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当爱心行动成为企业大部分人的行动时,才能成为企业文化
在韩国,这是一场如火如荼的社会运动,1万多家企业向1万多个农村伸出援助之手,百万企业员工走向农村,为农民服务。在三星公司,这是一项造福农村、十分光荣的事业,由于爱心成为企业文化,从普通工人到首席执行官,几乎所有员工都参加过助农活动,从而使三星成为“一社一村”运动的主力军。在韩国文化日报,这是一种时代赋予的社会责任,它用了大量的版面持续、无偿地报道企业支援农村的事迹。在韩国农业协会,这是一个崇高的使命,为了缩小城乡差距,它倡导了“一社一村”运动,让城里人帮助乡下人。如今,“一社一村”运动成为韩国一道最亮丽的社会风景线,爱心化成力量,它推动着韩国社会不断走向和谐。
从“一社一山”和“一社一川”到“一社一村”在上世纪90年代初,拥有30家子公司的三星就在内部开展了一个子公司承包一座山的环保活动,这项活动被称之为“一社一山”,“社”一词在韩文中意为公司。后来,三星又开展了“一社一川”的活动,即一个子公司承担一条河的环保。“一社一村”运动由韩国农业协会倡导。从上世纪90年代开始,韩国社会发生了变化,农业不景气,农民贫穷,农村落后,农村人口出现了老年化的趋势,青壮年纷纷离乡,到城市工作,农村面临缺少劳动力、农家老人面临无助的局面。农业协会认识到,如果不解决出现的这一问题,21世纪的韩国农业将出现严重的危机。那么,如何解决农业、农村、农民的困难?只靠农民自己的力量是远远不够的。完全依赖国家的支持也是不足的。还能靠谁?靠企业的关爱,让爱心成为缩小城乡差距的力量,让企业成为爱心大军中的主力军。于是农业协会提出了开展以企业援助农村为内容、以一家企业与一个村庄结为对子为形式的“一社一村”运动。如何把一般的号召变成企业的行动?农业协会想到从动员三星入手。记者在韩国采访时,到处见到三星的标志,在五光十色的商场,三星家电琳琅满目;在办公楼云集的地带,三星人寿和财产保险公司的大楼高耸挺拔;在建筑工地,三星起重机和挖掘机繁忙作业;在离首都100公里的龙仁地区,三星的爱家乐园成为韩国儿童坐过山车的开心圣地;在住宅社区,三星还是发展商。三星每年的营业额高达1500亿美元,这一总量占韩国整个国民经济的百分之十,30多家子公司共有11万多名员工。农业协会十分有眼力,在其看来,三星只要参与“一社一村”运动,就会产生强大的带动力。对于农业协会的倡议,三星认为,“一社一村”是“一社一山”和“一社一川”的扩延,符合三星的开展公益事业的思路,于是,积极投入到“一社一村”运动中。在韩国南部的一个村庄,记者看到三星公司在这里开展“一社一村”的情景。这个村子叫蓝精灵,坐落在山林中。村子里的青年人都迁居到城市,只剩下老人们,村子濒临消亡。在三星总部动员子公司开展“一社一村”运动后,与蓝精灵同在一个地区的三星温江半导体公司派负责公益事务的人员专程到蓝精灵村了解情况,后来结成了对子。无论在平时,还是在周未,三星温江半导体公司的员工除了帮助蓝精灵村老人做饭外,还为村民们谋生财之道,利用这里的山木来养蘑菇,蘑菇成熟后,又用把养蘑菇的木头辗成木屑,饲养一种在韩国十分受孩子们喜爱的观赏虫。一位电脑工程师还为村民建立了销售蘑菇和观赏虫的网站。如今,蓝精灵村旧貌换新颜,村民的生活水平比以前有了提高,眼界也比从前开阔多了。
爱心行动:不仅是员工的事,也是首席执行官的事
