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企业管理培训:防止进入管理培训乱局
企业管理培训:防止进入管理培训乱局
变革之一:由“线性”到“系统”
企业管理培训的症结究竟出在哪儿呢?说到底,还是在于对管理本质的认知,在于“线性”与“系统”两种思维模式的基本假设。受“线性逻辑”的影响,企业管理培训也就以构成管理学科体系的各门课程为主要内容,自然而然、年复一年、无人质疑地走到了今天。然而,企业是“系统”的,而非“线性”的。
传统的那种将企业管理问题归类组合成各种学科再加以深入研究的方式,即“线性化”方式,无法刻画出企业管理的全貌。解剖了的各个部分无法自然而直接地还原成整体,即完成所谓“系统化思考”。就如马克思所言“把胳膊砍下来就已经不是你的胳膊了”,影响这种还原的最重要因素仍旧是“实践”。
完成这种由“线性”到“系统”的转变,是培训变革面临的首要任务,在企业管理培训中,其中的核心命题便是如何通过引入“实践环节”来帮助学员完成“系统化思考”。在企业管理培训中导入“实践环节”是有多种方式的,无论是能力模型如何构建,还是内容体系如何设计,或是培训方式如何创新,其根本目的只有一个:就是要构建一种场、一种实践场,让学员在参与中去感悟管理,找到一种真实感。
张宇先生,管理会计领域的金牌讲师,国资委下属企业CMA集训班特聘讲师,国内多家培训机构的特聘讲师。美国注册管理会计师、法国国立桥路大学MBA、美国管理会计师协会(IMA)会员。10年的职业讲师经验,前4年主要讲授营销以及质量和设备管理、最近6年主要讲授管理会计的知识体系。成为职业讲师之前有10年世界500强企业的管理经验。目前致力于管理会计的教学和咨询,推动管理会计在中国企业内的实践,提高国内企业的决策和管理水平。具有扎实而全面的企业管理理论素养。现任北京天下伐谋咨询财务领导力学院院长,高级合伙人,独家讲师。
由线性到系统的转变就是要在模拟实践场中来达成,基于工作过程、基于能力要求、基于问题导向、基于学员特点,来系统设计培训的内容、形式与方法,而非知识体系堆积与主观的学理逻辑。管理者培训是需要“学会”,更准确地讲是“练会”如何去“do”,而非头脑中的“know”。当然,我们不否认管理者也需要了解一些知识,开阔视野,拓展思维,提高境界,但这与以提高管理者绩效目标为核心的“实践模拟”培训设计并不矛盾。变革之二:由“个体”到“团队”
“协同”是企业必须要学会的一种“生存能力”。企业运营效率中所讲的“线效率”、“面效率”,深度分销策略中的“渠道整合”,组织变革所带来的“竞争力”,均是围绕“协同”展开的。由此可见,协同对企业而言至关重要。
如何学会协同、学会相处、学会合作,便是对企业中人的基本要求。对于通过领导他人来体现岗位价值的管理者而言,学会协同则更为重要。可以讲,管理者培训不可能弃“协同”而不顾。然而,协同可不是件容易的事儿,夫妻间还经常会吵嘴,何况组织。协同也是门手艺,掌握它同样需要不断地磨练。略有不同的是,协同的实践不是靠个人的理解与感悟,而是靠团队的碰撞与磨合,并且这种磨合过程是有目标的,即企业的绩效。正因如此,我们要在培养管理者“管理能力”的同时,有意识地去提高彼此间的“协同能力”。对培训工作而言,这便是由“个体”向“团队”的一种变革。那么,团队学习究竟如何开展呢?
团队学习除了要改进合作者心态之外,在管理培训中,其基本方法便是通过设定需要共同参与的任务,来牵引彼此间的协作。协作能力不是简单的沟通话术加人际技巧,而是基于共同目标发自内心的一种互动力与认同力。
从企业企业管理培训角度看,至少要在学员参与这一可控环节上做文章,即应以团队参与的方式进行设计。这种团队可以是某一层级,如目前企业通常开展的所谓“高层管理者培训”、“中层管理者提升”项目等;也可以跨层级组团,如根据职能相关性来组织研发、生产、销售系统中的不同管理层共同参与培训。
从“个体”向“团队”的转变也是上述由“线性”向“系统”转变的后续要求,系统化培训强调“模拟实践场”,而在实践中管理者是通过协作来达到组织间的协同,因而,通过团队学习的方式更有利于模拟或逼近这种“实践场”,使系统性得以落地。
变革之三:由“单向”到“交互”
在企业管理培训中,如果说团队学习是让学员间学会彼此协作,那么这种学习方法的要点应该在于“交互”。这种交互应是立体的,它既包括学员间的交流,又包括师生间的交流,同时也包括学习场景与工作实际间的交流,而主体是学员自身。这就是由“单向”到“交互”的转变。对于企业企业管理培训而言,简单讲,就是工作中用什么就学什么,学什么就教什么,教什么就练什么,练什么就考什么。
