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民增收先进村事迹材料

时间:2019-05-15 15:59:32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农民增收先进村事迹材料》,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农民增收先进村事迹材料》。

第一篇:农民增收先进村事迹材料

岐山县先进基层党组织事迹材料

我们唐家岭村共有七个村民小组,430户,1630人,耕地面积2600亩。

近年来,村两委会始终坚持把发展农村经济增加农民收入做为各项工作的的立足点和出发点,立足实际,统筹谋划,采取各种措施,努力增加农民收入,取得了显著成绩。08年,全村农民人均纯民入达到4278元,比07年增长300元,名列全镇前矛,在具体工作主要抓了如下几方面:

首先:大力调整农业产业结构,在认真分析村情的基础上,村两委结合本村水利资源优越的有利条件,提出了以猕猴桃为主导产业的发展思路,经过几年发展全村猕猴桃栽植面积达到1923亩,占到全村耕地总面积的75%以上,人均

1.2亩左右,08年挂果面积1200亩收入380万元,人均达2200元,使猕猴桃产业成为全村农民收入的重要支撑点,其次发展非公有制经济,村两委会充分发挥本村企业优势,主动出击大力开展招商引资,两年来,通过多方努力引进纺纱厂、塑料厂等企业三个,总投资达380万元,使个体私营企业达到16户,安置本村村民300多人,年工资性收入可达160万元,第三狠抓劳务经济,多方捕捉就业信息,组织引导村民开展劳务输出。08年输出劳动力340人,总收入280万元。人均1785人。

再此基础上村两委会超前思维,高起点规划抓住上面投资通村路机遇,自筹资金30万元,水泥硬化村主干路长4.3公里。宽6米,通组道路1.5公里,形成了两横两纵环村公路网,第二投资12万元,协助一组、二组、三组、四组、六组水泥硬化街道1.6公里,宽6米,并全部安装了路灯。第三08年投资32万元,建起了村委会办公楼,并配套了办公设施,还投资30万元建起了三亩大的村民活动中心,并购置了3万元的健身器材,进行了绿化,目前 已全面投入使用,使村容村貌焕然一新,新农村建设初具规模,被评为“岐山县新农村建设示范村”。08年“宝鸡市农民增收先进村”。

唐家岭村党总支

二○○九年六月二日

第二篇:农民增收

农民增收的障碍解析

关键词: 农民增收 小康社会 农业产业化 合作组织

党的十六大提出了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奋斗目标,而农业、农村、农民的问题已成为影响和制约我国全面进入小康社会奋斗目标的关键性因素。其中,农民增收始终是解决“三农”问题的核心问题。改革开放以来,除初期农民收入有了较大幅度的提高,1979年-1985年,农村居民人均纯收入平均增长15.18%,高于同期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8个百分点外,以后城乡收入差距又开始拉大,1986年-1995年农村居民人均纯收入平均增速3.62%,低于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增速2.5个百分点,98年-2003年,农民人均纯收入平均增速为3.58%,两者差距扩大到了3.39个百分点,农民收入水平低,提高速度慢,直接影响了对农业的投入,迟滞整个农村社会的发展,进而成为制约整个国民经济发展的“瓶颈”。

党的十六大从根本上确立了农民增收全局性的战略地位,没有农民的小康,就没有全社会的小康。十六届三中全会从统筹城乡经济社会发展、逐步改变城乡二元经济结构的高度来推进涉及“三农”问题的各项改革。由此可见,扭转农民收入增速下滑,确保农民收入进入持续稳定增长的快车道,是我们党和政府一直非常关注的重大问题。今年的中央一号文件更是明确指出农民收入问题不仅是重大的经济问题,而且是重大的政治问题,文件要求全党进一步增强做好农民增收工作的紧迫感和主动性。

一、农民收入增速下降的原因

(一)体制的制约

1、农村上层建筑的不合理性成为农民增收的巨大障碍 基层政府冗员多,农民负担重,是中国“三农”问题中的突出问题。基层政府因人设机构,“对口”设机构,加上级政府下派与分流人员,致使近年来干部职数不断膨胀。据统计资料显示,2003年县、乡两级政权财供人口达到3000多万人,村级干部需要由村民负担的全国有730万人,实际供养经费6000多亿元,由农民负担的有2000亿左右。正如温家宝总理在记者见面会上所指出的那样,生之者寡,食之者众。因机构臃肿给农民造成的负担占农民实际负担的40%左右。不仅如此,近年来许多基层政府耗费大量资金建设所谓的“政绩工程”、“形象工程”,更是加重了农民负担。

2、城乡二元结构成为农民增收难以逾越的一个坎

随着农业生产率的提高,农村人地矛盾更加突出。目前,我国人口已增加到13亿,人均耕地减少到约1.2亩,由于人口分布不平衡,有1/3的省市人均耕地不足1亩,有666个县低于联合国确立的0.8亩的警戒线,463个县低于人均0.5亩的危险线。大量的农村剩余劳动力被困在有限的耕地上,导致农民劳动收益率下降,农村剩余劳动力急需要从农村转移出来。但是,严格的城乡户籍管理制度和歧视性用工制度以及种种不合理的收费,抑制了人力资源自由流动的愿望,限制了农村剩余劳动力向城市转移。与此同时,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不断完善和改革开放的不断深入,我国工业经济也面临着减员增效的巨大压力,加上本身的资本积累能力有限,难以吸纳更多劳动力,城市本身下岗失业人数不断增加,就业与再就业压力增大,这就使得农村劳动力转移更加困难。

