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坚强与执著——记支教感悟
演讲稿
坚强与执著
——记支教感悟
申继英
尊敬的各位领导,各位老师大家好:
我演讲的题目是《坚强与执著——记支教感悟》。不知不觉中,支教工作就要结束了。在这段短暂的时间里,我工作着、收获着、付出着、感动着。
有人经常这样问我:“你支教累吗?苦吗?”坦诚地说,不累不苦是假的。由于家里上有七十岁的父母,下有两岁多的小孩还需要我的照顾,加上父母身体不好,我每天除了工作,赶车,就是要照顾老人和孩子,确实有些累,有些苦。可当我来到支教点中排小学不久,我被眼前的事实深深地震撼了。很多孩子,穿着补丁,鞋露脚丫,尤其是在冰寒地冻的冬天,这些孩子仍然衣裤单薄,破鞋无袜,冻得小脸小手通红。有的孩子还要走一个多小时的路程到学校上课,由于路途遥远这些孩子大多都不回家吃午饭,饿着肚子继续下午的学习,有的孩子即使带上便饭,也是吃着没油的萝卜干送饭。他们本应该是躺在父母怀中撒娇的年龄啊,为了寻求知识,这些孩子尤其是留守儿童,远离亲人的呵护与疼爱,坚强地完成自己的学业,多么可贵的精神啊!望着他们一张张天真无邪的笑脸和那一双双充满求知的眼睛,我的内心充满了感动。这些孩子年龄虽然小,但我却从他们的身上看到了一种顽强的力量。我还为我那些所谓的一点累一点苦抱怨什么呢?一股
强烈的责任感呼唤着我:不能抱怨,一定要用心对待这份神圣的工作,一定要用爱心,耐心,责任心教给学生知识,教会他们做人。
同样,我从胡进容老师身上也体会到了这种坚强的力量。那是在一次听观摩课时认识胡进荣老师的,每当想起这位老师,我的心中就涌起一阵阵感动。胡进容老师双脚患有严重类风湿性关节炎,看到她艰难地手提几块很重的小黑板走进教室,头发上,身上沾满了粉笔灰;看到她风中飘飞的白发,眼角额头深深地皱纹;看到他批改作业忘了疼痛,休息时不停地锤打双膝,脸上既带着疼痛的汗滴又带着微笑与同事们交流教学的情景时,不能不让我生出几多酸楚。想想我今天的支教生活算得了什么,从胡进容老师的身上我看到了一个教育工作者的坚强与执著。我为我那么一点累一点苦抱怨什么呢?一个坚定地信念呼唤着我:不能抱怨,无论何时何地,无论什么艰难险阻,只要对自己充满信心,对他人充满爱心,对生活充满热情,对事业执著与崇敬,就一定会领略到成功的喜悦!
今天我站在这里,我要说,我们既然选择了教师这个神圣的职业,就要无怨无悔地守着这一方净土,执著一份恬淡,安于三尺讲台;这个神圣的职业融进的既是辛苦,更是良好的师德,师魂。我还要说:这一年的支教生活,带我走进了社会生活的广阔天地,体验了生活的艰辛,感受了人生的价值。最后,我要说:无论我们在哪里,都要在这个平凡而崇高的岗位上具有坚强与执著的精神,不怕苦不怕累,乐于奉献,坚持不懈,把我们的青春献给光辉的教育事业,把我们的爱,我们的情,我们的德都留给孩子们吧!我的演讲完毕,谢谢大家!2011、6、2、
第二篇:凝聚理性与感悟,印证执著与信念
“衢州市教育科研实验基地”自查自评汇报材料
凝聚理性与感悟,印证执著与信念
—开化县实验小学“衢州市教育科研实验基地”自查自评报告
开化县实验小学创建于1906年,是一所百年名校。2002年迁入新校区以来先后取得了“浙江省百年名校”、“浙江省示范小学”、“浙江省校本教研示范学校”、“浙江省现代教育技术实验学校”“衢州市名校”、“衢州市教育科研实验基地”等荣誉。学校位于江东路88号,环境优美,条件一流,拥有风格鲜明的综合楼、教学楼、实验楼、田径场等场馆设施,现有30个教学班,学生1695人。
学校工作的轴心是教学工作,而教学工作的核心是教育科研工作。我们立足本校实际,围绕全面实施素质教育、扎实提高教育质量这一中心目标,从组织保障、制度保障、经费保障三方面入手,寓研于教 以研兴教 倚研名校,切实有效地开展教育科研和教学研究工作,把教育科研工作作为立校之本、兴校之策、强校之路。现将我校自2009年被评为“衢州市教育科研实验基地”以来的教科研工作简单总结如下:
一、加强组织领导 营造研究氛围
人的最高需要是人身自我价值的实现。教育科研的成功与否,关键在于如何规范教科工作、如何调动教师的积极性创造性。因此,我们在政策、组织上进行引导和保障,以推动本校教科研工作的开展。
根据我校实际情况, 我校成立了由校长、副校长、教学科研部主任、校务会成员组成的教育科研领导小组,并形成四级教育科研体系:校长室—教学科研部(教科室)—教研组(课题组)—教育科研观察实验班,构筑了校长牵头、各领导分工明确、教师全员参与的组织网络和运行机制,使教科研工作有一个较为完善的组织保障。构建起了一支“一体两翼”的教育科研队伍,即以全体实验教师为教育科研的主体,以教研组长为核心的教研组、备课组为左翼;以学校领导、特邀教研员、教研骨干为经纬形成的科研网络为右翼,建立起一支规范、过硬的科研队伍。
学校制定有《开化县实验小学教科研工作发展规划》和《开化县实验小学教师专业发展五年发展规划》作为学校教研科日常工作的
1指导文件,由校长室统筹,分管副校长直接领导,教学科研部负责管理。这两套规划采用的是教师自培和网培相结合的培养方式,与浙江省教育厅组织的省继续教育平台相街接,重点培养和普遍提高相结合的教师成长发展模式。学校每学年都要召开一次以上不同形式的学校教科研工作会议、课题立项负责人会议和课题成果汇报与鉴定会,每学期召开二次以上有关教科研专题研讨会,分析问题,总结经验,表彰先进。
汪奎元校长是衢州市名校长,江光华副校长是浙江省教坛新秀、衢州市名师。两位校长平时勤于笔耕、乐于反思,属于教科研“起家”的学术型领导,具有很强的“科研兴校”意识,自然就特别重视学校教科研和教师的成长发展培养工作。每次教科研会议,两位校长都亲自到会,亲历亲为为教师的专业发展献计献策,给青年教师当师傅,作讲座。两位校长倡导的“质量保障体系课题研究”、“青年教师快速成长培养模式”、“四校小学科沙龙”等已在省市内外产生了较大影响,多次在省市级专题活动中交流发言,得到了来访我校的专家领导的高度评价。
学校设立有教学科研部(教科室)、名师工作室、学科教研组和备课组等教育科研职能机构,并配有专职主任一名。学校教育科研机构按照上级要求及有关职责努力工作。学校图书室征订的各级各类教育科研类杂志达30余种,每年的寒暑假期、教师节等特殊的节日,学校都为每位教师送上“读书阅读”的祝福,《衢州教育》创刊以来,学校年年为每位教师全年征订《衢州教育》杂志;学校教学科研部(教科室)、名师工作室及教研组备课组等部门,每学期多次开展面向教学的研讨反思活动,并及时将相关的研究成果(研究方案、报告、教案、反思、论文、课件等)上传至校园网,集成教学素材研究库、为学校领导进行科学决策、帮助教师转变教育教学方法提供了依据;学校经常组织教师学习课题研究知识,扎实实施课题研究方案,提炼课题研究成果。目前,学校教育科研网络健全,教师认识到位、热情高涨,已形成为以“草根科研”“博客分享”为特点的教师群体教科研氛围与以“重大课题”为统领的教育科研推动机制。
二、健全规章制度 规范研究行为
学校先后制定有《开化县实验小学教师课题申报、立项、指导、结题、成果奖励、推广制度》、《开化县实验小学课题实施规程》、《开化县实验小学教师“小课题”研究条例》、《开化县实验小学教师教科研成果认定制度》、《开化县实验小学校本课程申报、实施制度》等一系列管理制度。在各级各类制度中,我们主要就组织结构、课题管理、日常工作管理、奖励办法等方面作了阐述,诸如:教科领导小组职责、教科主任职责、课题论文获奖奖励办法等方面都做了具体说明。
