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反洗钱季度分析报告
根据穗商银发字[2005]27号文件,关于《中国人民银行关于金融机构严格执行反洗钱规定、防范洗钱风险》的通知,我行经常向全体体员工灌输反洗钱思想精神,力求使每位员工都能够深刻地领会反洗钱的精神和意义,牢固树立反洗钱法律责任和依法合规经营的思想,因此我们制定“一法四令”来规范和加强对大额和可疑支付交易的监测、客户身份识别情况等以构建更加完善的金融机构管体系,从而更好地发挥人民银行的监管职能,维护金融机构的合法、稳健运作。
一、大额交易报告和可以交易报告
我行在总结和分析反洗钱工作存在问题的基础上,加强了对可疑资金交易重要线索的搜集、监测、分析,对资金交易的频率和流向异常的账户,及时上报可疑交易报告和大额交易报告,并完善分析和报告要素,向上级行提供有力的识别资料。2010年01月至2010年03月期间,我行反洗钱录入上报系统录入笔数共184笔,交易金额6516万元;存款业务84笔,金额2473万元;取款业务100笔,金额4039万元;其中对公存款3笔,金额185万元;对公取款22笔,金额1545万元;个人存款81笔,金额2288万元;个人取款78笔,金额2494万元。对比上季度数字分析情况
三、客户尽职调查情况。根据要求,我社对2004年3月1日至2005年3月31间开立的帐户进行检查,检查个人帐户55户、单位帐户110户,检查提供金融服务交易笔数365笔,其中存款业务135笔,结算业务220笔,其他业务10笔。一是各网点基本能够建立客户身份登记制度,按照“了解客户”制度原则,在客户办理开户时,严格审查客户提供的材料、证明文件和资料的真实性、完整性和有效性;二是能根据审慎性原则认真开展了解客户活动,对重要客户的经营范围、经营规模、经营特点及资金流向进行分析,对其账户的现金交易以及账户交易及时进行监控。三是能够按规定期限保存客户账户资料和交易记录,建立存款人信息数据档案,保存银行结算账户存款人的信息资料等,客户尽职调查制度得到落实,暂未发现有匿名、假名、证件不符合要求、数留存资料不完整的帐户。
四、大额和可疑交易报告情况。2004年3月1日至2005年3月31间,我社大额交易笔数9489笔,大额交易金额995198万元:存款业务5137笔,金额712108万元,其中存款2987笔,金额593496
万元,取款2150笔,金额118612万元;结算业务4352笔,金额283090万元,其中汇票56笔,金额14586万元,支票4296笔,金额268504万元。
我社基本能按照“一个《规定》、两个《办法》”的要求,加强对大额现金、转帐支付交易的监测,落实大额和可疑交易报告制度。一是建立台帐制度和异常交易报告制度,制定《大额汇兑登记簿》、《对公大额收付登记簿》,加强对大额汇兑收付交易、大额现金收付交易、大额转帐收付交易进行详细登记、分析,防止不法分子利用信用社进行洗钱活动。二是按规定每月报送大额交易、可疑交易报告的相关资料及报表。三是狠抓落实大额现金支付审批制度,对出入我社的大额汇兑、现金、转帐交易实行有效的监测,凡支付金额超出审批权限以上的交易,不论是否存在异常,都能够主动上报。
二、客户身份识别情况
(一)在单位开立结算账户时,严格把关,认真审查六证(营业执照、法人身份证、企业代码证、国税、地税、开户许可证)及经办人身份证的真实性、完整性、合法性,并详细询问了解客户有关情况,根据其经营范围开立相对应的科目账户;在为单位客户办理存款、结算等业务,均按中国人民银行有关规定要求其提供有效证明文件和资料,进行核对并登记。
