荣格自传读后感

时间:2019-05-15 15:38:16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荣格自传读后感》,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荣格自传读后感》。

第一篇:荣格自传读后感

一个在事业上取得杰出成就的人,往往有着与众不同的禀赋与气质,荣格自传读后感。

人生是一种令人怀疑的实验。它只有在数字上才是一种极大的现象,从个人来说,生命是如此地稍纵即逝,如此地不充裕,因此,它竟然能够存在和发展,这实在不能不说是一种奇迹。

对于生活的各种问题及复杂性,要是从内心里得不到答案,那么它们最终只具有很小的意义。外在性的事根本无法代替内心体验。因此,我的一生在外在性事件方面是无独有偶地贫乏的。

我总是沉溺在自己的秘密中,总觉得应该探寻它的意义,但我却不知道我想要表达的是什么。我总是希望我能够找到一些什么--也许在大自然中--给我提供一些线索,使我弄清那秘密是什么,在哪里。

最早的回忆就像地下的单株根茎所生发出的芽,就像在一条潜意识发展的道路上的车站。

从一开始,我便有一种命中注定感,仿佛我的生命是命运赋予我的并必须加以接受。这使我内心有一种安全感,而且尽管我从来无法对自己证实它,它却向我证实了它自己。我没有拥有这种肯定性,它却拥有了我。

一种新思想,或甚至只是旧思想的一种异乎寻常的一个方面,只有依靠事实才能与别人沟通。

她仿佛完全生活在一个充满各种不可捉摸的幻想和拒绝消亡的各种往事的回忆的世界里--生活在一种正在消亡和一去不复返的往事的最后一息中。

人的精神对于潜意识地犯下的罪行所作出的反应的方式不断地给我留下了很深的印象,读后感《荣格自传读后感》。

佛是出自理性的顿悟,而基督则是命里早已注定的牺牲者。

如果遵循个性化的道路,如果要过自己的生活,就必须承担错误;没有错误,生活就不完整。连一分钟都不能保证我们不犯错误,或者不跌入致命的危险。我们可以设想笔直的道路,但是,那只可能是通向死亡的道路。死后就什么事也不会发生了,至少正确的事不再会发生。任何想要走捷径的人,都与死人无异。

前记:

最近在读《荣格自传》,很久以前就已经接触到过这本书的书名,而且也已经找来放在文件夹里,可是一直没有打开来读,一则是因为自己没有准备好走进一个诚实的心理学家的内心世界,再则也是没有完整一些的时间。所以一直拖到现在。

正文1:

坐在凉爽的图书馆里,或者是稍有些闷热的办公室里,看着这本书,经常会忘了时间,真实情况是看得很辛苦,大脑时而会很累,甚至会出现很多幻觉--真担心自己,能不能掌控自己,掌控这一切。

书,一直在读下去,有一些我自己也是有过经历的,例如,儿时的一些不可思议的举动、梦境,还有迷惑和好奇,夹杂着一些幻觉;有一些是令我惊奇的,例如,荣格对于自己梦境的解释和对一些精神病人的治疗方式。最突出的印象是:我被这个心理学家的诚实而感动。他对自己、对一切都是那么的诚实,他说:我追求的不是权威,是真理。

所以,我一直认真地深入地读下去。

正文2:

对于一些神秘现象,从心理学方面进行研究和阐述,我似乎开始有一点点的思路了。

越来越晦涩,荣格象征意义手法的叙述,开始让我头疼,尤其是塔楼这一章。

炼丹术和心理学,荣格的这个课题,实在难以明白。

第二篇:《荣格自传》的读后感

导语:荣格,杰出的分析心理学大师,当代西方最具影响活力的思想家之一。下面由小编为您整理出的《荣格自传》的读后感内容,一起来看看吧。

《荣格自传》的读后感

1一个在事业上取得杰出成就的人,往往有着与众不同的禀赋与气质。

人生是一种令人怀疑的实验。它只有在数字上才是一种极大的现象,从个人来说,生命是如此地稍纵即逝,如此地不充裕,因此,它竟然能够存在和发展,这实在不能不说是一种奇迹。

对于生活的各种问题及复杂性,要是从内心里得不到答案,那么它们最终只具有很小的意义。外在性的事根本无法代替内心体验。因此,我的一生在外在性事件方面是无独有偶地贫乏的。

我总是沉溺在自己的秘密中,总觉得应该探寻它的意义,但我却不知道我想要表达的是什么。我总是希望我能够找到一些什么--也许在大自然中--给我提供一些线索,使我弄清那秘密是什么,在哪里。

最早的回忆就像地下的单株根茎所生发出的芽,就像在一条潜意识发展的道路上的车站。

从一开始,我便有一种命中注定感,仿佛我的生命是命运赋予我的并必须加以接受。这使我内心有一种安全感,而且尽管我从来无法对自己证实它,它却向我证实了它自己。我没有拥有这种肯定性,它却拥有了我。

一种新思想,或甚至只是旧思想的一种异乎寻常的一个方面,只有依靠事实才能与别人沟通。

她仿佛完全生活在一个充满各种不可捉摸的幻想和拒绝消亡的各种往事的回忆的世界里--生活在一种正在消亡和一去不复返的往事的最后一息中。

人的精神对于潜意识地犯下的罪行所作出的反应的方式不断地给我留下了很深的印象。

佛是出自理性的顿悟,而基督则是命里早已注定的牺牲者。

如果遵循个性化的道路,如果要过自己的生活,就必须承担错误;没有错误,生活就不完整。连一分钟都不能保证我们不犯错误,或者不跌入致命的危险。我们可以设想笔直的道路,但是,那只可能是通向死亡的道路。死后就什么事也不会发生了,至少正确的事不再会发生。任何想要走捷径的人,都与死人无异。

前记:

最近在读《荣格自传》,很久以前就已经接触到过这本书的书名,而且也已经找来放在文件夹里,可是一直没有打开来读,一则是因为自己没有准备好走进一个诚实的心理学家的内心世界,再则也是没有完整一些的时间。所以一直拖到现在。

正文1:

坐在凉爽的图书馆里,或者是稍有些闷热的办公室里,看着这本书,经常会忘了时间,真实情况是看得很辛苦,大脑时而会很累,甚至会出现很多幻觉--真担心自己,能不能掌控自己,掌控这一切。

书,一直在读下去,有一些我自己也是有过经历的,例如,儿时的一些不可思议的举动、梦境,还有迷惑和好奇,夹杂着一些幻觉;有一些是令我惊奇的,例如,荣格对于自己梦境的解释和对一些精神病人的治疗方式。最突出的印象是:我被这个心理学家的诚实而感动。他对自己、对一切都是那么的诚实,他说:我追求的不是权威,是真理。

所以,我一直认真地深入地读下去。

正文2:

