乌当区国民经济发展报告

时间:2019-05-13 12:25:49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乌当区国民经济发展报告》,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乌当区国民经济发展报告》。

第一篇:乌当区国民经济发展报告

乌当区国民经济发展报告

一、2007年国民经济运行情况

全区经济社会继续保持健康快速发展的良好态势,生产总值完成70.05亿元,增长18.4%,增速比上年提高

1.4个百分点。其中:一产业完成7.89亿元,增长9.5%;二产完成35.35亿元,增长21.8%;三产完成26.81亿元,增长16%。

(一)工业保持较快增长,效益同步提高

全年投入技术改造和技术创新资金12.24亿元,比上年增长56.2%,新产品产值比上年增长 29.55%,促进了工业经济保持较快增长。全区规模以上工业完成总产值70.8亿元,增长17.67%(其中:区属30.5亿元,增长20.46%)。实现增加值20.6亿元,增长19.2%,工业产销率达到93.4%,比上年提高2.63个百分点,实现利税4.91亿元,增长35.64%。

(二)第三产业加快发展,消费市场日趋活跃

贵阳御温泉二期扩建完工并投入运营、保利温泉的试营业,区内其他景区基础设施建设进一步完善,接待服务水平进一步提高,推动旅游产业有了长足发展,全年接待游客65.6万人次,增长39.18%,实现旅游总收入2256.85万元,增长47.73%。新天花卉市场后期建设、新天卫城饮食一条街等一批饮食商贸服务项目陆续投入运营,使商贸消费、休闲服务的规模和水平进一步提高。房地产业加速发展,新开工商品房建筑面积达35.56万平方米。全区实现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 7.5亿元,增长21.52%,增幅高于计划6.52个百分点。

(三)农村基础设施不断完善,农村经济稳步发展

完成县、村公路建设和改造206.42公里、村寨道路73.3公里;百宜等四个乡镇客运站基本建成;完成峰塘冲水库等三处山塘除险加固工程、农村小水池1000口、55处农村人饮工程、3000套 “四改一气”、4200亩标准农田建设;新增、改善和恢复灌面2235、1300亩和3730亩;实施了东风十里河湾景观治理、水田集镇道路二期工程、偏坡民族花歌场等集镇基础设施建设;新建花卉大棚690个、养殖小区27个;完成9个村级综合楼、7个农贸市场、8个农民健身场所建设和农村危房改造282户。“蔬、果、畜、花、药、茶”六大产业稳步发展,蔬菜、水果总产量达到 30.69和4.25万吨,增长 10.3 %和5.1%;生猪、家禽出栏分别达到 22.9 万头和 177 万只; 鲜切花产量达到1.13亿支,增长80%。农业总产值达到 11.89 亿元,增长 9.2%。

(四)财政收入稳步增长,城乡居民收入明显增加

财政总收入(不含高新区)完成65066万元,增长20.67%;地方财政收入(一般预算、不含高新区)完成35636万元,增长24.25 % %。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达到12166元,农民人均纯收入达到4665元,分别增长16.43%和19.6%,(五)重点项目建设顺利推进,固定资产投资高速增长

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不含金阳)完成29.81亿元,增长43.44%,增速高于计划23.44个百分点。水东路乌当段启动建设,贵开路景观绿化工程全面完工,四光路建成通车,村级道路建设全面完成,肉联厂片区排水工程、育新路车行道改造、创业路道路工程等已完成,省教育学院乌当校区建设、新庄污水处理厂建设在顺利实施中,保利温泉新城、新天卫城、绿湾国际、水锦花都三期等房开大型楼盘建设投资力度进一步加大。

(六)继续深化各项改革,坚持对外开放

一是继续完善国有企业改制扫尾工作,累计完成35家企业改革改制工作,共安置职工1306人,改制面达72% 1

以上。二是积极做好乌当区公路养护体制改革。三是继续深化预算改革,推行部门预算,强化预算管理,继续推进政府统一采购工作。四是积极做好省属国有企业分离办全日制普通中小学工作。加强与“长三角”、“珠三角”等地区的合作,对外开放取得较大突破。积极参与省、市组织的大型招商引资活动,全年招商引资实际到位资金24.12亿元,增长23.38%;实际利用外资1120万美元,增长10.34%。

(七)加强生态环境保护,节能减排取得新成效

加大环境污染治理力度,对百花湖等饮用水源保护地周边环境进行摸底排查,消除了饮用水源污染隐患。生活垃圾无害化处理率和危险废弃物处置率均达100%。巩固“一控双达标”成果,确保了全年污染物排放总量削减2%目标的实现。林业生态建设保持良好发展势头,49万余亩天保林得到有效管护,完成造林300亩,植被异地恢复造林350亩,封山育林1000亩,全民义务植树350亩,落实第二环城林带保护21445.65亩。对重点能耗企业加强监管,万元工业产值能耗下降5%,万元生产总值能耗下降5%。加强固体废弃物利用,全年实际利用固体废弃物10万吨。

(八)各项社会事业协调发展,和谐社会建设同步推进

顺利通过全国科技进步考核和全国科普示范区创建验收工作,完成国家级科技示范区中期评估;全年安排应用技术研究与开发资金785万元,安排科技计划项目62项。城乡义务教育均衡发展,“两免一补”范围进一步扩大,中小学布局调整及标准化建设步伐加快,进城务工农民子女接受义务教育问题得到妥善解决。文化、体育、广播电视事业得到新发展,成功举办了乌当区首届国际温泉节,群众性文娱和体育健身活动蓬勃开展。基本稳固城乡一体的公共卫生服务网络,农村合作医疗参合率达91.15%。人口和计划生育工作的深入发展,全区人口出生率为9.92‰,符合政策生育率为98.67%,人口自然增长率为5.1‰。大力促进就业和再就业,完成城乡统筹就业3817人,新增就业岗位2243个;社会保障面不断扩大,养老、失业、医疗、工伤和生育老保险分别扩面 2696人、1743人、3941人、2510 人和9564人。全面落实安全生产目标管理责任制,有效地遏制了重特大安全生产事故发生。扎实开展打击“两抢一盗、保卫百姓平安”专项行动,人民群众的安全感明显增强,达到91.5%,比上年提高5.62个百分点。

二、2008年国民经济发展展望

2008年全区经济社会发展的预期目标是:生产总值增长15%,其中:一产增加值增长9%,二产增加值增长16%,三产增加值增长16%。财政总收入增长16.22%,地方财政收入(一般预算)增长14%。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增长20%。招商引资实际到位市外资金增长15%。农民人均纯收入增长8.5%;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增长8.5%。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增长16%。城镇登记失业率控制在4%以内;人口自然增长率控制在5.4‰以内;万元生产总值综合能耗下降5%;污染物总量排放减少2%。

为确保目标顺利完成,要着重抓好以下工作:

(一)狠抓灾后重建工作,千方百计减少损失和影响

一是突出重点、先急后缓、统筹兼顾制定灾后重建和恢复工作方案。二是积极争取和筹措重建资金,扎实抓好城乡供电、供水等公共基础设施恢复和重建工作。三是积极恢复农业生产,修复和重建损毁的圈舍、沟渠、机耕道等基础设施,提早做好春耕备耕工作,确保农村经济不减效、农业生产不减收、农民收入不减少。四是加强协调指导,组织工业企业尽快恢复生产。五是加快服务业发展,缓解工农业生产压力,抓住灾后重建需求大的机遇,进一步加快服务业的发展步伐;加大市场建设力度,完善农村市场体系,促进交通运输业、批发零售业加快发展;修复完善旅游基础设施,加大旅游推介活动,确保旅游业持续发展。六是加强应急体系建设,构建组织有序、分工明确、保障有力的应急体系,进一步提高抗灾应急能力。

(二)扎实推进生态文明区建设,强力推进节能减排工作

一是大力发展以温泉旅游业和房地产业为重点的服务业,突出自然、森林、文化等因素,切实提高旅游业和房地产业的档次和水平,提升第三产业在全区经济中的比重。二是积极发展生态农业和农村沼气,加强农村生态和人居环境建设,搞好规模化养殖业污染治理,进一步改善农村生态环境面貌。三是大力推进生态工业园建设,逐步实施工业企业“出城进园”工程,工业园区重点引进生态型、环保型、无污染的企业和项目,限期治理或关

