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一历史第22课祖国统一大业学情检测题

时间:2019-05-15 15:03:49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高一历史第22课祖国统一大业学情检测题》,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高一历史第22课祖国统一大业学情检测题》。

第一篇:高一历史第22课祖国统一大业学情检测题

高一历史第22课祖国统一大业学情检测题(有答案)

一、选择题

1.“一国两制”的伟大构想,适合解决的问题有()

①台湾问题 ②少数民族问题 ③边界问题 ④香港、澳门问题

A.①②B.②④

C.①③D.①④

解析: 本题考查学生灵活运用知识的能力。“一国两制”是为解决台湾问题提出的,但却首先在香港、澳门回归上成功实践,“一国两制”不适用于②③。

答案: D

2.“一国两制”是我国实现祖国和平统一的制度创新。下列关于“一国 两制”的说法正确的是

()

①中央人民政府 代表行使主权 ②“一个中国”是“一国两制”的前提和基础 ③特别行政区享有完全的自治权 ④“一国两制”中的“两制”是指社会主义制度和资本主义制度

A.①②③B.①③④

C.①②④D.②③④

解析: 本题是对“一国两制”这一概念的全面认识,主要是考查学生对历史概念的理解、分析能力。“一国两制”中,特别行政区享有高度的自治,但不是完全自治,涉及外交、国防等国家的主权仍由中央政府负责。

答案: C

3.我国能够恢复对香港、澳门行使主权的因素中,最为重要的是()

A.新中国已成为独立的主权国家

B .国家统一是中华民族的共同愿望

C.“一国两制”的构想被有关各方接受

D.改革开放使我国综合国力大大增强

解析: “国家实力决定国际地位”。香港、澳门能通过外交手段收回,最根本的因素就是国家综合国力的提高。

答案: D

4.下列有关澳门回归的史实,正确的有()

①中国综合国力的逐步提高是澳门能够回归的主要原因 ②结束了葡萄牙长达400多年的占领 ③香港问题的解决,为其提供了成功的范例 ④澳门特区可以和台湾地区一样拥有高度自治权和军队

A.①②④B.②③④

C.①③④D.①②③

解析: 本题旨在考查学生分析问题的能力。澳门回归祖国可以保持其原有的资本主义制度,拥有高度的自治权,但不能拥有自己的军队,所以排除含有④的选项。

答案: D

5.据人民网报道:1974年,为打击侵入我西沙群岛的南越当局,中国政府决定东海舰队“直接通过台湾海峡”驰援南海。台湾蒋介石海军不仅没有阻拦、还友好地亮起“请通过”信号。2008年马英九就任台湾地区领导人后,很快促成两岸直接“三通”。这说明台湾国民党当局

()

A.拥护“和平统一、一国两制”

B.希望与共产党结成统一战线

C.认同和坚持“一个中国”原则

D.与共产党的民族根本利益一致

解析: 1974年和2008年面对不同的形势,但是台 湾当局都秉承一个中国的原则,做出了最有利于中华民族的决策。

答案: C

6.台湾问题与港澳问题的相同点不包括()

A.都有关国家统一、民族复兴大业

B.都适用于“一国两制”

C.都要与外国政府谈判

D.都牵涉到外国势力

解析: 本题易错选D。错选的原因是认为台湾问题没有牵涉外国势力,实际上当前解决台湾问题的主要障碍是台湾岛内的“台独”势力和外国反华势力,所以外国反华势力的干涉是台湾问题至今未能解决的一个重要原因。台湾问题是中国内战遗留问题,完全是中国内政问题。

答案: C

7.(2011•湖南省湘潭市高一统考)台湾乡土文学家钟 理和有这样一句话:“原乡人的血,必须流返原乡,才会停止沸腾!”这表达了()

A.统一是两岸人民的共同愿望

B.海峡两岸有着血浓于水的亲情

C.实现统一是台湾各党的迫切要求

D.“一个中国”是两岸和平统一的前提

解析: 这句话体现了 两岸人民落叶归根的思乡情节,表达了两岸人民渴望统一的愿望。答案: A

8.台湾商界表示,“三通”为台湾渡过金融危机增强了巨大信心。那么“三通”能够实现开启的原因是()

①两岸人民的要求和热切盼望 ②两岸经济文化等交流发展的必然结果 ③国共两党政策的灵活性和务实性的结果[

④台湾接受了“一国两制”方针

A.①②③④B.①②③

C.①②④D.②③④

解析: ④的说法不准确,据此并不能说明台湾当局接受了“一国两制”的方针。答案: B

9. 台湾亲民党主席宋楚瑜说:“炎黄子孙不忘本,两岸兄弟一家亲。”国民党主席连战说:“我们是一家人。”这表明“台湾乃中国之台湾,民族乃中国之民族,土地乃中国之土地”。因此我们“共同的大事”是()

①求和平、求稳定、求发展 ②两岸和解 ③中国人要重新振奋起来 ④反对“台独”

A.①②③④B.①③④

C.①②③D.①②④

解析: 宋楚瑜、连战的话都表明海峡两岸本为一家,在此之下,两岸人民应共同努力,维护国家统一。③与材料主旨没有关系,排除含③的A、B、C三项。

答案: D

10.“一国两制”是两岸统一的 最佳方式。“合则两利,分则两伤”。可见,“和平统一,一国两制”()

①有利于促进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 ②有利于维护中华民族的最高利益 ③有利于台湾地区的稳定、繁荣和发展

④有利于台湾地区完全自治

A.①③④B.①②③④

C.①②④D.①②③

解析: 本题旨在考查学生分析理解能力。台湾不能完全自治,故④不正确。

答案: D

二、非选择题

11.阅读下 列材料:

材料一 20世纪80年代以后,邓小平多次发表谈话,全面阐述了“一个国家,两种制度”的深刻含义:在一个中国的前提下,国家的主体实行社会主义制度,台湾、香港和澳门保持原有的资本主义制度长期不变。两种制度长期共存,这是实现祖国统一的必经之路。

材料二 要实现统一,就要有个适当的方式,所以我们建议举行两党平等会谈,实行第三次合作,而不提中央与地方谈判。双方达成协议后,可以正式宣布,但万万不可让外国插手,那样只能意味着中国还未独立,后患无穷。

——《邓小平文选》第三卷

材料三

请回答:

(1)材料一中邓小平提出“一国两制”构想的目的是什么?20世纪90年代“一国两制”有何体现?

