奥斯卡影评

时间:2019-05-15 15:36:15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奥斯卡影评》,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奥斯卡影评》。

第一篇:奥斯卡影评

2010-2011奥斯卡文化赏析影评

标题:对自由的追求

-《飞越疯人院》观后感

姓名:郭凯敏系别:电子信息与电气工程气系专业:08通信工程学号:20080205002

3在观看影片美国经典影片《飞越疯人院》的时候,不得不承认,这部片子给我已有的观念带来了很大的冲击,我甚至无法给这部有口皆碑的影片做一个简单的五星评分。我不能只单纯的考虑它超越制度,超越文化的 “不自由毋宁死”的象征意义。

麦克墨菲用他的顽劣与桀骜试图应对所有想要将他驯服的清规戒律,他的出现像一块投入死水中的卵石,打破了疯人院死寂的湖面。只是与许多表现自由精神的摇滚电影或者政治电影不同,麦克墨菲的极端反叛行为并不是由于他接受了某种先锋教育或者摇滚精神熏陶,他对自由的渴望和依赖仿佛是与生俱来的天性,是上帝重新创造出来还给人类的品质。这种品质因为在现代文明过于平静的秩序中十分稀缺,所以非常诱人,贫瘠压抑如精神病人也会在他的鼓舞下享受到了正常人一样的对自身需求的满足和快乐。他带领病友外出捕鱼,晒日光,与女孩嬉戏那一段戏拍得非常感人。

疯人院最大的权力掌控者、规范的执行者和监督者是护士长拉奇德(赞一下她的扮演者,十分到位地刻画了这个角色),这是一位冷冰冰的清教徒一般的中年女性,在今日的眼光看来应该是那种尽之尽责、雷厉风行的职业女强人。这位从动作,神态,面部表情都透露着一种不近人情的冷漠的管理者,一面口头上时刻都挂着那种服务行业装腔作势温情僵硬的礼貌用语,一面不可动摇地维护着疯人院里的神圣秩序。她,及她一丝不苟的头发与白大褂,连同不停播放的、声响足以妨碍正常听力的“抒情音乐”,为这座死气沉沉的疯人院穿上了一件人道、慈爱、祥和的外衣。

尽管影片似乎有意将拉奇德塑造成为该片最大的反面角色,然而我对于这样一个曾任职于军队、从一名小护士熬到一间精神病院的护士长的女性还是不自觉的产生了同性之间的某种理解和同情。整日与精神病人生活在一起是常人无法体验的高压且枯燥的工作,或许她年轻时也是一位温柔仁爱的好姑娘,或许她曾无数次被发病的患者攻击过,无数次的为没能控制好一个忽然躁狂的病人而偷偷抹眼泪,但是她终究还是累了倦了,丢失了年轻时的爱心和耐心、笑容和理想,最终变得坚硬麻木。她是被权威制度同化和改造过的人,顺理成章地扮演了卫道士的角色,不可动摇地服从制度也不过是以一种最省时有效的方法执行自己工作职责罢了。说到底,她也一直囵于制度的压制之中,虽然是管理者,却也是牺牲者。

这部影片拍摄在70年代的美国,60年代时美国接连爆发的反战运动、黑人民权运动、学生运动、妇女运动、嬉皮士运动、性革命等一系列政治文化运动兴起了一场反传统、反秩序、反主流的文化思潮,这股思潮几乎席卷了那个时代青年人的价值观,所以文艺作品中创作出麦克墨菲这样一个狂野放任气息十足、宁可咆哮着死,不愿屈膝着死的反叛权威者,自然也迎合了这种价值观念认同。然而悖论在于,社会之所以称作社会,是有其约定俗成的社会文化认定和理想模式标准的。那些与正统的观念冲突,不受社会主流文化认可的行为就可能被界定为“异常”或者“疯癫”,而有遭受到不公正的待遇。米歇尔?福柯在《疯癫与文明》阐释了他对“疯癫”的理解,他写道,疯癫的现代概念就是一种实施控制的文化发明:曾经被接纳为社会和荒唐人生一部分的疯子们被视为一种威胁,他们被隔离到了精神病院里,变得悄无声息。

在人道主义主宰社会主流价值观的今天,或许像用麦克墨菲最后被强制实施的“前额叶摘除术”那样手段来诊治精神病人的历史时期已经过去了,但是如何尊重精神病患者或者任何一类的“少数”人群作为一个人的权利仍然是我们需要思考的话题。

尊严、自由、平等是作为人类中每一个个体的基本价值,但自由从来就不是天生的,它是不断抗争的结果。精神病人有被社会妖魔化的历史,也曾被大众所遗忘,医务人员被贴上白衣天使的标签,却也曾利用权威建立一种不平等的倾轧关系。推而广之,无论是统治国家,管理医院,还是所谓的治疗“网瘾少年”,我们都必须意识到的是,他们所面向这些对象中都没有谁是要被制伏和被标准化的。有压迫的地方必有反抗,即使作为先驱的星星之火会被暂时熄灭,也终将会有被唤醒的大力士来接替他的位置,举起巨石,砸碎铁窗,飞越“疯人院”。

