市上半年经济社会发展情况通报

时间:2019-05-15 15:48:02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市上半年经济社会发展情况通报》,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市上半年经济社会发展情况通报》。

第一篇:市上半年经济社会发展情况通报

市上半年经济社会发展情况通报

市政协主席、副主席、各位常委:

今年,市政府按照市委十一届二次全会和市人大十五届三次会议确立的发展思路和奋斗目标,牢固树立和落实科学发展观,以加快城乡一体化为主线,扎实推进新型工业化、农业产业化、旅游精品化,加大经营城市力度,统筹城乡经济社会发展,全市经济社会事业保持了健康快速协调发

展的良好态势。现将我市今年—月的经济社会发展情况及下步工作打算通报如下。

一、—月工作情况

(一)牢固树立和落实科学发展观,城乡一体化工作扎实推进

今年以来,市委、市政府认真贯彻落实十六届三中全会和成都市委号文件精神,把树立和落实科学发展观,推进城乡一体化作为贯穿全市工作的主线,成立了统筹城乡经济社会发展工作领导小组,组建了领导小组办公室,制发了《统筹城乡经济社会发展推进城乡一体化的实施意见》、《关于乡镇产业和城镇发展布局规划编制工作的实施意见》、《关于认真做好乡镇中心村规划编制工作的通知》等文件,并将推进城乡一体化工作纳入一级目标考核,建立了跟踪督查工作制度,全市上下形成了主要领导亲自抓、分管领导具体抓、各部门各乡镇全力抓的工作局面。针对推进城乡一体化工作中的重点和难点问题,确定了个调研课题,由市级领导分别牵头组织调查研究。按照“强化极核、培育支点、发展轴线、带动全域”的工作思路,启动了青城山、蒲阳、幸福、灌口四个重点小城镇城乡一体化试点工作,全面实施了农民素质培训工程,深化了户籍制度改革,启动了失地农民社会保险工作。-月,全市开展农民实用技术培训万人次,职业技能培训人,规模转移农村劳动力人,引导性培训人,由农民身份转变为居民身份余人。

(二)突出工作重心,经济建设取得新成效

今年以来,我市认真贯彻落实国家宏观调控政策,着力优化产业结构,市域经济保持了健康发展的良好态势,经济运行质量明显提高。—月,全市实现地区生产总值亿元,同比增长,三次产业增加值分别为⒉和亿元,完成固定资产投资亿元,同比增长,完成财政收入万元,同比增长。

一是工业经济实现快速增长。—月,全市完成技术改造投资万元,有家企业通过了省、成都市高新技术企业认定。结合城市规划、土地修编,完成了全市工业发展布局规划的编制工作。同时,针对去年以来我市电力供应紧张的实际情况,加强了与成都电业局和×供电分局的协调衔接,将电力供应对我市工业经济的影响降低到了最低程度。积极协调银政、银企关系,金融部门对工业经济的支持力度进一步增强。—月,全市工业增加值实现亿元,增长,高于增幅个百分点,工业增加值比重占比重由同期的提升到。其中,规模以上工业企业实现增加值亿元,增长;实现销售收入亿元,增长;利税总额达到万元,增长;盈利企业盈利额为万元,亏损企业亏损额为万元,盈亏相抵后实现利润万元;完成新产品产值万元,增长,占规模以上工业总产值的;经济效益综合指数,同比提高个百分点。

二是农业和农村经济稳步增长。把贯彻落实好中央号文件作为做好“三农”工作的重中之重,完成了农业税降低个百分点的工作,落实了粮食“直补”政策。采取“以奖代补”的方式,加强了农田水利等基础设施建设,强化了基本农田保护,小春粮油总产万吨,与去年基本持平,确保了粮食生产安全。创新农业服务方式,开通了一点通智能服务热线,大力发展农村各类合作经济组织,加快了雨润肉食品加工、欣禾蔬菜加工、汇源茶叶加工等重大产业化项目的建设进度,欣禾蔬菜加工项目、江之源茶叶产业项目等均已建成投产,实施了万亩优质粮“订单”农业,巩固发展了红阳猕猴桃出口创汇基地、优质茶、药材、双孢蘑菇等商品基地。原创:www.xiexiebang.com—月,全市实现农业增加值万元,比上年同期增长。

三是旅游发展迈出坚实步伐。紧紧围绕建设中国西部休闲度假第一城的目标,完成了《×市旅游业发展振兴计划》及虹口、玉堂、青城等重点涉旅乡镇旅游发展规划的编制工作,成功举办了东方伊甸园·放水盛典-中国×放水节、东方伊甸园-中国(成都)道教文化节和第五届成都·×(华润蓝剑)啤酒节活动,啤酒节开幕近一个月来,日平均接待游客万人次以上,日消费啤酒近吨,带动了以旅游为特色的第三产业快速增长。同时,按照整体宣传、统一促销的思路,编制了《×市游客手册》,组织各景区、旅游企业参加了第五届中国西部博览会和杭州国内旅游交易会;结合“中国百姓生活游”主题,设计、推出了道教文化游、农家休闲游等专题旅游线路,通过密切与省内外各大旅行社和中央电视台、香港凤凰卫视等知名媒体的合作,强力向外推介,跨省旅游和入境旅游客源市场得到巩固和扩展,旅游业综合经济效益得到显著提高。-月,全市接待游客万人次,同比增长,其中境外游客万人次,同比增长;景区门票收入实现万元,同比增长;旅游综合收入实现亿元,同比增长。

四是财

第二篇:市经济社会发展基本情况汇报

市经济社会发展基本情况汇报

**市辖一区、两市、8县和**高新区、**经济技术开发区、卤阳湖综合开发区、华山风景名胜区四个管理委员会,地处中西部的结合点,素有“三秦要道、八省通衢”之称,总人口548万,总面积1.3万平方公里,属于农业大市,曾是陕西的“粮仓棉库”。历史文化悠久,曾出过6位皇帝、80多位宰相、300多位将军和一大批文化名人。**是字圣仓颉、史圣司马迁、酒圣杜康的故里,唐代诗人白居易、宋代名相寇准、爱国将领杨虎城、老一辈无产阶级革命家习仲勋、著名作家杜鹏程等也都是**人。**市境内资源能源丰富,煤、钼、金、石颇具优势,以渭北“黑腰带”闻名全国。全市列入保护和开发的文物旅游景点619处,其中国家级24处,特别是以山(西岳华山、少华山)、水(黄河古渡、洽川湿地)、圣(司马迁祠、仓颉庙)、陵(唐桥陵、泰陵)及“民居瑰宝”党家村为主的旅游资源优势明显。

近年来,全市人民在市委、市政府领导下,高举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伟大旗帜,认真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紧紧抓住西部大开发和加快“一线两带”建设的机遇,坚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坚持“以解放思想为先导,以项目建设为重点,以环境建设为关键,以提高执政能力为保证”的工作格局,全力推进新型工业化、农业产业化和城镇化进程,大力加强政治建设、文化建设和社会建设,成功战胜了非典疫情和历史罕见的特大洪涝等自然灾害,全市经济社会发展取得令人鼓舞的新成就。经济实力实现新跨越。

一、2010年计划执行情况

2010年,是“十一五”规划圆满收官的一年。全市上下在市委的坚强领导下,坚持以科学发展观为统领,紧紧抓住国家实施新一轮西部大开发和《关中-天水经济区发展规划》机遇,认真贯彻落实市四届人大一次会议各项决议,以项目建设为抓手,加快新推进型工业化、城镇化和农业现代化,经济社会持续较快发展,呈现出“增势强劲、结构优化、效益提升、民生改善”的良好格局。

--全市生产总值实现801.42亿元,增长15%,完成年预期770亿元的104%。其中第一产业完成128.94亿元,增长7.3%;第二产业完成394.55亿元,增长20.7%;第三产业完成277.93亿元,增长10.6%。

--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完成742.25亿元,增长45.7%,增幅居全省第一。其中城镇固定资产投资完成606.65亿元,增长32.7%。

--全市财政总收入完成74.91亿元,增长14.5%;地方财政收入完成34亿元,占年预算33.29亿元的102.1%,增长20.4%。

--全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完成231.8亿元,占年计划226亿元的102.5%,增长18.6%。

--进出口总额完成1.69亿美元,增长47.1%,其中出口1.01亿美元,增长19.6%。

--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达到15918元,完成年预期目标的99.6%,增长16.6%。农民人均纯收入4372元,完成年预期目标的104.1%,增长22%。

--城镇新增就业人数7.3万人,较年计划6万人目标多出1.3万人;登记失业率控制在3.21%,低于年计划4%目标0.79个百分点。

--万元GDp能耗同比下降5%,超额完成年计划4.8%的目标任务。万元GDp二氧化碳排放量同比下降4%。

(一)项目投资力度加大。努力在项目建设上谋创新、求突破,全市180个重点建设项目完成投资525亿元,完成任务的101%。渭-蒲高速、连霍高速渭潼段改扩建、富平实丰200万吨水泥、韩城裕隆100万吨焦化等46个项目竣工投产或建成投用,西包、大西、西南铁路正在抓紧建设。170个前期项目全面完成目标任务,其中20个前期项目提前开工建设。从发改渠道共争取到位中省各类项目投资达22.1亿元,吸引了金融信贷向重点项目大量注入,激发了民间和社会资本投入。全年招商引资新签约合同项目368个,到位资金达230亿元,完成任务的115%。固定资产投资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达到76%,继续发挥了主导拉动作用。

(二)工业结构加快转型。大力支持重点行业和支柱企业发展,龙钢集团跻身全国500强,金钼集团产值突破百亿元,**中联重科挖掘机整装下线,拓日太阳能、安信电子、舜天锂电池等新能源项目投产运营。坚持“一县一园、一园一业”的思路,修编园区发展规划,加大园区基础设施配套建设。13个工业园区当年投资60亿元,新增入园企业200户。高新区晋升为国家级高新技术开发区,经济开发区升格为省级开发区,卤阳湖开发区基础环境加快建设。紫兆环保、永泰LED光电产业园建设加速推进,富平陕汽物流园汽车制造项目破土动工,富平苏陕产业园规划也在抓紧编制,推动了制造业与服务业融合发展,开创了“飞地经济”的新模式。全面实施节能减排,强化64户重点用能企业监管,全年化学需氧量、二氧化硫排放量同比分别削减4.5 %和4.7%。大力推进“关小上大”工程,淘汰水泥、钢铁、铁合金等落后产能436万吨,韩城阳山庄年产200万吨水泥生产被列入全省循环经济示范项目,陕焦集团95万吨焦炭、20万吨甲醇建成投产。规模以上工业实现增加值305.17亿元,同比增长23.1%,在GDp中占比提高了0.7个百分点。

(三)农村经济持续发展。全年粮食产量达264.2万吨,增产19.2万吨,增长7.8%。水果总面积达到221.4万亩,总产254万吨。蒲城成为全国酥梨标准园创建县,渭北千亩优质葡萄示范园基本建成,大荔黄花菜、华县大葱获国家地理标志产品。新建规模养殖场、养殖小区141个,20万头生猪养殖示范项目落户大荔。扎实开展“千企千村扶助行动”,277户企业对口帮扶367个低收入村联村帮扶工作扎实推进。富平东亚、韩城浦发村镇银行开业经营,小额贷款公司发展到16家。农村饮水项目建成井座塔池等工程327处,46.8万人安全饮水问题得到解决。新增节水灌溉面积19.8万亩,治理水土流失面积331平方公里。农村“一池三改”工程建成户用沼气池2.46万口,完成造林面积41.58万亩,农村生产生活环境不断改善。

(四)商贸旅游稳中见旺。积极落实家电下乡、汽车下乡、农机下乡等扩内需政策,全市销售家电下乡产品54万台(件),销售额12亿元,发放财政补贴1.96亿元。大力实施“万村千乡市场”工程,城乡市场繁荣兴旺,消费持续活跃,农村消费增速高于城镇2个百分点。**陆路货运口岸已经省政府批复设立,**海关及**出入境检验检疫局正在积极申报之中,现代物流和陆港经济正在孕育勃发。**第二届文化旅游节和2010陕西**卤阳湖国际通用航空节圆满举办,旅游产业发展大会成功召开,启动五省八市 “一证游”活动,成立“黄河之旅”旅游联盟。华山创建5A景区通过国家旅游局验收,渭华起义纪念馆进入全国红色旅游经典景区名录,少华山森林公园成为新的旅游热点。全年共接待中外游客1328.5万人次,旅游综合收入67.6亿元,同比分别增长19.4%和31.4%。

(五)城镇化进程加快。深入推进“一城四创”和“市县联创”活动,优化中心城市,美化县城和重点镇。**中心城市通过省级园林城市技术评估和初步验收,新修城市建设总规已经省级评审。全年共完成投资58.38亿元,实施建设项目118个,中心城市面积扩展到41平方公里。信达体育广场、310国道绕城改线、**客运中心站建成投运。市体育中心开工建设,前进路北段、三贤路等多条城市道路改扩建工程进展顺利,**国际会展中心、文化艺术中心、中心市区东大门、北大门、湭河两岸拆迁和“城中村”改造等工程抓紧实施。西禹高速绿化全面启动,渭河近堤绿化工程顺利通过省级验收,中心区新增绿地面积5500亩,绿化覆盖率达到37%。全市10个县城、102个重点镇完成规划修编,31项关中百镇工程任务全部完成,全年建成6座污水处理厂、7个垃圾处理场,新增日处理10.5万吨污水和850吨垃圾能力,城镇设施功能明显改善,承载力明显增强,城镇化率提高到40%。

(六)民生事业和谐推进。全年十大民生工程,累计完成投资48.2亿元,其中,基本建设类完成21.3亿元,政策补助类完成26.9亿元。新建和改造中小学校舍46所149.8万平米,“蛋奶工程”在公办寄宿制学校全面实施。市中心医院迁建和中心医院综合门诊楼主体建成,新建成华阴、富平等5个县级医院和27个乡镇、社区卫生服务中心。职业教育园工程进展顺利,陕铁院、西北新世纪和扶贫学院入区建设。为37.2万城乡低保对象发放低保金4.39亿元,新型农村养老保险在韩城、华县试点推开。新开工建设廉租房43万平方米,8600户低收入家庭将会得到安居。研究制定了农民进城五方面优惠政策,多渠道开发就业岗位,当年有11万农村居民进城落户,国家级创业型城市通过省级验收,累计转移输出农村劳动力109.8万人次。公安、信访等平安**建设和谐推进。

当前,经济社会发展和计划执行中存在的主要问题:一是经济总量小,结构性矛盾仍然突出,转变经济增长方式任务繁重。二是经济综合实力较弱,人均经济总量和财政收入还落后于全省平均水平。三是服务业发展水平偏低,消费对经济的拉动作用没有得到充分发挥。四是城镇化水平不高,中心城市辐射带动作用不强。五是投资持续快速增长的动力仍显不足,项目策划和建设实施有待进一步加快,投资和发展环境还不尽人意。

二、2011年经济社会发展总体要求与预期目标

2011年是“十二五”规划的起步之年,也是推动赶超发展、加快转型升级、实现富民强市的关键之年。根据市委三届十一次全会精神,2011年我市经济社会发展的指导思想是:全面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和十七届五中全会精神,以加快发展、富民强市为主题,以调结构、转方式为主线,以居民增收、改善民生、促进和谐为目标,加快推进新型工业化、城镇化、农业现代化和文化旅游产业化,进一步优化投资与发展环境,深化重点领域改革、扩大对内对外开放,大抓招商引资、项目建设和全民创业,努力实现全市经济社会又好又快发展。

根据宏观经济形势和发展环境,兼顾基础和可能条件,建议2011年全市经济社会发展主要预期目标是:

--生产总值增长14.5%以上,力争达到960亿元。

--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超过1000亿元,增长40%以上。

--全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达到276亿元,增长19%。

--居民消费价格涨幅控制在4%以内。

--辖区财政总收入达到88亿元,地方财政收入达到41亿元,增长20.6%。

--城镇居民家庭人均可支配收入超过18600元,增长15%以上;农民人均纯收入突破5000元,增长16%以上。

--外贸进出口总额达到2.1亿美元,增长27%。其中出口1.3亿美元,增长30%。

--城镇新增就业人数5万人,登记失业率控制在4%以内。

--人口自增率控制在6‰以内,城镇化率达到43%以上。

--万元GDp能耗下降3.6%,万元GDp二氧化碳排放量下降4%。

三、2011年经济社会发展重点任务与措施

(一)狠抓重点项目建设,保持投资快速增长。

全力抓好项目建设,继续坚持市县领导包联重点项目制度,成立工作组包联跟踪推进,完善重点项目“绿色通道”,千方百计落实规划、土地、环评、节能等建设条件,采取重点项目集中开工、月度协调推进、季度新闻发布、半年督察观摩、年终考核奖励等行之有效措施,促使投资快速增长。

一是狠抓重点项目建设。初步安排市级重点建设项目210个,投资788亿元。在基础设施方面,积极推进大西高铁、西南复线、黄陵-韩城煤运专线建设,全面开工榆商高速罗敷-韦庄段,积极衔接建设**-玉山高速公路项目,继续建设沿黄公路、开工建设108国道**-大荔段改扩建工程,提高通行能力。加快水利工程建设,全面实施渭河下游综合整治和抽黄供水工程。加大“气化**”工程实施力度,建成韩城-**煤层气管道工程。在产业项目方面,继续抓好龙钢集团煤-电-焦油及炼钢一体化、渭化集团“双醋”联产、蒲城70万吨烯烃、合阳300万吨煤炭开发、韩城500万吨焦化等项目建设,力促富平苏陕工业园提早开工。在社会事业项目方面,完成市职教园区起步区基础设施以及职业技术学院建设和中心医院迁建项目。抓好中小学标准化建设、农村寄宿制学校、体育中心、博物馆等项目建设,积极实施**国家救灾储备库、市县殡仪馆改造、华县金堆灾后重建等项目。

二是加强项目策划和前期推进工作。继续坚持重大产业项目策划工作目标责任制,高标准、高起点谋划项目,按照“有中做强、无中生有”的理念,围绕节能环保、新能源、新材料、通用航空、物流服务等领域,超前策划一批新兴产业项目和产业链延伸配套项目,着力策划一批百亿元以上的优势产业项目,重点抓好航空物流中心、中石化1000万吨炼油厂迁建、体验式红色旅游产业园、南山支流整治和平原水库建设等一批大项目策划工作。切实加大市级重点前期项目推进力度,完善建设手续,争取有一批项目提前开工建设,其他项目完成前期推进任务。

三是继续抓好招商引资。创新招商模式,重点到国际国内500强企业、中央企业、上市企业和大企业集团总部上门招商,招引一批战略性新兴产业,争取招商项目合同引资到位资金达到300亿元。落实扩大民间投资政策措施,拓宽民间投资渠道,争取更多民间资金进入。加强银企项目对接,积极争取信贷资金,扩大信贷投放规模。加大跑省赴京力度,力争使更多项目进入中省计划,全年争取中省政策性资金增长20%以上。

(二)全力保障和改善民生,加快发展社会事业。

继续加大投入力度,扎实推进民生十大工程,落实配套资金,确保项目质量和资金安全使用,全面完成48亿元投资任务。

一是优先发展教育事业。贯彻落实全省教育工作会议精神,加快公办幼儿园建设,继续实施中小学校舍安全工程和“蛋奶工程”,巩固提高义务教育水平,实施高中进城工程,加快**职教园区建设,规范民办教育机构,优化教学环境,提升教育教学质量,促进教育均衡发展。

二是积极发展医疗卫生等事业。推进医疗卫生体制改革,落实好基本药物制度,强化药品市场监管和整治,启动县级公立医院试点,继续加强农村三级医疗卫生服务网络建设,方便群众就医。提高城镇居民基本医疗保险、新农合住院费用报销比例和门诊报销范围和比例,确保人民群众健康安全。稳定低生育水平,提高出生人口素质,人口自增率控制在6‰以内。加强城乡公共健身场所,深入开展全民健身运动和健康教育工作,加快完善8个县市体育服务体系建设。

三是加大社会保障力度。落实中省改善民生政策措施,发挥好政府投资、项目建设和产业发展对就业的带动作用,加强就业技能培训,推动全民创业,转移农村劳动力80万人。建设廉租房、公租房等保障性住房2.5万套162.6万平方米,落实经济适用房货币化补贴政策,妥善解决县乡干部、农村教师和乡村医生住房问题。进一步完善城镇职工基本养老保险、基本医疗、失业、工伤、生育保险制度,参保人数分别达到33.2万人、107万人、29.1万人、14.5万人和9万人。努力稳定价格水平,强化市场价格监管,抓好市场供应、煤电油运总量平衡和应急调度,切实减轻物价上涨对群众带来的影响,增加低收入群众、离退休职工及相关群体的生活补贴。

(三)做大做强优势产业,加快工业转型升级。

一是增强园区产业聚集功能。坚持集团化引领、园区化承载、集群化发展,按照“一业主导、多业配套”的思路,进一步完善园区规划,优化园区功能和项目布局,建立多元化投融资机制,加大基础设施投资,提升园区承载功能,强力推进产业、项目向园区集中,引导园区朝着集群化、特色化和循环经济方向发展,形成主业突出、特色鲜明、协调配套的工业聚集区。力争2011年园区总产值占全市工业总产值的60%以上。全面推进高新区、经开区建设和创新,积极实施卤阳湖调配供水工程,尽快引进一批航空物流项目和企业入驻卤阳湖,实现通航产业招商新突破。

二是狠抓骨干企业扩能升级。围绕做大做强煤及煤化工、有色冶金、装备制造等优势产业,加快产业协作配套,延长能源化工、食品加工、机电配套等产业链条,扩大产能规模。支持龙钢、金钼、渭化、陕化等企业集团加大资源整合,提高产业集中度,年内龙钢集团产值突破400亿、金钼集团突破150亿元、渭化和陕化突破100亿元。重点抓好合阳西卓子、山阳等煤田开发,使全市煤炭生产能力提升到2000万吨以上。切实推进渭化双醋联产、陕化节能减排、陕港铜铟镓硒(CIGS)太阳能电池、华县10万吨丁二醇、中联重科、雨润集团、舜天能源等项目投产达效。力争新增规模以上企业50户以上,工业增加值达到420亿元。

三是大力发展低碳经济。以创建省级低碳城市活动为载体,大力推广韩城循环经济经验,积极发展循环经济,提高资源综合利用率。积极推进经开区、卤阳湖低碳示范区试点。引进合同能源管理新机制,大力推广节能新技术,促进节能项目实施,全面推进紫兆垃圾分类处理设备项目建设,形成年生产垃圾环保设备50台的能力。

(四)大力发展特色农业,不断提升农业产业化水平。

一是提高农业综合生产能力。实施粮食增产工程,稳步提高粮食生产。继续扩大奶畜、果蔬生产,以建设富平奶山羊,临渭、合阳奶牛,澄城、潼关生猪,大荔、蒲城秦川牛等畜牧产业重点县为重点,做大做强畜牧产业,推动畜牧业规模化、标准化养殖和产业化经营。大力发展设施农业,抓好富平现代农业示范区和华阴农垦区建设,做大做强以国家农业科技示范园为中心的百万亩优质粮果、绿色瓜菜基地。