(2)材料二中“万万不可让外国插手”体现了中国政府一种什 么原则?

(3)材料三反映了海峡两岸关系怎样的发展趋势?

解析: 本题以台湾问题为主题,旨在考查学生阅读史料、提取信息、分析概括能力。第(1)问要归纳概括材料,结合所学知识回答;第(2)问应从“一国两制”的内涵上去分析,“不可让外国插手”体现了独立自主 解决自己国家的内部事务;第(3)问应仔细阅读图片,分析图片所蕴涵的历史信息进行归纳概括,同时要结合时事热点分析问题。

答案:(1)早日解决台湾问题,实现祖国统一大业。20世纪90年代香港、澳门回归,“一国两制”成功实施。

(2)独立自主解决内 部事务的原则,不允许别国干涉我国内政。

(3)台湾与祖国大陆长期隔绝状态已被打破,海峡两岸关系缓和并呈现出进一步发展的趋势;两岸已基本实现“三通”。

第二篇:高一历史必修一22课 祖国统一大业 学案

第22课 祖国统一大业 导 学 案 吉林 敦化高级中学 任军

【目标】了解香港和澳门顺利回归的史实,历史意义;了解海峡两岸关系发展的现状;归纳“一国两制”构想的形成过程。

【重点】“一国两制”的理论和实践

【难点】认识“一国两制”理论和祖国完全统一对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历史意义

【课堂导学】

◎“一国两制”构想的提出

1949年,国民党退往()。此后几十年,台湾海峡像一道鸿沟,隔开了(),台湾与祖国大陆处于()。为早日解决台湾问题,实现(),1979年元旦,()发表《()》,宣布采用()统一祖国的方针。

20世纪80年代初,邓小平提出了“()”的伟大构想。后来,他又在多次谈话中,对这一构想进行了全面阐述。他指出,所谓“一国两制”,“具体说,就是在(),大陆十亿人口(),()。”“()”是完成祖国统一大业的基本方针。◎香港、澳门的回归

“一国两制”的构想,首先在解决()问题上得到成功运用。改革开放以后,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有了极大发展,为香港回归创造了有利条件。但是,要顺利收回(),还必须实行()三方都能接受的方案。1982年,英国首相()访问中国,()就香港前途问题与她进行了会谈。邓小平提出,关于收回香港()问题,可以用“()”的方案解决。他强调:“关于(),中国在这个问题上没有回转余地。”“应该明确肯定:1997年中国将收回香港。”双方最后同意,通过()解决香港问题。

经过两年多的谈判,1984年12月,中英双方在北京人民大会堂正式签署了关于香港问题的联合①声明。联合声明宣布,中国政府将于()对香港恢复行使主权,设立直辖于中央人民政府的();英国届时将香港交还中国。1997年7月1日,中国正式对(),()进驻香港,香港终于回到了伟大祖国的怀抱。中国人民洗雪了香港被侵占的百年国耻。

香港问题的解决,为()的解决提供了成功的范例。1999年12月20日,()两国政府在(),中国正式恢复对澳门行使主权,()进驻澳门。澳门也回到了祖国的怀抱。◎海峡两岸关系的发展

()年元旦,中国人民解放军停止(),实现了两岸间30年来的真正停火。中央人民政府又倡议两岸直接实行()。1987年开始,台湾当局迫于形势采取了一些()措施,允许台湾居民(),并在经济文化等方面进行交流。海峡两岸()的状态终于被打破,两岸关系发生了历史性的变化。

1990年,台湾成立()。同年,祖国大陆成立()。两岸分别授权这两个民间团体进行(、)和()。1992年,两会达成()的重要共识,这就是“九二共识”。这是两岸关系发展的一次历史性突破。后来虽因台湾地区()使两岸关系陷入严重困难,但两岸()仍冲破阻力,不断扩大,两岸经济合作、互补、互利关系不断加强。两岸直接()的呼声日益高涨。

2005年,中国国民党主席()率“和平之旅”访问团访问祖国大陆。()会见连战一行。双方重申坚持“()”,反对(),主张台海()。中国共产党强调,一个中国原则是()的基础和前提,在此基础上进行海峡两岸对话和谈判,什么都可以谈。中国共产党将与包括台湾同胞在内的()一道,坚决阻止任何()的图谋,为尽早解决台湾问题,完成祖国统一大业而不懈奋斗。国共两党最高领导人的会见,促进了两岸关系的新发展。

2005年4月29日,中共中央总书记胡锦涛在北京人民大会堂会见连战。这是60年来国共两党最高领导人的()握手。

●“()”的伟大构想,为祖国统一提出了一个创造性的指导方针。●()的回归,是“一国两制”伟大构想的成功实践。【互动探究】

1.“一国两制”是两岸统一的最佳方式。“合则两利,分则两伤”。可见,“和平统一、一国两制” ①有利于维护中华民族的最高利益 ②有利于促进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 ③有利于台湾地区的稳定、繁荣和发展 ④有利于台湾地区完全自治

A.①②③ B.①②④ C.①③④ D.①②③④

2.下面的两幅图片反映的两种政治制度最主要的区别是()

A.社会制度不同 B.实施群体不同 C.主要作用不同 D.享有权利不同

3.“一国两制”是我国实现祖国和平统一的制度创新。下列关于“一国两制”的表述中,不正确的是()

A.一个中国是“一国两制”的前提和基础 B.特别行政区享有完全的自治 C.中央人民政府代表中国行使主权 D.特别行政区原有社会制度不变 4.“一国两制”的伟大构想,适合解决的问题有()

①台湾问题 ②少数民族问题 ③香港问题 ④澳门问题 ⑤邻国边界问题 A.①③④⑤ B.①②④⑤ C.①②③④ D.①③④

5.“雨霁天晴,万紫千红增特色;凤鸣莺啭,三通两制促和平。” 此对联最早可能出现在20世纪()

A.50年代末60年代初 B.60年代末70年代初

C.70年代末80年代初 D.80年代末90年代初

6.英国前首相撒切尔夫人在回忆中英关于香港问题达成协议时说:“对于英国来说,这不是也不可能是胜利,因为我们是同一个不愿妥协和实力上远占优势的对手打交道。”这段话主要说明()A.中国处理国际关系坚持不妥协立场 B.综合国力越强,在国际关系中主动权越大 C.英国的世界霸权地位开始丧失 D.中国在国际上享有崇高地位和威望

