简析《萨摩亚人的成年》,3000字小论文原创版

时间:2019-05-15 15:38:18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简析《萨摩亚人的成年》,3000字小论文原创版》,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简析《萨摩亚人的成年》,3000字小论文原创版》。

第一篇:简析《萨摩亚人的成年》,3000字小论文原创版

简析《萨摩亚人的成年》

—为西方文明所作的原始人类的青年心理研究

司南

摘要:现代文明将进入青春期的少男少女们视为一个处于特殊阶段的特殊群体,而这一切的来源是什么,是与现代文明以及教育有关还是来自于人类的本性,作者为了研究这一现象深入原始社会得到第一手资料与现代社会进行综合对比,以期找到青春期问题的答案。

【关键词】原始社会青春期社会制度

米德为了不受到现代文明的干扰而考察人类的青春期心理状况,提出对原始居民进行研究。米德选择了萨摩亚这一地区作为她的入手点,同时由于作者本身的性别原因而将研究的重点放在了萨摩亚的青年女性身上。由于原始社会的同质性比较强,共同意识仍在主宰社会,个人意识难以辨认,所以米德选择了解五十名年轻姑娘来说明整个群体的基本状况。这些基本信息包含她们的家庭背景、价值观念、成长经历等等,这些信息也有助于我们了解整个萨摩亚的文明。

首先,米德用详尽而朴实的语言描述了萨摩亚地区的生活场景,萨摩亚实际生活的掌控者是老年和青年男性,女性勤俭持家,男性则是渔夫或者农夫。当一个新的生命来到这个世界时,他们会举行盛大的庆祝仪式,但是之后幼儿就不再是关注的重心,幼儿基本是由年龄稍大一点儿的儿童看管,它们受到的教育基本上是禁令式的命令。在整个成长过程中,女孩儿的任务基本上是跑腿和照顾弟妹,而同年龄段的男孩子早早就开始了基础工作,产生了合作意识。等到稍微年长一些,责任与义务也随之而来,女孩子们不得不学习编织技艺以显示自己的勤劳,而男孩子开始受到集体的约束,为了个人的荣誉而不断努力。男孩女孩之间的职业分工并不相同,男性可以由多种职业以供选择,而女性中间却没有专门的职业分工。

米德详细描述了萨摩亚的各种制度:1)继承制度。人们从直系亲属中间选择男性继承人,从母系亲属中选择女性继承人,整个社会存在等级制度是非常严苛的。人们根据大量的繁文缛节来确定彼此的身份,这种制度实际上正是社会处于原始阶段的表征。2)回避制度。回避制度其实也是一种礼仪性的规范,是一种女性不能够和男性接触的强制制度,“这种兄弟和姐们之间的禁忌的回避,始于初省人际,至于老态龙钟之时。” 3)交往制度。在萨摩亚,人类最初的血缘关系仍然处于核心地位,“一个孩子突出的人格特征更多地受到特殊的家庭环境的影响,很少受到与自己同龄儿童的社会交往的影响。”4)团体组织。“奥马珈”是一种长期存在的年轻男子团体。而“奥拉鲁玛 ”是由女性组成的团体。“女性的地位完全依赖于丈夫的地位。未婚姑娘的主要活动就是伺候自己的长辈,在村庄的日常生活中她们所占的地位是无足轻重的。” 对女性个人人格的彻底否定持续存在于这个原始社会之中。一般女性在社会中是不受重视的,对于她的活动范围也有严格的规则。正是由于这种社会所给予的普遍漠视,女性也同样对社会组织和家族谱系报以冷漠的态度。同样在萨摩亚的刑事法规中,也没有关于妇女的 第 1 页

条例。严格的区分也存在于女性的正式工作和男性的正式工作之间,甚至在重大场合,还存在着男性对于女性的回避制度。

回避和对抗,是一个小姑娘在生活中养成的对待男孩子的基本态度。但随着年龄的增长,爱情也在小伙子和姑娘们中间逐渐萌芽。未婚男女间的关系被米德分为三种类型:暗地交往、公开私奔和隆重求婚。甚至还存在一种称为“莫托托洛”的偷奸少女的形式。这一切的交往形式都是在一种“公开的秘密”中悄悄进行。人们对待性关系持有一种漫不经心的态度,而婚姻关系也非常容易破裂,妻子的地位永远低于自己的丈夫。

在萨摩亚,对舞蹈的培养和热情从一个孩子襁褓之中的孩子开始,等到它们稍大一点儿,就随着大人们打拍子以及在人们的影响下练习跳舞。米德指出:舞蹈在萨摩亚儿童的教育以及社会化过程的意义可以从两方面来考虑。首先,它有效地冲淡了儿童们在通常状态下由于所受的严格的支配而产生的消极情绪。其次,舞蹈降低了儿童们对羞怯的敏感性。非正式的舞蹈更加接近现代的教育方法。正式的舞蹈表演是一种公认的社交性娱乐,在任何一种正式场合都有舞蹈表演。

萨摩亚的普通姑娘们对生物学知识知之甚多,而对社交知识却知之甚少,她们的关于社会交际的词汇量也少的可怜。而且由于过于高的胎儿流产率和人口死亡率,有关生死的事实对于孩子们来说也失去了神秘性。有关性的知识也由于随处可见的性交活动得到普及,他们对性的本质早就有了生动的理解。没有任何人认为,将这些暴露给儿童是不体面的行为,这里并没有关于儿童世界与成人世界的严格区分。就随之到来的青春期而言,也没有什么人感到羞耻和遮遮掩掩。任何姑娘都能够了解其他姑娘的发育情况。大多数姑娘的青春期的到来比性经验要早上一两年,性经验要等到小姑娘们完全发育成熟时才能够尝试。情场角逐的秘密只在男人之间传授,萨摩亚人认为男性需要比女性更加主动。米德做出结论说:在萨摩亚,青春期青年男女并没有表现出任何危机或压抑,她们有条不紊的发展了一系列日趋成熟的兴趣和行为。而且由于萨摩亚人具有性常识的自由,姑娘们对性了如指掌所以不存在那种激烈的情爱争斗。

米德认为:萨摩亚社会具有随和性,这种特性来自于不对任何人过于关切,也不对人寄予厚望,这样就免除了由于希望与失望而产生的敌意与冲突。而感情需要比较强烈的姑娘正是由于巨大的失望才成为不被公众所容忍的越轨者。在一个没有强烈情感存在的地方,青春期的姑娘是不会受到任何过于强烈的心理折磨的。其次,由于原始社会的劳动分工并不发达,所以他们的宗教、法律和道德就越具有强烈的统一性,萨摩亚人的选择不是基于感情而是基于习俗。而现代社会的劳动分工发达,个人意识得到发展,人们面临各种职业和道德选择,尤其是各种道德准则的交织带来了情感上的普遍的矛盾冲突。

萨摩亚社会是一个同质性社会,缺乏异质性,它仅仅有一种生活方式并用它原封不动的教育后代。所以处于青春期的孩子不会在生理变化的时期产生强烈的心理冲突。而现代西方社会是一个异质性的社会,拥有多种生活方式,而人们仅仅被允许接受一种生活信仰,所以产生了众多的冲突矛盾,所以米德认为人们是否应该让自己的后代在各种生活方式之间做出选择是非常值得思考的。

参考文献:

【1】玛格丽特.米德.萨摩亚人的成年【M】.周晓红.译.北京:商务印书馆.2008.【2】埃米尔·涂尔干.社会分工论【M】.渠东.译.北京:三联书店.2000.【3】霍华德· S.贝克尔.局外人:越轨的社会学研究[M].张墨雪 译.南京:南京大学出版社.2011.[4]尼尔•波兹曼.童年的消逝[M].吴燕莛.译.广西: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11

