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代理保险业务一季度分析报告
保险代理业务分析报告
今年以来,我行把大力发展保险代理业务、增加保险代理手续费收入作为增加中间业务收入的重要的途径之一,立足网点、多法并举、全面营销,推动了全行保险代理业务持续、快速、健康发展。
截止2010年三月底,全行累计实现代理保费收入68.76万元,在代理保费总额中,财产险保费收入为4.44万元,其中一月份保费0.71万,二月份1.55万元,三月份2.18万元;人寿分红险保费收入为63.9万元,其中一月份0.8万元,二月份10.4万元,三月份在“营销技能突击训练团”活动的大力开展下,保费增至52.7万元;新华保险三月份才在我行开通,保费收入为0.42万元;全行实现代理保险手续费收入3.38万元(其中到账的手续费为2.22万元)。保险代理手续费收入对全行中间业务收入的贡献率达到17.1%。从以上数据看来, 我行目前仍然存在员工在代理保险业务中力度不够、工作督办不扎实、服务不到位等突出问题,造成了各网点代理保险业务发展不平衡、结构不合理等现状。就下阶段工作要求而言,需进一步坚定信心决心,努力实现二季度计划任务;要进一步解放思想,认真吸取先进单位、先进个人的工作经验和方法,促进各网点保险业务规模的壮大和平衡;要强化督办力度,及时解决发展中存在的问
题,保证工作的顺利实施;要加大业务培训力度、拓宽宣传渠道,形成保险专业多元化营销体系、提升工作效率和有效推广保险产品;要丰富营销方式、调整业务结构、强化跟踪分析,实现保险产品多元化、让丰富的保险产品抢占市场,促进我行代理保险业务健康、可持续发展。
安福农村合作银行
2010年4月2日
第二篇:开展代理保险业务调研报告
联社开展代理保险业务调研报告
近几年来农村信用社代理保险发展较快,代理业务收入在总收入的占比逐年提高。经营理念、管理水平及人员素质等有待于提高,业务处理操作不熟练、取得从业资格证人员配备不均衡等问题日渐突出,须采取措施加以解决。现根据银监会通知要求和我区联社代理保险业务的现状、存在的问题及建议做如下汇报:
一、目前代理保险业务的开展情况。
1、截止4月底我区代理保险业务寿险保费53万元,手续费18万元。财险保费7万元,手续费0.8万元。
2、目前与4家保险公司签订了代理保险协议: 新华人寿保险公司、阳光财产保险公司、生命人寿保险公司、卧龙人寿保险公司。3代理业务的考核和奖惩
考核实行百分制,月累计考核。具体考核方法为:
(一)中间业务收入100分,按完成比例得分,考核项目及计分方法如下:
1.支付结算收费业务(40分)。最高得满分40分,最差得0分,其他依比例计算得分;
2.银行卡收费业务(20分)。最高得满分20分,最差得0分,其他依比例计算得分;
3.代理类收费业务(20分)。最高得满分20分,最差得0分,其他依比例计算得分;
4.担保类收费业务(10分)。最高得满分10分,最差得0分,其他依比例计算得分;
5.短信通收费业务(2分)。最高得满分2分,最差得0分,其他依比例计算得分;
6.承诺、咨询收费业务(2分)。最高得满分2分,最差得0分,其他依比例计算得分;
7.其他中间业务(6分)。最高得满分6分,最差得0分,其他依比例计算得分。
(二)考核与奖惩
联社根据各社任务完成比例,年终进行综合考评。任务完成排名前六位的社,分别给予10000元、8000元、5000元、3000元、2000元、1000元奖励。
二、开展代理保险业务中存在的问题
1.取得代理保险从业资格人员配备不尽合理,“营业网点存在岗位轮换,一线人员取得资格证的人员参差不齐。
2.保险业务处理操作不熟练。网点在操作保险业
务时,凭证要素不全。
3、业绩考评;我们内部制定了业绩考评办法,在运作产品中,风险转嫁给保险公司,比如借款人意外险,借款人意外死亡,所欠我社的贷款由保险公司偿还。
4、保险公司根据我社所营销的产品制定出了相关的营销方案和措施。
三、做好代理保险业务的建议
1.营业网点代理保险业务人员应有专业从业资格证,做到持证上岗,使代理保险业务有一个更好更快的发展。
2.加强代理业务技能培训。严格执行各类业务培训计划,突出对从业人员专业知识培训,代理保险业务经办人员须在了解业务特点、了解客户特点的前提下方可上岗从业。同时,在强化业务培训的基础上鼓励员工积极参加各种从业资格考试,积极培养高素质人才。
农村信用联社 2010年6月18日
第三篇:信用社代理保险业务调研报告
信用社代理保险业务调研报告
目前,中国农村信用社正面临着前所未有的挑战,农村金融市场已不再是信用社的避风港。中国农业银行正式回归农村金融市场,各大商业银行纷纷在农村设立分支机构,并有多家国外银行从开始抢占中国农村金融市场。然而多年来形成的经营模式已经很难帮助信用社获得更大的经营利润,农村信用社若想在竞争中立于不败之地,就必须从传统的资产、负债业务为主要经营渠道的模式调整到与中间业务并重的发展方向上来。中间业务与传统业务相比,具有风险小、成本低、业务量大、收益稳定、派生性强、附加值高等优点。中间业务种类繁多,传统的中间业务包括汇兑结算、票据承兑、代理收付、代客理财、信托租赁及国际业务中的信用证、代客买卖外汇等。近二三十年来,银行的中间业务得到了较快的发展,新兴业务层出不穷。如,信用卡业务、电子转账系统、担保承诺、代理融通、代理保险、债务互换、信息咨询等业务。特别是近些年来,银行业为了提高盈利能力,出现了一大批新的金融衍生业务。但是由于信用社大多地处农村,许多类中间业务并不适合农村的实际,所以信用社开办的中间业务种类偏少。与欧美发达国家相比,我国消费者拥有的基本保障明显不足,并且我国保险的普及率还非常低,客户急需的养老保险、健康保险、财产保险等产品所占比重