停并转工业园中高能耗、高污染的企业。四是抓好百花湖和饮用水源的环境治理和保护工作,加强对水源保护区内企业污水排放监管,在保护区内完成退耕还林3000亩、荒山造林1000亩。五是加强生态环境保护与建设,继续实施“植树、绿化、宁静、生态修复、大气治理、整脏治乱”六大工程,打击违法占用林地和破坏森林资源行为。六是加快新天城区污水收集管网的建设,积极支持和配合新庄污水处理厂建设,实施松溪河、环溪河河道综合治理,改善沿河生态环境。

(三)大力推进新型工业化进程,提高工业经济增长的质量和效益

一是大力发展高新技术产业,加快新天药业有限公司清淤降脂胶囊的高技术产业化项目、贵阳健兴药业有限公司醒脾养儿颗粒生产线、贵阳时代汇通膜科技有限公司聚酰胺复合反渗透膜生产线等项目建设进度,抓好英弗动力、科因金属等一批招商引资项目建设进程。二是加快绿色食品加工业的发展,黔五福、雅园食品异地改造项目和康乐豆业、贵州龙上善食品扩能改造项目,企业要积极筹措资金,尽快开工建设。三是重大项目建设要加快进度,贵州日报印务中心、利美康等项目要尽快开工建设。四是推进企业技术进步,围绕拳头产品开展集成创新和引进消化吸收再创新,培育一批拥有自主知识产权的品牌产品。六是拓展工业发展空间,做好新天园区南区的开发和宋家坝、谷定坝工业园区的规划建设工作。

(四)以温泉旅游为龙头,大力发展服务业

一是以新天地区为核心,重点发展高品位温泉休闲度假区,带动相思河、香纸沟等景区的开发,丰富旅游产品体系。大力发展乡村旅游,重点加强对贵开路和东风—永乐沿线景区的建设。二是在新天卫城饮食一条街引进一批在省内饮食界影响较大、实力强的企业,将其打造成贵阳市一个重要的特色餐饮街区;进一步完善花卉市场配套设施,做大市场经营规模,提升新天花卉市场在省内的影响力。三是努力培植住房、汽车、旅游、娱乐等消费热点;积极开拓农村市场,搞活农村商品流通。四是加快乡镇农产品市场建设,蒿芝塘钢材市场物流配送中心建设要尽快启动。

(五)强化农业基础地位,积极发展生态农业

一是继续加快农村经济结构调整,继续加快贵阳国家农业科技园区建设,积极发展种养殖业、林牧业示范生产基地和生态园区。二是加强农村基础设施建设,全年新建沼气池 1300 套,解决农村 2万人的饮水安全,完成50个村寨通广播和3400户农户通电视的“户户通”工程,弄箐水库要尽快开工建设。三是大力发展农村二、三产业,加大对农民的培训力度,引导农村劳动力有序流动和转移。四是切实抓好农作物病虫害测报、防治工作,认真抓好动物疫病防治,控制疫病的发生和流行。

(六)努力拓宽投融资渠道,扩大投资规模,加快基础设施建设

一是要积极做好项目前期工作,进一步加强项目库建设,为争取上级资金的支持打好基础。二是加快老城区、叶家庄、大龙滩、东风片区、奶牛场片区,五大“城市组团”的建设。三是加快贵阳新天药业股份有限公司消瘀降脂胶囊项目的前期工作进度,配合做好新场大桥至开阳禾丰,新场达古至下坝喇平两条世行贷款项目的各项工作,实施好亚行贷款在我区的水资源项目。四是加快重大基本建设项目进度,如水东路(乌当段)建设要加快建设进程;推进南明河截污沟新添片区污水收集管网(环溪河、松溪河)建设。五是进一步推动房地产的发展,将温泉开发与房地产开发结合起来,在更大程度上改善我区城市面貌。六是进一步加强投资项目的监督与管理,切实加强对新开工项目的管理。

(七)深化各项改革,创新体制机制,努力扩大对外开放

一是深化各项改革。完善国有企业非经营资产经营公司体制。深化农村综合改革,切实抓好乡镇机构改革、农村义务教育体制改革和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制度改革。深化财政体制改革,进一步深化部门预算管理、国库集中支付、政府采购等改革。深化投资体制改革,建立和完善政府投资项目的科学决策机制、风险管理机制、防范机制和偿债机制。二是积极鼓励、支持和引导非公有制经济加快发展,进一步放宽非公有制经济市场准入条件。三是增强自主创新能力,继续深化科技管理体制改革,完善技术创新和科技成果产业化的市场环境和激励机制。四是努力扩大对外开放,加强区域合作,坚持把招商与选商结合起来,坚持实施“走出去”的战略,重点对长三角、珠三角等地区招商。严格控制高污染、高能耗、破坏生态环境的项目落地,进一步提高招商引资的效益和水平。

(八)以社会各项事业发展为重点,着力构建和谐乌当

加强全国科普示范区创建力度,实施全民科学素质行动计划。进一步推进城标准化学校建设,推进区域教育均衡发展,确保“两基”国检顺利通过验收。加强文化体育和广播电视事业发展。认真实施劳动力转移和就业再就业工作,强化技能培训,促进城乡统筹就业。加强劳动监察,杜绝拖欠农民工工资。加快卫生事业发展,继续强化公共卫生体系建设。坚持不懈地做好人口计生工作,稳定低生育水平,提高人口素质。加强“两个确保”和“三条保障线”,加快建立覆盖城乡居民的社会保障体系,保障人民群众基本生活。进一步完善经济适用房和廉租房制度,加快经济适用房和廉租房建设。继续加强食品安全监管,确保国家级食品安全示范通过区验收。深入推进“平安乌当”建设,扎实做好安全生产、防灾减灾工作、信访和社会治安工作,最大限度地减少社会发展中的不和谐因素,逐步健全公共突发事件的应急处理体系,为实现又好又快的发展营造良好的社会环境。

第二篇:乌当区国民经济发展报告(写写帮推荐)

乌当区国民经济发展报告

一、2005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计划执行情况

2005年,全区国民经济保持快速健康发展,三次产业均衡增长,经济运行质量稳定提高。全区生产总值达到53.18亿元,增长19.5%。三次产业分别实现增加值6.17亿元、27.94亿元和19.07亿元,增长10.6%、19.8%和22.1%。人均GDP达1.72万元,增长18.7%。财政总收入(不含野鸭乡)突破4亿元大关,达到4.26亿元,增长25.08%;地方财政收入(不含野鸭乡)完成3.05亿元,增长26.81%。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完61亿元,增长16.9%;区属固定资产投资完成21.63亿元,增长33.3%。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达到9284元,增长12.85%;农民人均纯收入达到3553元,增长13%。

(一)工业主导地位更加明显

全区实现工业总产值69.87亿元,增长17.5%。规模以上工业总产值完成60.31亿元,增长18.7 %,占全部工业总产值的86.32%。高新技术在全区经济实现跨越式发展中的主导作用更加明显,高新技术产品产值达到31.49亿元,增长27.16%。两个高新技术产业园区工业增速高于全区的平均水平,仍是有力推动我区工业持续发展的主导力量。

(二)农业基础地位进一步加强

围绕“蔬、果、药、花、牧”五大产业,依托贵阳国家农业科技园区的辐射带动,推动农业产业结构进一步优化,全区农业内部结构调整更趋合理,农村经济持续增长,农业基础地位进一步加强。全区农业总产值完成9.45亿元,增长10.1%。其中畜牧业产值达3.15亿元,占农业总产值比重达33.33%,比上年提升了1个百分点。

(三)第三产业加速发展

全区交通、餐饮、商贸流通等传统服务业快速发展,房地产、旅游、文化娱乐、教育、通信等现代服务业成为新的消费热点,全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2005年突破4亿元大关,达到4.24亿元,增长21.81%。