二是持续推进农业产业化。继续抓好“一村一品”示范村建设工程,加快培育一批专业村、特色乡镇。采取财政贴息、信贷等方式,引导支持雨润集团、安德利果品、陕富面业、兴隆乳业等龙头企业和专业合作社,实施产、加、销联盟,推行农业标准化、基地化、集约化生产。大力培育绿色、生态农业,积极发展观光农业,实施农产品质量认证,开发有机食品、保健食品和无公害食品。

三是提高农业基础设施和农民增收水平。继续实施抽黄大型灌区泵站改造,搞好农业综合开发,重点解决农村人口的安全饮水问题。切实抓好农民就业、创业培训工程,加快农村劳动力向城镇转移,引导农民发展农村新型服务业,拓宽农民增收渠道。进一步搞好易地扶贫和生态移民搬迁工程,加快实施黄河滩区、临渭和二华夹槽群众外迁,改善农村生产生活环境。继续深入开展“千村千企扶助行动”。

(五)加快城乡统筹步伐,推进中心城市和重点镇建设。

一是加快中心城市建设。积极推进“一城五创”(国家卫生城市、园林城市、创业型城市和省级环境模范城市、低碳城市)活动,加大旧城区和城中村改造力度,完成城市东大门、北大门、湭河两岸、西岳中段、西南京路中段拆迁改造,新建改建17条城市道路,打通主城区全部断头路。规划渭河景观建设工程,实施渭河近堤、310国道、渭清路两侧、滨河大道、西潼高速、老城区景观绿化工程,构筑南源绿色屏障。抓好国际商务中心、城市综合体、商业圈拓展、老货运站片区改造等项目,加快凤凰国际酒店、鸿基大厦、五星级酒店建设进度。进一步配套完善电网、供热、供气、给排水改造等市政工程及主题公园、休闲广场。年内中心城市建设工程实施157项,计划投资完成110亿元左右。

二是全面加强县城及小城镇建设。以韩城、华阴、富平、蒲城为重点,扩大县城规模,提高产业和人口的聚集能力。加大县城创卫力度,力争县城全部实现省级卫生城市。继续抓好一批人口规模在3-5万人的重点镇建设,配套建设特色商业街、专业市场和区域性商住小区。实施农村新型社区试点工程,重点推动富平、华县、韩城等县市有选择地确定一批试点村镇,积极开展农村新型社区试点。

三是落实好城乡统筹配套政策。启动编制韩城-蒲城-富平城乡统筹发展规划,完善农村居民进城就业落户相关政策,鼓励农民劳动力转移就业,切实解决进城农民的社会保险、子女入学、土地流转、经适房购买等切身利益问题,全年推动农民进城达到20万人。

(六)发展壮大文化旅游业,促进服务业提速发展。

一是大力发展旅游业。以华山“5A”景区创建成功为契机,做大做强华山旅游集团,加快华山文化创意园、华山主题公园及西岳庙保护性开发项目建设,加大“华山论剑”品牌策划宣传力度,将华山建成我市旅游的龙头和精品。实施白水仓颉庙、韩城梁带村古墓、党家村民居、大荔沙苑旅游等开发建设,形成市域间、县域间旅游精品线路。办好第三届文化旅游节等重大节会,抓好旅游营销和服务工作,丰富旅游内容,扩大旅游消费。借助西安世园会平台,举办多项营销主题和宣传活动,加大旅游促销推介,与组委会签订旅游协议,推出分流世园会游客的联动计划并列入世园旅游专线,力争承接世园旅游人数200万人,全年旅游人数突破1600万人,旅游文化总收入达到130亿元。

二是加快推进文化产业发展升级。依托文化资源优势,科学规划,合理布局,引入市场化运作模式和竞争机制,加大投入,加快谋划一批文化产业园区,大力推进富平陶艺、华县皮影等文化创意产业项目,重点抓好**鸿基世业文化园、富平汉唐石刻艺术文化产业园和**文化艺术中心、文豪国际中心、电影传媒大厦、**报业大厦等重大项目建设。支持报业集团、演艺集团、影视集团等文化改制企业加快发展,提升市场竞争力。

三是促进城乡消费快速增长。激活城乡消费市场,加快培育汽车、住房、养老、培训、体育健身、社区服务等消费热点,促进文化消费,增加教育、文化娱乐、影视消费,发展社区商业、物业、家政等消费。切实扩大农村消费,继续实施“万村千乡”等农村流通工程,加快农村流通设施和售后服务体系建设,进一步扩大家电、汽车以旧换新、汽车、摩托车和农机具下乡规模,改扩建18个大中型农产品批发市场,改造提升农家店1000个、农资配送中心120处。

四是大力发展生产性服务业。加快培育和发展金融保险、研发设计、服务外包等服务业,建设核桃、棉花、苹果、精细化工等一批产学研服务平台,积极申报组建3-4家省级工程研究中心,争取列入省级服务业重点领域综合改革试点。大力发展现代物流业,加快富平汽贸物流园、潼关物流港、白水昌盛物流园等项目建设。积极策划和组建**华山银行,重点引进1-2家大型商业银行来渭布点分设机构。

各位代表,做好今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工作,任务艰巨、责任重大。我们要在市委的坚强领导下,自觉接受市人大的法律监督和市政协的民主监督,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进一步解放思想,开拓创新,扎实工作,为促进全市经济又好又快发展、确保“十二五”良好开局、高点起步而努力奋斗!

第三篇:市‘十一五’经济社会发展战略研究

市‘十一五’经济社会发展战略研究

作者:佚名文章来源:本站原创点击数:106更新时间:2005-7-1

1一、“十五”前*年格尔木经济社会发展总结“十五”计划是我国进入**世纪的第一个五年计划,也是我国在“九五”计划时期顺利实现第二步战略目标后转向实现第三步战略目标的第一个五年计划。“十五”计划时期也是格尔木市在人

均GDP提前实现了2000年比****年翻两番后,全市进一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和迈向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重要的五年计划。“十五”期间,全市各族人民在市委、市政府的正确领导下,全面贯彻落实党的十六大、十六届四中全会精神和中央、省的部署,紧紧抓住国家实施西部大开发战略和扩大内需、实行积极的财政政策的机遇,坚持以发展为第一要务,切实加快格尔木工业化进程,不断提升城市化水平,经济社会发展步伐继续加快。总体来看,“十五”计划确定的主要目标得以基本实现,经济社会发展取得了许多重要成就,但同时也出现了许多新的矛盾和问题。总结“十五”期间所取得的成就和存在的问题,特别是总结这一时期形成的许多有益的经验和启示,对于“十一五”规划的制定和促进经济社会发展具有积极意义。

(一)主要成就

1、经济持续快速增长,二产规模迅速壮大

“十五”期间,全市经济持续快速增长,在2003年首次突破**亿元大关的基础上,2004年,全市完成生产总值******万元,按不变价计算,比2003年增长**.*%,比“九五”末期2000年的******万元增加******万元,年均增长。国民经济在取得了在连续四年高位运行的基础上,全市经济仍保持持续、高速增长的良好势头。2004年人均国内生产值*****元,比2003年增长**.*%,比“九五”末期2000年的*****元增加****元,年均增长*.*。

与此同时,经济结构不断优化,优势产业进一步发展壮大,特色经济份额增加。2004年,三次产业产值构成中,第一产业增加值为****万元,比2003年增长*.*%,比“九五”末期2000年的****万元增加***万元,年均增长,比重由2000年*.**下降为*.**;第二产业增加值达到******万元,比2003年增长**%,比“九五”末期2000年的*****万元增加******万元,年均增长**,比重由2000年**.**上升为**.**;第三产业增加值******万元,比2003年增长**.*%,比“九五”末期2000年的*****万元增加*****万元,年均增长**,比重由2000年**.**上下降为**.**。二产比重迅速上升和第一、三产业比重的缓慢下降,符合全市经济发展处于开发性阶段和以资源性产业为主导的经济结构特点。

2、居民收入稳步增加,消费结构继续改善

“十五”时期城乡居民收入随着经济总量的迅速扩大得以快速提高。****—2004年,城镇居民家庭人均可支配收入由****.*元增加到****.*元,农村居民家庭人均纯收入由****元增加到****.*元。城乡居民收入水平的增长提高了居民的富裕程度和消费水平,改善了居民的消费结构。****—2004年,城乡居民人民币储蓄存款余额由**.*亿元增加到**.*亿元,突破**亿元;人均储蓄由*****元提高到*****元,增加近***。2004年底城乡居民的储蓄总额是****年底的***倍,是****年的近**倍,是2000年的*倍。与此同时,居民的外汇存款、股票、债券、手持现金等金融性资产也在继续提高。****—2004年,全市居民消费水平由****元增长到****.*元。****—2004年,城镇居民家庭恩格尔系数由**.*下降至**.**;农村居民家庭恩格尔系数由下降至。城乡居民的住房条件也进一步改善,****—2004年,城市人均住宅建筑面积由**.*平方米增加到**.**平方米,农村人均住房面积从*.*平方米增加到*平方米。

3、农牧业结构不断优化,发展基础不断加强

“十五”期间,全市坚持围绕农牧业发展和农牧民增收的目标,加强农牧业基础设施建设,大力发展设施农业,改善生产、生活环境,积极进行生态保护和建设,总体发展水平有新的提高。2004年,全市完成农业总产值****.*万元,较2000年增加****.*万元,年均增长*.*%。农业结构得到进一步优化,粮食作物、油料作物、蔬菜作物及其它作物的种植比例由2000年的**.*:**:*.**:*.**变化为**.**:**.**:**.**:*.**。截止2004年,全市共完成人工造林面积亩,退耕还林亩,荒滩种草万亩,林草植被面积进一步扩大。各类草食牲畜年末存栏达到**.**万头(只),比2000年的**.**万头(只)增加*.**万头(只)。牲畜出栏率、商品率分别达

到**.**%和**.**%,比2000年上升了**.**和**.**个百分点。农业产业化率也有了明显提高,2004年达到,比2000年增加个百分点。

4、体制改革继续深入,特色优势产业框架初步形成“十五”期间,通过进一步鼓励兼并、规范破产和调整布局,全市国有企业改革继续深化,所有制结构得到改善,工业企业整体

竞争力有所加强,经济效益进一步提高,初步形成了以盐化、石化、金属非金属矿采选、商贸流通等为支撑的产业体系,支柱产业和优势产业贡献份额不断增大。共完成股份制改造家,民营经济进一步壮大,民营企业总数达到家,实现增加值万元,比2000年增加万元,年均增长。盐化、石化重点产业完成工业总产值分别为万元和万元,分别比2000年的万元和万元增加万元和万元,年均分别增长%和;支柱产业和优势产业的发展后劲不断增强,对国民经济的推动力加大。

5、固定资产投资快速增长,一批重大项目有序推进

“十五”期间,全市上下坚持改善投资环境和用好积极的财政政策,广开渠道筹集资金,多方争取建设项目,进一步为建设“现代化区域中心城市”增后劲、打基础,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仍然保持较高总量。截止2004年,全市共完成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万元,较“九五”增加******万元。投资结构继续优化,基本建设投资达到*******万元,比“九五”增加%;更新改造完成*****万元,比“九五”增加%;房地产开发*****万元,比“九五”增加%;其他投资*****万元,比“九五”增加倍。第一产业完成投资***万元,比“九五”增长;第二产业完成*****万元,增长;第三产业完成******万元,增加。总计中,市属完成*****万元,增长**.*%。一批重大项目先后建成或稳步推进。青藏铁路正线铺轨已达***.*公里。百万吨钾肥、机场改扩建建成投入使用;污水处理厂、垃圾填埋厂、供水管网改造等进展顺利;东、西台吉乃尔盐湖资源综合开发稳步推进;大格勒乡公路工程、朝阳路、柴达木东路改造工程、乌乡光伏电站、教育发展中心和高中扩招等国债项目完成;察尔汗道路、八一路改建、建设路、消防“***”调度指挥工程,小街小巷建设、小游园、社区建设、广电网主干线改造工程相继投入使用;人畜饮水等水利项目顺利建成。基础设施和资源开发项目建设力度的加大,提升了城市品位,改善了发展条件,扩大了支柱产业和优势产业生产能力,培育了特色经济,并形成了一批新的经济增长点,增添了加快发展的后劲。

6、社会保障体系进一步建立,科教文卫事业稳步发展

2***—2004年,全市共发放企业下岗职工基本生活保障金万元,参加失业保险的单位达到***个,比2000年增加个,参保职工达到*****人,比2000年增加人;征收失业保险金万元,***家单位参加了养老保险,参保职工达到*****人,比2000年增长%,征收养老保险金****.**万元,比2000年增长%;***家单位参加了医疗保险,参保职工达到*****人,比2000年增长,收缴医疗保险金****万元,比2000年增长;共有****户家庭纳入了最底生活保障范围,较2000年减少户,参保人员*****名,较2000年增加人,共发放最低收入生活保障金****万元,比2000年增长倍。“十五”期间,继续坚持实施科教兴市战略,科技事业取得新进展。科普宣传和实用技术培训力度加大,通过积极争创全国科技进步先进市和加快国家级星火西进科技示范市项目建设,增强了科教兴市后劲。教育事业发展加快,办学规模扩大。文化事业蓬勃发展。群众性文化活动丰富多彩,文化市场管理进一步加强。卫生事业不断发展,城乡医疗保障网络建设水平逐步提高。

(二)存在的问题

1、农牧民收入增长缓慢,农牧区经济发展能力不足

农牧区经济发展缓慢,农牧业增收速度不快,农牧区结构性矛盾较为突出,基础设施建设薄弱,扶贫手段单一,农牧民务工、经商等方面的政策环境还不完善,农牧民收入持续增长的长效机制和特色经济产业尚未形成,工农之间、城乡之间差距进一步拉大,严重影响了格尔木市实现小康社会的目标。据统计,****—2003年,全市农民人均纯收入只增加***.*元,不到城镇居民收入增量的*/*;城乡居民收入差距持续扩大,由**年代中期的:,**年代中后期的:,扩大到2004年的:。如果考虑到:一方面,城市居民在住房、社会保障、公共卫生和教育等方面享有国家的补贴;另一方面,按照现行统计口径,农牧民家庭收入包括要交纳的税费,以及用作生产资料的投入,实际差距要更大。目前,全市农牧区有近万人尚未解决温饱问题,近万人处于低水平、不稳定的温饱状态。与城乡居民收入差距相对应的是落后的传统农牧业部门和先进的现代经济部门并存,具有明显的城乡二元经济结构特征。

2、资源综合开发利用水平低,经济增长内在活力不足

“十五”期间与“九五”相比较,资源综合开发能力有所提高,但由于受技术和资金等条件的制约,明显存在资源开发的广度和深度不够,产品科技含量低,综合利用水平弱。在对资源的开采利用特别是对盐湖资源的开发生产过程当中,无法实现对伴生资源进行综合开发,导致生产成本的提高和资源的浪费。同时,大多数企业只能进行资源的开采与初级加工,产品附加值低,价值流失严重。在资源的开采过程中还不同程度地存在企业各自为政、乱采乱挖,甚至破坏性开采的问题,严重影响了对矿产资源的综合开发和利用,加之在经营机制、管理水平和市场竞争策略等多方面存在的问题,导致了企业赢利水平和竞争能力不强,亏损企业数量较多,企业经济效益较低,经营形势不容乐观。与此同时,地方企业对经济带动作用不强,产业关联度不高,总量和规模较小;一些具有优势和潜力的新兴产业,由于企业在市场中的竞争能力和科技创新能力不强,短期内还难以达到预期规模,企业的整体经济效益不高。非公有制经济与过去相比虽有长足发展,但在全市经济中的比重仍然较低,经济自主增长活力不足。

3、基础设施建设滞后,铁路运输、电力供给等矛盾突出

随着青藏铁路二期工程的开工建设和格尔木机场改造工程的实施,格尔木交通条件得到很大改善。但交通基础设施滞后的问题依然比较突出,特别是青藏铁路西格段运输能力比较紧张,过境国道路面等级较低,东西向公路干道尚未建设,至部分重要矿区、旅游景点以及乡村的公路没有形成,铁路和公路路网及其不完善,使得交通基础设施的水平不但不能适应未来格尔木快速发展的需要,也无法满足目前进行资源开发和产品运输的要求。与此同时,电力供给的矛盾也比较突出,影响了全市工业及经济的快速发展。随着资源开发规模的扩大,交通运输和电力供给不足的矛盾未来一段时期内将成为制约格尔木市经济发展的主要因素之一。

4、生态环境依然脆弱,环境保护和建设任务繁重

经过“十五”前四年的治理,格尔木市在环境保护和生态建设领域实施了一批重大项目,有效缓解了环境持续恶化的趋势,但总体来看难以实现环境保护和生态治理的预期目标,生态环境治理、工业污染排放总量控制和生活污染治理设施建设等均没有达到计划目标。生态环境的质量和状况是关系到格尔木市可持续发展的关键性因素。特有的自然地理条件使生态环境建设面临着极其艰巨的任务。目前,在土地开发、草原植被保护、水资源利用、绿化及荒漠治理、防风固沙等方面,存在着效率不高、缺乏统筹规划等问题。在硬环境方面,城市交通、供排水、供暖、供气、污水与垃圾处理等生产生活设施和文化娱乐设施还不能满足经济发展与居民生活的需要,城市规划、建设、管理等方面还存在较多的问题。农牧业基础设施薄弱,防治自然灾害的能力较低。在软环境方面,人们的思想观念比较保守,政府部门办事效率需要进一步提高,要素市场发育不健全,还无法适应格尔木大发展和市场经济的需要。

5、社会发展相对滞后,公共资源供给能力严重不足

“十五”时期,在经济迅速增长的同时,社会事业没能同步发展。突出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城市化水平滞后于工业化水平。2004年全市城市化率为,比世界平均城市化率**低近**个百分点,城市化滞后于工业化。2004年全市的三个产业结构依次为:一产,二产,三产;而就业结构为:一产,二产,三产,就业结构与经济结构不协调。教育、医疗卫生等社会公共事业发展滞后,公共服务资源配置严重失衡。一是义务教育的公共投入严重不足。国民基本教育尤其是农牧区和边远地区的义务教育尚未全面普及,教育经费严重匮乏,农村义务教育面临危机。二是公共卫生资源过分向城市倾斜,“重城轻乡”,的医卫资源和经费投在城市,农牧区缺医少药状况严重,原有的农村合作医疗体系基本垮了,农村缺医少药仍很严重。公共事业管理相对落后,社会事业的管理体制改革滞后。还有一批事业单位还在按计划经济体制时形成的体制在运行,效率低、成本高、服务质量差,阻碍了社会事业的发展,不能满足社会发展和人民群众的需要。与此同时,由于资源开发难度大,基础设施建设任务重,社会经济发展中对资金的需求量较大。但因为符合市场经济要求的投融资机制尚未建立健全,吸引外资力度不够,筹资渠道单一,财政收支矛盾突出,建设资金短缺依然是制约格尔木市经济发展的重要因素之一。

6、固定资产投资增长潜力趋缓,投资环境有待于进一步改善

“十五”期间,随着一批重点项目的开工建设,带动了格尔木固定资产投资的快速增长。随着全地区一些大项目陆续建成或进入收尾阶段,投资量大幅减少,对全市投资增长有较大支撑作用的骨干项目为数不多,缺乏一些符合国家政策、投资者感兴趣、能对全局发展起重大作用的大中型基础设施和产业项目,项目储备不足问题日益显现。与此同时,投资环境还不尽如人意,软、硬环境还需进一步改善,基础设施建设滞后,优惠政策不尽完善,城市吸引力不强,有影响的大企业、大集团、大客商落户不多。少数单位和部门办事效率不高,服务意识不强,一些干部的工作水平、工作方式、工作能力还不适应新形势、新任务的要求,驾驭经济工作的能力有待于进一步提高。

(三)经验启示

1、坚持夯实基础,立足持续发展

“十五”期间,市委市政府始终坚持西部大开发以来制定的发展战略和发展思路,根据格尔木的实际情况,立足格尔木的长远发展,将加强交通等基础设施建设、提高城市功能、改善农牧区生产生活条件、治理生态环境等作为地区经济社会发展的基础条件,从规划到投入到建设等给予了高度重视,极大地改善了基础设施落后的面貌,有利地促进了经济社会的快速发展,也为实现“十一五”经济的快速增长奠定了良好的基础。实践表明,坚持优先改善基础设施条件,夯实经济社会发展的基础,符合格尔木实际,有利于保障格尔木经济社会的可持续发展。

2、依托资源禀赋,突出项目带动

作为工业化初期阶段的地区,紧密围绕资源禀赋,建立资源开发性的工业体系,是实现招商引资,建立具有比较优势产业和推动工业化进程的重要途径。“十五”期间格尔木依托盐湖、石油天然气、有色黑色金属、高原地理人文等资源,通过大力发展“* *”重点产业,有利地促进了产业体系的建立和特色产业的发展。同时,在资源开发上,突出抓大项目,以大项目带动大投入,以大投入带动快增长,这对于基础薄弱、发展滞后的地区来说,是抢抓机遇、吸引外资、集聚要素的主要载体和手段,是加快地区工业化、城镇化和农牧业产业化进程的必由之路。

3、加快结构调整,构建特色体系

在日益开放的市场经济条件下,针对过去形成的具有地域性的相对封闭的产业基础,以结构调整为主线,大力培育特色经济,是培育地区竞争力和适应我国市场化进程的根本要求。“十五”期间,格尔木立足自身条件,扬长避短,发挥潜力,培育优势,创造特色,使产业结构得到了调整和优化,几大支柱产业逐渐形成特色,具备了一定的竞争能力,并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掌握主动、赢得优势。

4、推进改革开放,增强体制活力

坚持深化改革、扩大开放,以改革开放促发展,是我国转型经济条件下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途径和动力。“十五”期间,格尔木通过股份制改造、资产重组、剥离企业办社会、依法破产和改组、联合、兼并、出售等多种形式,坚持推进国有企业改革,有利地促进了经济的增长。坚持推进农牧区税费改革,认真落实取消农业特产税、降低农业税等政策,调动了农牧民的生产积极性。同时,积极探索并推动了社会公共事业、社会管理、政府职能转换等方面的改革,为社会发展注入了新的活力,提高了效率。实践证明,只有坚持不懈地建设新体制、新机制,坚定不移地对外开放求发展,才能为解放生产力、发展生产力提供制度保障和动力源泉。

5、注重统筹兼顾,促进协调发展

面对加快发展中出现的新情况新问题,特别是“非典”疫情爆发后在医疗卫生体系中暴露出的投入少,能力差,体系不完善等过去被长期忽视的问题,加深了政府各部门和社会各界对经济社会协调发展重要性和紧迫性的认识。市委市政府根据格尔木的实际情况,从领导力量、项目安排、资金投入等方面向教育、科技、卫生等方面倾斜,集中力量解决了一些长期困饶社会事业发展难道突出问题,特别是加强了对农牧区卫生基础设施、医院改造、农牧区卫生以及基础教育等方面的投入和建设力度,有效缓解了社会发展中面临的突出矛盾和困难。这说明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是一个有机整体,相互联系、不可偏废。要在保持经济增长的基础上,注重经济社会的协调发展。

二、“十一五”时期经济社会发展环境条件分析

(一)“十一五”时期经济社会发展的宏观环境分析

展望“十一五”及未来十年,经济全球化继续发展,科技革命日新月异,世界范围内的经济结构加速调整,我国的经济社会发展也将进入新的阶段。国家西部大开发战略的实施和我国加入世界贸易组织,将使我市经济社会发展既面临重大的历史机遇,又面临严峻挑战。

