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2014初三语文课外文言文训练卷7.19
初三课外文言文训练
(一)项籍者,下相人也,字羽。初起时,年二十四。其季父项梁,梁父即楚将项燕,为秦将王翦所戮者也。.
项氏世世为楚将,封于项.故姓项氏。
项籍少时,学书不成,去学剑,又不成,项梁怒之。籍曰:“书足以记名姓而已,剑一人敌,不足学,学万人敌。”于是项梁乃教籍兵法。籍大喜,略知其意.又不肯竟学。项梁尝有栎阳逮,乃请蕲狱曹咎书
抵栋阳狱掾司马欣,以故事得已。项梁杀人,与籍避仇于吴中,吴令贤士大夫皆出项梁下…… 以是知其
能。秦始皇帝游会稽,渡浙江,梁与籍俱观,籍曰:“彼可取而代也。”梁掩其口,曰:“毋妄言。族矣!”..
梁以此奇籍。籍长八尺余,力能扛鼎,才气过人,吴中人子弟皆已惮籍矣。(选自《史记·项羽本纪》).
1.给文中加点字释义。xK b1.C o m
A.戮()B.俱()C.惮()D.族()
2.《陈涉世家》中,“”句抒发了干古志士之胸臆,此文中
“”句表达了项羽的抱负理想,被人称颂,“史公极力描写。”
3. 下列句中带点字解释有误的一项是()
A.其季父项梁(小叔父)为秦将王翦所戮者也(被)...
B.学万人敌(抵挡)项氏世世为楚将(做)..
C.去学剑(前往)又不肯竟学(竟然))..
D.梁以此奇籍(认为奇异)与籍避仇于吴中(躲避)..
4.对本段内容概括最准确的一项是()
A.叙述项羽的远大抱负及成长过程。B.叙述季父项梁的生平事迹。
C.叙述项籍与叔父的相识相知。D.叙述项羽叔侄起义前的生活经历。
(二)害群之马
黄帝将见①大(taì)隗(wěi)②乎具茨③之山,适遇牧马童子,问涂④焉,曰:“若⑤知具茨之山乎?”
曰:“然⑥。”“若知大隗之所存⑦乎?”曰:“然。”黄帝曰:“异哉⑧小童!非徒⑨知具茨之山,又知大隗之
所存。请问为天下⑩。”小童辞⑾。黄帝又问。小童曰:“夫为天下者,亦奚以异乎牧马者哉⑿?亦去其害
马者而已矣。”黄帝再拜稽(qǐ)首⒀,称天师而退。(选自《庄子·徐无鬼》)
【注释】
①见:拜访。②大隗:传说中的神名。③具茨:山名,在荥阳密县(今河南省密县)。④涂:同 “途”。
即路。⑤若:你。⑥然:是的。表应答。⑦所存:所在的地方。⑧异哉:了不起啊。异:不寻常。⑨非徒:
不但,不只。⑩为天下:治理天下。⑾辞:谢绝。⑿亦奚以异乎牧马者哉:这与牧马还有什么两样吗?奚,何。以,因。异,不同。乎,于,相当于“与”、“跟”。⒀稽首:叩头。
1.解释下列句中加点的词。
(1)黄帝将见大隗乎具茨之山()(2)问涂焉()..
(3)亦去其害马者而已()(4)黄帝再拜稽首().....
2.用现代汉语翻译下面的句子。
夫为天下者,亦奚以异乎牧马者哉?
3.用简炼的语言概述这个故事的内容。
4.牧童认为如何治理天下?
5.源于这个故事的成语是“害群之马”,这个成语的比喻义是
6.在现实生活中哪些人是害群之马?请举1~2个例子。我们应怎样对待这些害群之马?
(三)诸葛亮受遗诏
①②③④⑤章武三年春,先主于永安病笃(dù)。召亮于成都,属以后事。谓亮曰:“君才十倍曹丕,必能
⑥⑦⑧⑨安国,终定人事。若嗣(sì)子可辅,辅之;如其不才,君可自取。”亮涕泣曰:“臣敢竭股肱(gōng)
⑩111213之力,效○忠贞之节,继之以死!”先主又为诏敕○后主曰:“汝与丞相从事,事○之如父!”(选自《三国志·诸葛亮传》)
注:①章武:刘备的年号。三年:公元223年。②永安:即白帝城,在今四川奉节县东北。③病笃:
病重。④召:召见。⑤谓:对……说。⑥大事:此指灭魏灭吴,统一中国。⑦嗣子:此指刘禅。嗣,继承。
⑧君可自取:您可以取而代之,即自己做皇帝。⑨竭:用尽。⑩股:大腿。肱:自肩至肘的部分。股肱:
用以比喻辅佐之臣。○11效:献出。○12敕:告诫,嘱咐。13事:侍奉。○
1.翻译下列句子。
臣敢竭股肱之力,效忠贞之节,继之以死!
2.请用一个历来为人们称赞诸葛亮的成语,来评价诸葛亮这个人物的高风亮节。
3、我们学过的《出师表》文中最能表达诸葛亮对刘备父子思想感情的一句是
4、《出师表》一文中有“深追先帝遗诏”句,请写出刘备给后主遗诏中的一句名言。
5.下面的一副对联概括了诸葛亮一生的功绩。参考示例,从列出的六项中任意选出两项,写出具体所指。
收二川,排八阵,六出七擒,五丈原前,点四十九盏明灯,一心只为酬三顾。
取四蜀,定南蛮,东和北拒,中军帐里,变金木土爻神卦,水面偏能用火攻。
[示例]三顾:三顾茅庐
六出:东和:收二川:
七擒:北拒:排八阵:
(四)①昔有医人,自媒能治背驼,曰:“如弓者,如虾者,如曲环者,延吾治,可朝治而夕如矢。”一人信..
焉,而使治驼。乃索板二片,以一置地下,卧驼者其上,又以一压焉,而即屣焉。驼者随直。亦复随死。.
③其子欲鸣诸官。医人曰:“我业治驼,但管人直,那管人死!”
【注】:①媒:介绍,夸耀。②屣(xǐ):鞋子。这里用作动词,践踏。③鸣:申诉,控告。
1、解释下列句中加点词的意义。(3×1)
(1)延吾治,可朝治而夕如矢。延:.
(2)一人信焉,而使治驼。信:.
(3)乃索板二片,以一置地下。索:.②
2、翻译下列句子。(4)
我业治驼,但管人直,哪管人死!
3、读完这个故事,你悟出了什么道理?
(五)沧州南一寺临河干①,山门圮②。于河,二石兽并沉焉。阅③十岁,僧募金重修,求二石兽于水中,竟不可得,以为顺流下矣。棹④数小舟,曳铁耙,寻十余里无迹。一讲学者设帐寺中,闻之,笑曰:“尔
辈不能究物理,是非木杮⑤,岂能为暴涨携之去?乃石性坚重,沙性松浮,湮于沙上,渐沉渐深耳。沿河
求之,不亦颠⑥乎?”众服为确论。
一老河兵⑦闻之。又笑日:“凡河中失石,当求之于上流。盖石性坚重,沙性松浮,水不能冲石,其反
激之力,必于石下迎水处啮沙为坎穴。渐激渐深,至石之半,石必倒掷坎穴中。如是再啮,石又再转。转
转不已,遂反溯流逆上矣。求之下流,固颠;求之地中,不更颠乎?”如其言,果得之于数里外。然则天
下之事,但知其一,不知其二者多矣,可据理臆断欤?
(纪昀《阅微草堂笔记》)注:①干:岸边。②圮(pí):倒塌。③阅:经历。④棹(zhào):船桨,这里作动词用。⑤柿(fèi):木片。⑥颠:颠倒、荒唐。⑦河兵:治河的士兵。
1.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语解释错误的两项是()
A.沧州南一寺临河干(面对)B.二石兽并沉焉(合并)
C.求二石兽于水中,竟不可得(毕竟)D.转转不已,遂反溯流逆上矣(停止)
2.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意思相同的两项是()
A.二石兽于水中乃取一葫芦置于地B.以为顺流下矣然得而腊之以为饵
C.必于石下迎水处啮沙为坎穴酿泉为酒,泉香而酒洌
D.如其言,果得之于数里外则移其民于河东
3.对下列句子中加点的“之”所指代的意思,理解正确的一项是()
①一讲学者设帐寺中,闻之②沿河求之,不亦颠乎 ③一老河兵闻之④果得之于数里外
A.①和②句相同,③和④句不同B.①和③句相同,②和④句相同
C.①和③句不同,②和④句相同D.①和④句相同,②和③句不同
4.翻译。①尔辈不能究物理,是非木柿,岂能为暴涨携之去? 新-课-标-第-一-网
②然则天下之事,但知其一,不知其二者多矣,可据理臆断欤?