在企业企业管理培训中,培训师的核心角色应为教练员或引导员,他要通过构建不同的任务情境来调动学员的参与和互动,而非专家式的单向布道者。企业管理者参与培训同样需要自我转变,不要期望培训师能给你带来什么“诀窍”,要主观上提高互动的意识与责任感。从企业企业管理培训组织者的角度讲,如何帮助参与培训的学员端正思想至关重要。不要期望培训师一定比你强,就如同教练不一定比球员强一样,培训只是构建一种“实践的场”,为了学员更好地在场中学习,学员的这种自我认知的转变也属于一种互动,是与自己思想的互动。
第二篇:企业管理培训
企业管理培训 企业培训是指企业或针对企业开展的一种提高人员素质、能力、工作绩效和对组织的贡献,而实施的有计划、有系统的培养和训练活动。目标就在于使得员工的知识、技能、工作方法、工作态度以及工作的价值观得到改善和提高,从而发挥出最大的潜力提高个人和组织的业绩,推动组织和个人的不断进步,实现组织和个人的双重发展。
企业管理培训五条原则
一、建立执行领导团队来促进变革。
二、将管理培训落实到实际运营中。
三、围绕管理培训连接并整合组织。
四、让管理培训成为每个人的工作。
五、让管理培训成为持续性流程。
企业管理培训步骤
第一步,确认标杆管理培训的目标;第二步,确定比较目标;第三步,收集与分析数据,确定标杆;第四步,系统学习管理培训和自身的改进;
第五步,评价与提高。
企业管理培训趋势
1、管理类证书培训遭遇瓶颈:能力提升比证书更重要。
2、企业总裁班越来越难招:老总常规培训需求已基本饱和。
3、培训学员层级逐渐下移:中层经理和骨干员工培训逐渐成为重点。
4、管理类课程实操性需求增强:不仅要“听懂”还要“学会”。
5、培训公司急需业务转型:培训机构呈现市场细分倾向。
6、对企业培训负责人挑战加剧:培训经理应强化自身专业性。
7、培训师群体职业化发展趋势明显,提升培训师职业化素质迫在眉睫。
8、企业管理培训服务产业链已经初步形成,培训经理、培训师和培训机构各司其职。
9、从“菜单式”拼凑到专项“定制化”:企业培训个性化需求越来越突出。
10、培训“服务外包”时代即将到来:企业内训超越公开课成为主流。企业管理与企业利润
在企业家看来,管理很简单,就是两件事:一是扩大业务范围,增加业务收人;另一件事就是降低管理成本,控制运作费用。其实这两件事,最终是一件事,收入减去成本,减去费用,就是利润。所以归根到底企业家是看利润的,利润要从管理中来。因而企业家不赚钱就是犯罪,企业不赚钱就得死。开源节流、获取利润是企业的基本生存法则。
而如此简单的道理和做法却被很多企业家所忽视——因为他们天天瞎忙,天天救火!因为消防队员是不会创造价值的,充其量只能将损失降低到最低限度。那么,在竞争日趋激烈的市场,中国的企业如何多开源?怎样做市场?如何带队伍?怎样砍成本?
一、被企业家忽视的最简单的企业管理公式:
除了定战略、搭班子、带队伍等大事外,企业家关注的应该就是“收入-成本-费用=利润”,企业家每天聚焦的数字就是10-9=1,以及如何降低9。
所谓10就是收入、9就是成本、1就是毛利;也就是说成本降低1,毛利就上升一倍。
二、当今企业家最大的障碍
1、不懂财务
这是大多数企业家的短板,认为有自己最信任的人搞财务,自己带领队伍冲锋陷阵就可以了。
2、不看账目
“一翻两瞪眼,死后再验尸”、“忽视过程,秋后算账”„„死前没有财务管理,死了再翻账。
3、害怕数字
专业术语听不懂,财务数据看不懂,活在一种盲目的乐观状态中。
4、重视不够
对财务不重视,对削减成本不重视、不真抓。前面开源,后面漏钱。
三、企业家降成本(赚钱)的十把砍刀
1、企业家的第一把砍刀——砍面子
(1)、砍排场,砍虚荣,砍办公面积,砍豪华。
(2)、没有票子就没有面子。
(3)、金杯银杯不如口碑,金牌银牌不如品牌。
(4)、责任除以2等于零,项目只须一人负责。
2、企业家的第二把砍刀——砍价专家
(1)、设立专人专岗,专业审核每分钱,把每分成本当成魔鬼杀死。
(2)、建立专门的财务制度和砍价方法,让企业的木桶严丝合缝,滴水不漏。真正做到“皮笊篱不漏汤”。
3、企业家的第三把砍刀——砍人手
(1)、千斤重担人人挑,人人头上有指标,这里的指标要明确,也就是目标的SMART原则,即目标要数字量化;具有挑战;指标合理;且要有时间限制;最好能分解到年、季度、月、日以及每小时。