第二篇:奥斯卡黑天鹅_影评

电影《黑天鹅》评析

黑泽明说,对于导演来说一切电影都是梦。那么在《黑天鹅》的梦里,本我的野性冲破超我的束缚,最终旋转出人生与艺术的绝美。

导演达伦·阿罗诺夫斯基给观众展示出的是人物极具张力的内心世界。此片中,纯美脆弱的白天鹅却只有在寻找到自己灵魂投射出的放肆暗影之后才会演绎出她所谓艺术的“完美”。

(一)剧情

在歌舞剧表演的叙事表象之下,这无疑是一个关于自我寻找的故事。这种冥冥之中的寻找不在外界肉身,乃在自我灵魂。影片以女主角尼娜的梦境开场,那是一段纯美的白天鹅之舞,尼娜孤独的翩然起舞,美艳动人。而后的场景是晨光下她在笑意中苏醒的面庞,对她来说这是个美梦。更确切的讲,对于尼娜这样的舞者来说这是一种自我理想,一种完美。在接下来的整部影片中,尼娜都在寻求这种艺术生涯中的完美境界。

影片中的尼娜是一个有着强大的超我约束力的女子,她小心翼翼、乖巧顺从。可惜的是,舞蹈,应该说艺术的实质恰恰是一种被压抑的“本我”的宣泄,而尼娜对本我的人为遮蔽成为她艺术表现中的局限,黑天鹅之舞始终是她的梦魇。《黑天鹅》要传达的是懦弱的尼娜必须唤醒被遮蔽的本我野性。当然这种唤醒与蜕变需要许多外力的推动。

(二)叙事:心理暗示和线索的镜头讲诉了这个关于人格分裂的心理惊悚故事。影片前半部分Nina是个克制冷静脆弱的女人,但争取角色的欲望把她推进了Thomas的办公室,更是把她推向了压力的顶峰。起初Thomas并不满意Nina对黑天鹅的诠释,认为她不够狠不够性感,没有释放出自己的情感没能够迷失自己,但却仍然选择了她成为新的Swan Queen。Nina对自己的中选感到吃惊,导致她在整个排演过程中都是极度的不自信和缺乏安全感,尽管她想要通过努力训练来弥补但仍然不能够完美诠释黑天鹅,这时Nina便处于一个自己不能再控制的状态。于是由人物和事件构成的各种外力便开始作用,一步步的激发或抑制Nina人性深处的黑暗势力,而Nina便被动的卷进了这场黑白角力的风暴中心。

应该注意到的是,在电影的叙事中,尼娜父亲的角色是缺失的。而歌舞团的艺术总监托马斯恰好填补了这种缺失。他是尼娜的上司,也是她灵魂的引导者。

Thomas是个有趣的角色,他在影片中就像个灰色人物让Nina同时也让观众无法分辨他的意图。办公室的强吻,自慰的作业,舞蹈室的主动诱惑,或许是因为他对Nina抱有占有的欲望而进行的一系列骚扰,却也同时可被解释为一种指导Nina诠释黑天鹅的非常规手段。不管怎样,是Thomas成功释放了Nina内心期待被渴望被迷恋被重视以及不顾一切追求完美的欲望。类似的性暗示还有地铁上对着NIna自慰挑逗的老头。

前一任Swan Queen Beth刚得知自己将要被替代时在化妆间大发雷霆后摔门离去,这时在一旁偷看的Nina溜进去偷走了Beth的一些私人用品如口红和小刀。这就构成了Nina对自己的”主动暗示“要成为第二个Beth。后来Beth的车祸和《天鹅湖》的剧情暗示,白天鹅只有以死来求解脱和自由。因此最后Nina倒在血泊中称自己终于做到了完美,她既成功杀了假想敌成为了当仁不让的黑天鹅,同时她也通过”被迫自杀”而达到了最终解脱。

Lili其实在片中有两个,一个是真实存在的竞争者,一个是Nina在人格分裂后假想出来的一个敌人。作为真实的竞争者,Lili始终都是一副叛逆放纵的模样,穿着黑色,与Nina截然相反。这或多或少都给Nina造成一种”她黑我白“的暗示。

在夜店的那一晚,Lili不遗余力的劝诱Nina放纵自己,甚至还拿了一件黑色衣服给Nina穿。也许只是偶然,但当Nina在厕所中换上了那套黑色衣服后,似乎就预示着其心中的那只黑天鹅已经诞生并开始成长。

在影片最后一部分里,不管是真实的竞争还是幻想的背叛,真假Lili始终都扮演着引诱黑天鹅出现的重要推动力。这只黑天鹅在Nina心中时而化身成假想敌Lili,时而变成另一个Nina。而发生在化妆间的那场谋杀,黑天化身成假想敌Lili并激怒Nina,让她以为杀死了竞争者从而才能在舞台上完美诠释黑天鹅。

“黑天鹅”其实就是Nina的一个更加黑暗的人格,它一直在寻找破茧而出的时机。Nina站在两面镜子之间时看到镜子里面无数个自己中,有一个自己正在抓背,那其实就是黑天鹅想要撕破Nina的躯壳以让它的翅膀能都放肆的展开舞动和飞翔。镜子其实一直都是表现人格分裂的最佳道具,《黑天鹅》全片更是遍布各种镜子,达伦近乎完美的利用了镜子和多面镜子的特点构造了令人惊叹的,人影交错似幻非幻的视觉效果。

