黔东南州台江县交通运输十二五发展规划

时间:2019-05-15 15:53:09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黔东南州台江县交通运输十二五发展规划》,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黔东南州台江县交通运输十二五发展规划》。

第一篇:黔东南州台江县交通运输十二五发展规划

黔东南州台江县交通运输十二五发展规划一、五年来交通建设工作完成情况

“十一五”期间在县委、县人民政府的正确领导和上级业务主管部门的支持下,交通系统全体干部职工,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以作风整顿和效能建设活动为契机,紧紧围绕台江经济社会发展总体目标,按照“交通引领经济”发展的工作思路,求真务实,开拓进取,推进全县交通事业又好又快、更好更快发展,交通基础设施建设取得历史性突破。“十一五”全县交通固定资产投资完成2.1亿元,比“十五”增长213.4%,建成台江至南宫、台江至施洞、台江至反排、展里至排羊四条通乡油路136公里;建成汪江至交密、红阳坳至草场两条旅游公路22.4公里;建成通村公路(含改建)764公里;建成施洞、南宫、排羊乡镇客运站3座;建成巴拉河、南冬、平兆、望虎屯、打岩沟,翁浓、交密、汪江、排羊、南宫1号和2号、小江1号等中桥12座608延米;建成平兆、芳寨、长滩吊桥3座468延米;建成偏寨、石家寨、巴拉河、格色、老屯、阶薅、后哨等渡口7座。通乡油路从“十五”的47公里增加到175公里,增长272.3%;通村公路从“十五”的344公里增加到764公里,增长122.1%。全县156个行政村已通公路155个,占99.4%,基本实现了“乡乡通油路,村村通公路”的目标。

二、“十二五”交通规划工作情况

“十二五”期间计划修建凯里至革一城市一级公路36.6KM,台拱梅影至老屯稿仰三级公路21KM,革一至苗陇二级公路28.7KM,旅游公路5条165.9KM(汪江至方祥公路、排羊至西江公路、红阳坳至九摆公路、反排至九仰公路、施洞偏寨经巴拉河至剑河县革东镇),四级公路5条128.6KM(台江至南瓦、反排至汪江、皆保金至排羊、小农场至旧州、水寨至长滩),危桥改造10座256.1延米,新建桥梁51座713.2延米,革一至黄平苗陇清水江大桥,新建农村连网公路24条206.6KM,通村油路(水泥)178条744KM,客车站6座21000㎡(除施洞、南宫以外的乡镇),货运站3座45000㎡(台拱、台盘、革一),省级旅游车站5座17500㎡(反排、交密、岩寨、塘坝、红阳),清水江航道整治39KM石方工程2.93万立方米,“十二五”规划全县交通建设共需投资289454.37万元。

三、近期主要的任务

1.抓紧推进台盘至革一截弯取直路面工程建设。该工程3.6公里,路基宽10米,路面宽度9米,路基工程今年5月已完成,投资1330万元,目前正在进行路面施工,投资660万元。

2.龙井至革一公路改造工程(连接台盘至革一截弯取直工程段两头)。该工程全长8.4公里,总投资约600万元,现该公程正在做征拆工作。

3.努力做好凯里二龙至台盘城市主干道工程的前期工作。该工程长23.5公里,宽34米,总投资11.54亿元。该项目委托州交勘所作工可,已编制完成,初步设计图计划十一月初出图。根据州交通运输局专题会议纪要(州交专议〔2011〕12号),项目业主分别由凯里市和台江县共同承担,负责境内的建设,目前正进行征拆和土地丈量工作。

4.台拱镇梅影村至老屯乡稿仰村公路工程。全长21公里,总投资5688万元。项目业主为州交通运输局畅达公司,该项目于8月1日进行启动仪式,目前部分征拆工作正在进行,但因补偿资金未完全到位,进度较慢。

5.按质按量完成今年通村油路(水泥硬化)任务。今年州交通运输局第一批下达给我县通村油路(水泥路)项目共计5条20.5㎞。总投资822万元,其中中央投资719万元,县自筹103万元,已完工。今年州交通运输局第二批下达给我县通村油路(水泥路)项目共计2条36.7㎞,正在组织实施中。

五、存在的困难和问题

1.我县公路建设欠债多,由于我县地质条件复杂,上级投资额标准低,每公里8-10万元。资金缺口大,欠帐达8000多万元,民工工资兑现困难,群体上访等不稳定因素依然存在,工作压力较大。

2.因我县经济总量小,省州要求的配套资金未能落实到位,工程建设存在资金缺口。

3.民事征拆工作难度大,进度缓慢,给工程建设带来一定难度。

第二篇:商洛市“十二五”交通运输发展规划

商洛市“十二五”交通运输发展规划

一、商洛市基本情况

(一)资源概况

商洛市地处秦岭东段南麓,鄂豫陕三省结合部,境因有商山洛水而得名。地跨长江、黄河两个流域,辖商州、洛南、丹凤、商南、山阳、镇安和柞水7个县区,163个乡镇,1795个行政村,总面积1.92万平方公里,总人口243万。

商洛是西北通往东南的交通要道,自古为兵家必争之地,革命战争年代,商洛是豫鄂陕革命根据地的中心区域,老一辈无产阶级革命家曾在此浴血奋战,为中国革命和解放事业做出过巨大贡献,被国务院批准为革命老区。

全市有林地面积1813万亩,森林覆盖率62.3%。植物种类1000余种。林木资源丰富,是陕西省主要木材生产区之一。区域内野生中药材资源十分丰富,有各类药材1119味,主要野生动物百余种。

全市已发现各类矿产60种,开发利用的50种,己探明矿产储量的46种,其中大型矿床15处。储量居全省首位的20种,居第二位的13种。黄金储量70余吨,属全国20个重点产区之一。柞水县大西沟铁矿储量3亿吨,占全省的46%。商南县金红石储量在亚洲位居前列。

市境内主要河流有丹江、洛河、金钱河、乾佑河、旬河五大水系。水资源总量57.7亿立方米,居全省第三位。

市境内古遗址古建筑等文物保护点1200多处,其中省以上文保单位20多处。商洛旅游资源丰富且发展迅速,“秦岭最美是商洛”旅游产业日益壮大,柞水溶洞群、牛背梁、商南金丝峡、镇安木王、山阳天竺山等景区发展前景广阔。

(二)2009年社会经济状况

2009年全市国民生产总值达到225.12亿元,其中第一产业46.65亿元,第二产业84.4亿元,第三产业94.07亿元,增速达15.2%;农林牧渔业总产值达到81.56亿元,增速达7.2%;规模以上工业总产值102.79亿元,增长速度30.2%;社会固定资产投资220.34亿元,增长速度23.62%;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73亿元,增长速度19.7%;财政总收入16.44亿元,增长速度15.3%,其中地方财政收入8.96亿元,增速31.3%;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12857元,增长速度23.1%;农民人均现金收入3002元,增长速度20.5%。

(三)公路现状

到2009年底,全市公路总里程15375公里,其中高速路351公里,国道169 公里,省道690公里,县道1563公里,乡道3233公里,村公路9248公里,专用路122公里。全市六县区通高速路,洛南县通二级公路;160个乡镇通油路,占乡镇总数的98%;1787个村通公路,占行政村总数的99.6%;1489个村通水泥路,占行政村总数82.9%。162个乡镇通班车,占乡镇总数的99%,1544个村通班车,占行政村总数的86 %。

二、“十一五”交通规划执行情况

“十一五”以来,坚持以科学发展观和党的十六、十七大精神为指针,以实施西部大开发战略为主线,深入贯彻加快交通运输发展的方针、政策,紧紧依照规划,突出抓好交通建设工程质量、企业改制、行业管理等重点工作,采取有效措施,加大管理力度,“十一五”规划实施效果良好。

(一)“十一五”目标的实施情况

“十一五”以来,我们紧紧围绕“十一五”确定的“县县通高速、国省公路标准化、乡乡通油路、村村通公路和80%的村通水泥路”为目标。加快发展,各项工作进展顺利。2006-2009年共完成交通建设投资231.64亿元,改建公路11300公里,建设桥梁18座,修建客货运站、招呼站341处,实现了交通工作的又好又快发展。

1、县县通高速目标正在实现。投资200亿元,建成蓝田至商州至商南、西安至镇安旬阳界、商州至山阳漫川高速公路共351公里,在建西安至商州二通道45公里、商州至洛南13.03公里高速路,洛南县2011年将通高速路,基本在“十一五”未实现县县通高速路目标。

2、干线公路标准化全面达标。投资4.9亿元,提高改造国省道公路43.1公里,大中修公路608.5公里,加固危桥61座,境内国省道基本达到二、三级公路标准,树立了公路交通新形象。

3、乡乡通油路目标得到实现。完成投资9.9亿元,建成通乡、县乡公路65条1650公里,通畅50个乡镇,2009年底 160个乡镇通油路,占总乡镇的98%,另有3个乡镇公路正在实施。“十一五”实现乡乡通油路目标。建设桥梁1106米/18座,提高了公路晴雨通车能力。

4、村村通公路目标基本实现。完成投资3.95亿元,建成通达工程2320.4公里、通达246个行政村,2009年底1787个村通公路,占行政村总数的99.6%,基本实现村村通公路目标。5、80%村通水泥路提前实现。完成投资12.8亿元,建成通村水泥路6408公里、通畅1373个村,2009年底全市1489个村通水泥路,占1795个村的82.9%。“十一五”80%的村通水泥路目标提前实现。

6、客货运站建设步伐逐步加快。投资3000万元,建成二级货运站1个,二级客运站2个、四级站2个、五级站46个、招呼站290个,2009年底全市各县区城区全部建有客运站,30%乡镇建有客运站,运输基础条件得到进一步改善。

7、公路养护效果明显。日常养护工作稳步推进,干线公路树立新形像,农村公路全部纳入养护管理。养护体制改革完成,建立了市交通局—市公路局(市农村公路管理处)--县交通局—县农村公路管理局--乡镇管理站纵向管理体系。各级公路管理机构健全,管理职责明确,人员到位,机构内部运行机制、规章制度基本健全。

8、路政管理取得显著成效。各部门、各县区在路政管理工作中加大路政法律、法规的宣传力度,强化了队伍建设。“十一五”期间全市路政事案查处率达到100%,收赔率达到85%,结案率达到90%以上。车辆超限超载治理工作以源头治理为主,加大流动检测频率,合理设置限制超限车辆通行的设施和简易站点,治超工作日渐步入正轨,全市干线公路车辆平均超限率控制在1%以下,农村公路车辆平均超限率控制在3%以下。

9、公路运输行业发展良好。客货运输日益发展,2009年底全市拥有客运车辆1107辆,货运车辆512辆,旅客运输量1230万人次,货运量720万吨,旅客周转量121540万人公里,货运周转量81240万吨公里,基本实现了人便于行,货畅其流的目标。

(二)交通发展存在的问题

“十一五”公路交通事业创造了历史的最好成绩,但就其发展与经济社会的需求和广大人民群众的期盼相比,仍有很多突出问题需逐步解决。

一是主骨架路网布局不够完善。境内高速路网单一,且高速路间通行不畅,出口高速少,特别是洛南东部、商南南部、沪陕、包茂、福银、榆商高速路之间无大通道。

二是公路通达、通畅深度不足。通乡公路、通村公路仅建至乡政府、村委会所在地,影响整体路网通行效益。全市2009年底仍有206个村1380公里通达工程未达到要求,仍有306个村1800公里通村水泥路未建设,同时乡与乡、村与村之间公路通畅、通达满足不了人民群众的期盼。

三是公路等级低,通行能力差。全市国省道中仍有580公里三级公路,通行不畅;农村公路中近三分之一的沥青路面超期服役、50%以上的路面没有按使用周期进行正常的大中修,路况差、通行能力低,通村公路均为四级或四级以下公路,满足不了安全、舒适的要求。

四是路网服务水平不高,应急处置能力不强。以人为本、以车为本的服务理念尚未深入人心,公路出行信息服务功能不健全,应急处置能力不足。

五是桥涵配套少,通行不便捷。一些通乡公路桥梁建设满足不了便捷通行要求,需绕行附近跨河桥梁;一些行政村公路与干线、县乡公路连接跨河无桥梁通行,只能晴通雨阻。全市有四、五类危桥100座2830 米未及时改造,存在安全隐患。同时公路防护工程少,抗灾能力差。

六是产业路、旅游路发展较慢。近些年随着旅游业的发展,原有的专用路不适应要求,特别是通往新的经济区、产业区、旅游点的公路标准低,通行不畅,急需进行建设。

七是资金投入不足。公路建设投资较为单一,仅靠国家补助搞建设,同时国家补助标准偏低,地方配套难以落实,上级要求的配套资金只能用地方优惠政策予以解决。因此投入不足成为影响加快发展的主要因素。养护资金不足,养护工程费补助标准较低,无法满足大中修工程需求。由于全市七县区都是国家级扶贫重点县,经济发展滞后,财政收入低,导致农村公路日常养护费用不能按期足额拨付到位,一些村组公路失养、弃养现象还存在。

八是交通运输不适应发展需求。交通运输基础设施相对滞后,市、县城区客运站等级低、数量少,农村客运站建设步伐较慢,人民群众出行不够便捷、快速;货运站厂发展滞后,无规模效应,货运发展达不到现代物流发展的要求。

三、“十二五”交通发展的形势及需求

“十二五”时期,是我市深入贯彻科学发展观,全面发展小康社会,积极构建和谐社会的关键时期,也是公路、水路交通调整结构,转变增长方式,向现代服务业转变的重要战略机遇期。“十二五”期间,国家将进一步加快转变经济增长方式、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省委、省政府进一步作出建设西部强省,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战略部署。市委、市政府也根据商洛市实际制定了《关于贯彻落实〈关中-天水经济区发展规划〉实施意见》,对我市交通发展提出了新的更高的要求。推进社会进步,提高人民群众生活水平,建设一个与之相适应的公路交通运输系统,努力促使公路交通适应国民经济发展的要求,成为交通运输工作的首要任务。

四、“十二五”交通发展规划

(一)“十二五”交通规划的指导思想

以党的十七大精神为指针,继续加快交通基础设施建设步伐,按照实施《关中—天水经济区发展规划》的要求,突出抓好区域内高速路网、产业路、主干公路、汽车站点、桥梁和农村路建设,着力打造以高速路为主骨架、主干公路和农村公路网络相互补充,客货运站分布合理,主要旅游景区、工业园区公路畅通的交通运输网络,公路服务水平明显提高,促使公路交通与社会经济发展基本相适应。实施规划的步骤是:利用5-10年时间达到规划目标。“十二五”期间主要以高速路、二级路、产业路建设为主,逐步加快建设步伐。

(二)“十二五”交通建设规划的原则

适应和促进商洛市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宏伟目标,以最大限度地发挥公路建设投资效益为中心,坚持“改善路面,确保畅通,服务一流”的方针。重点完善区域内公路网络,有效促进城镇间、乡村镇间、人流、物流、资金流、信息流等诸多经济要素的快速流通,为促进经济发展提供交通保障。规划坚持以下基本原则:

1、以社会经济发展规划为依据,以公路交通运输发展为基础,形成公路层次分明、网络完善的交通运输体系,满足全市经济发展和农民生产生活的要求,同时注重效益,提高质量,协调发展,稳步增长。

2、统筹规划,合理布局,完善市公路网主骨架和建设与主骨架相连接,结构合理的次骨架网络体系,并与区域产业结构、资源开发、城镇布局、人口分布、自然地理特点相适应,与水、田、林治理以及环境保护相协调,珍惜土地资源。

3、符合区域内经济发展特点,考虑城乡建设、城乡一体化发展需求,县城、乡(镇)、村紧密联系,农村广大人民群众出行安全、便捷。

4、结合规划区域的地理和经济特点,使公路网布局具有时间层次和空间层次,既有长远的战略思想,又从实际出发,做好分期安排。

5、以站场为结点,以线路为载体,形成客货并举,大小兼顾,人便于行,货畅其流的运输网络,为建立安全运行,快速高效,服务优质,管理科学的现代化道路运输体系提供基础条件。

(三)“十二五”交通建设规划的目标

完善路网结构,提高路网运输服务水平,形成境内高速公路“两横三纵两连接两出口”主骨架和主干公路“四横四纵两连接”的次骨架网络,实现市内主要工业园区、旅游景区、次骨架公路与高速路连接便捷、畅通,县区城区过境通行快速安全。达到主骨架路网高速化、产业公路便捷化、次骨架主干路网二级化、农村公路标准化、客货运站点网络化。