(四)非公有制经济发展进一步加快

全面贯彻落实支持非公有制经济发展的各项政策措施,着力营造非公有制经济发展的优良政策环境。全年安排专项贴息资金420万元,引导企业技术创新投入近2亿元;积极为企业协调解决水、电、油、气等困难,保持企业正常生产经营。解决企业融资瓶颈,帮助威门药业、森普管材等20余家企业融资近4000万元,支持企业做大生产规模。新天药业等10户非公企业的15个新产品开发、技术创新及技术改造项目获得省市有关部门的表彰和奖励,为进一步壮大企业的综合竞争力奠定了良好的基础。2005年,非公有制经济增加值完成24亿元,增长17%。非公有制经济固定资产投资完成8.2亿元,增长20.2%。

(五)招商引资取得新进展

招商引资实际到位资金达15.74亿元,其中:引进市外资金15亿元,增长21.18%,引进境外资金903万美元,增长20.08%。

(六)改革创新迈出新步伐

区农机公司、农机修造厂、五交化公司、乌当水泥厂等企业的改革改制工作全面完成,区属供销企业改革工作已启动,国有粮食企业产权制度改革试点工作稳步实施。部门预算改革试点工作取得新成效,进一步强化了预算约束机制,提高了财政资金的使用效率,为全区全面推行部门预算改革工作打下了坚实基础,初

步形成了“乡财县管”的新型财政管理体制。进一步落实农村税费改革政策,切实减轻农民负担。在全部免除农业税的同时,抓好“良种直补”、“农机补贴”等各项惠农工作。全面推进事业单位人事制度改革。

(七)社会各项事业取得新发展

科技创新计划的实施初见成效,科技对经济发展的贡献率稳步提升。“两基”成果进一步巩固和提高,农村学校“三小”工程建设成效显著,职业教育坚持“立足农村、面向农业、服务农民”的办学方向。文化事业得到新的发展,乡镇文化场所基础设施建设得以加强。医疗卫生条件不断改善,重点传染病、地方病、慢性病的防控得到加强,城乡居民医疗保健水平进一步提高,新型农村卫生合作医疗试点工作进展良好。人口计划生育工作取得新成绩,进一步巩固了“全国计划生育优质服务先进区”称号,人口自然增长率控制在5.2‰以内,出生人口符合政策生育率达97.85%。全面实现城乡统筹就业4004人,新增就业岗位1980个,城镇登记失业率控制在3.8%以内;社会保障体系进一步完善,机关事业单位医疗保险和企业工伤保险平稳启动,城乡居民最低生活保障制度逐步走向法制化、规范化的轨道。安全生产狠抓责任制的落实,安全监管体系日趋完善。城乡环境综合整治工作成效明显,环境质量进一步提高。其他各项社会事业也得到新的发展。

(八)“十五”计划目标顺利实现

“十五”时期,我区抢抓机遇,开拓进取,强力推进“高新技术带动”和“城镇化带动”两大战略,经全区广大干部群众的努力奋斗,提前一年实现了“十五”计划目标,经济和社会发展迈上了一个新台阶。从总体上看,“十五”计划执行情况良好,综合实力进一步增强、经济结构进一步优化、经济效益进一步提高、城市功能明显提升、投资环境明显改善、居民生活水平明显提高,成为建区以来发展最快、成效最好、老百姓得到实惠最多的时期。

经济发展实现高速增长,主要经济指标超过“十五”计划预期目标。生产总值年均增长16.9%,比“十五”计划目标高3.4个百分点,比“九五”期末翻了1.12番;工年均增长17.2%,超计划目标1.2个百分点;人均生产总值年均增长15.77%;财政总收入和地方财政收入分别年均分别增长18.58%和25.59%,超计划目标4.58个和11.59个百分点;三次产业结构由2000年的16.5:46.8:36.7调整为11.6:52.5:35.9;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和区属固定资产投资年均分别增长48.04%和38.5%,高于年均增长30%的计划目标18.04和8.5个百分点,累计投资分别比“九五”时期扩大15.8倍和4.75倍;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年均增长19%,超计划目标10个百分点;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和农民人均纯收入年均增长分别为11.8%和8.4%,比计划目标高3.8个和3.4个百分点。

二、2006年国民经济发展展望

2006年全区经济社会发展的主要预期目标:

全区生产总值增长15%以上,其中一产增长8.6%,二产增长16.35%,三产增长14.5%;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增长10%以上,区属固定资产投资增长10%以上;财政总收入增长15%以上,地方财政收入增长15%以上;招商引资实际到位资金增长15%以上,实际利用外资增长12%以上;全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增长16%以上;非公有制经济增加值增长16%以上,非公有制固定资产增长16%以上;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增长11%以上,农民人均纯收入增长11%以上;城镇登记失业率控制在4%以内;人口自然增长率控制在7‰以内;万元生产总值综合能耗比上年下降5个百分点。

2006年是“十一五”规划开局之年,为确保实现上述预期目标,要着重做好以下九个方面的工作:

(一)加大结构调整力度,提高工业发展水平

坚持把发展高新技术作为推进结构调整的主线,继续举全区之力建好建强新天园区,抓住宏观调控的积极效应和消费结构升级的有利时机,做大做强IT产业、新材料和先进制造业、生物制药业等高新技术产业。

(二)加快农业和农村经济发展,全面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

以畜牧业为农业增收的突破口,集中力量抓好一批养殖小区建设,大力发展优质奶牛、肉牛、生猪和肉禽、蛋禽养殖,将畜牧业发展成为我区农业的第一大产业。完成13个村容村貌和30公里村寨道路建设、92个自然村通广播电视工程、12个农村公益性公墓建设、农村小水池工程1000户、解决农村饮水安全4000人、“四改一气”农村生态能源建设4000套、农户危房改造300户,改善农村生产生活条件。加强农业技术推广体系建设,推动农业技术进村入户,加快农产品质量安全体系建设,大力发展绿色农产品,努力提高农业效益。做大做好做强龙头企业,提升农产品深加工能力,重点扶持五福坊、老干爹、绿源、新希望、好一多等企业,以此带动相关产业的发展。加大农村合作组织建设和农民培训、转移力度。建立健全劳动力市场信息网络和劳务输出体系,进一步搞好农业技术和非农技能培训,抓好就业指导,促进农村富裕劳动力有序转移。

(三)积极拓宽发展领域,加快第三产业发展

以科学规划合理开发温泉资源,打造乌当温泉品牌,做大做强温泉经济,推动具有温泉资源的叶家庄、香纸沟、相思河、金螺湖风景区的开发建设,完善旅游景区的基础设施和服务设施。加快道路交通配套建设,尽快启动乌当区客运站和东风等乡镇客运站的建设,完善客运网络,促进交通运输业的发展。积极扩大教育培训、文化体育等新型服务业,推动消费结构升级。做好乌当区商业网点规划,加强商品流通体系建设,加大对农村农贸市场、产地农产品批发市场的建设,要完成新添农贸市场的改造。

(四)保持投资有效增长,促进经济快速发展

重点抓好新行政中心三期、新天火炬大厦综合楼、北衙路等建设;顺海中路、温石路和高新西路的续建、新行政中心二期、新建10000平方米教学用房和乌当中学申示工程的建设,要确保工程进度;要推进朱昌污水处理厂、肉联厂片区排水工程、松溪河与环溪河道治理工程建设;全林集团、贵州龙等房开项目要加快步伐,要加快推出大龙滩、叶家庄综合开发项目。进一步拓宽投融资渠道,多方筹集资金。要大力支持新庄污水处理厂、水东路、贵阳绕城公路等重大项目的建设。

(五)以招商引资为重点,努力扩大对外开放水平

针对区域土地资源日趋紧缺的趋势,要进一步盘活存量资产,提高现有资源的利用率,合理核定用地面积,杜绝圈地行为,提升引进项目的质量。在搞好项目库建设的同时,加大项目宣传推介工作力度,强力推进农业、旅游业、资源开发、城市建设、房地产开发和社会事业的招商。认真做好招商引资项目特别是做好重大项目的服务工作,调动企业扩大投资的积极性,确保项目按计划开工建设,如期竣工和投产。

(六)创造良好的投资环境,加快非公有制经济的发展

加大财政资金的支持力度,建立健全和完善我区中小企业专项扶持资金的使用和管理办法,对非公有制经济中市场前景好和技术含量较高项目给予扶持。设法帮助非公有制企业解决融资渠道不畅、资金难以筹集的困难,支持、引导运用股份制及股份合作制等形式集中民间资本转化为民营资本;鼓励和支持公司制的民营企业,尤其是符合产业政策的民营企业创造条件上市融资;加大政府对社会资金投向的引导力度,积极引导社会资金投向非公有制经济。