(2)、利润导向,让数字说话,结果导向。
(3)、学会使用时间结点图和圆饼图。对于没有具体岗位或无法直接量化人员可采用时间圆饼图即分别写上每小时工作内容,用圆饼图表示。
(4)、目标分离任务到人,通过绩效评估找差距,奖罚分明。
(5)、设立“电网”,末位淘汰,每个岗位都必须设立最低成绩效要求。
(6)、绩效高、工资低,比如:20%工资+80%绩效。
4、企业家的第四把“砍刀”——砍机构
很多公司小机构多职位多,盲目扩大,并选用一些侏儒人才,而且没有绩效化管理。
(1)、机构扁平化,一专多职,不设副职,比如说总经理兼营销、生产制造副总等等。
(2)、部门数字化,以利润为导向,以成本控制为基础。
(3)、每个部门都是利润中心和价值中心,我们必须明确职责,能独挡一面。
5、企业家的第五把“砍刀”——砍固定资产
(1)、凡是商品买回来再卖出去都会贬值,所以固定资产等月负债,每笔固定资产都必须产生25%以上的投资回报,要是没有最好不投资。
(2)、谁购买谁负责,每笔固定资产都要有责任人,所以在买之前应做好充分的调查,看是否真的需要,看是否能够创造价值。
(3)、建立严格的审核标准。
6、企业家的第六把“砍刀”——砍采购成本
(1)、竞标砍价----借刀杀人
(2)、过关斩将----高层出马
(3)、直捣黄龙----源头购买
(4)、动之以情----感恩图报
(5)、釜底抽薪----原始单据
7、企业家的第七把“砍刀”——砍预算
(1)、利润是要求出来的,向供应商要求砍掉20%。
(2)、向所有花钱的人或部门要求消灭20%。
(3)、方法永远比问题多,只要有目标,任何方法都能找到,没有做不到的事。
8、企业家的第八把“砍刀”——砍库存
(1)、库存是企业利润的杀手,例如一种商品卖出80件还剩20件,从表面上看好象是盈利,但实际上20件的成本大于80件的利润,所以还是亏损。
(2)、先客户后产品,即:根据市场客户要求生产客户需要的产品(Justintime)。
(3)、先感应后回应。
(4)、库存率与奖金挂钩。
9、企业家的第九把“砍刀”——砍劣质客户
(1)、砍亏损客户,不是所有客户都能带来利润,在签定合同时要知道赢利点是多少?
(2)、砍欠款客户,建立一套应收帐款的预警系统和管理办法,区分对待进行诚信分类规定受信客户建立应收管理制度。
(3)、砍无诚信客户,客户分级,诚信分类,授信管理。
(4)、砍小客户,企业只为一部分客户服务,无限的满足所有客户就会破产。
10、企业家的第十把“砍刀”——砍日常开支
(1)、砍电话费的实用方法:
①定出每个级别电话费报销价位。
②除总经理、特定岗位外公司内其余电话只能打市话。
③所有电话要有电话清单。
(2)、砍汽车成本的几个绝招:①砍掉创造价值最少的汽车。②砍掉浪费最多的汽车。③汽车维修应拿回配件。④汽车报销费用应由乘车人签字,比如过路费等。⑤最好打的报销。(3)、砍应酬的关键点:①订出各个级别应酬标准。②指定地方接待,与酒店合作建立协议酒店。③本公司应少去人。(4)、砍办公设备,用成本列支:①员工不得使用一次性水杯。②笔记本、笔可自己买。③劳保用品可以旧换新。④复印纸可两边用。⑤空调开到合适温度,不可太低。⑥每分钱怎样出去的,出去多少必须清楚。(5)、砍差旅以结果导向:
①出差结果,为什么要出差?
②不出差损失,要不要出差?
③能不能不花或少花钱,可否电话联络或代办?
④出差后是否决定搞定,如果没搞定咋办?
⑤真要出差请给出标准,分职位和地区?
四、企业家最易遗忘的一把砍刀——砍会议
(1)、节约时间成本,会议要短,限时发言。
(2)、节约精力成本,会议要达成决定,不是商讨会议,会议决议或决定要有专人专岗跟踪、验证。
(3)、节约机会成本,解决问题,落实结果,一定要有责任人落实。
五、企业家降低成本(赚钱)的最后绝招——砍刀入鞘
1、提高采购、付款的计划性,实施集中付款,方便管理,每周只有一天报采购计划、买东西,一把手一周6天封笔。
2、一把手规定每月4天买东西,26天封笔,每年317天封笔。
六、对企业家的一点忠告
1、企业家要懂财务
不懂要学习,不能拖。
2、每天盯紧3个数字10-9=1。
定战略、搭班子、带队伍等大事确定后,通过天天、月月、时时关注“收入、成本、费用”以及由此而产生的“利润”来验证大事确定的正确性。
3、财务先行
关注进、销、存的数字,以及由此而导致的结果。
4、奖励高手
奖励开源高手、奖励节流高手、奖励创利高手,一点不含糊,奖就重奖,以点带面,获取全面胜利。
5、养成富人的思维模式