对于一些神秘现象,从心理学方面进行研究和阐述,我似乎开始有一点点的思路了。

越来越晦涩,荣格象征意义手法的叙述,开始让我头疼,尤其是塔楼这一章。

炼丹术和心理学,荣格的这个课题,实在难以明白。

《荣格自传》的读后感

2最近在读《荣格自传》,很久以前就已经接触到过这本书的书名,而且也已经找来放在文件夹里,可是一直没有打开来读,一则是因为自己没有准备好走进一个诚实的心理学家的内心世界,再则也是没有完整一些的时间。所以一直拖到现在。

正文1:

坐在凉爽的图书馆里,或者是稍有些闷热的办公室里,看着这本书,经常会忘了时间,真实情况是看得很辛苦,大脑时而会很累,甚至会出现很多幻觉--真担心自己,能不能掌控自己,掌控这一切。

书,一直在读下去,有一些我自己也是有过经历的,例如,儿时的一些不可思议的举动、梦境,还有迷惑和好奇,夹杂着一些幻觉;有一些是令我惊奇的,例如,荣格对于自己梦境的解释和对一些精神病人的治疗方式。最突出的印象是:我被这个心理学家的诚实而感动。他对自己、对一切都是那么的诚实,他说:我追求的不是权威,是真理。

所以,我一直认真地深入地读下去。

正文2:

对于一些神秘现象,从心理学方面进行研究和阐述,我似乎开始有一点点的思路了。

越来越晦涩,荣格象征意义手法的叙述,开始让我头疼,尤其是塔楼这一章。

炼丹术和心理学,荣格的这个课题,实在难以明白。

《荣格自传》的读后感

3一直认为,想了解一个学科,应该先了解经典理论的根基,理论根基必要追溯到一位学者本身,只有了解其成长经历和思想的变迁才能够更好的理解其理论。对于心理学入门的读者来讲,读自传便是最好的途径。

起初只是对心理学感兴趣,后来发现荣格是以心灵为心理学研究对象,便引起了我对这位瑞士心理学家的浓厚兴趣。《荣格自传:回忆、梦、思考》是荣格的最后一本著作,荣格本是不热衷于出版一本自传的,出版商找来一个人(阿尼拉.杰菲)协助荣格完成著作,荣格仅需要做一个讲述者,不料这勾起了荣格的兴致,他亲自写了童年、中学、大学时代、塔楼、旅行、论死后的生活等章节。书中既有荣格亲自写的内容,也有根据口述整理的内容,初读难免会觉得有点凌乱,但不容置疑的是,这是一本值得反复阅读的自传。

整个阅读的过程,会不断的被荣格丰富的内在世界所震惊,内心的宇宙与外在的宇宙一样神秘与浩瀚。书的大部分内容都是荣格对内心的挖掘,抑或是梦中的思考,读者可以看到荣格与潜意识的较量,随着阅读的深入,读者会不自觉地跟随着荣格去探究潜意识的秘密。

“我的同时代人无法领悟我幻觉的意义,因此他们看见的只是一个匆匆赶路的傻瓜”,荣格在自传中这样形容自己。可以说荣格的一生都在追逐着他的幻觉。他的确是一个特立独行的人,儿时便对父亲深信的基督教产生种种质疑,与同龄人格格不入而倍感孤独;被弗洛伊德认定为继承人时却因理念不合毅然决裂;为了潜心研究潜意识放弃了大学教职……

荣格用了近三分之一的篇幅回忆了自己童年到大学的经历,文字流畅而又平实,真的像听一位老者娓娓道来。

童年经历是潜意识的起源,童年时期的荣格有神奇的梦境、能够看到奇怪的幻想,也常常坐在他家花园的一块石头上,开始他最初的如周庄梦蝶般的哲思:“如果石头也能思考,那么我是坐在石头上的我,还是上面坐着他的石头呢”。三十年后,荣格已经结了婚,有了孩子,有了房子,有了地位。但当他站会家里那个花园,他感觉自己突然又变回那个坐在石头上苦思冥想究竟石头是我,还是我是石头的孩子了。或许我们的童年也有奇异的经历,只是在成长中被现实磨去了灵性的光芒。荣格在心理学取得的成就,一方面因于他身处心理学快速发展的时代,另一方面是他坚持沿着自己的兴趣所至,并对自己内心的发展历程进行探索。荣格这样评价自己:“我只能据内心里发生的事来理解自己。正是这些事情,才形成了我独一无二的人生。”

青少年时期的荣格发觉生活中充斥着各种矛盾:他发现存在两个不同的自己:一个充满了权威,而另一个却不得不向现实妥协;他对科学充满兴趣也为宗教着迷,却发现叔本华和基督教无法一直起来。由此荣格萌生了关于第一人格与第二人格的思考。大学时代,尼采是对荣格影响很大的哲学家,当时的高层学者们对于尼采的评价贬多于褒,认为尼采是个怪人,这激起了荣格的好奇心,也因自己与尼采的相似而推迟阅读尼采的著作,在阅读尼采著作时,荣格曾一度怀疑自己第二人格是否病态。而自从荣格在一本精神病学专著中看到作者将精神病称作“人格之病”,像是抓住了救命稻草一样,决心从事精神病研究,并称之为“唯一可能的目标”。

当荣格开始从事精神病治疗后,发现实际上医生并不关心病人本身,坚持固定的治疗方法往往是将某种东西强加在病人身上。在荣格看来疗法因人而异,其有效性是建立在病患的密切关系之上的,医生有必要了解病人的各种痛苦,重要的并不是理论是否得到验证,而是病人是否领会到自己是一个独特的个体。荣格开创性的将心理疗法成功引入精神分裂症治疗,在实践中,荣格不遗余力的将他的人格理论从自身推及他人,他认为意识与潜意识的鸿沟一旦弥合,症状便会消失,然而鸿沟的弥合最重要的是病人自身潜力的挖掘,医生并不是一味的要求病人该做什么不该做什么,而是引导病人发觉自身隐藏的潜力。治疗中,荣格很重视病人的思想和幻象,他会花很长时间与病人交流,倾听病人的描述的幻象并试图解释它们所传递的信息。作为一名医生,荣格是有良知的,也是谦逊的。对于这段从医经历,荣格自认为是非常重要的,“从我与病人的接触中、从与各种心灵现象的接触中,我学到了几大量的东西——不但知识,更重要的是洞悉自己本性的能力”,荣格这样总结道,“我一生中所进行过的最美好和最有意义的谈话,都是与那些默默无闻的人所作的”。

