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修文县国民经济发展报告
修文县国民经济发展报告
一、2007年国民经济发展情况
2007年是实施“十一五”规划的第二年,一年来,全县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注重经济和社会的协调发展,人与自然的和谐,经济内部关系逐步理顺,社会各项事业加快发展。地方生产总值完成293070万元,同比增长18.2%。三次产业增加值分别完成60020万元、132790万元、100260万元,分别增长9.8%、25.3%、15.7 %。三次产业结构比重为20.5:45.3:34.2。非公有制经济增加值完成171719万元,同比增长19.4%,占国民经济比重达58.6%。
(一)深化农业产业结构调整,促进现代农业发展
以中央一号文件为指导,积极探索发展现代农业,加快发展“菜畜果药”四大支柱产业,农业农村经济继续保持良好的增长态势。农业总产值达102417万元,同比增长9.41%。粮食总产量达9.82万吨,同比增长5.4%。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稳步推进。围绕“水、电、路、气、房”等农村基础设施建设,着力改善农村基本生产、生活条件。实施饮水安全工程47处,解决2.4万人饮水困难。41个村级综合楼如期竣工投入使用。
(二)工业经济持续快速增长,效益进一步提高
坚持“工业强县”战略,努力推进工业化进程,形成了工业经济快速增长、效益逐步提高的良好局面。全县规模以上工业实现产值265070万元,同比增长27.36%,实现增加值95592万元,同比增长28.26%,其中医药业完成产值140304万元,同比增长18.7%。已有八家规模以上工业企业产值过亿元,产值占全部规模企业的比重达76.93%。在工业生产稳步增长的同时,节能降耗工作取得了较好成绩,规模企业万元生产总值综合能耗为1.82吨标煤。
(三)加强重大项目协调服务,固定资产投资快速增长
全年共引进招商项目48个,实际到位内资57632万元,同比增长21.5%,引进外资255万美元,同比增长21.4%。完成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225060万元,同比增长25%。华飞公司氢氧化铝生产线、中水公司日产3200吨水泥生产线等项目建设有力地拉动了投资快速增长。城镇建设进一步加快,城乡一体化进程稳步推进。城区道路改造及绿化美化、河道治理、垃圾中转站和乡镇集镇建设等项目的实施,优化了县域发展环境。县城污水厂、外环线道路建设项目已完成了前期各项准备工作。
(四)第三产业快速发展,消费需求日益扩大
加强市场体系建设,城乡居民收入不断提高,刺激了消费需求,商品销售活跃,物价整体上扬。全县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完成57935万元,同比增长20%。旅游业健康发展,全年共接待旅客34.7万余人(次),实现旅游收入5396万元,同比分别增长17.8%和22%。景阳森林公园接待中心、苏格兰牧场已动工兴建。
(五)财税金融稳健运行,支撑能力进一步增强
围绕培植财源,强化征管、优化结构、加强监督的工作思路,大力支持和培育财源建设项目,如期完成财政税收目标。完成财政总收入32454万元,同比增长22%;完成地方级财政收入15791万元,同比增长21%;国税收入完成15855万元,同比增长23.4%;地税收入完成11364万元,同比增长17.2%。
(六)高度关注民生,促进社会各项事业全面进步
大力推进科学技术的开发、转化、引进和成果的推广应用,顺利通过国家科技部科技进步考核。教育教学质量和办学效益逐步提高,修文中学创建省级示范性高中步伐加快,各项软、硬件建设向前推进。教育基础设施逐步完善,修文三中实现了整体搬迁,总建筑面积15800平方米的八所寄宿制工程全部竣工投入使用。继续抓好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工作,参合人数达222724人,参合率达93.47%,八个乡镇卫生院基本建设完毕。人口计划生育工作有序开展,获全市考核一等奖,人口自然增长率为5.77‰。社会保障体系不断完善。完成新增就业岗位1714个;完成城乡统筹就业5902人。农村富余劳动力转移4783人。城镇登记失业率控制在3.12%以下。完成新一轮农技培训73817人次。进一步加强环境保护工作,推进生态文明建设,将生态文明建设各项工作按年度进行了分解下达;编制完成了《贵州修文医药产业园区生态化建设工作方案》,并通过了市人民政府审批。人民生活水平明显改善,收入进一步提高。城镇居民可支配收入达11591元,同比增长19.1%,;农民人均纯收入达3535元,同比增长19.1%。其他社会各项事业均取得了较好成绩。
二、2008年国民经济发展展望
2008年是全面贯彻落实党的十七大精神和市委、市政府关于建设生态文明城市决定的一年,转变经济发展方式,保持经济又好又快发展是经济工作的主题。2008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主要预期目标为:
地方生产总值增长17%以上。三次产业增加值分别增长10%以上、23%以上、16%以上。非公有制经济增加值增长19%以上。财政总收入、地方级财政收入均增长20%以上。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增长20%以上。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增长16%以上。招商引资实际到位资金和利用外资均增长20%以上。规模以上工业总产值增长20%以上。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农民人均纯收入均增长10%以上。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参合率达90%以上。人口自然增长率控制在6‰以内。城镇登记失业率控制在4%以内。万元生产总值能耗比上年下降5%;主要污染物排放比上年下降2%。
围绕上述目标,2008年将重点做好以下工作:
(一)继续做好“三农”工作,推动农业向现代农业、生态农业转变
进一步做大做强“菜畜果药”四大产业,在巩固原有基地、壮大产业规模的同时,积极发展花卉产业及农业休闲观光业等新兴产业,培育新的增长点。做好重点农产品批发市场的规划和前期准备工作。围绕新农村建设,进一步改善农村基础设施。坚持以解决好农民群众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利益问题为着力点,促进农村和谐社会建设。加快以解决工程性缺水和农村人畜饮水为重点的水利基础设施建设,继续实施农村人畜饮水工程,解决35000人饮水安全。完成村级综合楼建设40个。
(二)走新型工业化道路,注重资源的节约利用
继续抓好工业园区建设,努力把工业园区建成“绿色、生态、高效工业园”。按照市政府批准的贵州修文医药产业园生态化转型方案,做好相关的基础设施建设工作。推动扎佐医药园区现有企业的资源整合,升级提效,努力培育现代制药企业集团和名牌产品。做好“贵州贵阳(修文)新材料科技产业示范基地”的规划和基础设施建设工作。协调解决华飞公司氢氧化铝、中水公司水泥生产线、诺亚公司精密铸件等项目在建设过程中遇到的困难和问题。大力发展循环经济,重点搞好节能降耗和环境保护工作,提高资源综合利用的效果。逐步关闭国家限制行业企业,引导高能耗、高污染企业做好转型工作,鼓励支持冶炼行业进行技术改造,提升科技含量和综合生产能力。