第二篇:读《萨摩亚人的成年》

我读《萨摩亚人的成年》

刚开始读完米德的《萨摩亚人的成年》,最先被吸引的是作者的语言,而后被感动的是萨摩亚社会的文化,最后被震撼的是人类学家那种投身于田野的真诚。

作为一个刚刚接触人类学的我来说,一开始,很不明白为什么那么多人类学家投身于田野,去了解类似于原始部落人的社会?我在想,不一样的社会环境造就的人们的心理肯定是不一样的啊,那利用研究那些具有初级文明的社会对当今的社会出现的一些问题提出解决办法,我很是不能理解。我一直相信是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这是一个放之四海而皆准的真理。拿《萨摩亚人的成年》这本书来说吧,作者通过描述萨摩亚社会的环境、文化、生活状况等等,来回答这样一个问题:如同生理发育变化一样,青春期是每个姑娘生命历程中一段不可避免而且必然意味着冲突和压力的时期?很明显,从这本著作的叙述中,作者给予了否定的回答。在萨摩亚社会,很少会出现冲突这种现象,孩子们之间是很平等的,他们也没有什么压力,父母与孩子们之间的感情没有那么强烈,青春期的姑娘们是没有多少自卑感的,她们从小就开始接触性交、怀孕、出生于死亡等。所以萨摩亚社会的青少年并没有出现骚动不宁的青春期危机。我当时在想,萨摩亚社会那么和谐,青春期的孩子没有多少叛逆心理,是因为他们的社会存在啊,因为他们没有多少畸形的经济发展,没有接受多少象《厚黑学》那样的教育,没有多少象现在媒体火速发展的舆论压力,没有多少要处心积虑处理的多层社会关系等等,所以他们的社会和我们当今的社会是很不一样的,所以研究他们来解决现行的问题是没有多大意义的。后来,才发现自己是很可笑的。

人类学的精华并不在于就事论事,他们强调的是人文关怀。《萨摩亚人的成年》并不是告诉我们应该怎么样来教育现代青春期的孩子们,他并不是告诉我们应该怎么样。作者通过描述萨摩亚社会的文化,来反思我们当今社会的文化,从而提出为什么我们的青春期会那么骚动不安?站在一个没有充斥着太多现代文明的社会里,我们是不是更容易从内心来考虑这个问题呢?事实的确如此,褪去经济理性、官方政策、厚黑的做人处事等,我们应该更容易发现我们现代社会的问题。我想,这也很好地回答了这样一个问题“为什么现代人都喜欢去那些比较偏远的地方旅游”吧!

第三篇:萨摩亚人的成年——读后感

《萨摩亚人的成年》书评

《萨摩亚人的成年》书评

20世纪三十年代,玛格丽特·米德因为《萨摩亚人的成年——为西方文明所做的原始人类的青年心理研究》一书而享誉全球。此书被称为“心理人类学”的奠基之作,被译为数十种语言,被尊为人类学的经典读本,在世界各地畅销不衰,米德也一度被称为“世界祖母”。它最大的贡献就是为当时西方学术界正在激烈争论的人性的塑造是先天还是后天的问题,提供了有力的佐证。米德在书中对于这个问题给予了明确的答复:是后天文化一手打造了复杂的人性(即文化决定论)。

米德在书的导论中,开门见山地提出了她这次田野调查的研究主题——“使我们青少年骚动不宁的青春期危机究竟归结于青春期本身的特性,还是归咎于我们西方的文明?在不同的条件下,青春期的到来是否会呈现完全不同的景象?”她希望通过对完全不同于西方文明的美属波利尼西亚的萨摩亚人的研究来解答这个问题。

米德于1925年到1926年利用九个多月的时间深入到萨摩亚人的生活之中,全面的探访萨摩亚人从童年到老年各个阶段的生活状况,特别是出于研究主题的需要对于萨摩亚的年轻姑娘们青春期的心理状态和生活状况进行详细的描写,最终得出一个明确的结论:萨摩亚的青年人不存在如同美国青少年青春期的各种问题,他们的成长是自然的,平缓的。由此米德自信的提出:美国的青年人问题是由于西方文明造成的,完全可以通过教育手段进行解决。

由于米德调查实践的切身性和调查结论肯定性,其书一出版就掀起了学术上的轩然大波。当时欧美学术界正对于人性的塑造到底是先天还是后天的问题进行激烈的争论,米德的调查结论毫无疑问是人性是由后天决定的强有力的证据。米德和她的《萨摩亚人的成年》成了文化决定论的代表。

但是人性到底是有先天还是后天决定的呢?这始终是个问题。文化决定论虽然暂时占了上风,但不能因为米德的一本书就能得出定论。后来到70年代随着生物学的兴起,文化决定论又开始不断受到生物学家的质疑或否定。

其实米德的书有很多的地方值得注意。

首先是写作文风。很多读过这本书的人都说其调查内容描写细腻可人,十分的引人入胜。但我觉得问题恰恰就在这个地方,我也觉得书中的景色和内容描写十分的好,近乎文学作品,但作为科学调查的报告不应该是这个样子的。书中有个萨摩亚人生活的描写近乎完美,仿佛萨摩亚人生活就是天堂,其青春期性行为等近乎理想,于一般的常识有很大的区别。我们知道在其他的例如未完全解放之前的大小凉山地区,同是较原始的生活方式,人们解决冲突的方法决不是赔罪赔偿就可以的;青年人不可能到处乱跑,辗转于各个亲戚家并都能受到很好的待遇,因为青年人所能创造的劳动很难和他消耗的成正比;和泸沽湖边的走婚制度相比青年人虽然可能对于贞洁等不过分关注但也决不可能如米德描述的那样毫无限制的近乎滥交。米德书中凡此种种很难使人信服。

其次,学问都有个宗主,看出处很重要。米德为什么写这本书呢?正是应她的老师博厄斯的要求。博厄斯是从德国流亡到美国的犹太裔人类学家,对法西斯的反犹主义深恶痛绝。他的代表作是《原始人的心智》,其思想精粹是:通过理解“他者”来审视自我,其思想内核是对种族主义的极端厌恶。我们可以看出米德正是通过研究萨摩亚青年的生活方式(他者)来反观西方文明下青年的青春期心理问题的。她继承她的老师博厄斯的观点,决不会认为种族的差异(人先天的-1-

差异)能够决定人性,完全承继她老师后天决定论的学说,《萨》一书也正好反映了这样的学说。所以我们就不得不怀疑米德研究的客观性。她是否是本着毫无偏见的态度来从事萨摩亚人的研究的就值得推敲,纵然她本人拥有客观严谨的治学态度,也难免不知不觉受到从博厄斯那里学习到的后天决定论的影响。

再次,米德用十两章的篇幅来描写萨摩亚人的生活,又用两章来讨论青年青春期教育问题。对萨生活的描述过于完美上已说过,在后面两章米德所运用的言辞大大超出了一个客观的科学工作者应该说的,过分的夸大了文化的作用,像夸大萨摩亚青年的成长,把他们说成是“很容易的事”,说萨摩亚决没有文化冲突和精神病患者等等,同时也夸大西方社会中青年的问题,说西方文明的“形形色色”“斑驳陆离”造就了青年“层出不穷”的问题。这些都有失一个客观的学者应该的科学态度。