(四)“十二五”交通建设规划的任务

建设公路19209.2公里,投资731亿元,其中高速路600公里,产业路、旅游路、过境路1451.7公里,次骨架二级公路2100公里,改造县乡公路2404.4公里,升等改造农村路1473公里,农村公路网络化1643公里,国有林场公路714.4公里,通村(组)水泥路7443公里,新建通村路1380公里,大中修公路3740公里,建设安保工程439处,改造危桥73座2703米,新建桥梁168座7948米,渡改桥129座13005米,建成客运站90个、货运站8个、码头39处。到“十二五”末实现县县通高速路,县县通二级路,乡乡通油路,100%村通水泥路,60%的自然村通水泥路,100%乡镇和95%以上行政村通班车。其中:

1、主骨架路网高速化。建成“两横三纵两连接两出口”高速路主骨架。此路网旨在实现高速路之间相互连接,全市七个县区通高速路,打通出口路,实现高速路与周边省市相连接,加快商洛融入关天经济圈和周边省市一日交通圈。

两横:沪陕高速路蓝田界至商州至丹凤商南至河南西峡界、丹凤竹林关至山阳至镇安至宁陕界;

三纵:包茂高速路长安界至柞水至镇安界、榆商高速路华阴界至洛南至商州、福银高速蓝田界至商州麻池河至山阳至湖北郧西界;两连接:山阳至柞水、洛南至丹凤;

两出口:商南至湖北郧县界、蓝田至洛南至河南卢氏界。

上述公路已建成沪陕高速路蓝田至商南界、包茂高速路西安至镇安界、福银高速西安界至漫川界高速路共351公里。正在建设西安灞源至商州45公里、商州至洛南13公里,“十二五”再建设600公里,投资360亿元,其中:榆林至洛南商洛境60公里、丹凤竹林关至宁陕界180公里、山阳至柞水路80公里、商南至湖北郧县界100公里、洛南至丹凤县60公里、蓝田至洛南至卢氏界120公里。规划期末区内拥有高速路9条1009公里。2011年至2013年重点实施榆商、山柞、商郧、丹宁高速路;2013年至2015年重点实施洛丹、蓝卢高速路。

2、产业公路便捷化。共建设86条公路1451.7公里,投资82.33亿元。此公路网主要是实现全市工业园区、旅游景区公路通达便捷,城镇过境公路安全快速。

建设工业园区公路243公里。其中商丹循环经济区商州至丹凤一级主干道30公里、刘湾至黑山商贸区一级路20公里,洛南县城至工业园区二级路40公里、陶岭工业园二级路8公里,丹凤东河产业园区一级路2公里,商南矾矿区与沪陕高速连接二级公路40公里,山阳中村钒矿与福银高速路连接二级公路 38公里、山阳县城至色河开发区二级路15公里,镇安米粮金矿区与包茂高速路连接二级公路50公里。

建设旅游二级公路350公里。其中,洛南南华山与榆商高速公路链接公里50公里,镇安木王森林公园与包茂高速路连接公路90公里,建设商南金丝峡至山阳天竺山至月亮洞至柞水牛背梁旅游南环线公路210公里。

建设县城区一级过境路49公里,其中商洛市城区北西环线20公里,洛南S202线、S307线过境路10公里,丹凤312国道过境路10公里,镇安S102线过境路9公里。

同时建设区域内其它旅游开发路、产业园区公路、林场公路三、四级811公里,达到区域内政府公布的产业园区、旅游景区通公路。

3、次骨架路网二级化。建成“四横四纵两连接”次骨架二级路网,建设2100公里,投资105亿元。次骨架公路网主要是进一步优化区域国省道路网络结构,达到所有县城之间相互通行,迂回、绕行畅通便捷,同时达到全市80%以上乡镇通行国省道公路,高速路之间公路通行便捷,实现区域内所有乡镇在1小时内通达至高速路。

四横:312国道蓝田至商州、丹凤、止商南西峡界;商宁公路商南郭家村至过凤楼、太吉河、竹林关、银花、高坝、山阳、色河、板岩、杨地、米粮、高峰、余师、木王、止镇安宁陕界;山宁公路山阳色河、户家垣至柞水县柴庄、凤镇、永乐、结子、云镇、黄家湾、月河、止镇安宁陕界;307省道洛南箭杆岭至三要、古城、景村、城关、板桥、商州、杨斜、红岩寺、凤镇、止柞水。

四纵:省道102线宁陕广货街至柞水、止镇旬界;省道202华阴界至洛南、大荆、李庙、洪门河、商州、阎村、伍竹、山阳、止漫川界;洛郧公路洛南潼关界至巡检、石坡、景村至丹凤、银花、照川、止湖北界;灵郧公路洛南县庙台、灵口、高耀、峦庄、桃坪、清油河、商南、湘河、赵川、止湖北郧县界;

两连接:洛山公路洛南县景村镇至北宽坪、上官坊,止山阳县伍竹。卢郧公路洛南县灵口卢氏界至庙坪、洛源、蓝田县灞源九间房、葛牌、柞水县九间房、马家台、瓦房口、杏坪、铁厂、茅坪、止湖北关。

次骨架路网中已有312国道、洛洪路、商州至山阳段建成二级路共260公里,“十二五”再建设2100公里,投资105亿元,其中:省道307线236公里,省道203、202线、洛洪路170公里,102线114公里、商宁公路370公里、山宁公路181.54公里、卢郧公路382.03公里、洛郧公路282.6公里、灵郧公路260公里、洛山公路103.4公里。此建设任务力争5至8年完成,在2011年至2013年首先建设307省道、202省道、203省道山阳漫川段、商宁路、灵郧路商南至湖北界段,2013年至2018年建设剩余公路。

4、农村公路标准化。建设公路6234.9公里,投资133.4亿元,其中:建设县乡公路油路2404.4公里,升等改造公路1473公里,农村路网化建设1643公里,国有农林场公路714.4公里。此规划旨在实现县乡公路全部等级化,并打通县与县之间连接线,打通县道与主干公路、高速公路连接线,实现乡镇在1小时内通往主要公路网,达到通畅便捷。

5、通村公路水泥化。建设通村(组)水泥路7443公里、新建通村公路1380公里,投资25亿元。实现100%村通水泥路,实现村与村之间、乡与村之间迂回路水泥化,同时实现60%以上自然村组公路水泥化目标。达到所有行政村在1小时内通往县乡级以上公路,实现路网迂回便捷化。

6、客运站点网络化,共建设客运站90个、货运站8个,投资4.3亿元。其中,一级客运站4个、二级8个、三级5个、四级10个、五级63个;货运站一级2个、二级5个、三级1个。达到中心城市建有一级站,县级城市建有二级站,重要乡镇建有三、四级站,85%以上乡镇建有等级站。

7、提高公路服务水平。共投资13.25亿元,以完善路面结构,提高公路服务水平为主,大修公路1093公里,中修公路2647公里。

8、完善桥梁配套及安保工程。共投资7.75亿元,以连通主要河流两岸通行为主,解决1万人以上人口聚集地区及农村公路安全通行问题。建设安保工程439处,投资2.87亿元;改造危桥73座2703米,投资4521万元;新建桥梁168座7948米,投资1.23亿元;渡改桥129座13005米,投资3.2亿元。建设大桥39座6353米。达到全市公路桥梁基本配套,跨河、越岭路段保障安全。丹江、洛河、银花河、武关河、旬河、金钱河、乾佑河两岸群众通行便捷。

9、完善库区、渡口码头设施。达到现有不通公路沿河、水居住群众行船有码头停靠,旅游库区船舶有码头停靠。建设商州二龙山库区码头11处、商南丹江、莲花台库区码头14处、山阳金钱河及漫川库区码头8处、旬河、乾佑河码头6处,投资1950万元,确保所有船舶安全通行。

10、大力发展现代物流。加快建设物流中心建设,“十二五”规划建设商洛市物流园区1个,县级物流中心12个,乡镇物流配送站4个。实现乡镇、县、市级物流运输安全、便捷。

五、“十二五”时期投资估算及资金来源

商洛市“十二五”规划总投资731亿元,其中高速公路建设投资360亿元,产业公路建设投资82.33亿元,主干公路建设投资105亿元,农村公路建设投资133亿元,通村组水泥路建设投资25亿元,客运站点建设投资4.3亿元,大中修公路投资13亿元,桥梁配套建设投资7.75亿元,库区、码头建设投资1950万元。为确保规划目标如期建设完成,应充分利用政策和市场机制,多层次、多渠道、多方式筹资,多元化进行公路建设,要继续积极争取中央投资、国债资金、车购税投资、公路扶贫等各种国家补助资金。坚持解放思想,扩大开放,充分利用资本市场,多渠道筹资,转让公路经营权,积极主动吸收私人及民间资金资本建设公路等,用市场配置资源,拓宽筹措资金渠道。一是高速公路建设主要依靠国家扶持政策,坚持贷款修路的方针,筹集高速公路建设资金360亿元。

二是产业公路建设建设资金要充分利用国家开发西部的重大机遇,按照政府补助、行业支持、受益对象出资的办法筹集建设资金。力争解决投资80亿元。

三是次骨架公路建设资金要充分利用国家加快交通基础设施建设的机遇,力争国家补助,地方财政补贴,以确保筹资105亿元。

四是农村公路建设、通村组水泥路建设、大中修公路、桥梁配套建设资金在争取省上补助、国债资金、车购税投资的同时,按照省上“大路带小路”的政策,发挥政策优势,同时继续引导人民群众采取“一事一议”的方式,自愿集资或投工投劳进行建设,共筹集资金180亿元。

五是客货运站点及码头建设采取多层次、多渠道、多形式的筹措建设资金方法,按照“谁投资、谁经营、谁受益”的原则,争取国家扶持,引进社会各方资金,逐步形成筹、融资建站、有偿使用滚动发展的建设机制。

六、实施“十二五”交通建设规划的措施

(一)解放思想,转变观念。广泛宣传加快公路发展的重要性和现实意义,增强商洛交通实现新跨越的历史机遇感,增强公路建设的紧迫感和责任感,为我市农村经济发展提供第一动力的责任感,适度超前发展的紧迫感,明确重点,解放思想,调整思路,超前建设,加快发展。

(二)分级负责,加快发展。坚持“统筹规划,分步实施,突出重点,条块结合,分层负责,联合建设”的基本方针,保证公路建设有计划、有重点、有步骤的进行。高速路省市共建,二级公路由省、市、县联合建设,一般公路由市县(区)组织实施,确保规划目标的实现。

(三)加强管理,确保质量。提高前期工作质量,切实加强项目前期工作、项目建议书、工可研的编制审批、初步设计、施工图的设计等严格按照有关基建程序办理,以确保项目前期工作的顺利进行。加强工程质量管理工作,坚持依法管理工程项目。建立质量责任制和终身负责制,建立质量事故报告制度和查处制度,严格实行合同管理,坚持工程验收制度。

(四)筹集资金,保障发展。以更加开放的态度利用好现有筹资渠道,坚持“国家投资、地方筹资、社会融资”等方式筹资,大力推进公路建设投资主体多元化,多层次、多方位筹措,严格管理降低工程造价,充分调动各级政府和人民群众的修路积极性,确保加快目标的实现。

(五)养建并重,全面发展。切实解决“重建轻养、重建轻管”问题。要正确处理新建与改建,建设与养护,建设与管理的关系,在加大农村建设力度的同时,加强公路养管,努力加大养护投入,坚持以法治路,加大“治超”力度,确保发挥公路建设投资效益。

(六)签订责任,加强考核。各单位加强对规划实施工作的领导,把规划的实施纳入单位领导的任期目标,逐步加以实施,并不断总结经验,调整思路,加大管理。市交通局与各单位签定规划目标责任制,每年进行考评,以确保目标的实现。

(七)落实政策,加快发展。各级政府制定加快公路建设优惠政策,从项目立项、土地占用、税费收取、环境保障等方面,向交通基础设施建设给予倾斜的优惠政策,降低工程造价,确保加快发展目标实现。

七、实施“十二五”交通建设规划的建议 为了确保公路交通事业的持续快速发展,确保“十二五”规划的逐步实现,建议上级帮助我们解决以下问题。

(一)以提高路网综合服务水平为目的,逐步安排规划项目实施。“十二五”规划中,我们充分认识到了建设高速路网、产业旅游路、客运站、二级主干道和农村公路对区域经济的促进作用,也把这些公路建设中当作“十二五”乃至今后交通发展的重点,因此,建议上级各部门一是把我市规划的商郧路、丹洛路、蓝卢路高速公路项目列入省上规划,使其早日能动工建设。二是进一步加快主干公路网和农村公路网、客运站建设步伐,建议把我市规划的二级路项目、农村路建设项目、产业路建设项目、客运站点建设项目逐年列入计划,以便早日实施。三是把我们规划的县与县之间、村与村之间的公路、桥梁项目列入建设计划,以逐步解决县与县之间、村与村之间的断头路,完善桥梁配套工程,不断提高农村公路网服务水平。

(二)以确保交通规划目标实现为载体,加大规划项目投资额度。进一步研究公路建设的投资问题,想法增加实施规划的资金投入。一是高速公路建设、干线公路改造,继续按照现行投资政策,不断增加投入,确保目标实现。二是农村公路应继续争取国债资金,主要用于打通乡与乡之间、县与县之间的断头路、桥梁建设和修建产业路、旅游路。三是认真总结“十一五”利用国债资金的经验,适当提高国家补助标准,去消地方配套资金,确保建设工程的实施;四是加快利用省补资金改造县乡公路的建设步伐,适当提高补助标准,力争在“十二五”实现县乡公路全部等级化,真正达到乡镇通往路网主要公路迂回便捷、安全。五是充分考虑修建通村路、客货运站的困难,逐步增加通村路、农村客货运站建设资金,要在群众负担能够承受的条件下加快发展,力争在“十二五”末使80%以上的群众出门就能走上水泥路、坐上班车。

(三)以发展交通公路运输效能为宗旨,增加客货运输覆盖范围。完善公路网络,其最终目的是提高路网运输效能,方便人民群众安全便捷出行。为此,建议省上在“十二五”把加快客、货运输站厂建设作为发展交通运输的重点,做到县城、乡镇、旅游景区建有客货运输站,在村村建有招呼站,真正实现旅客零换乘和农民群众在家门口坐上班车,在田间地头把农村产品运出去的运输服务效果。

(四)以优化路网层次结构体系为基础,合理调整路网管理等级。结合高速路、产业路、旅游路、主干公路建设的布局,进一步对现状路网相应作调整,建议把我市规划建设的次骨架中的商宁路、山宁路、洛洪路、洛郧路、灵郧路、洛山路、卢郧路调整列入省道路网,以便加快发展,同时建议对县、乡村道进行调整,把通乡路列入县道路网,把一些重要的村道列入乡道进行管理,以保障路网的合理有效。

(五)以确保交通规划目标实现为宗旨,制定落实发展优惠政策。交通基础设施属公益性事业,各级政府应当制定发展优惠政策,确保规划目标实现。一是交通基础设施用地实行政府划拨,并在征收费用上予以最大优惠;二是对交通基础设施建设实行减免相关费用的优惠政策;三是在农村公路建设上,要合理落实“一事一议”政策,最大限度的动员群众和社会力量参与建设;四是加大政策的协调力度,整合投资资源,确保加快规划目标实现;五是制定并落实各有关部门提高办事效率,简化办事程序的优惠政策,全市上下形成合力,确保规划目标的实现。

总之,“十二五”期间我市交通运输发展将面临前所未有的机遇与挑战,我们要在市委、市政府的正确领导下,积极争取省交通运输厅、省公路局的支持和帮助,进一步深化改革,抢抓机遇,顺势而上,着力营造交通运输加快发展的大环境,为实现商洛交通运输跨越式发展提供坚强的保障。

第三篇:孝感市“十二五”交通运输发展规划

孝感市“十二五”

交通运输发展规划

孝感市交通局 二〇一一年十一月 孝感市“十二五”交通运输发展规划

编制工作领导小组

长 李清华

简明云 胡艳和 左振中

员 邹汉波 欧阳华 李可杰 马勇 李博敏 周德升

编 写 组

主 编 李清华 副 主 编

简明云 责任编辑 李博敏

编务人员 龚 军 杨建锋 孙建刚 姚耀民

组副组长成目 录

第一章 概述

第二章 “十一五”交通发展回顾与评价

第一节“十一五”期交通运输发展成就 第二节 存在的主要问题

第三章“十二五”交通运输发展面临的形势与任务

第一节 面临的形势与任务 第二节 交通发展运量预测

第四章 “十二五”交通运输发展目标与重点

第一节 指导思想和规划原则 第二节 发展思路及目标 第三节 建设重点

第四节 投资规模和资金来源 第五章 保障政策与措施

第一章 概 述

一、规划编制背景

“十二五”,是我国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全面建设小康社会,促进社会和谐建设的关键时期,也是加快推进现代交通运输业发展,加快交通运输结构调整、转变发展方式、向现代服务业转型的战略机遇期。