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目标和新的科学发展观

党的十六大提出了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目标,十六届三中全会进一步提出了“以人为本”的新的科学发展观,这是各地区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重要指导思想。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是一个多目标的新的发展战略。这个战略不仅要求继续保持国民经济快速增长,不断提高综合国力和国际竞争力;而且还要求经济与社会更加协调的发展,逐步扭转城乡差距和地区差距扩大的趋势,实现共同富裕(促进人与人之间关系的和谐);同时还要求不断增加可持续发展能力,努力改善生态环境,显著提高资源利用效率,促进人与自然的和谐。归纳起来,就是要统筹城乡发展、统筹区域发展、统筹经济社会发展、统筹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统筹国内发展和对外开放。

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和落实科学发展观的基本要求之一就是要解决地区发展的不平衡,促进区域经济的协调发展。实现区域经济的协调发展必然满足三个条件:一是根据地区分工原则,建立起能够充分发挥各地区比较优势的、各具特色的区域经济体系,促进区域经济的普遍繁荣。二是创造一切必要的硬件和软件条件,促进空间市场的一体化,不断深化区域之间的交往与联系,以确保地区分工的规模经济效益得以实现。三是建立必要的协调地区经济关系和利益的财政税收制度(包括主要税种的累进税制和规范的财政转移支出制度),将地区发展差距控制在社会可以接受的范围之内。因此,国家总体发展战略将更加强调推进西部地区的发展和逐步消除制约西部地区发展的体制和政策障碍,这对于未来格尔木的发展从总体上是有利的,将为格尔木的发展提供长期有利的宏观战略环境。

同时,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和落实科学发展观也更加强调要走新型工业化道路。格尔木正处于快速工业化的过程中,作为西部重要的经济增长点,如何走出一条科学合理的发展道路,通过发挥后发优势,少走弯路,避免部分发达地区工业化过程中出现的高投入、高消耗、高污染和避免出现大的矛盾和问题,走协调发展之路,对于今后的发展是至关重要的。因此,推进格尔木的大开建设,必须坚持走新型工业化道路,努力走出一条科技含量高、经济效益好、资源消耗低、环境污染少、人力资源优势得到充分发挥的新路子,这是科学发展观对格尔木发展所提出的基本要求。

2、国家继续推进西部大开发战略带来的影响

实施西部大开发是一项长期艰巨的历史任务。2000年实施西部大开发战略以来,西部大开发取得重要进展。基础设施建设迈出实质性步伐,生态建设和环境保护明显加强,科技教育加快发展,人才开发力度加大,特色产业发展步伐加快,改革开放取得新的突破,推动了西部地区经济社会发展和精神文明建设。对扩大国内需求,调整经济结构,促进东西互动,保持国民经济持续快速健康增长,巩固全国改革发展稳定的大局,做出了重要贡献。进一步推进西部大开发还面临许多矛盾和问题。基础设施落后仍然是制约西部地区发展的薄弱环节,生态环境局部有所改善、总体恶化的趋势尚未扭转,水资源短缺矛盾突出,教育、卫生等社会事业严重滞后,人才不足、流失严重等。解决这些矛盾和问题,既要有紧迫感,又要做好长期艰苦奋斗的准备,进行持续不懈的努力。

党的十六大和十六届三中全会明确指出,积极推进西部大开发,有效发挥中部地区综合优势,支持中西部地区加快改革发展,振兴东北地区等老工业基地,鼓励东部有条件地区率先基本实现现代化,促进区域经济协调发展,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和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重大举措。统筹区域发展,加快西部地区发展至关重要。没有西部地区的小康,就没有全国的小康。没有西部地区的现代化,就不能说实现了全国的现代化。因此,要进一步提高对西部大开发重大战略意义的认识,认真研究并深刻把握西部开发工作的规律性,把实施西部大开发作为一项重大任务列入重要议事日程。

2003年3月国务院召开的西部开发工作会议上,提出了《国务院关于进一步推进西部大开发的若干意见》。按照中央的总体部署,今后西部大开发将继续抓好以下工作(主要):一是扎实推进生态建设和环境保护,认真搞好“五个结合”,即把退耕还林、退牧还草与加强基本农田建设、农村能源建设、生态移民、后续产业发展、封山禁牧舍饲等配套保障措施结合起来。二是继续加快基础设施重点工程建设,继续集中力量建设好青藏铁路、西气东输、西电东送、水利枢纽、交通干线等重大项目。三是进一步加强农业和农村基础设施建设,加快改善农民生产生活条件。发挥西部地区气候多样化和生物多样性的优势,积极发展棉花、糖料、水果、肉类、奶类、毛绒类、花卉、中药材等特色农产品及其深加工。办好乡镇企业,大力发展县域经济,加快城镇化进程,促进农村富余劳动力转移就业。四是大力调整产业结构,积极发展有特色的优势产业。积极发展能源、矿业、机械、旅游、特色农业、中药材加工等优势产业。推广应用信息技术,在有条件的地方发展高新技术产业,探索一条适合西部地区的新型工业化道路。

格尔木是西部重要的交通枢纽,也是能源原材料和生态重点建设地区之一,“十五”期间国家已经在格尔木安排了***千伏输变电线路、青藏铁路西宁至格尔木段扩能改造、格尔木至拉萨线开工建设、涩宁兰天然气管道工程、青海盐湖集团公司***万吨钾肥等重点建设项目。随着西部大开发战略的进一步实施,格尔木有条件充分利用西部开发的有利条件,在“十五”和“十一五”期间几项重大项目相继完成的基础上,利用交通基础设施和新建成项目的基础上,进一步快工业化步伐。但同时也要认识到格尔木市基础设施落后、生态环境脆弱、水资源不足、经济基础差、人才和资金短缺、技术开发能力低下和市场经济观念薄弱等问题,将成为资源开发和经济发展的重要制约因素。

3、新一轮经济快速增长带来的对资源性产品需求增长的影响

长期来看,我国市场规模巨大,劳动力供给充裕,居民储蓄率高,要素组合的比较优势明显,在人均GDP超过****美元后消费结构进入新的阶段并带动产业结构升级,工业化、城市化和市场化进程不断深入,中长期经济增长潜力十分雄厚。目前我国经济正处于新一轮上升周期,未来*-**年,仍然具有巨大的增长潜力,可以保持*-*%的年平均增长速度。预计到****年,我国经济总量将达到*万亿美元(按2000年汇率计算,下同),比2000年翻一番;到****年,我国经济总量将达到*万亿美元,相当于2000年的*倍,人均GDP达到或超过****美元,跨入上中等收入国家的门槛(按世界银行1999年最新标准,上中等收入国家的人均GDP为****-****美元)。

经济持续快速增长和经济总量的显著扩大,以及工业化和城市化进程的加速,一方面将对地区产业结构调整和扩大发展空间带来新的机遇,另一方面也必然会加大对资源和资源性产品的需求和消耗强度。据国土资源部的估算,**种战略性资源中,****年我国能够自给的只有一半,****年只有*种。我国经济发展对外部资源性产品的依赖程度将越来越高。

这对于格尔木市的经济发展、资源开发和结构性调整必将产生重要的影响。一是经济长期快速增长,将进一步扩大对能源原材料的需求,拉动能源原材料工业的发展。格尔木在盐湖资源、石油天然气资源以及多种有色金属资源储量上的优势,将极大地促进其经济发展。二是产业升级打破原有的结构平衡和供求关系,拓宽了新的增长空间。给新产业或新经济增长点的培育和扶持提供了较好的外部环境。因此,当前对于格尔木市进行资源开发和通过技术引进实现产业结构升级与经济的跳跃式发展,是一个很好的机会。

4、经济全球化和全面履行加入WTO承诺所产生的影响

“十五”以来尤其是加入WTO以后,我国的国际市场空间迅速扩大,对外贸易飞速增长,经济体系的对外开放程度不断提高,与其他国家直接的经济联系愈加紧密,跨区域合作日益受到重视。在经济全球化和加入WTO的背景下,“十一五”期间各地区经济发展将受到多方面的影响。

第一,产业体系的构建和产业结构的调整必须放在一个更加开放的背景之下。经济全球化最明显的表现就是,跨国公司担负起了国际间产业价值链的组织和实现的作用,它将世界不同经济技术发展水平的国家,用产业链的形式连接起来,以充分利用各国在产业链不同环节上的比较优势,实现整个产业链成本最小化和增加值最大化,成为在全球有效配置资源的先驱。这就要求各地区必须立足于自身的优势,打破过去所形成的相对封闭的经济体系,积极寻求产业分工和与外部经济体系的接轨。

第二,国际产业转移将带动国内的产业转移,并对各地区转变政府职能和优化投资环境提出进一步的要求。随着我国的更加开放,在经济全球化和信息技术革命浪潮继续推动发达国家加快产业结构调整和传统制造业的海外转移的背景下,国外的投资和产业向我国的转移势头将持续下去,同时,资本与技术密集程度较高的重化工业、新兴产业的部分制造环节也将加速向发展中国家转移。这在给内地发展带来更加有利的吸引外资的机会的同时,也将同时推动沿海地区的投资和产业进一步向内地转移。这就要求内陆地区要加快转变政府职能和优化投资环境,以适应开放型经济体系发展的要求。

第三,国内经济更加容易受到外部经济环境变化所带来的冲击,经济风险和潜在危机将加大。我国加入WTO是参与国际全球化进程的一个重要步骤,并做出了四个方面的承诺,即降低关税、减少和消除非关税壁垒、农业方面的承诺和服务业的开放。随着短暂的过渡期的行将结束,我国经济将面临更加激烈的国际竞争。

总体来看,在全球化不断加深的背景下,未来*-**年国际经济环境有利于我国加快经济发展,同时一些能够看清的重大风险和挑战紧紧伴随历史机遇,而不确定、不可测和不稳定因素也将层出不穷。这些变化对格尔木的影响主要集中在以下方面:一是对农业的影响。由于格尔木市的农产品目前主要用于自给,规模小,输出少,且多为特色产品。如果通过对农牧业结构的进一步调整,形成特色农业,那么,主要来自于粮食市场的竞争威胁将不会对格尔木的农业发展产生很大影响。二是对工业的影响。以钾肥为主的工业品将面临较大的竞争压力,但由于这类产品的特殊性,国家将继续采取适度保护、逐步放开的政策,因此,短期内不会形成过大压力。石油、天然气、电力由于总体上供求关系趋紧,将在长时期内处于相对短缺的位置,影响不大。三是招商引资。经济全球化和我国加入WTO对于格尔木扩大对外交流和加强招商引资工作,将更加有利。

5、新一轮经济结构升级和产业转移带来的影响

由比较优势决定的产业的跨地区转移,是发达地区保持竞争力和进行产业结构调整的需要。发达国家在继续加速向我国转移制造业的同时,服务业的转移速度也将进一步加快。我国沿海地区和东北老工业基地接纳国际产业转移的规模将进一步扩大。同时,由于沿海地区和部分区域性中心城市经济的快速发展,各类生产要素价格的不断变化,包括因可使用土地数量不断减少而导致的土地价格的不断上升以及劳动力成本的不断上涨等,还由于沿海地区和中心城市环境保护意识和环境保护标准的不断提高,沿海地区的产业将向内地和中西部地区转移,中心城市的产业将向城市周边地区和中小城镇转移。长期来看,跨地区的产业转移将不断加快。跨区域产业转移有利于建立合理的产业分工体系和优化资源配置效率,将成为实现经济结构调整和生产力合理布局的重要途径。

东南沿海发达地区土地、劳动力价格等要素成本的显著上升,将会给西部带来实质性的产业转移机遇。沿海地区要素成本上升后,企业可以有两种选择:就地升级或向外地转移。向西部转移的产业往往对当地劳动力、土地和环境容量的低成本有较强依赖。另外,境外原来准备转到沿海地区的产业,随着沿海地区要素成本的上升和基础设施供给如能源缺口的扩大,也会将目标转向西部。

在生产要素和部分产业由东向西、由中心城市向周边地区转移扩散的同时,包括高端劳动力、资本、部分产业、部分产业的高端环节(比如研发、营销和公司总部等)也将进一步由中西部地区向沿海地区转移。中心城市的积聚效应也将进一步加强。同时,东部向中西部的产业转移在近期也将主要集中在原材料加工、农副产品加工和部分高耗能产业上。中西部地区特别是西部地区的环境压力将逐步增大。

上述变化趋势从总体上有利于提高格尔木从沿海地区进行招商引资的水平,特别是有利于进一步扩大和沿海地区在盐湖资源的综合开发方面的合作。同时,在接纳东部地区产业转移的同时,要切实重视可能对环境造成的压力。

6、青藏铁路等重大交通项目建成或建设带来的影响

青藏铁路北起格尔木市,南至拉萨,全长****公里,2001年开工建设,建设工期为六年,预计2007年建成通车。青藏铁路的建成通车将对青海和西藏的发展带来重要影响,格尔木居于青藏铁路线的中间位置,也是一、二期工程的交汇点,在沿线明显具有资源密集地、重要的城市和交通通讯枢纽等一系列优势,因此,随着该铁路的建成通车,将对格尔木的发展带来重大的机遇。

第一,有利于加快盐湖资源的开发。青藏铁路一期工程(西格段)建成运营**多年来,已经成为开发柴达木盆地资源和推动青、藏两省区经济发展的主要交通线路。尽管二期工程的建设不能直接为格尔木的资源开发以及与东中部的交流带来交通方面的影响,但二期工程的建设将极大地提高国内外对格尔木的关注力和扩大格尔木的影响力。

第二,有利于促进格尔木和西藏的合作开发。西藏有丰富的矿产资源,而格尔木在电力、能源、交通、区位等方面优势明显,如果能借青藏铁路实现西藏资源在格尔木的深加工,对于格尔木经济发展将会有非常积极的意义。

第三,有利于带动格尔木交通枢纽的建设步伐。青藏铁路的建成通车将为加强新疆、青海、西藏的经济交流创造条件和提供动力,进而推动格尔木至新疆的交通线路建设步伐,也能为贯通南(新)疆经格尔木到

(四)川西的交通线路建立基础。因此,青藏铁路的建设有利于加快构建格尔木“十”字型综合交通枢纽。

第四,有利于带动格尔木旅游业的发展。青藏铁路沿线的旅游资源是世界上独一无二的,随着铁路的开通,进入西藏旅游的成本大大降低,大量的游客进入西藏观光成为可能,这同时也能带动格尔木旅游业的发展。另外,由于游客从低海拔地区直接进入高海拔的西藏需要有一个过渡和适应的中间休整,格尔木是具有这一功能的理想地带。如果能把进藏游客留在格尔木一周的时间,对格尔木的旅游、餐饮、住宿、商贸等行业将产生积极影响。

与此同时,也会产生一些新的问题。特别是在青藏铁路通车以后,原有的经过格尔木中转进入西藏的物资仓储和集散功能将逐步削弱,原先的商贸结构和规模将会逐步改变。另外,也将进一步加大青藏铁路一期西(宁)格(尔木)段的运输压力,加剧原本已经紧张的运输需求矛盾。因此,尽快推动一期的扩能改造,对于缓解格尔木资源性产品的外出压力十分紧迫。

7、消费结构升级和旅游快速发展带来的影响

近几年来,我国经济的持续快速增长带动城乡居民收入水平大幅度提高,人们的消费结构有了很大的变化。根据国际经验,在经济长期发展的历程中,人均****美元是一个非常重要的战略起点,2003年我国人均GDP****元,按官方汇率换算,达到****美元,突破****美元,它标志着我国经济开始进入一个新的发展阶段。与此同时,国内沿海地区人均GDP已经超过****美元,部分城市超过****美元。随着人们收入水平的提高和消费结构升级,随着人们闲暇时间的增多(三个长假),旅游已成为人们生活休闲的重要方式。

近年来,我国旅游业发展十分迅猛,旅游人数快速增长,旅游类型日益丰富,旅游业已经成为国民经济中增长最快的产业之一。?据预测,到****年,来华旅游入境人数预计将达到*,***~*,***万人次,国际旅游创汇将达到***~***亿美元;国内旅游人数将达到**~**亿人次,国内旅游收入将达到*万亿元人民币,届时,我国旅游业的总收入将达到*.*~*.*万亿元人民币,占GDP的比重将提高到*左右,旅游业将发展成为国家的支柱产业。据世界旅游组织预测,****年,中国将成为世界最大的旅游目的地国和第四大旅游客源国。

中国经济的持续增长和社会的全面发展,以及对外开放的逐步加深,为我国旅游业的大发展提供了一个良好的环境。可以预见,随着居民生活生平的提高,未来国内旅游在数量、规模、类型、结构方面都会有较大的提升。未来,中国旅游将保持持续高速的增长,同时,旅游者的类型结构、需求模式、消费方式、旅游观念都将发生一定的变化。随着旅游活动的普及,未来的旅游者不再愿意随波逐流、循规蹈矩,将更加重视体验、渴望参与、讲求随意、强调个性、体现自主、追求质量,休闲旅游、体育旅游、探险旅游、自然旅游、生态旅游都将成为人们的青睐。未来的旅游市场也在满足大众化服务生产的规模经济的同时,通过对个性化需求的满足来寻找新的盈利点,真正实现批量生产与量身订制的两极化。

格尔木是一个世界级旅游胜地,旅游资源十分丰富,以青藏高原世界屋脊和昆仑文化为轴心的旅游资源在世界上尤其享有声誉。随着旅游资源的开发、交通条件的改善特别是民用机场的建成通航和青藏铁路的建成通车,格尔木市旅游业的发展具有无限的前景。

(二)经济社会发展的优势条件

1、丰富的矿产资源优势

格尔木矿产资源极为富集,现已探明各种盐类、石油天然气、有色金属和非金属资源矿种**余种,有**余种储量居全国前**位,其中钾、钠、锂、镁四种矿产资源储量居全国之首。主要矿产资源潜在经济价值约**.**万亿元,占青海省矿产潜在经济价值总量的**.*,人均占有潜在价值居全国各县市之首。辖区内有七处储量大、品味高、类型全的盐湖矿床。其中氯化钾保有储量*.**亿吨,占全国总储量的**;氯化钠保有储量****亿吨,占全国总储量的**;钾矿保有储量****万吨,占全国总储量的**;氯化镁保有储量**.*亿吨,占全国总储量的**.*;锶矿保有储量****万吨,占全国总储量的**.*。市北****平方公里的察尔汗盐湖是我国最大的钾镁矿床,已探明钾盐总储量为*.*亿吨,镁盐总储量**.*亿吨,钠盐总储量**.*亿吨,总价值超过**万亿元。己探明石油地质储量*亿多吨,远景储量可达**亿吨。涩北天然气储量****亿立方米,远景储量可达****亿立方米,是我国四大天然气田之一。还拥有丰富的锑、铁、黄金、宝玉石等其他多种金属、非金属资源。

随着我国经济长期快速增长对能源原材料需求的加大,将对格尔木储量巨大的矿产资源的开发规模和深度加工提供广阔的市场机会。

特殊的交通区位条件

格尔木位于青藏高原腹地,青藏、青新、敦格三条公路干线及青藏铁路在此交汇,是连接青海、西藏、新疆和甘肃的重要交通枢纽;同时又是通向西藏的咽喉要道和大型“旱码头”,每年**以上的物资需要从这里中转。格尔木素有“兵城”和“汽车城”之说,解放军四总部、兰州军区、武警和空军在这里的团级以上驻军单位达到**多个,其中青藏兵站部所属单位**个,主要承担着西藏方向的公路运输、管道输油、通信及通信线路保护三大任务。在公路运输方面,担负着驻藏部队**以上的各类物资供应;在管线输油方面,每年通过输油管道进藏的油料达**万吨左右,占西藏军地用油的**以上;在通信方面,担负着国务院、中央军委至西藏的国防一号线的保障及维护、格尔木至敦煌的军线畅通和格尔木到北京、拉萨、武汉的卫星通讯联络等重要任务。我国西南边防线的军需物资基本上依靠这里中转输送,使格尔木成为巩固西南边防的重要后勤保障基地。因此,格尔木在国家政治稳定、军事和国防安全方面具有重要的战略地位。

随着国家深入实施西部大开发战略和青藏铁路在2007年建成通车,将极大地促进西藏、青海加快发展,也会进一步推动新疆到格尔木的通道建设,加上已经立项的敦(煌)—格(尔木)铁路的建设,“十一五”期间将初步形成连接青藏甘新的交通骨干网络,格尔木的交通条件将进一步改善,交通枢纽的功能将得以加强,四省区的经济交流也将进一步加强,这都有利于强化格尔木的交通区位优势。

3、良好的特色产业基础

近年来,随着对盐湖资源和石油天然气资源的开发利用,格尔木已初步形成了以盐化工和石油天然气化工为主导的工业框架和基础。“十五”期间,百万吨钾肥项目建成投产,花格输油管线复线投入使用,中信国安东台项目已经成功生产出硫酸钾镁肥、碳酸锂、硼酸等产品;格尔木炼油厂**万吨甲醇项目已经开工建设;青海盐湖提锂及综合利用产业化示范项目已完成工业试验、引气、引水、拉电等工程;格尔木河径流梯级电站开发项目前期工作顺利进行;内蒙古庆华集团铁矿采选项目、盐湖集团**万吨聚氯乙烯项目、*万吨氢氧化钾项目、格尔木藏格钾肥有限公司**万吨甲醇项目、青海万立高能有限公司**万千瓦天然气电站项目、青海力科农林开发公司***万吨花青素开发项目、翰海企业集团**万吨氯化钾项目等正在积极筹建。目前,全市已形成***万吨的钾肥生产能力和***万吨的炼油能力。与此同时,电力、建材、有色冶金、医药、食品等也快速发展。上述项目的建设为格尔木提供了新的产业支点,也标志着格尔木的工业发展正在进入一个快速发展的新阶段,这无疑为“十一五”经济的迅速崛起奠定了重要的基础。

另外,格尔木商贸及物资流通业发展迅速,青、新、甘、藏及川、陕、宁夏等地的工业品、农牧产品在这里集散,成交规模迅速扩大。资源富集、区位优越、交通便利、基础条件较好的格尔木市,现已成为西北内陆腹地的一个重要商流中心和信息交流中心。

4、独特的旅游资源潜力

格尔木地处世界“第三级”的青藏高原腹地、“聚宝盆”柴达木盆地的中南部,是昆仑融雪冲击形成的绿洲地带,境内旅游资源富集,地质构造复杂奇特,地貌景观自然天成,高原风光特中见奇,生态、生物资源类多珍稀。拥有世界第二大盐湖——察尔汗盐湖、中国第一江——长江发源地和东方奥林匹司山——昆仑山以及著名的藏羚羊保护区——可可西里自然保护区,在全国十大类、**种基本类型旅游资源中,格尔木占八大类,拥有**种,占全国基本类型的**。具有“天然聚宝盆”、“高原动植物王国”、“高原特色旅游城”等美誉。2001年格尔木市成为国家级AAAA旅游风景区,2004年被授予“中国优秀旅游城市”称号。目前已经初步形成格尔木旅游中心枢纽区、盐湖工业旅游区、昆仑文化旅游区、玉珠峰登山旅游区、长江源头生态探险旅游区等各具特色的功能性多样化旅游体系。围绕青藏高原和昆仑文化,目前已开发的世界屋脊汽车探险游、马可波罗探险游、南丝绸之路旅游线、昆仑山道教寻祖游、昆仑山国际狩猎游等特色旅游项目正在吸引越来越多的游客,各拉丹东、万丈盐桥、长江源头考察、高原野生动植物考察、冰川冻土、雅丹地貌以及高原民族风情等旅游资源正在引起游客的日益关注。积极开发旅游资源、大力发展旅游业,对于形成格尔木发展的一个新经济增长点,并带动关联产业的发展和加强格尔木与国内外的交流合作具有重要意义。