80年代澳洲人类学家弗里曼出版了《玛格丽特·米德与萨摩亚——一个人类学神话的形成与破灭》一书,针对米德进行了严厉的批驳。说米德关于萨摩亚的美轮美奂的描写完全是一个谎言,米德从未与萨摩亚人同吃同住过,调查时间也只有5个多月而不是9个多月,米德只是采用访谈的方法来搜集资料而没有切身体会过他们的生活,很多资料都是道听途说的。这本书一出,立刻震惊了人类学学术界。正如做口述史一样,我们都知道一个人的口述决不可能与事实完全相同,口述者会加进自己的很多主观想法并且有很多东西他们甚至不愿说,甚至有时候我们会发现口述者说的东西会与我们已知道的确切事实完全不同,这就是口述史的缺点了。米德从未与萨摩亚人一起生活,从未长期深入萨摩亚社会进行调查,而只是通过不正规的访谈的形式来搜集资料,是很难接触到事实的真相的。无怪乎米德书中的描写是那样的近乎理想化了,其实它就是米德访谈的那些人的理想状态,而不是萨摩亚人生活的事实。

弗里曼指出萨摩亚的青年决不存在婚前乱交的情况,并且十分重视贞洁;萨摩亚同样存在父母对青年人的严厉约束,根本不存在随意离家出走的情况;萨摩亚的青年人同样面临大大小小的青春期问题,父母与子女的冲突同样比比皆是;萨摩亚人解决冲突同样激烈残忍,有时甚至要付出血淋淋的代价等等。由此,有关萨摩亚人的情况真相大白。

这样涉及到三个问题:

首先,学术造假的问题。米德是造假么?诚然学术界不乏造假问题,但我相信像米德这样的人类学家不会故意去造假,只是当时研究方法上出了问题。其一,人类学田野调查方法要求十分严格,要获得可靠的一手资料更是难上加难。米德当时作为初出茅庐的人类学研究者,无法深入调查情有可原。其二,米德是走进了先入为主的研究误区。不管是人类学研究或者其他所有研究,先入为主都是要不得的。我们现在很多学者包括学生写东西都是先认准论点然后找各种资料来支持自己的论点,这样写出来的东西看起来材料充足,实际上论据单一,过于主观臆想,结论很难站得住脚。学术研究中的归纳和演绎都严格禁止先入为主的研究方法,但我们发现无论大家小家其书其文都或多或少存在这一问题。拿宏观史学研究来说,一旦抱定是疑古、批古还是崇古就很容易在实际研究工作中产生偏见。崇古的钱穆先生和批古的五四学者就是明显的例子。一个抱着对中华传统文化特有的柔情与敬意一生为古文化“招魂”,一个视传统为现代化的第一敌人,非要“清洗干净”。

其次,是不是弗里曼推翻了米德的论述就说明先天决定论战胜了后天决定论呢?不然,先天与后天决定论不是萨摩亚一个地区的研究就能证明的,至今这也

是个说不清的悬案。依我个人观点,先说青春期,青春期是人生长发育必经的阶段,生理心理的急遽变化是先天就决定了的,但到底变化怎么样不是先天能够预料的。我们中间不乏青春期叛逆至极者,也不乏自然过渡者,虽然先天决定了必经的青春期问题,但问题的大小及解决状况则更多的有赖于家庭社会文化的影响。说到人性的先天后天问题,我认为一些先天的因素例如基因等会决定一部分犯罪倾向严重等的问题,但相对于广大的人群来说先天的决定是十分有限的,后天的影响,文化的涵化可能要更具有决定性。非洲黑人在美国长大,行事作风思维方式同周围白人没有什么区别便是明证。俗话说“潜移默化”,文化的影响是看不到的,王侯将相本无种,谁也不会说是天生就有农民的基因或是学者的基因,无非是后天教育等所影响的罢了。

再次,研究方向问题。米德的研究即使是可靠的也不能够就完全证明后天文化决定论的正确性,像弗里曼的说法不能完全证明先天决定论一样。同样一个萨摩亚人从不同的角度来观察,米德和弗里曼的结论完全相反证明了没有任何研究能够是一劳永逸、一锤定音的。学术科学的研究就是在不断的争论过程中走向前进的,非要求一个结论不是最终目的。

当然米德书中有一点我深表赞同,米德说到美国青年为什么会有那么多的青春期问题,认为其中一条很重要的原因就是处在多种文化的冲击下,面临的文化种类愈多,个人的思想冲突愈多。资讯的发达,文化的多样性,现在我们的青年人面临的社会状况之复杂比之于原始社会,比之于古代社会绝对有增加,所以青年人所面临的冲突与矛盾也许会更多。这一点是我深有体会的,选择越多,越难做出最终的选择。

对于人性到底是先天决定还是后天决定,我们有待于科技的进步与文化的探索,孰对孰错不重要,重要的是在探讨之中我们对于人类自身的认识不断的深化了。

参考文献:

玛格丽特·米德《萨摩亚人的成年》浙江人民出版社1982年2月 德里克·弗里曼 《玛格丽特·米德与萨摩亚》商务印书馆2008年

马特·里德利《先天,后天》 北京理工大学出版社 2005年9月

《神秘的基因》京华出版社2010年1月

西南民族大学

第四篇:萨摩亚人的成年读书笔记

米德在萨摩亚夜以继日地专门观察了 50 多名当地少女(13-20 岁)在所谓人生的过渡时期的心理状态。在对这些观察结果做出概括之前,她首先问道:“难道青春期之于日臻发育成熟的少女;犹如乳牙破肉之于儿童,是一段无可回避的精神及感情的苦难时期?难道我们能够认定,如同生理发育变化一样,青春期时每个姑娘生命历程中一段不可避免而且必然意味着冲突和压力的时期?”米德认为从萨摩亚姑娘的生命全程来看,必须对这一问题予以否定的回答。

米德发现“已达青春期的萨摩亚姑娘同她们尚未成年的妹妹们的主要区别,仅限于在姐姐身上已表现出的某种生理变化尚未在妹妹身上出现而已。但除此之外,在那些正经历青春期的姑娘们与那些还要过两年才达到青春期的少女们,或那些两年前就达到青春期的女性之间,并不存在着其他巨大的差异”。她同时发现,“在萨摩亚,青春期的青年男女并没有表现出任何危机或压抑,相反,却有条不紊地发展了一系列日趋成熟的兴趣和行为,姑娘们的头脑不因任何冲突所烦恼,不因任何哲理所迷茫,也不因任何不着边际的雄心大志所忧心忡忡、惶惶不可终日。对萨摩亚的姑娘来说,青春期并不是一段不可避免的精神及感情的苦难时期”,也不是生命历程中充满理想主义、反叛和压抑的时期。

随后米德又产生了这样的疑问,“如果我们能够证明青春期并非必然是姑娘们生活中的一段特别困难的时期——或者我们能够证明在某个社会中青春期确是一段特别困难的时期——那么,在美国青年身上所表现的那种时而暴风骤雨式的骚动,时而神情抑郁的痛楚,又怎么解释呢?”从米德的观察来看,在这两个文明中,有某些因素可以解释这种区别。如果在两种不同的环境中,相同的进程表现出了不同的方式,那么,我们绝不能用这种进程本身来进行任何解释,因为那种进程在两种情境中都是相同的。但是由于社会环境迥然不同,因而就得从那

种社会环境本身寻找答案。“那么,能够对这种区别进行解释的、那种存在于萨摩亚但不存在与美国、或存在于美国但不存在与萨摩亚的因素究竟是什么?”米德认为对这一问题的回答会产生很多错误结论。“如果缩小一下问题的范围,只考虑那些对青春期姑娘的生活产生不可替补的影响的萨摩亚人生活的种种侧面与对我们文明中正在发育的姑娘产生影响的各种因素有什么区别?还是能够解答的。”米德认为这种区别产生于一种极为广阔的背景中,其重要组成部分:一是萨摩亚人固有的特性,二是原始人类所固有的特性。