只有当爱心行动成为企业大部分人的行动时,才能成为企业文化。记者来到蓝精灵村的当天下午,正赶上三星温江半导体公司的员工小组到这里来帮助一位村民在公路旁种花。一位20多岁的女员工在接受采访时说:“我是一名技术工人,每周来这里参加助农一次,有时自己来,有时与同事们一起来。自从参加了‘一社一村’运动,我感到自己有了爱心,觉得人生不仅是为了自己,也要考虑别人。过去一到周未,就想着去电影院、迪厅,现在一心想着把蓝精灵村建设得更好。”据了解,在三星的员工大军中,大部分员工都参加了“一社一村”运动。在“一社一村”运动中,不仅三星的员工热情高涨,各公司的首席执行官都带头参与,每位首席执行官每年至少参加3至4次助农活动。三星康宁精密玻璃公司所结的对子,以生产玉米为主,从种植到收割,该公司的首席执行官都亲自参加劳动,他还聘请专家给农民讲课,帮助他们开发玉米食品和开拓销售渠道。他为村民们办了两件实事,一是买了一辆大巴车,解决了村民们的交通问题;二是在这个村子里举办公司的活动,把钱花在当地,让村民得利。在这位首席执行官的带领下,一年内,这个公司的员工到这个村庄助农达到1.7万人次。由于各子公司首席执行官的大力推动,“一社一村”运动得以在三星顺利开展。如今所有的子公司都完成了“一社一村”的任务,不少子公司与若干个村庄结为对子,形成了“一社多村”的新局面。
只有建立长效机制,方使爱心成为企业文化三星的广大员工和各子公司的首席执行官之所以能够积极投身到“一社一村”运动中,爱心之所以能够成为三星的企业文化,其中一个重要原因是三星建立了开展爱心行动的长效机制。三星的社会公益事业在开始的时候,处于一种母公司与各子公司都各自为战的局面。经过若干年的实践,三星认识到,开展公益事业也存在资源配置问题,要向经营企业那样,有专门的机构管理公益事业,从而让爱心形成企业文化。基于这种思考,三星设立了公益团,它专门负责公益事业的机构,与其他法人机构平级,专事对三星的公益事业进行总体规划和对子公司开展的公益活动进行指导,共有10多名员工。在各子公司也有专门从事公益事业的员工,总人数达到350多人。在采访中,记者了解到公益团在“一社一村”运动中发挥了应有的作用。当公益团从农业协会得知“一社一村”运动的消息后,对此立即进行项目评估,感到“一社一村”运动与三星一直在开展的“一社一山”和“一社一川”有相同的思路,一是有鲜明的主题,二是有可操作性,三是有现实的社会意义。于是很快决定响应农业协会的倡导,对各子公司首席执行官和全体员工进行开展“一社一村”运动的动员。公益团先抓试点,然后推广在开展“一社一村”运动中做出业绩的子公司的经验,从而推动了所有子公司有创造性地开展“一社一村”运动。在公益团办公地所在的三星总部大楼,三星公益团社常务副总裁闵庚春一边向我们展示一本关于三星各子公司开展“一社一村”运动的资料,一边说:“随着我们在‘一社一村'运动中取得的成效,公益团在三星内部的号召力越来越大,在社会上的声誉也越来越好。”
媒体的大力支持使爱火越烧越旺在爱心成为企业文化的过程中,媒体的推动力十分重要。如果把“一社一村”比喻为一辆战车,拉着它奔驰的是三匹骏马,除了农业协会和三星等企业外,还有文化日报。
在韩国,媒体的影响力很大,排名第四的文化日报虽冠以“文化之名”,但却是一张综合性报纸。文化日报的社长在其办公室与记者见面。他自豪地说:“文化日报是最先报道‘一社一村’运动的媒体,也是对这一运动报道最多的报纸。两年前,报社经济部主任向我汇报了关于农业协会与五个经济团体联合将要共同发起‘一社一村’的运动,并提出了文化日报应积极参与报道的建议。我对此表示了予以支持的态度,让经济部负责报道。”文化日报为什么要用这么长时间,拿出这么多的版面来报道“一社一村”运动?对此,这位社长说:“这是一件新事物,对社会有益,具有新闻性,有报道价值。另外,支持公益事业也体现我们的公益精神,我们对企业开展‘一社一村’的报道是免费的,不搞有偿报道。虽然,我们报道‘一社一村’运动的出发点不是为了报社的广告和发行工作,但在客观上,我们的报道起到了扩大我们在社会上的影响力,当我们真正成为报道‘一社一村’的主力媒体时,众多的企业就会关注我们,他们自然愿意在文化日报上刊登广告,从而形成一种良性循环,是一种全社会的共赢。通过对‘一社一村’的报道,企业和社会对文化日报的认知度将大大提高。”
xiexiebang.com范文网(FANWEN.CHAZIDIAN.COM)