(七)稳步推进各项改革,逐步消除体制机制障碍

抓好区属国有企业改革改制工作,完善社会保障制度,确保国有企业改革稳步推进。积极推进投资体制改革,进一步完善和规范企业投资项目的核准制和备案制,建立政府投资责任制和责任追究制,积极推行“代建制”。积极探索“乡财县管”的新型财政管理体制;深化预算编制改革,完善国库集中支付的管理,进一步推行政府采购制度和扩大范围。继续推进教育体制改革,进一步完善农村义务教育管理体制和以政府投入为主的经费保障机制。继续深化人事制度改革,稳步推进乡镇(街道)和区直事业单位机构改革。

(八)大力发展各项社会事业,努力构建和谐社会

在加快“双高普九”进程的同时,加大高中教育、幼儿教育、职业教育、民族教育;支持乌当中学申报省级示范高中的第二步评估工作。认真实施《乌当区国家科技进步示范县(区)建设发展规划》,努力创建全国科普示范区;促进科技成果向现实生产力的转化,充分发挥科技进步对经济发展的推动作用。切实加强公共卫生建设和农村卫生工作,进一步健全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急处理机制,抓好预防保健工作,加强人畜共患疾病的防治,控制重大传染病的传播,实施推广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制度;加大食品、药品安全和医疗市场监管力度,切实保障人民群众生命安全和身体健康。建立完善人口与计划生育工作新机制,加强人口与计划生育工作的综合协调和综合治理力度,抓好流动人口的计划生育管理,努力降低生育水平。

第三篇:云岩区国民经济发展报告

云岩区国民经济发展报告 一、十五计划执行情况

十五期间,紧紧围绕发展这一主题,以结构调整为主线,深入实施“市场带动”、“科教兴区”、“开放带动”、“可持续发展”四大战略,牢固树立科学发展观,逐步向宜居宜创业的现代化城区迈进。2002年全面完成首轮强区建设各项指标,成为全省首批经济强县(区)之一;2003年在中国·西部大开发五周年回顾评选活动中,荣获“中国·西部开发贡献奖——西部区域经济增长最快区、县、市奖”。2004年,财政收入、地方财政收入、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已提前完成“十五”计划,到2005年末全区各主要指标均全面完成和超额完成“十五”计划。三次产业结构的比例为0.2:45.8:54,与2000年相比,第一产业在GDP中的比重下降0.3个百分点,第二产业比重下降10.3个百分点,第三产业比重上升10.6个百分点,为三、二、一经济结构。

二、2005年国民经济运行情况

全区生产总值完成156.53亿元,比上年增长14.1%;地方财政收入完成6.96亿元,比上年增长23.54%;财政总收入完成10.3亿元,比上年增长20.52%;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完成89亿元,比上年增长11.52%;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完成82.99亿元,比上年增长13.08%;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完成10074元,比上年增长10.54%;农民人均纯收入完成4669元,比上年增长8.8%;引进市外资金完成21.6亿元,比上年增长43.9%;引进境外资金完成910万美元,比上年增长12.9%;计划生育率达99.85%;城镇登记失业率控制在3.8%以内。

(一)加大结构调整力度,促进经济快速增长

充分利用中心城区的有利条件,坚持市场带动战略,围绕“核心圈”,巩固提升传统三产,大力推进新兴三产业的发展。成功举办“云岩第二届手机节”、“云岩首届龙祥服装节”和第二届“贵州·云岩旅游精品小吃周”等大型商贸会展活动。积极发展“红色旅游”,成立了“红色旅游暨革命传统宣教推广中心”。

按照“工业强区”的发展思路,重扶持,强服务。支持企业进行技术改造和新产品研发工作,全年共完成技改项目40个,完成技术改造投资11.5亿元,积极组织企业进行技改贴息的申报,对31家区内骨干企业共贴息1713万元。搭建好银企合作平台,为企业的生产和发展寻求资金支持。深入企业开展调研工作,有针对性地指导和帮助企业协调好、解决好供电、供水、供气等方面的困难和问题。

(二)城市基础设施不断完善,城市建设和管理取得明显成效

2005年,在银行融资8100万元分别投入到雅关截污沟、飞山街道路改造、三桥步行街及杨柳冲大沟等区内重点项目的建设中。其中,雅关截污沟主管、支管埋设全部完成;飞山街道路改造已完工通车;三桥步行街、杨柳冲大沟的建设已顺利开工。区内大型房开项目“圣泉流云花园”,有30多栋已开始动工。此外配合市政府改造的永乐路、环城北路等项目已建成通车。

投入资金2873万元,全面开展了“一排、二降、三畅、四增”工程(即:排危房,降油烟,降噪音,畅道路,畅下水道,畅化粪池,增绿化,增路灯,增公厕,增垃圾池),拆除了沿街违章建筑物、构筑物等共计53996平方米,完成新增绿化面积46000平方米。组建了森林防火应急分队,森林的松材线虫病监测普查率、监测和检疫准确率及疫木除害处理率和合格率均达100%。

(三)强化项目意识、服务意识,招商工作取得了可喜成绩

共完成招商引资项目600多个,其中亿元以上项目2个,3000万元以上项目22个,1000万元以上项目42个。在“第二届泛珠三角洲城市签约项目会”、“黄果树瀑布节”、“药博会”、“港、澳招商引资会”等大型招商活动中,共签约项目13个,签约资金68.36亿元。

(四)社会发展各项事业全面进步

全区共申报科技项目37项,立项15项。共组织12项科技成果申报贵阳市科学技术奖,获一等奖2项,二等奖3项,三等奖1项。在2003年-2004年科技进步工作复核检查中,获得全省城区第一名。在“第五届全国科技活动周暨贵阳市十五期间科技成果展”,荣获一等奖。

积极推行“双高普九”,巩固和提高“两基”成果,全区小学适龄儿童入学率达99.98%。认真做好十所市属中学移交接收工作。加强本区中小学标准化建设工作,9所小学及2所中学已通过了贵阳市标准化学校的检查验收。全区共新增就业岗位13440个;安置城乡统筹就业14394人;城镇失业人员就业79606人;完成城乡统筹培训8111人。养老保险参保人数13844人;失业保险参保人数11836人;医疗参保人数9718人,;城镇失业登记率控制在3.8%以内。建立和完善了三级低保工作网络和工作制度。全年累计共发放低保金2973.4万元。正式实施《云岩区农村居民最低生活保障实施细则》,累计发放农村低保金73742元。进一步加强学校(托幼儿所)的传染病防治工作管理。我区适龄儿童计划免疫(四苗/全程)接种率为99.83%;乙肝疫苗接种率为99.79%。加强新型农村合作医疗的开展,黔灵镇各村共参加新型农村合作医疗人数占全镇实际农业人口的63.38%。深入实施药品放心工程,开展药品、医疗器械市场整顿。深入开展食品放心工程和食品安全信用体系建设试点工作。加强对辖区内集贸市场、超市、食品批发市场和重要食品的检查力度。开展出生性别比专项治理。到年末,全区人口出生率为9.09%,自然增长率为4.84%,出生性别比为103,属正常范围。积极开展“扫黄打非”和文化市场整治,群众性文体活动健康发展,成功举办了中央电视台“风车行”落地仪式等活动。

三、2006年国民经济发展展望

2006年是云岩区全面落实科学发展观,启动“十一五”规划的第一年,地区生产总值确保增长12%,力争增长13%;地方财政收入增长13.18%;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90亿元;招商引资引进市外资金确保增长20%,力争增长30%;引进境外资金确保增长12%,力争增长15%;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增长14%;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增长9%;农民人均纯收入增长8%;城镇登记失业率控制在4.5%以内;人口自然增长率控制在4.5‰以内。

(一)突出区位优势,促进区域经济较快增长

坚持“三产立区”发展思路,巩固现有市场的发展。着力引进和培育一批商业网点,依托大型商业网点,营造“商业聚集区”。结合“西线”建设,大力推进三桥市场带的布局调整和规划建设,并推动相关产业的合理布局和发展。以省会展中心建设为契机,搞好配套服务设施建设,大力发展会展经济。加快“东线”开发建设,全面推进“十里花川”项目启动,使旅游经济成为我区第三产业新的增长点。