总的来说,萨摩亚人的文化背景之所以能够使生长发育成为十分容易,十分简单的事,究其原委,主要归结于以下八个方面:

1.整个萨摩亚社会充溢着普遍的随和性:没有人孤注一掷,没有人蒙受信仰的磨难,也没有人为了某种特别的目的而殊死拼搏。无论是贫困潦倒,还是天灾人祸,都不能对人们构成威胁,使之珍惜生命、或为了苟且求生而时刻胆战心惊;也不存在任何易怒好罚、毫不宽恕的上帝来打扰他们平静的日日夜夜。在人际关系中,互相关照实属微乎其微。婴儿出生不久就从一个女人中漫不经心地递到另一个女人手中。这样人出生不久就学会了既不对任何人过于关切,也不寄予过高希望。爱恋与憎恨、嫉妒与报复、悲痛与丧亲,都不过是数周即过之事。有许多替代的途经可以解决人与人之间偶尔出现的不和睦:(例如:父母与子女不睦,只要子女离家出走便万事大吉;一个人若与自己的村落发生隔阂,只要迁居他村便可了事;一位丈夫与勾引妻子的情敌之间的仇隙,只需几张精致的草席便得以弥合。)

2.萨摩亚人在宗教信仰、道德准则、群体归属,还是配偶、职业的选择,几乎都是单一的,不存在互相冲突的选择。而西方人在信仰上、道德价值上、职业

上、恋爱方式上存在着多种选择途径。(美国姑娘与萨摩亚姑娘面临选择的对比:美国姑娘面对一系列不同的群体,他们信仰不同,实际行为也不同。她的家庭成员,再加上各种朋友、老师或读过的书籍中所代表、所捍卫、所倡导的各种群体准则,各种可能产生的、然而又相互排斥的热忱、各式各样的忠诚,必将令人怵目惊心,无以相对。萨摩亚姑娘在选择上既不涉及伦理上的纠缠,也不涉及到与亲友孰亲孰疏的问题。绝没有人会要求她作出任何涉及到对她的社会群体准则进行真正否决的选择。她的选择不会被人看做是出于对谁的偏爱,可是在美国却不然。)

3.萨摩亚人对早熟并不赞赏,对那些迟钝、懒散、笨拙的人却百般迁就。这种教育方针往往模糊了人与人之间的差异,并最大限度地消除了由于天资不平而产生的、并对成人人格有重大影响的种种不良的社会态度,如嫉妒、敌视及竞争等。(美国提供两种解决方法:一是在每一个教学阶段中允许有足够长的时间,以便仅仅使那些在智力上有缺陷的孩子能够得以成功;二是对于聪明却受到禁锢的学生,采取“跳级”的方式,这种方法是同美国人对流星般的职业变迁所持有的热情是一脉相承的。)

4.萨摩亚人没有精神病患者,他们不存在心理上的不良顺应。在儿童早期环境中,存在着许多有利于保持精神平衡的因素。例如:大人对儿童没有严格的要求、专一的感情。这使他们对任何冲突、任何过于强烈的情境都能顺利回避。对于青春期的姑娘来说,在这样一个没有强烈感情撞击的地方,是不会受到任何过于强烈的心理折磨的,一个女孩从童年到成年的成长过程是毫无痛苦的。纵观整个萨摩亚社会,这里不存在互相冲突的选择,也不存在任何非刀枪相见不可,非血刃不得解决的激烈的恐惧、痛楚或忧愁。在这里低能儿不会受到歧视,稍患

精神病的人在这也能获得有利的生存条件。此外,个性化以及变异现象在萨摩亚也小得多。萨摩亚文化不仅在态度上对儿童更为温和,而且,整个文化都赋予他更大的能力,使其能顺利克服困难。(在美国,低能儿会成为人们公开嘲弄的对象。人们总认为出生在由于家庭环境中的孩子在各种情形中都能得到更好的机会。)

5.萨摩亚文化模式中缺乏人际关系和专门化感情,尤其是缺乏专门化的两性感情,这主要由于萨摩亚社会存在着复杂的家户关系。以下详细阐述各因素对其文化模式的影响:

(1)绝大部分因素集中于家庭环境。萨摩亚的家庭组织是成分复杂的户,这几乎在所有情境中彻底消除了可能导致不良感情倾向的特殊因素。

对所有孩子一视同仁,没有孩子被过分溺爱,以致不能对自己的优缺点作出公允的评价。(由于每家每户都有很多孩子,因此人们很少会想到有幼子、长子、或独子之分。很少有孩子被责任压得直不起腰来;很少有孩子像一般长子那样盛气凌人,像独子那样孤独无伴)

父母与子女之间没有密切的联系,儿童不仅仅依靠父母,而是综合性的客体,包括各种亲人。婴儿的第一课不是辨认谁是对他无微不至地关怀的慈母,谁是他的必须绝对遵从的严父。相反,萨摩亚婴儿知道,这个世界是由一系列的成年男女组成的,都可以依赖,但也都必须一一遵从。

家庭教育使孩子同其他人相协调,父母的人格对这种一致性所产生的影响很小。因为对孩子们进行教育的不是一个人,而是一群人。孩子们不会只坚持父母的立场,而是使个体的准则差异代代相传。

父母们把任何以个人感情为出发点而对孩子作的伦理要求都看做不合时宜的。(例如:“去教堂吧,为了爸爸”“乖乖的,听妈妈的话”)

(美国家庭一般只有几个孩子,父母之间关系密切,从理论上讲其感情纽带是永恒的。从婴儿呱呱坠地之际,父母便把更多的精力倾注于这初降的婴儿,而其哥哥姐姐则得不到从前那般爱抚了。在这里,正在发育成长的姑娘学会了依赖几个人,也期望几个人能给她带来生活的酬赏。她是带着这种对人际关系有所厚薄的态度步入人生的。她对体格、气质、个性的偏好也逐渐发展起来,并构成成年态度的基础。)

(2)青春期前的两性分离

男女之间存在的禁忌进一步加强了这种由于一户内部分散的爱抚所陶冶的非专一性感情。在交结朋友时,孩子们往往根据对方与自己的性别异同,而不是是否情投意合,这就使童年男女格格不入。他们往往遵循这一规矩,“朋友必须是与自己同性的亲戚,恋人必须是非亲戚”。这一切就意味着性关系是很随便的,并不带有深厚感情,这也意味着出于经济利益和社会地位考虑的婚姻易结易解,绝不会难分难舍。虽然萨摩亚姑娘们从未体会过我们所感受的浪漫爱情,但同时,也不会因为婚姻没有如愿以偿而心灰意冷。(美国并不赞同这种严格分离,用男女同校的方法取而代之,并尽力使一种性别与另一种性别充分适应,从而使性别差异消失在更为重要、更为明显的人格差异之中。)(3)友谊形成的方式

为了使友谊沿亲属关系发展而对此所作严格疏导,个人尤其被置于类别中,人们只对类别作出反应。人们对情投意合、志同道合的考虑都让位于某种类别的联想。(例如:“亲戚”“我父亲的参议酋长的儿子”)