(二)农村社会化服务体系建设滞后,难以为农民增收提供强有力的支持。农村社会化服务体系,是指社会各方面通过各种形式向农业经营者所提供的农业生产各个环节所需要的各种经济和技术服务的总和。十六届三中全会《决定》明确要求:“农村集体经济组织要推进制度创新,增强服务功能”。但是作为农村社区内部向农民提供各类服务的主要承担者农民自治性组织――—村民委员会的建设明显滞后。不少地方尤其欠发达地区,村干老化、无人干的现象十分普通。农村税费改革后,村级财力下降幅度很大,就我市而言,好一点的村级财力只有2万多元,少的村不足1万元,加上转移支付仍不足以支付村、组干补贴。严重挫伤村两委成员及组干的工作积极性,农村基层组织不稳定因素增加,加上缺乏有效协调组织,“一事一议”难以实施,农业基本建设和村里的社会事业无人问津,不少村级组织实质上已经陷入瘫痪。与此相应农村传统的合作经济组织合作功能丧失贻尽,在传统的合作组织中最为重要的两大组织供销合作社和信用合作社,已经完全背离了初建之宗旨。不再是农民自己的组织,它们中绝大多数已经异化为赢利性企业。不少地方供销社实质上已经分解成个体工商户,它们完全以自身的利益为准绳同农民打交道,逐渐演变为与农民博奕的市场主体,它们的服务宗旨荡然无存,逐利已成为其经营的根本目标。另一大合作组织由社员入股,为农民提供金融服务的主体——农村信用社早已脱变为“官办”金融机构,股份合作制名存实亡。在商业化经营的目标的影响下,同时也因为农户的贷款具有分散、量小、交易成本高、风险大等特点,信用社的支持重点偏移到民营企业或乡镇企业,甚至干脆转移出农村。20世纪90年代以来,通过各种途径转移出农村的资金每年有2000亿元左右。其次,农业产业化水平低下;农业产业化通常被称作“公司+农户”的经营方式。它以农产品加工、营销企业为“龙头”,根 据自愿、互利的原则,与农户建立稳定的农产品产销关系。应当讲在初级农产品的供给处于总量阶段性过剩的形势下,这是解决农民增产不增收的主渠道,但是由于多种复杂的原因,这一经营模式的绩效没有很好的显现出来,反而问题非常突出。具体表现为:一是“龙头”企业难寻,欠发达地区尤甚,难以表现出带动效应。二是由于公司与农户并没有建立起良好的市场信用关系,“订单农业”的履约率低。三是由于农民组织化的程度低,谈判的地位低下,公司在剩余价值的分割上往往占据主动,依旧是资本支配劳动,农民的利益得不到有效的保障。

(三)农民素质偏低,影响了农民参与市场的竞争能力,最终影响到农民收入的增长。

人力资本理论明确提出:人力资本的积累是经济增长的重要源泉,教育是使个人收入分配趋于平等的重要因素。教育投资作为人力资本投资,是增强农村社会发展的根本。但是现行教育费用制度造成农民受教育机会存在着严重的不公平。现在的农村教育体制设置,基本上仍然按照小学村办、初级中学乡办、完中县办的原则设立。由于基层政权财力有限,农村教育投资远落后于城市。据调查资料显示,普通小学的教育经费农村人均水平为519.16元,城填的人均水平为841.11元,初中生的教育经费农村人均水平为861.64元,城镇人均水平为1423.85元。义务教育水平差距尚且与此,更不用说农村继续教育了。不少县、乡在“双基”达标过程中负债累累,难以成为农村教育的投入主体,教育经费的不足导致农村各类教育水平难以提高,是造成农村劳动力素质低下的根本原因。中国农村劳动力素质状况问卷调查显示,具有初中以上文化程度的农村劳动力达到54.9%,但文盲、半文盲劳动力仍占8.5%,接受过农业职业 教育的仅占农村总劳力的7.3%,接受过有关资格培训的人数仅占劳动力的5.7%。农村劳动力受教育的程度,直接影响到谋求就业的机会、取得收入的渠道。现在,随着城市二、三产业结构调整力度加大,对劳动力素质要求的越来越高,不少原本在城市打工的低素质劳动力不得不重新返回农村,失去了取得工资性收入的机会,导使非农收入减入,农民收入的提高受到直接影响。

农民增收问题,就实质而言是二个方面:一是减负;二是农业收入和非农经营收入增长。因此要彻底解决农民收入增长问题,我们必须减法、加法一起干,建立和完善农民收入稳定增长的机制。

二、促进农民增收的对策

(一)切实做到精简机构与层次减轻农民负担

我国目前政权有中央、省、市、县、乡五级,可以说层次太多,而且均对口设置机构,机构与人员膨胀严重。从1998年开始,中国开展了乡镇撤并精简机构工作,到2003年底,五年撤并了7400多个乡镇,乡镇总数由撤并前的46400多个减少到39000多个。现在不少地方也正在进行撤村并村工作。随着农业税费改革的进一步深入,不少以农业税为主要收入来源的乡镇,将逐步失去相应财力保障。因此,新一轮的行政管理体制必须要有大动作,以适应农村发展的新要求。可以考虑分几步走直至彻底减少政府层次。第一步,小村并大村,撤乡并镇。从水平层面彻底减少机构与人员。第二步,撤县建市撤销县级政权,把镇级政权改为派出机构,形成“3+1”行政格局。即政府层次分为中央、省、市三级,加上镇一级派出机构,从垂直层面减少机构与人员。同时重新界定和明确中央与地方政府职能,划分好各级政府事权,并给予相配套的财权。从现行政权运行的机制来看,县、乡两级政权职能主要是贯彻和执行中央和上级 政府的方针政策,实质上是执行机构,执行机构重置只会增加行政成本,导致效率低下。农业税的停征将使不少县、乡(镇)政府的行政事务大为减少,人员将更加富余。根据精简效能的原则,“3+1”的行政体制不仅可行,而且很有必要。而且这样变革对发展小城镇建设,推动农村城市化的进程,最终打破超稳定的中国城乡二元经济结构具有积极意义。