学校还建立学校网站和校讯通,促使教科研交流平台迅捷化。在信息技术迅猛发展的今天,跨时空、大信息量、交互性和个性化,是网络环境下的现代化教育模式的优势;丰富的信息资源和方便的获取方式,是网络环境下的现代化教育模式的特征。学校网站的建立为实施教科研交流铺设了一条宽广通畅的平台。每学年对全体教师进行信息技术培训(校讯通和学校网站的使用),学校信息、德育天地、教学科研、热点导读、本站专题、最新导读等内容正在逐步增多,每天浏览学校的网站已经成为了每个教师的必修课,学校的网站也已经成为学校实现现代化管理的必备平台。科研信息、优秀教案、教师课件、学生论文等得以通过网站发布和共享,给我们广大教师搭建了学习交流空间,实实在在为教育教学提供了服务。
现在,课题研究和论文写作已经成为教师专业发展的内在需求,对学校的发展产生了积极的促进作用。我们认为,要搞好课题研究,校长的观念、参与、支持是后盾,专家的指导、参与、帮助是依靠,教师的观念、技术、能力是关键,环境的建设、运用、优劣是条件,管理的措施、制度、水平是保证。
三、创新培训模式,促进能力提升
我校教科研培训采用的是“引进与送出并举,自培和网培结合”的新模式,2011年教学科研部张志刚老师代表我县在衢州市小学教师专业发展论坛上就我校教师培训模式作专题发言。我校在《开化县实验小学教科研工作发展规划》和《开化县实验小学教师专业发展五年发展规划》和每一年的工作计划中,始终把教科研工作定在首位。充分发挥科研工作先导作用,坚持抓科研促教学的工作方针。科学的定位使学校教科研工作生机勃勃,全校教师的科
研意识大大地增强。几年来,我们立足于校情、师情、生情,以转变教师观念,提高教师理论水平为切入口,加大学习力度,使重视科研工作,全面实施素质教育成为广大教师的一种自觉行为。组织学习《如何成长为科研型教师》、《课堂教学中渗透创新意识“五步曲”》、《开设研究性学习课程初探》等教科室推荐材料。组织青年教师进行说课、板书、教案、多媒体课件制作竞赛、“校级名师”评比等活动,使广大青年教师在教育思想和理论上得到迅速提高,在现代教育技术的应用上也得到提高,为我校的进一步发展打下坚实的基础。
专家引领,探索教师专业化成长的“校本教研”模式,充分发挥专家在教科研中的引领、辐射作用。我校先后请了我校学校先后邀请了郭景扬、朱乐平、严丽萍、喻伯军、朱志明等专家来校进行专题讲座,进行学术交流,研讨课改中遇到的实际问题。通过总结和提炼专家的教育思想和理念,把总结和提炼的过程当作学习提高的过程,其次深入领会和琢磨其中的教育思想精髓和教学艺术魅力,最后仿效和借鉴专家的教学特色和风格,从而体悟教学的基本原理和规律,实现举一反三,从而站在一个较高的起点上把握教育教学改革方向和走势。
送出去,学习优秀教学经验,为我所用。我校还千方百计分批安排学科教师到省内外有关高校、知名小学学习取经。积极推选优秀青年教师参加市县级及以上的竞赛活动,安排新老教师结成“师徒教研共同体”,共同编写集体备课教学设计、共同编制同一章节的课时训练测试等,有计划、有目的地培养优秀青年教师,使教师开展教育科研的过程成为学科组内教师共同提高、共同发展的过程。
学校把开展有效备课活动与课堂“有效性”专业化讨论活动作为提升教师专业素养、实施学科组学科建设计划的一个重要抓手,各学科组以教研组为单位,每二周举行一次专题活动,使教师在集体磨课、听课、评课及写课后教育反思、教学随笔的过程中,经过对“一草一根”式的教学问题反思与尝试,不断实现自身专业知识、专业技能、专业精神的新增长,不断使教师的教育科研行为转向对日常课堂教学过程的优化与再优化之中。
09年以来,我校累计开展了“余杭-开化两地同课异构活动”、“名师大讲堂”、“实小之星课堂教学评比”、“四校小学科沙龙”、“送教下乡”、“各年龄段教师课堂教学成长展评活动”、“青年教师成长汇报课”等多项教学研讨活动。我校常态化的教研活动的组织管理渐趋合理高效,它形式多样、内涵丰富、目标明确,教师专业成长受益良多。“累并快乐着”是我校教师成长回味的“主题曲”。2012年11月,我将还将承办浙江省教育学会活动课程分会组织的全省小学语文教师课堂教学展示评比活动,届时,我们欢迎全省各地的领导专家莅临指导!