5.为什么“学者”的结论是荒唐的,而“老河兵”的结论是正确的?请根据文意,用自己的话简要回答。
(六)善呼者
公孙龙在赵之时,谓弟子曰:“人而无能者,龙不能与游。”有客衣褐带索而见曰:“臣能呼。”公孙龙
顾谓弟子曰:“门下故有能呼者乎?”对曰:“无有。”公孙龙曰:“与之弟子籍!”后数日,往说燕王。至
于河上,而航在一汜。使善呼者呼之,一呼而航者来。(《淮南子〃道应训》)
注释:①公孙龙:战国时赵人,姓公孙,名龙,字子秉,名家代表人物。②汜:河岸。
1、下面是从古汉语词典中查出的“游”字的4个义项,请为“龙不能与游”的“游”字选择一个正确的义项。()A、游玩,游览B、游历,游学C、交往,交际 D、游走,游动
2、下列句中加点词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有客衣褐带索而见曰(衣服)B、公孙龙顾谓弟子曰(回头)..
C、门下故有能呼者乎(原本,原先)D、往说燕王(游说,劝说)..
3、对下面句子的翻译正确的一句是()
与之弟子籍。
A、和他的弟子一起登记。B、给他弟子的身份。
C、和他弟子籍贯相同。D、给他弟子的书籍。
4、请对“公孙龙”(或“善呼者”)的所作所为,作一简评。
(七)废弈向学 [明]何良俊魏甄琛(人名)举秀才入都,颇以弈棋废日,至通夜不止,令苍头(仆役,仆人)执烛,或时睡
顿,则杖之。奴曰:“郎君辞父母仕宦(做官),若读书,执烛即(那就)不敢辞,今乃(副词。却,竟然)围棋日夜不息,岂是向京(来京)之意乎?琛怅然惭感,遂诣赤彪(人名)许(处所,地方),假(借)书研习,闻见(听到看到的,这里指学问。)日优(好,长进)。
1.下面句中“日”作状语的一项是()
A.颇以弈棋废日B.我以日始出时去人近
C.闻见日优D.士别三日,即更刮目相待
2.下面句子中加点词用法与其他三个不同的一项是()
A.或时睡顿,则杖之B.其一犬坐于前C.一鼓作气D.狼不敢前,眈眈相向 ....
3.翻译句子。颇以弈棋废日
4.从废弈向学这件事可以看出魏琛是一个什么样的人?
(八)婆媳棋局
[唐]李 肇
王积薪棋术功成,自谓天下无敌。将游京师,宿于逆旅(客舍;旅馆)。既灭烛,闻主人媪(老.妇人)隔壁呼其妇曰:“良宵难遣,可棋一局乎?”妇曰:“诺(答应的声音,表示同意)。”媪曰:“第几道下子矣!”妇曰:“第几道下子矣!”各言数十。媪曰:“尔败矣!”妇曰:“伏局(认输)。”积薪暗记。明日覆(重摆,重演)其势,意思(用意、思路,这里指下子的方法。攻守的路子)皆所不及也。
1.解释加点词。①自谓天下无敌②既灭烛..
2.指出下列句中加点词古今含义相同的一项()
A.闻主人媪隔壁呼其妇曰B.气可以养而致 C.奉命于危难之间D.先帝不以臣卑鄙 ........
3.下面句中“数”的意思完全相同的两项是()
A.层层指数B.石篑数为余言 ..
C.则凡数州之土壤D.各言数十 ..
4.与例句加点词用法相同的一项是()例:腰白玉之环 .
A.良夜难遣,可棋一局乎B.自谓天下无敌C.明日覆其势D.佳木秀而繁阴 ....
5.这则故事给你什么启发?用10字以内概括回答。
第二篇:课外文言文阅读训练
课外文言文训练一(教师卷)(整理:高亦梅)
一、中考课外文言文考点:
(一)解释词语;大量积累课内文言文中重要实词;归纳掌握常用文言词汇的多种含义。
(二)断句或翻译语句;
断句口诀:排比对偶与顶真,修辞提供好条件;名词代词做主宾,前后往往要断句;常用虚词是标志,更有规律供参看;特殊句式掌握住,固定结构莫拆散。
翻译原则:直译为主,意译为辅;
直译:用现代汉语对原文进行逐字逐句地对应翻译;
方法:“留”,就是保留; “补”,就是增补。“调”就是调整。
意译:进行符合现代语言表达习惯的翻译,做到尽量符合原文意思即可,不必字字落实。
(三)内容理解。一般为对基本文意的理解,常考内容和题型:
1、对事情的起因、经过、结果等基本内容的把握;
2、分析人物的特点,谈对人物的看法,有时要求结合选文;
3、谈启示,悟道理。
【阅读理解小诀窍】
1、以注解题。就是用注释来帮助疏通文意、答题。
2、以题解题。(1)借助标题来理解文意和答题,标题往往就是对内容或主题的概括;(2)借助题干中的信息来理解文意和答题。
3、以文解题。就是利用文章中的话来解题。答在文中,要学会利用文中的关键句。
4、以理解题。“理”就是事理、逻辑。答题时,要与语境结合,更要善于了解事理,进行推理。
二、中考真题:
2008年附加题阅读下面文言文,完成1~4题。(10分)
陈元方年十一时,候①袁公。袁公问曰:“贤家君在太丘,远近称之,何所履行②?”元方曰:“老父在太丘,强者绥③之以德,弱者抚之以仁,恣其所安,久而益敬。”袁公曰:“孤④往者尝为邺令,正行此事。不知卿家君法孤,孤法卿父?”元方曰:“周公、孔子,异世而出,周旋动静,万里如一。周公不师⑤孔子,孔子亦不师周公。”
注释:①候,拜访,问候。②履行,实践,做。③绥,安,安抚。④孤,封建时代王侯对自己的谦称。⑤师,学习。
好处就是既不得罪袁公,又维护了自己的父亲。
1.解释加点词语在句子中的意思。(2分)
(1)贤家君在太丘,远近称之称:称赞
(2)不知不知卿家君法孤,孤法卿父法:效法
2.文章画线句没有标点符号。请在需要加标点的地方用“/”标出来。(2分)
老父在太丘/强者绥之以德/弱者抚之以仁/恣其所安/久而益敬。
3.袁公两次问陈元方。请你用自己的话把袁公两次问话的主要意思说出来。(2分)
(1)问元方父亲为官时如何赢得称赞;
(2)问自己和元方的父亲谁效法谁。
4.指出陈元方第二次答语的巧妙之处。(4分)借周公和孔子没有相互效法的例子,暗示袁公和自己的父亲并不存在谁效法谁的问题,既尊重了袁公,又维护了父亲的尊严,顾全了双方的面子。
参考译文:陈元方十一岁时,有一次去拜会袁公(绍)。袁公问:“令尊在太丘县认职时,远近的人都称赞他,他是怎么治理的呢?”元方说:“家父在太丘时,对强者用恩德来安抚他,对弱者用仁慈去体恤他,放手让他们安居乐业,久而久之,大家就对他老人家越来越敬重。”袁公说:“我从前曾当过邺县县令,正是这样做的。不知是你的父亲效仿我,还是我效法你的父亲?”元方说:“周公、孔子生在两个不同的时代,虽然相隔遥远,但他们的做法却是如出一辙,周公不效法孔子,孔子也不效法周公。” 2009年附加题(10分)
阅读下面文言文,完成1~4题。、淳熙中,张说颇用事,为都承旨。一日,奏欲置酒延众侍从。上许之,且曰:“当致酒肴为汝助。”①②
说拜谢退而约客客至期毕集独兵部侍郎陈良祐不至说殊不平。已而,中使以上樽珍膳至,说为表谢,因附奏:“臣尝奉旨而后敢集客,陈良祐独不至,是违圣意也。”既奏,上忽顾小黄门言:“张说会未散否?”、对曰:“彼既取旨召客,当必卜夜。”乃命再赐。说大喜,复附奏:“臣再三速良祐,迄不肯来。”夜漏将止,忽报中批陈良祐除谏议大夫。坐客方尽欢,闻之,怃然而罢。(选自周密《齐东野语》)
[注]①张说(yuè):人名。②都承旨:官名。③怃然:怅然失意的样子。
1.解释加点词语在句子中的意思。(2分)
(1)奏欲置酒延众侍从邀请.