进一步推进新型工业化进程。加大财政对工业的投入,落实好财政贴息等政策,搭建好银企合作平台,帮助企业拓宽融资渠道。积极帮助企业协调解决好各种困难和问题,为企业的正常运转提供有力保障。继续做好技改技措及新产品开发工作,大力推进企业技术进步。利用黄果树烟草集团进行品牌调整的时机,重点扶持印刷包装业发展。加快“北线”建设开发步伐,着力引进一批高新技术企业,逐步建成生态型工业聚集区和高新产业聚集区。积极谋划“外围圈”,借鉴与惠水等区、县合作的经验,全方位开展与周边地区的合作,促进“飞地经济”有新的突破性进展。

(二)围绕“三圈”经济,实现招商引资新突破

(1)紧紧围绕“三圈”发展战略,建设好项目库。“核心圈”,利用丰富的高层楼宇资源,为大公司、大集团落户云岩设立总部、办事处、研发中心发展文化传媒、信息软件开发等新兴产业及开展现代服务业和大型商贸企业提供优越条件。“周边圈”,按照“三向”出击,“四线”开发的总体规划要求,东向(渔安至安井沿线),将其打造成为休闲旅游度假“圣地”;西向(三桥至金阳新区沿线),将其打造成为连接新老城区,辐射全省各地的商贸物流枢纽;北向(雅关至偏坡沿线及新添大道沿线),努力打造现代新型工业园。“外围圈”,参照与惠水县建立“基地+总部”的“飞地”经济发展模式,引入优质大型企业,解决云岩区土地资源相对匮乏问题。(2)转变招商工作思路,创新招商引资机制。认真实行目标责任制、项目前期工作责任制、质量责任制和跟踪问效制。认真筛选项目建立项目储备库。建立健全外来投资企业“一条龙”服务的机制。(3)做好招商引资的宣传和推介工作、树立良好的区域形象和品牌。

(三)搞好城建城管工作,改善人居环境

抓好社会治安综合治理工作,继续开展好“为民办实事,满意到万家”工程的落实。抓好辖区内主、次干道,以及背街小巷、楼群院落的整治工作。抓好违法建筑的拆除工作。加强对建筑渣土的管理。加紧山体公园的建设。加强辖区内的古树保护工作。加强森林防火管理工作,搞好松材线虫病监测防范工作。

(四)加大社会统筹工作,维护社会稳定

完善农村救助制度,建立和完善社区建设组织体系和运行机制,深化社区服务。推进社会福利社会化,大力引导和支持单位、企业和个人投资举办福利机构和福利企业。落实新增就业岗位的工作,开发公益性岗位,搞好城乡统筹培训、城镇失业培训,做好“4050”等弱势群体的再就业工作。抓好养老保险、失业保险、医疗保险、工伤保险、生育保险等五险的征徼、扩面、资金发放等工作。切实做好居民最低生活保障工作。加大劳动监察力度、查处力度,加强劳动用工的审验,加强劳动仲裁工作和各种投诉信访接待登记处理。

(五)以人为本,促进社会各项事业全面发展

加大科技推广普及、科技计划立项、知识产权保护、科技招商引资和科技信息平台建设工作力度,努力构建新型科技创新体系。完善项目库、人才库、专家库、成果库及管理数据库运用系统。搭建现代商贸物流、现代电子、生物工程研究、信息产业四大科技创新平台雏型。做好科技园区的筹备工作。充分发挥实验性学校的示范辐射作用,拉动薄弱学校加快发展。进一步妥善解决进城务工人员子女入学问题。高度重视学校安全工作,建立重特大事件的抢险应急机制和预案,全面提高应急水平。加强师生安全意识和自我保护意识,做好校园周边的环境整治。加大文体基础设施的建设力度,广泛开展全民健身运动。加大“扫黄打非”整治力度,加强娱乐场所管理工作。深化区属医院体制改革。巩固创建全国社区卫生服务示范区的成果。拟在黔灵镇渔安村新建一所面积在400平方米以上的云岩区黔灵卫生院。继续深入开展食品放心工程和食品安全信用体系建设试点工作。进一步开展药品安全信用分类管理试点工作。加大对药品、医疗器械、保健食品违法广告专项治理工作。加强特殊药品监督管理工作。加大流动人口管理力度,全面实行现居住地管理。加强人口前瞻性调查研究。

第四篇:修文县国民经济发展报告

修文县国民经济发展报告

一、2004年国民经济运行情况

2004年,全县人民以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总揽全局,以加快发展为主题,积极推进经济结构调整,扎实抓好各项工作,在国家控制信贷和土地的形势下,经济保持较快增长。全县地方生产总值完成168209万元,比上年增长15.7%,其中第一、二、三次产业分别完成增加值为44200万元、81074万元、42935万元,比上年增长7.4%、22.2%、13.9%。

(一)农业结构调整成效明显

全县农业总产值完成68757万元,比上年增长10.78%。全年完成粮食总产量9.12万吨,比上年增长7.5%。实施“生态家园富民计划”示范带,强化农业科技示范园区建设;完成优质水稻种植示范1000亩,优质玉米种植示范1500亩。“兴菜富民”工程初见成效,完成蔬菜种植8.69万亩。全年畜牧总产值达2.88亿元,占农业总产值的41.9%,生猪出栏23万头,比上年增长13.3%。农民人均纯收入达2390元,比上年增长10.8%。

(二)工业经济发展势头强劲

全县工业总产值完成187000万元,比上年增长19.4%。其中:规模以上工业产值完成58600万元,比上年增长36.8%。以医药业为代表的高新技术产业在我县工业经济中已占一定比重,医药企业总产值为35400万元,占规模以上工业产值的60.4%。贵阳文乐冶炼公司等7家冶炼企业相继竣工投产,全年完成铁合金产量5.2万吨。继贵州奇峰工贸公司30万吨旋窑水泥技改项目完成后,全县十三家水泥企业全部技改完工投产,生产能力和产品质量都有了较大提高,水泥产量达86.96万吨,比上年增长20.78%;煤炭生产能力显著提高,原煤产量达82.6万吨,比上年增长17.68%。医药园区已有10家药业企业完成GMP、GSP改造。引进的四川启明星公司氧化铝建设项目正在进行项目申报工作。

(三)第三产业发展走势良好,旅游市场逐步繁荣

全年完成第三产业增加值42935万元比上年增长13.9%。全县旅游景区接待能力得到了进一步提高。全年共接待旅客17.7万人(次)以上,实现旅游总收入2450万元。

(四)固定资产投资稳步增长,财税金融平稳运行

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完成122766万元,比上年增长31.5%。已实施县乡公路改造7条40.4公里,实施45个贫困村道路建设318公里。完成财政总收入16890万元,比上年增长28.92%,地方财政收入首次突破亿元大关,完成10399万元,比上年增长21.03%,非税收入下降5.5个百分点。金融机构各项存款余额为103680万元,比上年增长32.01%;各项贷款余额为57864万元,比上年增长24.01%。

(五)招商引资工作成效显著

全年共引进项目17个,招商引资实际到位市外资金27100万元,比上年增长29.3%,引进外资173万美元。

(六)社会事业全面发展

科技共完成部门、企业等单位申报项目34个。建科技示范村20个。“两基”和“普实”工作顺利通过省级复查验收。新建校舍面积16630平方米。自“十五”计划以来,全县已新、扩建实验室用房10553平方米,实验教学得以普及。完成217个村的远程教育教学站和11个多媒体教室建设。完成县城与扎佐镇、久长镇的有线电视联网工程。完成50个50户以上自然村寨通广播电视和41个自然村模改数工程,建成199个村的卫星地面接收站。全面推进计划生育村民自治工作。全年人口出生率为8.38‰;计划生育率为90.11%,人口自然增长率为2.86‰。