(三)经济社会发展的不利因素

1、远离市场

格尔木深居西部内陆,与沿海地区的平均运距超过****公里,与周边临近的中心城市西宁、兰州、拉萨、乌鲁木齐的运距平均也在****公里以上,周边地区大多为高原、荒漠和戈壁,经济发展落后。储量巨大的盐湖资源的开发主要服务于广大的内陆和沿海地区,远离市场增加了产品的在途时间和运输成本,信息获取和交流也比较困难,人力资源的引进也受到影响。

2、人才短缺

受历史及地理气候等条件的制约,格尔木的人力资源严重不足。市民受教育程度较低,大专及以上学历教育的人口比重小,仅占全市人口的约*。初中及以下人口占到全部人口的**以上。目前,全市共有各类专业技术人员****人,其中高级**人,中级***人,初级****人,专业技术人员在全市人口中的比例为***人/万人。和“十五”初期相比较,人才短缺的问题没有明显改善。明显存在科研机构数量少,科技人员素质较低,科研投入不足,干部及各类技术和管理人才缺乏,与外地的产学研联合少,人才引进困难等问题。人才短缺进一步影响了产业发展的科研能力,制约了盐湖资源综合开发利用水平的提高。

交通瓶颈

作为连接青海、西藏、新疆、甘肃的交通要塞和我国西部的交通枢纽,青藏、青新、格敦公路在这里交汇,伴随着青藏铁路二期的建设和格尔木机场改扩建工程的完成并交付使用,格尔木的交通条件有了很大的改善。但目前仍然明显存在公路骨干通道通达性差、路网密度小,通行能力差,公路里程少、技术等级低等问题,东西向出省通道不畅、连接资源开发地、旅游景点、乡村至市区的交通薄弱等问题比较突出,已经成为制约资源开发、经济和城乡协调发展的重要瓶颈。铁路运输供求矛盾也比较突出,由于格尔木的运输结构以原材料和初级产品的输出为主,输出需求大于输入需求,导致铁路排空困难,货运车辆供给偏紧。随着青藏铁路二期的建成通车,对一期西格段的通过能力将形成压力。

生态压力

格尔木处于我国自然生态脆弱带,受自然地理和气候条件等因素的影响,生态环境形势较为严峻。目前,在土地开发、草原植被保护、水资源利用、绿化及荒漠治理、防风固沙等方面都面临很大的困难。西部大开发以来,通过实施退耕还林(草)、天然林保护、三北防护林、城市防护林四大工程为重点的生态环境建设,生态环境状况出现了局部好转的明显成效。但是,目前格尔木的生态环境问题仍很突出。植被稀少,景观单一,缺少生态屏障;荒漠化、土壤盐渍化等土质退化现象以及草原退化、生物多样性减少等现象严重;水资源贫乏,水生态失调,河流断流、湖泊枯竭呈现普遍加重趋势。如何在西部大开发战略的实施过程中,处理好资源开发和经济建设与生态环境保护的关系,实现人与自然的协调发展,是关系到格尔木可持续发展的重要环节。

二、格尔木市“十一五”时期经济社会发展的指导思想、目标与战略

(一)城市功能定位:“两大枢纽、三个中心”

根据格尔木市区位地理条件、资源优势和社会经济发展状况,按照国家西部大开发战略的总体部署和国内外经济社会的发展变化趋势,在“十一五”及其以后一段较长的历史时期,格尔木的城市功能定位应当是:建设成为西部大开发的重要经济增长点,国家安全战略的重要基地,连接西藏与内地的咽喉要道和物流枢纽,西部重要的区域性中心城市以及国家江河源头生态保护与建设的大本营。具体体现为要建设成为“两大枢纽、三个中心”:区域交通枢纽和信息通信枢纽,物流中心、资源加工转换中心、高原特色旅游中心。建设成为西北重要的现代化区域中心城市。实现这一目的,必须坚持正确的指导原则,制定切实可行的发展战略和发展目标。

(二)指导思想

以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和新的科学发展观为指导,全面贯彻十六大、十六届三中全会精神和中央、省和州的部署,以发展为第一要务,以全面建设小康社会为根本目标,按照统筹城乡发展、富民兴县、市场导向、开放带动和可持续发展的要求,坚持解放思想,实事求是,因地制宜,抢抓机遇,全民创业,开拓进取的原则,以农民增收、财政增长为主要目标,以机制创新、体制创新和科技创新为动力,以对外开放、招商引资和激活民间资本为突破口,以产业结构调整为主线,以工业化、农业产业化和城镇化为重点,坚持并深入实施“工业强市、开放兴市、特色富市、协调立市”的发展战略,放手发展非公有制经济,着力提升劳务经济,积极培育优势产业和特色经济,全力打造“两大枢纽、三个中心”,全面构建盐湖化工、石油天然气化工、商贸及物资流通业三大支柱产业,积极培育有色黑色金属冶炼与加工业、特色农业和高原旅游业,促进经济社会快速、健康、协调发展。

(三)基本原则

实现上述目标,在具体工作中必须坚持以下基本原则:

1、市场导向、规划统领

在市场经济条件下,发展经济必须遵循市场经济规律,充分发挥市场机制在资源配置中的基础性作用。各级党委、政府和领导干部,要加强对市场经济知识的学习,深入研究市场经济规律,善于运用市场经济的原则、方法和手段来谋划经济发展,特别是对项目和资金,要更多地依靠市场,从市场中找办法、寻出路、求发展。同时,要充分发挥人民群众的力量,集思广益,寻找出路,形成并不断完善发展思路,统一思想,制定正确的具有前瞻性的整体战略和规划,集中力量,贯彻实施,以规划统领全市经济社会的发展。

2、夯实基础、优化环境

西部地区基础设施相对落后,严重制约经济社会的发展,尤其是格尔木作为新兴的工业城市,这个问题显得尤为突出。优先加大基础设施建设是各项事业发展的前提和保障。要进一步改善交通、通讯等基础设施建设力度,加大改善生态环境。同时,要重视对软环境的建设,构建适宜于经济社会发展的的良好环境条件。

3、坚持改革、扩大开放

要针对缺乏现代经济发展必不可少的人才、技术、经营管理经验和制度创新环境,必须以制度创新为突破口,不断加快改革开放步伐。通过进一步推进包括行政管理体制、财税等经济社会各个领域的改革,加强体制创新和制度建设,为经济发展不断注入新的动力。同时,要充分利用国内外两个市场、两种资源,在更大范围内优化配置资源,开拓市场,拓宽发展空间。要抢抓机遇,深入实施开放带动战略,加大招商引资力度,拓宽招商引资领域,改进招商引资方式,提高招商引资效果,把引进国内外资金、技术、人才、管理经验与开发本地优势资源结合起来,把激活“内力”与借助“外力”结合起来,全力促进经济发展。

4、发挥优势、突出重点

要重在突出个性,形成特色。实践证明,坚持一切从实际出发,因地制宜,扬长避短,发挥优势,打造特色产业和产品,发展特色经济,是加快经济发展的重要保证。要依托资源优势,做好资源的综合开发、延长产业链、提高产品附加值。,要破除“大而全、小而全”的旧理念,树立“不求其多,但求其特”、“不求其全,但求其精”的新理念,选准发展方向,把有限的资源用在刀刃上,形成自己的特色,使特色经济产业化、规模化、品牌化,上规模、上档次、出效益。

5、以人为本、富民强市

富民是发展经济的根本出发点和落脚点;强市是发展经济的必然要求和富民的后盾。富民必须强市,强市旨在富民。加快经济发展,必须坚持富民为本、强市为基,既努力扩大经济总量、促进财政增收、增强综合实力,又千方百计增加城乡居民收入,提高人们的物质文化生活水平,实现富民与强市的统一。只有这样,才能让人民群众更多地享受到经济发展的实惠,激发加快发展的积极性。因此,在实际工作中,包括思路的确定,措施的落实,工作的摆布,政绩的考核,都必须把富民与强市统一起来。同时,以人为本也强调发展经济不能以浪费资源、牺牲环境为代价。要坚持经济和社会,经济与人口、资源、环境的协调发展,积极探索“低投入、低消耗、低污染、高效益”的可持续发展模式,将发展县域经济与保护生态、保护环境有机结合起来,致力于创造有利于人民生活、学习、工作和创业的社会环境,促进人的全面健康发展。

6、统筹城乡、协调发展

统筹城乡发展是树立和落实科学发展现的要求,是消除城乡二元结构,从根本上解决“三农”问题,促进城乡协调发展的必然选择。只强调城市发展而忽视乡村发展,势必拉大城乡差距,结果城.市也难以发展,最终影响整个发展全局。因此,必须坚持城乡“一盘棋”思想,既重视城市发展,又关注乡村发展,对城乡经济社会发展实行统一规划、一同实施,着力解决制约城乡统筹发展的体制性障碍和结构性矛盾,从根本上消除城乡二元结构,促进城乡协调发展。

(四)总体目标

根据党中央国务院西部大开发和我国现代化建设三步走的战略部署,按照省、州委关于加快资源开发步伐,将格尔木建设成为带动青海省经济发展的增长极的战略定位,在“十五”发展的基础上,“十一五”期间争取有一个较快的发展,使整体经济实力和人民生活水平有一个较大的提高。

“十一五”期间经济和社会发展的总体目标是:到****年,基础设施和生态状况有了较大改善,骨干交通网初步形成,大规模资源开发的环境和条件基本具备,经济结构进一步优化,特色经济和支柱产业形成优势,市场竞争力增强,经济效益改善,经济总量扩大,城市功能进一步完善,人民生活水平有较大提高。

——GDP年均增长**,力争达到**。“十一五”末按2004年价格力争突破***亿元。

——其中第一产业年均增长*.*。力争达到*;第二产业年均增长**,力争达到**;第三产业增长**,力争达到**。三次产业增加值比例基本保持在*.**:**.**:**.**的水平。

——全社会固定增产投资*年完成***亿元,其中地方(市为投资主体)完成**亿元。

——财政收入年均增长**左右,力争“十一五”末突破**亿元。地方财政一般性预算收入年均增长**,力争“十一五”末突破*亿元。

——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和农牧民人均纯收入年均分别增长**和**以上,达到*****元和****元以上。

——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增长**左右。

——城镇登记失业率控制在*以内,城镇社会保障覆盖面达到**以上,农牧区社会保障覆盖面达到**以上。

——人口自然增长率控制在*‰以内。

——城市建成区绿化覆盖率达到**以上。

在全面完成“十一五”规划的基础上,再经过五年的努力,到****年,初步形成比较完善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经济增长方式发生根本性转变,经济增长的质量和效益得到明显改善,全市经济和社会发展主要人均指标在全省名列前茅,大部分地区人民生活水平达到宽裕型小康,劳动者素质、科技创新能力、城市化水平、产业结构层次进一步提高,基础设施条件、经营环境、生活环境、生态环境进一步改善,国民经济信息化登上新的台阶,在全省经济发展中切实担当起领头羊的角色。

(五)战略思路

1、壮大产业集群,培育经济增长的内在动力,以工业化为主体带动经济社会快速发展。

格尔木是一座典型的依托优势资源开发的新兴工业城市,经济发展必须依托于资源开发,通过扩大工业经济规模和延长产业链,形成资源型开发加工产业体系,才能带动相关产业的形成和经济社会发展。产业发展的内在动力来源于建立既有关联、又有差异,既有竞争、又有合作的竞合式产业集群。要继续围绕工业结构升级和做大做强优势产业的要求,突出石油天然气工业、盐湖工业在产业结构中的重要地位,将建设青藏高原现代石化基地、提高盐湖资源综合利用水平摆在工业发展的首要位置;依托优势资源,以大规模高起点综合利用为主攻方向,充分发挥大型骨干企业的作用,同时,多渠道引入关联企业参与专业化分工和展开竞争,培育并发挥产业集群优势,推进资源精深加工和综合利用,提高产品的科技含量和附加值,进一步壮大工业基础,带动全市经济社会的发展。

2、优化发展环境,构建经济增长的基础条件,以交通、生态建设和完善城市功能为基础促进工业经济发展。

格尔木的能矿资源、交通基础设施、自然地理和城乡发展条件决定了未来较长时期内必须坚持以完善城市功能为中心,以矿产资源开发为支撑,以沟通区际联系的运输通道为纽带,以改善生态环境为保障,为吸引外来投资和促进资源开发创造条件。为此,要继续大力加强基础设施建设,坚持改善生态环境质量,进一步增强城市功能和提升城市的形象,改善生产生活条件。

3、增加居民收入,提高经济发展的受益程度,以培育特色经济和调整经济结构为手段改善居民生活水平。

针对居民人均收入和人均GDP水平不协调的经济结构状况,坚持以人为本和统筹城乡发展的理念,将增加居民收入和调整经济结构结合起来,紧紧围绕农牧业增效、农牧民增收目标,加强农村基础设施建设,推进农业结构调整,大力发展特色农牧业,推进农牧业的产业化进程。加大对农牧民的培训力度,全面提高农牧区劳动力的竞争力,依托城市和二三产业的发展,转移农牧区富余劳动力,拓宽农民增收途径。要大力帮助农牧民改善生产生活条件,以逐步缩小城乡经济社会事业发展的差距。同时,工业结构调整和服务业的发展要进一步重视鼓励民间投资、促进中小型民营企业的发展和增加就业。

四、格尔木市“十一五”时期经济社会发展的重点

综观格尔木的资源潜力、现实基础和国内外宏观环境条件,在“十一五”及今后一段较长的时期,外部环境和内部条件总体上有利于格尔木的发展,格尔木将进入第二产业快速发展,工业规模迅速扩大,并带动城市建设、服务业和农牧业的结构调整。应当继续依托资源优势和骨干企业,做大做强盐湖化工、石油天然气化工两大产业集群,加快开发黑色及有色金属采选加工业,着力发展商贸及物资流通业,积极培育特色农牧业和高原旅游业。切实加强第一产业,大力发展第二产业,积极拓展第三产业,促进全市经济结构的整体优化。围绕资源开发,继续加强基础设施建设,着力构建“十字”型骨干交通网络,扩大外输通道能力,建立并提高市区至各重要项目和乡村的通达能力。按照“五个统筹”的科学发展观,进一步加大生态环境建设和保护力度,坚持巩固并积极推进重点生态工程项目的实施。高度重视社会事业的发展,进一步提高居民收入,建立和完善社会保障体系,促进城乡协调发展。

(一)产业发展

1、盐湖化工和石油天然气化工

盐湖资源和石油天然气资源是格尔木经济发展最重要的两大物质基础,在“十一五”乃至今后一段较长的时期内,发展盐湖化工和石油天然气化工都将是格尔木经济发展的着眼点和立足之所在。针对目前工业基础薄弱、技术装备落后、建设资金短缺、初级产品占主导地位、综合开发利用能力不足等问题,在“十一五”期间,必须加快经济结构调整,注重速度、结构、质量、效益的统一。要瞄准重点,抓住关键,大力实施工业强市战略,进一步转变经济增长方式,着力培育产业集群,推动产业优化升级,推进新型工业化进程,逐步形成以盐湖化工和石油天然气化工为主体,其他多种资源开采和加工为特色的工业经济体系。

第一,加大资源开发力度,延伸产业链,培育产业集群。一要进一步强化对资源开发的规划与管理。做好盐湖资源的勘探、勘察工作,加大矿产资源勘探力度,扩大商业性勘查和开发,为大规模开发提供后续资源,通过统筹安排和实行保护性开采,做到持续利用。二要加快资源开发步伐,促进盐湖化工、石油天然气化工两大产业集群的形成和发展。以发展基础化工为重点,加快建设盐湖化工产业基地和青藏高原现代油气化工基地的步伐。加快优势资源转换能力,提高综合利用水平,引导和支持石油天然气化工向轻工产业、电力产业和新型材料延伸,大力发展油气化工产品;提高盐湖化工综合开发利用水平,重点发展钾、镁、锂等系列产品,延伸产业链,围绕青海油田**万吨甲醇、**万千瓦燃气电站、盐湖综合利用项目、青海锂业公司盐湖提锂及综合利用产业化示范项目、西部化工无水氯化镁及金属镁、天然气—盐化工项目、天浩公司**万吨甲醇、中信国安碳酸锂综合开发、藏格钾肥**万吨优质氯化钾、等项目,扎实做好协调服务工作,促其早日开工,早日建成投产。石油化工要支持格尔木炼油厂实现扩建到***X***t/a,利用天然气建设**X***t/a合成氨,***X***t/a尿素项目,利用现有甲醇装置发展醋酸,建设**X***t/a醋酸装置等。三要加大科技投入,加强科技攻关,逐步提高资源的深加工程度和综合开发利用水平。

第二,推动石油天然气盐化工联合发展。石油天然气化工要向油气一体化、多元化发展,通过深加工和精细加工,使产品上规模、上水平、上档次,全面提升企业的综合效益。石油加工逐步向化工转变,并与盐湖资源开发相结合,使之相互补充、有机融合,建立独具特色的石油天然气盐化工联合体,促进石油天然气化工与盐湖化工的共同发展,全力支持天然气——盐化一体化基地项目建设。

第三,加快培育大企业、大集团。要紧紧围绕钾肥、花青素、碳酸锂、甲醇、镁产品及铁矿开发等一批重大工业项目的生产建设,着力解决企业在开发建设中遇到的困难和问题,集中力量扶优、扶强,力争用*—*年时间,将这些企业培育成主业突出、核心竞争力强、规模效益好的大企业、大集团。积极实施名牌战略,支持企业大力开发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关键技术和专利产品,创造出更多的名牌产品和驰名商标,增强企业及其产品在国内、国际市场的竞争力。坚持不懈地抓紧抓好优势支柱产业的重大技术改造,全面提升工业水平。对科技含量高、市场前景好、发展潜力大的产品和项目,要制定具体措施,给予重点扶持。

2、黑色及有色金属采选加工业

格尔木金属矿产、非金属矿产、贵金属矿产储量巨大。铁矿是格尔木市的优势资源之一,总储量占全省的五分之三,而且品位较高。市西***公里处野马泉及其周围地区,铁矿分布比较密集,较大的有肯德可克、野马泉、群力等,另外还有长山、金红山、那东等地的金、铜矿点。唐古拉山地区的八字错铁矿、小唐古拉铁矿等,品位都在**以上,据估算其储量各有数千万吨,多金属储量也很大。当曲铁矿含矿带约**.*公厘,系高炉富矿,估计储量超过*亿吨。磁铁山铁矿储量近****万吨。道班沟铁矿储量约*.*万吨。另外,还有大量的铁矿的伴生矿,如铜、铅、锌、锑、锡、银等都有一定的储量。我国正处在快速工业化和城市化的过程中,对钢铁和各种有色金属资源等有很大的需求。因此,要大力发展黑色及有色金属采选加工业,力争在“十一五”期间形成位居盐湖化工和石油天然气化工之后的第三大产业,并在采选加工的基础上,延伸发展新材料。

第一,争取国家支持,加大昆仑山脉地质找矿力度,提高有色、稀有、黑色金属资源的探明储量。

第二,做好招商引资工作,加快对以肯德可克地区为中心,连带野马泉、尕林格等地的铁、铅锌铜、金、钴等金属矿群的开发。

第三,围绕庆华集团投资开发乌图美仁乡肯德可克铁矿和西宁市钢铁集团矿冶科技股份有限公司投资开发大格勒乡东磁铁矿等一批重点项目,做好配套服务工作。

第四,进一步调整有色金属工业结构,积极发展新材料,延伸产业链,提高附加值。

3、特色农牧业

增加农牧民收入,解决“三农”问题既是重大的经济问题,也是重大的政治问题。必须坚持不懈地落实统筹城乡发展的方针,坚持“围绕城市做文章,依靠市场求发展”的思路,以提高农牧民收入为目标,加大农牧业投入,加大农牧业结构调整力度,走高产、优质、高效产业化发展的路子,千方百计改善农牧民生产条件,通过“多予、少取、放活”,千方百计增加农牧民收入,切实把促进农牧业发展和增加农牧民收入的各项政策落到实处。

第一,积极推进农牧业结构调整。充分利用独特的地理环境和气候条件,按照适应市场、突出特色、发挥优势、结合城市消费需求的原则,进一步控制粮食种植面积,加大油菜、蔬菜等经济作物的种植面积,建立适度规模的经济林带和苗圃基地,逐步形成以经济作物为主的种植结构。要以蔬菜种植为突破口,组织实施好日光节能温室、蔬菜基地等项目,加大紫皮大蒜、莴笋、马铃薯、油料的种植面积,提高经济作物的比重。要调整农牧区所有制结构,逐步培育出一批小规模、大群体,小产品、大市场的特色产业群。积极调整养殖业结构,稳步发展草原畜牧业。要在市郊、郭勒木德乡、乌图美仁乡小灶火管区,建设适度规模的羊猪场、养鸡场以及其他专业养殖基地,在牧区建设高原毛肉兼半细毛养殖基地;在农牧区积极发展家庭养殖业和饲料加工业,大力发展“牧繁农育”,促进农村和牧区经济共同发展;依托水域资源,积极发展水产养殖,实现农、林、牧、渔业全面发展。要坚持立草为业、合理利用天然草场、搞好鼠害防治工作,加强草原“四配套”建设,提高抵御自然灾害的能力,走建设养畜的炉子。认真实施唐古拉山乡以草定畜和生态移民工程,促进传统畜牧业生产方式的转变。要进一步加大优良畜种的引进,调整畜种结构,广泛推广养殖技术。

第二,大力推进农牧业产业化经营。要进一步抓好规模化和专业化农副产品生产基地的建设,实施以格尔木农场和城郊为主的蔬菜生产基地、大格勒乡大蒜和青稞生产基地、乌图美仁乡小灶火洋芋生产基地、格尔木农场为主的反季节蔬菜生产基地、唐古拉乡白藏羊选育等基地建设。继续抓好农畜产品储存和市场流通体系建设,加大对农牧业示范户和龙头企业的扶持力度,积极培养致富带头人。抓紧建成郭勒木德乡蔬菜批发市场等一批农畜产品专业市场,拓宽农畜产品销售渠道。大力发展和规范订单农牧业,鼓励发展“公司 农(牧)户”的经营模式,实现农牧业规模化和产业化经营,增加农牧民收入。按照民办、民管、民受益的原则,以发展都市型农业为重点,做好休闲农业、农业旅游产品的开发等工作。