较低,尤其是在农村,保险业务始终没有普及到普通居民当中,这就为信用社在保险领域发展提供了巨大的商机。
一、银行保险的现状
银行保险一般指保险公司利用银行等金融机构的网络和客户资源销售保险产品。由于银保合作可以通过资源共享提高经营效率、实现“双赢”,银行保险在海外得到了迅速发展,以国外银行为例:,欧洲保险佣金占银行总利润的比例高达10%,2010年这一比例将达到15%,500家大银行中接近一半拥有专门从事保险业务的附属机构。
我国保险业保费收入首次突破1万亿元,达到11137.3亿元,同比增长13.8%,其中银行代理保险实现保费收入3038.99亿元,占全国总保费收入的27.29%。对于银行来说,积极发展银保业务不仅可以丰富银行的服务内容,拓展银行业务,降低银行对利差收入的依赖性,而且可以利用保险公司的客户,深挖保险公司拥有资源的潜力,实现资源共享;对于保险公司来说,利用银行庞大的营业网络销售保险产品,不仅可以降低保险公司的营销成本,而且可以借助银行良好的信誉和客户资源拓展市场。
二、农村信用社保险业务发展的现状
在我国的大多数农村信用社,保险业务收入只占各项收入的极小份额,目前信用社和保险公司的合作还停留在浅层次的协议代理阶段,合作方式主要有两个方面:(1)信用社
代理销售储蓄分红型或投资连结型的保险产品;(2)保险公司为信用社的信贷业务提供配套保险服务,即提供抵押品保险和借款人的人身意外伤害险等。
而且现在信用社与保险公司之间的合作方式普遍采用的是“多对多”的模式,即每家信用社都与各家保险公司合作。然而从长远来看,这种“多对多”的模式是一种很不稳固的合作模式,因为双方都要为自己的利益考量:从保险公司的角度来看,保险公司不愿意进行长期投入,比如对信用社人员的培训和对信用社代理保险业务进行宣传,因为他们的投入有可能只是为他人做嫁衣裳;从信用社的角度来看,没有必要也不可能对保险公司的企业文化、经营状况、长期战略等进行深入了解,只要比比保险公司开出的条件就行了。这种“多对多”的合作模式很容易诱使保险公司在保险费率及手续费提成上形成恶性竞争,而信用社在不断提高自己的收益和更换保险公司的过程中必然会影响保险公司理赔意愿和服务水平,很容易损害客户的利益,同时也降低了信用社的公信力和一致性,最终形成了信用社保险产品品种单一,各保险公司服务趋同。
三、信用社发展保险业务的有利条件
任何一个好的合作模式都必须满足合作各方的利益需求,形成“共赢”,信用社和保险公司的合作就可以形成这样的结果。
首先来看对于信用社的好处:(1)最直接好处就是提高信用社盈利能力,扩大信用社的客户群。(2)通过完善客户的保险,加大了信用社客户的抗风险能力,能降低信用社的信贷风险。(3)信用社通过增加各类中间业务可以逐步建立金融超市,满足客户多样化需求,提高客户的忠诚度。(4)通过推广中间业务,可以延长信用社的经营链。(5)信用社通过保险公司的宣传,可以增加信用社的美誉度。(6)经过保险公司的定向培训,可以提高信用社人员的营销能力和个人素质。
然后来看对于保险公司的好处:信用社作为农村金融市场的主力军,在农民心目中具有很高的公信力,通过信用社这个平台,可以让保险公司直接进入农村新兴市场,不但可以降低宣传费用,而且可以提高农民对保险公司的信任度,完善保险公司的服务种类,增加保险公司的赢利点。
五、发展农村信用社保险的几点建议
(一)关于信用社发展保险业务的模式选择
目前,在国际上的银行保险主要有三种模式:一是银行代理模式,即保险公司提供保险产品,由银行提供销售渠道收取手续费;二是银行和保险公司结成战略伙伴关系,即银行与保险公司建立密切的合作关系,签订较为长期的合同,银行在收取手续费之外,还分享保险业务的部分利润;三是银行入股保险公司,通过股权纽带参与保险公司的经营。信
用社现在采用的是第一种模式。
(二)建立公开、公平、公正的竞争模式
由于保险业属于开放程度比较高的行业,同业竞争激烈,而信用社因其网点作为稀缺资源在谈判过程中处于强势地位,所以信用社就必须全面考量与客户和保险公司三方面的利益平衡,建立公开、公平、公正的挑选模式,杜绝腐败现象的发生。
(三)充分调查客户的需求,开发适合城乡的保险产品 在保险产品的开发上,信用社必须充分调查客户的共性需求和个体差异。信用社应当和保险公司联手,在借鉴国外保险公司和其他银行的经验、充分考虑农村实际的基础上,研究开发出满足城乡需求的产品。
就近期而言,首先可以加强对意外险、信贷险、财产险、工程险、长期寿险等现有保险品种的整合开发,根据城乡的实际情况,进行市场细分,重点开发养老、医疗、护理、教育等集保障、储蓄、投资功能为一体的保险产品和适合中小企业的财产保险;就长远来说,应采用重点产品的动态设计流程,以适应不断变化的消费市场需求。
(四)确定信用社保险的服务方式
(1)信用社和保险公司应采用多种方式加强合作,为客户提供有附加值的服务。例如:可以在信用社的基层网点推广储蓄型保单的质押贷款,在信用社办理保险业务的客户可