交通运输作为经济和社会发展的先导性和基础性产业,对新型工业化、城市化发展起着重要的支撑、保障和引导作用。“十二五”期间,随着国家进一步加快转变经济增长方式,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国家的产业结构、增长方式、消费模式都将发生深刻变化,交通运输发展也将面临新的挑战。

孝感,作为武汉城市圈核心圈层的重要节点城市之一,地处湖北省东北部,南邻武汉,北与河南信阳交界,西接天门、荆门、随州,东连黄冈,是湖北省沟通南北、连接东西的“结合部”,区位优势十分明显。为了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结合湖北省“两圈一带”的发展战略,市委、市政府提出了把孝感建设成为“武汉城市圈副中心城市”的战略定位,并实现三年倍增计划产值过千亿元的宏伟目标。为此,继续加强孝感交通基础设施建设,完善综合交通运输体系,优化运输结构,快速提升孝感综合交通运输水平,促进孝感经济和社会又好又快发展,是我市“十二五”交通运输发展的重要任务。根据省厅关于编制交通运输“十二五”发展规划的总体部署,结合孝感“十二五”国民经济建设和社会事业发展对交通提出的总要求和目前孝感交

通发展的现状,按照统筹规划、分步实施、突出重点、先急后缓的原则,在充分调查研究的基础上编制了本规划。

二、规划编制依据

1、《湖北省公路水路交通运输发展“十二五”规划纲要》

2、《武汉城市圈“两型”社会建设综合配套改革试验区综合交通规划纲要》(2008年9月)

3、《湖北省公路水路交通发展战略规划》(2002—2020);

4、《湖北省骨架公路网规划》(2002—2020);

5、《湖北省内河航运发展规划》(2002—2020);

6、《湖北省港口布局规划》(2002—2020);

7、《孝感市“两型”社会建设综合交通发展规划纲要》(2008年10月)

8、《孝感市两型社会建设示范区交通发展规划》(2009年5月)

第二章 “十一五”交通发展回顾与评价

第一节 “十一五”期交通运输发展成就

“十一五”期间,我市交通运输事业在市委市政府和省交通运输厅的正确领导下,抢抓中央扩大内需促进经济增长,加大对交通基础设施投入的历史机遇,积极探索交通运输发展的新思路新理念新措施,按照建立便捷通畅高效安全的综合运输体系的要求,结合实际,积极探索,扎实推进,交通运输建设各项工作取得突破性进展,实现了跨越式大发展,全市交通呈现快速和谐发展的良好态势,全面超额完成了规划确定的目标任务。主要表现为 “三个重大进展”。

一、交通基础设施建设实现历史性跨越,区域交通一体化取得重大进展。

——公路建设投入创新历史。到“十一五”末期,共完成交通固定资产投资74亿元,其中普通公路投入比“十五”期间增长73%,全面超额完成了规划确定的目标任务。高速公路里程272.47公里(京港澳122.12公里、汉十高速91公里、武荆高速53.67公里、汉宜高速7.8公里、大随高速3.2公里),比“十五”末增加53.67公里,高速公路密度达到3.05公里/百平方公里,实现了全市7个县市区全部贯通高速公路;普通公路总里程已达12131.2公里,比“十五”期末增加6124公里,公路密度达到126公里/百平方公里。全面实现了孝感城区至各县市区公路由硬化到黑色化的转变,与武汉市对接,与高速公路连通的大通道建设已成为公路建设的着力点;农村公路(含县道、乡道、村道)里程达到11431.5公里,公路总里程和投资总额是“十五”的2.2倍和2.3倍,实现了100%的行政村通水泥沥青路,全面完成了“村村通”目标。

——港航基础条件有了新提高。“十一五”期间,我市加大对港航基础设施的投资力度,重点对汉江、汉北河37公里的航道进行了整治。到“十一五”期末,全市航道通程为546.8公里,其中三级航道18.6公里,四级航道81.72公里,五级航道96.88里,六级航道

129.8公里;到“十一五”期末,全市港口拥有县级以上港口5个,港区27个,生产用码头泊位143 个,比“十五”净增40个,其中500吨级及以上泊位15个,比“十五”净增5 个,新增港口吞吐能力50万吨。港口机械化程度较“十五”提高5个百分点,达到80%。

——站场服务设施有了新改善。“十一五”期间,全市共完成站场新建和改造项目2906个,其中五级以上客运站49个,农村候车亭960个,招呼站1895个。建成货运站2个,其中一级货运站1个,二级货运站1个。通过“十一五”期间的配套完善,全市7个二级以上的客运站全部实现了微机售票,并配备了安全检测仪和电子监控系统。完善后的客运站场不仅站容站貌明显改观,而且服务、管理更加科学,效率明显提高。与物流业相关的交通运输、仓储、包装、配送、货代等行业蓬勃发展,服务业户逐年增加,物流园区和专业的物流中心正在形成,物流业为经济建设和城乡居民服务的优势地位逐步显现。

二、运输服务能力有了新提高,城乡交通一体化取得重大进展。——城市公共交通能力进一步提升。“十一五”期间,我们加大投入力度,优先发展城市公交,孝感城区公交线路增加4条,运力增加90辆,营运里程增加55公里,候车亭新增112座,停车场增加19亩,比“十五”期间均有了较大发展,城市公交线网覆盖率由过去的不足40%提高到90%以上,在一定程度上满足了孝感城区居民“安全、便捷、舒适、经济”的公交出行需求;城市出租车换代升级扩容,新增出租车100台,有效缓解了市民节假日出行难的问题。

——加快运输结构调整,运输服务能力进一步增强。

“十一五”期,全市运输工具逐步向高档化、舒适化、大型化、专业化方向发展,高级营运客车快速增长,占所有营运客车的比例达到86%以上;重型、专用货车发展迅速,分别比“十五”期增长34%、53.5%,江海直达船、大吨位干散货船也比“十五”期有了较快发展;快速客运、快速货运稳步发展,物流业发展显现巨大市场空间,甩挂运输、集装箱运输、江海直达运输、旅游运输、商务快巴等新型运输方式稳步发展,旅游客运线路覆盖全市主要旅游景点;倡导“车头乡下,乡村始发”,客车通村率达到90%以上,有力地支撑了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

——加强源头管理,运输市场和运输安全监管得到有效加强,通过狠抓市场管理,建立了道路运输市场诚信考评体系,道路运输经营行为和管理行为进一步规范;通过对道路客运企业动态安全状况评价,逐步建立企业内控机制逐步,货运源头治超取得新进展,对营运驾驶员的安全监管全面加强;通过对全市165处渡口完成达标改造,并建立了“县、乡、村、船主”水上安全管理四级责任制,安全监管进一步加强,道路水路运输安全生产形势总体稳定。

三、铁水公空衔接配套实现历史性突破,综合交通运输体系建设取得重大进展。

“十一五”期间,我市成立了交通运输局,综合交通运输体系建设从体制上破题上路。牵头制定了孝感市融入武汉城市圈综合交通发展规划,首次从规划上实现了铁、水、公、空、管等多种运输方式的

统一衔接,更加注重公路与铁路和航空等运输方式的配套。随着石武铁路客运专线、汉宜铁路、汉孝城际快速轨道交通相继开工,与之配套的公路、站场等公路交通设施亦同步建设,客运零换乘和货运无缝衔接的发展要求逐步得到实现。

第二节 存在的主要问题

虽然“十一五”期间,我市交通运输事业取得了长足的发展,对区域经济的发展做出了重要贡献,但是按照科学发展观的要求审视全市交通的发展现状,仍然存在交通基础设施标准不高、运输结构不合理、发展不协调、可持续发展能力亟待提高等问题,需要在“十二五”交通规划实施中得到有效解决和缓解。主要表现在:

一、交通基础设施技术等级偏低,结构不尽合理,总体运输能力仍显不足

经过“十一五”期的大力建设,全市交通基础设施虽然有较大改善,但还存在许多薄弱环节。公路:一是现有公路路网技术等级不高,结构不尽合理,二级及二级以上公路所占比重偏低,整体交通网络配套衔接不紧密,难以发挥更大的效益。目前,全市二级及二级以上公路为975.84公里,仅为公路总里程的8.67%。二是国道逐步被街道化,交通压力大,容量严重不足,急需外迁改造。境内的107、316国道,既是交通运输、经济开发和生产力布局的主要轴线,也是城镇分布的主要地带,街道化现象日趋严重。特别是取消政府还贷二级公

路收费后,交通流量日益增大,经过沿途城填经常发生拥堵。三是农村公路总体技术水平不高,配套设施不完善,农村公路宽路窄桥和危桥较多,抗灾能力差。水运:一是航道技术等级低,通过能力差。目前,全市多数航道仍然处于自然状态,全年通航里程仅占通航总里程的49.6%。五级以上航道仅为通航总里程的17.7%。二是新沟船闸建设规模过小,通过能力较小,已成为制约汉北地区水运发展的“瓶颈”。三是港口功能单一,机械设施简陋,作业效率低下。全市港口主要以中小码头为主,装卸工艺落后、机械化程度低的泊位仍然占相当大比重,而且专业化泊位少。三是运输船舶总体技术状况差,平均吨位仅为120吨,船型标准化程度低。客货运站场、城市公交 :一是公路站场设施、运输装备落后。全市建有等级客运站69个,其中一级客运站只有1个。大部分客运站场亟待完善和升级。二是货运站场设施简陋,功能单一,还没有真正向现代物流方向转变,与其他运输方式的站场还未形成合理衔接。三是公交线网密度较低,线路结构不尽合理,城乡客运缺乏有机衔接,停车场、首末站、调度中心等设施严重不足。

由此可见,我市的交通基础设施技术等级总体偏低,结构不尽合理,交通运输能力仍相对不足,与经济社会的快速发展还不相适应。

二、交通建设筹资压力大,可持续发展能力不足

随着孝感建设武汉城市圈副中心城市的战略定位,全市交通发展任务也将随之繁重,交通发展与资金制约的矛盾将日趋突出。主要表现在:一是省厅定额补助标准偏低。最高补助标准为每公里400万元

(一级公路),而目前一级路平均造价在1500—1800万元/公里,二级路平均造价在300万元/公里,其补助标准明显偏低,远远不能满足公路建设的需要。二是地方财政吃紧,地方配套资金严重不足。按照《湖北省一二级公路建设管理办法》的有关规定,一二级公路建设项目资金由省定额补助资金、地方配套资金组成。而配套资金由地方政府负责筹集,并确保及时、足额到位。目前,孝感正处于建设成为武汉城市圈副中心城市的快速发展阶段,市政、水利、交通等各项工程也处于建设投资高峰期,需要大量的建设资金来支撑其发展。而交通作为经济发展的“先行”,对资金量的需求将持续在一个较高的平台上增长。而孝感财政收入有限,建设配套资金往往难以及时到位,已成为制约交通发展的一个突出问题。三是交通建设项目资金到位滞后。税费改革后,交通规费代之以燃油消费税,改变了以前的资金运转方式,燃油消费税收入由中央财政通过转移支付分配给地方,财政转移支付的交通建设资金需逐级核拨,资金到位的时间严重滞后于工程进度,不能适应交通建设项目的需要。同时,取消二级公路收费站后,公路建设养护的资金保障方式也发生了根本性变化,使公路建设筹融资渠道进一步变窄,加剧了交通基础设施建设资金短缺的局面。

三、农村公路建设配套不完善,破损现象比较严重

经过“十一五”农村公路建设的高峰,农村交通状况得到了很大的改善,但一些偏远山区、贫困地区农村公路交通环境还比较薄弱。一是缺桥少涵的问题比较普遍,主体工程与附属工程建设不平衡,排水、防护设施等不够齐全,服务功能较差。二是农村公路资金筹措困

难。农村公路资金到位率低,配套资金不足,这是制约农村公路发展最关键的因素。三是早期建设的农村公路超期服役,超负荷运行,破损严重。近年来,干线公路的治超工作力度加大,部分超限超载车辆绕道农村公路,造成农村公路实际交通量远远超过原设计通过能力,出现了不同程度的早期破损等现象,影响农村公路使用寿命。特别是2003年—2006年期间建设的农村公路,当时补助标准为5—7万元/公里,大部分为沥青表处路面。由于投资少,质量差,至今已投入使用6年之久,路面早已破损严重,已恢复修建前的原貌。

四、运输结构性矛盾突出,综合交通运输体系有待进一步完善 “十一五”期间,我市综合交通运输体系虽然取得了长足的发展,但仍面临着诸多困难和问题,与国民经济发展的要求仍存在一定差距。一是运输结构性矛盾仍然突出。运输经营主体仍然呈现“多、小、散、弱”的态势,市场组织化程度低的问题仍然没有得到解决,许多经营主体处于挂靠经营、单车承包、分散经营、自揽自运的粗放式、低水平运营状态,市场集中度不高,管理水平低,经营粗放,效益不好,竞争力不足。道路货运供给能力低水平过剩,高效低耗的重型货车、厢式货车、集装箱拖挂车和特种专用车辆比重偏低,货运运力过于分散,难以适应现代物流发展要求;客运企业集约化程度不高,公交车辆、出租汽车结构单

一、档次较低,服务质量有待提高;运输船舶总体上仍呈现吨位小、等级低的特点,船舶老龄化严重,船舶技术落后,标准化程度低,与日益先进的现代化内河港口码头设施不相适应。二是综合运输体系发展亟待加强。铁路、公路、水运等交

通方式的客货运站场基本独立设置,综合交通枢纽建设滞后,立体化的交通网络尚未形成,各种运输方式的比较优势和组合效率未能充分发挥,水路优势不优,成为综合交通运输体系中的“短板”,铁路客货混跑,在中长距离运输中的优势受到抑制,公共交通发展滞后,难以适应城镇化快速发展的需要。这其中既有行业发展战略不够清晰的原因,也有资金投入和政策支持不足、管理体制不顺、制度建设滞后等方面的原因。继往开来,我市综合交通运输体系正站在一个必须着力推进产业升级的转折点上。

虽然“十一五”期间,我市交通运输事业取得了长足的发展,但仍然存在交通基础设施标准不高、运输结构不合理、发展不协调、可持续发展能力亟待提高等问题。

——交通基础设施技术等级偏低,结构不尽合理。

经过“十一五”期的大力建设,全市交通基础设施虽然有较大改善,但还存在许多薄弱环节。一是现有公路路网技术等级不高,整体交通网络配套衔接不紧密,国道交通压力大,容量严重不足。农村公路配套设施不完善,抗灾能力差。二是水上航道技术等级低,通过能力差。三是客货运站场设施、运输装备落后。四是公交与城乡客运缺乏有机衔接,基础设施严重不足。

——交通建设筹资压力大,可持续发展能力不足

主要表现在:一是省厅定额补助标准偏低。远远不能满足公路建设的需要。二是地方财政吃紧,地方配套资金严重不足。

——农村公路建设配套不完善,破损现象比较严重

经过“十一五”农村公路建设的高峰,农村交通状况得到了很大的改善,但一些偏远山区、贫困地区农村公路交通环境还比较薄弱。一是缺桥少涵的问题比较普遍,设施不齐全,服务功能差。二是早期建设的农村公路超期服役,超负荷运行,破损严重。三是农村公路管理养护还没有形成长效的管理机制。

第三章 “十二五”交通运输发展面临的形势与任务

第一节 面临的形势与任务

一、面临的形势

为应对全球金融危机以后经济发展的不确定性,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国家将保持宏观经济政策的连续性和稳定性,实施稳健的财政政策,进一步扩大内需促进经济增长,并把加快交通运输基础设施作为扩大内需的重要举措,为加强交通运输基础设施重点项目建设创造了条件。

交通运输部提出,今后要认真落实国家经济社会发展战略,按照“建设畅通高效、安全绿色交通运输体系”和“转变发展方式、加快发展现代交通运输业”的部署要求,继续推进“两型”行业建设,加快建立以低碳为特征的现代交通运输体系。

省委、省政府为推进交通业的发展,下发了《关于加快全省高速公路建设的意见》、《关于进一步促进全省水运事业又好又快发展的

意见》、《关于优先发展城市公共交通的实施意见》,《湖北省公路水路交通运输发展“十二五”规划纲要》,制定出台了一系列优惠政策和保障措施,为交通运输事业的发展提供了强有力地支撑和保障。

目前,武汉城市圈建设稳步推进,交通一体进程逐步加快。同时孝感市委、市政府提出“把孝感建设成为武汉城市圈副中心城市”,并实现三年倍增计划产值过千亿元的宏伟目标,为加快交通发展提供了更高的标准和发展平台。