四、注重实施过程 保证研究实效
据粗步统计,09年来,全校教师围绕华东师范大学与我校合作开展《中小学学业质量保障体系研究课题》这一主课题纷纷开展本学科本学段的小课题研究,实现了人人研究课题的氛围和目标。近三年,全校共新立项国家级规划课题1个(质量保障体系),省现代教育技术实验学校重点规划课题、规划课题3个,衢州市教育科学规划课题8个,衢州市教研课题9个,开化县教育科学规划和教研课题42个,校级教师“小课题”研究64个。截止到2012年9月,完成省级各类课题2项,市级各类课题12项,县级各类课题36项。课题研究成果频频获奖,其中,获省级表彰课题县级各类课题2项,市级表彰17项,县级各类课题36项。2009年到2012年间,是学校办学以来课题立项数、结题数、获奖数最多的三年。
较为突出的研究成果有汪奎元校长亲自主持省现代教育技术试验学校专项重点课题《小学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切入点的选择与操作策略研究》,该课题成果论文在浙江省教育技术中心、中国移动通信集团浙江有限公司共同主办的第二届“浙江移动校讯通杯”中小学教师信息技术论文大赛中荣获一等奖;江光华副校长自2009年以来共有十多篇篇论文在省市级刊物发表,在衢州市各市地公开教学或讲座10多次,《小学生科学创造力培养的实践研究》课题获市课题一等奖;张志刚老师在2010年和2011年参加衢州市和浙江省教改之星评比荣获衢州市教改之星评比金奖和浙江省教改之星银奖;丁芸芸、徐海平、徐浙珉、余爱萍等中老年教师也不甘寂寞,在《新课程》、《浙江教育信息报》、《浙江教育报》上发表各类教科研论文若干篇。从2009学
年到2011学年间,我校共有十多名教师参与了省名课课堂教学录像课教学,张志刚、黄晓平、汪迎英等十多名教师参加省级优质课评比,并获得省级优质课一、二等奖,郑庆、江彩琴、余守萍等十多位教师参加市级优质课评比,获市优质课比赛一等奖(详见教师课题、论文、课堂教学、荣誉集)。我们欣喜地看到,通过努力,我校教科研不再是“一花独放”,而是“花香满园”。
2009年以来,学校每年都要承接上级部门交办的各类比赛、讲座、培训十余次,汪奎元、江光华、张志刚、余爱萍、汪迎英、汪淑珍等教师还多次被市县教育局选拔在教师专业发展论坛、质量保障体系课题培训活动中做讲座和课题教学展示。学校还创办了校刊《探索》,校刊一般每学期刊出一期,至今已办至8期,《探索》设有“”与“”等专题,大容量地刊登教师通过研究取得了各种成果,有力推动着学校教育科研工作向着“为教而研,以研促教”的方向发展,充分发挥了“教育科研实验基地”的示范辐射作用。
学校教科研档案的整理与保存十分完整。学校按照档案管理规范,对课题所有资料实行“捆绑式”移交,即待一个课题项目的申报表、实施方案、课题研究记录本、结题报告、结题证书、获奖文件复印等全部齐全后,统一由学校教科研部门一次性移交给学校档案室存档,从而保证了学校科研档案的完整性。
凝聚理性与感悟,印证执著与信念。虽然我校在教科研工作方面取得了一些成绩,但对照省内外其他科研先进校仍然存在差距。今后,我们将进一步明确“寓研于教,以研兴教,倚研名校”的教科研工作管理思路,坚持以科研为先导,扎扎实实开展教育科研课题实践研究,促进教师转变教育思想观念,全面实施素质教育,提升教师思想素质,科研能力,专业技能和教育教学管理水平,增加教育教学质量的科研含量,力争使全校教科研工作水平再上新台阶。