(三)健全项目管理机制,确保重点项目建设顺利进行
建立项目工作考核制,将项目工作纳入全县经济目标考核范围,明确考核目标,制定考核办法,明确奖惩,促进各级各部门抓项目工作的责任感和积极性。健全重点项目督查制,坚持日常督办与专项督查相结合推进项目加快建设。加快重点项目建设,重点抓好金阳至修文城市干道、贵州省特种物质处置中心、沙溪温泉度假中心、海马大桥等项目的协调服务。加快城镇基础设施建设,重点抓好阳明文化主题公园、县城外环路、污水处理厂和其他市政基础设施建设,掀起新一轮城镇建设高潮。
(四)努力促进消费需求,拉动第三产业跨越式发展
积极拓展新兴消费领域,引导形成新的消费热点,加强各类有形市场的建设与改造,形成批发市场、零售市场、工贸市场、农贸市场相互配套的市场体系。改造提升传统服务业,大力发展新兴服务业,重点抓好政府门户网站建设。充分发挥区位、交通优势,完成扎佐物流园区发展规划,全面启动园区基础设施建设。加强旅游资源的整合开发,完善旅游基础配套设施,提高接待能力和服务水平。进一步推进乡村旅游标准化建设,引导以“农家乐”为主的乡村生态旅游健康发展,举办好第四届“梨花节”、阳明文化节及王阳明“龙场悟道”500周年纪念活动。推进绿色石林、桃花岛、苏格兰牧场、阳明兰花旅游、谷堡乡村旅游、动物园二期等项目的建设。力争接待旅客人数突破40万人(次),实现旅游收入6000万元以上。
(五)加强招商引资载体建设,提高招商引资水平
进一步加大投资环境整治力度,努力营造良好的投资环境、信用环境和法制环境。加强载体建设,做好工业园区、工业走廊的配套基础设施建设,提升档次和品位,提高承载能力,为招商引资项目落地创造更加宽松的条件。认真精选特色项目和优势项目参加重大招商活动,扩大招商引资范围,主动承接发达地区产业转移和资本外扩项目,力争贵钢异地搬迁、贵阳酒厂异地技改、中辰集团氧化铝等大项目早日落户我县。
(六)深化各项改革,优化各种资源配置
继续深化经济体制改革、行政体制改革和审批制度改革,进一步盘活各种资源,不断提高行政效率。切实转变政府职能,政府要更加重视履行社会管理和公共服务职能,更多关注社会发展和解决民生问题。进一步深化财税改革,完善公共财政管理体制,深化乡镇综合配套改革,继续加大财政支农力度,扩大公共财政覆盖范围,充分调动乡镇发展经济的积极性和主动性。推进土地流转机制的转变,想方设法解决土地制约经济尤其是工业发展的问题。
(七)构建生态文明城市,促进经济社会全面协调发展
发展公共事业。巩固普九成果,大力发展高中阶段教育,扩大幼儿教育,激活民办教育,推进未成年人思想道德素质教育,加强教师队伍建设。加快推进修文中学改扩建工程建设和申报省级示范高中步伐,开工建设县职业教育中心综合楼。完善疾病预防控制、医疗救治和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急机制,实施城乡医疗救助制度,继续落实艾滋病、结核病等重大传染病防治措施,严格规范接种行为。建立健全乡村卫生服务网络,推进优质服务,兑现优惠政策,稳定低生育水平。加强县、乡、村文化基础设施建设,积极弘扬地方文化、传统文化,着力培育文化产业,繁荣文化市场;加强生态文明机关、企业、学校、社区和村镇建设,启动“农民文化家园”建设。广泛推广全民健身计划。加大“村村通”工作力度,搞好“村村通”设备维护。深入开展双拥工作。促进依法治县、安全生产等社会各项事业加快发展。
关心群众生活。加快县、乡劳动力市场网络建设,积极开展就业培训,新增就业岗位1600个,实现城乡统筹就业5875人,农村富余劳动力培训4700人,转移就业4200人;依法扩大养老、医疗、失业、工伤、生育五大保险覆盖面,提高各类企业参保率,实行扩面征缴与奖惩的同步;建立完善的社会救助体系,完善廉租住房制度;依法保障进城务工人员合法权益,重视解决失地农民生活保障问题;切实抓好安全生产,加强重点区域安全整治;实施食品、药品放心工程,确保群众健康安全;加强社会治安综合治理,完善社会治安防控体系,依法打击各类违法犯罪活动,维护社会稳定。
建设“生态文明新修文”。认真落实环保审批制度,严格新上项目环评把关,实现污染治理关口前移;编制完成《修文县生态功能区划》,完成全县生态建设情况和主要污染普查,拟定整治主要工业、农业、生活、医疗污染源工作方案;深化以治理“五脏五乱”为重点的整脏治乱工程。积极引进清洁式、循环式生产新技术、新工艺、新设备,鼓励发展循环式企业和产业,积极创建生态型城镇和社区;加强土地、水及矿产资源管理,严格耕地保护,建立健全补充耕地储备制度,保持耕地总量占补平衡。
第二篇:息烽县国民经济发展报告
息烽县国民经济发展报告
一、2004年国民经济运行情况
2004年,息烽县干部职工认真贯彻党的十六大,十六届三中、四中全会精神,紧紧围绕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战略目标,不断克服经济社会发展中存在的各种困难,基本完成了预期目标。2004年全县生产总值18.47亿元,同比增长22.8%。其中:第一产业2.92亿元,同比增长11.4%;第二产业11.98亿元,同比增长23%;第三产业3.57亿元,同比增长14.1%;人均生产总值完成6800元,同比增长18%;非公有制经济增加值完成7.2亿元,同比增长11%。
(一)工业经济快速增长,经济效益不断提高
一是以西洋肥业、中化开磷有限公司、汉方药厂等一批骨干企业为龙头,举全县之力抓好精细磷化工、制药和食品等行业的发展。小寨坝磷化工城基础设施建设正在紧张建设中,贵阳中化开磷60万吨硫磺制酸,西洋肥业第二期工程的60万吨硫酸等生产线建成投产;息烽信科环化、美满公司等企业相继建成投产。二是汉方药厂注射剂等3条生产线、贵州银杏鹰药业7条生产线完工通过国家GMP认证投产,贵州合力化工有限公司黄磷等一批技术改造项目完成了技术改造,全县工业企业完成技改投资3.95亿元。三是大力推进国有企业改制。全年预计完成工业总产值33.4亿元,同比增长23%。其中:规模以上工业总产值30.3亿元,同比增长22.6%。
(二)农业结构调整继续优化,农业和农村经济发展有进展
一是加强农业基础设施建设,增强农业发展后劲。农田水利工程建设步伐加快,鱼简河水库完成大坝浇筑基本成形;水落洞水库建设正在作前期准备工作;小桥河水库除险加固工程完工;建成唐家湾等5座净水厂;新建小水池13万立方米,山塘整修21口;实施45处渴望工程、解困工程,新增节水灌溉面积3790亩;完成2000口沼气池建设;完成坡改梯2007亩;完成贵阳市二环林带贵遵路息烽段公益林建设工程1.27万亩。二是围绕农业产业结构调整,加快农产品基地建设,努力提高畜牧养殖业在农业中的比重,千方百计增加农民收入。全年共完成水稻移栽5.32万亩;玉米种植10.25万亩。积极发展次早熟蔬菜、秋淡季蔬菜和无公害蔬菜等订单农业。完成8000亩次早熟蔬菜种植;烤烟种植面积13200亩。全年完成农业总产值4.32亿元,同比增长11 %;粮食总产量77200吨;油菜籽总产量8401吨;肉类总产量16100吨;水产品产量1310吨;商品蔬菜上市35000吨;禽蛋产量901吨。农民人均纯收入达2072元,同比增长11%。三是充分发挥本地资源优势,重新调整了布局,乡镇企业产业结构进一步优化,经济总量持续增加。乡镇企业的发展为我县提供了良好的就业机会,实现从业人员16830人,全年完成乡镇企业增加值5.26亿元;乡镇企业工业增加值4.3亿元;乡镇企业实交税金3284万元,同比增长36.83%。
(三)固定资产投资平稳增长,基础设施建设步伐加快
