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金牛区2013—2014学年度高一下期调研测试高一语文答案
金牛区2013—2014学年度高一下期调研测试
语文试题答案
一.(12分)
1.D
pìpìpīngpīngmàimîpánpán
A.幽僻譬如娉婷—伶俜脉络/脉脉流水坚若磐石—凤凰涅槃........guǐkuíliàoliàolílímiùliáo
B.癸丑—骙骙瞭望—镣铐嫠妇/管窥蠡测谬种流传—山川相缪........
qìqìchàzhàtundùnjìjí .
C.迄今—收讫侘傺—叱咤馄饨/混混沌沌芰荷为衣—岌岌可危 .........
pāngbàngxiãjiãmímǐxìqiâ
D.滂沱—诽谤采撷—仓颉弥望/风弭雨停修禊祈福—锲而不舍 ........
2.A/(B.大笔如掾—椽C.箫索—萧索摇摇欲堕—坠D.肆业—肄掂记—惦记)
3.D/①P42《我有一个梦想》保证:确保既定的要求和标准,不打折扣;作为担保的事物。保障:保护(生命、财产、权利等),使不受侵犯和破坏;起保障作用的事物。
②P38单元提示.揣测:推测,猜测。揣摩:反复思考推求。
③P8《故都的秋》.寂寞:孤单冷清;清静寂静。落寞:寂寞,冷落。④夙兴夜寐:早起晚睡。形容勤奋。宵衣旰食:宵:夜间;衣:穿衣;旰:天已晚。天不亮就穿衣起来,时间晚了才吃饭。形容为处理国事而辛勤地工作。
4.C/A成分赘余,“由于受”可去掉“由于”。B 成分残缺,“提高到关乎设计兴衰与天下存亡”后缺“提高”的中心词;可在后加“的高度”。D.偷换主语,前半部分是“它”,而不能做末句“成为更好的自己”的主语。可在“成为更好的自己”加“让你”。
二.(9分)(选自2014年高考山东卷语文试题4~7题,有改编)
5.D/本题考查筛选并整合文中的信息的能力,能力层级为C级。
【试题解析】“写文章不急于下笔,先上网专心浏览”是属于“调理心思”,写文章要“摘取相关精彩段落再加以组合”说法有误,原文强调的写文章时“最好平心静气去想,不要苟且从事,如果一随便,就很难有成就,而“摘取相关精彩段落再加以组合”恰恰是作者所谓的“苟且从事”。
6.B/本题考查分析概括作者在文中的观点态度的能力,能力层级为C级。
【试题解析】原文是最后一段“这不是一件小事体,这是一个很要紧的根本所在”这句话,这个地方作者想要表达的是“寻常言动时,绝不可有苟且随便的心情;而在做事的时候,尤须集中精力”,而写文章仅仅是作者举的一个例子而已。
7.C/本题考查归纳内容要点,概括中心意思的能力,能力层级为C级。
【试题解析】这篇文章共有六段,第一段提出问题:要调理自己的心理。第二段写为什么要调理。第三、四段写调理要注意的心思和心情两个方面。第五段写调理需要精神。第六段强调调理是大事。可见,文章是围绕“心理的调理”展开分析论述的。ABD项都有失偏颇。三.8.C(A阳:(山的)南面;B明:照明,形容词作动词;D谬:弄错。名词作动词。)
9.B(A以:表修饰,连词/把„„(它作为),介词;B而:均表转折关系;C然:但是/这样 ;D所以:„„的原因/用来)
四、10.(8分)(1)唐代和尚慧褒当初在这里筑室居住,后来(他)死后又葬在那里;因为这个缘故,后来就称此山为褒禅山。(“浮图”“舍于其址”,“卒”,“以”,每错译一处1分,扣完为止。)
(2)(我们)出洞以后,就有人埋怨那主张退出的人,我也后悔自己跟着他出来,而未能极尽(尽情享受)游洞的乐趣。(“既”“或”“欲”“悔其随之”“极”,每错译一处1分,.