二、面临的任务

面对“十二五”我市经济社会发展的新形势和新要求,实现交通科学发展的任务将非常艰巨。

——交通基础设施建设要有新跨越。加快地方高速公路网建设,以市场融资方式作为高速公路建设的资金渠道,将成为我市“十二五”期公路建设的主要任务;加大国省干线改造力度,扩展城市空间,打造快速公路通道,是“十二五”改善和构建公路主骨架的主攻方向;提高农村公路的通达深度,完善农村公路的配套设施,提高农村公路的技术标准,是“十二五”我市新农村建设的重要内容;整治通航河流,提高通航能力,是建立绿色交通,提高我市水上运输水平的主要途径;完善客货运站场及物流园区,打造现代物流业,是提高运输服务的重要平台。

——运输及相关辅助业的服务能力要有新提高。优先发展城市公共交通,推进城市公共交通发展,公交覆盖上规模、硬件上档次、服务上水平;大力发展低能耗、低污染、低成本的运输方式和运输工

具,走资源节约、环境友好的发展道路;加快现代物流业的发展,适应国民经济发展的新需求;积极应对复杂的安全维稳形势,确保重点物资、抢险救灾物资运输和重点时段客货运输的安全、平稳、顺畅。

——综合交通运输体系建设要有新创新。转变交通管理职能,统筹公、铁、水等各种交通运输方式的发展,是创新体制的基本前提;加强对支撑经济增长有重大作用的综合运输大通道和综合运输枢纽的建设,建立符合市场经济要求的各种运输方式相互配合、相互渗透的运输机制,在运输枢纽上实现零换乘和无缝衔接,最大限度发挥综合运输的整体效益,是创新管理体制的根本目的。

——经济增长方式转型和结构调整要有新举措。全面提升交通运输效率和服务质量、努力推进交通运输装备现代化、加快推进交通信息化建设、实施交通科技创新和人才强交战略,努力促进交通由传统产业向现代服务业转型。

综上所述,孝感交通正面临前所未有的历史机遇,我们必须进一步认清形势,理清思路,把握机遇,扎扎实实地做好各项工作,以推动全市交通事业更好更快发展。

第二节 交通发展运量预测

今后5年,是加快推进现代交通运输业发展,加快交通运输结构调整、转变发展方式、向现代服务业转型的战略机遇期。预计“十二五”期间我市经济增长仍会维持较高水平。随着我市产业结构的调

整、农业结构的转变、区域经济的发展、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和消费结构的变化,运输需求将更加旺盛,将对交通运输提出新的更高的要求。

根据经济调查并对未来的综合运输结构进行定性分析,对“十二五”交通运量预测如下:

一、客运量预测

预计到2015年,孝感市将完成道路客运量10361万人,旅客周转量763353万人公里,年均增长率分别为8.2%和12.2%;

全市水运客运量主要集中在库区客运和旅游,预测今后5年内仍然以库区客运和旅游为主。到2015年全市水运客运量将达到8万人次,客运周转量20万人公里。

二、货运量预测

预计2015年,全市道路货运总量为4122万吨,货运周转量为651779万吨/公里,年均增长率分别为14.5%和16%。

我市水运货物运量主要集中在汉江、汉北河、府河、大富水和汈汊湖水系6条河流上。预测到2015年,全市水运货运量将达到200万吨,年递增10%,货运周转量将达到4.83亿吨公里,年递增15%。

三、港口吞吐量预测

据预测,2015年全市港口旅客吞吐量将达到85万人次,港口货物吞吐量将达到367万吨。其中进口货物吞吐量102万吨,出口货物吞吐量265万吨。

第四章 “十二五”交通运输发展目标与重点

第一节 指导思想与规划原则

一、指导思想 “十二五”期,我市交通运输发展的总体思路是: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紧紧抓住“构建武汉城市圈副中心城市”的战略定位,围绕“建设大通道、打造大路网、构筑大交通、创新大发展”为宗旨,以“交通设施上档次,运输服务上水平,管理服务高效率”为目标,以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交通为理念,统筹各种交通运输方式的有效衔接,进一步完善和优化交通布局,逐步形成畅通、安全、和谐、高效的现代化综合交通运输体系,全面适应孝感经济发展的需要。

二、基本原则

——坚持统筹规划、适度超前的原则。统筹考虑经济社会发展对交通运输的要求,按照高起点、长眼光、大手笔,继续加快高速公路、干线通道、重点物流园区和客运站场等基础设施建设,实现交通运输发展总体趋势由基本适应向适度超前转变。

——坚持综合协调、全面发展的原则。综合公路、铁路、水路、城市公共交通的协调发展,合理配置交通资源,加强各种运输方式节点之间具有枢纽性质的交通基础设施建设,促进综合运输枢纽合理布局和各种运输方式优势互补,逐步实现各种运输方式“无缝衔接”。

——坚持转变方式、科学发展的原则。积极推进交通运输行业由主要依靠基础设施投资建设拉动向建设、养护、管理和运输服务协调拉动转变;由主要依靠增加物质资源消耗向科技进步、行业创新、从业人员素质提高和资源节约环境友好转变,促进交通运输行业可持续发展;由重基础设施建设向重视运输服务能力提升和运输市场管理转变,坚持两手都要硬、——坚持以人为本、安全发展的原则。加强交通运输安全监管,防范重特大安全生产事故,提高交通运输应急保障能力,有效应对和处置各类突发事件,为加快发展现代交通运输业提供安全保障。

第二节 发展思路及目标

一、发展思路

以城市圈副中心城市和武汉交通枢纽中的重要一环为战略定位,通过“十二五”的建设发展,通过建设“四网四中心”,实现“五连”,打造“两圈”,把孝感建设成武汉交通枢纽中的重要节点,武汉城市圈的重要物流基地,水上交通的重要运输通道。

根据以上目标,“十二五”期间建设高速公路203.9公里,一级公路567.39公里,二级公路985.71公里,三、四级公路 1517.68公里,通村公路3000公里。公路水路投资规模为304.2亿元,规划投资规模是“十一五”4.09倍。其中公路投资264.05亿,港航投资16.22亿,公交、站场及物流园区投资21.20亿,支持保障系统2.74亿。资

金来源分为三条渠道,即争取部省投资一部分(约79.46亿元),争取招商引资一部分(“十二五”我市高速公路投资全部为地方招商引资,约113.36亿元),争取地方筹集一部分(约111.38亿元)。

二、发展目标

——“建设四网”,即:“四纵四横”的高速公路网;“六纵八横两环”的国省干线路网;通乡达村的农村公路网;连通城乡的公共交通网。

“四纵四横”的高速公路网:通过建设高速公路网,使我市各县市区交通出行有更多选择,更快与各地联通。

纵一:硚孝高速公路。纵二:京港澳高速公路。纵三:孝汉应高速公路,纵四:城市圈环线高速公路。横一:麻竹高速公路。横二:汉十高速公路。横三:武荆高速公路。横四:汉宜高速公路。

“六纵八横两环”的国省干线路网:借省道调整的契机,加快国省干线路网升级改造,实现“六纵八横两环”,完善国省干线路网,整体提高我市干线公路技术等级和通行能力,使县市区及沿线乡镇交通更方便快捷、更高效舒适。

纵一:黄土线(河口至土门)纵二:杨界线(王杨线、双峰山观音湖旅游公路、芳新线、大界线)

纵三:107国道 纵四:316国道

纵五:云北线(云长线、汉长线、庙北线)纵六:平韩线(平洑线、烟应线、应天线至韩集)横一:大黄线(大新至黄站)横二:宋应线 横三:大天线

横四:黄云线(黄孝线、316、107国道连接线至云梦伍洛)横五:孝天线 横六:汉宜线 横七:荷沙线 横八:汉蔡线

环一:孝感市区外环线(107、316外迁规划线、107、316连接线)

环二:孝感市域外环线(黄孝线、纵一线、宋应线、大天线、烟应线、汉宜线、分当线、荷沙线、孝汉一级公路)

建设通乡达村的农村公路网:通过完善农村公路路网结构,提高技术标准,按照通乡公路三级以上、通村公路四级以上,构建和完善农村公路网,使农民走上沥青水泥路,经济富裕路。

连通城乡的公共交通网:以机构改革为契机,整合城乡客运交通资源,实现孝感市城区10公里半径公交线路覆盖,县市5公里半径公交线路覆盖,逐步延伸公交线路,扩大覆盖范围,尽量做到宜通公交通公交,实现城乡交通一体化。

——“构筑四个中心”,即:建设与铁路、公交及其他交通方式相衔接的旅客换乘中心;建设辐射力强,具有地域优势的物流中心;建设通航与防洪相结合的水上枢纽中心;建设交通安全应急救援指挥协调中心。

旅客换乘中心:建设一批以公铁旅客换乘节点、汽车客运与城市公交换乘结合点、客运集散点为对象的客运站点设施,以孝感城际铁路、石武高速铁路为重点,建设孝感东城客运换乘枢纽、石武铁路孝感北站汽车客运站,实现公铁无缝衔接。

物流中心:根据孝感副中心城市的定位和临近武汉的地域优势,建立以孝感城区为中心,以各县市区为节点,以乡村为网点,立足武汉城市圈,辐射全国的物流服务网络。突出以孝感市经济开发区、临空经济区、孝南开发区为中心,建设辐射力强,具有地域优势的物流企业群。重点建设孝感三汊物流基地、闵集临空综合物流基地、孝南开发区综合物流基地、孝感通晟物流园区等物流企业群,大力发展现代物流业。

水上枢纽中心:建设通航与防洪相结合的的水上交通枢纽,重点建设新沟二线船闸,改善水上通行条件。

交通安全应急救援指挥协调中心:根据交通安全应急保障需要,建立孝感市水上搜救指挥中心、公路交通应急中心、道路运输应急中心等应急保障系统,确保运输安全和应急保障。

——“实现五个联通”,即:高速公路联通全国,城市走廊连通武汉,一级公路连通县市,快速通道链接港、站、场(港口、客运站、机场),旅游公路联通景区。

高速公路联通全国:“四纵四横”的八条高速高速公路将全市7个县市区与全国联通,所有县市城区有一级公路与高速公路相连接,10分钟内上高速。

城市走廊连通武汉:除高速公路和国道以外,以孝汉大道为代表的一级公路按照城市道路标准与武汉相对接,形成两城之间的大走廊。

一级公路连通县市:以孝感城区为中心,孝感辖区所有县市城区与孝感城区有一级公路相链接。

快速通道链接港、站、场(港口、客运站、机场):重要港口、客运枢纽、机场有便捷的快速通道联通。

旅游公路联通景区:孝感所有4A级以上景区全部通达二级以上旅游公路,并与周边景区互联互通。

——“打造两圈”,即:通过六条快速通道(京港澳高速、汉十高速、硚孝高速、107国道、孝汉大道、汉蔡快线)与武汉市对接,实现孝感到武汉市区半小时通勤圈,基本实现孝感城区与武汉城区同城效应;通过7条高等级公路(京港澳高速、孝汉应高速、城市圈环线高速公路、107、316国道、孝汉、孝应一级公路)实现孝感各县市

区到武汉1小时通勤圈。

第三节 建设重点

一、公路建设。主要建设项目形象表示为:“四高、五快、六游、六改、七联、一区”主通道建设。

四高:

1、麻竹高速大悟段。该项目全长40.9公里(含麻竹大随高速大悟段),起点河口(红安与大悟县界)、刘集、夏店、芳畈、终点(京港澳高速公路)。估算总投资21.36亿元,该项目拟采用BOT方式进行建设,该项目已经举行奠基仪式,目前正在筹备项目法人。建设工期42个月,该工程已列入武汉城市圈规划建设项目。

2、武汉城市圈外环高速公路孝感段。武汉城市圈外环高速公路是武汉城市圈“两型”社会建设综合配套改革试验区综合交通规划纲要的重点项目之一。该项目全长约135公里,跨越孝昌、安陆、云梦、应城、汉川、等县市,估算总投资74亿元,该项目拟采用BOT方式进行。目前该项目正在开展招商引资工作,工期4年。

3、孝(感)硚(口)高速公路。硚孝高速公路起于武汉硚口古田一路,经东西湖、孝感东山头,止于孝南毛陈镇,全长36公里,其中武汉境内28公里,孝感境内8公里。孝感境内工程估算总投资8亿元。该项目拟采用BOT方式进行。该工程已列入武汉城市圈规划建设项目。

4、孝(感)汉(川)应(城)高速公路。规划的孝汉应高速全长约20公里,路线主要控制点:起点孝感城区翟家湾,止于云梦道桥接武荆高速,估算总投资10亿元,该项目拟采用BOT方式进行。

五快:

1、孝感至应城一级公路:起于孝感环水二桥,经沙河,止于应城曹大,全长30公里,估算总投资45000万元。该项目为城市圈规划项目。

2、孝感至汉川一级公路:起于孝感规划路,经白龙潭、朱湖,止于汉川刘隔,全长35公里,估算总投资52500万元。该项目为城市圈规划项目。

3、新建汉蔡一级公路:建设汉川到蔡甸的快速通道,全长25公里,估算总投资37500万元。该项目为城市圈规划项目。4、107与316国道连接线(孝感西北外环):起点孝南肖岗,止于云梦伍洛,全长17.8公里,采用一级公路标准设计,估算总投资33000万元。

5、云孝大道一级公路:起点云梦,止点孝感城区,全长16.5公里,估算投资2.5亿元。

六游:

1、孝感至双峰山、观音湖旅游公路:二级公路,起于孝感市城区,经新铺镇、西河镇、杨店镇、丰山镇、双峰山、周巷镇、观音湖,止于小河镇,全长79公里,估算投资25000万元。

2、京珠高速公路至双峰山旅游公路:该项目起点京珠高速周巷

出口,止于双峰山洪益村,全长10.9公里,按一级公路设计,估算投资2.18亿元。

3、大黄线大别山旅游公路:二级公路,80公里,估算投资18400万元。该项目为交通部支持项目。

4、芳畈至新城旅游公路:二级公路,20公里,估算投资4600万元。该项目为交通部支持项目。

5、观音湖至黄陂木兰天池:二级公路,30公里。估算投资6900万元。

6、双峰山至黄陂木兰天池:二级公路,20公里,估算投资4600万元。

六改:

1、升级改造316国道:全线85公里改造升级为一级公路标准,对孝南、云梦、安陆城区路段实行外迁。

2、升级改造107国道:全线75公里改造升级为一级公路标准,对孝感城区、孝昌城区段实行外迁。

3、升级改造荷沙公路一级公路:全长50公里,估算总投资70000万元。该项目为城市圈规划项目。

4、升级改造大天线大悟至安陆段一级路改建工程:全长72公里,估算总投资100800万元,使该路段成为大悟、孝昌、安陆至城市圈环线高速公路的联络线。

5、宋应线改建工程:对宋应线进行改造,并对大悟城区段实行外迁,改善宋应线大悟城区的交通状况。

6、升级改造黄土河(口)宣(化)段一级旅游公路:使该线路成为我省主要省级高标准出口路。全长50公里,估算总投资70000万元。该工程为武汉城市圈规划建设项目。

七联:

即在建设高速公路的同时,同步建设硚孝高速孝感联络线、麻竹高速公路至高铁孝感北站联络线、武汉城市圈环线高速公路云梦联络线、武汉城市圈环线高速公路应城联络线、武汉城市圈环线高速公路汉川沉湖联络线、京珠高速孝昌李集至花园联络线、汉十高速安陆南城互通联络线,共计七条联络线。

一区:规划了孝感市“两型”社会示范区内的三条骨架公路。

1、八一大桥至三块碑公路。全长42公里,该线路起于八一大桥,止于三块碑,按照二级公路标准进行建设。该项目作为107国道、硚孝高速、京珠高速、孝汉大道之间的重要联络线。

2、陈天大道。全长约17.6公里,该线路起于107国道孝南区陈八埠处,依次下穿汉孝城际铁路、上跨京港澳高速公路,在孝感市临空区与新孝汉大道相交,止于孝感市与黄陂区界界河,按一级公路标准建设。该项目建成将使孝感市临空区与天河机场的航空物流、武汉市阳逻港的港口物流、武汉北编组站的铁路物流之间构建现代国际物流平台。

3、三汊至北泾咀公路。全长15公里,该线路起于三汊镇赵陈,向南在丁砦处穿孝汉大道后,经岳岗、蔡陈家塆进入毛陈镇境内,再经喻家湾、丁家湾,止于北泾,与祝八线相交,按二级公路标准进行

建设。该项目连接三汊镇和毛陈镇两镇,从王母湖和野猪湖之间穿过,对两镇的经济发展和两湖的生态资源开发将起到积极的推动作用。

此外,我们规划县乡道改造共1517.7公里,建设配套桥梁 152座,15011.46延米。改造危桥750座,17842.17延米。规划改造3000公里的通村公路,力争十二五期末,大部分的自然村通达水泥路。