(1)、结果导向,逆向思维。
(2)、花钱时问自己4个结果。
第三篇:企业管理培训
IBM如何管理企业文化
只有让文化变得“有形化”,才能够有助于在组织中迅速达成共识,并且把这种共识贯彻到实践中去。以下是IBM研究集团的企业文化问题专家莎拉·莫尔顿·瑞格(Sara Moulton Reger)在咨询服务中遇到的一个真实案例。
一家英国公司和一家瑞典公司合并了。合并后的新公司产品主要面向美国市场,公司把研发、生产和销售中心分别设在了英国、瑞典和美国。为了解决一个全公司范围内的问题,英国的工作人员拟了一个方案,发给瑞典和美国的公司征求意见,过了许多天,没有收到任何反馈,于是就分别向他们询问情况。瑞典的同事说,我们根本就没有看这份建议书!而美国人则回答说,你们拟的这个方案很好,我们已经采取了相应的措施,问题解决了。她分析说,在上面这个案例中,瑞典人之所以根本不去看那个方案,是因为他们觉得自己被冒犯了:他们作为相关人员,在这份方案拟定时竟然没有获邀参与讨论,最后仅仅让他们就一份已经落在纸面上的东西“提供反馈”。而美国人的做法则让英国人觉得自己被冒犯了,他们竟然没有经过反馈和达成一致意见就直接付诸行动了。
——这些冒犯都是在不经意间发生的。莎拉认为,一些管理人员认识到企业文化的重要性,但是往往感到无从下手,这是因为企业文化是一个复杂的问题,它实际上受到组织内外许多因素的影响。从组织内部来看,领导人的特质、企业战略、核心价值观、员工队伍的特点、公司历史、规模等都是重要的变量;从组织外部来看,企业经营所在地的民族文化、行业特点、政府制定的规则等都会直接影响到企业文化的面貌。例如上述瑞典公司的人喜欢从一开始就参与其中,这既与瑞典的民族文化有关,也与瑞典公司的做事风格有关;而美国人就是天性积极主动,愿意尝试,“我们总是喜欢先试一下,如果有好结果,就与别人分享。”另外,从案例中也可以看到欧美商业环境的差异,在欧洲业务受管制较多,所以人们比较小心谨慎,在美国行动则相对自由。
企业文化的复杂性还反映在人们对“文化”概念的众说纷纭上,企业文化研究领域的奠基人埃德加·沙因在《组织文化与领导力》一书中列出11种关于企业文化的定义。这些概念都提供了一个特定的认识企业文化的视角,但是作为一名务实的企业文化顾问,莎拉认为真正重要的是让管理者和员工能够通过一种方式,来更直接、更客观地理解企业文化,只有让文化变得“有形化”,才能够有助于在组织中迅速达成共识,并且把这种共识贯彻到实践中去。文化“有形化”的方法
文化怎样才能够“有形化”呢?莎拉和她的同事在IBM企业文化管理工作实践中提出了两种行之有效的方法:一个是围绕“企业惯例”(Business Practices)来把握企业文化,另一个是“成果性描述”(Outcome Narratives),简单地说就是通过讲一个个结构化的小故事,来帮助企业人士就特定情境下做事的原则和期望值达成共识。
2002年,莎拉以企业文化顾问的身份参与了IBM并购普华永道咨询公司(PWCC)后的整合工作。在一次整合工作小组会议上,大家讨论到IBM和PWCC在决策制定、工作流程等方面的差异,有人把这些差异称为两家公司之间的文化差异,但是PWCC一位业务领导表示,“我们不认为这是„文化‟,这只是我们的„企业惯例‟罢了。”结果这个说法很快得到与会人员的一致认同。
莎拉认为“企业惯例”的确可以作为企业文化的一个很好的替代概念,它虽然不能够完全涵盖企业文化的全部内容,但是这一概念显然为我们提供了一个以业务和实践为核心来理解和把握企业文化的维度。“企业惯例是企业文化的一部分,是漂浮着的文化冰山的水面以上的部分,受到水面以下部分的影响。” 莎拉说,可以把企业惯例理解为一个组织的集体习惯,一双驱动人们行为的„看不见的手‟。企业惯例的好处是为企业的使命、愿景、价值观等提供了着力的方向,帮助人们把这些企业的基本原则贯彻到日常行为中去。
企业惯例可以通过回答问题的方法得到迅速识别。例如,要理解一个公司在决策方面的惯例,可以问这样一些问题:谁是决策的制定者?他要做的是什么类型的决定?决策制定过程中员工的作用是怎样的?决策做出时人们的意见是否一致?如果是,是在哪些人之间一致?人们愿意在一些决策上投票决定吗?什么样的决定
要中央集权决策,什么样的决定要地方分权决策?决策做出后谁能确保后续的执行?等等。当然,在企业里面收集问题答案可能会存在盲点,因为在企业官方的说法和实际的激励方向以及员工的做法之间经常存在偏差,这时就需要研究者的直接观察和利用来自第三方的独立信息做出辅助判断。