第三,加强农牧区基础设施建设。农牧业的发展首先要进一步加强农牧区生态环境建设。在管理好万亩造林工程和乡村防护林的基础上,要继续组织实施好草原灌溉种草和封滩育林工程。要积极向国家有关部门争取十万亩防治荒漠化工程项目在格尔木的全面实施。要加强草原建设,建好定居点和围栏草场,积极开发缺水草场,巩固和扩大人工草场,以建立稳固的饲草饲料基地。其次要坚持兴修水利,加强灌区管理。要完善现有水利设施,搞好水利配套工程,实行计划用水和节约用水,改善灌溉方法,积极防止土壤次生盐渍化。同时,要深入推进为民办实事工作,增加投资、充实内容、扩大范围。重点推进以“六小工程”为重点的农牧区基础设施建设,扩大日光节能温室、菜畜两用暖棚的建设数量,完成唐古拉山乡牧民以草定畜配套设施和草原灭鼠、郭勒木德乡宝库村奶牛养殖基地、杂交油菜制种项目及生态移民后续项目,实施整村推进扶贫项目,建设好人畜饮水工程。加强农业综合开发,加快中低产田改造。组织实施东西干渠续建配套与节水工程。争取早日开工建设乡级卫生院、司法所、派出所等项目。大力发展劳务经济,把提高农牧民素质作为劳务输出的基础性工作来抓,努力扩大输出规模,提高务工收入水平。进一步加强对农牧民职业的技能培训,鼓励劳务输出。认真解决农民工工资拖欠等问题,切实保障农民工的合法权益。

第四,要加大对农牧业的科技投入,加强科技成果的推广应用,提高农牧业的科技含量。充分发挥科技人员的作用,加强对农牧民的科技培训,大力推广高产优质新品种,支持格尔木农场建成柴达木农牧业高新技术示范区、原种场、工厂化蔬菜育苗中心等项目。

4、商贸流通业

商贸流通业是国民经济的先导产业和支柱产业,是反映一个城市经济发展和社会繁荣的窗口。要按照建设现代物流中心的定位,充分发挥格尔木地处青藏高原腹地、“通衢四省”和连接西藏与内地交通要道等区位、交通条件,围绕青藏铁路建成通车做文章,将商贸及物资流通业作为发展第三产业的重要依托和城市经济发展的重要支柱大力发展。要以调整布局、整合资源、规范管理、完善功能、提高辐射力为发展思路,“建设大市场,形成大流通、发展大商贸”,将物资储运、资源开发与对外商贸交流以及满足区域性商贸活动的需要作为着眼点,重点加强市场的规划、建设与管理,积极培育形成一批专业化市场,进一步强化商贸及物资流通业的辐射功能。

第一,加强商贸流通市场的规划建设。要紧密围绕资源开发和工业发展,整合现有资源,合理规划布局,加快盐化产品、石化产品、建材、机械、汽车修配、粮油、农副土特产品、蔬菜、饲料等一批专业市场的规划建设。

第二,推进城市商贸流通业的功能分区建设。要按照建立城市综合商业中心,社区综合商业中心,休闲、娱乐、观光、餐饮等消费性特色商业街,商品交易市场、物流园区和专业性生产资料市场等生产性服务业聚集区等功能分区,促进商贸流通业的合理布局,提高聚集功能。

第三,促进商贸流通业的结构优化。加大对商贸流通、餐饮娱乐等传统服务业改造力度,大力引进和创新业态,推行连锁经营、仓储超市、物流配送、代理制、电子商务等组织形式和服务方式,形成布局合理、结构优化、服务优质、有较强竞争力的大流通、大贸易格局。加快引进和培育一批区域性商贸企业,以大中型商业企业为依托,大力发展以连锁便利店和连锁超市为主要形式的规范化连锁商业,拓展经营领域,促进服务业加速发展和结构升级。

第四,加快推进商业信息化进程,提高电子商务应用水平。商贸业信息化与电子商务应用是城市国民经济与社会发展信息化的组成部分,是格尔木市流通现代化的重要推动力与重要标志。要推动各大商贸企业计算机技术应用水平。推动实施建立商贸信息平台、计算机联网、信息资源共享等工程,加快推进商贸业信息化进程,使格尔木市商贸业成为信息基础设备完善、信息资源丰富、信息服务便捷、电子商务活跃的朝阳产业,提高格尔木市商贸流通业的现代化水平。

第五,加快国有商贸业的改制步伐,大力发展非公有制商贸业。鼓励非公有制企业参与对国有商贸企业的重组、改制和改造,引导非公有制商贸企业上规模、上水平,提高经济实力。

5、高原旅游业

以获得国家*A级旅游景区和“中国优秀旅游城市”殊荣为契机,适应国内消费结构升级和旅游业市场规模扩大带来的需求变化,抓住青藏铁路二期建成通车的重大机遇,做好旅游规划、开发与运营,夯实基础,创建品牌,改善环境,强化功能,优化城市环境,积极发展具有高原特色的旅游业,进一步提高旅游业在格尔木经济中的地位和带动作用,促进旅游业成为新的经济增长点。

第一,要科学编制和认真实施《格尔木市旅游业发展“十一五”规划》,加强整体开发理念的设计、策划,进一步明确旅游业发展的定位与阶段性目标和任务。

第二,积极倡导“全市办旅游,全民参与办旅游”,调动全市各行业的积极性,动员形成全市全社会办旅游的新格局,树立格尔木高原特色旅游城市的形象,继续做好“创优”工程,努力争创“中国最佳优秀旅游城市”,继续办好“中国盐湖城暨昆仑文化旅游节”等活动,提高格尔木旅游业的整体形象。

第三,加快旅游资源和重点景区的开发建设,加快旅游业基础设施建设。要按照打造“青藏铁路沿线顶级旅游带”的总体设想,以线串点,以线成带,逐步实施格尔木盐湖工业旅游区、胡杨林沙漠休闲度假区、昆仑文化碑林景区、昆仑道教自然文化景区、西王母瑶池景区以及高原生态和动植物景区等的开发建设。加快景区道路等基础设施建设,提高景区通达能力,加强景区组合、线路设计和衔接。

第四,做好策划宣传和协调工作,启动并实施提高旅客进藏身体适应性的“格尔木自然体检”计划,做好与西藏旅游的衔接工作。

第五,进一步提高宾馆饭店、餐饮娱乐和交通工具等配套设施的档次与服务规模,加强对旅游队伍的培训教育,改善服务质量。加强与周边地区的协作,积极发展过境旅游;加强与发达地区的合作,扩大融资渠道,共同开发旅游资源,联合创办旅游项目。加强旅游纪念产品的设计开发,形成丰富的特色旅游纪念产品。

第六,要充分利用各种传媒手段和招商引资各种涉外机会,加大旅游产品的宣传促销力度,扩大各景点的知名度,改善各景点“藏于深闺人未知”的局面。在市场开拓战略上要立足省州,拓展思路,放开眼界,想方设法到经济相对发达的珠江三角洲,长江三角洲和京津鲁地区寻求客源,并在主要客源区设立窗口或专线。

(二)基础设施建设

按照建设现代西部交通枢纽和信息通信枢纽的目标,以提升城市化水平和缓解交通“瓶颈”为重点,进一步加快基础设施建设步伐,组织实施好交通骨干通道、城市道路、小街小巷、乡村道路等一批道路项目;积极争取并协助国道、铁路、电力等重要基础设施的扩能改造工程建设;围绕重点资源开发地区,加快矿区公路、电力、供水等基础设施建设步伐。不断改善投资环境,增强经济发展后劲。

第一,加强公路网络建设。格芒公路是格尔木十字形公路运输网络框架连通西部的重要骨干公路,沿线资源开发潜力巨大,目前该线路路况较差,病害严重,已不能满足日益增长的运输需求。要作为“十一五”交通重点项目,力争早日开工建设。肯得柯克铁矿储量大,品位高,极具开采价值,2004年一期可开采量达***万吨,开采量将逐年增加,目前铁矿经浮选后外运冶炼,运输量大,目前格芒公路——肯得柯克铁矿公路为简易公路,应与格芒公路配套建设,为铁矿开发和冶金工业发展提供便利的交通条件。要配合东、西台吉乃尔盐湖资源的开发,建设格茫公路——东、西台吉乃尔湖公路和达布逊——里坪公路。配合察尔汗盐湖资源开发建设察尔汗盐湖湖区公路。适应青藏两省(区)经济快速发展和青藏铁路开工建设、格尔木国境车辆增长迅速的现状,改造青藏公路(国道***线)国境段公路(天山路),同时为促进南城新区开发创造条件。为推动野牛沟至西王母瑶池沿线旅游资源开发和温泉水库旅游景点建设,要规划建设野牛沟、温泉水库等旅游公路。同时,要加快建设乡村公路,解决各乡交通不畅的问题。要重点建设唐古拉山乡、乌图美仁乡至格尔木市区的公路。

第二,积极做好青藏铁路宁格段扩能改造、***国道改建、***双回路输电线路、东西台矿区支线铁路、敦格铁路等项目的前期协调服务工作,争取早日启动。

第三,主动联系、积极申报,力争格尔木机场新增航线工作取得实质性进展。

第四,把水资源的优化配置和集约利用摆在突出位置,加强水利骨干工程建设,实施好格尔木河梯级电站项目建设。实施好人畜饮水、灌区配套、节水改造等工程,争取开工建设城市防洪工程。

(三)生态环境保护

要针对生态环境脆弱,极易破坏且难以恢复的特点,将加强生态环境保护与建设作为格尔木长期发展的重大问题,深入持久地开展植树造林、水土保持、防沙治沙、草原治理工作,坚定不移地推进天然林保护、三北防护林四期绿化、封滩育林、城市环境综合整治、矿区污染治理、农牧区能源建设等生态工程,把生态移民与推进小城镇建设、扶贫开发、农业综合开发等结合起来,实现全市可持续发展水平和能力不断提高。

第一,牢固树立经济社会环境协调发展的理念,加强对生态环境的保护与建设。生态环境的保护与建设是政府必须加大投入力度的基础性工程,也同时是改善发展环境和建立可持续发展能力的基础性产业。因此,格尔木在“十一五”及今后一段较长的时期,要将改善生态环境,加强环境保护,防治环境污染放在突出的位置。坚持环境保护和经济社会协调发展,预防为主、防治结合,保护与防治并重、重点突出生态保护的原则,加强对生态环境保护的规划与投入力度。

第二,加大实施一批生态环境保护和建设工程。要多种渠道积极争取国家、省环保局、省林业局等上级政府部门和相关国际组织在生态建设、污染治理等方面的项目、政策和资金支持。继续抓好柴达木**万亩荒漠化土地生态治理及产业示范基地、天然草场保护工程、三江源高原草原草甸保护工程、万亩义务植树基地、胡杨林保护等项目的立项和建设工作。做好格尔木市医疗和危险固体废弃物处置中心、罗布麻和麻黄省级自然保护区建设项目的可行性研究,力争尽快立项实施。

第三,采取多种措施对生态环境进行综合治理。协助省州抓紧治理盐湖污染,防止对资源的浪费和破坏;大力开展植树造林,退耕还林还草,防治鼠害,禁止过度放牧,保护草原,加快农村防护林网和城市园林化建设;严格控制对土地资源的不合理开发,积极恢复被破坏植被,在生态脆弱地区和重点生态地区设立自然保护区,加强对生态环境的恢复与保护。要积极控制城市污染物排放总量,对城市环境进行综合整治。要加强环境检测基础设施建设,改善检测手段与技术;要进一步加大环境保护宣传力度,提高市民的环保意识,逐步完善环境保护政策法规,增强执法力度,确保环境状况有一个明显的改观。

(四)社会事业

社会事业的发展与人民群众的切身利益密切相关,要解决好事关群众利益的问题。要坚持经济社会协调发展,积极扩大就业,努力完善社会保障体系,努力促进教育、科技、卫生等社会事业的较快发展,不断提高各族人民的生活水平,推进社会事业全面发展。

第一,大力发展教育事业。加快发展基础教育、民族教育,统筹发展职业教育,扶持民办教育,完善农牧区义务教育管理体制。适应就学人数迅速增加和扩大基础教育能力的要求,抓好“两基”攻坚项目,增加教育投入,实施中小学危房改造、农牧区学校寄宿制建设和扩大招生规模的学校基础设施扩建新建工程,切实解决好农牧区学生和外来人口子女入学难问题。全面启动“校校通”网络教育工程,建立远程教育接收点,建设远程教育信息化网络,加快发展现代远程教育。

第二,加强对人才的培养和使用。从全局的、战略的高度,树立“人才资源是第一资源”的思想,大力实施人才强市战略,把握好培养、吸引、稳定、用好人才的关键环节,进一步深化人事制度改革,注重建立以能力和业绩为导向的人才评价机制,以公平、竞争、择优为导向的选拔任用机制,创造人尽其才、才尽其用的良好环境,切实把人才强市战略落到实处。

第三,促进技术创新,加大技术引进力度。深化科技体制改革,整合资源,突出特色,加强与省内外大中专院校、科研院所的联系,引进和培育各类科技中介机构,集中力量抓好能够发挥支柱产业和优势资源的科技攻关和创新,加快科技成果转化和推广,提高资源的综合利用和附加值,推动传统产业高新化、高新技术产业化。增加科技事业投入,重视培养学科带头人。认真做好科技进村富民工作,推广应用先进适用技术,以引进良种良法为重点,加强农牧业先进适用技术的普及,提高科技对农牧业生产的贡献率。进一步推广日光节能温室、太阳能畜舍和太阳灶的使用。

第四,促进文化事业和文化产业繁荣。以增加投入、转换机制、增强活力、改善服务为重点,加强农牧区和城市社区基层文化设施建设,注重发掘和利用民族传统文化资源,创作优秀文化产品,不断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精神需求。实施好广播电视“村村通”工程和“西新”工程,完成格尔木至西宁电视新闻传输等项目,建设文艺活动多功能厅、电视传媒中心、新闻资源引进、数字电视系统等项目,开通青海交通音乐台格尔木直播室。整顿和规范文化市场,为全社会提供更多更好的文化产品和文化服务。广泛开展全民健身活动,提升竞技体育水平。

第五,加快公共卫生体系建设。强化公共卫生管理职能,基本建成医疗救治体系和卫生执法监督体系,建立健全公共卫生事件应急机制,落实重大传染病和地方病的防治措施。加强职业道德教育,完善卫生诚信体系建设,创建“诚信医院”。深化非营利医疗机构管理体制改革,规范中、蒙、藏医科室,鼓励医疗卫生民营、民办。以开展“创建全国社区卫生服务示范区”为契机,加大对社区卫生服务站工作人员的业务培训,创建社区卫生服务示范点。积极开展“创建国家卫生城市”活动。

第六,加强人口与计划生育工作。健全人口与计划生育工作的利益导向和保障机制,推动工作重心由控制人口数量为主向提高人口素质转变;使“奖励扶助”和“少生快富”优惠政策兑现率达***;强化流动人口计划生育管理与服务工作,进一步健全计划生育协会基层网络,稳定低生育水平;积极开展“创建计划生育优质服务先进市”活动,促进人口与经济、社会、资源协调可持续发展。

第七,着力扩大就业容量,改善就业结构。要针对劳动力供大于求的矛盾和就业结构性矛盾比较突出、劳动力市场信息化网络建设滞后、劳务输出和流动渠道不畅等问题,积极扶持发展劳动密集型产业和第三产业,增加就业容量。充分发挥非公有制经济吸纳就业的重要作用,倡导非全日制、临时性、季节性、弹性工作等灵活多样的就业方式,拓宽就业渠道,增加就业岗位。加快建立和完善公共就业服务体系,加大对劳动者的技能培训,提高择业技能。建设城乡统一的劳动力市场,降低就业门槛,完善劳动力市场信息系统建设,逐步实现网络资源共享和办公全程信息化。把财政投入、小额信贷、免费培训、税费减免和公益性岗位开发等优惠政策落到实处,切实做好困难行业和困难群体的就业工作。加强劳动保障监管,经济协调劳动关系,维护务工人员的合法权益。

第八,进一步建立和完善社会保障体系。继续巩固“两个确保”的基础上,规范和完善城市低保制度,确保“低保”政策顺利实施。加强和改进社会保障工作,解决社会保险在不同地区和不同工作岗位间的接续问题。扩大社会保险覆盖面,提高非公有制经济和灵活就业人员的社会保险参保率。积极稳妥地推进下岗职工基本生活保障向失业保险并轨。进一步完善农牧区特困人口基本生活救助和医疗、入学、住房、救灾救济等社会救助体系。继续做好社会福利和慈善事业,关爱老人,关心孩子,关注残疾人。积极探索建立农牧区最低生活保障制度。

第九,加快平安和谐城市建设步伐。要坚决纠正损害群众利益的不正之风。全市各级领导干部要真正树立群众利益无小事的观念,切实把人民群众的利益实现好、维护好、发展好。当前要重点解决在土地征用、拆迁、建筑领域拖欠农民工工资、企业重组改制和破产以及污染排放、资源利用过程中损害群众利益的问题。凡是因对群众反映强烈的问题久拖不决或处理失当而引发群体性事件的,要依法依纪追究责任人和党政主要领导的责任。要认真落实社会治安综合治理工作,依法严厉打击各类刑事犯罪和其他犯罪行为。深入开展民族团结进步创建活动,依法加强对宗教事务的管理,不断巩固和发展民族团结的大好局面。要切实落实稳定工作责任制,发挥基层组织维护社会稳定第一道防线的作用。高度重视信访工作,认真处理和解决群众反映的问题,把矛盾和问题解决在基层和萌芽状态。要进一步强化安全生产责任制,强化专业队伍建设,强化专项检查整治,突出关键行业和薄弱环节,消除隐患,确保安全。

五、政策建议

(一)加大学习和认识力度,树立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科学发展观

“十一五”时期是贯彻落实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重要时期,全面建设小康社会体现了一种不同以往的全新的发展观,是未来**年指导地区发展和政府行为的根本指导思想,深入理解并树立新发展观是确保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目标的前提和保障。要在全市广泛开展深入学习和理解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内涵与目标的活动,树立新发展观。

要树立用科学的发展观推进协调发展。彻底转变过去那种全力以赴甚至不惜代价解决温饱问题的发展观念。按照“五个统筹”的要求,着力提高资源利用水平,绝不能延续拼资源、高消耗的老路,要在更高的起点培育和发展优势产业、新型产业,积极探索和建设一条低投入、高产出、低消耗、少排放、能循环、可持续、有特色、快发展的符合格尔木实际的新型工业化道路,重视产业结构优化、城乡一体和人口资源环境的协调发展。

提高对实现全面小康社会目标的艰巨性和困难的认识,激发广大干部群众的积极性和奋斗热情。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是一项艰巨的任务,是经过奋发拼搏和共同努力才能够实现的目标。要对比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基本标准和要求寻找差距,提高对困难和问题的认识程度。同时,也要认清市情,明确优势,树立信心,激发广大干部群众的积极性和奋斗热情。

(二)做大做强重点企业和重点产业,积极培育市场主体

支柱产业担负着参与国内外竞争的重任,同时通过重点企业的快速扩张,可以带动一大批相关中小企业的发展,形成支柱产业与一般产业、大企业和中小企业相互促进、彼此依赖的协调发展的产业组织格局。格尔木要完善现有的鼓励支柱产业及重点企业发展的政策和制度,重点鼓励产业群的发展,积极为以支柱产业的核心的产业群体系的形成和完善提供更多更好的环境和条件。要制定有利于关联产业联合发展的政策,制定支柱产业发展横向配套产业和机构的政策,制定支持企业研究与开发以及生产新产品的政策,制定有关产业围绕支柱企业集中的政策等等。要借助于改革产权关系,推行股份制、股份合作制等形式,以资产为纽带、以骨干企业为龙头,以骨干企业的实力形成企业集团的向心力和凝聚力,吸引多层次企业参与。要促进建立规范的企业制度。产权清晰是建立规范的产业结构调整机制的关键,而要做到产权清晰,其关键又在于建立规范的以股份制为基础的现代企业制度。要进一步深化国有企业改革,加快国有企业的改制步伐,吸收民间资本和外资参与国有企业的公司制改造,积极推行股份制,发展混合所有制经济。

要密切关注和积极支持格尔木炼油厂通过技术创新和扩能改造增加原油加工量、青海钾肥百万吨项目达产、东西台盐湖开发、内蒙庆华铁矿开发等一批重点工业项目。要实施与石油天然气、盐湖资源开发密切相关的工业项目,积极关心在格尔木从事其它资源开发的工业项目,促进昆仑经济开发区的发展,使其真正成为格尔木市的工业园区,保证工业生产的持续增长,工业建设项目的稳定推进。

要鼓励民营经济的快速发展。要将政府部门的工作重点主要放在市场体系建设和市场秩序的管理上,提高服务意识,真正把民营经济的发展摆在突出的位置,认真研究解决阻碍民营经济发展的各种因素,彻底清除各类歧视性政策,引导民营经济多路并进,加快发展。要进一步降低民营经济准入门槛,扩大民营经济进入范围,改善服务,加大扶持力度,为民营经济的发展创造好的环境条件,进一步鼓励民营经济的发展。

(三)做好项目策划,保持固定资产投资平稳增长

要按照“五个统筹”的要求,坚持不懈地抓好项目工作,认真研究国家投资政策和投资方向的新变化,密切关注外资和东部资本流动的新动向,突出抓好优势资源开发和综合加工项目,为尽快形成具有比较优势的特色经济体系打好基础。通过加强包括基础设施建设、生态环境保护、基础产业、资源开发、优势产业、高新技术产业、企业基础改造、农牧业产业化等项目的策划工作,进一步丰富和优化项目库,加大推介力度,为招商引资和争取国家有关资金的投入打好基础,保持投资对经济的拉动作用。

突出招商引资项目,既要规划一批适合战略投资者的重大项目,也要重视规划一批“短、平、快、灵”的项目,为发展开放型经济打好基础。要突出抓好农村牧区“六小”项目,教育、卫生、文化等社会事业项目,劳动密集型和服务业项目,为统筹城市与乡村、经济与社会的协调发展打好基础.要加强项目建设的基础性工作,加大项目前期工作投入力度,建立前期经费滚动使用机制。对每一个项目都要进行最基础的论证和策划,在资源是否落实、技术是否成熟、环保如何、外部建设条件是否可行等方面做出科学可靠的回答。要创新多元化的投融资机制,大力培育项目法人主体,鼓励和支持城乡各个行业和领域面向市场寻求合作伙伴。要加强旅游项目的策划、论证工作,结合青藏铁路等国家重点工程建设开发旅游资源,形成盐湖工业游、青藏铁路沿线游等多种旅游形式。

要完善现有工业园区,全力抓好昆仑工业园区建设。提升园区建设与管理水平,增强园区经济对工业的聚集、辐射和带动作用。要加大园区内基础设施建设的力度,在搞好规划、提升水平的基础上,努力将昆仑工业园区建设成为高素质科技人才聚集的创业基地、高水平研发机构聚集的创新基地和资源精深加工的最佳载体。主动加强与国内大型企业集团、风险投资机构和科研院所的协作,加大引资引智力度。做好与西藏的沟通协调工作,加强调研与论证,筹划西藏工业园区,尽快将西藏工业园区建成西藏过境资源和格尔木金属、非金属矿产资源的加工转换基地。

(四)加强城镇规划和建设,大力推进城镇化进程

要围绕省州委关于把格尔木建设成为区域性中心城市的定位,进一步搞好城镇规划,把城镇建设当作各级政府改善投资硬环境的头等大事来抓。城镇规划和建设应当体现“以人为本”的新的发展观,进一步突出格尔木市的特色和区位特点;要体现统筹城乡发展的思想;还要突出城镇建设在改善投资硬环境中越来越重要的作用。随着地方政府职能进一步转变到位,城镇公共基础设施的规划、建设和管理将日益成为地方政府的主要职能。城镇建设将成为地方各级政府改善投资硬环境的主要手段。