(2)臣再三速良祐,迄不肯来邀请.
2.文中划线句子没有标点符号,请在需要加标点的地方用“|”标出来。(2分)
说拜谢|退而约客|客至期毕集|独兵部侍郎陈良祐不至|说殊不平。
3.张说“附奏”的目的是什么?(3分)
陈良祐未到,“用事”的张说内心不快,想皇帝惩罚他。
(这道题难在文中并没有刻画良祐,我们只能从另一个角度——刻画张说时所用的“用事”一词作推测。)
4.结合本文内容说说陈良祐是个怎样的人。(3分)
根据选文中“张说颇用事”,而他上奏获准请客时大家都去捧场,独陈良祐不参与,由此可看出陈良祐看不惯张说“用事”,不畏权势,为人正直。
参考译文:
淳熙年间,张说很有权势,担任都承旨的职务。有一天,张说上奏说想要宴请各位侍从。皇帝同意了他的请求,并且说:“我要赐酒肴为你助兴。”张说拜谢。回去后就约请客人,到了日期,客人们全都到了,只有兵部侍郎陈良祐没到,张说很不高兴。不久,中使带着皇帝恩赐的美酒佳肴到了,张说上表感谢皇帝,趁机附带上奏说:“我原本奉了圣旨,而后才敢邀请客人的,唯独陈良祐不到,他这样做违背了皇帝的旨意。”(中使)上奏后,皇帝回头对小黄门说:“张说的宴会还没散吧?”小黄门回答说:“他既然是奉旨请客,一定会通宵达旦的。”皇帝就命令再次赐酒肴给张说。张说十分高兴,又趁机附带上奏说:“我多次召请陈良祐,他终究不肯来。”天快要亮的时候,忽然听到报告说皇帝任命陈良祐担任谏议大夫。客人们正在尽情欢乐,听说了这件事,都怅然失意地散去。
2010年附加题(10分)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1~4题。
于中丞成龙按①部至高邮。适巨绅家将嫁女,妆奁甚富,夜被穿窬②席卷而去。刺史无术。公令诸门尽闭,止留一门放行人出入,吏目守之,严搜装载。又出示谕阖城户口各归第宅,候次日查点搜掘,务得赃物所在。乃阴嘱吏目:设有城门中出入至再者捉之。过午得二人,一身之外,并无行装。公曰:“此真盗也。”二人诡辩不已。公令解衣搜之,见袍服内着女衣二袭,皆奁中物也。盖恐次日大搜急于移置而物多难携故密着而屡出之也。(选自《聊斋·于成龙》)
[注]①按:巡视,巡行。②窬:yú,洞,窟窿。
1.解释加点词语在句中的意思。(2分)
(1)适巨绅家将嫁女适:恰好
(2)又出示谕阖城户口谕:告知,使„„明白
2.给文中划线句子需要加标点的地方用“|”标出来,全都恰当的一项是(C)(2分)
A.盖恐次日大搜|急于移置而物多|难携故密着|而屡出之也。
B.盖恐次日|大搜急于移置|而物多难携故|密着而屡出之也。
C.盖恐次日大搜|急于移置|而物多难携|故密着而屡出之也。
D.盖恐次日大搜急|于移置而物多|难携故密着|而屡出之也。
3.于成龙如何断定被捉的两人就是“真盗”?(4分)因为于成龙已经放出第二天要全城严查的风声。而这这二人还要多次出入城门并不带行装,不得不令人怀疑。他们这其实是欲盖弥彰。所以于成龙推断这两人应该就是铤而走险、急于转移赃物的盗贼。③
4.请各用一两个词语,概括文中人物的主要特点。(2分)
(1)盗贼:狡诈贪婪(或:利令智昏)
(2)于成龙:破案如神(或:才智过人,机智果断)
参考译文:中丞于成龙巡视到高邮。恰好有一个富绅家即将嫁女儿,嫁妆非常多,夜里被盗贼穿墙打洞席卷一空。当地刺史束手无策。于成龙命令关闭各个城门,只留一个城门放行人出入,派公差头目把守,严格搜查行人的装载。又出告示告知全城百姓各自回家,等候第二天仔细搜查,务必找到赃物。于成龙暗地里叮嘱公差头目:如果有人从城门出入两次的就把他抓起来。过了中午抓获了两个人,全身之外,并无其他随行物品。于成龙说:“他们是真正的盗贼。”这两个人不停地诡辩。于成龙命令脱掉两人的衣服搜查,发现外衣里面套着两身女装,都是富绅家嫁妆的衣物。原来盗贼们担心第二天大搜查,急于转移赃物,物品太多,难以携带,所以秘密地穿在身上,多次带出城去。
2011年附加题(10分)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l~4题。
言默戒杨时
邻之人有鸡夜鸣,恶其不祥,烹之。越数日,一鸡旦而不鸣,又烹之。已而谓予日:“吾家之鸡或夜鸣,或旦而不鸣,其不祥奈何?”予告之日:“夫鸡鸣能不祥于人欤?其自为不祥而已。或夜鸣,鸣之非其时也;旦而不鸣,不呜非其时也,则自为不祥而取烹也,人何与焉?若夫时然后鸣,则人将赖汝以时夜①也,孰从而烹之乎?”又思日:“人之言默,何以异此?未可言而言,与可言而不言,皆足取祸也。故书之以为言默戒。”
【注】①时夜:司夜,指打鸣报晓。时,掌管。
1.解释加点词语在句中的意思。(2分)
(1)或旦而不鸣或:有的(2)皆足取祸也取:招致
2.把文中画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3分)
夫鸡鸣能不祥于人欤?其自为不祥而已。鸡打鸣能对人不吉祥吗?只不过它们自作不吉祥罢了。
3.作者为什么认为鸡“鸣”与“不鸣”都是“自为不祥”?(2分)当鸣不鸣,不当鸣而鸣都是不合时宜的。(或:“夜鸣,鸣之非其时也;旦而不鸣,不鸣非其时也”)
4.邻人烹鸡的故事告诉了我们什么道理?(3分)该说不说和不该说而说,都会招致灾祸,说话做事要适宜。
参考译文:
邻人有一只鸡在夜里打鸣,厌恶它不吉祥,便把它烹吃了过了几天,另一只鸡天亮了却不打鸣,便又把它烹吃了过后(他)对我说:“我家的鸡有的夜里打鸣,有的早晨却不打鸣,对这种不吉祥怎么办?”我告诉他说:“鸡打鸣能对人不吉祥吗?只不过它们自作不吉祥罢了有的夜里打鸣,鸣得不是时候;早晨不打鸣,不打鸣也不是时候,那是它们自作不吉祥而招致受烹的,同人又有什么相关昵?如果它们按时打鸣,那么人将靠他们报晓,谁还会烹吃它们呢?”我又想到:人的发言与沉默和这件事有什么不同呢?不应发言而发言,同应当发言而不发言,都足以招致灾祸啊所以写下来作为发言和沉默的告诫。
2012年附加题(10分)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1-4题。
程氏爱鸟
吾昔少年时,所居书室前,有竹柏杂花,丛生满庭,众鸟巢其上。武阳君1恶杀生,儿童婢仆,皆不得捕取鸟雀。数年间,皆巢于低枝,其鷇2可俯而窥也。又有桐花凤四五百,翔集其间,此皆鸟羽毛至为珍异难见,而能驯扰,殊不畏人,闾里间见之,以为异事。此无他,不忮3之诚,信于异类也。有野老言:鸟雀巢去人太远,则其子有蛇、鼠、狐狸、鸱、鸢之扰。人既不杀,则自近人者,欲免此患也。由是观之,异时