(二)建立健全农村社会化服务体系

1、推进农村集体经济组织的制度创新

现行的农村合作经济组织功能的发挥主要是依靠乡、镇党委领导下的党、政、经基层政权的组织体系,一个以农民为主,为农民服务的农村社区合作组织一直就没有建立起来,小农户与大市场矛盾始终没有得到很好的解决。因此,必须对传统合作组织进行改造,支持农民按照自愿、民主的原则,发展多种形式的农村专业合作组织。通过制度变迁探寻农户以最低成本,最快捷方式,顺利实现小生产与大市场的对接,提高农民进入市场的组织化程度。

2、积极推行农业产业结构调整,提高农业产业化水平

农业产业化实质上是一种集约化、市场化和社会化的农业,它的核心是把传统农业中相互分离的产前、产中和产后连接起来,实现产、供、销一体化。农业产业化是农业产业结构调整的带动力量,从某种意义上来讲,农户找到了龙头企业就等于找到了市场。可以有效避免农民进行产业结构调整的盲目性,同时也可以顺利实现农产品与市场对接,解决农民增产不增收的矛盾。因此,各级政府要不遗余力地加强对龙头企业的创业扶持与服务,安排支持农业产业化发展的专项资金,较大幅度地增加对龙头企业的投入。同时也要加 强引导与监督帮助农民与之建立起合理的利益联结机制,切实保护农民的利益。

(三)努力为农村富余劳动力转移创造良好的外部环境,增加非农经营收入

目前,农村中有5亿劳动力,农村剩余劳动力达2亿多。2002年底与1996年相比,农村居民家庭人均年纯收入中,非农经营收入比重已从29.26%提升到51.7%成为农民收入增长最大的亮点,而支撑农民非农收入增长的主要原因是农民外出务工。因此,如何为农村富余劳动力开辟“绿色”通道,引导农村富余劳动力合理、有序的移动是各级政府工作中的重中之重用。在二00四年中央发布的一号文件中,中央为破除农民工进城的体制性障碍提出了一系列的政策措施,这无疑极大激发了广大农民进城务工的热忱。但是我们也必须清醒地看到,随着科技进步,劳动生产率的提高,农村富余劳动力与城镇下岗失业人员双增的态势不可避免。城镇就业压力的加大对农村劳动力的转移构成障碍。目前,进城务工的1亿多农民中,农民身份并没有变化,大多数人不能也不愿意摆脱原先赖以生存的土地,使已经转移的农村劳动力处于不稳定的就业状态,难以完成形式和本质都兼备的就业领域转移。因此必须改革现行“户籍管理制度”,降低农民进城门槛。同时完善社会保障制度,坚定农民退出农村的决心。积极推动小城镇建设,增强小城镇吸纳农村人口、带动农村发展的能力。落实一号文件鼓励农民自主创业的各项措施,增强转移劳动力资本积累能力,实现农村富余劳动力稳定有效的转移。

(四)提高农民素质,提升农民的竞争力

目前农民素质的偏低的状况,已经成为制约农业产业结构调整、农村劳动力转移、农民增收的关键性因素,农民收入低又进一步影响到农民家庭对子女的人力资本投资和教育消费。使他们的新生代在掌握知识和技能方面处于劣势地位。因此,农村教育体制变革势在必行。首先,调整中、小学校布局,实行资源重组,加强农村中、小学师资队伍的建设和培训,提高师资水平。其次,改革农村教育费用制度,严格实行义务教育一费制,同时完成九年制义务教育投入主体由县、乡(镇)政府向中央政府和省级政府的转换。以彻底改变农村中小学学生人数比例与费用比例的巨大反差;第三,加强农民继续教育和科技培训力量。利用农村教育制度改革的整合资源,创办农民培训学校或农民夜校,鼓励各类教育培训机构、用人单位开展对农民的职业技能培训。采取多渠道的办学模式和灵活多变的教育方式,切实提高农民的素质。

参考文献:

《十六大报告》 十六届三中全会《决定》 二OO四年“中央一号文件” “人民网”的有关数据资料

安庆市委党校讲师

钱晓春

2004年11月

第三篇:农民增收

农民增收

解决好农业、农村、农民问题是党和国家工作的重中之重。“三农”问题,核心是农民问题,是如何提高农民收入、实现农民全面发展的问题。从一些发达国家的经历来看,农业、农村、农民问题的出现和解决有一个大体的先后顺序。最早是农业问题,即如何发展农业以保障工业化对农产品的需求问题;之后是农民问题,即如何提高农民收入,实现公共服务城乡全覆盖的问题;最终是农村问题,即大规模开展农村建设缩小城乡差距的问题。从我国现在所处的历史阶段观察,目前可能正处于由解决农业问题向解决农民问题转变的关键时期。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应把更多的精力放在如何提高农民收入上。