二、2005年国民经济发展展望

2005年是全面实现“十五”计划,衔接“十一五”计划的关键一年,也是修文县建设经济强县,向全面建设小康社会迈进的起步之年。2005年经济和社会发展主要预期目标是:地方生产总值增长15%,力争16%以上。其中:第一产业增加值增长6%,力争7%以上;第二产业增加值增长20%,力争22%;第三产业增加值增长13%,力争15%。非公有制经济增加值增长18%以上。县级财政收入增长13%,力争15%以上。固定资产投资增长33%以上。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增长14%以上。招商引资实际到位资金(内资)增长20%以上。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增长10%以上,农民人均纯收入增长10%以上。

围绕上述目标,2005年要切实抓好以下工作:

(一)加强农业综合生产能力建设,促进粮食增产和农民增收

认真落实扶持粮食生产和促进农民增收的各项政策,切实抓好免除农业税工作,减轻农民负担;增加对农技推广、农业科技成果转化的投入;实行严格的耕地保护和占补平衡制度,确保粮食播种面积稳定在35万亩左右(其中:水稻播种面积9.4万亩,玉米播种面积10万亩,其他播种面积14.6万亩);加强基本农田建设;大力推进科技兴农;加快畜禽良种繁育体系建设;加快生态畜牧业发展,突出草畜配套工程建设,完成种草1万亩;继续大力实施“兴菜富民”工程,着力建设“五大蔬菜”产业带,实现蔬菜种植面积11万亩,产量突破12万吨。努力推进“优果”工程,水果总产量达15万吨;推进农业产业化经营,鼓励各类投资主体投资发展农业,培育一批种植、养殖、农产品加工业的龙头企业,继续搞好对好1多乳业、龙山乳业、三茗食品等一批龙头企业的扶持,使其上规模、上档次;实施农村人畜饮水工程28处,解决1.6万人饮水困难;建设15个生态经济村。推进新阶段扶贫开发工作。完成400户贫困户改造房工程,完成转移培训4500人,组织农村富余劳动力有序转移就业。

(二)坚持“工业强县”战略,提高工业经济增长的速度和效益

以国家产业政策为导向,努力做好规划、项目、土地、基础设施等的各项准备工作,积极引进各类工业企业,特别是大企业,扩大工业经济总量。推进工业结构调整,切实把工业经济发展重点放在加快开发优势资源、优化产业结构、转变增长方式和提高经济质量和效益上来。加大经济运行调控力度。认真搞好工业发展规划,以工业基地建设为突破口,合理布局工业企业。重点抓好“十里工业走廊”的规划布局,启动基础设施建设。继续抓好扎佐医药食品园区建设,扶持未完成GMP改造的医药企业早日验收投产。继续抓好四一八库能耗工业基地和六广片区煤炭工业基地建设,提高产业集中度和技术装备水平。切实抓好铝工业基地建设的各项准备工作,争取省发改委向国家发改委申报核准在我县布局40万吨氧化铝项目。加大传统产业的技术改造力度,提高工业经济增长的速度和效益。继续抓好煤炭、水泥、冶炼等传统产业的技术改造工作,促进水泥、冶炼等国家重点调控的产业结构升级。提高煤炭企业技改程度和生产能力,全县煤炭产量达100万吨以上。实现第二产业增加值9.73亿元,规模以上工业企业总产值7亿元。规模以上工业企业完成利税总额0.9亿元。

(三)加快发展以旅游、物流为重点的第三产业,努力扩大消费需求

大力发展以旅游业为龙头的服务业。一是以举办第三届阳明文化节为契机,加快旅游基础设施和服务设施建设。加快扎佐野生动物园和桃源河漂流景区建设;积极做好回水石林等景点的开发;争取世行贷款1000万元,搞好阳明文化遗产地的规划和开发建设。大力发展乡村旅游,完善谷堡折溪全国农业旅游示范点基础设施建设。建立修文旅游网络信息平台和旅游信息宣传体系。二是加快发展交通运输业,大力发展农村客运,加快县城客运站等站场建设;三是积极推进现代物流业发展,加快扎佐集仓储、物流、市场商务为一体的多功能现代化物流园区建设。四是改造和提升餐饮、娱乐、商贸等传统服务业,鼓励和扶持社区服务业,促进第三产业发展。五是努力扩大消费需求,继续落实经济适用住房优惠政策,扩大住房消费;加强农村水、电、路、通信等基础设施和农村市场体系建设,促进农村消费。

(四)加大投资力度,促进固定资产投资快速增长

加大投资力度,促进经济快速增长。认真做好规划和项目的各项前期工作,努力准备项目、配套资金和建设用地,积极争取国家、省、市财政资金、国内外金融资金和政府贷款以及各项社会资金的投入。加快基础设施和小城镇建设步伐。完成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16.33亿元,其中:县属固定资产投资7.96亿元,更新改造投资3.17亿元。

(五)加强财源建设,促进财税金融较快发展

以建设经济强县为契机,加强财源建设。进一步优化财源结构,稳定基础税源,扶持壮大支柱税源,积极开辟新财源渠道。努力降低非税收入比例,提高财政收入质量,确保财政收入稳定增长。完成农村信用社产权制度改革,充分发挥其服务“三农”的功能,激发农村经济活力。努力做好争取国债资金和国家开发银行信贷支持的各项软件资料的准备工作。建立诚信纳税企业奖励基金;继续采取贴息、补助、担保、奖励等措施抓好财源建设;切实抓好省“乡财县管”试点工作。全年完成财政总收入1.91亿元,比上年增长13%,其中地方财政收入完成1.18亿元,增长13%。

(六)优化投资环境,进一步加大招商引资力度

从法制、行政、政策、服务、信用、舆论等方面着手,大力改善投资环境,完善投资环境综合考核办法,建立责任制度,以市场为导向,为投资者营造公平、公开、公正的竞争环境,同时做好企业的跟踪服务,协调解决好满足企业正常运转的水、电、路、通讯等基础条件方面存在的问题。把招商引资作为实现经济跨越式发展的重要手段来抓,创新工作思路和机制,充分发挥能源、矿产、生物等资源优势和区位优势,争取在资源开发、民族药业、特色生态农业、现代物流、劳务输出等各个领域取得新的进展,力争在引进外资上取得新的突破,拓宽引用外资渠道,继续完善项目库建设,与外界形成信息联动机制,广泛开展与“泛珠三角”等区域的经贸往来活动。

(七)促进非公有制经济全面发展,增强县域经济活力

完善发展非公有制经济的保障措施和激励机制,鼓励非公有制经济在基础设施、教育、文化、市政服务及其他领域二次创业。加大对非公企业的扶持力度,加强企业管理人员培训,提高非公企业管理水平。增大企业发展基金总量,引导和支持企业拓宽融资渠道,采取政策扶持、贷款贴息、领导联系帮扶、部门配套服务等方式,解决非公企业在发展中遇到的困难和问题;鼓励社会各方面创办非公企业,促进非公有制经济全面发展,提高非公有制经济在国民经济中的比重。完成非公有制经济增加值11.07亿元,非公固定资产投资3.4亿元。

(八)促进经济与社会协调发展,社会各项事业全面进步

继续实施“科教兴县”战略。积极推进科技体制改革和技术创新体系建设,注重推广和普及适用技术,努力提高科技进步对经济增长的贡献水平。

继续推进教育事业的发展,加快修文中学创建省级示范高中步伐,加大民办教育扶持力度,积极促进普通高中教育与职业教育协调发展。以“两基”复查、“普实”验收作为新的起点,对“两基”、“普实”工作实行长效管理。根据全省《农村教育工作会议》精神,确保农村税费改革转移支付资金用于农村教育的比例不低于50%,加大农村教育基础设施建设,全年新建校舍9260平方米。

切实加强卫生、人口与计划生育、文化、广播电视、体育等社会事业。加强卫生管理和执法监督,维护正常的医药、食品生产经营秩序,深化卫生体制改革,健全县乡疾病防控体系、医疗救助体系,启动城镇医疗保险,逐步建立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和农村贫困家庭医疗救助制度。对贫困农民儿童计划免疫实行全免费,对传染性肺结核患者实行全程免费治疗。完成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医疗救治体系建设,完成县人民医院综合大楼、县卫生监督所办公楼建设项目,购置必备的医疗设施。完成县计生妇幼保健服务中心大楼建设。继续抓好人口与计划生育工作,深化改革、完善体制,加强协调,实施综合治理责任体系,全面推进“少生快富”工程;加大计划生育村民自治工作力度,力争覆盖面达60%以上,人口出生率控制在8‰以内,计划生育率达90%以上。加强文化发展战略研究,深化文化体制改革,加快文化事业和文化产业发展,建设30个村党员活动室、16个贫困村宣传文化室。大力发展广播影视网络产业,推动广播电视事业发展,完成184个行政村农村卫星广播电视收转站的数字化改造,新建120个自然村通广播电视工程,电视信号入户11832户;新增45个行政村通电话。加强体育基础设施建设,积极推进全民健身运动,完成县城游泳池、体育场建设。

