什么是“三公经费”?治理对策与办法?

时间:2019-05-15 16:21:47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什么是“三公经费”?治理对策与办法?》,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什么是“三公经费”?治理对策与办法?》。

第一篇:什么是“三公经费”?治理对策与办法?

什么是“三公经费”?治理对策与办法?

“三公经费”:指政府部门人员在因公出国(境)经费、公务车购置及运行费、公务招待费产生的消费,“三公经费”早已成为一种普遍的现象,并引起社会广泛关注。这一现象的持续存在无论是对干部,还是对社会、对人民都会造成持续的不良影响,是当前公共行政领域亟待解决的问题之一。2011年11月21日,国务院法制办公室公布《机关事务管理条例(征求意见稿)》,明确机关运行经费支出、资产配置和服务保障标准的原则。

个人认为对“三公”经费的管理还是得从源头——制度着手,如建立三公经费的预算、使用、监督、审计和公示制度,预算从严、使用按制度执行,监督有力,审计到位,在网上公示,慢慢形成一股节约的风气或大势所趋必须节约的风气,那么各级财政就能严控“三公经费”了。

“三公”经费支出是必要的,那么目前“三公”经费公开该如何把握呢?

1、“三公”经费支出必须公开。“三公”经费属公共财政支出,公共财政必须向社会公众公开,这是原则。公共财政强调以满足社会公共需求为宗旨,强调为社会提供公共产品,当然它就应以公开透明保障公众知情权、监督权为取向,这实质是民主财政和公共财政的价值取向。

我们应知道,“公开”被认为是现代政府重要的基本特质,现代政府本质上要求政府把包括财政运行在内的一切行为置于公众的视野之内。目前世界许多发达国家对财政信息公开十分重视,有很多好的制度和做法。从我国来讲,由于长期以来计划经济体制遗留下来的行政惯性,数十年来各级政府只有征税、拨款、花钱的行政实践,缺乏公开自己如何花钱、花了多少钱、办了什么事、事办得怎么样的行政理念,也没有包括“三公”支出在内的财 1

政公开的制度设计。同时,由于大家习惯于计划体制下供给安排的思维惯性,不少地方在现实的财政运作中,对“三公”经费缺乏科学性、规范性安排,“三公”经费开支过量过分的状况比较严重。

财政资金,取之于民,用之于民,它一头连着政府,一头连着百姓。监管和控制包括“三公”经费在内的财政资金是民主财政、公共财政的重要议题,公开“三公”经费实现公众知情权进而实现社会的监督权,也能推动政府将“三公”经费压缩在合理范围内,倒逼政府养成廉洁行政理念,培育政府的民主理财意识,使财政资金能切实坚持公共性这一本质要求。

2、“财政信息公开也是民主建设的实现形式”

就目前来讲,社会公众对政府“三公”经费公开的关注、评论和疑惑,甚至不信任,更多是由于对政府财政经费包括“三公”经费公开制度不完善造成的,当然,也有大家对已经公开的信息不信任、沟通不到位造成的。在这种情况下,提高财政信息公开的完整性、透明度,坦诚公布“三公”经费情况显得尤为必要。我认为,面向社会公开“三公”经费情况不仅体现的是政府对公众的一种坦诚和态度,更重要的是体现了政府与公众之间良性沟通互动,它有利于增强社会公众对政府的信任和信心。公开是一小步,却是公民知情的一大步,也是走向财政民生、财政民主的一大步。

我们不能将“三公”经费公开仅仅作为财政性资金管理的一项技术层面的工作,更重要的是作为公众参与民主预算政治的重大实践来把握。财政预算公开,“三公”支出公开,它具有特殊的民主价值。

目前,党和政府在倡导推进民主建设,大家也在致力于推进民主政治建设。我认为应该指出的是,为了民主建设的目标,我们必须探索各种可行的实现民主的技术手段,这对我国民主政治建设具有重大的实践意义。

推进民主建设并不是都在选举方面。政府财政公开、预算公开,是实现人民对政府预算和财政资金的参与和监督,它是社会参与民主建设的一种实现形式;而财政信息公开、预算公开、包括“三公”经费公开,也是实行预算民主、财政民主的一种具体方式。人民关心政府花钱,并不是害怕政府花钱,而是关心花钱的方向和效果,也就是为什么事花钱,花了多少钱,花钱的事办得怎么样;而对于政府来讲,就是要把钱花好,把事办好,让人民满意。

3、“用制度来治理‘三公’经费开支”

如何做好政府“三公”经费公开,我认为至少有三个方面工作十分重要: 一是坚持“公开”的民主取向。“三公”经费是部门履行工作职能的基本保障,是政府运转的必要支出。“三公”支出也有利于政府工作的开展,支出结果上总体是良好的效果。作为政府部门来讲,我们“花钱办事”,花了多少钱,用到哪里去了,花出的效果如何,应当给社会公众一个明白交代。政府部门要通过公开明明白白的账务和清晰明了的说明,反映实实在在的工作,争取社会的理解和认同。我们要努力把包括“三公”经费在内的财政预算信息公开,作为推进民主建设的重大举措,作为实现公众对政府事务知情权、参与权、监督权的重大实践。

二是重视“公开”的情况说明。作为公众对民主财政的参与、对政府预算的监督,“三公”经费公开是一项政治性、政策性和技术性很强的工作。政府部门的“三公”经费公开,决不能仅仅作为财政资金收支的技术数据的公开,而应从满足社会对财政的知情权、参与权、监督权的角度去公开。因此,一开始要有对“三公”经费支出的情况介绍和说明,要有对一些支出事项和支出绩效的报告。由于政府部门在职能、职责方面的差异客观存在,各部门在“三公”经费的支出总量、支出结构等方面必然会存在一定的差别,但是形成这些差别结果的原因往往在公开信息的背后。因此,如果我们不注重情况的客观介绍,势必会引起社会公众对部门做简单类比,从而会对整个公开信息的真实性、合理性和完整性提出质疑,甚至可能对“三公”支出产生抵制。因此,政府部门务必实事求是地向社会公开本部门“三公”经费预算决算情况,客观地对“三公”支出内容、支出结构、增长变化、重点方向、使用绩效等作出具体的说明。这种说明和介绍,既确保部门按统一的要求真实准确地填报数据,又确保社会对“三公”支出情况的了解和认同。

三是狠抓“三公”的源头治理。解决“三公”经费的公开,让社会公众理解和认同,更重要的是从源头上解决好节约“三公”经费问题。政府部门要重视从源头上研究、解决“三公”的支出,严格控制行政成本性支出,切实把有限的资金和资源更多地用在改善民生上。要从制度上封闭因公出国(境)团组数和人数、次数,从制度上硬化党政机关和领导干部公务用车配备使用管理办法规定,从制度上去约束和规范公务接待工作。另外,应看到现有的“三公”开支管理机制存在根本的制度性缺陷,这个缺陷就是“三公”开支预算缺乏有效的监督,而这正是现有的预算制度的缺陷造成的。要解决这个问题,就需要把“三公”经费的决定权和使用权分离。循着这个思路,我们应进一步研究对“三公”开支的工作监督机制,在部门机关内部应有不同方面的代表进入,参加对本部门“三公”经费开支的决定。

第二篇:什么是“三公经费”?治理对策与办法?