莎拉认为,企业惯例是一个很好的理解和把握企业文化的途径,一般通过20~30条企业惯例,我们就可以很好地了解一个公司特有的“集体习惯”。但是对于指导员工具体行为来说,企业惯例的概念还是显得太过笼统。例如“担负起个人责任”可能是一个公司的惯例,但是显然它的具体含义要视特定情境而定。在某些情况下,个人责任可能就是亲自把问题“搞定”,而不需要与其他人沟通;但是在另外一些情况下,个人责任可能就意味着需要你牵头组织一个团队来解决问题;有时候个人责任还需要马上征求领导的意见。
“成果性描述”就是帮助员工明确自己在特定情境下如何一致性地做事的工具,这些结构化的小故事需要包含这些要素:1.情境设置(描述可能面临的情况);2.期望的结果;3.相关角色(明确合适的时间以及合适的人);4.行动(解释每一个角色应当怎么做);5.其他考虑的因素(针对该特定情境需要考虑和细化的信息);6.参考(需要遵循的价值观、原则、政策等)。
“成就客户”是IBM的一条核心价值观,但是如果IBM的员工在向客户提供服务的过程中受到对方的侮辱该怎么办呢?他们应该忍气吞声地默默承受,还是以牙还牙与客户恶语相向呢?“成果性描述”针对的就是诸如此类难以抉择的情况,它会告诉员工,“任何人都没有权
力侵犯你的尊严”同样是IBM基本的企业惯例,公司希望员工能够努力地、有尊严地工作,在这以原则与“成就客户”的价值观发生冲突时,员工应该理智地把业务问题和人格问题分开,这样将有助于问题的顺利解决。“我们不想和你打架,这是我们做事的原则,希望你能够尊重。同时作为合作伙伴,我们也会尽全力解决你们的业务问题。”
由于这些小故事都针对员工们感到困惑的情况,所以调研和撰写工作并不轻松。莎拉的建议是首先要让擅长写作的员工来负责这项工作,调研和撰写过程中要考虑周全各个利益相关方的因素,最后要让领导审核,确认撰写的内容与他(她)的意图相一致。
为什么讲故事可以作为企业文化管理的有效工具?这是因为,正如语言学、心理学等领域的研究表明的,故事是人类记忆的主要方式,也是我们理解世界的一种基本的思维手段。美国西北大学计算机和心理学教授唐纳德·诺曼指出:“故事是重要的认识事件,因为故事将信息、知识、场景和感情压缩成了一个记忆包存进人的大脑里。”莎拉希望IBM这种讲小故事的方式不仅能够帮助员工认识和理解企业的文化和价值观,还要帮助他们把关注点集中到企业成果上来,帮助他们用正确的方式取得正确的成果。
正确与正确之间的冲突如何化解
在经济全球化的背景下,兼并收购、对外合作成为许多企业经常性的工作,不同背景的企业人士在沟通和合作过程中文化冲突时有发生。麦肯锡的调查报告显示,七成左右的企业并购以失败告终,而在这些失败案例中,文化方面的原因占到一半左右。IBM每年都会进行几十次大大小小的并购,为了确保并购成功,在尽职调查阶段公司就安排企业文化专家参与,在并购决策时文化专家的意见是影响最终决定的一票。文化整合则是IBM在并购整合阶段围绕着“人的问题”安排的4条工作主线之一(其他3条工作主线分别是人力资源、沟通和变革管理)。
莎拉总结道,兼并收购、对外合作等组织间的合作行动中之所以容易发生文化冲突,主要是因为不同的组织有不同的集体习惯,人们喜欢根据他们在各自组织里形成的习惯做事,这些习惯当事人自己是不容易意识到的。而文化专家可以像局外人那样从一个相对客观的立场上发现和分析问题,“我们就像是管理者们的一面镜子,„照‟出的结果有时候会让他们很惊讶,他们会说,„哦,我根本就没有意识到这一点。‟”
莎拉认为,绝大多数组织间的文化冲突都是“正确与正确之间的冲突”(Right vs.Right),也就是说,发生冲突双方没有明显的对错之分。“这就好像中国人开车是在路的右侧行驶,而英国人开车是在路的左侧行驶一样,如果让100个中国人和100个英国人一起到一个他们都陌生的地方开车,结果肯定是麻烦不断,这就是正确与正确的冲突,我们不能说在哪一侧开车更好,他们只不过是按照各自习惯的方法驾驶。文化冲突也是一样,很多时候双方都是在采取正确的方法做事。”
把文化冲突视为一种“正确与正确之间的冲突”体现了对当事人和他们各自观点的尊重,作为化解矛盾的一个合适的切入角度,它会使得冲突双方愿意超越各自的狭隘立场,转而采取一种更加开放的态度来参与讨论,在一种建设性互动中找到一种共同认可的解决办法。莎拉设计了一种帮助这种讨论顺利进行的工作表格,它能够指引人们迅速划定讨论的范围,把重点放在引起矛盾的地方;在一致意见达成之后,这个表格还可以用于组织内部沟通,它清楚地记录了为了达到共同的目标,双方如何调整各自的立场和举措。