扣完为止。)
11.(5分)作者从三个方面加以论说。一是只有胸怀大志,才有可能到达理想的境地,“非有志者不能至也”,强调了“志”。二是有了志向,不随便止足不前,“然力不足者,亦不能至也”,强调了“力”。三是有了志向和气力,而又不轻易地倦怠,“至于幽暗昏惑而无物以相之,亦不能至也”,强调了“物”。(能结合文段,分点引述,点到即可。)
12.断句:
“吾文如万斛(hù)泉源,不择地皆可出。在平地滔滔汩汩,虽一日千里无难。及其与山石曲折,随物赋形,而不可知也。所可知者,常行于所当行,常止于不可不止,如是而已矣!其他虽吾亦不能知也。”(摘自《苏轼文集》卷六十六)(见教材《必修二》P34)
13.(1)《庭中有奇树》抒发了一位妇女对远行丈夫的深切思念和离别感伤之情。“将以遗所思” “但感别经时”等诗句,都表达出了她对丈夫的深深的思念和离别的伤感。
(2)诗末两句表达了主人公的无可奈何与自我宽慰。前面六句极力赞扬庭树奇花的珍奇美丽,结尾却说“此物何足贵”,正是为了曲折衬托出末句“但感别经时”这一怀远伤别的主题。
或:前面说花可贵:“绿叶发华滋”“馨香盈怀袖”,后文说“此物何足贵”,是为了曲折表达内心的复杂情感,使结句的相思伤别显得格外突出。
(只要能结合前后诗句,点出“更加突出了怀远感伤之情”即可)
14.(1)仰观宇宙之大(2)舞幽壑之潜蛟
(3)齐彭殇为妄作(4)其黄而陨自我徂尔
(5)羁鸟恋旧林(6)杨柳依依,雨雪霏霏
(7)长路漫浩浩(8)乌鹊南飞,绕树三匝
五、15.⑴小时候(或物质生活匮乏时),听雨是一种湿漉漉的难受和一层苦涩涩的无奈。
⑵长大后(或物质生活丰裕时),喜欢听雨尤其是狂风骤雨,听雨是一种心灵的震撼。⑶如今,身居闹市,听雨是一种休息,一种调节,一种陶冶,一种享受。(如答“如今
2听雨陡生一种静谧、和谐、悠远的情感”亦可)(每点2分)
16.内容上,(1)强调对雨声的感受会因人因时因境因情而异;(2)丰富了雨(或雨声)的文化内涵。(答对一点即可)(3分)
结构上,引出下文“我”对雨的好恶,为写对雨的不同感受作铺垫。(意思对即可)(3分)。
17.客观上,身居闹市,难得再见山村那种雷鸣电闪的豪雨;水泥屋顶使雨声少了美的韵致。主观上,城市的污染和喧嚣,使人们郁闷烦乱,疲惫冷漠,少了平和安详、回归自然的心境(答“使人们很难宁心静气地倾听雨声”或“因为听雨需要一种热情而又平和的心态,去尽情享受雨声带来的美妙情思”也可)。(主观、客观各2分)
18.(1)引用,有三处。作用:增添文章情趣,丰富文章内涵。
(2)排比。例句:①不啻是一种休息,一种调节,一种陶冶,一种享受。②消去你„„唤醒你„„找回你„„带给你„„作用:使句子内涵丰富,节奏和谐,语意贯通。
(3)比喻。例句:①那雨声是大自然与你的絮语。(此句也可看作拟人)②风声像大幕揭开的前奏。③雨声仿佛是大自然的赞美诗。④雷声是高亢激越的黄钟大吕。作用:表意生动形象,给人以联想。
(结合例句从修辞角度分析表达作用,能言之成理即可。)
六.(10分)
19.(4分)示例:元宵节——灯——去年元夜时,花市灯如昼
清明节——雨——清明时节雨纷纷,路上行人欲断魂
中秋节——月——海上生明月,天涯共此时/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
重阳节——菊——待到重阳日,还来就菊花
(按照题目要求,每正确写出一句得2分)
20.(6分)符合要求,言之成理皆可。(所选人物可以是同一部作品中的,如“觉新与觉慧”,也可以是两部作品中的,如“觉新与卡西莫多”)
七.21.(60分)
(1)能根据文章内容和中心,运用景物描写,表现时令季节特征,自然点题,展示所写事件背景和环境。
(2)可以合理虚构,但要符合生活逻辑;反对胡编乱造,生硬套作,预制宿构。
(3)书写工整,卷面整洁,分段自然,标点符号运用正确。
第二篇:高一英语测试答案
洱源二中高一英语下学期第二次月考试卷答案
一.听力1-5 ACBAB6-10 BCBCA11-15 BCBBA16-20 CCACA
二.选择题 21-25 CDABA26-30BDAAC31-35 BCCAD
三.完形填空 36-40 D A C A C41-45D B A B B46-50C D D A B
51-55B A C B B
四.阅读56-59A C B D60-62 ACC63--66 CDBC67--70 DCBB
71—75DBCAB
五.改错
第一行 gladly改为glad
第二行 reporter改为reporters, interesting 改为 interested 第三行 去掉第三个a
第四行 good改为well, spoken改为speaking,第五行 Beside 改为Besides, along和and中间加with.第六行 but改为so或and
第七行got改为get
六.作文
Dear Peter,I’m Li Hua.I’m Monitor of Class two, Senior Three from Guangming Middle school.We’re going to have an “English Day” in our school on March 20.The purpose of the “English Day” is to enrich our school life.Above all, it will help arouse students’ interest in learning English and improve our oral English.In order to take part in this activity, we are preparing an English short play.We’ll be appreciated if you can come and give us some help, especially in our oral English.Would you come to Room 307 on the third floor in the teaching building at 4 pm on March 5? We are looking forward to seeing you there.Thank you very much!
Best wishes!
Sincerely yours,Li Hua
第三篇:高一语文测试二
公安三中高一语文综合测试
(二)命题:徐方军审题:吴波
一、语言基础
1.下列各项中加点字的读音全对的一项是()A.百舸.(gě)寂寥.(liào)彷.徨(páng)惆怅.(chàng)B.方遒.(qiú)颓圮.(pǐ)芳菲.(fēi)青荇.(xìng)C.浪遏.(â)浮藻.(zǎo)长篙.(gāo)漫溯.(shuî)D.虔.诚(qián)忸怩.(ní)深邃.(suì)团箕.(qí)2.下列各项中只有一个错别字的一项是()A.伴侣慷概主宰风华正茂 B.岐视草霉废墟激浊扬清 C.奥丧追朔斑斓鱼翔浅底 D.榆阴摸索星晨天纶之乐
3.下列各项中加点的成语使用正确的一项是()
A.广州恒大足球队在中超联赛中取得的辉煌战绩与俱乐部的高额资金投入息息相关,恒大俱乐部雄厚的财力令其他俱乐部望其项背....
