都应当有所反思。日有所记,月有所累,坚持数年,必有进步。
出必告,反必面,居有常,业无变。意思是,我们外出的时候须告诉父母,回来时报平安。无论生活还是工作,都要有规律,从事的职业不要随意改变。
“出必告,反必面。”在企业管理中,实际上是坚持“请假销假”制度。出去时必须要按级请假,并听取领导的出行交待。回来后必须要及时销假,并想领导作个汇报。部门负责人外出时,也要向员工把工作交待好再走,回来后及时检查落实了没有。有的同志出门时能够请假,蛋往往回来后不注意及时销假,“有去无回”,既不符合请假制度,也不礼貌。
“居有常,业无变。”强调的是敬业精神。“业贵在精”。自己的职业爱好、发展方向,只要认准了就不要随意改变,坚定信念,以顽强的意志去实现目标。如果今天干这个,明天喜欢做那个。今天在这个单位,明天到另外一个单位。挑肥拣瘦,见异思迁,或者身在曹营心在汉。工作不踏实,领导难信任。对这样的人,单位不知道怎么培养你,怎么发挥你的长处,也不可能委以重任。结果学什么都没学到手,干什么都没干好,最后吃亏的还是自己。我们提倡一专多能,但多能是一专基础上的多能。只有干一行,爱一行,专一行,才能精于本职,深于扩展,触类旁通,也有所成。
第四篇:八个一(读后感)
读《新课程下信息技术与学科整合能力培养与提升》有感
——每学期精读一本教育教学论著
大沈屯中心小学 黄 艳
本学期我都的教育教学论著是:《新课程下信息技术与学科整合能力培养与提升》。读了此论著以后,又加深了我对学科整合的了解。信息技术日新月异,信息技术与学科整合在提高教学质量方面有着不可替代的作用,作为新一代教师,应该积极适应新生事物,并能变为己用,使自己的业务能力在短时间内有一个质的飞跃。
以前总以为整合课,无非就是用计算机上学科课程呗。整合其实是一个系统的事物之间,根据他们之间的联系整体协调,通过相互的结合渗透,使系统各要素都能发挥最大的效益。新课程中的课程内容在不断地趋于综合,一门课程可以贯穿几门课程的只是,并且专门开设了一些综合课程,这就要求我们教师必须具备相宜的整合能力,切实努力提高自己的学科整合能力,必须对各学科进行科学的分析、筛选、综合等,找出其内在的联系,从而实施最优化教学,从而达到优化教学过程,提高教学效率的目的。以下是我这次学习中觉得提出注意的几点:
一、信息技术不是课件,整合课不等同与利用课件上课。把信息技术运用到课堂教学的目的是为了提高课堂教学效率、优化教学过程、突破难点、突破重点,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有很多多媒体课,是为了课件上课而上课,而不是为了上课去运用信息技术,有时甚至为了迎合课件,而改变了教学方法与思路。
二、提高警惕,不要走入误区。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越来越多 的高科技手段走进了课堂,信息技术辅助课堂教学已经被很多教师所采用。信息技术应用于教学,无论是对教学观,还是在教学过程中不仅具有创设情境、便于教师、学生交流等优点,而且扩大了学生的事业,变抽象晦涩为具体生动,从而大大提高了教学效率。但我们也发现,不少教师把信息技术应用于课堂教学时存在一些问题,甚至走入了应用信息技术就是学科整合的误区。
三、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将带来课程资源的变化。信息技术的飞速发展,网络资源的丰富性和共享性,都冲击了传统课程的资源观,课程资源的物化载体不再是单一的书籍、教材等印刷品,还包括网络以及音像制品等。生命载体形式的课程资源将更加丰富,学习者可以通过信息技术的通讯功能与专家、教师、学友等交流。
四、在这个信息飞速发展的今天,我们教师必须不断学习,掌握新技术,更新知识结构,提高自己的整合能力,才能适应不断发展教学的需要。
五、信息技术学科教师如何参与到课程整合?我觉得这是作为信息技术教师应该深思的问题。
1、信息技术学科教师应练好基本功,最大化发挥自身作用。信息技术的发展速度之快,是任何其他学科不能相比的。因此,作为专职教师,就应适应这种发展变化,不断提高自身的自学能力,同时充实、学习信息技术专业知识,完善自己的专业知识体系。