这当中当然免不了会有一定的妥协让步,但是莎拉在做项目的过程也发现,大约有1/3的冲突事件在经过前期收集信息之后,发现冲突双方的立场实际上是大体一致的,也就是说已经几乎没有进一步讨论的必要了,“可能是因为我们提供的视角让大家转换了一种思路来看问题,思路转换了,他们原先的观点也在不知不觉之间改变了。
1;
把员工发动起来
现在有一种观点是将员工当成一个个小的“发动机”,给员工成分的施展空间和后勤支持,鼓励帮助员工最大程度地发挥自己的浅能,不断拓展自己的职位空间和职业潜力,提高工作热情和工作效率,改进工作绩效,在参与公司管理的过程当中,不断实现自我,贡献能力。我们这里称之为“发动机”机制。
这种观点是以人为本观念的集中表达和实践,它充分重视了员工的个性,尊重员工的劳动和参与意识,给予他们充分的信任和支持。不断丰富岗位的工作内容,不断增加岗位工作的责任和压力,在压力的推动下帮助员工开拓自己的工作范围。努力发挥员工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尊重员工的个人表现,尊重员工的价值体现,适时给予鼓励和鞭策,使员工在激励与鞭策中不断取得进步,为公司的经营管理积极贡献才智与能力。
尊重员工的表现是首要的。管理者首先要认识到员工不是工具,不是传话筒,也不是仆人,更不是白痴。必须从根本上尊重员工的表现,必要的时候给予鼓励和奖励,以提高其继续工作的热情和信心。尊重员工不是表现在嘴上,也不是想起来才做的事,而是贯穿于自己的行动当中,把尊重人当成自己的一种修养,一种习惯
。尊重也不是对有些人尊重,对有些人排斥,它应该具有普遍性和适用性,不能有所偏倚,公平是尊重的前提,公平也是激励的最起码的准则和办法。这就要求我们管理者做个有心人,要动起来,锯掉椅背,走出办公室,走到员工当中,让员工感到你的存在,和员工进行充分的沟通交流,了解他们的感受和想法,并把自己的看法和意见及时反馈给他们,给员工
一种和谐平等的感受。威信建立起来的管理比威严要高明的多,这也我们强调管理者公平对待员工,尊重信任员工的原因所在。
管理需要把更多的时间花在如何丰富员工的工作内容上面。任何单调乏味的工作都提不起员工的兴趣,都会消磨员工的士气,使其工作绩效不断降低,工作效率不断下降。因此管理者需要更多对工作岗位的设置、重组、改造,以项目的意识管理本部门的员工,不断给员工施加压力,加强工作的难度和复杂程度,给员工创造超越自我的机会,使他们持续保持工作的新鲜感和动力,持续保持工作的热情和使命感。不过需要注意的是,给员工增加工作的难度不可跨越太大,以跳一跳能够的着为宜,否则,给予过大的压力,在员工没有完全适应之前就可能已经跑掉了。
在职位不断丰富的基础上,管理者要做员工的教练和辅导员,把培训工作融入到日常工作中去,帮助员工增长知识,提高技能,改进绩效。管理者在给员工任务的时候,别忘了传授一些经验、心得和操作办法,不需要手把手,但是适当的指导和辅导是必要的。只有在管理的辅导帮助下,员工才能少走弯路,才能尽快成长,也才能更喜欢接受更多更重要的任务。所以,管理要一改以往领导做派,伏下身来,做员工的朋友、辅导员和教练。
给予员工充分的授权。择权利不统一几乎成了一个普遍现象,责任全部在下属,权利切被管理者尽在掌握,这样的状况还怎么提高员工的积极性,怎么发挥员工的主动性?员工没有相应的权力又怎么开展工作?没有相应的利益,又怎么谈的上员工激励,激励跟不上,又上哪去和员工要工作热情和工作业绩?这一连串的发问是在质问管理者,更是对管理层的授权意识和授权能力发表观点。我们在给一个员工责任的时候,一定要同时想一想是否也给了相应的权仗和必要的激励,否则,就是管理者自己的失职!授权不是放权,在业务层面的权利可以完全放开,但是在职能方面还是要收拢一些,否则就是全面放任!
承认员工是发动机就是承认员工的能力和潜力,在现在能力的基础上给予员工充分的施展空间,给员工一种事业态度的职业观。尊重员工的努力,尊重员工的价值,给员工实现自我价值的机会,鼓励员工参与公司管理,以司为家,宣传以人为本的管理理念。帮助树立自我意识,提高员工的责任感和自我管理的能力,最大限度地发挥员工的发动机作用。当然,这所有的一切都离不了激励政策的配合,没有激励,一切的努力都是白费,所以管理者在开动发动机发电的时候别忘给发动机上点油,别忘了发动机也有过热的时候,给发动机表现机会,也给发动机休息的时间和自由的空间!