第二篇:让爱心成为行动 让行动成为习惯(张红)
让爱心成为行动 让行动成为习惯
各位老师、同学:
大家好!欢迎收听我们新学期的第一期《礼仪之声》栏目,这次我们交流的主题是《让爱心成为行动 让行动成为习惯》。
当二月的春风拂去冬日的萧瑟,当新发的阳光照耀我们的脸庞,在这样一个春意盎然,万物新生的季节里,学校里每个师生心中爱的热流也正在热切的涌动不息,校园的角角落落处处散发着爱的温暖„„
你们瞧,2、1班的蔡晴阳主动扶老奶奶过马路;放学路上2.6班的邱艳阳主动帮助老奶奶拎东西;有一次在路边有人不小心摔倒了,2、5班的孙佳杰主动把他扶起来;
2、4班的李恒成同学慷慨解囊主动帮助忘带铅笔盒的同学;上英语课时2、2班的丛润凯同学许多英语单词不会,课后班中的田思文就主动帮他;
2、3班的蔡文成、4.3班的陈新海同学经常带头伸手弯腰,领着大家净化校园;
假期里,有的同学经常看到2、6班的谷佳雪高瑞霞同学到小区清理垃圾,还告诉别人不要践踏草坪!4.3班的王俊峰和5.4班的王子铭同学经常主动把自己小区的楼道打扫的干干净净,得到了街坊邻居的一致好评;
在公交车上3.2班的杨子影、王萌、3、4班的周旭涵同学主动给老人、孕妇让座,过马路时又是第一个主动扶老人过马路;4.3班的张慧钊经常帮邻居老奶奶抬水喝。
3.3班的王皓骏、张艺范、4.1班的梅程浩、4.4班的初北龙、段颜辉、5、3班的赵国龙、袁威龙几位同学,作为一年级同学的师长,每天中午都主动帮一年级的小弟弟、小妹妹们抬水喝;
假期里,5、6班的李宗泽同学还去养老院与那里的老爷爷、老奶奶共同度过了一段美好的幸福时光呢!
同学们,爱心永恒,源远流长,让我们在心中永远树立“我爱人人、人人爱我”和助人为乐、助人为荣的观念,为建设和谐校园、和谐社会作出应有的一份贡献。从身边的点滴做起,不断传播文明,进一步培植爱心,让文明行为和关爱行动充满校园,让片片爱心播撒社会!
第三篇:演讲稿:让感谢成为行动
六号小学演讲稿
让感谢成为行动
尊敬的各位领导、老师、亲爱的同学们:
大家好!我是六号小学三年级学生,我叫陈铎源。今天,我演讲的题目是《让感谢成为行动》。
站在今天的演讲现场,我的眼前忽然浮现出一幕幕感人的画面:
记得那是上学期的一天,我们学校组织全校师生看了一场精彩的演讲《让世界充满爱》,讲的就是关于爱父母、爱老师的话题,那位演讲家讲得很生动,很感人,在场的老师都哭了,各个班的同学有的哭出了很大声,回班的时候,有的同学眼睛红红的。还有,学校组织我们看电影,《天那边》、《一个也不能少》都是关于学生和老师之间的感人故事。所以,今天我坚定地站在这里,也要讲一讲关于感谢师恩的话题。
一根火柴的力量是微不足道的,但它可以点燃一堆熊熊的烈火。老师的工作是平凡而又普通的,但却可以唤起无数学子渴求知识的激情。
老师,您用澎湃的激情,耕耘温馨的沃野;您用执着的热情,开垦冷漠的荒原;您像清澈透明的甘泉,浇灌干涸的土地;您像润物无声的细雨,滋润焦渴的心田。
老师,您甘于当人梯,用微笑着的坚韧,让学生踩着您的肩膀奔向新的征程;您乐于当园丁,用执著的勤恳,让科学的百花园永远五彩缤纷,您勤于当春蚕,用非凡的才能,让知识的绸缎从我们身上延伸;您就像一只只蜡烛,用百分之百的忠诚,燃烧自己给人间带来光明!
教师的无私又何止是这些形象的比喻和赞美的文字?又有多少老师用生命诠释了爱的无私,用青春谱写了壮丽人生。
我们都知道,“
5、12”地震中有位叫谭千秋的老师,为了挽救几个学生的生命,自己却牺牲了。
这,又是怎样的恩情?
羊有跪乳之恩,鸦有反哺之义。那么,我们该如何去感谢我们的恩师呢?
感恩老师,绝不单纯是在教师节那天献上一束鲜花,也不是出于礼节而随口说出的那一声“谢谢”,更不是逢年过节的馈赠。我想首先应该是尊重。
古有杨时程门立雪,今有一代伟人毛泽东,都是尊师的典范。而如今的我们,拍拍胸脯,问问你自己,你尊师了吗?做为学生,你是怎样做的?作为家长,你又是怎样做的?