二、港航建设。主要项目建设形象表示为“整治一江两河、改造一闸四港”。

新沟二线船闸:根据汉北河水系规划航道等级为四级航道标准及水运量的需求,初步拟定本船闸的建设标准和规模为:500吨级船闸,通航500吨级船队兼顾500吨级机驳,闸室有效尺度:120×18×3.0(m),估算2.0亿元。该工程为交通部支持建设项目。汉川港:新建1个集装箱码头、9个1000吨级泊位及水上货物仓储中心。具体为:在汉川城关开发区喻家台新建一座1000吨级的集装箱码头,年吞吐能力为1000TEU;在汉川港城关、脉旺、分水、沉湖、马口5个港区新建9个1000吨级泊位,采用技术先进、机械化程度高的装卸机械,进行化零为整,形成综合能力较大的集疏运码头,以承接沿江工业园区的原材料进口与产品外运;在汉川城关港区华一地段建设水上物流中心,占地15亩。

应城港:新建2个1000吨级泊位,满足云应地区膏盐化工产品外运需求。具体为:新建应城港城关港区件杂货泊位,建设规模为:1个

1000吨级泊位。新建应城港天鹅港区综合码头,建设规模为: 1个1000吨级泊位。

云梦港:改扩建彭李港卤水专用码头,建设规模为:2个500吨级泊位,以适应湖北宏博盐业集团发展的需求。

孝感港:新建设沦河桥件杂货码头,建设规模为:3个500吨级泊位,以适应孝南区纸都工业园区发展的需求。

三、客运、公交站场及物流园区建设。综合考虑各种运输方式在枢纽节点内的有效衔接,以构建鄂东北综合运输枢纽为目标,基本建立与现代物流和快速客运发展相适应,与铁路、水路等其他运输方式站场(港口)相衔接的现代道路客货运输站场服务网络。规划总投资20.62亿元,重点建设以下项目:

1、客运站

重点建设两个枢纽。一是孝感东城客运换乘枢纽。与汉孝城际铁路孝感东站相配套,建设集道路班线客运、城市公交和出租汽车客运为一体的综合性客运换乘枢纽,以满足汉孝城际铁路建成后孝感城区及周边方圆360平方公里“两型社会”建设示范区近150万人民群众出行需要。二是孝感北(大悟)客运总站(枢纽)。结合石家庄至武汉铁路客运专线建设,在该专线孝感北站(大悟高店)附近建设一级客运站,吸引武汉、孝感、随州、黄冈及河南信阳等地客流,充分发挥大悟作为石武铁路客运专线在我省江北地区唯一中转站的中转集运疏散功能。

此外,我们还规划了一批二级、三级客运站和农村候车、招呼站,力争 “十二五”期末全市80%以上的乡镇和农场都有等级客运站,通车行政村100%建有候车亭或招呼站。

2、公交站场

重点是孝感城区公交换乘枢纽、公交停车场、首末站等基础设施建设,共计要建设1个换乘枢纽、7个停车场、120个候车亭。

3、物流园区(货运站)

重点建设5个物流园区及货运站场。一是孝感三汊物流基地。在三汊镇建设集运输、仓储、装卸、搬运、包装、流通加工、配送于一体的大型现代物流基地。二是孝南开发区综合物流基地,为该区生活用纸、纺织服装、医药化工、食品加工、机械电子等工业企业和水产、水果、建材、农机“四大”专业市场提供专业物流服务。三是闵集临空综合物流基地。配合闵集临空工业园区建设,建设一座集运输、仓储、装卸、搬运、配送于一体的物流基地。四是汉川马口货运站。适应汉宜铁路建设需要,形成以汉宜铁路和周围便捷的公路、水路交通为纽带的运输网络。五是孝感通晟物流园区配套工程。全面完成孝感通晟物流园区信息平台等软件设施配套升级,打造孝感城区具有一定规模和辐射能力的物流园。

此外规划新建应城市二级货运站、孝昌县二级货运站、安陆市二级货运站、汉川市福星二级货运站,大悟县鑫源物流中心。同时,配套建设孝感市物流信息服务中心、云梦白云现代仓储物流服务中心、湖北捷通物流产业园行政服务中心。

四、运输服务、应急管理

一是加快推进运力结构调整。通过信息、政策、经济、行政等手段,积极鼓励推广天然气汽车,进一步引导和鼓励发展高效低耗的高级客车,推广农村经济适用车型,引导发展重型车、专用车、厢式车和甩挂列车等营运货车,引导和鼓励使用适合孝感地域特点的经济适用公交车型,积极推广大型化、专业化、标准型船舶,江海直达船舶,加快淘汰高耗低能的老旧车船,推进节能减排,发展低碳运输。二是积极推进各种运输方式 “无缝衔接”。加快客货运主枢纽建设速度,统筹铁路、公路、水路等运输方式的有效衔接,积极推行江海联运、公铁联运、公水联运、铁水公空联运,充分发挥各种运输方式的比较优势和组合效率。三是积极推进城市客运行业发展。公共交通要理顺体制,健全机构,按照“公交优先”的思路,建章立制,建立“安全便捷、经济环保、诚信可靠、文明规范”的城市客运体系。孝感城区以东城为中心,逐年新增公交线路,增加运力100辆,达到355辆;增加公交线网75公里,达到170.5公里,兼顾覆盖(辐射)老城区、新城区、开发区、公交盲区,努力提高公共服务的供给能力。到“十二五”末,实现孝感城区及各县市每万人拥有公交车辆8.5标台,公交线网每平方公里达到3公里以上,站点覆盖率建成区按300米半径计算,大于70%,中心城区按500米半径计算,大于90%。出租汽车客运要按照“先稳定、后规范、再提升”的总体思

路,切实解决行业中存在突出问题,继续开展以“诚信经营、文明服务”为主题的“双创”活动,进一步提升管理水平和服务效能。四是注重各种运输方式协调发展。统筹考虑铁路、公路、水路等运输方式线路、场站及信息传输等设施的有效衔接,充分体现客货流汇集、换乘、换装和疏散的承载性、顺畅性和兼容性,增强对周边地区的吸引辐射作用,把孝感建设成为武汉城市圈的主要中转地。五是加快物流业发展。以孝感合力通晟物流有限公司、三汊物流园区、南大物流配送中心、云梦长舟铁路集装箱集散物流中心为重点,加快现代物流示范基地建设,着力培育物流示范企业;做大做强邮政快递物流,重点推进农村邮政物流发展,健全快递物流体系,建立协调机制,加强交通运输与邮政快递物流的规划衔接、政策衔接、基础设施衔接和运营衔接;积极拓展港站枢纽服务功能,新建港站枢纽运输功能和物流功能要统一规划、同步建设,现有港站枢纽改造植入物流服务功能,加强港站枢纽与后方物流园区的衔接。六是加快综合交通管理人才的培养。以现有的交通干部培训中心为基础,建立综合交通人才培训基地,制定综合交通人才培训计划,加强综合交通人才培养,实现全市交通执法管理人员培训率100%,以适应新形势下交通运输事业发展的要求。七是进一步加强交通运输应急管理基础设施建设和应急运力储备,初步构建“应急队伍健全、物资储备合理、运转流程科学、指挥调度有力、快速反应及时”的交通应急体系。在水路运输领域,在孝感城区征地30亩,新建孝感市水路运输应急搜救指挥中心及安全监督系统;在汉川征地20亩,建设汉川水路运输应急搜救分中心;同

时,对安全管理任务重、责任大的汉川、云梦、安陆、应城、孝昌5县市各配备一车一艇(1辆海事车、1艘海事监督艇)。在公路领域,全面加强公路应急管理平台建设,依托各级公路施工、养护单位,建设区域性公路交通应急救援中心,加强公路抢险工程机械设备、人员和应急物资储备。在道路运输(城市公交)领域,依托交通专业运输企业,建设交通运输应急保障中心,加强应急运力的储备工作。

第四节 投资规模和资金来源

根据交通发展的需求和工程建设情况,“十二五”期间,全市交通共需投资304.2亿元,拟定资金来源情况为:部省投入79.46亿元,招商引资113.36亿元,地方自筹111.38亿元。

按行业划分为:

1、公路建设需投资264.05亿元,其中部省投入61.69亿元,招商引资113.36亿元,地方自筹89亿元。具体情况为高速公路113.36亿元(全部招商引资);一级公路87.1亿元(部省投入25.88亿元,地方自筹61.22亿元);二级公路25.46亿元(部省投入10.6亿元,地方自筹14.86亿元);县乡三、四级公路18.19亿元,(部省投入10.38亿, 地方自筹7.81亿元),通村油路(水泥路)6亿元(部省投入3亿元,地方自筹3亿元)。新建桥梁9.24亿(部省投资7.70亿, 地方自筹1.54亿元);危桥改造4.46亿元(部省投资4.03亿元, 地方自筹0.43亿元);治超站点建设0.24亿元(部省投资0.1亿元, 地方自筹

0.14亿元);

2、港航建设需投资16.22亿元,其中:航道建设12.68亿元,港口建设3.54亿元。初步拟定投资来源为:部省投入11.17亿元,地方自筹5.05亿元。

3、站场及物流园区建设需投资20.56亿元,其中:客运站场4.88亿元,货运站场及物流园区15.68亿元,拟定投资来源为:部省投入5.0亿元,地方自筹15.56亿元。

4、公交建设需投资0.64亿元,其中:公交停车场0.58亿元,公交候车亭0.06亿元。初步拟定投资来源为:部省投入0.1亿元,地方自筹0.54亿元。

5、支持保障系统需投资2.74亿,其中部省投资1.5亿元,地方自筹1.24亿元。

第五章 保障政策与措施

一、认清形势,提高认识,抢抓发展机遇

为了积极应对国际金融危机和多重自然灾害的影响,国家出台了加大基础设施投资力度,通过拉动内需来确保经济增长的应对措施。根据国家重大政策的调整,交通运输部酝酿制定了在未来3—5年内投资5万亿元的建设计划,涉及公路、水路、港口和码头建设。建设的重点为公路建设,特别是国家高速公路网、农村公路建设以及国省

干线公路扩容,此外还包括水运方面的航道等基础设施建设。同时,我市为了加快融入武汉城市圈的步伐,加快推进孝感“两型”社会改革试验,积极启动示范区建设。

面对这些新的形势和任务,我们一定要从全局和战略的高度,充分认识加快交通发展的重要性和紧迫性,切实增强责任感和紧迫感,抓住发展机遇,加快我市交通基础设施的建设步伐,不断扩大运输网络规模,优化运输结构,提高运输服务质量和水平,实现我市交通运输跨越式大发展。以满足区域经济社会发展的需要,为区域经济的发展起到十分重要的先导和推动作用。

二、解放思想,创新机制,拓宽建设资金渠道

初步估算,今后五年我市交通基础设施建设总投入约为300亿元以上,建设任务繁重,资金筹措压力巨大。必须要解放思想,创新工作思路,按照“政府主导,市场化运作,多渠道筹措”的要求,结合我市实际,拓宽建设资金渠道。

一是要抓住机遇,充分利用当前国家扩大内需的积极财政政策及中央财政对交通专项资金“四个不变”的规定,加强与交通部、省交通厅各部门的沟通合作,积极争取国家更多的财政性资金投入,为建设资金提供基本保障。二是积极争取地方财政加大对交通基础设施的投入,出台支持交通发展的政策措施,如通过征地补偿、税费返还、置换、划拔土地等资源实施捆绑开发,将公路沿线土地增值部分直接用于交通建设,将资金、资本、资源向交通倾斜。三是要进一步开放

交通建设市场,充分发挥政府投资基础性、引导性作用,充分利用市场机制,积极引进社会资金,加大招商引资、融资力度,采取BOT、BT等方式,缓解交通基础设施建设资金压力。四是要成立孝感市交通投资公司,加快搭建交通建设投融资平台,采取多种方式盘活已经建成的交通设施所形成的资产。通过资本运作、筹集资金加快地方交通建设。五是加强与各金融机构的联系,创造更优惠的条件,以落实资本金为前提,以政府信用平台为支撑,进一步促进银企合作与银政沟通,吸引争取各金融机构加大对交通建设的信贷支持。

三、认真谋划,加快步伐,做好项目储备工作

在国家宏观调控的新形势下,我们要提高认识,牢固树立“前期就是投资、前期就是发展”的理念,坚持以科学的规划为指导,认真分析项目的定位、性质、功能,按照“轻、重、缓、急”的原则,有步骤有层次的加以发展建设。一是要立足实际,尽早谋划,抓紧做好项目储备,建立和完善前期项目储备库,真正形成“规划一批、在建一批、论证一批、储备一批”良性循环的前期工作机制,保证项目建设在时段、空间上的良好接续,为加快交通基础设施建设创造条件。二是要加强重大项目前期程序的协调,特别是与土地、环保等部门的协调工作,规范项目前期工作督办制度,推动项目前期工作顺利进展。积极探索做好项目前期工作的新思路和新方法,吸引社会力量参与开展项目前期工作。

四、统筹布局,协调发展,构筑现代综合交通网络体系 按照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的要求,我市交通发展必须坚持效率优先、协调发展的原则,优化网络布局,整合各种运输资源,强化衔接协调,充分发挥综合运输的整体优势,提高系统效率和整体竞争力。要以孝感综合运输主枢纽建设为重点,统筹铁路、公路以及内河航运等各种运输方式的协调衔接,充分发挥铁路、水运占地少、运量大、污染少的优势,着力推进公路、铁路、航空、水运、城市公交等运输方式的衔接,提高运输效率、降低运输成本,从而构建协调可持续发展的现代综合交通运输体系。

五、以人为本,抓好队伍建设,为交通事业发展提供保障

交通运输事业的发展,必须要有强大的精神动力和坚强的政治保障。要以交通运输发展为中心,以提高职工队伍素质为根本,主要抓好以下几个方面:一要坚持不懈地深入开展党风廉政建设和反腐败工作。认真贯彻中央关于党风廉政建设的部署要求,建立健全了具有交通运输特色的惩治和预防腐败体系,为交通运输不断取得新的成就提供可靠保证。二要继续推进行业文明创建活动,不断创新和丰富创建的形式和内容,提高创建水平。以“学先进、树新风、创一流”为主题,以建设交通行业核心价值理念体系为重点,大力加强思想道德教育建设,不断提升交通行业的管理和服务水平,为促进全市交通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提供强大的精神动力和优良的服务环境。三要继续加大建设领域为重点的商业贿赂和突出问题专项治理工作,建立健全

防治交通建设领域商业贿赂的长效机制,切实增强其自觉抵制商业贿赂的意识,运用典型案例开展法制宣传和警示教育,筑牢思想道德防线。

六、注重人才培养,提高技术装备水平,实施科教兴交战略 交通要发展,人才是基础。为此,我们必须牢固树立人才是第一资源的思想,坚持“科教兴交”和“人才强交”战略,把科学技术作为交通运输发展的第一生产力,加强交通行业创新文化建设,努力形成尊重知识、尊重人才、尊重创造的良好氛围,坚持把发现、培养、使用和凝聚优秀科技人才作为交通科技发展的重要任务。逐步建立起鼓励优秀科技人才脱颖而出的机制,积极调整科技发展的相关政策。

第四篇:交通运输信息化“十二五”发展规划——解读

解读《公路水路交通运输信息化“十二五”发展规划》

2011年4月27日,交通运输部正式印发了《公路水路交通运输信息化“十二五”发展规划》(以下简称“规划”),该规划是《交通运输“十二五”发展规划》的重要组成部分,提出了公路水路交通安全应急、出行服务、市场监管、决策支持等方面的信息化建设任务和重点,充分体现了发展现代交通运输业的要求,描绘了交通运输信息化发展的蓝图,提出了信息化建设的行动纲领,对“十二五”时期公路水路信息化发展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

 《规划》编制的背景

部党组高度重视信息化工作,在规划编制工作开始之初就提出“必须把推进交通运输信息化建设摆在‘十二五’规划中的突出位置,通过一批带动性强的行业重大信息化项目的实施,全面提高交通运输智能化、现代化水平。”为此,部综合规划司组织有关部门,依托前期工作研究,历时一年半左右的时间完成了规划的编制工作,期间广泛征求了部有关司局、省级交通运输主管部门、典型交通信息化相关企业的意见和建议。

《公路水路交通运输信息化“十二五”发展规划》是在认真总结“十一五”行业信息化发展经验基础上开展编制的。“十一五”是交通运输行业信息化发展速度较快、发展质量较好的一个时期,其突出特点是坚持了“整合、应用、服务、效益”的发展理念,以强化管理与服务绩效为重要衡量标准,以完善运行管理机制为保障,切实加强了部省联动、共建共享,部以示范、试点工程建设为依托,不仅加大了对省级交通运输信息化建设项目的资金支持力度,更加强了对项目的技术指导和监督,取得了较好的应用实效。总之,行业对信息化建设的认知程度有了较大提高,领导重视,业务人员支持,并且已培养出一批复合型人才,在部分领域已基本形成了三级信息化队伍。通过采集、整合、共享等技术的应用,行业动态信息采集能力明显提升,大多省厅已建设了数据中心,在安全监管与应急处置、科学决策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一些省厅的信息化工作获得了当地人民政府的高度肯定,这些有力地支撑了交通运输事业的发展,也为交通运输信息化向全行业跨区域、跨部门的综合应用发展奠定了较好的基础。