鸟雀巢不敢近人者,以人甚于蛇、鼠之类也。(选自苏轼《东坡杂记》)
【注释】1.武阳君:苏轼的母亲。2.鷇 kòu:初生的小鸟。3.忮zhì:凶狠。
1.解释下列加点词语在句中的意思。(2分)
(1)信于异类也(使„信任)(2)去人太远(距离,离)
2.把文中画线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3分)
此皆鸟羽毛至为珍异难见,而能驯扰,殊不畏人
这种鸟的羽毛是最为珍贵很难得见得到的,但(这种鸟)却能很驯服不受干扰(地待在那儿),而且也不怕人。
3.联系上下文,众鸟“皆巢于低枝”的原因是什么?(2分)
因为我的母亲对杀生的行为很痛恨,嘱咐家里的小孩、奴婢及仆人,都不能捕捉鸟雀。或:因为(主人)对
4.选文最后“异时鸟雀巢不敢近人者,以人甚于蛇、鼠之类也”一句引发了你怎样的思考?(3分)例:人类不能以自然之长的居高心态来欺压其它动物,要与其它动物相互信任,和谐共处,不能以恶毒的方参考译文:
我在少年的时候,所居住的书房前,种有翠竹松柏以及一些花草,郁郁葱葱地长满在庭院里,许多鸟在上面筑巢。我的母亲对杀生的行为很痛恨,嘱咐家里的小孩、奴婢及仆人,都不能捕捉鸟雀。几年的时间下来,鸟雀们都将巢建在花木的低枝上,鸟巢里孵的小鸟低下头去都可以偷偷地看得到。还有一种叫桐花凤的鸟也有四五百只,飞翔在院子里,这种鸟的羽毛是最为珍贵很难得见得到的,但(这种鸟)却能很驯服不受干扰(地待在那儿),而且也不怕人。乡村里的人见到这种现象,都认为是很奇怪的事情。(其实)这也没有什么其他的原因,不外乎是(主人)对待这些鸟雀的诚心,对待这些不同于人类的动物一直守信用的原因。有乡间老人说:“鸟雀的巢离人很远,就一定会有蛇、鼠、狐狸、鸱、鸢的忧患,人若不杀鸟雀,(他们)自然就亲近人,以免去这样的忧患。由此来看,那时鸟雀的巢不敢靠近人,真是因为人比蛇鼠之类的更凶恶。
三、实战演练
(一)刘羽冲,性孤僻,好讲古制。偶得古兵书,伏读经年,自谓可将十万。会有土寇,自练乡兵与之角,全队溃覆,几为所擒。又得古水利书,伏读经年,自谓可使千里成沃壤。绘图列干州官。州官亦好事,使试于一村。沟洫甫成,水大至,顺渠灌入,人几为鱼。由是抑郁不自得恒独步庭阶摇首自语曰古人岂欺我哉!如是日千百遍,惟此六字。不久,发病死。
1、解释加点的词。(2分)
(1)会有土寇(恰逢)(2)沟洫甫成(刚)..
2、断句。(2分)由是抑郁不自得/恒独步庭阶/摇首自语/曰/古人岂欺我哉
3、文段叙述了刘羽冲的哪几件事?
(2)得到古代水利著作,在一个村子里试验把千里瘠土改造成良田,结果沟渠刚挖成,天降大
4、他失败的真正原因是什么?
他失败的真正原因是他只会死学知识但不会变通运用。
参考译文:刘羽冲,性格孤僻,好讲古制。一次他偶尔得到一部古代兵书,伏案读了一年,便自称可以统率十万大军。恰好这时有人聚众造反,刘羽冲便训练了一队乡兵前往镇压,结果全队溃败,他本人也差点儿被俘。后来他又得到一部古代水利著作,读了一年,又声称可以把千里瘠土改造成良田。州官让他在一个村子里试验,结果沟渠刚挖成,天降大雨,洪水顺着渠道灌入村庄,村里人险些全被淹死。从此刘羽冲闷闷不乐,每天总是独自漫步在庭院里,千百遍地摇头自语道:“古人难道是欺骗我的吗?”每天像这样说千百遍,只有这六个字。不久便在抑郁中病死。
待这些鸟雀的诚心,对待这些不同于人类的动物一直守信用。式或态度来伤害其它动物。(1)得到古代兵书,苦读后训练乡兵,镇压造反,结果全队溃败,他本人也差点儿被俘雨,洪水顺着渠道灌入村庄,村里人险些全被淹死。
(二)肃王与沈元用
肃王与沈元用同使虏①,馆于燕山愍忠寺。暇日无聊同行寺中偶有一唐人碑辞甚偶俪凡三千余言。元用素强记,即朗诵一再;肃王且听且行,若不经意。元用归馆,欲矜②其敏,取纸追书之,不能记者阙之,凡阙十四字。书毕,肃王视之,即取笔尽补其所阙,无遗者。又改元用谬误四五处,置笔他语③,略无矜色。元用骇服④。
【注释】①虏:指北方的金国。②矜:自夸。③他语:说别的事情。④骇服:吃惊佩服。
1、解释下列句中加点的词。
(1)肃王与沈元用同使虏:出使(2)暇日无聊:空闲 ..
(3)元用素强记: 向来(4)取纸追书之:书写 ..
2、用现代汉语写出下面句子的意思。
肃王视之,即取笔尽补其所阙,无遗者。肃王看了,就拿起笔把他所缺的字全都补上,没有遗漏的3、请给下列句子划分节奏暇日无聊/同行寺中/偶有一唐人碑/辞甚偶俪/凡三千余言
4、细读选文,说说肃王哪方面让沈元用“骇服”。肃王的记忆力比沈元用更强,而且不以此自夸。
参考译文:宋朝的肃王和沈元用一起出使到北方,寄住在燕山的愍忠寺。空闲时间无事可做,就一同游览寺院,看见一块唐朝遗留下来的石碑,文辞非常优美,共有三千多个字。元用平日记忆力就很强,于是将碑文抄下来,边走边朗诵,肃王一边听着一边走着好像不在意的样子。元用回到住宿的地方,想要夸耀自己的才能,就拿笔将文章默写下来,记不起来的就空着,一共缺了十四个字。肃王看了就拿笔将所有的缺字补齐,没有遗漏的。又将元用四、五个错误的地方修正,改完将笔放下,和别人谈论其他的事,一点点骄傲的脸色都没有。元用既惊讶又佩服。
(三)解元传
解(xiè)元,字善长,吉安吉水人。竦眉俊目,曙光玉立,神彩铄人,垂手过膝,能百步穿杨叶,号“小由基”①。能以索持犀牛却行②。尝乘骏马驰突贼阵,往返如飞。
初,起兵保安军德清砦③,积功授青涧都虞侯④。建炎三年,诏隶韩世忠,擢⑤偏将军。世忠出下邳,闻金人大至,众心摇愕。世忠忧之。元便领二十骑游击,俘其生口,备悉敌情。俄而复出,敌骑数千四面集元掷身陷阵左右鹘击⑥,大呼,声振刀甲。一大酋惊,坠马走,众惧辟易遁去。以功授閤门宣赞舍人。
【注释】①由基:即养由基,春秋时楚人,善射。②却行:倒退而行。③保安军德清砦:与下文“下邳”,均为地名。④清涧都虞侯:与下文“偏将军”“閤门宣赞舍人”,均为官名。⑤擢:提拔。⑥鹘击:像鹘一样猛击。鹘:鸷鸟。
1、用“/”给下面的句子断句。(2分)
敌 骑 数 千 四 面 集 / 元 掷 身 陷 阵 / 左 右 鹘 击
2、解释文中加点的词语。(2分)
(1)世忠忧之:以„„为忧,感到担忧(3)备悉敌情:详细,详尽 ..