以享受贷款利率优惠等……
(2)在推广保险业务的过程中,必须要充分考虑农村客户群的理解能力,为他们提供简单易懂、标准化的保险产品,避免保险公司利用文字歧义和文字陷阱逃避风险。
(3)根据乡镇企业抗风险能力比较弱的现状,信用社应该在财产险业务方面有所突破,多考虑一些适合中小企业的新型意外险,如雇主责任险、运输险、爆炸险……
(五)发挥客户经理的积极性,培养复合型的营销人才 就现阶段而言,信用社的主要营销人员还是客户经理,他们直接面对企业和个人客户,是信用社里面最了解客户保险需求的人。但是由于部分客户经理把全部精力放到了信贷工作上,所以他们还不能为自己的目标客户提供全方位的金融服务。而且由于信用社主要面对中小企业和农民,许多客户对于保险的认识还停留在模糊的初级阶段,对于自己的保险需求缺少全面考虑。
目前农村信用社的保险业务还处于开发初期,作为现阶段的主要任务还是如何发展客户、培养客户控制风险的意识和能力,逐步培养农村的保险业务市场。我相信在众多同仁的不懈努力之下,不久的未来我们信用社一定能在农村建立起一个保险业务服务网络,为“三农”的发展撑起一柄保险之伞。
第四篇:商业银行代理保险业务的调研分析
消费信贷是商业银行以消费者为对象发放的用于购买消费品或享受消费性服务支出的贷款,是市场经济条件下,货币信用关系发展到一定阶段时的产物。我国消费信贷始于上世纪80年代中期,国家专业银行在大中城市开办个人住房贷款业务。1997年亚洲金融危机暴发后,中国政府扩大内需,支持和鼓励商业银行开展消费信贷业务,先后出台了20多项支持消费信
贷的政策措施,允许商业银行开办消费信贷业务,为消费信贷创新提供了良好的环境和条件,特别是国家推出住房改革、住房货币化、教育制度改革等政策,我国消费信贷适应消费需求及消费层次呈多元化加速发展,贷款总量持续上升,贷款品种呈多元化发展态势,进入了快速增长阶段,消费成为稳定和拉动经济增长的重要因素。商业银行消费信贷余额为从1997年的172亿元增加到2007年11月末的3.24万亿元,增长了188倍,消费信贷占各项贷款的比例由不足0.3%上升到11.66%,消费信贷在规模、结构、质量、增速等方面表现出强劲发展的态势,同时也表现出东中西部梯次明显、城市优于农村等特点。与此同时,消费信贷特别是个人住房贷款、汽车贷款以及助学贷款等因低风险、高收益成为商业银行调整信贷结构、优化资产质量、提高盈利能力的发展战略。
一、消费信贷发展的原因
(一)居民收入水平不断提高,消费观念发生转变
消费信贷快速发展的前提条件:一是消费者具有较强的购买力,收入大于即期支出,且有能力支付分期付款;二是消费者预期收入高于当期收入。从我国实际情况看,我国城镇居民可支配收入、农民人均纯收入不断提高,已经从2000年的6280元、2253元增长到2006年的11759元、3587元,居民收入大幅度增加,激活了住房、汽车、旅游等消费市场,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粮食直补、农机直补以及取消农业税等,增加了农民现金收入和纯收入,提高了农民的消费能力和消费水平,进而提高了农村消费层次和消费质量,为商业银行利用市场化、商业化创新农村消费创造了客观条件。住房管理制度、社会保障制度、医疗保险制度的日臻完善,特别是取消福利住房制度,代之以货币化分房制度,实现了住房的商品化,居民个人成为住房的消费主体。
再就是,随着我国城镇居民可支配收入、农民人均纯收入的不断提高,居民“节约就是节俭”、“消费就是浪费”的消费观念逐渐改变,进一步改变了居民消费预期。居民利用消费信贷,提前改善生活质量,尤其是部分消费者利用信用卡的免息期进行家庭理财,也成为一种新的时尚。
(二)消费政策的刺激
由于历史原因,我国金融制度不发达,机构组织体系不完善,信用功能缺失,消费信贷产品单一。特别是城乡二元经济结构下长期存在金融压抑和强制储蓄现象,福利性分配制度扭曲了市场经济体制下的价格生成机制,造成居民金融资源过分集中于银行体系的储蓄保有形式,而不是消费信贷。消费信贷的产生与发展,放开了居民消费的闸门,扩大了居民进行消费的缺口和空间,导致居民消费在时间与空间上资金安排移位,给商业金融开展消费信贷创造了基础。我国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从2000年的3.42万亿元增长到2007年9月末的6.4万亿元,消费引导生产、拉动国民经济增长作用增强。
(三)科学技术高速发展
科技的发展,尤其是计算机技术的应用,特别是网络商务的兴起,促进了居民消费观念的转变,atm、pos、信用卡、网络银行、电话银行、手机银行等业务快速向消费缴费领域推进,新技术向消费信贷领域渗透,催生了许多消费信贷的新方法、新产品,使银行更加贴近消费、促进消费,为消费信贷快速发展提供了信用基础。
(四)商业银行的积极推动
商业银行利用在账户、网络优势,广泛参与居民的消费活动,加强与商家合作,推进货币电子化,解决了商户大量的现金管理问题,同时加强消费信贷市场营销,不断推出消费信贷新品种,繁荣了城乡消费市场。
二、我国商业银行消费信贷发展的现状
(一)消费信贷制度趋于规范与统一