但同时,我们也清醒地认识到,交通运输信息化整体水平还不能适应现代交通运输业发展的需要,还存在许多亟待解决的突出矛盾和问题,动态信息采集能力相对薄弱,行业属地化管理与交通运输流动性、网络化特征给行业监管和服务带来的困扰一直没有得到有效解决;信息化建设还处于各自为战的阶段,导致信息化在各业务领域、各地域间发展不平衡,信息化整体效果和规模效益难以充分发挥;交通信息化建

设已覆盖了主要业务领域,但业务流程不规范、不统一,导致应用系统生命周期短;行业数据库建设已有一定基础,但标准不统一,共享度不高,总体上,交通信息化对行业发展的贡献度尚未得到充分体现。另外,目前行业信息化的主要推动力量来自于各级交通主管部门,针对信息服务类和电子商务类系统建设,市场驱动力量仍显不足,信息服务产业化发展仍然任重道远。

 《规划》在体现服务现代交通运输业方面有哪些调整

交通运输行业的分散、流动性特征,要求在行业的监管和公众服务方面要实现全国一盘棋,而信息化是突破体制机制束缚,实现这一目标的重要途径,这其中的关键是必须能够形成跨地区、跨部门的行业性应用,才能够充分发挥信息化的优势,最大化体现信息化应用的效益。我们在推进全行业应用的工作中取得的成果和总结的经验也再次证明,部应当亦必须在引领行业信息化发展,推进覆盖全行业的重大应用建设方面发挥更大的作用,承担更重的责任,这是国家赋予我们使命,行业对我们的要求,公众对我们的期望。

针对当前行业信息化存在的问题,本次规划以解决或缓解“十二五”交通发展中存在的突出矛盾和重大问题作为“十二五”行业重大信息化的建设主题,充分利用和完善已有信息化成果,通过整合共享、部省联动,以跨区域、跨部门重大信息化工程为牵引,力求全面推动行业管理与服务协同机制的建立,改变以往分散建设、各自为政的局面,形成行业信息化发展合力,凸显信息化建设整体效果和规模效益。这也是不同于以往信息化发展规划的一个突出特点。

为此,我们在规划中提出由部统一组织开展“公路水路安全畅通与应急处置系统”、“公路水路交通出行信息服务系统”、“公路水路建设与运输市场信用信息服务系统”、“交通运输经济运行监测预警与决策分析系统”四个重大工程建设,并在综合运输、区域物流、城市客运等三个领域开展信息化示范试点工程,探索发展路径,由此带动公路水路管理与服务领域业务应用的深化与完善。

 《规划》的核心建设内容及意义

四个重大工程是“十二五”规划的核心建设内容,其意义可归纳为“坚持三个面向,提升三个能力”,即面向行业管理部门,提升管理协同能力;面向行业决策部门,提升科学决策能力;面向社会公众,提升公共服务能力。其建设重点是以综合应用需求为导向,通过统一标准和技术要求,一是切实加强交通运输动态信息的监测与采集,二是以行业基础数据库建设为核心,力争形成较完备的行业数据资源体系,三是开展跨区域、跨部门协同共享机制和综合应用系统建设。

信息化发展环境是信息化建设可持续发展的重要基础,为使全行业高度重视,我们将“进一步完善信息化发展条件”列入了“十二五”信息化建设重点。

 相比“十一五”,在“十二五”期间行业信息化建设中的重点

在“十二五”行业信息化建设中,我们突出强调更加重视应用效能,围绕“十二五”行业发展战略目标,以服务公众为出发点,以解决行业和社会关注的重大问题为落脚点,深入开展需求分析,合理规划信息资源,梳理核心业务流程,制定统一标准,科学量化效能目标,强化部门间、部省间分工合作,推动跨部门、跨区域的业务协同和资源共享。为此,在保障措施部分特别强调,必须统一思想、转变观念、统筹协调、形成合力,加强执行力度,注重新技术应用,有序推进重大工程建设,并通过建立后评估制度,进一步强化建设效能,必将全行业信息化发展水平提升到新的高度。

 《规划》的保障措施

为切实保障规划的顺利实施,本次规划充分借鉴其他部委组织开展“金字工程”的建设经验,结合行业的实际特点,提出按照“三统三分一加强”的原则全面推进“十二五”信息化建设。

“三统”就是统一规划、统一标准和统筹协调。统一规划,基于顶层设计的思想,由部统一制订重大工程的总体建设方案、技术指南、标准指南、管理办法,各省在部总体方案的基础上,制订本地区工程建设方案。统一标准,由部统一制订重大工程的数据标准和采集标准、部省信息交换标准、部级数据库标准,部省按照统一标准开展工程建设,并通过工程建设完善标准。统筹协调,由部统筹全局,协调部省间、部门间和不同区域间的资源共享、业务协同,合力推进重大工程建设。

“三分”就是分级建设、分步实施和分类指导。分级建设,部统一组织重大工程和示范试点工程建设,并负责部级系统的开发建设和维护;各省在部总体方案的指导下,负责本省范围内的应用系统开发建设和运营维护。部对省级项目的支持,将根据规划确定的“政府主导、政府引导、政府倡导”不同类型,区别对待,给予资金支持的建设项目将按统一标准给予资金补贴。分步实施,根据工程特点、项目划分和建设基础,采用分期分批或先试点、再推广等方式开展工程建设。分类指导,对于不同类型的系统,采用不同的组织管理模式、工作机制和推进方式,部与省、政府与市场发挥不同的作用,以政企互动方式,推进信息服务的产业化发展。

“一加强”,就是加强管理。所有项目应严格遵循国家发改委2007年55号文《国家电子政务工程建设项目管理暂行办法》的规定开展项目管理工作。严格落实信息化建设项目需求分析制度,加强建设过程管理,实施工程效能评价。

 下一步部省信息化规划与建设的后续工作

为加快推进规划的实施,部规划司组织有关力量正抓紧编制《公路水路交通运输信息化“十二五”规划建设推进方案》,推进方案编制将基于顶层设计思想,根据部门业务职能,梳理业务关系,相应划分工程建设项目,明确各项目间关系,细化项目建设内容及阶段性目标,根据建设条件,合理安排项目建设序列。根据项目特点,确定保障工程实施的推进策略和组织管理模式。

为做好“十二五”部省信息化规划与建设的对接工作,部将组织开展“十二五”信息化发展规划及其建设方案的培训和宣贯工作,以便于各省统筹安排“十二五”信息化建设项目。

同时,部规划司将协同各有关司局,组织力量抓紧开展相关建设指南和技术要求的编制工作,以指导工程的建设实施,并在今年下半年启动第一批重大工程建设项目的前期工作,力争用3年左右的时间完成所有工程项目的启动工作。

第五篇:公路水路交通运输信息化十二五发展规划

公路水路交通运输信息化 “十二五”发展规划

中华人民共和国交通运输部

二〇一一年四月

目录

前言..............................................................................................1

一、“十一五”公路水路交通信息化发展回顾....................................2

二、“十二五”交通运输信息化发展需求...........................................8

三、指导思想、基本原则和发展目标..............................................12

(一)指导思想................................................................................12

(二)基本原则................................................................................12

(三)发展目标................................................................................13

四、建设重点.................................................................................17

(一)实施交通运输行业信息化重大工程....................................17

(二)开展重点领域示范试点工程建设........................................21

(三)继续深化各业务领域管理和服务信息化应用....................23

(四)进一步完善信息化发展条件................................................25

(五)实施效果................................................................................27

五、保障措施.................................................................................28

(一)加强规划统筹和执行力度....................................................28

(二)有序组织推进行业信息化重大工程....................................28

(三)多渠道加大信息化资金投入................................................29

(四)注重新技术在行业应用的研究............................................29

(五)改善行业信息化政策法规环境............................................30

(六)积极组织开展项目后评价工作............................................30

(七)加大信息化人才交流培训力度............................................30

前言

“十二五”期是我国经济结构战略性调整和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重要时期,是推动信息化、工业化深度融合和加快经济社会各领域信息化进程的重要阶段。交通运输业坚持以科学发展为主题,以转变发展方式、发展现代交通运输业为主线,着力调整交通结构、拓展服务功能、提高发展质量、提升服务水平,构建便捷、安全、经济、高效的综合运输体系。必须充分发挥信息化对改造传统产业、发展现代交通运输业的支撑和保障作用,着力在信息化环境下强化各种运输方式高效衔接,提高公众信息服务水平,规范市场运行秩序,增强安全监管和应急处置能力,提升政府决策管理效能,促进行业可持续发展。

交通运输部党组高度重视信息化工作,提出“必须把推进交通运输信息化建设摆在‘十二五’规划中的突出位置,通过一批带动性强的行业重大信息化项目的实施,全面提高交通运输智能化、现代化水平。” 根据《交通运输“十二五”发展规划》,编制了《公路水路交通运输信息化“十二五”发展规划》,提出了公路水路交通安全应急、出行服务、市场监管、决策支持等方面的信息化建设任务和重点,充分体现了发展现代交通运输业的要求,描绘了交通运输信息化发展的蓝图,提出了信息化建设的行动纲领,对“十二五”时期公路水路信息化发展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

一、“十一五”公路水路交通信息化发展回顾

“十一五”时期,交通运输行业全面推进信息化建设,切实加强部省联动、共建共享,以示范、试点工程建设为依托,不断提高信息资源开发利用水平,在交通运输动态信息采集与监控、交通信息资源整合开发与利用、交通运行综合分析辅助决策和交通信息服务四个方面取得了较好的成效,公路水路交通信息化发展开始进入协同应用和综合服务的新阶段。

(一)加强公路水路交通基础设施运行管理系统建设,通行效率明显提高。

重点加强了高速公路、普通国省干线公路重要路段、大型桥梁、长大隧道、高风险水域、重要航段和公路客货运输枢纽、港口等基础设施运行监测与监控系统的建设,深化了路网、航道运行和养护管理的信息化应用,有效保障了交通基础设施的通行能力,提高了服务水平。

——20个省(区、市)实现了高速公路联网监控,路网监控与信息采集设备布设逐步加密,部分高速公路重要路段实现了全程监控。

——28个省(区、市)实现了高速公路联网收费,已开通电子不停车收费系统(ETC)的车道数约为1300个,平均覆盖率(设置ETC车道收费站数量占高速公路收费站点总数量的比例)约为15%,全国ETC用户数量突破50万,提高了车辆在收费站的通过效率,降 低了油耗,有效缓解了收费口交通拥堵。

——开发了1:25万全要素全国公路电子地图、1:5万全国农村公路电子地图、257幅电子海图和2068幅港口电子平面图,有效支撑了公路水路交通运输规划、建设、运行管理和服务。

——国省干线交通量调查系统建设进一步加快,已建成连续式交通量观测站1428个,间歇式交通量观测站22778个,数据采集自动化程度逐年提高。

——各地建设了超限运输车辆监控、治超检测站远程监控等系统,部分省市实现了省内检测站点治超管理信息联网,车辆超载超限率控制在5%以内,在治超工作中发挥了重要作用。

——全国初步建设了52个重点水域船舶交通管理系统,实现了所辖水域内船舶的跟踪监控;结合卫星定位系统开发的船闸过坝管理系统,实现了船舶合理编队,提高了船闸通过能力。

——“数字航道”示范工程在珠江三角洲、长江三角洲、长江干线和京杭大运河逐步开展,航道管理模式从现场管理向远程管理转变,提高了航道通行能力和利用效率。

(二)加强行业公共信息服务平台建设,信息服务水平明显提升。

公路水路交通公共信息服务水平稳步提高,内容逐步丰富,手段更加多样,服务覆盖范围愈加广泛。

——各级交通运输主管部门的交通政务门户网站建设全面推进,逐步扩大了行政许可网上受理和政策法规等政务信息服务,逐步深化和丰富了出行信息服务,得到用户的好评,部网站在政府政务网站评比中名列前茅。

——交通出行信息服务系统建设全面启动。交通运输部网站提供了全国路况快讯、公路气象预报、航道通告、海事气象等信息服务。在全国23个省(区、市)组织实施了交通信息化示范工程和推广工程,推动了各省级交通出行信息服务系统的建设。

——公路同城、异地客运联网售票系统和港口客运联网售票系统在部分城市得到应用,方便了公众购票。

——部分地区建设了公共物流信息平台,在提高物流效率、降低运输成本、提升服务质量方面进行了有益探索。

——依托交通科技信息资源共享平台试点工程建设,重点整合和共享了交通运输行业公益性、基础性、增值性科技信息资源,并面向社会和行业提供了交通科技信息服务。

——依托交通统计信息系统工程建成了交通统计数据电子图书馆和统计信息数据库,提高了交通统计工作的服务水平。

(三)加强公路水路交通运输管理服务系统建设,市场监管能力明显增强。

加强了公路水路运输经营业户、从业人员、营运车辆、船舶等重 4 要基础数据库的建设,并在公路水路建设和运输市场监管信息化应用方面取得了重要进展,市场秩序得到进一步规范。

——通过部省道路运输信息系统联网试点工作,已有28个省(区、市)实现了部省联网,初步建立了全国道路运输经营业户、从业人员和营运车辆基础数据库,为实现全国范围道路运输信息共享和业务协同奠定了基础。

——全国27个省(区、市)开发应用了省级统一的道路运政管理系统,并由原有单一许可办证功能向运政协同管理延伸;全国IC卡道路运输电子证件的应用试点工作逐步开展;道路运输移动稽查系统在部分地区得到应用,有效提高了执法效率。

——组织开展了水路运政管理系统的升级改造工作,并在各省(区、市)逐步推广应用,初步实现了对水路运输企业、船舶、航线的信息化管理;通过海事信息一、二期工程和船舶、船员“一卡通”工程建设,规范了全国船舶管理和船员管理业务。

——组织开发了部级公路水路建设市场诚信及工程质量信息服务系统和公路及水运工程评标专家管理系统,部分省市开展了公路水路建设市场、运输市场信用信息系统建设,对加强工程管理,维护市场秩序,规范市场经营行为发挥了重要作用。

(四)加强交通安全监管和应急系统建设,保障能力明显提高。运用船舶自动识别、船舶交通管理、全球卫星定位、低极轨道搜救卫星、高频、甚高频、卫星通信、视频监控等多种技术,加强了对 公路水路基础设施和运输装备的监测监控,交通运输安全监管与应急反应能力显著增强。

——以国家公路网管理与应急处置中心建设为依托,初步实现了对全国部分重点公路路段的视频图像、交通流数据的接入,路况阻断信息的汇总分析和气象对区域路网的影响分析,为跨省市公路交通突发事件的协调处置奠定基础。

——依托上海世博会入沪营运车辆联网联控专项工程,重点营运车辆动态监管的试点地区已经扩大到30个省(区、市),车辆范围由长途客运、危险品运输车辆逐步向旅游包车、重型载货汽车、半挂牵引车等重点营运车辆延伸,初步建立了全国重点营运车辆动态信息交换平台。

——覆盖全国沿海和重要内河水域的船舶自动识别岸基网络系统基本建成,包括132座基站和22个中心,实现了300总吨以上船舶的有效监控;基本实现全国沿海和长江干线多种安全和遇险通信方式的连续覆盖;建成了52个船舶交通管理中心、202个雷达站;沿海重要港口进港航道、重点码头和内河重点航段的视频监控系统基本建立;整合了雷达、船舶自动识别、卫星定位、视频监控、海岸电台和卫星通信等监控和通信手段,提高了船舶日常监管和应急处置能力。

——完成了海事应急辅助指挥系统试点工程、中国船舶远程识别与跟踪工程建设,提高了水上安全监督管理水平和应急反应能力。

——海事卫星通信建设成效显著,在海上遇险救助、处置重大突 发事件、应对重大自然灾害的应急通信保障中发挥了关键作用。

(五)加强信息化发展条件建设,发展环境明显改善。交通运输信息化发展理念显著提升,组织机构逐步健全,标准规范相继出台,运行机制在探索中取得积极进展,公路水路交通运输信息化发展环境得到明显改善。

——交通政务内网、政务外网、行业专网的架构基本形成,行业专网联通了部与41个省厅级单位、90多个大中型港口以及190多个政务信息报送单位。

——信息化规划与制度建设不断推进。19个省(区、市)制定并实施了地方交通信息化“十一五”规划,各级交通运输主管部门陆续制定了交通信息化建设、管理等方面的制度和规范。