随后,荣格开始专注于心理学研究,并在大学任教职。受弗洛伊德的启发,中年时期的荣格开始致力于潜意识的研究,这项研究基于自己的梦境和幻象,对于潜意识的研究是开创性的,但以自己的内心作为实验对象同时又是具有危险性的。此时的荣格已不同于尼采,他形容尼采是一张白纸,在精神的强风中到处翻飞,最终跌入想象的深渊,“要是较为牢固的站在人类的生存基础上,他就不至于因理智的过火走上极端了”。对于荣格来讲,潜意识是一个不断发展的过程,随着研究的推进,荣格也不断的修正他的概念,他认为潜意识是一个不断发展的过程。

梦境是荣格是潜意识研究的出发点,他记录了大量的梦境。荣格曾描述了关于自己生命之树的梦境:那是一棵生长在严寒中的,只长叶子不结果的树,在霜的作用下它的叶子变成了饱含疗病果汁的葡萄,供给给那些昂头等待的人。圣经启示录里有这样的故事,在基督千禧年的国度里,圣城新耶路撒冷里,一道生命河的水,明亮如水晶,从神和羔羊的宝座流出,滋润着生命树,生命树上的果子能疗愈万民的疾病。不结果子的树代表的是没有神的生命,荣格知道自己不信奉基督教的神,但经历寒冷岁月的磨砺后,荣格的生命之树叶子却也变成了饱含疗病的果汁的葡萄,拯救困苦的人群。荣格一生都没有信基督教,却有着卓越的类宗教气质,正是这个梦让他认识到应该为人类体验做些什么,而首先,他义不容辞的人物便是探究自己精神的深处。正如开篇中,荣格说,像植物一样,生命源自根茎,真正的生命是看不见的,是深埋在泥土里的。历经数年内心的挣扎,荣格获得了觉醒,最终找到了存在的意义与使命,在他的领域中大放异彩。

晚年的荣格像是一位隐士,他退居自己建造的塔楼,那里群树环绕,没有现代化设备,甚至没有水和电,荣格旨在回归淳朴的生活状态,但他从未停止对整个社会和人类的思考。也许每个时代都有相似之处,荣格的一些观点放在当今依然适用,对于当时的社会他这样讲,“由于日益高涨的不满足感与惶惶不安感的驱迫,我们便一头扎进了种种标新立异之中。我们不再靠我们所拥有的而生活,而是靠诺言来生活,我们不再生活在现今的光明里,而是生活在未来的黑暗中,对于这种黑暗,我们期待它最终将带来辉煌的日出”。他形容各种改革像生活中更高速的通讯那样是裹着糖衣的炮弹,因为通讯的便利加速了生活的节奏,留个人们的却是更少的时间,而古人云:“只有魔鬼才会匆匆忙忙”。日益忙碌的生活,使得人类失去了对内在探寻的动力,过于理智或者教条主义会使人变得贫乏,而荣格的研究中所提出“自性化”,强调的就是整合一个健全的人格,成为和谐的人。

荣格也没有回避他和弗洛伊德的关系,书中有一章是以弗洛伊德命名,写了他与弗洛伊德的往事,也提及了荣格对弗洛伊德理论的理解以及他们最终走向分裂的经过。弗洛伊德一度将荣格视为自己的继承者,由于二人基本观点的不同和世界观的不同,分道扬镳是必然的结果。两人都致力于梦境的研究,主要观点却有冲突,弗洛伊德认为梦主要是一种隐藏的被压抑的欲望(主要是性欲)的一种伪装,而荣格认为梦是无意识的,是天性的一部分,梦可以用来传达某种信息。对于荣格所感兴趣的哲学、宗教和当时兴起的灵学,弗洛伊德更是嗤之以鼻,并提醒荣格要防范神秘主义。而荣格本身就是一个神秘主义者,在自传的后半部分,荣格讲述了他见到的大量梦境以及见到鬼魂的幻象。荣格的这种神秘性也是一把双刃剑,相信的人对他的理论近乎狂热,不信的人甚至评价其理论是伪科学。

最令人哑然失笑的部分是荣格对弗洛伊德的评价,荣格指出弗洛伊德本人也有精神病,还曾教导荣格说每个人都是有点精神病的,而荣格满脑子想的是一个人怎样才能避免不得精神病,荣格认为,如果连导师都无法对付自己的精神病,那么其他人均无法理解精神分析到底意味着什么。但不可否认的是,弗洛伊德在荣格的生活中的确占有重要位置,如果没有弗洛伊德这位伯乐,就没有荣格这匹千里马。

荣格与弗洛伊德最重要的一个区别就是将宗教引入精神分析。荣格涉足的领域更为庞杂,他对哲学、历史、玄学、星相、宗教均有深入研究,荣格的视野也更为广阔,他不仅研究个体心理,也探讨种族心理乃至人类心理。正是荣格对未知精神世界探索的渴求,使他投身于神话宗教、玄学的研究,荣格对《易经》与《炼丹术》均有实验研究。书中多次提起《炼丹术》,荣格认为《炼丹术》给了他重要的指引,他的一本著作就是以《心理学与炼丹术》命名。

对于自己的专著,荣格将它们看作是一生历程中的各个中途站,他认为他所写的一切是内心给予他的任务,其本源是一件命中注定的事,荣格写下了这样的评价,“我所写的都是涌上我心头的事情。我让感动了我的灵魂大声说出他所要说的话来”。对于自身的成就,荣格认为这是人们所赋予他的,远远超出他的预料。

荣格一生充满了传奇色彩,他在患病时期有过一次濒死体验,重病之后,他创新性的对死后的生活发表了见解。在“论死后的生活这一章中荣格对潜意识研究的演绎推理,假设可以凭借潜意识(如梦)向我们提供的启示,通过实践经验并结合宗教神话的概念,推论出潜意识对我们的帮助在于向我们传达事物或提供形象性的启示,在荣格看来潜意识更像他的精神导师。佛教中所讲的轮回,从心理学的观点来看,死后的生活似乎像是老年精神生活的逻辑延续。在对后期思想理论综述中提到,宗教和哲学的知识,作为一种工具,在心理学范畴内加以探讨是为了得出新的结论,宗教和哲学中的真理需要放在心理学中重新验证其可信性与意义。它们从科学性上来讲归根到底都是精神现象。

荣格说:你没有觉察到的事情就会变成你的“命运”。我始终相信,宇宙语言还有许多内在意义足以促进心灵上的成长,提升人类的觉知。与其纠结于生命的某一阶段或某一境遇是否过得舒适轻松,不如去洞察生命给予我们的功课及成长潜力,那么在逆境与顺境中都不至于失去平衡,若是保持这样的心态,我们便不再受困于不断膨胀的物质欲望,我们将会把自我成长的过程和内心的存在状态,当成是首要之事。