消费信贷的贷款对象是个人,贷款用途是用于消费,目的是提高消费者即期消费水平,有利于消费者合理安排终生消费。消费信贷提前了消费时间,实现超前消费。在偿付方式上,为缓和借款人还款压力,实行分期付款。消费信贷融资与融物一体的特性,为商业银行创新消费信贷产品提供了现实可能性。消费信贷合同是事先拟定的格式合同,关系人为商业银行、商品与服务供应商和信贷消费者。商品与服务供应商在消费品价格、质量等方面具有绝对的信息优势,从而导致消费信贷制度趋于统一。
(二)消费信贷创新的宏观经济环境比较宽松
在城乡二元经济结构下,银行流动性过剩可以说是金融资源配置矛盾的突出反应。银行信贷资金急于找出路,消费信贷成为重要突破。近年来,房地产过热的财富召示效应,引发了新一轮的住房贷款热销;汽车产业政策,引发了汽车市场的火爆,汽车消费贷款大量增加,进一步催生汽车金融公司的产生;国家出台助学贷款办法,实行助学贷款招标,导致助学贷款规模迅速扩大。中央银行消费者信用控制选择性货币政策工具,2007年提高了二手房首付比例,严禁商业银行发放无
指定用途消费贷款,对调节消费信贷总量、优化消费信贷结构、抑制过热的房地产开发和过高的房价起到了积极作用。货币当局有保有压,疏堵结合,积极引导消费信贷,取得了良好的调控效果。
随着我国城市化、消费升级、工业化等内生经济力量的增强,导致消费需求发生了结构性变化,改变了居民的消费心理预期,消费信贷资源配置成为影响宏观经济运行的重要因素。消费信贷创新,进一步促进了消费信贷营销模式和利润增长方式的转变。在流动性过剩、外贸顺差过大的条件下,扩大内需的政策,长期看仍为消费信贷的发展提供了较为广阔的空间。
(三)消费信贷市场发展前景比较乐观
随着个人住房抵押贷款和汽车消费贷款业务为主的信贷规模的迅速扩大,个人和家庭的私人举债通过广泛参与金融市场活动得以实现,消费信贷一级市场容量迅速膨胀。2007年9月末消费信贷总额只占到gdp总额的18.6%,前三季度新增消费信贷占全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的比例仅为10.3%。按照国际经验,人均gdp在1000-3000美元 之间是消费信贷发展最快的时期,但与发达国家银行个人贷款占总贷款比例一般不低于50%相比,还有巨大的发展空间。中国经济景气监测中心第四次“中国消费信贷调查” 显示,住房、汽车和教育仍是未来信贷消费的主要选择,比例分别为43.3%、20.7%、11.9%。月收入超过3000元的被访者,信贷消费的第一需求是汽车,而月收入3000元以下被访者的首选信贷消费对象则为住房。
(四)消费信贷品种增加
从消费领域看,消费信贷已经从较为单一的住房、汽车发展到旅游、助学、耐用消费品、信用卡消费等多个消费领域;从信贷工具看,发展到信用卡、存单质押、国库券质押等多种方式;消费信贷产品主要围绕客户的住行需求进行创新。
三、商业银行消费信贷面临的风险问题
(一)宏观经济经济周期性风险
消费信贷一般期限较长,经济形势、金融政策敏感性强。在贷款期间,若存贷款利率发生变动,会给银行带来一定的风险。西方国家商业银行通过利率缺口管理、浮动利率以及资产证券化产品等方式,规避利率风险。由于我国资本市场不发达,市场开放程度较低,贷款利率仍由人民银行控制,商业银行难以规避利率风险。从宏观经济周期看,“十五”期间宏观经济出现了景气周期上行阶段,在当前“三过”形势下,财政、货币趋于紧缩,宏观经济的大起大落,势必造成相关一部分的消费信贷沉淀,如果没有消费信贷二级市场的对冲,将会影响银行信贷资产质量。从消费者角度分析,消费信贷的第一还款来源是居民家庭的稳定收入,第二还款来源是相应的抵押品、担保品、商业保险等,由于央行2007年的持续加息,在一定程度上降低了消费信贷的清偿能力,具体表现为信用违约、不良贷款增加、提前还贷、撤销保险等现象。再就是长期看借款人收入会出现较大波动,如通货膨胀率上升,也将影响借款人的还款能力,进而导致消费信贷出现大面积的不良贷款,进而导致经济衰退。
(二)商业银行经营风险
1.经营风险。当前,消费信贷仍以住房按揭和汽车按揭为主,继续表现出高风险、高资本消耗的特征,短期内仍难以实现消费信贷的规模效应和规模经济。在以效益为中心的绩效约束和资本约束机制下,审慎经营机制不健全,造成重发展、轻管理,重规模、轻效益,甚至违规经营局面,主要表现为消费信贷失真,如当前银行领域出现的假按揭贷款、假委托贷款等,给商业银行带来了巨大的潜在经营风险。
利率市场化改革进程的缓慢,消费信贷缺乏相应的风险补偿机制。消费贷款的一个显著特点是客户分散且数量大、客户风险状况存在显著差异。因此,对不同客户群应采取不同的利率定价,以实现贷款风险收益的最大化。但由于目前我国利率尚处于管制阶段,商业银行无法通过差别定价的贷款策略,增加对高风险客户贷款的风险贴水,从而不能有效地降低消费贷款的平均损失率。
2.操作风险。目前,我国商业银行风险管理、内部控制水平不高,更缺乏消费信贷方面的成熟经验,同一个借款人的信用信息资料分散在各个业务部门,难以实现信息资源共享,通常依靠借款人身份证明、个人收入证明等材料进行决策,难以掌握借款人资产负债状况、社会活动及信用记录等信息信,导致银行和客户之间的信息不对称,在微观层面,造成商业银行盲目追求市场份额、扩大消费信贷规模,导致贷款“三查”不尽职,形成了大量的信贷风险。如未经批准擅自降低贷款条件,发放“零首付”住房信贷,发放无指定用途的消费贷款,尤其是个人消费贷款直接或间接提取现金,商业银行无法跟踪监控,导致部分信贷资金流入股市、汇市等,扩大了潜在损失。目前,中资商业银行仍然存在较为严重的金融腐败、官僚主义问题,银行之间、部门之间缺乏整体的联动机制,公司业务部、零售业务部、银行卡部等各自为政,办理不同领域的消费信贷业务,导致同一借款人可在同一银行多头借款或透支,加剧了消费信贷风险,形成“房奴”、“卡奴”等怪象。