第四篇:企业管理创新培训-管理创新资讯
蒋小华:中国战略执行第一人
企业管理创新培训
-管理创新培训经典语录
文/华略管理学院首席顾问蒋小华
1.如果昨天的“异类”最后成为今天的“规距人”,创新就将停滞,增长曲线也将趋向平缓。如戴尔的运营模式让其成为全球最大的PC制造商,然让其承认他大加赞赏的商业模式即将“过期作废”很困难,让其承认惠普、联想已缩短成本差距也很困难。
2.的确,有些人比另外一些人更富有创造力,但不论是谁,一旦坐在无趣的办公桌前工作,都很难发挥出创造潜力。
3.创新需要时间——做梦的时间、思考的时间、学习的时间、创造的时间、实验的时间。当人们的注意力被各种必须负责的琐碎事务切割成零散的碎片时,就没有了“思考时间”了。
4.现代组织从某种程度上剥夺了人类的适应力和创造力;人们每天上班,但许多人只在梦游;如果你想在未来“创造力经济”中占领制高点,你需要的不仅仅是认同、专注和机敏的员工,更需要他们兴致勃勃、诙谐幽默、充满热情;
5.虽然许多管理工具可以让员工更加服从、更勤奋,但不能让员工更创新、更忠诚。责任感无法从打字机制造出来,也无法靠管理顾问提炼出来,更无法靠几天事后努力修补出来,它来源于一种真正的使命感,不是强加于人的,是彻底令人信服的。它是奋斗的终极目标,而不是一种工具。
6.真、善、美、服务、智慧、公平、自由、激情,这些才是激发人类追求终极成就的精神责任感。
7.进取心、创造力和激情都天赐的才能,它们是公司员工每日、每时、每刻对公司的恩惠,员工可以选择给予或拒绝,这是命令不来的。只有询问自己并征询同事:“什么目标能激励
人们全力以赴地工作?有什么崇高的理由能激励员工慷慨地奉献才能?”你才能激活员工的这些才能。
8.创新进程三步曲:不论大型或小型组织,战略调整的步伐都将加速;让创新成为每人每天的工作;为员工创造愿意全身心投入在工作环境,从而激发员工发挖自己的最大潜能。
9.面对变化,许多公司或者适应变化,或者犹豫不决,或者主动进行公司重组,或者在被动的重组中痛苦挣扎。如果经典的商业模式突然导致公司死亡,唯一的可能是环境本身发生了巨变。我们这个时代最鲜明的特征是变化——急剧的变化。
10.把永恒误当短暂的公司注定将错失未来,今天任何事物都是短暂的,需要解决的关键问题是:“我们是否和周围的世界同步快速变化?”在公司组织层级中,越是高层越倾向于拒绝承认那些令人不安的事实。我们的目标是建立能够持续进行“无外伤”的自我调整的组织,就如人体的自适应系统那样。
11.创新遵循幂律分布规律(POWER LAW):每1000个新奇古怪的想法中,只有100个创意值得去尝试;在100个创意中仅有10个项目值得去投资;而在这10个项目中,仅有2-3个最终才能财富之源。
12.和公司内部创新的幼苗一样,我们不可能提前知道哪一颗橡树果会破土发芽,而哪一颗不能。
13.到目前为止,创新依旧是组织内部的“少数派”,创新依旧是公司新产品开发或研发部门的专门职责,创新型人才被排除在“经营企业”这类人之外。
管理创新必须思考的15个问题:
1.公司未来将面临潜在挑战是什么?什么是你现在必须着手研究的“明天的问题”?
2.如何确保“令人不安的消息”不会随着组织的层级的上升而被忽略或漠视?
3.如何构建能持续产生新战略选择的管理流程?
4.如何加速资源从遗留的项目中调出,重新分配给未来发展更为关键的项目?
5.是否具备商业创新的技能?受过哪些培训?公司提供哪些工具?
6.是否获得过公司创新指导?是否有一位创新专家协助完成突破传统的想法?
7.获得公司实验性项目的资助容易吗?公司内部有多少个组织层级需要跨越?
8.创新是否成为员工工作岗位描述中的正式部分?工资是否部分取决于创新绩效?
9.公司的管理流程,如预算、计划、人员招聘等,是支持还是阻碍你的创新工作?
10.如何让公司里每一位员工都参与创新?应配备哪些工具来源程序发他们的创新精神?
11.如何保证创新不受那些被公司高层视为神圣的传统理念所束缚?如何为创新的想法提供证明价值的机会?
12.如何那些竭尽全力为今天而奋斗的企业基层提供创新的时间与空间?
13.在不牺牲工作重点、纪律和秩序的前提下,怎样通过更少的管理拓宽员工的自由度?
14.如何脱离机械的科层体制,构建一个以社区共同体精神凝聚员工的企业?
15.如何在整个组织中放大共同使命感,让员工乐于奉献?
管理创新专家介绍:蒋小华
浙江大学主讲教授;
清华大学、北京大学、交通大学、复旦大学等客座教授;
战略与执行研究院院长;
中国战略执行力第一人;
实战管理专家;
阿里巴巴特聘专家;
康师傅特聘讲师;
多家媒体杂志专栏撰稿人;
国内多家培训机构特聘高级专家;
中国管理咨询行业十佳杰出人物;
全球500强华人讲师;
最佳执行教练;
著作:《为结果而战:打造以结果为导向的执行模式》。
他,实战型管理咨询培训专家:五年大型外资企业及八年中国民营企业管理实战,积累了丰富的管理实战经验,同时本着“术有专攻”的学习态度,一直在企业管理领域不断学习、实践与总结,并探索企业战略执行能力与团队执行力提升的“道”、“术”、“器”,更是积极地以学员为主体,以培训效果作为最高价值地引导与启发学员,凭借多年的管理实战经验和上千场演讲培训心得,在企业管理干部技能提升方面造诣斐然。
他,资深的财经作者与商业观察家:洞察企业的管理大势,把脉商业的发展方向,习惯于将一些新的财经视点与管理心得记录下来与大家分享,如今已列入国内各大网站如新浪、搜狐、腾讯、网易、阿里巴巴等名人博客,在互联网上拥有相当高点击率。不少在《商界》、《人力资源》、《中国产经新闻》、《理财》、《现代商业银行》、《广州日报》、《中国物流》等财经杂志与报刊发表,有的文章进入中央电视台财经频道《第一时间》栏目,现已成为多家财经媒体的专栏作家。现已成为多家财经媒体的专栏作家。其写作独具慧眼、别具匠心、一针见血地指出背后的实质,往往能够给人极大的启发,深受广大读者的喜爱与好评。