——交通数据中心建设初见成效。初步构建了部省两级交通数据中心框架,形成了一批行业基础数据库,数据服务能力得到有效提升。

——交通信息化建设与管理的组织机构初步建立,90%的省级交通运输主管部门设立了信息化组织管理机构,队伍规模不断壮大,人员结构合理性有所改善,专业化水平逐步提升。

——信息化标准体系不断完善,制订了交通信息化标准建设方案,颁布了交通基础数据元集、信息资源目录体系总体框架等一系列标准规范和指南。

“十一五”公路水路交通运输信息化建设取得了明显成效,为“十 二五”交通运输跨区域、跨部门信息化综合应用发展奠定了基础,但信息化整体水平还不能适应现代交通运输业发展的需要。一是信息化发展尚未覆盖交通运输现代化建设全局,信息化与业务管理和服务的融合不足,信息资源开发利用程度不高,信息资源共享水平较低,动态信息采集能力相对薄弱,尚未在规范业务、流程再造等方面实现深化应用,对行业发展的贡献程度有待提升。二是信息化整体效益和规模效益尚未得到充分发挥,部省、地区、部门间信息化发展水平不平衡,缺乏行业综合性、区域性带动项目,发展合力有待加强。三是信息化发展环境建设相对滞后,法规、机制、资金、人才等制约信息化发展的瓶颈仍未得到有效缓解。四是信息化发展中政府引导与市场驱动结合不足,电子商务与物流信息化集成发展程度不高,行业资源和社会公共资源的整合兼容不足,信息服务领域产业化发展仍然任重道远。

二、“十二五”交通运输信息化发展需求

当今世界,信息技术发展突飞猛进,引发社会生产方式的深刻变革。党中央、国务院高度重视信息化工作,做出了以信息化带动工业化、以工业化促进信息化、走新型工业化道路的战略部署。交通运输信息化是国家信息化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是破解交通运输业发展难题、促进交通运输行业发展方式转变、全面提升交通运输管理能力和服务水平的重要抓手。信息化不仅将覆盖交通运输现代化建设全局,同时也将成为交通运输运行管理和社会公共服务的关键载体。

(一)保障交通运输系统的畅通、高效,要求加强对交通基础设施和运输装备的运行监测,提高其运营管理水平和运行效率。

提供畅通高效的运输通道是交通运输行业的重要任务,也是全社会对交通运输的基本要求。“十二五”期,我国交通基础设施和运输装备仍将保持较快的发展速度,预计公路总里程将达到450万公里,高速公路里程将接近11万公里,沿海深水泊位达到2214个,内河高等级航道里程超过1.3万公里,民用车辆和营运船舶总数将位居世界前列。交通基础设施和运输装备规模总量不断扩大,使我国交通运输管理能力面临巨大挑战,利用信息化手段对已形成的资产进行充分利用和潜力挖掘,提高交通基础设施和运输装备运行效率,保障路网水网畅通,已经成为迫在眉睫的重要任务。

(二)满足人民群众安全便捷出行,要求为公众提供优质的出行信息服务。

为全社会提供及时、准确的出行信息服务是交通运输行业提供高品质、多样化、多层次的交通运输服务,保障和改善民生的重要举措。“十二五”期是我国经济社会重要变革期,产业结构、收入分配结构和消费结构面临重大调整,居民收入和消费水平逐步提高,我国将全面进入机动化社会,预计民用车辆保有量将超过1.5亿辆。交通出行规模快速扩张,人民群众安全、便捷出行的需求日益增长,城际交通运输系统和城市公共客运将面临前所未有的巨大出行压力。交通运输服务水平必须与人民群众日益提高的生活品质相适应,利用信息 9 化手段,逐步提高交通智能化水平,改善出行信息服务质量,提高公共信息服务能力。

(三)保障交通运输安全发展,要求提升交通运输安全监管和应急处置的监测预警、通信保障和决策支持水平。

保障交通运输安全平稳运行是交通运输发展的永恒主题,提高安全监管和应急处置能力是政府的重要职责。“十二五”期,交通运输行业面临的安全形势依然严峻,应对各种突发事件的任务更加繁重,必须充分掌握交通运输风险源,利用信息技术加强监测预警,提升安全生产保障能力,有效协调专业和社会力量,提高应对突发事件的快速反应能力,提供安全的出行环境;必须加强应急通信保障能力建设和应急决策分析,优化配置应急保障资源,提高应急指挥能力;必须面向社会及时发布信息,维护社会稳定,提高应急信息服务能力。

(四)推进综合运输体系建设和发展现代物流,要求促进多种运输方式的信息共享和业务协同。

发展综合运输体系是新时期交通运输部门的重要任务,交通运输是现代物流供应链中最重要的组成部分,促进现代物流业发展是转变发展方式、加快发展现代交通运输业的重要途径和切入点。“十二五”期,推进综合运输体系建设和现代物流业发展,必须以信息化为抓手,加强各种运输方式相关信息资源的交换和共享,促进各种运输方式的有效衔接;促进物流信息资源交换与共享,提升物流公共信息服务能力,实现供应链上下游供需双方业务协同,降低物流成本,提高物流 运作效率。

(五)提高决策的前瞻性和科学性,要求准确把握交通运输经济运行状况,深化行业综合运行分析。

提高决策的前瞻性和科学性是交通运输主管部门对国家和人民高度负责的重要体现。“十二五”期,交通运输业面临的形势更加复杂,各种新问题、新矛盾不断涌现,对经济运行分析工作的广度、深度和时效性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决策部门必须借助信息监测、采集、统计、预测预警、挖掘分析等信息化手段,及时获取全面、准确的信息,做出快速判断和科学决策,改变以往决策中以定性和经验分析为主的情况,使决策更加具有前瞻性和科学性,增强指导性,避免决策失误带来的风险和损失。

(六)构建绿色交通,要求利用信息技术优化运行组织模式和流程,节约能源,减少排放。

交通运输是节能降耗的重要领域,降低行业能源消耗水平、减少排放是实现国家“两型社会”重大战略目标和履行国家承诺的客观要求。“十二五”期,交通运输行业发展面临的节能减排任务更加艰巨,资源环境对交通运输的刚性约束日益凸显。必须充分利用信息技术改造传统产业,优化运输组织模式和流程,实现运输生产的精细化管理,提高运输装备的利用效率,降低空驶,减少资源消耗、空间占用和污染排放;大力发展智能交通系统,保障交通运输系统畅通高效运行,减少因交通拥堵造成的能耗和污染;加强对交通运输行业能源 消耗和排放的监测监控,加快高能耗、高排放、高污染运输装备淘汰更新。

三、指导思想、基本原则和发展目标

(一)指导思想

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按照转变发展方式、加快发展现代交通运输业的总体要求,大力推进交通运输各领域信息化建设,推动信息技术与交通运输管理和服务全面融合。以全行业综合性和区域性重大信息化工程为带动,积极推动互联互通、信息共享和业务协同,深化交通运输电子政务和电子商务应用,切实提升信息化的发展质量和综合效益,促进现代交通运输业发展。

(二)基本原则

 覆盖全局,深化应用

以信息化覆盖交通运输现代化建设的全局,实现信息技术在交通运输系统运行监测、管理与服务领域的深度渗透与融合,加速推进深化应用,促使交通运输信息化在加快转变发展方式中发挥更重要的牵引和支撑作用,有效提高交通运输的发展质量和效益。

 共享资源,业务协同

基于信息化环境优化业务流程,利用信息技术促进业务流程再造,支撑业务发展,提高行业信息资源共享、业务协同能力和服务水平,充分发挥信息化建设的综合效益。以构建和完善交通信息资源体系为核心,着力加强全行业信息化发展的统筹协调力度,下大力气扭转原有信息化建设条块分割、各自为战的局面,形成行业发展合力,实现建设整体效果。

 注重实效,提升服务

坚持以人为本,以具有鲜明时代特征和行业特点的交通信息服务为重点,以重大信息化工程为推手,以支撑解决行业发展中的重大经济社会问题为宗旨,以需求、效果并重为导向,加快推进交通信息服务产业化发展,推动建立丰富实用、经济便捷的综合交通运输信息服务体系,使交通信息服务惠及全民。

 示范引领,分类指导

继续以“行业联动、共建共享”的有效推动模式,围绕发展重点,集中优势资源,深入实践和深度应用物联网等先进技术,建设一批带动性强的重大工程及示范、试点项目。分别按照“政府主导”、“政府引导”、“政府倡导”的推进方式,加强对不同领域、不同区域信息化建设的分类指导,采用差别化投资政策,促进行业信息化协调发展。

(三)发展目标

“十二五”公路水路交通运输信息化发展总体目标:建立更加全面、高效的交通运输运行监测网络,进一步提升交通运输信息资源的深度开发与综合利用水平,交通运输系统全网联动、协同应用程度进一步提高,在保障畅通运行方面取得显著实效,在提升运行效率、服 务公众出行方面取得明显突破,在规范市场秩序、强化安全应急、服务决策支持方面全面提升,在推进综合运输体系建设、发展现代物流、实现低碳绿色交通方面取得重大进展,为现代交通运输业发展提供坚强支撑与保障。

具体目标:

1.推进交通基础设施的数字化和智能化,交通基础设施和运输装备运行监测网络基本建成,干线公路网重要路段和内河干线航道重要航段监测覆盖率达到70%以上,重点营业性运输装备监测覆盖率达到100%。

——依托交通运输运行监测系统建设,在全国所有省(区、市)实现高速公路联网监控,对高速公路和国省干线重要路段、特大桥梁、长大隧道、大型客货运输枢纽、重点水域、航道、港口和通航枢纽的运行状态、环境、气象与灾害实现动态监测。

——完成80%以上国家高速公路网交通情况调查站点建设;完成全国所有Ⅰ、Ⅱ类治超检测站和省级管理中心建设,实现部、省、站三级超限信息系统全国联网。

——实现对“两客一危” 车辆(长途客车、客运包车和危险货物运输车)和重点营运货车、“四客一危”船舶(客渡船、旅游客船、高速客船、滚装客船和危险品运输船)的动态定位跟踪监测。

——初步建立公路水路客货运输市场动态运行信息监测体系。

2.提高信息资源开发利用水平,部省两级公路、航道、港口、营运车辆、船舶、经营业户、从业人员等行业核心的基础性、战略性数据库100%建成。

——加快行业基础信息资源建设,形成部、省、市三级交通数据中心体系,在有条件的地市,重点建设城市公交、出租、轨道交通、运输枢纽、农村客运、农村公路等基础数据库。

——完善信息资源共享与更新机制,实现跨区域、跨行业的信息交换与共享,全面改善数据质量,数据更新及时率满足应用需求。

——鼓励交通运输信息资源公益性开发利用,探索建立公益性信息资源开发与服务的长效机制,引导公益性信息服务机构的发展。

3.推进行业重大应用工程建设,全面提升行业业务协同、科学决策和信息服务能力,对促进服务型政府建设的作用更加显著。

面向公众服务:

——交通运输电子政务服务质量大幅提高,80%以上的行政许可项目和公共服务事项实现在线办理。

——全国高速公路ETC平均覆盖率达到60%,ETC车道数达到6000条以上,ETC用户量超过500万个。

——形成以全国统一特服号、统一交通广播频率为特征,覆盖国家高速公路、重要普通国省干线及广大城乡地区的交通出行信息服务体系,信息服务满意度达到70%以上。——依托全国特大城市综合客运枢纽建设,建成若干个城市综合客运枢纽协同管理与信息服务系统。

——建成若干有较好应用实效,具备可持续发展前景的区域物流公共信息服务平台,并形成统一的标准规范体系,实现平台间的互联互通和信息共享,适时开展全国性物流公共信息交换系统建设。

面向行业管理:

——交通运输核心业务信息化应用的广度和深度达到较高水平,核心业务信息化覆盖率达到85%以上,并在交通运输行政执法、市场诚信体系建设、安全监管与应急处置等领域实现跨区域、跨行业的综合性应用。

——初步建成覆盖全国的部省两级公路水路安全监管与应急处置平台,全面掌握交通运输风险源,并实现对II级以上突发事件的及时接报和处置信息的分发处理。

——基本建成部省两级公路水路建设和运输市场信用信息服务系统,形成政府监管、企业自律、社会监督的信用管理和服务体系。

——建设部省两级交通运输经济运行监测预警与决策分析系统,实现对交通基础设施和运输市场的运行状态、发展态势等的综合分析,基本形成以数据挖掘分析为重要支撑的交通运输决策支持体系。

4.创新信息化管理机制,交通运输信息化发展保障环境基本适应信息化发展的要求。

——基本建立与行业发展相适应的交通运输信息化标准体系,完成标准框架体系中基础性、通用性标准和专用标准的制(修)订工作。

——按照国家有关要求,实现交通运输行业信息系统的分级保护和等级保护,形成较完善的信息安全保障体系。

——进一步完善交通信息化建设与运营保障体系,在信息化运行管理机制方面务求取得新的突破,增强交通运输信息化可持续发展能力。

四、建设重点

(一)实施交通运输行业信息化重大工程。

由交通运输部统一组织开展公路水路安全畅通与应急处置系统、公路水路交通出行信息服务系统、公路水路建设与运输市场信用信息服务系统、交通运输经济运行监测预警与决策分析系统等四项重大工程建设,促进跨地区、跨部门间的信息资源共享和业务协同,形成发展合力。

1.公路水路安全畅通与应急处置系统建设工程

——积极引导建设、推广跨省市高速公路联网收费系统和区域联网不停车收费系统,有效缓解收费站拥堵、提高通行效率,促进节能减排、节约用地。

——建设互联互通、协同高效的部省两级路网管理平台,完善对国省干线公路重要路段、特大桥梁、长大隧道等重点监控目标运行状 态、气象条件等的监测、监控,强化预测预警及评估,加强路面、桥梁管理系统的普及应用,实现养护、收费、路政、治超、交通情况调查等管理系统的联网应用,统筹安排养护计划,及时发布路况、气象、交通管制和疏导分流信息,为路网区域协调管理、保通抢通和出行服务提供支撑。

——完善船舶交通管理、航道管理、港口安全管理信息系统,健全沿海港口重点水域及内河高等级航道的船舶交通、通航环境、航道变迁、港航设施、水域污染、水文气象等状态的实时监测和安全预警体系,整合现有各种交通动态监控资源,合理调度船舶安全通过风险水域,防止航道阻塞,及时发布航行通(警)告、航道通告(通电)等信息,避免船舶交通事故发生,并为水上人命救助、通航水域清障、船舶污染防治、船舶消防等应急抢险提供信息支撑。

——建立健全重点营运车辆和船舶的监测监控系统,重点跟踪监测“两客一危”车辆、重点营运货车和“四客一危”船舶的安全技术状态和运行状况;建立公路水路危险品运输全程联网监管系统,加强源头管理,强化过程控制,打击非法营运,实现跨区域、跨部门信息共享和联防联控。

——建设多网联动的部省两级公路水路安全监管与应急处置平台,实现信息接报、监测预警、风险评估、辅助决策、信息发布、资源管理、异地会商、统计分析等功能,满足“监管到位、协调联动、上下贯通、左右衔接、响应迅速、处置有效”的要求,加强行业内外 18 安全监管与应急处置信息的交换共享,实现应急资源动态管理和科学调度,确保重点物资和抢险物资紧急运输,保障人民生命财产安全。

2.公路水路交通出行信息服务系统建设工程

——深化完善省域公路交通出行信息服务系统,积极推动跨区域交通出行信息的交换共享。依托路网监测监控系统的完善,强化路况、养护施工、交通管制、气象等实时信息服务,并在完善网站、服务热线、交通广播、短信平台等服务方式的基础上,充分利用路上固定和移动式可变情报板、服务区显示终端、车载终端等服务手段,为公路出行者提供覆盖高速公路和国省干线普通公路的出行信息服务。引导开展省域、跨省域客运售票联网和电子客票系统建设,以网上购票和电话购票等多种形式,方便出行者购票,并为长途客运乘客提供相关信息服务。引导建设机动车维修救援信息服务网络,为驾车出行者提供救援信息服务。

——建设内河航运综合信息服务系统,依托海事、航道和运政管理信息系统建设和完善,强化航道状况、水位水深、水上水下施工、交通管制、水文气象等信息服务,并利用网站、呼叫中心、航行广播、短信平台等多种服务方式在内河干线和重要水网地区为通航船舶提供航行信息服务。进一步完善水路客运出行信息服务系统建设,在重点水域引导开展客运售票联网和电子客票系统建设。

——在地市级以上城市加快建设覆盖城乡的公共交通信息服务系统。积极推进开展动态车载导航系统的研发与产业化应用试点。鼓 励开展汽车租赁网络化信息服务系统建设。

——建设以全国统一特服号、统一交通广播频率为特征,提供有机衔接的多种服务手段,并覆盖国家高速公路、重要普通国省干线及广大城乡地区的交通出行信息服务体系。鼓励和引导社会力量广泛参与,培育交通出行信息服务产业的健康发展,方便百姓安全便捷出行。