3.市场风险。(1)市场价值重估。由于价格改革逐步深入,价格机制日趋完善,市场价格波动幅度加大,贷款内在价值变化较大。如一楼房售价30万元,半年后按照市场重置价值达到50万元,银行如追加授信,则面临市场价格下跌的风险(2)抵押物处置风险。在国外,当借款人无力归还借款时,银行经常通过拍卖的方式处置抵押物,以收回部分贷款。而我国拍卖市场不发达,抵押物变现能力差,因而当借款人发生信用风险时,银行不能安全及时变卖抵押物,收回资金。目前部分商业银行停止汽车消费贷款即基于此原因。(3)抵押物不可抗力风险。因自然灾害、意外事件不可抗力造成抵押物灭失,商业银行失去抵押保障,导致损失。如汽车损毁报废,无法拍卖,银行难以得到还款保障,同样也会扩大风险。(4)按揭贷款面临较大的利率变动风险,当利率下降时,借款人会提前偿付贷款,举借新贷款来避免损失,使银行面临提前偿付风险;当利率上升时,银行又无法抽回资金投资高收益资产,提高了机会成本。
4.道德风险。(1)借款人道德风险。目前,我国尚未建立起一套完备的个人信用制度,缺乏有效的个人信用管理体系,加之个人收入的不透明和个人征税机制不完善,银行难以对借款人财产、收入的完整性、稳定性和还款意愿等资信状况做出准确判断。借款人与商业银行信息不对称,在缺乏有效的社会信用机制约束的条件下,借款人多头开户、挪用贷款以及骗贷等事件时有发生。消费信贷要求商业银行对每一笔业务都要进行评估,以降低风险,而作为零售业务,商业银行短期内难以实行标准化、批量操作,复杂的评估必将提高商业银行的信贷管理成本,甚至是无利可图。(2)商业银行道德风险。商业银行过度放贷,纵容借款人借入无还款来源的贷款,导致消费贷款违规流入股市、房市、汇市等,用于非消费领域,导致贷款无法按期收回,潜在着较为严重的风险。(3)期限错配。一般说来,消费贷款期限长、流动性差,大多属于中长期贷款。以短期的存款支持长期的贷款,是商业银行消费信贷经营管理中存在的普遍问题,由于银行存款以一年期及以下居多,特别是因承兑票据而形成的泡沫存款期限最长6个月,且无相应的债券融资安排,而按揭贷款期限普遍在10年以上,导致“短存长贷”的现象,造成资产负债期限结构的不匹配,制约了银行消费信贷业务发展的空间。
(三)消费者风险
与国外成熟的消费信贷法律制度相比,我国主要依靠《人民银行法》、《商业银行法》、《担保法》、《贷款通则》等法律法规调整消费信贷行为,缺乏完善的消费信贷法律法规,如消费信贷市场准入退出、抵押担保物权交易方式、交易税费、消费信贷保护、个人信用破产等,特别是银行与消费者的职业、收入、银行账户、赊账与债务、支付能力与习惯、婚姻状况、诉讼与交易记录及道德品质等信息不对称,给消费信贷的发展提出了较为严峻的挑战。现行司法审判实践仍保护弱势的消费者,银行消费信贷承担了过重的社会责任,消费信贷支持乏力,造成银行消费信贷的不公平,大中城市的高收入信贷消费群体易于获得消费贷款,而低收入阶层,在同一信贷消费条件下,很难获得信贷消费的机会,造成消费信贷歧视,而这可能导致消费信贷的诉讼,造成法律风险、声誉风险。在司法实践中,法院一般不受理小额债务,银行也因为诉讼费过高,难以依法主张权利。
从宏观环境看,目前,我国尚未建立完备的个人征信制度,消费信贷风险防范相关的法律、政策不配套,致使银行顾虑重重,阻碍了消费信贷规模的扩大。抵押物难以变现,目前,消费信贷除了小额存单质押贷款外,绝大部分保证方式都采用房产抵押,但银行在处置个人抵押财产方面缺乏有效的法律保障和市场保障,很难保证能够足额抵偿贷款本息,容易形成贷款损失。现行法律条款基本上都是针对法人制定的,很少有针对消费者个人贷款的条款,对失信、违约的惩处办法不具体,保护银行债权的法规又不健全,特别是在个人贷款的担保方面缺乏法律规范,造成消费信贷风险难以控制。如汽车消费贷款,国外通行的做法是以所购车辆抵押担保。而在我国购买汽车的单据中,没有一项是出具给银行的,因此汽车抵押给银行后,银行却无法控制过户行为,形成风险隐患。
四、政策建议
随着消费贷款规模的不断扩大,消费信贷将会出现一个风险逐步暴露的过程,为此建议,及时采取措施,采取以下措施,防范和控制消费信贷风险,稳步推动消费信贷业务发展。
(一)完善消费信贷制度
1.加快消费信贷立法。制定《消费信贷促进法》、《个人信用管理法》、《物权法》等法律制度,包括了法律法规、经济规则以及契约等,规范消费信贷行为,统一消费信贷行为和条件,约束居民消费信贷交易行为,降低社会交易成本,提高信贷消费者的福利效用。
2.完善消费信贷相关制度。改进消费信贷司法审判制度,明确消费信贷的债务纠纷不得援引“保护和支持弱势群体”原则。建立消费信贷监管制度,维护消费信贷秩序,增强信贷消费安全。开展消费信用调查,加强消费信贷的对象、程序、用途以及消费信息的披露,维护消费信贷双方的合法权益,促进消费信贷法制化发展。