颜色同样是被充分利用。白色代表着纯净和纯粹,Nina在影片前半部分的着装多为白色。相反黑色代表的是更加放纵甚至邪恶的人性,这是Lili和影片后半部分Nina的着装基调。上面提到Thomas是个灰色人物,因此他出现的很多场景都是由黑色和白色共同构成,例如穿着白色衬衫的他坐在一对黑色椅子中,例如他家的装修基调也是由黑色和白色构成。影片的第三个颜色粉色似乎是代表克制和禁锢,芭蕾舞裙,Nina卧室,Beth的病房等都是粉色,《黑天鹅》的最后一部分也有非常出色的超现实的想象场景,例如破茧而出的黑色翅膀,突然断裂的双腿,逐渐长满全身的羽毛等都让人印象深刻足以过目难忘。

(三)感想

首演前夜,妮娜感到的压力达到峰值,近乎崩溃,眼中的幻象也越来越血腥:她看望贝丝时看到疯狂毁掉容貌的自己;画像变成蒙克的呐喊者;她的肩胛上抓伤的地方迸现黑色的羽毛,她的眼睛变得血红,双腿折断变成禽类的腿,用门掩伤母亲的手,最后昏晕过去。

一切来到最后关头,反而变得简单多了。妮娜心事重重,从舞伴手中跌落——她所见的莉莉与男舞伴“密谋”暗害她,到底是真是幻?从后面情节来看应当是她臆想出来的。当妮娜回到化妆间,“黑天鹅”在等她。妮娜把她猛推到镜子上,镜面破碎,白天鹅用一块镜子的碎片杀死了“黑天鹅”。镜子,是镜子。镜子不复存在,镜像亦香消玉殒。这一段戏也颇为精妙:波曼把死去的黑天鹅拖入盥洗室,喘息未定,遍体战栗,但音乐渐强,令她逐渐安下心来最后一段独舞中,她(在臆想中)看到两臂滋生出天鹅的毛羽,在雪亮的灯光里,黑色羽翼应和着音乐疯长,旋转挥舞,越来越圆融,越来越忘我,越来越嚣狂,越来越恣肆,越来越美。最后那一势,巨大的天鹅影子与昂首的舞者交相辉映,心魅、灵魂、肉体、渴求、欲望,均在这一刻得到最自在无碍的完满。这一舞完成后,黑天鹅隐去——标志是妮娜的一对瞳仁回复清澈——舞者在潮水般的喝彩中变回白天鹅。亦即黑天鹅只为这最华彩的段落而生,方才的独舞,便是“天鹅之死”。但白天鹅亦不再是从前的白天鹅:妮娜在掌声中回到侧幕,激动快慰的托马斯正在众人中等待她,她欺上去狠狠吻住他,立在芭蕾舞者树起的足尖上,吻了他,挟着隐隐风声,像一次凶猛的袭击,像天鹅从云端俯冲而下,像他当初吻她一样霸道。然则,她仍被邪魅所魇?宛转柔媚的音乐浪涛一样澎湃而起:不。黑天鹅确已死去,不再复活;白天鹅摄取了黑天鹅的悍勇、情致与佻达,涅磐再生。在那一吻结束后,素常镇定的托马斯也禁不住显出神魂颠倒的痴笑,目光微微无措羞赧却又自豪地四下一溜。此一幕,应对了他在练功房中说的:“下一次,你来诱惑我。”徒弟出师了,被迷醉难以自拔的换成了师父。他看妮娜的眼神,是在看自己打磨成功的一件完美的艺术品。不过,悬念仍未解开:化妆间中还有一只死去的黑天鹅。妮娜用粉色的毛巾遮挡住门缝里渗出的血泊,却惊见莉莉推门道贺,悬念之弦被绷上了最紧的一扣——死去的到底是谁?镜子确实碎裂一地,但门下并没有血……弦乐始终阴森急促地迫在空气中,妮娜泫然呆怔,慢慢垂下头,从小腹一起一伏的伤口中拿出了折断的镜子碎片。真相大白。这一段波曼的面部表情丰富刻骨,恍然、惶然、悲凄、绝望、悔疚、无措、忍痛、坚忍……层次感极强的表演毫不脱力地支撑起这个最高潮的情节。最后,她低泣着在镜前坐下,用粉扑抹去眼泪,肌肉受到被动拉扯,硬生生把戚容转换为微笑。黑天鹅已死在舞台上,白天鹅也要在舞台上死去。而在最后一跃中,遍体雪白的妮娜终于带着黑天鹅的伤口,回归纯白世界(白色的海绵垫子)。“完美。我得到了完美。” 在经历灵与肉的双重磨难之后,黑天鹅与白天鹅在纠缠中合为一体,创造出完美的境地,俱获安宁。

但最终当那镜子破碎,鲜血流出时,一切的阻碍已不复存在,已发生的一切不可更改只有最后的机会时,Nina终于可以放自己一马了,而可笑的是:之前她的荒唐尝试,之前她的歇斯底里的自我折磨竟然那么收效甚微,似乎只有当谋杀和犯罪翩翩起舞时,她才最终解脱了,最终自由了,自己身体中的那只黑天鹅最后跳地那么热情奔放,那么风情撩人,在那一刻,罪恶,背叛以及所有的贬义词在她的每一次旋转,每一次跳跃中变地那么美好无辜,这一次黑色胜利了,那历来都被唾弃的黑色灵魂,黑色美丽征服了台下的芸芸众生

最终Nina感觉到了完美,所有的人也感到了她的完美,她这个时候可以倒下了,可以休息了,受到伤害而喷涌而出的鲜血可以痛痛快快地流出了,那血染红了纯白的舞裙,染红了她那颗不完整心,染红了她那已破碎灵魂