“三公消费”治理对策与办法

“三公消费”:指政府部门人员在因公出国(境)经费、公务车购置及运行费、公务招待费产生的消费,“三公消费”早已成为一种普遍的现象,并引起社会广泛关注。这一现象的持续存在无论是对干部,还是对社会、对人民都会造成持续的不良影响,是当前公共行政领域亟待解决的问题之一。2011年11月21日,国务院法制办公室公布《机关事务管理条例(征求意见稿)》,明确机关运行经费支出、资产配置和服务保障标准的原则。

个人认为对”三公”消费的管理还是得从源头——制度着手,如建立三公消费的预算、使用、监督、审计和公示制度,预算从严、使用按制度执行,监督有力,审计到位,在网上公示,慢慢形成一股节约的风气或大势所趋必须节约的风气,那么各级财政就能严控“三公消费”了。

“三公”消费支出是必要的,那么目前”三公”消费公开该如何把握呢?

1、‛三公‛消费支出必须公开。”三公”消费属公共财政支出,公共财政必须向社会公众公开,这是原则。公共财政强调以满足社会公共需求为宗旨,强调为社会提供公共产品,当然它就应以公开透明保障公众知情权、监督权为取向,这实质是民主财政和公共财政的价值取向。

我们应知道,“公开”被认为是现代政府重要的基本特质,现代政府本质上要求政府把包括财政运行在内的一切行为置于公众的视野之内。目前世界许多发达国家对财政信息公开十分重视,有很多好的制度和做法。从我国来讲,由于长期以来计划经济体制遗留下来的行政惯性,数十年来各级政府只有征税、拨款、花钱的行政实践,缺乏公开自己如何花钱、花了多少钱、办了什么事、事办得怎么样的行政理念,也没有包括“三公”支出在内的财政公开的制度设计。同时,由于大家习惯于计划体制下供给安排的思维惯性,不少地方在现实的财政运作中,对”三公”消费缺乏科学性、规范性安排,”三公”消费开支过量过分的状况比较严重。

财政资金,取之于民,用之于民,它一头连着政府,一头连着百姓。监管和控制包括”三公”消费在内的财政资金是民主财政、公共财政的重要议题,公开”三公”消费实现公众知情权进而实现社会的监督权,也能推动政府将”三公”消费压缩在合理范围内,倒逼政府养成廉洁行政理念,培育政府的民主理财意识,使财政资金能切实坚持公共性这一本质要求。

2、‚财政信息公开也是民主建设的实现形式‛

就目前来讲,社会公众对政府”三公”消费公开的关注、评论和疑惑,甚至不信任,更多是由于对政府财政经费包括”三公”消费公开制度不完善造成的,当然,也有大家对已经公开的信息不信任、沟通不到位造成的。在这种情况下,提高财政信息公开的完整性、透明度,坦诚公布”三公”消费情况显得尤为必要。我认为,面向社会公开”三公”消费情况不仅体现的是政府对公众的一种坦诚和态度,更重要的是体现了政府与公众之间良性沟通互动,它有利于增强社会公众对政府的信任和信心。公开是一小步,却是公民知情的一大步,也是走向财政民生、财政民主的一大步。

我们不能将”三公”消费公开仅仅作为财政性资金管理的一项技术层面的工作,更重要的是作为公众参与民主预算政治的重大实践来把握。财政预 算公开,“三公”支出公开,它具有特殊的民主价值。

目前,党和政府在倡导推进民主建设,大家也在致力于推进民主政治建设。我认为应该指出的是,为了民主建设的目标,我们必须探索各种可行的实现民主的技术手段,这对我国民主政治建设具有重大的实践意义。

推进民主建设并不是都在选举方面。政府财政公开、预算公开,是实现人民对政府预算和财政资金的参与和监督,它是社会参与民主建设的一种实现形式;而财政信息公开、预算公开、包括”三公”消费公开,也是实行预算民主、财政民主的一种具体方式。人民关心政府花钱,并不是害怕政府花钱,而是关心花钱的方向和效果,也就是为什么事花钱,花了多少钱,花钱的事办得怎么样;而对于政府来讲,就是要把钱花好,把事办好,让人民满意。

3、‚用制度来治理‘三公’经费开支‛

如何做好政府”三公”消费公开,我认为至少有三个方面工作十分重要: 一是坚持“公开”的民主取向。”三公”消费是部门履行工作职能的基本保障,是政府运转的必要支出。“三公”支出也有利于政府工作的开展,支出结果上总体是良好的效果。作为政府部门来讲,我们“花钱办事”,花了多少钱,用到哪里去了,花出的效果如何,应当给社会公众一个明白交代。政府部门要通过公开明明白白的账务和清晰明了的说明,反映实实在在的工作,争取社会的理解和认同。我们要努力把包括”三公”消费在内的财政预算信息公开,作为推进民主建设的重大举措,作为实现公众对政府事务知情权、参与权、监督权的重大实践。

二是重视“公开”的情况说明。作为公众对民主财政的参与、对政府预算的监督,”三公”消费公开是一项政治性、政策性和技术性很强的工作。政府部门的”三公”消费公开,决不能仅仅作为财政资金收支的技术数据的公开,而应从满足社会对财政的知情权、参与权、监督权的角度去公开。因此,一开始要有对”三公”消费支出的情况介绍和说明,要有对一些支出事项和支出绩效的报告。由于政府部门在职能、职责方面的差异客观存在,各部门在”三公”消费的支出总量、支出结构等方面必然会存在一定的差别,但是形成这些差别结果的原因往往在公开信息的背后。因此,如果我们不注重情况的客观介绍,势必会引起社会公众对部门做简单类比,从而会对整个公开信息的真实性、合理性和完整性提出质疑,甚至可能对“三公”支出产生抵制。因此,政府部门务必实事求是地向社会公开本部门”三公”消费预算决算情况,客观地对“三公”支出内容、支出结构、增长变化、重点方向、使用绩效等作出具体的说明。这种说明和介绍,既确保部门按统一的要求真实准确地填报数据,又确保社会对“三公”支出情况的了解和认同。

三是狠抓“三公”的源头治理。解决”三公”消费的公开,让社会公众理解和认同,更重要的是从源头上解决好节约”三公”消费问题。政府部门要重视从源头上研究、解决“三公”的支出,严格控制行政成本性支出,切实把有限的资金和资源更多地用在改善民生上。要从制度上封闭因公出国(境)团组数和人数、次数,从制度上硬化党政机关和领导干部公务用车配备使用管理办法规定,从制度上去约束和规范公务接待工作。另外,应看到现有的“三公”开支管理机制存在根本的制度性缺陷,这个缺陷就是“三公”开支预算缺乏有效的监督,而这正是现有的预算制度的缺陷造成的。要解决这个问题,就需要把”三公”消费的决定权和使用权分离。循着这个思路,我们应进一步研究对“三公”开支的工作监督机制,在部门机关内部应有不同方面的代表进入,参加对本部门”三公”消费开支的决定。

第三篇:治理三公消费对策总结

一.遏制“三公消费”的对策建议

“三公消费”一直是人民群众深恶痛绝的问题,要从根本上解决,也绝不是一蹴而就的事。要靠整个管理体制的改革,靠行政体制的完善,再辅以党纪和法律的制约,多管齐下,多措并举,才能达到一定的效果。