每个当父母的都是望子成龙,望女成凤,每一位老师呢?哪个不是恨铁不成钢,期望自己的学生能出人头地?
他们默默无闻,无私奉献,哪有什么太高的奢求,他们只知道孩子们进步了才感到欣慰,只知道孩子们取得了成绩才感到荣耀,只知道有家长的合作才更加满足,只知道桃李满天下才是自己最大的自豪。“捧着一颗心来,不带半根草去”“春蚕到死丝方尽,蜡炬成灰泪始干”这些才是对老师无私奉献精神的真实写照!
人非草木,也非圣贤,也不是老师天生就无欲无求,只能说明老师有这种为人师表、无私奉献的精神。常言道:滴水之恩,当涌泉相报。不求回报,只愿全社会以及所有的学生家长能多给老师一点点理解和支持,作为学生,我想我们应该听学校话,听老师话,努力学习,积极表现,不断取得进步和成绩。我想这应该是最好的感恩方式吧!
同学们,让我们学会感恩,学会理解和尊重,让我们把对师恩的感谢变成实际行动吧!
最后,祝各位老师节日快乐!
(鞠躬)谢谢大家!
第四篇:当储蓄爱心成为一种习惯
当储蓄爱心成为一种习惯
有人,把储蓄硬币当作一种习惯,于是日久天长那一罐罐沉沉的财富便是他的快乐;有人,把储蓄知识当作一种习惯,于是日久天长“学富五车、才高八斗”的智慧便是他的骄傲;有人,把储蓄信用当作一种习惯,于是日积月累“四海之内皆为兄弟”、“朋友遍天下”的信赖便是他的欣慰。而我们,应该把储蓄爱心当作一种习惯,因为只有这样,才能手牵手心连心,才能众志成城风雨同舟,才能用生命挽起生命,用爱心感动你我,感动世界。
当储蓄爱心成为一种习惯,我们才会对亲情更加珍惜。“红罗帐里春色晚,冬夜听雪不觉寒”的温馨,举案齐眉、相濡以沫的互敬,对老人嘘寒问暖的体贴和对孩子毫无保留的信赖尊重,都源于“爱心”。我们可以在动针线时储蓄爱心,敬茶膳时储蓄爱心,添冬衣时储蓄爱心,在每一个表达爱心的角落储蓄爱心,拾起心底丝丝缕缕的顾念怜惜,拾起我们早已熟视无睹的浓浓亲情,拾起储蓄爱心的习惯。
当储蓄爱心成为一种习惯,我们才会对师长更加敬重。居里夫人连获两次诺贝尔奖却从不居功自傲,作演讲时总是请出老师以表感恩;中国科学院院士、肝类外科专家吴孟超虽身为治好肝外血管瘤的第一人,也每每以各种形式表达对恩师裘法祖的敬意。对师长的那份爱心,有敬重,有感恩,有祝福,有亲切。在师长面前无论我们身居何职、名耀何方,我们依然是懵懂学童、无知学子。唯有将储蓄爱心作为一种习惯,每时每刻不忘将爱心注入心灵,我们对师长的感恩才是发自肺腑、感动你我的。
当储蓄爱心成为一种习惯,我们对陌生人也会报以微笑。曾有一篇《和陌生人说话》,其中爱和陌生人说话的母亲就用自己早已储蓄下的爱心来温暖陌生人的心,温暖周边的环境,点燃他人心底的爱。还有最近的印度洋海啸中,素不相识的人们从四面八方走来伸出援助之手,这不也是人们用帮助他人的方式来储蓄爱心的行为吗?
当储蓄爱心成为一种习惯,微笑与友善将把爱心的世界点燃;当储蓄爱心成为一种习惯,互敬互爱的感动将把世界60亿人的心联得更紧;当我们随时随地记住储蓄爱心并将它作为一种习惯传送于四面八方,这个世界才会有感动,有希望,有企盼,有鼓励,爱心的火炬才会常亮不败!