3、翻译下面语句:“闻金人大至,众心摇愕”(3分)
(士兵们)听说金兵大队人马逼近,惊讶不已,军心动摇。
4、选文主要写了解元的哪两个特点?请用自己的话概括。(3分)
(1)力大无比,本领高强(2)智勇双全,战功卓著
参考译文:解元,字善长,吉安吉水县人。浓眉俊目,容光焕发,高大挺立,神彩照人,臂长过膝,能在百步之外射中杨柳叶,外号“小由基”。能用绳索拉着犀牛(让犀牛)倒着走。曾经骑着骏马驰骋奔突于敌阵之中,来往如飞。
当初,解元从保安军德清砦起兵,功劳累积而担任清涧都虞侯。建炎三年,解元为韩世忠麾下,被提拔为偏将军。韩世忠到下邳后,士兵们听说金兵大队人马将至,大家都很惊恐,军心动摇。韩世忠对此感到很担忧。解元于是率领二十余骑兵悄悄出发,擒拿金兵数人,详细了解到敌人的军情。不久又再次出击,遭遇敌骑兵数千人从四面包围了解元,解元奋不顾身,冲入敌阵,跃马横枪,像鹘一样左右猛击,大呼一
声,声音震动刀剑铠甲。敌酋长大惊,落下马逃跑了,其余金兵惊惧退避,望风而逃。解元以功被授予门宣赞舍人。
(四)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9—12题。(15分)亮少有逸群之才,身长八尺,容貌甚伟,时人异焉。遭汉末扰乱,随叔父玄避难荆州。躬耕于野,不求闻达。时左将军刘备以亮有殊量,乃三顾亮于草庐之中。亮深谓备雄姿杰出,遂厚相结纳。及魏武帝
②③④
⑤①南征,荆州刘琮举州委质而备失势,众寡而无立锥之地。亮时年二十七,乃建奇策,身使孙权,求援吴会。权既宿服仰备,又睹亮奇雅,甚敬重之,即遣兵三万人以助备。备得用,与武帝交战,大破其军,乘胜克捷。江南悉平。后亮助备又西取益州。益州既足,以亮为军师。将军备称帝号,拜亮为丞相。
(选自晋·陈寿《进<诸葛亮集>表》)
【注释】①魏武帝:曹操。②举州委质:把整个荆州作为见面礼送给曹操。③众寡:人数少。④建:提出。⑤吴会:吴国。
1.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语意义相同的一项是(D)(2分)
A.乃三顾亮于草庐之中/顾野有麦场B.乃建奇策/策之不以其道 ....
C.身使孙权/如使人之所欲莫甚于生D.江南悉平/事无大小,悉以咨之 ....
2.用现代汉语翻译文中画横线的句子。(3分)
(1)躬耕于野,不求闻达。(2分)
3、从文中看出诸葛亮是个什么样的人?(3分)
有超群的政治和军事才能;有特别的雅量。(政治才能、军事才能、特别的雅量各1分,三点答出两点即可,)
4.从本段文字来看,诸葛亮辅佐刘备做了哪些事情?(3分)
①出使东吴,结成孙刘联盟。②赤壁之战取胜,平定江南。③西取益州,并治理成功。(每点1分。用文段中相关语句回答也可。)
参考译文:
诸葛亮年轻时有超群的才能。身高八尺,面容相貌十分伟岸,当时人认为他与众不同。遇到汉末战乱,诸葛亮随叔父诸葛玄到荆州避难。亲自在田间耕种,不求出名显达。当时左将军刘备认为诸葛亮有特殊的才能,于是多次到草屋去拜访诸葛亮。诸葛亮十分称道刘备的杰出才能,于是结交了他,感情深厚。等到曹操南征,荆州刘琮把整个荆州当作礼物送给了曹操并投降曹操,而刘备失去了权势和地位,人数少没有立足之地。诸葛亮当年27岁,就进谏奇策,亲自出使孙权,向吴国求援。孙权早就敬佩刘备,又看到诸葛亮有特别的雅量,十分敬重他,立即派兵三万人来帮助刘备。刘备能够用兵和曹操交战,大败曹军,乘胜攻下曹军。江南全都平定了。后来诸葛亮帮助刘备又向西攻打益州。益州充实之后,任命诸葛亮为军师。将军刘备称帝,任命诸葛亮为丞相。
亲自在田间耕种,不谋求扬名显达。(3分)(躬、耕、求、闻达各0.5分,表述1分)。
第三篇:课外文言文训练三
课外文言文专项三
一、(牛刀小试)海鸥与巷燕
鸥于海渚遇巷燕。
燕谓鸥曰:“我至子所,而子不至我所,何也?”曰:“吾性傲以野,不乐依人焉,故也。” 燕曰:“我以依人而处,故飙风得所障,冻雨得所,蔽,炽日得所护。以是观之,子其病①矣。”鸥曰:“吾病而有不病者存,不若子之昧于病而未见也。”
燕曰:“我之得以依人者,以人不之憎且爱之也。子之病我者,忮②其爱乎?”鸥曰:“子谓人之于我,爱乎,憎乎?”燕曰:“皆无之。”鸥曰:“吾以傲野自适,人之憎爱非所论也。即以人论,吾以不见③爱,故不见憎。然则,见爱者其危哉!”
燕不喻而去。其后,巷人方食,燕泥污其羹。因怒而逐之,燕于是始思鸥言。
(选自刘熙载《寤崖子》)【注释】①病:困苦。②忮(zhì):嫉妒。③见:表示被动,相当于“被”。1.解释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
(1)我至子所()(2)不乐依人焉()..(3)燕不喻而去().2.选出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用法相同的一项()A.鸥于海渚遇巷燕 贤于材人远矣 ..B.以人不之憎且爱之也 手指不可屈伸,弗之怠 ..C.吾以不见爱,故不见憎 子墨子解带为城,以牒为械 ..D.巷人方食,燕泥污其羹 安陵君其许寡人 ..3.这则故事的寓意是:
二、(当堂练习)治国犹栽树
唐太宗谓侍臣①曰:“往昔初平京师②,宫中美女珍玩,无院不满。炀帝③意犹不足,征求不已,兼东征西讨,穷兵黩武,百姓不堪,遂致灭亡,此皆朕所目见。故夙夜孜孜④,惟欲清净,使天下无事。遂得徭役不兴,年谷丰稔⑤,百姓安乐。夫治国犹栽树,本根不摇,则枝叶茂盛。君能清净,百姓何得不安乐乎?”(节选自《贞观政要》)【注释】①侍臣:周围的大臣。②京师:京城。此指隋朝京城大兴(今陕西西安市)。③炀帝:指隋朝末代皇帝杨广。④孜孜:勤恳的样子。⑤稔(rěn):丰收。1.解释下面句中加点的词。
(1)征求不已()(2)惟欲清净()..2.翻译句子:夫治国犹栽树,本根不摇,则枝叶茂盛
3.结合选文用自己的话说说唐太宗的治国之道。
【传统美德篇】 祁奚请老
③晋大夫祁奚①老,晋君②问曰:“孰可使嗣?”祁奚对曰:“解狐可。”君曰:“非子之仇邪?”.
④⑤对曰:“君问可,非问仇也。”晋遂举解狐。后又问:“孰可以为国尉?”祁奚对曰:“午可也。”..君曰:”非子之子耶?”对曰:“君问可,非问子也。” .【注释】①祁奚:晋国的大夫,曾任中军尉。②晋君:指晋悼公。③解狐:晋国大夫。④国尉:春秋时,各国均在将军之下设国尉。⑤午:祁午,祁奚之子。1.下列加点字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A.孰可使嗣(子嗣,后代)B.晋遂举解狐(推举)..C.非子之子(你)D.孰可以为国尉(谁)..2.下列哪一项不属于本文所表现的祁奚的品质()A.任人唯贤 B.大公无私 C.坦率正直 D.谦虚谨慎
三、(课后巩固)朱晖守信
初,晖①同县张堪素有名称②,尝于太学③见晖,甚重之,接以友道,乃把晖臂曰:“欲以妻子托朱生。”晖以堪先达④,举手未敢对,自后不复相见。堪卒,晖闻其妻子贫困,乃自往候视,厚赈赡⑤之。晖少子怪而问曰:“大人不与堪为友,平生未曾相闻,子孙窃怪之。”晖曰:“堪尝有知己之言,吾以信于心也。”(节选自《后汉书》)【注释】①晖:朱晖,与张堪同为东汉人。②名称:名声,名望。③大学:汉朝设在京城的最高学府。④先达:指有道德、有学问的前辈。⑤赈赡:救济,周济。1.解释下列句中的加点词语。
(1)晖同县张堪素.有名称()(2)乃把.
晖臂曰()(3)举手未敢对.()(4)子孙窃怪.之()2.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与例句相同的一项是()例句:欲以.妻子托来生 A.属予作文以.记之 B.晖以.堪先达 C.以.残年余力 D.故临崩寄臣以.