在此引用茨威格一段话: “她内在的激情还未苏醒,她真正的、深处的自我尚未成形,只有被狂热的激情激发之后,他才能真正蜕变,绽露出蜷缩的翅膀。就像选手在竭尽全力冲刺前所做的一次深呼吸,她的生命正在停滞的休眠期里积蓄着力量,犹如沉睡的火山,一旦喷发,将地动山摇。(”《苏格兰玫瑰-断头女王斯图亚特》)

第三篇:奥斯卡《黑天鹅》影评 简介

译名 黑天鹅

类名 代 家 别 Black Swan 2010 美国 剧情/惊悚

语言 英语

片长 107 Min

导演 达伦·阿罗诺夫斯基 Darren Aronofsky

主演 娜塔莉·波特曼 Natalie Portman....Nina

文森·卡索 Vincent Cassel....Thomas Leroy

米拉·库妮丝 Mila Kunis....Lilly

薇诺娜·瑞德 Winona Ryder....Beth MacIntyre

詹尼特·蒙特戈里 Janet Montgomery....Madeline

芭芭拉·赫希 Barbara Hershey....Erica

Ksenia Solo....Veronica

塞巴斯蒂安·斯坦 Sebastian Stan

托比·海明威 Toby Hemingway....Tom

影片简介:

妮娜是生活在纽约的一个芭蕾舞演员,和她的同行一样,妮娜这一生中的绝大多数时间和精力都奉献给了芭蕾舞。她和自己固执的妈妈艾瑞卡住在一起。艾瑞卡曾经也是一名芭蕾舞演员,现在她不再跳舞,但是为了让女儿能在舞蹈上有所建树,她对自己的女儿施行着令人窒息的管教。

现在,妮娜所在的芭蕾舞团要排演《天鹅湖》。导演托马斯?勒罗伊也准备替换掉原先的首席芭蕾舞演员贝丝?麦金泰尔,使用妮娜做为这出新演出季的首演演员。妮娜是他的第一选择,但不是唯一选择。现在妮娜有了一个竞争对手:一个叫做莉莉的芭蕾舞演员一样用自己的表演打动了托马斯?勒罗伊。《天鹅湖》是一部对演员要求极高的芭蕾舞剧。女主演既要能扮演纯洁、高尚、善良的白天鹅,还要能扮演邪恶、凶线、狡诈的黑天鹅。

妮娜试演了白天鹅,她的表演相当完美,打动了导演;与此同时,莉莉饰演的黑天鹅一样获得了众人的赞赏。两个年轻的舞者在对角色的竞争过程中产生了令人不能接受的情感,而妮娜似乎也阴暗面--这种阴暗最终将会毁掉她的生活和才华。

一句话评论:

不管是《红菱艳》还是《彗星美人》都没有《黑天鹅》这么令人坐立不安。如果你想在讲述芭蕾舞演员的影片中找到某种硬核的内容的话,那么《黑天鹅》会是你的最佳选择。

--《好莱坞报道》

阿罗诺夫斯基掌握了早期波兰斯基或者是柯南伯格的那种游刃有余,不紧不慢的拍摄电

影的技巧。影片的后三分之一的那种令人惊悚和震惊的心理戏,像极了波兰斯基的《冷血惊魂》和《罗斯玛丽的婴儿》。

--《每日银幕》

幕后制作:

从一个小小的构想开始

导演达伦·阿罗诺夫斯基对芭蕾舞产生浓厚的兴趣并不是最近的事情,早在许多年之前,他的妹妹在学校里的表演课中学习芭蕾舞的时候,阿罗诺夫斯基就开始构想一部关于芭蕾舞演员的影片。后来,这个框架又融合进了一个摔角手的故事,不过由于篇幅的限制,达伦还是放弃了这个宏大的计划,先拍摄出了《摔角王》。

《黑天鹅》的大体情节,来自一个叫做《替补演员》的剧本。剧本的故事发生在纽约的戏剧界,讲述了一个演员通过角色发现了自己的心理阴暗面。对于这个剧本,阿罗诺夫斯基的印象很好,他说:“这个剧本看起来有《彗星美人》的感觉,但是其中的惊悚元素又是彻头彻尾的罗曼·波兰斯基的面孔,那些双重人格和虚实莫辩的幻想和对手,又是脱胎于陀思妥耶夫斯基的中短篇小说集《双重人格》。”不过,对于这个故事,阿罗诺夫斯基并不是太满意,因为在他看来,这样直接切入一个演员的内心世界太过于唐突和直接。拍摄这部电影,最好的方式是让舞台上的人物和现实中的人物有所呼应。阿罗诺夫斯基说:“如果舞台上的人物有了分裂的倾向,那么现实中的人物的分裂就可以更加完善而且有理由;如果现实中的人物有了分裂,那么也可以反过头来促使舞台上的这种分裂更为彻底。这是一个相辅相成的过程,缺一不可,这样讲述这个故事才是最好的方法。所以我想到了《天鹅湖》这部芭蕾舞剧。于是便构想着要把故事的背景搬到芭蕾舞台上来。”在《天鹅湖》中,有白天鹅和黑天鹅两个角色,这两个角色是互为补充的镜像。对于阿罗诺夫斯基来说,没有什么比把《天鹅湖》放在影片中更为合适的。阿罗诺夫斯基说:“我觉得这出舞剧非常有戏剧性、也很有代表性。尤其是这样的影片能够营造出来一种狭小和逼仄的空间感。”