7.学习“一国两制”后,下面四位同学表达自己的看法,你认为哪一个观点最符合“一国两制”的理论()A.王山:“一国两制”只适用于中国,对其他国家不适用 B.赵明:“一国两制”会改变中国大陆的社会主义性质 C.许华:“一国两制”首先要坚持在世界上只有一个中国

D.李立:“一国两制”就是要改变港澳台原由的资本主义制度。

8.在香港回归10周年的日子里,《香港商报》发表了题为《十载不凡路,香江书华章》的社评。其中有这样的评论“如果说十年前无论是国际社会,还是在香港本地,都有不少人对一国两制、港人治港心存怀疑,今天,所有的疑虑都已经烟消云散了„„”,请给该评论加一个适合的标题()

A.“一国两制”的实践日益丰富 B.“一国两制”──香港繁荣稳定的制度

C.“一国两制”能够解决台湾问题 D.“一国两制”──走向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

9.海峡两岸从敌对隔绝到频繁交往转变的原因是()①“和平统一”和“一国两制”方针的提出 ②党和政府采取了一系列促进海峡两岸交流缓和的政策 ③台湾当局也被迫逐渐放松对“三通”的限制 ④海峡两岸人民的共同要求和努力 A.①②③ B.②③④ C.①②④ D.①②③④ 10.20世纪七十年代末以来,祖国统一大业取得了重大进展。下列有关事件发生的先后顺序是()①邓小平提出“一国两制”的伟大构想 ②全国人大常委会发表《告台湾同胞书》③香港、澳门先后回归祖国 ④大陆海协会和台湾海基会达成“九二共识”

A.①②③④ B.②①④③ C.③①②④ D.④③①② 11.下列关于台湾问题的形成与解决叙述正确的是()

①台湾问题是中国内战的遗留问题,完全是中国内政 ②台湾问题是由于涉及到美日等国,现已成为一个国际问题 ③我国政府最初是为解决台湾问题而提出“一国两制”原则 ④目前台湾岛内的台独势力和外国反华势力是阻碍中国统一的主要障碍

A.①②③ B.①③④ C.①②④ D.①②③④

12.在解决台湾问题上,只有和平与战争两种选择。中国政府坚持“一国两制,和平统一”的基本方针,但不承诺放弃使用武力。我国不承诺放弃使用武力,是因为()

①台湾一小撮分裂势力搞“台独” ②某些外国势力干涉中国内政企图使台湾问题国际化 ③台湾是中国领土不可分割的一部分 ④采取和平方式符合中华民族和国家的最高利益 A.①②③ B.①②④ C.①③④ D.①②③④

【问题探究】

一、简要指出台湾与祖国几次分离与回归的历史

二、(2003年高考江苏文综卷)结合鸦片战争以来中国近现代史的相关史实回答下列问题:(1)近代史上,我国开始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和形成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与哪两场侵略战争直接相关?(2)中国人民在近代一百多年来的哪一次反侵略战争申取得了第一次反对帝国主义斗争的完全胜利?

(3)近代史上,哪两个资本主义国家分别割占过我国的香港岛和台湾岛?

(4)为完成祖国统一大业,我国哪一位领导人提出了“一国两制”的伟大构想?

(5)根据“一国两制”的伟大构想,中国政府制定了“一国两制”,和平统一祖国的战略方针。1997年7月1日和1999年12月20日我国政府先后对哪两个地区恢复行使主权?

三、20世纪20年代末,闻一多先生以悲愤的心情写下《七子之歌》,诗中将香港、澳门、台湾等地比作流落在外的七个孩子,盼望着他们回归祖国的怀抱。时隔八十周年,闻老先生九泉之下仍难以瞑目。回答下列问题:

(1)试述1945年以来,香港、澳门和台湾三地与祖国大陆的关系发生了哪些变化?

(2)试举出中央政府对台湾实行行政管理和台湾人民哲死捍卫国家主权的事例。

(3)中国政府解决台湾问题的基本方针是什么?

(4)目前妨碍台湾与祖国大陆统一的政治因素有哪些? 【参考答案】 【互动探究】

1.A 2.A 3.B 4.D 5.C 6.B 7.C 8.B 9.D 10.B 11.B 12.A 效果检测:

答案:

一、简要指出台湾与祖国几次分离与回归的历史。历史上台湾与大陆的三次分离及回归

第一次:1624年荷兰侵占台湾。1662年,郑成功赶走荷兰侵略者,收复台湾。

第二次:1895年,甲午战败,日本割占台湾;1945年,抗日战争胜利后,台湾回归中国。

第三次:1949年解放战争后,蒋介石败退台湾,导致海峡两岸处于隔绝分离状态。当今台湾问题由此形成。

前两次分离是由外来侵略造成的,后一次分离是由内战问题造成的,纯属中国内政问题。

台湾问题的本质是分裂与反分裂、“台独”与反“台独”的斗争,焦点是一个中国与“两个中国”的斗争。

二、(1)鸦片战争 八国联军侵华战争

(2)抗日战争

(3)英国 日本

(4)邓小平

(5)香港 澳门

三、答案:(l)香港、澳门分别是1997年7月1日和1999年12月20日回归祖国。台湾于1945年回归祖国,1949年大陆解放后,国民党残余势力割据台湾,形成了台湾与大陆暂时分离状态,20世纪80年代在“和平统一,一国两制”方针下,海峡两岸民间交流的坚冰被打破,交流频繁。

(2)行政管理:①元朝设澎湖巡检司,管辖澎湖和琉球(台湾)。②清朝时设台湾府,隶属福建省。③1885年在台湾建立行省。④1945年10月国民政府恢复对台湾行使主权。

捍卫主权:①1661年郑成功打败荷兰殖民者,1662年收复台湾。②1874年,台湾人民顽强阻击日军进攻。③1884年,刘铭传击退法军进攻。④1895年,丘逢甲、徐骧领导反对日本割台的斗争。⑤在日本统治台湾的50年中台湾人民争取回归祖国的斗争一直没有停止。