继续以县乡路、贫困村公路改造为重点,加大交通基础设施建设力度,完善公路网络。117公里县乡公路建设累计完成投资5899万元;256.7公里贫困村公路硬化工程累计完成路基233.8公里,完成投资1860万元;完成农村串户路改造88公里。
继续以旧城改造、新区建设和小城镇建设为重点,加快城市基础设施和房地产开发。县城南大街北段和中段主干道路面建设全面完成;县城城中城综合市场二期已完成主体工程施工;开磷新城一期工程、县城西门农副产品直销市场完工投入使用。县城新增住房建筑面积54000平方米。继续加快电力、通信基础设施建设,阳朗500kV变电站动工建设。加强通信基础设施建设,提高通信质量和农村电话普及率。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完成8.1亿元,同比增长8.72%。其中县属固定资产投资完成7.57亿元,同比增长18%;非公有制经济固定投资完成5.5亿元,同比增长25%。
(四)投资环境继续改善,招商引资稳定增长
一是夯实投资软环境。二是强化项目跟踪服务。三是强化了管理制度。全年共引进息烽县合力化工股份有限公司投资1.2亿元的黄磷生产等12个项目,全年招商引资完成7.2亿元,同比增长20%。
(五)第三产业取得新进展,新的消费热点逐步形成
一是充分利用息烽温泉、息烽集中营革命历史纪念馆的知名度,改善服务质量,提升旅游品位和档次。息烽集中营纪念馆扩建二期工程已完成整个工程量的50%。二是加快旅游产品开发,努力将阳朗辣子鸡、西望山白茶、味美调味品等特色旅游产品全面推向市场。全年接待国内外旅游者46.34万人次,实现旅游收入4016万元。三是商贸、交通运输、房地产、金融等第三产业快速发展。全年全社会商品零售总额完成3.18亿元,同比增长13.5%。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6980元,同比增长9%。
(六)财政、金融运行平稳
全年完成县级地方财政收入9418万元(市级口径完成11088万元),同比增长23.4%;国税完成6465万元;地税完成6686万元。全年金融机构各项存款余额为9.5亿元,各项贷款余额为7.5亿元。
(七)整顿和规范市场经济秩序,安全生产工作取得新进展
一是对全县食品、药品的质量和价格秩序等与消费者生活息息相关的重点消费品进行执法检查,有效净化了市场;二是对全县的粮油市场等进行了专项检查。三是认真落实安全“包保”责任制,一年来行政区域内未发生重、特大安全事故,发生一般性安全事故8起,死亡10人。
(八)各项社会事业稳步发展
医疗卫生、妇幼保健、爱国卫生等各项事业有序开展。县人民医院、中医院综合楼、疾控中心等建设项目已完成主体工程施工及部分装修。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工作扎实推进,参合人数达9.9万人。大力实施科技进步考核,狠抓农科教“三结合”,认真组织开展了农村劳动力技能培训和农业实用技术培训。一年来共培训农村劳动力5290人次,转移6174人次。
加强教育基础设施建设,息烽第一、第二中学理化生实验室设备、校园网等配套设施项目建成投入使用;九庄中学教学楼等工程已完成主体工程建设。素质教育稳步推进,教育信息化工程全面启动,“两基”复查和“普实”工作通过省政府验收。
殡葬工作得到加强,全年农业人口死亡火化率达99.2%;非农业人口死亡火化率达100%。全县2004年人口自然增长率4.73‰。
进一步完善城镇居民最低生活保障制度。全年共对城镇低保对象1116户发放低保金171.3万元。全年筹集下岗职工基本生活费和再就业资金54万元,实现下岗失业人员就业507人。全年收缴养老保险金970万元,收缴失业保险金55.99万元,启动了基本医疗保险制度,进一步建立和完善农村特困群众救助制度。
二、2005年国民经济发展展望
2005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主要预期目标是:生产总值增长14%。其中,一产增长8%;二产增长16%;三产13%。
工业总产值增长18%,其中规模以上工业总产值增长18%。乡镇企业增加值增长18%。非公有制经济增加值达8亿元。
完成县级地方财政收入1.1亿元,增长16.8%。招商引资到位资金在上年目标任务的基础上增长15%。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9.05亿元,增长15%。
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3.69亿元,增长16%;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7640元,增长9%;人口自然增长率控制在10‰以内,人口出生率控制在14.14‰以内,生育政策符合率达到91%。完成“十一五”规划编制初稿。充分发挥宏观调控职能,保障完成10件实事。要完成2005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主要预期目标,重点要抓好以下几个方面的工作:
(一)抓好农业和农村发展,千方百计增加农民收入
继续推进农业和农村产业结构调整。一是要在稳定粮食产量的同时,加大农业科技推广力度,推进优质化种植,加大对种植、养殖、加工等农业项目的扶持力度,千方百计增加农民收入。二是努力搞好10个经济生态示范村建设,积极探索农村生态经济发展路子。三是依托味美、美满等农副产品加工企业的需求发展订单农业,抓好流长、西山等乡镇5万亩特色农产品基地建设。四是继续以畜牧品种改良为基础,抓好九庄、石硐、小寨坝商品牛生产基地,永靖镇、青山乡奶牛养殖和 “三元”杂交猪生产基地建设,积极发展土鸡、特种鸡养殖等。五是大力发展农村二、三产业,重点发展以农产品加工、流通为主的龙头企业,推进农业产业化经营,同时发展服务业,拓展农民就业空间和增收渠道。抓好农业信息体系建设,搞活农产品流通。六是进一步落实好省委、省政府关于全部减免农业税政策和其他各项支农政策,建立和完善农村特困群众救助制度,解决好贫困群众的生产生活问题。七是推动农村劳动力有序地向非农产业转移,抓好农村劳动力技能培训和素质培训,全年培训转移不少于2500人。
全力推进农村基础设施建设。一是建设了专项检查,进一步抓好农田水利基本建设。抓好鱼简河水库水利工程建设的同时,搞好引水枢纽等配套设施建设工程。积极推进“万户小水池”工程建设,新建青山、鹿窝、石硐何家洞3座日产水500至2000吨净水厂,全面完成病险水库的除险加固。二是继续完善村通“广播电视”及农村远程教学点建设。三是继续实施生态环境建设工程。
(二)增强工业发展后劲,确保工业生产快速增长
一是加大对磷化工基地基础设施和配套设施建设力度,为全县磷化工的发展创造良好环境。二是采取有力措施,做好建设项目征地拆迁工作,确保各个建设项目及时入驻。三是进一步做好对生产企业的服务工作。特别是要加强为贵阳中化开磷、西洋肥业、息烽信科环化等一批新投产、增产的重点骨干企业服务,使企业尽快达产增效,确保工业经济快速增长。四是是大力发展循环经济。积极鼓励贵阳中化开磷利用磷渣和磷石膏发展全息石膏砌块项目;息烽合力化工利用黄磷尾气发展3万吨甲醇和1.5万吨碳酸二甲酯及利用磷渣发展60万平方米微晶玻璃饰板、息烽信科环化利用西洋肥业盐酸发展硫脲和氯化钡等出口产品,形成产业配套,实现工业发展、环境保护与资源合理开发利用的“双赢”。五是继续深化国有企业改革,加大国有经济战略性结构调整力度,加快建立现代企业制度。
(三)继续实施项目带动战略,抓紧抓好固定资产投资