影片在威尼斯电影节上首映之后,有很多评论文章称影片有波兰斯基和柯南伯格的感觉,实际上,主演娜塔莉·波特曼和文森·卡索也是这么认为的。波特曼说:“影片里的这种心理暗示和人格分裂,很像是《罗丝玛丽的婴儿》。”卡索则认为《黑天鹅》有着大卫·柯南伯格早期作品的影子。达伦则承认说,自己受到了波兰斯基的《冷血惊魂》和《怪房客》的影响。

两个出色的女演员

2000年,阿罗诺夫斯基找到了娜塔莉·波特曼,告诉她自己有一个关于芭蕾舞演员的电影正在考虑之中,希望她能参演到这部电影中来。那个时候,影片的剧本还没有成型。阿罗诺夫斯基和波特曼说了讨论了一些影片中的场景和他最喜欢的情节设置。听了阿罗诺夫斯基的讲述之后,波特曼决定要在这部有惊悚情节的剧情片中扮演主角。

波特曼回忆说:“达伦告诉我的故事深深地吸引住了我,我对这部电影非常感兴趣。因为它在诸多方面都有开拓性的创意,比如影片展示了一个舞蹈演员的内心世界,它讲述了一个人和一个角色的两面性。无论是戏中戏的设置还是人物的情感,这部电影对于我来说都是难

得一见的。因为我所从事的工作也是在银幕上扮演别人,我也曾经有过崩溃和不适。可以说,饰演影片中的主角,让我有了一个反观自己生活的机会。”在确定出演这部电影之后,波特曼推荐了自己的好朋友米拉·库妮丝给达伦,她希望米拉能在影片中扮演自己的“敌人”莉莉。在一次非正式的简短了解之后,达伦敲定了由米拉来扮演莉莉。米拉说:“我的角色没有娜塔莉的角色那么复杂,但是她显然更有激情,也更有看点。如果说娜塔莉的角色是内向的、是自省的,那么我的角色就是外向的、是富有攻击性的。我和娜塔莉的角色是完全互补的。”

为了能在银幕上扮演好芭蕾舞演员,尽量少出破绽,波特曼和米拉在影片开拍前半年就开始了芭蕾舞的专项训练。她们要把自己的肌肉、形体和状态尽可能地调整到专业芭蕾舞者的水准。戏份吃重的波特曼最为辛苦,她每天除了接受五个小时的芭蕾舞训练之外,还要接受形体训练、游泳和气质训练等等。在开拍前,波特曼还特意去学习了一段时间的舞蹈编舞。米拉在这段时间里进行了大量的有氧训练和普拉提训练,她们的目的只有一个,要在电影里完全展示出专业芭蕾舞演员的气势与素养。米拉说:“我曾经跳过芭蕾舞,知道这其中的困难和艰苦。当我们站在台上的时候,会跳就是会跳,不会跳就是不会跳。根本没有办法假装或者是做戏。身体的协调性、用肢体去表达舞蹈的内容和情绪,都是没有办法作假的。所以我们为表演这部影片做了长时间的训练,目的就是尽量减少破绽与遗憾。”

长达十年的等待

从看到最初版的《替补演员》的剧本,到达伦找到《摔角王》的编剧马克·海曼再次给他编写剧本,再到影片拍摄完毕上映,整整过去了十年的时间。在这十年里,达伦拍出了一部金狮奖影片,波特曼也在导演方面小试了身手。不过,要问这部影片为什么这么姗姗来迟,达伦会告诉你,还是机缘问题使然。

2007年1月,达伦曾经把一份有详细细节的拍摄计划交给过环球公司,希望能得到拍摄的启动资金。当时的环球公司给了达伦一个答复,他们需要达伦用短平快的方式制作出来这部影片,也就是说用尽可能短的时间把影片拍摄完毕。不过,当时达伦还没有一个确定的剧本,所以这部影片也就因此而在环球公司流了产。在这之后,达伦拍摄了马克·海曼的编写的《摔角王》。影片大获成功,在成功的刺激下,达伦再次邀请了海曼,让他将《替补演员》改编为《黑天鹅》。2009年6月,迟迟没有开拍的《黑天鹅》被环球公司周转了出去。进入自由市场的《黑天鹅》因为有着达伦和波特曼的号召力,而显得格外吸引人。很快,福克斯探照灯公司看上了这个项目,并且投资给了达伦1200万美元。在这笔钱的帮助下,《黑天鹅》得以开拍。

2009年的年底,《黑天鹅》正式开拍,因为资金的限制,达伦在纽约完成了影片的拍摄。他在影片中展示了和《摔角王》极为相似的色彩和颗粒感,手持式摄影的使用精准地传递出了人物内心的挣扎和苦痛。达伦说:“十年时间,我觉得这段时间让我成长了很多。正是因为有了这些拍摄的经验和基础,我才能拍摄好这部电影。如果当时就这么开拍了,可能这部电影会非常幼稚和粗浅。”而波特曼则表示说:“十年时间里,我似乎又在演员这个染缸里染上了一层别的颜色,似乎离角色的内心又近了一步。”

花絮:

·导演达伦·阿罗诺夫斯基认为《黑天鹅》和《摔角王》是姐妹片。

·影片中有一场两个女人之间的床戏,为了能让娜塔莉·波特曼不那么尴尬,米拉·库妮丝建议她在拍摄前喝一点酒。于是波特曼便喝了整整一瓶烈性的龙舌兰酒。在接下来的一天半时间里,波特曼不得不醉倒在床上。对此,阿罗诺夫斯基感到非常愧疚。