(二)对于开立个人账户,严格按实名制的有关规定审查开户资料,要求客户出示本人(或连同代办人)的有效身份证件进行核对,并登记其身份证件的姓名和号码进行开户操作,对于未能依法提供相关证明材料的个人账户一概不予办理开户手续。
(三)对现有的账户进行全面清理,按《人民币大额和可凝支付交易报告管理办法》规定建立存款人信息资料库,对不符合要求的存款账户(如营业执照过期或被注销的),已通知客户尽快提供新的营业执照或办理销户手续。
(四)提取现金方面,严格执行逐级审批的制度,对明显套现的账户不给予现金支付。我支行坚持每天对每笔超过
5万元(含)的现金收付业务进行查询和实时监控,并要求个人或单位需提前一天预约提现金额;单位结算账户100万元以上的单笔转账交易和个人结算账户20万元以上的大额支付交易和单位结算账户发生与个人结算账户之间(含他代本)单笔20万元以上的大额转账交易都设立了手工登记本.(五)严格监管和控制公款私存现象。我支行成立专项小组专门对有意要套现或公款私存的帐户实施严格监控,狠抓狠管杜绝类似这样的帐户发生,以确保我行结算帐户帐户都能合规性地运 各单位结算账户和个人结算账户的大额现金收支和大额转账收付等现象,经过我支行员工的深入了解和观察,都是属于正常结算业务范围,没有违反反洗钱相关规定。
按照客户等级风险划分分析
公司客户反洗钱风险等级划分标准是根据公司的业务性质,按照客户的特点或者账户的属性,并考虑地域、业务、行业、客户要素等因素制定的标准。
高风险等级客户划分标准
(一)被列入国家有关部门发布的与洗钱及恐怖活动相关的黑名单的;
(二)中国人民银行要求期货公司协助调查或予以关注的;
(三)在日常交易监控中被报送可疑交易的;
(四)媒体披露存在洗钱行为或与其关联的个人或机构存在洗钱行为的;
(五)其他有理由怀疑其交易行为与洗钱或其他犯罪行为有关,需要列入高风险等级的。
(六)其他公司认为存在高风险的客户。
第七条中风险等级客户划分标准
(一)客户在开立账户时,所提供资料不规范、资料不健全,未按要求及时改正的。
(二)在交易过程中多次出现达到风险预警,未及时按照通知要求追加保证金,导致强行平仓的,而后未采取相关措施。
(三)先前获得的客户身份资料的真实性、准确性、有效性、完整性存在疑点的。
(四)客户交易出现异常行为的。
(五)其他公司认定为中风险等级的客户。
第八条低风险等级客户划分标准
(一)客户在开立账户时,所提供资料规范、健全、准确、有效。
(二)交易过程正常。
(三)能够及时追加保证金
(四)当先前资料出现变更时,能及时报备改正、存档。高中低风险客户各多少等 以数字表明
在本季,我行没有资金收付频率及金额与企业经营规模明显不符的账户;没有资金收付流向与企业经营范围明显不符的账户;没有企业日常收付与企业经营特点明显不符的账户;没有出现存取现金的数额、频率及用途与其正常现金收付明显不符的现象等可疑支付交易。
今后我行将继续把反洗钱工作作为一项长期的重要工作来抓,严格执行大额和可疑交易报告制度,加大反洗钱培
训的力度,确保全员树立应有的反洗钱意识,掌握必要的反洗钱技能,增强反洗钱工作的紧迫感、主动性;严格履行反洗钱义务,切实预防洗钱风险。
第二篇:反洗钱分析报告
2011年中期反洗钱工作风险分析
根据部门工作安排,总结反洗钱岗位2011年上半年工作实际,对反洗钱工作中存在的、或潜在的风险进行浅析,具体内容如下:
一、制度建设与组织建设情况
(一)制度建设方面