要推动城乡建设协调发展。坚持高起点规划、高质量建设、高效能管理、高水平经营,增强格尔木的综合服务功能和辐射带动作用。强化城市的区位优势,不断完善城市功能,延伸辐射能力,带动乡村和周边地区发展,完善配套建设,提高乡村的聚集度。引导乡村走集约发展之路,构建布局合理、规模适度、节约资源、保护环境、体现特色的现代乡村体系。发挥城乡在产业聚集、经济带动、教育中心、文化传播的载体作用,带动地区经济发展。

增强城乡发展活力。要注重产业先行,把小城镇建设与农牧业产业化有机结合起来,深化户籍、用地、住房、劳动就业和社会保障等制度改革,积极鼓励和引导有条件的农牧业人口向城乡流动,引导特色产业、民营企业、龙头企业、商品市场、科教和商贸服务设施向城乡集中。大力发挥我市的交通、资源、旅游等优势,改造传统产业,积极发展新型产业,突出科技教育、金融商贸和旅游服务功能,建成青海省西部的信息中心、交通中心、现代物流中心和旅游中心。要以城乡结合部为重点,鼓励富裕起来的农牧民进城务工、经商、兴业,支持农牧民以土地入股等形式发展二、三产业,壮大城乡经济实力。

要开拓城镇建设资金渠道,加快城镇基础设施建设。目前,格尔木市财政用于城镇建设的经费还很有限,需要扩大城镇建设资金渠道,以确保城镇化加快发展对城镇基础设施建设资金的需求。可以采取各种经营城镇的手段,如:城市土地有偿使用制度;盘活城镇基础设施的存量,实行经营权的招标拍卖;积极利用国外资(通过BOT、或TOT等方式)和银行贷款;加快公用事业市场化的改革;深化投资体制改革,建立多元化投资体制;利用国债资金等等。另外,从竞争领域退出的国有资产中,一部分可转投入城镇基础设施建设;还应大胆吸引民间资本直接参入到城市建设中来。

(五)建立特色产业服务体系,进一步改善特色产业的发展环境

优良的环境是区域特色产业繁荣和发展的保证。各级各部门都要围绕特色产业的扩张和升级,努力创造宽松和谐的良好环境和氛围。

要采取多种政策扶持特色产业发展。要协调金融部门在贷款规模和资金供应上,向特色产业发展势头好的“龙头”企业倾斜。对“三资”项目和引进先进技术设备,要优先保证配套资金。计划、涉农部门的专项资金、开发基金,要适当集中,支持特色产业发展。要对特色产业企业开发的新产品、新技术,按国家规定享受优惠政策,特色产业龙头企业用地要纳入市区土地利用总体规划和土地利用计划。同时要积极推动产业群行业协会或企业联盟等机构的建立与发展。要加强对区域特色产业发展的科学指导。各政府部门要在大力发展区域特色产业中,充分发挥好组织、协调、引导、服务作用。要加强科学指导,落实领导责任。

要建立和完善各类中介服务机构,为中小企业发展提供支持。技术、信息、法律、咨询等等,也是改善企业发展环境的重要内容。中小企业自己无法建立这些成本昂贵的服务机构,主要靠政府全社会的力量来建立这些专门为它们服务的中介机构。可以先通过各种行业协会来协调各职能部门,为提供有关服务,然后逐步过渡到成立专门的服务机构,实现对中小企业社会化服务的进厂经常化、制度化。

(六)进一步创新体制,增强发展活力

继续深化国有企业产权制度改革。依托优势企业,以资本为纽带,推进股权转让、资产重组等形式,通过合资合作、相互参股和兼并收购等多种途径,实现产权多元化,加快混合经济的发展。完善国有资产管理体制和监管方式,实行严格的经营业绩考核制度,防止国有资产流失,维护出资人和职工的合法权益。落实政策,优化环境,加快发展非公有制经济,提高非公有制经济的水平和产业层次。

进一步深化投资体制改革,建立投融资多元化的新机制。要加强项目管理,加快推行政府投资项目“代建”工作,规范政府投资行为和实施方式。要高度重视项目建成后的运营管理,创新机制,发挥项目最大效益。

大力推进公用事业改革。按照市场化、社会化的要求,加快推进市政设施中的水、电、路、气和其他公共设施改革,充分吸收民营企业和其他各类社会资金投入到公用事业建设,推进投资主体多元化、资本股权化、经营社会化。

不断深化财税、金融体制改革。认真贯彻国家稳健的财政和货币政策,把工作重点放到调整结构、推进改革、规范管理、增收节支上来。完善乡级财政管理体制,加大财政转移支付。进一步做好调整支出结构、规范转移支付、规范税收政策等工作,加强税收征管,堵塞各种漏洞,切实做到应收尽收,确保财力稳定增长。积极稳妥地推进农村信用社改革,探索建立金融支撑和服务体系。

努力开辟新的税源,不断研究和建立资源税税收的新机制,积极做好调整资源税标准和钾肥增殖税先征后返的协调工作,切实使资源开发为我市带来实际利益,确保财力稳定增长。

加快深化教育、文化、卫生等社会事业改革,重点推动资产重组、用人制度和收入分配制度等方面的改革,加快创新体系建设。

坚持“引进来”与“走出去”相结合,全面提高对外开放水平。要以优势资源为重点,以项目开发为主体,以工业园区为依托,形成新思路,采取新举措,积极参与国内省内经济贸易、经济技术合作和竞争,营造商机、聚集人气,增强对外商外资的吸引力,不断拓展发展空间,推动全方位、多层次、宽领域的对外开放。要创新和改进招商引资工作机制,落实和兑现招商引资奖励政策,瞄准东部沿海地区和港澳台的客商以及国外大企业、大集团,争取引进更多的省外、境外资金。

(七)统筹城乡经济社会发展,积极构建和谐社会

进一步加大对农牧区社会事业的投入。在城市化进程中,要通过统一规划和统筹安排,促进城乡资源、产业、人口的合理流动和优化配置,实现城市与乡村的有序、融合发展。为此,要进一步加大农村教育、卫生、文化等社会事业的投入,缩小城乡社会事业发展的差距。首先,要抓好农牧区现代化建设。农牧区社会事业落后,是制约农村现代化的“瓶颈”。政府应加大农村教育、卫生、文化等事业经费,使整个农村的小康社会建设协调健康发展。其次,要抓好现代化新村建设。围绕提高农牧民的生活质量和农村的可持续发展水平,推进城乡一体化,加快建设现代化的农村新社区。要加快中心村建设,把村庄改造、道路整治、土地整理和河道疏浚有机结合起来,美化、优化农牧区居住环境。要进一步推进农村精神文明建设,加强农村民主法治建设和对农民的培训,提高农民的整体素质和就业致富的能力。第三,要加强农牧区基础设施建设。农牧区基础设施建设将使农牧区经济和社会事业长期受益,农牧区经济的发展进而可以扩大区域的市场规模,不断为城市经济增长提供新的空间。

切实减轻农牧民负担,增加农牧民收入。第一,调整农牧业产业结构和产品结构,以市场需求为导向,以科学技术为依托,逐步向优质高效农牧业方向发展,发展农畜产品的精深加工,提高农产品的附加值,适应国内外市场对农产品高质量、多样化的需求,彻底扭转农牧业增产不增收的局面;第二,将发展小城镇与发展乡镇企业和农牧区服务业结合起来,转移农牧区富余劳动力,增加农牧民的非农业经营收入;第三,加快农牧业产业化的步伐,挖掘当地资源优势,优化组合生产要素,实行区域化布局、专业化生产、企业化管理、社会化服务,推进农牧业的产业化经营,提高农牧民进入市场的组织化程度,增加农牧业的综合效益和农牧民的收入。

加快社会保障体系建设。继续巩固“两个确保”,规范和完善城市低保制度,确保“低保”提标政策顺利实施。加强和改进社会保障工作,解决社会保险在不同地区和不同工作岗位间的接续问题。扩大社会保险覆盖面,提高非公有制经济和灵活就业人员的社会保险参保率,并确保按时足额发放,不发生新的拖欠。积极稳妥地推进下岗职工基本生活保障向失业保险并轨,以“金保工程”建设为契机,稳步推进工伤保险工作。继续深化城镇职工基本医疗保险制度改革。进一步完善农牧区特困人口基本生活救助和医疗、入学、住房、救灾救济等社会救助体系。继续做好社会福利和慈善事业,关爱老人,关心孩子,关注残疾人。积极探索建立农牧区最低生活保障制度。

坚决纠正损害群众利益的不正之风。全市各级领导干部要真正树立群众利益无小事的观念,切实把人民群众的利益实现好、维护好、发展好。当前要重点解决在土地征用、拆迁、建筑领域拖欠农民工工资、企业重组改制和破产以及污染排放、资源利用过程中损害群众利益的问题。凡是因对群众反映强烈的问题久拖不决或处理失当而引发群体性事件的,要依法依纪追究责任人和党政主要领导的责任。

(八)提高社会管理能力,改善和优化发展环境,加强政府行政能力建设,建立“廉洁高效”的政府管理体系。加强公务员的作风建设和能力建设,用“三个代表”的重要思想武装行政人员的头脑,加强对公务员行政道德考核、评价、监督。通过制度创新、机制创新、工作创新,全面提高公务员业务素质和政府机关的工作效率。切实加强法制建设,严格坚持依法行政。继续加强和完善民主制度、选举制度和考核制度建设,切实提高人民群众对政府行政的发言权和影响力。继续推进行政审批制度改革和政务公开,加强对政府行政的监督制约机制。积极推进政府机构改革,加大政府职能转换力度,减少行政审批环节,提高工作效率,扩大政务公开,提高执法水平,依法调节经济关系,着力营造公平公正的发展环境,平等保护各类经济主体的合法权益,建立“廉洁高效”的政府管理体系。

要把环境建设作为招商引资工作的头等大事来抓,人人都来关心、建设和改善投资环境,积极营造廉洁务实的政务环境,公正严明的法制环境,诚实守信的信用环境,文明和谐的人文环境,为建设信用格尔木、平安格尔木而努力。要积极宣传格尔木市的创业环境、投资环境和人文环境,加强对投资环境的监督,让一切有利于发展的生产要素活跃起来,努力把我市对外开放提高到一个新水平。

加强社会治安综合治理。进一步抓好专项治理工作,打击扰乱市场秩序的不法行为,促进各类市场主体公平竞争。加强社会治安综合治理,有效地预防和打击违法犯罪,维护社会治安秩序和市场经济秩序,扫除黄赌毒等社会丑恶现象,保护广大人民的生命财产安全,营造良好的治安环境、生活环境和投资环境。深入开展民族团结进步创建活动,依法加强对宗教事务的管理,不断巩固和发展民族团结的大好局面。要切实落实稳定工作责任制,发挥基层组织维护社会稳定第一道防线的作用。高度重视信访工作,认真处理和解决群众反映的问题,把矛盾和问题解决在基层和萌芽状态。要进一步强化安全生产责任制,强化专业队伍建设,强化专项检查整治,突出关键行业和薄弱环节,消除隐患,确保安全。

第四篇:市人民政府经济社会发展情况汇报

按照xx政办明电(2005)105号通知要求,现将我市今年上半年经经济社会发展情况及下一步工作安排汇报如下:

一、经济社会发展情况

今年以来,在市委坚强领导下,全市上下紧紧围绕宣城市委、市政府提出的“一主两翼”发展思路,按照年初人代会确定的目标,大力推进“三化”进程,坚持实施融入苏浙沪经济圈发展战略,着力构建“两区一带”格局,加快“两个基地、一个后花园”建设步伐,不断提升经济综合竞争力和广大人民群众生活水平,保持了国民经济的较快增长,促进了两个文明的协调发展。1-6月份,实现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现价)8.24亿元,同比增长2.8%;财政收入3.3亿元,同比增长32.1%;完成固定资产投资7.69亿元,同比增长14.8%;工业经济综合效益指数为141.3%。

在经济和社会发展过程中,我们始终坚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加快发展,扎实开展了一系列卓有成效的工作。

(一)着力抓好工业经济发展。大力实施“一举两翼”战略,进一步增强工业经济实力。实现工业总产值26.5亿元,工业税收收入占全部财政收入的62%。在工业布局上,着力完善“两区一带”发展格局,积极推行“乡镇工业集中区”建设和发展,整合土地、电力和人力资源,提升省级开发区和乡镇工业集中区承载能力,东三角、港口、中溪、汪溪、河沥溪工业集中区建设初见雏形。在行业结构上,着力培育六大主导行业,骨干企业支撑作用更趋明显。在产品结构上,新增国家科技引导攻关项目1项,国家科技火炬计划项目1项,国家科技星火计划项目1项,国家重点新产品试制3项。中鼎公司汽车橡胶零部件基地综合扩建、双津集团医用输液包装薄膜、飞达工业园、聚隆公司双搓式减速离合器计改等项目加速推进,飞达集团高低压电力电容器、华普建材非采暖地区板块节能复合外墙结构与外墙用硅酸钙开发、源光电器公司生产基地建设项目挤进省“861”行动计划。

(二)着力抓好工业园区建设。园区是工业经济发展的重要载体,也是推进工业化的重要抓手。我们始终坚持“工业兴市、园区兴工”的指导思想,充分发挥开发区的载体功能和集聚效应,促进工业经济乃至整个县域经济的快速发展。年初,面对国家宏观调控和东部地区产业梯度转移的新形势,为了进一步增强开发区的承载能力,我们提出举全市之力加快开发区建设与发展,对开发区基础设施建设实行大会战。截至目前,开发区新建基础设施建设投入达2.8亿元,开工建设了千秋南路、创新路、万福路、太平路、东津南路、杨山路、双龙大道等11条主干路网和污水处理、排水工程,同步推进供水、供电、通讯等配套设施建设,征地6300亩,完成了3450亩土地平整,建成区已达4平方公里。60余家浙江企业签订了入园意向协议,24家企业已开工建设。在此基础上,还组建了2个配套园区、4个乡镇工业小区和2个农产品加工小区,打破行政区划和行业管理限制,推行“异地办工业”,引导企业跨乡镇向特色园区集中,形成各具特色的工业园区。目前,以省级宁国经济技术开发区为龙头,河沥、汪溪园区为配套,乡镇工业小区和专业园区为补充的园区经济群体已初步形成。

(三)着力抓好招商引资和项目建设。进一步完善招商引资考核办法,突出“奖罚并重”的考核机制,兑现招商引资奖励资金80余万元,营造了招商引资的良好氛围。注重开发区、办事处招商,先后10余次组织小分队赴江浙发达地区招商,组团参加徽商大会、西洽会和日本世博会。突出企业招商主体地位,中鼎公司引进德国史密特公司。1-5月份,实际引进省外资金3.65亿元;实际到位外资214万元。项目建设进展顺利。对上,加大项目申报力度,6个项目挤进省“861”计划,中鼎公司电子商务通过国家级高新技术产业化评审,2个省级“三高”项目已批准实施。对内,加快重点项目建设,源光公司电容器生产线已部分投产,中鼎公司橡塑密封件扩建、飞达工业园、聚隆公司洗衣机全自动离合器、双津公司医疗用大输液包装薄膜等项目进展顺利。

(四)着力抓好农业产业化经营。按照错位竞争和比较优势的原则,加快产业结构调整步伐,突出发展山核桃、竹业、畜禽等主导产业。完成人工造林1.77万亩,新增经济林面积近6000亩,家禽饲养量达1100万羽。蔬菜、中药材、日本大葱等优质高效经济作物发展势头良好。组织实施了龙头企业提升工程。太阳禽业跻身国家级龙头企业,詹氏、健宁被列为省级龙头企业,我市连续第三轮被评为安徽省农业产业化示范县。太阳禽业、五星集团畜禽屠宰深加工建设项目加速推进,产业链条得到有效延伸,抵御风险的能力明显提升。积极组织参加上海农交会、徽商大会,进一步扩大优质农产品的知名度。组织实施了农业科技进村入户工程。举办各类科技培训班1000多场次,参训农民近8万人。建立新品种、新技术示范点25个,积极推广大棚蔬菜机械管理、山核桃机械病虫害防治等先进适用技术。扎实推进农业项目建设。组织实施了农村户用沼气国债建设项目,建成沼池200口,积极申报农村饮水安全工程、农村劳动力转移培训阳光工程等。认真落实各项惠农政策,组织开展了农民负担大检查,及时纠正涉农不合理收费。组织开展了村级财务规范年活动,初步建立农村财务规范化运行机制。

(五)着力抓好旅游经济发展。立足构建生态型工贸旅游强市,高起点、高标准制定《宁国市旅游业发展总体规划》,并完成规划评审工作。充分发挥政府主导作用,制定出台《关于加快旅游经济发展的意见》,设立了旅游发展引导资金。积极筹措1000万元建设资金,加快青龙湾基础设施建设,中鼎度假村景区道路主体工程基本完工,周塘景区道路顺利开工建设,平湖长堤正在勘查设计。旅游项目建设加速推进,划海山庄、天缘度假中心正式开工,恩龙旅游度假区列入国家旅游局4A级旅游景区考核验收名单。积极鼓励和引导农民发展乡村旅游业,制定了“农家乐”行业标准,确立50个“农家乐”标准示范户,并实行挂牌动态管理。

(六)着力抓好城市和交通道路基础设施建设。强化规划龙头作用,编制完成了宁城南路等主干道路排水专项规划,制定了《宁国市小城镇规划建设管理办法》。基本建成济川大桥、东津河大桥,全面贯通宁国大道,打通了城市南北主干道。启动东津河防洪工程,完成了宁城南路、宁阳路综合改造工程,宁阳公园二期工程竣工开园。在推进市政重点工程建设的基础上,强力推进城区背街小巷、城郊结合部的集中治理工作,完成了邮电南巷、双龙巷、津南街的整治改造。开展了取缔摩托车非法载客营运集中专项整治,完成了市区公交车站点设置工作。在继续推进环卫体制改革的基础上,积极探索城市管理模式改革,推行了ABC管理模式,规范城市管理执法和审批程序。进一步做好道路基础设施建设,加快构筑连接苏浙沪地区的快速通道。目前,连接浙江的河塘公路已全线贯通,通往江苏、上海的宜黄公路今年可建成通车。同时,通过积极争取,我市被确定为全省11个村村通油路试点县(市)之一,全面启动了总长490公里的村级油(水泥)路建设工程。

(七)着力促进各项社会事业协调发展。加强就业培训,新增就业岗位1186个,其中实现下岗失业人员再就业508人,转移农村劳动力2650人。进一步完善社会保险制度,征缴养老金1565万元,失业保险金94万元,医疗保险金687万元,工伤保险金8.5万元。广泛开展健康教育,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工作稳步推进。扩大农村计划生育家庭奖励扶助试点,计划生育率达99.5%,人口出生率2.53‰。教育事业蓬勃发展,顺利通过省“两基”复查考核和农村义务教育管理体制督导评估,高考再创佳绩,专科达线率96.78%,本科达线首次突破千人大关,均居宣城各县市之首。精神文明建设取得长足进展,群众文化健康发展。高度重视安全生产工作,在经历“3.15”等一系列安全事故的惨痛教训后,全面开展了高危行业市场整顿活动。强化社会治安综合治理,始终保持对各类犯罪活动的高压态势。认真执行党的民族宗教和对台、侨务政策,审计、物价、统计、档案、老龄、残联等各项社会事业取得了新进展。

上半年,我市经济和社会发展虽然较为平稳,但还存在一些突出问题。主要表现在:一是由于受国家宏观调控政策影响,经济增长速度趋缓,效益有所下降,尤其是宁国水泥厂生产效益严重滑坡,预计影响全市生产总值增速2个百分点,影响财政收入增速20个百分点,全年财政经济形势较为严峻。二是一些重点项目建设相对滞后,中小企业融资更加困难,发展后劲亟待增强。三是居民收入增幅与经济发展速度还不相适应,扩大就业和致富群众的任务较为繁重。四是少数部门的全局意识不强,思想观念难以适应形势发展的要求,一些办事环节“肠梗阻”现象仍然存在;有的干部工作作风还不扎实,自律意识淡薄,服务水平不高。对这些问题,我们将高度重视并切实加以解决。

二、下一步工作安排

下半年和今后一个时期,我市经济社会发展的总体要求是:紧紧围绕再争“百强”、率先建成全面小康社会的战略目标,贯彻落实“东向”发展战略,坚持“一主两翼”发展思路,突出工作重点,落实关键措施,着力构建对接平台,加速建设“两个基地、一个后花园”。根据这一总体要求,下半年要突出抓好以下五个方面的工作。

(一)加速构建要素支撑平台

坚持增量挖潜与存量盘活、优化配置与集约利用相结合,科学规划,合理调度,保障需求,加速形成对接长三角的比较优势。

第一,针对土地紧控的情况,做到开源与节流相结合,提高集约用地水平。首先是盘活存量,向内部挖潜要地。全面开展城镇存量建设用地情况专项调查,分类处置,抓紧盘活用好,尤其是充分利用荒坡地。其次是扩大增量,向项目审批要地。积极争取用于重点基础设施项目和重点工业项目的省批单列计划用地指标。第三是增加容量,向深度开发要地。建立用地预审联席会议制度,坚持有序用地,提高土地利用效率;强化建设用地的跟踪管理,确保土地集约利用。同时,加紧推进土地收储工作,为大项目、好项目预留发展空间。第四是用足政策,向置换指标要地。充分发掘我市在土地整理和耕地复垦方面的潜力,置换用地指标,为项目建设储备土地。

第二,针对信贷趋紧情况,做到增加信贷资金供给与拓宽融资渠道相结合,努力缓减资金紧缺压力。进一步完善政银企对接机制和平台,促进沟通合作,实现共赢发展。加强对上衔接,争取将宁国列为全省金融生态安全区,开辟信贷投放绿色通道。紧扣工业经济主体,在服从国家宏观调控和促进地方发展之间找准结合点,争取信贷政策,增加有效投入。着手编制《宁国市主要建设项目商请银行贷款建议表》和《宁国市商请银行贷款重点支持企业名单》,定期召开银企联席会议,协调金融机构支持重点建设项目和主导产业发展。

第三,针对电力紧缺形势,做到节约与挖潜相结合,努力缓解用电压力。按照“先生活、后生产,保主保重、兼顾一般”的原则,积极对上争取用电计划指标,千方百计搞好电力调度,科学实施限电预案。加紧完善电力设施,加快推进汪溪110KV输变电建设,尽快完成宁阳、梅林110KV输变电工程。按照建设资源节约型社会的要求,推进资源综合利用和清洁生产,大力发展循环经济,提高资源利用效率。

第四,针对人力资源紧张的情况,做到培养与输入相结合,保证企业用工需要。坚持内部培训就业与外部输入保障两手齐抓,超前谋划人力资源问题。进一步完善劳动力市场,规范劳动中介组织,建立健全城乡统一的就业管理制度。加强培训网络建设,继续组织实施阳光培训工程和金钥匙行动计划,尽快培训一批符合企业需求的技术工人。认真落实促进就业的各项优惠政策,进一步优化务工环境,吸引市外人员来宁务工,逐步形成人力资源的集聚优势。