。B.中央连续出台多项政策,与地方政府上下其手....调控房价,城市房价逐步回落,但房地产价格合理回落的基础仍然不够稳固。C.《金陵十三钗》《让子弹飞》《霸王别姬》等“傍小说”电影汗牛充栋....,众多优秀的小说托起了电影的翅膀,成为了电影成功的基石。
D.乔布斯缔造的“苹果”创造了许多奇迹,使我们的世界变得更美好。她是世界上IT人的榜样,是名副其实....的IT英雄。4.下列各句中,没有语病的一句是
A.我国高考分批次按计划集中录取制度,制造了本科率、一本率这类功利的高考概念,也导致基础教育完全围绕以高考为目标展开教育教学。B.钓鱼岛争端,使日本不但政治陷入混乱,更是冲击着日本脆弱的经济形势,之前日本公然叫嚣“日企撤离,崩盘的将是中国”,但是日本财务省最新的统计数据让这一谎言不攻自破。
C.山东省在全国率先打破高考户籍限制,从2014年起,凡在山东省高中阶段有完整学习经历的无山东户籍的考生均可在山东省就地报名参加高考。
D.新落成的高铁车站的配套设施较以前的普通车站有了明显改善,高清大屏幕24小时不间断地提醒旅客警惕防骗防盗。
5.下列有关文学常识的表述,正确的一项是()
A.《史记》是我国第一部纪传体通史,是西汉司马迁创作的,被郭沫若赞誉为“史家之绝唱,无韵之离骚”。
B.盛唐出现了两大诗歌流派:以高适、岑参为代表的边塞诗派,以王维、孟浩然为代表的山水田园诗派。其中王维的诗被誉为“诗中有画,画中有诗”。
C.韩愈,字退之,世称韩昌黎,是唐代古文运动的倡导者,主张“文以载道”,提出了“惟陈言之务去”的口号。宋代辛弃疾称他“文起八代之衰”,明人推他为“唐宋八大家”之首。D.我国现当代诗坛群星璀璨,优秀诗歌众多,有徐志摩的《再别康桥》、戴望舒的《雨巷》、艾青的《大堰河——我的保姆》等。
二、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6-8题
第1页13-10-09相较于传统纸质书籍,电子书终端存储量大,轻便易携。一张小小的存储卡可以存放数万本图书,既节省空间,又节约纸张。有的终端还可以随时随地无线上网,即时下载最新出版的书籍和报刊,读者可以打造个性化的个人图书馆。此外,很多电子书终端还具有快速检索、语音朗读、电子词典等功能,相对于纸质书籍,可以为读者带来全新的阅读体验。
随着国内电子书市场持续升温,电子书读者也越来越多。记者调查发现,尽管专业电子书终端的用户在不断增加,但就市场份额而言,通过手机、上网本、平板电脑、MP5、掌上游戏机等终端阅读电子书的读者仍占主流。
据了解,现在市场上大多数电子书终端价格在两千元到三千元之间,超出了许多消费者的心理承受价位,大多数消费者期望其价格能在千元以下。
其实用手机等终端阅读电子书也存在问题。杨同学向记者表示,很多网上下载的电子书的格式手机不支持,无法阅读。一些新出版的畅销书,网上一般也下载不到。至于平时写论文需要的学术类参考书,电子版本基本上是没有的。所以消费者需要一款专业阅读功能强大,又能兼顾便携性和其他日常上网等功能的电子书。
内容和终端,是电子书产业发展的两翼。业内人士分析认为,各种阅读终端硬件一体化和功能的融合将是发展趋势,在此情况下,电子书内容资源的供应就成为电子书普及的主要推手。
在终端方面,近来苹果iPad等产品的出现使许多电子书硬件生产商倍感压力,他们担心iPad具有的iBook功能会抢占专业电子阅读器市场。对此,上海易狄欧电子科技有限公司董事长丁辉文认为,电子书与iPad会共同推动电子阅读的发展。iPad等多媒体阅读终端的热销,会促进电子书内容的销售,电子书内容供应将变得越来越重要。在终端一体化的趋势下,硬件生产商除了要进一步优化终端解决方案外,还应重视内容资源的建设。
国外电子书产业非常重视内容资源平台建设,终端产品的设计强调与内容相适应,而国内往往注重终端产品功能的丰富性。但目前国内电子书的内容资源非常有限,许多读者想看的经典书、畅销书,往往难以找到。
导致电子书内容资源匮乏的原因是当前数字版权保护和数字出版盈利模式不完善。要想丰富电子书的内容资源,必须大力推动出版产品的数字化,加快传统出版内容与终端和平台的对接。政府部门应尽快建立适用于数字出版领域版权保护的相关法律法规,切实维护权利人利益。6.下列对“电子书终端”的表述,不符合...
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A.电子书终端具有储存量大、轻便易携、容量大的特点,可以供人们随时随地阅读。B.有的电子书还可以通过上网无限量下载最新出版的报刊以及各种新出版的书籍。
C.不少电子书终端具有纸质书籍无法比拟的功能,比如语音朗读、快速检索、电子词典等。
D.国内电子书的市场份额目前仍低于手机、上网本、平板电脑、MP5、掌上游戏机等其他可阅读终端。
7.下列各项中,不属于...
电子书普及面临的问题的一项是 A.大多数电子书终端的价格与普通消费者的心理承受价位之间尚有较大的距离。B.电子书在内容资源供应方面需要一个资源丰富的平台,这一点当前还有待发展。C.电子书的各种阅读终端在硬件一体化和功能的融合等方面尚有需要解决的问题。D.专业阅读功能还不够强大,在兼顾便携性和其他日常上网等功能方面还有缺陷。8.下面理解和分析,不符合...