·剧组最早曾经考虑要在法国和匈牙利的布达佩斯拍摄全片。但是最终由于预算问题而放弃了这个想法。

·影片最初的剧本叫做《替补演员》(The Understudy),故事全部发生在纽约大剧院内。阿罗诺夫斯基很喜欢这个剧本,但是建议要把故事改成芭蕾舞演员的生活。

·为了拍摄好那些发生在后台的故事,阿罗诺夫斯基特意在林肯表演中心的后台观察那些演员们是如何准备上场和下场之后的表现的。

·男主演文森·卡索把自己在影片中的角色比作纽约芭蕾舞团的编舞大师乔治·巴兰钦。在卡索的眼中,巴兰钦是一个懂得指导舞者的狂热艺术家。

·娜塔莉·波特曼推荐自己的好朋友米拉·库妮丝扮演莉莉。米拉·库妮丝从小就接受过专业的芭蕾舞训练。阿罗诺夫斯基用Skype的视频聊天就确定了让米拉·库妮丝扮演莉莉,没有搞正式试镜。

·影片的作曲是克林特·曼塞尔,他和阿罗诺夫斯基合作了从《梦之安魂曲》开始的所有影片。在《黑天鹅》的原声中,他使用了很多来自于芭蕾舞剧《天鹅湖》的音乐元素。

·纽约芭蕾舞团的演员、编舞Benjamin Millepied,是本片的编舞并且在影片中扮演了一个小角色,他也是娜塔莉·波特曼的男友。

·早在2000年,阿罗诺夫斯基就敲定了娜塔莉·波特曼来扮演影片的女主角。

·梅丽尔·斯特里普曾经是扮演妮娜母亲艾瑞卡的候选。

·布蕾克·莱弗利为莉莉这个角色来到过剧组试镜。

·这是第一部没有演马克·马格利斯参与的阿罗诺夫斯基导演的剧情长片。

·在最早的剧本中,主角的名字叫做亚历山大。

第四篇:奥斯卡经典电影《乱世佳人》影评

《乱世佳人》:

《乱世佳人》是根据女作家玛格丽特•米切尔的畅销小说《飘》改编而成的,该影片时间长达近4个小时,其耗资巨大,场面恢宏,人物众多,情节虽然多,但其线索很明确,主要就是围绕佐治亚州种植园主的大家闺秀斯嘉丽感情生活来和人生遭遇写的,是爱情片,却又反映当时政治、经济、道德诸多方面的巨大而深刻变化的历史画卷。在影片中众多角色中,我最喜欢斯嘉丽,影片在一开始就用一些列画面情节展现了女主人公斯嘉丽的性格特征,高傲自满,大气粗犷,她好像并没有遗传自己的母亲一点性格――一个典型的矜持的为家族操劳一生的女性。而在美国的那个时代,一个女人如果缺少了这些,就会被视为一个不合格的人,一个叛逆的人,一个为礼教不能容的人。但这并不影响我对她的喜爱,虽然斯嘉丽不够完美,她有她的缺点,我想这样的人物形象也会更贴近我们的生活,让我们更容易接受,更容易融入这个角色中,感悟人生,她的不完美成就了她的完美。随后战争爆发,在那个动荡的年代,她肩负了不该是她那个年纪该有的责任。为了遵守对艾希礼的承诺,她尽心尽力的照顾玫兰妮;为了保住自己的庄园,她不惜背负骂名抢了妹妹的未婚夫;为了在生意上能赚更多的钱,她不择手段以至引起人们的非议,并间接害死了自己的丈夫。在生存方面斯佳丽很成功,不管生活环境如何的恶劣和艰难,她永远不会向命运屈服,总能凭着自己顽强的毅力和永不服输的精神战胜一切,斯嘉丽性格果敢刚强,电影中插曲与主人公性格命运相辅相成,起到了几乎完美的衬托作用。斯嘉丽在磨难中成长了,由一个任性不懂事的女孩子变成一个坚强勇敢的人,在这方面我们应该像斯嘉丽学习,是的,生活不相信眼泪,在困难与挫折面前与其让别人同情,不如用自己的坚强来赢得别人的尊重。可在感情方面坦白说她很失败,这或许是她对爱情太过执着,总是在追逐着自己虚幻的爱情梦想而忽略掉了身边的幸福。这也启示我们,不一一味的去追求,更应该懂得珍惜我们已经所拥有的一切。

米兰妮的心地特好,真是佛眼见佛,她把她身边的一切的任何人事都都只会往好处想,哪怕是想要跟她抢她丈夫的斯嘉丽,她都从来不把她往坏处想,还帮助她解围。米兰妮对人友好,帮助一切需要帮助的人。米兰妮看似柔弱的外表下却也有坚强的一面。为了帮助斯嘉丽保护家里的财产,当斯嘉丽举起手枪对着来抢劫的北方佬,同时米兰妮也毫不犹豫的拿起了军刀,她这个勇敢的举动让我深深的折服。

至于瑞德,一个成功的商人,整个形象有点神秘的感觉,他虽然有富家公子哥儿的潇洒,却无纨胯子弟的低俗无知。在我看来他是一个现实主义者,他是理性的,当所有人都觉得应该去战争,这些人都被仇恨冲昏了头恼,此时也唯有瑞