(二)加速构建产业对接平台。

立足自身优势,按照“产业互补、合理分工、实现双赢”的原则,积极参与长三角产业分工体系,提高产业配套水平,不断提升经济综合竞争力。

第一,强力推进工业对接。一是高起点编制产业规划,组织实施主导产业腾飞计划。结合“十一五”规划的编制,汲取长三角地区产业发展经验,抓紧编制产业发展规划,细化产业目录,明确发展方向。大力实施主导产业腾飞计划,继续做大做强主导产业,注重发挥中鼎、亚新科的品牌效应,推进合资合作,加速资本运营,构建汽摩配件协作配套生产基地;依托凤形的龙头作用,整合耐磨材料生产行业,形成块状经济强势;通过飞达、源光的带动作用,着手组建电子元器件生产基地。二是紧抓主导产业链条的配套,加速构筑集群优势。尽快建立中小企业的数据库,拿出详细的发展计划,提出相应的政策措施,吸引长三角地区零部件加工企业加速涌入,引导市内中小企业加快产品转型,拓展产品门类,形成龙头企业领军、中小企业簇拥的产业集群。三是紧抓与长三角先进制造业基地的合作,打造共生互补的优势。认真研究长三角区域的产业发展趋向,掌握产业的转移动态,找准产业切入的方向,通过错位竟争和差异发展,尽快在某些领域形成自己的强势,培植一批小件精品、小件巨人,使宁国工业成为长三角制造业基地中不可或缺的链条。

第二,强力推进农业对接。抓住时机,按照错位竞争的原则,大力发展效益农业,努力为长三角地区提供更多的优质农产品。深入开展龙头企业建设提高年活动,组织实施“315”强龙工程,促进资源整合和规模经营,突出抓好三个注重:一是注重产业链条延伸。推进太阳禽业、五星集团畜禽屠宰分割项目,加快建立省内一流、辐射苏浙的畜禽加工基地。二是注重加工能力扩大。支持山里仁、詹氏公司实施农产品加工扩建项目,提高山核桃等特色产品加工规模;扩大中鼎健宁竹胶板生产能力,加快培育品牌企业。三是注重新产品研发。支持喜乐林公司新上中药材生产项目,加强林佳青梅酒、玉盘山山核桃油和凯瑞山楂饮料的产品深度开发和规模生产,不断提升市场竞争力。按照规模化生产、区域化布局的原则,大力发展畜禽、毛竹、山核桃等优势农产品基地,加快山核桃、肉鸭标准化示范区建设。适应长三角大中城市的准入要求,推进无公害食品行动计划,鼓励龙头企业申报质量认证,强化动物防疫体系建设,组建山核桃检验检测中心。鼓励建立面向苏浙沪的专卖店和营销网点,组建山核桃、竹业协会,开展农产品系列促销活动,扩大我市农产品在长三角市场的占有份额。同时,抓住国家政策向农业农村倾斜的机遇,精心编制农业项目,积极开展生态家园富民工程、安全饮水、农村能源等重点项目的对上争取工作,力争更多项目挤进国家和省扶持笼子。

第三,强力推进旅游业对接。围绕《宁国市旅游发展总体规划》,聘请业内人事开展深层次研究,探讨确立并包装推介创意新颖、彰显特色的宁国旅游主品牌。加快旅游基础设施建设,确保平湖长堤和周塘景区道路、码头等重点工程年内建成。积极推进全省旅游经济强县争创活动,开展旅游项目筛选推介工作,制定旅游发展引导资金实施办法,整合旅游资源,打造旅游精品。加强旅游宣传促销,推进旅游区域间交流合作,促进旅游资源的优化配置。

(三)加速构建转移承载平台

第一,继续推进省级开发区建设。继续按照大会战的目标和建设现代工业园的要求,高起点、高标准搞好水、电、路、通讯等“四通一平”工程,完善基础设施建设。加快宜黄线沿线的土地收储与开发,拓展开发区的发展空间。集中力量,加强衔接,狠抓签约项目落实,确保签约企业尽快开工建设。推进开发区规范管理,加紧组建开发区服务中心,建立符合国际惯例的办事程序和高效的服务运行机制,大力推行服务承诺制和跟踪服务制。同时,积极创新开发区的管理机制,真正实现市场化运作、规范化管理。

第二,加快乡镇工业集中区建设。认真贯彻《关于乡镇工业集中区建设与发展的意见》,科学规划,加快发展,确保“开发一片、建成一片、收效一片”。一是加强组织领导。成立乡镇工业集中区建设领导组,集中区组建管理委员会,具体履行集中区的规划、建设等管理职能;二是抓好集中区规划编制。尽快聘请具有资质的规划设计单位,紧紧围绕集中区的建区原则,结合本地实际,高起点编制乡镇工业集中区发展规划;三是多渠道筹措建设资金。尽快成立集中区建设开发公司,建立多元化投入机制,不断探索发展的新路子。同时,积极引导有实力的企业进区创办“区中园”、“区中区”,鼓励社会各界参与集中区的基础设施建设,促进集中区建设上规模、上水平。四是加快基础设施建设。结合本地实际,有序推进区内基础设施建设,并与城镇建设相衔接,实现资源共享,联动发展。

第三,加大重点项目建设力度。牢固树立项目建设是经济工作生命线的观念,一切盯着项目干,一切围着项目转,以项目建设的大推进,促进经济发展的大提速。一是高起点编制项目。在深入研究长三角产业结构状况,了解苏浙企业投资意向的基础上,系统分析本地特色资源,精心编制一批重点项目;二是要对上争取项目。抽调精干力量,成立对上衔接工作组,力争更多的项目挤进全省“861”行动计划,争取在土地、资金和基础设施建设、社会事业等方面取得新的突破;三是积极抢上大项目。加紧做好抽水蓄能电站项目的前期准备,加强省水泥厂四期扩建协调,力争早日动工建设。密切与大田集团的衔接,超前做好供地、用工等前期工作,争取大田国际刺绣工业园项目落户宁国;四是加速推进在建项目。加速推进中鼎汽车零部件基地综合扩建,抓好凤形工业园、飞达工业园和司尔特1830项目建设,力促双津液体药剂包装基材、亚新科高尔夫球场配套设施、聚隆洗衣减速离合器等项目竣工投产。

第四,强力推进招商引资。一是增强招商的针对性。立足本地比较优势,找准承接长三角产业梯度转移和资本流入的切入点,尽快编制《宁国市承接苏浙沪产业转移资源简介》,制定针对性较强的招商方案,向苏浙沪地区进行系统、全面推介。加强与长三角城市政府、行业、企业的互访交流,完善协调机制,加强政策衔接,提高区域合作成效;二是增强招商的灵活性。强力推进园区招商,加速推进产业链招商,积极推行网上招商、委托招商、代理招商等多种招商方式。三是增强招商的实效性。明确挂钩领导和责任人,定人员、定进度、定质量,形成一个项目、一套班子、一抓到底的项目推进机制,使推介项目早达成意向,意向项目早签约,签约项目早实施。

(四)加速构建对接的环境平台

第一,加快城市建设。一是推进新区建设。全力开展征地拆迁,进一步加快西津河北新区开发建设步伐。超前做好济川西路、仙霞路和仙霞大桥建设的前期工作,尽快形成开工条件。创造条件贯通人民路,延伸东岸路,启动建设火车站 广场,加快城北新区发展。二是整治改造旧城。加速中溪中路、山门中路旧城改造;开展背街小巷、城郊结合部等薄弱地段环境整治,实施星河、小南河改造二期工程,着手筹建垃圾处理厂和污水处理厂;基本完成三水厂建设,开展城区烟尘、噪声、油烟污染治理,实施排污企业环保专项整治行动。三是开展相对集中行政处罚权改革。尽快归并相关部门执法职能,理顺管理机制,抓紧制定相对集中行政处罚权实施办法,不断提高城市管理水平。同时,积极推进省级生态园林城市创建活动,抓紧制定实施方案,编制城市绿地系统规划,加快公共绿地建设,开展“园林式单位”评选活动,提升城市绿化水平。

第二,加快道路交通建设。加强协调沟通,解决S104线、石千线东向衔接问题,消除“肠梗阻”,实现真正意义上的无缝对接。积极争取溧黄、宣千高速公路立项建设和宁国火车站等级提升,加速构筑连接苏浙沪的便捷交通网络。加紧建设广宁线宁国段,尽快拉开外环通道。推进凤板线、宁大线、虹竹线拓宽改造,突出解决宁港线建设制肘问题,确保按期建成通车。同时,加大村村通水泥路工程建设力度,全面改善乡村道路状况。

第三,致力优化软环境。一是加快观念更新,重点解决思想观念落差问题。围绕市委、市政府提出的“东向发展、再争百强”目标,引导机关干部深入学习发达地区积极进取、勇于开拓的创新精神,冲破一切影响发展的思想束缚和体制障碍,进一步确立宁国改革创新的新优势。二是进一步优化重点工程建设环境,从严打击不法行为。妥善解决征地难、拆迁难、强供地材等突出问题,从重从严打击少数蛮横无理、蓄意破坏重点工程建设环境的不法行为。三是切实改进政务环境,严格规范执法行为。深入推进机关效能建设,大力倡导雷厉风行、立说立行、急事急办、特事特办的作风,继续简化审批、办事程序,从严控制各类检查活动,规范部门收费和检查行为。

(五)加速构建对接的社会平台

按照协调发展的要求,扎实抓好生态村建设,完善社会保障体系,加快发展各项社会事业,致力于形成和谐发展的良好局面。

第一,进一步加强社会保障。依法推进养老、失业保险的扩面征缴,完善医疗保险监管运行机制,扩大工伤保险覆盖面。进一步做好村干部养老保险工作,积极推进被征地农民养老保险制度。继续抓好新型农村合作医疗试点。加强最低生活保障动态管理,健全和完善临时救济、医疗救助、教育救助、法律援助等制度,继续抓好农村“五保”和城镇“三无”人员的集中供养,落实按比例安排残疾人就业政策,认真组织开展生产救灾、扶贫济困和送温暖活动,切实解决困难群众的生产生活问题。

第二,扎实开展生态村试点工作。制定《生态村建设实施办法》和《生态村建设考核办法》。做好态村建设试点工作,以点带面,全面推进。坚持因地制宜,高起点、高水平地抓好整体规划设计,力求做到布局科学、规划合理。坚持多策并举,通过农民出一点、市乡财政补一点、有关部门帮一点、社会力量筹一点的办法,建立多元化筹资渠道。

第三,大力发展各项社会事业。围绕新一轮城市规划要求,继续推进中小学布局调整,优化整合教育资源。加大危房改造力度,鼓励发展职业教育,规划建设职业教育基地。加强计划生育基础设施和技术服务网络建设,提升计生技术服务水平,努力争创全国计划生育优质服务先进市。推进新一轮初级卫生保健,完善疾病预防控制、卫生执法和医疗救治体系,进一步规范医疗服务行为,严厉打击非法行医和制假售假行为。加速推进电视信号进村入户工程,规范乡镇电视网络建设和管理,深化电视新闻改革。继续做好物价、统计、气象、民族宗教、残联、对台和侨务等各项工作。

第五篇:市‘十一五’经济社会发展战略研究

市‘十一五’经济社会发展战略研究

作者:佚名文章来源:本站原创点击数:106更新时间:2005-7-1

1一、“十五”前*年格尔木经济社会发展总结

“十五”计划是我国进入**世纪的第一个五年计划,也是我国在“九五”计划时期顺利实现第二步战略目标后转向实现第三步战略目标的第一个五年计划。“十五”计划时期也是格尔木市在人均GDp提前实现了2000年比****年翻两番后,全市进一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和迈向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重要的五年计划。“十五”期间,全市各族人民在市委、市政府的正确领导下,全面贯彻落实党的十六大、十六届四中全会精神和中央、省的部署,紧紧抓住国家实施西部大开发战略和扩大内需、实行积极的财政政策的机遇,坚持以发展为第一要务,切实加快格尔木工业化进程,不断提升城市化水平,经济社会发展步伐继续加快。总体来看,“十五”计划确定的主要目标得以基本实现,经济社会发展取得了许多重要成就,但同时也出现了许多新的矛盾和问题。总结“十五”期间所取得的成就和存在的问题,特别是总结这一时期形成的许多有益的经验和启示,对于“十一五”规划的制定和促进经济社会发展具有积极意义。

(一)主要成就

1、经济持续快速增长,二产规模迅速壮大

“十五”期间,全市经济持续快速增长,在2003年首次突破**亿元大关的基础上,2004年,全市完成生产总值******万元,按不变价计算,比2003年增长**.*%,比“九五”末期2000年的******万元增加******万元,年均增长%。国民经济在取得了在连续四年高位运行的基础上,全市经济仍保持持续、高速增长的良好势头。2004年人均国内生产值*****元,比2003年增长**.*%,比“九五”末期2000年的*****元增加****元,年均增长*.*%。

与此同时,经济结构不断优化,优势产业进一步发展壮大,特色经济份额增加。2004年,三次产业产值构成中,第一产业增加值为****万元,比2003年增长*.*%,比“九五”末期2000年的****万元增加***万元,年均增长%,比重由2000年*.**%下降为*.**%;第二产业增加值达到******万元,比2003年增长**%,比“九五”末期2000年的*****万元增加******万元,年均增长**%,比重由2000年**.**%上升为**.**%;第三产业增加值******万元,比2003年增长**.*%,比“九五”末期2000年的*****万元增加*****万元,年均增长**%,比重由2000年**.**%上下降为**.**%。二产比重迅速上升和第一、三产业比重的缓慢下降,符合全市经济发展处于开发性阶段和以资源性产业为主导的经济结构特点。

2、居民收入稳步增加,消费结构继续改善

“十五”时期城乡居民收入随着经济总量的迅速扩大得以快速提高。****—2004年,城镇居民家庭人均可支配收入由****.*元增加到****.*元,农村居民家庭人均纯收入由****元增加到****.*元。城乡居民收入水平的增长提高了居民的富裕程度和消费水平,改善了居民的消费结构。****—2004年,城乡居民人民币储蓄存款余额由**.*亿元增加到**.*亿元,突破**亿元;人均储蓄由*****元提高到*****元,增加近***%。2004年底城乡居民的储蓄总额是****年底的***倍,是****年的近**倍,是2000年的*倍。与此同时,居民的外汇存款、股票、债券、手持现金等金融性资产也在继续提高。****—2004年,全市居民消费水平由****元增长到****.*元。****—2004年,城镇居民家庭恩格尔系数由**.*%下降至**.**%;农村居民家庭恩格尔系数由%下降至%。城乡居民的住房条件也进一步改善,****—2004年,城市人均住宅建筑面积由**.*平方米增加到**.**平方米,农村人均住房面积从*.*平方米增加到*平方米。

3、农牧业结构不断优化,发展基础不断加强

“十五”期间,全市坚持围绕农牧业发展和农牧民增收的目标,加强农牧业基础设施建设,大力发展设施农业,改善生产、生活环境,积极进行生态保护和建设,总体发展水平有新的提高。2004年,全市完成农业总产值****.*万元,较2000年增加****.*万元,年均增长*.*%。农业结构得到进一步优化,粮食作物、油料作物、蔬菜作物及其它作物的种植比例由2000年的**.*:**:*.**:*.**变化为**.**:**.**:**.**:*.**。截止2004年,全市共完成人工造林面积亩,退耕还林亩,荒滩种草万亩,林草植被面积进一步扩大。各类草食牲畜年末存栏达到**.**万头(只),比2000年的**.**万头(只)增加*.**万头(只)。牲畜出栏率、商品率分别达到**.**%和**.**%,比2000年上升了**.**和**.**个百分点。农业产业化率也有了明显提高,2004年达到%,比2000年增加个百分点。

4、体制改革继续深入,特色优势产业框架初步形成“十五”期间,通过进一步鼓励兼并、规范破产和调整布局,全

[1][2][3][4][5][6][7][8][9][10]...下一页 >>

市国有企业改革继续深化,所有制结构得到改善,工业企业整体竞争力有所加强,经济效益进一步提高,初步形成了以盐化、石化、金属非金属矿采选、商贸流通等为支撑的产业体系,支柱产业和优势产业贡献份额不断增大。共完成股份制改造家,民营经济进一步壮大,民营企业总数达到家,实现增加值万元,比2000年增加万元,年均增长%。盐化、石化重点产业完成工业总产值分别为万元和万元,分别比2000年的万元和万元增加万元和万元,年均分别增长%和%;支柱产业和优势产业的发展后劲不断增强,对国民经济的推动力加大。

5、固定资产投资快速增长,一批重大项目有序推进

“十五”期间,全市上下坚持改善投资环境和用好积极的财政政策,广开渠道筹集资金,多方争取建设项目,进一步为建设“现代化区域中心城市”增后劲、打基础,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仍然保持较高总量。截止2004年,全市共完成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万元,较“九五”增加******万元。投资结构继续优化,基本建设投资达到*******万元,比“九五”增加%;更新改造完成*****万元,比“九五”增加%;房地产开发*****万元,比“九五”增加%;其他投资*****万元,比“九五”增加倍。第一产业完成投资***万元,比“九五”增长%;第二产业完成*****万元,增长%;第三产业完成******万元,增加%。总计中,市属完成*****万元,增长**.*%。一批重大项目先后建成或稳步推进。青藏铁路正线铺轨已达***.*公里。百万吨钾肥、机场改扩建建成投入使用;污水处理厂、垃圾填埋厂、供水管网改造等进展顺利;东、西台吉乃尔盐湖资源综合开发稳步推进;大格勒乡公路工程、朝阳路、柴达木东路改造工程、乌乡光伏电站、教育发展中心和高中扩招等国债项目完成;察尔汗道路、八一路改建、建设路、消防“***”调度指挥工程,小街小巷建设、小游园、社区建设、广电网主干线改造工程相继投入使用;人畜饮水等水利项目顺利建成。基础设施和资源开发项目建设力度的加大,提升了城市品位,改善了发展条件,扩大了支柱产业和优势产业生产能力,培育了特色经济,并形成了一批新的经济增长点,增添了加快发展的后劲。

6、社会保障体系进一步建立,科教文卫事业稳步发展

2***—2004年,全市共发放企业下岗职工基本生活保障金万元,参加失业保险的单位达到***个,比2000年增加个,参保职工达到*****人,比2000年增加人;征收失业保险金万元,***家单位参加了养老保险,参保职工达到*****人,比2000年增长%,征收养老保险金****.**万元,比2000年增长%;***家单位参加了医疗保险,参保职工达到*****人,比2000年增长%,收缴医疗保险金****万元,比2000年增长%;共有****户家庭纳入了最底生活保障范围,较2000年减少户,参保人员*****名,较2000年增加人,共发放最低收入生活保障金****万元,比2000年增长倍。“十五”期间,继续坚持实施科教兴市战略,科技事业取得新进展。科普宣传和实用技术培训力度加大,通过积极争创全国科技进步先进市和加快国家级星火西进科技示范市项目建设,增强了科教兴市后劲。教育事业发展加快,办学规模扩大。文化事业蓬勃发展。群众性文化活动丰富多彩,文化市场管理进一步加强。卫生事业不断发展,城乡医疗保障网络建设水平逐步提高。

(二)存在的问题

1、农牧民收入增长缓慢,农牧区经济发展能力不足

农牧区经济发展缓慢,农牧业增收速度不快,农牧区结构性矛盾较为突出,基础设施建设薄弱,扶贫手段单一,农牧民务工、经商等方面的政策环境还不完善,农牧民收入持续增长的长效机制和特色经济产业尚未形成,工农之间、城乡之间差距进一步拉大,严重影响了格尔木市实现小康社会的目标。据统计,****—2003年,全市农民人均纯收入只增加***.*元,不到城镇居民收入增量的*/*;城乡居民收入差距持续扩大,由**年代中期的:,**年代中后期的:,扩大到2004年的:。如果考虑到:一方面,城市居民在住房、社会保障、公共卫生和教育等方面享有国家的补贴;另一方面,按照现行统计口径,农牧民家庭收入包括要交纳的税费,以及用作生产资料的投入,实际差距要更大。目前,全市农牧区有近万人尚未解决温饱问题,近万人处于低水平、不稳定的温饱状态。与城乡居民收入差距相对应的是落后的传统农牧业部门和先进的现代经济部门并存,具有明显的城乡二元经济结构特征。

2、资源综合开发利用水平低,经济增长内在活力不足

“十五”期间与“九五”相比较,资源综合开发能力有所提高,但由于受技术和资金等条件的制约,明显存在资源开发的广度和深度不够,产品科技含量低,综合利用水平弱。在对资源的开采利用特别是对盐湖资源的开发生产过程当中,无法实现对伴生资源进行综合开发,导致生产成本的提高和资源的浪费。同时,大多数企业只能进行资源的开采与初级加工,产品附加值低,价值流失严重。在资源的开采过程中还不同程度地存在企业各自为政、乱采乱挖,甚至破坏性开采的问题,严重影响了对矿产资源的综合开发和利用,加之在经营机制、管理水平和市场竞争策略等多方面存在的问题,导致了企业赢利水平和竞争能力不强,亏损企业数量较多,企业经济效益较低,经营形势不容乐观。与此同时,地方企业对经济带动作用不强,产业关联度不高,总量和规模较小;一些具有优势和潜力的新兴产业,由于企业在市场中的竞争能力和科技创新能力不强,短期内还难以达到预期规模,企业的整体经济效益不高。非公有制经济与过去相比虽有长足发展,但在全市经济中的比重仍然较低,经济自主增长活力不足。

3、基础设施

上一页[1][2][3][4][5][6][7][8][9][10]...下一页 >>

既要有紧迫感,又要做好长期艰苦奋斗的准备,进行持续不懈的努力。

党的十六大和十六届三中全会明确指出,积极推进西部大开发,有效发挥中部地区综合优势,支持中西部地区加快改革发展,振兴东北地区等老工业基地,鼓励东部有条件地区率先基本实现现代化,促进区域经济协调发展,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和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重大举措。统筹区域发展,加快西部地区发展至关重要。没有西部地区的小康,就没有全国的小康。没有西部地区的现代化,就不能说实现了全国的现代化。因此,要进一步提高对西部大开发重大战略意义的认识,认真研究并深刻把握西部开发工作的规律性,把实施西部大开发作为一项重大任务列入重要议事日程。

2003年3月国务院召开的西部开发工作会议上,提出了《国务院关于进一步推进西部大开发的若干意见》。按照中央的总体部署,今后西部大开发将继续抓好以下工作(主要):一是扎实推进生态建设和环境保护,认真搞好“五个结合”,即把退耕还林、退牧还草与加强基本农田建设、农村能源建设、生态移民、后续产业发展、封山禁牧舍饲等配套保障措施结合起来。二是继续加快基础设施重点工程建设,继续集中力量建设好青藏铁路、西气东输、西电东送、水利枢纽、交通干线等重大项目。三是进一步加强农业和农村基础设施建设,加快改善农民生产生活条件。发挥西部地区气候多样化和生物多样性的优势,积极发展棉花、糖料、水果、肉类、奶类、毛绒类、花卉、中药材等特色农产品及其深加工。办好乡镇企业,大力发展县域经济,加快城镇化进程,促进农村富余劳动力转移就业。四是大力调整产业结构,积极发展有特色的优势产业。积极发展能源、矿业、机械、旅游、特色农业、中药材加工等优势产业。推广应用信息技术,在有条件的地方发展高新技术产业,探索一条适合西部地区的新型工业化道路。