3.健全征信体系。建立科学有效的个人征信体系是银行控制消费信贷风险的前提保证,当前尤其要以人民银行信贷管理信息系统为住手,逐步将公安、法院、税务、民政等部门个人信息整合到信贷管理信息系统,增强人个资信的透明度,为商业银行提供更广泛、真实的数据信息,提高消费信贷审批效率和风险控制水平。
4.解决信息不对称问题。建立起激励机制和信号传递机制,在出现消费者逆向选择时,通过信号传递机制来解决,即设计一种机制让私人信息传递社会公众和商业银行,从而达到一种最佳的契约安排。在发生道德风险问题时,依据信息流,顺利地解决消费信贷贷款人与借款人交易与争端,提高商业银行的市场效率,进而带动社会消费,促进经济社会和谐发展。
(二)创新消费信贷机制
1.消费信贷资金的时间对称机制。在消费信贷规模上,允许商业银行发行消费信用债券,长期债券匹配长期消费贷款,中期债券匹配中期消费贷款,通过扩大商业银行消费信贷的资金来源,科学合理调整商业银行消费信贷规模,提高消费信贷覆盖率和居民消费质量,进而促进商业银行稳健经营和社会经济协调发展。
2.消费信贷的质量延伸机制。商业银行在消费信贷业务链上,要加强消费信贷质量的控制,适当拉长消费信贷链条,分散消费信贷风险。如,在汽车贷款方面,把汽车消费贷款延伸到汽车租赁领域,创新租赁消费组合贷款。在耐用消费品方面,可以由商家向消费提供产品质量保证、附加贷款信用保证,银行提供消费贷款,客户进行放心消费。
3.消费信贷要素分解机制。商业银行应当适当分离消费信贷的贷款本金、合同利率、还款日期等要素,扩大、缩小和拆离单一要素或多个要素,做到要素可转换、可出售、可赎回、可调整、可延期(提前)、可浮动(固定)、可触发、可互换、可封顶(保底)、可依赖。如:住房消费贷款还款方式的分离,除等额偿还法、等本等息法、等额本金法还款外,还应当允许客户根据自己的收入预期采纳等额递增(减)法、等比递增(减)法、增本减息法、到期一次还本付息法等多种方式,通过要素的分散,规避市场风险,同时实现尊重消费者的权益的目的,做到经济效益与社会效益的统一。
4.消费信贷条款增溢与组合机制。允许商业银行根据住房、汽车、大宗耐用消费品的实际信贷需求,对消费贷款合同基本要素进行增溢和拓展。当市场价格超出合同规定的波动幅度时,商业银行增加消费贷款的自动生效条款,如当某一型号汽车价格下跌5%以上,商业银行有权要求借款人执行较高的分期还贷金额。当房地产价格上涨幅度超过10%时,借款人可以要求商业银行上调分期还款的金额。当借款人收入短期内出现较大幅度的增加,双方协商可以就某一期增加当期还贷金额。
5.消费信贷风险管理技术扩展机制。在消费信贷管理技术上,国外比较成熟的做法是以消费贷款为基础资产、开发资产证券化品种,分散银行风险。现阶段,我国商业银行应当提高消费信贷机制创新的技术含量,创新的消费信贷信用增级模式,建立消费信贷市场与资本市场的沟通渠道增进消费信贷与货币市场的融合,促进消费信贷资产打包出售和产品市场化,提高消费信贷资产的流动性,通过市场之间的消化与吸收,增强商业银行缓释消费信贷风险的能力。
(三)扩大消费信贷市场,创新消费信贷产品
1.拓展消费信贷市场。针对消费信贷东中西部梯次明显、城市优于农村、消费贷款比重低、风险偏高等特点,加强消费信贷市场制度建设,扩展消费信贷市场的功能,合理安排消费信贷序列,商业银行按照“先城市,后农村;先中等阶层,后低收入阶层;先东部,后中西部;先住房与汽车,后医疗与旅游”的原则,创新消费信贷级次和梯次,以点带面,立体营销,着力向中西部地区、农村地区进行外延性的消费信贷数量扩展,在东部沿海地区、大中城市重点进行以消费升级为核心的内涵式消费信贷质量改善,不断提高消费信贷的覆盖面,优化消费信贷的地区结构、客户结构和风险结构,同时加强经济资本约束,降低经营性风险,稳步推进消费信贷科学发展。
2.转变营销模式。商业银行应当改进消费信贷营销模式,大胆探索事业部管理体制,加强消费信贷营销与核算。同时围绕不同的消费信贷需求,有针对性地开展住房按揭贷款、汽车消费贷款、大宗耐用消费品贷款、住房公积金贷款、家庭装修贷款、旅游贷款、医疗贷款、助学贷款、婚嫁贷款、农户消费贷款等业务,细分消费信贷客户——知识分子、金融从业人员、国家公务员、律师、会计师、医生、教师以及富裕农民,针对性不同职业者,评定客户消费级别,实现消费信贷营销的多样化,引导城乡居民消费。
(四)推进消费贷款证券化
目前,我国商业银行还难以将个人住房贷款、汽车消费贷款等等资产池进行标准化,再就是商业银行参与资本市场的范围狭窄,难以形成规模效益。因此,借鉴西方国家消费贷款证券化成功经验,加快实现资产证券化进程。商业银行将持有的消费信贷资产,按照产品、地域、利率、期限或借款人等方式形成资产池,出售给专门机构或信托公司,经担保和信用增级后,以抵押担保证债券的形式出售给投资者,提高商业银行资产的流动性,减少因期限错开配带来的流动性风险。目前,重点应加强政府部门协调配合,规范和深化一级市场管理体制改革,逐步建立和完善消费品抵押二级市场,提高消费信贷资产的流动性,鼓励商业银行发行按揭抵押证券,为按揭贷款建立起了全国性的、甚至是国际化的市场,推动消费信贷国际化发展。
第五篇:代理个人保险业务
代理个人保险业务
☆ 业务简介
代理个人保险是我行指受保险公司(保险人)委托,为个人客户提供保险产品的服务,主要包括代理个人寿险业务和代理个人财险业务。