大事也 3.用现代汉语写出下面句子的意思。
晖闻妻子贫困,乃自往候视,厚赈赡之
4.结合文中朱晖的言行说说他是个怎样的人。
《海鸥与巷燕》
1.(1)处所。(2)依附,依靠。(3)知道,明白。2.B 3.示例一:劝告人们要自主自强,不要依附他人,以免受制受辱。
示例二:说明爱与恨、祸与福相互倚伏,相互转化的道理。(大意写出即可)《治国犹栽树》 1.(1)停止。(2)只。
2.治理国家就像栽种树木,不动摇它的根基,它就会长得枝叶繁茂。3.治国以民为本,让百姓安居乐业。
《治国犹栽树》译文:唐太宗对左右亲近的大臣说:“以前(隋炀帝)刚刚平定了京师,宫中没有一个院子不是满是美女和珍奇玩物。隋炀帝仍旧不满足,不停地搜刮民脂民膏。并且东西讨伐,用尽兵力发动战争,老百姓苦不堪言,所以导致了灭亡。这些都是我亲眼所见的。因此我从早到晚孜孜不倦,只是希望清清静静,这使得天下平安无事。于是就能不兴徭役,谷物丰收,百姓安居乐业。治理国家就像种树一样,根基不动摇,才会枝繁叶茂。帝王能做到清静,百姓怎么会不安居乐业呢?” 《祁奚请老》
1.A【解析】嗣:继承。
2.D【解析】文中通过人物对话描写,表现祁奚坦率正直大公无私地为国举荐人才。
《祁奚请老》译文:祁奚请求告老退休,晋悼公问他:“谁可以接替你的职务?”祁奚回答“解狐可以。”晋悼公问:“他不是你的仇人吗?” 回答说:“大王问的是谁可以接任,而不是问谁是仇人。”晋悼公就立解狐为中军尉。后来晋悼公又问他:“谁可以当国尉?”祁奚回答说:“祁午可以。”晋悼公问祁奚:“他不是你的儿子吗?”祁奚回答说:“大王问的是谁可以担任,而不是问谁是我的儿子。”
《朱晖守信》
1.(1)一向,平素。(2)握,持。(3)答复,回答。(4)感到奇怪。【解析】要考查学生对常用文言词语的掌握情况。是由课内延伸到课外,题目设置不选择题。理解难度不大,考查的四个词在课本中都有注解。
2.D【解析】考查学生理解常用文言虚词意义的能力。考查的一个词(“以”),D.故临崩寄臣以大事也,“以”作副词,解释为“把”,与例句解释相同。
3.朱晖听说他的妻子儿女生活贫困,于是亲自去问候看望,并救济他们很多东西。【解析】本句采分点:对“闻”、“妻子”、“乃”“赈赡”的解释到位,即可。
4.朱晖是个重信义(情义)的人,虽然口头没有答应张堪的嘱托,却铭记在心,在张堪死后,还是帮助他的家人。
附译文:早前,与(朱)晖同县的张堪一直很有名气,曾经在太学见过(朱)晖,很看重他,把他当朋友对待,握着(朱)晖的胳膊说,“准备把妻子托付给朱先生”。(朱)晖因为(张)堪已经是名人,所以只是拱手没有敢应承,之后(二人)再也没有见个面。(张)堪死后,(朱)晖听说他的妻子生活贫困,于是亲自前往探视,送去丰厚的钱款扶持。(朱)晖的小儿子颉很不理解,问到:“父亲您不和(张)堪为友,平生也没什么往来,我们实在觉得奇怪啊”。(朱)晖说,“(张)堪曾经对我说过知己的话,我铭记在心”。
第四篇:初中课外文言文训练
初中课外文言文训练
(一)项籍者,下相人也,字羽。初起时,年二十四。其季父项梁,梁父即楚将项燕,为秦将王翦所戮者也。项氏世世为楚将,封于项.故姓项氏。
项籍少时,学书不成,去学剑,又不成,项梁怒之。籍曰:“书足以记名姓而已,剑一人敌,不足学,学万人敌。”于是项梁乃教籍兵法。籍大喜,略知其意.又不肯竟学。项梁尝有栎阳逮,乃请蕲狱曹咎书抵栋阳狱掾司马欣,以故事得已。项梁杀人,与籍避仇于吴中,吴令贤士大夫皆出项梁下„„ 以是知其能。秦始皇帝游会稽,渡浙江,梁与籍俱观,籍曰:“彼可取而代也。”梁掩其口,曰:“毋妄言。族矣!”梁以此奇籍。籍长八尺余,力能扛鼎,才气过人,吴中人子弟皆已惮籍矣。(选自《史记•项羽本纪》)
1.给文中加点字释义。
A.戮()B.俱()C.惮()D.族()
2.《陈涉世家》中,“
”句抒发了干古志士之胸臆,此文中“
”句表达了项羽的抱负理想,被人称颂,“史公极力描写。” 3. 下列句中带点字解释有误的一项是()
A.其季父项梁(小叔父)
为秦将王翦所戮者也(被)B.学万人敌(抵挡)
项氏世世为楚将(做)C.去学剑(前往)
又不肯竟学(竟然))D.梁以此奇籍(认为奇异)
与籍避仇于吴中(躲避)4.对本段内容概括最准确的一项是()A.叙述项羽的远大抱负及成长过程。B.叙述季父项梁的生平事迹。C.叙述项籍与叔父的相识相知。D.叙述项羽叔侄起义前的生活经历。
(二)害群之马
黄帝将见①大(taì)隗(wěi)②乎具茨③之山,适遇牧马童子,问涂④焉,曰:“若⑤知具茨之山乎?”曰:“然⑥。”“若知大隗之所存⑦乎?”曰:“然。”黄帝曰:“异哉⑧小童!非徒⑨知具茨之山,又知大隗之所存。请问为天下⑩。”小童辞⑾。黄帝又问。小童曰:“夫为天下者,亦奚以异乎牧马者哉⑿?亦去其害马者而已矣。”黄帝再拜稽(qǐ)首⒀,称天师而退。(选自《庄子•徐无鬼》)【注释】 ①见:拜访。
②大隗:传说中的神名。
③具茨:山名,在荥阳密县(今河南省密县)。④涂:同 “途”。即路。⑤若:你。
⑥然:是的。表应答。⑦所存:所在的地方。
⑧异哉:了不起啊。异:不寻常。⑨非徒:不但,不只。⑩为天下:治理天下。⑾辞:谢绝。
⑿亦奚以异乎牧马者哉:这与牧马还有什么两样吗?奚,何。以,因。异,不同。乎,于,相当于“与”、“跟”。⒀稽首:叩头。
1.解释下列句中加点的词。
(1)黄帝将见大隗乎具茨之山()(2)问涂焉()(3)亦去其害马者而已()(4)黄帝再拜稽首()2.用现代汉语翻译下面的句子。夫为天下者,亦奚以异乎牧马者哉? 3.用简炼的语言概述这个故事的内容。
4.牧童认为如何治理天下? 5.源于这个故事的成语是“害群之马”,这个成语的比喻义是
6.在现实生活中哪些人是害群之马?请举1~2个例子。我们应怎样对待这些害群之马?(三)诸葛亮受遗诏(章武三年春①,先主于永安②病笃(dù)③。召④亮于成都,属以后事。谓⑤亮曰:“君才十倍曹丕,必能安国,终定人事⑥。若嗣(sì)子⑦可辅,辅之;如其不才,君可自取⑧。”亮涕泣曰:“臣敢竭⑨股肱(gōng)⑩之力,效○11忠贞之节,继之以死!”先主又为诏敕○12后主曰:“汝与丞相从事,事○13之如父!”(选自《三国志•诸葛亮传》)
注:
①章武:刘备的年号。三年:公元223年。②永安:即白帝城,在今四川奉节县东北。③病笃:病重。④召:召见。⑤谓:对„„说。
⑥大事:此指灭魏灭吴,统一中国。⑦嗣子:此指刘禅。嗣,继承。
⑧君可自取:您可以取而代之,即自己做皇帝。⑨竭:用尽。
⑩股:大腿。肱:自肩至肘的部分。股肱:用以比喻辅佐之臣。○11效:献出。○12敕:告诫,嘱咐。○13事:侍奉。1.翻译下列句子。
臣敢竭股肱之力,效忠贞之节,继之以死!