格尔木是西部重要的交通枢纽,也是能源原材料和生态重点建设地区之一,“十五”期间国家已经在格尔木安排了***千伏输变电线路、青藏铁路西宁至格尔木段扩能改造、格尔木至拉萨线开工建设、涩宁兰天然气管道工程、青海盐湖集团公司***万吨钾肥等重点建设项目。随着西部大开发战略的进一步实施,格尔木有条件充分利用西部开发的有利条件,在“十五”和“十一五”期间几项重大项目相继完成的基础上,利用交通基础设施和新建成项目的基础上,进一步快工业化步伐。但同时也要认识到格尔木市基础设施落后、生态环境脆弱、水资源不足、经济基础差、人才和资金短缺、技术开发能力低下和市场经济观念薄弱等问题,将成为资源开发和经济发展的重要制约因素。

3、新一轮经济快速增长带来的对资源性产品需求增长的影响

长期来看,我国市场规模巨大,劳动力供给充裕,居民储蓄率高,要素组合的比较优势明显,在人均GDp超过****美元后消费结构进入新的阶段并带动产业结构升级,工业化、城市化和市场化进程不断深入,中长期经济增长潜力十分雄厚。目前我国经济正处于新一轮上升周期,未来*-**年,仍然具有巨大的增长潜力,可以保持*-*%的年平均增长速度。预计到****年,我国经济总量将达到*万亿美元(按2000年汇率计算,下同),比2000年翻一番;到****年,我国经济总量将达到*万亿美元,相当于2000年的*倍,人均GDp达到或超过****美元,跨入上中等收入国家的门槛(按世界银行1999年最新标准,上中等收入国家的人均GDp为****-****美元)。

经济持续快速增长和经济总量的显著扩大,以及工业化和城市化进程的加速,一方面将对地区产业结构调整和扩大发展空间带来新的机遇,另一方面也必然会加大对资源和资源性产品的需求和消耗强度。据国土资源部的估算,**种战略性资源中,****年我国能够自给的只有一半,****年只有*种。我国经济发展对外部资源性产品的依赖程度将越来越高。

这对于格尔木市的经济发展、资源开发和结构性调整必将产生重要的影响。一是经济长期快速增长,将进一步扩大对能源原材料的需求,拉动能源原材料工业的发展。格尔木在盐湖资源、石油天然气资源以及多种有色金属资源储量上的优势,将极大地促进其经济发展。二是产业升级打破原有的结构平衡和供求关系,拓宽了新的增长空间。给新产业或新经济增长点的培育和扶持提供了较好的外部环境。因此,当前对于格尔木市进行资源开发和通过技术引进实现产业结构升级与经济的跳跃式发展,是一个很好的机会。

4、经济全球化和全面履行加入WTO承诺所产生的影响

“十五”以来尤其是加入WTO以后,我国的国际市场空间迅速扩大,对外贸易飞速增长,经济体系的对外开放程度不断提高,与其他国家直接的经济联系愈加紧密,跨区域合作日益受到重视。在经济全球化和加入WTO的背景下,“十一五”期间各地区经济发展将受到多方面的影响。

第一,产业体系的构建和产业结构的调整必须放在一个更加开放的背景之下。经济全球化最明显的表现就是,跨国公司担负起了国际间产业价值链的组织和实现的作用,它将世界不同经济技术发展水平的国家,用产业链的形式连接起来,以充分利用各国在产业链不同环节上的比较优势,实现整个产业链成本最小化和增加值最大化,成为在全球有效配置资源的先驱。这就要求各地区必须立足于自身的优势,打破过去所形成的相对封闭的经济体系,积极寻求产业分工和与外部经济体系的接轨。

第二,国际产业转移将带动国内的产业转移,并对各地区转变政府职能和优化投资环境提出进一步的要求。随着我国的更加开放,在经济全球化和信息技术革命浪潮继续推动发达国家加快产业结构调整和传统制造业的海外转移的背景下,国外的投资和产业向我国的转移势头将持续下去,同时,资本与

上一页[1][2][3][4][5][6][7][8][9][10]...下一页 >>

技术密集程度较高的重化工业、新兴产业的部分制造环节也将加速向发展中国家转移。这在给内地发展带来更加有利的吸引外资的机会的同时,也将同时推动沿海地区的投资和产业进一步向内地转移。这就要求内陆地区要加快转变政府职能和优化投资环境,以适应开放型经济体系发展的要求。

第三,国内经济更加容易受到外部经济环境变化所带来的冲击,经济风险和潜在危机将加大。我国加入WTO是参与国际全球化进程的一个重要步骤,并做出了四个方面的承诺,即降低关税、减少和消除非关税壁垒、农业方面的承诺和服务业的开放。随着短暂的过渡期的行将结束,我国经济将面临更加激烈的国际竞争。

总体来看,在全球化不断加深的背景下,未来*-**年国际经济环境有利于我国加快经济发展,同时一些能够看清的重大风险和挑战紧紧伴随历史机遇,而不确定、不可测和不稳定因素也将层出不穷。这些变化对格尔木的影响主要集中在以下方面:一是对农业的影响。由于格尔木市的农产品目前主要用于自给,规模小,输出少,且多为特色产品。如果通过对农牧业结构的进一步调整,形成特色农业,那么,主要来自于粮食市场的竞争威胁将不会对格尔木的农业发展产生很大影响。二是对工业的影响。以钾肥为主的工业品将面临较大的竞争压力,但由于这类产品的特殊性,国家将继续采取适度保护、逐步放开的政策,因此,短期内不会形成过大压力。石油、天然气、电力由于总体上供求关系趋紧,将在长时期内处于相对短缺的位置,影响不大。三是招商引资。经济全球化和我国加入WTO对于格尔木扩大对外交流和加强招商引资工作,将更加有利。

5、新一轮经济结构升级和产业转移带来的影响

由比较优势决定的产业的跨地区转移,是发达地区保持竞争力和进行产业结构调整的需要。发达国家在继续加速向我国转移制造业的同时,服务业的转移速度也将进一步加快。我国沿海地区和东北老工业基地接纳国际产业转移的规模将进一步扩大。同时,由于沿海地区和部分区域性中心城市经济的快速发展,各类生产要素价格的不断变化,包括因可使用土地数量不断减少而导致的土地价格的不断上升以及劳动力成本的不断上涨等,还由于沿海地区和中心城市环境保护意识和环境保护标准的不断提高,沿海地区的产业将向内地和中西部地区转移,中心城市的产业将向城市周边地区和中小城镇转移。长期来看,跨地区的产业转移将不断加快。跨区域产业转移有利于建立合理的产业分工体系和优化资源配置效率,将成为实现经济结构调整和生产力合理布局的重要途径。

东南沿海发达地区土地、劳动力价格等要素成本的显著上升,将会给西部带来实质性的产业转移机遇。沿海地区要素成本上升后,企业可以有两种选择:就地升级或向外地转移。向西部转移的产业往往对当地劳动力、土地和环境容量的低成本有较强依赖。另外,境外原来准备转到沿海地区的产业,随着沿海地区要素成本的上升和基础设施供给如能源缺口的扩大,也会将目标转向西部。

在生产要素和部分产业由东向西、由中心城市向周边地区转移扩散的同时,包括高端劳动力、资本、部分产业、部分产业的高端环节(比如研发、营销和公司总部等)也将进一步由中西部地区向沿海地区转移。中心城市的积聚效应也将进一步加强。同时,东部向中西部的产业转移在近期也将主要集中在原材料加工、农副产品加工和部分高耗能产业上。中西部地区特别是西部地区的环境压力将逐步增大。

上述变化趋势从总体上有利于提高格尔木从沿海地区进行招商引资的水平,特别是有利于进一步扩大和沿海地区在盐湖资源的综合开发方面的合作。同时,在接纳东部地区产业转移的同时,要切实重视可能对环境造成的压力。

6、青藏铁路等重大交通项目建成或建设带来的影响

青藏铁路北起格尔木市,南至拉萨,全长****公里,2001年开工建设,建设工期为六年,预计2007年建成通车。青藏铁路的建成通车将对青海和西藏的发展带来重要影响,格尔木居于青藏铁路线的中间位置,也是一、二期工程的交汇点,在沿线明显具有资源密集地、重要的城市和交通通讯枢纽等一系列优势,因此,随着该铁路的建成通车,将对格尔木的发展带来重大的机遇。

第一,有利于加快盐湖资源的开发。青藏铁路一期工程(西格段)建成运营**多年来,已经成为开发柴达木盆地资源和推动青、藏两省区经济发展的主要交通线路。尽管二期工程的建设不能直接为格尔木的资源开发以及与东中部的交流带来交通方面的影响,但二期工程的建设将极大地提高国内外对格尔木的关注力和扩大格尔木的影响力。

第二,有利于促进格尔木和西藏的合作开发。西藏有丰富的矿产资源,而格尔木在电力、能源、交通、区位等方面优势明显,如果能借青藏铁路实现西藏资源在格尔木的深加工,对于格尔木经济发展将会有非常积极的意义。

第三,有利于带动格尔木交通枢纽的建设步伐。青藏铁路的建成通车将为加强新疆、青海、西藏的经济交流创造条件和提供动力,进而推动格尔木至新疆的交通线路建设步伐,也能为贯通南(新)疆经格尔木到

(四)川西的交通线路建立基础。因此,青藏铁路的建设有利于加快构建格尔木“十”字型综合交通枢纽。

第四,有利于带动格尔木旅游业的发展。青藏铁路沿线的旅游资源是世界上独一无二的,随着铁路的开通,进入西藏旅游的成本大大降低,大量的游客进入西藏观光成为可能,这同时也能带动格尔木旅游业的发展。另外,由于游客从低海拔地区直接进入高海拔的西藏需要有一个过渡和适应的中间休整,格尔木是具有这一功能的理想地带。如果能把进藏游客留在格尔木一周的时间,对格尔木的旅游、餐饮、住宿、商贸等行业将产生积极影响。

&

上一页[1][2][3][4][5][6][7][8][9][10]...下一页 >>

加强,这都有利于强化格尔木的交通区位优势。

3、良好的特色产业基础

近年来,随着对盐湖资源和石油天然气资源的开发利用,格尔木已初步形成了以盐化工和石油天然气化工为主导的工业框架和基础。“十五”期间,百万吨钾肥项目建成投产,花格输油管线复线投入使用,中信国安东台项目已经成功生产出硫酸钾镁肥、碳酸锂、硼酸等产品;格尔木炼油厂**万吨甲醇项目已经开工建设;青海盐湖提锂及综合利用产业化示范项目已完成工业试验、引气、引水、拉电等工程;格尔木河径流梯级电站开发项目前期工作顺利进行;内蒙古庆华集团铁矿采选项目、盐湖集团**万吨聚氯乙烯项目、*万吨氢氧化钾项目、格尔木藏格钾肥有限公司**万吨甲醇项目、青海万立高能有限公司**万千瓦天然气电站项目、青海力科农林开发公司***万吨花青素开发项目、翰海企业集团**万吨氯化钾项目等正在积极筹建。目前,全市已形成***万吨的钾肥生产能力和***万吨的炼油能力。与此同时,电力、建材、有色冶金、医药、食品等也快速发展。上述项目的建设为格尔木提供了新的产业支点,也标志着格尔木的工业发展正在进入一个快速发展的新阶段,这无疑为“十一五”经济的迅速崛起奠定了重要的基础。

另外,格尔木商贸及物资流通业发展迅速,青、新、甘、藏及川、陕、宁夏等地的工业品、农牧产品在这里集散,成交规模迅速扩大。资源富集、区位优越、交通便利、基础条件较好的格尔木市,现已成为西北内陆腹地的一个重要商流中心和信息交流中心。

4、独特的旅游资源潜力

格尔木地处世界“第三级”的青藏高原腹地、“聚宝盆”柴达木盆地的中南部,是昆仑融雪冲击形成的绿洲地带,境内旅游资源富集,地质构造复杂奇特,地貌景观自然天成,高原风光特中见奇,生态、生物资源类多珍稀。拥有世界第二大盐湖——察尔汗盐湖、中国第一江——长江发源地和东方奥林匹司山——昆仑山以及著名的藏羚羊保护区——可可西里自然保护区,在全国十大类、**种基本类型旅游资源中,格尔木占八大类,拥有**种,占全国基本类型的**%。具有“天然聚宝盆”、“高原动植物王国”、“高原特色旅游城”等美誉。2001年格尔木市成为国家级AAAA旅游风景区,2004年被授予“中国优秀旅游城市”称号。目前已经初步形成格尔木旅游中心枢纽区、盐湖工业旅游区、昆仑文化旅游区、玉珠峰登山旅游区、长江源头生态探险旅游区等各具特色的功能性多样化旅游体系。围绕青藏高原和昆仑文化,目前已开发的世界屋脊汽车探险游、马可波罗探险游、南丝绸之路旅游线、昆仑山道教寻祖游、昆仑山国际狩猎游等特色旅游项目正在吸引越来越多的游客,各拉丹东、万丈盐桥、长江源头考察、高原野生动植物考察、冰川冻土、雅丹地貌以及高原民族风情等旅游资源正在引起游客的日益关注。积极开发旅游资源、大力发展旅游业,对于形成格尔木发展的一个新经济增长点,并带动关联产业的发展和加强格尔木与国内外的交流合作具有重要意义。

(三)经济社会发展的不利因素

1、远离市场

格尔木深居西部内陆,与沿海地区的平均运距超过****公里,与周边临近的中心城市西宁、兰州、拉萨、乌鲁木齐的运距平均也在****公里以上,周边地区大多为高原、荒漠和戈壁,经济发展落后。储量巨大的盐湖资源的开发主要服务于广大的内陆和沿海地区,远离市场增加了产品的在途时间和运输成本,信息获取和交流也比较困难,人力资源的引进也受到影响。

2、人才短缺

受历史及地理气候等条件的制约,格尔木的人力资源严重不足。市民受教育程度较低,大专及以上学历教育的人口比重小,仅占全市人口的约*%。初中及以下人口占到全部人口的**%以上。目前,全市共有各类专业技术人员****人,其中高级**人,中级***人,初级****人,专业技术人员在全市人口中的比例为***人/万人。和“十五”初期相比较,人才短缺的问题没有明显改善。明显存在科研机构数量少,科技人员素质较低,科研投入不足,干部及各类技术和管理人才缺乏,与外地的产学研联合少,人才引进困难等问题。人才短缺进一步影响了产业发展的科研能力,制约了盐湖资源综合开发利用水平的提高。

交通瓶颈

作为连接青海、西藏、新疆、甘肃的交通要塞和我国西部的交通枢纽,青藏、青新、格敦公路在这里交汇,伴随着青藏铁路二期的建设和格尔木机场改扩建工程的完成并交付使用,格尔木的交通条件有了很大的改善。但目前仍然明显存在公路骨干通道通达性差、路网密度小,通行能力差,公路里程少、技术等级低等问题,东西向出省通道不畅、连接资源开发地、旅游景点、乡村至市区的交通薄弱等问题比较突出,已经成为制约资源开发、经济和城乡协调发展的重要瓶颈。铁路运输供求矛盾也比较突出,由于格尔木的运输结构以原材料和初级产品的输出为主,输出需求大于输入需求,导致铁路排空困难,货运车辆供给偏紧。随着青藏铁路二期的建成通车,对一期西格段的通过能力将形成压力。

生态压力

格尔木处于我国自然生态脆弱带,受自然地理和气候条件等因素的影响,生态环境形势较为严峻。目前,在土地开发、草原植被保护、水资源利用、绿化及荒漠治理、防风固沙等方面都面临很大的困难。西部大开发以来,通过实施退耕还林(草)、天然林保护、三北防护林、城市防护林四大工程为重点的生态环境建设,生态环境状况出现了局部好转的明显成效。但是,目前格尔木的生态环境问题仍很突出。植被稀少,景观单一,缺少生态屏障;荒漠化、土壤盐渍化等土质退化现象以及草原退化、生物多样性减少等现象严重;水资源贫乏,水生态失

上一页[1][2][3][4][5][6][7][8][9][10]...下一页 >>

工作的摆布,政绩的考核,都必须把富民与强市统一起来。同时,以人为本也强调发展经济不能以浪费资源、牺牲环境为代价。要坚持经济和社会,经济与人口、资源、环境的协调发展,积极探索“低投入、低消耗、低污染、高效益”的可持续发展模式,将发展县域经济与保护生态、保护环境有机结合起来,致力于创造有利于人民生活、学习、工作和创业的社会环境,促进人的全面健康发展。

6、统筹城乡、协调发展

统筹城乡发展是树立和落实科学发展现的要求,是消除城乡二元结构,从根本上解决“三农”问题,促进城乡协调发展的必然选择。只强调城市发展而忽视乡村发展,势必拉大城乡差距,结果城.市也难以发展,最终影响整个发展全局。因此,必须坚持城乡“一盘棋”思想,既重视城市发展,又关注乡村发展,对城乡经济社会发展实行统一规划、一同实施,着力解决制约城乡统筹发展的体制性障碍和结构性矛盾,从根本上消除城乡二元结构,促进城乡协调发展。

(四)总体目标

根据党中央国务院西部大开发和我国现代化建设三步走的战略部署,按照省、州委关于加快资源开发步伐,将格尔木建设成为带动青海省经济发展的增长极的战略定位,在“十五”发展的基础上,“十一五”期间争取有一个较快的发展,使整体经济实力和人民生活水平有一个较大的提高。

“十一五”期间经济和社会发展的总体目标是:到****年,基础设施和生态状况有了较大改善,骨干交通网初步形成,大规模资源开发的环境和条件基本具备,经济结构进一步优化,特色经济和支柱产业形成优势,市场竞争力增强,经济效益改善,经济总量扩大,城市功能进一步完善,人民生活水平有较大提高。

——GDp年均增长**%,力争达到**%。“十一五”末按2004年价格力争突破***亿元。

——其中第一产业年均增长*.*%。力争达到*%;第二产业年均增长**%,力争达到**%;第三产业增长**%,力争达到**%。三次产业增加值比例基本保持在*.**:**.**:**.**的水平。

——全社会固定增产投资*年完成***亿元,其中地方(市为投资主体)完成**亿元。

——财政收入年均增长**%左右,力争“十一五”末突破**亿元。地方财政一般性预算收入年均增长**%,力争“十一五”末突破*亿元。

——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和农牧民人均纯收入年均分别增长**%和**%以上,达到*****元和****元以上。

——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增长**%左右。

——城镇登记失业率控制在*%以内,城镇社会保障覆盖面达到**%以上,农牧区社会保障覆盖面达到**%以上。

——人口自然增长率控制在*‰以内。

——城市建成区绿化覆盖率达到**%以上。

在全面完成“十一五”规划的基础上,再经过五年的努力,到****年,初步形成比较完善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经济增长方式发生根本性转变,经济增长的质量和效益得到明显改善,全市经济和社会发展主要人均指标在全省名列前茅,大部分地区人民生活水平达到宽裕型小康,劳动者素质、科技创新能力、城市化水平、产业结构层次进一步提高,基础设施条件、经营环境、生活环境、生态环境进一步改善,国民经济信息化登上新的台阶,在全省经济发展中切实担当起领头羊的角色。

(五)战略思路

1、壮大产业集群,培育经济增长的内在动力,以工业化为主体带动经济社会快速发展。

格尔木是一座典型的依托优势资源开发的新兴工业城市,经济发展必须依托于资源开发,通过扩大工业经济规模和延长产业链,形成资源型开发加工产业体系,才能带动相关产业的形成和经济社会发展。产业发展的内在动力来源于建立既有关联、又有差异,既有竞争、又有合作的竞合式产业集群。要继续围绕工业结构升级和做大做强优势产业的要求,突出石油天然气工业、盐湖工业在产业结构中的重要地位,将建设青藏高原现代石化基地、提高盐湖资源综合利用水平摆在工业发展的首要位置;依托优势资源,以大规模高起点综合利用为主攻方向,充分发挥大型骨干企业的作用,同时,多渠道引入关联企业参与专业化分工和展开竞争,培育并发挥产业集群优势,推进资源精深加工和综合利用,提高产品的科技含量和附加值,进一步壮大工业基础,带动全市经济社会的发展。

2、优化发展环境,构建经济增长的基础条件,以交通、生态建设和完善城市功能为基础促进工业经济发展。

格尔木的能矿资源、交通基础设施、自然地理和城乡发展条件决定了未来较长时期内必须坚持以完善城市功能为中心,以矿产资源开发为支撑,以沟通区际联系的运输通道为纽带,以改善生态环境为保障,为吸引外来投资和促进资源开发创造条件。为此,要继续大力加强基础设施建设,坚持改善生态环境质量,进一步增强城市功能和提升城市的形象,改善生产生活条件。

3、增加居民收入,提高经济发展的受益程度,以培育特色经济和调整经济结构为手段改善居民生活水平。

针对居民人均收入和人均GDp水平不协调的经济结构状况,坚持以人为本和统筹城乡发展的理念,将增加居民收入和调整经济结构结合起来,紧紧围绕农牧业增效、农牧民增收目标,加强农村基础设施建设,推进农业结构调整,大力发展特色农牧业,推进农牧业的产业化进

上一页[1][2][3][4][5][6][7][8][9][10]...下一页 >>

下载市上半年经济社会发展情况通报word格式文档
下载市上半年经济社会发展情况通报.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

    经济社会发展

    伯乡4村“访民情惠民生聚民心”活动开展 的三年规划及2014年工作计划 一、工作重点: 发展壮大村集体经济,加强基层组织建设,充分发挥村党支部战斗堡垒作用和党员的先锋模范作用......

    全县经济社会发展情况的通报全县经济社会发展情况汇报材料

    在全县离退休干部喜迎**周年国庆暨****年 重阳节庆祝活动上关于全县经济运行情况的通报 **县人民政府 (****年*月**日) 尊敬的各位老领导、老前辈,同志们: 大家上午好! 莫道桑榆......

    市一季度经济社会发展形势分析大全

    市一季度经济社会发展形势分析 2006年是实施“十一五”规划的第一年,谋划好2006年的经济和社会发展计划工作,夯实经济基础,意义十分重大。我区认真贯彻落实市二届人大五次会议......

    *州与**市经济社会发展比较分析

    改革开放以来特别是近几年,山东**市的经济和各项社会事业取得了跨跃式发展。**发展工业经济、壮大民营企业、实现农业产业化和招商引资等方面的成功经验对于加快推进我州“一......

    市人民政府经济社会发展情况汇报(共5篇)

    按照xx政办明电(~)105号通知要求,现将我市今年上半年经经济社会发展情况及下一步工作安排汇报如下:一、经济社会发展情况今年以来,在市委坚强领导下,全市上下紧紧围绕宣城市委、市......

    我镇年经济社会发展情况调研报告

    我镇年经济社会发展情况调研报告社会调研报告社会调研报告 镇是泰顺县的南大门,位于泰顺县最南端,东北与本县仕阳镇毗邻,西、南与福建省的福安市、柘荣县隔溪相望;西北与本县洋......

    XX乡XX年经济和社会发展工作总结

    XX乡XX年经济和社会发展工作总结 乡经济和社会发展工作总结 (XX年12月19日) XX年,乡在县委、县政府的正确领导下,坚持以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和党的十六大系列全会精......

    促进经济社会发展

    促进社会经济发展 农业方面:立足于促进农民增收,以结构调整为主线,大力推进高效农业规模化发展,稳步推进“特色种植业、水生蔬菜产业、畜禽产业、水产业、特色农业旅游”五大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