自2006年以来,反洗“钱一法四规”先后发布,根据中国人民银行的监管规定,公司对各分支机构提出了关于健全反洗钱内部规章的要求,但一些单位对反洗钱工作仍不够重视,存在未建立健全制度或者简单照搬照国家法规和公司制度的情况,没有操作性,报备不及时;同时存在职责不落实、工作流于非形式的情况,没有真正理解反洗钱工作的重要性和危害性。
(二)组织建设方面
随着公司的发展与壮大,每年都会有部分分支机构负责人调整、轮换,按照反洗钱法规要求,应负责人调整后应及时向所在地人民银行报备反洗负责人、领导小组、部门职责变更情况,经了解,仍有部分分支机构存在不及时调整领导小组成员、部门职责、报备不及时等情况。
二、反洗钱制度执行情况
(一)身份识别与客户身份资料及交易资料保存
个别营业部在客户身份识别工作上,工作简单机械,依赖于系统对身份证件的验证,对其他信息的要求存在不实情况,复核流于形式,缺少分析的过程。
案例:2011年调取某营业部客户档案,发现客户身份信息健全、身份证无不确定情形,客户职业为“事业单位工作”,工资是月1万元以上,分析客户所在地收入分配水平,存在收入与职业不相匹配的疑点,但柜员在复核时没有进行分析、提出质疑,工作存在不认真、不负责。
(二)大额交易与可疑交易报告方面
各单位对大额交易和可疑交易报告完全依赖于公司反洗钱监测系统的监测,对于系统外、工作中的一些潜在风险不够重视。
案例分析:2010年某营业部某客户开户后频繁大量转入大额资金,资金交易明显符合反洗钱报告特征,调取该客户交易数据,发现多次当日大额转入当日转出情形,该营业部在执行大额报备规定的过程中,了解客户存在该类情况,但并未对该客户进行高风险关注,缺少基本的反洗钱意识和警惕性。
三、培训与宣传
按照人民银行和公司的要求,各分支机构于年初应制定反洗钱宣传和培训计划,并按公司下发通知开展宣传与培训工作,公司2011年5月下发通知要求,自5月17日至6月
10日为反洗钱宣传期,宣传结束后各单位应天6月10日上报宝剑、培训工作总结,但截止6月末仍有个别单位未上报总结材料。
四、通过2011年上半年的工作总结,发现各单位在反洗钱方面仍存在不足,对潜在风险够重视,对工作执行过于机械,没有工作主动性和积极性,希望各单位加大反洗钱工作力度,提高对反洗钱的重视,将反洗钱工作落实到实处。
第三篇:2011年1季度反洗钱调研报告
关于对保险公司现阶段反洗钱工作的认识和思考
根据《反洗钱法》的相关规定,作为同属于金融机构的保险公司应当依照规定,在反洗钱工作中承担和履行相应的职责和义务。建立健全反洗钱内部控制制度公司,负责人应当对反洗钱内部控制制度有效实施负责。设立反洗钱专门机构或者指定内设机构负责反洗钱工作。同样具有相同的应尽义务。
在反洗钱工作实务操作中,大部分保险公司的反洗钱工作牵头部门为合规部,为落实各项反洗钱法律法规要求,结合实际明晰定义,负责根据本机构具体情况建立内部客户身份识别制度、客户身份资料和交易记录保存制度、执行大额交易和可疑交易报告制度。同时,根据法律法规要求细化规则,将反洗钱制度融入到公司承保、变更、理赔等日常营运规则中,以便一线操作人员对风险控制点有更为清晰地把握。作为保险公司其中控制风险的重要部门之一的业管部,在反洗钱监控方面,也是在遵循法制法规和管理办法等指引下,在公司完善的反洗钱监控制度中不遗余力地执行着各项反洗钱监控措施。业管部在反洗钱工作方面的基本职责是:确保业管程序包含反洗钱要求,通过在实际工作中贯彻这些程序要求来确保保险营销员和其他渠道销售人员取得客户身份的相关信息,检查获得的客户信息的一致性,并要求客户提供足够的信息以确认其身份。向反洗钱负责部门报告大额和可疑交易。