《荣格自传》的读后感

4没有手机没有网的这段时间,带着点戒断反应读《荣格自传》。书非借不能读,这本书自然不是我的。我的《查拉图斯特拉如是说》下卷还放在那里没看。

看完《荣格自传》,我不知道这篇读后感是不是应该写上“第一次”三个字,很难说以后会不会读第二次,毕竟戒断反应中读得不细,况且理智告诉我,这样的书应该有重读一次的价值,恰如荣格读弗洛伊德的著作,也是隔了些年头又拿来翻看的。

也许是下笔者的缘故或翻译者的缘故,这本自传的风格与弗洛伊德的《精神分析引论》以及《精神分析引论新编》差别很大,当然我更希望是荣格本身与弗洛伊德之间的差别。这本自传更散漫意识流,好多地方如同散文,一些描写又近如小说。

充满历史感的幼年环境,宗教氛围浓厚的家庭构成,很早就关注到自己个性有别于他人的荣格敏感的体味着成长的变化。这种敏感的觉察终其一生,构筑着他灵魂栖息的塔楼。他将这座塔楼以曼荼罗为标志,如同隔离世外的独行宇宙,无所不包无所不有,但也预示着,塔楼之外无边无际的是他人的城堡与部落。

精神分析的构建是源于自省的,即便有着大量案例经验的积累,它仍然是以自省为核心的一种思考方法。荣格的宗教特征,弗洛伊德的性欲特征,霍妮的女权特征,阿德勒的超越特征……没有一种精神分析的体系是脱离其创始者的内省。我们意识的世界是心灵的,没有内化的经验是不被察觉的。在此基础上面对疑问、阻碍、矛盾,精神分析流派的工作者们尝试解读世界,其实也就是在解读自己的心灵,直到他们的世界能够装盛在理论的大碗里,才有片刻满足于安宁。其实我们何尝不是时时刻刻的在解读这个世界与自我的关系呢?然而,外部世界无穷尽,内心世界怎么会“无新鲜事”?理论的大碗总是不够大。荣格归之于神秘,承认神秘的存在,亦即承认了外部世界的存在。承认掌控之外的事物,避免神经症的困扰。幻觉、梦、预知,统统有了归处,接受了这分裂的两个世界也就接受了分裂的人格。

为什么精神分析作为一种治疗方法,促进成长,而耗时甚长?精神分析不解决问题。精神分析帮助来访者认识自己所构建的世界,修葺自己的塔楼,同时引水入渠,添加灵动。来访者的问题在这里能够被接受,重新被解读,原有的大碗可能重铸了,也可能在大碗之外有了可以失去理智与控制的归墟。心灵有了稳固的塔楼,同时变得更加宽容,随时可以增添新的建筑,这大概就是《荣格自传》给我最浅显的触发。

第三篇:荣格自传读后感

荣格自传读后感

在孤独中回归自我 钟老师

人类存在的唯一目的,是在纯粹的自在的黑暗中点亮一盏灯——荣格

唯有极少数的灵魂拥有宁静的心灵,以洞悉自己的黑暗,而开创分析心理学的大师-荣格,便是这少数之一。荣格以科学的态度,直面复杂而隐微的人性。他自喻为提着一盏小灯在黑夜的浓雾中行走的人; 他探索世界文化中幽暗的深处,从古代的神话。传说和宗教中,来理解人类的幻想和梦境; 他提出的原型理论、集体潜意识、心理类型等概念,深刻影响了整个人文社科领域的发展。

不止一次阅读这本书 ,但每次走进这个诚实的心理学家的内心世界,都有新的启迪和发现。

荣格于自传中称呼自己的童年是一个“拥有秘密的孤单的小孩,”到了80 岁时,则以下列文字表明心迹:“我是个孤儿,举目无亲;我浪迹天涯,我是一个人,与自己对立,我是个年轻人,也是老人。…对每一个人来说,我是必死的,我不在时光的轮回中。”依此看来,荣格对自己的定义由孤儿开始。孤独,孤独感是古今中外不可避免,富含丰厚信息的感受。而荣格,这位心理学的重要开创者如何将自身成长经验中的孤独转化成创造和自由,乃至发展出博大精深的荣格心理学,正是对当今社会提供了一个不同的看待孤独的角度。纵观荣格的生命轨迹,亦会发现是如何将其个人的孤独经验转化为其独特理论的。

孤单的童年

这个孤单内向的孩子,花了最多的时间自己游戏和思考,许多影响荣格一生,甚至贯串其终生思想的早期记忆,包含了梦境、自创的仪式、游戏…等,都在荣格的童年时间发生。比如说他常常坐在石头上,一坐就是几个小时,思考着:“我是那个坐在石头上的我呢?还是上面坐着他的石头?”一个不到十岁的小孩,如此认真的思考这样的抽象问题,的确不是常见的事。这样的提问法,和中国道家思想家庄子,梦后醒来的问题有异曲同工之妙:“我是庄周梦到了蝴蝶?还是在蝴蝶的梦中成为庄周?”

小孩在成长过程中,大都会创造一些属于自己或是同伴的仪式,这些扮演游戏可以帮助孩子适应当时的环境,或是学习社会化,但是小荣格将这些点点滴滴都藏在心中,并认为自己童年岁月的本质就是“心中藏有秘密”的小孩。他从来不对人说对于耶稣会修士的恐惧,或是对于石头和小人之间的对话,或是三岁时关于阳具的梦…这样努力藏住秘密,对他的生命造成一种几乎难以忍耐的孤独。

一个三岁的孩子,没有将让他恐惧的梦告诉任何人,而选择将秘密藏在心中,这是和一般孩子很不一样的决定,他的本能似乎已经告诉他,他必须一个人孤独的探索这些秘密。可能正由于自身深刻了解保守秘密的痛苦,和经由遗忘秘密可能对人造成的心理和行为伤害,他在后来和病人的工作中,致力了解他人心中的秘密,透过让隐藏的秘密曝光,避免沉重的秘密(如被人格面具压抑而深潜在无意识的阴影)影响个人正常的思考和生活。为了探索人心中的秘密,他并且实际发展出不同的工作法,如:“字词联想”、梦的分析“,了解潜意识底下未被意识知晓的秘密…

在这里我们看到”秘密“对于孤独造成影响的两种面貌,一是因为要保有秘密,而努力培养自问自答、独立思考的特质;二是因为秘密压抑在心中,而造成内心的疏离甚至扭曲,当扭曲的情形越来越严重,要隐藏的越来越费力的时候,则成为精神疾病,这方面已经由弗洛伊德对于无意识研究的发现,而逐渐为世人了解,荣格则在瑞士以字词联想来对这方面做研究。所以荣格认为隐私并不等同于孤独,却是孤独的重要家族。当有秘密藏在心中,不能对人诉说,以荣格的语言就成为:对生命造成一种几乎难以忍受的孤独。心中藏有许多秘密的人,即使在人群中也会觉得孤独,这种情形称为在互动中的孤独。我们从荣格的回忆中,可以看到这种形式的疏离。