原文内容的一项是 A.电子书走进人们的生活,带给人们全新的阅读体验,预示着步入了无纸化数字阅读的新时代。B.和手机、上网本、平板电脑、MP5、掌上游戏机等终端相比,电子书终端有优势但也有劣势。C.电子书的发展,将会在内容和终端两个方面下工夫,内容将进一步丰富,而终端将趋于一体化。D.降低价格,优化终端一体化解决方案,重视内容资源建设,将会推动电子书在普通民众中的普及。第2页
三、阅读下面文言文,完成9—12题。
淮阴侯韩信者,淮阴人也。始为布衣时,贫无行,不得推择为吏。常从人寄食饮,人多厌之者。..
尝数从其下乡南昌亭长寄食,数月,亭长妻患之,乃晨炊褥食。食时,信往,不为具食。信亦知其..意,怒,竟绝去。
淮阴屠中少年有侮信者,曰:“若.虽长大,好带刀剑,中情怯耳。”众辱之曰:“信能死,刺我;不能死,出我胯下。”于是信孰视之,俯出胯下,蒲伏。一市人皆笑信,以为怯。
及项梁渡淮,信仗剑从之,居麾下,无所知名。项梁败,又属项羽,羽以为郎中。数以策干项羽,羽不用。汉王之入蜀,信亡楚归汉,未得知名。坐法当斩,其辈十三人皆已斩,次至信,信乃.
仰视,适见滕公,曰:“上不欲就天下乎?何为斩壮士!”滕公奇其言,释而不斩。与语,大悦之。
③秦时与臣游,项伯杀人,臣活之;今事有急,故幸来告良。(3分)
13请用为下面文言语句断句
客有为齐王画者齐王问曰画孰最难者曰犬马最难孰最易者曰鬼魅最易 14默写
(1)土地平旷,屋舍俨然,_____________。(陶渊明《桃花源记》)(2)亲小人,远贤臣,__________________。(诸葛亮《出师表》)
(3)山不在高,有仙则名,水不在深,有龙则灵。_____,______。(刘禹锡《陋室铭》)言于上,上拜以为治粟都尉。上未之奇也。
信数与萧何语,何奇之。至南郑,何闻信亡,不及以闻,自追之。人有言语上曰:“丞相何亡。”上大怒。居.
一二日,何来谒上。上且怒且喜,骂何曰:“若亡,何也?”何曰:“臣不敢亡也,臣追亡者。”上曰:“若所追者谁?”何曰:“韩信也。”上复骂曰:“诸将亡者以.十数,公无所追。追信,诈也。”何曰:“诸将易得耳,至如信者,国士无双。王必欲长王汉中,无所事信;必欲争天下,非信无所与计事者.。”王曰:“吾亦欲东耳,安能郁郁久居此乎!”何曰:“王计必欲东,能用信,信即留;不能用,信终亡耳。”王曰:“吾为公以为将。”何曰:“虽为将,信必不留。”王曰:“以为大将。”何曰:“幸甚!”于是王欲召信拜之。何曰:“王素慢无礼,今拜大将,如呼小儿耳,此乃信所以去也。王必欲拜之,择良日,沐浴斋戒,设坛场,具礼,乃可耳。”王许之。诸将皆喜,人人各以为得大将。至拜大将,乃韩信也,一军皆惊。
(节选自《史记·淮阴侯列传》,有改动)
9.对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始为布衣时,贫无行..无行:不行动 B.不为具.食具:准备 C.坐.法当斩坐:犯罪 D.居.
一二日,何来谒上居:过了 10.以下六句话分别编为四组,全都能说明韩信与众不同的一组是
①常从人寄食饮②于是信孰视之,俯出胯下③信仗剑从之④次至信,信乃仰视⑤信数与萧何语,何奇之⑥能用信,信即留 A.①③④B.②④⑤C.①③⑥D.②⑤⑥ 11.对原文有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下列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A.韩信还是平民的时候,家境贫寒,生活无着,常常寄人篱下,曾经在一位亭长家混饭吃,一吃就是几个月,惹得亭长妻子很不高兴。
B.淮阴有位卖肉的年轻人,认为韩信虽然身材高大并佩带刀剑,却内心胆小,当众欺负韩信,要韩信从他胯下钻过去。
C.刘邦能够知人善任,他虽然没有发现韩信有什么特别出众的地方,但依旧采纳滕公的意见,拜韩信为治粟都尉。
D.萧何追回韩信后,对刘邦说了韩信的长处,并劝说刘邦沐浴斋戒,修筑坛场,举行隆重的仪式拜韩信为大将。
12.把文言文阅读材料中加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0分)
①信数与萧何语,何奇之。至南郑,何闻信亡,不及以闻,自追之。(5分)
②吾亦欲东耳,安能郁郁久居此乎!(2分)