目前,大部分保险公司所配合反洗钱监控工作主要体现在:
对公司反洗钱政策的执行
针对《反洗钱法》等有关法律法规的出台,公司反洗钱牵头部门负责及时作出反应,拟定完整的公司层面的反洗钱政策,并随着中国人民银行的最新指引、细则和办法的出台,不断及时更新和完善。该政策对公司在客户身份识别、反洗钱报告机制、信息记录保存、为公司员工和保险营销员提供反洗钱培训,并积极开展反洗钱宣传工作等方面作出明确规定指引,对公司实际操作层面落实反洗钱工作提供有效措施。同时,反洗钱牵头部门负责督促监督各项措施的落实情况。
对客户身份识别制度的控制
客户身份识别,也称“了解你的客户”或者“客户尽职调查”,是指金融机构在与客户建立业务关系或者为客户提供金融服务时,针对具有不同洗钱或者恐怖融资风险特征的客户,采取相应措施,确认客户的真实身份,了解和关注客户的职业情况或经营背景、交易目的、交易性质以及资金来源、资金用途、实际受益人等。
保险公司业管部作为客户审核的重要关口之一,在各类新单业管过程中严格按照反洗钱主管部门的要求,对符合标准的客户作出身份识别制度的控制。根据中国人民银行反洗钱局发布的函件,对《金融机构客户身份识别和客户身份资料及交易记录保存管理办法》第十二条所规定的“保险费”定义——“保险费金额依照客户按照保险合同应缴纳的所有保费来计算,既包括客户已缴纳的保费,又包括客户应缴纳但实际尚未缴纳的保费”。公司在审核投保客户身份时应满足如下要求:
1.对需要提供客户身份证复印件的标准明确分类:
①若为自动转账方式支付保险费,则单个被保险人单张保险单保险费累计之和大于等于人民币20万元,需要提供客户身份证复印件;
②若为现金方式支付保险费,则单个被保险人单张保险单保险费累计之和大于等于人民币2万元,需要提供客户身份证复印件;
A.首期以现金方式支付保险费,且没有递交续期保费自动转账授权声明,则单个被保险人单张保险单保险费累计之和大于等于人民币2万元,需要提供客户身份证复印件;
B.首期以现金方式支付保险费,但同时递交续期保费自动转账授权声明,则按照自动转账支付保险费处理,单个被保险人单张保险单保险费累计之和大于等于人民币20万元,需要提供客户身份证复印件;
③若选择终身交费产品,在投保时均要提供客户身份证明复印件。
2.对客户身份证复印件范围作出了明确规定,包括:投保人身份证复印件、被保险人身份证复印件、法定继承人(父母、子女、配偶)外的指定受益人的身份证复印件(当未成年人没有相关的身份证明文件时,必须提供其父母的身份证明文件作为相关证明)。
3.妥善保存客户身份资料和交易记录,确保客户身份资料和交易信息的安全、准确、完整,为客户保密。
配合反洗钱对各类表单进行及时的更新
保险公司首先从保险营销员展业的材料入手,各营运部门不断完善和更新各类表单以配合反洗钱的监控工作。包括各类投保单、保险销售人员报告书、各类问卷等。通过第一线的保险营销员获取客户投保目的、投保动机和保险费来源等相关信息。
加强财务业管配合反洗钱监控
财务业管是人身保险对风险筛选的重要措施之一,为了配合反洗钱监控,财务业管从过去单纯的保额财务业管,发展到了保额、保险费支付能力和保险费来源三者财务业管的统一,并将有关做法大力向保险营销员进行宣导和教育。改变了以往寿险公司承保过程中,仅针对客户身体健康状况进行审核的观念。
按要求提供反洗钱大额交易与可疑交易报告