他,一位积极的管理梦想者与实践家:他有一个梦想,就是建立中国式哈佛商学院,为中国式管理添砖加瓦。期待中国式管理模式照亮全球,引领世界企业的发展。目前,中国没有真正意义的世界级企业,也没有真正意义上的世界级管理专家,在亚洲称得上只有日本的大田研一。中国经济能够真正雄居世界,不是靠地大物博,不是靠人口众多,靠的是我们有自己最前瞻的管理思想。为此,他积极努力着、探索着。同时,他更是一个实践者,将所学到管理思想积极应用到实践当中去,除了开创自己的公司,还坚持帮助更多的成长型企业提供咨询与服务,让所有的管理思想与理论成功应用实践,从实践中不断提炼与升华。
内训最受欢迎课程:
执 行 力系列:《执行力塑造》、《中层执行力》、《高管执行力》、《员工执行力》、《战略
管理与执行》、《目标制定与执行》;
领 导 力系列:《领导力修炼》、《8090后员工领导》、《人才标准与领导科学用人》、《构
建管理创新组织》、《愿景领导力》;
管理技能系列:《打造企业新中层》、《MTP管理能力提升》、《卓有成效的管理者》、《打造高绩效团队》、《时间管理》、《有效沟通与协作》、《冲突管理》、《果
断授权》、《做教练式干部》;
职业素养系列:《工作重在到位》、《责任胜于能力》、《乐在工作》、《内部客户服务》、《员
工职业化》。
第五篇:企业管理培训表格
新员工培训计划表 新进员工职前培训表 新进职员教育研修日程表 内定新进职员的职前教育日程表 新进职员研修事项检查表 新进职员教育内容检查表 新进职员教育成果检测表 新进职员研修报告
新进职员培训成果检测表
(一)新进职员教育成果检测表
(二)新员工培训成绩评核表 员工培训计划表
(一)员工培训计划表
(二)员工培训记录表 员工培训报告书
在职训练学员意见调查表 团体训练申请表 在职训练费用申请表 在职训练测验成绩表 在职训练实施结果表 在职训练结训报表 研修报告 训练成效调查表 训练计划汇总表 从业人员在职训练资历表 个人外部训练申请表
新员工培训计划表
编号 拟定日期
经理 审核 拟定
新进员工职前培训表
名:
职日期:
职位:
姓部门:
到
新进职员教育研修日程表
○必须有全公司共通的表格与各单位的表格
○亦可每人一张,自已记录内容
内定新进职员的职前教育日程表
新进职员研修事项检查表
新进职员教育内容检查表
注:感想可以看出对研修内容的理解程度或决心
新进职员教育成果检测表
○工作的流程 第1次评价 第2次评价
新进职员研修报告
新进职员培训成果检测表
(一)○公司的经营理念
第1次评价
第2次评价
○修饰外表的重点 第1次评价 第2次评价
○以与新进职员年龄相近的前辈来指导,比较容易有好的结果
新员工培训成绩评核表
填表日期: 年 月 日 编号
总经理 经理 评核者
员工培训计划表
(一)培训编号 培训部门:
批准 审核 拟订
员工培训计划表
(二)单位 编号
批准 审核 拟订
员工培训记录表
部门
员工培训报告书
****年**月**日
总经理
经(副)理
主办单位
副总经理
厂(副)长
在职训练学员意见调查表
训练课程名称: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主 办 部 门: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说明:
1、本表请受训学员详实填写,并请于结训时交予主办部门
2、请将选答项目号码勾在括弧栏内。
3、请你给予率直的反应及批评,这样可以帮助我们对训练计划将来有所改进。
(1)课程内容如何?
1、□优
2、□好
3、□尚可
4、劣
(2)教学方法如何?
1、□优
2、□好
3、□尚可
4、劣
(3)讲习时间是否适当?
1、□太长
2、□适合
3、□不足
(4)参加此次讲习感到有哪些受益?
1、□获得适用的新知识。
2、□可以用在工作上的一些有效的研究技巧及技术。
3、□将帮助我改变我的工作态度。
4、□帮助我印证了某些观念。
5、□给我一个很好的机会,客观地观察我自己以及我的工作。
(5)训练设备安排感到如何?
1、□优
2、□好
3、□尚可
4、劣
(6)将来如有类似的班次,你还愿意参加吗?
1、□是
2、□否
3、□不确定
------------------------------------------------------------------------------------------------------------
(7)其他建议事项:
------------------
团体训练申请表
在职训练费用申请表
在职训练测验成绩表
在职训练实施结果表
单位:
教育训练部:
会计部:
在职训练结训报表
经办:
研修报告
训练成效调查表
一、本部已举办过如下在职训练:
二、请各单位主管就所属学员参加训练以后,已经注意到的有些什么改变,于调查表所示各项目之适当栏打“√”,并请于 月 日前交教育训练部。
------------------填表部门:
------------------填 表 人:
训练计划汇总表
从业人员在职训练资历表
部门:
代号:
个人外部训练申请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