切实做好再就业和社会保障工作,认真落实促进就业和再就业的各项政策措施,大力拓宽就业渠道,规范企业裁员行为,不断扩大社会保险覆盖范围。认真开展城乡低保和特困群众救助工作。

第五篇:息烽县国民经济发展报告

息烽县国民经济发展报告

一、2004年国民经济运行情况

2004年,息烽县干部职工认真贯彻党的十六大,十六届三中、四中全会精神,紧紧围绕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战略目标,不断克服经济社会发展中存在的各种困难,基本完成了预期目标。2004年全县生产总值18.47亿元,同比增长22.8%。其中:第一产业2.92亿元,同比增长11.4%;第二产业11.98亿元,同比增长23%;第三产业3.57亿元,同比增长14.1%;人均生产总值完成6800元,同比增长18%;非公有制经济增加值完成7.2亿元,同比增长11%。

(一)工业经济快速增长,经济效益不断提高

一是以西洋肥业、中化开磷有限公司、汉方药厂等一批骨干企业为龙头,举全县之力抓好精细磷化工、制药和食品等行业的发展。小寨坝磷化工城基础设施建设正在紧张建设中,贵阳中化开磷60万吨硫磺制酸,西洋肥业第二期工程的60万吨硫酸等生产线建成投产;息烽信科环化、美满公司等企业相继建成投产。二是汉方药厂注射剂等3条生产线、贵州银杏鹰药业7条生产线完工通过国家GMP认证投产,贵州合力化工有限公司黄磷等一批技术改造项目完成了技术改造,全县工业企业完成技改投资3.95亿元。三是大力推进国有企业改制。全年预计完成工业总产值33.4亿元,同比增长23%。其中:规模以上工业总产值30.3亿元,同比增长22.6%。

(二)农业结构调整继续优化,农业和农村经济发展有进展

一是加强农业基础设施建设,增强农业发展后劲。农田水利工程建设步伐加快,鱼简河水库完成大坝浇筑基本成形;水落洞水库建设正在作前期准备工作;小桥河水库除险加固工程完工;建成唐家湾等5座净水厂;新建小水池13万立方米,山塘整修21口;实施45处渴望工程、解困工程,新增节水灌溉面积3790亩;完成2000口沼气池建设;完成坡改梯2007亩;完成贵阳市二环林带贵遵路息烽段公益林建设工程1.27万亩。二是围绕农业产业结构调整,加快农产品基地建设,努力提高畜牧养殖业在农业中的比重,千方百计增加农民收入。全年共完成水稻移栽5.32万亩;玉米种植10.25万亩。积极发展次早熟蔬菜、秋淡季蔬菜和无公害蔬菜等订单农业。完成8000亩次早熟蔬菜种植;烤烟种植面积13200亩。全年完成农业总产值4.32亿元,同比增长11 %;粮食总产量77200吨;油菜籽总产量8401吨;肉类总产量16100吨;水产品产量1310吨;商品蔬菜上市35000吨;禽蛋产量901吨。农民人均纯收入达2072元,同比增长11%。三是充分发挥本地资源优势,重新调整了布局,乡镇企业产业结构进一步优化,经济总量持续增加。乡镇企业的发展为我县提供了良好的就业机会,实现从业人员16830人,全年完成乡镇企业增加值5.26亿元;乡镇企业工业增加值4.3亿元;乡镇企业实交税金3284万元,同比增长36.83%。

(三)固定资产投资平稳增长,基础设施建设步伐加快

继续以县乡路、贫困村公路改造为重点,加大交通基础设施建设力度,完善公路网络。117公里县乡公路建设累计完成投资5899万元;256.7公里贫困村公路硬化工程累计完成路基233.8公里,完成投资1860万元;完成农村串户路改造88公里。

继续以旧城改造、新区建设和小城镇建设为重点,加快城市基础设施和房地产开发。县城南大街北段和中段主干道路面建设全面完成;县城城中城综合市场二期已完成主体工程施工;开磷新城一期工程、县城西门农副产品直销市场完工投入使用。县城新增住房建筑面积54000平方米。继续加快电力、通信基础设施建设,阳朗500kV变电站动工建设。加强通信基础设施建设,提高通信质量和农村电话普及率。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完成8.1亿元,同比增长8.72%。其中县属固定资产投资完成7.57亿元,同比增长18%;非公有制经济固定投资完成5.5亿元,同比增长25%。

(四)投资环境继续改善,招商引资稳定增长

一是夯实投资软环境。二是强化项目跟踪服务。三是强化了管理制度。全年共引进息烽县合力化工股份有限公司投资1.2亿元的黄磷生产等12个项目,全年招商引资完成7.2亿元,同比增长20%。

(五)第三产业取得新进展,新的消费热点逐步形成

一是充分利用息烽温泉、息烽集中营革命历史纪念馆的知名度,改善服务质量,提升旅游品位和档次。息烽集中营纪念馆扩建二期工程已完成整个工程量的50%。二是加快旅游产品开发,努力将阳朗辣子鸡、西望山白茶、味美调味品等特色旅游产品全面推向市场。全年接待国内外旅游者46.34万人次,实现旅游收入4016万元。三是商贸、交通运输、房地产、金融等第三产业快速发展。全年全社会商品零售总额完成3.18亿元,同比增长13.5%。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6980元,同比增长9%。

(六)财政、金融运行平稳

全年完成县级地方财政收入9418万元(市级口径完成11088万元),同比增长23.4%;国税完成6465万元;地税完成6686万元。全年金融机构各项存款余额为9.5亿元,各项贷款余额为7.5亿元。

(七)整顿和规范市场经济秩序,安全生产工作取得新进展

一是对全县食品、药品的质量和价格秩序等与消费者生活息息相关的重点消费品进行执法检查,有效净化了市场;二是对全县的粮油市场等进行了专项检查。三是认真落实安全“包保”责任制,一年来行政区域内未发生重、特大安全事故,发生一般性安全事故8起,死亡10人。

(八)各项社会事业稳步发展

医疗卫生、妇幼保健、爱国卫生等各项事业有序开展。县人民医院、中医院综合楼、疾控中心等建设项目已完成主体工程施工及部分装修。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工作扎实推进,参合人数达9.9万人。大力实施科技进步考核,狠抓农科教“三结合”,认真组织开展了农村劳动力技能培训和农业实用技术培训。一年来共培训农村劳动力5290人次,转移6174人次。

加强教育基础设施建设,息烽第一、第二中学理化生实验室设备、校园网等配套设施项目建成投入使用;九庄中学教学楼等工程已完成主体工程建设。素质教育稳步推进,教育信息化工程全面启动,“两基”复查和“普实”工作通过省政府验收。

殡葬工作得到加强,全年农业人口死亡火化率达99.2%;非农业人口死亡火化率达100%。全县2004年人口自然增长率4.73‰。

进一步完善城镇居民最低生活保障制度。全年共对城镇低保对象1116户发放低保金171.3万元。全年筹集下岗职工基本生活费和再就业资金54万元,实现下岗失业人员就业507人。全年收缴养老保险金970万元,收缴失业保险金55.99万元,启动了基本医疗保险制度,进一步建立和完善农村特困群众救助制度。

二、2005年国民经济发展展望

2005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主要预期目标是:生产总值增长14%。其中,一产增长8%;二产增长16%;三产13%。

工业总产值增长18%,其中规模以上工业总产值增长18%。乡镇企业增加值增长18%。非公有制经济增加值达8亿元。

完成县级地方财政收入1.1亿元,增长16.8%。招商引资到位资金在上年目标任务的基础上增长15%。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9.05亿元,增长15%。