(3)和平统一,一国两制,但从不承诺放弃使用武力。

(4)①台湾岛内分裂倾向的发展。②某些外国反华势力的干涉。

第三篇:高一历史第一单元检测题

第一单元检测题 一.选择题

1.中国传统农业的主要耕作方式是

A.刀耕火种

B.耜耕

C.石器助耕

D.铁犁牛耕2、1.“金猪去,玉鼠至,贺岁夜无眠;举金樽,对玉阙,瑞雪似舞翩;家为天,人如仙,快乐走人间;众亲朋,阖家欢,新春福禄全!”这是2008年春节流行的祝福短信,其中的“猪”“鼠”与农历纪年相配,这源自()A.中国古代神话传说 B.中国古代的农业文明 C.中国原始的图腾崇拜 D.中国原始的自然崇拜

4.“一夫不耕,或受之饥;一女不织,或受之寒”这句话反映了 A.小农经济的生产方式

B.手工业经济的生产方式 C.古代妇女的地位较高

D.商品经济的发达 5.(07年山东)白居易诗:“机梭声札札,牛驴走纭纭。„„有财不行商,有丁不入军。家家守村业,头白不出门。”诗中的描述反映了①男耕女织的自然经济②重视农业的观念③家庭手工业的发展促进了商品流通④安土重迁的思想 A.①②③

B.①②④

C.①③④

D.②③④

6.孔子审订的《诗经》中有“溥天之下,莫非王土”的语句。这反映出当时实行的主要土地制度是

A.均田制

B.井田制

C.屯田制

D.授田制

7.导致春秋战国时期井田制瓦解和封建土地所有制形成的根本原因是

A.诸侯国相继承认私田主人对土地的所有权

B.铁器牛耕的使用推动了生产力的发展

C.战国时各国进行变法确定了封建土地所有制

D.封建的剥削方式逐步产生并发展

8.统治者经常采取措施限制土地兼并,其最主要的目的是 A.解决地主阶级和农民阶级的矛盾

B.安抚农民,保证国家税收,稳定统治

C.防止地方割据势力的出现

D.维护国家的统一与安定

9.下列对重农抑商政策的评价,不正确的是

A.把农业视为国计民生的根本加以重视是正确的

B.把农业与工商业对立起来,压制工商业,不符合经济发展规律 C.这一政策对经济发展始终起积极作用

D.其结果必然阻碍商品经济的发展

10.关于中国古代手工业发展特点说法正确的有①技术先进②私营手工业始终占据主导地位③多种经营方式长期并存④家庭手工业是小农经济的组成部分 A.①②④

B.①③④

C.②③④

D.①②③④

11.中国古代每一个历史时期,都会有某种手工制品代表该时期手工业的最高水平,下面各组分类正确的是

A.商周——铁器

唐宋——陶器

明清——瓷器 B.商周——漆器

唐宋——青铜器

明清——瓷器 C.商周——青铜器

唐宋——瓷器

明清——丝织品 D.商周——玉器

唐宋——漆器

明清——玻璃

12.中国古代官营手工业代表生产技艺的最高水平的主要原因是 A.统治者的重视

B.工匠积极性高

C.中央集权的作用

D.市场需求 13.隋唐时期,促进商业发展的原因不包括

A.农业经济的发展

B.手工业的发展

C.大运河的开通

D.纸币的发行 14.唐代长安城设立市坊制度,宋代东京城打破市坊界限,这种变化主要有利于 A.市民的生活

B.文化的交流

C.家对人民的统治

D.商业的发展

15.在我国南海某处打捞起来的古代沉船中,发现了大量白瓷、青花瓷、珐琅彩等瓷器。请推断,这一沉船事件可能发生在下列哪一个时期 A.唐朝

B.宋朝

C.明朝

D.清朝

16.假如你到宋朝的汴京旅游,下列情况不会出现的是

A.可在夜市盘桓到三更半夜

B.饿了可在客舍附近购买食品充饥 C.拜见直接监管市场的市长

D.白天在城郊买精美的景德镇瓷器 17.明朝中后期资本主义萌芽的标志是

A、手工业的水平超过前代

B、商品经济发展,对外贸易扩大

C、手工业作坊增多

D、出现“机户出资,机工出力”的机房 18.卖豆腐起家的太原王氏是明清时期著名的晋商,“以商贾兴,以官宦显”,在晋商做官发财之后,大兴土木。这一现象产生的消极影响是

A.留下了丰富的晋商文化

B.影响了工商业的扩大再生产

C.使手工业缺乏市场

D.不利农业经济的商品化 19.与“农为天下之本,而工贾皆其末也”观点不一致的是 A.“黄金珠玉,饥不可食,寒不可衣„„皆莫如被服” B.“乃令贾人不得衣丝乘车,重租税以困辱之” C.“士儒不察,以工商为末,妄议抑之” D.“舍本逐末,贤者所非”

20.清朝后期“处处皆关,则关关有税”“如有打造五百石以上桅式船只出海者,不论官兵民人,俱发边卫充军”。材料能反映出清朝推行的政策是 A.禁止走私贩运

B.抑商,禁海

C.重农抑商

D.保护森林、渔业资源 二.非选择题

21.中国传统文化中以“吉祥”为主题的词句、对联、图案非常丰富。作为我国历史文化传统中的一种文艺表现形式,它们与人们的生活、习俗以及文化背景有着极为密切的关联,反映了小农经济背景下,人们对美好生活的期盼,体现出中华民族特有的文化内涵。回答:

(1)我国传统中以“吉祥”为主题的图案巧妙地运用动植物、人物、器物等,通过借喻、比拟、双关、谐音、象征等手法,创造出图形与吉祥寓意相结合的艺术表现形式。比如把莲花和金鱼放在一起,寓意为“连年有余”,把麦穗与花瓶结合在一起,寓意为“岁岁平安”等。请根据所提供的信息,任选三幅图分别用四字词组概括每幅图的寓意。

(2)在小农经济背景下,反映 “吉祥”内容的词句、对联非常丰富,试举三例。(比如:瑞雪兆丰年。)

(3)简述我国古代小农经济的基本特点。

(4)如何看待小农经济背景下人们祈求吉祥的现象?