第三篇:支教感悟
支教感悟
姓名:
学院:
学院
专业:, ,专业
班级:
级 班
学号:
实习学校:
指导教师:
支 教 感 悟
2013年的3月2日,期盼已久的支教终于要开始了,整整一个假期自己都在想,支教会是个什么样子的,会不会很苦,会不会很累。在去支教之前,自己早已做好了心理准备,无论那里有多苦,多累,自己都得承受着。觉得自己好像是一支蓄势待发的箭,就等着离弦的那一该,看看自己究竟能够飞多远。
转眼间,近四个月的支教生活已经结束。2013年的6月28日再次踏上那一辆大巴,再次把行囊置入车厢,这一切都好像我们刚来的那一天,唯一不同的是,车窗外多了惜别的学生,我心里多了一份不舍。短短4个月,我们的支教生活就结束了。那一刻,说实在话,我是难过的。无论人或动物,新到一个陌生的环境,都要有一段适应的时间。正当我发现自己已经适应这里的生活环境,已经喜欢上这的天真可爱学生了,我多么想自己就是这儿的一名教师,天天陪他们在一起学习成长。
这几个月的支教,我感受颇深。让我这个素未为师的师范生第一次体会到做老师的兴奋和乐趣。原来,做老师不容易,备课、开课、观察每一位学生的学习进度及情况、制定教学计划……我们班上50多个学生,他们的学习水平都参差不齐,总的来讲基础都不够扎实。第一天的时候,看到他们的情况,心里着急并窃喜着。着急的是怕几个调皮的男孩不听自己的话,窃喜的是觉得他们很聪明应该很好教。后来两天的授课,我发觉自己最初的想法错了。有些同学基础较差的,数学理解起来就比较吃力,也不是看示范就能解决的。真所谓 “台上一分钟,台下十年功”,所以,我们不能随便的定义一个老师的课好或不好。
在这里,每个孩子给我的感觉都不同。他们像一张白纸,他们的未来需要你去填写。这里的学生虽然基础比不上城里的学生扎实,但他们脸上流露出来的真诚和朴实,令我为之感动。一天下来的课程,尽管会很累很乏味,但我都把这些藏起来,用最大的耐心和微笑来面对他们。因为,他们的一言一行都似乎在讲述着曾经那个未经世事、天真调皮的我。
在这里我也获得了许多在课本上学不到的教学知识。例如:加强沟通,当好使者。作为支教老师,我们深深的知道,单纯搞好自己的教学,并不是什么困难的事情,更重要的是要当好使者,加强教育文化的交流与沟通;爱岗敬业,参与管理。踏上教坛,我深深认识到:爱是教师最美丽的语言。要当一名好教师,就必须爱岗敬业,关爱每一位学生;坚持学习,提高素质。理论素养是一个人素质的灵魂。加强理论学习是开拓视野、启迪智慧、增长才干、提高素质的重要途径;倍加珍惜,全心支教。面对学生们那一双双渴望的眼睛,我真的觉得自己是很幸福的人,所以我一直珍惜自己所拥有的,并怀着一颗感恩之心去努力工作,承担自己的社会责任,为教育事业作出自己应有的贡献。
在我们感受做老师的滋味的同时,团队的精神也是一直围绕我们身边的。大家一起吃饭,简单的农家菜也能让我们尽兴;两个人同挤一张“大床”,也觉得无所谓;在没有电脑辐射、酷热的夏天里,一个西瓜,也能让大家有胜于过年的开心和兴奋。教学上的问题,我们大家一起商讨解决。我喜欢这种团结。我从未后悔加入这个团队,因为我们的支教生活其实并不苦,也许开始会有些不适应,但在这里,无论是校长,老师或是学生都非常的好,他们的存在让我很快适应了我们即将面对的生活。这次顶岗支教让我体验到无限快乐,让我这个还是学生身份的“老师”领略更多,很多事,仍需我们不断地去探究,去体会……有时候会想,再待的时间长些,自己会舍不得离开吧。总之,支教是一个让你一生都难忘的经历,使你一生都受用的经历。