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3.69亿元,增长16%;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7640元,增长9%;人口自然增长率控制在10‰以内,人口出生率控制在14.14‰以内,生育政策符合率达到91%。完成“十一五”规划编制初稿。充分发挥宏观调控职能,保障完成10件实事。要完成2005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主要预期目标,重点要抓好以下几个方面的工作:

(一)抓好农业和农村发展,千方百计增加农民收入

继续推进农业和农村产业结构调整。一是要在稳定粮食产量的同时,加大农业科技推广力度,推进优质化种植,加大对种植、养殖、加工等农业项目的扶持力度,千方百计增加农民收入。二是努力搞好10个经济生态示范村建设,积极探索农村生态经济发展路子。三是依托味美、美满等农副产品加工企业的需求发展订单农业,抓好流长、西山等乡镇5万亩特色农产品基地建设。四是继续以畜牧品种改良为基础,抓好九庄、石硐、小寨坝商品牛生产基地,永靖镇、青山乡奶牛养殖和 “三元”杂交猪生产基地建设,积极发展土鸡、特种鸡养殖等。五是大力发展农村二、三产业,重点发展以农产品加工、流通为主的龙头企业,推进农业产业化经营,同时发展服务业,拓展农民就业空间和增收渠道。抓好农业信息体系建设,搞活农产品流通。六是进一步落实好省委、省政府关于全部减免农业税政策和其他各项支农政策,建立和完善农村特困群众救助制度,解决好贫困群众的生产生活问题。七是推动农村劳动力有序地向非农产业转移,抓好农村劳动力技能培训和素质培训,全年培训转移不少于2500人。

全力推进农村基础设施建设。一是建设了专项检查,进一步抓好农田水利基本建设。抓好鱼简河水库水利工程建设的同时,搞好引水枢纽等配套设施建设工程。积极推进“万户小水池”工程建设,新建青山、鹿窝、石硐何家洞3座日产水500至2000吨净水厂,全面完成病险水库的除险加固。二是继续完善村通“广播电视”及农村远程教学点建设。三是继续实施生态环境建设工程。

(二)增强工业发展后劲,确保工业生产快速增长

一是加大对磷化工基地基础设施和配套设施建设力度,为全县磷化工的发展创造良好环境。二是采取有力措施,做好建设项目征地拆迁工作,确保各个建设项目及时入驻。三是进一步做好对生产企业的服务工作。特别是要加强为贵阳中化开磷、西洋肥业、息烽信科环化等一批新投产、增产的重点骨干企业服务,使企业尽快达产增效,确保工业经济快速增长。四是是大力发展循环经济。积极鼓励贵阳中化开磷利用磷渣和磷石膏发展全息石膏砌块项目;息烽合力化工利用黄磷尾气发展3万吨甲醇和1.5万吨碳酸二甲酯及利用磷渣发展60万平方米微晶玻璃饰板、息烽信科环化利用西洋肥业盐酸发展硫脲和氯化钡等出口产品,形成产业配套,实现工业发展、环境保护与资源合理开发利用的“双赢”。五是继续深化国有企业改革,加大国有经济战略性结构调整力度,加快建立现代企业制度。

(三)继续实施项目带动战略,抓紧抓好固定资产投资

一是抓好项目的前期准备工作。重点抓好息烽红色旅游基础设施建设工程、县城旧城改造等项目前期工作,确保重点项目如期开工建设。二是抓好在建、待建项目服务工作,完善重点项目分工责任制。重点抓好小寨坝磷化工基地、贵遵高等级公路复线改扩建工程、阳朗500kV变电站、西望山乌江峡旅游开发等项目尽快完工或动工建设。三是积极鼓励社会各方面增加投资。从体制和机制上入手,放宽投资领域,研究投资政策,拓宽融资渠道,改善服务环境,拟定切实可行的办法,鼓励和吸引个体、民间投资,努力促进社会投资增长。

(四)大力整顿市场经济秩序,促进消费需求持续增长

一是严厉打击危害人民群众生命健康的食品、药品等方面的制假售假行为,保护人民的根本利益。二是培育消费热点,促进消费快速增长。要抓住国家继续增加工资以及农村电网、通讯、广播电视、公路等基础设施改善的有利时机,大力启动消费市场,完善消费政策,扩大消费信贷规模,继续培育和壮大房地产、电信、文化体育等消费热点,促进第三产业结构优化升级。

(五)大力招商引资,加快经济发展

一是落实重点项目跟踪责任制,责任到单位、到人,跟踪服务,及时掌握项目发展动态。二是做好二次招商工作。密切关注有意向增资企业的动态,服务上门,促进增资项目顺利实施。三是进一步营造良好的招商引资环境,抓好政府职能转变和市场建设等软环境,全力营造“亲商、安商、富商”的良好氛围。四是抓好民营企业发展,为民营企业创造更有利于发展的环境,鼓励各种经济成分的经济实体和资本参与全县的经济建设。

(六)做好就业和社会保障工作,不断改善人民生活

全面落实各项就业再就业扶持政策,加大再就业资金投入。落实帮扶措施,努力开发就业岗位。加强就业技能培训和就业信息服务,大力发展就业容量大的第三产业,鼓励通过灵活多样的形式实现再就业。继续做好社会保障工作,确保国有企业下岗职工基本生活费和企业离退休人员基本养老金按时足额发放。依法扩大社会保险覆盖面,提高社保基金征缴率。完善和规范企业退休人员社会化管理工作。继续做好城镇居民最低生活保障工作,实现应保尽保。

(七)发展各项事业,促进经济、社会、人与自然的协调发展

加快教育发展与改革,全面提升基础教育质量,加快教育信息网络建设,继续实施义务教育工程,不断改善办学条件。加大卫生投入,加快医疗卫生基础设施建设,提高公共卫生服务水平,增强公共卫生突发事件应急处理能力。积极发展文化体育事业,抓好县城田径场等文化体育设施建设。继续抓好计划生育工作,稳定低生育水平,促进优生优育。加强生态建设和环境保护,按照贵阳市“生态经济市”建设规划的要求,结合本县实际,以人为本,牢固树立全面、协调、可持续的发展观,认真做好县“十一五”发展规划,合理开发利用资源,创造良好的生态环境。

下载乌当区国民经济发展报告word格式文档
下载乌当区国民经济发展报告.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

    息烽县国民经济发展报告

    息烽县国民经济发展报告 一、2007年国民经济运行情况 完成生产总值33.33亿元,增长18.5%。其中:一产4.02亿元,增长9%;二产22.31亿元,增长21.1%;三产7亿元,增长15.2%。非公有制经济增......

    息烽县国民经济发展报告

    息烽县国民经济发展报告一、2006年国民经济运行情况 2006年全县生产总值完成28.09亿元,同比增长18.3%。其中:一产3.69亿元,增长8.5%;二产18.44亿元,增长21.8%;三产5.96亿元,增长14.6%。人均......

    政府国民经济发展报告(★)

    各位代表:现在,我代表西城区人民政府,向大会作关于西城区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一个五年规划纲要的报告,请各位代表连同《*市西城区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一个五年规划纲要(草......

    花溪区国民经济发展报告

    花溪区国民经济发展报告一、“十五”总体回顾 “十五”时期,花溪区始终坚持符合花溪区实际的发展思路,坚持以第二产业占经济主体的新花溪的发展主题,坚持对外开放、开拓创新,不......

    修文县国民经济发展报告

    修文县国民经济发展报告一、2006年国民经济运行情况 2006年,全县地方生产总值达235576万元,同比增长17%。其中:第一产业增加值完成54564万元,同比增长10.7%;第二产业增加值完成943......

    修文县国民经济发展报告

    修文县国民经济发展报告一、2007年国民经济发展情况 2007年是实施“十一五”规划的第二年,一年来,全县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注重经济和社会的协调发展,人与自然的和谐,经济内部关......

    国民经济发展情况工作报告

    关于XX市20xx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计划执行情况及2013年计划草案的报告一、20xx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计划执行情况今年以来,外部经济环境极其复杂严峻,稳增长的任务极其艰巨,我......

    国民经济发展工作总结

    *规划是党的*大提出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宏伟目标后的第一个五年规划,是全面完成老工业基地调整改造任务的关键五年规划,也是道外区区划调整后,重新整合资源,谋求大发展、快发展,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