3.公路水路建设与运输市场信用信息服务系统建设工程 ——深化完善部省两级公路水路交通建设市场信用信息管理系统。推广普及公路水运建设工程项目管理、工程标准规范管理系统,建设公路水运工程招投标管理等系统,构建涵盖勘察设计、施工、监理、试验检测等从业单位和人员的信用监管、征集、发布和奖罚机制,实现公路水路建设市场责任主体基本信息、信用信息、工程建设项目信息的公开、共享,规范公路水路建设市场秩序,提高工程质量。

——建设完善部省两级公路水路运输市场信用信息服务系统。深化完善公路水路运输管理信息系统、职业资格管理信息系统,深化部省道路运输信息系统联网工作,推进部省水路运输信息系统联网工作;推广普及IC卡道路运输电子证件、船舶船员“一卡通”、船舶电子签证等系统;引导汽车、船舶维修及配件质量追溯信息服务系统建设;建设省级统一、覆盖市县的运输企业和从业人员信用管理系统,实现对各类信用信息的分级分类管理和动态更新。依托部级系统建设,实现公路水路运输行政执法信息、信用信息跨区域、跨部门的交换和共享。及时发布交通运输行业经营主体信用信息,为社会提供从 业企业、人员的资质和资格认证及信用信息查询服务,形成政府监管、企业自律、社会监督的信用管理和服务体系。

4.交通运输经济运行监测预警与决策分析系统建设工程 ——建设与业务系统相融合的交通统计信息系统,完善交通统计信息指标体系,依托业务管理与服务系统,逐步实现统计数据从交通运输业务系统的有效获取,提高统计数据的真实性、及时性、准确性。

——建设部省两级行业经济运行监测预警和决策分析系统,构建动态运行监测信息指标体系及信息采集机制,实现重点物资运输、基础设施运行、固定资产投资、生产安全、运输市场、行业能耗等交通运输经济运行状态的监测和预警。结合国际和国内、国家和区域经济运行动态,面向行业管理部门开展行业发展态势的综合分析,研判经济社会发展趋势对交通运输行业的影响,适时调整行业发展政策。按国务院有关部门要求,及时上报相关信息,反映国民经济运行和国际贸易情况。面向社会及时发布相关信息,发挥导向性作用,引导行业投资者、运营者进行合理决策。

(二)开展重点领域示范试点工程建设。

为适应现代交通运输业发展的形势要求,围绕行业管理新职能,在综合运输、现代物流和城市客运三个领域开展示范试点工程建设,积极探索新领域信息化发展路径,带动信息化全面发展。

1.综合运输协同服务示范工程

——试点开展特大城市综合客运枢纽协同管理与信息服务系统的建设。建立多种运输方式管理和运营信息的交换和共享平台,实现枢纽内轨道、公交、长途客运等不同交通方式的协同运转,实现枢纽内的安全监测及紧急事件下联动处置,提供枢纽内外旅客出行、换乘及交通诱导信息服务,促进多种运输方式的高效衔接,提高旅客换乘效率,缓解城市交通压力,增强枢纽内的安全监测及紧急事件下联动响应能力建设,提高客流快速组织和应急疏散效率。

——示范开展港口集装箱多式联运信息服务系统建设。基于港航电子数据交换(EDI),依托沿海和长江沿线重要港口,实现港口集装箱水水、公水、水铁等联运信息服务,实现多种运输方式单证信息共享和通关一体化服务,提高集装箱整体周转效率,降低物流成本,促进港口集装箱多式联运事业的发展,提升港口竞争力。

2.区域物流公共信息服务示范工程

——政企联合试点推进区域物流公共信息服务平台建设,以物流信息服务需求为导向,以标准规范建设为基础,整合物流领域政企相关信息资源,提供货运物流企业和从业人员资质和资格认证、信用等政府公共信息,物流采购招投标、物流设施设备供求、车货交易、船舶交易、船员劳务服务、订舱等物流交易信息,卫星定位与货物追踪、车船维修救援等物流保障信息,金融、保险等增值信息,以及物流应用软件系统托管等服务。积极探索不同地区、不同特点的平台运作模式,加强跨区域物流信息的交换与共享,优化资源配置,显著改善物 22 流系统的运作效率,降低物流成本。

——试点开展道路货物甩挂运输信息平台建设,推进甩挂运输车辆智能车载终端的研发和应用,实现甩挂运输智能运营调度管理、运行监测与综合分析等功能,提高运输效率,降低能源消耗。

3.城市客运智能化应用示范工程

——试点开展城市出租汽车服务管理信息系统建设,更新改造出租汽车智能车载终端设备,整合建设出租汽车电召服务和监控指挥中心,实现电召服务、监控调度、市场监管、运行分析等功能,提升出租汽车行业管理水平和服务水平,缓解道路拥堵,降低能源消耗,减少尾气排放,并适时在地市级以上城市逐步推广应用。

——推广城市公共交通智能系统建设,开展城市公交与轨道交通智能调度与管理、动态停车诱导等智能化系统的示范建设与推广应用;大力推广普及城市公交“一卡通”,在有条件的区域,积极推进跨市域公交“一卡通”的互联互通,提升城市公共交通的协同运行效率和服务能力,提高公交出行分担率,缓解城市交通拥堵。

(三)继续深化各业务领域管理和服务信息化应用。1.深化各业务领域的管理应用,完善发展基础。

——加大路面、桥梁预防性养护以及状况评价的信息化应用,深化完善公路收费管理、路政管理、治超管理、交通情况调查等系统,并加强联网管理。

——推进国际道路运输管理与服务信息系统的建设完善与推广应用。

——重点开展长江干线、西江干线、京杭大运河、长三角、珠三角等内河水网地区数字航道建设,发布和应用内河电子航道图;加强航标遥测遥控、船闸联合调度等系统建设;积极推进港航公共基础设施运行和维护管理系统建设;深化港口设施安全和保安系统建设。

——深化水上重点物资跟踪管理系统;积极推进船舶不停靠报港系统;引导建设完善全国港口信息服务网络,统一发布港口有关公共基础设施运行和生产动态信息。

——完善并建设海事综合业务协同管理信息系统,推进省市运政、港政、航政、海事一体化管理信息系统建设。加快救助打捞管理信息系统、交通公安综合业务应用系统和重点水域、沿海港口治安防控信息系统建设。

——推广建设交通运输行政执法综合管理信息系统。

——加快推进交通科技信息资源共享平台各子平台建设,形成较为完善的部、省两级科技信息共享平台体系,实现跨行业的科技信息资源共享;完善各级交通远程教育与培训信息系统。

——积极推进我国第二代卫星导航系统在交通安全、船舶航行、交通基础设施监测监控、公路运输和公众出行等领域的民用化应用建设。

2.深化各业务领域的服务应用,增强公共信息服务能力。——深化行政许可在线办理平台建设,简化和理顺行政许可事项办理流程。开通省级交通政务服务热线,完善各级交通政务网站建设,重点解决社会上针对交通行业投诉和建议的接收和处理,提高交通政务公共信息服务能力。

——引导交通电子口岸建设,开展港口船舶电子结关、查验、危险品申报、港政管理、运政管理等交通行政许可的“一站式”服务,并实现与国家电子口岸对接,为港口生产部门、船舶、船东、货主等提供信息服务。

——引导建设航运交易信息服务平台,整合港口、企业、海事等部门数据资源,实现货物交易、船舶交易、船员劳务服务交易信息服务。

(四)进一步完善信息化发展条件。

1.完善行业信息基础设施,提升通信信息网络支撑能力。——完善交通行业信息专网建设,统筹考虑行业通信信息网络建设需求,充分利用全国高速公路光纤、管道资源,组建连接部省的交通运输行业专网,全面提升通信信息网络的支撑能力;鼓励各省充分利用高速公路通信网络资源开展行业专网建设。

——完善应急指挥通信系统,充分利用并整合海事卫星、甚小孔径卫星地球站(VSAT)、我国第二代卫星导航、海岸电台、公共通信等手段,建立应急联合通信保障机制,提升交通应急指挥通信保障能 力。

2.完善部省两级数据中心体系,提升行业数据服务能力。加快交通行业信息资源目录体系建设,完善信息共享规则、标准和机制,提高数据资源共享水平,有效避免数据重复和无效采集。完善行业基础数据库建设,结合重大工程和核心业务系统建设,健全和完善公路、港口、航道、车辆、船舶、从业人员、经营业户、建设项目等行业基础信息资源数据库,积极推进1:50000交通地理空间基础信息库建设,全面提升行业基础信息共享和服务能力。完善部省两级数据交换平台,满足行业数据交换和共享要求。建设运行维护综合管理平台,实现数据和设施设备的维护管理。

3.构筑行业信息安全保障体系,提升信息安全防范能力。建设交通运输行业统一的信息安全认证体系,为行业提供统一安全认证服务。根据国家有关规定和技术标准规范,开展交通运输行业信息系统分级保护和等级保护体系建设,完善信息安全防控技术措施和手段,建立健全信息安全制度。建立部级数据容灾备份中心,提高重要信息系统的可靠性和安全应急能力。

4.完善行业信息标准框架体系,提升信息共享协同能力。加快制定交通信息化基础性关键标准,按照行业标准体系框架,结合重大工程和示范、试点工程的建设,及时提炼和完善相关信息标准规范,组织建设标准一致性和符合性检测平台,并采取有效措施,保障信息标准的贯彻执行。

(五)实施效果

通过实施上述建设重点,将进一步凝聚交通运输信息化发展合力,显著提高信息资源的开发利用水平,全面加强信息化对发展现代交通运输业的支撑和保障作用:

——重大交通危险源的智能监控能力明显增强,交通运输公共突发事件的信息报送、发布和快速响应水平明显提升,缓解交通拥堵,确保路网、水网运行畅通,预防交通运输事故发生,有效应对公共突发事件,有力支撑交通运输安全畅通发展。

——交通运输信息服务质量进一步提高,以服务承诺为导向,为社会提供优质的交通出行信息服务,全面改善出行质量,提升出行安全、便捷与可靠程度,有力支撑交通运输人文和谐发展。

——交通运输行业信用信息管理水平显著提高,市场协同监管进一步加强,切实提高交通建设市场工程质量和运输市场服务质量,规范市场秩序,有力支撑交通运输健康有序发展。

——交通运输行业信息共享全面加强,进一步促进多种运输方式协同服务,推进综合运输体系构建,发展现代物流,有力支撑交通运输统筹协调发展。

——交通运输行业管理和服务领域信息化应用继续深化,全面加强业务协同能力建设,进一步优化业务流程,创新管理机制,有力支撑交通运输创新高效发展。

——交通运输信息采集和分析进一步强化,全面加强行业经济运行监测预警,改变政府决策缺乏有效数据支持的状况,保障决策具有前瞻性和合理性,有力支撑交通运输科学发展。

五、保障措施

为保障规划目标的实现和各项任务的落实,需要采取有效的保障措施,扎实推进信息化发展。

(一)加强规划统筹和执行力度。

各级交通运输主管部门应依据本规划,组织编制本地区、本部门交通运输信息化发展规划。在组织推进信息化建设工作中,要按照规划确定的发展思路和重点建设内容,制定周密的实施方案,扎实推进规划落实工作。应依据《国家电子政务工程建设项目管理暂行办法》,开展信息化项目建设管理工作。加强对本地区、本部门规划实施的动态评估、滚动调整和和监督检查工作,探索建立交通信息化发展水平统计监测制度和绩效评估机制,将信息化绩效考核纳入部门工作考核体系。

(二)有序组织推进行业信息化重大工程。

由交通运输部统一组织开展行业重大信息化工程顶层设计,按照“统一规划、统一标准、统筹协调、分级建设、分步实施、分类指导、加强管理”的原则建设实施。明确部和地方在推进行业重大工程的事权关系,形成分工合理、权责明确的协调推进机制。强化项目管理,制订重大工程建设与运行管理的相关办法,注重对重大工程技术规范和要求的总结,提炼形成行业有关标准规范,定期组织各种形式的交流培训活动,开展阶段性考核评比工作。

(三)多渠道加大信息化资金投入。

信息化建设和运行维护已成为各级交通运输管理部门的常态化工作任务,应从燃油税返还中设立专项资金,并积极争取各级政府财政性资金、科技专项资金等用于支持交通运输信息化建设,并向财政部门申请日常运行维护资金。交通运输部将对信息化重大工程、示范试点及推广工程给予资金补助,对西部地区给予倾斜,各地应保障配套资金的落实。各级交通运输管理部门应正确处理政府推动与市场配置资源两者之间的关系,合理制定差异化的资金政策,积极引入市场机制,吸纳社会力量参与交通运输信息化发展,推进信息服务领域产业化进程。

(四)注重新技术在行业应用的研究。

应紧密跟踪现代新兴信息技术发展趋势,围绕感知识别、网络传输、智能处理和数据挖掘等关键环节,开展在交通运输领域的应用攻关。在信息化重大工程和示范试点工程实施中,加强对物联网、云计算、海量存储、高速传输、我国第二代卫星导航、遥感遥测等新技术的一体化应用研究,力争在拓展应用领域、创新应用模式、提升应用水平等方面取得重要突破,并加快成果转化和推广,提升行业信息化技术水平。

(五)改善行业信息化政策法规环境。

各级交通运输主管部门要结合实际,抓紧制定交通信息化建设管理办法、信息化技术管理办法,完善技术管控体系建设。建立交通信息资源采集、更新、共享制度,明确数据来源、质量标准以及信息交换的责任和义务。探索建立公益性信息资源开发与服务的长效机制。研究制定交通运输信息服务产业化发展政策,推动形成市场导向、规模经营、专业分工、效益显著的产业发展格局,增强交通运输信息化的可持续发展能力。

(六)积极组织开展项目后评价工作。

组织制定《交通运输信息化建设项目后评价管理办法》和《交通运输信息化建设项目后评价报告编制办法》,强化项目建设全过程管理,为规划的实施、修订和完善提供基础。各级交通运输主管部门要加快研究设立信息化后评价专项资金,完善相关管理机制,确保信息化建设项目后评价工作公正、客观、有效的开展。

(七)加大信息化人才交流培训力度。

及时总结和大力推广信息化工程建设的先进经验,积极组织各种形式的培训交流活动。各地区要加强对行业管理人员和基层业务人员的信息化知识、应用技能的宣传和培训,提高其应用能力。要以培训和引进相结合,提高信息化管理与技术人员队伍素质,为信息化可持续发展奠定基础,并加强信息化人才跨地区、跨部门交流力度,通过多岗位锻炼,丰富阅历、提高能力。

下载黔东南州台江县交通运输十二五发展规划word格式文档
下载黔东南州台江县交通运输十二五发展规划.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

    公路水路交通运输信息化“十二五”发展规划

    公路水路交通运输信息化“十二五”发展规划 前言 “十二五”期是我国经济结构战略性调整和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重要时期,是推动信息化、工业化深度融合和加快经济社会各领域信......

    公路水路交通运输信息化“十二五”发展规划

    《公路水路交通运输信息化“十二五”发展规划》正式印发 文章来源:网络添加人:56885 添加时间:2011-5-17 10:52:00 公路水路交通运输信息化 “十二五”发展规划中华人民共和国......

    公路水路交通运输信息化 “十二五”发展规划(5篇)

    公路水路交通运输信息化 “十二五”发展规划 中华人民共和国交通运输部 二〇一一年四月 目录 前 言 1 一、“十一五”公路水路交通信息化发展回顾 2 二、“十二五”交通运......

    荆门市十二五综合交通运输发展规划范文合集

    荆门市“十二五”综合交通运输发展规划 一、“十一五”交通主要成就 “十一五”期间,荆门交通运输行业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围绕加快荆门崛起战略目标,克难攻坚,砥砺奋进,努......

    公路水路交通运输环境保护十二五发展规划政策解读

    2012年1月13日,交通运输部正式印发了《公路水路交通运输环境保护“十二五”发展规划》(以下简称《环保规划》)。《环保规划》作为《交通运输 “十二五”发展规划》的重要组成部......

    交通运输“十二五”发展规划—CH7—交通科技与信息化

    第七章 交通科技与信息化 科技进步和创新是推动交通运输科学发展、转变发展方式的重要支撑。“十二五”时期,要以科技进步为引领,强化科技创新,加强科技成果推广和应用,推进交通......

    “十二五”发展规划

    盐源县中医院肛肠痔瘘科 “十二五”发展规划 为在“十二五”期间更好地为人民服务,在医院的统一安排协调下制定本规划。 一, 科室规模 (1开设病床20张 (2)年门诊量600人次,床位使......

    十二五发展规划

    河西学区“十二五”教育发展规划 为了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全面提高教育教学质量,适应现代社会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的需要,加速学区教育现代化进程,更快更好地实现办人民满意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