22.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

以海外之有余,补内地之不足,内地无足轻重之物,载之番境皆为珍品。是以沿海居民操作小巧技艺及女工针绣,皆于洋船行销,岁收入番岛银洋货物百十万入我中土„„ ──《中国古代经济史纲》

材料二

南洋未禁之先,闽广家给户足,游手无赖亦为欲富所驱,尽入番岛,鲜有在家饥寒窃劫为非之患。„„即禁之后,百货不通,民生自蹙。居者苦艺能之无用,行者叹至远之无方,故有四五千斤所造之洋船,系维朽蠹于断港荒岸之间。„„但能使沿海居民,富者贫,贫者困,驱工商为游手,驱游手为盗贼耳。──《论南洋事宜》

材料三

夷货非衣食所需,可谓中国不缺耶。绝之则内外隔而构之衅无由生矣,夷虽欲窥伺我也,何可得哉!请回答:(1)根据上述材料概述对外贸易的有益之处。

(2)根据上述材料分析海禁政策的原因及其危害。

第一单元检测题 参考答案

题号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15 16 17 18 19 20 答案 D D C A B B B C B B C C D D D C D D B B 21.(1)图一:松鹤延年或松鹤长春; 图二:喜上眉梢或双喜临门; 图三:四季平安或月月平安; 图四:吉祥如意或如意吉祥。

(2)五谷丰登、家和万事兴、风调雨顺;人勤春来早,家合喜事多。等(3)以家庭为单位、农业与家庭手工业相结合、自给自足、精耕细作。

(4)反映了自古以来劳动人民对美好生活的追求和向往,在生产力水平底下的情况下,它是一种精神寄托。(言之成理即可)22.

(1)有益之处:①互通有无;②增加居民收人;③稳定社会秩序。(2)原因:①自然经济为主;②防止沿海居民与外敌联系,形成海患。

危害:①阻隔中外贸易;造成人民贫苦和社会不安;②沿海港口城市走向衰落;

③影响商品经济发展,阻碍了资本主义萌芽的发展,是导致近代中国贫穷落后的原因之一。

第一单元综合测试卷

本试卷分第Ⅰ卷(选择题)和第Ⅱ卷(非选择题)两部分。

一、选择题(本大题共25小题,每小题2分,共50分。在每小题所列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个选项是符合题目要求的)中国古代历朝历代都重视农业,形成了精耕细作的农业生产。据此回答1~6题。1.“金猪去,玉鼠至,贺岁夜无眠;举金樽,对玉阙,瑞雪似舞翩;家为天,人如仙,快乐走人间;众亲朋,阖家欢,新春福禄全!”这是2008年春节流行的祝福短信,其中的“猪”“鼠”与农历纪年相配,这源自()A.中国古代神话传说 B.中国古代的农业文明 C.中国原始的图腾崇拜 D.中国原始的自然崇拜

2.春秋战国以来,中国传统农业的主要耕作方式是()A.刀耕火种

B.石器锄耕 C.铁犁牛耕 D.小农经济

3.墨子说:“今也,农夫早出暮入,强乎耕稼树艺,多聚菽粟,而不敢怠倦者,何也?曰:彼以为强必富,不强必贫;强必饱,不强必饥,故不敢怠倦。”上述引文反映出在战国时期()A.土地兼并严重,农民生活悲惨困苦 B.奴隶地位低下,阶级矛盾日益激化 C.铁器牛耕推广,奴隶主役使奴隶去开荒 D.生产方式改变,农民生产积极性提高

4.举世瞩目的三峡工程在16年持续不断地建设施工后,2008年底基本建成,这是中国水利建设的又一个重要里程碑。中国古代在水利建设方面也取得了一系列辉煌成就。其中,兴建于2250年以前,至今仍对长江流域的抗旱、防洪发挥着巨大作用的水利工程是()A.都江堰

B.筒车 C.龙首渠 D.白渠

5.(07年山东)白居易诗:“机梭声札札,牛驴走纭纭。„„有财不行商,有丁不入军。家家守村业,头白不出门。”诗中的描述反映了①男耕女织的自然经济②重视农业的观念③家庭手工业的发展促进了商品流通④安土重迁的思想 A.①②③

B.①②④

C.①③④

D.②③④

6.2008年热播的电视剧《闯关东》中提到,“朱开山一家……将山东较为先进的农耕技术传授给了当地人,当地人也与他们结成了生死弟兄。”朱家传过去的农耕技术中使用的工具基本定型的组合,正确的是()A.铁农具——春秋时期 B.耧车——战国时期 C.犁——西汉

D.曲辕犁——唐朝 7.“一夫不耕,或受之饥;一女不织,或受之寒”这句话反映了 A.小农经济的生产方式

B.手工业经济的生产方式 C.古代妇女的地位较高

D.商品经济的发达

8.(2010•镇江)下列现象中能够体现出中国封建自然经济特征的是()A.夜市卖菱藕,春船载绮罗 B.闭门而为生之具以足 C.均有无而通万物

D.纤纤擢素手,札札弄机杼

9.相传,北宋的哥窑在浙江龙泉,以冰裂纹瓷器最为有名。根据所学知识判断,哥窑所产冰裂纹瓷器应属于()A.白瓷系列 B.青瓷系列 C.青花瓷系列 D.珐琅瓷系列

10.汉乐府“孔雀东导致春秋战国时期井田制瓦解和封建土地所有制形成的根本原因是

A.诸侯国相继承认私田主人对土地的所有权

B.铁器牛耕的使用推动了生产力的发展

C.战国时各国进行变法确定了封建土地所有制

D.封建的剥削方式逐步产生并发展

11.统治者经常采取措施限制土地兼并,其最主要的目的是 A.解决地主阶级和农民阶级的矛盾

B.安抚农民,保证国家税收,稳定统治

C.防止地方割据势力的出现

D.维护国家的统一与安定

12、南飞”中焦仲卿妻“十三能织素,鸡鸣入机织,夜夜不得息”。她身上装扮是“妾有绣腰襦,葳蕤自生光”。她床上装饰是“红罗复斗账,四角垂直香囊。箱帘六七寸,绿碧青丝绳”。这些描述主要反映了()A.中国古代男尊女卑思想,女子备受压迫,日夜劳作

B.汉代吏治腐败,焦仲卿一普通小吏,家中竟布置得如此富丽堂皇 C.汉代丝织业生产的普及和发达程度 D.汉代家庭手工业在手工业生产中占据主导地位 【答案】 C 13.元朝手工业中占据主导地位的是()A.家庭手工业