中学时代

”我觉得自己成了孤家寡人,被迫成为某种对人有威胁的东西,因为这便意味着受孤立,而这对于我来说是更为不愉快的,而我也较以往更为经常和不公平地成了替罪羊。“

作为 12 岁的小学生,荣格有一次特殊的体验,他认为自己被迫产生了一些恶毒的想法,他极度害怕自己会因此犯下最恶毒的罪:反对圣灵的罪愆。但是他越是反抗思考,力量越是强大,终于,当他抱着进入地狱的决心,让思想直接冒出来而不加以抑制的时候,他看到了坐在天上宝座的上帝,拉下屎来打坏地面上庞大精美而辉煌的教堂。这样的画面对一个努力跟随上帝的孩子来说,真是沉重。他觉得自己是得不到恩宠者,同时又是上帝的选民;既被诅咒,又被祝福。荣格用了强烈的字眼来形容这个情境,而这又成了另一个要被保守的天大秘密,让他更清楚自己的孤独,同时,也和父亲和家人的距离越见遥远。

另一方面,他认为自己是因为服从上帝、不再对抗,于是上帝才向他显示他的智能和仁慈,给予了小荣格重要的信息:他召唤人们,分享自由,强迫人们放弃自己的观点和确信的事物,好毫无保留执行上帝的命令。上帝反对遵守传统,不论何等神圣。在荣格的回忆中,这个非常重要的经验,从此影响了他对上帝、耶稣、和教会的想法,并认为个人要从自身体会上帝的恩典,否则会陷入他父亲后期所面对的困难:没有实质体会的干枯信仰。从完全孤独中,直接从内在体会上帝恩典,()形容为”回归自我“的完成。

这种孤独感与一八三三年诞生在孟加拉国地区的拉玛克里希纳的故事有相识之处。拉玛克里希纳试图透过孤独和苦修,一个人住在森林里隐修,历时十二年。他祈祷和静坐的时候,会有小鸟在他头上啄食东西,而蛇则盘缠在他身体上。不管是蛇、小鸟或是拉玛克里希纳,都没有意识到对方的存在。两者不同之处在于:荣格只有十二岁,并且与家人同住。但是感受到的孤独感却是相似的,他以自己的形式,奋力完成内心中与上帝的直接会遇。荣格似乎为我们指出一个可能性,从孤独中完成”回归自我“的旅程,不一定是在遥远的地方,或是远离市集的山林,甚至与年龄无关,而可能更与坚持和勇气有关。正如,中国道家哲学思想——小隐隐于野,中隐隐于市,大隐隐于朝。追求自我完善的生活不一定要到林泉野径去才能体会得到,更高层次隐逸生活是在都市繁华之中,在心灵净土独善其身,找到一份宁静。

在孤独的极致中,体会到最深沉的交会。

1913 年和弗洛伊德决裂之后,荣格陷入崩溃,和自己精神上的父亲—弗洛伊德决裂,严重打击荣格,使他陷入后来将近十年的黑暗期。这种陷落的严重程度,似乎是另一种形式的丧亲历程,必须透过长时间的疗伤、自省…才得以走过。但是当他走出这段黑暗时期后,他以自身经验提出中年危机亦即转机的看法,丰厚了自体化历程的理论。这段时间,他与同事朋友们疏离,停止大学的教职,接个案量减到最少,几乎完全从俗世退出。在他的回忆录中提到这段时间他多在湖边散步,观察水中生物、玩沙、玩石…在和自己相处的过程中,他看到内在意象、也听到声音,从看到的景象,他甚至预测到世界大战即将爆发。这些奇特的经历,有人将之描述为荣格的精神分裂过程。

在此时期,他也遇见了自己的心灵导师——费尔蒙,费尔蒙是一个有翅膀的智慧长者,他在荣格接下来的生命中,一直扮演指导者的角色。在荣格的描述中,费尔蒙则是只有荣格才能看到的个人心灵指导者。

以荣格的处境来说,他的孤独中有家人环绕作为背景,有拟人的费尔蒙代表智慧的对话者,有整个大自然作为间接的思索对话对象。使他虽在精神上退居个人的孤独世界,生活上仍有家庭支持,内在则有智者和大自然与之对话。在这片交织的立体中,我们看到退避孤独状态中的荣格,仍有外在世界的存在,他曾经特别提过:”家庭是支持他不崩解的重要因素。“

荣格形容自己是孤独者,但是从他的回忆录中,我们看到他在伯戈尔茨利精神病院工作期间,有能力聚集众人组织研究机,与弗洛伊德相识之后,担任精神分析学会的第一任会长。隐居湖边的同时,则在附近与友人共组联谊性的俱乐部,一直到后来分析心理学发展起来之后,他组织或是支持参予了各种大小不同的活动,互动的人群涵盖心理研究人员、物理学家、艺术家、政商贵贾、新兴媒体到一般大众。这样的人际互动其实是非常全面而广泛的立体络,络中不同领域的专业人士为分析心理学提供贡献,也在其中找到各自完成自我实现的可能性。

荣格除了有他自己较为熟悉并认同的内倾人格,同时也具备有和人沟通互动的外倾人格特质。后者让他在往内以自身为研究对象的同时,也同样重视人与人之间的相互理解,希望找到适宜的沟通和对话方式,透过这样的沟通努力,他找到表达自己的方式。摘自原文”在交会的极致中,人有可能会突然体会到最深沉的孤独,而在孤独的极致中,人又可能会突然体会到最深沉的交会。"

孤独中回归自我

荣格在自我感到孤独的过程中,渴望了解与被了解,他以此为动力和养分,探讨如何将个体我中感受到的一切,用他人可以理解的语言表达出来,从中发展出理论、概念,最终成为思路严谨又同时保持变动弹性的分析心理学。他在孤独的自我探索中,创造出一个完整的世界,将孤独之感受发挥到极致之美。

第四篇:回忆梦思考荣格自传序言(范文模版)

回忆·梦·思考荣格自传3序言

-------------------------

编辑整理::http:/// 编辑:王鹏 来源:中国心理人才网新浪

序 言我的一生是一个潜意识自我充分发挥的故事。潜意识里的一切竭力做出种种的外在性表现,而人格也强烈要求逐渐从其潜意识状态中成长起来并作为一个整体来体验自身。我无法用科学的语言来追溯我自己的...