资本“下乡” 家庭经营收入占比下降

农民纯收入可以分为四个组成部分:工资性收入(劳动报酬收入)、家庭经营收入(包括家庭经营农业收入和家庭经营二三产业收入)、转移性收入和财产性收入。在农民收入的四大来源中,家庭经营收入占的比重目前仍是最大的。2009年,农民人均纯收入为5153元,其中家庭经营收入2527元,占到49%。但是,这一比重却呈现不断下降的趋势,2004年,这一数字还是60%。5年时间,下降了11个百分点,下降幅度还是相当可观的。家庭经营收入占比的下降,一方面是因为大量农民外出务工,农民工资性收入快速增加,这符合工业化城镇化发展的历史趋势;另一方面,则是因为大量资本进入农业农村经营领域,农民通过家庭经营中获得收入的比例不断下降,这是一个需要引起注意的倾向性问

在2008年全国农村经济收益分配格局中,农民经营所得最终占到可分配净收入的70.6%。这一比重在2003年为74.3%,2000年为77%,新世纪以来基本上每年下降一个百分点。与此同时,企业各种留利占可分配净收入的比重从2000年的5.90%提高到2003年的6.98%和2008年的9.01%;外来投资者分利占可分配净收入的比重从2000年的1%提高到2003年的1.69%和2008年的1.81%。在一些发达地区,这一下降趋势看得更加清楚。浙江省绍兴市数据显示,农民经营所得占可分配净收入的比重,已经由1989年的78%下降到1997年的64.2%,再下降到2003年的51.1%,到2009年,这一比重已经跌落到了47.3%的低水平。资本不足 阻碍农民合作获取经营利润

在农业农村经营领域,农民获得收入的比重下降,主要是因为现代农业建设步伐不断加快,农业生产经营中的资本有机构成提高,资本投入需要增加,而单个农户却缺乏必要的资本,从事经营的领域逐步收窄,大量资本趁机“下乡”,资本获得收入的比重逐步上升。畜牧业是这方面的一个典型,规模养殖所占的比重稳步提高,1996年规模饲养量在全行业的比重还只有6.3%,2006年达到50%,2008年已超过60%。大多数规模养殖的是资本主导企业形式的养殖。真正农户主导的、家庭形式的所谓散养户占的比重逐步降低,农户逐步被迫退出畜牧业经营。统计数据上的表现就是,畜牧业占农业的比重不断提高,但出售畜禽产品收入占农户家庭收入的比重却不断下降。

资本逐步占领农业农村经营领域的局面,必须加以改变。要实现农民收入稳步增长,就一定要把农业农村经营领域留给农民,要让农民首先能够在农村通过经营获得收入。即使在日本和我国台湾地区,它们都明确限制资本进入农村占领农民经营领地。要解决单个农户资本不足和农业经营资本有机构成提高的矛盾,我们也应该学习日本、台湾等地的经验,大力发展农民专业合作社(以下简称合作社),要通过机制创新,让合作社能够支配一定数量的资本,能够进入农产品加工流通领域,守住农业农村经营领域;要让合作社有能力获取农产品加工流通环节的利润,再通过合作社内部的分配机制,把这部分利润转换为农民的收入。

从数量上来看,近两年来,我国农民专业合作社发展速度很快。截至2009年9月底,全国农民专业合作社达到21.16万家,比2008年年底增长90.8%;实有入社农户约2100万户,占全国农户总数的8.32%。但是,合作社发展质量还亟待提高。从目前情况看,合作社还不能很好地帮助农民以合作方式支配资本获取经营利润。当前,合作社发展面临的主要问题可以归结为三个方面:一是合作层次较低。绝大多数合作社局限在技术信息服务领域,真正能组织农户统一购买农资或销售农产品的为数不多,能开展农产品加工的更是寥寥可数。二是合作机制不顺。合作社内部规范的治理机制尚未真正建立起来,社员大会、理事会、监事会等机构不健全,社员不太愿意参与合作社的管理监督,合作社对社员的民主权力也不太尊重。三是合作积极性不高。农民入社动机不强,退社较为随意。入社后参与活动较少,合作社内部凝聚力不足,一些社员与合作社的交易量小于市场交易量,一些合作社与社员的交易量小于与非社员的交易量。

这三个问题其实是有因果联系的。第一个问题是根本,它是产生第二个和第三个问题的原因。只要合作社无法进入农产品加工流通环节,它就无法获得这部分收益,分给社员的也就不多,农户入社得到的利益自然不多。因此,农户入社的积极性不高,且随时可能选择退出。在这种情况下,显然难以建立规范的治理机制,这样的合作社发挥的作用不大,且随时面临解散的危险。由此可见,合作层次决定了合作收益,且直接影响到合作机制的建立及合作积极性的提高。而合作层次不高,主要是因为合作社缺乏足够的资本,没办法进入农产品流通加工领域。

推动合作社发展,要在加强政府服务、培养合作人才等多方面加大政策支持力度,但最核心的是要保证合作社能够占有足够的资本。只有这样,它们才能够作为合格的市场经营主体进入农产品加工等领域,才能够拥有为社员谋利的手段。为此,必须创新体制机制,搭建好为合作社提供金融服务的平台,推动产业合作和信用合作的结合。

交易份额认购成就新一代合作社

在20世纪90年代,西方传统合作社同样因为缺乏资本而陷入经营困境。这迫使它们进行制度创新,发展成为新一代合作社(New Generation

Cooperatives)。它们的做法值得我国借鉴。具体而言,我们在发展合作社时,首先要确定流通和加工的最佳规模,再据此确定所需资金数额,然后把加工规模分解成若干交易份额(deliver share)。社员入社时按规定必须认购交易份额,并同时要求按一定比例出资,通过调整比例,使得社员出资额之和刚好等于合作