由于信息技术教师在掌握信息技术方面的优势,信息技术教师在课程整合过程中承担一些专业技术工作责无旁贷。其实,通过这些工作,信息技术教师在工作能力、业务能力上应该可以得到较大的提高。在这些工作中,信息技术教师不应仅是技术,服务的提供者,也应是信息技术使用的指导者,服务的受益者。而且在与其他学科教学接触中,信息技术教师还可以发现其他学科教师教学中的长处,弥补自己经验上的不足。
2、信息技术学科教师应广泛涉猎其他学科的知识。
信息技术学科与其他学科进行整合,就有很多的教学内容并不是纯学科或技术性的,有越来越多的内容与其他学科结合在一起。要求教师具有较高的文化艺术修养。例如,我第一次在上《Word2000中表格的绘制与修饰》一课中,在讲授表格修饰时,没有强调为什么要对表格进行修饰、表格修饰要达到什么样的目的和效果,而只是急于展示出自己制作的过程,简单地把几种色彩鲜艳的颜色堆砌在表格和文字的前景背景上,又把好看的花边用了三四种。这样一来,本来一张很清晰、简洁的表格被搞得模糊不清,文字难以辨认。在这样的引导下,小学生就很自然地效仿老师,把各种能用的修饰手段全都用上,结果,虽然学生学会了操作方法,但是做出的却是一张张画蛇添足的作品。课后,我究其原因,是因为当时我在课堂中缺乏培养学生非智力因素的意识,没有注意把审美的观点融人教学。因此,作为信息技术学科教师,我感觉平时要提高自身文化艺术修养,在课堂中有意识 3 地培养学生的一些非智力因素,比如让他们把每一幅画修改的更漂亮,或者注意养成良好的上机习惯等等。
3、信息技术学科教师应处理好师生关系,树立学生自信心,培养学生良好习惯。
信息技术课是一门实践性较强的课,学生的主体参与性更应得到充分的体现,这样才能使教学的质量得到提高。信息技术学科教师要引导学生敢于动手、敢于猜测、敢于尝试、敢于失败。要让学生树立“我能行”的自信心。这时教师还要注重培养他们良好的信息素养,正确引导他们了解在计算机上进行操作也要遵循法律规范,特别是在网络环境下进行操作的时候。当然,要让学生养成爱护机器设备的好习惯也很重要,因为在更多的信息技术与学科教学的整合的“综合性”课堂中,学生肯定会经常运用信息技术手段来学习知识,如果没有良好的信息技术素养和习惯,学生就不可能在课堂中一次次提高。可见,作为信息技术学科教师,其一个重要任务就是处理好师生关系,树立学生自信心,培养学生良好习惯。
另外,我认为信息技术学科教师在课堂中,可以尝试适当引导学生将计算机用于其他学科的学习,如在学习打字时,就可以利用计算机让学生写作业、写作文,在学习powerpoint2000时,就可以让学生做个人名片等等,甚至设立以计算机为工具的“综合课”,避免目前计算机课程中所存在的“学而不用”问题。对于有特殊要求和特殊兴趣 4 的学生,可引导他们选学一些例如计算机音乐创作、计算机绘图、计算机统计、计算机辅助设计等应用工具。
在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的进程中,信息技术教师处在十分关键的位置上。我相信凭着很强的责任心和敬业精神,通过自己不断钻研业务,信息技术教师能够熟练地应用现代教育技术进行课堂教学,在新课程标准的指导下,在进一步的研究探索中,信息技术学科教师一定会为教学改革开辟一片新的天地。
第五篇:道德经读后感(一)
[道德经读后感
(一)]
第一章
道可道,非常道,道德经读后感
(一)。名可名,非常名。无名天地之始,有名万物之母。故常无欲,以观其妙;常有欲,以观其徼。此两者同出而异名,同谓之玄,玄之又玄,众妙之门。第二章
天下皆知美之为美,斯恶已。皆知善之为善,斯不善已。故有无相生,难易相成,长短相较,高下相倾,音声相和,前后相随。是以圣人处无为之事,行不言之教;万物作焉而不辞,生而不有,为而不恃,功成而弗居。夫唯弗居,是以不去。
近年来,本人看了一些佛教理论书籍,和净空法师的《和谐拯救危机》,而起了学习中国传统文化的心愿。之前学习了反映儒家思想的《弟子规》,看了蔡礼旭老师等人讲解的光盘,对《弟子规》有了比较深入的了解,明白了一些日常行为处事应有的礼(行为规范),知道应该在日常生活中活学活用传统文化。
道家的清净无为的思想,以前有听闻,也很向往,因此也曾买了一些书籍自学,但是感觉学得很不到位,自己无法很好地理解,也很难举一反三,在生活中去运用。
这次有幸成为顾老师的学生学习《道德经》,能够有一位智慧的长者引领我们进入《道德经》这个宝库,去探究其中的宝藏,让我非常开心,而且开学前已经有两件事,让我提前感受了开心书院和顾老师的教育了:
1、顾老师这么好的学习班能做到不收学费,敞开大门,欢迎有缘人。一方面说明老师无私地向众生传授中国传统文化的境界,同时也说明这真是个好课程,才能让这么多功德主来支持、赞助这个课程。我要牢记书院在录取我的邮件中的这句话:“请珍惜无数功德主提供支持而成就给你的这份学习机缘,请努力学习,学有所成,回报众生的恩惠。”
2、9月18日的第一次讲课,恰逢我中学同学“四十不惑”的大聚会,由于也是难得一聚,所以我本想等同学聚会结束后再去上课,因此向老师请假晚到,但是老师在邮件中给了我这样一句话:“第一次,请准时出席。参加这个班,请严格要求自己。感谢!书院
顾瑞荣”短短的几句话,非常有分量,于是我虽有不舍,但还是心甘情愿地提前离开了同学聚会而准时赶来上课。
当然,第一次的听课,就让我感觉的确不虚此行!下面就谈谈对第一次讲课中所讲的第一章和第二章的读后感。
第一章中,印象最深的是“故常无欲,以观其妙;常有欲,以观其徼。”觉得这句话和佛教中“色即是空,空即是色”有异曲同工之妙。让我感悟到:现实生活中,我们既要超脱点,淡泊名利和物欲,不要把个人利益和享受看得太重,但是也要欣然接受生活中出现的种种,能够敏锐地体验其差别,去感受其中的丰富和美好,不要过分清高,将自己和他人孤立、和世界对立,读后感《道德经读后感
(一)》。
这让我想到吃素食的问题。虽然,从健康、环保、培养慈悲心的角度来讲,我们应该多吃素,但是,也不应过分排斥肉食,肉食中的某些营养成分和美味也是人体所需要的,偶尔尝尝也未尝不可,而且完全禁食肉食可能也会影响人际交往,在朋友聚会时显得与他人格格不入。不知这种想法是否正确,请老师指教。
第二章中,“天下皆知美之为美,斯恶已。皆知善之为善,斯不善已。”这句话挺难理解的,老师说:这实际上可以从2个角度去理解,一是,正因为有恶,才显示出了美,正因为有不善,才显示出了善;另外可以理解为:如果天下都认为美是美的,就是恶了。。。我觉得从文句上看,第二种的解释更顺一点,但是如何理解呢?不是善恶都有标准吗?比如法律和道德,不都是善恶的标准吗,为什么大家都认为是美的、善的东西,反而是恶和不善的了呢?那不就是没有是非了吗?不过,我想文革中的疯狂行为,也许可以解释这句话,那时候普天下都认为革命高于一切,什么经济发展、亲情都要让路,结果导致了中国经济的大倒退、几千年传统文化出现了断层,真是非常可悲、可惜!不知我的这种理解是否对,请顾老师开示。
“是以圣人处无为之事,行不言之教;万物作焉而不辞,生而不有,为而不恃,功成而弗居。”这是我非常需要学习的。由于本人从事的是律师行业,所以,养成了比较容易对别人说教的习惯,总以为自己的观点是对的,包括学习《弟子规》之后,常常会对家人、朋友说应该这样,不应该那样。这句经典让我知道我们应该效法天地,有博大的胸怀和度量,只对自己提要求,而不要总去对别人指手画脚、干涉别人的言行(除了还未成年的女儿,对其他人,我都是没有权利和资格去“教育”的)。一个人说什么不重要,怎么做才是最重要的,自己真的做好了,家人和朋友自会看在眼里,自会效法。而如果对别人总是“高标准严要求”,这是没用的,虽然自认为出发点是为别人好,但可能作用适得其反,长此以往别人会敬而远之的。要做到“常思己过,莫论人非”,这样,自己才会多一点进步,少一点烦恼。
顾老师在讲课中还说道:我们在亲密关系(夫妻或恋爱关系)中,实际上是很锻炼我们与人相处的能力,因为越是亲密的关系,越容易踩到对方的底线,越容易忽视对方的优点而只看到对方的缺点,我们要学会协调、沟通、包容。所以,我们要把亲密关系看做是一个修道的场所。
这话说得太有智慧了,又洒脱,不执著,但是也很务实。所谓我们要惜缘、随缘,在亲密关系中,应当放下个人的利益得失,放下对对方的控制,既要真诚相处,也要给双方一定的信任和空间,这样才能让这份关系更自在、更美好、更长久吧。
另外,我想请教老师关于读诵经文的事情。开始几天,我完整地读《道德经》,但是有些章节和内容不知所云,而且篇幅很长,读得没有感觉,之后,我就每天读第一章和第二章,读2、3遍,因为这是学过的内容,读起来比较有体会,也能加深理解,不知这样的读诵方式妥当否?
谢谢!
灵慧
2010年10月14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