(4)复为慷慨羽声,士皆瞋目,_______。(《战国策·荆轲刺秦王》)(5)携来百侣曾游,_______。(《沁园春·长沙》)15阅读下面这首宋诗,回答问题。(8分)
吴松道中二首(其二)晓路雨萧萧,江乡叶正飘。天寒雁声急,岁晚客程遥。鸟避征帆却,鱼惊荡桨跳。孤舟宿何许? 霜月系枫桥。
注:吴松:即吴淞,江名。
(1)开头两句描写了怎么样的景色 ? 营造了怎样的氛围?(3分)
(2)请结合全诗分析“孤舟”这一意象的作用。(5分)
四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6~19题。
爷爷是染布的。他爱吃黄豆出了名。在镇子西头,爷爷十七岁那年刷刷地在地上架起了好几口大染锅。这吃饭的手艺是“偷”来的。
爷爷从小喜欢跑进大染坊找老板的儿子斗蛐蛐。有时老板的儿子跟私塾先生念书,爷爷便蹲在一旁,直愣愣地盯着热气腾腾的大染锅。爷爷蹲着染布时,就从兜里摸出几料炒熟的黄豆塞到嘴里嚼,这样一蹲就是一两个时辰。“呆瓜”染布师傅往往这么笑话爷爷。当爷爷染出第一锅布时,大家才知道爷爷不呆。
那年,家里遭了大灾,爷爷架几口大锅开始染布。开业那天,镇子里所有人都听到爷爷一边敲锣一边喊话,开张头半个月染布不收钱,染坏了一赔二。爷爷没钱请帮工,自己把麻绳往肚子上一勒,一扰黄豆往嘴巴里一塞,一边香甜地嚼着,一边搅动大染锅。当爷爷嚼完三四把黄豆时,青布便染成了。青色衬着爸爸额头的汗珠,沉稳得像傍晚袭来的夜幕。
后来,那家大染坊被爷爷挤垮了。没过半月,爷爷快乐的嚼着黄豆把那几口锅搬进了大染坊。于是,镇子里又了有大染坊。那名声像染布匠拿搅锅棍敲锅一样,咣咣当当响得很。在嚼着一把又一把黄豆时,爷爷兜里也开始响着咣咣当当的银元声。
有了钱,除了每天有滋有味的多嚼几把黄豆,还取了奶奶。迎亲那天,爷爷喝了好多酒,醉了,进洞房时还绊了一脚,兜里的黄豆全撒在地上,他捡了好一阵子,奶奶什么反应,到现在我也不知道。后来跟我讲这事时,爷爷还叹气,这一绊,不是什么好兆头,要不,后半辈子也不会活得这样
磕磕绊绊。说这事时,爷爷喘着粗气,我帮着捶了半天北,他还是喘得满脸猪肝紫。
其实,爷爷在生父亲的气。
闲时,爷爷经常是一边慢慢发嚼着黄豆一边跟我聊天,像在咀嚼他的一生。他说,父亲是一个“倒钱筒”。父亲是爷爷的独苗,奶奶宠着他,惯着他。听爷爷说,父亲才十岁,就开始进大烟馆。没钱,就赊账。烟馆老板拿着赊账本来计钱时,爷爷才明白是怎么一回事。
父亲就像一颗荒野的树那样疯长。
我十岁那年,三天三夜,父亲跟人赌输了。大染坊被抵了赌债。那一天爷爷没有嚼他的黄豆,唉声叹气,一脸乌云。
搬出大染坊时,爷爷习惯性发掏出黄豆,迟疑了一下,爷爷这回没有黄豆塞进嘴巴,而是把黄E.本文运用动作、语言、细节和对比等艺术手法,生动凸显人物个性;人物行为也具有溜之深
厚寓意。
17小说中“爷爷这回没有黄豆塞进嘴巴,而是把黄豆一路撒在地上。”这一行为反映了爷爷什么样的心态?请简要分析。(4分)
18小说多次写到爷爷嚼黄豆,这在全文中有何作用?请简要概括。(4分)
豆一路撒在地上。
没几年,爷爷病得不行了。父亲依然整天不着家,爷爷的安危只是他耳边刮过的一阵微风。临终前的那个晚上,爷爷示意我到他跟前,他手中攥着一个小布袋,打开来,是些黄豆。昏暗的灯光下,豆子炒得金灿灿的,爷爷说,这辈子只剩下这点黄豆了,他的声音很轻,连他旁边油灯的火苗都 没有动一下,他颤巍巍拈出一颗豆子,习惯性地放入口中,又着嚼它。不知是黄豆大硬还是爷爷老了,牙品不行,他没嚼动,又把豆子放入袋中。
他叹叹气,说这辈子就爱这黄豆,人走了带上它,也算来世上留个念想。他慈爱地对我说,如果你长大了真活不下去,可以再到爷爷这里来拿这黄豆吃。不过,你要是争气,最好就别来找我了,他语气中满是沮丧。
我愣愣的,不太明白,点了点头。
第二天早晨,爷爷走了,手里紧紧攥着那小袋嚼不动的黄豆。邻居帮忙葬了爷爷后,父亲才回来。没人怪他,他在邻里眼中只是一个能够看得见影子。
父亲长号着,声间读厉。如同塌了脊梁。大家都知道他为什么哭,整整两天两夜,他雇了好几个人把小子掏了一遍又一遍,最后连瓦背也全掀掉了,还是没有找到传说中爷爷那几坨金子。他疯了。
后来,一个金匠跟我说爷爷确实有几坨金子。不过,爷爷临终前偷偷让他把们打成了一颗颗金珠子。
我蓦然明折,爷爷那小袋黄豆是什么了。爷爷给我留了一笔活命钱。有人曾问我,金子最终找到了吗?