一是抓好项目的前期准备工作。重点抓好息烽红色旅游基础设施建设工程、县城旧城改造等项目前期工作,确保重点项目如期开工建设。二是抓好在建、待建项目服务工作,完善重点项目分工责任制。重点抓好小寨坝磷化工基地、贵遵高等级公路复线改扩建工程、阳朗500kV变电站、西望山乌江峡旅游开发等项目尽快完工或动工建设。三是积极鼓励社会各方面增加投资。从体制和机制上入手,放宽投资领域,研究投资政策,拓宽融资渠道,改善服务环境,拟定切实可行的办法,鼓励和吸引个体、民间投资,努力促进社会投资增长。
(四)大力整顿市场经济秩序,促进消费需求持续增长
一是严厉打击危害人民群众生命健康的食品、药品等方面的制假售假行为,保护人民的根本利益。二是培育消费热点,促进消费快速增长。要抓住国家继续增加工资以及农村电网、通讯、广播电视、公路等基础设施改善的有利时机,大力启动消费市场,完善消费政策,扩大消费信贷规模,继续培育和壮大房地产、电信、文化体育等消费热点,促进第三产业结构优化升级。
(五)大力招商引资,加快经济发展
一是落实重点项目跟踪责任制,责任到单位、到人,跟踪服务,及时掌握项目发展动态。二是做好二次招商工作。密切关注有意向增资企业的动态,服务上门,促进增资项目顺利实施。三是进一步营造良好的招商引资环境,抓好政府职能转变和市场建设等软环境,全力营造“亲商、安商、富商”的良好氛围。四是抓好民营企业发展,为民营企业创造更有利于发展的环境,鼓励各种经济成分的经济实体和资本参与全县的经济建设。
(六)做好就业和社会保障工作,不断改善人民生活
全面落实各项就业再就业扶持政策,加大再就业资金投入。落实帮扶措施,努力开发就业岗位。加强就业技能培训和就业信息服务,大力发展就业容量大的第三产业,鼓励通过灵活多样的形式实现再就业。继续做好社会保障工作,确保国有企业下岗职工基本生活费和企业离退休人员基本养老金按时足额发放。依法扩大社会保险覆盖面,提高社保基金征缴率。完善和规范企业退休人员社会化管理工作。继续做好城镇居民最低生活保障工作,实现应保尽保。
(七)发展各项事业,促进经济、社会、人与自然的协调发展
加快教育发展与改革,全面提升基础教育质量,加快教育信息网络建设,继续实施义务教育工程,不断改善办学条件。加大卫生投入,加快医疗卫生基础设施建设,提高公共卫生服务水平,增强公共卫生突发事件应急处理能力。积极发展文化体育事业,抓好县城田径场等文化体育设施建设。继续抓好计划生育工作,稳定低生育水平,促进优生优育。加强生态建设和环境保护,按照贵阳市“生态经济市”建设规划的要求,结合本县实际,以人为本,牢固树立全面、协调、可持续的发展观,认真做好县“十一五”发展规划,合理开发利用资源,创造良好的生态环境。
第三篇:息烽县国民经济发展报告
息烽县国民经济发展报告
一、2007年国民经济运行情况
完成生产总值33.33亿元,增长18.5%。其中:一产4.02亿元,增长9%;二产22.31亿元,增长21.1%;三产7亿元,增长15.2%。非公有制经济增加值完成16.49亿元,增长19.5%。财政总收入3.3亿元,增长21.89%,其中地方财政收入1.81亿元,增长22.74%。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完成21.82亿元,增长39.4%。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实现5.31亿元,增长18.3%。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10639元,增长15.4%。农民人均纯收入3187元,增长22.7%。人口自然增长率4.17‰;符合政策生育率达到97.6%,人口出生率为10.7‰。
(一)工业发展势头较好
积极支持企业科技创新和技术改造,帮助企业协调解决融资、水、电、路等各种困难,不断加强企业节能减排工作,大力实施名牌品牌战略,使工业企业综合竞争能力不断加强,磷化工、医药食品企业优势进一步凸现。以磷化工为主的西洋肥业、合力化工、开磷息烽化工股份公司、信科环化有限公司等企业完成工业产值较好。工业经济在结构优化中实现稳中有进,企业规模不断壮大,质量效益同步提升,企业竞争力进一步提高。
(二)农业和农村经济比较平稳
畜牧业继续稳步发展,出栏率进一步提高。肉类总产量与去年持平;大牲畜年未存栏4.42万头,与去年持平;生猪存栏12.27万头;羊存栏0.71万只;水产品产量在去年的基础上有所增长。农业生产条件继续改善,农田基本建设实施情况较好,完成村寨串户路硬化260公里,新建沼气池5246口,完成中低产田土改造6800亩,5000亩标准农田建设正在实施。其他各类水利工程53处已全部完成;新增灌溉面积0.6万亩,恢复、改善灌溉面积3.38万亩和0.76万亩;解决了1.33万人和2.33万头牲畜的饮水困难。蔬菜种植面积达4.8万亩,外销蔬菜取得新进展,蔬菜外销量达5.4万吨,蔬菜总产值突破3000万元。建成38个“村级综合楼”工程完工和8个农民体育健身场,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使村容村貌得到较大改善。开展新一轮农民技术培训8944人次,有序转移7894人。乡镇企业总产值完成43.64亿元,增长18.5%。
(三)固定资产投资
一是建设项目进展顺利。鱼简河水库配套工程今年完成投资1300万元;息烽旅游景区整体开发项目建设今年完成投资5000万元;汉方公司新型抗肿瘤药物生产线及原料种植与加工基地配套设施建设今年完成投资1000万元;贵州开磷集团公司30万吨/年合成氨项目开工建设;投资6000万元的息烽铝厂二期技改工程已完成改造并投入生产;华丹生物降解塑料有限公司完成各项基础设施建设;信科公司二期项目现已全面完成投资投入生产。二是交通、水利基础设施建设前期工作基本完成。列入省2007国债投资项目的龙塘湾至茅坪、九庄桐枝驿至石硐通乡油路改造工程已完成招投标工作,预计2008年初开工。县城污水处理工程、拉圾埋场等工程已完成各项前期准备工作。列入亚行水利基础设施建设的项目总投资2.79亿元,其中亚行贷款1.39亿元,地方配套1.4亿元,目前地方配套资金已到位,现正在作各项前期准备工作,预计今年可动工建设。三是招商引资工作稳步推进,入驻项目进展顺利。共引进项目10 0 个,累计完成招商引资市外到位资金11.02亿元,境外到位资金245万美元,增长28.9%。四是城镇基础设施建设步伐加快。完成了育才路两旁的人行道改造。小寨坝镇南山大道安置房建设完成56400平方米,息烽南大街的兰天馨苑、烽景名苑、广建新苑、星城银座、麒麟天城阳光地带以及东门片区的水栖怡园等房开项目建设速度加快;同时启动了交警队片区、南门片区、交通路片区、中街片区等房地产开发建设项目和县城河道治理、团园山森林公园道路修建以及县城20000平方米的空地绿化前期工作。
(四)第三产业持续发展
一是城乡消费市场活跃。客满堂、土家酒楼、三味韩国自助烧烤、福味烧烤城、新雅园食府等餐馆业相继开业,爱歌旱冰城、文化中心舞蹈室和老年活动中心舞蹈室等新兴娱乐业不断涌现。大力实施“万村千乡”工程,在去年完成的30个“农家店”建设的基础上,新启动了41个“农家店”建设工程,极大地丰富了农村消费市场。二是旅游消费势头良好。以乌江峡景区为重点,积极争取国家旅游国债项目,加大对旅游基础设施的投入,吸引外地客商。以红岩葡萄沟等“农家乐”乡村旅游带动县内乡村旅游业的发展。加快旅游产品开发,将阳朗辣子鸡、顺江鱼、苗姑娘食品和原生态民族风情等特色旅游产品全面推向市场。全年共接待国内外游客81.2万人次,实现旅游总收入5423万元。
(五)社会事业继续健康发展