第五篇:《荣格人格类型》读书笔记

姓名:李国静年级专业:2013心理硕士学号:H***

《荣格人格类型》读后感

在很多人眼里,卡尔.荣格的理论就和他的姓氏一样充满了玄妙、神奇的色彩。时至今日,依然还有不少人坚持认为,荣格的理论只不过是西格蒙德.弗洛伊德的梦境分析以及力多比原理的延伸,但实际上,正是由于和恩师弗洛伊德的观点发生了分歧,荣格才走上了自我探索的道路。荣格不但将弗洛伊德的心理学理论发阳光大,并且做出更进一步的研究,他花了毕生的精力将心理学理论简单化和浅显化。对荣格来说,他做出的最伟大的贡献就在于对潜意识理论的追根溯源。他向世人揭示了很多“不可思议”的事件发生的内在原因。

荣格的成就就在于,在弗洛伊德“前意识”的理论基础之上进一步提出了心灵层次分析理论,并且将前意识深入剖析为“个人潜意识”和“集体潜意识”。从这个角度看来,荣格的理论基础带着弗洛伊德的影子,但却有非常浓厚的个人色彩。“集体潜意识”是荣格心理学理论中最受推崇的理论。它的核心就在于,相对于其他生物,人类的脑海中残留下来的先祖记忆会让一个人显现出足以同其他生物相区分的“特性”。而这种经过千百年积淀下来的先祖记忆又会在人类内部形成一种共性,投射到现实生活中,表现为本能。

除了潜意识之外,荣格对心理学的贡献还有梦境的研究、情节和原型理论等等。在讨论个人与社会的关系时,荣格还提出了阿尼玛和阿尼姆斯、人格面具等不易被人察觉,但却真实存在的心里学现象。所谓“阿尼玛”,就是男性人格当中的女性气质,而“阿尼姆斯”则恰恰相反;人格面具则是指一个人在社会交往当中会用另一种面貌示人,以博取众人的好感。在荣格眼中,即便是在野性的男士也会在特定的时刻彰显出柔弱的一面,而个人面具的存在一定程度上左右了人们之间的相互交流。

《荣格人格类型》这本书主要讲述荣格对人格类型的理论及应用。读后对比其他衍生自荣格观念的人格的类型学派(如MBTI的十六中人格类型),发现,荣格人格类型最大的特点是:无法用测验来判断,它更需要深入的探讨与分析。MBTI及类似的人格分类测量与量表,固然有其特点与用处,也确实引用一些荣格的观念,但与荣格的人格类型有非常根本的而重要的不同,不能混为一谈。

荣格认为了解人格类型,可以让我们对普遍的人性心理有更佳的认识。据他的说法,他探索人格类型的最初动机,是想了解为什么弗洛伊德对精神官能症的看法,与阿勒德的看法会有如此大的差异?这两个人的理论都非常精彩简明、清晰易懂,问题是,他们怎么都只能看见一面,而且各自坚持己见?荣格因此展开关于人格类型的研究,包括对文学、神话学、美学、哲学和精神学的历史回顾,加上在心理学实务领域工作近二十年的观察成果,他归纳出人性心理学的重要坐标:两种人格倾向(内倾型、外倾型),以及四种功能(思考型、感官型、直觉型和情感型)。荣格的人格类型并不是把人分类、贴上标签,而是了解自己的最佳工具。尤其,当一个人在自己心里的暗礁搁浅时,它就像指南针和罗盘,可以帮助我们找到方位,走出焦灼困境,到了今日他的人格类型已被大量运用,在商业界广泛流行。

本书包括四个部分,第一部分主要介绍荣格类型学,这是荣格类型观念的架构,包括两种倾向:内倾、外倾与四种功能:思考、情感、直觉、感官,并论及劣势功能与潜意识的角色,也对告诉我们研究类型时必须注意的危险。第二部分详谈外倾特质分别与四种功能结合时的类型特征。第三章是内倾特质分别与四种功能结合时的特征。第四章,主要讨论类型研究时必须要思考的问题,及相关的临床应用。这也是我最感兴趣的地方。

外倾特质河内倾特质的临床意义

外倾特质和内倾特质是典型的体质倾向,外倾的主要的兴趣在客体,而内倾者则在主体。如果想研究这种基本倾向可能有什么医学上的重要性,就必须先了解主体和客体出现的时刻。主体和客体总是出现于原本由神秘参与决定的关系面临批判的时候,无论是来自于主体本身或他人的批判。这种事件会影响整个人格,例如在幼童或大部分仍在潜意识或分化的人。但即使是已分化的成人,仍有需要发展的潜意识部分。这种处境容易引发批判的冲突,而造成神秘兴趣的消解。

书中认为,透过冲突,特定关系中的两个人会发现他们并不是完全和谐。体验到这种和谐问题的人就是主体,而他觉得不和谐的冲突对象就是他的客体。可以观察这种问题如何在个体身上展现出来:一种牵涉到阿尼玛—阿尼姆斯问题的情绪被制造出来。还有一种问题是要适应现在被客体化的环境,这会制造出另一层影响,汇聚出阴影的问题。

小孩身上可以见到典型的例子:他们父母总是像他们期待的那样完美。被制造出来的情绪是对父母生气:接下来的坏脾气则导致适应性的问题。小孩现在要面对如下怀疑:我是什么人?或爸爸、妈妈是什么人,接下来则是这个我是什么?爸爸、妈妈是什么由此诞生了主体和客体。这种处境很快汇聚出母亲的原型,因此往往具有大量的情绪能量。

当神秘参与消解时,每一个人都会升起相同的问题。虽然问题是共通的,但处理的方式则依据这个人的主要兴趣被导向或主题或客体而有所不同。个人解决问题方式能指出他的基本倾向是什么。

内倾者面临的客体的敌意

内倾型的人基本关注的是主体,所以会觉察主体里面的困扰因素,这事情绪升起,他有压抑这种情绪的偏向,欣然致力于寻找崭新而可靠的导向。对客体外在适应性困难对他比较不重要,或完全不重要,基于这个理由,内倾的人常常显得负面、阴沉,罢自己表现的奇特、古怪、傲慢、甚至带有恶意。他不会更大察觉和理解来处理这种困难,而是逃避。于是内倾型的人可能因此一步步缩小他的朋友圈,选择最无害的人。但他常常突然碰到外在世界的现实问题。客体的敌意会是他的绊脚石:他总是运气不好,即使是年轻的内倾者也会在楼梯跌断腿,他不注意阶梯,却忍不住对阶梯上可怕的红地毯发脾气(他事后会针对客体说:我不在乎是什么颜色或我不喜欢这种红色,因为不适合我)。

释放情绪对他自然有益,举个例子,情绪平息下来,于是他免于受到代谢的困扰。外科医生比较可能被他找来,大部分却只是为了不太重要或不太严重的治疗。

这个发展阶段就像是心灵得满足,但本能却被忽略。内倾型的人在心智上占优势,却与环境疏离,不断与世界碰撞,不过,通常不会危及他的生命。内倾型的人有可能是以不充分而压抑的方式呼吸(为了保持平静避开世界),所以极容易得肺结核。