当然没有。爷爷的坟头早被我平了,当时还有人说,我跟我那疯死掉的父亲一样,也是忤逆不孝。
现在我有了自己的企业,人们称我是什么“著名企业家”。不久前,一次慈善会上,我说了,死后捐出全部财产,我那个儿子和老婆都不跟我说话了。
为什么这么做?有记者问我,我一时语塞,眼前浮现出爷爷那小袋最后的黄豆。
(改自王琼华《最后一碗黄豆》)列对小说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最恰当的两项是(5分)
A.“我”平掉爷爷的坟头,是既不想让任何人打扰爷爷死后的安宁,又表明了不依赖祖辈财富、自己创业的决绝。
B.文中说“父亲就像一棵荒野的权那样疯长”,一是形容他处于青少年时期,身体不等式的快;
二是形容他备受溺爱,放纵无拘。
C.本文语言平实,情感饱满,情节跌宕起伏,人物性格各具特点,叙事手法新颖,主题有教益。D.老板的儿子跟私塾先生念书时,爷爷蹲在一高地看人染布,这暗示着爷爷对读书睥渴望和对
财务室的羡慕。
19小说以“最后的黄豆”为标题,寓意何在?这对现实人生有许多启示,谈谈你感受最深的一点。(6分)
五、语言应用题
20.根据语境及表达要求,回答问题。(4分)
周日你到郊区游玩,阳光宜人,景色优美。但是午后开始下大雨,第二天你的朋友问你:“昨天玩得开心吗?”你会怎么回答?(每处不超过30个字)
(1)消极表达:(2)积极表达:
21.毛泽东的诗词的思想和艺术性都很高,能给人以深刻的启示,有些诗词至今脍炙人口。某班在学习了毛泽东的《沁园春•长沙》后举行了“毛泽东诗词朗诵会”主题活动,现在请你为主持人写一段结束语,来结束这次朗诵会。要求:①要引用毛泽东的诗词;②语言连贯且富有激情;③不少于50字。(4分)
22.请参照下面的例句仿写一句话。(4分)
李白潇洒而飘逸,在蜀道、飞瀑、美酒、明月之间情寄山水,他的诗是倚天长啸的一柄长剑。
六 作文
从牙牙学语的顽童,到懵懂好奇的少年,再到激情飞扬的青年,成长的过程中,有些人,曾经让我们咬牙切齿,过后却总不断去想念;有些事,曾经让我们饱受折磨,甚至几近绝望,事后却成了我们力量与智慧的源泉。
根据以上材料,自定立意,自拟标题,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记叙文,除诗歌外。
第四篇:高一语文测试0
陕西省西安中学附属远程教育学校
强化训练
1.下列词语中,没有错别字的一组是
()
A.煞风景
英雄倍出
挟制
命途多舛
B.舶来品
貌和神离
纰漏
不着边际
C.协奏曲
鞭辟人里
混淆
西学东渐
D.度难关
铤而走险
慰藉
铩羽而归 2.下列各句中,没有语病的一项是
()
A.他有说不清道不明的愧疚,怎么就和自己同过患难、共过生死的朋友分道扬镳了呢?
B.一个人从一些甜美的回忆中得到的某种难以言传的慰藉和快乐,恐怕不下于地质学家和历史学家追溯某个王朝的兴衰史和自然界的演化史所得到的乐趣。
C.据了解,这种碳酸饮料是专门为年轻时尚一族设计的,其发布活动也别出心裁地利用流行的身体彩绘来表达。
D.当喧嚣繁杂的都市生活和跟车轮一样单调压抑的忙碌令你满脸倦容的时候,朋友,请读一点泰戈尔吧,他会让阳光重新洒满你的胸膛。
3.下图反映了某地几所学校的课外阅读活动与学生阅读能力情况,读后回答问题。
某地几所学校开展课外读书活动的时间不等,其时间分别为偶尔一次、两
月一次、一月两次、每周两次,学生阅读能力值分别为2、4、6、8,这表明: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陕西省西安中学附属远程教育学校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请以“梦想与现实”为内容,仿照下面的例句写两个句子。要求每个句子都采用比拟的修辞方法,两个句子之间构成对偶。
太阳热烈、奔放,带着万丈光芒,给生灵以活力;
月亮温馨、宽容,带着无际清辉,给万物以安宁。
5.补写出下列名句名篇中的空缺部分。
(1)子日:“不愤不启,不悱不发,______________,则不复也。”(《论语·述而》)(2)虽有佳肴,弗食不知其旨也;虽有至道,______________。(《礼记·学记》)(3)土地平旷,屋舍俨然,______________。(陶渊明《桃花源记》)(4)信誓旦旦,______________。(《诗经·卫风·氓》)(5)扪参历井仰胁息,______________。(李白《蜀道难》)(6)天若有情天亦老,______________。(毛泽东《七律·人民解放军占领南京》)(7)春蚕到死丝方尽,______________。(李商隐《无题》)(8)寄蜉蝣于天地,______________。(苏轼《赤壁赋》)(9)学而不思则罔,_______________________。(《论语·为政》)(10)斯是陋室,____________________。(刘禹锡《陋室铭》)(11)_______________,枯松倒挂倚绝壁。(李白《蜀道难》)(12)_______________,不尽长江滚滚来。(杜甫《登高》)
(13)_________________,抱布贸丝。匪来贸丝,来即我谋。(《诗经·卫风·氓》)(14)登山则情满于山,________________。(刘勰《文心雕龙·神思》)6.阅读下面这首宋诗,然后回答问题。
秋夜二首(其一)
孔文仲①
孤枕夜何永,破窗秋已寒。雨声冲梦断,霜气袭衣单。利剑摧锋锷,苍鹯②缩弭翰。
陕西省西安中学附属远程教育学校
平生冲斗气,变作泪汍澜③。
【注】①孔文仲:生性狷直,为官廉洁,因反对王安石变法而被罢官。②苍鹯(zhān):一种猛禽。③汍澜:流泪的样子。
(1)首联在诗歌中有何作用?请作简要分析。
(2)颈联、尾联分别采用了什么抒情方式?抒发了诗人怎样的思想感情?