推广使用公务卡结算。公务消费可以通过专门的公务银行卡进行结算。通过公务卡,不仅可以直接查询到每一笔公务消费的明细,有效杜绝虚假发票报销的情况。同时,公务卡结算既不需要财务人员从银行提取和保管现金,也不需要公务人员提前借款,既方便工作人员用款,也减轻单位财务人员的工作量。

实行公务消费行为阳光公示。将公务消费置于阳光下,是最好的“防腐”措施。要公开政府的行政成本,尤其是老百姓普遍关注的公车使用、公务接待、出国(境)学习考察等支出情况,应以详细的类别列出,使政府官员公务行为置身于社会的监督之下,从而达到有效规范公务消费的目的。

增强预算的约束作用。要结合部门预算将消费支出具体到项目和人,不准超越,不以人废也不以人存。政府部门和公务人员花钱必须严格按照预算支出,没有预算,一分钱也不能花。预算必须公开、透明,必须接受立法机构和公众的监督,真正建立起科学合理的现代预算制度。

积极探索公务消费货币化改革。按照政府的运作模式和市场经济规律,探讨公务消费货币化改革,尽可能的将差旅费、公务用车、公务接待等费用以货币形式出现,并按照公务、职务需要,严格规定消费范围、消费限额。

加大惩戒力度。强化相关公务消费行为规定的执行力,将他们列入绩效考核和党风廉政建设责任制考核。对有令不行、有禁不止的行为予以坚决查处,并严肃追究相关人员的责任。

明确“三公消费”的法律责任。我国刑法目前并未明确规定国家公务员的“挥霍浪费罪”,如果针对“三公消费”问题立法,明确公款消费的法律责任,不论对于反腐倡廉建设还是我国的法治建设,都具有十分积极的意义。另一方面,通过立法手段把违纪现象升级为违法犯罪,意味着文件的性质发生了质的变化。这既会对公款消费主体造成压力,也为公众对“三公消费”进行监督提供了法律支持。建议国家主法机构把整治公款消费列入立法计划,尽快明确公款消费的法律责任,使治理“三公消费”有法可依。

二.加强三公消费管理的对策

1、遏制“三公消费”核心在于加强公众监督,实行政府“三公消费”预算、决算公开。

包括“三公”在内的预算公开的目的,不仅是让公众知道纳税人的钱政府是怎么花的,更重要是通过公开遏制政府大手大脚花钱的习惯,使纳税人的钱用在该用的地方。

监督是重要的,我们不能只通过政府部门自身监督,而是必须引入第三方监督。必须下决心每年坚决公开“三公消费”的预算资金,进行社会舆论监督、媒体监督和公众监督。要使监督有效,必须下决心使“三公消费”的数字要进一步细化,现在我们公布出来的“三公消费”一个总的方面,公款吃喝多少,公车使用费,考察学习费用是多少,没有细化,公众就无法监督,就不知道这些费用是不是合适、合理、符合公众要求。要使“三公消费”监督落到实处,“三公消费”的预算、决算要细化,细化多项,每一项的支出是不是合理,只有细化了,公众才能进行监督,才能分辨出来。例如公务用车管理,可以将政府财政供养的公务用车全部纳入电子监察管理系统,严禁公车私驾私用、公油私售、公车私租。无论是公车的运行轨迹、里程,还是油耗、维修等等,各个单位都要在公开的场所定期公开。这种全方位的跟踪监控和管理,刹了公车私用歪风。

加大政府信息网上公开力度,让民众拥有更多的知情权。信息公开是做好监督的前提条件,互联网技术为信息公开提供了便捷经济的条件。目前,政府部门的网站所提供的信息还远远不能满足民众的需求。建议制定《政府信息公开条例》实施细则。明确将政府信息公开的重点放在与公众利益联系度高的民生问题(如就业、社保、医改、教育、住房等)和公众关注度高的政府行政成本问题(如公车使用、公款招待、公费考察等)上,并设立公开信息解释答疑机制,使该信息便于公众理解。同时,要明确对不公开、拖延公开、阻挠公开或虚假公开行为的处罚条款,使信息公开真正落到实处。通过信息及时有序的公布,自觉接受民众的监督。

2、改革体制内监督体制,完善法律监督机制

当前政府官员的监管在行政权力运行透明度较低,容易形成“上级不好监督、同级不愿监督、下级不敢监督”的监督“死角”,难以形成规范管理、监督管理的体制与机制,在当前纪检监察组织实行双重领导的体制下,在保持同级党委领导的同时,建议进一步强化纪检监察系统内部领导机制。可试行纪委书记“垂直(统一)管理体制”,即纪委书记在上级纪委的直接领导下开展工作,纪委书记直接对上一级纪委负责工作,特别有利于对同级党委和“一把手”的监督。由各级纪检监察机关开展纠风检查,适时公布媒体。确保三公消费的廉洁性和节约性,切实严控行政成本。

在回答“三公消费”问题时,温家宝总理指出,公款吃喝、公车私用,公费出国,其实也关系到整个反腐败。公款吃喝、公车私用、公费出国这“三公消费”,从表面上似乎不如贪污受贿、贪赃枉法那么危害深重,但是,“三公消费”却更普遍,无论是对干部,还是对社会、对人民所造成的影响都很坏,败坏党风政风民风,必须下大力气治理。要强化法律监管,将不当“三公消费”纳入惩治腐败的范畴。按照现行刑法的规定,贪污罪,是指国家工作人员,利用职务上的便利,侵吞、窃取、骗取或者以其他手段非法占有公共财物的行为。与公务无关的三公消费,就是利用职务之便,非法占有公共财产。主观上明知自己是自己的私人消费,为达到占有公共财物的目的去实施报销行为。客观上实施开具以单位为抬头的本属于私人消费的发票等行为,利用职务之便,通过单位财物报销来侵吞、窃取、骗取公款。因此,按照现行刑法,与公务无关的三公消费,达到法定数额的应当一律按贪污论处。三公消费入刑,应该更能践行一个国家的政治文明和法治进步。

3、将控制三公消费的问责主体落实到党政领导干部,将包括三公消费在内的行政成本考核纳入政绩考核范畴

建立一整套科学的绩效评估机制,把行政支出成本作为行政主体考核的一个重要指标,并将行政支出成本考核结果同党政领导干部职务升降、奖惩紧密结合起来,从而大大降低三公消费行政支出,遏止浪费和腐败现象,降低行政成本。

建立硬性约束机制,对不按规定公开的单位以及存在挥霍公款造成浪费、借三公消费行腐败之实的,要对党政领导干部进行严厉问责。过去治理“三公”消费效果之所以不彰,一大因素是惩处环节不到位,因此要对不按规定公开三公消费以及存在挥霍公款造成浪费、借三公消费行腐败之实的单位及其负领导责任的党政领导干部根据其行为性质及其情节,社会影响给予相应的纪律处分和组织处理,构成犯罪的移送司法程序处理,促使党政领导干部树立起廉洁从政,克己奉公的职业精神。三.