外倾型的人基本上关心的是客体,他喜欢安排他的客体关系。他为他们放弃自己,只剩一点模糊的身影。他忽视自己里面发生某些事。某些东西已经被启动的事实。尽管外倾型的人能成功适应客体,但会不时出现上述的疏忽,而被低估的情绪会以偶然出现的心情变化表现,且很快会发展出敌意。未被了解的情绪也会影响代谢:肝脏的问题有代表性,甚至心脏也可能会受影响。到了这个发展阶段,他比较需要内科医生。而不是外科医生。一般说来,外倾型的人跟随自己的本能而忽略本能时,并没有致命的危险。

可是发展的第一阶段之后还有别的阶段。在内倾型的情形,外在适应的欠缺愈来愈多,尽全力尝试逃入内在,也尽管他透过选择来限制客体的数量,他还是会选

择与世界撞击,以至于客体的现实强加于他身上。现在再也无法使情绪平静:它表现的非常清楚,内倾者展现的敌意通常表现的敌意通常也比无害的外倾者更为激烈许多。

另一方面,外倾者会到达一种情形,情绪呐喊着要得到满足。情绪激烈地破出,破坏了他原本的对外在世界的适应,黑暗的阴影面变得明显。外倾者开始面对主体的问题、他自身现实的问题。

在这种处境下,内倾者必须变得更为外倾,把他的兴趣导向客体。而外倾者必须变得更为外倾,把他的兴趣导向客体,而外倾者必须更为内倾,转向自己这个卑微的人,就是主体。倾向反转的任务不被接受时,就会发展出临床的疾病。

旧系统的瓦解为身体带来的影响

接下来的顽固、偏于一方的试着坚持原有的倾向类型,但这已经不合时宜,能量遗留到相反的转向,而挣扎的结果就是心智层次的贬抑原本的优势不再可靠地作用,变的劣势,旧系统的瓦解会带来身体上的影响。

内倾者变得很容易得到突然而危险的感染。过度的情绪可能如此严重地干扰他的代谢,以至于发生非常危险的状况,甚至致命。危险来自内在:内倾者需要内科医生,以免危及生命。

外倾者如果尝试维持偏于一方、过时、原初的倾向,也有重大的危险。他对外在现实的适应已不在可靠,他现在可能发生意外,需要外科医生。外科治疗的需要可能会非常紧急,因为失去补偿的外倾者发生的意外通常很严重(车祸或登山的意外)。

可是,必须帮助他的并不总是外科医师,因为他的问题常触及法律层面。对主体面的盲目无知,加上黑暗的阴影,往往导致他破产、诈欺和做出其他违法的事。所以,外倾的人可能会因为意外或愚蠢的罪行而让自己身陷困境„„不是只有死刑才能会毁掉一个人:监狱或少年感化院也能做到这一点。

这个发展阶段非常关键。内情的人会用自杀来逃避危机,这种情形会发生在突发情绪的压力下,而面对破坏他主观平静的可恨情绪的力量感到惶恐的时候。外请的人也可能用自杀来逃避问题,他会在黑暗阴影的深思熟虑中安排自杀,以逃避不得不处理心爱客体——安全感——的状况、在这种危机中,内倾型的人会发展出外倾者的所有症状,而且达到更险恶许多的程度。正因为他不接纳自己的外倾面,所以它会以自动化、古老的形式出现,且带着更棘手的问题。不过,现在比二十年前更可以成功地处理这些危险的疾病,危险的感染可以用抗生素治疗,原本致命的代谢疾病也有了治疗的药物,比如Serpasil和Largactil.不过,当过度的情绪对代谢作用干扰到很严重的程度,而发生心智退化时,还是有心智毁减的危险;当情绪的力量破坏人体对感染的抵抗力时,也有身体死亡的危险。再次强调,危险来自于内在外倾的人在危机中,随着他所不了解的内倾特质以危险的古老形式支配他,或发展出夸大形式的内倾者症状。如果外倾的人透过意外和严重的受伤与世界碰撞,现代外科手术在科技上的进步,特别是高度发展的麻醉技巧,可以有很大的助益:骨科手术的重建可以使他恢复活跃的生活,而这些人在过去恐怕会终身残废。

当阴影使外倾者碰撞世界,而遇到法律上的后果时,我们必须记住,死刑已逐渐减少,走上废除的方向,现在更加常用的刑罚是为了教育,而不是破坏的目的。可是,不论是出于意外或刑判,仍然有来自外在的生命危险。意外可能致命,失去社交生活也可能摧毁精神生活。

内倾者容易发展成精神分裂,外倾者则可能引发躁郁症

内倾者的劣势外倾特质也有正式的表现。他可能被外在世界吸引而产生直觉,但这种直觉的品质很差,于是他知觉到的可能性并不是分化的直觉功能对这些事物产生的直觉,而只是不可能的可能性。这种情形已经离妄想不远了。如果是透过感官功能而有的知觉,也不会以条理的方式理解外在的世界,他的情形往往也是病态的。

外倾者的劣势内倾特质表现出来时,即使他被迫考虑和省思主体。但往往也只是变成无助的焦虑状态,主要是因为缺乏辨别力。省思自己时,他会用部分取代整体,为了一个缺点而彻底否定自己。接下来可能生起内疚和罪恶感,造成疯狂。此外,他虽然完全知道个人发展的自主性,却视之为大灾难。整体的图像就是忧郁症的样子。有时,主体的沉迷会再度让位给原本的外倾特质,但他的外倾特质现在已经变得低劣,而以躁症表现。

由此可以清楚看见,内倾者的劣势倾向容易发展成精神分列状态,而外倾者可能引发躁郁症。如果精神症状已明显表现,那么,劣势倾向的汇聚就变得特别令人印象深刻。只需要聆听他们所说的内容,当内倾者把他的注意力导向外在,可能显示出妄想的反应,他对客体的病态着迷会显示为如下的沉迷:是他做的,他可能做了,他一定没有,他应该会,他将会。以这种方式把外倾特质的劣势行投射到客体:因为另一面是坏的、蠢的、卑劣的。另一方面,应该转成内倾的外倾者变忧郁时,他的想法会无止境的围绕着主体,他会说:我做的,我应该,我是内倾特质的劣势性被强加与主体,于是忧郁的病人认为自己是有罪的。没有价值、可悲的、贫乏的。

精神医学的经验也有助于了解两种类型。大家都知道,精神科医师要精神分裂患者尽可能早点出院,所谓早期释放,而躁郁症病人则会延迟出院。从劣势倾向的问题来看这种情形,我们可以说:精神分裂患者基本是内倾的,在疾病中表现其劣势的外倾特质,应该被送到外面世界练习他的外倾特质。但躁郁症患者有外倾的性格,应该在病房留久一点,有机会练习他仍然为发展的内倾特质。