(4)萨摩亚文化与我们的文化的另一点巨大差异,表现在对性的态度以及对孩子进行生死知识的教育方式上。

小结:萨摩亚孩子,对于性交、怀孕、出生、死亡,都司空见惯,对这些事情的经历并无孰先孰后,用一个又一个的新印象改正以前不正确的印象,指导他们像成人一样正确地对待生与死,正确对待感情问题,而不对纯生理器官的细节予以过分的关注。萨摩亚儿童同一大群成年人亲密交往,使他们能够获得丰富多彩的经历,并从这些经历中确立自己的感情态度。(例:“人死后几乎立即解剖”,“有人断气,有人正在流产孩子都可以看”)

(美国孩子却囿在一个小圈子里,许多关于生与死的片面的零星概念必然会在那些既无知又无经验的头脑中消失,并为今后的不幸态度的发展提供肥沃的土壤。我们孩子有关生死的经验完全是从偶然性的事件中获取的,他们所被赐予的经历仅仅囿于亲属家庭的小圈子,而这些经历对于了解一般事实则是最为可怕的方式。仅一两次经历是不能使孩子对生命程序中的那种奇迹而陌生的生理细节得以正确了解的。)

6.萨摩亚人不禁锢关于性和生死的知识,少年们直接或间接地掌握了这方面的详尽知识。

对于萨摩亚儿童来说,性是一件自然而又令人愉快的事情,充分享受性快乐是一种自由,这种自由只受制于一种考虑——社会地位(“酋长的女儿及妻子不得沉湎于婚外性尝试”,“其他人也很少有时间从事随意性的爱情尝试”)

米德从两种角度分析萨摩亚人的性行为:一是从使人际关系能够得以发展的角度,二是从排除各种具体困难的角度。萨摩亚人对人格差异并不欣赏,对人际关系的观念也比较淡漠。人们对男女乱交的默许无疑使这一态度得以强化。种种

经历同时并举,但又都为时短暂,对任何感情纠葛都极力回避,对任何良机都不错过,这一切都使性本身成为一种目的,而不是一种手段。性的价值就在性行为本身,任何用性来把一个人与另一个人束缚在一起的企图都为人们所鄙视。性吸引实际上是不受个人感情因素所左右的。异性间所允许的更为繁多的性行为形式,保证了个人不受任何特殊原因的制约作用而受到惩罚。性感缺乏以及由心理紧张而造成的阳痿都是不存在的,保证在婚姻中总能建立一种能够令人满足的性适应。(美国儿童一旦成人,就会发现有无数的选择在熠熠发光,把他们尚未适应的眼睛弄得眼花缭乱。同样这使他们处于进退维谷的情境中,面临多种道德准则:对男人和女人而言,既存在着双重的性标准,也存在着单一的性标准。即便对于单一的性标准而言,也存在极大差异。有些群体认为,单一性标准应该是自由放任的;有的群体认为,单一性标准必须是一夫一妻制。试婚、伴侣式婚姻、合同式婚姻,所有这一切解决社会困境的种种尝试,都一一展现在日臻成熟的儿童面前。)7.萨摩亚人并不把工作和娱乐截然分开,从不认为工作是迫不得已而为之,而且令人厌恶,或仅仅看成是大人的事。他们不把娱乐看成是人人享受的活动,或儿童的主要兴趣所在。

萨摩亚人对于工作与娱乐的理解:工作由那些使社会生活得以持续下去的必要任务组成。所有人都要参与,工作并不是获取悠闲的途径,是每人每时都必须从事的活动,无人例外。萨摩亚人的悠闲不是努力工作或资本积累的结果,而仅仅来自于温和的气候,稀少的人口,结构合理的社会环境,以及没有巨大的开销。娱乐是人们在工闲劳余所做的事情,一种在不令人生厌的工作结构中填补广袤空间的自然途径。儿童的娱乐在种类、兴趣、与工作的比例上与成人相同,儿童也不希望把成人的事物变成自己的娱乐,把一种领域的活动转变成另一种领域的活

动。萨摩亚儿童是以整个社区的标准来衡量自己的工作和游戏;他们所做的每一件事,对自己了解的唯一生活准则来说,对他们的村庄生活来说,都是高尚的。(美国社会的复杂性,使其很难为孩子设计出参与各种活动的方法,设计出把学校生活与其他生活连接起来的途径,以使儿童们享有萨摩亚儿童所享有的尊严。)还值得注意的一点是,劳作与玩耍在儿童生活中所处的地位。萨摩亚儿童从四、五岁开始,就从事明确的与体力与智力相称的工作,这些工作在其整个社会结构中有意义。区别不在于他们在干什么事情中花多少时间或用多长时间玩耍,而在于态度上的差异。他们认识到真正用于在成人监督下的活动时间,与成人的活动世界在功能上有什么联系。(而美国的儿童却被允许有一段毋需承担责任的时期,在学校学习某些功课的时候,想要辨析出这些功课与父母们所从事的工作究竟有多大程度的联系是很困难的。美国儿童对工作,游戏和学校做了一整套错误的划分: 为大人而工作,为自己的快乐而游戏,而学校则是与某种补偿相连的既莫名其妙有令人讨厌的东西。这些错误的划分很可能导致各种各样的奇怪态度,如对学校漠然冷淡,认为它与生活没有明显关系;或把工作与游玩错误的对立起来,认为他们是风马牛不相及的两件事情。这种区分导致了两种情形:要么害怕工作,认为它总带有令人厌倦的责任;要么在他们成人以后鄙视娱乐,认为任何娱乐都是幼稚的,是娃娃们的事。)

8.萨摩亚人没有一种在生活中进行重大选择的压力,不管是学习、工作,还是性活动或结婚,人们都没有紧迫的时间感。并且这种自由放任的态度也渗透到基督教教会。当地牧师不仅不催促青年姑娘认真反省自己的灵魂,反而建议她们过几年再入教。(美:一个孩子的生活能否得到人们的理解,完全取决于其他孩子的行为。如果其他孩子都去上学,那么,不去上学的孩子在他们当中就会感到很

不协调。如果邻居家的小姑娘在学音乐,那么,玛丽为什么不学?换言之,如果邻居家的小姑娘不学音乐,玛丽为什么要学?由于我们把孩子们所关注的事看成风马牛不相及的,因而孩子也就不会试着从大人生活关系的角度上来判断自己的行为了。

在美国,尤其是新教教会,却有一种感染青年人的强烈偏好,一旦孩子达到了所谓的“审慎年龄”,它便发出了强烈的、戏剧性的要求。这种要求又得到来自父母及社会压力的支持;孩子们被告知,现在该选择了,而且必须明智地作出选择。他们把青春期的孩子看成是最佳的宣传对象)

启示:米德在对比美国儿童与萨摩亚儿童的教育过程中,得出自己的结论。她认为我们必须把我们的全部教育努力倾注于训练孩子的选择能力上。教育不应当成为某一种生活方式的特殊辩护士,不应成为只形成一种特别思维方式而拒绝所有外界影响的绝望努力;相反,它应当为所有这一切影响作好准备。不仅学校教育应当如此,家庭教育更应该如此。这种教育必须极其注意心理及生理卫生;在这方面,我们必须作出比以前更大的努力。对一个即将作出明智选择的孩子而言,身心健康是绝对必须的。而且,在我们力所能及的情况下,决不应让孩子们在任何方面受到妨碍。更重要的是,这些属于未来的年轻人必须思想解放、视野开阔。家庭必须停止仅为某种个别的伦理理想或宗教信仰辩护,无论是带着微笑、还是皱眉蹙额;是爱抚哄骗,还是威逼胁迫。应当教会孩子们怎样思考,而不是思考什么。由于传统的错误很难消亡,必须教育他们忍受别人,而不能像现在这样,只教他们对别人百般挑剔。必须让他们知道,他们面前延伸着许多条道路,并没有任何一种途径比其他途径更为神圣。在这许许多多的途径之上都将担起选择的