B.家庭作坊 C.私营手工业 D.官营手工业

【解析】 明朝中叶以前,官营手工业占据主导地位。明朝中叶以后,在制瓷、矿冶、纺织等诸多行业中,私营手工业超过官营手工业,占据了主导地位。【答案】 D 城市是社会的中心,古代城市随着经济发展而不断显现出新的面貌。据此回答14~15题。14.(2010•潍坊)中国古代的“城市”是由“城”(城墙及城墙所包围的地区)和“市”(商品交换的场所,城墙内的一个区域)连称而来。中国古代的城修筑得相当雄伟,有深广的护城河,数量相当多,遍及全国,但自都城、省城、府城至县城,城市的建筑规格和面积依次减小。由此能得到的正确信息是()①中国古代城市兼具政治、经济功能 ②筑城是为了维护统治秩序 ③古代政治体系具有森严的等级 ④政府非常重视城市商业贸易 A.①②③ B.②③④ C.①②④ D.①③④ 【答案】 A 15.北宋东京城与唐朝长安城布局最大的不同应是()A.手工业发达 B.商业繁荣 C.出现了“夜市” D.打破了坊市界限 【答案】 D

16.中国古代每一个历史时期,都会有某种手工制品代表该时期手工业的最高水平,下面各组分类正确的是

A.商周——铁器

唐宋——陶器

明清——瓷器 B.商周——漆器

唐宋——青铜器

明清——瓷器 C.商周——青铜器

唐宋——瓷器

明清——丝织品 D.商周——玉器

唐宋——漆器

明清——玻璃

17.央视热播的《乔家大院》,展现了闻名海内外的商业资本家乔致庸的传奇一生,这一时期以晋商为代表的商帮出现的历史条件主要有()①小农经济与市场联系加强 ②小城镇经济空前繁荣 ③政府放弃歧视商人的政策 ④专卖制度被废除 A.①② B.①②③ C.①②④ D.①②③④

18.假如你到宋朝的汴京旅游,下列情况不会出现的是

A.可在夜市盘桓到三更半夜

B.饿了可在客舍附近购买食品充饥 C.拜见直接监管市场的市长

D.白天在城郊买精美的景德镇瓷器

19.从西周“普天之下,莫非王土”到战国商鞅“除井田,民得买卖”,直接反映了()A.分封制的瓦解 B.封建王权的强化 C.土地所有制的变化 D.上层建筑的变化 【答案】 C 20.北宋史学家说:“至唐承平日久,丁口滋众,官无闲田,不复给授,故田制为空文。”上述言论()A.指出均田制被破坏是必然的 B.没有正确指出均田制被破坏的根源 C.全面地说明了均田制被破坏的原因 D.反映了唐朝社会经济的繁荣和发展 【答案】 B 21.我国封建社会存在着国有土地、地主土地和自耕农土地三种土地所有制形式。以下表述不正确的是()①地主阶级土地所有制在封建社会一直阻碍着生产力的发展 ②农民土地所有制是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长期存在的基础之一 ③封建土地所有制是重农抑商思想的经济基础 ④随着封建社会的结束,上述土地所有制形式在中国立即消失 A.①②

B.②③

C.①④

D.③④

【解析】 地主阶级土地所有制在封建社会初期适应了生产力发展的需要,有助于推动封建经济的发展;封建社会结束后,上述土地所有制形式没有在中国立即消失,一直存在到新中国成立后。【答案】 C 22.(2010•北京西城抽样测试)《商君书》记载:“末事不禁,则技巧之人利,而游食者众之谓也。故农之用力最苦,而赢利少,不如商贾、技巧之人。苟能令商贾、技巧之人无繁(无繁:不那么多),则欲国之无富,不可得也。”根据材料判断,作者认为()①应保护小农经济 ②要重视工商业 ③要关注社会公平④应倡导“重义轻利” A.①② B.①③ C.①④ D.②③

【解析】 从“农之用力最苦,而赢利少,不如商贾、技巧之人”可以看出,农与工商之间的收入不平等;从“苟能令商贾、技巧之人无繁(无繁:不那么多),则欲国之无富,不可得也”一语可以看出,作者主张减少工商业从业人员,注重保护农业经济,实现社会公平。【答案】 B 23.据史料记载,明神宗派出大批税监到各地横征暴敛,几乎是“无物不税,无处不税,无人不税”,造成“商贾断绝,城邑罢市”;清朝“关税有过路之税,镇集有落脚之税”,正税之外,还有各种名目的苛捐杂税。上述情况在当时最主要的消极影响是()A.影响了中外贸易的发展 B.制约了农产品商品化 C.助长了土地兼并现象 D.阻碍了资本主义萌芽的成长

【解析】 从题目所给的四个选项来看,C项明显不对,因为材料只是谈税收问题,并未涉及土地兼并;由于材料所说的是国内贸易,因此A项也可排除;B、D两项比较,显然D项更符合题意。【答案】 D 24.据资料统计:在明后期至清前期200余年间,世界白银产量的一半流入中国,拥有一流城市和最为密集、完善的市场网络的中国,成为当时世界经济和贸易的中心区域。然而它却没有形成强大的扫荡旧经济基础的革命性变化。其中内在的和人为的原因在于()A.“重农抑商”和“闭关海禁”政策的压制 B.大河流域的农耕文明不适于工商业发展 C.由于鸦片大量流入导致白银大量外流 D.英国工业革命后对中国进行商品输出 【答案】 A 25.(2010•潍坊质检)1656年,清廷“严禁商民船只私自出海”,并“不许片帆入口”,同时颁布了“迁海令”,在沿海制造无人区。该政策的最大影响是()A.打击了中国航海业 B.丧失了外贸主动权 C.影响了商民的收入 D.脱离了世界发展大势

【解析】 题干反映的是“海禁”“闭关锁国”政策,最重大的影响是使中国日渐脱离世界的发展大势。【答案】 D 26.明朝中后期资本主义萌芽的标志是

A、手工业的水平超过前代

B、商品经济发展,对外贸易扩大

C、手工业作坊增多

D、出现“机户出资,机工出力”的机房 27.卖豆腐起家的太原王氏是明清时期著名的晋商,“以商贾兴,以官宦显”,在晋商做官发财之后,大兴土木。这一现象产生的消极影响是

A.留下了丰富的晋商文化

B.影响了工商业的扩大再生产

C.使手工业缺乏市场

D.不利农业经济的商品化 28.与“农为天下之本,而工贾皆其末也”观点不一致的是 A.“黄金珠玉,饥不可食,寒不可衣„„皆莫如被服” B.“乃令贾人不得衣丝乘车,重租税以困辱之” C.“士儒不察,以工商为末,妄议抑之” D.“舍本逐末,贤者所非”