不论精神病人多么清楚地显示出某些问题,毕竟是异常的。在正常人里,劣势倾向的问题会在人生的后半段汇聚起来,但病态的情形,往往在很早期就出现。原因之一可能是家庭或环境的影响会导致原本的性格在早年受到扭曲。

有可能是生来外倾的人忍受强加于他却与他不相容的内倾倾向,而发展的相反趋势就朝向尽快恢复真实倾向的目标。健康却未发展的外倾特质与扭曲而不相容的内倾意识之间的冲突,可能导致非常复杂,甚至病态的状态。内倾的人也容易有相应的扭曲,这个问题的细节还没有得到足够的研究,不过,我相信环境因素对天生倾向的扭曲是精神病症状和所谓精神病模式的主要来源。当然了,如果相反倾向的正常发展能不受干扰的发生,是最理想的。但在医学中,特别是心理学,我们很少见到这种情形,因为不太有机会观察正常的发展。干扰出现时,自然会出现各种细微的差异和明显的变形。

可以再多谈一点细节:必须发展外倾特质的内倾者,比较容易得到消化性溃疡。必须内倾的外倾者,根据我的经验,有过早得到动脉硬化的危险。大家都知道,消化性溃疡的患者可以透过心理治疗解除症状,但可能较少人知道,即使是比较严重的动脉硬化也可以从适当的心理治疗得到相当大的帮助,即使所有的教科书都可见到失败主义者对精神医学预后的评估所以必须处理内倾特质者产生忧郁、动脉硬化的症状时,请不要太在意预后的评估,心理治疗是绝对不能被忽视的。

症状不是病态的失常,而是迈向的道路

从医学角度总结两种基本倾向类型的影响:

内倾者基本活在自己的情绪里,与世界发生冲突。他容易有轻微或中度严重的意外。外倾者适应世界,忽略情绪,他的危险在于心脏和代谢系统。因此,两种倾向类型早晚都会面对同样的问题:发展相反面,也就是他们内在的劣势。

如果这种发展不够充分,接下来就可能出现严重甚至致命的疾病。内倾的人可能得到感染症或恶性的代谢障碍。外倾的人容易发生危险的意外和违法的事。此外,内倾的人也容易得到消化性溃疡,外倾的人则是动脉硬化。内倾的人对外在世界的沉迷可能导致妄想症,而外倾的人对内在世界的沉迷可能导致他烈士的内倾倾向以忧郁症表现。

从精神医学的角度来看,我们也必须强调,即使在危机中,自发、原初、基本的关系仍是显而易见的(就像Kretschmer描述得很出色的体质类型一样)。瘦长体型的精神分裂患者以幻觉的方式转向外在时,他的自然倾向是朝向主体,而他和外在世界的情感交流就会相对的贫乏。当肥胖体型的忧郁症患者把注意力导向内在时,仍然保持自然朝向客体的导向,他的情感交流是良好的。

令人印象深刻的是,即使既有的意识会建立抗拒,精神疾病仍会帮助劣势倾向突破而出。内倾的精神分裂患者透过攻击性的爆发,而与外在世界接触。外倾的忧郁症患者关闭自己,脱离世界,而发展出没有人能了解他、没有人想了解他,也没有人帮助他的想法:所以他被用力推回自己的内在。

那么,从现在医学对两种类型倾向的了解,可以期待什么样的治疗呢?一般来说,发展过程出现的内科、外科、精神科并发症,是需要根据医学和经验的一般法则来治疗的,这是不言而喻的。可是,除此之外,重要的是在诊断时把病人视为必须透过他的危机而接纳其劣势的人类。

这个关键的处境制造出特别的危险,需要特殊的照顾和密切的注意。举例来说,如果内倾者的内在稳定性崩溃了,他的整个系统可能突然地被感染症入侵。这时必须适时给予抗生素,否则就可能来不及。对还不明确的病人,就必须定期计算白血球的数量,光是记录脉搏和体温是不够的。如果白血球的数量超过一万,就必须立刻开始抗生素的治疗。另一方面,如果外倾者的外在适应性崩溃了,就必须密切预防意外增加的危险性,例如,必须禁止登山,甚至禁止开车。

但除了这种特殊的医疗照护,不论是身体或心理方面的症状,都还需要了解症状学的心理意合。疾病是某种异常的而劣势的东西表现出来的症状,在这种异常和恶劣的状况中,我们必须辨认出人类尝试处理其相反倾向的问题所做的努力。所以,从这个角度来看,就要以正向的方式解读医学症状,也就是症状不是病态的失常,而是迈向完整的道路。

下载荣格自传读后感word格式文档
下载荣格自传读后感.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

    荣格的分析性心理治疗

    荣格的分析性心理治疗 [李鸣] 荣格的分析性心理治疗(上) 作者:李鸣 文章来源:临床精神医学杂志 临床精神医学杂志 2000年第1期第10卷 心理治疗 作者:李鸣 单位:李鸣(江苏苏州市......

    荣格的分析性心理治疗

    分析性心理治疗由荣格创立,是一种试图通过演绎象征意义来建立意识和潜意识间辩证联系的理论和治疗方法。在具体操作时,通过对梦、幻想等潜意识产物的分析,以使被分析者建立其意......

    毛泽东自传读后感

    读书报告1151507李奕姗周三9.10节这学期我主要读了《毛泽东自传》、《毛泽东选集》、《邓小平的智慧》、《邓小平的三起三落》和《十八大报告》五本书。其中对前两本印象十......

    韦尔奇自传读后感

    杰克·韦尔奇是伟大的,我无法用精确的语言全面地概括他的管理理念,只能是跟着他的阐述,搜取只言片语,以期产生思想的共鸣和心灵的激荡,韦尔奇自传读后感。全书通篇读下来,其实就是......

    《韦尔奇自传》读后感

    《韦尔奇自传》读后感 韦尔奇是带有传奇色彩的人物,他能把GE运作的如此卓越之效率,他策划英明的战略方向,运用科学的工作方法,懂得提高生产力的途径,等等,这一切成就了GE,同时也成......

    邓肯自传读后感

    《邓肯自传》读后感 伊莎多拉〃邓肯是美国伟大的女舞蹈家,也是一位闻名于世的舞蹈天才。作为一个舞蹈家,她获得了成功。她成为美国现代舞蹈的奠基人,并以自己创办的舞蹈学校,传......

    《邓肯自传》读后感

    悲美一身的舞蹈精灵—邓肯自传读后感在本学期的第一次成长港湾会议上,柴老师就向我们几位年轻教师推荐了《邓肯自传》这本书。先前不知道邓肯这个人物,于是去百度上搜索了一下......

    读后感 《李开复自传》

    读后感 ——读《李开复自传》 世界因你而不同Making a world of difference. 读完李开复的自传,不能说自己没有一点启发,很佩服开复老师的正直为人以及他对中国大学生所付出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