重任。如果他们不被种种偏见所妨碍、不因过早受制于任何一种准则而苦恼,那么他们一定能对摆在他们面前的机会作出明智的抉择。

任何研究文明的学者都必须认识到,我们对自己异质的、迅速变化的文明付出了昂贵的代价,例如:高比例的犯罪和渎职,青年人的频频冲突,精神病患者的不断增多以及传统精神的突然中断这些到处可见。然而,虽然我们付出了很多代价,我们也获取了许多收益。在这些收益中,最重要的是我们有选择的可能性,即我们承认有许多可能的生活途径,而其他的文明社会仅仅承认一种生活模式。其他的文明仅为同一种气质类型的人提供了能使他们得以满足的生活道路。而一个存在多种行为准则的文明社会,对各种气质迥异、天资悬殊、兴趣不同的人都提供了能够是他们满意的选择可能。

第五篇:读《萨摩亚人的成年》与《菊与刀》

读《萨摩亚人的成年》与《菊与刀》

石林红

摘要:《萨摩亚人的成年》与《菊与刀》同是人类学史上的巨著,它们给予我们的启示是巨大的,包括文化在社区中所起的作用,儿童教育,两性差异反思,为选择而教育等。笔者试图从萨摩亚和日本文化的对比中,对我国教育进行反思。

关键词:萨摩亚人的成年、菊与刀、文化

一、玛格丽特.米德与鲁思·本尼迪克特

玛格丽特·米德(MargaretMead, 1901~1978),是世界上伟大的女人类学家,美国文化与人格学派的杰出代表,田野考察的先驱,以研究太平洋无文字民族而闻名。她曾实地考察过南部海域七种不同的文化,并撰写了相应的研究专著,尤其在心理学和文化(如性行为的文化制约、天性以及文化变化)等方面的研究领域成绩卓著。她一生共发表论文1000多篇,出版著作12本,其中,《萨摩亚人的成年》《新几内亚儿童的成长》和《三个原始部落的性别与气质》是米德所有著作中最闻名遐迩的3部力著。1979年米德被追授总统自由勋章,这是美国最高公民荣誉。

1925年,年仅24岁的米德孤身一人,前往距美国本土万里之遥的太平洋的萨摩亚群岛对当地的土著部落进行了为期9个月的田野调查,研究了3个相邻小村的50名姑娘。她希望在萨摩亚弄清楚,使美国青少年骚动不安的青春期危机在原始文化中是否会呈现完全不同的景象。1928年,米德出版了《萨摩亚人的成年》(GrowingUp in Samoa)一书,该书的副标题是“为西方文明所作的原始人类的青年心理研究”。在这本著作中,米德力图说明“人类(野蛮而未经教化的原始人类)所赖以生存的丰富多彩的文化环境是如何塑造人格的”。简言之,她力图找出决定人格的文化因素,以挑战先前盛行的认为青春期特征具有生物学普遍意义的“遗传决定论”。尽管她并不否认生物学因素对青春期的影响,但她指出文化因素对发育有着更为重要的意义。此书一经出版后便引起极大轰动,被译成了16种语言,发行量达数百万册,是很多大学生学习人类学的必读课本。

鲁思·本尼迪克特是美国当代著名文化人类学家,民族学家,诗人。1887年6月5日生于纽约,原姓富尔顿(Fulton),两岁丧父,其祖先曾参加美国独立战争。1909年毕业于瓦萨尔学院,大学时期主修英国文学,获文学学士学位。1910年赴欧,回国后曾执教于加利福尼亚某女子中学。1914年回纽约。1919年进入哥伦比亚大学,师从美国文化人类学之父博亚斯专攻文化人类学,1923年获博士学位。之后留校任教,历任讲师、副教授和教授,从1936年起任该校人类学系代理主任。1927年研究印第安部落的文化,写成《文化的类型》(Patterns of Culture,1934年出版)一书。1940年著《种族:科学与政治》(Race:Science and Politics),批判种族歧视。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从事对罗马尼亚、荷兰、德国、泰国等国民族性的研究,而以对日本的研究,即《菊与刀》一书成就最大。战后,她继续在哥伦比亚大学参加“当代文化研究”,于1948年9月病逝,享年61岁。

本尼迪克特与美国人类学家M.米德一起,结合心理学的研究,形成博厄斯学派中的一个支派,即心理学派或民族心理学派,又称文化心理学派、种族心理学派。该派认为,人类文化各有其不同的价值体系和特征,呈现出多样性。文化模式是文化中的支配力量,是给人们的各种行为以意义,并将各种行为统合于文化整体之中的法则。文化之所以具有一定的模式,是因为各种文化有其不同的主旋律即民族精神。人们的行为是受文化制约的,在任何一种文化中,人们的行为都只能有一小部分得到发挥和受到重视,而其他部分则受到压抑。因此,文化研究应把重点放在探索和把握各种行动和思考方式的内在联系,即文化的整体结构

上,重视文化对人格形成的影响。

二、田野调查,人类学的基本方法

田野工作(fieldwork,亦译作田野研究)被认为是人类学与其他学科的最主要区别之一,田野工作方法的成熟被认为是现代社会人类学、文化人类学成熟的标志。在人类学史上,马 凌诺夫斯基(B.Malinowski)之所以被看作是划时代的人物,就是因为他在西太平洋的长年 “田野”工作经历,并由此把人类学从安乐椅上解放出来,成为一门当时最具魅力的学科。自那以来,所有欲在人类学领域有所贡献的人都计划着到“田野”里去,在那里长期“驻扎”下来,挖掘“地方”知识(local knowledge),以求反观“自我文化”,对整个人类的文化能够更清楚地理解。所有人类学专业的从业者也都必须接受田野研究的严格训练,学位论文撰写必须以较长的田野为基础,所以人类学的学子们在完成“开题报告”,取得“候选人”资格后,就奔赴各自的“田野”了,一年或者更长的时间后他才返回学校撰写论文、答辩。总之,田野工作是人类学的不二法门,也是人类学长期以来引以为荣的学术传统。说一个人“没有田野”,或者说“田野不过关”,均是在批评这个人是不合格的人类学者,同时也包含着其作品不太具备专业信赖的意思。对深入田野工作(intensive fieldwork)的强调,成为20世纪的人类学最为突出的特征。

1920年米德在巴纳德学院取得学士学位之后转入哥伦比亚大学获得心理学硕士学位,1925年,米德选择到萨摩亚从事田野研究,她特别关注萨摩亚的姑娘,在萨摩亚居住的9个月期间,她对萨摩亚的物质环境和社会环境都做了细致的了解。“萨摩亚人习惯盘着腿席地而坐,她们用手从编织成的餐盘中抓食物吃,晚上就睡在地上,他们的房屋是用木柱子围城的,用棕榈叶扎成圆锥状的屋顶,并用被水侵蚀过的珊瑚碎片铺地。她们的全部物质环境都和我们不同。村子的四周,椰子树、面包果树和芒果树迎风摇曳。她们从未见过马,除了猪、狗、耗子之外不了解其他动物。他们的食物包括芋头、面包果、香蕉、鱼、野鸽子、半

1熟的猪肉以及地上的野果。”同样她也对姑娘们对待孩子、性、人格的态度做了调查,这种

社会环境为美国姑娘的社会环境做出了鲜明对比。

本尼迪克特在接受美国政府给予了解日本的任务是,美日两国正处于交战状态,意味着作者必须“放弃实地调查的念头,而这种调查乃是文化人类学者最重要的研究方法。我无法到日本去,在日本人的家庭中生活,用自己的眼睛观察他们日常生活中的种种作风,并区分出哪些是关键性的,哪些是非关键性的。我无法观察他们作出决定时的复杂过程。我无法观