“三公消费”事关党和政府的形象,事关人民群众的切身利益,事关党的事业前途命运,因此必须管住,以党风廉政建设和反腐败的新成效,服务于民、回馈于民、取信于民。

第一,要进一步深化财政预算制度改革。

要明确界定“三公”的范围,并相应调整政府收支科目,细化“三公”经费并纳入相应的科目。与此同时,要对有关制度的配套改革及时跟进,并尽快制定出台机关运行经费管理、公务接待和会议、公务用车制度等改革方案,进一步完善“三公”经费管理制度和审核程序。

第二,要建立健全相应的监督制度。

从某种意义上说,公开“三公”经费本身就是社会各界不断呼吁、各种社会监督力量共同实施监督的结果。而要使“三公”经费公开工作真正发挥作用,不能只靠自律,还必须靠他律。只有建立健全相应的监督制度,发挥社会各种监督力量的作用,特别是要注意发挥包括网络媒体在内的各种舆论监督作用,形成监督的合力,才不会使“三公”经费公开工作流于形式。

第三,要建立健全问责制度,加大行政问责力度。

只公开而不对违法违纪行为进行处罚,是难以遏制“三公”支出的。所以,除了公开预算之外,还必须通过健全问责制度,将违反财政纪律、挥霍浪费国家资财的行为纳入问责范畴,对那些违反财政纪律,挥霍浪费国家资财的公职人员,要根据其性质、情节、危害程度,依法依纪追究其相应的责任。特别是要把行政问责与行政监察、审计监督结合起来,真正做到有权必有责,有责必问,有错必纠,努力建立责任政府。

四.

为了根治领导干部职务消费追求奢侈享乐这一“牛皮廯”,还应该从以下几方面去努力:

一是要从加强法制着手。要把奢侈浪费作为犯罪来处理,要从严惩治领导干部奢侈浪费现象。

二是要从完善制度着手。各地各单位要制定“简便、管用、有效”的管理制度,切实抓好落实。不能制度归制度,执行归执行,从而执行不了制度。

三是要从教育引导着手。加强领导干部廉洁从政教育、忆苦思甜教育,开展学习焦裕禄、方志敏等典型人物学习教育活动,让领导干部牢固树立艰苦朴素的作风。

四是要从“一把手”着手。抓好“三公”消费,关键在“一把手”。“一把手”要率先垂范,做到不奢侈浪费,“一把手”做得好与差,其他干部都会效仿。

五是要从落实公开着手。及时、全面公开“三公”消费帐目和领导干部“三公”消费情况,自觉接受干部和群众的监督。

六是要从强化监督着手。加强内部和外部监督,纪检监察部门要加强监督检查,各单位还要自觉接受社会以及媒体的监督。

六.治理“三公”消费,就要突破五个难点,推行五个“管住”,把有限的财政资金尽量用在“刀刃”上。

一是管住“人”。众所周知,“三公消费”问题实质是特权问题,能进行职务消费奢侈享乐的大都是领导干部,掌握一定权力,尤其是“一把手”。“一把手”要率先垂范,做到不奢侈浪费,“一把手”做得好与差,其他干部都会效仿。二是管住“嘴”。狠刹公款吃喝玩乐风,纪检、监察部门要切实履行职责,加大工作力度,对利用公款吃喝玩乐的单位和个人从严查处,决不手软。三是管住“腿”。严格控制考察、出国。除上级党政部门统一组织外,自行外出的一律费用自理。对集体组织公款旅游、公款出国的,从严给以党纪、政纪处分。四是管住“车”。严格控制公务车的配置和公车私用。2011年1月,广东省省长黄华华在谈到公务车过多的问题时就表示,“公务车太多了,过去副省长以上才有专车,现在有的股长屁股后面都‘冒烟’”。五是管住“会”。精简会议,提倡少开会、开短会。严禁以开会为名,借机游山玩水,公费旅游。

治理“三公”消费,必须把管理与监督更紧密地结合起来。

财政、审计、纪检、监察等部门不能光放“马后炮”,要加大事前、事中审查和日常稽查的力度,真正形成管理与监督并重、日常管理监督与专门监督检查相结合的监督工作新格局。

治理“三公”消费应突出人大的作用。

“三公”消费是政府预算的重要组成部分,人大实施预算监督,行使审议权、决定权、监督权,具有唯一性、合法性、至上性,对实现党的方针政策,促进政府部门依法理财是带有强制性和约束力的单向监督,是不可逆的监督。其他预算监督主体则不具备这一特点。人大主要做好如下几个方面的工作:第一,认真履行职责,切实维护预算的权威性和严肃性。经过人代会审查批准的政府预算,具有法律效力,是一条“高压线”,那是碰不得的,各级政府和政府各部门必须不折不扣地执行,不论是什么人,不论是什么部门,不管官大官小,不管权大权小,都不能凌驾于预算之上,更不能任意变更和追加预算。第二,应当将公民的知情权作为一项基本权利,在法律层面予以确认,这是解决公民知情权的前提和首要环节,它是“三公”公开规范好的基础。第三,在法律层面规定“三公”公开的原则,对哪些该公开、哪些该保密都应有明确的界定,不要让保密成为政府部门的借口和保护伞。第四,法律应当将“三公”公开的程序和执行方法予以明确,使信息公开在法制化的轨道上运行,避免随意性。第五,应当就“三公”消费的监督问题,尤其是对弄虚作假搞假公开、半公开或不公开的责任问题,作出科学合理的规定,以保证其切实实施。第六,有必要在适用情况下启用质询、特定问题调查、撤职、罢免等约束性强的硬性手段,以督促“三公”工作顺利进行。治理“三公”消费,发挥社会监督作用十分重要。

社会监督是不可忽视的监督力量,是促进“三公”消费领域廉政建设和政府部门自我监督的必要形式,特别是广播、电视、报刊、网络等新闻媒体的监督,其影响之广、实效之快在“三公”监督中占有十分特殊的地位,能够发挥不可替代的作用,我们要引导并运用好。

治理“三公”消费,财政部门、人大责无旁贷。

有人说财政就是政府的账房、管家,此话不无道理,财政就是国家管钱袋的职能部门。人民代表大会制度是保证和实现人民当家做主的根本政治制度,人大依法审查批准政府预算并监督其执行,是宪法和法律赋予的一项重要职权,是人民行使管理国家事务权力的具体体现,是对政府行政权力运行最重要的制衡和监督。但财政是国家的财政,全国人民的财政;人民代表大会及其常委会是受人民委托,代表全体人民行使管理国家事务权力的,因此,要管好“三公”消费还要靠全国上下的共同努力。我们有理由相信,只要我们真正行动起来,治理“三公”消费定会取得彻底胜利。

第四篇:“三公”经费管理中存在的问题及治理对策

政府理财

“三公”经费管理中存在的问题及治理对策.“三公”经费,是指政府部门公务车辆购置及运行、公务接待和因公出国(境)三项经费。近年来,“三公消费”中存在的公车私用、公款吃喝、公费出国旅游等问题,引起了纳税人的强烈质疑,受到了社会广泛批评。虽然各级党委、政府在控制“三公经费”方而采取了一 系列的措施,然而,“三公经费”尤如一匹脱缓的野马,无法控制。