德是反对的,这是面对问题时的一种镇定,解决问题我想更需要这种理性,而这也是我们常人往往很难做到的,切忌感情用事。影片中的每一个人物都有我们值得去学习的地方,有待我们慢慢的体会。但瑞德在感情问题中,他与斯嘉丽一样,也是失败的,性格决定命运,他跟斯嘉丽一样,都有着高傲的自尊和过于保护自己的心理,最终导致两个相爱的人无法再一起的局面。

艾希利,温和儒雅、文质彬彬,鲜明表露出绅士风度及书卷气息,内蕴丰富,令人愿意亲近,他爱国,爱家庭,爱朋友,但在面对一些列挫折时,却少了点智慧,而在面对他自己的感情问题时,却要比斯嘉丽和瑞德要强的多,他知道自己想要是什么,敢于说出自己内心真实的想法,喜欢就是喜欢,不喜欢就是不喜欢。有人说这部电影最经典的场面是斯佳丽在战争后回到被毁的家园,在园中手握红土发誓,无论去偷去抢都不会让家人挨饿那段,因为那时她的眼神和表情真的特别震撼人。这样说我也不反对,因为这实在是一部太经典的片子,经典的场面太多,各人有各人的偏爱。我倒是情愿选择这个:以后,明天就是新的一天了。什么是爱?什么是恨?爱和恨可以象两条永不相交的平行线,爱和恨也可能只需要一缕阳光就可以消融。珍惜拥有的人是幸福的,因为我们总是并不确切知道我们需要的到底是什么。太多的人只有在失去的时候,才知道去珍惜。泰戈尔有一句诗我特别喜欢:如果你因失去了太阳而流泪,那么你也将会失去群星。历尽沧桑,你要学会忽略过去。因为——tomorrow is another day。

第五篇:《铁娘子》奥斯卡类型片影评

《铁娘子》奥斯卡类型片影评

《乌云背后的幸福线》女主角詹妮弗·劳伦斯获得金球奖影后之后,开了两个过头的玩笑,一个是“我打败了梅丽尔(梅丽尔·斯特里普凭《希望温泉》入围)”。一个是感谢制片人哈维·韦恩斯坦“替我摆平了所有对手”。梅姨和韦恩斯坦兄弟都因为提名、获奖太多,屡屡被人拿来开涮。韦恩斯坦兄弟的人脉尤其深不可测,能凭借强大的公关让《莎翁情史》打败《拯救大兵瑞恩》已经是陈年旧闻了,关于他们最新的传说是:请来米歇尔·奥巴马宣读最佳影片就是他们一手策划的。结果在奥斯卡颁奖礼上,詹妮弗·劳伦斯领奖时摔倒了,整个人差点匍匐在楼梯上,像一只受伤的天鹅。此时韦恩斯坦兄弟就在台下,梅姨则在幕后准备颁奖。也许是他们念了“混淆咒”,詹妮弗·劳伦斯才数错了台阶。这个故事教育我们,千万不要在奥斯卡的地盘挑战梅姨和韦恩斯坦,当他们合力时,足以改变某些自然规律——比如让并不优秀的《铁娘子》得到第84届奥斯卡的荣宠。

政要人物是个工作狂=奥斯卡类型片

说那么多的题外话,原因之一是《铁娘子》实在是部平庸的片子,话题寥寥。梅丽尔·斯特里普在片中出演撒切尔夫人之前,至少有过一百次更精彩的演出,但因为那一百次的演出与韦恩斯坦兄弟没什么关系,得奖的概率也低得可怜。这一次,韦恩斯坦公司作为《铁娘子》的出品和发行方,那自然是人挡杀人,佛挡杀佛。梅姨和韦恩斯坦兄弟弹冠相庆,作为看客却总觉得有些不妥。

韦恩斯坦兄弟对小金人近乎变态的迷恋,正在把奥斯卡得奖影片变成一种类型片。过去只有商业电影会有类型片的概念,说白了就是按照赚钱概率较高的公式来运算。韦恩斯坦则找到了得奥斯卡的公式,《国王的演讲》是另一部获奖无数(包括最佳影片)的韦恩斯坦电影,也是《铁娘子》的模版,这两部电影的主角都是英国政要,讲的都是个人奋斗的故事,找来跟原型一点都不像的大牌演员,把整部片弄得跟百变大咖秀似的,比如梅姨那唐老鸭的嗓音,就敢到处张贴奥斯卡竞选海报了。我们真该庆幸《铁娘子》没能复制《国王的演讲》式的压倒性成功(一个影后,一个化妆,而后者更像是支撑前者得奖的理由之一),否则韦恩斯坦的下一个目标就是现任女王的柯基犬了,说的是它在被阉割后一度闷闷不乐,但在亲朋好狗的帮助下最终战胜心魔,勇敢地出去找姑娘的励志故事,由凯特·布兰切特主演。

说回《铁娘子》中,撒切尔夫人面对的主要矛盾,一是政坛的性别歧视,二是因工作忽略了家庭,并将其疯狂地夸大:片中的男人经常公开对撒切尔的性别和出身(小卖铺店主的女儿)表示不屑,这可真奇怪,我还以为英国都是绅士,而且早就习惯了被女人统治,什么女王伊丽莎白啊,女王维多利亚啊,女王莎士比亚啊„„等等,为什么莎士比亚听起来像个大文豪,管他呢,总之很多女王就是了。我真的不相信在那样强烈的歧视环境下,撒切尔能成为国家首脑。尽管时代不同,但我觉得用今天的希拉里对比撒切尔足够说明一些问题,性别的不同是劣势也是优势。这个观点等到希拉里成为美国第一个女总统之后说会更有说服力。