而且,我相信,我们支教教师对农村小学是一缕清新的空气;而于我们自身而言,支教的经历也赐予我们一段新鲜而又独特的体验和感悟,生命会因它而更加精彩缤纷。这一笔珍贵的精神财富将成为我今后人生的指路明灯与奋斗不息的不竭动力。
第四篇:支教感悟
将爱心播撒在这片山区
——暑期社会实践义务支教感悟
时间过的真快,转眼间,为期二十天的支教生活已经成为我的一段人生阅历。一直以来都觉得站上讲台是件非常神圣的事情,当一名老师是我从小到大的梦想。没想到今年暑假参加学校组织的支教活动,却圆了我的教师梦。这次的支教活动对我来说意义深远。
还记得初到董湾小学时的情景,一下车好多学生都来迎接我们。他们很热情的帮我们提行李,看到我们的到来,他们的脸上洋溢着欢乐。我们大家沿着弯弯曲曲的山路回到了学校,在和他们的谈话间,我感受到了农村孩子的那种简单、那份朴实,从他们纯真的目光中感受到了他们对知识的渴望。到学校后,支教队长给我们支教队员们安排好了住宿,由于山区条件的艰苦,我和三个队员一个办公室、挤一张床。虽然看起来条件有些差,但是能够来这儿给孩子们教知识,我的心里还是非常高兴的。同时我也相信这是一次锻炼自己的机会。第一次支教会议开完之后,我们大家都知道了自己所要教的课程,我教的是五年级的语文和四年级的综合课。第一天晚上躺在床上,我想象着明天登上讲台时的情景,久久不能入眠„„
初登讲台,我是那么的激动,那一声亲切的“老师”让我更加意识到了自己的责任,我扮演的角色已是一名小老师。那一张张执着的面容,他们的眸子里流露出对知识的渴望之情。而今回首,内心的那份悸动仍记忆犹新。在和他们相处的日子里,我度过了一段快乐的时光,虽然我还是一名大二的学生,但当我加入到支教的行列,我深深地清楚自己的角色,我作为一名老师。支教的每一天我都严格要求自己,尽可能的将最优秀的一面展现给孩子们。课后我认认真真的备课,课堂上我竭力将知识教给孩子们,给他们做好辅导。让他们多学一点东西,在和孩子们交流的时候,我了解到他们的课外知识非常贫乏,因此我在上综合课的时候会给他们上一些他们从来没有上过的科普小知识,他们听得时候是那么的入神。在综合课上我们支教小分队给孩子们开设了第二课堂,为了拓宽山区孩子们的视野。他们渴望知识,一个五年级的小女孩给我说:“老师,我一定会好好学习的,将来和你们一样上大学。”听到这番话后我充满了感动。他们幼小的心灵拥有着梦想,他们为她而奋斗着。
这儿的孩子们上学真的是非常的不容易,他们家庭贫穷,所以他们要不懈努力渴望通过知识改变家庭的境遇。二十天每天到校。他们的家离学校很远,所以他们得起得很早走很长一段路程到校上课然后一直到下午放学回家。山路非常难走,可是他们仍然没有放弃学习的机会,有的在学校附近租房,小小年纪就得生活自理。他们尊敬师长,他们吃苦耐劳,他们的学习精神也充满着感动。
家访在支教中是必不可少的一个过程。我们的支教队员也进行了家访活动,我们与家长进行沟通,了解孩子们的情况,对孩子进行更好的教育。来支教之前我幻想过无数次这个学校的环境,我以为支教的地方都是相当贫穷相当落后的地方。来这之后,看到的条件和预想的相差甚微,然而让我喜欢这儿的原因是这儿的人们很朴实,这儿的孩子们很纯真,最重要的是他们拥有一颗感恩的心。忘不了孩子们给老师们踩着泥泞的小路在休息时给老师带来水果,忘不了孩子们在我们几乎要断粮的情况下为我们拿来他们自个家种的蔬菜,忘不了下雨时我们由于道路太滑没发抬水而无法做饭时,有些学生冒着雨给老师们送来了热腾腾的饭菜好多学生身上都淋湿了,鞋上、裤子上都是泥„„这一幕幕早已印在了我的脑海里。