各营运部门作为反洗钱一线部门发现可疑交易线索,及时向反洗钱主管部门提交可疑交易,经过更为深入地调查分析后,认为确实可疑的案件报送人民银行数据监测中心。有合理理由认为该交易或客户与洗钱、恐怖主义活动及其他违法犯罪活动有关的案件,同时作为重大可疑报送当地人民银行分支机构,配合人民银行进行反洗钱行政调查工作。
对高风险客户的客户身份识别
按照客户的特点,保险公司承保过程中考虑地域、业务、行业、客户是否为外国政要等因素,进行客户风险等级划分,并针对高风险客户采取加强的客户身份识别措施,对高风险客户进行重点关注和监控。
反洗钱培训和教育
保险公司根据反洗钱工作的要求,应逐步建立与健全反洗钱培训工作制度,制定和落实反洗钱培训计划,使员工了解和熟悉反洗钱法律法规、内部规定以及工作流程,明晰相关责任,全面提高员工反洗钱工作意识,增强反洗钱工作能力。公司的内外勤工作人员均参加反洗钱培训。
通过上述各个层次、各个环节对反洗钱的防范、控制与教育,达成预期的防范目标,做好风险管理工作,对符合反洗钱法规标准定义的大额及可疑交易及时上报处理,履行反洗钱的义务。
我国的反洗钱工作随着社会经济发展和全球经济一体化的不断推进,仍然会不断涌现各种不同类型的洗钱手段,反洗钱的制度与体系和控制手段也必然随之不断更新与完善。
保险公司的风险控制部门则更加期待能拥有一套完整的控制系统,得到监管机关的更多支持,并将监控系统纳入综合治理洗钱的法律网络,形成防范和打击洗钱犯罪的安全网,预防各类洗钱活动,维护金融秩序和遏制洗钱犯罪。
第四篇:反洗钱工作季度总结
反洗钱工作季度总结
反洗钱工作是金融从业者的神圣使命,也是金融业的良心。做好反洗钱工作,一直以来都是我支行工作的重点,也是我们在日常工作中恪守的准则。
8月,我们迎来了人民银行的反洗钱检查。两天的检查中,我们不断的与前来检查的领导沟通交流,发现了我们工作中的不足,更学习到了很多反洗钱工作中的方式方法。在发现我们的缺点的同时,也获得了长足的进步。针对本季度的反洗钱工作,现总结如下:
一、完善组织领导体系,建立合理反洗钱岗位。一直以来,我行都根据总行要求,建立了以行长为主要负责人,以全行员工为成员的反洗钱工作小组。此外,由于最近一段时间内我行员工岗位调动较频繁,执行反洗钱工作报送的人员也出现了几次变化。在反洗钱电子信息报送的工作中,编辑岗的成员经历了多次变化。但在每次岗位变更之时,我们对相关人选都进行了反复的培训和考核,做到反洗钱工作岗位设置合理,行之有效。
二、注重培训学习,提高反洗钱工作认识。
我支行将反洗钱“一法四令”等法律法规作为反洗钱业
务培训的一项重要内容,并纳入全员业务培训计划中,由反洗钱工作领导小组开展集中培训等形式的反洗钱业务培训,每月一训一考,力图使每位员工都能够掌握反洗钱知识,领会反洗钱的精神意义和宗旨。
三、搭建有风险等级划分平台,建立人工分析识别机制。客户风险等级划分是金融机构履行客户身份识别义务的重要内容,它对有效防范洗钱和恐怖融资风险具有非常重要的作用。随着我行新反洗钱系统的上线,反洗钱系统进行升级和完善,不仅增加了风险等级划分模块,而且建立了客户历史账户信息等相关信息的查询模块,使得客户风险等级划分工作更加有据可依,更加高效完善。本季度,我支行集中对存量客户进行了识别工作。划分出了高风险、叫高风险、中风险、较低风险、低风险五个客户风险等级。虽然这项工作尚未全部完成,但是在集体努力的环境下,相信可以很快完成后续的工作。同时,由于新的反洗钱系统建立了可疑交易主动分析识别报送机制,加强人工判别,对人工判定为可疑交易但系统未能识别的,使用反洗钱系统进行新增上报,这不仅提高了反洗钱可疑交易上报的准确率,更为做好反洗钱系统建设打下坚实的基础。