社所需资金数额。交易份额规定了社员交售给合作社的产品数量,社员交售产品总数刚好等于合作社流通加工的最佳规模。如果社员当年产出不够,允许其从市场购买予以补齐;如果超出,超过部分由合作社视情况决定是否收购。

通过这一系列制度创新,就可以为我国合作社发展建立起灵活的筹资机制和资金利用机制。合作社在出售交易份额的同时获得了一笔稳定的资金,借此购买固定资产,开展农产品加工流通等业务。有了固定资产后,合作社就可以进入金融体系,获得银行贷款;就可以创办或控股农产品加工企业、铺设销售网络,获取加工销售环节利润。合作社利润按交易份额分配给社员,由于交易份额和社员认购资本额成正比,按交易份额分配也相当于按认购资本额分配。合作社通过参与加工和销售,扩大了社员合作的范围,也提高了社员分红回报率,增强了合作社对农民的吸引力。社员认购交易额的积极性增加,反过来又保证了合作社的资金来源,由此形成良性循环。

只有为合作社经营提供足够的、可支配的资本,才能够帮助农民利用合作社实现对资本的集体占有和控制,才能够帮助农民占据农业农村经营领域并获取更多的收入。通过努力,目前农民经营所得占可分配净收入的比重每年下降一个百分点的趋势完全能够得以止住。单此一点,农民收入每年就能够增加0.5%。如果再能够把这一比重提高到2000年的水平,农民收入就能每年增加3.5%左右。党的十七届三中全会提出唯一的一个量化指标,就是要保证到2020年农民人均纯收入比2008年翻一番。换言之,必须保证农民收入每年6%左右的增长速度。通过制度创新,让农民通过合作社实现收入每年增加3.5%,对完成全会规定的目标具有相当重要的意义。

另外,需要特别指出的是,在新一代合作社中,由于社员出资的数量始终从属于交易份额,而交易份额取决于农户生产的规模和与合作社的惠顾额,社员同时作为所有者与使用者的特征没有改变,合作社的本质属性没有改变。因此,引入资本后的新一代合作社仍然是基于农产品生产的合作,是劳动的合作,而资本的合作处于被支配的地位。它仍然是以自愿联合起来的生产者为导向的,而不是以投资者的资本增值为导向的。

第四篇:先进村党支部事迹申报材料

先进村党支部事迹申报材料

县乡村现有农户户,人,名党员。全村共有集体耕地面积15000亩,集体固定资产150万元,全村共有小四轮185台,大型农机具18台套,联合收割机16台,全村农民住房砖瓦化率100%,闭路电视入户率100%,程控电话入户率98%,少年儿童入学率100%,计划生育率100%。20xx年来人均收入达到4000元,比去年增长15%,成为全县10强村之一,全市50个小康村之一。2000被省委、省政府命名为省级文明村标兵,20xx年、20xx年被省委命名为省级“五好村党支部”,20xx年被命名为国家级“民主管理法制示范村”。

几年来,村党支部坚持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一起抓,协调发展,在进行种植业结构调整,大力发展畜牧业的同时,注重提高农民的思想道德素质和科学文化素质,建立稳固的思想阵地,优化美化生活环境,开展健康向上的文化活动,为促进村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提供了精神动力和智力支持。

一、以支部为核心,把握发展总方向

村时刻把两委班子及党员队伍建设作为一项重要工作来抓,从不松懈。一是发挥党员的龙头作用。提出了“树形象,留口碑,出政绩”的班子建设标准,坚持做到靠表率作用影响带动一班人,靠放手激励调动一班人,靠整章建制规范约束一班人,要求班子成员不搞特殊化。在工作中走在前,干在先,以自己的模范行为去影响、带动全体党员干部和村民,围绕经济建设,积极开动脑筋,出谋划策,真正当好村民的“领头雁”。二是配齐配强村班子。在村班子建设中按照能者上,平者让,庸者下的原则,选好配强村班子,坚持把党员干部培养成致富能手,把致富能手培养成干部的做法,将政治坚定、作风正派,能带领群众致富的人选进村班子。三是建立健全奖惩机制。为了加强村级班子建设,建立健全了各项工作制度,还健全了民主评议,民主决策制度等,规范了村干部的行为。严格目标管理,按实际工作完成情况兑现工资和奖惩。激励先进,鞭策后进,使村班子建设形成了比、学赶、超的工作局面。村里两委班子的工作得到了全村百姓的认可,在20xx年两委换届工作中支部班子满票连选连任,村委班子高票连选连任。