支教的生活有快乐,但也有艰苦。我们来到这儿,一直都是三个队员挤着一张床,我们自己拿出一些钱买面、买菜,队员们自己到山下面进行抬水吃,有两天。我们几乎要断粮了,要是逢上突然下雨那我们的吃饭也就成了问题„„虽然条件很艰苦,可是我们都明白我们是锻炼来的,这些艰苦的条件能够磨练我们的意志。我们一想到孩子们为了知识那么远到学校来听我们上课,支教的老师们马上一个个就会都将眼前的这些艰苦的条件埋没在心底,我们坚信我们是能够克服的。在艰辛中我学会了很多。
20天的支教生活中让我也体会到了更多的快乐与激情,让我感觉到了我自己能做的事情有很多。学生们喜欢我,与我做朋友,让我在老师与朋友的角色中时时转换;学生们尊重我,让我深深感受到我的责任与义务。学生们偶尔也会惹我生气,有时让我不知所措,这让我学会了怎样教育他们以及作为老师,我应该学会的宽容。学校里的老师们对我也很好,我还记得刚来时我向一位老教师请教关于语文的教学,那次的谈话让我在教学过程中也更加的主动。我和支教的队员们在一起讨论功课,讨论生活。让我多了一份对于社会的新认识,让我更加明白了自己今后的路应该怎样走。学校校领导们也让我感受到了家的温暖,他们在生活上也给我们进行了一些资助,让我们有种雪中送炭的感觉。不管是在生活中还是在工作中遇到困难,只要向他们提出来,他们都会尽其所能地帮助我。在这里虽有生活条件的差别,但相同的是在这里我感受到了我们这个大家庭的温暖,体会到了快乐与激情,在这里每一天的生活我都过的很充实,很快乐。
支教的生活有欢乐也有艰辛,有开心也有不顺,但是在支教的生活中我觉得我长大了,我能够以坚韧的毅力克服艰苦的条件。我学会如何做一个大人,摆脱自己的稚气,要是没有这段支教生活,没有这段亲身体验,或许我永远觉得自己是个孩子。我学会了如何与人相处,与人为善,让自己在交往中获得更多的快乐,我学会了承担责任,让自己更多思考自己的行为,我也学会了面对现实的社会生活,让自己更多地得到磨砺。
二十天的时间真的好短,说好不哭的,却在看见那一颗颗低垂的额头时忍不住落了泪。尤其是我们离开的前几天,当同学们知道我们要走时,他们都抽泣着。当我们最后每个人发表支教感言时,很多支教成员感触极深,都舍不得孩子们。临走之前,很多小朋友们都哭了,有一个男生竟然偷偷的跑到厕所里面哭着。他们都舍不得老师们。这是怎样的一种感情啊,即使我们认识的时间只有短短二十天,即使我们马上就走了也许今后都不会再见面,可是竟然就这么像认识许久的亲人般舍不得分离。临走之前班里的学生们还来宿舍送我,陪我聊天,还让我和他们互相写明信片,留言,走之前一直问我要照片要手机号,说想我了可以给我打电话,听听我的声音。我虽然紧给一年级的小孩子带了四五节课,可是在临走之前,他们给我画画,还有几个小女孩给我送了个她们的小玩具,这些小孩子的举动让我感动。有一个小姑娘说:“老师,下学期你给我们再上课”,听到这些话语,心里就像五味瓶打翻一样,啥滋味都俱全。我们五年级班学生蔡云峰在留言卡片上写到,“虽然相处的日子只有短暂的20天,但在这20天中您让我学习到了很多很多,我想把您留下,可是我想人不能太自私,您应该去您该去的地方我现在能做的就是好好学习,将来做个有用的人,不辜负您对我的期望。