今后我们将继续把反洗钱工作作为一项长期的重要工作来抓,严格执行大额和可疑交易报告制度,加大反洗钱培训的力度增强反洗钱工作的紧迫感、主动性。相信,在经历了人民银行反洗钱检查的洗礼后,我行的反洗钱工作可以做得更专业、更准确。严格履行反洗钱义务,切实打击洗钱活动。
第五篇:季度绩效管理分析报告
郑州思念食品有限公司—人力资源部
绩效管理分析报告
一、目的:
对近阶段的绩效管理工作进行总结,并对出现的问题进行分析并提出一些解决的办法和建议;
二、报告的期间:
2009年4月1日——2009年6月31日
三、报告的内容:
公司全员绩效考核管理推行时间已经超过10个月,那么,在10个多月的绩效实施过程中,绩效管理的过程也是反复调整,不断的改进。首先,让我们回顾一下在整个绩效管理实施过程中一些主要的动作或事件:
2008年10月份公司全员绩效管理启动,通过人力资源部和其余公司各部门的共同努力,绩效工作顺利开展,为绩效管理的后期推动打下良好的基础; 2008年12月底,公司第一届中高层述职报告会召开。从开始的主要侧重周边绩效
评分的会议到现在会议以工作述职为主,附带周边绩效的评分工作,反映了我们
绩效实施过程中步步改进;
2009年3月初,根据绩效实施过程中反馈的意见和综合各方面的建议,对绩效方案进行了第一次简化调整,出具详细的简化方案并予以宣导实施; 2009年4-5月,公司战略调整成立五大责任中心,在管理中心主导、人力资源部
配合下,在现有绩效体系的基础上,针对五大责任中心,制定了成本控制为导向的绩效考核方案,为绩效管理的推进更加明确了方向。
同期,公司营销中心的人资管理纳入到总部人力资源部,同时营销中心绩效管理
也同期开始启动;
2009年6中旬,针对公司的《员工绩效管理规定》进行第二版的修订并予以公布。通过以上简单回顾,可以看出整个绩效管理实施的过程一直是在紧密结合公司的发展变化进行不断的调整、改进,其目的就是务求绩效管理与公司的发展要求保持一致,在公司的管理中起到应有的推动作用。
实际上,我们也是确实感受到这种绩效管理推动带来的变化:从开始广大员工对体系的迷茫、不理解,到现在的大家能独立的根据部门目标制定考核计划,完全替代以前被动接受上级工作安排,盲目工作的不良状态。特别是对五大责任中心涉及部门,在今年强大的成本节超的压力下,积极主动利用绩效考核的工具将部门的目标详细分解至每位员工,使部门员工全员参与,共同努力以实现公司的目标,这种积极的推动作用还是显而易见的。通过绩效管理思想的全员宣导,各职能部门服务于生产、服务于营销的意识得到进一步强化,同时,主要的业务部门对这种反映也处于一种积极的认可状态。可以说,绩效管理所承担的一大任务:将公司的战略落实到每个部门直至每位员工,这个初步的目标,已基本实现。但是,不可否认绩效管理过程和绩效管理体系的本身问题还是较多的存在,具体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部门绩效指标(KPI)设计不十分的到位,考核结果不能尽量客观反映部门实际工
作状况;
2.部门和岗位指标缺乏动态管理的机制,不能根据不同时期的公司对部门的要求进行
有效及时的调整;
3.对绩效管理过程中暴露的各种问题,未建立反馈的渠道、及时性和重视程度不够;
4.对绩效结果的应用比较单一(仅与薪资挂钩),也在一定程度上弱化了对绩效的重
视程度;
5.强制分布的规定与部门考核成绩对员工的影响程度存在矛盾;