二、现代文阅读(论述类文本)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6~8题。
华人姓氏有奥秘
不久前,中国科学院遗传与发育生物学研究所公布了中国姓氏研究新成果。专家耗时两年,根据1110个县市、2.9 6亿人口、4 100个姓氏的大量数据绘制出100张大姓分布图。研究发现:这些分布图与《中国人口主要死因地图集》中的疾病分布图有重叠,所有的姓氏和常见疾病之间似乎都存在一种说不清的重叠现象。
项目负责人袁义达说,我国是世界上最早使用姓的国家,大约5000年前,姓就被定为世袭。其间绝大部分是父系社会,中国人都随父姓。而在遗传学上,只有男性具有Y染色体,因此,Y染色体就同姓氏一起遗传给他的后代。由此推断,同一姓氏的人群就具有同样类型的Y染色体以及它所携带的遗传基因。换言之,姓氏的分布和Y染色体遗传基因的分布应该是平行关系。那么中国姓氏在5000年中是稳定的代代相传,还是像日本一样是偶然一次出现的呢?日本在明治维新前只有少数的几个姓,明治天皇为了改革,要求全国人民都要有姓。于是,短短几年出现了8万多个姓,且多数以地名命名,比如松下、井上、田中等。日本人的姓氏就很难与遗传联系起来。
上个世纪90年代,为弄清姓氏传承的稳定性,袁义达对中国姓氏在历史上的分布也进行了一次调查。通过对宋、明、清和当今这四个时期的姓氏统计发现,一千多年来中国姓氏传承非常稳定,每个时期的姓氏分布曲线基本重合。他说:“中国人的姓氏不仅仅是一种传统文化,从科学角度来看,是祖先留给我们的非常好的研究遗传学的标本,是历史上男性活动的忠实记录者。”
两次姓氏统计完成后,他自编软件把100个大姓的分布制成了一张张彩色的
陕西省西安中学附属远程教育学校
姓氏分布图,从中可直观地了解到每个姓氏在全国的分布区域和在当地人口中的比例。他突然感觉这些姓氏分布图有点似曾相识,查阅《中国人口主要死因地图集》中的疾病分布图,这二者竟然有重叠,比如糖尿病在山东地区比较高发,而孔姓在山东出现的频率也是最高的。
袁教授当然知道,姓氏和疾病是没有直接关系的,而且疾病和Y染色体的关系也不大,疾病多数发生在常染色体上。可是,让人不解的是,并不只是一两张图相似,或者某个姓氏和疾病表现出某种关联性。姓氏和常见疾病之间一定存在某种内在联系,但又不是简单的因果关系。
其研究欲望再次被调动起来。这种重叠现象是否和几千年来的人群活动有关呢?如果把常染色体的突变看作疾病,我们5000年中是以男性为主进行群体迁移的,Y染色体在迁移,和Y染色体同在一个个体上的常染色体必定也随之迁移,研究Y染色体的分布规律就能找出常染色体的某些分布规律,必定对研究某种疾病的起源有帮助。“这就好像我们现在研究禽流感病毒在通过研究候鸟迁徙的路线一样,”他形象地比喻说,“我们现在没直接研究疾病的分布,而是通过研究载体的分布来找出疾病分布的规律。”
研究还在深入。他认为,对姓氏和疾病关系的探究,可以为研究疾病起源的专家提供一些新的线索和资料;医药学领域现在就开始关注姓氏和遗传基因的关系,有可能为新药和个性化药物的研制提供线索。同样的病在不同人群身上的反映是不一样的,比如同样的感冒药对某些人十分有效,对某些人则没有半点效果。“如果找到姓氏和遗传基因的关系,那么,根据姓氏开发个性化药物甚至‘对姓 下药’也不是不可能的事情。”
(摘自2011年12月7日《北京科技报》,有删改)7.下列对“姓氏和常见疾病之间一定存在某种内在联系,但又不是简单的因果关系”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袁氏项目组绘制的100张大姓分布图与早先的《中国人口主要死因地图集》的疾病分布图有重叠,中国的姓氏和常见疾病存在某种关联性。
B.姓氏的分布和Y染色体遗传基因的分布是平行关系,而疾病和Y染色体的关系又不大。
C.5 000年中Y染色体以男性为主进行群体迁移,和Y染色体同在一个个体上
陕西省西安中学附属远程教育学校 的常染色体也随之迁移,它们的突变,导致了疾病在中国的同一姓氏之间遗传。
D.不只是一两张姓氏分布图与《中国人口主要死因地图集》的分布图相似,说明很多姓氏和疾病表现出某种关联性,但目前我们却不清楚造成这种关联的原因。
8.下列说法与原文意思相符的一项是
()A.中国姓氏是祖先留给后代的非常好的研究遗传学的标本,是历史上男性活动的忠实记录。
B.日本的姓氏是明治维新后一次性出现的,且多数以地名命名,他们的姓氏与遗传就没有联系。
C.袁氏项目组运用候鸟迁徙路线的研究方式,研究疾病的分布与姓氏分布的关系。
D.姓氏分布和《中国人口主要死因地图集》中的疾病分布图的重叠,说明所有的姓氏和常见疾病之间都存在一种重叠现象。9.结合原文内容,下列理解正确的一项是