家庭方面,撒切尔退休之后因为过于思念亡夫,常常出现幻觉,仍然与丈夫默契地拌嘴,这部分灵感源于真实的戏份还算处理得有趣。但剩余部分的夸张部分,最夸张的一场戏是撒切尔当选议员后第一天上班,她坐在车里,她的孩子在外面痛苦地敲车窗,后来还边哭边追逐汽车尾气。整个过程中,撒切尔都摆出一副“我爱你们,但我也有我的事业”的挣扎表情。我说首相您至于吗,您孩子至于吗,是上班又不是上刑,您晚上难道不下班吗?当然啦,导演可以说这是一种“艺术化”的处理方式,但我相信,没这么狗血,而且效果更好的处理方式并不难想出。只不过在韦恩斯坦兄弟的“小金人公式”的限制之下,一部只许被拍成个人奋斗史的片子又能带来多少新鲜感呢?更多动漫新番 电影 新剧尽在()()()

“不值得花钱看”也可以是种类型片

《铁娘子》引进国内时被安排在了三八国际妇女节上映,而在这一天,还有很多其他电影上映,它们不约而同打出旗号:为女性量身定做的类型片。事实上,在好莱坞代表的国际影坛上,这个档期是根本不存在的。这让笔者联想到,就在刚刚过去的学雷锋日,因为有关单位的某种特殊需要,成为了一个有中国特色的电影档期,放映主要的是雷锋同志的类型片。本来,这种类型片和《铁娘子》一样,基本上不会和商业扯上关系,但最近有一条新闻,说的是《青春雷锋》在南京上映首日竟然获得零票房。比这更搞笑的是制片方还出来辟谣了,说不是零票房,有89个人买票进场呢!89个人啊!估计整个南京城也不超过100个人吧!这上座率也忒高了点„„等等,我刚才接到通知,说南京有800万常住人口,让我来算算这个百分比是多少,估计会有很多个零呢。

为什么没有人去看伟大的雷锋同志的类型片呢?原因是多方面的,比如对小学时期多次被包场以及被要求写观后感的报复。但其中最重要的一点,恐怕还是因为大家不用看,就知道这种电影是什么样子。换句话说,就像美国人可以一眼看出《铁娘子》是个什么类型,中国人也知道《青春雷锋》是个什么类型,它在片内片外也按照我们预想的那样做着这种类型片该做的事。比如主演异口同声宣称“拍这部电影让我们的心灵得到了净化”,这跟我当年看完《离开雷锋的日子》后写的观看感是一样一样的,而且我甚至以此为基础发明了一种文体,只要输入刘胡兰和董存瑞,就可以生成相应的观后感,那么我可以告他们抄袭吗?

总之,这种电影可以用很长的句子来表达,也可以简化成“基本不值得浪费辛辛苦苦赚来的钱的类型”。

下载奥斯卡影评word格式文档
下载奥斯卡影评.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

    奥斯卡颁奖词

    奥斯卡金像奖是美国电影艺术学院每年颁发给最佳影片、演员、导演等的奖项。获奖者对自己的亲人、朋友或合作伙伴表达感谢,是奥斯卡颁奖典礼中的一项重要内容。获奖者的感言,也......

    奥斯卡作业

    对《蓝色多瑙河圆舞曲》 的理解 《蓝色多瑙河》,全名为《在美丽的蓝色的多瑙河畔》,作者是小约翰斯特劳斯。这首歌是在奥地利战争惨败后受赫贝克的委托所写,它象征维也纳生命活......

    奥斯卡简介

    2007年第79届奥斯卡金像奖获奖名单。·最佳影片:《无间道风云》 ·最佳导演:马丁·斯科塞斯 ·最佳男主角:弗雷斯特·惠特克 ·最佳女主角:海伦·米伦 ·最佳剪辑:《无间道风云......

    奥斯卡邀请函

    尊敬的 馆长:您好! 为了推动全民阅读深入发展、建设和塑造城市精神,北京市文化局、首都图书馆联盟联合打造北京市全民阅读大型公益活动——“阅读之城——市民读书计划”,在广......

    奥斯卡结婚典礼

    奥斯卡结婚典礼 1、开场:尊敬的个来宾,各位朋友,女士们,先生们,大家上午好! 这里是爱的海洋,这里事情的殿堂,这里是《奥斯卡婚礼》颁奖的直播现场,更是一对爱侣 先生和 小姐喜结连理......

    奥斯卡颁奖典礼

    第一届(1929) 第二届(1930) 第三届(1930)第四届(1931) 第五届(1932) 第六届(1934) 第七届(1935) 第八届(1936) 第九届(1937) 第十届(1938) 第十一届(1939) 第十二届(1940) 第十三届(1941) 第十四届(1942......

    奥斯卡颁奖词

    深度解读81届奥斯卡典礼颁奖词 每年的奥斯卡颁奖典礼都是电影界的盛事,号称“the biggest movie event of the year”。观众对这一盛典的期待,其实抱有各自不同的目的。有的......

    小猫奥斯卡读后感

    《小猫奥斯卡》读后感 本书讲述了一只叫做奥斯卡的猫,它住在护理院。它喜欢追逐阳光的温暖,喜欢追着尾巴转圈圈,喜欢喝冰水,喜欢占地盘,喜欢让人帮它挠痒痒……它是一只来路不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