农村义务教育阶段“两免一补”政策有效落实。全县农村参合人数为194388人,参合率达92.68%。积极推进计划生育村民自治,进一步完善县级计划生育服务功能,已完成新建县计划生育宣传技术指导站的前期工作。“三条保障线”政策全面落实,现已将6700余户13552名农村特困群众全部纳入农村低保范围,率先在全市实现了应保尽保目标;一年来共进行城乡统筹培训10594人,其中农村劳动力8944人,城镇失业人口1650人,实现城乡统筹就业9544人。以“整脏治乱”工作为突破口,全力推进“省级文明县创建”工作,在全县公路旁悬挂公益广告和聘请了10名老年人作“整脏治乱”监督员,“五脏五乱”等不良现象得到有效遏制。文化、体育、社会保障等各项社会事业都不同程度地向前发展。
(六)地方财政收入保持较快增长,金融形势平稳。
完成财政总收入3.3亿元,其中地方财政收入1.81亿元。全县年末银行存款余额16.2亿元.比年初增加2.39亿元,银行贷款余额11.2亿元,比年初增加2.32亿元。
(七)节能降耗工作力度加大
认真贯彻国务院加强节能工作决定的意见,制定了全县节能工作总体目标,建立了能耗指标监测、考核制度。
二、2008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展望
全县地方生产总值增长18%,其中,第一产业增长7%;第二产业增长20%;第三产业增长18%。非公有制经济增加值增长16%。财政总收入增长15%,其中地方财政收入增长16%。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增长20%。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增长18%,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增长8%。人口自然增长率控制在4.5‰以内,符合政策生育率达到94.7%,万元生产总值综合能耗比2007年下降5%,主要污染物排放减少2%。城镇登记失业率控制在4%以内。
为完成上述目标,2008年我们将着力抓好以下几方面的工作:
(一)大力发展生态农业,扎实推进新农村建设 一是加快农业结构调整,推进生态农业建设。积极推进农业内部结构调整,稳定粮食生产。加大优势农产品区域布局的实施力度,促进优势农产品向“一村一品”专业化延伸。加强完善农业技术服务体系和农业技术推广应用,引导和扶持发展农村经济合作组织。巩固和发展大棚早熟蔬菜、水果、大蒜、西瓜、中药材等主要经济作物的种植规模,提高种植业的经济效益。进一步扶持苗姑娘、味美等农产品深加工企业上规模、创品牌,提高农产品加工转化增值率。二是继续改善农村生产生活条件。切实加大对农业农村投入力度。加快饮水解困工程建设力度,解决8000人饮水困难问题;抓好“三小工程”和“烟水配套”工程,继续搞好农业综合开发,扎实抓好标准农田建设。加强乡镇卫生院建设,扩大新型农村合作医疗覆盖面。三是努力增加农民收入。大力实施农民实用技术和职业技能培训,增强农村劳动力的就业能力;继续发展劳务经济,扩大农村劳务输出,提高农村社会保障水平,逐步形成农民增收的长效机制。
(二)千方百计扩大投资,拓宽融资渠道,确保固定资产投资合理稳步增长
一是突出抓好项目建设。充分发挥项目建设的引导和放大作用,同时积极吸引外资,增加投资总量,促进投资主体多元化。首先要推进续建项目建设进度,其次要加大工作力度,推进新开工项目建设。第三做好对重点项目、重点行业投资完成情况的监督与跟踪服务,加强计划、监察、财政、审计等部门对重点工程的联合稽查,严防项目进展缓慢、挤占挪用资金等现象的发生。二是继续抓好国债项目的建设和争取工作。三是扎实推进项目前期准备工作。首先是抓好正在开展前期工作的项目工作进度,努力协调有关部门完善拟建项目的前期准备工作,促使项目尽快开工建设;其次是积极争取亚行支持的各项水利工程完成各项前期准备工作;第三是争取开发银行等金融部门对项目的支持力度,并选择一批具有发展空间的项目向各金融部门进行推荐;第四是加强项目库建设,充实更新一批新项目,做好项目储备,保持合理的投资梯次结构,为争取国家专项资金扶持和招商引资作好项目准备,同时不断改善项目建设管理,规范和简化项目审批程序,努力为项目建设提供便利条件。四是加快全县房地产开发,力争2008年开发总面积达20万平方米。五是大力发展个体私营经济,继续优化投资服务环境,着力在“放开、放宽、放活”上做文章,尽快消除影响民间投资准入和其它方面的体制障碍,完善鼓励民间投资的产业激励政策,保障民间投资的合法权益。六是搞好企业在建项目的扶持力度,促使企业尽早投产达产增效。
(三)加大对工业发展集中区的规划力度,大力发展生态工业
一是加大规划力度,拓宽发展空间。抓好2007-2020年工业发展规划和贵阳循环经济息烽磷复肥基地规划编制工作,加大工业集中区水、电、路等基础设施建设,为企业入驻创造条件,拓宽工业经济发展空间。二是大力发展循环经济,编制《息烽县循环经济发展规划》,大力推进废弃物的综合利用和产业化发展,全面推广清洁生产。三是是积极争取省、市技改资金、流动资金和中小企业发展资金等支持,加大对我县工业经济的培育力度,做强磷化工、铝及铝加工、医药食品、建材等四大支柱产业。四是加大创新力度。全力支持企业自主创新、引进创新和强强联合创新,促进科研成果快速转化为现实生产力。积极鼓励企业不断引进、推广应用新技术、新工艺、新设备,提高产业质量和效益。五是加大能源协调力度。积极向省、市有关部门协调煤、电、油等能源需求,最大限度地保证生产要素向医药、磷化工等附加值高的行业倾斜。
(四)积极抓好以旅游业为龙头的第三产业发展
一是大力发展以息烽集中营革命历史纪念馆和乌江峡景区旅游为重点的红色旅游,努力协调千山旅游发展公司全 2 面启动乌江、西望山旅游开发,打造出南接遵义的红色精品旅游线路;二是扶持青山苗族乡“原生态民族风情”乡村旅游,打造具有特色的苗族歌舞,苗族服饰和苗族刺绣生产加工,提升乡村旅游人气。三是加大息烽烙画、味美、阳朗辣子鸡等旅游产品的开发宣传力度。四是加强旅游硬软件建设,重视旅游市场管理和从业人员培训,鼓励县内外投资者合理开发旅游资源。五是大力发展服务业,扩大消费需求。六是切实推进市场秩序稳定经济繁荣。抓好生猪屠宰管理,打击私屠乱宰,加强食品“放心工程”安全管理力度。继续实施“万村千乡”工程,促进农村消费市场基础设施建设。
(五)突出改善民生,促进社会和谐
积极稳妥推进农村中小学布局调整,加大九年一贯制学校和农村寄宿制学校建设力度。大力发展职业教育,加快息烽县职校学生宿舍建设进度。进一步改善县医院、县中医院医疗条件,加快乡镇卫生院改造提升工程及农村卫生服务体系建设。加快推进新型农村合作医疗试点工作,扩大城乡医疗救助试点。推行灵活就业方式,促进再就业。多渠道筹措社会保障基金,扩大城镇职工基本养老、失业、医疗、工伤等社会保险覆盖面。继续实施城乡居民最低生活保障制度,做到应保尽保。加快被征地农民基本养老保障试点工作。着重解决好农村饮水安全、交通基础设施、电力、医疗卫生、教育、生态环境、社会保障、文化体育事业等问题,改善农村群众生产生活条件。
(六)全力以赴推进生态建设和环境保护
一是进一步巩固退耕还林成果,加大石漠化治理力度,严禁乱砍滥伐和蚕食森林植被、毁林开荒、建房等违法行为发生。实施天然林保护,封山育林4300亩,森林植被恢复造林1330亩、荒山造林2000亩,石漠化治理4300亩。二是突出抓好饮用水源地保护,重点加强枧槽沟、下洪马、小桥河、鱼简河等重要饮用水水源地保护工作,不断加大水源地植被修复力度,严格控制污染源进入。三是强力推进节能减排工作,切实加强对现有高耗能企业、工艺、设备进行技术改造,坚决关闭和淘汰落后生产工艺、设备的企业,使重点污染源“三废”排放达标。
第四篇:修文县国民经济发展报告
修文县国民经济发展报告
一、2006年国民经济运行情况