2.请用一个历来为人们称赞诸葛亮的成语,来评价诸葛亮这个人物的高风亮节。
3、我们学过的《出师表》文中最能表达诸葛亮对刘备父子思想感情的一句是
4、《出师表》一文中有“深追先帝遗诏”句,请写出刘备给后主遗诏中的一句名言
。
5.下面的一副对联概括了诸葛亮一生的功绩。参考示例,从列出的六项中任意选出两项,写出具体所指。收二川,排八阵,六出七擒,五丈原前,点四十九盏明灯,一心只为酬三顾。取四蜀,定南蛮,东和北拒,中军帐里,变金木土爻神卦,水面偏能用火攻。[示例]三顾:三顾茅庐
六出: 东和: 收二川: 七擒: 北拒: 排八阵:
(四)昔有医人,自媒①能治背驼,曰:“如弓者,如虾者,如曲环者,延吾治,可朝治而夕如矢。”一人信焉,而使治驼。乃索板二片,以一置地下,卧驼者其上,又以一压焉,而即屣②焉。驼者随直。亦复随死。其子欲鸣③诸官。医人曰:“我业治驼,但管人直,那管人死!” 【注】:
①媒:介绍,夸耀。
②屣(xǐ):鞋子。这里用作动词,践踏。③鸣:申诉,控告。
1、解释下列句中加点词的意义。(3×1)
(1)延吾治,可朝治而夕如矢。延:(2)一人信焉,而使治驼。信:(3)乃索板二片,以一置地下。索:
2、翻译下列句子。(4)
我业治驼,但管人直,哪管人死!
3、读完这个故事,你悟出了什么道理?
(五)沧州南一寺临河干①,山门圮②。于河,二石兽并沉焉。阅③十岁,僧募金重修,求二石兽于水中,竟不可得,以为顺流下矣。棹④数小舟,曳铁耙,寻十余里无迹。一讲学者设帐寺中,闻之,笑曰:“尔辈不能究物理,是非木�{⑤,岂能为暴涨携之去?乃石性坚重,沙性松浮,湮于沙上,渐沉渐深耳。沿河求之,不亦颠⑥乎?”众服为确论。
一老河兵⑦闻之。又笑日:“凡河中失石,当求之于上流。盖石性坚重,沙性松浮,水不能冲石,其反激之力,必于石下迎水处啮沙为坎穴。渐激渐深,至石之半,石必倒掷坎穴中。如是再啮,石又再转。转转不已,遂反溯流逆上矣。求之下流,固颠;求之地中,不更颠乎?”如其言,果得之于数里外。然则天下之事,但知其一,不知其二者多矣,可据理臆断欤?(纪昀《阅微草堂笔记》)注:
① 干:岸边。② 圮(pí):倒塌。
③ 阅:经历。
④ 棹(zhào):船桨,这里作动词用。⑤ 柿(fèi):木片。⑥ 颠:颠倒、荒唐。⑦ 河兵:治河的士兵。
1.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语解释错误的两项是()
A.沧州南一寺临河干(面对)B.二石兽并沉焉(合并)C.求二石兽于水中,竟不可得(毕竟)D.转转不已,遂反溯流逆上矣(停止)2.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意思相同的两项是()
A.二石兽于水中 乃取一葫芦置于地 B.以为顺流下矣 然得而腊之以为饵 C.必于石下迎水处啮沙为坎穴 酿泉为酒,泉香而酒洌 D.如其言,果得之于数里外 则移其民于河东
3.对下列句子中加点的“之”所指代的意思,理解正确的一项是()
①一讲学者设帐寺中,闻之 ②沿河求之,不亦颠乎 ③一老河兵闻之 ④果得之于数里外 A.①和②句相同,③和④句不同 B.①和③句相同,②和④句相同 C.①和③句不同,②和④句相同 D.①和④句相同,②和③句不同 4.翻译。
①尔辈不能究物理,是非木柿,岂能为暴涨携之去?
②然则天下之事,但知其一,不知其二者多矣,可据理臆断欤?
5.为什么“学者”的结论是荒唐的,而“老河兵”的结论是正确的?请根据文意,用自己的话简要回答。
(六)善呼者
公孙龙在赵之时,谓弟子曰:“人而无能者,龙不能与游。”有客衣褐带索而见曰:“臣能呼。”公孙龙顾谓弟子曰:“门下故有能呼者乎?”对曰:“无有。”公孙龙曰:“与之弟子籍!”后数日,往说燕王。至于河上,而航在一汜。使善呼者呼之,一呼而航者来。(《淮南子•道应训》)
注释:
① 公孙龙:战国时赵人,姓公孙,名龙,字子秉,名家代表人物。②汜:河岸。
1、下面是从古汉语词典中查出的“游”字的4个义项,请为“龙不能与游”的“游”字选择一个正确的义项。()
A、游玩,游览 B、游历,游学 C、交往,交际 D、游走,游动
2、下列句中加点词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有客衣褐带索而见曰(衣服)B、公孙龙顾谓弟子曰(回头)C、门下故有能呼者乎(原本,原先)D、往说燕王(游说,劝说)
3、对下面句子的翻译正确的一句是()
与之弟子籍。
A、和他的弟子一起登记。B、给他弟子的身份。C、和他弟子籍贯相同。D、给他弟子的书籍。
4、请对“公孙龙”(或“善呼者”)的所作所为,作一简评。
(七)废弈向学 [明]何良俊
魏甄琛(人名)举秀才入都,颇以弈棋废日,至通夜不止,令苍头(仆役,仆人)执烛,或时睡顿,则杖之。奴曰:“郎君辞父母仕宦(做官),若读书,执烛即(那就)不敢辞,今乃(副词。却,竟然)围棋日夜不息,岂是向京(来京)之意乎?琛怅然惭感,遂诣赤彪(人名)许(处所,地方),假(借)书研习,闻见(听到看到的,这里指学问。)日优(好,长进)。
1.下面句中“日”作状语的一项是()A.颇以弈棋废日
B.我以日始出时去人近
C.闻见日优
D.士别三日,即更刮目相待
2.下面句子中加点词用法与其他三个不同的一项是()A.或时睡顿,则杖之
B.其一犬坐于前
C.一鼓作气
D.狼不敢前,眈眈相向 3.翻译句子。
颇以弈棋废日
4.从废弈向学这件事可以看出魏琛是一个什么样的人?
(八)婆媳棋局
[唐]李 肇
王积薪棋术功成,自谓天下无敌。将游京师,宿于逆旅(客舍;旅馆)。既灭烛,闻主人媪(老妇人)隔壁呼其妇曰:“良宵难遣,可棋一局乎?”妇曰:“诺(答应的声音,表示同意)。”媪曰:“第几道下子矣!”妇曰:“第几道下子矣!”各言数十。媪曰:“尔败矣!”妇曰:“伏局(认输)。”积薪暗记。明日覆(重摆,重演)其势,意思(用意、思路,这里指下子的方法。攻守的路子)皆所不及也。
1.解释加点词。
① 自谓天下无敌
② 既灭烛
2.指出下列句中加点词古今含义相同的一项()A.闻主人媪隔壁呼其妇曰
B.气可以养而致
C.奉命于危难之间
D.先帝不以臣卑鄙
3.下面句中“数”的意思完全相同的两项是()A.层层指数
B.石篑数为余言 C.则凡数州之土壤
D.各言数十 4.与例句加点词用法相同的一项是()例:腰白玉之环
A.良夜难遣,可棋一局乎 B.自谓天下无敌 C.明日覆其势 D.佳木秀而繁阴
5.这则故事给你什么启发?用10字以内概括回答。
第五篇:语文课外文言文
(一)(2014浙江宁波中考)
释盗遗布
陈寔,字仲弓,为太丘长。有人伏梁上,寔见,呼其子训之曰:“夫不喜之人未必本恶习以性成梁上君子是矣。”俄闻自投地,伏罪。寔曰:“观君形状非恶人应由贫困。” 乃遗布二端,令改过之,后更无盗。(节选自《忍经•劝忍百箴》)1.下列句子中加点词解释有误的一项是()A.呼其子训之曰(教诲)B.俄闻自投地(不久)..C.乃遗布二端(赠送)D.后更无盗(强盗)..2.陈寔为什么不处罚梁上君子?(用原文句子回答)
3.结合文章内容,说说陈寔是一个怎样的人。
(一)1.【解析】在平时多积累的基础上,学会分析判断,推测其在句中的正确用法,加以辨析。D项“盗”不是强盗,应理解为小偷。【答案】D 2.【解析】本题考查对文章内容的理解。结合上下文就能找到问题的答案。【答案】观君形状非罪人,应由贫困。
3.【解析】本题考查对文中人物的评价。回答本题,一要注意结合文章内容,二要回答出人物的品格。【答案】⑴陈寔对梁上君子不加惩罚,反而赠送给他两匹布,从中看出他宽宏大量。⑵陈寔对梁上君子责罚,而是进行教育,从中看出他教育有方,以德化人。
附:译文——陈寔,字仲弓,为太丘县令。一天,有一个小偷伏在屋梁上准备行窃,陈寔见到后,把自己的儿子喊过来,教训说:“不好的人,并不一定是生性如此,乃是习惯所养成的,屋梁上那一位就是这样的人。”一会儿,屋梁上的小偷跳下来,跪在地上认罪。陈寔说:“从你的外貌上看,您并不是恶人,应该是由贫困造成的。”于是,赠给他两匹布,教他一定要改正。此后,这人再没有做过小偷。
(二)晏子使楚。楚人以晏子短,为小门于大门之侧而延晏子。晏子不入,曰:“使狗国者从狗门入。今臣使楚,不当从此门入。”傧者①更道,从大门入。见楚王。王曰:“齐无人耶,使子为使?”晏子对曰:“齐之临淄②三百闾,张袂③成阴,挥汗成雨,比肩继踵而在,何为无人!”王曰:“然则何为使子?”晏子对曰:“齐命使,各有所主。其贤者使使贤主,不肖者使使不肖主。婴最不肖,故宜使楚矣。”
【注】傧者①:就是专门办理迎接招待宾客的人。临淄②:地名,古代齐国的都城,在现今山东省。袂③:就是衣裳的袖子。1.解释加点的词。
(1)为小门于大门之侧而延晏子().(2)婴最不肖,故宜使楚矣。().2.翻译句子。
其贤者使使贤主,不肖者使使不肖主。
3.你认为春秋战国时期的“士”具有哪些共同的品格?