二、以致富为主曲,构建经济新格局

村党支部始终把经济建设作为中心任务,积极寻求经济增长点。几年来,村党支部在巩固提高大豆产业的基础上,带领群众在产业结构调整上大做文章。一是搞好种植业调整,引导农民扩大“双高”大豆种植面积,扩大优质小麦面积,同时增加市场前景看好的杂豆面积。20xx年全村粮食总产量达250万公斤,农业生产总值380万元。二是发展棚菜经济,村党支部把目光瞄准了城镇居民菜篮子上,引导农民发展蔬菜大棚种植,涌现出了“柿子大王”李洪升等一批致富典型。全村大棚面积达到了5000多平方米。20xx年开始搞起了反季节蔬菜和山野菜温室栽植,仅棚菜一项每年全村收入可增加18万元。三是大力发展畜牧业,几年来,村先后融资150多万元,用来发展畜牧业生产,先后有25户村民走上了畜牧致富路。20xx年,利用省财政厅包扶的契机,争取到了重点扶持项目--育肥牛场,已于20xx正式投入运行,当年育肥牛100多头,20xx年又新上了糖化饲料项目,每年年末育肥牛场实现收入5万元。目前,村的沟浪河牧业小区已初具规模,黄牛饲养量达200多头、羊饲养量达1500只。四是引导农民利用农闲时间,做好劳动力转移工作。五是招商引资,扶持企业发展。引进能人,创办木材加工场、大豆收购公司、亨通农副产品有限公司等这些企业,每年为村集体实现收入10万元。六是信息网入村,为村民提供信息服务。20xx年3月村开通了信息网配备了微机、打印机,成立了信息站受到群众欢迎。三年来,乡、村两级信息站共下发农业信息80多期,800多条,村级信息站共下载实用信息160多条。七是积极开展科技培训。每年都选送文化基础好的青年3-5名到农业院校学习,每年都从县、乡农技部门请来科技专家到村里讲受农业技术,使农户都掌握1-3门实用技术。七是发挥典型示范作用。全村35户科技示范户通过引进良种,培育新品种,拓宽了群众发展农业生产的思路和视野。

三、以文明为魂魄,弘扬社会新风尚

村始终把精神文明建设与物质文明建设放在同等重要位置,以创建高标准“五好村”、“文明村”和“小康村”为目标常抓不懈。首先,党支部着力为群众办实事、办好事。20xx年村党支部组织村民整修田间路9000延长米,建涵2座,修建了四条7米宽5公里长的水泥路,修建了550平方米综合办公楼,建起了6000平方米休闲广场,建起了沼气池,修建了180座卫生厕所,规划了村民生活区、生产加工区、舍饲养殖区、文体生活区。硬化边沟1760延长米,在水泥路两侧及主要街道统一建了砖围墙,村里各条街道整齐一新。彻底改善了全村群众的生活条件。其次,在全村广泛开展评优树模推典型活动和“十星级”文明户活动,到20xx年为止,全村涌现“五好

县乡村现有农户户,人,名党员。全村共有集体耕地面积15000亩,集体固定资产150万元,全村共有小四轮185台,大型农机具18台套,联合收割机16台,全村农民住房砖瓦化率100%,闭路电视入户率100%,程控电话入户率98%,少年儿童入学率100%,计划生育率100%。20xx年来人均收入达到4000元,比去年增长15%,成为全县10强村之一,全市50个小康村之一。2000被省委、省政府命名为省级文明村标兵,20xx年、20xx年被省委命名为省级“五好村党支部”,20xx年被命名为国家级“民主管理法制示范村”。

几年来,村党支部坚持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一起抓,协调发展,在进行种植业结构调整,大力发展畜牧业的同时,注重提高农民的思想道德素质和科学文化素质,建立稳固的思想阵地,优化美化生活环境,开展健康向上的文化活动,为促进村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提供了精神动力和智力支持。

一、以支部为核心,把握发展总方向

村时刻把两委班子及党员队伍建设作为一项重要工作来抓,从不松懈。一是发挥党员的龙头作用。提出了“树形象,留口碑,出政绩”的班子建设标准,坚持做到靠表率作用影响带动一班人,靠放手激励调动一班人,靠整章建制规范约束一班人,要求班子成员不搞特殊化。在工作中走在前,干在先,以自己的模范行为去影响、带动全体党员干部和村民,围绕经济建设,积极开动脑筋,出谋划策,真正当好村民的“领头雁”。二是配齐配强村班子。在村班子建设中按照能者上,平者让,庸者下的原则,选好配强村班子,坚持把党员干部培养成致富能手,把致富能手培养成干部的做法,将政治坚定、作风正派,能带领群众致富的人选进村班子。三是建立健全奖惩机制。为了加强村级班子建设,建立健全了各项工作制度,还健全了民主评议,民主决策制度等,规范了村干部的行为。严格目标管理,按实际工作完成情况兑现工资和奖惩。激励先进,鞭策后进,使村班子建设形成了比、学赶、超的工作局面。村里两委班子的工作得到了全村百姓的认可,在20xx年两委换届工作中支部班子满票连选连任,村委班子高票连选连任。

二、以致富为主曲,构建经济新格局

村党支部始终把经济建设作为中心任务,积极寻求经济增长点。几年来,村党支部在巩固提高大豆产业的基础上,带领群众在产业结构调整上大做文章。一是搞好种植业调整,引导农民扩大“双高”大豆种植面积,扩大优质小麦面积,同时增加市场前景看好的杂豆面积。20xx年全村粮食总产量达250万公斤,农业生产总值380万元。二是发展棚菜经济,村党支部把目光瞄准了城镇居民菜篮子上,引导农民发展蔬菜大棚种植,涌现出了“柿子大王”李洪升等一批致富典型。全村大棚面积达到了5000多平方米。20xx年开始搞起了反季节蔬菜和山野菜温室栽植,仅棚菜一项每年全村收入可增加18万元。三是大力发展畜牧业,几年来,村先后融资150多万元,用来发展畜牧业生产,先后有25户村民走上了畜牧致富路。20xx年,利用省财政厅包扶的契机,争取到了重点扶持项目--育肥牛场,已于20xx正式投入运行,当年育肥牛100多头,20xx年又新上了糖化饲料项目,每年年末育肥牛场实现收入5万元。目前,村的沟浪河牧业小区已初具规模,黄牛饲养量达200多头、羊饲养量达1500只。四是引导农民利用农闲时间,做好劳动力转移工作。五是招商引资,扶持企业发展。引进能人,创办木材加工场、大豆收购公司、亨通农副产品有限公司等这些企业,每年为村集体实现收入10万元。六是信息网入村,为村民提供信息服务。20xx年3月村开通了信息网配备了微机、打印机,成立了信息站受到群众欢迎。三年来,乡、村两级信息站共下发农业信息80多期,800多条,村级信息站共下载实用信息160多条。七是积极开展科技培训。每年都选送文化基础好的青年3-5名到农业院校学习,每年都从县、乡农技部门请来科技专家到村里讲受农业技术,使农户都掌握1-3门实用技术。七是发挥典型示范作用。全村35户科技示范户通过引进良种,培育新品种,拓宽了群众发展农业生产的思路和视野。