2006年,全县地方生产总值达235576万元,同比增长17%。其中:第一产业增加值完成54564万元,同比增长10.7%;第二产业增加值完成94328万元,同比增长23.4%;第三产业增加值完成86684万元,同比增长14.5%。三次产业结构比重为23.16∶40.04∶36.8。非公有制经济增加值完成135498万元,同比增长19.3%,占国民经济比重达57.5%。
(一)“三农”工作进一步加强,新农村建设有序推进
认真贯彻中央一号文件精神,积极落实扶持农业发展的各项政策,农业和农村经济呈现良好的发展势头。农业总产值完成84229万元,同比增长9.9%;农民人均纯收入达2968元,同比增长9.8%;以“菜、畜、果、药”为主的四大特色产业占全县农业总产值的比重达70%。新农村建设工作有序推进,投入示范村建设资金505.22万元,第一批16个示范点的建设任务全面完成。
(二)工业经济快速发展,骨干企业带动作用明显增强
大力实施工业强县战略,发挥工业对经济发展主力军作用,促进了工业经济的提速增效。全年规模以上工业产值达138905万元,同比增长31.9%,其中医药企业完成产值94351万元,同比增长32.84%。同济堂、维康、华宏等骨干企业带动作用明显。工业结构调整加快推进。上海华飞置业集团有限公司氢氧化铝生产线将开工建设,扎佐医药食品工业园区生态化转型工作已经启动。“十里工业走廊”已完成规划、地勘、地质灾害评估和环评等工作,供水供电等基础设施建设项目申报工作已完成。
(三)固定资产投资平稳增长,城乡建设步伐加快
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完成18亿元,同比增长5.7%。索风营电站、扎南路修文段和贵阳野生动物园等成为固定资产投资完成的主要贡献力量。城镇建设稳步推进,完成经济适用住房和商品房共46200平方米,新增公共绿地面积3300平方米,完成县法院审判法庭、检察院办公用房和专业技术用房、县城客运站、消防站、河道三期改造及翠薇路、桥等一批重点项目建设。
(四)消费需求逐步扩大,第三产业稳步发展
整顿各类市场和完善服务设施,进一步激活了流通市场,商品销售活跃,物价略有上浮。全县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完成48285万元,同比增长16%;城镇居民可支配收入达9729元,同比增长11.8%;旅游业健康发展,全年共接待旅客29.5万余人(次),实现旅游收入4425万元,同比增长53%。金融保险、邮电通信、交通运输、公用事业、社会服务业等行业快速发展。
(五)投资环境进一步优化,招商引资取得新成绩
按照“招商与安商并重、稳商与富商并举”的总体思路开展招商引资工作。立足优势,整合资源,通过整体接收、资产置换等形式盘活了国有闲置资产。全年共引进项目26个,引进市外资金47440万元,同比增长29.9%;引进外资210万美元,同比增长23.5%。
(六)财源基础不断壮大,财税收入快速增长
进一步优化财源结构,稳定基础税源,扶持壮大支柱税源,积极开辟新财源。全年完成财政总收入28580万元,同比增长36.2%;完成地方财政收入14553万元,同比增长13.45%。国税收入完成12851万元,同比增长37.3%;地税收入完成9696万元,同比增长25.6%。
(七)各项社会事业全面发展,和谐社会建设稳步推进
狠抓科技创新体系建设,完善知识产权管理,促进科技成果转化,县域自主创新能力明显提高。各类教育得到较大发展,“两免一补”全面落实,教育基础设施日趋完善。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工作全面推行,参合率达84.57%。卫生基础设施建设和人畜疾病预防和控制工作得到加强。文体设施不断增加,文物保护工作取得新成绩,阳明洞被列为国家重点文物保护单位。人口和计划生育工作顺利通过了省市考核。社会保障不断完善,基本实现应保尽保。新增就业岗位1365个,城镇登记失业率为2.71%,就业形势基本稳定。扎实开展“双拥”工作,获得“全省双拥模范城(县)”的荣誉称号。严格执行国家土地管理法规,土地总量保持动态平衡。生态建设和环境保护迈出新步伐。依法治县、安全生产、广播电视等社会事业都取得了新的成绩。
二、2007年国民经济发展展望
2007年修文县经济和社会发展主要预期目标为:地方生产总值确保增长17%,力争18%以上。其中:第一产业增加值增长7.5%以上;第二产业增加值增长22.5%以上;第三产业增加值增长15%以上。非公有制经济增加值增长19%以上。财政总收入增长20%以上;地方财政收入增长20%以上。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增长20%以上。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增长16%以上。招商引资实际到位资金和利用外资分别增长25%以上。规模以上工业总产值增长20%以上。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增长10%以上,农民人均纯收入增长10%以上。科技三项费占财政决算支出比重达1.1%以上。人口自然增长率控制在6‰以内;符合生育政策率93.7%以上。城镇登记失业率控制在4%以内。万元生产总值能耗比上年下降4%。万元工业产值用水量降到180立方米以下。森林覆盖率提高到39.8%以上。主要污染物排放比上年下降2%。
(一)坚定不移地实施工业强县战略
抓好工业项目的开发新建。加大投入力度,全力加快“十里工业走廊”及“新材料园区”等产业区建设,利用优势资源和特色产业招商,大力引进资源节约型、科技含量高、市场前景好的高新技术项目,形成产业集群的规模优势和区域特色。抓好现有工业企业的提升改造。应用新技术、新工艺、新装备改造提升冶炼、建材、采掘等传统产业,不断延伸产业链,提高产业技术水平和产品附加值,增强企业核心竞争力,推动传统工业快速升级换代。充分利用扎佐医药产业园升级为省级开发区的优势,加快园区生态化转型建设,提高园区竞争力和影响力,继续壮大园区经济总量。积极采取有效措施,帮助医药园区内企业解决发展中存在的困难和问题,促进企业健康成长。抓好骨干企业的培育壮大,鼓励企业围绕市场需求加快产品结构调整,培育新的增长点。加快组建企业集团,尽快形成一批年销售收入超过亿元的企业。
(二)积极发展现代农业,加快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步伐
扶持壮大龙头企业,打造特色农业品牌,推进农业产业化,发展现代农业。继续加大对“好一多”乳业、龙山乳业、康庄养殖等龙头企业的扶持,促进做强做大。进一步提高“菜、畜、果、药”四大产业的规模和档次,形成特色农业品牌优势,运用品牌打开市场,形成产业。积极抓好农业农村社会化服务体系建设,强化科技服务和信息服务,促进其商品化和市场化。加大对种子工程、畜禽水产良种工程的投入,搞好优良品种的引进、培育和推广。抓好农村义务教育、职业教育和现代远程教育,加强农村文化建设,倡导健康、文明的生活方式,不断提高农民素质和农村文明程度。加快农村公共卫生和基本医疗服务体系建设,提高农村初级卫生保健水平。
(三)大力发展旅游、物流和商贸业,促进第三产业快速发展
大力发展旅游业。启动“阳明文化主题公园”建设,加快回水绿色石林开发步伐,完善高尔夫、桃源河、六广河、野生动物园、珍珠岛、梨花湖等景区功能,整合旅游资源,打造阳明文化生态旅游中心品牌,旅游收入确保增长22%以上。积极发展集运输、仓储、加工配送、信息服务为一体的现代物流业,进一步拓宽第三产业的发展空间。启动扎佐物流园区道路等基础设施建设。加强农村市场建设和社区服务设施建设,推动商贸、餐饮、房地产、金融保险等服务业快速发展。