银行代理的保险产品往往兼具投资和保险保障功能。购买保险不仅能获得保险保障,而且已经成为现代家庭投资理财不可或缺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到银行买保险,已经成为代理人销售外,保险销售的一个重要渠道。工商银行与多家保险公司合作,为您推荐多项人生保险计划,并且部分产品可申请质押贷款,使沉淀资金变成流动资金,助您投资融资、两全理财。
☆ 适用对象
凡持有有效身份证件的个人,同时持有活期一本通存折或工银灵通卡(或理财金账户卡),即可在工商银行进行保险产品的购买。
☆ 保险产品
我行代理各大保险公司的包括意外伤害险、重大疾病险、定期寿险、年金保险、家庭财产险等在内的各类保险产品。详情请登录工行网站保险频道。
☆ 服务特色
1.代理产品齐全,可满足您各类风险保障需求; 2.合作保险公司覆盖面广,可满足您的多重选择; 3.办理手续简便,直接在我行营业网点即可办理; 4.服务更周到,专职客户经理为您提供全方位服务;
5.投保更安全,保费直接划转到保险公司账户,保证您的资金安全; 6.个别险种可网上投保,价格低廉、核保简单。
☆ 开办条件
在工商银行柜面进行保险产品购买的客户必须持有有效身份证件,且持有活期一本通存折或工银灵通卡(或理财金账户卡);在工商银行网上银行进行保险产品购买的客户必须是我行的网银注册客户。
☆ 开通流程
客户在工商银行购买保险产品前,必须持有活期一本通存折或工银灵通卡(或理财金账户卡),存折或银行卡的开立可在营业时间在工商银行任一网点办理。在进行保险产品购买时请仔细阅读我行的《中国工商银行代理个人保险产品投保提示》。在个人网上银行购买保险产品必须首先成为工行个人网银注册客户。
☆ 服务渠道与时间
每日9:00-17:00,在我行各营业网点销售,法定节假日照常销售。您亦可通过工行网上银行直接购买。
☆ 操作指南
1.您到网点办理投保时,需提交投保人身份证、活期一本通存折或工银灵通卡(或理财金账户卡),并填写保险公司指定的《投保单》。
2.如果您是我行个人网银注册客户,即可在我行网站就某些险种直接进行投保及保单查询,操作步骤如下:查看流程>>
☆ 常见问题
1.购买分红保险产品应注意哪些事项?
如果投保人选择购买分红保险产品,投保人应当了解分红保险可分配给投保人的红利是不确定的,没有固定的比率。分红水平主要取决于保险公司的实际经营成果。如果实际经营成果好于预期,保险公司才会将部分盈余分配给投保人。如果实际经营成果比预期差,保险公司可能不会进行盈余分配。不要将分红保险产品同其他金融产品(如国债、银行存款等)等同或进行片面比较。
2.购买万能保险产品应注意哪些事项?
如果投保人选择购买万能保险产品,投保人应当详细了解万能保险的费用扣除情况,包括初始费用、死亡风险保险费、保单管理费、手续费、退保费用等;万能保险产品的投资回报具有不确定性,投保人要承担部分投资风险;产品说明书或保险利益测算书中关于未来收益的测算纯粹是描述性的,最低保证利率之上的投资收益是不确定的。
3.购买投资连结保险产品应注意哪些事项?
如果投保人选择购买投资连结保险产品,投保人应当详细了解投资连结保险的费用扣除情况,包括初始费用、买入卖出差价、死亡风险保险费、保单管理费、资产管理费、手续费、退保费用等;投资连结保险产品的投资回报具有不确定性,投资风险完全由投保人承担;产品说明书或保险利益测算书中关于未来收益的测算纯粹是描述性的,实际投资可能赢利或出现亏损。
4.投保人填写投保单时,应注意哪些事项?
投保单是保险合同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保险公司进行核保及核定给付、赔付的重要原始资料,因此,投保人在填写投保单时,应注意以下事项:
(1)对投保人、被保险人和受益人的姓名、性别、年龄、职业、地址、电话等内容按照投保时的实际情况填写,姓名和身份证号码要与身份证或户口簿上所登记的内容相符;在填写地址时,要详细写明地址全称。一般情况下,应填写常用的通讯地址,以便保险公司联系。
(2)准确填写要求投保的产品名称、保险金额及相关信息。
(3)投保人及被保险人应如实回答投保单上所提的问题,对投保单上要求提供详细情况的问题,应在投保单备注栏中说明详情或提供相关的书面材料。
(4)投保人在填写完毕后,应对投保单内容进行复核,确认内容真实完整,并应亲笔签名确认。必要时,被保险人也需要亲笔签名确认,如签订以身故为保险金给付条件的合同时。投保人、被保险人切勿在空白或未填写完整的投保单上签字。
5.什么是如实告知义务?不如实告知会有什么后果?
订立保险合同,保险人应当向投保人说明保险合同的条款内容,并可以就被保险人的有关情况提出询问,投保人应当入时告知,即投保人应将其知道的与被保险人有关的所有重要事实如实告知保险公司。需要如实告知的重要事项一般会在投保单上列出,投保人需如实回答投保单上所提的问题。
投保人故意隐瞒事实,不履行如实告知义务的,或者因过失未履行如实告知义务,足以影响保险人决定是否同意承保或者提高保险费率的,根据合同约定,保险公司可以依法解除合同。
☆ 名词解释
1.什么是保险合同?
保险合同是投保人与保险公司订立的约定保险权利义务关系的协议。
2.什么是保险人?
保险人是指与投保人订立保险合同,并承担赔偿或给付保险金责任的保险公司。
3.什么是投保人?
投保人是指与保险公司订立保险合同,并按照保险合同负有支付保险费义务的人。
4.什么是被保险人?