三、以文明为魂魄,弘扬社会新风尚

村始终把精神文明建设与物质文明建设放在同等重要位置,以创建高标准“五好村”、“文明村”和“小康村”为目标常抓不懈。首先,党支部着力为群众办实事、办好事。20xx年村党支部组织村民整修田间路9000延长米,建涵2座,修建了四条7米宽5公里长的水泥路,修建了550平方米综合办公楼,建起了6000平方米休闲广场,建起了沼气池,修建了180座卫生厕所,规划了村民生活区、生产加工区、舍饲养殖区、文体生活区。硬化边沟1760延长米,在水泥路两侧及主要街道统一建了砖围墙,村里各条街道整齐一新。彻底改善了全村群众的生活条件。其次,在全村广泛开展评优树模推典型活动和“十星级”文明户活动,到20xx年为止,全村涌现“五好

家庭”76户,“十星级文明户”106户。每年评选表彰致富能手、党员示范户、好媳妇、好婆婆等各5户,并大力宣传他们的典型事迹。三是常抓公民道德建设。每年都组织认真学习《公民道德建设实施纲要》,自编“公民道德建设格言”,印制了道德建设标语,制作了道德建设墙报、宣传画等,并且村委与每户家庭签订了“道德规范建设”目标责任书,进一步推动了创建文明村工作不断向广度和深度发展。四是大力发展公益事业。20xx年,经过不断充实内容,村史馆保存了自村建村以来各项事业发展的珍贵资料。并建立了村史馆,用于强化村民“五爱教育”、培养“四有”村民;投资18万元建起了165平方米的标准化活动室、文化活动大院,配备文体器材,修建了图书室。建起了全县第一支农民乐队,丰富了村民业余文化娱乐生活;同时,还为村里3名孤寡老人免费买了人寿保险和医疗保险,解决了他们的后顾之忧。20xx年投资2万多元,购买了架子鼓、萨克斯等乐器,成立了20人的文艺小分队,群众自发的组织了书法、绘画、根雕比赛,形成了远近闻名的“文化”。村民在20xx年省十一届冬季运动会上,一举夺得了越野滑雪、传统五公里、自由五公里、十公里、短距离五项冠军,村民的文体活动得到了进一步的升华

第五篇:计生协会先进村事迹

计生协会先进村事迹

XX县XX乡XX村计划生育协会在工作中坚持以人为本,紧紧围绕“依法管理,村民自治,优质服务,政策推动,综合治理”的工作新机制,充分发挥人多,面广,线宽的优势,充分调动广大会员的积极性,成为农村人口与计划生育工作的主力军,构建和谐社会的重要依靠力量,实现了自身的价值。

一、开展特色服务,增强协会感召力

新形势下的农村工作,靠行政命令是行不通的。那么靠什么来增强号召力和凝聚力?XX村计生协会通过探索总结,推出了一招,就是大力开展特色服务活动。一是营造文化氛围,宣传群众。计生协在易于聚集的场所制作图文并茂的人口与计划生育宣传长廊、板报、宣传栏和宣传橱窗等,既让人们学到生育知识,又受到优良环境的渲染和熏陶。二是搞好文艺宣传,教育群众。计生协会组建了生育文化大院和文艺宣传队,自编自演文艺节目,以计生先进典型为素材,演身边人,说身边事,形式新颖,作风独特,为群众喜闻乐见,使群众从中受到教育。三是创建会员之家,吸引群众。在上级计生部门参与下,积极筹措资金,在村建起了高标准的会员活动室、阅览室、乒乓球案、蓝球场,使用面积达800多平方米,便利了会员学习和活动。不定期开办计生培训班和知识讲座,累计参与培训和接受教育的已达1200多人次。四是心与心交流,贴近群众。在协会会员和联系户之间开展了了解村民需求,解答村民疑难活动,把计生宣传服务送到各家各户。会员把《人口和计划生育法》、《河南省人口和计划生育条例》等2000余份宣传单直接送到村民手中。会员对协会工作鼎力支持,参与率达90%,宣传服务面达95%。