(四)加强城镇和交通基础设施建设,增强城市竞争力
坚持新区开发和旧城改造同步,城镇建设和村寨建设并重的方针,促进城乡协调发展。启动县级行政中心、阳明主题公园、阳明仿古步行街和县城游泳池的规划建设。建设县老干活动中心。开工建设省危险废弃物暨医疗废弃物处置中心建设。抓好阳明大道、民主路、翠薇路等地段的开发。维护和改造县城供水管网和主干道路面的市政基础设施。完成县城外环东路建设。启动旧城规划的8个地段17个地块的开发建设。加快扎佐“卫星城镇”和其他乡镇的集镇建设,引导产业、企业、人员向城镇集聚,提高城镇化水平。进一步完善城镇管理的长效机制,提高城镇管理水平。指导新农村示范点村寨规范建设,推进农村城镇化。完善交通基础设施建设。完成县、乡、村公路改造194公里。开工建设六桶乡客车站,做好白云麦架至修文久长二级公路建设的协调服务工作。争取“金修”二级公路的建设,启动海马大桥的修建。做好扎佐至乌当新场、清镇卫城至修文广田的高等级公路建设的准备工作。
(五)优化投资环境,着力解决经济社会发展中的资金“瓶颈”问题
健全招商引资工作机制,做好引资项目的服务工作,提高招商引资的成功率。策划包装一批农产品开发、工业园区规划建设及工业发展、旅游开发等方面的重大项目,积极对外推介,吸引外商外资参与和合作,带动全县产业结构升级。争取上级财政及政策性银行的发展资金,解决基础设施建设和社会发展方面的资金缺口。根据国家产业政策和投资方向的调整,突出抓好农村基础设施、社会事业发展、农业产业化、小城镇建设、高新技术、以工代赈和扶贫开发等项目的争取工作。组织开展重大项目的攻坚,全力做好项目争取、跟踪和落实工作。严格项目责任制、法人制,加大项目稽察、服务、协调、审计和检查力度,推进项目规范化管理,提高项目建设和管理水平。
(六)推进各项社会事业全面发展,建设“和谐修文”
积极实施“科教兴修”战略,引导企业与高校及科研院所合作,努力构建以企业为主体的产学研紧密结合的技术创新体系。全面落实“两免一补”政策,大力发展高中、职业技术教育,加快推进修文中学创建省级示范性高中工作。大力发展文体广播电视事业,力争完成285个自然村寨通电视工程,137个自然村寨通广播工程,抓好2008年第四届国际阳明文化节前期准备工作。强化基层卫生服务工作,提高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参合率,完成8个乡(镇)卫生院改扩建工程。进一步完善农村计划生育利益导向机制,实施好“少生快富”工程,全年计生率达93.7%以上。认真落实各项就业政策,新增就业岗位1600个,加强农村劳动力非农技能的培训。加大环境保护和资源合理利用力度,加大垃圾、废水治理和利用力度,重视解决建材、冶炼行业的污染问题。加强社会保障体系建设,建立和完善城镇职工基本养老、失业、工伤、生育等保险制度,不断完善以城乡低保、基本医疗和救灾为核心的社会救助体系。
第五篇:花溪区国民经济发展报告
花溪区国民经济发展报告
一、“十五”总体回顾
“十五”时期,花溪区始终坚持符合花溪区实际的发展思路,坚持以第二产业占经济主体的新花溪的发展主题,坚持对外开放、开拓创新,不断营造良好发展环境,基本形成了符合花溪区实际的发展体系。抢抓国家实施西部大开发、贵州省建设经济强县、贵阳市建设“大贵阳”、贵州大学创建“211”等发展机遇,重点组织实施生态立区、旅游兴区、工业强区三大战略和“校地联动”计划,努力创建全国生态示范区、全国旅游度假区和全国人居环境示范区,城乡基础设施发生了历史性变化,经济发展实现转折性增长,社会事业的一些领域取得重点突破,“十五”计划全面完成,成为改革开放以来综合经济实力提高最快、城乡面貌变化最大、人民群众得到实惠最多、社会各项事业得到全面发展的时期。
二、2005年国民经济运行情况
2005年,全区生产总值完成371238万元,比上年增长14.8%。其中:第一产业增加值完成54760万元,比上年增长8.6%;第二产业增加值完成138875万元,比上年增长17.3%;第三产业增加值完成177603万元,比上年增长15%。产业结构进一步调整,“十五”计划全面完成,保持了经济社会快速健康协调发展。“八件实事”完成较好。建成860MB宽带双向广播电视网、实现5万户城乡居民用户广播电视户户通;完成城市中心区25个公交车候车亭建设;完成25个公交候车亭建设并投入使用;完成将军路、民主路的步行街道路建设和城市片区破损路面维修、小街小巷市政设施建设;完成100公里农村进户路建设、维修改造农村提灌站50处;完成全区农村中小学校学生小伙房建设和改厕工作;完成3个城市垃圾中转站和5个公共厕所建设;建成城市片区电子治安监控卡口系统;完成农村危房改造100户。
(一)投融资力度加大,基础设施建设步伐加快
发挥投融资平台的作用,加大政银合作力度,扎实推进旧城改造、新区开发、小城镇建设、城乡基础设施建设。实施了高坡乡集贸市场改造、燕楼乡集镇环境改造、检察院侦察技术用房、松柏山小流域水土保持综合治理、青岩思潜中低产田改造等一批城市建设项目、生态设施项目和北极熊实业有限公司、贵州中意食品有限公司、老来福药业有限公司、民族药业股份有限公司等企业生产线改造项目;扎实推进新区主干道、吉福路、国宾路拆迁等一批城市基础设施项目建设。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完成171908万元,比上年增长47.5%。
(二)大项目大品牌引进力度加大,招商引资取得历史性突破
引进香港利嘉、清华紫光、福建纵横集团等大企业大集团,以突出增创新优势、建设新花溪为发展主题,紧紧围绕城市建设的交相辉映计划、“三农”产业的绿色健康产业计划、旅游文化产业的大地之舞计划,借助荷花奖大赛等机遇扩大对外开放,使中华民族舞蹈博览园、花溪会展中心、花溪中心商贸区建设等一批招商引资项目获得成功,正式签署合作协议的资金近60亿元。全年共引进内资项目122个,实际到位资金99423.9万元,比上年增长53.9%,其中:实际到位市外资金65000万元,同比增长30%,引进外资315万美元。
(三)“三农”工作进一步加强,农村经济平稳发展
组织实施了惠及46个村受益1.6万余人的100.8公里农村进户路建设、维修改造50处农村提灌站、完成385户农村危房改造、农村能源沼气池及配套建设600口等一批扶贫开发项目。全年完成13公里冬修水利渠道防渗、100立方米蓄水池1座、农村小水池建设842口、花溪河松柏小流域水土保持治理14.3平方公里等一批农业农村基础水利工程。进一步改善了农村的生产生活条件,农村经济平稳发展。第一产业增加值完成54760万元,比上年增长8.6%。农民人均纯收入完成3220元,比上年增长10.8%。
(四)区属工业加快发展,非公经济进一步壮大
积极帮助企业加快新产品开发,扩大企业生产规模,提高产品科技含量和市场综合竞争能力。国有企业改革改制工作按计划稳步推进。非公有制经济发展环境明显改善。区属规模以上工业总产值完成99626万元,比上年增长33.25%。全区非公有制经济增加值完成152560万元,比上年增长18.8%左右,占生产总值的41.1%,比上年提高1个百分点左右。
(五)旅游消费环境进一步改善,第三产业稳定发展
组织实施了花溪公园一号门建设、公园3号门至4号门景观建设、木材公司片区绿化造景工程、平桥桥头景观整治、河滨道路景观建设等一批旅游基础设施建设项目。举办“荷花奖”民族民间舞大赛和抓住六省市区经济协调会在我区举行的机遇,进一步推展旅游文化区形象,推动旅游商贸业的发展。第三产业增加值完成177603万元,比上年增长15%。旅游总收入完成3.9亿元,接待旅游人数490万人次,全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完成71138万元,比上年增长18.3%。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完成9265元,比上年增长13.2%。