一、当前“三公经费”管理中存在的问题

一是公车配备、使用失控。我国现行公务用车管理制度,一自沿用计划经济时代的编制管理、标准控制、按需配给、单位所有的模式。随着时间的推移,这种公务用车管理制度的缺陷越来越明显:}1)超编超标配车现象严重。虽然有关部门制订了党政机关小汽车数量配置及编制管理规定,但公车配置政策门坎太低、基本是按领导人头数配备,导致车辆编制核定控制小严,实际配置或使用的车辆大于编制数。据国家财政部统计,全国超编配车率达50%以上。对未批准购置车辆单位,有的借下属或管辖到的企业之名买车,或长期固定“租车”、租“高档车”。而且购车标准基本上都从“上限”,导致公务用车购置成本剧增,公车已经俨然成为领导十部地位和身份的象征。<2)公车使用成本太高。据调查,一些单位一辆公车一年仅维修费用就高达10万元以上,制度规定的小严格,有效监管的缺位和庞大的司湘L队伍,致使公车在采购、维护和运行等各方而都存在着比社会车辆高4}-5倍的成本。更有少数领导,还把“莫须有”的经费塞进修理费报销,隐性浪费极为严重。<3)公车私用极为严重。据国家发改委调研报告显示,公车使用有三个“三分之一”,即车辆公用三分之一,领 导及家属私用三分之一,司机使用三分之一。中央乃至地方新闻媒体曾多次曝光公车接送孩子上学,造成学校门日大塞车,以及婚丧嫁娶公车成龙的现象。

二是公务接待虚实小分。近年来,公务接待费的迅猛增长,虽有物价上涨的客观原因,但更主要的还是接待规格提高、借招商引资之名大吃大喝大旅游、小该请的乱请、将送礼费用}I里塞等人为原因,具体表现在: }1)公款吃喝费用多。“接待就是生产力”已成为一些地方的座右铭,接待规格一年高于一年,“一包烟一月粮,一瓶酒一头猪,一顿饭一头牛”已是普遍现象,一餐饭千儿八百还算是节俭的。

<2)公款吃喝名目多。“革命就是请客吃饭”,也成了一些人民“公仆”的日头禅。上级来人检查考核,要吃吃喝喝搞好接待;向领导请示汇报工作,要吃吃喝喝聊表敬意;到上级争取项目资金,要吃吃喝喝搞好协调;兄弟单位前来“学习取经”,要吃吃喝喝尽地主之谊;出门在外招商引资,要吃吃喝喝表现诚意。此外,接风宴、送别席、庆典酒、会议餐、工作餐更 是“家常便饭”,“应”吃尽吃。<3)公款吃喝猫腻多。“公款吃喝是个筐,什么都}I里而装。”更有甚者把诸如送礼、协调、高消费娱乐活动等见小得阳光的费用都以餐费名义报销,借公务接待之名,行以权谋私之实,皇高了公务接待费用数字。

三是公费旅游屡禁小I}。近年来,随着出国审批制度的小断完善,明目张胆的利用公费出国(境)旅游已小多见,但是,假借学习、培训、会议、考察等名义,而无实际内容、无明确任务的出国(境)考察则是举小胜举。主要有以下几种形式:}1)伪造邀请函、会议通知等进行出国(境)旅游。业内甚至发明了专门的术语,把真的邀请函叫做签证函,假的邀请函叫做报批函,专为应付国内因公出国(境)考察管理规定而生。<2)挂羊头卖狗肉,打着学习考察的名义或跨越行程路线进行旅游观光。为了报账方便,授意旅行社做两份行程单,一份按 照“考察”的行程设计,另一份按实际“旅游”线路女排,内容自然是游山玩水,欣赏异国风光。<3)变相公费出国旅游还给一些官员创造了转移财产,甚至潜逃国外的湘L会。从出国(境)经费支出看,中央机关的多、省级次之、市县较少,呈倒金字塔之状。

二、“三公”经费居高小下的成因分析

“三公经费”的失控,既有主观因素,也有客观因素,从我市各地调查情况来看,主要原因有:

1.思想认识小足,特权意识根深蒂固。相当一部分领导法制观念淡薄、官本位思想严重,对公车私用、公款吃喝、公费旅游等问题重视小够,存在“小贪小占,吃喝无罪”的错误观念,认为公家的钱只要没落入自己腰包,吃了喝了用了无关紧要,这是“三公”消费过高的基础性顽症。

2.行政体制改革失效,支出基数水涨船高。30多年来,我国也进行了一次次机构精简,但每次均陷入“精i'}I一llHm一#} }} f}1一#}-ll}r11 Ili7 'C+-}J,}-} 1}i HIS f} 1'}}体制的幌子下,争机构、争编制、争人员。结果是,机构小是少了,而是多了,人员小是减了,而是增了,“庙多、僧多、粥自然得多煮点”,膨大的支出基数,造成行政成本居高。山此,压缩“三公”经费实属“巧妇难为”,这是“三公”经费治理的体制性障碍。

3.高层决心小大,治理措施蜻蜓点水。“三公”消费的受益者}I-.}I又是“三公”消费的管理者、政策的制订者,改革公务消费就等于革他们自己的命。因此,制订出的政策小关痛痒,有的过于笼统,没有操作性,有的漏洞较多,小具科学性,很少触动其根本利益。如:我国的公车改革始于1993年,公车治理近18年,却日益艰难,部分地区存在越治越多、越治越超标的趋势,有的甚至演变为变相提高地方领导收入的手段。2009年,媒体曝光的“辽阳市弓长岭区书记、区长一年享受8万元车补待遇”等之类的怪状便是明证,这是三公消费治理难有实质性突破的根本原因。

4.预算约束小强,财务控制有形无实。“三公”消费存在的诸多问题,透视出财务管理中的缺陷:一是“三公”消费的资金来源渠道多,既有预算内资金、又有非税收入以及专项资金等,很难掌握具体数目,使得超支有湘L可乘,难以控制;二是现行的财政体制,在公车使用、招待费用、出国考察等方而,都缺乏统一的标准和规则,没有明确的预算约束机制,没有“数据高压线”,“三公”消费一路“绿灯”;三是财政支出缺乏足够的公开性和透明性,导致公务消费多半小明小自,如同一笔糊涂账;四是现行的财务报销制度和审计制度小够完 善,财务报销时发现问题,一般只作退回处理,而财务审计发现问题,们-.们也只处罚单位,很少涉及个人,缺乏强有力的震慑力;五是政府既是预算的编制者,也是预算的执行者,人大难以发挥实质性的监督作用。

5.监督执行小力,消费歪风有恃无恐。目前,一级政府一级监督,一切工作在党委的领导下开展,“三公”消费陷入“上级监督太远,同级监督太虚,内部监督太弱,社会监督无从入手”的尴尬局而。“三公”消费权多数集中在领导十部手中,同级小便查、同事小好查,造成行政监察也好、财政监督、审计检查也罢,“三公”经费支出只要没流入私人腰包,谁都小会管,因为缺乏统一标准,也小好管,致使监督停留在表而。同时,执行小力,惩罚小痛小痒,即使以账查账,查出了一点问题,也大事化小,小事化了,很少触动领导个人利益,从没有因“三公”消费进行行政问责之例,导致有一些领导有恃无恐,这也是导致“三公”经费有增无减的重要原因。