29.清朝后期“处处皆关,则关关有税”“如有打造五百石以上桅式船只出海者,不论官兵民人,俱发边卫充军”。材料能反映出清朝推行的政策是 A.禁止走私贩运

B.抑商,禁海

C.重农抑商

D.保护森林、渔业资源 30、关于中国古代手工业发展特点说法正确的有①技术先进②私营手工业始终占据主导地位③多种经营方式长期并存④家庭手工业是小农经济的组成部分 A.①②④

B.①③④

C.②③④

D.①②③④

二、非选择题(本大题共3小题,第26题18分,第27题16分,第28题16分,共50分)26.铁犁牛耕是我国精耕细作农业形成的基础,根据所学知识,回答以下问题:(1)铁犁牛耕开始使用和逐渐推广是在何时?(2分)(2)汉代铁犁牛耕的耕作方式有何发展?(8分)(3)隋唐时期,铁犁牛耕在哪些方面得到了完善?(8分)【答案】(1)春秋战国。(2分)(2)推广耦犁,出现了犁壁,将耦犁推广到了珠江流域。(8分)(3)出现曲辕犁,安装犁评,可以调节犁耕的深浅,简便而轻巧。(8分)27.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宫城,东西四里……皇城,东西五里一百一十五步……坊市,总一百一十区……以朱雀街为界,街东五十四坊及东市……街西五十四坊及西市……”

材料二:“……高头街北去,从纱行至东华门街、晨晖门、宝箓宫,直至旧酸枣门,最是铺席耍闹。……东去乃潘楼街,街南曰„鹰店‟,只下贩鹰鹘客,余皆真珠匹帛香药铺席。南通一巷,谓之„界身‟,并是金丝银帛交易之所……街南桑家瓦子,近北则中瓦,次里瓦。……内中瓦子、莲花棚、牡丹棚……象棚最大,可容数千人。” ——《东京梦华录》 请回答:

(1)材料一描绘的是哪座城市?“市”和“坊”有何区别?(8分)(2)材料二描绘的是哪座城市?同材料一相比有何新发展?(8分)【答案】(1)唐朝长安。“市”为繁华的商业区,“坊”为居民区。(8分)(2)北宋东京。打破市和坊的界限,商业活动不再限制在特定区域;出现了“瓦肆”。(8分)28.(2010•江苏南京二模)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宪宗以钱少,复禁用铜器。时商贾至京师,委钱诸道进奏院(各 道设在京城的办事机构)及诸军、诸使富家,以轻装趋四方,合券乃取之,号“飞钱”。——《新唐书卷54•食货志》

材料二:会子、交子之法,盖有取于唐之飞钱。真宗时,张咏镇蜀,患蜀人铁钱重,不便贸易,设质剂(古时贸易用的契券)之法,一交一缗(贯),以三年为一界而换之,六十五年为二十二界,谓之交子,富民十六户主之。后富民赀(资)稍衰,不能偿所负,争讼不息。转运使薛田、张若谷请置益州交子务,以榷其出入,私造者禁之…… ——[元]脱脱等《宋史•食货志下三•会子》

材料三:票庄经营,为山西极有系统的商业,创始于前清中叶。当乾隆、嘉庆间,有雷君履泰者,平遥县人,领本县达蒲村李姓之资本,在天津开设日升昌颜料铺。所贩颜料中,有铜绿一种,出四川省,因自行重庆府制造铜绿,运至天津,以备销售,亦甚获利。日升昌颜料铺之名,遂喧传四川、天津各处,尚屯所谓票庄也。尔时各省买卖货物,往来皆系现银。运输之际,少数由商人自行携带,多数则由镖号护送,故保镖事业,厥时甚盛,精拳术者,亦大有用。盖沿途不靖,各商转运现银,时被劫夺,虽有保镖武士,一遇多人,则寡不敌众,运输于是不灵。夫银钱之收交,关乎商家之信用,乃萑符多盗,埂塞路道,银钱之收交爽期,商业之信用将堕,故为各商所深忧。而才智明敏之雷履泰,出乎其间,乃发明斯业,为金融业开一新纪元焉。雷君时为日升昌号执事,慨运款之不便,悯多商之束手,遂创兴汇兑一法。凡往来银钱,无论大宗小款,皆揽收该铺,代为收交。此响彼应,无需应现,抵烦一信之通,出纳不爽毫厘。

——严懊修《晋商盛衰记》 请回答:

(1)根据材料一指出唐朝飞钱的功能。它的出现对商业的发展有何作用?(5分)(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北宋交子出现的原因,并指出交子与飞钱相比有何新功能?(4分)(3)根据材料三归纳票号的功能,并指出票号的出现有何作用?(5分)(4)综合上述材料,概括指出从唐朝到明清我国商品经济发展出现什么新趋势?(2分)【解析】 第(1)问功能根据材料“以轻装趋四方,合券乃取之”获得答案,作用根据材料回答。第(2)问交子出现的原因从材料中归纳,同时要注意交子属于纸币,其出现是商品经济发展的结果。由此可知其功能是促进货币流通。第(3)问根据材料概括。第(4)问注意飞钱、交子、票号都与金融有关,由此可知商品经济发展出现的新趋势。

【答案】(1)功能:汇兑。作用:使各地之间的商业往来更加方便、快捷;有利于商业的繁荣。(5分)(2)原因:商品经济发展;铁钱不便于流通;借鉴了飞钱的功能。功能:货币流通。(4分)(3)功能:存放款;汇兑。作用:省路费;免转运;防劫失。(5分)(4)趋势:早期金融业的出现与发展。(2分)

第四篇:历史课上的爱国主义教育——听《祖国统一大业》有感

历史课上的爱国主义教育——听《祖国统一大业》有感

长期以来,由于受应试教育的影响,我的教学特别是面向高考的教学,大多限于让学生接受具体知识,理解概念,掌握解题方法和步骤,以期考试得好分数,往往忽视了对学生人格的养成和塑造。

爱国主义是我们中华民族的优良传统,是推动祖国历史前进的巨大动力。它对一个人的成长,对国家的发展都有着重要意义。观看过宣城中学伍学文老师的课后,对其中时时渗透的朴实的爱国主义情感教育感触颇多,值得学习。