二、关注流动人口、关爱留守孩子

在计生工作中,最难管理的群体就是流动人口,这些人管理不到位,违规违法生育就难以避免。XX村计生协会对此坚持以人为本,倾情感召,在建立流动人口档案的基础上,成立了流动人口计划生育协会小组,吸收流动人口中的积极分子参与。专门制定了外出人口困难家庭帮扶计划,明确协会会员对留守孩子家庭的帮助职责,帮助解决留守家庭在医疗、技术培训、就业、子女入学等实际问题。村级协会依据外出人口中妇女、育龄妇女、已婚育龄妇女等情况,把工作重点放在已婚育龄妇女特别是夫妻全部外出的已婚育龄妇女身上,有组织有计划地搞好与他们的联系,并要求该夫妇做好孕情监测,健全档案资料,定期进行生殖健康普查,诊病治病,通过人性化服务,转变其生育观念,有效控制了流动人口政策外生育现象的发生。

三、让会员享受亲情优惠,少生优生彰显婚育新风 XX村计生协会发展吸收会员是有明确条件的,不仅要求婚育家庭遵纪守法,勤劳致富,而且要少生优生,崇尚文明。对他们无论在政治上、生活上都高看一眼,厚爱一分,寄予信任。目前,协会已吸收会员304人。经过多方协商,计生协会与乡计生服务中心、乡卫生院达成协议,凡持有计生协会会员证的会员,在以上两个医疗单位做妇女病检查全部免费,妇科疾病诊治可减免费用30%,而且设立会员窗口,做到接待优先,诊治优先。为体现亲情服务,协会还开展了以“送健康、送真情、送温暖”为主题的“三送”服务活动,成立了有老干部、老党员、老模范、老职工参与的志愿者队列,谁家有困难马上前去帮扶,即时解除其后顾之忧。2008年3月协会还聘请商丘市著名妇科专家胡素贞和县人民医院、县计划生育指导站妇科医生携带B超机、心电仪、乳腺治疗仪等医疗器械,免费为该村200余名育龄妇女进行生殖健康普查,并分别建立了健康档案,查出患有疾病的有20多人,在治疗上大都获得医疗单位的特殊照顾。就业渠道,帮助提供免费或优惠的技术技能培训,并帮助申请减免税费、介绍工作等。立足村情特点,争取各部门的支持,先后引进“奶牛养殖”“组建运输、装卸队”等项目,为200余名村民的致富创造了有利条件。设立幸福工程项目,在县计生协会的帮助下先后为杨素、陈国栋等群众联系协会扶助资金5000元,扶持发展种菜、加工等项目并通过他们带动其他群众发展。帮助4户计生困难户申请落实了最低生活保障。

四、关爱女孩,大力倡导婚育新风

该村把婚育新风进万家活动作为宣传工作和人口计生工作的重要内容,村计生协认真履行职责,积极倡导新型婚育文化,成为婚育新风进万家活动的排头兵。广大计生协会员利用村级人口学校的宣传阵地,宣讲婚育新风;利用春节期间向育龄群众发放公开信,传播婚育新风;利用开展“好婆婆、好媳妇、计划生育模范户”的评选活动,倡导婚育新风。制定“关爱女孩”的村规民约,对双女绝育户补助养老保险费500元,对符合二孩生育政策自愿放弃再生育的家庭一次性奖励1000元。通过广泛开展以“关爱女孩”为重点的婚育新风进万家活动,有效地促进了传统生育观念的转变,晚婚晚育,少生优育,男女平等的婚育新风进一步深入人心。

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和稳定低生育水平,要求计划生育协会必须创新工作思路,强化工作机制,提高自身素质,为构建和谐社会、推动人口和计划生育事业持续、稳定、健康发展做出贡献。

下载农民增收先进村事迹材料word格式文档
下载农民增收先进村事迹材料.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

    先进村党支部事迹申报

    先进村党支部事迹申报 县乡村现有农户户,人,名党员。全村共有集体耕地面积15000亩,集体固定资产150万元,全村共有小四轮185台,大型农机具18台套,联合收割机16台,全村农民住房砖瓦......

    促进农民增收

    白水民间资本助推经济发展澄城六大举措促进农民增收 (记者 王小丽 通讯员 杨娟)作为全省首个出台《鼓励和引导民间投资健康发展意见》的白水县,今年民间资本呈现出活跃态势,已有......

    农民增收方案

    强湾移民新村2008年-2012年农民增收 工作方案实现农民增收是强湾移民新村2008年-2012年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主要目标之一。为深入贯彻落实中央1号文件精神,落实中央及省、......

    农民增收困难

    农民增收困难 农民富则中国富,农民强则中国强。农民增收困难,我们必须予以重视,尽快帮助他们走出困境。如果领导派我解决,我会如下处理: 一、了解情况。我会到村里进行走访调查,深......

    产业结构调整先进村主要事迹

    产业结构调整先进村主要事迹田老庄乡白家湾村位于县城东部,距乡政府7公里,属全县贫困腹地,境内水土流失严重,干旱缺水,资源匮乏,自然条件十分恶劣。全村辖5个社,共有450户,1836人。2......

    农民增收问题研究

    农民增收问题研究 [摘 要]农民收入问题,事关农村经济发展和社会稳定的战略性问题。农民收入增长缓慢已成为影响农村经济和社会发展的突出问题,也是“三农”问题的集中反映,增加......

    靖边县农民增收调查

    靖边县农民增收调查在快速增长的背后去年年初,我们到靖边县东坪村作了个专题调研,发表了《一个偏僻山村人均收入如何突破了八千元》一文,引起了较大反响。岁末年首,又从靖边传来......

    农民增收论文农民人均纯收入论文

    农民增收论文农民人均纯收入论文: 影响安徽省农民增收因素分析与对策研究 摘 要:长期以来,农民增收问题不但引起了社会的广泛关注。已有很多学者对中国农民收入快速增长发挥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