最后祝老师永远快乐!”“老师虽然你嘴上骂我们,但我知道在你心里是非常喜欢我们的。听见你要走了,心里酸酸的,真想哭。老师一定记着来看看我们,永远爱你的董利贞”。“老师,我觉得你就像亲密的朋友,虽然相处的日子非常短暂,但从您身上我收获了很多。我以前非常胆小,不爱学习,但现在我变得开朗了也爱学习了。这都是你的功劳,我多么希望把您留下来呀!但是您也有自己的事要做,不过您不要担心以后我考上大学会去看您的”。他们一直说着不要走不要走„„一幕幕不由的让我流下了眼泪。
即便是现在,当翻开同学们写给我的信还有那些小礼物时,心里也是一阵难过。离别总是伤感。可是在留言册上我没有说一句离别的话语。因为我相信我们的分开只是短暂的,我们还会有再见面的机会。很感谢学校给了我这次机会,让我享受了一次作老师的幸福。谢谢!: 支教对自己而言到底是什么呢?是送给孩子们的明信片上载着的梦想,还是他们带给我的开心与思考?是自己努力的付出,还是孩子们所给予我的期待?通过支教,我觉得我长大了,成熟了。短短的二十天以来,我在感动中磨练,在感动中成长,在感动中收获。收获的是无比欢乐,是人生阅历,是人生财富。总而言之,支教是一种经历,是一种磨砺,更是一笔人生财富。在支教活动中我锻炼了自己,学会认真面对一切了。我感谢支教给我带来的五味感受。我感谢支教给我带来锻炼的机会,它将是我今年暑假所获得的一笔宝贵的财富。也是我人生中一段宝贵的人生阅历,我会永远将它珍藏在我心中!
第五篇:感悟支教.
感悟支教
我无法说清楚自己为何而来。或许是因为上级的指派,或许是出于对职业的尊重,或许是想换一换工作环境,也或许是为了一种新鲜,或许……
但是,我来了。可能算不上是如愿以偿。来前半个月,我压根儿没有想到自己会在半个月之后来到这以偏远著称于县的瑶族乡中学,这是冥冥之中上天注定的缘分,也许就是它在无形中支撑自己来结交这份签下合同的支教情感。
在崎岖的山路上颠簸了三个多小时,汽车终于在这个古朴的边陲小镇停了下来。环顾四周,四面皆山,半山腰上零零星星点缀着一些小屋。学校门口的正前面平摆着十几亩张开大嘴等待着甘霖滋润的天水田。中间有一沟,可惜常年无水,让人看上去简直是多余的。别人常说:瑶山里山好水好人更好。然而这里,山不美、水不甜,山贫水瘠,只有热情淳朴的瑶家老乡。
人是需要磨练的,或许逆境对人的成长更为有利。因此,对我的选择我无怨无悔。然而随着每天寂静的黑夜降临,一种莫名的失落、一种隐隐约约的孤独便占据了我的整个心扉。好在自己天生有种笑对人生的个性,才使心境并不是那样悲凉。
我喜欢在周日的下午独自站在古朴的教学楼上,静静地守望那些从四面八方而来身上背着书包、心中揣满梦想陆陆续续返校的学生们:有的独自一人,有的三五成群;有的身上只有一个小包,有的肩上担着两捆木材;他们有的刚爬过了三四个小时的山路,有的越过了一片茂密的丛林。久久地凝视着他们,他们的脸上没有疲惫,反而写满了一脸的平静和渴望。很多时候,望着他们渴望知识却又迷茫的眼神,我的心头不禁生出几许沉重。我没有去过祖国的西部,没有去过陕甘边疆,但来到这里,我似乎开始想象并感受到那些地方该是怎样的艰苦呀!而我的同行们却做到了,甚至在那里落地生根,永远奉献他乡。
每每想到此处,我便明白自己该怎样去做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