《祖国统一大业》一课讲述的是“一国两制”方针的提出和实践,香港、澳门回归祖国,海峡两岸的交流和阻碍两岸统一的因素。这些知识,既属于重大的历史事件,又属于关乎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重大现实问题,涉及到许多时政热点;是对学生进行爱国主义教育,激发其自觉维护祖国统一,反对分裂行径的绝好素材。

伍学文老师在师生学习到香港回归时,问学生:你们记得1997年7月1日回归的盛大场面吗?学生齐应:不记得。……老师:那么,让我们今天来重温这经典的时刻吧!师生对话后,老师视频展示香港回归典礼,并在视频上出现中华人民共和国国旗升起时师生起立齐唱国歌。在这里,伍老师利用多媒体技术创设情境延伸了课堂,把学生带到香港回归的那段历史,利用当时的气氛与环境,引导学生齐唱国歌,激发学生的自豪感,从而进行爱国主义教育。创设情境,利用情境进行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教育,是历史教学中进行爱国主义的很好的手法。

除此之外,在讲到台湾问题的时候,伍学文老师利用国民党元老于右任的诗《望大陆》的诗师生齐读,课堂学习气氛浓厚,在潜移默化中得到爱国主义的情感熏陶,取得良好的教学效果,表达了两岸人民强烈盼望海峡两岸早日统一的心愿。

在课堂结束时,伍老师利用 “学史明志:无为一中学子理应成为时代的楷模”,把历史与现实相联系,引发学生的思考,扩大教学空间,让学生在课外来思考问题,并且渗透着爱国、爱家乡之情,从而增强了学生的历史使命感与社会责任感。

观看了这样一堂优秀的高中历史课,感触颇深,作为一名历史教师,不但要向学生传播作为人类文明成果的历史知识,更要对学生进行爱国主义的教育,培养学生良好的道德品质,这是我们历史教师肩负的崇高职责。

第五篇:高一学情分析

学情分析报告

经过与其他语文老师的沟通交流,对上一学期语文期末考试情况,以及开学一个月来对学生的观察了解,认为四年级一班语文教学目前的现状是:

一、据了解本班学生学习习惯不好,表现最为明显的是字体书写普遍不规范还不工整,上课小动作多。其次是没有学习语文的兴趣。因此导致语文基础知识不扎实,尤其害怕习作,还没有养成自觉写日记的习惯。特别是作业的完成情况非常不理想,一些不自觉的学生养成了不写作业的现象,尤其是家庭作业。

二、学困生占班级比例过大,两极分化现象严重。尤其是阅读和习作能力普遍较低,存在着班级间发展不平衡,班级内发展不平衡的突出现象。

三、学生的阅读量严重不足,阅读感悟能力较差,学生搜集和存贮的好词、佳句、文段较少,能灵活运用所积累材料的学生寥寥无几。

四、班级凝聚力较差,缺乏学习积极性。受社会、家庭环境等的影响,部分学生有不良的学习习惯(拖欠作业、不专心听讲、不记笔记、作业抄袭、作业不规范、不懂得学习方法等)和学习上进心不够好,组织纪律差、心理素质(承受挫折)较差。针对上述现状,我将在本学期采取下列措施:

一、抓班风建设,为学生创设生动活泼、积极健康的学 hao123精彩资讯,每日最新最热随时头条新闻 娱乐八卦 精彩视频习环境。重视学生良好学习习惯的培养,检查督促与表扬鼓励相结合。

二、要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充分运用电教设备,激发学生学习语文的兴趣。积极开展各项语文教学实践活动,让学生多一些体验教育。

三、重视对学生读书的指导,通过早读课、自习课,利用学校图书室对学生进行读书指导,有计划地布置学生的读书任务。重视词、句、段的训练,重视朗读的训练和指导,加强课外阅读的指导,拓宽学生的视野,丰富学生的知识。

四、要十分重视阅读与习作的有机结合,正确处理“读”与“写”的关系,做到多写多练,打好学生习作起步阶段的基础。

五、花大力气,多牺牲些自己的休息时间做好培优补差工作,大力提高中等生。

六、重视与家庭沟通联系,得到家长的支持与配合。

下载高一历史第22课祖国统一大业学情检测题word格式文档
下载高一历史第22课祖国统一大业学情检测题.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

    2015届高二历史学业水平测试学情检测

    高二历史学业水平测试学情检测 一、单项选择题:在每题列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是最符合题目要求的(本部分共40题,每题 1.5分,共60分)。 1.在评论秦朝灭亡时,美国历史学家费正清说......

    “四大名著”学情检测答案

    学情检测答案 (评分标准:总分100分,其中卷面5分;90分以上是A,80-89分是B,70-79分是C,70分以下是D) 一、连线。(12分) 1.请将下列名著与对应的作者、故事用直线连起来。(8分)2.请将下列......

    高一学生学情分析

    高二学生学情分析数学组:朱跟社高二学生学情分析一、问题分析1.学生的目标高远,但动力不足。大部分学生有考上重点高校的愿望,但是学习动力和自信却严重不足。这一反差很大的现......

    七下历史期末检测题(★)

    七年级历史下册期末练习题一、选择题1、隋朝末年,家住余杭的商人,想通过最便捷的方式去洛阳,应选择的最佳出行方式是A、乘马车 B、坐牛车 C、乘船 D、坐人力轿子2、“忆昔开元......

    2014高一学生学情分析

    学情分析 一、问题分析 1.学生的目标高远,但动力不足。大部分学生有考上重点高校的愿望,但是学习动力和自信却严重不足。这一反差很大的现象值得我们认真思考和研究:学习动力和......

    八年级历史上册学情分析

    八年级历史上册学情分析 一、学情分析: 10月份所教的是八年级上学期的内容第二单元,学生经过一年多的历史学科的学习,具备了一定的历史基础知识和综合分析能力。为教师在教学上......

    高一政治生活第一单元检测题

    高一政治生活第一单元检测题(本卷共分一二两卷,分值100分,时间90分钟)第一卷一、选择题(每小题2分,共50分)1.《人民日报海外版》指出,一贯以“人权卫士”自居的人权观察“大赦国际”......

    2014年高一语文期末检测题

    2014年春季学期高一下册语文期末检测题 (本试卷共18小题,满分150分,考试时间为150分钟) 注意事项: 1、答题前,考生务必将自己的姓名、班别、考号等填写在答题卡的密封线左边的空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