三、有效遏制“三公”支出的对策

“三公”消费领域存在的问题,与l一七大所提出的“倡导勤俭节约、勤俭办一切事业,反对奢侈浪费”的战略方针小协调,与党中央提出的“'I`固树立过紧日子的思想、自觉与广大人民群众同廿共苦”的精神小适应,与于」适服夯住叹肘阴理芯首迫向!iL,囚此,谷Y}冤安、政府要有革自己命的勇气,以断臂割腕的决心,以治理“酒I}”的力度,多管齐下,多措并举,切实治理“三公”消费问题。

1.力日强思想教育、整顿领导作风。

“三公”消费主体在高层,真正的问题也在高层。因此,治理“三公”消费问题,必须以各级领导十部为重点对象,小得避重就轻、主次小分。一方而,各级党委、政府要深入开展法制教育和廉政教育,帮助各级领导十部增强公仆意识,转变为官理念,'I固树立艰苦奋斗

一、勤俭节约的优良作风,格尽职守,严以律己,以身作则,从理念上认识到公为私用的错误性、严重性。另一方而,对比奢侈、比追捧、比排场的“享乐主义”思想和挥霍浪费 行为进行作风整顿,促使各级十部自觉抵制各种诱惑,维护公务消费纪律,做洁身自好、廉洁自律的表率。

2.精简机构数量、控制在编人数。

“牵牛要牵牛鼻子”。针对当前政府存在机构臃肿、人浮于事、办事拖拉、效率低下的弊端,按照“整介职能、整介权责、整介机构、整介机制”原则,大刀阔斧“拆庙”,定湘L构、定编制,清理超编人员,在群众监督之下,将其纳入法制化管理轨道。只有釜底抽薪,才能有效地为财政支出缩水,减少行政成本,使压缩“三公”经费成为可能,这是治本之策。

3.完善管理制度、健全约束机制。

没有规矩小成方圆。加强“三公”经费管理,制度建设是关键。

第一,在公车购置及运行方而。山于我国东西南北经济基础小同,人员的消费理念也小同,建议用介理的货币杠杆进行管理,减少小必要的公费内耗。采取分两步走形式:①对经济条件较好地区,实行公车消费补贴货币化。即:除公检法等涉及国家女全部门外,其他部 门一律取消公务车。根据各单位工作性质和工作量分一、二、三档,部门预算中女排“交通补贴”。确需保留的少数公车,山政府统一核定费用,超支自付。没有公务车的单位和部门,财务上小得出现交通有关的任何费用。②对经济欠发达地区,实行车辆统一编制、统一标 志、统一费用三项管理。一是人大牵头、纪检参与,对所有公务车进行清理,核定用车编制;二是统一公车标志或牌照,严禁公车私用。同时,实施投诉举报机制,方便社会监督;三是科学核定每类别车辆运行成本,实行“红线”管理。

第二,在公务接待方而。政府应当根据各区域经济状况、消费水平、工作特点、工作量进行通盘概算,对“无底洞”进行测量,制订科学可行的部门预算标准。年初,山部门提出计划,政府组织机关事务、财政、监察等部门共同审核,再提交人大通过。公务接待实行“红线”管理,小得突破。对接待费报销,要求实行公务卡支付。

第三,在公费出国(境)方而。在加强国际事务行政沟通、商贸介作、提高生产力发展科技水平等方而,走出国门确有必要,保障这项财政经费也实属应该。但应在年初统筹兼顾,定区域、定人数、定时间、定经费,纳入部门预算,考虑国际环境的特殊性,允许年初预算资金节约留用,超支差额补贴。组织和外事管理部门,必须严格“准入”制度,确保公费出国(境)有序进行。

4.加强财政管理、推行预算公开。

一是从根本上肯定人大的财政预算权,建立预算硬约束的制度框架,让人大可以通过预算制约、监督政府开支,而小是像现在一样,政府自己花钱、自己监督。部门因特殊情况追加预算,必须在政府常务会通过后,报请人大常务会通过才能调整。

二是增强预算的约束作用。要结介部门预算,将消费支出细化到具体的项目上,严格按照预算支出,小准超越,防比资金使用的随意性。

三是探索公务消费货币化改革。按照政府的运作模式和市场经济规律,尽可能地将差旅费、公务用车、公务接待等费用以货币形式出现,并按照公务、职务需要,严格规定消费范围、消费限额。

四是进一步推进部门预算、国库集中支付、政府采购、非税收入收支两条钱管理、公务卡结算等财政支出管理制度改革,避免财政资金流失。

五是全部推行部门预决算公开。“三公”支出必须细化到“科、目、项”上。为便于统计,财务上统一设置“出国(境)”科目、公务接待费科目(含菜、烟、酒、水果

等)、公车费用科目(含购置费、油料、保险、路桥费、修理费、司机工资、福利等)。部门预算通过人大常委会实行,并在政务信息网上公开,随时接受社会监督。这样,有利于提高资金使用效率、推进公众参与管理的民主进程、督促廉政建设。

5.强化社会监督、实行行政问责。

“三公”消费中存在的诸多问题,其根源就是政策只掌握在领导十部手里,缺乏阳光的、透明的信息公开湘L制和行政的、公众的民主参与监督机制,缺乏公平、公正的行政问责执行机制。“三公”经费管理要到位,必须建立公民参与的多元监督制和严格的首长问责制。公民怎样监督昵?首先,部门预算公开要网络化,让公众有知晓权;其次,财务科目设计要专业化,让公众一看就懂;再次,民意信息要集中化,这涉及到谁监督谁管理谁问责的问题,建议山政府行政监察专门负责,建立定期的向人大常委会报告制度。与此同时,加强行政 的、财政的、审计的监管力度,对部门和单位“三公”经费中跨越管理制度的,必须实行严格的“首长问责制”。建议“三公”:经费使用超越部门预算10%以内的,其班子成员均小得升迁;超过部门预算10%以上,主要领导山组织上实行“罢免”,并接受社会各界监督。通过预算公开化、信息网络化、监督社会化、执行法制化,相信“三公”消费状况一定会有一个根本的好转。

(作者单位:江西省抚州市财政国

库支付局、江西省委党校研究生)

第五篇:“三公经费“管理中存在的问题与对策

“三公”经费管理中存在的问题与对策

摘要:近年来,“三公”经费成为社会关注的焦点,加强和规范“三公”经费管理的呼声高涨。“三公”经费作为政府进行公务运作的主要财务来源,其高低直接反映着政府清廉程度与工作效率。目前政府在“三公”经费方面支出越来越大,而且存在着消费数额巨大、账单不清晰、账单不公布的问题,百姓对此早已提出改革的呼唤。本文拟通过政府“三公”经费管理现状,发现其中存在的问题,并针对出现的问题提出相应的解决策略,为政府在“三公”经费 管理方面的进一步发展提供一些可行性的思路。关键词:“三公”经费;管理;存在问题;对策