6.责任中心的考核管理启动时,宣导的力度不够,在考核过程中对方案的认知不统一,导致在初期的执行出现偏差;
7.中高层周边绩效评价的设计仍亟待改善;
对以上问题的解析及解决的建议和思路:
(1)部门指标设计的不足或者是不全面一直以来是我们力求改进,同时也是我们比较头
疼的问题。我们一直追求的目标是,指标的考核结果能够尽量反馈部门的真实业绩或工作成果。但实际上要达到这个目标很不容易。因为指标的设计虽然表面看似比较简单,但要考虑的内在客观影响因素比较多,如:
部门内和部门间业务流程的不完善导致在指标数据的支持上存在问题; 指标数据获取成本很高导致指标考核失去考核意义; 未按照指标的考核细则进行指标的收集整理,数据的准确性和全面性不足导致指标考核结果出现“失真”现象; 定性指标评价时在主观人为因素方面的影响,也在指标考核结果存在一定的偏
差;
当然,除以上的主要原因外,指标设计的影响因素还有很多。对一些部门职能
相对专业、独立性强的(如工程部、信息技术部),以上的问题甚至同时存在。如工程部你很难为了衡量其工程的质量,再成立一个质量的监理单位。所以对于这样的情况,目前我们认为通过两种方式或办法来解决:
1)尽量利用现有资源,在设计指标时尽量覆盖到其部门全部的业务。制定详细的考核细则和指标的适用范围,在可控范围内将指标的考核意义发挥出来,这种
是常规的方法;
2)采取“强制”的方法将指标嫁接到部门身上,当然这么做的前提是有一定的可
操作性和指向性,要做好充分的宣导和沟通。如公司想在某一考核时期内,要
求某部门在某项工作有一个突破,要求其在某块工作上主动去想办法推进和实
施。最典型的例子如目前的技术部的“计划用量差异”指标,大家都很清楚导
致用量差异非技术部本身,其他相关部门也有很重要的责任,但是,现在没有
部门能够主动并主导将这项工作做好,所以,目前只能强加给技术部。看上去
这样做似乎“不近情理”,但是从公司的管理角度讲,是非常有必要。但是,也
有失败的例子,如在考核期初,在设备动力部指标的“设备故障次数”设计上,就要求其对公司的所有生产设备负责(不分管辖设备的范围),并承担设备故障的考核责任,主导将公司的设备管理系统建立起来。但是,最终还是反复调整,导致最初的考核思路流产。
所以,对于这种考核思路的采取上,首先,应该坚持,同时,要加强与部
门的沟通,帮助其建立考核的细则和流程,提供一些方法和思路。而非是单纯的“强加”概念。
我认为,目前这种方式的采取还远远不够,当然这和管理者的思路和部门负责
人这种主动承担责任的态度有相当大的关系。
(2)部门和岗位指标缺乏动态管理的机制。首先,阐述一下,为什么要有这样的部门和
岗位指标动态管理?我们知道,公司的发展是不断变化的,战略、目标都会随着市场的变幻随时进行一定的调整,那么作为被考核的部门和个人,同样要随着这种调整对指标进行修改甚至从新制定,保证绩效考核管理的“时效”性。不然,绩效考核势必将流于形式,所以对于这种的动态管理机制必不可少。那么有了这样的机制,也得有同样的机构去执行,在绩效体系建立之初,我们其实有这样的小组(由审计
部、财务会计部、生产部、人力资源部、企业发展部等部门),但是因为部门的取消,人员的更替,现在已不复存在。现在,自从将部门考核管理划归人力资源部后,一直由人力资源部独立承担。且不说这种动态管理机制现在建立或执行的怎么样,单说这种管理在公平、公正性上,其他部门是不是能够能认可?如在绩效管理与其他部门沟通中,已有部门在说“我们得分高点,你们就想给调调降降……”无论是不是言不由衷,将来会不会发展到大家认为是人力资源部在考核各个部门?不得而知!