2察他们的下一代是如何培育的。”她主要是对生活在美国的日本人、战俘进行询问和访谈,发现他们如何进行判断的方法,根据他们的叙述来填补知识上的空白,并通过电影、图书、文献资料等掌握大量关于日本人的信息,从经济行为、家庭活动、宗教仪式以及政治目标来探讨日本人有关生活方式的各种观点。

三、文化的影响人的行为方式

第二次世界大战后期,德日败局已定,美国亟需制定战后对德、日的政策。对德国,美国比较了解,政策也比较明确,即武装占领,直接管制。对日本,美国不太了解。当时有两大问题需要研究:第一,日本政府会不会投降?盟军是否要进攻日本本土而采用对付德国的办法?第二,假若日本投降,美国是否应当利用日本政府机构以至保存天皇?本尼迪克特受美国政府委托运用文化人类学的方法,把战时在美国拘禁的日本人作为调查对象,同时大量参阅书刊和日本文学及电影,写成报告。报告中推断出的结论是:日本政府会投降;美国不能直接统治日本;要保存并利用日本的原有行政机构。因为日本跟德国不同,不能用对付德国的办法对付日本。战争结束,美国的决策同这位人类学家的意见一致,事实发展同她的预料和建议一样。1玛格丽特.米德.萨摩亚人的成年[M].北京:商务印书馆,2008:24.鲁思·本尼迪克特.菊与刀[M].北京:商务印书馆,1990:3.米德试图通过对“他者”的研究来解释发生在自己所属文化中的一些社会现象,她试图从那些有着数千年历史、但发展道路和欧美大相径庭的原始全体中选取研究对象,所以米德去了萨摩亚。在对萨摩亚人进行田野调查之后,米德发现,在萨摩亚群岛并没有像美国国内青少年在青春期时呈现出的心理紧张、肇事、犯罪等社会问题的现象,这里的青少年在青春期一切似乎都很正常。米德指出:“萨摩亚的文化背景之所以能够使生长发育成为十分容易、十分简单的事情,究其原委,主要归结于在整个萨摩亚社会所充溢着的那种普遍的随和性。在萨摩亚这块土地上,没有人孤注一掷,没有人蒙受信仰的磨难,也没有人为了某种特别的目的而殊死拼搏。„„任何人的生活的步履都不会被别人所催促不停,也没有人因其身心发展缓慢而受到严厉的责罚。相反,那些富有天资、早熟早慧的人却每每受到扼止,以期他们当中最

3为迟钝缓慢的人能够赶上他们。”

日本人人格上的两面性,萨摩亚的缓慢生活节奏都是源于文化的原因。这种通过“他者的眼光”进行审视,我们就比较容易理解不同的民族为何衍生出不同的性格特质,以及不同的人群为何在同一问题上所采取的不同态度。

四、萨摩亚与日本的儿童教育

萨摩亚普通人家并过于重视孩子的生日,第一个孩子必须生在母方的村子里,在孩子出生前的几个月中,父方的亲属为怀孕的母亲提供食物,而母方的女性亲属则忙碌着用纯白的桑皮土布为孩子制作衣裳,用露兜树纤细的茎叶编织草席以用作孩子的垫褥及其他洗涤用具。孩子的生养从来没有什么秘密,按照惯例,在孕妇分娩时守护的人可以任意嬉笑打闹,即将做母亲的人既不能当着人翻动,也不能叫喊,更不能呵斥。孩子出生后在一些简单的仪式后新生儿就再也不是人们兴趣的中心了,他们的生日会被人们渐渐的淡忘,直到青春期以后才能重新获得举足轻重的地位。孩子一般由母亲哺乳,从一周起,人们在喂奶的同时会添加一些辅食,如椰子汁、甘蔗汁。照看孩子的任务往往是由6、7岁的女孩子担任,年龄较小的小男孩也有照看弟妹的责任,但到了8、9岁以后,他们一般就从中解脱出来了。女孩一直要到青春期的时候才能将照看孩子的责任转到比她们小些的女孩子身上,开始了解一些较为复杂的生活技能。

在日本允许婴儿和老人有最大的自由和任性。随着幼儿期的过去,约束逐渐增加,直到结婚前后个人自由降至最低线。这个最低线贯穿整个壮年期,持续几十年,此后再次逐渐上升。过了六十岁,人又几乎可以象幼儿那样不为羞耻和名誉所烦恼。人本人非常喜欢男孩,男人喜欢男孩是因为儿子是为了自己死后有人在佛坛灵前跪拜,是为了绵延家系,传宗接代,保持家门荣誉和财产,妇女需要儿子也不仅是为了感情上的满足,而且是因为妇女只有当了母亲才有地位。在日本,分娩与性交一样隐秘。产妇在阵痛时不能大声呻吟以避免让人知道。母亲要提前给婴儿准备新被褥和小床,因为,新生婴儿不睡新床不吉利。婴儿出生后的头三天不给哺奶,因为日本人要等着流出真正的奶汁,三天后,母亲也以给孩子喂奶为乐事。日本的婴儿通常是先会讲话,后会走路。爬是从来不受鼓励的。传统的习惯是,婴儿不满周岁不能叫他站立或走路。孩子对父亲,他只能表现尊敬。对孩子而言,父亲是等级制上高层次的代表。孩子可以对祖父母纵情撒娇,虽然祖父母同时又是受尊敬的对象,祖父母并不承当教育孩子的角色。哥哥和姐姐都奉命要宠爱弟妹。日本人十分强调教师要手把手地教孩子如何动作,孩子则必须老老实实地模仿。两岁之前,父亲就让孩子盘腿端坐,两腿盘起来,脚背贴着地板。

六岁以前,女孩子的教育与男孩子的教育没有本质的区别,只在细微末节上有点差异。女孩子在家里比兄弟受的约束要多些,事情也要多做些,虽然小男孩有时也得看护婴儿。从六岁起到九岁,她们逐渐懂得对社会的责任,其情况和体验与男孩大致相同。九岁以后,学3玛格丽特·米德.文化与承诺———一项有关代沟问题的研究[M].周晓虹,周怡,译.石家庄:河北人民出版社, 1987:157.校就男女分班,男孩子们逐渐重视新建立的男性团结。他们排斥女孩子,害怕被人看见和女孩子说话。母亲也告诫女孩子不要与男孩子交往。男孩子在懂得“自重”和“对社会的情义”之时,还不能说已懂得日本男子应负的全部义务。少女不学习“对名分的情义”的准则,没有男童那种在中等学校及军队训练中的体验,也没有类似的体验。她们的生活远比男子平稳。自从她们懂事的时候起,她们就受到一种教育:无论什么事情都是男孩当先,礼品、关怀,女孩都是没有份的。女孩子必须遵守各种各样的约束,这种义务要她们自己直接承担,无须父母强制。

五、《萨摩亚人的成年》与《菊与刀》对教育的启示

(一)两性差异是文化塑造的在英语中sex和gender均有性别的意思,sex一般是指在生理上将人分为男女两性,而社会性别一般都引用gender,是指两性被所属社会与群体所规定与要求的,符合一定社会期待的品质特征的,包括男女两性所持的不同态度、人格特征和社会行为模式。萨摩亚和日本的文化背景不同,对待两性的态度也不同,那么我们也应当立足于中国国情和中国文化背景,以社会性别的视角看待男女两性。