所谓三公经费,是指公务接待费、公务用车购置和运行费、公费出国经费。“三公”经费的实质,是国家机关及其工作人员,使用财政收入为其正当公务行为提供便利和条件的消费行为。其实,费用的本身是行政成本的组成部分,关键在于使用的“度”上。合理、适度的使用公车、进行接待、出国考察等,原本是为了提高工作效率而进行的必要花费,只要是真正公务所需,本无可厚非。但由于过去从上到下没有形成对“三公”经费使用的基本监督机制,“三公”经费的核定、使用、管理和内外监督长期处于弱化状态,我国每年各级政府的“三公”经费支出一直存在数额大、没章法、难监督的无奈局面,铺张浪费以及其他各种违法行为日益严重。2011 年两会上,众多代表委员的提案纷纷剑指“三公消费”。温总理在政府工作报告中也再次关注“三公消费”,“三公消费”公开的话题也再次升温。社会各界要求公开“三公”经费、管住“三公”经费不当支出的呼声日渐强烈。

一、“三公”经费管理现存的主要问题

(一)公车经费管理存在的问题 1.配车数量与标准的严重“双超”。

目前多数行政事业单位基本是按领导人头数配备公务用车,此外还有若干机动车辆、专用车辆等等,导致车辆编制核定控制不严,实际配置或使用的车辆远远大于编制数。如 2009年至 2011 年全省“小金库”专项治理期间发现某工作站长期使用下属单位某物资开发公司帕萨特、本田思域等轿车四辆,某政府执法系统普遍存在机关占用所属企业或挂靠社会团体车辆现象。

2.公车的运行维护保养费用远远超过预算定额标准。

由于制度规定不细致、有效监管缺位以及燃油价格不断上涨等因素,致使公车在采购、维护和运营等各方面都存在着比社会车辆高得多的成本。例如2012年山西省财政厅监督检查局去年在开展对某省条管系统的综合监管中发现,某市局及其下属分局燃修费超标准支付达 60.76 万元。

(二)公务接待费管理存在的问题

公务接待费用运行中存在的问题。一是公务接待费支出比重高。审计发现,一些政府部门实际公务接待费占公用经费支出接近20%,有的甚至更高。二是公务接待名目多,如上级检查工作、下级汇报工作、兄弟单位往来、外出考察学习、单位总结评比等。三是公务接待标准高。一些单位为了向上争取资金和项目,进豪华酒店,消费高档烟酒,以此“钓取”上级资金和项目;也有一些单位爱面子、讲攀比,不断提高吃喝标准,加大了费用支出。四是部分单位用假发票报销接待费用套取现金。五是公务接待费用核算科目五花八门。一些单位将部分接待费记入其他核算科目,如项目经费、办公费、会议费、差旅费等,以购置办公用品、出差或开会的名义报销接待费用,甚至直接以房屋租金抵扣或者直接在职工食堂列支,达到隐瞒公务接待费开支过大的目的。

(三)公款旅游经费管理存在的问题

出国(境)费用方面存在的问题。一是巧立名目公款出国(境)旅游。有些单位领导以考察、学习、交流、招商引资等名义,频繁出国旅游,出国费用支出居高不下。二是向相关单位和下属单位摊派出国(境)费用,甚至挤占、挪用其他专项资金。山西省财政厅监督检查局在近年来的监督检查工作中虽未发现公款出国(境)旅游问题,但也发现一些单位安 排干部以学习、培训等名义进行旅游观光,实际并无明确的学习培训内容。如2009 年至 2011 年全省“小金库”专项治理期间发现,某厅摊派下属学会、协会支付单位机关干部世博会考察费37.59 万元,某职业技术学院为老干部支付旅游公司旅游费 6 万元。

二、“三公”经费管理现存问题的原因分析

近年来,中央和地方政府三令五申要求解决“三公”经费问题,但是治理效果并不明显,甚至是进入 “治理—膨胀—再治理”的怪圈,究其根源主要是政策法规建设滞后、体制机制建设不健全、预算管理不完善等。为此,笔者从以下几方面探寻“三公”经费管理存在问 题的原因:

(一)政策法规建设滞后

随着“三公”经费问题愈演愈烈,国家集中出台了一系列政策法规对 “三公”经费开展集中治理,如 2009 年初中央下发了《关于党政机关厉行节约若干问题的通知》和《关于坚决制止公款出国(境)旅游的通知》,2010 年监察部印发了《用公款出国(境)旅游及相关违纪行为处分规定》,2011 年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印发了《关于开展党政机关公务用车问题专项治理工作的实施意见》,2012 年国务院出台了 《机关事务管理条例》。但是,这些规定大多是行政机关自己制定的政府规章或暂行办法,在法的高度上尚无明确的规定,不能对“三公”经费问题提供规范化、法制化的制度性保障,造成“三公”经费支出随意性较大,故出现迅速膨胀的现象。此外,目前的政策法规对“三公”经费腐败行为的具体规定还不明确,如“三公”经费问题属违规、违纪还是违法行为,定性依据不明确,“三公”经费问题处罚规定不明确等,也是“三公”经费产生的制度原因。

(二)预算管理体制不完善

我国预算管理体制由于自身的缺陷,对当前治理“三公”经费问题捉襟见肘。1、预算支出透明度不高。

在目前的预算科目设置中,并没有明确设置“三公”经费科目。“三公”经费明细通常是分散在不同的科目类别中,如公费出国涉及的费用包括培训费、课题费、外事交流经费等,在各个会计科目中分别核算,难以计算总体支出规模。同时,政府预决算报告对于列举的分项财政开支项目都很简单,没有列出相关分项支出,不能满足公开“三公”经费的需要,使得“三公”经费具有一定的隐蔽性。、预算外资金控制不严。

一般而言,预算外收入较多的部门由于经费来源较多,就有条件配备较多高档公车、组织干部出国(境)旅游、搞豪华接待,这是因为当前我国对预算外资金控制力度不够,大量预算外资金游离于预算管理之外,从而为“三公”经费提供了保障。、预算绩效化管理水平低。

由于当前对预算执行的监控重点还在投入方面,以支出为导向的绩效预算管理模式还没有建立起来。相应地对“三公”经费还没有实行绩效化管理,导致经费使用过程中出现浪费严重、效率低下的现象。

(三)监督制度不健全

现阶段,“三公”经费膨胀势头得不到有效遏制的一个重要原因是监督措施不到位,内外监督力量比较有限,缺乏明确的问责机制,造成监督制度不健全。、监督方式单一。

上级对下级的监督往往是听汇报、看报告,手段单一,下级部门弄虚作假欺骗上级的现象时有发生,使得上级无法全面了解真实情况,大大降低了内部监督机制的作用。、监督体系不完善。主要表现在外部监督部门还没有建立有效的沟通协作机制,各监管部门之间不能有效的互通监督信息,监督成果未能充分利用,导致监管效率低下。、处罚机制不完备。

到目前为止,对“三公”经费问题责任人还没有一个具体的处罚规定,导致处罚力度不够,并不能给当事人带来多少损失,震慑力不强。再者“三公”经费违纪违规的隐蔽性和界定的复杂性,使得处理处罚很难到位。

三、强化对“三公”经费管理的对策

完善“三公经费”的管理,促进建设廉洁高效政府,是一项持之以恒的工作。笔者针对 “三公经费” 运行中存在的问题,提出如下几点建议:

(一)完善预算管理机制

要改进预算核算机制,改变基数法的预算核定方式,应在充分了解各部门情况的基础上,确定合理的基本数字及定额,从而核定预算。以车辆运行费为例,首先应结合单位实际情况核定车辆编制数,再根据不同车型核定单车定额,从而确定车辆的预算数。这样才能更加接近实际情况,既约束了以往开支水平较高单位的支出,也使管理较好的单位有了符合实际的预算数。对于超标的车辆,要根据公车治理的规定进行清理,既要使合理合法使用的资产发挥最大效益,不至于因闲置而产生另一种浪费,同时也对不合理的资产进行清理。要将各单位的其他收入,以及所属事业单位、经济实体的预算统一纳入管理,要作为该单位完整的预算进行编制,避免互相挤占、挪用。

(二)加强预算绩效管理

加强预算绩效管理。“三公”经费的管理还应引入绩效管理理念,评价一个单位是否较好地履行了本职工作,并不在于“三公”经费支出的多少。如果工作量大,任务多,难度大,必然要有一定量的“三公”经费予以保障。那么如何来判断合理的“度”呢? 就要通过预算绩效管理来实现。例如两个职能相同的单位,人数及资产数相当,理论上其“三公”经费的预算数和支出数应相同。但由于两个单位工作的绩效成果不同,所付出的相应成本也就不一致。完成任务越好的单位“三公”经费支出可能越大,而不积极履职的单位,“三公”经费支出可能会更少。所以仅就“三公”经费支出的金额不能科学地判断“三公”经费的管理程度,应与其绩效管理相结合,在完成相同绩效的情况下,“三公”经费支出越少越好。

(三)加强内部管理,完善制度建设。

一是健全预算公开制度。制度应明确包括“三公”经费在内的部门预算支出情况,公开的时间、形式以及细化程度。各部门不仅要公开“三公”经费,还要公开所有预算支出。其他的支出中可能也存在不合理的支出以及浪费的情况,同时也可能将“三公”经费隐藏在其他经费支出中。根据信息公开的方便原则,建议在一个网站上公布各部门预算收支情况,或者统一上报至主管部门例如财政部门,由其统一公布,这样便于比较也便于查询,更方便公众监督。此外,主管部门还应对相关支出情况做必要的分析,例如,各项支出的合理性以及变化情况,从专业的角度分析支出情况,尽量减少信息的不对称。二是健全各项支出的管理制度。对于“三公”经费的开支范围,开支标准以及审批管理等做出更详细的规定,便于预算单位执行,也便于审计等监督部门监督,更便于公众去评价。要健全会计核算制度,进一步规范科目使用规定,防止串用科目。三是健全监督制度以及问责制度。各部门每年的决算,应规定由相关部门进行监督和评估。可以借鉴企业管理的做法,每年由中介机构对其会计报表做出审计报告,并对报告的真实性负责,如在以后的审计中发现问题,也可直接追究中介机构的责任。中介机构可由财政部统一招标确定,并统一付费,不与被审单位发生经济关系,以保持其独立性。对年审中发现问题的可由各地财政专员办进行专项财政检查,或由审计部门开展审计。

(四)建立监督机制,加大行政问责力度。

1、可以考虑引入有奖监督机制。充分发动群众的力量,凡是举报有违“三公”消费规定行为的,予以适当奖励,并且严肃追究“三公”消费当事人以及主管领导的责任,在扩大监督面的同时增强惩处力度,双管齐下。

2、强化财政监督尤其是部门预算管理处室的日常监督力度。推进专职财政监督机构和部门预算管理处室的业务协作,既要在预算编制环节进行严格审核监督,又要在预算执行环节予以适时控制监督,还要在事后跟进查处违反“三公”消费规定的行为,充分发挥联合监督和全程监督的优势,进而形成监管合力。当然,前提是要制定“三公”消费的合理标准,健全超标准、超规定进行“三公消费”的惩处制度。

3、大力推进财政部门与审计、人大、纪检、监察、宣传、组织等机构的业务协作。“三公消费”问题不仅仅是财政资金挥霍浪费的问题,其背后更深层次的是传统文化、党纪政纪、现实国情、精神信仰等多种因素的综合,是当前我国社会民众浮躁、奢靡、信仰缺失、制度不健全、享乐主义至上等弊端的集中体现。因此,除强化财政管理和财政监督外,应从多方面着手根治,宣传部门要强化思想政治教育,组织、纪检监察等部门要强化问责力度,审计、财政等部门要加大惩处力度,对“三公消费”问题进行长期的全方位治理,假 以时日,“三公消费”问题定会得到有效的解决。参考文献

[1]张君:《三公”经费管理现存的问题及对策》,《经济研究参考》,2013年第50期。[2]裴克存、孙晓丽:《“三公”经费管理中存在的问题及对策》,《财政监督》,2013年第27 期。

[3]唐文芳:《“三公经费”运行中存在的问题与对策》,《审计月刊》,2014年第2期。[4]王月琴:《分析“三公”经费管理中存在的问题与措施》,《现代商业》,2012年第36期。[5]梅先盛:《加强“三公”经费管理的对策》,《领导科学》,2013年第27期。

[6]李占乐:《中国政府“三公”经费公开的现状、问题与对策》,《云南社会科学》,2012年

第2期。

下载什么是“三公经费”?治理对策与办法?word格式文档
下载什么是“三公经费”?治理对策与办法?.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

    “三公”经费问题

    “三公”经费问题的实质是政府权力改革 杨志荣 2011-8-2近日,公开“三公”经费的中央部门已经达88家,超过全部98家的八成。然而,《人民日报》撰文指出,中央部门三公经费公开数据......

    三公经费学习

    禁止用公款购买香烟高档酒、和礼品 清理规范越野车购置 据新华社北京3月26日电 (记者 周英峰) 国务院26日召开第五次廉政工作会议,中共中央政治局常委、国务院总理温家宝发表讲......

    三公经费管理制度

    “三公经费”管理制度 一、 认真贯彻落实中央“八项规定”,坚决反对“四风”,厉行节约,反对铺张浪费。 二、 公务接待凭公函一律在食堂进餐。1。招待标准:按人均25元计算,分100元......

    三公经费总结报告

    三公经费总结报告 三公经费总结报告 河北省“三公”经费专项检查领导小组: 根据省财政厅、省审计厅关于印发《河北省“三公”经费专项检查实施方案》(冀财监12号)精神,我局在......

    三公经费定义

    1、因公出国(境)费。包括单位工作人员公务出国(境)的差旅费、伙食补助费、杂费、培训费等支出。要求各单位在编制2012年预算时,按照〘关于转发〖山东省党政干部因公出国(境)经费管......

    三公经费管理制度

    三公经费管理制度 为严格控制因公出国(境)经费、公务用车购置及运行维护费、公务接待费(以下简称“三公” 经费)的支出,推进我局厉行节约反对浪费,建设节约型单位,根据有关规定要求......

    三公经费管理办法

    XX局“三公经费”管理暂行办法 第一章 总则 第一条 为加强XX局(以下简称省局)及所属行政事业单位“三公”经费管理,有效控制“三公”经费支出,根据《党政机关厉行节约反对浪费条......

    三公经费规定

    双牌职业技术学校“三公”经费管理办法 为进一步加强学校党风廉政建设和节约型校园建设,规范“三公”经费使用与管理,根据国家及省财政厅关于“三公”经费公开(示)的文件精神,制......