(二)1.【解析】本题考查文言实词的理解、积累与运用。考查点均在课文中出现过,要学会用课内所学解决课外的问题。“延”,《桃花源记》“余人各复延至其家”,是邀请的意思;“宜”,是适宜的意思,至今仍在沿用,如“因地制宜”。【答案】邀请 适宜
2.【解析】本题考查语句翻译。翻译时要将句子补充完整,要抓住关键词“使”的用法,一词多义,在句中第一和第三个意为派遣,第二个和第四个意为出使。注意做到句意通畅。【答案】贤明的人就派遣他出访贤明的国君,无能的人就派他出访无能的国君。
3.【解析】本题为开放型题目。要结合文段和学过的课文《唐雎不辱使命》,以及读过的其他关于“士”的故事如“蔺相如完璧归赵”“烛之武退秦师”等,进行归纳总结,从中发现“士”的共同品格,都把国家使命看得高于一切,勇敢无畏,大义凛然。【答案】热爱国家、勇敢无畏、责任感强
附:译文——晏子出使楚国。楚国人(想侮辱他,)因为他身材矮小,楚国人就在城门旁边特意开了一个小门,请晏子从小门中进去。晏子不进去,说:“只有出使狗国的人,才从狗洞中进去。今天我出使的是楚国,应该不是从此门中入城吧。”楚国人只好改道请晏子从大门中进去。晏子拜见楚王。楚王说:“齐国恐怕是没有人了吧?”晏子回答说:“齐国首都临淄有七千多户人家,人挨着人,肩并着肩,展开衣袖可以遮天蔽日,挥洒汗水就像天下雨一样,怎么能说齐国没有人呢?”楚王说:“既然这样,为什么派你这样一个人来作使臣呢?”晏子回答说:“齐国派遣使臣,各有各的出使对象,贤明的人就派遣他出使贤明的国君,无能的人就派遣他出使无能为力的国君,我是最无能的人,所以就只好出使楚国了。”
(三)阅读下文,回答问题。(6分)
疑人窃履
昔楚人有宿于其友之家者,其仆窃友人之履以归,楚人不知也。适使其仆市履于肆,仆私其直而以窃履进,楚人不知也。他日,友人来过,见其履在楚人之足,大骇曰:“吾固疑 之,果然窃吾履。”递与之绝。逾年而事暴,友人踵①楚人之门,而悔谢曰:“吾不能知子,而缪以疑子,吾之罪也。请为以如初。”(选自《历代寓言大观》,作者:王守仁)【注释】①踵:到,走到。②缪:通“谬”,错误,荒谬。8.解释加点词语在文中的意思。(2分)
①友人来过()②逾年而事暴()..9.翻译下面的句子。(2分)
吾固疑之,果然窃吾履。
10.联系全文,你认为友人是一个怎样的人?并请结合你的生活体验加以评价.(2分)
(三)8.解析:本题考查学生对文言实词的积累。对于课外文言文,要善于活用课内所学,以已知应对未知,答案:①访,探望 ②暴露,显露
9.解析:本题考查文言语句的翻译。要会运用课内所学翻译,注意重点字“固”、“果然”、“窃”的解释,补充缺少的成分。答案:我本来就怀疑你,果然(是你)偷了我的鞋。
10.解析:本题考查对文章内容的理解和把握。答题时,可以根据题目要求找出相关信息,要有自己的感悟。答案:友人是一个知错就改的人,在我们的生活中,往往也会有误解别人的事情发生,但我们如果能在了解事情的真相后勇于承认并改正错误,这也是难能可贵的。②
(四)阅读下文,回答问题。(6分)
农夫耕田
农夫耕于田,数息而后一锄。行者①见而笑曰:“甚矣,农之惰也!数息而后一锄,此田终月不成!”农夫曰:“予莫知所以②耕,子可示我以耕之术乎?” 行者解衣下田,一息而数锄,一锄尽一身之力。未及移时③,气竭汗雨,喘喘焉不能作声,且仆④于田。谓农夫曰:“今而后知耕之难也。”
农夫曰:“非耕难,乃子之术误也!人之处事亦然,欲速则不达也。”行者服而退。
——选自《浑然子》
【注释】①行者:过路人。②所以:用什么方法。③移时:不多时。④ 仆:倒下。8. 解释下列加点词语在文中的意思。(2分)
① 数息()②子之术()..9.翻译下面的句子。(2分)甚矣,农之惰也!
10.谈谈这篇短文给你的启示。(2分)
(四)8.解析:本题考查文言实词的理解。要会利用课内所学解决课外文言文中遇到的问题。答案:①呼吸 ②方法、手段
9.解析:本题考查文言语句的翻译。注意这是一个特殊句式——倒装句,和《愚公移山》中“甚矣,汝之不惠”相同。答题时要按照正确语序翻译。答案:你这个农夫真是太懒了!10.解析:本题考查对文段内容的理解。要体会主旨,才能言之达意。
答案:欲速则不达,做事不能只讲究速度,应遵循相应的规律和原则,否则会适得其反。
(五)阅读下文,回答问题。(6分)
陈叔达①,字子聪。尝赐食于御前,得葡萄,执而不食。高祖②问其故,对曰:“臣母患口干,求之不能致,欲归以遗母。”高祖喟然③流涕曰:“卿有母可遗乎!”未几,丁母忧④。叔达先有疾,太宗⑤虑其危殆,遣使禁绝吊宾。
注释:①唐朝人。②唐高祖李渊。③喟然:感叹的样子。④丁母忧:母亲死。⑤太宗:指李世民。
8.解释加点词语在文中的意思。(2分)
①执而不食()②求之不能致()..
9.翻译下面的句子。(2分)太宗虑其危殆,遣使禁绝吊宾。
10.请依据选文内容评价高祖其人?(2分)
(五)8.解析:本题考查文言实词的理解。这两个词在《马说》“执策而临之”和《送东阳马生序》“无从致书以观”中都曾有涉及,要活学活用。答案:①拿着
②得到
9.解析:本题考查文言语句的翻译。要注意关键词“虑”、“危殆”、“遣”、“吊”“等的解释。答案:太宗担心他支撑不住,派遣使者禁止人们去吊丧。
10.解析:本题考查对文章内容的理解。要从文章叙述的事件中概括人物特征。
答案:重情义,关心臣子的病情,替下属着想,考虑事情周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