()A.调查宋、明、清和当今这四个时期的姓氏发现,一千多年来的姓氏分布曲线基本重合,这说明中国古代人口无迁移。
B.山东是糖尿病的高发区,而孔姓在山东出现频率最高,这就意味着姓孔会生糖尿病。
C.疾病多数发生在常染色体上,和Y染色体的关系不大,而只有男性具有Y染色体,因此,疾病跟男性关系不大。
D.以研究中国姓氏的分布为载体来研究中国人的疾病分布规律,不仅为研究疾病的起源提供了新的途径,也使根据姓氏开发个性化药物成为一种可能。阅读下
10、面一段文字,请用平实简洁的语言总结这段文字。
15岁觉得游泳难,放弃游泳,到18岁遇到一个你喜欢的人约你去游泳,你只好说“我不会啊”。18岁觉得英文难,放弃英文,28岁出现一个很棒但要会英文的工作,你只好说“我不会啊”。
第五篇:高一语文答案
“BEST合作体”2011级高一下学期期中联考
语文试题答案
命题人: 张国霞2012-5-3
一、(每题3分,共9分)1.B(“并且有逐步扩大的趋势”错,原文为“生活在中国以外地区的贫困人口较之1981年时至少增加了1亿”)2.C(“通过救济使个人被动地摆脱贫困”表述有误,原文为“通过收入再分配使个人被动地摆脱贫困”)
3.C(A“也不能减少贫困人口的数量”错,原文为“经济的高速增长并不必然带来贫困人口的减少”;B“人人都能参与社会管理”错,原文为“人人都有用武之地”D“中国是最早提出包容性增长的国家”于文无根据,文中仅有“中国是包容性增长的积极倡导者”)
二、(共22分)
(一)4.D(走:逃跑。)5.C(C表修饰关系,其余表示转折)6.B(定语后置句,其余为
状语后置句)7.B(这仅是“王道之始”的条件,“称王天下”还需要“谨庠序之教,申之以孝悌之义„„”这些条件)。8.翻译句子(10分)
(1)君子广泛的学习,并且每天对自己检查、省察,那么就智慧明达行为没有过错了。(注意
“博学、参省、知明”等词及句意。)(4分)
(2)收缴天下的兵器,聚集在咸阳,销毁兵器,用来铸成十二个金人,以便使天下百姓的力
量变得弱小。(注意,“兵、销、弱”等词的意义,注意省略句,及“金人十二”的语序以及句意)(6分)
9、(6)分答案:诗人以孤雁自喻,(2分)反映了他流落他乡(1分),亲朋离散,天各一方(1分),杳无音信(1分),可他无时无刻不在渴望重逢。(1分)
10、(4分)诗人用野鸦这一形象比喻当时社会的一些无聊的俗客庸夫(2分),也更突出了诗人当时的悲哀凄苦。(2分)
11、(略)
三、12、(6分)(1)马车夫脸上露出悲伤和郁闷的神情。(2)马车夫的话语也表现出悲伤,(3)马车夫的动作也表现出悲伤痛苦。
1
3、(1)玛莎年轻健壮,具有勤劳、善良、贤惠的美德。(4分)(2)突出表现马车夫因妻子之死精神几近崩溃的状态,给读者留下抹不去的印象。同时也表现了俄国19世纪农村的贫苦农人“挣扎”的生活状态。(4分)
1
4、同情下层百姓,善于从现实生活中选取写作素材。(6分)
四、15、(3分)C.(A.逡(qūn)巡镂刻(lòu)B.琴弦(xián)石栈(zhàn)D.遗镞....(zú)句读(dòu).
16、(3分)B.(A.训—驯契—絜C. 溯—朔D.喧—暄)
17、(3分)B.(A.无所不为:没有不干的事情。指什么坏事都干。C.沸反盈天:沸:滚翻;盈:充满。声音象水开锅一样沸腾翻滚,充满了空间。形容人声喧闹,乱成一片。D.生
米煮成熟饭:比喻事情已经做成了,不能再改变。)
18、(3分)C.(A.成分残缺,应在句末加“的需求”等词与“应和”照应。B.重复累赘,“堪”与“忍受”重复。D.搭配不当,“增强”与“„„道德水平”不搭配)
19、谢眺笔下的“喧鸟覆春洲,杂英满芳甸”,说出了万紫千红的春。白居易笔下的“日出江花红胜火,春来江水绿如蓝”,讲出了热闹非凡的春。(写到春的诗句,得2分;结构仿写恰当得2分)
20、参考:祥林嫂:一生若草芥,讥笑声中行乞鲁镇;残年如风烛,祝福声里惨死街头。
王熙凤:八面玲珑,放诞泼辣,明是一把火;巧言狡黠,机关算尽,暗是一把刀。桑地亚哥:孤舟中寂寞的硬汉;大海上咆哮的老人。
(每则评价3分,其中对偶修辞1分,内容准确精当2分。若对三个人物全部作出了评价,按前两则评分)
五、作文
21、立意提示:一个人要想干好一件事情,成就一番事业,就必须心无旁骛、全神贯注地追逐
既定的目标。在漫漫人生路上,当我们难于驾驭自己的惰性和欲望,不能专心致志地前行时,不妨斩断退路,逼着自己全力以赴地寻找出路,往往只有不留下退路,才更容易赢得出路,最终走向成功。
2011级高一期中语文试题答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