被保险人是指其人身受保险合同保障的人。如果投保人以自己为被保险人进行投保,投保人与被保险人就是同一人。
5.什么是受益人?
受益人是指人身保险合同中由被保险人或者投保人指定的享有保险金请求权的人,投保人、被保险人可以为受益人。
6.什么是保险责任?
保险责任是指当保险合同约定的保险事故发生时,保险公司承担的经济补偿或给付保险金的责任。人身保险合同的保险责任有身故给付、生存给付、伤残给付、疾病给付、医疗给付等。
7.什么是责任免除?
责任免除是指在保险合同中约定的保险公司不承担责任的事故范围,如因被保险人故意犯罪导致其自身伤残或死亡等。
8.什么是保险期间?
保险期间是指保险合同约定的保险责任开始到保险责任终止的期间。
9.什么是保险费?
保险费是指投保人购买保险产品所支付的款项。
保险费的高低与保险责任、保险期间、保险金额有关,而且还受被保险人的年龄、性别、身体状况、职业类别等因素的影响。
10.什么是保险金额?
保险金额是指投保人与保险公司在保险合同中约定的、当保险事故发生时保险公司承担给付保险金责任的最高限额。
11.什么是现金价值?
现金价值是长期人身保险合同保险单所具有的价值,通常体现为投保人解除保险合同时,由保险公司向投保人退还的那部分金额。
12.什么是人寿保险?
人寿保险是主要以人的寿命为保障对象的人身保险。人寿保险通常以被保险人在保险期间内生存或身故为给付保险金的条件。有的人寿保险产品还包括保险合同约定的全残责任。
人寿保险按照保险责任分为定期寿险、终身寿险、两全保险和年金保险。
13.什么是健康保险?
健康保险是指对因健康原因导致的损失给付保险金的保险,包括疾病保险、医疗保险、失能收入损失保险和护理保险。
14.什么是分红型保险?
分红型保险是指保险公司将其实际经营成果优于定价假设的盈余,按照一定比例向保单持有人进行分配的人寿保险,具有以下特点:
第一,保单持有人可以获得红利分配。分红保险除具有基本保障功能外,保险公司每年还根据分红保险业务的实际经营状况,决定红利分配,即客户可以与公司一起分享公司的经营成果。
第二,红利分配方式包括现金红利和增额红利。现金红利分配是指直接以现金的形式将盈余分配给保单持有人,保险公司可以提供多种红利领取方式,比如现金、抵交保费、累积生息以及购买交清保额等。增额红利分配是指在整个保险期限内每年以增加保额的方式分配红利。
第三,红利的分配是不确定的。分红水平主要取决于保险公司的实际经营成果。
15.什么是万能型保险?
万能型保险是指包含保险保障功能并设立有保底收益投资账户的人寿保险,具有以下特点:
第一,交费灵活,收费透明。通常来说,投保人交纳首期保费后,可不定期不定额地交纳保费。同时,保险公司向投保人明示所收取的各项费用。
第二,灵活性高,保额可调整。账户资金可在合同约定的条件下灵活支取。按照合同约定,投保人通常可以提高或降低保险金额。
第三,通常设定最低保证利率,定期结算投资收益。此类产品为投资账户提供最低收益保证,并且可以与保险公司分享最低保证收益以上的投资回报。
16.什么是投资连结型保险?
投资连结型保险是指包含保险保障功能并至少在一个投资账户拥有一定资产价值的人寿保险,具有以下特点:
第一、交费灵活,收费透明。通常来说,投保人交纳首期保费后,可不定期不定额地交纳保费。同时,保险公司向投保人明示所收取的各项费用。
第二、灵活性高,账户资金可自由转换。由于投资连结保险通常具有多个投资账户,不同投资账户具有不同的投资策略和投资方向,投保人可以根据自身偏好将用于投资的保费分配到不同投资账户,按合同约定调整不同账户间的资金分配比例,并可在合同约定条件下灵活支取投资账户的资金。
第三、通常不设定最低保证利率。投资收益可以在账户价格波动中反映出来(保险公司目前通常不迟于一周公布一次账户价格),因此,若具体投资账户运作不佳或随股市波动,投入该投资账户的投资收益可能会出现负数。
17.什么是投保单?
投保单是投保人向保险公司申请订立保险合同的书面要约。
18.什么是保险单?
保险单是保险公司承保后签发的,记载保险金额、保险费数额等合同具体信息的单证。
19.什么是保险条款?
保险条款详细记载了保险合同当事人的权利和义务,具体包括保险责任、责任免除、保险费交纳、保险金申请、合同解除、争议处理等事项。
20.什么是批单(或批注)?
批单(或批注)是合同双方变更合同内容的补充协议,一般会附在原合同上。
21.什么是犹豫期?犹豫期内解除保险合同如何计算退保金?
通常情况下,长期人身保险产品都设有犹豫期。犹豫期是从投保人收到保单并书面签收之日起10日内的一段时期。在这段时间内,投保人可以仔细考虑所购买的产品是否合适。如果所投保的产品与需求不符,投保人可以解除合同,保险公司会在扣除不超过10元的工本费后退还已交保险费。投保人在犹豫期解除合同的,按照合同约定,保险公司对在犹豫期内发生的事故将不承担保险责任。
22.什么是保单贷款?它有什么作用?
保单贷款是长期人身保险合同特有的功能,是指投保人在合同生效一定期限后,按照合同约定将其保单的现金价值作为质押,向保险公司申请贷款。
对于在财务上需要短期周转资金的投保人,保单贷款既可以有助于解决投保人短期财务问题,又可以继续维持保险合同的效力,按照合同约定得到保险保障。此外,保险公司对于办理保单贷款的投保人会收取利息,主要目的在于保证保单现金价值正常的保值增值。
☆ 责任声明
本页面内容仅供参考,最终解释权归中国工商银行股份有限公司。部分内容以当地分行公告与具体规定为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