(六)财税工作进一步加强,金融市场稳定
加强财源培育,利用强区优惠政策和技改贴息,为麟山水泥厂、老来福药业公司、民族药业股份公司、北极熊等效益好、纳税多的企业提供技改贷款贴息200余万元。进一步深化区乡财政管理体制改革,调动乡级财政聚财、理财的积极性,全年乡级财政收入完成4608.8 万元。加强税收征管,全区预算内财政总收入完成34081.4万元,比上年增长16.26%,预算内地方财政收入完成22291.7万元,比上年增长20.88%。金融稳健运行,年末银行存款余额达380614万元,贷款余额达229732万元,分别比上年增长21.18%和25.94 %,全年金融机构累计现金收入1034277万元,同比增长25.08%,累计现金支出1005308万元,同比增长23.03%,净回笼现金28969万元。
(七)经济社会统筹发展,社会各项事业全面推进
实施了清华中学示范高中配套设施建设、乡镇中小学基础设施建设、花小搬迁工程等社会事业发展项目。大力推进大地之舞计划实施,成功申办取得中国舞蹈“荷花奖”民族民间舞大赛的长期举办权,文化旅游产业发展步伐加快;并成功举办了花溪区第二届企业文化节和第一届农民文化节、“四月八”民族团结周、第五届中国舞蹈“荷花奖”民族民间舞大赛。科技、教育、文化、卫生等各项社会事业全面推进,构建和谐社会迈出坚实步伐。
三、2006年国民经济发展展望
2006年,全区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的主要预期目标是:全区生产总值增长15%、力争突破15.5%。其中第一产业增加值增长8.5%,第二产业增加值增长18.5%,第三产业增加值增长15.5%。人均生产总值增长14.2%。非公有制经济增加值增长17%。预算内财政总收入增长18%。人均财政总收入增长18.8%。预算地方财政收入增长16%。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增长35%。全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增长18%。招商引资到位资金增长40%。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增长11%。农民人均纯收入增长10%。城镇化率比2005年提高1.5个百分点。科技三项费占财政本级决算支出比重达1.25%以上。高中阶段毛入学率比2005年提高5个百分点。符合政策生育率稳定在97%以上。城镇登记失业率控制在4%以内。人口自然增长率控制在8‰以内。社会治安综合治理继续保持“全国模范县”称号。环境保护和建设达到《环境目标责任书》良好以上要求。安全生产管理工作目标控制在市下达的指标以内。
拟办好八件实事:完成高坡中学、麦坪中学、贵璜中学、燕楼中学、湖潮中学、小碧中学、花溪五中等7所“寄宿制”学校建设;完成农村危房改造100户、农村进户路100公里、维修改造农村堤灌站50处;全面实施农村新型合作医疗制度,完成12个乡镇卫生院、66个村卫生室设施配置和33个村卫生室建设;完成花溪区计生妇幼保健服务中心业务楼改造和青岩镇、石板镇计生服务站建设;创建“平安花溪”,完成治安报警与监控系统二期工程;完成磊花路口至红阳厂南大街人行道板改造,红阳厂至3537厂路灯建设;实施“为民办实事、满意到万家”工程,完成花谷路、松涛路、园亭路、蟠龙巷、望哨坡等五条道路改造、安装路灯;完成贵筑、清溪、溪北三个办事处司法所建设。
围绕上述目标,重点抓好以下几方面的工作:
(一)增创投资增长速度的新优势,确保投资持续快速增长
一是抓好区级财政性重点项目的投融资工作,认真抓好八件实事,确保实事当年完成。认真做好重点财政性资金项目的投融资工作,确保重点项目顺利推进;二是抓好重点招商项目的投融资工作,重点组织抓好香港利嘉国际开发投资公司拟开发项目、清华科技创业投资有限公司拟开发项目、福建纵横投资集团有限公司拟开发项目、贵志房开公司拟开发项目等重大招商项目的组织实施,并实施好其他招商项目。三是抓好企业技术改造投资,力争完成技术改造投资2.2亿元以上;四是配合实施好国家省市实施的重大项目投资。
(二)大力实施“工业强区”战略,增创特色产业优势
加快以制药业、食品工业、旅游商品制造业为重点的特色产业发展,增创绿色产业增长速度的新优势,力争绿色产业增长30%以上。围绕全年工业增加值增长13.5%、规模以上工业总产值增长15%、区属规模以上工业增长22%的目标。努力拓展工业发展空间,稳定提升传统优势产业,加快发展绿色食品工业、生物制药业、旅游商品制造业、高技术产业等特色产业。大力发展非公有制经济,力争非公有制经济增加值占全区生产总值的比重达42%以上。
(三)实施大地之舞计划,促进第三产业发展
以实施大地之舞计划为突破口,增创旅游文化产业增长速度的新优势,以批发零售贸易住宿餐饮业、其他服务业增加值为基准指标,增长15%左右,全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增长18%左右,第三产业增加值增长15.5%左右。组织实施大地之舞计划,打造中国舞蹈之都品牌。加快重点景区景点建设,进一步改善旅游服务环境,促进旅游业的快速发展。深入开展好整顿和规范市场经济秩序工作,继续推进“校地联动”计划,促进第三产业的快速发展。
(四)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扎实做好“三农”工作
加快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围绕全年农民人均纯收入增长10%和第一产业增加值增长8.5%的目标,重点抓好农业农村基础设施建设,实施好一批改善农村生态环境和农民生产生活条件的项目。进一步完善扶贫开发机制,继续加强对口帮扶、社会力量帮扶和定点扶贫。切实加快发展农村经济,加大农业新型适用技术的推广和应用。深化农村各项改革,巩固农村税费改革成果,全面推进农村综合改革,推进乡镇机构、农村义务教育和县乡财政管理体制等改革。
(五)发展循环经济,建设资源节约型和环境友好社会
加快循环经济发展步伐,实施工业企业清洁生产。以黄磷尾气、磷渣再利用、黄磷深加工及粉煤灰利用为重点实施一批示范项目,建设好生态示范工业基地,进一步强化重点能耗工业企业清洁生产考核措施,减少企业生产物质能耗,降低企业生产成本。实现万元产值综合能耗下降4%左右,达到5.19吨标煤/万元。
(六)统筹经济社会协调发展,推进各项事业全面进步
继续推进数字花溪工程,扩展860MB宽带双向广播电视网,实现新增5万户城乡居民用户广播电视户户通。推动信息技术在经济生活和社会各项事业中的广泛应用,全区信息化综合指数增长20%左右。加快教育事业发展,落实“两免一补”政策,提高义务教育整体水平。大力加强文化事业,争取建设图书馆、博物馆、文化馆、青少年文化宫、体育中心等文化基础设施项目,以“两月两周”为载体,推进基层文化、社区文化、群众文化建设,繁荣文化艺术创作。加快科技事业发展,积极支持企业技术创新和新产品研制。加快卫生事业发展,建立健全农村新型合作医疗机构,解决农村看病难、看病贵的问题,抓住机遇加强乡镇卫生院建设,支持社区医疗诊所依法提供卫生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