当然,以上也有我们过于担心的因素,但是,我认为,这种动态管理机制乃至
执行机构的成立,好处还是很大的:第一,更多的部门参与,有利于绩效管理的推行;第二,不同部门能够从不同角度对被考核部门和个人提出绩效管理的建议,有利于绩效管理的全面深入开展;第三,绩效管理的公平、公正性得到加强;第四,让各部门充分认识到,绩效管理不是人力资源部一个部门的工作,等等。
(3)对绩效管理过程中暴露的各种问题,未建立反馈的渠道。其实,这个问题,是我们
本身没有做到位的工作。在我们绩效实施的过程中,能够接触到很多部门内、部门间存在的问题,有些可能共性的,大家都了解、清楚的,有些也可能是个案。但这种情况从目前来讲,也仅仅是了解,没有经过整理和总结。同时,我们的反馈也是很零散,总是就事论事,没有形成有价值东西。
所以,在以后的工作中,我们应该将遇到的问题进行必要的整理、总结和分析。
同时反馈要及时,形成固定的时间和反馈形式,建立良性的反馈渠道。
(4)对绩效结果的应用比较单一。目前,公司对于绩效考核结果的应用,仅限于与薪酬
挂钩,虽然我们的制度中有与培训机会等的相关规定。当然,我认为这里面可能会有各位员工的考核结果是否是客观的等种种因素。但是,如果我们一直这样将考核结果与薪酬直接挂钩,只会导致各级员工只关注结果,而不注重绩效考核的过程。所以我认为,只有绩效结果的多元化运用,才能促使员工更多的通过绩效结果关注绩效管理的过程,从而达到我们绩效管理的真正目的。
(5)强制分布的规定与部门考核成绩对员工的影响程度存在矛盾。强制分布的规定,我们认为当初制定这种规则的目的就是在目前公司的这种管理现状下,要强调差异性,突出优秀,激励优秀员工积极性,避免和改变以前“干好干坏一个样”的模式。而设置部门指标,并且与员工都关联起来,其目的之一就是让员工共同为部门的目标努力,共同承担部门的责任,让部门绩效的好坏对各级员工都要有所影响。但是,从目前实施的现状来看,很难达到这种目的。因为,根据现在的强制比率分布,如果人数不变,无论部门考核成绩如何,部门员工仍然是优秀多少人,一般的多少人,员工的业绩似乎与部门绩效的好坏联系不大甚至部门成绩对员工没有直接的影响。但现在,总体来讲,这两项的规定和设计,都必不可少。现在有一个设想或建议是:能否能根据部门的业绩来决定强制分布的比率人数,如在人数一定的情况下,部门绩效如果或A或B,强制比率的分布应该不一样,有所差异。但是,这样的话,就必须保证部门绩效结果客观、真实、公平、公正。这就又联系到了前面说到部门考核的问题,所以,这也说明了绩效管理的过程是环环相扣的。
(6)责任中心的考核管理启动时,宣导的力度不够,在考核过程中对方案的认知不统一。
对于五大责任中心的考核是新财年管理中心的重要管理举措,应该来讲,对各责任中心涉及到的部门,目标更清晰,导向更明确。因为,这项工作主要由管理中心主导,这里我主要谈我认为重要的两个问题,第一,在期初的绩效宣导上,力度不够。主要表现在各责任中心没能充分认识到考核的真正意义,考核的环节理解更是差异很大。第二,在绩效的实施中,缺少问题发生的预防控制管理,因为今年的目标就是以成本控制为导向,象分厂等部门会不会出现以质量换成本的现象?不过,审计
等部门及时的参与进来,对这种现象很好的给予警示和控制。在过程中我们了解到,为了达到本部门的成本节约,导致其他部门的工作量增加的现象还是很多的。所以,这也给我们一种提示,无论启动任何一种考核模式,首要的宣导和必要的问题的预防机制建立相当重要。
(7)中高层周边绩效评价的设计仍亟待改善。周边绩效的评价从绩效管理体系启动以来,一致采取的是以述职会议的形式进行,从当初的单纯只为评分而召开会议,发展到现在主要以工作述职为主,同时结合周边绩效评分的会议,可以说每届我们都在调整。但因为,会议涉及的中高层人员层次高,中高层各级对会议的重视程度的深入,所以,每次会议各级领导都有不同的反馈建议,需要我们这种会议以及周边绩效的评分设计更加细致慎重。
以上,仅仅是我们对绩效工作的简单总结和对绩效管理过程中一些问题的简单分析和建议。不可否认,绩效过程的问题还有很多,只有一直不断的予以总结并积极予以改进、创新,才能保证绩效管理能够较为顺利的开展下去。
人力资源部绩效
2009-8-1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