在我国社会,尽管当前法律规定男女可以享受平等的教育,但事实并非如此,教育和社会领域等方面仍然存在着严重的偏差,主要表现为女性教育仍然处于不平等地位。这种不平等包括受教育机会的不平等,教育资源享有上的不平等,以及教育过程中发展期待以及发展结果的不平等。但是这些不平等都被淹没了,几乎所有的教育学以及与教育相关的学科都在“合理”的淡化现实中的不平等,都在“科学”的把性别不平等视为正常的、自然地“性别差异”。我们应当发掘两性差异背后的文化原因,赋教育以社会性别。

(二)正确对儿童进行性教育

在萨摩亚的社会里,少女的等级的划分是按照“年龄”,而不是按照“婚否”。在萨摩亚的社会里,“性”,是“早早地就向孩子开放的天地”。

16、17岁的萨摩亚的小伙和姑娘就可以互相恋爱,并且常常在棕榈丛中约会,也时常会发生两性关系,而这些在我们社会里被视为禁忌的场面,在萨摩亚的社会里,村里的小孩子也常常目睹。

在萨摩亚的社会里,人们视性为一件自然而快乐的事,每一个人都有充分享受性的自由。除了少男少女可以自由恋爱,自由享受性的快乐之外,在成人社会里,妻子的出轨,也只需要几张精编的草席就能弥合情敌之间的间隙。当然,酋长的女儿和妻子的性自由会被排除在外。那么我们是否能说萨摩亚人比西方人更加开放呢?我觉得不然,西方人的性开放是建立在一夫一妻的基础上的,但是在萨摩亚,由于生产力水平较低,他们还处在对偶制家庭阶段,所谓对偶婚,是指一个男子和一个女子在一段时间内构成夫妻关系。它与前两种家庭不同的是,它虽然是一种很不牢固的个体婚,但却不是群婚。前两种家庭形式还没有摆脱群婚杂交的特征。在对偶婚家庭条件下,男女双方有了明确的婚姻关系,而子女的存在又使这种关系趋于巩固,但是婚姻关系没有什么条件的约束,它可以根据夫妻任何一方的意愿而解除,以后双方都有重新结婚的自由。例如我国苗瑶的“不落夫家”和摩挲人的“走婚”习俗。

在我国基本的婚姻制度是一夫一妻制,性教育一直较为缺乏,我们社会强调贞操观念,强调结婚与否,强调婚前性行为的道德问题。如果在孩子未成年的时候对他们进行正确的性教育,排除性在孩子们心中的神秘感,我想这对孩子的成长是十分有利的。

(四)为选择而教育

米德在文化与人格关系的分析中最终引申到当代社会的教育问题,因为教育、文化和人格是互为影响的。她正确地指出:“相反,我们必须把我们的全部教育努力倾注于训练孩子的选择能力上。教育不应当成为某一种生活方式的特殊辩护士,不应成为只形成一种特别思维方式而拒绝所有外界影响的绝望努力;相反,它应当为所有这一切影响作好准备。不仅学校教

育应该如此,家庭教育更应该如此。”在早期人类学家所研究的简单社会里,包括萨摩亚在内的其他文明仅承认一种生活模式。和萨摩亚的单一社会模式不同,在米德所处的美国社会和我们当代中国社会,人们具有了多种选择的可能性。一个存在着许多行为准则的文明社会,对各种气质迥异、天资悬殊、兴趣不同的人都提供了能够使他满意的可能。我们当前处于一个开放的多元的时代,面对缤纷芜杂的社会现象和多样化的生活方式,我们决不能认为只有—种生活方式是正确的。通过对萨摩亚人的成年过程的考察,米德主张应该树立一种明确的意识———让年轻人在各种生活方式之间自由地做出自己的选择。米德的为选择而教育的简洁哲理为我们提供了一个并不新奇却未能重视的信息:教师应教会孩子怎样思考,而不是思考什么。

长期以来,中国传统教育的主要内容和方式是“传道、授业、解惑”,教师主要关注的重点是教给学生哪些知识,或者是“学生学会了哪些知识”,而对于哪些知识是真正有用的,会对学生今后一生的发展都有积极影响,哪些知识仅仅是为了应付考试,则考虑得不多;更没有认真考虑过让学生学会选择“真正有用的知识”,以及教会学生选择适合他们自己个性发展的生活方式。在今天这个全球经济一体化加快的信息时代里,教育的重要任务已不再仅仅是传授知识,更为重要的是教会孩子在纷繁芜杂的世界中学会选择。教师、家长和社会不可能完全代替或剥夺孩子自我选择的权力,包括文化选择的权力,必须让孩子在许多途径和方向之前承担起选择的重任,只有这样,他们才能经受住生活的考验,在暴风骤雨的洗礼下长大成人。

参考文献:

⑴玛格丽特.米德.萨摩亚人的成年[M].北京:商务印书馆,2008.⑵鲁思·本尼迪克特.菊与刀[M].北京:商务印书馆,1990.⑶玛格丽特·米德.文化与承诺———一项有关代沟问题的研究[M].周晓虹,周怡,译.石家庄:河北人民出版社, 1987.4

⑷郑新蓉.性别与教育[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2005.4玛格丽特·米德.文化与承诺———一项有关代沟问题的研究[M].周晓虹,周怡,译.石家庄:河北人民出版社, 1987:194.

下载简析《萨摩亚人的成年》,3000字小论文原创版word格式文档
下载简析《萨摩亚人的成年》,3000字小论文原创版.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

    B人类学-萨摩亚人的成年 读书恺恺议记录

    通識中心人類學-薩摩亞人的成年 讀書會會議記錄 時間:2005年5月4日 下午15:10分 地點:通識中心 紀綠:陳思蒨 出席人員:江承緯、羅芝羽、葉玉芬、蔡鐘慶、林寧、邦遠1. 前言 此次......

    萨摩亚人的读后感

    《萨摩亚人的成年》之读后感本书是美国人类学家玛格丽特 米德的首部民族志作品,她的初衷是鉴于在西方文明国家普遍存在的青少年心理危机现象,想要了解人性是否可造,以及人性的......

    字理论文

    领悟汉字蕴涵的文化内涵,彰显汉字语言独特的魅力 识字、写字是阅读及作文的基础。小学阶段,要认识3500个左右的常用汉字,如何使学生喜欢学习汉字,养成主动识字的习惯,形成独立识......

    字理论文

    字理识字,注入情感因素,激发识字兴趣, 为学生终身发展打好基础字理识字,将一个个汉字变成学生感兴趣的图画,故事,身体语言,令人过目不忘,学而不厌,兴趣大增。教学中,可以引导学生通过......

    六千字论文

    关于完善农村村民自治的思考 摘 要 新农村建设是今年来我们党和政府的工作重心之一,而农村村民自治正是新农村建设的重要内容和政治保证。经过二十多年的发展,农村的村民自治......

    人与环境课程小论文

    未来新能源——核能 摘要:随着生产水平的提高,人们对能源的需求越来越多,传统的化石燃料已经被消耗的所剩无几,而且带来了很多的环境污染问题。因此,发展绿色、高效、可再生的能......

    字理教学论文

    巧妙运用字理教学可提高语文教学效率 字理教学不是一种具体的教学方法,而是一种基本的语文教学理念和原则,是依据汉字规律进行识字和析词的一种语文教学方法。字理教学的内......

    人资论文

    存档日期:2014年6月25日 存档编号: wjy-rl-14k-12 连 云 港 师 范 高 等 专 科 学 校 论 文 姓 系 专 业 、指 导毕 业 论 文 题 目:美、日企业文化对于中国企业的启示 名: 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