第五篇:阅读成为师生的自觉行动
让阅读成为师生的自觉行动
朱
建
在江苏省锡山高级中学为期一周的跟岗学习结束了。正如我所预期的那样,在这所学校,确有许多值得我们每一位教育工作者去认真体悟、深入学习的地方。比如她的育人理念、校本课程的开发与建设、校务管理运作机制和教师专业化发展的培育模式等等,似乎每一处都饱含着对理想教育的不懈探寻和理性思考。而此刻我更想谈谈锡山高中近些年极力推行的一个项目---师生读书行动。
第一,锡山高中所信奉的读书理念令人耳目一新。
“人不是因为空闲而阅读”、“要让学生成为善于读书的人,教师首先必须是个读书人”、“以读者培养读者,培养终生阅读者”。
一个被称作学校的地方,应该是什么样的地方,应该培养什么样的人?具有怎样的教育品质?锡山高中用“有关读书的育人理念”作出了一个方面的回答。这些年,他们把师生读书活动作为提升学校内涵品质的一项重点工程推进,这不仅仅是满足建设书香校园、浓郁读书氛围的需要,更深层的目标是要让阅读成为教师专业发展的底色,让专业阅读去改变教师的专业生活方式,并结合运用“环境”全方位地去影响教育学生。锡山高中把读书放在如此突出重要的地位,是学校管理者对教育本质进行深层思辨后产生的一种教育信仰,也是对学校教育价值观取向的一种澄清和坚守。
第二,锡山高中促成师生养成良好阅读习惯的举措卓有成效。
唐江澎校长将读书作为锡山高中师生的“精神底子”,作为应有的“书卷气”,如同“武者拳不离手,歌者曲不离口”,而“读书人则手不释卷”。
要让读书成为锡山高中校园里的最美风景,成为师生自然而纯粹的专业生活方式,就必须在校园读书环境的布置上精心设计、巧做文章。锡山高中近些年创办匡园书屋,新增“咖吧”休闲阅读室,图书馆浅阅读区,常规借阅室、国学馆、西学馆、典藏馆,这些地方随处可见高品质的书籍。学校每个教室都设有班级小书房,三四百本书都是根据师生推荐,由图书馆统一采购配置,并负责每学期增添更新。班级与班级之间一学期交换一次,实现书源共享。锡山高中图书馆位置有些特别,位于食堂和教室之间。一楼设有浅阅读区,同学随手就可拿起感兴趣的书籍阅读
。在图书馆大厅最显眼的位置安置了一尊铜像,像是在伏案写着什么,铜像的上方墙面赫然写着“一种精神的塑像”七个大字。据说是纪念一位学校图书管理员,在“破四旧”运动中,他将图书馆典藏的书籍档案用箩筐一筐一筐挑至乡下的农舍藏起来,许多珍贵的书籍得以保存至今。在那个年代,一位普通的学校员工不顾自身安危,用明辨事理的朴实行动保护文献书籍,既是对承载人类历史文明的书籍的一种尊崇与敬畏,又凸显了这位普通职员强烈的岗位责任意识和勇于担当精神。用唐江澎校长的话说,这其实就是学校精神最好的缩影和写照。努力挖掘学校历史中具有经典教育意义的人物故事,精心创设能生动再现其育人价值的艺术造型,以此来教育一代代莘莘学子,可谓匠心独运。
2010年,锡山高中启动“百万百卷读书行动”,计划投入100万元,要让每位教师5年内阅读100本书,每一个教师每年读20本书。花这么多财力办短期内不见得起效果的事情,一开始就有人反对,也有人观望。但是管理层始终如一,不断加大投入,把书发给老师。他们注意到,成年人的阅读关键在交流,没有交流表达的机会,就会懈怠。因此读书交流活动定期开展,锡山高中的一次读书交流会创了历史记录,十几位教师一一上台,介绍自己的书和读后感受,交流会整整开了3小时,成为锡山高中史上最长的全体教师大会。把读书的种子播撒下去后,几年下来,读书之风渐起,气氛浓郁了,青年读书会、“心悦”读书社成立了,读书交流活动形成了促进教师阅读的有效机制。
2012年江苏理科最高分的华天韵,在锡山高中3年读了500多万字。华天韵说:“高中时读了很多像《病隙碎笔》这类可以启迪思想的书,为我思考人生提供了命题,让生命从某一段开始,忽然变得立体而有价值感了”。高中三年,读书多的学生可以读到1000万多字,即便在紧张的高三,许多孩子仍会挤出时间读书。一位上大学的学生给老师的信中这么说到:和舍友谈起高中生活,听他们讲无边无际的抄写、默写、考试,我立即想起高中幸福的阅读和写作历程……谢谢学校让我们有了阅读习惯,没有什么功利目的,只为在阅读中体验被人文情怀包围的沉静,以及思考的力度和悲悯的灵魂。
当阅读成为了师生的自觉行动,最终改变的是锡山高中的教育品质,也奠定了学校新的文化基础。期盼锡山高中能将先进的办学理念和行动多加示范推广,为更多的学校、为教育的明天带来阵阵清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